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小實驗范文
時間:2023-03-25 13:20: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小實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今天我在電視上看見了一個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名字叫做《讓硬幣浮起來》硬幣怎么會浮起來呢?出于好奇,于是我想自己動手試試看,然后我在家里翻箱倒柜地尋找材料,玻璃杯在哪里呢?平時不需要的時候,到處都是,可現在卻找也找不到了!我左翻翻,右看看,啊!原來藏在櫥柜里呀!把玻璃杯裝上水,讓我想想,嗯,還有什么呢?噢!對了!還有最重要的硬幣沒有準備呢!于是,我又在家里到處翻來覆去的找硬幣。過了一會兒,我滿臉灰塵的走了出來,拿著十個亮亮的硬幣。唔,全部都準備好了!現在,我就要“大展身手”,來做這個小實驗啦!
我先把倒滿水的杯子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拿起一個硬幣,在水面上輕輕的一放,咦!怎么沉下去了?我又換了一種方式,用夾子把硬幣夾起來,讓夾子浸入水里,最后把夾子放開,結果還是沉下去了!再放!啊哈!這次浮起來了,然后我又做了一次,還是浮了起來。但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原來,液體的表面好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膜。各部分之間存在著相互牽引的拉力,這種力叫做表面張力。如果我們輕輕地把一枚硬幣平放在水面上,由于硬幣較輕,水的表面張力能承受住它對水面的壓力,所以能浮在水面而不下沉。經過了幾次試驗和資料的驗證,我信心滿滿,等待著媽媽回來,我要讓她目瞪口呆。
這時媽媽回來了,我對滿臉疲憊的媽媽說:“媽,來看我給里表演個魔術。”生拉硬拽的把她按到“觀眾席”上。一切準備就緒,啊!好緊張啊!看著媽媽滿臉疑惑,我真害怕演砸咯!好在科學小實驗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沒有必要太緊張。報出小實驗的名字,我趕緊把第一枚硬幣輕輕地放在了水面上,糟了,第一個硬幣沉入了水底,我的心就撲通撲通地跳,看著坐在一旁滿臉幸災樂禍的媽媽,我的心里就沒了一個底。第二個硬幣又放了下去,咦,怎么還是不行?我又放了第三枚,耶!成功了!但是我要看看為什么前面兩枚不行呢?啊!原來前面兩個硬幣都是一角的,后面一個是一分的!找到了原因,我還是很得意,畢竟通過這次科學實驗,我又掌握了一些小知識。
篇2
一、小班幼兒最愛科學小實驗
1.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決定幼兒最愛科學小實驗
幼兒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要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在系列活動中,孩子們最喜歡還的還是動動手玩一玩這類的科學小實驗。
我班科學常態化研究有“每周一問”、“科學角”游戲和各種融入在生活中的科學啟蒙知識。如:在圖書角里投放關于科學的繪本圖書,在主題墻上布置有關科學的內容,平時生活中講各種科學小故事,看有關科學的動畫片等。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最喜歡的還是做各種科學小實驗。由于小班愛動的特點,每次做科學小實驗,全班都是人人參與,活動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2.實踐說明小班幼兒最愛科學小實驗
小班下學期一個教活動的時間是15分鐘,能在這15分鐘內注意力完全集中的孩子是比較少的,一般都是在10分鐘左右,注意力比較差的孩子是在5分鐘左右。而每次做科學小實驗,由于各種實驗操作材料比較多,老師示范講解要比較詳細,最后加上孩子們的操作,往往所需要的時間都在半小時或者半小時以上。但是就是在這么長的時間里,我們班的孩子也能從一開始到活動結束,注意力高度集中,這就是科學小實驗的魅力。就像我們開展的科學活動《溶解》中,每個孩子一共用奶粉、紅糖、果珍、木頭、塑料、玻璃球6種材料一一進行操作實驗,活動時長約為40分鐘,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能根據老師的指導要求進行操作,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是多么的專注、快樂和興奮。
而相對于孩子們比較喜歡的科學動畫片,如《超級偵探》、《米奇妙妙屋》等,在播放時長為30分鐘的時間內,全班只有70%的孩子是從頭到尾全部認真觀看的,20%的孩子看到第20分鐘左右時開始講話、做小動作了,另有10%的小朋友只是隨意看看,相對比較喜歡那些《熊出沒》、《貓和老鼠》之類的動畫片。
看科學圖書則要比看動畫片的興趣再弱一些,一些立體的科學翻翻書還能讓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翻上10到15分鐘,但是他們粗粗地翻過一遍最多兩遍后,科學圖書就被無情地送回小書架上,孩子們又會換一本新的再粗粗地翻上一遍。
聽科學故事的興趣則要更少一些,特別是一些如畢升、張衡、牛頓等科學家的故事,孩子們不是很感興趣,這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年齡、興趣等相距有些遠了。聽故事時常常表現出非常無聊,甚至個別幼兒很不耐煩。
二、怎樣開展科學小實驗
1.從簡單的小實驗開始
小班幼兒的動手能力比較弱,要在小班進行集體的科學小實驗活動,一開始我也比較愁,怎么做呀?從簡單的小組實驗開始做。就像在做“不倒翁“的實驗中,教師在每組提供一個不倒翁和一個會倒的機器人玩具,讓各小組的孩子們一起碰一碰、玩一玩,大家在玩中發現不倒翁無論怎么推,還是頭朝上的站著。而另一個機器人玩具,輕輕一碰就倒在了桌子上。像這樣的簡單的以小組形式開展的科學小實驗游戲,老師準備、指導起來會比較簡單,孩子們也非常感興趣,從而激發了幼兒喜歡科學的興趣,在這樣的活動中慢慢學會觀察和思考。
2.在實驗中養成良好的操作常規
小班進行科學小實驗活動,最怕的就是違反操作常規。小班是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操作常規的好時機,只有在小班養成了良好的操作常規,到了中大班才能開展一些比較復雜的科學小實驗。小班剛開展科學小實驗時,第一次先讓孩子們看老師是如何操作的,然后請個別上來,由老師一對一的進行指導操作。其他小朋友可以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利用早晨桌面活動、自主性游戲活動、餐后活動、區域活動、甚至放學后家長還沒來接的時候,進行一對一的操作活動。一個良好的習慣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開始,所以第一次的實驗操作老師一定要細心指導,最好是一對一的指導。接下來就可采用小組操作的模式進行科學實驗操作,等到小組形式的實驗操作非常順利以后,就可以進行每個人的實驗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但能學會各種實驗操作的方法,還能根據老師的指導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如何觀察、討論,最后整理好自己的操作材料。
3.初步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記錄實驗結果對于小班是較難的。故小班上學期讓幼兒記錄實驗結果,下學期后半段,讓孩子用畫圈、打勾等選擇的方式來記錄實驗的結果,為中班開展科學實驗并學會記錄做一個準備和鋪墊。
三、小班科學小實驗的常態化
最初,每周設可計一次簡單的科學實驗操作活動,后來發現不能滿足幼兒欲望。但又不能占用其他時間。這時可以讓走廊墻面變成幼兒實驗操作的平臺,把課間游戲和科學小實驗整合,讓幼兒在自由活動和休息時間中主動地開展科學小實驗。在走廊的墻上貼了許多盒子,把實驗材料放在盒子里,孩子們在大多數的自由活動或休息時間里都可以自主地去選擇喜歡的材料,然后玩一玩。比如:在小鐵罐子里放了各種不同的種子,然后堵住口,讓大家搖搖聽聽不同種子在小鐵罐里發出的不同聲音。過一段后,再把種子換成其他物品,孩子們很感興趣,一有空就去玩。在玩的過程中知道了物體間的碰撞能產生聲音,而且不同物體的碰撞產生的聲音也不同。
篇3
關鍵詞 小實驗 特點 興趣 生成 延伸 建議
實驗是教師進行科學教學最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學生最喜愛的一種學習方法,它像一塊磁石,吸引我們進入科學的殿堂。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家只重視一些重點實驗的演練,如書本中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小組探究實驗,而忽略了小實驗的開展。
小實驗是指學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或實驗室中的常見器材物品,在課堂上、課后、家里進行的有明確且的、比較簡單、方便、小型的科學實驗。小實驗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簡便易做,形式多樣,材料易得,聯系生活,接軌課堂,貼近學生。小實驗最接近生活實際和課堂教學實際。利用科學小實驗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設計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同時,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能體驗科學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可以說,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利用科學小實驗教學大有可為。
一、小實驗給興趣一個助推劑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習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發生。并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發展。而小實驗活動恰是學生所渴望的活動。學生如果對小實驗感興趣,他們往往是思維敏銳、活躍,注意集中。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便于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易于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提高學習科學的興趣,調動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如我在學習植物的六大器官前,先布置學生觀察校園中各種植物的根、莖、葉、花等,并各采集一樣帶到教室里交流。課堂上讓學生講講,這是哪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你在哪里采的?它的生活習性怎樣?等等。在具體講到紫色石蕊試液、無色酚酞試液這兩種酸堿指示劑能鑒別酸溶液、堿溶液時,我讓學生用月季花、、絲瓜花等“自制而成的酸堿指示劑”來鑒別幾種酸溶液、堿溶液,結果效果良好,學生動在手、記在心。這樣的活動學生樂于參與,成功的快樂促使學生學科學的興趣陡增。
二、小實驗給課堂生成的空間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既要關注“預設”,更要關注“生成”。而要給“生成”一個空間,我們可在小實驗上多做文章。我們可在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進行階段、結束階段合理設計安排小實驗,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1 課開始,欲望起。方法是以教師設問引起學生好奇,繼而讓學生展示小實驗,自然創設輕松活躍的氣氛,引入新課。例如在講物體的浮沉條件時,我讓二位學生上來各表演一個小實驗:(1)讓空牙膏殼在水中浮起來沉下去;(2)讓雞蛋在“水中”跳舞(此處的“水”為“白醋”)。然后我小結啟發,空牙膏殼及雞蛋在“水”中沉下去、浮起來都與物體的浮沉條件有關,輪船、潛水艇就是應用了浮沉的原理來工作的。那么物體浮沉的條件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一知識。此時學生求知欲望正濃,教學效果自然很好。
2 課進行,探究活。在教學過程中,為擴大學生思路,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用小實驗進行探究解決問題的機會。例如在學習物質的鑒別時常碰到這樣的題目:如何區分三種白色固體――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如何鑒別一包干燥劑(取自餅干或方便面)是否變質。這時可叫學生當場用小實驗來解答。這樣的針對性小實驗訓練活動,對于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有益,同時也會使學生深深感受到通過小實驗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小實驗來解決問題要盡量做到自然,與課堂教學環節緊扣。而不要牽強附會。
3 課結束,味無窮。小實驗在于運用恰當,布置及時。如果在一堂課后,合理地布置1-2個小實驗激發學生動手操作,就能達到“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等目的。例如在學習了鋼鐵生銹及防銹知識后,可布置一個“探究鋼鐵生銹的原因及防銹方法”的小實驗,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從而增加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小實驗給課堂一個延伸
小實驗是科學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種重要的實驗形式。在課內外組織學生開展小實驗教學活動,能很好地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創新意識,使學生在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享受樂趣,自我成長。在課內外更多地開展小實驗活動,使科學知識由課堂向課外有效地拓展延伸,這不失為推進新課標、實施新課改的一個有效方法和有效載體。例如在教大氣壓強時,當我做完“覆杯實驗”后,這時學生的求知欲望強烈。此時我再順勢激發:假如是半杯水,紙還能托住水嗎?你會做“瓶口吞蛋”的實驗嗎?請大家課后進行實驗探究,下節課抽同學到講臺演示并分析原因。又如在學習動物的后天性學習行為時,我給學生布置一個實驗任務:觀察、研究、培養小動物(如小狗、小貓等)的定點排便習慣、定時定點攝食習慣等;在學習酸堿鹽、有機物等知識的鑒別時,安排了這樣一道實驗作業題:鑒別廚房中的一些常見食品,如白酒、白醋、菜油、水、食鹽、純堿、白糖、味精、面粉等,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報告并進行交流。因為要進行展示、交流、評比,學生們必然積極地動手動腦參與探究實踐。通過這樣精心安排布局,探究的觸角由課內很自然地向課外拓展延伸了。
四、開展小實驗活動的幾點建議
1 建立小實驗興趣小組。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大面積地愛上科學,建立小實驗興趣小組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原來平時學習不太用功、上課不夠專心的學生,自從加入小實驗興趣小組后學習態度明顯改變了,學習勁頭更足了,科學課成績明顯提高了。為了使小實驗興趣小組正常開展起來,必須有合理的活動計劃,并有一定的督促檢查措施作保證。比如在學習平面鏡知識后,讓興趣小組學生制作一個萬花筒、潛望鏡;在學過種子后,做一個菜豆種子、玉米種子萌發條件的實驗,并組織師生進行評比。
2 可以讓學生做的小實驗很多,但我們力求趣味性強、實用性強、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的小實驗。如巧用雞蛋做實驗:要求學生用雞蛋至少設計并完成3個實驗(如慣性實驗、壓強實驗、大氣壓實驗、浮力實驗等);用PH試紙測定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水,如礦泉水、自來水、雨水、河水、井水、食鹽水、糖水等水的PH值。每開展一次小實驗設計操作比賽,就要組織人員進行評比表彰,肯定學生的成績及付出的辛勤勞動,激發學生不斷努力。
3 設計小實驗時應遵循以下兩點:(1)原理要正確,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安全性、趣味性、實用性、可操作性;(2)蘊含豐富的科學知識,能吸引人去探索研究,激發思考。
篇4
關鍵詞:心理 好奇心 小實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222-02
近些年來,筆者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小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科學教學中收到了一定的實效。下面,筆者就談談在這方面的做法和體會。
1 根據學生好奇心理設計小實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對令人激動的新穎事物的感受性,另一種是針對特定信息目標的“科學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恰是“對知識的渴望”。所以在設計小實驗時,要誘發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當學生感覺到有一種內在的自覺的要求時,思維的主動性才能充分發揮。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好奇心,筆者根據不同課型,采用“好奇心”引導、游戲引入、問題情景、實踐體驗等方法來激趣。比如《食物中的營養》一課,講到用碘酒檢驗淀粉,筆者讓每個同學把手指洗干凈,把無色碘酒涂在手指上消毒,再讓每個同學在桌子上擺飯粒……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有同學說,飯粒變臟了,手指也變臟了。飯粒和手指都出現了藍黑色。這是怎么回事?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產生了層層疑問,探求科學知識的好奇心亦隨之產生了。這時,教師步步引導,便進入了“食物中的營養”的教學天地中了。
科學知識每每是在“好奇心”中被發現的。教學《磁鐵》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認識磁鐵性質,筆者把學生分為兩個實驗組,每組選擇的材料相同。第一實驗小組選擇的是磁鐵、鐵片、銅片、鋁片、塑料片;另一組選擇的是磁鐵、鐵片、回形針、大頭針、圖釘、銅片、鋁片、塑料片、小木頭、小石子、玻璃、橡皮、布條等。由于小學生的認識規律是“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第一組選擇的材料中,具體的同類(鐵制)材料只有一塊鐵片,無法從同一類的材料中找到“磁鐵能吸鐵”這一規律;第二組選擇的材料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不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科學性。兩組學生在實驗中對對方的實驗均產生了疑問,這時,我引導學生細心觀察、鑒別,最后才明白,磁鐵能吸的只有“鐵”這種材料。
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了科學知識,也使小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發揮大作用。
2 根據學生好問心理設計小實驗
小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平時喜歡觀察和思考,遇到一些不懂的東西總是要問個究竟,他們好問的積極性應該得到保護和鼓勵。在科學教學課堂上,大多數演示出來的實驗現象,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事例,且樸素唯物、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科學原理,無一不能提供給學生積極觀察、思考和提問的機會。然而,大多數時候,學生們自發的觀察往往流于膚淺,隨意且缺乏邏輯性的思考則一般都較為幼稚和散亂,在這種情況下所提出的問題通常顯得不著邊際、也不夠成熟。放任自流將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筆者有目的地設計小實驗,引導學生沿著探索科學知識的思路去觀察現象、發現和思考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符合邏輯地提出和分析問題的習慣。提出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這樣可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達到聽好課的目的。
如,教學《空氣的熱脹冷縮》時,筆者選擇了癟乒乓球能被開水燙鼓這一事實,作為激發學生疑問的材料。
師:我這里有4只癟乒乓球,誰有辦法讓它們重新鼓起來?
生:把它放到熱水里,癟乒乓球膨脹就能鼓起來。
師:為什么要把它放到熱水里?
生:乒乓球放到熱水里會膨脹。
師:你認為是乒乓球的哪個部分膨脹?
生:乒乓球的外殼膨脹。
生:乒乓球里的空氣膨脹。
師:你們是這樣想的,上來試試吧。
生:怎么有兩個乒乓球鼓不起來?哦,原來是有小孔啊!
師:那么,你們認為乒乓球能鼓起來與什么有關?
生:與乒乓球漏不漏氣有關系,漏氣的乒乓球不能鼓起來,不漏氣的乒乓球就能鼓起來。
生:空氣跑掉了就不能鼓起來。
師:跑掉了的空氣從哪里來?
生:這部分空氣可能是乒乓球內的空氣受熱體積膨脹了。
師:空氣可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跑掉了我們也看不到。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實驗,讓我們能夠知道空氣真的受熱體積會膨脹呢?
學生針對以上觀察現象,立馬產生疑問,很想問個為什么,這樣設計小實驗,就很好地利用了學生好問心理,引起了學生研究的興趣,學生的科學思維活動也從對這一個現象的質疑開始了。
科學課堂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小實驗,將思想性和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使課堂變的豐富多彩,學生自然也就喜歡上科學課了。
3 根據學生好勝心理設計小實驗
小學生年少氣盛,急于用勝利來加強自信,普遍好勝心較強,平時碰到問題喜歡與人展開爭論。如果能夠設計小實驗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引導遷移到學習上,對有關問題的爭論就是就是一種學習、提高和完善認識的過程。在科學教學中筆者把一些直接學習起來較有難度的問題,分解成過渡性的小實驗,讓學生展開爭論。由于好勝心理的作用,學生會努力憑借已有的學識和推理,根據他們對所爭論的問題的片面看法,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討,從中獲得認識上的進步,最終辨出真知灼見。
例如,“拔河比賽”。器材:一根直徑3厘米左右,長1米左右的鋼管和一小瓶油。找兩個同學,一個個大力大,一個個小力小,對拉,勝負如何?再在個大的同學握手處抹上油,再對拉,勝負又如何?我設計的這個小實驗,它的巨大作用在于,利用了學生好勝的心理,馬上將學生引到了《摩擦力》的教學上來。這個小實驗馬上激發了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他們可以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同時也便于發現不足之處,及時得到糾正與補充,獲得的進步較大。這比之于傳統的由教師單獨上演的“獨角戲”,效果要好。
篇5
一、創建合理的區域環境,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
1.合理的區域設置是實驗順利進行的基礎
創設科技室各區域時,我們的目標是為幼兒營造開放性的區域學習環境,每一個區域,不需要老師一步一步引導,而是讓幼兒觀察,在觀察中了解這些實驗的要求、步驟。為此,每個區域都設置了一個流程圖,通過圖示讓幼兒了解這個區域,了解我們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要做的是怎樣的實驗,在觀察、理解中促進幼兒看流程圖學步驟的能力。
同時,各個區域間注意動靜結合,避免相互間的干擾,讓幼兒每個實驗都安心、投入、順利地進行。如“旋轉的玻璃彈珠”是一個非常“動”的操作,一般幼兒一次、兩次都不能成功,而且彈珠掉在地上就需要撿,很影響其他區域。所以我們把這個內容放在活動室的角落,旁邊是“蛇與暖氣”的制作觀察活動,在這里,幼兒要做好一條“蛇”,然后觀察它在暖氣中的變化,所以幼兒的操作都很認真,不會被旁邊一些小動作打擾。
另外,區域大小要根據實驗具體內容設置。如“可愛的浮水印”這個實驗要用到水、墨汁,材料雖不多,但需占用的地方較大,與其他區域需要隔開多一點的空間,還需要有晾作品的地方,所以我們將它放在門口,一邊是壁櫥,廚門上正好可以拉繩掛作品,另外兩邊可拉開與其他區域的距離。而“蓮花兒開”則不需要很大的地方,放在三角形的角落里,正好可以讓幼兒專心制作、觀察。
2.充足的材料提供是增強實驗效果的保證
材料是科學實驗的靈魂,實驗效果完全取決于提供的材料,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是否濃厚,在科學實驗中獲得的經驗是否豐富,取決于提供的各種材料,它是推動實驗,使其獲得完美效果的保證。
我們在各個區域內放置供幼兒探索的現成材料,同時準備一些“后備”材料,以便幼兒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增強或更換材料,從而發現實驗不同結果,知道材料與實驗的相互關系。如“神奇的墨水”實驗中,一開始我們只放了糖和水,讓幼兒在反復操作中知道糖水要調得濃,才能成為“神奇的墨水”。當幼兒掌握了這一點后,引導幼兒去材料區選擇更多食物,嘗試這些食物能否成為“神奇的墨水”,能畫隱形畫,烘烤之后能顯現畫面。這樣一來,不僅豐富這個區域的實驗,而且使幼兒有了新的實驗內容,激起幼兒探索欲望,他們在已有基礎上開始再一次操作、尋找,由于知道溶液要達到飽和才能成功,因此接下來的探索可以少走彎路,直奔主題。
有的區域提供一種材料可進行實驗,提供兩種、三種材料同樣也能進行,可是到底材料是多好還是少好呢?需要我們根據不同實驗進行相應調整。如“蓮花兒開”實驗中,只想到讓幼兒制作蓮花,放在水里觀察它的開放,知道它的開放是因為紙會吸水而造成的。可是不同的紙,吸水性是不同的,那么做成的花開放速度是不同的,于是我們提供了很多種紙,讓幼兒觀察、比較,從而發現紙巾吸水是最快的,而包裝紙因為是油性的,不太吸水。又如“蛇與暖氣”實驗中,一開始我們提供了不同大小、不同質地的紙,實驗中發現這些紙完全不能比較,這個實驗只要讓幼兒知道遇到熱氣“蛇”會轉動就可以了,所有紙張都有這個結果,而快慢因素在于熱氣的大小,所以不必要多種材料。
二、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組織有效的活動評價
1.在觀察中鼓勵幼兒自主探索
科學小實驗是一種開放性的區域學習活動,是幼兒自主活動,教師的指導應以觀察、了解為主。首先,要觀察活動的各項創設是否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如材料的投放是否適合幼兒的能力特點;材料、用具數量是否合適;區域內容選擇是否為幼兒喜愛等。其次,觀察幼兒在操作中是否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困難;造成幼兒實驗失敗或對實驗不感興趣的原因是什么;教師是否需要指導、幫助等。觀察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也許他們的實驗方法不是我們所料想的,但不要去指責,也不要去評判,為他們營造寬松、自由的操作環境。如果幼兒遇到的困難是自己通過努力能夠克服的,那么教師則不需要參與指導,只要鼓勵幼兒,引導他們大膽嘗試發現,找到正確的方法。幼兒只有通過努力獲得的答案才是最為有力的,最能讓幼兒接受。
2.用間接指導方法推動實驗進程
科學實驗是以幼兒的真實感受或發現為目的的,教師在幼兒操作中不宜直接進行相關教授、幫助,要以間接指導為主,可以是言語的激勵引導,也可以是材料的更新刺激。如“麥比烏絲圈”操作中,讓幼兒自己畫線,所花時間過長,有些不耐煩,于是我神秘地告訴幼兒,當他們將線畫完剪開后,會有變魔術一樣的效果,然后請他們猜一下會有怎樣的結果出現,幼兒有的說會剪斷,有的說會剪成小圈,而我告訴他們結果是誰也沒想到、沒猜到的,幼兒一下子感覺自己正在做的這個事會產生多么奇妙的效果,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速度加快了很多。又如“神奇的墨水”實驗中,幼兒發現糖調得很濃會成為隱形藥水后,對這個操作的興趣一下子降低了,這時我們又提供了橘子水、鹽水、醋等,讓幼兒再次實驗,找出可以成為隱形藥水的材料,幼兒的操作興趣又被激起了,認真地做著實驗,尋找“神奇的墨水”。
3.以適時指導幫助幼兒繼續操作
教師在幼兒實驗過程中的指導要適時、適度,何時介入,幫助多少都要靈活多變。我們的科學小實驗基本都是幼兒能掌握的,一般遇到的問題多是方法不正確,或材料不足、不合適,當我們發現幼兒遇到這些問題時,不要馬上給予幫助,可以先給幼兒一段時間,讓他們發現、尋找問題的所在,如果能力較強的幼兒,給予一些暗示,讓他們解決問題,而如果是能力較弱的孩子,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指導,必要時可以給予操作上的幫助,使其掌握方法。如“可愛的浮水印”實驗中,關于怎樣放紙,幼兒總是掌握不好,放歪了或時間長了紙容易破壞或是畫面效果不好,這時幼兒就會向老師尋求幫助,希望老師完成,這是需要幼兒掌握的技能,老師不能幫著做,但可以示范,告訴幼兒操作的要點:紙放平,手指捏住角,放下后馬上拿出。一遍不成功的話,可鼓勵幼兒多次嘗試,總會成功的。而在“蛇與暖氣”的操作中,個別能力差的幼兒也許不能獨立剪完一條“蛇”,此時教師可以幫助先剪一半,或直接提供剪好的讓幼兒實驗、觀察,從最基礎、最主要的開始,慢慢提高操作能力。
4.在有效的評價中提升經驗
篇6
關鍵詞:新課改;科學小實驗;初中課外作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106-01
新課改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聯系,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我省推廣新課程改革以來,基礎教育生機盎然,初中科學教學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科學實驗作為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課外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如何實現科學小實驗與初中科學課外作業的有機結合值得探究。
一、初中科學課外作業的現狀
《教育大辭典》中關于“課外作業”的定義是這樣表述的:根據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有助于鞏固和完善學生在課內學到的知識、技能,并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為了直觀反映學生們對初中科學課外作業的態度,本人通過發放問卷調查表的和訪談形式,對我市城區和農村兩所學校初二年級一個班級的各40名學生,以每日的平均科學課外作業量為總量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作業量的調查:
經調查,以學生完成科學課外作業的平均時間作為參照點,9%的學生在1.5h以上,37%的學生在1h--1.5h, 31%的學生在0.5h―1h,13%的學生在0.5h以內,10%的學生無科學課外作業。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學生完成科學課外作業日耗時在0.5小時到1.5小時左右,學生的科學課外作業量偏多。
作業類型的調查:
經對初中科學課外作業類型的分布進行調查,74%的學生在做傳統試題,13%的學生是自主預習或復習,5%的學生是科學實驗,還有8%的學生是其它類型的課外作業。從此我們可以看出,初中科學課外作業多源于慣性或傳統性,自主創新的較少,科學實驗作以課外作業的形式進行布置的還是極少數。
作業效度的調查:
從對學生最喜歡和最不喜歡喜歡做什么類型的科學課外作業進行自由問題調查,我們可以得出學生最喜歡動手類和有趣味性的,最不喜歡的是背誦類作業和試題。從此可以看出,教師最愿意的作業恰恰是學生所不愿意的,他們喜歡的恰恰是被我們忽視的,這符合他們的年齡段特征。
二、將科學小實驗融入初中科學課外作業的必要性
新課程改革提出“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就是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自然科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接觸科學學科的新鮮感和好奇心,精心設計課外小實驗作業,這不僅能起到復習、鞏固知識的作用,還起到提高興趣,培養能力的作用,。
1、豐富課外作業的形式,更能讓學生積極去做。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多數教師的課外作業仍然使用傳統的題海戰術,讓學生重復地操作,機械地記憶,使他們身心疲憊,學得毫無激情,這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的接受和成績的提高。因此,新課程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作業形式,適當引入科學實驗,讓科學小實驗代替部分課外作業,這就顯得十分重要。這能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求知、樂于探究的心理品質。
2、充分考慮實驗環境的重要性,更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很多課程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安排有實驗課。在上課實驗的氛圍下,即使教師給學生自主操作的空間,但迫于身邊老師觀看的壓力以及與同學一起實驗無形中形成的競爭壓力,學生往往不愿意“自主發揮”而更傾向于“按部就班”。在課外實驗過程中,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通過一些小型簡易的操作、演示,自由地嘗試各種方法對某些簡單的科學理論進行驗證,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在反復嘗試中發展動手操作能力。
3、創造家長參與機遇,更能拉近家庭距離。
由于中學生與父母之間存在年齡差,看待事物的出發點有差異,往往很容易發生矛盾,人們用“代溝”來形容這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科學課外實驗不同于實驗室里的實驗,沒有現成的、成套的儀器設備,也沒有教師親自指導,完全由學生自己獨立設計實驗步驟,自己動手完成。為了順利完成實驗,學生均會不同程度地需要家長的協助才能完成,這就創造了學生和家長溝通的良好機遇。如果家長既然做到"童心未泯"又能做到"老謀深算",那么學生不僅能在學習上有所收獲,同時更能拉近學生與父母的心靈距離。
三、將科學小實驗融入初中科學課外作業的探究
既然將科學小實驗引入初中科學課外作業的作用如此多,那么我們在平常的科學教學中應該如何應用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充分發掘實驗素材,讓科學小實驗更貼近生活。
家庭小實驗常常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所以教師首先要研究教材,把握好實驗內容。雖然課外實驗活動在許多方面略顯粗糙與不規范,但其教學功能顯而易見,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高。實踐證明,貼近生活的課外實驗中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科學現象,能激發他們的探究心理,實驗一旦有所收獲,有所創新,就會使學生趣味性更加穩定,從而更加喜歡科學。
2、用科學小實驗直接代替部分課外作業,讓科學小實驗更深入人心。
科學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組成。在科學作業的安排中,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能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課外小實驗直接代替傳統的課外作業。如果我們只是將這些課外小實驗疊加到原有的作業之上,就會增加學生的反感情緒,不利于發揮科學小實驗應有的功效。教師只有用科學小實驗直接代替部分課外作業,科學小實驗才會更加深入人心,深得學生的歡迎。
3、積極開展評價機制建設,讓科學小實驗更加科學有效。
新課程下,作為輔助教育教學有效手段的評價,我們要突破傳統的教師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學生間相互評價機制,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機制。針對課外小實驗的特點,可以組織學生面定期評議。對實驗中發現的各種現象,學生可以自己推導結論。同時,可以由家長對其實驗的態度、實驗成功與否進行實驗交流。針對評價中發現的問題,教師可再次進行指導。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科學小實驗;促進;幼兒;和諧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139-02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我們正處于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靈魂是就科學技術。因此,幼兒科學教育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但以往的科學活動教師只重結論、輕過程;重傳授、輕領悟;重知識、輕智慧”,在我們的《新綱要》中明確的指出:“幼兒喜歡探究、操作、實驗、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件和問題,能觀察、思考身邊的科學現象,學習用多種方法進行探索、實驗”。隨著新《綱要》的頒布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由“封閉走向了開放”,由“靜態變為動態”,“以知識為中心”轉向“以探究為中心,這樣的轉向為幼兒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幼兒處在這樣一個生動、自由的學習環境中,使他們有了足夠的科學探索與發現的機會和時間。
今天的幼兒將是新世紀的主人,加強幼兒科學啟蒙教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科學小實驗活動中存在的困惑與原因分析:
1、科學小實驗活動中內容選擇的困惑。幼兒科學小實驗內容的如何科學地選擇是教師們常常感到很困惑的一個問題,很多教師選擇活動的內容雖然內容新穎,但忽視幼兒的認知特點,忽視了設計成讓幼兒去探究的活動,忽視了能給幼兒提供連續的對科學的理解和體驗的活動。
2、科學小實驗活動中把握幼兒心理特點的困惑。由于幼兒年齡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穩定性。對任何事物都易感興趣同時也易厭倦,教師如果不能充分把握住幼兒心理,采取靈活的教育手段,寓教育于樂、寓教于游戲之中,孩子不會產生興趣,因為有了興趣,才能有動力,有了動力才會有創新與成功。 產生“我要學”的愿望。
3、科學小實驗活動中幼兒探究精神培養的困惑。教師在指導幼兒實施科學小實驗活動時,往往只看孩子是否掌握試驗結果,而忽視了幼兒探究科學的過程。如果幼兒有失敗,或有和別人不一樣的行為或探索方法。老師沒有靜觀變化及時給予鼓勵,而是制止孩子的不一樣的行為,這樣很容易扼殺孩子探索的欲望,使幼兒的情感需要和幼兒自主的探索精神得不到發展。
三、開展科學小實驗活動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對策
1、實驗內容豐富多彩,讓幼兒接觸科學像接觸好玩的游戲。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是“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并鞏固知識”,通過游戲方式引發幼兒的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是獲得經驗的先決條件。
2、設計的問題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能力。探索的欲望是推動幼兒進行實驗活動的內部動因。這就是說幼兒的好奇心一旦被激發,就會對實驗活動感興趣,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堅韌的意志參與科學實驗,進行有效的探究。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在幼兒的探究活動中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在教學活動中,怎樣向幼兒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是很重要的,教師應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問題要帶有啟發性,能激發幼兒思考,同時,問題的設計要注意開放性,使幼兒能大膽地表達。另外,問題要緊扣活動內容,使幼兒答問時有明確的思路。以指導幼兒做實驗,幫助幼兒提出某種設想,引導幼兒去觀察操作發現,思考小實驗中產生的現象,用小實驗中的事實來解釋現象的發生,并鼓勵幼兒能用其他多種方法或獨特的方法來驗證。
3、操作實驗幼兒自己動手,讓幼兒在親身體驗感知實驗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幼兒在認識事物時,總是喜歡擺動、拼拆、移動等,這表明幼兒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對好奇的問題會主動的進行探索,因此,我們為幼兒準備的操作材料不應是只能看、不能動的擺設物,而是必須為幼兒提供有利于他們動手操作的材料,吸引他們主動愉快地參與到實驗活動中。
4、在科學實驗的操作過程中,讓幼兒獲得探索成功的快樂,培養幼兒自信心。美國教育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幼兒是通過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獲得知識形成概念的。幼兒只有通過探索、操作實踐才能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孩子們在操作小實驗過程中,獲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興趣和熱情。科學小實驗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對幼兒來說,操作過程遠比獲得知識更重要,每個幼兒通過實驗材料做出成品,每個幼兒都可以確認實驗結果,并通過這個過程獲得成就感,培養幼兒教育必須的自信心。因此,幼兒的科學實驗活動的操作過程尤為重要。
5、科學報告自己記錄,促進幼兒歸納、分析、推理、表達能力的發展。在科學小實驗中,幼兒邊操作邊記錄獲得的信息,這樣能使幼兒既關注探索過程和事物的變化,又能把抽象的信息變成具體的圖表,有助于幼兒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推理歸納得出結論。我們教師要支持、引導幼兒記錄操作中獲得的信息,幼兒學習記錄收集的信息或觀察到的結果,還要引導幼兒把科學實踐過程和獲取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鼓勵幼兒用語言和同伴進行交流,這對幼兒終身的學習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結論
總之,科學小實驗活動是幼兒探索科學的有效途徑,幼兒通過科學小實驗活動在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過程中,使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都獲得發展。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活動既是他們今后學習、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今后適應社會的需要。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積極引導幼兒自由、大膽地進行觀察、操作、嘗試、實驗,自由自主地探索,讓孩子們從小就發現和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到科學探索的樂趣,讓幼兒真正成為了探索活動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管培紅.《幼兒園科學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 施燕編著.《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3] 袁立開、蔡鐵權《科學課程教學論》 浙江教育出版社
[4]《兒童像科學家一樣》 國際科學教育新視野譯叢
[5]《建構兒童的科學》國際科學教育新視野譯叢
[6]《兒童早期的科學經驗》國際科學教育新視野譯叢
[7]《科學的探索者》國際科學教育新視野譯叢
篇8
他首先神神秘秘地取出了一個透明的玻璃瓶,瓶里裝滿了透明的液體,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接著拿出一張純白色手帕,用鑷子夾著,放入了瓶里的液體中,一分鐘、兩分鐘……我等得不耐煩了,直催他快點。他瞄了我一眼,打燃了打火機,隨后立刻抽出了手帕放在了隨風搖擺的火苗之中。我直叫不好,要是手帕燃起來該怎么辦?
他沒有理會我的緊張情緒,繼續實施這個“危險”實驗。夾住手帕的鑷子開始漸漸發黑,而手帕依然安然無恙。這是為什么呢?我向他提出了這個疑問。他笑了笑,說:“你自己去想想吧!”
回到家里的我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是他的玻璃瓶里裝的東西在作怪?或者用火點燃手絹,手絹真的不會燒壞?只好親自來試一試。我從抽屜里找出很久沒有用過的一張印花手絹,放在了打火機上,正準備點火時卻被媽媽逮了個正著。她立即阻止了我,并很肯定地告訴我,這樣做會發生意外的。看來,實驗是不用做了,直接點燃手絹,后果肯定是手絹被焚毀了。這招不行,我就只好請教百科全書了。
篇9
關鍵字: 科學課;實驗; 教學
Abstract:Scientific knowledge course is the one pays attention to the experiment, which is the important tool of gaining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it can cultive students’ scientific interest and attitude, and also improve students’scientific ablity.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course experiment standard is very vital for every teacher.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analysis and research it at this point for references.
Key Words: scientific course; experiment; teaching
科學課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新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科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科學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實驗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親自感知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現象和變化,通過認真觀察、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此筆者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法中的幾點嘗試。
一、充分的準備,為課堂實驗打基礎
1、通過各種途徑搜集信息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讓學生多方準備,搜集相關信息,為教學打下基礎。如教學《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課前我讓學生去收集關于潛艇的各種知識。同學們通過查閱圖書,上網瀏覽等多種途徑,收集了大量的潛艇圖片,了解了潛艇的發展史,還發現了潛艇能潛水的秘密,為新課的研究打下基礎。
2、實驗前,學生參與材料準備,激發學生興趣
科學課中的觀察、實驗材料雖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蓋所有地區和學校,為了使學生愛實驗、會實驗,就要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盡可能地自己準備材料。
我的做法是:對教材中和自然條件結合較緊的進行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材料,選擇可以達到的教學目的要求、當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補充(如用月季替代天竺葵學習“扦插”,用菜青蟲替代蠶學習“養蠶”等),并列成“教學材料結構表”,以便教師課前準備和要求學生自帶材料,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親自參加觀察、實驗活動,直接感知各種自然事物。
對于有些學校實驗儀器沒有的,可組織學生搜集并自制:例如:用紅霉素或青霉素藥瓶可以裝收集到的植物種子;葡萄糖瓶制作量杯、鹽水管作導管、一次性針管作滴管、透明塑料桶或富虹油桶制作水槽,對于以上收集的實驗儀器一定要教師組織收集制作。
實踐證明: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教學材料結構表”實用性強,易操作,便于兼職教師課前作準備,同時也改變了因缺乏教學材料,只能靠老師演示實驗、學生看的狀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了學生了解家鄉自然事物特點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二、實驗教學,以學生為本
在實驗教學中,教學活動應富有探索性,不但能為學生創設探究情境,啟發學生探索問題,而且要通過設計探究性實驗,把學生帶入科學探究之中,讓學生在“做”中探求新知,親歷過程并成為“發現者”,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開發,創新意識得以培養。
1、多進行分組實驗
課堂實驗中,一般是教師演示,學生被置于旁觀者的位置上,難以自覺主動地參與。實驗教學要求把大量的演示實驗變為學生自主的分組實驗,即組建實驗小組,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將演示的過程轉化為學生自己獨立地運用實驗去探求新知,獲取必要的感性體驗,自己得出結論的過程。這樣做增加了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腦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合作精神的養成。如《電路出故障了》中研究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并排除電路中的故障的實驗,我將幾名學生分為一組,用他們自己的材料,自己實驗,自己總結。又如我在教學《磁鐵》一課時,我把事先準備好的磁鐵和各種材料如銅片、鐵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訴學生們盡可能的多去設計試驗方法,來探究磁鐵的性質。學生開始設計實驗,選取材料,開始實驗。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經過一階段實驗,各小組推選代表匯報實驗結果,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完成實驗報告。由于材料豐富,學生感性體驗充分,得出結論變得非常簡單。
2、以探究性實驗為主
傳統的實驗教學,驗證性的較多。這種實驗常常是教師把實驗目的、步驟、方法及注意點等詳細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連結果也預先告訴學生,學需依樣做。《科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強調創造能力培養的今天,應大力提倡探究性實驗”。如《點亮小燈泡》一課中,不是先告訴學生用哪些方法可以讓小燈泡亮了,而是讓學生自己嘗試,自己想辦法,讓小燈泡亮起來。雖然有的同學想的辦法不夠全面,但這些知識是他們自己發現的,他們不光學到了知識,還學到了發現知識的方法。又如,在教學三年級第三單元《種子的一生》一單元時,我讓學生在家里自己種一些植物的種子,讓他們每天觀察種子的變化。由種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開花結果,并收獲種子,每一點的變化都讓學生細致地觀察并作詳細地記錄。最后,將所有學生的實驗成果都拿到課堂上來進行評比。這不僅讓學生完成了實驗任務,并培養了學生的熱愛勞動的習慣,懂得了植物生長的一生。再實驗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仔細觀察和認真實驗的習慣。
3、提倡開放式實驗
一般實驗的表現首先是“實驗目的”的強制性,作為教師或教材提出的實驗具體目標不因學生實際而改變;其次是實驗步驟和順序的固定性及實驗方法的單一性。這樣做,客觀上抑制了學生創新潛能的發揮,扼殺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實驗教學倡導開放式實驗,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不給學生或少給學生限制、提示或暗示。教師要做的只是把問題交給學生,提供一定數量和類別的器材,讓學生自己選用并完成實驗;給出一個大概的實驗要求,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或所能利用的器材,自己設計多種實驗方法(步驟),并從中選出一種最好的。
4、重視積累實驗過程的體驗
通過科學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實驗所得出的科學結論和關于實驗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識,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不能過于看重知識的掌握,或僅以此為滿足。實驗的重點是“做”和“學”的活動過程,因而特別強調“做”和“學”的體驗。讓學生經歷并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積累成功或失敗的體驗,這本身就是教學活動的一項重大收獲。
三、實驗后,討論延伸
1、討論交流,各取所長
仔細的觀察,積極的實驗,冷靜的思考,使學生在親歷實驗過程中獲得許多新的認識。將這些知識與他人分享,是學生增進知識的大好機會。討論中的沖突的解決,也是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的好方法。在研討交流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尊重他人意見,但又不唯書唯上,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樂于合作交流,善于取人所長的良好品質。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討,從中給予必要的點撥、引導,起激勵和參謀課外延伸,學以致用
篇10
管理準備室和實驗室
實驗室管理員是科學教學的助手,要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筆者既是小學科學實驗室管理員,又是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任課老師。筆者認為,主要的準備工作可以分為器材的整理和器材的分類。
器材的整理是每個學期開學前必須做的工作。包括將新老器材拆封、清洗。在清洗整理后應該將器材按照實驗分類歸到不同的實驗準備室儀器櫥中。根據小學科學“四配套”科學儀器的種類,將準備室里的儀器設備按一般儀器、專用儀器、標本模型、玻璃儀器和藥品依次歸類擺放。儀器櫥上半部分是玻璃櫥門,放入數量少的演示實驗儀器設備,儀器櫥下半部分是復合板門,存放數量多的分組實驗儀器設備。整個儀器設備的擺放,體現出科學、整齊、清潔、美觀。科學儀器、設備需要定期保養和維護,如帕斯卡球每次使用完還到實驗室,要將儀器內部水分烘干,防止球體生銹和橡皮活塞變形;萬用表使用完,必須及時將干電池取出,防止干電池內的化學液體外瀉腐蝕設備。還有些儀器、設備要存放得當,如大頭針、小磁針和大磁針都不能與永磁體存放在儀器櫥的同一層,防止被磁化或小磁針改變原來的磁極。條形磁鐵必須把N極和S極交錯疊放,蹄形磁鐵N、S極間要放一塊鐵片,這樣可以延長磁鐵的使用壽命。
總之,儀器櫥內保存的每件儀器設備,都應該保持良好的性能,隨取隨用。一些壞的儀器,能修好的可以繼續使用,修不好的儀器應及時報廢注銷。科學實驗室常用教學儀器較多,靠記憶力記住每件儀器設備存放的位置比較困難,為了便于科學老師查找儀器和管理儀器設備,可以給每個儀器櫥編號,并在每個儀器櫥的玻璃門內放一張卡,上面記錄著存放櫥內的儀器名稱和數量,年終核對一次數量,如儀器數量有變動,則換上新的卡。實驗室內現有儀器、設備及器材與舊賬冊對照,并建立3本新賬冊,分別是《教學儀器設備登記總賬》《教學儀器分類賬》和《低值易耗品登記冊》,從而做到賬物相符。
平時的實驗室管理,首先應從實驗環境入手,筆者就在實驗室靠墻擺放四張桌子,分別標上教材庫、資料庫、器材庫和儀器庫等準備庫,讓學生走進實驗室就感到學科的學習氣氛。每次在開設學生實驗時,應該組織各個實驗小組組長將相應的實驗器材擺放在對應的實驗器材準備庫中。
做好實驗的準備工作
學生分組實驗,每種器材需12套,每個實驗少則用2~3種器材,多則7~8種。堆放在準備庫桌子上既凌亂又給發放和收回帶來麻煩。每次準備分組實驗,實驗員在教室的勞動強度比較大。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是組織各實驗小組組長協助,二是對分組實驗的準備做了改進,將分組實驗器材裝入塑料盒。例如,組裝簡單電路分組實驗,將小燈泡、燈座、干電池、電池盒、導線、開關,都放在塑料盒里,既美觀整齊,又方便快捷。此外,每周二、五下午按年級開設豐富多彩的科學實驗拓展課,科學實驗室是活動地點之一,為了配合科學實驗活動課的開展,實驗前要預測到學生做實驗時可能發生的情況,例如,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有時不小心水會賤到桌上,因此每組需配一塊干凈抹布,及時擦干被測物和桌上的水分,防止金屬生銹。
由于實驗數量和種類增多,實驗儀器的使用頻率相應增加,為了確保學生實驗質量,必須保證實驗儀器、設備及器材的性能完好。筆者從管理入手,每班第一堂實驗課,先安排好座位,并登記好座位表,選好實驗組長。以后每次進實驗室學生的座位便不再調換。每堂實驗課結束,指導學生整理器材,對每組實驗器材進行檢查,如有問題及時解決。這樣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按時做好實驗課記錄,收集、整理好學生交來的實驗登記單。對損壞的儀器按賠償制度處理;出借的教學儀器、設備及器材按出借制度辦理;報廢、報損的儀器、設備及器材按報廢、報損制度辦理。
改進科學實驗
實驗室管理員要適應課改的要求,學習小學科學教學大綱、教材、教學目標、教學評價,并將自己的實踐經驗與新教材的實驗結合起來,突破實驗中的難點。有些實驗按照課本要求做,效果不明顯,要分析該實驗的目的和原理,采取相應辦法,反復實驗,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以便實驗順利進行。例如《熱的傳遞》實驗中實驗鐵絲的傳熱效果,鐵絲不能選得太細,細鐵絲傳熱慢,效果不明顯而且浪費時間。選用粗細合適的鐵絲實驗效果明顯。
實驗管理員在準備實驗的過程中,要主動改進實驗儀器裝置、使用材料和實驗方法。如“聲音的特征”音調部分,學習活動卡上面要求學生“用橡皮筋,研究振動時音調的高低與發聲部分的長短、粗細、松緊的關系”。為了提高實驗效果,筆者自制了幾個共鳴箱,在箱體外面續上橡皮筋,通過改變橡皮筋粗細、橡皮筋松緊,有效地說明了音調高低與琴弦長短、粗細、松緊的關系。為確保實驗成功,上好每堂實驗課,可以先采取不同實驗方法做幾次實驗,為科學實驗課提供有效的實驗數據和材料。
開放科學實驗室
常規實驗課的模式是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指定的實驗內容,學生往往沒有時間深入思考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加之學生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可適時開放科學實驗室,讓學生相對獨立自主地安排時間,選擇實驗內容,完成實驗操作,整理實驗結果。
學校開放科學實驗室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為學生常規實驗提供方便,另一種是為學生探究實驗提供服務。
常規實驗是在兩到三單元學完后,定期將這幾單元所開設的學生實驗的器材全部陳列在實驗桌上,每桌一個實驗,并提供該實驗的相關思考題,由學生選擇實驗進行復習。此時,實驗教師必須在場,及時更換已壞的儀器,增添消耗器材、藥品,一個實驗結束后,要及時恢復到實驗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