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論文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02:22: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論文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論文論文

篇1

語境的構建與信息的選擇

“關聯理論”是西方近年來影響巨大的認知語用學理論,但它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了語用學領域。關聯理論認為,要正確理解自然語言就要通過語境來尋找關聯,要靠推理。因為自然語言中的每一個話語都可以有多種理解,所以,正確理解自然語言,就必須通過語境來尋找信息的關聯,然后再根據話語和語境的關聯進行推理。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夠進行交際、溝通思想,是因為人們能夠根據對方的行為或話語進行各種推理。這一理論對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極具啟發意義。

《林黛玉進賈府》中六次寫到哭,幾乎出場的主要人物都哭了。第一次是黛玉拜見賈母。賈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接著“地下侍立三人,無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個不住”,再后來說到傷心處,賈母“摟了黛玉在懷,又嗚咽起來,”一次會面,四次提到哭。王熙鳳見了黛玉,先“陪笑見禮”,但也沒忘了“用帕拭淚”——哭了一回。最后一次是寶玉因黛玉無玉而狠命摔玉,且生氣哭成“滿面淚痕”——課文一共六次寫到哭。

黛玉會見賈母這個場面中的四次“哭”,來自三種人物,表現了不同性格。賈母“大哭”,是表現外祖母對外孫女的疼愛和憐惜;賈母“嗚咽”,是說到女兒“先舍我而去,連面也不能一見”時而傷心,表現母親對女兒的親情與懷念,屬于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傷感。“黛玉也哭個不住”,是她見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喪母,孤苦伶仃,寄人籬下的悲苦身世而哭,表現她的多愁善感。“地下侍立之人無不掩而涕泣”,是她們受到感染而哭。王熙鳳的“哭”是假惺惺的,像在演戲。她先“笑”著稱贊黛玉標致,其實是奉承賈母,接著又可憐妹妹命苦,說著“用帕拭淚”裝腔作勢,當賈母說不要再提前話時,她又“忙轉悲為喜”,連責自己“該打”。可見王熙鳳表情的急劇變化,完全是以賈母的情緒為轉移,是“哭”給賈母看的,表現了她善于逢迎討好,隨機應變的性格。寶黛初會,一見傾心,然而賈寶玉也“哭”了一回,是因為那塊“通靈寶玉”,他摔玉,罵玉,表現了他向往平等和要與封建束縛決裂的反抗行為。

為什么同一句話(行為)竟會傳達出截然不同的意義呢?很顯然,這是因為句子的意義不僅要依賴它的語義內容,而且還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理解該話語的語境信息。交際能否順利進行,主要看聽話人能否使用正確的語境,即說話人意欲表達的語境。假如聽話人使用了錯誤的語境信息,交際就無法進行下去。既然利用正確的語境如此重要,那么,要怎樣才能獲得呢?

語境就是“理解某個話語所使用的各個前提的集合。”“這種意義上的語境并不局限于交際雙方直接的外部環境、前面緊鄰的語段,還包括對未來的期待,科學假說,,對趣聞逸事的記憶,對文化的各種假定,對說話人思維狀態的種種信念。所有這些在話語理解過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語境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即認為語境是有條不紊的。正是這種有條理的特性,影響著某一特定場合下特定語境信息的可獲得性。比方說,你和一位朋友剛談到孩提時候的一些往事,此時,與你曾經擺弄過的一些玩具相關的信息可能比較容易提取。而在其他一些場合,你恐怕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回憶起你的第一輛玩具汽車的顏色。可見,我們大腦里信息的可獲得性與提取這一信息所需付出的努力確實存在一種相關關系。

在弄清了語境這一問題之后,我們現在來回答上面提到過的這個問題:聽話人到底如何才能獲取說話人意欲讓對方加以利用的語境信息?

成功交際的關鍵在于說話人和聽話人能否找到最佳關聯。而一個話語要建立起最佳關聯,必須具備如下兩個條件:

1)該話語足以使聽話人能夠找到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2)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值得聽話人去付出處理努力,也就是說要給聽話人提供足夠的‘益處’。這些所謂的‘益處’用專門術語來說就是‘積極的語境效果’。

事實上,交際過程中最佳關聯的作用體現在關聯原則之中,而關聯原則被普遍認為是我們人類心理結構中的一個內在的制約因素。根據這一原則,人們無論何時想要溝通某種思想,總會想當然地以為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和聽話人具有最佳關聯。事實上,尋找最佳關聯就是引導聽話人不僅要注意說話人意欲表達的語境,而且還要尋找說話人希望對方所做的那種理解。

使用語言有兩種不同的心理方式:即描述性使用和解釋性使用。假如某一話語是想說明它所描述的情況在可能世界里為真實的事態,則屬于語言的描述性使用。倘若某話語的意圖是要陳述某人說過什么或思考過什么,則屬于語言的解釋性使用。在語文教學中,對于“解釋性使用的語言”,務必深入挖掘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這才是閱讀教學(交際)的核心。

篇2

不知為什么,人都喜歡表揚而厭惡批評,也許這是與生俱來的人的本性吧。盡管時下人們對“表揚”一詞在使用與評價上,塞進了一絲貶意(如將過去“三大作風”之一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換成了“表揚與自我表揚”說),但“表揚”本身并沒有錯,尤其是將“表揚”科學地用在作文教學上,就更是一種明智與偉大。因為表揚不僅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人格尊重”,是一種最能體現“人本”思想的無可替代的最佳舉措,它甚至是一種高尚的思想。細想一想,人,從小到大,好的行為、好的道德思想,甚至每一種賴以生存、發展的人生能力的形成,哪一條不是伴隨著“表揚”,而產生發展的呢?學生在學習作文時期,在為獲得寫作能力打基礎的時期,你不去科學地使用“表揚”,難道還要待到他們成為魯迅式的文學巨匠之后(抑或沉淪為終生與寫作無緣的庸人之時),再去“表揚”嗎?

科學地使用“表揚”以盡快激勵學生進入某種層次的寫作狀態,并不難。介紹兩種,與同仁探討。

一曰:找花夸。先打著燈籠找,然后贊其一點不及其余。也就是把“挑刺”變成“插花”。教語文幾十年我一向不贊成作文“全批全改”,尤其對初學寫作和對作文一時還找不到“北”的學生,更是特別不宜。全篇見紅。“鮮血淋漓”,慘不忍睹,學生既不領情,更不買賬。為什么?把勁兒用反了。如果換一種思路,就會別開洞天。你想,再差的作文,也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吧。某句話寫得順暢,總會有吧,那就是“花”,把它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捧出來,表揚,夸!帶著一種愛、尊與驚喜,一股勁地去夸,夸……就這樣由此一點,擴而大之,擴而大之……你所用心捧出的這朵小花,就十有八九會成為一朵大花,真花。這種效應,是神奇的。不信,盡可一試。

二曰:打時差。表揚要抓住機遇,否則就收不到理想效果。我是相信每個人都有寫作才華的(除去傻子)。但,又深深明了,有的來得早,有的來得晚;有的以這樣的形式顯露,有的又以那樣的形式顯露,個體與個體千差萬別,這都極為正常。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你得及時去發現,會打時間差。學生寫作才華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地顯露,就像黑夜里的流星,一閃即逝。作為教師,就必須及時地去發現它,抓住它,然后再及時地去夸去贊,等待神奇效果的到來。

當然表揚要遠離無聊與油滑,要把握分寸,要講究藝術,這里自不待說。那就請相信表揚絕不僅僅是一種策略吧,實踐會讓你越來越感到它有著太陽般的光芒。

成就論——

大家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對于作文教學,我們更應該相信“成功更是成功他娘”。成就,是每個人的終生追求。有了成就,無論其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輝煌。因此,成就愈大,奮斗愈甚,而奮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這是中小學作文教學的一條基本法則,然而,它卻在現實中被到處彌漫著的浮躁與急功近利掩埋著,很少有人去研究,去運用。作文教學長期陷入自戕與沉寂,也就理所當然了。

創造一切機會,讓學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寫作才華,從而不斷使其以小成就來成就大成就,這就是所謂寫作教學“成就論”。

問題的關鍵是怎樣為學生“創造”展示寫作才華的“機會”。是每周法定的兩節作文課嗎?不是!是教師指導下,卓有成效地在班內開展的那些活動嗎?也不是!我們所說的“創造”機會,包含這樣三種要素:一是社會性;二是競爭性;三是自主性。三者缺一不可!這里的“社會”,是指教學班以外的“社會”,如年級間、學校間、縣內外、市內外、省內外、國內外、時代內外,范圍愈擴大,社會性愈強,展示才華的機會便愈難得,因而也就愈金貴。“競爭”是機會含義的核心,因為學生寫作才華的顯露,歸根結底是因為他的作品有了某種或某個層面的競爭力。我們說他的作品有了多大的競爭力,就等于他贏得了多大展示才華的機會。在所有展示寫作才華的機會中,學生的“自主”,又是一種永遠不可撼動的“人本”基素。因為教師永遠只是導演,舞臺上沒他的份,所以教師給學生的“自主”權以及學生自覺運用“自”的能力愈大,“機會”也就愈可觀,學生寫作才華的最大展示也就愈具可能性。從近幾年中小學作文教學第一線傳來的信息看,不少開拓者,總在這樣為自己的弟子們創造著展示寫作才華的機會——

他們在不懈地幫助學生創建各種類型的“文學社”。有組織,有綱領,有計劃,有方向,有活動,有任務,有要求……這些校園中的文學社就像春天盛開在原野上的小花,有聲有色,方興未艾。

他們在不斷地指導學生創辦各種“寫作報刊”。手抄的,油印的,一期期,一年年,無須書刊號,只圖油墨香,那種執著,那種虔誠,那種狂熱,可以讓許多國家級文學編輯大師自嘆弗如。

他們在與弟子們一起舉辦著各種規格各種形式的創作活動:叫不上名字的“文學沙龍”;沒有級別的“詩歌朗誦會”;連一分稿酬都撈不到卻仍然辦得熱火朝天的各種“作文大賽”……

這就夠了。

這些奮斗在第一線的作文教學開拓者們啊!

篇3

新教師經過高等院校的學歷教育,具備比較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但是,隨著科學技術及理論的迅猛發展,教師只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已經很難滿足教學的要求.因此,各類院校要加強對新教師專業理論的培訓,提升其專業理論水平.一是請進來.邀請兄弟院校的知名專家、專業帶頭人來校,就專業前沿理論進行講座,使新教師掌握本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及世界領先的高科技知識,幫助新教師掌握專業發展動向,提高新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二是走出去.有計劃地安排新教師參加專業進修,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理論水平;鼓勵新教師參加學術研討活動,通過學術交流,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三是崗位自學.新教師都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要充分發揮新教師的自學能力,使其在學習中發現自己的“短板”,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自學,及時追蹤學科的前沿動態、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

2打牢教學基本功是提高教學能力的關鍵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基本條件,是教學能力提高的關鍵.教研室要給新教師創造條件,使其打牢教學基本功.一是以老帶新.為了使新教師能夠盡快掌握教學基本功,可安排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與新教師結對子,對新教師進行傳幫帶.老教師從內容的安排、課件的制作到教案的編寫,從教姿、教態到板書的書寫等細節對新教師進行指導,使新教師少走彎路,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提高教學基本功.二是新教師要勤學苦練.新教師要給自己提出要求,制定標準,自我加壓,勤學苦練,打牢教學基本功.首先,教姿、教態要規范.新教師要加強教姿、教態的訓練與養成,講課時要大方得體、姿態規范,形成良好的課堂講授習慣.其次,語言要簡練、準確、生動.“簡練”要求教師上課用詞恰如其分,不要模棱兩可和啰嗦;“準確”要求教師認真備課,弄清所要講授內容的來龍去脈,弄清每個概念、定理、定律、原則、原理的確切含義,真正領會其內容,做到語言表達準確;“生動”要求教師語言表達具有感染力,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次,提高課堂調控能力.新教師課前要認真備課,做好教學和心理準備;上課時要充滿信心,從容應對,不要縮手縮腳;課中要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注意觀察學生表情和神態的變化,適時調整講授進度和教學方法.

3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學能力的保證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達到教學目的、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也直接影響知識的傳授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新教師要加強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提高教學效果.一是教學方法創新.新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大膽創新,大力開展啟發式、學導式、案例式、討論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能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并配合使用.如,對理論性強、不易理解的內容可以采取啟發式教學;對理論性不強、淺顯易懂的內容可以采取研討式教學;對操縱性強、需要實習的內容可以采取實踐式教學;對技能性強、需要動手動腦的內容可以采取互動式教學.新教師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上要多向老教師請教,多聽課,勤思考,促進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學手段的創新.教學手段是實現教學方法的重要保證,是傳授知識的根本途徑.因此,新教師要加強教學手段的學習和掌握,廣泛開展多媒體教學,注重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結合,提高教學能力,保證教學質量.

4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是提高教學能力的手段

篇4

關鍵詞數學數學教學德育數學教學中的德育

1993年聯合國在我國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會議認為:世界第一位的挑戰不是新技術革命,而是道德問題。專家們一致認為,如果將來科學技術更進一步發達了,而領導權又掌握在沒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人類的災難了,因為他手中已經不是一把槍,而是原子彈。因此,當代世界各國都把國民德育作為一項緊迫的任務,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德育模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努力探討學科德育的特點、規律,充分發揮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數學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它獨特的風格,承擔著德育的任務。首先,數學是客觀物質世界的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的客觀規律的反應。其次,數學本身具有結論確定的特點,數學教學可以說是培養學生理性的教學。第三,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繼承基礎知識的同時,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進取心和創新精神。第四,數學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之一,數學教育是一種文化基礎教育。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數學教學中德育的特點

1.隱蔽性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并不是讓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進一種說教,而是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機結合。

2.深刻性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種遲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數學的特點,長期熏陶方能見效。但這種德育的功效一旦獲得,將不易被改變,終身受益無窮。因此,它又顯現出長效性、深刻性。

3.整體性數學之德育,是對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理性精神,又可以培養意志與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4.層次性德育內容本身是個層次的結構系統,一方面,教材的知識帥淺入深的,以教材為載體的數學德育,也是同步由淺入深地構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層次性。

5.制約性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受教學內容的制約,途徑和方法受教學過程的制約。教材是課堂德育的當然載體,依據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課堂教學的前提。脫離教學內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兩張皮,油水兩分離;找到了切入點,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融,雙管齊下。

二、數學教學的德育功能

1.培養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數學本身充滿著唯物辯證法。在數學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概念的形成與演變,重要思想方法的確立與發展,重大理論的創立與沿革等,無不體現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思想——發展、運動與變化。數學對象源于現實世界,說明了認識論的唯物論,體現存在決定意識的觀點。通過數學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創新意識,認識數學的價值,認識科學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須善待人生,充分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培養理性精神

誠實、求是,是數學理性精神的本質特征。數學語言的精確性使得數學中的結論不會模棱兩可,數學中不存在偽科學,不允許有任何弄虛作假的行為存在。數學讓人不迷信權威,不屈服于權貴;數學讓人堅持原則,忠于真理。因此,數學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自愛,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

理智、自律,是科學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數學能夠去其浮躁,凈化人的靈魂。數學的思維方式,教育人們理智地思考問題,三思而后行。數學的公理化方法、結構方法、數學模型方法、拓廣方法等,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整體性、創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養成從全局出發,抓住事物的本質,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習慣。

3.培養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養

數學是一門既美又真的科學,不但擁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數學發現中的美學感悟,數學命題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充滿了發現科學真理的愉悅和歡樂。對科學問題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決之后的歡樂。對科學問題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決之后的歡樂,是人生秘不可少的體驗。還包括數學表示中的美學修養,如數學概念的簡單性、統一性,結構系統的協調性、對稱性,數學命題與數學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數學中的奇異性等。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獲得數學的審美能力,既有利于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也有助于提高創造能力,數學美是激發求知欲、形成內驅力的源泉。

4.培養意志與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數學史是數學家的奮斗拼搏史,展示著數學家為真理而獻身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數學每前進一步,都充滿艱難險陰,需要數學家們的膽識、勇氣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價而百折不回。希帕薩斯因發現無理數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數學而被亂兵所殺。在數學教學中,把定理、公式與數學家逸事聯系起來介紹給學生,有僅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與毅力。學生聽了數學家的事跡,必然會心潮澎湃,備受鼓舞,將百折不撓的磨煉,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認識到只有經過自己奮斗才能取得激勵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5.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科技修養

由于在教學中,經常討論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題對策等問題,因此,數學教學可以使學生從事物發展的眾多可能性中尋找最佳途徑,培養優化意識。

在學生將來的生活和學習中,能被直接應用的現成數學理論知識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數學意識,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要結合適當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桃子”。同時,讓學生從了解數學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和里程碑事件中,如三次數學危機,幾何作圖三大問題,五次方程不可解與群論,集合論與數學基礎,“李約瑟難題”和“陳省身猜想”等等,懂得數學落后即科技落后,就會挨打,就會喪權辱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強責任感,培養學生熱愛數學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質。

三、數學教學的德育原則

1.科學性原則數學教學為形成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學習數學需要正確的動機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遵循認識論的規律。因此,德育滲透要符合的科學性原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數學課的本質特征,把握德育滲透的適度、力度、結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滲透性原則教學中要將智育和德育融為一體,防止牽強附會,貼政治標簽。要找好德育的切入點,抓住道德的基本點,由此深入、輻射,才能收效。要根據數學教學的特點將德育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相互滲透,達到課堂教學融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最高境界。

3.系統性原則科學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要經歷一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漸變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根據每學期的教學內容和德育目標制定德育計劃,長期地熏陶、滲透,才能水到渠成,見到功效。

4.量力性原則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必須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認知基礎和思維發展水平,確定符合學生實際的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總是因人而異,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證共同施教達到統一要求的前提下,還要照顧不同學生的層次特點,注意個別教育與共同教育相結合。

5.情感性原則數學教學中德育要講究藝術性,充分發揮情感效應。在師生交往中,建立一種平等、民主、新切、和諧的師生關系。如果教師在課內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嚴肅,態度嚴厲,學生就會產生壓抑感和約束感,甚至會造成心理障礙,日積月累就會對教師敬而遠之,這時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無效。反之,尊重學生,真誠地關心和理解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而心幫助,一視同仁,就會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領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獲得啟迪,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實施中應重視的兩個問題

1.寓德育于數學教學中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應面向新世紀,充分認識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深遠意義,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真正將每節課的德育目標落到實處,明確自己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舉止言行,學生都在細心觀察,甚至效仿。教師通過講授的科學性、思想性,嚴謹的治學態度,負責始終的教風,詼諧幽默的語言感染著學生,激勵他們以堅忍不拔的頑強精神,向理想目標進取。因此,數學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數學史知識和數學思想方的知識,能把握中學數學教學的脈絡,理出思想教育的層次,探索一些具體的德育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一代為已任,樹立新的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準確把握學生所思、所求、所感、所愛,有的效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實交效。

2.著眼課內,放眼課外學生個體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實踐性活動是實現這種相互作用的具體過程。教學中要著眼課內,放眼課外,課內長期滲透,課外集中拓寬,才能促進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崇高的理想結合起來,使學生興趣化為更大的求知內驅力,進而深化德育效果。豐富多彩的課外數學活動,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動的大課堂。如組織數學美育討論,組織數學興趣小組,開展數學競賽,收集數學在社會經濟動中的應用實例等,以此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個性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隆華、蔣國范:《論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載《數學教師》,1997年第7期。

篇5

例如第一段,學生加神態后原文變為:十年春,齊師伐我。公(急忙、盲目)將戰。曹劌(急切、焦急)請見。其鄉人(麻木、冷笑、輕蔑)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決然、毅然、自信、憂慮的)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一部分神態,魯莊公的“鄙”可見一斑,鄉人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漠然精神狀態一目了然,而曹劌的以國家存亡為己任的愛國精神,躍然紙上,特別是他對肉食者本質的認識一針見血,更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

乃入見。(委婉地)問:“何以戰?”公(茫然地、隨意地)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搖搖頭、失望地、真誠地)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試探著、自信地)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搖搖頭,更加失望地)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若有所思地)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滿意的、放心地)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一部分的神態,魯莊公作為一國之君,竟然不知打仗勝利的根本依靠,鄙陋的特點一覽無余,而曹劌如一個循循善誘的導師,一步一步引導魯莊公認識到,取信于民才是勝利的根本保證,他的政治遠見被刻畫地活靈活現。

第二段,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急忙)鼓之。劌(果斷的)曰:“未可。”齊人三鼓。劌(自信的、果斷的)曰:“可矣。”齊師敗績。公(高興的、匆忙、不加思索的)將馳之。劌(堅決的)曰:“未可。”下(仔細的)視其轍,(快速)登軾而望之,(胸有成竹的)曰:“可矣。”遂逐齊師。在激烈的征戰中,一招即失,滿盤皆輸。無論是抓戰機,還是抓追擊的時機,二人的神態又為他們作了極好的注腳。

篇6

本文提出的針對于理論物理教學與實踐的探究方案,是遵循微觀到宏觀,理論研究到具體實踐,單體到多體的順序展開的,一共包括三個知識單元,它們是統計物理,量子力學和固體物理。為了使得學生充分掌握理論物理知識,我們需要結合教材中原有的三個單元的知識體系,改善原有體系中知識的邏輯性,合理安排各個知識的所占比例,以協助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知識點。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主要是研究宏觀物體。宏觀物體主要是由微觀粒子組成,因此,在這個知識單元里面,我們依照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展開講解,并遵循統計學和宏觀物體的聯系。以普通物理學為背景,循序漸進,引入量子統計理論,慢慢激發學生對量子力學的學習興趣。由此引出第二個知識單元。量子力學知識單元。在第二個知識單元里面,我們首先講解單原子分子量子理論,慢慢引入到多原子分子量子理論,最后引出第三個知識單元——固體物理。在第三個知識單元里面,先講解理論,在注重實踐應用,引導學生實現創新。這樣,三個知識單元互相聯系,前后銜接,最后貫穿成為一個整體,給予學生整體上對于理論物理學的知識。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物理理論較為抽象,即便是來源于具體的事例,學生學習起來也具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理論物理的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一方面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著手,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從物理試驗中不斷培養。本質與非本質的認識影響著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因此學生認識物理規律會有一定的困難。物理實驗能夠提供給學生最具體、最直觀的感性認識,因為這些精選出來的物理實驗,是最通俗易通,簡明扼要表達物理理念的感性材料。與生活中的現實例子有所不同,物理實驗也有自己的特點,例如:物理實驗比較典型,可以代表一定的物理現象;物理實驗需要有動手操作,有一定的趣味性;物理實驗定性定量的表明了全面性。學生通過物理實驗,可以積累創造意識,同時可以協助學生科學的研究理論物理。學生動手操作物理實驗,可以從中掌握到相應的物理知識,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的物理含義,還可以發現試驗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主動解決問題。因此,老師應當多給學生提供物理實驗的機會,引導學生分析總結。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掌握相應的理論物理知識,以及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培養學生的興趣。

三、探尋學生在學習物理理論知識過程中的認知模式

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進行的認知活動包含了所有與物理理論知識學習相關的心理活動,具體來說有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框架、面對新知識的認識、接受和使用、包含已有知識和新知識的知識體系的更新等等。物理認知體系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思考形成的每個人各不相同的知識框架體系,是學生對不斷接受到的知識進行理解和組織之后建立的。從認知模式的發展方向中可以容易的發現,學生在認識接觸到的物理概念、理論等時經歷了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當物理環境作為刺激源后被學生感受到之后,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僅僅與這些知識有關,還與學生的心理狀態、興趣狀態等主觀因素有關。當接受到知識后,學生會通過思考在已有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對這些知識進行再加工。因此,為了保證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應該著力引導學生夯實基礎,梳理清楚已經學習的知識,形成清晰的體系,實現事倍功半的效果。從認知模式可以發現,學生在認識和掌握物理現象的本質的過程中,首先要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物理現象。對于為何有些同學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找到了很大的樂趣,而另一些同學卻感覺到這些知識枯燥、難以理解。這個問題首先就是因為學習的動機問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真正認識什么事理論物理以及它的應用,很多同學在內心當中認為這些基礎的物理知識都只是紙上談兵,對于實際的生產、工作和自己的發展并沒有什么作用,在這種思維下,必然很難形成有效的學習動力。其實,在物理學科發展至今的數百年中,已經積累了無數的先進理論,產生了很多影響人類生活的發明和發現,衍生出很多高新科技學科,例如常見的核能、半導體、計算機、通信、太空活動、量子試驗等,無不與物理息息相關。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物理學科的理論知識對于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巨大作用,培養求知的動力,形成為學科發展、改善人類生活而奮斗的良好志向。最后,應該盡可能的把理論基礎物理與更加專業的物理應用領域,例如光信息學科、半導體學科等高新科學專業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當今,光學學科的研究熱點目前主要集中在光子操控、光材料研發、量子通信等方面,這些熱點問題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和成果,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同樣的,其他高新學科同樣也存在很多有待研究的地方,需要更多的物理人才投入到學科研究當中。如何將基礎物理的知識規劃與未來高新學科的需求聯系起來,為以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也就成為了學科內容規劃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學習理論物理,需要扎實的數學基礎,因為理論物理的理論性較強,學習起來十分抽象。因此,物理理論的學習,是感性認知的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知物理理論,認知物理世界,將自身與物理的環境相互作用。通過積累理論物理知識,加上自己的思考,給自己形成立體的物理思維模式。除此之外,老師也要發揮良師益友的功能,首先,協助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且能夠將新知識和老知識相互結合。其次,老師也要引導學生構建認知體系,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應當盡力協助學生培養對理論物理的興趣。理論物理本身是十分有趣的,有多種方式可以感知,包括觀摩,聽講等。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同學都會產生對物理學習的濃厚興趣,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學,由于思路跟不上,落下的知識越來越多,慢慢產生了厭惡抵觸的心理。理論物理公式繁多,推導過程繁雜,理解起來也晦澀,甚至感覺實際生活中沒有用途,因此,部分同學失去了學習的動力,究其原因,還是由于缺乏認知的緣故。

四、創新教學模式

篇7

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周圍的空間產生磁場是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第二個要點,也是麥克斯韋對電磁場理論的最主要的貢獻.這樣,不但傳導電流(由電荷運動引起)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而且變化的電場(或“位移電流”)也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也就是說,產生磁場的途徑有兩種:電流(傳導電流)或者變化的電場(或叫做“位移電流”).甲種本的這個例子所講的“運動電荷要產生磁潮,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理解.

一、把“運動電荷要產生磁潮理解為電荷運動形成電流(傳導電流),這個電流要產生磁場,這是中學生所能理解的層次.按照這種理解,這個電場是由傳導電流產生的,而不是由“位移電流”產生的,即不是由變化的電場產生的.甲種本的論斷是錯誤的.

二、從較高的層次來理解“運動電荷要產生磁潮這句話.電荷的運動是任意的,由于既有速度v,又有加速度a,這個電荷產生的電場和磁場是非常復雜的,要用電動力學的方法才能處理,一般中學生不可能理解到這一層次,而且這時在運動電荷產生的磁場中,既有由變化的電場產生的,也有由傳導電流產生的,到底哪一部分主要,要視電荷的運動情況及觀測點的位置而定.在電荷附近(近場區)磁場主要由傳導電流產生,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個磁場是由變化的電場產生的”.

篇8

然而,環顧全球的“物理教學”,物理學家、物理教學法專家、物理教師都在異口同聲的驚呼:“世界范圍內的物理教學效率低!”在中國,普遍的反映是:“物理難學!物理難教!”

怎樣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怎樣使物理容易學、容易教?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物理教學論”應當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

作者在撰寫《物理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l997年)時,力求在結構上有所突破,內容上有所創新,實踐上有所啟示,研究上有所加深。嘗試構建新的體系。

從國際上“物理教學論”研究的內容看,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問題的解決、物理方法的應用,是其中的核心內容。作為一位物理教師,最為關心的也是這些內容。但是,如果僅僅就概念形成來論述物理概念的形成,僅僅就問題解決來論述物理問題的解決,僅僅就方法應用來論述物理方法的應用,這容易使物理教學論的研究停留在較低的經驗水平上。既然是物理教學論,就應當上升到較高的理論層次,必須探討物理教學的概念、問題、方法的理論基礎----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

研究教學中的認識過程,不僅要涉及一般認識論,而且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物理教學,必須研究發生認識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必須進而研究發展認識論。認識論是物理教學的哲學基矗我們認為,把一般認識論、發生認識論、發展認識論,三者統一,用以研究物理教學論的哲學基礎,才較為完備。

一般認識論是廣義的,是適合于整個人類的認識論;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是狹義的,?適合于兒童(0--15歲)的認識論;本書作者提出的發展認識論,也是狹義的,是根據愛因斯坦關于科學創造的論述,提升出有關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認識論。

現代科學中系統論的發展,大大深化了對認識論的研究。從系統論的觀點去研究認識論,從認識論的觀點去研究系統論,必然給我們許多新的啟迪。作者在《系統科學與教育》一書中,將認識論與系統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特別是從物理學的原理及公理體系中受到啟發,提出了系統學的原理及公理體系。系統論的原理能夠成為物理教學的科學基礎,這已為許多物理教師所接受。

物理教學中的結構論,是應用系統論思想研究物理教學的具體成果之一。系統論的整體原理告訴我們:任何系統只有通過相互聯系,形成整體結構,才能發揮整體功能。對物理學的知識而言,學生也只有認識物理學的整體結構,才能較好地掌握它,從而應用它,體現出物理知識的整體功能。雖然,中學階段,物理學的知識結構從整體上看,尚不完備,但是,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對物理學結構給予一定重視。結構論也是物理教學論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本書論述了物理教學的理論基礎: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這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一。

以物理教學的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為基礎,來論述物理概念、問題、方法,其間還有不可忽視的起中介作用的模式、技術、藝術。以下三個公式是大家容易理解的:理論--模式--實踐;科學--技術--生產;哲學--藝術--創作。由這三個公式可知: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中介,它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橋梁;技術是科學與生產的中介,它在科學與生產之間架起橋梁;藝術是哲學與創作的中介,它在哲學與創作之間架起橋梁。由此可見,物理教學論必須研究對物理教學起中介作用的內容:物理教學的模式、技術、藝術。這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二。

上述思路,使我們形成了一個“物理教學論”的新的結構:第一是宏觀層次----一般理論層次----論述物理教學的認識論、系統論、結構論;第二是中觀層次----橋梁中介層次----探討物理教學的模式、技術、藝術;第三是微觀層次----具體應用層次----研究物理概念教學、物理問題教學、物理教學方法。這一新的結構,我們簡稱為“九章物理教學論”。這是本書的重要特點之三。

本書前三章的“宏觀研究”,雖然著重于物理教學的認識論研究、系統論研究、結構論研究;但,仍落實在物理概念形成的模式,物理教學的結構,物理問題解決的方法。進而,在后三章的“微觀研究”中,又更為具體地探討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問題解決、物理教學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前后呼應,形成整體。

要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使之容易教、容易學。非常重要的一環是還要進行“中觀研究”。研究物理教學的模式、技術、藝術----這在以往的物理教學論中較為忽視。作者認為,如果缺乏“宏觀研究”,物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不深,這是不行的;同樣,如果缺乏“中觀研究”,物理教學論的基本手段不強,也是不行的。

篇9

1、深入接觸,了解情況。了解是教育的前提,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工作,我決定更加深入地和莊接觸,了解他的真實世界。為了打開他的心靈世界,我盡量避開教育主題,尋找他感興趣的東西,慢慢打開他的話題。時間久了,我們成了朋友。終于有一天他向我這個朋友敞開了心扉:他四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改嫁他人,他和年邁的爺爺生活在一起。再加上自己是聾啞人,小伙伴總嘲笑他、欺負他,所以他很自卑。到了學校以后,由于不能迅速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導致學習基礎沒有夯實,再加上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老師不喜歡他,同學欺負他。于是他常常用拳頭和同學“對話”,捍衛自己的尊嚴。其實他非常仰慕品學兼優的同學,出于自卑和自衛的心理,便更加排斥優秀的同學。

2、把握特點,制定個別方案。 根據掌握的資料,我認真分析了莊的家庭情況、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又和他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溝通。我對他說:“莊,其實你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你有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思維敏捷,關心比你弱小的同學,你可以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他驚訝地說:“品學兼優!老師,我可以嗎?”我肯定地對他說:“是的!只要你努力,一定會,老師相信你。我們共同努力,好嗎?”通過和莊的接觸,我發現莊有很強的自尊心。于是我在心中給他制定了一個成長方案:(1)尋找優點,樹立信心。(2)改正缺點,爭取進步。(3)完成學業,全面發展。

3、有效幫助,實現轉化。為了克服莊的自卑心理,樹立他的自信心,我努力的在莊身上尋找閃光點,予以放大。同時要求莊每天為自己找一個優點,和我共同分享。莊喜歡畫畫,我找到美術老師讓他多幫助、多鼓勵他。于是美術老師經常在課堂指出莊的畫的優點,還經常把他的繪畫作品在校內櫥窗展出。讓莊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慢慢的樹立了莊的自信心。這讓莊冰封的心靈逐漸融化,愿意聽老師的話,有話也愿意主動和老師交流。于是,我因勢利導指出他身上的不足,引導他認識、改正自己的錯誤。為了提高他的學習成績,我在課堂教學中給予莊較多的關注。通過多種方式吸引莊的注意力,了解莊的知識掌握情況。課后經常給他“開小灶”,幫助他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我還特意安排班級學習最優秀的同學和他結成“學習對子”,在每天晚自習的時候幫助他復習功課,讓他感受同學之間的團結與友愛,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針對莊的特殊家庭情況,我在生活上給予莊積極的幫助,經常給他買些生活用品,帶他去理發、洗澡。莊生病了,我就帶他去看醫生、打點滴,給他買可口的飯菜。

經過努力,莊漸漸融入了學校這個大家庭。他變得樂觀向上,能和同學友好相處,學業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1、以生為本,尊重學生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接觸的教育對象都是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缺陷的孩子。由于殘疾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聾人很自卑,自暴自棄,會養成諸多不良習慣。所以我們特教教師更應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位學生。教育的過程既是一種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所以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心靈相通的愛心橋梁。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對于莊這樣特殊的學生我們老師更應該放下師道尊嚴,走進他,親近他。敞開心扉,以教師博大的愛來撫慰他受傷的心,融化他冰封的心靈。用師愛去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說服他,從而幫助他克服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個個障礙,快樂生活,快樂成長。

2、榜樣熏陶,友情感化。同學的榜樣作用和關心幫助對一個有問題的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同學的力量有時勝過老師的說教。同學之間一旦建立起友誼的橋梁,他們之間就會無話不說。偶像同學是學生的益友,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端正學習態度具有很好的推動和催化作用。莊由于自卑和自衛的心理,非常排斥同學特別是優秀的同學。如何讓莊走出心靈的陰影,幫助他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是我工作的一個重點。我讓班級的同學特別是品學兼優的同學慢慢的接近他,與之交朋友、幫助他學習,從各方面影響他。讓他感受同學的信任,感受同學的友情。在交往的過程中盡量尊重莊的想法、做法,保持他的自尊心,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體驗和同學友好相處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生活。通過同學的榜樣教育、感染,進一步促進同學間的情感交流,達到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轉化效果。

篇10

(一)案例教學教師所準備的案例與相關課程是否合適是決定案例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為了收集到與課程合適的案例,確保案例的科學性,教師可通過在部分工作時間去臨床進修工作獲取,教師通過臨床工作從中選取具有典型代表的案例,充分體現了案例的實踐性。也可以與同院系其他教師進行交流,或者從一些醫學雜志和網絡上收集相關案例,針對教學目的和課堂教學大綱選擇合適的案例。在案例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提前將案例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并根據所學理論知識提出解決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最佳時機來展示已準備好的案例,比如在剛上課時,為了引入新章節內容,采取舉一案例,讓同學們帶著對案例的思考學習,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展示案例也是作為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護理課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老師可通過文字形式、或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案例,直觀多樣的展示方式可提升課堂效率,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比如,在講到護患關系時,給出案例,患者,李某,女,63歲,大學老師,既往高血壓、冠心病史,近日因心絞痛頻繁發作而入院治療。護士李芳為她的責任護士。請問她們屬于哪一種護患關系模式?她們護患關系的建立會經歷怎樣的過程?你認為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李芳應注意哪些問題?因為護理學導論理論性強,那么在課堂上講解過程中也可以穿插一些案例,向學生展示一些鮮活生動的臨床案例,使枯燥乏味的理論變的鮮活生動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情景教學情景式教學目前正在被廣泛的應用于各學科的教學中,情景性認知理論是情景式教學的主要理論基礎,其主張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著眼點進行學習,并在具體情景中進行和評估學習效果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它引導學生借助情景中的各種資料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鼓勵學生將課堂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其通過創設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其中,產生學習的需要,并組織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和交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親身體驗從認識目標到達到目標的全過程。在此教學模式下,利用主體的課堂教學局面,向過程教學開放,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自身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在課堂上教師將準備好的案例在課堂中以演繹形式真實的展示病例情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討論如何解決和緩解矛盾關系,掌握溝通技巧,提高溝通能力。可以說情景教學也屬于互動式教學,老師在課堂上可以精心設計一個場景,比如一位女患者,一直在一所中學擔任教師,被確診鼻咽癌,此時患者患病后不能順利進入患者角色,放不下病前教師等角色所承擔的責任,表現很焦慮、茫然、甚至憤怒,設置以上情景讓學生分組展開想象與討論,商討具體的護理措施,引導學生學會采用親切婉轉的語言技巧,做好對患者的解釋、安慰工作。并且讓學生上臺將這樣的情景通過表演的方式展示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自導自演的活動中,學習到了把握合適的時機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溝通和交流,教學目標得以實現,也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情景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采取模擬教學方法,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如在講授人際交往時,利用電視影像資料,選擇其中比較有典型代表的講述某一護患的場景的視頻進行播放,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讓其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在扮演之前積極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扮演,扮演完成后進行討論。課堂結束前,做出合理的課堂評價,表揚創作力豐富的學生,并作為平時成績給予考試加分。這樣的設計安排,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可提高學生的主觀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通過情景教學,有利于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及護士的人生價值,改變傳統的護理工作只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和操作技能即可的觀點,應真正理解和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及文化的需要。

二、從課堂教學上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與患者之間保持良性的互動關系,有利于促進患者的順利康復。良好的溝通在護士與患者良性互動關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其實現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也是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而我們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部分學生由于口頭表達能力欠缺,導致在畢業參加就業招聘時沒有通過用人單位的面試。所以在教學方式上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加深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培養了學生愿意與人合作交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