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課教學過程范文
時間:2024-02-05 17:49: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體育課教學過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對體育教學內容的概念和開發意義的理解
1.體育教學內容的概念。
體育教學內容是指學生應掌握的課程標準中,所明示的人的有關體育方面的教養財富、教育財富和發展財富,它不僅包括教材的內容,還包括學習的引導、動作、方法和教育的方法論提示、價值判斷、規范等。教學內容是作用于學生的有效因素,體育教學中,教師掌握具有體育文化價值的內容,諸如體育知識、技能及良好的情感態度等。
2.體育教學內容開發和利用的意義。
(1)是實現課程價值、體現課程理念和性質,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需要;
(2)是實施現代教育、教學思想,與時俱進、與世界教育潮流同步的需要;
(3)是發揮地方教育、教師優質資源,創新、發展體育教育的需要。
二、對實施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對體育教學內容選擇的感受
1.體育教學內容要為學生而選擇。
在實施新課程標準之前學生非常喜歡自由活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渴望自由,渴望擺脫束縛,這里的“束縛”當然主要是指我們以前安排的教學內容不符合他們的“口味”。在教學內容安排方面我們可以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比喻成裁縫與模特的關系,教師作為“裁縫”要考慮到“面料、款式、裁剪、縫紉”等多方面,這樣才能有助于模特(學生)更好地發揮潛能,展示自我。在教學內容選擇方面一定要對學生有一個清楚客觀的認識,選擇任何一“款”教學內容都應為學生“量體裁衣”,為學生設計裁制。
2.體育教學內容要源于生活。
體育原本就源于生活,生活實際是體育教學不竭的源泉,隨著我們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的不斷變化,各種新興體育運動項目不斷涌現,只要我們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能創新出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內容,豐富我們的學校體育教學內容。
3.體育教學內容要科學系統地安排。
在教學內容上要體現“健康第一”、“終身體育”、“快樂體育”的指導思想,要使教學內容貼近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終身鍛煉意識、全民健身意識、與人交往合作意識等方面,并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更好地體現課標理念,實現科學化、系統化的體育教學。
三、對體育教學內容選擇的幾點做法
1.對傳統的教學內容延用、改造、變化,使動作方法多樣化。
課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盤否定,傳統教學內容是我們體育工作者幾代人實踐總結出的結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教學內容的選擇還要以傳統的教材為框架,根據課程目標進行選擇、取舍、優化、組合,改變過去那種純粹為了學習某項技術動作或提高某項身體素質而教學的教學思想。
2.對現有教學內容的延伸、拓展,使學練內容生活化。
延伸和拓展現有的教學內容是指使學生從單一的技能、技巧學習向提高綜合運動能力和實際生活所需要能力方向發展。如:投擲內容從單一的右上手投延伸到左上手投,拓展到實際生活中所應用的一些方法:單手下投、飄投、拋投,雙手向前、向后、向上拋投等。
3.對現有的教學內容的聯想、創造,使創新教育具體化。
體育學科以“技藝性”為主,技藝思維以求異思維為主聯想動作變化,創編新的方法。如跳高中直線助跑、斜線助跑、弧線助跑;跨越式、剪式、俯臥式、背越式;聯想動物形態模仿其典型特征,如從羚羊跑的動作聯想到跑的方法;聯想生活實際模擬實效動作,如跌倒后的滾動;聯想相關知識,遷移、運用、體驗,如擲紙飛機等。在利用現有教材內容教學的同時,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運用聯想,擴大教學效益,發展擴散性求異思維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學生自己見過或超越現有能力的動作方法,以此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創新意識。
四、對體育教學內容選擇的幾點建議
1.注意教學內容的基礎性。
小學體育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練習手段,以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具有鮮明的基礎性。新課標提倡淡化技術教學,注重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若不掌握最基本運動技能,不具備基本的跑、跳、投能力和身體素質,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感到吃力,對體育課便會失去信心、失去興趣,日后就不可能在體育學習、鍛煉中挑戰新的運動項目,因為無論什么類型的運動都要以一定的基本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作保障,因此,教學內容雖可千變萬化,但始終要注意其選擇的基礎性。
2.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確保每一個學生平等受益。
體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反映了學生主體的呼喚和需求,在選擇教學內容前,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態度、個性心理特征、實踐能力,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身體條件、心理個性、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性差異,盡量讓學生通過自身努力都能達成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不能苛求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嚴密性,同一個內容針對不同學生應提出的不同的要求和目標,將教學內容分解、分級讓學生選擇練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確保每一個學生平等受益。
3.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注意學生的運動興趣,確保每一個學生終身受益。
體育教學主體是學生,選擇的教學內容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喜好,要精選既受學生喜愛,又對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有較大價值,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體育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作為教學內容,保證學生在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有專長,并能加以運用。可根據學校的場地、設施等條件,確定一些教學內容范圍,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學生自己喜歡了就會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學習,從而全面發展體能和提高運動技能,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價值感,發展個性,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4.正確理解和處理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關系。
教材是有別于教學內容的,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教學內容是教材的上位概念。對教材中的內容教師要加以選擇,教師有權利并也有義務進行安排,把教學內容由過去的死性變活性,進行合理科學的選擇,把握好繼承與發揚、創新與升華的關系。發揚是建立在繼承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升華是在原有創新內容基礎上進行提高,這樣建立起來的教學內容體系就比較牢固。
總之,教學內容的選擇是為完成課程目標服務的,選擇教學內容要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和價值,既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也能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有效地將自己從“教教材”轉變到“用教材教”的軌道上來,使體育課程真正成為學校教育“育人”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體育教育的理想目標――既育體又育人。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提高
評判教學效率的唯一標準是學生最大程度的課堂教學參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在新課程教學中,“教書”應是以引導、組織、參與、討論等綜合運用。“書”也不再是單純的教科書,包括了電視、電影、網絡、報刊雜志等在內的多重信息源,更包括生活這部大書。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調動多重積極因素,把教學諸因素合理整合。
一、轉變教師課堂角色
新課程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把教學看成學生通過探究性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樹立以活動促學生思維的教學觀念,教師變為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鼓勵 不斷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養學生自覺、自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事實證明,“問”是培養學生進行探 究性學習的切入口。有人說,學習的過程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生探究的興趣。因此, 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讓學生在探究中尋找答案,這一過程中,教師適當做以點撥和補充,這與老師將現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給學生, 效果會截然相反。
三、新課程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策略
1、小學語文教師應做學生的引路人和學習的幫助者
新課程要求我們首先要改變教學方法,把以教為主改變成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通過深入淺出的引導,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發現知識,通過自己的探討和互相合作去獲取知識,使學生從中不但獲得了知識,而且得到了成功的愉悅感,進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生字纖夫的“纖”時,不是像過去那樣由老師領讀,再讓學生通過反復的寫來掌握,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這個字是由他們過去已經認識的偏旁部首和熟字組成的,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學會這個字的讀音和寫法。再者,教師在課堂中,除了引導學生學習外,還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幫助他們解決他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做他們學習的幫助者,進而成為他們的“朋友”。
2、小學語文教師應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技能相結合
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教給學生文化科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時,要充分考慮到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動手操作時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兩人相互之間的合作,乃至小組合作,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從而提高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學《一分鐘》一課時,讓學生扮演文中的“元元”,來表演“元元”多睡了一分鐘,然后去上學,最終遲到了二十分鐘的過程,這樣,學生就在快樂的表演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完成了學習任務。
3、小學語文教師應拓展知識面,給學生創造獲取和積累知識的機會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有更多的知識積累,不能完全局限在課本知識上。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就要根據教材內容,充分拓展知識面,讓學生自己去查找相關的知識點。當然,這個過程有一定的難度,最好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例如:我在教學古詩《山行》的時候,不是簡單指導學生片面的去學習,而是讓他們小組合作,先通過查資料簡單了解“杜牧”的生平,然后找找看“杜牧”還寫過哪些詩歌,有沒有我們學過的和知道的,最后再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樣,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就不但理解了《山行》,還至少能熟記另外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同時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還會了解更多的詩人,增加他們對古詩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課后能夠主動地去閱讀古詩,從而積累更多的古詩,也增大了他們的語文知識儲藏量。
4、小學語文教師應由學生的“嚴師”轉變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為我們的教學之道規定了一個嚴格的制度――師道尊嚴,而從古到今的許多名師也正是以嚴出名,傳統教學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恪守“嚴師出高徒”的古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打、罵、罰等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學生見了老師如見“猛虎”,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只能存在自己的心中,不敢求教于老師,更別說和老師共同探討了。在教學中我通過對新課改理念的學習,不斷轉變這種思想,教學實踐中我時時提醒自己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更多地投入耐心、細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學習知識,孩子們能從內心里把我看成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他們能夠把自己心中的疑惑毫無顧忌的向我吐露,和我一起探討,最終使他們不但解除了疑惑,還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5、小學語文教師應調動一切教育資源,全方位培養學生
篇3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問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經常會被應用到整個教學活動中,經常會成為聯系教師和學生思想活動的紐帶、成為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相互學習、相互探究的過程。”而有效地課堂提問就是要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積極思考,實現師生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互助、互動交流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提問有效,就應該做好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是要明白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的作用。小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決定了他的學習方法比較單一、呆板,尤其對于英語課,要真正實現提問有效,就要明白一應課堂提問是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教學技能,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而在小學英語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設計出色的課堂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起到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誘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作用,更可以啟迪學生創新思維意識和實現教學目標等功能。總而言之,有效地課堂教學提前問可以讓“一臉疑團”的學生“豁然開朗”,也可以讓“一潭死水”、“波瀾不驚”的尷尬課堂變成“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熱鬧場面。由此可以看出,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問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成敗,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由于小學英語對小學生而言本來就顯得很陌生,不像其他學科的知識在生活中總會有機會接觸到,所以作為教師面對學生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就需要下更大的功夫,通過自己平時工作的積累以及和一些老教師的交流,要有效提高課堂就學提問的效率還要注意:一是要增強課堂教學提問的目標性。課堂教學提問不能夠流于形式,更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尤其在一些公開課上更容易出現這樣的局面。為了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課堂氣氛活躍”而提問,不注重所提問題的質量和引領作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必須注意緊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使所提出的問題情境能夠承上啟下指引師生教學思路的方向。要達到這樣的水平就要求教師課前對教材、學生、課堂預設情境具有一定的整合加工能力,使教學中設計的問題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問題機密圍繞本節課的目標,并能夠指引學生朝著某一層面思考。另一方面還有明確的提問對象,提出的問題不能模棱兩可,教師的心中要明白這個問題主要計劃考察哪一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二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出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要能夠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計要直接,切忌轉彎抹角。還有問題的設計不能過于簡單,如果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只需簡單思考就可以脫口而出的用“yes”和“no”回答的問題,就沒有達到很好的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教師設計問題要注意在學生現有的邏輯思維水平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三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思維發展的多樣性,不能夠搞“一刀切”,所設計的問題要深入淺出、層層推進、環環緊扣、螺旋上升,真正達到提高每一位學生積極性的目標。四是要注意抓住課堂提問的時機。要真正實現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問有效,掛念是在動態的課堂中注意尋找最佳切入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抓住以下切入點:在新課程預習時設計問題提高預習效率,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在導入新課時提出問題,給學生創設新知識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總結歸納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歸納、概括。在重難點處設計問題,每一節課的學習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的重難點,這也是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主要看學生是否能夠圍繞重難點展開思考。因此,我們可以在每節課的重難點出設計恰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新知識。
要真正做好提問有效還要注意教師的提問方式要藝術,有經驗的教師都非常注重課堂上提問的方式和技巧,用以強化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問還要注意多元化。要明白課堂上教師不是唯一的提問者,更應該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注意適時的把提問的機會教給學生。體現學生能力的不僅僅是解決問題,而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另外,提問要注意語言的精煉、準確,不要拖泥帶水。課堂上提出問題還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如果在學生還沒有組織好語言的情況下就要求學生回答,則會出現許多的問題,這樣長此下去就會打擊學生英語表達的積極性。
篇4
(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傳統單一
“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依然以主流的姿態存在,啟發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只是作為小配角偶爾會“登臺亮相”。老師沒有能很好地結合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適當地創新教學方法,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更是有名無實。
(二)教學內容單調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德育老師沒能很好地把各門課程恰當地相互滲透,而且教學的內容幾乎照搬照抄課本,沒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對教學內容作適當的補充或是調整,且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偏向。
(三)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對教學缺乏激情
在日常的教學巡查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德育課不夠重視,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課堂紀律欠佳。而部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為教學而教學,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采取視而不見的消極態度,應付式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師的業務能力不強,缺乏必要的教學經驗
德育老師對外學習的機會不多,幾乎是關著門“修煉”,大多業務能力欠佳。教師之間必要的溝通和交流不夠,教師對教學的方向、思路和方法也不盡統一,總體經驗不足。
首先,體現在很多中職學校對德育教師的要求不專業,缺乏專業的素質和相應的教學經驗;其次,有些教學系不重視德育課程的安排,面對這種特殊“待遇”,德育教師難免對教學提不起勁,效果自然不好。
(三)教學缺乏藝術
大多數教師忽視《教學大綱》要求,沒能根據學生的專業特色和心理特點對其“對癥下藥”,學生難免會覺得“不合胃口”,甚至是“毫無食欲”。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不出來。
(四)學校對教與學缺乏系統有效的評價機制
對學生的考評一張試卷“通天下”,學生沒有壓力,缺乏動力。對教師的評價缺乏全面性和合理性,使教學評價失去客觀性,呈現片面性,教師的教學得不到應有的肯定。
三、對策研究
(一)提高德育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第一,學校應加大對德育教學的投入,重視對德育教師的培養,適當組織教師外出參觀、研討和學習交流;第二,教師自身要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理念,注意博覽群書,以豐富德育課堂教學的內容。
(二)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
1.注重新課導入技巧
一堂課就像一出戲,這出戲能否吸引觀眾,先聲奪人,好的序幕至關重要。因此,老師應注重新課導入技巧,為主體環節的教學醞釀良好的情緒和開端,把他們迅速領入課堂。
2.在教學的主體環節上,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將啟發式、討論、角色扮演、課堂體驗等教學方式恰當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對知識點設疑,啟發學生探究和思考;討論能真正凸顯老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幽默的教學手法能為我們的課堂增添笑聲,活躍課堂氣氛;角色扮演、課堂體驗則可以把我們帶進現實生活。
3.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發達的科學技術為我們人類提供了諸多的方便,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在沿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恰當地運用計算機等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和資料,改變以往“一支粉筆,一個講臺”的古板形象,使我們的教學聲、圖、文并茂,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學校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德育教學的重視
第一,加大德育教學投入,加強對專職德育教師的培養力度,做到先培訓后上崗;第二,在德育課程安排上給予足夠重視;第三,走出德育教學只屬于德育教師的認識誤區。
(四)建立完善的評教評學制度
第一,學生成績考核方面,不能只停留在一張試卷上,要做到課堂和平時相結合,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結合,進行全面的考評。克服以往課堂上講知識點,考試前畫知識點、背知識點,考試時抄知識點的弊端。第二,對授課教師的考核和評價要做到客觀和全面。不能僅憑一份調查和對教案的簡單抽查,而要做到學生評價與老師的自我評價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還應把教師日常的教學和教研成果作為評價的標準之一納入考評系統。總之,德育課是一門極為復雜的人文學科,它既有嚴謹的科學性,也需要生動活潑的實踐方法。中職學校要想切實增強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根據德育課新課改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德育教師教學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進行德育教學探討和研究,深化教學改革。
作者:陳玉花 單位:廣東省農墾湛江技工學校
篇5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化學 教學效果
一、新課程
“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需要明確指出,這里的“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為特征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課程便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系的校內外活動,往往被看做是額外的負擔而遭到排斥。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為此,要積極利用并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之外,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所有這些素材的教育意義都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激活而得以彰顯。為此,必須拆除阻隔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融會貫通的藩籬。惟有如此,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不是生活的額外負擔,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于邊緣位置(有時甚至作為教育的消極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
二、高中化學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迅猛發展的化學已成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的重要基礎,它在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有關問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適應21世紀科學技術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必須構建新的高中化學課程體系。
三、教學效果
1.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2.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
3.贊賞化學科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4.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養成務實求真、勇于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崇尚科學,反對迷信。
5.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樹立為中華民族復興、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而努力學習化學的責任和使命感。以實驗化學教學為例。
(1)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新課程改革主要方向就是實用化,動手體驗能力與國際接軌,第一點是最基礎的,實驗也是最重要的。新一個時代對新一代學習者提出的要求,不再拘泥于課本而是學會把知識變成操作能力。這是教師在言傳身教時都應該注意的實驗問題。
(2)初步學會物質的檢驗、分離、提純和溶液配制等實驗技能。高中化學是為了大學化學打基礎,與大學化學而言又有不同之處,相對基礎,但基礎又有別于簡單,學習本試驗課程的大多是理科生,他們以后遇到的學科與工作都對高中化學這一基礎學科的掌握提出了要求,所以需要謹記在心,
(3)樹立安全意識,能識別化學品安全使用標識,初步形成良好的實驗工作習慣。安全與習慣,一個關乎人生安全,一個又與以后的科學生涯緊密聯系。這一點貫穿于整個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是需要不斷強調的方法要求,也是為了保障實驗的安全性與未成年少年的成長。
(4)能夠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完成實驗報告,并能主動進行交流。獨立與合作,在整個化學教學甚至包括其他新課程教學中都會反復強調的東西。培養一個好學生,先從習慣抓起,會埋頭苦干也會滔滔不絕的才是新一代好學生的標準。學會如何去做再學會如何去說。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培養都有必要。
(5)初步認識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條件控制、數據處理等方法在化學學習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高中化學是普及式教育,最基礎也是最基本的思想,但往往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所以通過不斷強化訓練與實戰操作。化繁為簡的能力與實驗方針必須掌握。
(6)活動探究與建議 。1)收集不同的水樣,測定其pH,并用圖表或數據等表示實驗結果。2)實驗:粗鹽的提純。3)實驗探究:配制一定濃度的溶液,比較不同濃度溶液的某些性質差異。 4)設計實驗探究市售食鹽中是否含有碘元素。5)結合事例討論遵守實驗安全守則的重要性。
這幾個實驗都是基礎性的實驗,比較簡單易行,但我們更應該注意其操作的規范性和安全性,培養良好的化學實驗習慣與思維,訓練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方式,會讀書也會實踐,會實踐也會表達。又會把事實與理論聯系起來的思維訓練模式。這才是新課程語境下高中化學的培養途徑。
篇6
關鍵詞:課堂教學;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效率
一、培養學生收集、處理、獲取信息價值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要抓準課堂中的教學契機,善于發現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收集信息的心理。
2.當學生對語文具有一定的興趣后,學習也就主動起來,這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各種收集信息的渠道,例如,上網、看報紙、讀書等,并將收集來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從而獲取信息中的潛在價值,逐步轉化為自身的語文能力。
3.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寫日記、周記、隨筆等形式,將其中的優美詞句、語段記下來,借此積累寫作素材,進一步提高語文寫作水平。
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1.營造探究氛圍,培養探究學習的意識。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一定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此環境中,學生能夠自主動手學習,在學習中尋找快樂。因此,教師應該鼓勵每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學習,引導他們在探究學習中獲取成功,從而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此外,教師還應組織學生多在戶外活動,開闊學習視野,通過觀察身邊事物的發展,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2.結合多樣化探究,提升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動腦、多思考、多疑問。教師應有意識地設置部分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習題,引導學生尋找解題方法,使學生逐步養成交流合作的能力。首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當學生發現問題時,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其次,引導學生在探究過后,通過不同的解題方法,逐步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探究,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夠有效改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效率。
由于課堂效率偏低,導致小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不高,為日后的語文學習沒有奠定良好的基礎,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因此,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升語文課堂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為日后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根基。
篇7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案例展示;實驗研究;教學意義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信息技術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繼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對獨立的特點的教學類型。通過其他學科內容的介入,積極改變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新的“教與學”的教學模式和理念,這種理念是在新課改的基礎上“以人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它是在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其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最佳教學策略和教學環境。
一、信息技術課堂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案例
案例一:在學習完“獲取網絡信息的策略與技巧”后,結合學生物理課堂中“電磁感應現象”這一實驗,讓學生利用課堂上所學的搜索策略與技巧在網上查找這一實驗,當然,所選內容老師已經在實驗課上演示過了,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嘗試,從實際的實驗入手,觀察思考分析感性的感知這一現象,有了現實的實驗基礎,讓學生了解到這一現象的“瞬態”特點,Flash課件讓本來無法觀察的過程變得清晰且易于控制,大大增強了學生對這一過程的理解,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抽象過程的印象。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信息搜索的知識點,而且還鞏固了物理學科中實驗知識的特點。
案例二:在學完“信息的與交流”后,結合數學教學中“導數的背景”,首先讓學生利用前面學過的信息的搜索收集一些與
導數的背景有關的素材,學生通過電子郵件、QQ實時聊天等信息交流方式進行交流和討論,討論收集到的信息是否有效。收集到有效信息后,由學生匯總信息,把有用信息在個人網站上、博客上、QQ空間里或通過電子信箱發給老師,完成后并要求學生回憶探索與交流的過程,反思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數學進行有機整合,如何在交流的過程中選擇有用信息。哪種交流和的方式比較方便、快捷。通過這一過程,同學基本上對相關知識都有了比較好的掌握和理解。
二、信息技術課堂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實驗研究
由于自己個人能力有限,為了探索信息技術課堂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我借鑒了劉曼、馮建飛老師在《現代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整合的實踐研究》中的調查問卷進行研究。在我所帶十個班級中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出了589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67份,對其中隨機抽取的50份問卷進行了問卷分析。結果分析如下:
1.學生的適應性和認可程度
以上調查說明:
①信息技術課堂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模式是可以接受,而且認可度也較高。
②對新課程狀態下的學生要接受信息技術課堂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需要一定時間和一個過程。
2.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
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使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方式比傳統教學感興趣程度比較表:
從表中反映出的學生對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方式,對此感興趣的學生為84%,這表明:信息技術課堂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明顯提高了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這是借助電子信息技術較強的表現力,將一些枯燥抽象的理論概念、教師難于表達的內容,以生動直觀、形象逼真的圖形、動畫、聲音等來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全新的感受,不僅掌握了其他學科中難以掌握的內容,而且還掌握了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調查結果表明:對于信息時代的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使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是激發學生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
三、信息技術課堂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意義
篇8
五年制高職院校英語專業中,專業英語是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學生通過大約4年的學習時間,具備一定的讀、寫、聽、說能力,可以從事簡單的英漢互譯,會用英語寫作一些基本的外事公文,為這些學生畢業后熟練應用這門語言工具打下堅實的基礎。高職學生英語課程的學習、英語運用能力的培養,除勤學苦練、自己堅持實踐運用之外,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積極的教學和引導。實踐證明,課堂教學是學生迅速掌握這門工具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高職院校英語專業的授課教師應根據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技巧,切實提升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1 五年制高職英語專業具備的語言學習優勢
英語這門語言的學習,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實踐,需要動手、動口和動腦,老師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方面,學生課后的大量實踐運用、課后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從學習動機這個角度來說,五年制高職的學生具有學習英語的種種優勢。
1.1 年齡優勢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是學習語言的兩個重要階段,這個階段里,人的接受能力、記憶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強,在這個年齡段內學習第二種語言會有較好的學習效果。五年制高職的學生,年齡大約15~20歲,正處于青少年時期,精力旺盛,是人生中學習英語的第二個黃金時期,他們每人都具備這門先天性的年齡優勢。
1.2 時間優勢
英語的學習與掌握,需要長時間的日積月累,英語的學習越來越深澳,語言能力的掌握也越來越復雜,不是短期內的產物,只有長期學習、堅持不懈才會看到效果。五年制高職的學生,理論上具備5年的學習時間,除掉實習找工作的時間,也會有4年多的學習時間,這些時間內,他們可以集中極力、埋頭苦學,這種時間優勢也是很難得的。
1.3 環境優勢
語言的學習與運用,離不開一定的環境。當前社會環境中流行著大量的英語元素,好萊塢影片、NBA、歐洲足球直播等等場合中,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等美國產品中,都有英語的推廣和盛行,這些環境和產品,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他們對流行元素的推崇激發了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只有深入學習這門英語,才能真正明白這種文化的深入內涵。當前的社會環境,為他們學習這門語言提供了一些便利。
2 目前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理論上,這些學生具備了先天和后天的學習優勢,但現實情況中,高職院校中的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學習劣勢,學校的管理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教師的師資力量、教學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2.1 學生的英語基礎不牢
五年制高職英語專業的學習要想深入學習英語這門語言工具,需要一定的英語基礎做保證。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的成績普遍不好,具體到英語課程中,這些學生的入學成績中更是偏低,這反映出他們在初中時英語課程就很吃力,基礎不牢固,在進行專業英語的學習時,更是難上加難。當然,授課教師出于課程進度和教學時間的考慮,不可能再抽出一些時間給這些學生來補習初中階段的課程內容。英語這門課程有一定的學習規律,剛開始就跟不上的話,以后的內容無異于聽天書,因此,這些學生英語基礎知識普遍不牢固就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2.2 學習風氣不濃
高職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級中學和本專科院校,高級中學管理嚴格,紀律嚴格,學生的學習風氣得到有效保證;本專科院校中,學生已經處于成年,有了明確的追求和目標,自律性普遍較強。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于未成人向成年人過渡的階段,自律性不強,一般都不喜歡學習,貪玩的本性難以克服,學校雖然采取了一定的紀律措施,但一些學生依然我行我素,混日子的習慣難以改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學效果。
2.3 師資力量的制約
高職院校英語專業授課效果的提升,離不開既具備一定基礎授課技巧、深厚的英語專業知識,還能熟練操作電腦、具備實時多媒體授課的專業技術能力的教授教師。然而,英語專業人才在社會上是一種稀缺的人才資源,一些英語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傾向于到知名企業、高等院校、公共機關等部門去就業,尋找更好的發展空間和獲得更誘惑的經濟待遇,高職院校由于師資待遇和發展空間這個硬性條件的制約,很難吸收到優秀人才來擔任授課教師,只能靠一些高齡教師來苦苦支撐,這也影響了教學效果。
3 五年制高職院校專業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策略
五年制高職院校專業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除了學校加強管理、加強學風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之外,授課教師也應積極思考,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教學創新,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和學習環境,切實提升教學效果。
3.1 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加速教學方法創新
教學效果的提升與教學方法的改進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五年制高職院校英語專業授課教師可以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方法,避免老師在課堂上過多的講解,而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指導組織學生,讓他們去讀、去說、去復習、去記,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好基礎。
3.2 實施分層次教學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開展差別化教學。在英語基礎差的班中,以補充復習基礎知識為主,使其熟練所學的知識并能簡單應用;在英語基礎較好的班中,以提高為主,在復習的基礎上提高其英語水平,擴大知識,達到聽、說、讀、寫兼備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提高學習效果。
3.3 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篇9
關鍵詞 高職 國際商務單證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0
外貿單證是對外貿易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延伸,培養學生外貿單據制作的實際操作和理解能力,教學主要目的是正確完整的繕制各種單據。該課程的特點強調實用性,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問題較多,筆者總結了幾個教學中多見的問題,并嘗試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解決,具體如下:
1. 學生英語水平薄弱的問題及對策
1.1 問題
①該門課程特色之一是貿易術語繁多,且有較多相似性,單是記憶中文術語已屬不易,英文則使難度進一步加大。②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水平較本科學生差,直接應用雙語教學法不符合實際情況,過多的英語使學習興趣下降,特別是有較長的英文條款時難以接受。這也是本課程最為棘手之處。③傳統教學方法是教師逐句翻譯,學生被動接受,使該課程變成了英語課,違背了強調實用的教學目的。
1.2 對策
1.2.1英語在外貿單證中固然重要,但筆者認為,對于本課程,教會學生如何繕制單證更為重要。學生已經學過專業基礎課貿易英語,因此,筆者在教學時并不刻意強調英文的使用,更側重實用技能的培訓。而英文票證則等待學生熟練掌握中文票證的繕制之后再適當拔高。例如,在學習商業發票繕制時,筆者利用中文發票的投影,先將具體條目說明。并給出一定時間,要求學生繕制一張中文發票。結果學生在很短時間內就將發票繕制完成。經過幾次練習后可以達到發票繕制的能力要求。
1.2.2學生在獲得票證繕制能力之后,進入英文學習的第二階段。此時學生對票證架構較為熟悉。通常熟悉中文后多數人開始漢譯英,但筆者采用反方向的英譯漢方法進行過渡,要求學生直接按照原版英文票證進行回翻。之所以采用此法,是為了達到能夠看懂英文票證的目的。學生經歷第一階段的學習后,多數都能看懂英文票證,順利完成教學目的。至于繕制英文票證,筆者將其列為課后選學內容。即便學生課后不再去學習,將來進入工作崗位,有這些基本的能力,仍可通過學習快速的掌握。有的學生在看懂原版英文票證后,具有較大的成就感,對課程的興趣也提高了,甚至能夠通過后續的自學獨立繕制英文票證。教授學生的基本知識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正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2. 校內外實習機制不健全與設施薄弱的問題及對策
2.1 問題
①高職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多數資金緊張,實習設施較差,本課程的實習多采用計算機模擬軟件,學生通過上機實習。但外貿票證更新很快,而目前軟件版本陳舊,不能跟上時代的形勢。且實習時教師多照本宣科,難以達到實習的目的。②校外實習機會珍貴,外貿企業能夠容納的學生不多,且多禁止學生親自操作,因此教學目的也就很難達到。
2.2 對策
2.2.1在學校政策支持上,須積極更新軟件系統、盡可能多的爭取校外實習機會,如采用介紹信等形式鼓勵學生在假期中,在自己家鄉的外貿企業學習。
2.2.2在教師教學方法上,筆者嘗試采用如下方法:各小組按照規定要求,利用軟件完成一張票證的繕制,各小組通過校園網教學系統進行連接,彼此間可進行討論。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團隊協作的精神。作業完成之后,由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修正和講解,這就避免了傳統教學面面俱到但無重點的弊端,學生對自己票證的關鍵點、出錯點印象較為深刻。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也提升了學生實習的興趣,增進了班級的凝聚力。
3. 教學內容與方法單一的問題及對策
3.1 問題
①對于教師而言,筆者聽過幾節各校的觀摩課程,多數教師并沒有外貿工作經歷,在教學中只憑借教材的書面理解進行教學,使內容難以與業務結合,缺乏說服力。而聘請外貿企業人員有較大難度,大多僅能做一期講座即結束,缺乏固定性。②對于學生而言,傳統教學方法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票證以瀏覽為主,只聽不做,學過后并未獲得靈活繕制票證和對國際貿易慣例理解的能力。③對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而言,目前教師多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知識灌輸,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無法做到知識的建構,也不能培養實戰能力。
3.2 對策
3.2.1學校須給予教師一定支持,利用空閑時間進行企業實地培訓,實時更新教師的知識、增加教師實訓經驗、積累外貿案例,包括外貿業務操作方式、最新的外貿慣例規則及資訊。此外,學校須使企業人員講座由隨機變為定期,如每半月一次,使學生開闊眼界,能夠直接與對口工作崗位接軌。
3.2.2 改進教學方法:經文獻檢索及與同行交流,可采用的教學方法歸納如下:
①案例法:為最常用和易用的教學方法,可提升互動性,圍繞一個案例提出問題,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保險單的繕制時,可舉一個外貿中索賠的案例,并順勢提問保險單上應該有哪些內容。學生在經過前幾章的學習后,對單證內容已有一定基礎,可將多數內容“猜”出來,教師可自然引導至保險單的填寫上來。但此法教師仍為主體,有時不能顧及所有學生。
②項目法:以實際崗位的工作任務作為項目,引導學生實訓,獨立或合作完成項目的操作。同時可結合角色扮演法,梳理國際貿易中復雜的關系。例如在講授信用證時,由于概念和流程較多,學生難以理清。筆者將學生分為四組,分別為出口商、進口商、出口商銀行、進口商銀行,分別就一筆貿易進行合同的簽訂,以及信用證、匯票、單據的表達等實際操作。該項目持續半月之久,盡管票證作業五花八門,但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本法基本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僅需答疑和引導,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
3.2.3 考試方式改革:傳統考試通常是“教師出一張試卷,學生60分萬歲”的模式,考試題型局限,且容易引發作弊。為了達到真正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筆者嘗試采用自擬項目的方法:首先由學生每人自擬一個項目形成項目庫(包括教師先前擬定的少量項目,并進行優選),之后隨機將項目分配給每一個人,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教師對項目的擬定和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此外,在試卷中,筆者還增加了票證改錯、票證關聯等應用性較強的題目。學生普遍反映考試題型新鮮、貼合實際應用。
4. 小結
《國際商務單證》是一門從國際貿易中新近獨立的課程,起步較晚,教學方法及相關支持尚不成熟,但只要教師能夠明確教學目的、靈活運用教學技巧,仔細研究問題對策,該課程的教學定會得到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曉琴.高職院校外貿單證課程的教學建議[J].課程教育研究,2013(12):215.
篇10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 雙語教學 課堂效果 提高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關注教育的人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通過提高雙語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為一名初中雙語數學教師認為,課堂中巧用多媒體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注意差生的轉化,就一定能夠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1.教師要優化課堂資源,建立有效課堂
所謂“有效課堂”就是把老師有效備課、有效組織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有效學習互相結合,從而達到高效學習。學生學什么,什么時候學,主要取決于教材,要達到活用教材、有效備課,教師就要在備課進程中全面分析學生和教材,除了要對講授的知識了解外,還必須對每個教學環節作出多種可能預設,準備相應的情況下應如何處理的方法,創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學習的機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情,在課堂上“思考著、質疑著、忙活著、發展著,以提高課堂效果的實效性”。
2.教師要轉變“教師”為“導師”,使課堂教學由“教”轉變為“導”
課堂運行手段由灌輸轉變為引導的同時,教師留給學生適當充足的拓展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積極運動,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獲得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注重“講”與“練”分配合理,達到培養個性,有效學習之效果。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在初中雙語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是在新課的導入時,教師有目的地創設問題情景,把學生帶入問題的情景中,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從而去促進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在初中雙語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概念,掌握計算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恰當應用教具,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性格特點,并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掌握數學知識,注意對掌握知識體系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類比,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開拓學生創新思維的渠道。
4.巧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各地辦學條件的進一步改善,計算機技術已逐漸被應用到雙語數學教學課堂中,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注意做到利用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特點,創設合理的數學情景,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情趣化。利用多媒體能將數學中所涉及的結論、概念等形象生動再現課堂的特點,使知識的形成過程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能使學生輕松地掌握知識,還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同時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能啟法學生思維,拓展學生視野豐富教學內容,加大課堂容量,增強信息反饋,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創新的能力、應用知識的綜合能力,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5.正確對待后進生
就后進生而言,他們學習落后于其他同學,主要原因是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遇到了失敗和喪失了自信心。在初中雙語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以低起點,小起步,快反饋,通過培養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確定適合后進生學情的教學目標,課堂上讓后進生大量參與學習活動,多給予參與活動的機會,多安排相關知識的復習環節,減少學習新知識的障礙,就一定能夠達到轉化后進生的效果,從而達到提高初中雙語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 上一篇:網絡安全符合性評測報告
- 下一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