學科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3:4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科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科教學論文

篇1

難道我們還不應該反思我們當前的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出現了什么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化解這些問題?

第一個原因就是計算機已由神秘事物變成一件“家用電器”,學生對計算機的新鮮感逐漸降低。總的來說,在二十一世紀之前,計算機通常還是昂貴的代名詞,往往學生在接觸信息技術學科以前幾乎沒使用過計算機,計算機對于學生來說還是一個令他們陌生,感到神秘的新鮮事物,學生對于學習計算機充滿了好奇心,那時的計算機課成為學生神往的一門課,條件雖差但學得很認真,課堂紀律好。但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計算機走下“神壇”,在社會和家庭日益普及,學生對計算機的新鮮感逐漸降低,現在不少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學科之前已經玩了多年電腦,電腦用的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幼兒時期。按照人的認知原理,在計算機日漸普及的年代,“計算機”已不是他們頭腦中的新鮮事物,因此也不再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腦神經刺激源,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主觀能動性在無形中消失了,不少學生幾乎不聽信息技術學科的理論課,而去做其它學科作業、看課外書、聽MP3、做小動作等,只是等到上機課的時候才會向機房 “發起沖鋒”,但其主觀上是還去玩游戲、聊天、上網等等,信息技術課學科老師對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感到很是無奈。

其次就是教學內容重復單一,知識老化,跟不上時代步伐。當今的信息技術課,比較一下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材,就可以發現教學內容幾乎是重復單一,知識老化,缺乏創新,還在重復地學習:計算機發展史、計算機組成、Window98、“文件的復制、移動、刪除、更名、建立文件夾”、Word97或Word 2000等,軟件版本和知識體例遠遠不能反映近一、兩年計算機的發展情況。教材再怎么不好也比沒有教材好,老師不能不用,但往往照本宣科,無奈地按教材內容授課,學生學得乏味。可以說,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是最是無奈的一件事了。現在試作如下比較:小學的信息技術課教學強調動手、淡化理論,小學生未知的東西較多,所以對信息技術課還是比較有興趣的。初中的信息技術課,開始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動手操作都有要求,由于學生年齡不大,比較聽話,課堂紀律也不錯,也比較好按教材教學,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一些學校機房設備落后,教學效果其實是難以保證的。對于高中的信息技術課來說,高一新生的現狀基本上是這樣的:學生大多是見過或用過計算機,較多學生有上網或用電腦的經歷,計算機已不是他們心目中的新鮮事物,到了高一再來重復學習過去基本上學過、聽過的信息技術內容就比較反感,他們自認為只要能到機房上網就可以了,教材上的內容已經沒有多大的意思了。但事實上,往往他們對計算機知識是一知半解,也有很多誤解和無知,但卻自以為是,并養成了一些不良的計算機操作習慣。由于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缺乏新穎性、時效性,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被學生認為是最沒有意思的東西,因而理論課也就成了 “沒有意思”的課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方法古板,死守教材,缺乏靈活性、創新性和時代性。我們信息技術教師不妨進行如下自我反思,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是這樣的一個現狀:教師常常對可引入教學的時代元素缺少挖掘,對教材內容缺乏推陳出新和全局安排,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你所教的東西到底對學生有什么用處,對于所教學生的總體情況和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教學就是被動地授課,課堂語言沒有誘導性設計,所講內容沒有發散性、延展性和反映計算機最新發展成果的時效性,甚至連教師自己授課的精力都不充沛。試想,這么枯燥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又怎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第四個原因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學科重視不夠。一是對信息技術教師缺乏人文關懷和業績激勵機制及科研創新獎勵機制。學校未能出資鼓勵他們對學生開展興趣培養,未能支助他們指導學生參加計算機應用水平或技能的培訓、競賽,未能開展教師多媒體課件水平競技比賽,未能發揮計算機教師的專長向校園網提供為其他學科制作的公用課件和便于拿來就播的理化生實驗動畫元件和人文學科的音視頻合成動畫元素,未能建立起信息技術教師的業績競爭機制去激勵信息技術教師對業務進行科研和教學研究。二是不重視硬件投入,缺乏必要的資金用于設備維護和硬件升級。不少學校機房的現狀是:計算機數量不夠,配置落后(計算機機房設施往往比主流配置平均晚五年左右),計算機運行又慢又卡,硬件的投入應該引起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重視。現在頻頻出現上機課學生逃課的現象,有學生認為理論課沒意思,上機課機子(計算機)又不夠,就算有機子又不能流暢運行,操作快一點話就卡了。一些學生就干脆不去機房,呆在教室里干別的事,對信息技術課很是失望,覺得信息技術課可有可無。

信息技術學科應如何走出死胡同,如何讓信息技術課煥然一新?這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件大事,新時代的信息技術學科及教學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征、采用什么方法呢?我們不妨嘗試作如下設想。

第一、從小學到高中的信息技術學科的教材有發展性、整體性、時效性,是經過總體

規劃形成的激發科學創新的認知體系。建議出版社至少每兩年對教材進行一次修訂,作一些新的增補和必要的刪除及勘誤。信息技術學科大致分為記憶理解類和手動操作類兩類知識。教材應對記憶理解類知識建立單獨的學習框題,但不同階段的教材的用語要符合不同階段的學生,力求準確無誤。比如:計算機應用?發展?組成、文件擴展名與文件類型、文件名通配符、同名文件相關知識、剪貼板作用與特點、算法設計、各個編程語句和函數的用法等,是理解認識類;有的直接記,有的要理解,教材的講解就不能含糊不周,應作到科學準確。手動操作類知識,如:鍵盤指法、鼠標操作、Windows窗口操作、文件操作、制作Word電子小報、電腦繪畫、編輯程序上機調試等,教材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任務驅動方式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去完成同一任務,并對各項任務的基本的、常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過程進行必要的小結。電腦操作中常有一些沒寫入教材中的小技巧,教材也可以鼓勵學生查閱電腦報刊雜志或上網搜索,開展信息技術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第二、學校重視信息技術學科的地位,注意發揮信息技術教師的作用,保障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投入。學校不應只抓升學科目,而要實施素質教育,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發散性、時代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并鼓勵信息技術教師指導學生參加計算機水平技能培訓/競賽和信息教師開展計算機多媒體軟件/課件制作水平競賽,或給信息技術教研組一些有償的項目去做,如:維護校內計算機,開發一些校內實用軟件,幫助其它學科制作課件和動畫元件,建立校本資源庫等等,獎勵對學校有貢獻、創新有實績的信息技術教師。學校應改善信息技術教師的待遇,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他們主觀上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授課水平。

第三、信息技術教師自身提高了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勇于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根據本人的研究,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如下三個要求:

1、精研專業,通備教材。這就是要不斷充實新的知識和技能,專業水平要與時俱進,不吃老本,要對教材拉通備課,抓住教材知識體系,看到教材的優點與不足,對教材講述的不完善、落后和疏漏進行合理地修訂和增補。

2、分析學生,了解學生,根據情況設計教學。搞清楚什么是學生普遍知道的?什么是一知半解的?什么是第一次接觸的?等等。教師只需問一問,學生普遍知道的就由學生完整地講出來,教師用重復學生的話來表示知識點通過,比如鼠標的操作。學生一知半解但認識不清的,一種就是多讓學生來談,也許將多個學生的認識和觀點歸納起來就完整了,比如改變窗口大小的操作,復制文件的操作。另一種就是學生經多次還言而不清、言而不盡的由教師就把這個“秘密”公布出來,提醒學生要搞清楚,比如,文件擴展名有關知識及重要性(Windows系統為什么要默認隱藏已知類型文件擴展名等)。對于學生第一次要接觸的知識,教師要學會從其它學科或生活中發現學習素材或知識基礎。比如:循環結構的程序設計,為什么要學它,有什么好處,可從數學中找一些指數函數、數列等經典習題來引入,并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解決它。如:高斯的神算、病毒的繁殖、印度國王的棋盤、趣味作圖等等。

3、豐富教學語言,創建情境教學,打造“活”的信息課堂。“情境教學”本是英語情境會話教學的簡稱,但我認為,信息技術學科也必須借鑒英語的情境教學方法,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信息技術學科必備知識的學習情境與氛圍,全力打造靈動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讓課堂活起來。下面以事例對比說明我的這個思想。

比如,以文件復制的教學為例,我們來對比分析一下傳統教學與情境教學的區別。

“同學們,我們今天的學習的內容是文件的復制,這是必考的內容,大家要認真去學哈,那么什么是文件的復制呢?或者文件復制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來看,教材上這樣說的……”。“接下來,我們再來學習文件復制的方法,文件復制的方法大致有菜單法、工具按鈕法、鼠標右鍵快捷菜單法、快捷鍵法和鼠標拖動法(還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寫操作方法分類),我們將分別學習。現在先來學習菜單法,請大家認真聽,作好筆記……”——這就是傳統教學模式,看似沒有什么錯誤,內容到位,態度也很認真,但其實是有問題的,該教學沒有創設教學情境,沒有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根本沒有興趣聽下去。

“同學們,你們好多同學有了MP3、MP4、音樂手機了,有的家里還有數碼相機等。其實他們對于電腦來說都是一樣的,你們知識嗎?”學生一下就有了精神。個別學生在竊竊私語:“U盤”。教師馬上抓住并放大聲音說出來:“對,U盤,即Usb存儲器”。教師問:“你們通過電腦向這些數碼產品里面存些照片、音樂、電子書、電影等文件,用了些什么方法?這種操作在計算機里叫什么?”然后,教學按前面本人所講的方法,對一知半解或知而不全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喚起學生自己對復制文件情境的回憶,教師激勵學生站起來交流操作“經驗”,體會在同學面前貢獻經驗的成功感,教師主要作歸納總結,對講的正確方法進行表揚,不足或不夠的繼續鼓勵其他學生再補充。如果學生再也說不出來了但知識、技能還有沒講完整的,教師可以故作神秘,比如:作悄悄狀地說:“這個秘密,一般人我不輕意告訴他,快用筆記下來”。——這就是情境教學法。信息技術情境教學法要根據學生現狀,站在學生的“實用主義”角度,從學生身邊的事物說起,以學生生活經驗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到這個內容確實有用武之地。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主交流,充分利用學生的“表現欲”由學生完成知識的歸集,不足的和遺漏的再由教師“隆重”揭秘,而不是傳統教法的由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事無巨細,把學生灌得頭昏腦脹。

篇2

1.1培養臨床診療思維,改善教學效果

我系所采用的多媒體案例教學通過收集典型病例,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為患者制定眼科檢查、診療方案,幫助學生培養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臨床診療思維。如我們讓屏幕起初展示眼痛患者就診,隨著教師對疾病診斷思路的引導及同學的自主討論,最終得出眼痛患者初步診斷為青光眼。從而培養學生臨床診療思維,加深對青光眼的認識。

1.2擴大知識來源

我系通過多媒體案例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教授單一性的知識來源,學生既可以從教師的課堂分析中得到知識來源,也可以通過同學的不同分析視角,分析思路及團隊協作中獲得知識,還可以通過自主搜集文獻資料獲得知識。

2多媒體案例的分類

2.1多媒體案例教學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單項案例和綜合案例

單項案例,是根據眼科醫療活動中某個具體環節或某個治療項目選取或處理案例。如眼科檢查的操作步驟。單項案例具備獨立性,側重對個別具體環節或方法的選取。綜合案例,是根據眼科醫療活動中某一系列具有相互聯系的環節選取或處理的案例。例如患有多系統疾病的眼科就診病人,進行幾個檢查及采取幾項相應治療措施的案例。綜合案例的內容具有內在聯系廣,多種知識與方法融為一體,有利于提高學生問題的綜合分析,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2.2多媒體案例教學從其運用上分為操作性和非操作性案例

操作性案例,是根據提供的治療背景,要求學生獨立或分組進行某項檢查或某個治療。旨在幫助學生學會某項技能的案例。非操作性案例,不要學生進行具體操作,而是要求學生對某個眼部疾病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理解發病機制及治療方法的案例。

3多媒體案例選擇的原則

3.1緊扣教學大綱,突出眼科特點

我系選擇案例時圍繞教學大綱要求,知識點進行選擇。設計的問題經推理后與相應難點、重點相聯系,與教學目標呼應。所選案例突出眼科特色,使學生在掌握眼部疾病特點的基礎上,加深對眼部疾病的系統認識。我們將眼科疾病治療特點直觀表現給學生。如眼外傷患者出現視物不清的情況下,同時伴有眼壓高,頭痛等伴隨癥狀。

3.2真實性、典型性、規范性

強調真實性,一方面案例要符合眼科理論的要求,另一方面,案例應接近實際,準確反應實踐活動。我們實施多媒體案例教學時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不同階段選擇不同深度的案例。在理論教學階段,我們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使學生能直觀掌握疾病特點。在實驗操作階段,學生能通過多媒體案例教學感受治療情鏡,觀看規范的具體技術操作步驟,再現書本中敘述的操作步驟,使多媒體案例教學取得實效。

3.3超前性

教育不是要求學生能立即勝任實際專業工作,而是要有一種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工作能力,我們在運用多媒體案例時,選擇應立足于教學大綱,但不能完全受教學大綱所限,可融入一些隨著科技發展,不斷出現的檢查治療操作技術,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處于動態更新的狀態,能夠通過學習運用最新技術來治療眼科疾病。這就要求選擇的多媒體案例要新。

4多媒體案例的實施

4.1多媒體案例的編寫,課件的制作

我系教師按體現真實性、典型性的原則選擇真實案例,拍照、錄像,將真實案例輸入電腦,精心編排制作。首先,我們恰當的使用背景、動畫、音效及字幕、旁白注釋。其次,我們注意做到不剝奪醫學生的思維空間,將案例相關的知識和參考答案鏈接在最后,既方便學生查詢,又不會剝奪學生的思考過程。

4.2引入課件,提出問題

我系教師通過巧妙的運用多媒體展示患者眼部癥狀、裂隙燈、眼部B超等檢查報告,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圍繞案例所展示的眼部疾病,查閱相關資料。

4.3多媒體案例討論,教師總結

篇3

教師和學生是在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如何處理好師生之間的角色,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是落實教學效果最大化的有利保障。但是,在傳統模式下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宰課堂教學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滿堂灌”的問題突出,這樣往往會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容易造成教師的教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脫節,這樣會導致教學效果嚴重下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那么,應該怎樣來定位好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呢?從現代教育學發展的要求來看,在現代教育中,教師的角色應該是教育者、領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之所以這樣說,是從教育本身的特征來說的,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是培養人的實踐活動,教師是主要的培養者,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導地位。但同時從教育學的指導思想來看,教師雖然是在教學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但其主導作用的發揮,是受諸多條件限制或者制約的,如我們教師自身的基本素質,學生的能力和認知水平等。據此,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教師自身必須要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終身學習意識,在時代的需求下不斷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適應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需要,切實擔負起教學主導者的角色。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受教育的對象,他們是有思想、有情感且不斷發展變化中的個體。這就意味著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簡單地知識傳遞的過程中,而且需要師生間情感的相互交流。從教育學對于學生角色的定位來看,學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客體,同時也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是教師教學效果最終的呈現者,所以說學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教育學對于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定位,完全符合當前新課改的理念,那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所以,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應該是師生之間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必須要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我們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設計,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合作探究,最終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知識,并且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科素養。

二、科學的落實教學流程

教學是學校、學科落實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徑,是我們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學過程必須要重視。那么,應該怎樣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設計和安排才能使語文教學更科學、更高效呢?教育學理論在這方面也給了我們語文教師明確的指導。

(一)首先要明確教學的目的

教學共組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向過程,而不僅僅是教師教,所以我們教師必須要把教和學統一起來,辯證地來看待。教學的目的除了要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掌握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技能技巧之外,還要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和心理品質。即要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提升。這樣,我們語文教學才會真正突破應試教育思想的牢籠,切實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堅持科學的教學原則

所謂教學的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事實證明教學原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它對于我們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實施教學手段起著決定性作用。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堅持這幾個方面的原則:首先是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統一的原則,這樣才能符合教育規律;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這樣學生才能消化知識;要堅持直觀性原則,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堅持循序漸進和鞏固性原則,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吸收;要堅持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則,這樣才能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選擇恰當取得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師生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的總稱。所以,它應該既包括教師的講授方法,又包括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選擇這些教學方法。

1.問答法。這是在語文教學中以問題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的一種常用教法。教學中主要通過教師提問,學生答問,或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引導學生解疑辨難的對話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提問時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能力差異而相應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問題的深度可以函蓋整體學生,因此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所以問答法也為大多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

2.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在現代教育培養全面型人才理論指導下創新的教學方法。新課程理念要求,在教學中強調要進行情境教育,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充分發揮語文課的教育功能。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滲于作品所描繪的客觀景物之中,形成主觀情思和客觀景物相統一的審美情操,進而使學生思維水平不斷提高。

3.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對話和互學形式,進行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一種常用教法。

篇4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由于全國各大高校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教學方式,使美術教學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傳統的教學體系與課堂氣氛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學習興趣,而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又導致教學改革的效果不理想。在這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學理論與實踐不能相結合。

(2)內容不協調

近年來隨著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各大高校在美術教學中更加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及主觀能動性,這使得學生的創造能力及創新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還有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突出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在我國當前的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內容與教學形式的分離,具體來講就是,在現如今的美術教學中,它的整體形式是與現代美術教學改革要求一致的,可其本質其實是教學內容與形式不協調的。

2.高校美術課程教學的改革途徑

從我國高校美術課程教學效果來說,在美術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使得我國美術教育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進行教學改革。

(1)教學理念

其實是一個很難改變的東西,我國的絕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觀念,而這些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貫穿并根深蒂固的存在在我國的整個美術教學中,它不僅影響了課程教學的時效性,卻嚴重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們的老師一定要以教學改革內容為標準,并結合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從本質上改變教學理念,解放學生的思想,進而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及創新思維得到提高。

(2)加強教學思路設計

眾所周知,教學設計是教學實踐的基礎,也是課程教學的總體思路,是教學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合,它會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接受情況,而老師在教學思路的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要重視教學思路的設計,不可馬虎了之。詳細說起來,就是教學設計要以課本為標準,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熟知課本內容,明確教學目標。

(3)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化時代進步,各項先進的科學技術也為美術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將課題制教學模式引進,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同時老師還應根據每一位學生不同的性格,給予他們表現自我和自由表達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調整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應該是形成性評價,而不是解決具體問題,得到正確結果。它應該反映出學生在學習中的發展過程及成長歷程,及時調節和反饋學生在動態教學中的執行情況及執行效果,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3.結束語

篇5

一、讓“生活”走進課堂,加強學習材料的實用性

我們首先要搞清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為什么要來到課堂上學習數學?這個問題似乎淺顯,卻值得我們思考。小孩子學習數學無非是為了用,為了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了長大后能在社會上生存。因此,我們的數學不能遠離生活,不能脫離現實。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這也是當前教改的一大精髓,這就要求我們在備每一節課前都要想到這些知識與哪些實際例子有聯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盡量做到能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的,就不干巴巴地講;有學生熟知的喜聞樂見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題;能動手操作發現學習的,就不灌輸,不包辦代替;有模仿再現實際應用的練習,就引進課堂,與書本練習題配合使用,總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師大教材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連減》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上課,我就抱著全班同學的練習冊進了課堂,舉行了一個頒獎儀式:先讓練習冊得“優”的12名女生到講臺上站成一排,每人發一朵小紅花,又讓練習冊得“優”的10名男生到講臺上站在第二排,每人發一面小紅旗,并讓全班同學鼓掌向他們表示祝賀。然后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還有多少名同學的練習冊沒有得“優”嗎?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說說你的想法嗎?你認為應該怎樣計算?這個內容實際上就是本節課所要教學的例題,只是我把它換成了學生熟悉的情境,他們就能很自然的找到兩種解法,可以從總人數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連減。也可以先想想兩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學站到了講臺上領獎,再從總人數里一起去掉。學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釋。這樣不但讓學生比較形象、直觀地理解了連減的意義,牢固掌握了連減的計算方法,而且表揚了作業優秀的同學,激勵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二、把學習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數學,主動地用數學。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學習數學時,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學北師大教材一年級上冊《比高矮》這部分內容時,我是這樣導入的:課前教師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邊框上,一上課教師故作驚奇的說:“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誰愿意幫我把它拿下來?”上來拿的學生由于個子矮,夠不著,他就跳起來很吃力地夠著拿,還是夠不著。老師微笑著說:“還是讓我來拿吧。”老師動手拿下了黑板擦。并問:“同學們,剛才為什么他很費力也拿不到,而我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學生紛紛發言:因為老師個子高,學生個子矮;說老師個子比他高,他比老師個子矮;老師你都長到黑板那兒了,所以一下子就夠著了……。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馬上叫剛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學生上來站在老師身邊,再次比高矮,并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教師總結: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知道誰比較高,誰比較矮,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處理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高矮。

這樣的導入設計很新穎,體現了新理念、新教法,讓學生在一片歡笑聲中理解了比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體感受和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三、創造性地使用情景圖,模擬實際情境,增加實際體驗

翻開數學新教材,映入眼簾的是五顏六色的圖畫,生動有趣的故事,憨態可拘的動物,深受歡迎的卡通,這不僅僅給枯燥的數學賦予了生命,更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材為我們小學數學教育者提供了這樣許許多多的情景圖。實質上是編者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現實的看法,轉化到書本上以圖的形式來展示,并不是要廣大教師局限在圖中,必須看圖、用圖、講圖。我在實際教學中感到,教師學生拿著實物走進教室,動口、動手創設一個個比較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生能更快的進入學習角色,能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能有更具體的感受和體驗。我經常根據書上的圖找來實物、圖片、自做動物頭飾、編寫童話故事等,領著學生動手、動口,模擬表演來親自創設情境,使數學知識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學北師大教材一年級下冊24頁《10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利用了書上青蛙吃害蟲的情境圖。讓兩個同學戴上青蛙頭飾扮演青蛙吃害蟲,其中一個又高又胖的男同學扮演大青蛙,一個又瘦又小的同學扮演小青蛙,讓他們走上講臺,張大嘴,做著吃害蟲的動作,然后他們碰面了開始對話:大青蛙說:“你今天的收獲怎樣?”小青蛙說:“今天我吃了30只害蟲。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說:“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蟲。”這時讓下面的同學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蟲?……然后由學生列出算式,并在計數器上展示計算的過程。同時,老師利用學生的表演,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既學習新知,又實際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與價值。

四、創設民主、和喈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樂于交流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新的形勢發展,必須有新的教育觀念。首先,對學生重新認識,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愛好,充分估計每個孩子的潛在能力,不要認為某某孩子太差。外國從不分好壞孩子,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都體體面面的坐下去,千萬不能讓孩子在群體面前暴露自己無能。其次,要用和藹的目光面對全班的學生,經常用語言和學生交流,如:“我很榮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學不謀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創意”“你對這一點的看法很獨特。”對于不完全正確的答案,我注意發現它的閃光點:“我聽懂了你的意思”。“你說的這一點有道理。”“你能解釋一下嗎?”以前每節課結束,我都說:“有不懂的找老師。”現在我常說的是:“你有什么體會或遺憾?”“今天的課,誰還想發表看法?”這樣就能體現出老師和學生平等、民主、和諧。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質量,應從不同的角度下結論,從能力的培養入手,使學生的特長得以充分的發揮。超級秘書網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發育遲緩的學生;尊重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尊重有過錯的學生;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尊重和自己意見不致的學生。尊重學生同時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做到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冷落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

篇6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有些樹樹干里面大部分都空了,可是整個樹木仍舊枝葉繁茂。但是有一農民因為金錢松的樹葉遮擋了陽光以致無法讓自家的毛竹順利生長,一氣之下,無情地將十幾棵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錢松砍傷。因為害怕東窗事發,頗有心計地偷偷將金錢松根部樹皮砍了一圈從而導致金錢松死亡。此后,該農民因犯非法采伐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而被判刑并處罰金。那么,你明白樹為什么怕傷皮呢?上例教學,教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將抽象的書本知識還原為現實生活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領悟知識、體驗愉悅,以激起他們的求知欲。

二、巧設懸疑———注重問題設計的探究性

科學的本質是探究。因此“,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通過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可以喚起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其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增強學習的主動性。例如,有位科學老師在講述“光的折射”時,進行如下問題設計:(1)如上圖所示,當光從空氣中傾斜射入半圓形玻璃球平面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空間位置的關系怎樣?(2)當光從空氣中垂直射入半圓形玻璃球的平面(也就是入射光線與法線重合,i=0°)時,折射光線的傳播方向怎么樣?(3)當光從空氣中傾斜射入半圓形玻璃球的平面時,填寫下面的表格:總結:①當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介質時,折射角(填“>“”<”或“=”)入射角。②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隨著入射角的減小而減小。(4)當光從半圓形玻璃球傾斜射入空氣中時,填寫如下表格:學生歸納總結:①當光從玻璃介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②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隨著入射角的減小而減小。(5)從上面兩個表格中的數據,可知光的折射路線是(“可逆”或“不可逆”)的。上述問題的教學中,該教師始終讓學生親自參與問題的體驗探究并因勢利導,層層設問,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讓學生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三、循序漸進———體現問題設計的梯次性

一個有經驗的科學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會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能力的差異,做到循序漸進,有梯度、分層次地推進課堂教學,讓不同學生都能學有所想、學有所答、學有所獲,讓其感受到學習的歡樂,分享成功的喜悅。例如,有位教師在講授“質量守恒定律”時,設計了如下問題:(1)如右圖,燒杯中所有物質的質量m1,然后將燒杯中的碳酸鈉與鹽酸充分混合,反應發生一段時間后,再稱量小燒杯及燒瓶內物質的總質量為m2,則m1m2(“>、=、<”),其原因為。(2)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可直接用作氣體燃料。燃燒反應前后分子種類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下所示。①1個B分子中含有個原子。②四種物質中屬于化合物的是(填圖中字母)。(3)A和B可發生如下反應:3A+2B=A3B2,某學生做了3次該實驗(每次均充分反應),反應前A和B的質量和都是l0g。有關實驗數據見下表:x∶y的比值可能為或。(4)為了測定某品牌食用純堿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某學習小組的探究過程如下:【實驗方案】方案一:甲組同學:稱取24.00g樣品,加水配成溶液,在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澄清石灰水。過濾、洗滌、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20.00g。方案二:乙組同學:稱取24.00g樣品,加入足量的稀鹽酸直到反應停止,共收集到8.80g二氧化碳。請你任選一組同學的實驗結果,幫助他們計算出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上述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適宜不同程度的學生需要,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學有所得,又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脫穎而出,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循線追蹤———關注問題設計的生成性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該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智慧型的教師,既要精于預設,更要注意課堂教學中的“節外生枝”,關注教學中的生成性。例如,有位教師在上“燃燒與滅火”這節課時,在學生已經掌握滅火的諸多方法后,為了進一步引導大家分析滅火的原理,進行如下教學:師“:同學們,我們已經掌握了很多熄滅蠟燭火焰的方法,但你們知道其中的原理嗎?”學生A“:是因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不是真正原因)師:你們認為他的解釋合理嗎?學生B:“燒水時燃燒的煤火為什么吹不滅”?學生C“:吹滅和用書煽滅原理一樣。”同學D:“如果一樣,為什么蠟燭一吹就滅,而森林著火時,風越大燃燒越旺?”師(故作驚訝地)“: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學生E“:人吹出來的氣流把火的熱量帶走了。”。師(很欣喜地)“:帶走了熱量,為什么就會熄滅?”同學F:“老師,我找到了答案———蠟燭燃燒時溫度低,風一吹,溫度就降到著火點以下,蠟燭就滅;森林著火時溫度高,風雖能帶走熱量,但不能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卻還補充了大量的氧氣,反而使燃燒更旺。”上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錯誤回答并不是簡單地將其撇在一邊,而是以他的錯誤解釋作為新的問題,展開了新的教學探究活動,把生成和預設和諧統一起來,使學生對“燃燒必須達到可燃物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中的“溫度”有了清晰認識。

篇7

好課涉及的因素很多,課堂評價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課程標準是尺度,學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動態生成的效果是尺度,聽課教師的主觀感受也是一個潛在的尺度。那么,透過這些表象的“尺度”,新課程理念關照下的語文課堂是否還應該具備某些本質性的價值追求?

沒有“圍場”的課堂

讓我們看看周益民老師教學的《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片段。

師:想想,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綠色的呢?

生:因為大自然里有綠樹、翠竹、碧草、青山,它們都是綠色的。

生:不對,大自然里也有紅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綠色的。

師:說得有道理!那么詩人為什么偏要說它是綠色的呢?想想,綠色是不是有著某種——

生:我明白了,綠色是生命的顏色,象征著活力。

師:好啊,正是人們常說的“生命之樹常青”。

生:確實,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綠洲,就等于獲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為綠色充滿活力,像一個少年,朝氣蓬勃,熱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運用被歷代稱頌呢!

生:綠色還是環保的同義語,現在人們要吃綠色食品,要住綠色住宅。

師: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滿溫馨的課堂叫做綠色——(生:課堂)總不會說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難道其他顏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師:好啊,那你說說看,你認為大自然是什么顏色的?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紅色的,紅楓、紅花、紅云,萬紫千紅。紅色代表著喜氣洋洋,象征著紅紅火火。

師:紅色的大自然,好!蘊藏著熱烈,昭示著興旺,傳遞著幸福。古詩中對“紅”的吟詠也很多,像——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紅。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

生: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著圣潔、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靈。

師:不錯,民間有諺語:瑞雪兆豐年。

生:我覺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們不是常說“綠樹紅花”“五顏六色”“五彩繽紛”“橙黃橘綠”嗎?你們想,如果只是一種顏色那多單調啊!

師:大家說得可真好。不過我也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同一個大自然,怎么各人的體會就不一樣呢?

生:肯定不是紅綠色盲唄。(笑聲)

生:是因為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吧。

生:我想,是每個人對大自然體會的角度不同。

師:精辟!你的發言讓我想起了坡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剛才我們的討論是否就是現實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關系?(生點頭)那么,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來體會他心中綠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樸素得不能再樸素——“描述、初讀、感受、交流、讀誦”。周老師卻如一位底蘊深厚、諳熟規律的“指揮家”,啟發引領、聯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揮棒經營自己的“樂隊”——啟程,抒情,轉合,激蕩。沒有現代化輔助手段,完全是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正視學生的關注點,不是居高臨下的告訴學生“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蘊涵的外延和內涵卻很廣,我們已經不能從“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進”的技術層面審視。周教師沒有把知識技能看成凝固不變的東西,而是合理承認其不確定性,通過它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并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這樣的教學過程就真正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探究本位”、“學生中心”的課程理念。于是,學生才探究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獲得了心靈的遠航與飛揚。

由此,我想到了“牧羊人”。如果牧羊人圈定一塊草地放羊,羊是不會膘肥體壯的。所以牧羊地是沒有圍場的——翠滴、鮮花點綴、藍天白云映襯,好一塊活力盎然的生態之地。周教師的課堂就是這沒有圍場的廣袤的生態之地——教師挈領一句:“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綠色的?”學生就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不同的認識:“大自然有綠樹、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綠色的;觀照自己的主觀感受:“因為綠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綠色的;整理加工自己的語文積累:“認為大自然是紅色的”、“白色的”,或索性走入自己內心“認為大自然是彩色的”。

這樣的課堂才是生命的綠色課堂,才是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課堂——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原來知識的意義被重新建構:“同一個大自然,各人的體會卻可以不一樣”,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生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用別人的態度來反觀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別人,用作者的詩情來體悟人生;也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生的閱讀心境一下子與文本的語境打通、連接甚而同化。對話的平臺已經建起,對話的語流必將暢通無阻。正因為跟學生的個體生命體驗相關,就避免了被動的強加,從而形成對話和個體感悟,實現了內在主動性驅動下的學習活動。這種不設“圍場”的課堂其實就是追求一種不確定性、生成性,彌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氣息將使課堂充滿不可預料的魅力,使課堂成為一個思維激蕩和靈感勃發的“場”。

可惜,關于小學語文教學,大多仍然陷在“圍場”內的探索上——教程怎樣設計,課件怎樣制作,多媒體怎樣應用,學生怎樣調動……語文課已經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似乎現代化的教學就是按動鼠標和敲擊鍵盤,似乎教師的作用只剩下了組織和引導——這實在是一種偏頗。不是嗎,技術的先進并不代表理念的先進。從很大程度上講,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動其前進的不是技術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蘊厚實的教師。

家常味的課堂

讓我們再看看周益民老師教學的《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另一片段。

師:同學們讀讀課文,想想,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課本呢?

生:因為大自然里充滿著知識,充滿了科學的奧妙。牛頓就是從蘋果落地受到啟發,發現了萬有引力。

師:哦,那就是說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學課本了!啊,謝謝你,你打開了我的思路,我的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咱們不妨來討論討論:大自然是本什么課本呢?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本語文課本,當你看到樹木的時候,就會想起“木”字。我們倚靠在大樹旁,不就是“休”字嗎?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音樂課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寫道: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認為是音樂課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嘩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著一首古老的歌謠。空中,小鳥在賽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嬌鶯恰恰啼”嘛;林間,野獸在狂吼,那都是搖滾。(生大笑)

生:我認為是美術課本。它色彩鮮明,線條多樣,層次豐富。山川田野,鳥獸蟲魚,都是畫上的景觀。

師: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詩:云是天空的畫。

生:我不說課本了,我認為大自然是一本童話書,一本用絢麗色彩描繪成的童話書。一年四季,都在講述著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話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話是碧綠的,秋天的童話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話是雪白的。

師:好浪漫的想象啊!

師:同學們,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開它,你就會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體會,它還會是數學課本、體育課本,甚至舞蹈課本等等。就像我們心中各有一種大自然的色彩一樣,我們只要用心閱讀,也同樣會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大自然課本。

聽著聽著,突然有一種錯覺:老師不是站在臺上,甚至也不是在學生中間隨意走動,而是和孩子們圍坐一圈,閑閑地敘,淡淡地笑——漫談,朗讀,解句,拓展——于恬淡從容的氛圍里,教學流程如一幅綠意濃濃的畫卷,在談話間次第展開。這節平常課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實樸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卻是一天也不能離開的真正有營養的米飯,而不是鈣片、維生素之類的“補藥”。這樣的課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樣自然,教師是在為學生上課,而不是給聽課的人表演。

“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課本?”又一句聊天式的問話,不自覺成了供學生進行反思、質疑、批判、創造的“抓手”。學生自我開掘,暢所欲言。詩中的聲音、色彩,成了學生感受得到的聲音、色彩;詩中的早晨、黃昏,成了學生曾經走過的早晨、黃昏;詩中滿懷的豪情、寬廣的胸襟,成了學生正在揚起的理想風采——“綠色”雖然還是“綠色”,“課本”雖然還是“課本”,但“山已不是原來那座山,水也不是原來那個水”。“綠色”、“課本”已經有了新的更深的含義,這是師生輕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義。

篇8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創設多種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有意識地設置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進而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教師要學會引導,學會啟發,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一步一步隨著教師的問題去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愚公為什么要去移山?移山有哪些困難?還有其他的方法去改變這種狀況嗎?然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研讀課文,相互交流,從而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另外,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在此過程中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

二、通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效率的高低和多種因素有關,其中,學生的參與程度是影響語文課堂效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新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離開學生參與的教學過程是殘缺的教學,是沒有活力的機械教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想盡一切辦法來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教師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廣大語文教師應樹立新的教學思想,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授課方式,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應該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也能夠明了自己的定位。這樣,教師和學生在此問題上達成共識,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的組織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去組織教學。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教學效果才會更好。反之,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的發展和學生的接受心理,而盲目地教學,必然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熱情。盧梭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所以,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采取多種措施和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愿意去學、主動去學,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采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篇9

學生喜歡畫,就要鼓勵他們大膽去描繪,讓他們描繪自己眼中的、心中的美景:學過《秋天到》之后,美麗的秋景圖隨之誕生了;學過《春到梅花山》,一簇簇火紅的梅花便躍然紙上;學過《草原的早晨》后,一幅幅藍天白云、馬壯羊肥、碧草如茵的畫面的確令人神往;學了《三個小伙伴》,三個憨態可掬的小伙伴會成為你的知心朋友。由此,教學內容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延伸與鞏固。

2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

音樂是世界性的語言,它是心靈交匯和情感共鳴撞擊出的美妙音符。愛好音樂的教師應將音樂帶進語文課堂,用音樂裝點文學殿堂。講到《海底世界》一課,可以配著理查德的鋼琴曲《水邊的阿狄麗娜》,伴著優美的旋律進行有聲有色的朗讀,使他們綺麗的海底世界充滿了神往和好奇;講到《升國旗》,教師可以先用《國歌》導入課程,營造出莊嚴的氣氛,使學生愛國之情情油然而生。

3讓表演走進語文課堂

學生先天都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和表演天分,規規矩矩地坐著聽課,壓制了學生潛能,十分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也會使課堂氣氛枯燥,不能夠調動學生主觀參與意識。同時我認為肢體語言的表達更能幫助學生加強對事物的理解和情感的表達。講到《小河與青草》這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真誠的“小草”和善良的“小河”進行真誠的交流;講到《小白兔和小黑兔》,同學把兔媽媽和藹可親以及小兔的不服和神氣表演地惟妙惟肖;講到《2008,北京!》同學手拿鮮花和彩旗將申奧成功之夜欣喜若狂的沸騰場景展現的淋漓盡致。在這由同學們盡情展示才華的舞臺,若干個優秀的小演員誕生了,語文課文的內涵也隨之得到了深刻的理解。

篇10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英語對于中學生來講,雖然不陌生,但是學習起來也感乏味,特別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更讓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完全顛覆以黑板為主的靜態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造真實的生活場景,這樣能激發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英語是一種國際語言,英語的好壞不能局限于考試成績,而更加需要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會話情景,使學生能聽到正宗、流利的英語,在課件中設計了動態圖畫、優美的聲音以及鮮艷的色彩,這樣都能帶給學生真實的感受,將學生說的欲望激發出來,然后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充分運用現有的知識進行對話。例如:學習Whereisthepostoffice?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課本上靜止的插圖以立體圖的方式生動形象的呈現出來,出現兩個小朋友進行對話:A:Isthereabanknearhere?B:Yes,thereis.It’sonthecenterstreet.A:Where’sthepostoffice/hospital/super-market?B:It′s.....利用多媒體將這兩組對話放完之后,讓學生與同桌進行模擬對話,一問一答。面對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很快就活躍起來,學生在這些氛圍中愿意說,主動說。與枯燥的文字講解課堂模式來對比,學生興趣激昂,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充分利用游戲教學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從中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看,游戲推出依然是他們非常熱衷的活動,并且通過游戲來活躍活動氣氛,提升課堂效率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小游戲能將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愉快,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課堂實際開展中,英語教師在設置小游戲時要細心,要以學生為中心,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學習。應該選擇怎么樣的小游戲呢?小游戲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沒有實質性的標準來評判。教師應該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設計符合本班學生口味的游戲。當然,征求學生意見,也能幫助我們找到非常有趣的小游戲。經過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下面兩種游戲對教學相當有效。詞匯比賽游戲詞匯比賽當然是讓學生對已經掌握的詞匯進行各種運用的比賽。詞匯比賽也有各種各樣的開展形式。例如:接龍游戲、詞類分類比賽等等。接龍游戲,先讓一位A同學講出一個單詞,如American。B同學當然應該以“n”作為將要講出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如nose,接下來的C同學可以說eat,只要是以“t”開頭的單詞就行,這樣依次接下去。這個游戲重在詞類積累與反應速度,當然要有時間限制,若是在10秒內,沒有接出下個單詞就失敗了。這個游戲看似簡單,但是用于推動課堂氣氛,提升課堂效率來說,非常實用。另外,詞意分類。教師隨機請出幾名學生,然后給出某個范圍,例如:讓學生寫出關于水果的詞匯,能寫多少就是多少,最后當然是最多的學生取得勝利,有助于學生分類記憶。水果當然是:apple-蘋果,orange-橘子,pear-梨子等等,同學們寫完這些比較熱門的水果詞匯以后,教師應該在進一步進行擴展,補充一些:如mango-芒果,morello-黑櫻桃,longan-龍眼等等。劇情表演游戲中學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掌握一定的英語應用知識的能力,可以實現一些簡單的對話。劇情表演,倡導以生為本,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去自由發揮。鼓勵他們自編、自導、自演、自娛。以英語作為語言來表演,沒有題材的情況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來進行修改出新的劇情進行表演。例如:學習“Iwanttobeanactor”相關知識后,引導學生以這個為話題,自由想象劇情進行組織,然后利用英語與所學知識表達出來。這樣的方式不同于教師讀出來的方式,不僅有趣,而且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總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研究課題,更是我們全體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提升的手段很多,關鍵還是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抓住問題的本質,不斷創新,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