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年人團體心理輔導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社區;社區醫院;老年人;心理護理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Elderly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
RAN Yu
(Department of Nursing ,The Second Hospital of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Beijing 100039,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population aging degree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whole community of aging, especially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mpty Nester, elderly, chronic disease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of the elderly, has become a new problem facing the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recent years, our hospital has gradually expanded the community nursing care, community care in various form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people, with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methods, throug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humane care and health education,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daptation of old people's body, psychology and society. Improve old people's life quality and life quality,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elderly to old age
Key words:Community hospital; Community;Elderly; Psychological nursing1老年人心理特征
1.1落差感和孤獨 我院所轄社區內的老人多是原崗位上的老干部、老職工,他們在退休后,社會地位、社會角色和定位發生了很大改變,加上個人認識的偏差,很容易差生落差感,感到無所適從。尤其是他們的子女多選擇出國深造或在外發展,大部分時間不能在身邊照顧、陪伴,會使他們產生更深的孤獨感。
1.2多疑、恐懼和焦慮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項功能都會衰退。思維和記憶的減退,行動的遲緩,身體素質的降低,都會造成他們社會適應性和心理承受力的下降[1]。尤其當其子女因為各種原因溝通不足,關心照顧不夠時,更使他們對生活感到悲觀、失望,對未來產生恐懼。有的老人看到自己的老鄰居、老朋友病重或去世,會加重自己的緊張和疑病心理,甚至出現焦慮。他們會過度關注疾病,過度擔心自己的健康,心情急躁,對慢性病的自我預期療效非常高,經常認為處方效果不好,換醫、換藥不斷。
1.3懷舊和失落 很多老干部、老職工,他們生活經歷豐富,對很多往事記憶猶新,會常常提及,沉浸其中。有時很容易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聯想在一起,對一些新生事物看不慣,發牢騷,稍不如意就會失望、發火,怨天尤人。還有很多老年人長期患多種慢性疾病,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壓力非常大。對生活產生很深的失落感,常常郁郁寡歡、心情苦悶,對醫護人員及外人的幫助漠不關心,不按處方治療,造成機體功能進一步惡化,失去生活信心。
2干預方法
2.1引導老年人重視心理健康 很多老年人由于長期患多種慢性病,在治療過程中,他們往往只注重針對身體疾患的治療和預防,忽視了自身心理問題,意識不到自身很多不適癥狀是由心理問題造成,一味要求醫生更換治療方案和用藥。因此,我們在工作中重點加強了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傳和教育,在院內組織的科普大講堂中定期加入心理健康專題,提升他們對心理問題的重視程度,促成他們自我防范的意識。
2.2積極開展上門心理疏導服務 針對老年人社會角色轉變大,容易產生落差感和孤獨、懷舊、多疑、恐懼等多種不良情緒的問題。我們專門培訓本院護士學習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干預方法,利用門診巡診、電話隨訪等上門服務的機會,開展心理疏導工作。鼓勵老人訴說和交流,耐心傾聽,積極為他們排解不良情緒。工作中,我們還積極與老人的子女、保姆等關系密切的人員保持聯系,勸說他們盡量多關注和陪伴老人,創造家庭內部的融洽關系。
2.3與干休所合作,在文體活動中引入團體心理訓練 很多老人所在的干休所平時都會組織他們進行一些社會活動,比如合唱、打牌、下棋、攝影、書法、釣魚等。我院積極與干休所聯系,組織心理醫生,針對季節特點,在他們安排的一些文體活動中加入呼吸放松訓練、肌肉放松訓練、冥想松弛訓練、行為方式訓練,以及朗誦、傾訴、角色扮演等團體心理訓練內容[2]。利用心理認知和行為表現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選擇他們喜好的活動,提升老人參與的積極性。通過提供適當的情境,讓老人的不良情緒在模擬情境中得到宣泄,讓他們在適宜的共同的活動中彼此交往、互相幫助。在合作中引導他們多說心理話,多敞開心扉,大膽交流,使他們通過心理互動的過程,建立自信的心理狀態,適應新的社會角色,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改變行為、改善人際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效緩解個體壓力,調節身心健康[3]。
2.4改善就醫環境,提升就醫體驗 我社區內的老人常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疾病,他們平時通過電視、廣告宣傳等接觸很多醫療信息。但是對疾病關注程度的增高,反而降低了他們的依從性。針對這一特點,我們著重強化醫護人員專業化培訓,強調細致周到的服務意識,注重早期介入心理干預和治療,在提供規范化的慢性病診斷、治療和康復的同時,加強對老人及其家屬或陪護人員的宣傳、咨詢和心理指導,從身、心上讓老人感到溫暖和放心。努力提高他們對醫院的信任感和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黃明煒,何小波,桂程麗.老年人心理變化特點、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8,6(03):53-54.
篇2
【關鍵詞】術后;早期精神狀態;評估;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320—01
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如未及時治療可發展成更嚴重的肝臟疾病,乃至肝癌。到肝病后期,手術切除肝臟往往是較為可行和必然選擇的治療方案[1]。肝切除術后易出現的早期精神異常又可分為抑郁、焦慮、譫妄等。其中譫妄屬于急性意識障礙,主要因過度興奮而引發中樞神經急性失調,常與疼痛、緊張、高齡、術中出血等因素有關,如不及時處理影響疾病預后[2-3]。因此術后及時評估患者精神狀況并給予及時而有效的護理顯得非常重要。本院肝膽外科收治32例患者,均可行肝切除手術,術后評估患者早期精神情況并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和心理介入治療,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64歲;其中肝癌3例,肝硬化10例,肝炎15,其他肝病4例。所有患者均滿足手術所需的相關指標和條件要求[4]。
2 評估
2.1 評估方法 采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四版(DSM-IV)為參考診斷標準[5],術后早期精神異常多發生在術后3天之內,首次發作多集中于夜間,持續2~6 d。依據其病情不同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度三種情況[6],其中輕度主要為意識不夠清楚,存在幻聽及反應遲鈍等問題,喚醒后意識可逐漸變為清醒,表達相對正常;而中度為言語較為混亂、躁動不安、意識較差,對外界反應不明顯,不能辨別晝夜或與人正常交談;重度則為在中度基礎上更為躁動不安,常伴有持續失眠,同時還可偶爾出現暴力和自殘傾向。
2.1 結果 術后32例所有患者中,抑郁癥發生率為15.6%(5/32),焦慮癥發生率為25%(8/32),而譫妄的發生率為34.4%(11/32)例,其中男6例、女5例;輕度8例,中度3例,重度0例;平均譫妄持續時間為3-6 d,且夜晚較白天發生頻率更高,白天因家人照顧,環境因素及護理相對集中及時,患者注意力有所分散,精神狀態相對較好,因此發生率相對較低。由此可見,應加強夜間對患者的相應護理和干預。
3 護理
3.1 環境營造及心理護理 術后患者出現早期精神異常可能與其心理及身體狀況較差存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在手術前后期間,應更為關注肝切除患者心理健康(如緊張,焦慮或抑郁等),了解是否有精神疾病史或家族遺傳性精神科問題。可以及時預防和提前準備必要的心理輔導及藥物介入治療與相應護理。與此同時,為這類大手術患者提供較好較為舒適優雅清新且潔凈的病床護理環境,避免強光直射及周邊嚴重噪音。讓患者有個平和清靜的環境與心態。
3.2 疼痛護理 術后應及時關注和詢問患者病情,給予實時監護和察看,尤其需要留意術后出血、感染及疼痛等相關癥狀及問題。保證患者足夠的營養劑補充,有助于其健康恢復和病情穩定。同時,加強與患者經常溝通,可以嘗試以小團體活動等形式分散患者注意力,讓患者保持積極向上的自信心。必要時予一定止血和防感染護理,或服用鎮痛及消炎藥物。
3.2 用藥安全護理 全程記錄患者病況及用藥情況,避免患者忘記服藥及服錯藥物的情況。除術后并發癥外,患者服藥后有任何身體不適等情況均應給予關注,記錄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并與醫師及時溝通。必要時,應果斷停止服藥或依據情況多種藥物交錯服用。
4 小結
早期精神異常是一類術后發病率較高的精神疾病。由于肝臟疾病及相關的肝功能障礙在手術麻醉過程中對的代謝影響顯著,也是譫妄發生的一個重要誘因。護理人員與患者接觸最為直接,因此護理人員對于該類手術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嚴防易感因素。醫護人員對護理風險的判別是有效防止譫妄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對醫護人員進行加強培訓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護士臨床急救和臨時應變綜合能力。除了常規的影響因素如環境因素、疾病因素、生活護理等因素外,針對肝臟切除術本身的特點,患者對于肝臟切除后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及對手術風險的憂慮是誘發術后譫妄的一個危險因素;同時對癥治療,尤其是肝臟切除、肝功能損傷后,多種原本經過肝臟代謝的藥物體內作用效果可能已經發生顯著改變,建立與患者機體相適應的給藥方案則顯得尤為突出。
針對這些風險因素進行合理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減少譫妄的發病率。而對于已出現精神異常癥狀的患者,通過實時系統的人性化護理,數天后精神異常癥狀得到有效緩解,無早期精神異常所致的其他不良并發癥,6 d后所有患者均狀況良好,未再出現復發狀況。
參考文獻:
[1] 閉永浩,向宏市,方富義.手術切除大肝癌87例分析[J].腫瘤學雜志,2007,13(4):313-314.
[2] 王秋梅,劉曉紅.老年人譫妄的識別與處理[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5):445-446.
[3] 李靜,李長青.譫妄的臨床研究進展[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8,16(1):68-70.
[4] 賴佳明,梁力建.肝切除相關的幾個問題[J].腹部外科,2008,21(5):269-271.
篇3
〔關鍵詞〕情緒管理;調查;干預;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12-0015-05
一、問題提出
2013年6月13日,肇慶市某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小虎因未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中午放學后,在家偷偷喝了小半瓶農藥欲自殺。2014年10月9日,深圳寶安區某小學五年級的柯姓男孩因與同學發生沖突,在午休期間翻越圍欄墜樓身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顯示,約9%的中小學生對生活感到絕望并產生過自殺的念頭,高自殺念頭的背后反映的不僅僅是小學生面臨的時代壓力,更是初等教育對小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教育的缺失。
眾多研究表明,兒童情緒調節能力與他們的學業成就密切相關[1]。此外,情緒調節良好的個體能夠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維持內在的身心平衡,發揮自身潛能和自我實現,促進個體心理素質或心理健康的發展[2]。
此外,小學階段是個體學習和培養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期,在8~12歲之間負責個體情緒管理調控的前額葉皮層迅速增長,直至發展到20歲,若是這一時期小學生越是積極地使用情緒的自我調節,其大腦就會受到越多的刺激,其相應腦區域越是能快速發育,反過來促進個體情緒的適當調節,并在社會環境中表現出良好的適應。因此,情緒教育是小學生生命歷程中一個重要的議題。
(一)情緒管理的內涵
眾多研究者均認為情緒管理的對象有兩層,一層是自身情緒,一層是他人情緒或周圍情境;其次,情緒管理能力不僅僅包括對情緒的調節和控制,而且還包括對情緒的認知、識別、表達及監控等能力[3-4]。
進入小學階段后,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小學4~6年級是情緒自我覺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鄭淑杰、石松山和鄭彬[5]研究發現,2~5年級學生情緒問題呈U型,即年齡小時情緒適應性還不夠,容易體驗到害羞、憂慮 、緊張等情緒,但心理發展的總體趨勢是進步的,兒童調控自己情緒的能力越來越強,因此情緒問題呈下降趨勢;但是,在五年級時又開始上升,可能是從五年級開始自我意識明顯發展,表現為對自己心理特點的認識,這種對內心世界的認識,強化了他們體驗到的情緒,從而表現為情緒問題的增長。
此外研究表明,學齡期女生前額葉和頂葉皮層的白質和灰質的增長速度要快于男生,同時杏仁核、海馬 、腦島的體積也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因此女生情緒管理能力要高于男生,女生更多地運用認知重評策略來調節情緒。
綜合以往研究發現,影響個體情緒管理能力發展主要有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人格特質和氣質、社會認知發展水平、親子互動以及社會文化認同五個方面。
(二)情緒管理能力對個體的影響
情緒管理能力的高低與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及學業成就有著密切的關系,具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的個體不僅有較好的學業成就,而且能夠減少很多與個體有關的內化及外化問題。
姚榮英和陳軍[6]及眾多學者研究均發現,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與學業成績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具有較高情緒管理能力的個體在人生的事業中更有可能成功,在生活中能感知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對于那些調節自身情緒有困難的兒童,則經常遭到同伴的拒絕,也可能存在過于沖動、缺乏自我控制、不恰當的攻擊、焦慮等適應問題。情緒管理能力會影響個體的自尊進而影響到友誼,情緒管理能力較高的兒童具有高自尊,表現出較高的社交技能和較少的問題行為,而那些時常表現出消沉情緒狀態的兒童,其社交技能也相對較低,如表現出社會性退縮行為。其次,欠缺情緒管理能力的兒童更容易受到父母消極的評價及同伴的拒絕,人際關系不佳,對自我的認同感低,容易出現一系列的情緒問題和問題行為[6]。
(三)小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干預研究現狀
針對小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干預研究,主要有兩個層面的方法,一個是個案干預研究,包括運用沙盤游戲、音樂及繪畫治療等,通常這樣的方法歷時長,受眾面不廣,耗費的人力物力較多,且對象一般是針對情緒或行為問題比較嚴重的個體;另外一種方法是針對班級或團體而言,相對來說其受眾面更廣,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讓更多的學生獲益,這一種方法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理性情緒教育。艾利斯(Ellis)等人發現理性情緒教育能夠幫助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建立正確的信念,通過認知重評培養積極的情緒,是一種預防性、教育性的輔導課程,以學生體驗和參與為主。
二是體驗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王燦明和李朝陽[7]等人提出了著眼于提高兒童自我認知的體驗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該模式注重為學生提供模擬或真實的情境和活動,讓學生在團隊游戲中通過反思形成個人的理念、價值、策略并應用到實踐中,以試圖擺脫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知識化傾向,是目前基礎教育階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模式。
三是團體心理輔導。蔣巧君[8]以情緒智力理論為基礎,以班級輔導活動課為形式的情緒教育顯著提高了五年級小學生的情緒智力。
四是學科滲透教育。邱良武、鄭春華和吳疆[9]等人把合作學習模式融入體育學科教學中,表明小學體育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生的情緒穩定性和課堂滿意度。邵景進,張大均,王金和冀巧玲 [10]研究表明,小學語文教學中設置與情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能夠改善情緒調節困難問題、促進小學生心理素質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階段是情緒管理能力發展的關鍵期,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與兒童的成就、社會性發展、身心健康等密切相關,然而目前的研究較少對小學高年級這一群體的情緒管理能力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而且體驗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應用研究并不多見。因此,本研究⒍孕Ц吣曇堆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進行調查,并在此基礎上選取合適的被試,采取體驗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干預研究。
二、 研究1 :對兩所學校高年級小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進行調查
(一)被試
對武漢市某區A校(以流動兒童為主)和B校(以城鎮兒童為主)兩所學校的四、五、六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104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37份,問卷有效率為99%。其中A校共回收294份問卷,男生182人,女生為112人;B校共回收743份問卷,男生405人,女生338人。
(二)研究工具
情緒管理能力的調查采用我國臺灣學者邱雅芳2008年編制的《“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量表》。該量表共計23個項目,有5個維度,分別為認識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認識他人的情緒、人際中他人情緒管理,1~5級計分,總分越高表明情緒管理能力越強,量表α系數為0.914,各因子之間相關呈中度相關,因子內部呈高度相關,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數據分析
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四)研究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發展現狀為:對自己的情緒認識能力發展最好;其次依次是自我激勵能力,他人情緒管理能力,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發展最弱。
由表2可以看出,A校和B校的學生在情緒管理能力各方面的發展次序上基本一致,但最為明顯的是A校學生在情緒管理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低于B校學生,表明流動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及城鎮兒童。
由表3可以看出,女生在情緒管理五個維度以及總分上均高于男生,且在自我激勵、認識他人情緒、人際中他人情緒管理及總分上顯著高于男生,表明小學高年級女生的情緒管理能力要高于男生,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一致。
由表4可以看出,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從四年級到六年級總體上是遞增的,符合個體的心理發展趨勢,其中在人際中他人情緒管理維度上,四年級學生顯著低于五、六年級(F=3.380,p=0.034),五六年級并未有顯著差異。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表明性別、生源地以及年級是影響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2 :體驗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干預研究
(一)被試
綜合問卷調查的結果以及班主任的意見,選取兩所學校五年級在校生中情緒管理能力量表總分偏低以及課堂上情緒管理能力不好的學生各二十幾名,其中A校29名,男生20名,女生9名;B校28名,男生21名,女生7名。
(二) 研究工具
1.干預方案
具體干預方案如表5所示。
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量表
同研究1,采用“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量表,通過對被試進行前后測,分析干預效果。
3.數據分析
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4.研究結果
經過為期七次的體驗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干預對象進行前后測,結果表明在干預前后,被試情緒管理能力各維度的得分均有提高,其中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表明干預有一定的效果。
四、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兩所不同學校的高年級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首先,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女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高于男生,這與男女性別本身的差異有關,在我們的文化里女性偏感性化,男性偏理性化,因此女性對于情緒具有更好的感知及利用能力;其次,五、六年級情緒管理能力高于四年級學生,五、六年級并未有顯著差異,這與兒童心理整體發展趨勢一致;另外,調查發現,城鎮兒童情緒管理能力高于流動兒童,流動兒童相對于城鎮兒童,面臨更多現實的問題如新環境的適應、社會歧視、父母文化程度低工作累等,導致流動兒童在復雜的現實環境里,與他人特別是父母的情感交流不多,導致情緒覺察及管理能力不如城鎮兒童,因此應該加大對流動兒童情緒管理能力的關注度;此外,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各項因子中發展最好的是認識自己的情緒,最差的是認識他人的情緒,情緒管理能力發展的開始是認識自己的情緒,由于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最難的是認識他人的情緒,這與個體情緒管理能力發展的基本順序一致。
通過為期七次的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干預研究,結果表明,以學生體驗和參與為主,在實踐和團隊中學習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由于本次干預時間和次數偏短,可能影響了研究結果,但最終的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的效果是往好的趨勢發展的。后期研究方向可以增加干預的次數及時間,此外還可將研究群體擴大到4~6年級來考察此模式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Spence S H, Najman J M, Bor W, et al. Matern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overty and marital relationship factors during early childhood as predictor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2002, 43(04): 457-469.
[2] 劉啟剛,周立秋,喬明明. 情緒調節的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2): 3-9.
[3] 游富月.共有體驗生命教育模式融入課程對“國小”學童情緒管理影響之研究[D].臺灣:臺北教育大學,2010.
[4] 黃明明,王立軍.基于WLEIS情緒智力測驗的IRT分析[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3): 21-26.
[5] 鄭淑杰,石松山,鄭彬.小學生攻擊、情緒問題發展趨勢與自我控制關系的追蹤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0, 29(10):909-911.
[6] 姚榮英,陳軍.情緒管理能力對4~6年級小學生交往焦慮與攻擊行為的影響[J].衛生研究,2015,44(3): 211-216.
[7] 王燦明,李朝陽.小學體驗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驗[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0: 40-42.
[8] 蔣巧君. 小學生情緒教育活動課程的實驗研究[J]. 教育學報, 2005, 06: 69-76.
[9] 邱良武,鄭春華,吳疆.體育合作學習對小學生情緒穩定性與課堂滿意度的影響[J].教學與管理. 2015(5): 99-102.
[10] 邵景進,張大均,王金,冀巧玲.小學語文教學中改善學生情緒調節困難狀況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 4: 390-394.
[11] 陳亮,劉文,張雪.兒童青少年情緒調節問卷在中高年級小學生中的初步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6, 24(2): 259-264.
[12] 楊美珍.淺談主題繪本于團體輔導實物工作之運用――以“國小”中年級情緒成長團體為例[J].輔導季刊,2009, 45(3):65-67.
[13] 侯瑞鶴,俞國良.情緒調節理論: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J].心理科學進展, 2006,14(3): 375~381.
[14] 陳亮,劉文,車翰博.小學生神經質與抑郁情緒的關系:情緒調節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5, 1: 47-52.
篇4
關鍵詞:私人心理顧問師;心理咨詢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8-0269-03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的節奏的加快,不斷加劇的生活壓力都有可能導致一系列的情緒問題!
私人心理咨詢師可以在你在某個心理脆弱的時刻為你敞開您的心扉,不會讓您的心靈成為“孤獨的獵手”。擁有一個專業的私人心理顧問,可以為您成功的事業增添色彩。在您成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一些壓力、一些困惑、一些無法釋懷的沖突,有的甚至難以啟齒,一個專業的心理顧問可以使您得以傾訴、釋放,陪伴您領悟與成長。
私人心理咨詢就是協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同樣也是私人心理咨詢師繼續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復雜和多變的,要有很多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的技巧來幫助求助者解決他們心理上偏差于常人的心態。如果你沒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樂觀的工作熱情那么你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心理咨詢師,那種熱情那種愛心那種豐富的知識那種忘我的勁頭都是咨詢師應該擁有的,不是說你有毛病才去學習心理學,實在沒有工作做才無奈的去進修心理咨詢,給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導航撥亂反正,輕松嗎?人的心里是一個奧妙無窮的世界,是你一句玩笑的話就能進入的嗎?
那要靠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學習。心理咨詢是很多心理學、哲學、醫學等知識的整合的一個職業,不是一個玩笑的職業,心理咨詢師是一個非常高尚的職業,一個能走進人心靈的職業,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走入心靈的未知世界,要有悟性要有執著的勁頭,要有超出常人的愛心,要有一份好好的心情,你要是比你的病人還憂郁還煩躁還焦慮那么你先進入專科醫院治療好你的心理問題吧,這個職業不適合你的。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一位能嚴守秘密的傾聽者,或一位能理解自己的排解者,而私人心理咨詢師的職業就此應運而生。
二、國內心理咨詢師職業的分析
我國2002年由勞動保障部設立心理咨詢師認證制度,2003年7月,上海的51名學員正式獲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成為首批國家職業標準認證出臺后的印有國字號的咨詢師。較之西方國家100多年的心理咨詢發展歷史,我國的心理咨詢發展其實尚處在起步階段。有關的調查資料表明,已經取得國家認證證書的心理咨詢師中,真正從事心理咨詢行業的不到10%;需要接受心理輔導的人群中,真正尋求幫助的人不到15%.
而在美國,每千人就有一名心理咨詢師,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醫生,8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許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私人心理醫生。心理治療還被納入醫保體系,費用可以報銷。在我國,心理咨詢師是擁有廣闊前景的職業,特別在教育、醫療、社區、機關、企業、司法系統等領域將有更大需求。三級甲等醫院均要求成立心理科,中小學學校也都要求開設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咨詢師,另外監獄、勞教、強制戒毒所、大型社區、基層派出所、110指揮中心、外資企業及國內大型企業等均要配備專職心理危機干預人員,而目前全國1000所大專院校中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詢機構;在67萬所中小學里只有少數學校配備了兼職心理咨詢人員,專業人員少之又少,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強大的社會需求為我們心理咨詢師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如果你熱愛心理咨詢事業并愿意為社會做貢獻,那么你一定會在奉獻的同時得到更多的樂趣。
有專家曾經把中國與美國的情況做了一個對比:目前中國正牌的心理學工作者大約1萬人,而美國有20萬人;中國受過正規系統訓練的心理工作者有80%在做研究工作,只有20%做應用工作;而美國20萬人中90%做應用工作,其中絕大部分是心理咨詢師。美國人口是中國的1/6,也就是說,平均人口中,中國每有一個心理咨詢師,美國就有130個。 生存壓力加大 提升心理咨詢師職業前景 隨著人們工作學習壓力的加大,相應地會產生一些心理調整問題,求助心理咨詢師的人也將越來越多。心理學家曾統計出了一個驚人的數字:在人群中,80%的人都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格缺陷。專家表示,心理咨詢作為一種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專業活動,正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職業領域。 特別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心理干預國人婦孺皆知,心理咨詢行業空前火爆!
三、私人心理顧問師的咨詢對象
關于這個問題,很多人認識很模糊。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認為找心理咨詢師的人都是心理變態,更有很多人覺得去心理咨詢中心是很難為情的事情,生怕被熟悉的人貼上“心理變態”、“有精神病”、“神經不正常”等諸多標簽。
另外,許多人對心理咨詢不信任,認為是騙人的東西。這也是誤解。其實,正如哈佛大學博士岳曉東所說的,“心理咨詢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選擇而不是愚蠢的做法。”
國內學者張小喬提出一種“灰色區”的概念,即人的精神正常與不正常無明顯的界限,它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概括其大意為:根據健康狀態,把人的心理用三區來表示:白色區、灰色區和黑色區。把人的精神正常比作白色,精神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大多數人都散落在灰色區域內。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灰色心理調節得當就會回復為白色心理,不當則會發展為黑色心理。所以心理變態只是心理不健康的極端形式而已,而心理不變態的人不一定就心理健康。
灰色區可謂非器質性精神痛苦的總和,包括心理不平衡、情緒障礙和變態人格。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地干擾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與情緒狀態。灰色區又可進一步劃分為淺灰色區和深灰色區。處于淺灰色區的人群只有心理沖突而無人格變態,突出表現為由諸如失戀、喪親、夫妻糾紛、工作學習不順心、人際關系不和諧等生活矛盾所帶來的心理不平衡與精神壓抑。深灰色區的人則患有某種異常人格和神經癥,如強迫癥、恐懼癥、癔病。綜上所述,我們看到以下人群需要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1.處于淺灰色區的群體。即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心理壓力,引起矛盾沖突而產生適應及情緒障礙者。可發生于任何一個年齡階段,兒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都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出現心理困擾需要咨詢。需要指出的是,這是心理咨詢中最主要、最多見的對象。
2.處于深灰色區的患者,包括各種神經癥患者、人格障礙和性心理障礙患者。
3.精神病康復期的患者。由于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期間缺乏自知力,不能對自己的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也難以理解咨詢師的引導與幫助,故在康復期進行。
綜上所述,心理咨詢的對象是正常人,心理咨詢所提供的全新環境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與社會,妥善處理各種關系,逐漸改變與外界不合理的思維、情感和反應方式,并學會與外界相適應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質,以便更好地發揮人的內在潛力、實現自我價值。
在國外,心理咨詢主要負責淺灰色區的來訪者;心理治療負責深灰色區和精神病患者。而我國心理咨詢工作開展較晚,很難對此有明確的劃分,心理咨詢師實際上就承擔了以上兩方面的工作。
四、私人心理顧問師的服務形式與流程
如果您無法在我們的咨詢室中接受服務,您可以通過網絡的形式進行溝通,也可以在散步、旅游等休閑環境中與私人心理顧問交流心聲,消除困惑,共同成長。福建的朋友也可上門咨詢服務。
1.初步面談。約定時間私人心理顧問與來訪者做簡單面談,了解來訪者的問題需要、選擇相匹配的咨詢師,交流其他具體細節,商議并制定相關協議;
2.達成協議。心理顧問與來訪者商議、修改協議,最終達成一致,簽定相關協議;
3.提供服務。按照協議規定,實施咨詢服務,直到協議期滿,服務中止。
私人心理顧問與被服務者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1.被服務者的權利與義務:提供真實的生理、心理信息,接受咨詢服務,并支付相應的咨詢服務費;有權了解心理顧問實施服務的方式和真實情況,并積極配合,及時反饋信息;依據簽定的協議,不得提出超出服務范圍的其他要求,不得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有權利因正當理由與心理顧問提出并協商中止服務;其他相關細則可在雙方簽定的協議中體現。
2.私人心理顧問的權利與義務:負責在服務期間為被服務者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導,并收取相應的咨詢服務費;依照協議,合理合法運用心理咨詢及治療的理論和技術,提供正規的咨詢服務;根據被服務者的心理狀況,做出診斷、咨詢、治療,給予家屬建議和技術支持;根據被服務者的心理變化,適時調整咨詢方式和策略;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范圍內,嚴格做好保密工作;不得隱瞞、夸大被服務者實情;不得與被服務者建立咨詢關系以外的雙重關系;不得利用咨詢關系謀取其他利益;對于心理顧問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及時做出轉介或中止服務;其他相關細則可在雙方簽定的協議中體現。
五、案例分析
某上市公司執行董事陳先生,45歲。事業做的風生水起,每日忙于工作和應酬,工作壓力很大,疏于照顧家庭,妻子感覺長期被忽視,與其陷入冷戰并提出離婚,正在讀初中的女兒也開始厭學早戀并迷戀網絡。陳先生感覺特別無助,情緒低沉工作分心,最好的朋友也是事業合作伙伴發現并了解情況后,給了他一個電話,告訴他這個電話可以幫助他解決當前所有的困擾。陳先生打電話過去以后發現是一家專業私人心理顧問機構,對方在詳細了解了陳先生的情況以后,很快為其量身定做了整體的解決方案,包括家人心理健康體檢、個人減壓訓練、婚姻家庭治療、親子關系教育、危機心理干預、家人心靈保養等等,通過私人心理顧問對他及家人提供的專業心理幫助和體貼入微的陪伴,陳先生的工作和生活很快回到了正規,并且夫妻及親子關系因為彼此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更有了質的飛躍。
陳先生的情況不是個案,國際衛生組織有專門的研究數字表明70%以上的人們在一生中都曾遇到過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財富》(中文版)曾分別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高級經理人作了兩次壓力調查,結果顯示,70%的高級經理人承受著較大壓力,27%的高級經理人處于較高的心理衰竭水平;因不堪各種壓力而導致的明星自殺、企業家猝死的報道也常常見諸于各大媒體。
北京中迪心理咨詢的首席心理專家李建中接受媒體記者的采訪時談到:工作壓力、家庭失和、情感危機、親子關系等問題帶來的壓力、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正在成為社會精英階層身心健康的第一大隱形殺手,癌癥、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支氣管哮喘、潰瘍性腸胃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類風濕關節炎以及疼痛綜合癥等身心疾病,正越來越多的危及到社會精英階層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學習愛的能力,建立好的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解決各種壓力心理問題,已然成為社會精英階層們一個重要的生活目標。
改革開放帶來了社會經濟的巨大變化,也造就了一批能力出眾、思想先進并且注重工作及生活品質的社會精英,同時帶來了名車、名表、豪宅等奢侈品市場的爆發式增長,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這些精英,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奢侈品”——能夠幫助他們減緩心理疲勞、保障身心健康的私人心理顧問。北京中迪心理咨詢作為國內高端私人心理顧問的領導者,為社會精英提供定制化的私人心理顧問服務,讓他們更加關注自己內心的健康和完善,隨時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從而獲得更大的精神能量,以保證身體和情緒都能保持在一個最佳的狀態,真正進臻到社會地位、財富價值與身心健康三者和諧統一的美好境界。
六、私人心理顧問師的前景展望
對于一份誕生于本世紀初的專屬職業來說,心理咨詢師在我國出現才短短若干年,“長期以來,關于心理學的教育僅僅存在于師范類院校。”廣東省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級心理治療師袁榮親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之前由于溫飽問題沒有解決,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還沒有凸顯,而如今,社會對這一職業的需求,正面臨大規模的井噴。
除了個人客戶,心理咨詢機構也承接團體客戶,據透露,曾有一家國企以一年400萬元的價格購買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用以緩解職工的工作壓力和情緒管理。就拿不久前富士康遭遇的事例來說,如果企業事先在情緒和壓力管理上有所付出,就不會發生如此多的悲劇。
作為一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要認證更要終身學習。除了通過認證考試,還需要不斷學習并要廣泛涉獵各個學科。比如變態心理學,當客戶前來咨詢時,他的心理行為不涉及絕對的對錯,如果你對很多文化、宗教、習俗不了解,就沒辦法理解一些行為,也沒辦法進行深入的溝通,并進行有效的疏導和治療。”因此,從事這一行業,需要不斷地進行終身學習。
如果僅僅從賺錢的角度去做咨詢師,這一職業是做不長的。在了解自身的過程中,也可以幫助到他人,可以獲得僅靠賺錢獲得不了的幸福感。
心理咨詢師本身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一般來說,正確認識自己,善于和他人溝通,都需要良好的心態,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收獲的是快樂。此外,一般低級別的咨詢師也需要高級別的咨詢師進行督導,來解決自己在發展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勞動和社會保障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與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4-137.
[2]勞動和社會保障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與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4-42.
[3]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18-426.
- 上一篇:醫共體醫保基金管理方案
- 下一篇:新興市場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