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的內涵范文
時間:2024-01-19 17:47: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經濟的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基本判斷之一:數字經濟將助力定盤中國經濟前行新方位。發展數字經濟,發揮其優勢和特征,促進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增強發展的全局性整體性,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打造平等參與的發展環境,從而推動踐行我國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實現我國經濟的新發展。
基本判斷之二:數字經濟將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首先,數字經濟將推動消費需求加速釋放。隨著網絡環境的改善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數字經濟越發廣泛地融入居民生活。其次,數字經濟將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新技術新裝備快速應用與發展,數字技術開始融入到傳統產業之中,引領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再者,數字經濟將促進新興業態培育汛蟆J字經濟領域不斷孕育出新模式新業態,倒逼傳統行業領域的變革,打破賄的產業發展格局,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經濟增長點。
基本判斷之三:數字經濟將推動構筑中國經濟競爭新優勢。全球產業與經濟競爭愈發激烈,各國家和地區莫不抓緊機會構筑自身競爭優勢。我國人口基礎大、單位數量多,市場規模大,能夠構筑起數字市場優勢;網絡和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迅速,移動互聯網發展全球領先,能夠構筑起數字基礎優勢;網民的數字消費意識強,對新模式、新業態的接受程度快,能夠構筑起數字觀念優勢。綜合來看,數字經濟將推動構筑中國經濟發展與競爭的新優勢。
面向2017年與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將展現出七方面趨勢:
一是數字經濟內涵外延將持續陜速擴展。當前全球對數字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全球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等已非昔日可比,誕生出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應用和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可以說,今天所說的數字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新數字經濟”。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模式的創新和認識的提升,數字經濟的內涵將進一步創新。
二是需求增長將鼓足數字經濟發展動力。從消費層面看,我國正處于消費升級期,數字消費又是消費的重點。從產業層面看,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期,大數據正成為與土地、勞動等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智能制造正在引發新一輪制造業變革,數字化、虛擬化、智能化技術將貫穿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等將加快向傳統行業滲透切入,產業升級需求將孕育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從創新層面看,數字經濟將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領域,具有規模的智力資源、資金資源將涌入數字經濟領域,為其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三是政策創新將優化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個國家都在數字經濟領域發力,試圖加快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也在近兩年持續推出了多個規劃、指導意見,以加快推動大數據、互聯網等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未來,國家對數字經濟的重視,將推動相關產業政策的創新,從而進一步優化數字經濟的發展環境。
四是數字經濟發展將加速完善保障支撐。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需注重配套保障建設。在基礎保障方面,將進一步推進寬帶網絡升級、提高互聯網普及率、發展新型應用基礎設施。在創新保障方面,將加快信息技術創新步伐,推動數字技術與各領域的協同創新,打造公共創新服務載體,優化創業創新孵化空間。在安全保障方面,將加快建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增強網絡空間安全防御能力,加強數據資源和用戶信息安全防護。在統計保障方面,將探索建設適應數字經濟特點的統計體系,使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可見、可觀,為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鼓足干勁。
五是數字紅利共享機制建設將加速推進。要實現共享發展就要讓數字經濟發展的紅利實現普惠性釋放,為此需要推進打造相關機制,比如數字就業促進機制、數字技能提升機制、數字精準扶貧機制、數字政府強效機制等。
六是數字經濟與資本的關系將更加密切。信息技術、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已成為資本市場矚目的焦點。未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它與資本的關系更加密切。
篇2
[關鍵詞]測繪工程 現代測繪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P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5-0124-01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必將充滿各種競爭,無論是政治、軍事的競爭,還是經濟、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別是要培養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學校肩負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開展專業教學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現代觀念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對高等院校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并為應用型測繪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意見。
一、現代測繪的內涵
從現代信息論的觀點看,測繪學是一門關于地球空間信息的學科。傳統的測繪受地面測量技術、時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產品主要是單一的地形圖和在地形圖基礎上編繪的專用地圖;它不能及時反映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特別是大范圍或全球變化;其產品制作周期長,已不能滿足地區經濟和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多種需要。信息技術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運行速度。測繪學是提供人類生存空間、自然環境及其變化信息的學科,它的學科內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如何界定測繪學的含義,已是世界各國測繪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上將測繪學(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為一個新詞,以準確反映學科實質,Geomatics一詞由此應運而生。隨后,有關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是地學界成為熱門話題,由于對其含義理解不同,其中文譯名將它譯成。地球空間信息學。,已基本得到認同。不管人們對Geomatics的含義如何理解,根據ISO的標準定義和國際測繪聯合會(IUSM)對。測繪學。的定義,兩者的含義是基本類同的,只不過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間信息的范圍更寬一些。Geomatics更準確地描述了測繪學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適應了現代社會對地球空間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點,因而發展和提高了測繪學的研究和工作領域,符合現代測繪學發展的實際。現代測繪工程的核心技術是空間技術,包括GPS、衛星遙感和航測,測繪的范圍從地面擴展到整個近地空間,加之通訊、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使地球空間信息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比傳統的測繪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適合于納入數字地球的理論和技術框架。隨著數字地球構想的實施,測繪學面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新機遇,傳統的或現代測繪學將以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學分支學科之林,以更強的活力向前發展。
二、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出現的問題
當前測繪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及目標定位中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為:在課程內容整體設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不重視研究社會的需求,因人設廟、因人保廟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課程結構安排上表現出重技術課程、?輕管理課程,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適應能力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橋施工一線的畢業生。沒有很好地緊貼市場,國家經濟發展迅速與測繪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反應相對遲緩的矛盾仍然存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場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技術應用型、復合型測繪人才沒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和目前專業框架、格局相對單一的矛盾。在中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情況下,測繪作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的一項先行性、基礎性工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技術性。面向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北京申辦2008奧運成功、數字地球、數字中國、數字省區、數碼城市的建立、中國成功加入WTO、注冊測量師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測繪主體體制及運行機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對測繪市場及測繪教育帶來了空前發展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具體來說,現代社會對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上,正從過去的技術型向市場技術應用管理型轉變。主要表現為:三個高技術的綜合運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公關能力、職業遷移的能力)、三大意識的形成(市場經濟主體意識、工程質量管理意識、國際競爭合作意識)。因此重視和加強對測繪工程專業應用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提高測繪工程專業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更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
三、測繪專業人才培養措施在線
1.測繪學科研究的方向
測繪學科是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間對象的定位、描述和表達,動態變化與監測,并將所獲得的各種空間信息進行加工、存儲與處理,使之綜合應用于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科學研究、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中所形成的一門學科。測繪科學既是地球學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門工程應用學科,她服務于各種工程建設,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種民用工程、礦山工程、海洋工程、軍事工程、環境工程、生態工程等領域。
隨著空間和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測繪學科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革命,并將成為一個重要的信息產業。面向二十一世紀,測繪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是:測量數據采集和處理自動化、實時化、數字化、智能化;測量數據管理科學化、標準化、信息化、一體化;測量數據傳播與應用網絡化、多樣化、社會化、廣泛化。GPS技術、GIS技術、RS技術及其集成是測繪學科的前沿領域,也是未來數字地球的基礎。
2.注重課程設置
篇3
[論文摘要]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區域創新本質上是區域經濟行為。從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相互聯系的視角,對兩者的耦合關系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貴州省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的建議。
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影響區域發展的關鍵因子,成為很多政府為增強競爭優勢而選擇的一種重要的彈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經濟區域應該是內生型經濟增長的區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創新能力的競爭。改革開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兩個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實行“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落后的面貌,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運用耗散結構討論方法建立區域分工與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為尋求解決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新路徑,破解區域封鎖、惡性競爭難題的新措施,探討區域分工合作的轉制和創新,為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分工合作、發展落后地區提供實踐范例,為各級政府區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1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
1.1區域經濟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
經濟區域是指以一定地域為范圍,并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區域經濟則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了從低水平平衡發展到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轉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帶動國民經濟整體增長的經濟核心區和增長極,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1.1.1區域經濟的基本內涵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水分、熱量、光照、土地和災害頻率等自然條件都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時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受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勞動等因素的制約;技術經濟政策對于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區域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區域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區域經濟的效果并不單純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
1.1.2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重要歷程1978年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從不平衡發展到協調發展的戰略轉變。根據不同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即l979—1990年向東傾斜的不平衡發展階段、1991一1998年開始關注中西部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啟動階段和1999年以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面實施階段。中國是一個地區差異較大的國家,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府在“六五”計劃中采用傳統的沿海與內地“兩分法”來反映這種差異性,到“七五”計劃時期,中國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地帶,并以此作為國家確定經濟開發重點和生產力布局優先次序的依據;在“八五”計劃中,中國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這種“兩分法”,“九五”計劃則表述為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1999年,中國政府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大開發的范圍,除了“七五”計劃時期的西部1O省(區、市)外,還包括原來屬于東部地區的廣西和原屬于中部地區的內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樣從省級行政單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開發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帶格局。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實施了東北地區振興戰略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將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分為四大區域,由此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區,西南和西北地區的發展情況就差別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開發省份;在東部地區,主要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東半島和京津冀的差別也很大,而東北地區可以大致看成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經濟區。
1.2區域創新能力及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2.1區域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區域創新能力的概念,國內外尚未有十分明確、統一的概念。如從科技層面出發,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區域創新能力就是區域發展和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主要表現為工藝流程、產品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之和”、“區域創新能力就是區域科技能力和區域科技競爭能力”等;美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認為,國家創新能力取決于共有創新設施的強度,支持創新集群的環境條件下以及兩者互動聯系的強度。在我國,中國科技發展戰略小組在區域創新能力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該研究小組認為,區域創新能力是指一個地區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將區域創新能力從知識創造能力、知識流動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和創新的經濟績效5個方面(圖示)。
1.2.2區域創新能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創新在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行為,區域創新在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行為。區域經濟強化了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區域意識和空間意識,即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優勢,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高速穩定持續發展。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幫助區域創新從各個方面建立了一種區域架構。區域經濟活動暗示區域創新的系統特征,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誘導區域創新的空間布局,區域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工加強區域創新的優勢互補,區域經濟政策引導區域創新的發展方向。總之,區域經濟學對區域創新發揮著基礎理論的導向作用。
2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的耦合關系
2.1區域創新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
技術創新使主導產業或產業集群成為相關行業新的“增長極”,該增長極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不斷吸引著周圍的各種要素。一是增長極的高速增長對生產要素供應部門產生影響;二是增長極高速增長誘導周圍地區新興工業部門、新技術、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現。區域創新環境還可以為區域內的大量中小企業提供新技術及各種技術服務,并進行技術擴散,形成更大規模的經濟增長效應。通過區域創新可以優化、整合區域內的創新資源,提高區域的創新能力,形成區域的創新合力,區域中高科技企業和高科技產業園區形成區域經濟中的新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區域內大型企業創新能力的形成,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還可以逐步形成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2技術創新促進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
技術創新與產業集群的關系:一是技術創新的系統性要求與產業集群內各主體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在創新系統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術創新系統中的外部經濟效益與產業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產業集群中,眾多相互關聯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群的發展和建設可以促進地區間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減少產業結構趨同化和重復建設等問題,達到規模效應,從而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健康發展。技術創新加快了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這是由于技術創新的內在屬性與產業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我國,無論沿海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導產業或產業集群帶動的區域發展典型。如中國的硅谷“中關村”,武漢“中國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種、4O多種型號的新型激光切割機,在占領國內55市場份額的基礎上,開始稱雄東南亞地區的激光市場。
2.3區域創新離不開區域內技術進步及對經濟、文化資源的依存
產業結構的升級僅靠技術引進和模仿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而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區域創新環境的建立和完善。區域經濟的創新離不開地區的經濟、文化和資源等條件和水平。國外的研究也證明,區域技術創新的發展受到區域具體的發展歷史、文化、傳統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結構因素的影響。區域創新是以區域作為整體,以發展區域經濟為目的,來構建區域創新系統,從而能夠一方面根據本地區的特點發展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3貴州省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加快重點行業、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3.1.1加快西電東送的建設貴州動能資源豐
富,水能、煤炭和煤層氣開發潛力極大,尤其是火力發電彌補了枯水期水電緊張的狀況,具有獨特的“水火互濟”優勢。同時,隨著貴州電力工業的發展,必然帶動煤炭生產的規模化、自動化及集約化水平,促進煤層氣等新能源的開發,增加煤炭工業的科技含量,進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產品進入東南沿海。 3.1.2加快礦產資源的開發貴州磷礦資源豐
富,原礦品位高,有害雜質含量低,是全國數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業生產的重要原料。貴州磷及磷化工的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生產設備和總體經濟效益在全國具有突出的優勢,發展潛力巨大。貴州的磷酸二銨為中國名牌產品。
3.1.3鋁及鋁加工貴州的鋁加工在全國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鋁、電解鋁在國內外都有很強的競爭力,經濟效益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目前,貴州省鋁產品主要銷往廣東,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經濟技術協作的深入,貴州鋁的深加工產品必然能尋求到更為廣闊的市場。
3.1.4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建設貴州
高新技術發展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另外,為了使貴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指數、信息產品與服務指數、信息化水平總指數能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貴州省制定了“數字貴州”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加強了“數字貴州”信息交換中心、數字國土、數字城市、數字農業、企業信息化、數字林業、數字交通、數字公安、數字校園的規劃和建設,同時制定并規范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力爭形成較完備的信息產生、交流及共享體系,推動全省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發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貴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帶,處于長江、珠江上游分水嶺地區。由于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石漠化面積的迅速擴展,已從根本上威脅到貴州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并嚴重危及長江、珠江中下游地區和三峽庫區的生態平衡,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社會與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和全國小康目標的實現。因此,加強貴州喀斯特區的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已刻不容緩。圍繞生態農業、生態林業、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生物資源開發及監測評價等內容,貴州省已開展了改善生態、生活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創建了退耕還林還草、保土節水、產業化生態旅游、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等試驗示范區。為了進一步推進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環境污染的控制,還需聯合其他省(區)共同攻關。
3.3加大貴州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
3.3.1畜牧業貴州氣候溫暖濕潤,畜群生長及飼
料生產條件明顯優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區,且廣大農村受工業污染和化學農藥污染的程度小,是生產“無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貴州畜禽品種豐富,擁有一批適應性好、抗病性強、周期短和肉質優的地方特色畜禽資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積達400萬hm2以上,還有約33萬hm2地坎,200萬hrn2林下草地,80萬hm2退耕還林地和數千萬畝冬閑田土可供利用,畜牧業發展的增長空間極大。此外,養畜成本低,使貴州畜牧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國家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列為重點,出臺了退耕還林還草等優惠政策,為貴州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加上加入世貿組織后,拓展了貴州畜牧業發展的國際市場空間,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的協作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國家將進一步推進南貴昆經濟區的建設,這對貴州畜牧業的發展更為有利。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推進,必然要加大對脫貧帶動力大的畜牧業的投入,也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
3.3.2卷煙、釀酒等特色產業貴州烤煙種植和
卷煙生產歷史悠久,有明顯的資源和技術優勢,是全國烤煙種植和卷煙生產大省。全省擁有黃果樹、遵義、云霧山等名優卷煙品牌,目前,圍繞提高卷煙產品的質量,正對煙草配方技術、安全型卷煙生產技術、混合型卷煙產品以及煙用香精香料等進行研究開發。以“國酒”茅臺為龍頭的貴州釀酒工業,是貴州的傳統優勢產業。全省擁有茅臺、董酒、習酒、貴州醇、青酒等名優品牌及其系列產品。貴州釀酒工業擬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在保證質量和增加品種系列的同時,擴大市場占有份額。
3.3.3特色食品業貴州具有發展以特色農產品
和野生植物資源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產的優勢。黑糯米、薏仁米、蕎麥、芭蕉芋、山藥、辣椒、竹蓀、土豆、魔芋等特色農產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轉為就地加工;刺梨、獼猴桃、楊梅、柑桔、銀杏等已從野生轉為基地規模化種植;竹蓀、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間野菜資源豐富,為貴州特色食品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發展貴州旅游業
貴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環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觀、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和宜人的氣候著稱。境內溶洞、瀑布、峽谷、石林、溫泉等自然景觀數量多、分布廣、觀賞價值高。全省擁有可供旅游者游覽的旅游景區(點)1000多處,有黃果樹、龍宮等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貴陽、花溪、百花湖等4O個省級風景區,有梵凈山、茂蘭喀斯特森林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淮河麻陽、道真大沙河等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還有遵義、鎮遠2座歷史文化名城,現已開發4條各具特色的旅游風景線。貴州是多民族省份,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產品不僅在全國旅游市場占有一定優勢,還具有重要社會文化旅游科研價值。隨著“泛珠三角”創新聯合體系的建設,區域協作內容的擴展,貴州與滇、桂、川將會形成旅游片區優勢,建立起西南區域旅游資源的大系統,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貴州旅游業獨特的地緣優勢將得到更好的發揮。
3.5重視勞動力資源的培訓與開發
貴州勞動力資源豐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的優勢。隨著“泛珠三角”創新體系的建設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貴州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的數量將會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應靈敏的國際勞務市場信息通道,積極拓展國際勞務市場,提高貴州國際勞務合作質量和水平,擴大勞務輸出規模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勞務輸出人員專業技能和新知識的培訓,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整體水平,并通過勞務輸出,帶動設備技術的輸出,促進貴州經濟的發展。
3.6構建以知識經濟產業化為重點的科技創新基地
構建科技創新基地要依據現代科學技術是知識經濟的核心、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的主導產業、科學技術成為知識經濟中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識經濟特征,尋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支撐、實現產業化過程中核心技術隨資本、股權漂移,重點是建設知識經濟發展平臺。貴州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重點應以省會貴陽為中心,以主導產業項目為支撐,核心技術研發為重點,核心組件經營為目的,最終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我開發能力的高技術產業成果轉化。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要整合上、中、下游產業,形成產業鏈。產業化基地發展分三個時段:第一時期為基礎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組織核心團隊、掌握核心技術的主要支撐項目建設;第二時期為發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搶占市場占有率為策略目標,占領一定份額國際、國內市場,實現科技創新基地的穩定收益;第三時期為整合發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內,以品牌經營為主軸,實現以核心技術帶動的跨越式發展。科技創新基地的實施主要由信息產業、新材料、生物技術三大塊組成,突出微硬盤核心技術產業、光電核心技術產業、數字TV核心技術產業三個核心項目及高科技產業群。
篇4
“文化產業”的提出來源于法蘭克福派學者阿多諾。他在其“重新考慮文化產業”一文中敘述:“文化產業是我于1947年在阿姆斯特丹所出版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中初次提出。該書的草稿中原來應用了“大眾文化”這一詞匯。從文化產業概念的思想淵源和歷史演進來看,我們大致可以看到有三個階段:第一是對資本主義“大眾文化”進行批判的階段。“文化產業”概念被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對“文化工業”生產中的“大眾文化”的批判,認為大規模的生產,消解了藝術和文化的個性和純度,消費者接受到的只是大眾化的文化產品。文化產業成了“商品拜物教”的同義語。第二是用“文化”來定義商業產業。這種轉變的標志性事件是英國尋求用文化重新界定商業產業,并通過實用藝術與商業的結合來刺激和促進城市的發展,即創意產業時期。第三階段就是文化產業從理論的爭論走到實踐層面。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的內涵所得到的前所未有的拓展,文化成為信息業和娛樂業的混合地帶。
進入21世紀后,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特別是在美國新經濟影響下,世界各國紛紛把文化發展戰略作為一種國家發展戰略,把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提高及可持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可見,從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到爭論,再到認同;從其理論研究到實踐探索,再到成為一種國家發展戰略,其內涵和外延都在逐步擴大。
文化產業在中國,肇始于全國政協與文化部所組成文化產業聯合調查組于2001年對國內三省(直轄市)9市的實地考察,在總結各省實踐基礎上,調查組對文化產業作了如下的界定:“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文化產業和公益事業兩者共同構成了文化建設的內容。調研后初步認為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藝術、文化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旅游等四個領域。”
其后,一件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文件,正式地將文化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根據上述界定,中國文化產業被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文化產業核心層,包括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二是文化產業層,包括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三是相關文化產業層,包括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具體包括:提供實物型文化產品和娛樂產品的活動,如書報出版、制作、發行等;文化服務和休閑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電影、文藝表演等;文化管理和研究,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所必需的設備、材料的生產經營,如文具、印刷設備、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的生產經營等;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指標體系框架》的界定,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行業為文化產業核心層,以網絡、旅游、休閑娛樂、經紀、廣告會展等為主的新興文化服務業為文化產業層,以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行業為文化產業相關層。
我國文化產業主要從產出的角度、從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的精神文化性質著眼,主要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產業。而文化創意產業,除了服務于個人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外,還服務于生產領域提升產品附加值、經濟發展中提升產業結構的要求,明顯突出“生產業”的性質。
篇5
關鍵詞:網絡時代;企業;市場營銷;數字化
持續的信息技術革命與信息化建設使資本經濟逐漸轉變為信息經濟、網絡經濟和知識經濟。傳統的市場營銷組合策略制定、經貿交易方式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面貌都在不斷接受著網絡時代的數字化變革。現代市場營銷將不可避免地與網絡經濟時代的各種活躍因素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傳統市場營銷理論和方法在網絡時代面臨著各種機遇和挑戰。
一、網絡時代經濟特征的變化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首先,網絡時代最大的特征應該是信息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資源要素。傳統營銷環境下的數據逐漸變得微不足道,一般情況下,信息以數字化方式儲存在計算機的存儲單元中,而隨著現代存儲技術的發展,海量數據庫的建設使信息的存儲變得更加方便、快捷。這些數據對市場營銷的各項決策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另外,信息傳輸的方式得到進一步擴展,數字化信息利用各種現代傳輸媒介以不同的方式通過網絡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傳播。正是網絡的這一特點,克服了物質信息的時空局限,進一步把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成為“地球村”。
其次,在信息數字化的過程中,結算方式的數字化對于市場營銷來說是一次質的飛躍。用一串經過加密處理的數字來代替現金,將使網絡交易變得很容易。通過信譽良好的銀行或信用卡公司作為中介,完成數字貨幣的身份驗證和信息問題,證實顧客的身份,同時顧客也能夠確認供應商會交付質量可靠的貨物。隨著各種電子支付技術的完善,數字貨幣或者虛擬貨幣的廣泛使用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傳統市場營銷中非常讓人頭疼的結算問題,在網絡上可以做到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作為傳統市場營銷中的銷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其實也是個結算渠道,但是通過數字化結算方式的應用,渠道所承擔的職責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
再次,尼葛洛龐蒂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強調,后信息時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個人化”。因此,在網絡時代中人不再被物所役,而是物為人所用。在科技的應用上,人再度回到個人的自然與獨立。各種智能化工具的應用將給人類的個性化進程帶來基本的物質基礎。市場營銷中一直強調的個性化目標也將成為可能。市場營銷中的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理論和方法也將因為這些技術手段的發展變得更加豐富起來。
最后,網絡時代促進了直接經濟的回歸,人類經過了農業經濟(直接經濟,簡單的物質交換和很少的交易環節)、工業經濟(迂回經濟,需要更多的環節,更多方式的物質交換),又回到了直接經濟的時代。通過網絡的信息交換平臺,更多的交易可以在生產者和使用者之間直接進行,甚至通過C2C(個人與個人之間)模式,雙方直接完成物物交易,滿足各自的消費需求。這種直接經濟的模式將在很大程度上對市場營銷的產品生產、包裝運輸、渠道管理、促銷宣傳的決策帶來巨大的變革。
二、網絡時代市場營銷環境的數字化變遷
傳統市場營銷環境的分析一般包括兩方面內容:宏觀環境分析和微觀環境分析。市場營銷的宏觀環境一般分為政治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地理環境和競爭環境;微觀環境一般分為營銷渠道中的企業、顧客、公眾。在現代網絡條件下,宏觀與微觀環境因素因為信息的充分交流,兩類因素互相之間的調節作用日趨明顯,甚至有些概念已經變得不再清晰。
(一)微觀環境與宏觀環境因素之間的影響更加明顯
由于每個個體掌握信息獲得信息的機會更加平等和充分,以前企業間接接觸、非直接相關的因素,現在變得更加不易控制和適應。一部與企業產品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只是在它正式出臺后才對企業的營銷活動產生影響,很多時候,是在該文件在提議、起草、征求意見的時候就對顧客和公眾產生了影響。企業曾經面對的顧客或者顧客群的意見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影響變得不可估量。另外,由于企業在網絡社會中面對的顧客空間上的限制逐漸變得不再重要,相應的對市場營銷的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的分析,純粹從區域空間的角度來研究就難以找到合適的立足點。
(二)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的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影響也超過以往
宏觀方面,由于技術環境的變化,一種新技術的應用可能會直接導致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的調整,可能會使經濟環境的分析變得不可捉摸,可能會使企業之間的競爭一夜間產生巨大的差距。曾經風靡一時的克隆技術,作為技術要素應該說非常成功,但是它同時帶來了很多的社會倫理問題,很多國家和地區堅決抵制。這樣一個技術要素,由于信息的可獲得性和傳播的快捷性,很快就會對其他宏觀環境要素產生影響。同樣,由于網絡交流平臺超乎想象的傳播效率,一件很偶然的顧客抱怨就會演變成一場嚴重的公眾信任危機,甚至對營銷渠道中的供應商、中間商、商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導致整個營銷鏈條的崩潰。
(三)市場營銷環境分析的困難和便利度同時增加
一方面,由于可以通過很多渠道、利用很多手段,掌握更多的基本分析數據和材料,給市場營銷環境分析帶來了便捷和效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繁雜和不確定,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獲得有用信息的難度也在明顯提高。而且,所有的競爭對手在信息的獲取上也會站在同樣的平臺上,甚至采用了同樣的基礎數據和類似的分析方法,誰能從中獲得先機?誰就能在營銷的競爭取得優勢?
三、網絡時代消費者消費行為的扭曲和逆轉
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一般分為確認需要、搜集信息、評價選擇、購買決定和售后行為等環節。但是在網絡時代,由于很多新型的數字化產品的出現,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產生了一些扭曲,甚至逆轉。
(一)數字化消費領域出現了需求層次的逆向擴展
由于數字化產品本身的特性以及相關的配套環節存在的問題,消費者在實施數字化消費時,并不一定遵循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從低到高的基本規律,恰恰相反,不少時候,消費者從較高層次的需求開始自己的數字化消費行為,比如開始通過網絡平臺購買軟件、游戲、音樂等文化精神消費品開始,逐步過渡到預定機票、旅游住宿,再到購買服裝和食品等。這種逆向擴展雖然是一種特殊消費環境下的特殊消費行為,但是對于企業的營銷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來說,的確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二)數字化消費領域消費過程的扭曲現象
在現代信息社會,由于產品和服務信息的豐富,消費者偶然接觸到這些信息的機會更多,消費者首次購買的隨意性比以往更加表現突出。不少時候,對于網絡和數字產品,消費者可能從購買決定這個流程開始,尤其對于小額、變換成本低的數字化產品這種行為發生的概率較高。等購買完成、開始使用后,才真正開始了解這種產品,開始比較這類產品,開始評價這種產品,然后決定是否繼續購買、使用,是否向朋友推薦。這種消費過程的扭曲現象在互聯網數字化服務消費領域比較常見。如果能夠把握好消費者的這種嘗試性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企業在這一類產品、服務的市場營銷策略制定時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將會對企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四、網絡時代營銷組合體系的數字化內涵
網絡時代市場營銷環境的變化和消費者行為的改變,促使企業營銷的重心由“推銷產品”轉變為“滿足需求”;由“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顧客為中心”,遵循網絡時代市場營銷的基本要求和市場的變化。對于市場營銷理論中的兩個最經典體系: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和4c(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必然要吸納更多的數字化內涵,以適應網絡時代的市場營銷學發展的要求。
(一)從“4P”來看
一是營銷產品策略發生變化。產品從基本形式上可分為:e化產品(或稱數字化產品)和非e化產品。e化產品的開發、包裝、產品線設計必須遵照自身的規律來運作,比如軟件、音樂、游戲、電子書等e化產品,可以在網絡上實現全部的營銷流程。而非e化產品的路線圖卻變得更加復雜,一方面,要考慮如何在傳統產品的營銷中引入更多的e化元素來適應網絡時代市場營銷的發展,另一方面要考慮是否需要與已經e化的產品線進行協作和配合,充分利用現有的數字化營銷網絡,促進傳統產品的銷售,實現網上銷售、網下交易的目標。另外,產品策略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由大量銷售產品轉向定制銷售產品,轉向個性化的“一對一”營銷。從理論上來說,只要產品定制信息采集系統設計合理,實現個性化生產、銷售沒有太多障礙。但是從企業經營來說,如何在成本控制與個性化營銷中求得平衡卻是個不小的挑戰。
二是價格策略也因為網絡時代的到來變得更加復雜。由于網絡信息平臺對市場供需具有強大的匹配能力以及市場信息充分公開,尤其現在已經出現大量的自動比價軟件和自動比價采購網絡,使競爭者之間的價格更加裸,致使企業之間的價格更加白熱化。一個企業的價格方案的穩定周期變得越來越短,產品的原始價格體系變得不再那么重要,企業必須要及時關注可以查獲的價格信息,合理調整價格策略。另外,由于一些數字化產品的特性,像IT領域著名的摩爾定律,在價格調整時,特別要防止出現價格設計中的倒掛情況,避免性價比不相稱的價格組合。
三是由于產品的e化程度不同,是采取單道法還是采取雙道法,就需要進行渠道的組合匹配。一般來說,e化程度高的產品可以通過更加e化的渠道進行,非e化的產品也需要進行渠道的e化改造。產品通過網絡直銷可以改變了傳統的迂回模式,實現零庫存、無分銷商的高效運作。但是對于很多傳統企業來說,引入數字化渠道的同時也帶來了渠道沖突的可能。
四是由于網絡這種第五媒體的出現,更多的知識階層和白領一族開始習慣于從互聯網上獲得產品信息。網絡展示和網絡推廣逐漸成為企業市場營銷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建立企業網絡名片、網絡廣告、進行網絡搜索競價排名、e-mail營銷、病毒式營銷,這些手段現在正走向正規化和程序化。作為企業營銷的促銷策略制定必須要考慮數字化促銷的方案,并且適當調整在各種媒體間的預算分配。從目前來看,市場營銷的促銷策略數字化特征比其他三個策略顯得更加明顯和充分。
(二)從“4C”來看
一是網絡時代的信息化平臺建設,傳統營銷中的按照地理因素進行客戶劃分的基本原則需要加入更多的考慮因素。市場營銷所面對的客戶至少要考慮到這兩大類:網絡客戶和非網絡客戶。企業在客戶策略方面需要做到充分了解網絡客戶的非數字化需求和非網絡客戶的數字化需求,這兩種非純粹的網絡消費需要企業提供不同的營銷手段幫助他們完成消費。
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電子交易手段使交易直接進行、減少交易環節而使交易費用大為降低,使消費者直接受益。企業可以利用各種現代化的管理軟件和管理方法,更加有效地控制庫存,減少甚至取消庫存,從而可以減少庫存占用資金的成本,降低了企業的成本、減少了消費者的負擔。在企業的研究開發、生產管理、運輸物流、財務管理等各個環節實現數字化和決策的科學化,最終體現在消費者消費成本的降低。三是發揮網絡時代信息交流的便利,為消費者帶來各個環節的方便。從消費者獲得信息開始,可以使用各種現代的信息傳播手段,是消費者能夠方便快捷的獲得所需信息,完成產品的定購、結算、驗收、退換貨、售后服務,最大程度地減少消費者的消費勞動量。四是利用數字化網絡平臺為企業和消費者之間搭建無縫溝通的橋梁。企業需要了解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消費者也需要知道企業現在的生產情況和產品的實現能力。這在以往的營銷實踐中實現起來成本很高、效率很低。現在通過公司的網站、企業內部論壇、主題產品網上俱樂部、電子郵件、在線表單等現代信息交流手段,消費者可以向企業直接提交自己的消費要求,企業也可以在線征求消費者的意見,進行網上調查,不斷完善產品。通過不斷的溝通和交流,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將會變得更加融洽。
網絡時代的到來,一方面為企業開展市場營銷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基礎和更多的先進手段,另一方面也對企業的市場營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掌握各種現代信息處理工具,學會在營銷實踐中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美)科特勒.市場營銷原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王正選,鞏春生.市場營銷學[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
3、朱明俠,李盾.網絡營銷[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4、馮英健.網絡營銷基礎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5、王方華.營銷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篇6
如今,安德森從互聯網輿論重鎮《連線》辭職,專心經營3D Robotics公司的新聞正在互聯網圈里流傳,與此同時,他也推出了自己的新作《創客:新工業革命》,這一套“組合拳”標志著安德森正在從現實和理論兩路包抄,實現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逆襲”。
在2006年的作品《長尾理論》中,安德森通過對亞馬遜經營模式的分析,為我們描述了一場互聯網豐饒經濟所帶來的渠道革命。空間無限的網上貨架,集腋成裘的小眾需求,快捷簡單的搜索引擎使得基于地域區隔、物理空間的傳統渠道全線潰退。剛剛過去的雙十一狂歡,天貓+淘寶用191億的銷售額吹響了線下渠道進軍的號角。
渠道革命僅僅是數字經濟“光復革命”的第一槍,下一步即將被革命的對象是—生產。
在互聯網上,我們已經從“沙發土豆”那樣的消費者變成了自己動手的生產者,在成為博客、播客、微客……
如今,創客來了。
我們不再僅僅創造一些虛擬的數字代碼,而是可以創造出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打上個人logo的實體物品。3D打印機等桌面成型工具就相當于數碼相機和音樂編輯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此類工具制造為己所用的一次性產品。同時,世界各地的工廠也敞開了大門,向擁有數字設計的普通人提供基于互聯網的按需制造服務。
安德森指出了“創客運動”的三大變革力量:
1. 使用數字桌面工具設計新產品。
2. 在開源社區中分享設計成果、進行合作。
3. 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通用設計文件標準將設計傳給商業制造服務商,以任何數量規模制造所設計的產品,也可以使用桌面工具自行制造。
在此基礎之上,他給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全新的解讀—“創客運動”的工業化,即數字制造和個人制造的合體,數字世界顛覆實體世界的時代似乎正在到來。這與今年8月份《經濟學人》的封面宣言不謀而合。
一些科幻小說式的場景很快就將成為現實:你可以隨心所欲根據自己的喜好設計、打造家里的每一件家具;你可以為孩子制造你設計的獨一無二的玩具……近日,全球首家3D打印照相館將在日本開業,花15分鐘將全身外形掃描至電腦,3D彩色打印機就能打印出立體人像。
雖然現在的3D打印機在材料選用、成型精度方面無法媲美傳統制造工藝,應用的范圍也僅限于模型、玩具等少數領域,然而,安德森堅信技術進步的力量:“記不記得20世紀80年代的情況?那時的打印機噪聲很大,只能進行簡單的單色打印。而今天,我們已經擁有了廉價、安靜的全彩噴墨打印機,其分辨率絲毫不遜色于專業打印機。”
中國剛剛憑借“低人權優勢”(秦暉語)坐穩“世界工廠”的寶座沒幾年,新的工業革命就將挾風雷呼嘯而至。未來,我們能否拿到制造業新時代的入場券?
篇7
關鍵詞:數字包裝技術;信息化;意義;認識
前言
信息技術與數字技術的發展,對于包裝行業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數字包裝貫穿整個包裝流程,由于數字技術的廣泛滲透,從包裝設計、制造甚至防偽而言,都實現了數字化包裝。數字包裝從根本而言就是計算機技術滲透下的對包裝行業的深度應用。所以要理解數字包裝技術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確包裝的一般性流程,其次還需明確數字化帶來的深遠意義,最后才能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得出對數字包裝技術發展前景的較為科學的判斷。
1數字包裝技術分析
1.1數字包裝的含義前文提到,數字包裝其實就是計算機環境下實現的包裝的信息化,當然,這種解釋是非常抽象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數字信息技術帶動下的包裝工藝的發展,其本質就是在包裝流程中各種信息集合的一種技術[1]。這種集合是分散在不同的包裝環節,最后都匯總在包裝成品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數字包裝技術的分析就分解成以下幾個方面:包裝數字元素、動畫演示、包裝信息回溯等。另外由于數字包裝更多依賴于計算機技術,所以建立數字化的產品模型也是非常必要的,這對于調整包裝設計非常重要,更加能夠把設計師的設計意圖展示給大眾。1.2數字包裝技術包裝技術的日臻成熟推動了整個包裝業的進步,同時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又給推動了包裝工藝的進步。從包裝技術層面上分析,其包裝設計應該是整個包裝技術中權重較大的。因為在虛擬空間里,對于外包裝的設計,需要設計師不斷突破維度的限制,才能是設計模型具有真實感和實用性。1.3二維平面設計二維平面設計主要是把包裝設計中所需要的元素融入整體的編排當中,這包括對設計元素的整理,包括:文字信息、色彩搭配以及圖文編排等。當然,進行二維平面設計,需要配備專業的設計人員和設計工具,市面上常用的設計軟件比較豐富,其中最常用的平面圖形處理軟件就是PS,通過PS能夠做出各種美妙的包裝素材。1.4三維包裝造型設計包裝設計另一個重要一環就是對包裝概念進行三維造型設計,由于包裝本身的三維特性,三維可視化能夠更加直觀的把包裝概念形成具象,通過透視等技術,不斷完善包裝的細節,這樣就能更加的體現出設計師的意圖。3DMAX是目前常用的3D建模設計軟件,它的一個常用功能就是可以選擇材質,這樣就能更加直觀的展示設計稿的真實形象[2]。1.5數字化包裝制造技術數字化包裝制造技術是整個數字包裝工業的關鍵,其本質就是在包裝制造流程中全程實現數字化,分析數字化的包裝制造技術,它的產品模型、工藝過程模型以及加工模型都是實現了數字管理,這就大大節省了包裝產品的開發成本,縮短了研制周期。1.6數字印刷與數字包裝緊密聯系的就是數字印刷,數字印刷其實可以被堪稱是數字包裝的一個部分或者環節。數字印刷就是利用印前系統講圖文通過某種介質印刷出彩色印品的技術。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大眾審美的變化,這種印刷與包裝技術越來越受年輕用戶喜愛,同時由于其低廉的價格以及印刷的及時性也為企業節省了不少的成本,同時也提升了用戶體驗。
2推動數字包裝的意義分析
數字包裝是基于數字技術發展的產物,也是順應了電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未來,必將得到更佳的發展機會。當然,數字包裝工業的進步也是繼續我們包裝企業多年來自主創新帶來的成果。結合到全球經濟發展的走勢,數字包裝帶來影響必將更加深遠。2.1從發展戰略上講,數字包裝是我們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數字包裝的內涵非常豐富,只有對數字包裝的整個流程進行了梳理,才能對其進行整體上的把握,前面已經講到,數字包裝并不單單是指設計與印刷,如果放眼整個數字包裝的大環境,那么,很顯然強大的創新能力才是其擁有極強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數字包裝本身依賴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數字包裝工藝的進步又離不開更加廣泛的經濟活動,甚至可以認為,包裝業的發展速度對于整個經濟環境好壞具有直接的指示作用。2.2數字包裝能夠有效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無論是從設計階段還是加工階段,各類模型貫穿于與包裝模型從概念變成顯示,整個流程下來,其效率相對于傳統包裝方式有了本質的提高,數字包裝方式對于資源的整合能力是非常強的,他能夠對行業內最新用戶體驗最好的包裝形態進行數據建模,從而整合出相應的數據,供企業參考。這就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人員四處奔走學習的成本,同時對于市場也能更加直接的反應,有利于企業占據有利的市場機會。2.3數字包裝對于環境保護而言,是一種巨大進步傳統包裝方式對于環境的污染以及資源的浪費已經被詬病了多年,數字包裝正在從根本上杜絕資源浪費問題,從保護生態的角度出發,數字包裝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對于數字化的操作下,對于包裝材料的利用率達到了驚人的程度,這節約了大量的用材,從而降低了環境污染。
3對數字包裝技術的發展前景認識
包裝對于生產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數字包裝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其發展前景勢必非常廣闊。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基于數字包裝技術本身以及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影響的。特別實在中外經濟更加緊密的今天,跨國合作對于推動技術合作提供極其有利的外部環境,而國內對于電商經濟的扶持更是推動了數字包裝技術的更加快速的發展。3.1經濟發展趨勢推動了數字包裝技術的多元化發展隨著互聯網+和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我國經濟與沿線經濟融合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充滿異域風情特色的包裝設計將會引來爆炸式的增長,并且這種變化會隨著融合深度更加深入,當然機遇是與挑戰并存的,中外交流深度的增加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技術資源的共享和相互學習借鑒,當然這種磨合需要一定時間相互了解與溝通,這給我們包裝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才能開拓國外市場,才能站穩腳跟[3]。另外另一項重大政策也將對包裝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互聯網+,電商經濟的繁榮,不僅提振了國民經濟的士氣,在創造無數就業崗位的同時,也驅動著包裝企業更新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的用戶體驗。3.2環境友好型的包裝方式深受市場歡迎數字加工在為企業帶來巨大利潤的時候,也為環境保護做出來自己的貢獻,對于資源的精確利用,使得包裝行業不再是浪費的代名詞,搖身一變成為一種極為節約的包裝方式,所謂科技改變生活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這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隨著大眾對健康理念的推崇,節約型產品更加受消費者歡迎,也根據生命力。3.3包裝復合人才的培養是發展的關鍵包裝人才并不是新時期的包裝工人,他們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并能夠對包裝行業的新風向具有較強的敏感度,而且還應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善于拿捏消費這的心理變化,做出最有利于提升用戶體驗的包裝方案,而企業對于這類人才的培養也應該重點跟進,建立人才儲備體系,完善職業晉升制度,給他們一個公平的發展平臺。
4結語
數字包裝技術的發展前景無疑是光明的,但是推動數字包裝技術向前發展充滿著挑戰,企業應該加強技術創新和國際間交流,不斷提升數字包裝技術,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用戶體驗。
參考文獻:
[1]王翠竹.博世包裝:做安全包裝一站式解決方案提供者—訪博世包裝技術成都總經理CarstenvonGlinowiecki[J].食品安全導刊,2016(25).
[2]秦燕妮.淺論智能化包裝技術及發展[J].西部皮革,2016(16).
篇8
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趨勢。進入21世紀的人類社會,無論是人類的生存環境,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運行模式,乃至人類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現代交通工具和信息傳播手段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了。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地球、數字區域、數字國土……無疑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必然的選擇。數字國土的提出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從國家的層次整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地球信息獲取、處理、分析和共享,發展地球科學、信息科學的機遇。
數字國土是國土信息化、系統化、虛擬化、可視化的復雜信息系統工程。通過數字國土戰略的實施能夠大大促進數字區域的形成和發展,以及信息科學技術與相應的產業發展,使區域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現代科學技術為實現數字地球、數字國土提供了的科學技術手段,就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衛星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的地球觀測技術組成的地球觀測系統,它提供了對整個地球系統進行長期的、立體的監測能力,為收集、處理和分析地球系統變化的海量數據提供了工具。
二、 數字系統內涵
國土資源是國計民生的根本依托,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新時期 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繼續加強對國土資源的宏觀調控,構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平穩地運行。RS、GIS、GPS為國土資 源的監測、規劃、管理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目前,3S技術在土地、水文、礦產 林業等國土資源領域應用中取得了長足進步。綜合國土資源監測與管理不僅涉及范圍大、領域廣、部門多,而且內容包括圖形、圖像、文字、表格、聲音、實地錄像等,只 有站在數字地球的高度,建立數字國土系統才能實現國土資源綜合管理的現實需要。
數字國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建立一個以空間地理位置為主線,將各類國土資源與環境信息組織起來并對其進行動態描述復雜的綜合信息系統。數字國土是數字地球的體現和延伸,是數字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國土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為政府決策提供信息服務的實時性和為社會服務的廣泛性,將已有國土資源信息進行分析篩選并將其數字化;建成基于GIS平臺具有信息管理、綜合分析和 評價功能的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庫、圖形圖件庫;實現實施過程和調查結果的數字化和網 絡化;建立資料匯總、交流和共享制度;向國家和社會提供國土資源的基礎資料和相關信息。 信息是知識經濟社會的主要經濟資源,數字化是知識經濟的物質形式。數字國土為 國家管理資源、發展經濟充當參謀,也是實現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現代化的重要 手段。
數字國土系統結構使它成為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系統整體。數字國土的功能是數字國土系統在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中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它可在數字國土系統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數字國土的要素、結構、功能和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辯證關系,應對數字系統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
三、 建立數字國土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
為順應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為使國土資源工作更好地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總結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中央做出了抓好國土開發整治的重大決策。國土資源部將“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實現信息服務社會化”列為五大目標任務之一,并在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計劃中設立“數字國土”工程,旨在通過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實現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 護和合理利用的現代化,為全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國土資源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國土資源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作用。實現對國土資源科學管理與規劃,實施國土資源動態監測。動態監測的重要手段就是數字國土與衛星遙感。《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其執行情況也依靠數字國土和遙感來監測。
簡單地說,“數字國土”就是把國土方面的有關信息數字化,其本質上是一個信息系統,是“數字地球”在國土資源領域的應用和實現。它以國土資源為研究對象,以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支撐,融合多源、多分辨率數據,并可用多媒體和虛擬仿真技術對成果進行表達,具有空間化、數字化、時間化、網絡化和可 視化的技術特點。
建立區域數字國土系統,并使其長期運行,要受到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數據、應用、人才、組織管理、宏觀與微觀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缺一不可。其中應用處于核心地位。系統所用計算機大都為通用產品,因此其技術集中于軟件。這幾個因素相互影響,不能只重視技術而忽視應用目標、數據收集、人才培養、組織機構之間的相互協調等非技術問題,否則就無法使系統長期穩定的發揮作用。建立本區域的數字國土系統,必須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實力,有目的有重點的實施,不能脫離現實環境,應做好總體戰略規劃及分布實施的系統計劃。它應是一個以人為中心、以各種技術為工具、以多種理論為指導、以信息為生命線、以實際應用為根本目的的復雜巨系統,而不單單是一個技術手段。
四、 數字國土系統的層次結構
數字國土包含著眾多的層次不一的各類信息系統,組成系統的要素也是一類系統(子系統),系統的信息環境和結構又構成一個更大的系統。如各類地籍信息(如某一地區所有宗地的名稱、位置、面積、界址、權屬等信息)結合組成某地區地籍信息系統,土地利用現狀系統、土地整理開發復墾系統、土地基本農田保護信息系統等。土地信息系統、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等組成了數字國土信息系統。
由于土地具有一定的時空結 構、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和權能屬性,可以綜合運用現代遙感(Remote 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術和計算機科學技術,以空間和屬性數據庫為基礎對土 地資源信息進行存儲、整理,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并按照土地資源管理的模式,建 立相關模型,完成查詢、統計、分析、評價、制圖等自動化功能,輔助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工作人員進行管理決策。存儲,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增刪、修改、更新,為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查詢、檢 索、分析、評價、預測和規劃決策服務的一種信息系統。因此,土地資源和地理信息系統是土地資源信息系統最為關鍵的特征。
篇9
【關鍵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1.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內涵意義
知識經濟時代,優質的信息資源為我國實現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工具,信息化建設則逐步由注重硬件發展為信息資源的綜合應用開發。該項工作為我國全新的經濟增長核心,發揮了重要的意義與作用。當前,信息資源利用開發被更多的機構組織、單位以及行業領域所關注與認可,可優化信息化工作成效,推進傳統產業實現優化完善與良好改造,并有效的提升綜合競爭力。我國近年來,雖然在信息化建設工作中卓有成效,然而整體發展水平始終處于中等階段。因而,只有更為注重優質信息資源的利用開發,頒布切實可行的政策制度與法規,做好長期戰略規劃與整體優質布局,方能提升信息化建設速率。應實現信息資源應用開發范疇的全面拓寬,進而獲取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優化國民經濟建設,創建小康社會。
2.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問題
信息資源利用開發效果明顯,然而仍舊包含較多需要應對處理的問題。具體體現為,我國欠缺宏觀管理規劃制度,無法做好有效的協調以及管控,令信息資源開發應用不充分,效益不明顯。同時,社會對該項工作的重視性有限,沒能將其置于適宜的地位。較多人僅能在理念之中明確信息資源應用開發重要性,而無法擴充投入、充分開發與應用。我國信息化發展建設同發達國家包含顯著的數字差別,同時國內各區域也擔負著減少數字鴻溝的重要任務。然而,基于各個不同區域經濟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個人經濟水平有限、獲取處理數字信息技能差異較大,因而令信息鴻溝呈現出一定的擴充發展趨勢。另外,開發應用信息資源其發展產業規模有限,市場化發展不充分,因而影響了國際競爭力。再者,相關法律體系也存在不健全問題。例如,信息公開、不當競爭管理、壟斷以及版權相關法律制度較為欠缺,因此令信息資源開發應用欠缺良好規范的支持。
3.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科學策略
3.1提升認識,鞏固信息資源應用開發核心地位
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網絡環境構建成型,信息資源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效用顯著。我國政府將信息資源視為同能源以及材料相同重要等級的生產要素,其成為隱形資產以及寶貴的社會財富。注重信息資源應用開發,可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并提升綜合國力。因此,我們應將信息資源應用開發置于適宜的高度與地位,把握機遇,實現創新發展。應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政府文件精神,提升思想認識,明確信息資源應用開發重要性,優化綜合實踐水平,創設信息化工作綜合效益。
3.2擴充信息資源應用開發與共享應用,完善立法管理
為擴充信息資源應用開發,應優化組織機構建設,創建良好科學的資源管理共享應用機制。同時,應做好協調管控、全面規劃,完善監督管理,明確政府機構信息應用、交換以及共享應用的具體規則與范疇。另外,應清晰信息共享管理責任主體,創建信息資源具體的共享目錄,并實現各類價值化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存儲與科學管理。
為有效應對國際競爭,快速的占取信息資源并科學應用,優化決策管理水平,體現良好的行政工作效能,完善公共服務,應加快推進立法建設,確保機密信息資源的可靠安全,開創優質的信息化建設環境。立法核心在于良好的應對信息公開以及共享管理問題。同時,應制定信息資源應用開發的配套法律法規制度,完善執法管理系統創建,快速出臺標準化制度,進而為信息資源的有效應用開發創建良好的法律保障。
3.3強化資源開發,預防數字鴻溝
政府資源信息應做好公開目錄編制,優化政務信息共享,創建交換系統。同時,應優化各類人口信息、地理信息、經濟信息的應用與服務管理,提升決策管理整體信息質量。應借助政府機構門戶網站,進一步強化政務資源信息的應用開發。另外,應有效的激發政府主導管理效用,做好公益信息資源的應用開發,創建文化信息價值化資源的共享應用系統,做好科技資源的管理整合,并應完善擴充廣電資源應用開發效能。可有效發揮政府引導、經費支持、重點扶植作用,對重要領域各類信息資源做好公益性應用開發,并引導企業以及各類組織、社會大眾進行信息資源的優質開發,優化公益性管理信息服務。為快速推進信息資源應用開發的市場化,可創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發展競爭環境,并推動各類信息商品以及管理服務的順暢流通。另外,應不斷的引領推動網絡文化建設發展,積極創建文化行業、廣播電視、出版行業的現代化、數字化產品,優化網絡服務,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管理。
為有效的應對數字鴻溝問題,應有效的縮短數字差距,可通過大力發展建設經濟,提升綜合實力。同時,應基于我國國情特征創建適合國情信息通信的實踐管理策略。完善信息資源基礎管理應用設施,推進通信技術應用及產業化發展,加快信息化應用管理進程。再者,應開創良好的保障服務系統,進而有效地減少數字鴻溝。再者,應完善國際合作交流,推動全球經濟的一致協調發展。應激發國家政策管理引導效用價值,通過實際行動良好的應對西部區域的數字鴻溝,進而良好的處理信息不對稱矛盾,有效降低西部以及沿海中部區域信息化資源應用開發工作中包含的差距問題。
4.結語
總之,基于信息資源開發應用重要性,我們只有針對實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提升認識,鞏固信息資源應用開發核心地位、完善立法管理、預防數字鴻溝,方能真正激發信息資源綜合應用優勢,推進現代社會、經濟建設、實踐生產的現代化、信息化、高效性、優質性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周應萍.ZHOU Yingping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策略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
[2]吳定怡.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初探[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7,27(10).
篇10
關鍵詞:數字經濟;湖南高職教育;商科專業;人才培養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數字經濟優勢不斷凸顯,成為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重要推動力。指出,“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離不開大量職業工人和職業技能人才,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不管是生產、流通還是消費環節,將會誕生出更多新的職業和職業技能要求,因此職業教育將會是中國未來高等教育中的兩條腿,要持續推動傳統職業教育向現代化職業教育轉化,為行業和企業供應大量符合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技能人才。
1湖南省數字經濟發展現狀
從數字創新要素、數字基礎設施、核心數字產業、數字融合應用、數字經濟需求、數字政策環境等指標進行數據分析和研究,《中國區域與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中位列全國第15位。湖南屬于中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呈現產業集群特點,長沙作為省會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初步形成了“一園五區兩山”的產業發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續的背景下,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數字經濟核心技術對湖南數字經濟發揮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鯤鵬首臺服務器下線、中國首條“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產業園”的持續發展、長沙高新區互聯網企業的上市、5G技術在工程設施等方面的應用、傳統零售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獲批,使得湖南區域經濟轉危為機。2020年湖南移動電商、社交新零售、跨境電商、鄉村振興、電商扶貧、網絡視頻、在線教育、移動辦公等細分領域融合創新,逆勢上漲。2020年,為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推動湖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0-2025年)》,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但是數字經濟在湖南省經濟總量中占比依舊相對較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問題主要集中在自主創新能力偏弱、高端復合型人才和應用技能型人才雙重短缺等方面。
2數字經濟對高職院校商科專業人才的需求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已進入新時代,數字貿易快速向前發展,移動電商、跨境電商、農村電商扶貧、社交新零售等行業快速崛起,企業的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對人才的職業技能需求也在不斷升級,傳統的高職商科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符合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數字化轉型不僅使企業和行業急需稀缺行業的高學歷高級人才,也急需經驗豐富的職業工人和職業應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對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職院校商科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要認真考慮的問題。高職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門單獨的學科,而是需要把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的數字時代新科技結合起來,轉變人才培養思路,以培養具備專業知識、職業技能、人文素養等具有綜合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目前在數字經濟方面最熱門的行業有互聯網服務行業、教育和培訓行業、農業、傳媒行業、移動互聯網行業(見表1);而在商科專業方向,互聯網/電子商務、貿易/進出口領域招聘需求增長較快,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也是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見表2);隨著出口貿易的逐漸恢復,進出口貿易行業在就業上也受到利好影響,競爭指數相對降低,職位供給比較大,在長沙地區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貿易/進出口行業薪水相對較高(見表3)。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發現,職位供給旺盛的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其競爭壓力也是比較大的,體現在企業在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職人員職業素養不匹配的問題,如何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課題。
3人才培養瓶頸分析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跨境電商、農村電商扶貧、社交新零售等新產業、新業態的出現,商科專業人才需求結構也發生變化,同時受疫情持續影響,中美貿易摩擦等各方面壓力,2020年大學生就業遭受重大沖擊,中小企業校招崗位需求減少,大企業崗位競爭壓力激增,導致崗位要求不斷升級,不斷向名校傾斜,不斷向高學歷傾斜,出現研究生學歷搶占本科生職位、本科生搶占專科生職位的局面,進一步壓縮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求職空間,高職院校商科專業人才培養面臨巨大瓶頸期。如何為湖南區域經濟發展輸送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商科類專業人才培養需要不斷研究的問題。
3.1專業定位偏差。專業定位偏差包括認知性偏差和結構性偏差。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湖南數字經濟發展的特性,使得企業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和標準,但是存在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商科專業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容易導致學生的專業認知存在偏差,比如國際商務專業學生認為國際商務和國內電子商務類似,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認為營銷等同于推銷。結構性偏差主要體現在高職商科專業定位及設置結構與企業職業人才需求結構及規模之間的偏差。在數字經濟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消費模式和銷售模式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商科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大有可為,因此,高職院校在商科專業建設方面,應該結合湖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特點,比如2020年湖南自貿區成立等利好信息,結合本校和企業資源,明確專業定位,為湖南地區經濟發展輸入應用技能型人才添磚加瓦。
3.2人才培養方式認知偏差。迎合市場需求,追求就業率,過度注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忽視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也是高職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養極端。高職院校商科專業人才培養應該與社會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區分開來,避免陷入重技能輕人文素養的誤區,要注重專業知識、職業技能、人文素養的深度融合與綜合培養。專業知識是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理論基礎,在課程設置上應從專業對應性、崗位適用性和知識前沿性等方面進行考慮,提高所學知識和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實驗室建設、學習氛圍、教學模式和專業群方面的建設,這些都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對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培養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中國制造2025》報告中提出,高職院校應當向國家輸送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但是當前高職商科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很明顯,不利于他們融入企業和社會。如何在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教學中,適當融入社會、歷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藝術、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從而全面提升高職商科學生的人文素養,達到商科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為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也是高職院校需要不斷深入摸索和研究的問題。
3.3教師隊伍培養單一。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也是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中的關鍵環節。但是,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都是從“高校”到“高校”,有扎實專業理論知識,人文素養較高,職業技能相對缺乏;高職院校引入的高層次人才平時重點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養上,職業技能培養有所忽略,這些問題導致教師隊伍培養比較單一和單薄。但是在大數據時代,經濟環境瞬息萬變,行業和企業也在對用人標準不斷進行更新和調整,單純只追求專業知識授課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為學生提供新鮮的資訊和信息,比如國際商務專業的關務知識,海關每年都會有信息變更,如果教師只守著自己的固定教材認真上課,不去經常與外貿企業交流獲取最新信息,所傳授的過時的知識對學生也將是無用的。因此,高職院校不僅要加強學生職業技能訓練,通過創新創業、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勵和激勵高校教師多到企業中去實踐學習,多與相關商科行業協會、行業龍頭企業交流和學習,獲取最新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也將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學質量。
3.4企業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積極性不高。湖南省出臺關于深入推進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辦學的若干意見,但是具體如何操作及其實施細則條款并沒有出臺,具體操作細則并不完善。大企業因為人才需求層次不同,一般較少與高職院校合作辦學,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積極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業比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養的長遠意識和戰略意識,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動性不強;同時企業也會擔心自己的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擔心人才培養成本和人才流失問題。這些瓶頸問題都制約企業不能高質量的參與到高職院校商科專業的人才培養中來。
3.5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有待提升。對高職院校商科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環節缺失,將直接體現在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方面。除了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培養,部分學生容易出現參與學校組織的校企合作實習主動性不高,學習主動性較差、自律性較差、責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學校和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等問題。高職院校教師和輔導員應該在平時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人文素養宣講,先成人后成才。
4對策研究
4.1專業定位精準化和動態化。高職商科專業定位應該精準化,在給學生做學前教育和專業宣講時著重明確學生的職業方向和定位,糾正專業認知偏差。但是根據職業不斷變遷的社會現實,專業培養又不能陷入一成不變的困局,要實施動態化的專業定位調整,既要使學生明白所學專業是干什么的,又要考慮學生就業和企業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要至少考慮3~4年的因為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引發的周期性風險,確保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圍繞一個核心內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職業方向和定位的范疇內,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學生的學習方向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和企業用人需求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
4.2注重人才培養方式的融合和多樣化。高職院校應該根據數字經濟背景下湖南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與時俱進的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式,注重人才培養方式的融合和多樣化,培養適合湖南地區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據湖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及時進行高職院校商科專業課程調整和人才培養方案的更新,以滿足湖南區域經濟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商科專業設置應緊跟數字經濟發展步伐,深入行業和企業進行調研,通過對商科對應崗位和職業的深入分析,合理調整商科專業設置。
4.3提升教師實踐技能水平。高職院校應該加大對提升教師實踐技能水平項目的財政投入,鼓勵剛出校門的青年教師積極申報省培、國培、企業掛職鍛煉、參加企業組織的師資“1+X”證書培訓,獲取行業前沿知識和新動態;鼓勵老師帶隊參加湖南省技能競賽以及商科行業技能賽項,如互聯網+國際貿易賽項、電子商務技能賽項、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能賽項等等,通過參與技能比賽達到以賽促課、以賽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4.4提高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高職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產學研方面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層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夠激勵企業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具體政策和制度,給予政策傾斜和支持,如政府撥款鼓勵企業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中來,企業稅收優惠等措施。同時政府聯合地方行業協會,鼓勵企業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定期舉辦行業、企業、教師專業知識實操能力培訓,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針對學生流失問題,學校可以與企業簽訂第三方協議,明確“高職院校—企業—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加大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
4.5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人文素養內涵包括法律意識、職業道德、誠信意識、通識教育等內容。高職院校不光要培養商科專業學生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從商技能,同時也要加強人格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把立德樹人作為辦學的方向。高職院校應該鼓勵教師把人文素養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來,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國家、湖南省、行業組織的各項專業技能比賽,通過比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5結語
綜上所述,在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湖南高職院校商科專業人才培養應結合湖南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結合各校發展情況,在專業定位、人才培養、教師培養、企業積極性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適合各校的人才培養路徑,為湖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王博,楊延.職業教育專業定位偏差所致就業風險的應對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8(12):18~23.
[2]吳旻.浙江數字貿易發展的人才瓶頸及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20(6):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