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服務開展情況匯報范文
時間:2024-01-08 17:33: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養結合服務開展情況匯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市老年人基本情況
**市目前有60周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92萬余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總數的17%,其中空巢老年人近24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19萬多,分別占老年人總數的27%和21%,而且每年還在以4%的增速推進。因此,有效解決老年人看病就醫問題不僅僅是醫療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二、**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現狀
(一)依托社區醫療資源,在社區和居家健康養老。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以全科醫生(含中醫醫師)、公共衛生醫師、社區護士組成的全科醫生團隊與居民及家庭簽約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康復、健康教育和咨詢、中醫保健等服務。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115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參與簽約服務工作,開展全科醫生簽約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達60%以上,服務簽約戶數達到79989余戶,簽約率為15.15%。
(二)養老機構內部舉辦醫療機構。如云南省社會福利院在福利院舉辦了云南省社會福利院福利醫院,開設床位50張;**市社會福利院也在福利院內舉辦了**市社會福利院福利醫院,開設床位101張。
(三)醫療機構內部提供養老服務。如在東川區第二人民醫院原療養院基礎上成立的東川區老年病醫院于2014年8月向東川區民政局申辦公建民營東川區幸福家園老年公寓,并于2014年11月辦理了民辦非企業證書。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的基礎上,還提供養老、康復、護理、臨終關懷及生活照料等服務,切實解決入住老年人及其家屬的后顧之憂。
(四)內部沒有設置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通過與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醫療機構派出醫務人員開展定期巡診或派駐醫務人員為養老機構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鼓勵老年人在社區和居家健康養老。一是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社區衛生服務站,充分發揮其貼近群眾,方便群眾的作用,開展以全科醫生(含中醫醫師)、公共衛生醫師、社區護士組成的全科醫生團隊與居民及家庭簽約服務,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康復、健康教育和咨詢、中醫保健等服務,并鼓勵將醫療護理服務延伸至居家養老家庭和發展日間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種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務,逐步豐富和完善服務內容,做好上門巡診等健康延伸服務。二是在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開展鄉村醫生簽約服務,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上門健康咨詢及健康評估和建立健康檔案等服務。
(二)大力發展機構健康養老。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促進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重點發展醫養結合的護理型養老機構。一是積極落實《**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實施意見》有關養老機構應為入住老人提供醫療服務精神,鼓勵社會辦養老機構內部設置醫療機構;二是鼓勵和支持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延續性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探索建立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
(三)探索建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之間的業務協作機制,鼓勵開通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增強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便捷、優先優惠醫療服務的能力。
篇2
老齡事業屬于社會公益事業,為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發展老齡事業,弘揚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和社會風尚。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也是我們人事和勞動社會保障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必須從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出發,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老齡工作,積極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為此我局大力開展老齡工作,根據*縣老齡工作委員會文件關于轉發《云南省老齡工作委員會關于組織開展〈云南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行政執法檢查的通知》(魯老字[2009]6號)的通知精神,現將我局2009年貫徹老齡工作的情況匯報如下:
一、領導重視,積極開展老齡工作
我局領導非常重視老齡工作,局黨組書記、局長饒智祥多次在相關會議上就抓好老齡工作、認真落實老干部待遇和切實搞好老干部的服務提出明確要求,多次召集與老齡工作有關的股室領導進行研究安排布置,制定貫徹落實的具體辦法和措施,扎實開展好每一項老齡工作。為切實加強對老齡工作的領導,根據人動,對我局老齡工作領導小組進行調整,現由饒局長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局辦公室,確定了工作聯絡員,負責日常工作。聯絡員積極與縣老齡委溝通聯系,暢通信息渠道,并按時按質完成縣老齡委安排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務。
二、認真落實“四優待”措施
在生活待遇方面,按時足額發放各種政策性補助和費用。老干部的離退休金做到按時足額發放,老干部看病就醫得到保障,沒有發生拖欠個人“兩費”問題。給生病住院的老干部送去了慰問品或慰問金,并幫助生病住院的困難老干部適當解決護理費。對離休干部的醫藥費做到實報實銷,優先解決老干部的藥費問題。努力解決老干部的特殊困難。關心照顧有特殊困難的老干部,走訪慰問老干部遺屬,按照特事特辦的原則,及時向他們提供幫助。
一是養老保險優待。為維護廣大離退休人員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的合法權益,實現老有所養。我局遵照“稅務收繳,財政監管,社保發放”的原則,認真組織搞好養老金的發放工作。截止目前,全縣共有離退休人員518人,共核發養老金2159837、04元,確保了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發放率達100%。會計核算合法合規,會計資料真實、準確、完整;基金收支兩條線“財政專戶管理政策”執行到位,無擠占、挪用,保證了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專用。
二是醫療保險優待。為了保障老年人病有所醫的合法權益,我局完善了醫療保障體系,積極穩妥推近我縣離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運行平穩。我縣根據市醫保中心的總體部署,截止目前,我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退休人員有1828人(其中企業退休364人,醫療保險個人繳費由財政補助),現已審核報銷98人次,核撥醫療費用385445.10元。離休干部二乙傷殘軍人的醫療費用核撥支出357682.76元,共516人次,離休人員51人實行實報實銷,其中二乙傷殘軍人27人。
三是工資福利優待。截至目前,2009年我縣共審批離退休人員44名,其中行政36名,企業8名(其中80歲以上行政16名,企業6名,護理費每月300元;80歲以下200元);全縣癱瘓生活不能自理的有3名,護理費每月為600元。從而維護了廣大離退休人員享受工資福利待遇的權益,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好。
四是企業老干部生活補貼優待。首先我局召開了企業老干部座談會,關心老年人的思想,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老年人退出工作崗位后,從一定程度上減少其失落感、孤獨感,讓他們在健康、文明、舒適、方便的生活環境中愉快生活。其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價水平的上漲,今年5月初,我局還積極的向市干為我縣19名企業老干部申請生活補貼,從而為老干部的生活、就醫排憂解難,讓會議措施真正的落到實處。
三、大力加強部門自身能力建設
我局干部職工結合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認真學習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增強工作主動性和針對性,扎扎實實搞好為老干部的服務工作。堅持老干部日常工作記錄制度,不斷完善老干部工作臺帳。認真做好老干部的來訪和接待工作,熱情主動,積極為老干部排憂解難和辦事提供方便。
四、存在的問題及打算
篇3
歡迎大家到__鄉檢查指導工作,現將我鄉老年工作及“銀齡行動”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__鄉位于縣城北部,距縣城10公里,轄12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79個村(居)民小組,幅員面積76.8平方公里,全鄉總人口1.2萬人,60周歲以上老人2991人,占總人口的24.9%,其中80-90周歲的高齡老人388人,占總人口的3.2%,90周歲以上高齡老年人11人,占總人口的0.09%。我鄉一枝春茶葉種植基地抓住浙川“銀齡行動”契機,于2007年引進“中茶102”、“中茶108”、“中茶302”三個茶樹良種,經過三年的觀察試驗于2011年開始扦插繁殖和示范推廣工作
(一)開展普法宣傳,營造尊老敬老良好氛圍
一是培訓骨干,強化宣傳力。充分利用黨委中心組學習會、鄉干部會、兩干會等時機,組織鄉領導、機關干部和村干部學習培訓《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深刻理解立法精神和具體內容,切實提高各級干部對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自覺性,營造全社會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圍和環境。
二是開展宣傳,提高知曉率。結合“六五”普法宣傳,我們充分利用各村(社區)村務公開欄、鄉政務公開欄以及各類會議、逢場天多形式開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宣傳活動。自2014年以來,在各種公開欄辦宣傳專欄5期,召開各類會議宣傳6次,開展街道宣傳4次,發放宣傳資料3000余份。通過開展多形式的宣傳,提高了全鄉干部群眾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知曉率。
(二)開展敬老模范鄉創建活動,老齡工作碩果累累
一是健全機構,養老組織有力。鄉上建立了老齡工作領導小組,由鄉長擔任組長,分管副鄉長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民政辦,由民政專干擔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日常工作。各村(社區)均建立了老年工作協會,有專人負責老年工作。明確了老年權益維護機構,由司法所負責涉及老年人權益的矛盾糾紛調處和法律援助,2014年以來,共調處涉及老年人權益的矛盾糾紛1件,目前正在調解,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1人次。每年按照財政預算,撥款2000元,保障老年工作經費。
二是落實政策,養老措施有保障。及時足額發放養老金與生活補助,2014年以來,結合農村基本養老保險,按月為年滿60周歲及以上的1697名老人按標準及時足額發放養老金;執行高齡補貼政策,按月按標準及時為80周歲及以上 229名高齡老人發放高齡補貼。為老年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鄉享受城鎮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60周歲以上老人386名;切實做好五保供養,全鄉43名五保老人享受了五保供養政策,其中集中供養15名。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采取政府集體購買養老服務的形式,2014年為200名老人人均購買300元養老服務,為老人進行身體健康體檢。開展各種助老活動,結合黨員義工服務等活動,為老人打掃衛生、表演文藝節目、包餃子、剪頭發等;落實計生獎勵扶助,全鄉有162名符合政策的老人享受了計生獎勵扶助政策,每人每月享受了80元扶助金,享受特別獎勵扶助老人有16名,其中有12人享受了每人每月350元的扶助金,4人享受了每人每月280元的扶助金,全年扶助金為21萬元均全額兌現到了對象戶。
三是健全設施,養老服務到位。2014年以來,共投資進15萬元,在新塘、小林、筒車、小河、羅柘等村建成5個老年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活動提供了場所;在鐘靈場社區投資30萬元,建成1個日間照料中心;共投資近4萬元,對原敬老院進行了維修;協調社會捐贈,改善敬老院設備設施,縣政務中心協調樂山市中小企業聯合會,為鄉敬老院捐贈餐桌、太陽能熱水器、洗衣機等設備設施,為五保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
(三)開展“銀齡行動”,茶葉產業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提高了種茶、制茶的技術水平。中茶所、老茶緣和省、市、縣老專家,多次親臨現場指導茶樹種植和茶葉加工,提高了本茶區的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__茶區的茶企和茶農經常來__示范點參觀學習,在種植和加工上均起到了很
好的示范作用。茶企的加工技術和茶農的種植技術均有很大的提高。二是有效地解決了茶樹品種和茶葉產品單一的問題。成功引進“中茶302”、“中茶102”、“中茶108”三個品種,打破了幾十年來只推廣“福選九號”和“名山131”的的局面,豐富了__茶樹品種。以中茶品種的一芽一葉為原料,研制了“建和302”優質特色茶葉產品,打破了名茶就是“獨芽”、就是“竹葉青”的陳舊概念,豐富了名茶產品,調整了產品結構。
三是促進了茶業增效,茶農增收。經老專家的指導和一系列的相關活動,使茶葉企業及茶葉產品品牌的知名度有很大的提高,茶葉產品質量和銷售價格也有較大的提升,提高了茶葉企業的經濟效益。推廣了中茶系列茶樹良種,指導和示范了種植技術,茶農種茶效益有很大提高。一般茶樹品種一芽一葉做成的茶葉一斤只賣60—80元,而中茶系列一芽一葉做成茶葉一斤要賣200多元;一般茶園每畝產值2000—4000元,而中茶品種年畝產值為6000—8000元,增效、增收均十分明顯。
雖然,我鄉在宣傳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宣傳力度不夠。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和有關涉老政策的宣傳還缺乏深度和廣度,老年人維權工作存在薄弱環節,特別是在農村較偏遠的地方,不自愿贍養老人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二是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不容忽視。隨著農村職業流動、人口流動加劇,加之穩定低生育水平,全鄉“空巢”老人已上升到一定比例,據調查,2014年底,全鄉農村“空巢”老人62人,占農村老年人口的2.1%。農村“空巢”老人在生產、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和問題。
三是村級老年活動中心活動開展難。全鄉有5個村建立了老年幸福院,配備了設備設施,但是多數老人不愿到老年幸福院開展活動。
篇4
近年來,我縣貫徹《中醫藥法》,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不斷加快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實施中醫藥能力提升工程,開創了我縣中醫藥事業新局面。
一、我縣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現狀
全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99個,其中,縣級公立醫院2個,縣直衛生單位4個,鄉鎮衛生院11所(中心衛生院4所、一般衛生院7所),村級衛生室68所,私立醫院1所,個體診所11所(其中中醫診所3所)。縣、鄉兩級共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1125 人,鄉村醫生94人,個體醫生12人,全縣開放床位數 710 張(縣直醫療機構 570張,鄉鎮衛生院140張), 每千人口擁有病床4張。縣中醫院現有職工279人,開放床位數220張,編制數160,在編人員141人。現有中醫藥從業人員37人,占人員總數的13.26%,其中中醫師28人(高級5人,占比17.9%;中級11人,占比39.3%;初級12人,占比42.9%),研究生學歷2人;中藥師9人(高級1人,占比11.1%;中級3人,占比33.3%,初級5人,占比55.6%),研究生學歷1人。人民醫院、鄉鎮衛生院的中醫科、中藥房設置率為100%;村衛生室均設置了中醫診療室。2018年,全縣醫療機構門急診59.92萬人次,其中中醫門診逾12.5萬人次,約占門診總量的20.87%。
一是加快了中醫醫療機構建設。近年來我縣加大了中醫藥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投資3700余萬元在縣義峰路新建縣中醫院,占地面積26.8畝,建筑總面積13571平方米,于2011年初投入使用。對部分鄉鎮衛生院、68所村衛生室進行了新建和改擴建。投入11萬元為基層醫療機構配備了必要的中醫藥設備,極大地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醫藥服務能力。縣人民醫院投入20余萬元設立中醫科和中藥房。
二是擴大了中醫藥服務覆蓋面,培育了中醫特色品牌。縣中醫院以專科專病建設為重點,不斷加強科室建設,中醫特色明顯, 2015年9月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二級甲等中醫醫院”復審,2015年第一批掛牌成立江西省熱敏灸醫院德安分院。針灸科康復科為省級基層特色專科,配備了腰椎四維牽引床、頸椎牽引器、站立床、吞咽障礙治療儀、腦循環治療儀、熏蒸床、中頻治療儀等康復理療設備,結合中醫傳統和藥物輔助治療,可開展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疾病的診斷和康復治療。未病先防,冬病夏治,三伏灸,三九灸等活動,雷火灸、隔姜灸、長蛇灸、熱敏灸、拔罐、推拿等中醫技術深受患者點贊。2018年針灸科康復科收治住院病人470人次,熱敏灸2857人次,針灸、推拿、康復、理療2.1萬余人次。中醫骨傷科為省級重點建設中醫專科,開展的椎間孔鏡、膝關節鏡微創診療、中醫正骨手法等效果顯著。脾胃科和糖尿病科正在創建省級基層特色專科。國醫堂充分發揮名老中醫效應,外科中藥薰蒸治療、兒科小兒推拿按摩等。使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在醫療實踐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縣中醫院成立了基層中醫指導科,安排專人負責鄉鎮中醫藥業務指導和培訓。鄉鎮衛生院均成立了中醫科,建成了規范的中藥房(庫),中藥品種達200余種,配備了飲片柜、藥架、電針儀,神燈等中醫設備,能夠提供常見中醫適宜技術、中藥煎藥等服務。村衛生室能夠開展5項以上中醫適宜技術服務。
2017年中醫院潘蜀受葡萄牙傳統醫學院邀請,在里斯本、波爾圖、布拉加三地進行理論授課和現場治療教學,深受好評并被聘為葡萄牙傳統醫學院客座教授。縣人民醫院設立特色專科(燒傷科),主任程偉研制的純中藥制劑創面外傷敷料“復方燒傷寧”,對火焰燒傷、熱液燙傷、電燒傷、化學性燒傷、放射性燒傷、糖尿病皮膚潰瘍、褥瘡、手術切口久治不愈、各種外傷創面、手指斷離傷、慢性潰瘍等療效顯著。車橋中心衛生院積極創建中醫示范區,將中醫、針灸、理療、康復有機結合,方便周圍患者就診。
三是發揮了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縣中醫院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成立了中醫“治未病”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將中醫藥與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等工作相結合,通過為居民提供中醫體質辯識服務和中醫健康指導,在老年人、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中推行養生保健、食療藥膳、運動療法,積極參與傳染病預防,開展慢性病中西醫結合防治一體化服務等措施,將中醫藥工作融入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中,中醫藥服務范圍得到拓展。
四是重視了中醫藥文化建設。中醫院圍繞中醫藥開展多項主題活動。2018年6月,在愛民鄉紅巖村開展了以“走近中藥,愛上中醫”為主題的中草藥野外調查活動;端午節開展了"悠悠艾草香、濃濃醫患情"為主題的驅蚊香囊制作大賽和贈送香囊活動; 8月,開展了首屆“中國醫師節”慶祝活動,安排了傳統醫療保健功法“八段錦”表演,評選了“十佳優秀醫師”,組織中草藥辨識大賽;積極策應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加強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先后在塘山、豐林、聶橋、吳山、磨溪等鄉鎮開展健康扶貧義診,送醫藥下鄉、中醫藥文化科普等活動十余次。繼續開展冬病夏治“三伏貼”和冬病冬養“三九灸”,500余人次參與體驗。組建了一支業余陳氏太極拳愛好隊伍。
鄉鎮衛生院精心設計和建設傳統風格中醫診療服務區——中醫館。其中,車橋、豐林、鄒橋、磨溪、高塘、河東、愛民等7個中醫館已建成使用,聶橋、林泉、吳山等3個中醫館已完成主體工程。
二、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我縣中醫藥事業雖然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制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
一是中醫院負債嚴重。中醫院整體搬遷工程概算為3731萬元,共支付各項工程款3713萬元(含貸款利息600萬元)。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是:革命老區轉移支付(項目)177萬元、國債建設資金(項目)160萬元、縣級財政投入800萬元、縣政府處置原婦保院資產撥入831萬元、醫院自籌資金1745萬元。由于財政投入不足,現在中醫院欠銀行貸款720萬元,欠藥品、設備材料供應商貨款1978.72萬元,共負債2698.72萬元。負債經營,經費緊張,不能引進中醫藥診療新技術,信息化建設不完善,中醫藥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群眾中醫藥就醫需求得不到滿足。
二是中醫院民展空間不足。中醫院是我縣中醫藥的主陣地,在中醫院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是中醫院一直以來規模小、基礎差、底子薄的狀況仍然沒能得到根本性改善;另一方面是中醫院缺少進一步發展空間。突出表現在:醫院已建成的門診樓(含醫技樓)、住院樓,面積偏小,住院床位緊張;沒有教學用房;中藥煎藥室狹小,沒有地方進行中藥膏方等制劑制作;停車位緊張;已經沒有空余的建設用地,醫院進一步發展難,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我縣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從現狀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與我縣經濟發展不相適應,與周邊縣市相比,已呈現逐步落后的趨勢;從長遠看,應當考慮新建具有中醫特色的國醫堂大樓和醫養結合型的中醫院。
三是中醫藥事業扶持政策力度不夠。自從國家確立中西醫并重的發展方針以來,國家、省扶持和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政策出臺,以及新醫改方案中對發揮中醫藥作用的強化,中醫藥事業面臨著難得的新一輪發展機遇。但從實踐來看,相對于西醫,中醫藥還是處于弱勢地位,中醫藥事業發展與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還有不小差距,中醫藥服務能力與新一輪醫改的目標任務要求還不相適應。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重要作用,迫切需要出臺扶持中醫藥發展的相關政策舉措。我縣醫保政策對中醫藥扶持政策體現不夠,在醫保政策上沒有充分鼓勵使用中醫藥服務,中醫藥服務的補償政策較少,中醫藥服務的補償水平較低。如在中醫院住院患者起付線低于綜合醫院以及中醫藥特色項目的報銷方面優惠政策未能完全落實到位;中醫藥治療方法最能體現“簡、便、驗、廉”特點,可是中醫藥治療尚未列入門診醫保報銷范圍;有些中醫醫療服務收費標準過低,如耳針治療收費12元,刮痧16元,小針刀44元,游走罐10元。這些項目價格偏低而且耗時長,不能體現中醫藥服務價值,嚴重影響其推廣應用。
四是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不樂觀,中醫特色還不明顯,優勢不突出。人才是中醫藥發展關鍵,名醫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靈魂。我縣因人才原因導致中醫藥服務網絡功能薄弱,中醫醫療整體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不高,尤其鄉鎮衛生院中醫藥利用率不高,中醫特色專科優勢不明顯;中醫藥資深專家較少且大多年事已高,名老中醫更加缺乏,除了中醫院楊環、管榮高、潘蜀等之外,像我縣中醫名家余立波這樣有份量的名老中醫已不見;中青年專業技術骨干隊伍尚未完全建立,年輕中醫藥人才成長周期普遍較長,不能滿足中醫藥工作的現實要求,農村中醫藥人才匱乏現象更為突出。中醫治療率、中藥使用比例還不足,中醫院中醫藥項目收入占全院業務收入不足20%,中藥收入占藥品收入比為32%。中醫特色專科專病診治手段和診療優勢還不明顯,與綜合醫院相比竟爭力明顯偏弱。
三、加快發展我縣中醫藥事業的對策建議
中醫藥事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既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因為其價格低廉、利于養生、副作用小的特點受到廣大基層群眾的特別歡迎,發展基層中醫藥事業也是一項民生工程。從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江西)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中醫藥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都明確了各級政府完善中醫藥扶持政策,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職責。為進一步加快我縣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大中醫藥事業政策扶持力度。首先是化解縣中醫院債務,支持中醫院用地供給。縣中醫院整體搬遷負債中央化債資金908萬元去年已到了我縣,當時到了縣中醫院賬戶,兩天后隨即被縣財政撥走。希望政府能把這筆資金撥回給縣中醫院,化解中醫院債務。中醫院正在申報國醫堂建設項目,該項目計劃建五層6000平方米,主要用于做門診及病區,預算資金2400萬元。希望政府在土地利用上考慮中醫藥發展需要,在項目用地劃撥等方面給予支持,解決中醫院的發展瓶頸。
其次盡快出臺我縣中醫藥事業扶持政策。建議這個政策以政府正式文件下發。扶持政策的具體內容,一方面要制定對中醫服務的扶持政策,增加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將中醫經費實行預算單列,逐年增加事業經費;設立中醫藥事業發展專項經費,支持開展重點學科、專科建設、中醫科教、人才培養、適用技術推廣、中醫突出貢獻獎勵、農村中醫先進集體創建及中醫藥工作的監督管理等;堅持中醫院的公益性質,落實政府優先向中醫院傾斜的補助政策,激勵其開展中醫藥服務,尤其要重點支持中醫院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完善中醫藥服務的醫療保障措施,落實中醫藥醫保扶持政策。落實門診統籌基金用于支付城鄉居民在定點的中醫院門診中醫藥治療按40%報銷政策。實行醫保中醫藥報銷傾斜政策,擴大醫保中醫藥支付范圍。中醫院住院起付標準比同級綜合醫院住院起付線降低100元,報銷比例在原報銷基礎上提高5%。結合公立醫院改革,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的收費項目和標準,調整中醫藥收費價格,提高中醫診療費標準、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價格,體現中醫醫療服務成本和專業技術價值。
二是加強中醫藥隊伍建設。首先是扎實開展中醫藥人才培訓,推進中醫藥人才梯隊建設,特別是抓好鄉村醫生的培訓,切實提高鄉村醫生運用中醫藥技術水平,加快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普及。其次是在人員招錄政策上給予傾斜。現有的事業單位招聘辦法,對于招聘農村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尤其是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極為不利。要制定符合基層醫療機構實際的招聘辦法,解決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嚴重缺乏的問題。再次是開辟引進人才綠色通道。不僅要引進年輕的大學畢業生,還要注重引進已負盛名的中醫專家人才,特別是引進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年以上中醫人才,開辟醫療單位引進所需人才的“綠色通道”。最后是積極做好傳統醫學師承工作,積極動員基層合格人員參加傳統醫學確有專長人員考核,組織開展傳統醫學師承考核,加強中醫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把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中醫師送出去進修或拜師學習。
三是加大中醫藥宣傳力度,引導中醫藥事業“錯位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大力推進中醫藥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六進”活動,普及中醫藥基本理論知識,推廣培訓中醫藥“治未病”養生保健知識,讓全社會更加了解、支持中醫藥事業。
篇5
一、基本情況
(一)我區低收入群體現狀和產生原因
近幾年我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20*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4元,農漁民人均純收入9741元,低收入群眾生活工作改善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城鎮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農漁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低收入群體還占相當比重。據調查,全區共有低收入3409戶5799人,其中城鎮有519戶1021人,農漁村有2890戶4778人,城鎮低收入人口占總人口的0.6%,農漁村分別占總戶數的4.15%和總人口數的2.63%。經分析,產生貧困的主要原因:
1、因病因殘致貧。一些低收入家庭因自身經濟狀況不好,有病不就醫、小病成大病的事例增多,陷入小病苦自己、大病累全家的困苦中,全區因病因殘致貧的低收入有1303戶占總戶數的38.2%,其中農漁村1131戶,重大疾病(重大殘疾)有711戶,經醫療機構鑒定精神病殘疾603人(全區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2000人左右)。
2、因缺少勞動力致貧。就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我區有較多數量的低收入家庭是因缺少勞動力造成的,同時由于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老有所養問題得不到全面落實,年老喪失勞動能力后沒了經濟收入來源而導致貧困。據調查,全區低收入家庭年老體弱、孤兒等無勞動能力的有1045戶占低收入群體總戶數的30.6%。,其中城鎮282戶,農漁村763戶。
3、因子女上學致貧。我區教育費用高,上學負擔依然較重,上高中(技校),特別是大學費用更高,據測算,目前供養一名大學生最低費用在4萬元以上,這對于城鎮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不足5000元、農村不足3000元的低收入群體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全區因子女上學而產生貧困的266戶,占總戶數的7.8%,其中城鎮65戶,農漁村201戶。。
4、因缺少就業致貧。一些低收入家庭也想發展和就業,但缺少發展生產所需的資金和技術,一定程度上制約他們加快脫貧致富步伐,不少低收入家庭勞動力素質不高,就業難度大。全區缺少生產資金的有249戶,占低收入家庭的7.3%;要求參加各類就業培訓的有659戶占低收入總戶數的19.3%,其中城鎮170戶、農漁村489戶;要求介紹就業或外出打工的有688戶占低收入總戶數的20.1%。
5、因不愿參加勞動致貧。這類人員人數雖然不多,但因個別對象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吃光用光,如一旦納入低保、“五保”或“三無”供養對象,其不良影響較大,群眾意見大。
(二)我區改善低收入群體生活狀況工作情況
1、初步建立了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從1998年起,我區推行農漁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出臺了《*區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尤其是20*年以來,相繼制定出臺了《關于印發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若干意見(試行)的通知》(定政發[20*]27號)、《關于印發區扶持殘疾人實施辦法的通知》(定政發[20*]40號)、《舟山市*區新型農漁村合作醫療制度管理辦法(試行)》(定政發[2006]6號)、《舟山市*區貧困群體醫療救助實施細則的通知》(定政發[20*]47號)等規范性文件,落實了一系列保障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的措施,初步建立了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
2、落實了低收入群體的生活保障措施。一是提高了低保標準。全區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按“應保盡保”和動態管理的要求,擴大城鎮和農漁村低保面,不斷提高低保標準。到目前,全區納入低保2713戶4211人,10年來,6次提高低保標準,低保金農村從85元/月.人到170元/月,城鎮提高到280元/月.人。二是加強了五保供養工作。全區共有五保對象324人,其中入院供養284人,戶院掛鉤29人,分散供養11人,集中供養率96.7%,同時,大力改善敬老院基礎硬件設施,累計完成敬老院改、擴建15所。三是開展了專項救助工作。助醫。20*年我區共安排低保對象、低保邊緣對象等貧困群體醫療救助資金98萬元。在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的基礎上,全區共有1065人次得到救助,救助金額103.7343萬元。20*年,醫療救助專項資金提高到人均6元的標準,共200萬元。助學。從2003年開始實施助學制度,對低保家庭和貧困家庭子女考入大專院校學的給予一次性5000元或2500元的補助,20*年,對25名低保家庭的子女考上大專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補助5000元;對6名低保邊緣家庭子女考上大專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補助2500元,合計救助金額14萬元。救災及臨時救濟。對雖不符合五保“三無”供養和低保條件、因病、因災、因求學或特發性災難等意外傷亡影響的困難群體,主要采取了臨時救濟的方式,以保障受災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年,全區發放春夏救濟款40萬元。危房改造。以實施“暖人心、促發展”工程為載體,推進農漁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工作,改造對象從低保、五保、殘疾人貧困家庭擴大到低保邊緣戶,四年來,累計完成942戶。集中醫治重癥精神病患者。2004年到20*年全區集中醫治精神病患者累計125人(次),通過救助,減輕其家庭經濟負擔和對社會的危害。機關干部結對幫扶。2004年以來,我區建立了機關干部與農漁村低收入家庭結對幫扶機制,按“處級領導一幫一”、“科級領導二幫一”、“一般干部三幫一”進行幫扶,全區累計幫扶困難群眾3589戶(次),其中20*年結對幫扶困難戶1168戶;經過幫扶,已累計脫貧191戶。此外,還發動企業和社會各界,廣泛開展了各種社會救助、慈善和慰問、獻愛心等活動,幫助和解決了一些低收入群眾生活困難等問題。
3、增加了公共財政對改善低收入群體生活狀況的投入。這幾年,我區以“暖促”工程和新農村建設為抓手,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通過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實行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健全貧困群體大病醫療救助體系,落實新型社區老年人“以獎代補”政策,對農村6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獎勵保障金等措施,財政社會保障方面支出從2004年7680萬元增長到20*年1.47億元(大口徑),年平均增長30%。
4、加強了對低收入群體幫扶長效機制的探索。把培訓就業作為低收入群體幫扶機制探索的重點和突破口。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農漁民,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給予一次性的300元補貼,就業困難人員一次性補貼600元。參加緊缺職業(工種)培訓的人員,并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給予一次性的800元的補貼。用人單位(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新增崗位新招用農漁村勞動力,并與其在公益性崗位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且實際工作半年以上,按實際招用人數給予用人單位一次性每人300元的就業補貼,其中就困難人員每人600元。農漁村勞動力從事個體經營(除國家限制行業外),實際經營六個月以上的,憑工商營業執照給予一次性800元的創業扶持補貼,其中就業困難人員一次性補貼1500元。
二、改善低收入群體生活狀況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低收入群體脫貧主體意識不強,依賴性大。有較多低收入家庭,其家庭成員屬于年老病殘人員,有的喪失了勞動能力,其他的也普遍存在就業難問題。在獲得政府、社會救助后,在生活上產生了較強的依賴性,脫貧主體意識不強,“等、靠、要”思想嚴重,存在著“不要白不要”的不正確觀念,有個別低保家庭把“低保”當“勞保”,甚至出現個別困難群眾見政府送彩電后,還要求為其解決電費和視聽費的怪現象。
二是低保制度設計與鼓勵就業存在矛盾。目前的低保制度條款在執行過程中不利于調動低收入家庭就業積極性。低保制度規定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救助,以家庭人均收入狀況為標準確定對象,并采用差額補助形式,最低補助不低于低保標準的40%,即:城市不少于115元、農漁村不少于70元。以低保戶三人之家為例,無就業的城鎮低保戶每月可全額獲得840元的補助、農漁村為510元。有就業的低保戶補助額應扣除就業收入,由于低收入家庭大多只能從事簡單的勞力型工作,工資收入較低,為此,有低保戶認為參加勞動反而減少“低保”收入,還不如在家閑著,產生一些低保對象不愿參加勞動脫貧,也有的為享受低保政策故意隱瞞家庭財產和收入,強行擠入低保行列。據統計,在農漁村低收入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有1484人占28%,通過勞動就業脫貧具有相當潛力。
三是低收入家庭勞動力素質不高,收入來源單一。據統計,在農漁村低收入家庭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3988人,占總人數的75%;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27人僅占2%。受勞動力素質的限制,低收入群眾接受勞動技能培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普遍不高,對市場需求信息反應慢,就業競爭能力差,致富渠道窄,滿足于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模式,“戀土守家”觀念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導致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全區農漁村低收入農戶中,有1416戶占總戶數55%的低收入家庭仍從事第一產業,家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務農和打臨工。
四是社會保障水平較低。我區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由于投入標準較低,享受水平也較低,最高的每月僅為幾百元,最低的僅有二、三十元;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由于大多數被征地農漁民不愿繳納保費,每個月僅享受由政府發給的生活補助80元/人;城鎮低保每人每月280元,農村每人每月170元,均低于每年5000元和3000元的低收入標準。另外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門診報銷雖從2006年的10%提高到今年的15%(2年以上為18%),但仍然偏低,住院補償率僅為16.53%,水平相對較低。
五是區、鄉鎮兩級財政壓力大。隨著和諧社會建設的推進,我區各項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投入的政府資金大幅增加,由于市與區特殊的財政管理體制,加上鄉鎮大多是“吃飯”財政,因此,區、鄉鎮兩級財政壓力越來越大。
三、改善我區低收入群體生活狀況的對策措施
(一)科學編制低收入群體幫扶工作規劃。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對沒有勞動能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實行社會救助”,按此總要求,我們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把完善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海島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將幫扶低收入群眾致富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工作整體規劃,堅持幫扶規劃與社會事業發展、產業發展等規劃相銜接,認真分析低收入群體的個體特點,緊緊抓住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一重點。根據各個社區(村)的自然稟賦、區位特點,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規劃發展生態農漁業、鄉村旅游和農家樂等產業;并根據低收入群眾的自身條件和實際狀況,對癥下藥,因人而異,分類制定規劃,引導不同人群按自身條件走開店經商、外出務工、種植養殖等多渠道的致富之路。明確幫扶規劃的目標和任務,進行科學量化和細化,在與區域總體規劃大框架相協調的前提下,根據我區的財力、物力和低收入農漁民的實際狀況,合理安排每個年度、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科學投入、穩步推進。主要規劃目標為:
實現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零就業”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對有重大疾病、重大殘疾、精神病重癥患者和年老喪失勞動力的低收入家庭要“應保盡保”。城鄉“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95%以上,供養標準不低于當地上年度農民人均收入的60%。提高低保標準,使我地低保標準與我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到2012年,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城鄉低收入家庭全面納入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教育、危房改造救助全面覆蓋,其中住房困難的城鎮低收入家庭基本住上廉租住房或買上經濟適用住房農村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戶(“低保”農戶除外)100%達到家庭人均收入超過4500元,城鎮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除外)70%以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0*年當地“低保”標準的4倍,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
(二)加強組織領導,營造扶貧幫困的良好氛圍。首先是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區委區政府要把改善我區低收入群眾生活作為深化“暖促”工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漁村建設的一大主要任務和執政為民、解決民生的一項重要職責,區鄉兩級要成立低收入群體奔小康領導小組,具體指導、協調、督查相關工作,確保各項政策的落實和任務目標的完成。要將改善我區低收入群眾生活工作納入鄉鎮(街道)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漁村建設、改善民生和深化“暖促”工程的考核重要內容,明確工作責任,各項工作任務層層分解到鄉鎮、街道和有關責任部門,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其次是要強化措施,形成幫扶低收入群體的強大合力。要深化區、鄉鎮機關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機制,建立健全“一戶一策一干部”的結對幫扶工作新機制,機關干部在聯系幫扶一戶貧困戶,落實領導定點幫扶、部門駐社區(村)幫扶、黨員干部結對幫扶措施。積極引導和動員全社會各方面力量,開展各種形式的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努力營造人人關心和幫助農村低收入群眾的良好社會氛圍。最后是要積極引導,樹立低收入群體脫貧致富的信心。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積極開展和諧家庭、文明社區等創建活動,引導貧困城鎮和農村居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革除陳規陋習,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救助觀,特別是要鼓勵困難群眾自強、自立、戰勝困難。
(三)完善城鄉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體系。要積極探索建立并加快完善符合我區城鄉低收入群體實際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切實提高低收入群體的參保意識;把社會保險與社會救濟幫扶工作統一起來,鼓勵每一位農漁民參加社會保險。二是進一步完善低收入群體的社會救濟體系。對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和弱智、低能的貧困群眾建立長效、穩定、系統的分層分類救助機制,確保解決其溫飽問題。對于遭受疾病或自然災害而生活困難的農漁村低收入群眾,政府和社會各界要通過各種途徑,及時給予救助,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對貧困失學兒童和貧困大學生,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捐資助學,保證貧困子女讀得起書,上得起學。三是全面構建貧困群眾社會保障體系。重點鞏固提高失地農民生活保障,“五保戶”集中供養、低收入群體養老、醫療救助、農漁村住房保險等社會保障工作成效,使農漁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四是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漁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漁村低收入群眾的參與率,著力解決農漁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讓貧困農民切實享受這項政策的好處,減少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五是逐步提高低保標準,使我地低保標準與我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確保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六是要使低收入家庭有房住,解決住房困難,加大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和農漁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力度,對象由低保戶擴大到低保邊緣戶,并切實把好資格確認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