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7: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往往面對著各種心理壓力,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因此,在大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里,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如何來判斷自己或者是周圍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項基本原則:首先,心理與社會環境是否趨于一致。其次,心理與行為行動是否趨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緒在一個階段內是否穩定。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與以上違背較大的情緒,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礙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它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緒狀態,顯然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因此大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做到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增強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樂觀向上的情緒,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在有需要得時候主動進行心理咨詢。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該及時主動的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
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大學生有必要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全面健康的發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迎接未來的種種挑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體會2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作為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同時大學生心理將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質是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我們大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于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于個人的心理的將康與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其次,心理健康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的他的人格發展,心理健康使人格發展不僅能正確引導一個人的發展,而且可以使人格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進而使我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最后,心理健康能夠更多的發掘學生的潛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則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將來能報效祖國的前提,也是祖國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極其重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體會3
其實不然,在當今日益復雜的社會中,我認為不僅要身體健康,還要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今天下午的講座,對于我們這些還很年輕的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師生關系、家長關系和同伴關系的不協調是導致當今中小學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師生關系是最主要的因素。而當前的應試教育導致了師生關系的異化,要克服這些我們應該做的措施就是調適好師生關系,按照人際關系中的互動的規律去做。其中,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是人際關系的適應,而人類的心理變態最主要的是人際關系的失調。
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幾方面去入手:首先是人際互動的心理規律是人偏好正性刺激,就是說無論什么樣的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即使心理明白是假的、虛的,還是喜歡聽。所以我們教師就要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做出相應的措施,比如賞識、贊賞。我們常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就是因為贊賞可以改善機體氣氛,有利于搞好兒童教育,提高教師的領導藝術,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但前提這些贊賞必須是真誠的、是被在意的,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就是自我性,通常情況下人都是在利益相關的時候為自己考慮的多一些,不過這也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還有就是在某種情況下會出現嫉妒之心,這是很不好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所以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及時地觀察了解學生,盡量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否則有的后果會很嚴重。還有一種就是就是羨慕之心,這是產生在一種美好基礎之上的。
還有就是心理歸屬感。無論是什么樣的人都很懼怕孤獨、希望能夠遠離孤獨,尤其是差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及時地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自己也是這個班集體中不可缺少的,從它的閃光點出發,逐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不覺得孤獨。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希望自己的情感被共享、被分擔,同時也希望自己在不幸或遇到困難的時候能有人相信。
篇2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種途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也是大面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但目前開設系統化的、全面講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高校較少。一些高校雖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但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考核評價、師資隊伍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思考和討論。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的必要性
本研究選取了自我概念問卷(SCT)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從實證的角度證明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以咸陽市兩所高校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一所高校為實驗組,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構建了較為完整的課程教育體系,授課內容涵蓋人際關系、學習方法、生活能力、與婚戀、人生與創造、職業準備、自我成長等方面;另一所高校作為對照組,未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研究結果表明,有無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對學生心理健康有明顯影響:兩組學生在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之前在自我概念指標上的得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講授心理健康課之后,實驗組學生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成績。并且在參與調查的625名學生中有89.9%的學生認為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很有必要。
又有研究發現,通過公共選修課、講座等形式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名額有限,教學課時數少,心理健康知識普及面窄且不深入,系統講授知識難;大班授課、教學形式很難靈活;學生不重視,穩定教學秩序難等。因此,高校只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才能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面向全體學生,才能真正起到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的作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的建議與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涉及到與教學相關的各個環節,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考核評價、師資隊伍等均提出了要求。
(一)運用蒙臺梭利教育思想
蒙臺梭利在她的著作《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中談到:“激發生命,讓生命自由發展,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務。”要達到“讓生命自由發展”的教育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到兩點: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教師主導性。將蒙臺梭利教育理念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能幫助大學生樹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效改善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偏執等消極心態。
(二)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在充分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最關注的心理健康知識依次為:人際交往、情緒調節、自我意識、壓力管理、戀愛與性等。這與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200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關注大學生的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基本吻合。因此,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應緊密圍繞這幾個方面。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應用性課程,講求知行統一,認知和技能并重。遵循蒙臺梭利教育思想,從教學形式上,應變傳統的單向講授為師生間的多向交流;變傳統講授為主向學生體驗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既要采取常規課堂教學,為學生講授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多種教學形式,比如團體訓練、情緒宣泄、心理電影賞析、心理案例討論、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等等。
也有研究表明,“體驗活動”和“案例教學”是大學生最喜歡的心理健康教育授課形式,分別占38.7%和27.2%;行為訓練也是大學生比較喜歡的授課形式,比例為24.5%;課堂講授雖然只占到9.6%的比例,但在心理健康課程中不應該忽視“課堂講授”的重要作用,它是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基礎。
(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考試和考查兩種。幾乎所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的高校針對本門課程均采用了考查的考核方式。此次調查中作為實驗組的高校也是采用了考查的方式,具體是課堂表現(占30%)和團訓心得體會(占70%)。
本研究認為,心理健康課程的考核方式應靈活進行,即學校將這門課程設定為考查課,但就如何考查不做具體要求,由任課教師自由選擇,任課教師應結合所帶班級實際情況,創新性地開展考核,與體驗式的教學方式相對應。比如可以讓學生書寫或者口述一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策劃方案,針對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具體案例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就心理健康電影、團訓活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撰寫心得體會等等。考核還應側重平時的課堂表現,占70%;期末考核占30%。
(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素質要求
有調查表明,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和資質按照從高到低分別為:豐富的心理咨詢經驗、高水平的授課技能、扎實的心理學知識、學歷。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應具備以下幾點要求:(1)具備一定的心理咨詢經驗,了解大學生心理發展實際。教師做心理咨詢的過程也是了解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狀況的過程。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可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典型案例進行分享,教會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分享真實案例需注意保密學生真實信息。(2)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或者接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專業性課程,任課教師需具備相應心理學知識才能做有效講解。目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德育工作教師、輔導員兼任,他們未接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對于課程的意義不能完全理解,降低了課程的有效性。(3)具有較高的授課技能。這項要求不僅僅針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但凡作為教師,都要有采用適當授課形式表達課程內容的能力,因為授課技巧的合理運用會大大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3
【摘 要】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存在著種種問題,對于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而言,他們對人際關系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要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學生的心里障礙日益增加。采取有效的措施處理和應對這些問題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文章擬對此進行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解決大學生心理障礙,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指導和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關系;心理健康
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
心理的問題的產生都有其深刻的原因,一般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來自多個方面,有些問題還是這些不同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總的來說,其形成原因可以分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其中,自身因素是最主要的成因,外界因素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外界因素又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一)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了靦腆、含蓄、矜持的“內向型”性格,雖然也有優點,但是也容易引發心理問題,而且經常得不到有效快速的心理疏導。另外,當今社會不斷變化和發展,網絡技術快速發展和進步,西方文明不斷涌入整個社會,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這種情況的出現對我國傳統的價值體系帶來很大的沖擊。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但一些大學生卻在這樣的環境下迷失了自我,對未來缺乏正確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方向感,沒有應有目標和追求。有些大學生在競爭的壓力下,往往感到迷惘和無助,甚至出現焦慮與不安,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
(二)家庭原因。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有利于學生形成樂觀、開朗的個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減少心理障礙問題的發生的概率。而如果家庭不和諧往往會給學生心理帶來很大負擔,使他們容易形成冷漠、孤僻等性格。而有些大學生的家庭不和諧,父母離異,給他們的心理往往造成很大的陰影,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此外,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但是同時給予的期望往往又過高,這樣的學生往往容易形成驕橫、依賴等性格特征。他們與人的交往能力較差,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弱,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集體當中。同時,由于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過高,很多的學生容易形成恐慌、焦慮等心理特征,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三)學校原因。一些學校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學和科研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重視,或者教育的力度不夠,所起到的效果不明顯。現有的教育體制過分強調學生的成績,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其結果是,培養出來的很多優秀的、專業知識扎實的人才盡管在科研、學術等方面成績突出,但是心理卻不健康,意志薄弱,難以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要轉變這種情況,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培養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另外一個方面是,從大學生自身來說,導致其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與生活的壓力。進入大學之后,學習任務較重,對新環境不適應,交際范圍較小,在學習,感情上遇到不順,往往感到壓力倍增,長期處于焦慮和不安狀態,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環境不適。很多大學生都是遠在外地學習,遠離父母。而很多的學生由于長期受到家庭成員的寵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難以適應新環境。與周圍同學、老師的聯系較少,難以融入到整個大環境當中,許多學生出現冷漠、生疏的人際關系,進而形成孤僻、自閉等問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
(三)情感困惑。大學生擁有激情與活力,渴望與異往,渴望友情,并在異性面前急于表現自己的才干。但是現實往往不這么順利,一些學生在戀愛過程中受到挫折,往往找不到適當的調節方式,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四)缺乏疏導。盡管有些高校比較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所設立的心理咨詢室或者門診室幾乎沒有發揮作用,制度不完善,師資配備不足,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缺乏調查和研究,也沒有及時對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疏導,難以及時解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當中出現的心理問題。
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如何進行心理的自我保健呢?一要認清自己,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衡量標準和評價,在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時候,應該明確自己的不足,并采取措施不斷改進,取得進步,不斷提高自己。二要面對現實,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習和生活的一切,不要好高騖遠,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三要樂于交往,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向良師益友訴說喜怒哀樂,換屆和消除心理壓力。
篇4
[關鍵詞]大學生 閱讀療法圖書療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分類號]G252
1 問題的提出
筆者認為,閱讀療法是綜合運用醫學、心理學與圖書館學的原理,通過有針對性推薦文獻,采用交互式指導讀者閱讀的方式,讓讀者在閱讀中,優化內部心理結構,解決個人問題,以達到預防、治療和發展健康心理的目的。它是一種輔助心理治療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認知能力(使人正確認識歷史、社會、他人、自我,幫助人積極應對人生面對的各種矛盾和挑戰,使人始終處于健康的狀態),而且能讓人達到馬斯洛描述的充分忘我、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的自我實現狀態,促進心理健康。適當的閱讀可以平和心境,放松心情,獲得感悟。尤其是閱讀心理學書刊,就是在與心理學家進行無聲的交流,增長心理健康知識,從而治療或緩解心理疾患,并且也能起到預防的作用,開發生命潛能。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擺到了高校工作中極其重要的地位。2003年,《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狀況》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占學生總數的16.5%;同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四屆學術年會上一項大學生心理調查顯示,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占16.37%,有某種心理問題的占34.4%。心理學工作者正在積極探索有效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而高校圖書館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和良好的環境資源去拓展其教育職能,其實質還肩負著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閱讀療法(圖書館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方法)如果能夠在圖書館得以開展,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2 研究方法
2.1被試(前測)
筆者隨機抽取某高校理科和文科的2005級大學生300名,采用《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對這300名學生進行集體施測,實際獲取有效測量問卷295份,回收率為98.3%。事先把每份量表做標記(只有開展調查者知道每份量表所對應的學生姓名),讓被試學生匿名回答問題,以達到讓被試者更真實反應自身心理狀況的目的,保證研究目的。根據統計結果篩選出心理健康狀況在輕微心理問題以上的大學生40名再次進行被試。
與被試學生所在系的輔導員進行訪談,了解被試學生的基本情況,心理健康狀態,做詳細個案訪談記錄,證實測量的結果是正確的。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陳會昌、李虹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結構如下:Zl戀愛和性問題(F1性煩惱、F2戀愛問題、F3同性戀傾向、F4多角戀愛)、z2學習壓力(F5學習障礙、F6學習挫折感、F7理想缺失和考試焦慮)、z3身體健康問題和情緒障礙(F8身體健康問題、F9情緒障礙、F10情緒低落、F11心境)、Z4社會適應(F12退縮自卑、F13孤獨感、F14自我閉鎖、F15攻擊性、F16自殺傾向)。分數越高,心理問題越多。
2.3研究程序
2.3.1閱讀療法實施干預階段
閱讀療法推薦書目信息收集與整理。閱讀療法書目的收集分4個部分:①來源于高校知名學者教授推薦的大學生必讀書目;②通過電子郵件與知名心理學專家溝通,請他們推薦對大學生心理會產生積極影響的書目;③來源于資深高校圖書館工作者整理和推薦的圖書館流通率最高的經典書目;④筆者自編的讀者調查問卷,面對廣大師生及高校圖書館工作者發放讀者調查問卷共計l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65份,問卷回收率為96.5%,通過對問卷整理與分析,讀者推薦的對心理健康有幫助的以及對廣大讀者最有影響的書目。
建立閱讀療法實驗閱覽室和大學生閱讀療法研究小組,在每個系選出閱讀療法研究小組的組長,方便學生與調查者溝通和聯系。組織被試學生以集中閱讀和分散閱讀的方式,通過閱讀指定書目對被試學生心理進行干預。
要求被試學生做讀書筆記,寫下讀后感,不要求字數,只要求寫出真實的心理體驗,由調查者負責整理記錄,以便統計不同圖書對不同人會有什么樣的干預效果。
不定期的舉辦讀書交流會,通過將一定的文學作品推薦給被試學生,被試學生可以自己閱讀,也可以聽他人讀,然后調查者和學生一起就閱讀內容進行交流討論,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能夠暢所欲言,釋放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另外,通過對道德價值和思想觀念的分析,促使他們提高自我意識、增加自我觀念、改善對自我和對社會的判斷能力。
對被試學生進行個案跟蹤,進行訪談,并在干預結束后要求他們寫出參與閱讀療法的心得體會。與被試學生所在系的輔導員進行訪談,通過訪談了解在對被試學生進行閱讀療法干預后,輔導員是否能夠發現他們心理狀況向積極的方向轉變。
2.3.2后測在進行閱讀療法干預3個月之后,與前測采用相同的方式對被試學生再次進行測試。比較實驗前與實驗后,被試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變化。
2.4統計方法
對研究前后測結果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應用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對大學生接受閱讀療法干預前后在4個維度、16個特征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如表1所示:平上有顯著差異,表明了閱讀療法的干預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其中,通過前后測的對比發現,變化幅度最大的是戀愛和性煩惱、社會適應兩個維度,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
4 討論
4.1閱讀療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閱讀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上有顯著差異,表明了閱讀療法的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通過前后測的對比發現,變化
幅度最大的是戀愛和性煩惱、社會適應兩個維度,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在戀愛問題、同性戀傾向、多角戀愛、學習挫折感、心境、退縮自卑、孤獨感、自我閉鎖、攻擊性和自殺傾向等10個特征上差異顯著,身體健康問題和情緒障礙這個維度上差異顯著,它們在干預后得分明顯低于干預前,說明在這些方面的心理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心理健康情況明顯好于干預前。性煩惱、健康問題、情緒障礙、情緒低落和學習問題這些特征和緯度上差異顯著,它們在于預后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所改善。雖然在學習障礙和理想考試兩個特征上差異不顯著,但干預后的得分要低于干預前,與分數常模比較,心理健康已經達到基本正常水平。因此可以說明閱讀療法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療效。特別是在解決戀愛和性問題時產生的效果尤其顯著,這也正契合了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在解決戀愛和性問題時,羞于啟齒,喜歡到書籍中去尋求幫助。因此,可以說閱讀療法就能很好的幫助大學生處理這些問題,使他們擁有更健康的心理。
高文鳳,宮梅玲等(2004年)將閱讀療法應用于一般大學生群體,他們選擇同一個年級的兩個班,一個為閱讀治療班(閱療班)進行三個月的閱療,一個為對照班不進行閱療,通過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閱讀療法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宮梅玲,叢中,王連云’等(2004年)在“閱讀療法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效果評價”中,選取了100名大學生進行研究,結果也表明閱讀療法能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洪社娟(2002年)的研究表明閱讀療法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同樣具有良好效果。基普瑞(Zipora,1996年)等對117名存在社會適應障礙的青少年進行了為期2年的閱讀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眾多研究表明,閱讀療法對自我發展有積極影響。本研究通過前后測的統計分析發現,閱讀療法在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確實有顯著的療效,這與上述的相關研究相似,同時也證實了筆者研究的可信性。
國外郝明豪斯(Hermin曲aus,1954年)發現對參與他研究的學生而言,閱讀療法可以減少個人行為的困擾;阿馬圖(Amato,1957年)的研究表明,閱讀療法能夠幫助大學生解決問題、提高覺悟、應對緊張;艾波拜瑞(Appleberry,1969年)的研究發現,閱讀療法能夠增強各個年級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總之,國外的閱讀療法研究認為閱讀療法在增強自信、改變態度、改變行為、強化自我發展方面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在提高學習成績、減少恐懼等方面效果沒有得到一致研究結論的有力支持。筆者在研究中也發現,學習障礙、理想缺失和考試焦慮這3個特征上差異不顯著,而被試學生在學習障礙、理想缺失和考試焦慮的得分上比干預前要低,已經屬于基本正常。對于學習障礙的問題,筆者從資料中發現,對于閱讀療法究竟能不能提高學習成績,美國的閱讀療法研究并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支持閱讀療法可以減輕學習障礙,惠普爾(Whip-ple,1978年)對一個州立少年管教所的學生開展了閱讀療法,發現他們的生物成績有所提高;還有一些研究發現,閱讀療法對學習成績不能產生積極影響,如舒爾茨(Schultheis,1969年)發現,對15-16歲的學生開展圖書療法,不能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由于時間有限,樣本較少,結論還有待于進一步擴大樣本,追蹤研究進行證實。
筆者認為,閱讀療法之所以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顯著效果,主要是因為圖書具有安撫、鎮痛的作用,可以營造良好心情、松弛緊張精神,也可以培養人的意志,促進人們養成堅強的意志品格。時間久了,他們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利用閱讀療法,通過讀書來排遣不安思緒,緩解焦慮,穩定情緒,增強意志。閱讀療法的這種“自療作用”是其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輔助心理治療手段長期存在的理由和基礎,也決定了其必將成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的一種重要手段。實證研究的結果電證實了早期弗洛伊德對閱讀治療發揮作用主要通過認同、宣泄和領悟三個階段的分析。
4.2研究的教育建議及未來研究的展望
4.2.1教育建議 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心理素質提高最為直接的途徑,以“心理健康教育”為突破口發展實驗研究,以高校圖書館為依托,開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擁有具體的操作途徑。而深入、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與學科建設有機結合,能推動高校的素質教育向更全面、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筆者針對高校圖書館利用閱讀療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建議:①加快閱讀療法在高校圖書館實際應用的規范化建設;②重點培養專業閱讀療法師,注重圖書館咨詢人員隊伍建設;③在高校圖書館創建閱讀療法特色閱覽室,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4.2.2未來研究的展望本研究尚需對閱讀療法的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討,在實證研究方面,還需要做進一步擴大樣本的種類和數量實驗研究,在實驗設計上要增加對比研究,完善閱讀療法閱覽室的建設,為閱讀療法找到更科學,更系統的治療模式,以便于閱讀療法可以在高校圖書館得到應用和推廣。
篇5
為研究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與依存—獨立性認知的相關性,以無記名問卷調查、團體輔導與個體化咨詢相結合的方法,在徐州地區四所本科院校學生宿舍進行調研,從而提出促進和諧宿舍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依存—獨立性認知
一、引言
宿舍人際關系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1]。某高校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反映,大學生咨詢的問題有70%是人際問題,并且許多大學生面對宿舍人際關系茫然不知所措[2]。而宿舍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宿舍關系是否融洽成為大學生能否學習生活好的重要條件[3]。因此,宿舍和諧關系的構建應受到足夠重視。不同的自我認知方式,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有著深刻的影響[4]。依存-獨立性認知作為最重要的認知方式之一,存在于每一位大學生中,通過問卷調查以及后續有針對性的團體輔導和個體化咨詢,以了解依存-獨立性認知與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相關性,繼而為如何構建和諧宿舍人際關系的對策給予科學支撐。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徐州地區四所本科院校(徐州醫科大學、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全日制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各500名,在選取被試者的時候保證了被試者的代表性及隨機性。
(二)研究工具研究采用自擬問卷進行調查。問卷編制的基本步驟:第一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確定研究方向,并且對部分大學生進行簡單而有針對性的訪談;第二步,根據初步訪談資料,整理篩選出相關信息;第三步,根據所收集的信息,并參考其他關于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影響因素的調查問卷,形成問卷初稿;第四步,對部分同學進行測試,通過數據統計、邏輯分析,形成問卷定稿。問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所涉及的問題包含對大學生依存性與獨立性的調查,第二部分反映被試者宿舍人際關系以及對所在宿舍和諧度的滿意程度。
(三)測試程序1.問卷調查每所高校由兩位研究小組成員負責,以分層隨機抽樣的原則各發放500份無記名問卷。抽樣的初級單位是每一個樓層。根據每一樓層的門牌號碼按順序排列從中隨機抽取幾個宿舍,再從每個宿舍隨機抽取一個學生。本調查共發放20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22份,有效率為91.2%。2.團體輔導與個體化咨詢針對問卷調查結果,在被試者中隨機抽樣進行團體輔導、單次輔導及個體化咨詢方案如下:第一階段:破冰階段,通過微型演講,達到帶領者與團體連接,就團體規則達成共識的預期目標,用時10分鐘。第二階段:熱身階段,通過“有緣相識”“隊名隊標”游戲,達到增進成員彼此相識相知、增進團體凝聚力的預期目標,用時15分鐘。第三階段:主題活動階段,通過“撕紙”“找伙伴”“宿舍人際關系中的我”等游戲,達到增進成員自我了解,探索自我依存性與獨立性傾向以及反思宿舍人際關系的預期目標,用時30分鐘。第四階段:回顧階段,通過成員分享心得體會,達到回顧總結的預期目標,用時15分鐘。第五階段:個體化咨詢階段,針對在團體輔導過程中有代表性的同學,在自愿前提下進行個體化咨詢。
(四)測試評分1.問卷評分方法第一部分共10道題,前5題考察依存性,后5題考察獨立性。每道題的選項由“強烈反對”(1分)至“強烈贊同”(7分)共分7個級別組成,參與調查者的選擇將直接由分數體現,分別計算前5題與后5題的平均分并比較大小。第二部分一共5道題,評分標準為:A選項2分,B選項1分,C選項0分,D選項-1分,E選項-2分。計算第二部分5道題的總分,≥5分記為“宿舍和諧”;<5分記為“宿舍不和諧”,多選或漏選均作無效卷。2.團體輔導評定與個體化咨詢評估
(五)數據處理用SPSS統計軟件,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描述、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問卷結果與分析記依存性大于獨立性的樣本為A組,依存性等于獨立性的樣本為B組,依存性小于獨立性的樣本為C組,調研結果如表1(P<0.05):由表1可見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認為A、B、C三組的和諧率不全相等,即徐州地區本科院校在校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是否和諧與依存-獨立性認知有聯系。由表2可見,將B組與C組比較、A組與C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66),而A組與B組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66),結合表1,可以認為自我認知中依存性大于或等于獨立性的學生比依存性小于獨立性的學生有更好的宿舍人際關系,且目前尚不能否定依存性大于獨立性的學生與依存性等于獨立性的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無差異。進一步分析,可以設想自我認知中依存性特征越明顯,宿舍人際關系越和諧,反之,則宿舍人際關系越不容易和諧。
(二)團體輔導分析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況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交往互動,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促使個體在交流中通過觀察、學習和體驗,認識自我、保持自我和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加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1.團體輔導可以幫助成員了解自我,探索依存性自我與獨立性自我傾向。2.團體輔導具有幫助成員改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作用。
四、對策
1.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際關系課程,提高大學生對宿舍人際關系重要性的認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和培養人際交往的樂觀心態。2.設立心理咨詢機構,及時對心理素質較差或者有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進行個體化心理輔導。3.建立健全宿舍管理體制,培養合格的宿舍長隊伍,發現宿舍成員自我認知中依存性或獨立性特征,便于因材施教以及提前預防宿舍不和諧因素。4.注重大學生自我修養和人格完善,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1]魏彤儒,余婷婷.試論大學宿舍人際關系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中國電力教育,2008(11):190-192.
[2]王麗萍.論大學生人際問題[J].許昌師專學報,1997(3):112.
[3]葉世利.關于改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若干思考[J].JournalofNingboInstituteofEducation,2012(5):109-110.
[4]楊榮.師專生宿舍人際關系現狀及干預研究[R].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5.
篇6
【關鍵詞】輔導員 體會 職業能力 工作方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42-02
為進一步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提高輔導員工作能力和業務素質,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學工處于8月12日~13日舉辦了2014年暑期輔導員工作培訓班。校長崔新有、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金南冬出席,城職院系統學工干部和輔導員教師70余人參加。
崔新有校長對城職院系統近年來學生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對輔導員隊伍長期以來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對今后學生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教學和學工兩支隊伍的目標一致性,積極尋找形成育人合力的有效途徑;二是肯定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建設一支具有較高水平、較強責任心的學工隊伍;三是號召全系統群策群力,研究和探索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新模式,切實提高學生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通過本次培訓學習,聽到了領導的專題報告、專家的調研講座、兄弟院校的經驗介紹、同行的典型發言,深受教育,收獲很大。讓我收獲很多,主要的體會有以下幾點:
體會一:轉變工作方法,提升學生管理的執行力意識
本次培訓會上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學工處謝冬冰處長“關于學生干部選拔培養工作藝術的講座”,讓輔導員很受啟發。講座中談到“學生干部選拔培養應從四個方面去思考:一是如何選拔學生干部。二是學生干部的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三是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四是學生干部工作的方法”。
這一選拔方式,是隨著高職院校的發展要求、學生自我管理的需求而提出來的。這使筆者更進一步的意識到:選拔出優秀的學生干部,應該遵照提出任務、分解任務、落實任務三個流程去進行。要懂得選拔應是“從下而上,從上往下”的工作方法去操作落實。輔導員提升境界,尊重學生主體角色,是做好學生干部選拔的前提。通過科學民主的方法進行學生干部的選拔,學生贊同、更有利于工作的開展,學生自我管理自然就會出成效。
培訓會上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學工處謝冬冰處長多次強調關于“學生干部執行力的問題”,使得我對發揮學生干部作用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謝處長在解讀學生干部“執行力”問題時,重點強調了“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學生工作過程。”
“學生干部執行力的實施過程”:應該充分考慮對上(上級領導的工作計劃安排及相關精神的傳達落實要求等)、中(輔導員對于落實計劃的指導性建議要求)、平級之間(校、系學生會,團總支;班委會、團支部;同學之間的需求)的理解性、認同性、可操作性、權威性”。通過謝處長的講解分析、深刻詮釋,為輔導員轉變學生工作方式,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方法。
回憶以前,自己只是悶著頭去做每項工作,事無具細,事事親為,缺少的就是對工作系統性的認識。通過這次培訓,從思想上對輔導員工作的認識有了更進一步提升,也為以后做好學生干部選拔、培養工作提供了思路。樹立全局和整體觀念,點面結合開展工作;建立定期總結、交流的習慣,才能有效地做好工作。以前工作上的困惑與苦惱,通過培訓學習找到了答案: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要量化,量化問題應該標準化;用藝術的思維開展工作,實現復雜與簡單的協調、定性與定量的結合、教育指導與鍛煉成長的相輔相成。學生干部選拔工作開展得如何,重在培養,關鍵在選拔上,學生干部執行力的實現,才是對輔導員工作最好的檢驗和判斷。
體會二:通過建立自我職業素質技能不斷提升的意識,促進學生管理服務意識與自我成長意識的雙重提升
對于這個問題我有兩點思考:
1.樹立良好的服務性管理理念促進雙重提升
對于“服務性管理理念”,簡單地說就是認識問題、心態問題。認識到位,才能確保工作的方向性;心態積極向上,才能在公正、陽光下開展工作。輔導員工作是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以創新,有事情可以作為,有理論可以研究。要積極樹立黨委杜吉林書記在2014年10月輔導員專題培訓會上提倡的:“應建立‘以生為本’樣式的服務型學生管理理念”。對此我的理解是:學校學生工作,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工作。認同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作為教育主體、權益主體和發展主體;傾聽學生的利益訴求,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辦學生之所盼”。遵循教育以生為本的規律,體現學校育人為先的宗旨,這是做好學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學校教育的主旋律,教書育人的擔當,通過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援助輔導、社團活動組織、參與社會實踐、生活上的關心關愛等等,滲透到學生成長成才的方方面面,這才“以生為本”的體現。
通過這次培訓學習,對我校樹立“服務性管理理念”,“建立‘以生為本’樣式的服務型學生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輔導員應該用科學的思維、創新的精神、健康的身心去引導和服務學生,對學生產生正能量的影響。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及體系”的引導教育,通過輔導員工作的開展,貫穿到班級管理工作的始終。應將以往對學生的生硬的“強制管理”轉變為“以學生為本”的服務性管理。只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輔導員在聯系學校與學生的關系上,是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個體或班級群體所進行的學習引導、生活引導、交往引導、人格引導、發展性的引導等,起到了紐帶作用。這種理念的建立、引導責任的實施、師生關系的增進,必然會在實踐中產生雙重影響、良性循環。輔導員作為學生人格構建的影響者,應該努力做到尊重、關心學生,理解、體諒學生、信任、接納學生,在我校建立起一種體現關愛、教學相長、富有公正精神的高職院校輔導員教育模式,在這種環境中與學生一起成長。
2.建立自我職業素質技能不斷提升的意識促進雙重提升
在這次暑期輔導員培訓會上,2014年江蘇省第三屆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競賽一等獎獲得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佘明老師,在會上與輔導員們分享了參加比賽的心得感悟。向全體輔導員介紹了相關比賽項目的類型和評判形式以及個人參加比賽時的得失經驗,引入了各種先進而全面化的學工教育理念,讓全省系統的學工團隊受益頗多。更加讓筆者明晰了: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質技能,是做好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的必然要求。打鐵還需自身硬,想要在網絡化的新環境下實現育人方式、管理方式、服務的方式的轉變,教育引導好學生,除了要提升自身眼界,更要提升工作技能。通過典型經驗的學習,讓筆者深刻地認識到: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輔導員承載的任務決定了,要時刻重視自身的學習進步,積極探索一條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名高素質、專業化的輔導員路徑,并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學校教育的努力方向,是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需要的人才,作為教育者,也在實施教育中得到提升,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業,輔導員會大有作為。
首先,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工作,對輔導員的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輔導員應強化文明修身,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用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用優良的品德,良好的行為,豐厚的學識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這就要求輔導員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做好輔導員工作夯實理論基礎,做足實踐準備。
其次,在本次省校暑期輔導員培訓交流會上,南京審計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蔡智勇博士,介紹了“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識別與風險管理”問題。蔡智勇教授認為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關鍵就在于要向處于心理嚴重失衡狀態中的學生個體提供各種及時適當有效的心理社會服務,激活其明顯的和潛在的心理能源及社會支持資源的需求,以形成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的可靠解決策略和技巧,構建更高層次的完備化心理平衡機制,促進學生人格成長成熟。
作為專職政治輔導員,在學生心理疏導工作作用十分重要。發現問題并及時了解情況,對學生心理危機及時識別發現、快速干預處置。對此,專家建議是應該完善學生心理健康引導機構,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長期預防在內的綜合性機制。這就需要輔導員經常的與特殊群體談心,發現問題,及時依靠解決策略和技巧處理好大學生心理危機,讓學生在充滿關愛、溫暖的環境中成長。
再次,在工作中,輔導員要具備較強的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學生工作面非常廣,常常需要與學校內各部門的同事接觸協作,良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可以使這些工作更加順利的進行。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也需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的能力,這助于在學生當中開展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一名輔導員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輔導員的心理素質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輔導員工作的成績,輔導員們不能被繁雜瑣碎的工作壓倒,不能被突發事件嚇倒,更不能在困難面前退縮。良好的心理素質會讓輔導員們有條不紊的處理日常事務,處變動而不驚,知難而進,笑著翻越困難這座大山。這就需要具備多領域、多方面的豐富知識素養:
思政教育知識如: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
人文科學知識如:哲學、電影學;
自然科學知識如:軍事、現代科技等;
在21世紀,計算機互聯網不僅僅是輔導員需要使用計算機處理日常的工作,還是了解時代特色,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的窗口,借助微博、微信、貼吧等網絡手段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開展工作。
最后,通過在培訓會上對“大學生創業及心理引導的專家講座”、“學生干部培養工作創新”、“輔導員個人的職業能力提高”三個方面的觀摩與分組討論”。自己受益很多,本次培訓班,內容實用、培訓的針對性強、接地氣。通過培訓,既開闊了輔導員工作視野,又學到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法,很有意義。
培訓是加強輔導員成長進步的重要手段,培訓也使輔導員的工作方向更為清晰,目標更為明確,工作方法得以有效提升,對職責定位也有了更為清晰的思考。經過培訓,讓輔導員深刻地感受到工作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學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還需進一步轉變、提高。科學有效的工作過程,實現學生成才成長的同時,也能促進輔導員的自我成長,相輔相成、教學相長。
總結本次輔導員培訓活動,結合當前輔導員校實際情況,輔導員對自己未來輔導員工作提出了三點目標:
一是要對工作充滿信心。把輔導員工作作為終生事業來作;
二要把握工作重點。學會遵循規律開展工作,科學有效地開展工作;
三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源,積極引導學生,不僅要學到專業知識,更要得到素質的全面提升,輔導員的責任義不容辭。
個人也希望通過培訓交流活動汲取經驗,能夠不斷探索積累適合輔導員校學生專業特點的工作方法和經驗,為推動我校“以生為本的服務型學生管理理念”的構建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楊雨豐.成為學生心中的朋友―輔導員工作心得體會[J].中國西部科學,2009
篇7
“生命”,一個多么鮮活的詞語;“安全”,一個多么古老的話題;“幸福”一個多么美妙的境界。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為天;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安全教育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1安全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是人生的基礎,但是,如果不注意,“本錢”將花盡,“基幢將毀掉。屆時,即使我們滿腹經綸,也只是昔日黃花。由此可見: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是頭等財富!為了自己長壽,為了親人,重視安全,使自己健康,快樂得過每一天。所以,這學期上王老師的《大學生安全教育》課受益匪淺。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就感覺,現代社會整體治安復雜化,各種社會問題集中出現,人們對社會及生活的不滿通過各種極端方法表現出來。就拿大學校園來說,每年因各種矛盾或糾紛而報復、跳-樓、自殺…的案例越來越多。但是,對步入大學校園的我們來說,我們應該做的是學會獨立面對社會,獨立生活,學習知識,增長技能,而一切的前提還是我們“健健康康”的活著,平安比什么都重要!
16課時的學習,主要了解了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維護、飲食安全和性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對每一名大學生來說,在校園要時時注意用電安全,嚴格遵守校園及公寓“安全用電”相關制度。謹防火災,發生火災后,頭腦要冷靜,理性逃生。在講課過程中,王老師多次提到王大偉教授,王教授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氣溫每上升一度,犯上升兩個百分點。尤其女生來說,更應該掌握保護自己的技巧。校內校外注意安全、夜間行路注意安全、公交車上注意安全等。王老師在課上也教給了我們不少擺脫異性糾纏,應對性騷擾的方法。另外,我們必須提高財務安全意識,做好防盜、防騙、防搶等防范工作。在校園謹防順手牽羊、溜門串戶、入室、溜門撬鎖、窗外釣魚、插片開門、偷配鑰匙等行竊方式;平時謹防入室盜竊、扒竊、網絡盜竊等,確保自己的財產安全。
也許不少人會認為,安全只是指身體的安全甚至是肢體的健壯和不受傷害;認為只要自己的肢體健全、行動自如那就叫安全。我認為,這決不是安全的全部。即便是一個具有健全的體格的人,如果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強,糊里糊涂攀兄弟、結姐妹,既有拉幫結派之嫌,又有醉翁喝酒之意;如果他不明不白逞義氣、惹事端,不但喜好隨波逐流,而且希望出點亂子;這表現出來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問題。無論是人身安全還是思想安全,亦或是行為安全,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結果的殘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體育活動意外傷害事故,課間游戲追逐打鬧偶發事故,輕者可以傷及體格,重者能夠危及生命,它們造成的后果是殘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殘缺、行為方式的越軌比體格不健全更可怕。因此,健康的心理對每個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愛情就像一件高妙的藝術品,無論怎么研究也難窮盡其奧秘。處于青春期的我們正在走向成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變化的正常的。但是,大學生需要端正戀愛動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發展適當的戀愛關系。對于大學生而言,應該樹立科學的無產階級的戀愛觀。具體的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建立志同道合的愛情;第二、擺正愛情與事業的關系;第三、懂得愛情是一種責任和奉獻;此外,由于校園里戀愛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遇到如單戀、失戀、愛情波折等種種挫折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其中失戀是最嚴重的一種挫折。所以,我們還應培養一定的承受能力,受到挫折能夠合理疏導情緒的能力,將對自己傷害降到最低。
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安全構筑了我們美好的家園,成為連接親朋好友的紐帶。通過學習《大學生安全教育教程》這門課程,我再一次深刻的休會到:在安全的問題上,來不得半點麻痹和僥幸,在安全的問題上,我們必須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須要警于思,合于規、慎于行。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2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文明。早在1萬8千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學會了人工取火。火會產生光和熱。人們利用火發出的光來照明、指示方向、驅趕野獸;用火發出的熱來取暖、燒煮食物、燒制陶器、冶煉金屬等。火,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高度文明的今天,我們在生產、生活中仍然離不開火。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和先進,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痛苦和災難。
什么是火災?火災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失去控制和燃燒所造成的災害。在所有的自然災害中,發生頻率最高的莫過于火災。
一、消防工作的重要性
消防工作既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保障條件。當前,消防工作與經濟建設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密切,其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輕視消防作用,是不珍惜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果;是對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不負責任的表現
二、發生火災怎么辦
發生火災時,同學們一定要保持鎮靜,量力而行。火災初起階段,一般是很小的一個火點,燃燒面積不大,產生的熱量不多。這時只要隨手用沙土、干土、浸濕的毛巾、棉被、麻袋等去覆蓋,就能使初起的火災熄滅。如果火熱較大,正在燃燒或可能蔓延,切勿試圖撲救,應該立刻逃離火場,打119火警電話,通知消防隊救火。
1、牢記火警電話119。
沒有電話或沒有消防隊的地方,如農村和邊遠地區,可以打鑼敲鐘、吹哨、喊話,向四周報警,動員鄉鄰一齊來滅火。
2、報警時要講清著火單位、所在區(縣)、街道、胡同、門牌或鄉村地區。
3、說明什么東西著火,火勢怎樣。
4、講清報警人姓名、電話號碼和住址。
5、報警后要安排人到路口等候消防車,指引消防車去火場的道路。
6、遇有火災,不要圍觀。
有的同學出于好奇,喜歡圍觀消防車,這既有礙于消防人員工作,也不利于同學們的安全。
7、不能亂打火警電話。
假報火警是擾亂公共秩序、妨礙公共安全的違法行為。如發現有人假報火警,要加以制止。
三、發生火災如何逃生
現代教學樓由于樓層逐漸增高,結構越來越復雜,學生密度大,加上課桌、課椅等可燃物較多,當發生火災時,逃離比較困難。一旦樓房著火,應當按以下方法逃生:
1、當發現樓內失火時,切忌慌張、亂跑,要冷靜地探時著火方位,確定風向,并在火勢未蔓延前,朝逆風方向快速離開火災區域。
2、起火時,如果樓道被煙火封死,應該立即關閉房門和室內通風孔,防止進煙。
隨后用濕毛巾堵住口鼻,防止吸入熱煙和有毒氣體,并將向上的衣服澆濕,以免引火燒身。如果樓道中只有煙沒有火,可在頭上套一個較大的透明塑料袋,防止煙氣刺激眼睛和吸入呼吸道,并采用彎腰的低姿勢,逃離煙火區。
3、千萬不要從窗口往下跳。
如果樓層不高,可以在老師的保護和組織下,用繩子從窗口降到安全地區。
4、發生火災時,不能乘電梯,因為電梯隨時可能發生故障或被火燒壞;
應沿防火安全疏散樓梯朝底樓跑;如果中途防火樓梯被堵死,應立即返回到屋頂平臺,并呼救求援。也可以將樓梯間的窗戶玻璃打破,向外高聲呼救,讓救援人員知道你的確切位置,以便營救。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3安全,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學校,老師們強調得最多的是安全問題;在家里,家長們說得最多的也是安全問題。可見,安全問題早已深入人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們只有加強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才能體現出生命的價值,才能讓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擁有這樣的防范意識呢?一支未熄滅的煙頭便讓無數的生命結束了。其實人人都知道吸煙是有害健康的,可為什么我國的“煙民”還是在不斷的增多呢?有多少人知道,“煙民”的增多將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發生火災的頻率又增多了。有的人只為爭取那一點點的時間,便不遵守交通規則,就那么一點點的時間又讓多少年輕的生命死于車禍;就那么一點點的時間讓不計其數的富有朝氣,活力的生命停止了呼吸,離開了親人,也永遠的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在電視上看見這樣一則消息:在一所幼稚園里,因一盤檀香引燃了從床上掉下來的棉被,讓13名無辜的小生命在睡眠中悄然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那么多的小生命都還沒來得及過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沒來得及向生他們的父母告別一下,便離開了人間,多么讓人遺憾啊!他們可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啊
諸如此類的事情經常都在我們身邊“上演”,可為什么就不能使活著的人們引起注意呢?難道在他們眼里,生命真的就那么不重要嗎?難道非得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生命的可貴
最近我們都在學習安全知識,通過學習,讓我學到了更多的安全知識,比如:在家用電時,應注意安全,家里沒人時應關閉所有電源;炒菜時,應注意用氣安全,若起火,不能往鍋里倒水,應用鍋蓋蓋住,防止火勢蔓延;在過馬路的時候,應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規則;在撥打報警電話時,應按電話里的提示把問題說清楚,說具體,等等。
其實,只要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多用一點心,做每件事都多想想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這樣,這些事故的發生頻率將會大大降低,才能使我們的和諧社會真正的和諧、安寧。多用一點愛心對待任何事,就像這首歌唱的一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4學校是培養人的場所,是社會知識和智慧的中心,是國家發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學生生活的環境中的不安全隱患比比皆是,學生傷害事故更是頻頻發生,不僅給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帶來了無可挽回的痛苦和損失,而由此引起的糾紛更是糾纏不清,往往帶來巨大困擾。甚至影響正常教育教學。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各校均把安全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學校領導大會小會強調安全,老師課前課中課后講安全,可以說學校教師時時刻刻都繃緊了安全這根弦。家長也千叮嚀萬囑咐。盡管如此,學生的安全意識仍然很淡薄,安全事故總有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縱觀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說教的層面上,總以“不許……”,“不要……”,“不能……”“不準……”等等命令限制性的語言,大多數學生聽到這樣的話語,總認為老師又在管他們了,總會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把老師的話當成耳旁風,產生“你不讓干的我就要試一試”的逆反心理。這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效果。這又給學校,老師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課題如何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呢?這就應該從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方面進行改革。
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現在的學生崇尚網絡,追逐明星,對家長、老師缺乏信任感。教師應該放下師長的架子,在進行教育時少用甚至不用命令限制性的口吻,師生之間的關系不是管教和被管教的關系,而是朋友關系,是互相提醒、互相幫助的關系。教師應該做到平易近人,多和學生交流談心,讓自己有親和力,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以信任的朋友。我在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時,總是這樣問:“上學放學途中我們要注意什么呀?”“如果不注意這些會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呢?”“天熱了,我們又要怎么辦呢?”“雷雨時,你是怎樣做的?如果方法不正確會怎樣?”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就得好像老師在向他們征求答案,他們感覺有一種親切感,他們總是爭先恐后、滔滔不絕的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這樣學生更能記住安全常識,更知道應該怎樣正確的去做。
其次,安全教育的形式應多樣化。在新課程理念,單調的說教枯燥乏味,容易讓人產生厭煩抵觸情緒。為什么網絡游戲那么吸引學生,因為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而網絡游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能夠滿足學生的要求。因此安全教育的形式應多樣化。我們應該賦予安全教育于趣味性,娛樂性、身臨其境性,可借助演講、游戲活動、知識競賽等載體,對學生進行形象生動的安全知識教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在小學一至四年級,可以多采用講故事、游戲、趣味活動等形式進行安全教育。這樣,學生樂意接受,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識也加強了。
如,我在三年級二班,就開展了“班級安全知識競賽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參加計分評獎。分必答和搶答兩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可高了,準備得可認真了,除了認真學、記老師發的安全知識資料外,自己還通過網絡、報紙等形式去收集其他的安全知識和案例。有的學生還發動了家長呢!在競賽活動中,記得有這樣一道搶答題:當在上學的路上,你發現有一根電線垂掉在路中央時,會怎么辦?有一個組搶答到:①馬上后退,設置危險標志,告知其他行人不要通過。②求救附近的成人,或打119,尋找并關掉電源。完美!還有這樣一道選擇題:在上學的路上,你從一個池塘邊經過,一不小心,滑落到池塘里。接下來,你會(可多選)A.尖叫、呼救、喊你的伙伴;B.拼命拍水、蹬腿,在水中撲騰,爭取往岸上爬;C.揮舞手臂,去抓住任何可能抓得到的東西;D.屏住呼吸、穩住身體,而不是四肢揮舞使勁掙扎,在嘴和鼻子露出水面時呼救。學生選擇了A和D,并且解釋到:選A,落水后尖叫、呼救,對得到幫助很有作用,但是落水后直接張嘴呼救,可能會導致嗆水,加快窒息,這種做法不完全正確;選B、C完全不對,人落水后,不管會不會游泳,都不該拼命地揮舞手臂或者使勁蹬腿,因為這種掙扎會更加破壞身體的平衡,使自己下沉的更快,而且,如果水下有水草,向下蹬腿可能會被水草纏住,使你無法浮上水面、無法呼吸。D的方法最好,只有不慌亂,才能保持平衡,贏得自救或者被救的機會。真棒!這些都充分說明學生的安全知識水平大大提高了,安全意識大大增強了。這種方式比老師的說教好多了。
而五、六年級可用演講、游戲活動和實地安全隱患大排查等活動進行安全教育。安全知識演講活動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它可以通過演講者向大家傳達哪些行為活動危險、遇到危險時的處理方法、應該怎樣避免危險等等,比老師的說教更具說服力。通過游戲活動也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方法之一。在游戲中,故意設置一些危險障礙,讓學生識別、排除,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之目的。當然,如果有條件,請消防員到學校進行各種安全隱患應對方法的實地大演練就更好了,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安全知識,規范他們的安全行為,提高和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
總之,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要做到他們樂于接受,通過各種游戲活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他們進行安全教育,從而達到普及安全知識,規范安全行為,增強安全意識之目的。
安全教育心得體會5社會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但在當今社會里仍然充斥著各種誘惑,人的思想和觀念難免會受到金錢和利益的誘惑與腐蝕,作為一名金融系統的員工,我們應該深知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的特殊性,我們所面對的是直接的金錢的考驗,這就更需要我們能夠擺正思想,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而通過安全法制教育的學習正好為我們樹立良好而健康的觀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安全法制教育學習。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徹底找出自己思想、作風、制度、紀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有效增強自我的法律意識,能夠做到面對誘惑不為之所動,嚴格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全心全意的為信合服務,為儲戶服務。生活作風上,能夠牢記“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教導,用工作紀律嚴格約束自己,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勤勤懇懇辦事,堂堂正正做人。
目前,通過學習我們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依法經營明顯改善,工作作風明顯改進,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明顯提升,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通過安全法制教育的學習,可以時刻讓我們進行自我約束,增強防范意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職責,能夠做到嚴以律己,盡職盡責,恪守職業道德。
安全法制學習的目的不但是要求我們員工進行自我約束,同時還能增強員工的警惕意識,增強了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遇到險情能夠作到觸變不驚,臨危不懼,能夠機警的去應對所面臨的險境,能夠采取恰當的方法去解決遇到的難題,能夠果斷勇敢的去化解各種危機,當國家財產受到威脅時能夠義無返顧的去保護財產,與不法分子斗爭,保護集體利益。
篇8
一、音樂與電影的融合
在以卓別林為代表的無聲影片時期,電影院就通過放唱片、樂隊演奏、現場彈奏鋼琴等手段為電影配樂。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有聲電影誕生并興起,迅即產生了諸多優秀的電影作品和電影音樂作品,如奧地利作曲家、“華爾茲王”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傳記片《翠堤春曉》,改編自瑪麗亞?馮?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的《音樂之聲》等電影,簡直就是一場音樂盛宴。很多人第一次觀看《音樂之聲》,就被其音樂所吸引,甚至會認為這就是一部音樂劇。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僅通過音樂就能感受到主人公情緒的變化,并被其感染,即使閉著眼睛來“聽”這部電影也很有趣。我國的有聲電影起步于20世紀30年代,較歐美發達國家來說比較晚,但發展速度卻很快,每個時代都有標志性作品,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傳唱不息的優秀電影音樂。比如:作為電影《桃李劫》主題曲的《畢業歌》,充滿了戰斗的激情,激發了大批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事業;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的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至今仍頻繁出現在各大綜藝晚會中,《懷念戰友》和《冰山上的雪蓮》依舊能激起老一輩人對青春的懷念。有些時候,電影歌曲對人們的影響往往會大于電影內容。對此,音樂大師伊薩克?奧西波維奇?杜那耶夫斯基曾說過:“電影這一偉大的大眾化的藝術,它不僅和歌曲并肩前進,還產生了歌曲,傳播了歌曲。”
隨著音樂的多樣化發展,它對電影的作用愈加顯著。各式各樣的音樂風格任人挑選,總能找到符合電影劇情、凸顯電影內涵的音樂。對此,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深有感慨地說:“聲音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比畫面更重要。”因為攝影技術只能讓我們獲得一個平面的影像,只有融合了音效,才能使畫面擁有縱向深度。鑒于音樂與電影的不可分割性,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應該把兩者有效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電影體會音樂,通過音樂找尋電影的魅力。如在欣賞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背景音樂時,可以先讓學生看一段沒有音樂的電影片段,讓他們討論什么風格的音樂適合為這段畫面做配音,然后再播放電影的原聲,使“音畫對位”。如此一來,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有利于學生了解音樂對電影的作用。在欣賞《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印度電影的背景音樂時,可以通過“音畫錯位”的方法進行教學。即在欣賞電影的時候,先用其他國家或者民族的歌曲為電影配音,之后再原版回放。相信通過這些方法,學生在欣賞電影時一定會興趣盎然、全身心投入的。
二、音樂與數字技術的融合
數字化技術作為時展的主題,其優勢正逐漸走入并主導著音樂欣賞教學。數字技術化技術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對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的應用和對網絡技術的應用。這三大技術者的綜合應用為實現高端化音樂欣賞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對高職音樂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對教師來說,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讓他們遠離了粉筆末的荼毒,迎來了低碳生活,亦簡化了教學。有了它的加盟,教師不用再為表述某種抽象概念而焦頭爛額,只需提前制作好音樂欣賞課件。通過計算機把所要教授的內容,如文字、圖像等信息資料綜合到一起,借助一定的數字化手段實現信息的溝通。上課時把制作好的課件一一展示給學生便大功告成。對學生來說,多媒體的應用讓課堂變得豐富有趣,抽象的專業知識被形象化、具體化,更利于被吸收和消化。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的應用對高職音樂欣賞教學的作用是極其可觀的。以音色分析為例,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通過播放音樂作品來實現的,而這樣存在很大的弊端。因為一般的音樂作品都不會只有一種音色,學生所聽到的是所有樂器共同作用下的音樂。這樣一來,辨別也就有了難度。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卻可以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那是因為它獨特的軟件系統可以“分離”音色,使其能夠被逐一地演奏出來。
網絡技術的應用對高職音樂欣賞教學的影響是深遠的。首先,它不受時間的限制,不管是在課堂還是課下,只要有時間,學生都能利用網絡來獲取所需知識。其次,它不受空間的限制,不管是在教室還是在家中,只要有網絡,都能查找。第三,它涵蓋面寬,涉獵范圍廣,包容性強,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找尋需要的資料。最后一點,也是尤其重要的一點,網絡擁有強大的互動體系,學生可以各抒己見,交流心得。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筆者曾創建了一個音樂欣賞論壇,在這個論壇里,有不同的音樂板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交流區。在民族樂板塊,學生可以盡情討論不同民樂的風格、特點。在流行樂板塊,學生可以對時下流行的音樂發表看法。在心得體會板塊,學生可以交流音樂欣賞后的深切體會。在創作板塊,學生可以通過數字技術來創作音樂并作品。除此之外,時下流行的網絡方式如微博、QQ等也都是很好的交流音樂的手段。
綜上,數字技術的應用對音樂欣賞教學的作用是巨大的,筆者堅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音樂欣賞教學的方式會更加多元化,更加受學生喜歡和認可。
三、音樂與治療學的融合
音樂作為人類交流感受的特殊傳播工具,其影響是不容小覷的。生動或強力的節奏能夠激發人的活力,輕快或婉轉的旋律給人溫馨恬靜的柔情,雄壯的和聲給人奮發向上的激情,而質感豐富的音色(諸如柔美的小提琴、淳厚的大提琴及凄美的竹蕭等)更能給人以聽覺上不同的愉悅感。
音樂治療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對音樂縱向深度作用的擴展和延伸。音樂心理治療學瑞典學派的創始人Pontwick認為,音樂通過音響的和聲系統反映了某些原始形式的精神生活,和緩而平穩的音樂給人安慰,而洪亮、歡快的音樂則使人激動、振奮。另有研究表明,得當的音樂既能消除個體的不良體驗,也能擴大其享受到的感覺和體驗的領域,還能使音樂欣賞過程中出現的思維結構得以提高。人本主義心理學則認為,“人是可以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真正的心理健康者應該是內心世界極其豐富、精神生活非常充實、能力得以充分發揮、人生價值能夠完全體現的人。音樂可以幫助個體滿足精神的需要,探索和發展潛在的力量。在音樂的氛圍中,個體可能獲得高峰體驗,以達到較高的意識水平。高峰體驗是審美的充分知覺,以及其他最大快樂實現時刻的體驗。在高峰體驗中,自我消失,使人感到生命的價值。這是最快樂的時刻,也是最健康的時刻。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里,大學生大多會因物質或生活的原因而造成精神與情感的缺失。“據中國心理協會的調查,大學生發生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已高達25%;天津市被調查的5萬名大學生,有心理障礙的占16%;北京大學近10年來因心理疾病退學的人數占總休學人數的三分之一;在青少年犯罪中,大學生已占到40%的比例。”“如何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創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已成為需要關注的一件大事。”高職音樂欣賞教育,雖不能上升到音樂治療學階段,但卻能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教育,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在具體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的影響并能夠借助音樂來實現心理的自我調適。一旦擁有了這種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圓滿地完成大學學業,對他們以后的職業發展和人生發展亦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54.
[2]帕夫利切維奇.音樂治療理論與實踐[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48.
[3]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成明,編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18.
篇9
關鍵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心理成長;個性特征;人格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53(2015)05-0100-05
作者簡介:黃武萍(1973—),女,心理學碩士,福建警察學院偵查系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偵查心理學、心理咨詢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大學生更多地受到來自學校和社會的影響,逐漸地形成自己穩定獨特的個性特征,人格也不斷得到發展與完善。然而由于早期家庭不當而產生的教育負面作用,有些大學生們在這一時期的正常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學習、成長乃至畢業后的長遠發展都受到了干擾及影響。本文希望通過研究和考察早期家庭教育影響與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相互關系,深入了解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以期獲得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更深入具體的認識。心理學家在以往研究中發現,“社會生活環境制約著個體心理發展所能達到的現實水平”[1]239。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也發現家庭環境和氛圍對人的個性、人格及心理健康的狀態起著潛移默化甚至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孩子的心理成長究竟是怎樣受到家庭環境影響的?教育方式又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更好的提升及改進?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教育教學工作,接觸到了許多相關的實際案例,也獲取了不少有關早期家庭教育的經驗總結與心得體會。在此基礎上,本文擬對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以期為我國早期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一、早期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個性特征和人格的影響
(一)早期家庭教育對個性特征的影響
早期家庭教育對兒童個性品質和行為特征形成的影響非常大。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個性的初步形成是從幼兒期開始的”[2]201。進入了大學后,大學生的個性發展雖然開始更多地受到了來自學校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但一部分早期家庭教育的影響仍然長期存在。因為遠離家鄉和父母親人,大學生需要獨自地去面對各種從未遇到過的困難與挑戰,需要在新的生活和人際交往環境里自主地適應,這時候良好的個性品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需要認識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積極主動地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而這些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特征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在早期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從未關注孩子個性的發展,不曾培養和提高孩子自身的情緒與行為管理能力,那么在大學期間他們的適應能力將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也很容易出現問題。事實表明,一個缺乏情緒與行為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很難形成堅定和克服困難的個性品質,常常會表現出依賴、逃避和對抗的行為,即使進入大學之后也很可能因為不能自主解決好自身情緒情感問題而產生各種明顯不適應或不恰當的行為表現。
筆者曾經接觸過不少大學生(尤其是新生)適應不良的案例,其中一位大一新生的案例尤為典型。這位外表看似開朗活潑的大一新生有一個困擾她許久但又難以啟齒的毛病,那就是每當她心煩意亂或寂寞孤獨的時候就會有撕扯自己頭發的強烈沖動,許多時候她甚至真的將自己的頭發大把扯落下來。這一毛病從初一開始就有,這位妙齡少女的頭發也因為被長期拉扯脫落已變得稀少枯黃。雖然這位女生也曾找了不少醫生,但沒有獲得很好的效果。筆者經過詳細詢問和了解她的主要社會關系及其與家人相處的情況后發現,她是個在生活中閉塞又缺乏溝通、交流和支持系統的女孩。女生的父母由于事務繁忙而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心與情感世界,她也因而極少與家人或朋友進行情感上的溝通交流。這個長期封閉在自我世界里的青春期少女由于與外界的基本溝通和互動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常常感到孤獨和寂寞難耐,此引發強烈焦慮、煩躁等消極不良的情緒,這些情緒在沒能很好地認識和管理的情況下就會導致了以上不良反應的產生。通過心理咨詢與輔導,女生逐漸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在于自己過于閉塞的人際交往模式,認識到只有主動地與他人和社會保持必要的交流溝通,安排和管理好自己日常的學習與生活,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深陷難以自拔的孤寂苦海。筆者啟發她以一種寬容和接納的態度去對待自己以往的不良反應,努力發展有益于身心的興趣與愛好來充實和提高自己,并將注意力轉移到積極有益的社會交往上去,減輕和化解了其內心的壓力,從而使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從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培養和提高孩子對自身情緒與行為的認識和管理的能力在早期家庭教育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早期家庭教育者們更需要特別關注孩子的情緒反應,重視培養和提高孩子對自己情緒與行為的認識與管理能力。因為,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情緒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不會產生出支配自己的愿望,也難以在日后具備獨立管理好自己意向和行為的技能。
由于年幼的孩子在思想認知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在遇到問題與困難的時候往往會首先表現出情緒的問題。這個時候教育者首先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情緒上的問題,穩定好他們情緒,然后再進行引導才會有效。然而,許多教育者因為各種原因忽視了對孩子情緒問題的關注,急于應對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當孩子出現孩子消極負面情緒時只是呵斥、責備或者干脆忽視不管。殊不知不良情緒一旦產生,就會調動起人的整個應激系統進而控制住整個身心,在那時候任何認知和行為上的指導都起不到效果。簡單直接的“問題解決式”教育,并不能很好地促進孩子的心理成長。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對自身行為模式的自動調節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集中體現”[3]201。筆者認為,早期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應只是去幫助孩子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困難與問題,而是要讓孩子懂得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與問題的時候該怎么辦,怎樣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處境時還依然能夠保持平衡快樂的心態和擁有健康的身心。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以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具備更強的心理素質。由此看來,在早期家庭教育過程中,關注孩子的情緒,比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困難與問題培養和提高他們對自身情緒與行為的管理能力要顯得更為重要得多。
(二)早期家庭教育對人格的影響
人格,概括地說是“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2]81,是與早期家庭教育影響息息相關的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品質。我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曾在他寫的《家庭教育———怎樣教孩子》一書中闡述了早期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早期家庭教育對人格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一個人的人格必然會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文化的特點和他受到的教育的影響”[2]82。由于家庭是個體出生之后首先接觸到的早期成長環境,個體在其中獲得了與外界接觸的最初經驗和最早的交互活動體驗。這些經驗和活動體驗中所包含的倫理道德、觀念態度和信仰等特殊文化在形成和被逐漸內化了之后就成了人格中最為核心的部分———“自我”。大學期間,大學生的“自我”觀念更多地受到了來自學校和社會新環境的影響,從而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然而仍有不少大學生在這一時期的人格發展與完善因為早期家庭教育不當的負面作用而受到了很大的干擾。一位大二男生的案例就很典型。這位男生因不能融入同學間輕松愉快的活動之中而常常感到壓力重重,內心苦惱。通過了解后筆者發現,原來在他的早期家庭教育環境中有兩位對他影響很大的人———曾經對他要求非常嚴格的父親和十分優秀的姐姐。雖然在少年時期他對父親的嚴格管教曾經十分不滿和叛逆過,但是進入大學之后他卻發現自己也變得十分苛求和追求完美。他常常為完不成自己既定的目標苦惱,同時又為糾結于這樣一種壓力狀態而感到痛苦。漸漸地,苛求和完美已成為了他自己性格的一部分,他因為總是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而無法融入同學間輕松愉快的交往活動中。筆者幫助他分析了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源,使他意識到早期的家庭教育與以往的成長經歷已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雖然父親現在再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苛刻要求他了,但那種追求完美的影響還在并將持續影響他。要想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更加輕松愉快起來,就必須擺脫過去的負面影響。筆者建議他嘗試著對自己更寬容和理解一些,告訴自己只需要去努力就好,不必強求和追求完美;通過努力將注意力多轉移到關注自己內心的滿足上去,才有可能重新獲得輕松愉快的感受。經過心理輔導之后,他不再感到那么迷茫和糾結了,也開始漸漸變得樂觀和開朗起來。以上案例表明,早期家教中的影響在孩子成年離開家庭之后仍然會長期持續地存在,甚至還會反映在孩子在新環境里的成長適應中,并在其進入社會后的人際交往與互動中也有體現。“社會環境是影響個體個別差異的最重要的條件。”
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應當讓受教育者在自主的交互活動中建立起自己獨立穩定的人格品質。這些人格品質并不是他個別特性和行為方式的簡單總和,那些通過教育教學而形成的個性品質和行為方式也不一定都會最終成為兒童人格中的穩定品質,只有在主動交互活動中被兒童掌握并自主加工改造和吸收后溶入到了其經驗中去的社會規范和道德標準才會被納入其人格體系,最終成為對其自身要求的內部環境與道德的核心成分。心理學家發現,“個體品德的形成是個體自身與環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規范內化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外部灌輸的結果。”[4]200教育者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和尊重受教育者當時的內心情感,就不能實現真正有效的教育影響與溝通,那么對受教育者的影響也就不可能是積極有益的,只會是單方面的強制灌輸,在日后可能會產生持久的負面作用。因此,家庭教育者們要對人格的發展形成過程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接納和順應受教育者獨特的心理特點,采取寬容和尊重的態度與受教育者保持平等的互動溝通,這樣才能引導他們進行更好的自我調節與適應。人格的發展不僅僅是單方面地吸收人類所積累的經驗,還是積極改造這些經驗,形成自己獨立穩定和具有自我教育功能的個性品質的過程。[5]1-30所以,教育者們在早期家教過程中必須從各方面同時協助受教育者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行為意識、道德判斷和推理水平。因為,只有當受教育者的自我認識、自我行為意識、道德判斷和推理水平得到了提高之后,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心理成長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立自主的穩定人格。
二、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幾點經驗總結
由于早期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成長發展影響重大而深遠,為了給孩子一個長期穩固的心理健康狀態,筆者認為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需要十分重視孩子在以下幾個方面心理素養與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和提高孩子對自己情緒的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者早期要細心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讓孩子學會良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和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幫助幼小的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十分重要,教育者需要學會認真傾聽而不隨意打斷孩子的訴說(盡管有些孩子的話會顯得幼稚可笑),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表達和宣泄。保持教育者自身積極穩定的情緒狀態也十分重要,當孩子處在激烈情緒狀態時宜先轉移其注意力,進行冷處理而不去壓制,要盡可能地表示同情理解,直至孩子情緒平穩之后再進行教育啟發,切忌在消極對抗的情緒狀態下說教,那樣不僅效果不佳,還易引起逆反。
(二)培養和提高孩子對愛和幸福情感的感受能力
父母無條件的愛與包容是親子良好交流與溝通的基石,也是孩子勇敢和自信的源泉。作為父母其實并不需要表現得比別人更加嚴厲。因為,孩子心目中的父母是慈愛的化身,這種慈愛的形象會給予孩子無窮的自信和無堅不摧的心靈力量,成為他們一生中積極情緒和正能量的源泉。父母適當地讓孩子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會讓他們有被尊重和重視的感覺,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信任感,并拉近相互間的心理距離。教育者經常在適當的時候表達感恩、謝意與真誠的欣賞,能夠更好地促進情感的正向交流與互動。因為感恩、謝意與真誠的欣賞表明了個體從內心深層次對他人的肯定,是個體真正地擺脫自我中心狀態和從他人的角度上看待事情的開始,也是內心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的開始。在和諧一致、輕松愉快的氛圍之下,孩子更容易形成積極樂觀和順應生活的態度和理念,激發出愛和幸福的情感。
(三)培養和提高孩子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與他人的交往能力是在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早期家教過程中教育者要努力營建良好的親子關系,與孩子進行在相互理解與尊重基礎之上的平等交流和溝通。早期家教中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獨特的氣質與個性特點,善于發現他們隱藏的潛能與進步,并及時予以鼓勵,因為這些是孩子們所期望的最好禮物。教育者還要特別注意說話的語氣、技巧和藝術性,經常使用啟發式詢問,盡量避免指責與反問。溫和地說出不良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要比直接拒絕好得多,嚴厲的斥責與處罰要謹慎使用,因為它們會傷害到雙方親密無間的感情,日積月累的積怨還可能會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鴻溝”。教育者需要以包容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問題,多接觸孩子當時當下的生活環境這樣才能獲得對他們最真實的認識和了解,并及時有效地幫助他們自主提高自我認識水平、行為意識水平與道德判斷和推理水平。
三、研究對當前教育的意義和啟發
本次研究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早期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個性特征與人格發展的深遠影響,深入闡述了教育與心理發展之間存在的相互依存關系。為使教育者在當前教育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使他們同時獲得心理上的發展,筆者在以往研究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整理出幾點教育心得與總結,以供借鑒和參考。
(一)關注和理解受教育者內心的情感體驗才是教育的真正開始
深入理解和體會受教育者內心世界里的情緒情感體驗是實現真正有效的教育影響與溝通的前提。當受教育者的消極情緒產生的時候,不應當只是簡單地忽視否認或強行壓制。當教育者遇到受教育者情緒反應強烈的時候,首先要采取一切可行的辦法先穩定對方的情緒,耐心地詢問與了解實際情況,通過認真傾聽和適當的安慰使受教育者能夠放心地傾訴和宣泄負面情緒。以往的教育實踐表明,如果教育者能夠對孩子的情緒反應表現出足夠的理解和尊重,讓他們感覺到安全和被理解,大多數行為不良的孩子在適當的情緒宣泄與安撫之后都會恢復到穩定的狀態,并朝著被理解和接納的方向調整其行為態度。
(二)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信任的基礎上才會有有效的教育
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格外注意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礎上與受教育進行平等交流與溝通。在受教育者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教育者要盡量保持理性和客觀態度,不能進行強行壓制,更不能把受教育者當作自己負面情緒的宣泄對象,堅持以不拋棄、不放棄、不賭氣的平和態度對待受教育者。有些教育者因孩子犯了錯而狠狠責罰,有時甚至采取體罰的方式,結果往往只是讓孩子深深地記下了懲罰的痛苦和教育者情緒失控時生氣失態的樣子,教育效果不佳且影響了與孩子相互間的親密關系。更為理智的做法應是盡量讓孩子自己去感受不良行為帶來的后果,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這樣既達到教育的成效又可以保護雙方親密的情感與后續的溝通。教育者嚴厲的懲罰是以犧牲親密關系為代價去完成當前的教育任務,這種方法并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要盡量避免這種揠苗助長的行為。
(三)教育者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創建良好和諧的環境
教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在這個過程中都需要不斷地進步。教育者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以保持對自己情緒情感及心態的調節與控制,避免在教育過程中帶著負面情緒進行教育,造成對受教育者和自己的傷害。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都需要盡量保持平衡穩定的心態,使自己即使在受到了欺騙和不公正的待遇時也能積極應對,心平氣和地感受到身邊存在的快樂與幸福,并將這種快樂與幸福的積極情感傳遞給受教育者。教育者本人及其所營造的周圍環境對受教育者所起到的暗示和引導作用超過了任何其他的教育手段與方法,和諧一致的環境才能夠使受教育者形成和發展出與環境和順應的性格特征以及善健全的人格品質。總而言之,教育不應忽視人心理發展。教育者不能只強調和關注教育具體目標的實現,而忽視方式方法的采用與受教育者本人的感受,而應該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內心世界去及時了解和滿足他們基本的心理需求,在平等與尊重信任的基礎上實現良好的互動與溝通。輕松愉快的教育過程本身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者們要保持自身樂觀向上的心態,努力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教育成長氛圍,只有這樣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接收教育的同時也獲得身心的穩固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利國.發展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39-241.
[2]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235.
[3]程利國.皮亞杰.心理學思想方法論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201.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
篇10
【關鍵詞】獨立學院 新生 適應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8-0193-02
筆者自2006年在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外語系任團學干事以來,總體負責了該系2006級新生的“學前”教育工作,之后又相繼擔任2007級日語和2009級部分英語以及日語專業新生的輔導員,具體負責了他們的適應性教育工作。現結合本人工作經歷和該校新生情況談談筆者對獨立學院新生適應性教育的一些粗略看法。
1.獨立學院新生適應性教育概述
獨立學院是由教育部負責審批的普通本科高校(申請者)與社會力量(合作者)合作創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是介于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之間的一種新型辦學模式[1]。獨立學院的新生,無論在思想認識,還是在行為習慣上,都有別于其他普通高校的新生。以筆者所處的學校為例, 該校位于滇西北的麗江市,遠離中心城市,這給新生的教育管理帶來諸多不便。目前,學院所在地除麗江師專外,基本上沒有相友鄰高校;學院地處郊區,周邊環境復雜,新生初來乍到,缺乏正常的市內、校際交流。另外,學院為適應麗江地域特色,建筑布局東西狹窄,南北狹長;學生生活、學習場所基本上獨立形成院落,小而且分散,這也無形中延長了他們的適應期。
2.獨立學院新生適應期存在的問題
2.1庭情況參差不齊,生活適應問題多多
獨立學院新生家庭實際情況并不像社會普遍認為的那樣好。據調查,獨立學院新生家庭條件呈“棗核”分布。在一份關于“獨立學院新生家庭環境”的調查報告中,在回答“你家庭對你學費的支付能力”的問題時,勾選結果是負擔不起的占21.4%,勉強負擔的占45.3%,比較輕松的占24.1%,輕松的占7.6%,很輕松的占1.6%[2]。大部分出身“寒門”的學子,因過早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與貧窮的凄涼,所以一入校就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努力讀書,奮力拼搏;少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新生,在家備受父母寵愛,但大多對待學習不認真,對眼前艱苦的條件準備不足,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
2.2目標與現實沖突,專業認識不全面
獨立學院的新生,一般是按當地的“三本”線來錄取的,他們中的一部分是復讀生,另一部分則是出于客觀原因“被迫”來到獨立學院就讀的落榜生。這些新生 ,特別是那些復讀生和家庭條件不太好的新生,十分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上大學的機會,在心中早已躊躇滿志、斗志昂揚;另一部分“高分低就”的落榜生和家庭條件優越的新生則是猶豫不決、怨聲載道,他們在中學階段多受家長、學校等因素的影響,對獨立學院的認識不夠全面,再加上獨立學院存在辦學時間不長,學費高,在辦學經驗、管理模式、校園文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以及由此而造成社會上對獨立學院了解甚少甚至心存偏見的事實,他們很容易產生比其它本科院校學生“差一等”的自卑心理。目標與現實的沖突、自大與自卑的并存使他們在經歷短暫的欣喜與興奮之后,更加倍感失落;在對專業認識方面,由于在填報志愿時對所選專業缺乏了解,導致部分新生在入校后專業思想不穩定,甚至認為自己所學專業沒有前途而寧愿放棄學業去社會上打工掙錢。
2.3獨立不獨,自理難為
擠過了“獨木橋”的莘莘學子,在中學階段,為了上大學,大多是在家長和學校的“監視”下學習的,因而被迫承受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稍有“越軌”,就會遭到家長、老師的批評,甚至訓斥。而現在,他們成了天之驕子,家長、老師的態度也大大改觀。此刻,他們就像脫韁之馬,出籠之鳥,渴望獨立,希望表現,于是,他們成群結伙地郊游,用過多精力參加娛樂活動,忽視學習。可是,在面對新的學習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時,常常會感到茫然失措,無所適從,有的時候,薄弱的學習基礎,貧乏的生活常識,使他們欲獨立而不能,想自理而難為。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很高。盡管對以后該做什么不很明確,但他們明白實踐能力很重要。在調查中,部分同學寧可放棄上課的時間,哪怕是專業課,也要去參加校內校外的各種文藝比賽或實踐競賽。
2.4個性張揚與盲目沖動并存,社會陰影與心理受挫同在
獨立學院的新生相比普通高校而言,他們普遍富有靈感和較強的主觀創新意識,思想更加活躍,喜歡表現自我并以此證明自己,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并大膽質疑,表現為能夠在課堂上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以及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敢想敢做,然而,在自大的前提下,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團隊意識不強。
3.獨立學院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思路
綜上所述,獨立學院新生入學后在生活、學習和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適應。針對這些特點和問題,結合近幾年來的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新生適應性教育工作。
3.1引導新生感知大學氛圍,重視新生接待工作
獨立學院新生到多是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學校,他們首先感受到的是這所大學氛圍。所謂大學氛圍,是指一所大學及其所處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它集中反映該校歷史傳統、精神風貌、目標追求、價值體系、道德情感和行為規范。秀麗的城市風光,便捷的交通服務,優美的居住環境,整潔的校容校貌,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濃厚的學習氛圍都是良好大學氛圍所呈現出來的。良好的大學氛圍一方面可以初步滿足他們中學時代對大學的遐想,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和求知欲,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和認同心理,促使他們更快融入、喜歡這個集體;另一方面,可以盡快引導他們了解所就讀學校的教學科研力量、特色專業和優勢、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學校歷史和未來發展前景。
3.2重視“學前”教育,了解新生信息
“學前教育”是新生適應性教育的開端。妥帖的“學前教育”關系到學生對學校和所在院系、所學專業以及老師、同學的認識和看法,直接影響新生對嶄新大學生活的正確理解和專業奮斗目標的確立。因此,新生報到后,學校、系部要及時周密地安排“學前”教育。學前教育的內容首先是校史、校風、校紀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等大的原則。學校相關領導要高度重視重視,責成教務部門制定周密的“學前”教育計劃并下發課表到系部,原則上要求每一位新生都必須參加,并在學習后寫出心得體會;其次,系部、輔導員落實具體的問題。針對新生在生活適應上的問題,輔導員召開班會時要有意識地加強引導,注意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理財知識,同時加強紀律教育,向他們不厭其煩地介紹校規、校紀、新生入學注意事項等;再次,針對學生存在專業思想認識不全面的實際,各系部要結合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安排資深專業教授或教研室主任介紹本專業的發展情況、培養模式以及社會需求,使新生對所學專業及及前景有一個初步了解;最后安排全體專業教師與新生見面座談,并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向新生介紹大學的教學方法、考核制度、學習要求以及提醒他們合理有序地安排學習時間,還可以邀請優秀的學哥、學姐進行經驗交流,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專業觀。
隨著教學工作步入正軌,輔導員要利用學院網絡向系部開放的新生電子檔案,了解新生入校前的思想政治素質、學習成績、個人特長、家庭狀況等基礎性信息,并按自己工作的需要,制作相應的各類表格。[3]輔導員在初步掌握這些信息的基礎上,還要通過自己不斷觀察、走訪宿舍等,盡快熟悉所管理的每一位同學在班級的表現、課堂出勤情況以及飲食起居等。與此同時,建立新生思想動態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3.3豐富校園文化,拓展成長空間
針對獨立學院新生普遍思想活躍,喜歡參與,表現自我的特點與他們大多被局限在校園、宿舍園區、圖書館的實際,學校、輔導員要開動腦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拓展他們的成長空間,并以此建設具有時代特征和品牌特征的校園文化。輔導員要鼓勵引導新生,激發他們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使他們盡快融入大學校園的氛圍,縮短心理上的適應期。
3.4 加強心理疏導,關注“問題”新生
所謂“問題學生”,是指班里存在不良習慣、心理缺陷或品行障礙的學生,他們通常在班里面表現較差,令人頭痛,大多表現為思想不積極、學習成績退步、生活作風出現偏差。對于這部分“問題學生”,輔導員除了監督參他們加學院開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外,還要積極主動地利用校園網絡或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專門建立心理檔案和思想動態跟蹤機制;同時,輔導員要通過與其家長的聯系、增強他們對自身的有效調控,并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幫助新生及時解決問題。這些工作的出發點,就在于能使他們自身的情緒、情感得到有效地疏導和釋放,從而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4.結語
總之,針對獨立學院新生入學后在生活、學習和心理上存在的不適應,教育工作者應從重視新生接待和“學前”教育工作,及時了解新生信息,引導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及加強對新生心理疏導等方面開展新生適應性教育工作,縮短他們的適應期。
參考文獻:
[1]唐潤光.英語教學與研究—云南省高等院校獨立學院青年教師英語教學論文集[J],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9),H319-53.
- 上一篇:一次性醫療物品的管理
- 下一篇:醫共體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