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的現狀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9: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養結合的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工學結合,現狀,問題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做好高職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服務”。因此,高職院校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
我國高職院校是改革開放時代的產物,大多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期,雖然歷史短,但經十余年的艱苦努力,不僅為地方經濟建設和有關行業培養了一批急需的應用型人才,而且也“結識”了大量的企業,形成了良好的協作關系,進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把校企合作形式,按合作的深度進行層次劃分,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是淺層次合作。學校專業方向按企業所需確定,并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建立專業專家指導委員會和實習指導委員會。聘請行業(企業)的專家、高級技師等為指導委員會成員,與企業簽訂專業實習協議,逐步形成產學合作體。
二是中層次合作。學校為企業提供咨詢、培訓等服務,建立橫向聯合體,成立董事會,爭取國內外的企業家、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參加董事會,爭取社會各相關行業、企事業以董事單位的身份支持學校發展,并建立由知名專家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切實可行的專業教學計劃,按崗位群的分類,確定專業能力結構和非專業能力素質的群體要求,根據企業的需要進行人才培養。
三是深層次合作。企業與學校相互滲透,學校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設定科研攻關和經濟研究方向,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工藝技能、物化產品和經營決策,提高整體效益。企業也主動向學校投資,建立利益共享關系,真正實現“教學一科研一開發”三位一體。學校在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各種技術、營銷、管理、咨詢服務的過程中可獲得相關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和需求的第一手資料,為課堂教學提供案例,使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
其具典型經驗做法有:
1、企業把與學校對口的生產車間搬進學校,實現生產車間與實習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習與生產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車間進校使校企雙雙真正達到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2、學校與企業建立定期溝通機制。企業把人才需求信息傳遞給學校,幫助學校規劃專業設置、改革課程和教材、設計教學過程;派遣技術人員到學校作兼職教師‘向學生宣傳企業文化,進行就業指導’并定期接受學生頂崗實習。學校派教師以“訪問工程師”身份到企業進行實踐,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3、在學校開設“訂單班”,企業派專業人員到學校給“訂單班”上課,傳授專業知識和企業文化,接受“訂單班”學生的頂崗實習。企業還提供助學金、獎學金等。從調查情況看,“訂單班”培養現象還比較普遍,由于學校和企業有著利益共同點,企業比較積極參與到學生教育的各個環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學校與企業組建職教集。通過職教集團來整合教育資源、協調各院校專業設置、開發教學材料、評估教育教學質量等。
實踐證明,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對學校資源與企業生產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拓展了辦學空間,強化了人才培養的合力,提高了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特別是通過校企合作、頂崗實習,讓學生在提高職業技能的同時,還得到了有效的職業指導、就業信息和就業幫助,提高了學生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校企合作沒有有力的政策及財政支持。現在校企合作大多是自發性的行為,這些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規范的、靠感情和人脈關系維系的低層次的合作,未形成統一協調的、自覺的整體行動,合作的成效參差不齊。雖然校企合作倍受政府、院校、企業、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關注,已經成為評價院校和培訓成果的重要內容之一,但至今仍沒有完備的體制、機制和制度的保障,缺乏統籌規劃,統一布局,缺乏強有力的財政和政策支持。
2、合作缺失法律、法規的約束和保障。由于缺乏法律、法規的約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價的情況下隨意退出合作,給對方造成嚴重損失。合作的風險性貫穿于合作的全過程,使校企合作雙方顧慮重重。在現有法律和法規的框架下,沒有明確規定校企合作雙方的權利及義務,使校企合作缺乏穩定性。
3、校企合作的利益難以協調。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難以協調。校企雙方的深度合作,受到明顯收益的無疑是院校本身及其在校學生。而企業所得到的利益則體現為獲得了穩定的人力資本來源。然而,一部分中小企業卻看不到這一點,只是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以致不愿意長期與學校進行深度合作。
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對策探索
1、應加強相關的法津、法規建設,完善行政職能,營造校企合作的良好社會氛圍法律法規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指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進一步明確和規范政府、學校、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責任和義務;建立各級校企合作教育委員會,以加強對校企合作的指導和協調;制訂優惠政策,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如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在稅收上給以相應的減免,補償其在資金、人力、設備使用等方面的付出,并對對成績卓著者予以獎勵等。要營造促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方面,政府應承擔向社會宣傳職業技術教育的責任,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大力弘揚和普及勞動文化、創業文化,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增加高職教育的社會文化基礎;另一方面,確立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等值使用的理念,可以通過抓典型、樹典型、宣傳典型、推廣典型的方式,營造出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圍。
2、院校應在多方人士組建而成的專業指導合作委員會協助下,規范教學計劃,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高職院校可以聘請行業、企業技術部門負責人以及學者、專家擔任客座教授,組成專業指導與合作委員會,定期或不定期地針對專業改革與建設、課程改革與建設、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討論研究,獻計獻策。專業指導與合作委員會的專家可直接參與高職院校各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修訂和完善實施,成為學校專業建設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高職院校要主動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參與企業相關創新性課題的研究,主動選擇企業在生產技術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列入課題加以研究,真正為企業的發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要主動把企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與學校對人才培養的內容和方式緊密結合起來,與學校的教學科研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出能適應企業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學校要以培養行業、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為重點,找準學校和行業、企業的結合點,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辦學方向、辦學層次定位和生源結構,共同制定合作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式,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零距離”對接,真正為企業輸送所需要的職業性高技能人才。高職院校要抓好“雙師型”教師的隊伍建設,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
要主動參與專業實訓、畢業實習指導以及企業一線的學習鍛煉,學習企業技術骨干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嫻熟的操作技能;同時學校要主動聘任企業技術骨干和社會上已取得專業技術資格的適用專業人才擔任兼職教師。
篇2
[關鍵詞]分級;照護;醫養結合;養老;體系
現在,我國的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制度存在明顯的不銜接,當老年群體發病后,需要在醫院、家庭和養老院等機構來回往返。加上老年人群本身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如此周折增加了老年人的負擔,也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如何更好的解決老年人群的醫療和養老問題,達到醫養結合的資源合理配置和長短互補,使老年人群更好的安度晚年生活,成為當下被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分級照護醫養結合養老社區服務體系,實現了居家養老功能的最大化,遵從老年群體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的需求差異,為我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優秀的發展藍圖。現在,本研究就該體系建設中的內容、發展必要性、問題及改進措施等綜述如下。
1.分級照護醫養結合社區服務養老體服務體系的內涵
1.1醫養結合社區服務養老體系
醫養結合社區服務養老體系中,醫是醫療保障服務,醫療保障服務的內容兼具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檢查、疾病診斷、治療和護理、醫療知識咨詢、醫療設備保障和臨終關懷等,幫助老年人遠離疾病的侵害,提升生活質量。養是老年患者日常生活的主導,包括日常生活看護、開展趣味文化活動、精神心理照顧等服務,給老年人增添生活的樂趣,幫助老年人開心、舒適的度過每一天。醫養結合利用醫養一體化的發展策略,將老年患者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醫療、養生、康復等結合為一體。這種老年人的日常康復治療和生活關照融為一體的新型模式,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1.2分級照護的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論證
分級照護的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論證是結合了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社區老年養老和醫療的基本特征,基于養老服務相關理論和政策背景,結合服務體系涉及各方人士深度訪談,明確分級照護醫養結合居家養老社區服務體系內涵結構及相應責任主體,形成體系中配套制度,論證制度的銜接、運行機制及保障。通過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橫向比較及國內歷史的縱向比較,并參照地方經濟發展現狀,闡述發展長期護理保險的合理性與可行性,進一步論證長期護理保險與醫療保險、養老保險、老年意外傷害保險以及涉老政府補貼政策間關系,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以長期護理保險為主的養老服務體系經費保障制度建議。
1.3分級照護的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
醫養結合需要醫院的醫療專業水平達到一定的等級,具備有完善的診療項目、健全的科室、足夠的硬件設備和經過專業培訓的醫療人才。同時,也應該有專業的養老機構。兩者統一合作,將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等結合,提高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身體孱弱的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醫養結合通過社區內醫院和養老機構簽訂合作計劃或在養老機構設定內置醫院,實現醫院和養老機構的資源共享,將醫療、養老和康復全程緊密結合,使老年人群享受到從養老機構到醫院治療的全套服務。
2.我國分級照護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必要性
2.1人口老齡化加重,老年人醫療養老需求增加
我國從20世紀初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在發展中國家中,是較早的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幾個國家之一。據統計,現在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5%左右,在65歲以上的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10%左右,而這一數字將在21世紀中期達到30%。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逐漸加快,因此,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老齡化還在不斷發展。而與此同時,家庭結構在不斷變化、年輕人群同比減少、人們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等導致家庭養老能力不斷削弱,養老的社會需求不斷增加。老年人群還是多種疾病的高發人群,其慢性病的患病率是其他人群的3倍以上。老年人群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也十分強烈。我國當下急需合理的措施和制度促成醫療衛生和B老服務體系的結合,以適應老齡化的發展趨勢。
2.2我國醫療機構難以提供精致的養老服務
在我國,即使是一些大型的醫院也主要以各類疾病的診治為主,相關的護理服務也多集中在病人治療后的康復期,無法完成長期的、細致的生活護理。醫療機構本身的基礎資源未涉及到老年人群的非疾病期的養護,加上醫療機構本身的資源有限,許多老年人的真正需求無法滿足。因此,迫切需要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機構出現,保障老年人的常規合理、治療和康復的完美銜接。
3.分級照護醫養結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老年人長期照護問題
隨老齡化發展老年人群依賴外界支持及長期照護的需求量會明顯增加,而長期照護更是養老服務中任務最重、最難解決部分。建立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重點應解決老年人長期照護問題。無論從服務的覆蓋面,還是養老服務的持續性來看,醫養結合的立足點和重心都應在社區、在居家。而從慢性病和老年失能失智的防治特點來看,諸多研究證實盡早預防的積極意義,基于社區的醫養結合模式將有利于主動預防策略措施的實施。同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居家老人最易獲得的衛生資源,為建立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醫養結合模式提供了有效途徑。
3.2醫療衛生資源的有效融入問題
由于老年人群的特殊性,醫學專業服務不僅是養老服務重要組成部分,更因其專業性強,使其成為制約養老服務系統質量的關鍵環節。我國養老和醫療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構建醫療衛生資源融入的有效機制和適宜途徑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問題。部分的養老機構、社區醫院等資金條件有限,醫療設備不完善,不能夠滿足高質量醫養結合的老年服務。當老年患者突發疾病需要治療時,不能夠得到及時的救助,健康無法得到正常保障。針對這一情況,需要政府和社會加大資金支持,鼓勵有能力的養老機構和醫院聯合起來,舉辦有一定服務質量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參與合作的各個單位需要明確自身的義務、責任,構建有效的雙向轉診體系。條件較好的養老機構可設立內部醫療機構,保障老人的養老和醫療需求。
3.3居家養老照護的分級標準問題
目前老年照護分級標準多參照臨床護理分級標準制定,多用于養老機構。這需結合地方養老服務和社區可利用資源現狀,制定合理、可行的居家養老照護分級標準,以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3.4醫療和護理人員不足問題
篇3
關鍵詞:老齡化;醫養結合;日本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56
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占人口總數量13.26%,預計到2020年,人口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增長,老年人對于養老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我國主要的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已經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建立十分迫切,我國政府對此十分重視,相繼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的若干意見》(2013)、《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2015)等文件,要求各地積極推進醫養結合發展。日本作為世界上老齡化進程最快、高齡化率最高的國家,在養老服務方面起步較早,尤其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上可以為我國的醫養結合模式提供借鑒意義。
1日本醫養結合服務體系
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較為嚴重的國家,數據顯示,1985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10.3%,而2013年數據顯示該比例已經高達25%以上,日本的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在對待養老問題方面,日本早在1963年就設立了長期照護機構,在2000年開始實施長期照護保險,因此日本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起步較早,值得借鑒,其主要模式包括:第一,日間照顧中心。日間照顧中心的開設主要為一些需要日常生活照顧以及需要進行康復訓練的老人提供,照顧中心責接送老人,由專業人士進行專業的照護。第二,特別養護之家。主要由護士、介護士等人員組成,負責照顧老年癡呆老人以及一些失能老人。第三,老年福利中心。主要對屬于本轄區的內的老年人提供體檢、保健服務以及健康教育等服務。同時老人可以根據自理程度和患病嚴重情況選擇不同的護理方式,滿足老年人全方位的需求。
此外,日本的養老機構還將內置的醫療機構外包給醫院進行經營管理,可以集中兩者的優勢,為老年人提供“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老年環境。日本早在2000年就實施了介護保險,介護保險的推出既可以為65歲以上的老人提供介護服務,同時還可以為處于40到64歲之間的疾病患者提供介護服務,日本介護士上崗之前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并且在通過國家的資格考試后才能夠正式從事介護這一行業,提高了日本介護服務的質量。
2我國醫養結合的主要形式
2.1在養老機構中增加醫療機構
通過政府出資建設,在民間組織的幫助之下,將醫療機構引入到養老機構中或是將醫院的資源與養老機構進行整合,可以為老年病人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例如,天津泰康老年公寓、長沙第一福利院等。
2.2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合作
通過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醫療機構中的醫生和護理人員會定期到養老機構為老人進行治療和護理,并且在老人突發疾病時可以直接與醫院直接聯系,減少了老年人路途上的奔波。例如河南鄭州的第九醫院與31家養老機構進行合作。
2.3醫療機構向醫養結合機構轉型
通過對現有的醫療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對資源進行整合,對醫院進行轉型和調整,從以前的單純提供醫療服務轉為提供醫療和養老雙重服務。通過對醫院現有醫護人員進行培訓,使其能夠滿足老年人的雙重需求。例如,北京市化工醫院通過轉型變為老年護理醫院,可以為老年人提供醫療加養老服務。
3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3.1政府多頭管理,政策落實困難
醫養結合工作的開展需要涉及到民政部、衛生部、社保部等多個部門,雖然在推進醫養結合工作中對各個部門都有分工,但是由于各個部門的性質差異,難免會存在部門“多頭管理”或是“多頭不管”的現象,導致了人力、物力的浪費。例如,民政部在進行審核時,需要涉及到對醫護人員的審核,但這是衛生部的工作。同時政府為推進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而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由于涉及到多個部門,容易出現不配合現象,政策落實困難。同時政府對于不同模式的醫養結合沒有采取公平對待的態度,往往更加偏向于養老機構轉型為醫養結合機構,而對醫院的轉型卻缺乏扶持力度。
3.2服務收費水平偏高,服務內容單一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因此在收費上比普通的養老機構費用要高,這與患病老年人、失能老年人等需要照護的老年人的收入狀況不符,因此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逐步為轉為富人設計的療養機構。根據調查顯示,各個地區的醫養結合收費大約是當地人均收入的2到3倍。此外,由于我國醫養結合處于起步階段,對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了解不全面,我國醫養結合模式提供的服務內容較為單一,無法契合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一些大型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忽視了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和日常體檢等工作,而一些小型的醫養結合機構只能治療一些簡單的疾病。
3.3資金投入不足,服務主體積極性不足
傳統的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固有的籌資機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由于剛剛起步,并沒有形成穩定的籌資來源,社會力量的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同時醫養結合機構對工作人員的工作要求較高,但是由于缺乏資金,工作人員的工資并不高,導致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不高。而且醫養結合中通過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訂協議共同提供服務中,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在老年人突發疾病時,不能保證老年人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
4完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對策
4.1健全政府管理機制,落實各項優惠措施
政府應該意識到多元主體的整合對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重要性,充分意識到醫養結合的重要性,將之納入到我國發展規劃中。民政部、衛生部、社保部等多個部門應該加強聯合,明確自己在醫養結合中的地位,打破各機構之間的條塊分割,共同參與到醫養結合服務體系中。此外,政府應該采取各項優惠措施,提高各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可以從社保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支付醫養結合費用。政府部門還應積極進行審核,將優秀的醫養結合機構設為醫保定點。
4.2多種模式并舉,滿足老年人多元需求
日本已經形成了多層次的醫養結合體系,老人可以根據自理程度和患病嚴重情況選擇不同的護理方式,滿足老年人全方位的需求。我國醫養結合的三種主要形式分別適合于不同的老年人群,養老機構中增設醫療機構適合于身體較好或是患慢性病老人;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適合于健康程度較好老人;醫療機構轉型為醫養結合機構適合于身體狀況不好、需要長期護理的老人。因此我國在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時應該多種模式并舉,加強醫療和養老的聯合,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4.3提高供給主體的積極性,完善服務方式
對于規模較大的養老機構,可以鼓勵養老機構參照醫院的標準,在養老機構內設置醫療機構,同時將醫療機構外包給醫院進行經營管理,提高經營的規范性和效率。對于規模較小的養老機構,可以加強養老機構與周邊醫院進行合作,解決老年人的治病問題。同時應該鼓勵一些醫院和符合條件的社區向長期護理、康復等方面轉型,不斷提高醫養結合供給主體的積極性,完善服務方式,滿足老年人對于養老和醫療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璐.“醫養結合”之借鑒篇[J].四川勞動保障,2015,(8):2325.
篇4
多層次醫療 社會力量要彎道超車
2009年新醫改以來,已有大量上市公司逐漸開始布局醫療服務領域,不過山西證券醫藥生物行業分析師王騰蛟告訴《經濟》記者,由于醫療服務在整個醫藥板塊估值相對較高,反映到二級市場并不強烈,在近期的市場風格下,資金還是偏向于估值低業績確定性較高的行業。
《意見》提出,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從多層次來看,目前醫療服務還是以三甲醫院為主,其次有二級醫院和一級醫院,另外還有一些社區醫院、民營醫院和專科醫院作為補充。中國醫療產業聯盟的創始發起人之一、廣東醫谷執行總裁謝嘉生對《經濟》記者稱,目前我國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三級甲等醫院,而很多基層醫院無論是醫療設備、醫生能力還是資源都比較薄弱。
目前除了政府公立醫療服務之外,民營醫院在機構數量上早已超過50%,但提供的服務數仍偏低。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員曹健告訴《經濟》記者,雖然是國家鼓勵社會辦醫這么多年,但還是以公立醫院為主,公立醫院的數量占到44%左右,服務量達到了86%左右,“而民營醫院的數量超過16000家,但其服務量只有14%左右,所以多層次的辦醫還沒有形成一個良性格局”。
近期國家支持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的力度逐漸加大。艾媒咨詢分析師劉杰豪對《經濟》記者表示,中國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巨大,公立醫院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一些經營較好的民營醫院通過借助社會資本的力量,在新醫改政策利好環境下,通過不斷創新、提高品質和完善服務,加速市場擴張沖浪藍海,對醫療服務市場格局產生極大影響。
這對醫療服務產業的投資也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正面消息,華蓋醫療基金董事總經理、國仕資本研究協會特約研究員施國敏對《經濟》記者稱,結合國家醫療服務產業的現狀及“十三五”期間的規劃,至少未來5-10年的行業增長仍然會保持相對快速的發展,會有很多機會,特別是民營醫療服務的機會。
公立與民營、外資與內資、專科與綜合、連鎖與單體、社區與健康管理等目前確實存在多樣化多層次的服務。社會力量提供醫療服務,其實大概在5年之前,就M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特別是地產公司,很多都在布局醫療市場,通過醫療實現業務轉型。
當然,那時的社會力量更多是作為公立醫院的補充出現的,發展較好的民營醫院基本是在公立醫院無力顧及或無意投入的領域發展起來的,包括眼科、口腔科、整形美容、婦產、骨科等。應該說,現在有初步的多層次多樣化醫療。
零點研究大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姜健健對《經濟》記者稱,真正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社會力量不應該只是個補充的定位,而應該是公立醫院的競爭者,甚至是超越公立醫院。“社會力量要做彎道超車。”兩個方面可以實現彎道超車。一是服務驅動,通過提供優質服務取勝,在婦產、整形、康復等市場可以布局;二是技術驅動,比如腫瘤、心血管、精準醫療等。
謝嘉生也表示,我們國家現在要重點發展基層醫院,把三級醫院簡單的門診或治療放到基層醫院去做,而三級醫院更多的是做比較復雜的、需要研究的治療為主體,“目前我們國家醫療改革的趨勢就是要壯大基層的設備、醫生的能力、醫生的資源等”。
激發醫療三大領域投資活力
醫療產業是一個比較大的行業,根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分類,很難按照統一的標準來給它進行分類。整個醫療行業根據其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可以分為藥廠、器械廠、經銷商、醫院、病人五大環節,同時根據產業鏈也可以將醫療行業分為醫生端、醫院端和用戶端。
整個醫療產業簡單說就是生產、流通、服務,醫藥和器械屬于生產環節,服務就包括醫療服務中的醫院、診所等,一些互聯網醫療或者移動醫療的創新都可以歸納到新型服務這個領域。
《意見》中提出要調動社會辦醫積極性,進一步激發醫療領域社會投資活力。對企業來說,投資要看其有沒有創新。創新是持續發展的動力,成都海創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元偉在《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投資醫療板塊要看其專業化,例如專科醫院,“傳統的全科醫院競爭很激烈,但專科醫院或其他醫療機構如果在某一領域如癌癥,有很好的研究和科研團隊,這些醫院就值得重點投入”。
創新本身不容易,醫療服務行業也如此,但包括高端專科、連鎖等模式已在過往被證明是相對比較成熟和成功的投資模式,施國敏表示,包括社區連鎖、互聯網醫療、細分專科的深入等創新,以及各層級的資本化嘗試未來是否能夠在短期內快速得到發展也需要做好十足的內功和運營。
在王騰蛟看來,醫藥行業按二級市場分類主要分為化學制藥、中藥、生物制品、醫藥商業、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目前由于政策的導向,藥品板塊即化學制藥、中藥、原料藥等承壓明顯,不過其中創新藥,不管在現在還是將來都將是資本長期關注的領域”。
非藥領域機會也比較多,其中包括醫療器械(國產進口替代)、醫藥商業(兩票制營改增利好商業龍頭)、醫療服務(分級診療,廢除以藥養醫等給服務端帶來機會)。
醫療服務領域再細分還包括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第三方體檢、第三方透析、獨立醫學實驗室等,其中專科醫院以及第三方的一些機構比較受投資者青睞,特別是像專科領域的眼科、口腔科等,目前在上市公司里面已有成熟的運營模式,類似愛爾眼科、美年健康等。
王騰蛟認為,在目前分級診療的大背景下,基層醫療市場即醫療資源下沉對于社會資本來說存在非常大的機會。
在細分領域,比如移動醫療領域包括健康醫療、醫療器械、醫藥等,劉杰豪表示,其中健康醫療行業是VC和PE最青睞的行業,但是今年的增速情況并沒有那么快,重點關注領域是在生物技術(創新藥等)、醫療設備(醫療器械等)和醫療服務三大方向,其中創新藥是未來中國醫藥產業中投資的大方向。
從資本市場估值來看,創新藥的市盈率通常是仿制藥的兩到三倍;醫療器械的監管沒有醫藥那么嚴格,更容易受到資本市場認可,未來十年是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
此外,姜健健還告訴記者,最近兩年有三個領域比較受到關注。
一是新興技術。包括醫療與3D打印、AR/VR等新興技術及解決手段的融合,還有基因測序、基因編輯、細胞治療、干細胞技術,它們最有可能對醫療健康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二是跨境醫療。在三個方面都會有市場,輕醫療(整形、體檢、旅游)、重醫療(腫瘤)、境外遠程會診。盛諾一家、春雨國際都已經在布局了。不光光是赴歐美日的高端醫療,很多在泰國的醫療是普通階層也可以接受的。這個領域未來會產生巨頭。
三是仿制藥。2016年,國家食藥總局正式開始292個品種的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工作,要求在2018年完成。這給投資者帶來刺激,而且中國資本的主流,對像生物醫藥這種長線投入的項目其實不感興趣,對于像仿制藥這樣的市場,因為它相對短期,馬上就能看到效果,所以從資本特性上來說,他們對仿制藥感興趣。世界范圍內,仿制藥的增長率11%左右,是藥品市場的2倍。
而前幾年受到追捧的數字醫療,實際上開始遇冷。其實一直到去年為止,中國在在線醫療領域的開放度是比較高的,有不少的項目被投了。但從2017年出現了一個瓶頸,就是對于在線醫療的管理、管制。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出,對這個方面的投資是一個很大的抑制。
就拿醫療服務領域里的醫療機械的廠商來說,從技術端來看,醫療機械本身成本非常高,有很多投資人去投,但無論這個行業怎么發展,政策還是最重要的一點。
易觀分析師張怡丹就對《經濟》記者表示,所有的資本都是跟著政策走的,投資人會隨著醫療產業相關意見稿的思路,“這個思路是要做什么,投資人就會去投什么”,《意見》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醫藥服務會發展中醫;另一方面是會細化一些分級診療,在細化過程中降低社會辦醫的門檻和提高社會辦醫、審批流通過程中的效率。
醫養結合牽頭 探索新商業模式
醫療產業可以和其他多個領域或產業相結合,如醫療+養老,即醫養Y合,這也是國家一直積極推行的重點,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人在65歲以后對醫療的需求是在不斷上升的,如果醫療和養老產業能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兩者之間是可以互相促進的,謝嘉生對醫養結合的模式很看好,“但在投資方面還存在一些阻礙”。
從產業現狀來說,我國醫療+養老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主流市場參與企業多,規模小,市場競爭格局初步打開。政府支持力度逐年增大,紛紛探索具備區域特色的智慧養老平臺模式。在劉杰豪看來,目前,醫療+養老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產業資本通過聯合、收購醫院等來獲得醫療資源,從而進軍養老行業;二是以醫療或者護理為主,同時提供養老服務;三是隨著醫療體制改革和醫生自由執業的解放以及大健康產業的發展,由品牌醫生建立的中小型養老養生機構,以預防和健康、養生為主。
未來需要在養老機構中引入醫療護理資源及特色養生資源,為機構中老年人提供系統的醫療護理服務和養生保健產品。劉杰豪認為,醫療+養老可以在家庭醫生制度、醫保體制等方面入手,從而給我們的養老服務帶來相對應的改善。“首先建立家庭醫生制度,為老年人提供具有家庭醫學服務和老年醫學知識的家庭醫生,同時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實現健康管理和疾病的預防。”
傳統的養老都是在家里,但是由于獨生子女政策,隨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養老成為很大的社會問題,“所以新的養老行業產生以后,很多人就會在老了之后到養老院,有專門的醫生、護士和營養師提供服務”。陳元偉表示,相關的產業,如營養食物搭配、康復中心這些都完全可以和養老結合起來,同時良好的社會保險等保障制度,不僅老人有很好的養老的地方,也會給社會提供很多就業機會,對國家來說也營造了一個很好的社會環境。
同時,養老院也會產生一些收益,整個社會形成良性循環,陳元偉還對記者稱,今后中國的老齡化非常艱巨,兩夫妻結婚之后要負擔四個老人的生活,自己要上班,還要撫養自己的孩子,壓力會很大,所以這個社會對醫養結合的需求很大。
姜健健認為,醫養結合要想做好,需要解決四個核心問題。
一是觀念問題。這個觀念不是老人的觀念,更多的是子女的觀念,現在很多醫養結合入住率低,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支付能力的問題。我國養老金本身的替代率很低,因此需要長期護理保險的支持,但我國目前還處于試點階段。
三是醫療問題。目前所有成功的養老項目,都有與其相匹配的醫療業務作為基礎支撐。但醫養結合的“醫”,需要符合老人的需求,是慢性病、心血管病、腫瘤、康復疾病的治療,需要的是這方面的醫生、護理資源。
四是醫保的問題。醫養結合其實牽涉到人社、衛計委和民政三個部門,在很多疾病上存在醫保是否報銷、報銷標準低的問題。
另外,除了需要更多的醫療設施、人力資源等資源,醫養結合還缺少很多有力的措施。首先,現在很多養老機構還偏小,醫院承擔起來很吃力,需要國家更多的扶持政策,同時鼓勵更多民營資本投身到養老行業。
篇5
隨著我國老齡化情況的日趨嚴重,養老工作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采取便捷、舒心、穩定的養老方式是各級黨委政府亟需解決的重大民生工程。桃源縣共有老年人口21.3萬人,占總人口21.6%,其中城市老年人口2.9萬人,農村老年人口18.4萬人,失能老年人數1萬余人。可以說,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對我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對此,我們組織部分代表就如何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了一定的初淺思路,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養老服務業發展現狀
(一)發展基礎
1.
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逐漸形成。近年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協調指導、評估認證等方式,積極鼓勵社會組織、家政服務企業、居家養老服務專業機構,為90%的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為7%的老人提供社區服務,為3%的老人提供機構養老服務。如桃源縣樂怡園養老服務中心就是由社會力量舉辦的居家和社區養老項目,該中心積極探索適合桃源本土特色、為社區五保、孤寡、困難等老年人開展了助餐、助潔、助醫等系列上門延伸服務活動。
2.
各類補充養老項目有序推進。突出推進了以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屋為主的養老項目,2018年建成日間照料中心7個,2019年建立日間照料中心5個,建成了67家農村養老“幸福屋”,現如今全縣敬老院占地面積達到260畝,建筑面積達到5.3萬平方米,實現了每個鄉鎮達到了
1-2所敬老院的目標,有效的為所在村(居)的留守老人提供健康保健、心理咨詢和文體娛樂等服務。
3.
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全面鋪開。為貫徹落實省市要求,我縣居家和社區養老改革試點工作深入實施。目前,已建立了老年數據庫,對全縣高齡、失能、貧困、空巢等特殊困難老年人進行了大摸底、大排查;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正朝著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方向大力發展。
(二)存在突出問題
1.
政策支持力度有差距。一是補助標準低。盡管2016年出臺了17號文件,但民辦養老機構床位補貼和運營補貼的標準還較低,離市政府文件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護理員特殊崗位補貼制度沒有實施。二是補貼范圍窄。目前只對縣城規劃區內社會力量舉辦的、經縣民政局驗收達到國家運營標準的養老服務機構實施運營和床位補貼,全縣享受補貼的只有一家。三是政策支持欠缺長久性。目前補貼政策只管三年,并且只補貼民辦養老機構,造成部分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無力運行,近年來投入建設的15家養老服務示范點,現在運行的只有7家。
2.
養老資源利用率低。一是敬老院入住率低。我縣目前有41所農村敬老院,總床位2400張,入住五保老人不足1100人,床位使用率不到50%。二是敬老院整合效果差。提倡將全縣老、舊敬老院進行關停整合,對場地、設施較好的敬老院進行提升改造,轉型升級,但收效甚微。三是敬老院管理服務不到位。部分敬老院管理、護理人員缺乏責任心,本著多1人不如少1人的原則,不愿接受社會老人入住。
3.
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近年來我縣探索了以公辦敬老院為主、民營養老為輔、日間照料和農村幸福屋為補充養老產業的發展模式,但這些項目建設與服務范圍還是在初級階段,民間資金投入沒有積極性,民營養老模式發展緩慢,實質上的健康養老體系還沒有形成。
二、關于加快健康養老服務業的建議
為不斷提高我縣社會化養老水平,促進我縣健康養老事業加快穩定發展,特提出以下建議:
1.
提升組織推動力度,提振發展信心。一要建立組織機構。健全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協調機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養老服務工作機制。二要建立考評機制。將養老服務納入縣、鄉鎮(街道)、縣直單位責任制,加強督促協調,確定各成員單位在推動養老服務設施改造、項目建設的職責和責任。三要建立議事制度。對社會力量申請興辦民辦養老機構的實行一事一議,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降低準入門檻,精簡行政審批環節,建立“一門受理、一并辦理”的并聯審批平臺,提高工作效率。
2.
規范養老扶持政策,留住各方人心。一是統一運營補貼。按照自建床位數核算補貼標準。對接收“三無”老人、農村“五保”老人、優撫對象、空巢留守老人、低收入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人員的民辦養老機構要重點保障,實行購買服務,確保供養機構“不吃虧”。二是統一護理員崗位補貼。護理員是特殊崗位,要在保證持證上崗的前提下,切實落實他們的崗位待遇,補助標準實行自然增長,按時提高。三是統一補貼范圍。養老機構補貼的范圍應擴展到全縣所有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機構,非營利性、營利性養老機構可分級補貼。由城鄉社區舉辦的日間照料中心、城鄉醫養“健康屋”、城市“宜老自助屋”、農村“互助幸福屋”等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及養老服務設施實行定期補貼,確保長久運行。
3.
有效整合利用資源,推進一體化建設。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方協同”的工作思路,使各方資源優勢互補、合理配置。一是優化政府敬老資源。要建立完善的鄉鎮(街道)運作平臺和支持系統,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盡快整合基層民政、勞動、衛生、旅游等公共服務資源,對社區老人實行免費開放,最大程度地發揮現有設施的功效。二是整合社會服務資源。要完善部門結對幫扶制度,鼓勵轄區內的學校、醫院、企事業單位結對共建,提供適當的資金、場地、設施等,并定期開展保健知識講座、健康體檢等活動。積極開展項目化簽約承諾制服務,向資質高、信譽好的社會服務機構購買老人日常必需服務,拓寬居家養老服務的供給面。
篇6
表面上看,武漢60家醫藥企業倡議不搞回扣,抵制商業賄賂,凈化醫藥市場環境,場面的確比較壯觀。但是如此宏大場面的倡議“藥效”到底有幾何呢?
高藥價的根子在醫院以藥養醫。體制不暢是事實,但藥價經過層層盤剝,價格虛高,顯然不僅是以藥養醫的問題了。我們不能因為體制弊端忽視了流通環節的腐敗。
在醫療投入不足,以藥養醫現狀暫時無法根本扭轉的情況下,應該在理順藥品定價體制,減少藥晶流通環節上下工夫。一方面有關部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拿出嚴格問責的大動作。壓縮藥品審批定價的權力空間,取消地方給藥品定價的權力,解決藥品定價價出多門的問題。藥品統一按成分定價,不按藥名定價,堅決杜絕一藥多名,保證藥品性價比。不追求新藥數量,要追求藥品的安全性與藥名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嘗試醫院、藥店直接從藥廠進貨,或者由政府統一采購,減少流通環節就是減少腐敗環節。
更重要的是,要擠出藥價中的水分,就要給高藥價戴上緊箍咒,實行藥品出廠價與零售價對接。規定出廠價與零售價之間的差價比例,如果差價超標要堅決問責,鏟除回扣、提成的土壤。這或許比紀檢部門強調打擊商業賄賂,藥企聯合發倡議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川新聞網
藥店不要在醫保卡上玩貓膩
“網絡假繁忙”是指網絡一切正常,完全具備刷卡交易條件,而藥店卻以網絡繁忙為由,告知顧客不能刷卡。對不能實現現場交易的問題,藥店的解釋聽起來十分合理:刷卡設備運轉不過來。看來,不能實現方便、快捷購藥的原因不在藥店,而在于醫保刷卡網絡技術不高、網速太慢。
但能查詢卡內余額就能當場結算。那么藥店為什么不當場結算呢?真正的原因還是在于藥店希望以現金結算。
如果是網絡技術上的原因,顧客當然可以諒解并感激藥店的做法,但如果是“網絡假繁忙”,本意是促成顧客以現金支付,以減少醫保資金在經營資金中的占有率的話。那么。這種做法不單單是制造了麻煩,而且已經涉嫌違規。藥店如果長時間采用這種做法,很有可能會出現聰明反被、害人又害己的嚴重后果。
醫藥經濟報
醫療資源動員不足亟待解決
國內醫療行業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資源動員不足,也就是供給不能夠充分滿足不斷提高的醫療服務需求。
如何動員體制外資源進入體制內、體制內醫生、護士如何通過制度變革發揮他們的積極性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當前醫改最迫切解決的問題是基本醫療保險的建立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完善。解決“看病貴”的關鍵是建立“風險分擔”的保障體系。而“看病難”解決的關鍵是建設基層醫療機構,特別是二級鄉鎮:衛生所、衛生院、社區衛生機構,使之能夠分流病人。
建立醫療管理體系后,首先政府需要建立統一的醫療衛生監管機構。其次是管好兩個“極”-極端的病癥如癌癥和極端的人口,即城鎮和農村低保人群。
新華網/岳瑞芳
中醫院姓“中”不能動搖
基層中醫院因業務收入“含金量”低,在補償機制尚未完善的情況下發生虧損并非個別。因此,對中醫院的虧損應實事求是地分析,只要并非管理不善,又非經營失策,也非業務清淡所造成,就得從補償機制的問題上研究切實的對策。
應當看到,黨和國家對中醫藥事業越來越重視,各地正在不斷加大中醫投入,不斷推出鞏固發展中醫院的傾斜政策。但國家財力畢竟有限,對中醫院的投入還不可能完全普遍到位。就醫院自身而言,不應光是眼睛向上,盯著國家等補助,而應眼睛向內,抓好增收節支,努力實現扭虧轉盈。中醫院抓增收,只能通過提供更多更好的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的服務而來,絕不能丟掉姓“中”或“以兩代中”急功近利抓創收。
篇7
首先,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不但與人的生命健康直接相關,而且從藥品的銷售來看,它與其他商品最大的區別在于藥品的消費不是由消費主體――患者說了算,而是由醫生所決定的,患者只有掏腰包的權利。
其次,現在醫院實行的是“以藥養醫”的補償制度,也就是說,醫院的收入主要來自藥品的銷售而不是醫生的技術,這就造成了醫生開藥會出現利益驅使的可能。
患者吃什么藥由醫生說了算,醫生的主要收入又來自于藥品的銷售量,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給患者多開藥、開貴藥是正常的,不這樣做倒是反常的。
舉例說,如一個患者很少患病,沒有用過藥。一旦患病,醫生應該先選擇廉價的藥品使用,如每支只有0.37元的青霉素。但是,現在很多醫生直接開出20多元甚至50元、上百元一支的頭孢三代或四代。患一次感冒,每天輸10支青霉素才3.7元,而輸兩支頭孢類藥品就需60―70元,患個感冒花費幾百乃至上千元已經不足為怪。
藥價虛高的另一原因是國家定價部門對藥品出廠時的價格核定水分太大。原來一些價格低廉的藥品,利潤較小。生產企業改換一下包裝、劑型或者含量,增添兩種輔料,就翻牌成了所謂的“新特藥”,價格一下翻了數倍、數十倍甚至上百倍。
如某制藥廠生產的抗病毒類白介素凍干粉劑,出廠價僅為3.5元,而國家為其核定的零售價卻為70元;武漢某制藥廠生產的注射用更昔洛韋,出廠價僅為5.8元,而國家為其核定的零售價為218元。
流通環節藥價也是越招越高,藥品中間流通環節增加的水分也相當大。總、地區、市級、一級、二級、三級等,經銷商在銷售中層層加碼。加上醫藥經銷商、中介機構和醫院利益的驅動,使三方結成了“利益同盟”,他們都愿意招進高價藥,以便從中獲得更高的收益。如醫院只招30元一支的頭孢類用藥,順加15%,每支就有4.5元的利潤。而醫院招0.32元一支的青霉素,順加15%每支只有不到5分錢的利潤。在我國目前“以藥養醫”的現狀下,醫院當然愿意招進價格昂貴的藥品。
而中介機構的收費是以中標藥品的成交額收取2‰―6‰的服務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將藥品經銷商、中介機構和醫院三方捆綁到一起,使藥品招標工作偏離了招標的方向和目標,藥價越招越高。患者將藥價高、吃不起藥的怨言都發泄到了政府和有關部門身上。 目前我國藥品生產供大于求,價格反而高了。占藥品銷售量80%― 90%的醫院,藥品價格要明顯高于藥店的價格。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藥價虛高是全過程、全系統的:在定價環節,定價虛高;在流通環節,經銷商層層加價虛高;醫院、經銷商和中介機構結成“利益同盟”,使藥價越招越虛高;在使用環節,也就是藥品銷售的最后一個也是最關鍵的關口――醫生,受利益驅使,不合理用藥,開大藥方、開貴藥。如此下來,藥品到了患者手里,已經成了一座難以逾越的山。
因此,對藥價虛高也要采取系統的、全方位的措施進行整治。
篇8
參觀學習的養老服務機構,目前在全省養老服務方面,從建設規模、運營模式、經營理念、服務標準、專業程度、產業運作等方面都有很強的代表性,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是建設規模大。____樂天養老中心項目,由企業集團承建,由省發改委立項規劃建設集公益事業、養老產業為一體的社會公益項目。項目總投資約60億元,規劃占地4000余畝,規劃建筑面積近300萬平方米,建成后可以滿足3萬名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一期項目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7000張養老床位,年均接待老年人9000人。____市____區民生信息服務平臺,把89000民生服務中心作為民生領域“一號工程”。中心呼叫大廳設有49個坐席,“點對點”承接群眾電話、短信、網站、微信等服務訴求;民生大廳設有25個窗口,“面對面”接待群眾來訪。同時,借助國內領先的“智慧民生社區項目”,將智慧移動理念植入服務中心,為市民提供遠程醫療、數字養生和居家養老等個性化服務,首批2萬部一鍵通手機已免費發放到全區70歲以上老年人手中。
二是經營主體活。招遠市社會福利中心,是招遠市政府投資由山東中礦集團有限公司承建,招遠市金都醫院租賃經營,集養老、醫療為一體的現代化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機構。總投資3.1億元,占地8.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設計床位620張。該中心的建設,政府給予政策扶持,要求其發揮托底保障作用,發展成為招遠市集護養、休閑、醫療為一體的大型公益性養老機構。考察公辦民營的單位是非政府組織在運營,他們的危機感、緊迫感強,管理、研發、服務團隊精干高效、有事業心。
三是產業鏈條長。____樂天養老中心項目在做好養老服務業的同時,重點打造養老服務產業,在優先滿足老年人基本服務需求的基礎上,積極拓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閑旅游、健康服務、精神慰藉等服務,加強殘障老人專業化服務。圍繞適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醫、娛樂等需要,開發老年產品用品,真正把老年服務業辦成了老年產業。涉足院舍養老、醫療衛生、居家照料、老年餐飲、清潔管家、護理教育、老年用品等領域。
四是服務標準高。考察的幾處養老機構都結合實際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服務標準。____市____區老年人護理中心的智慧養老模式,啟用老年人服務熱線12349,將服務細化為基礎服務、候鳥養生、異地養老、居家養老、精神慰藉、養老護理、特殊訂制服務等板塊,進行量化、細化、標準化服務。參觀學習的養老機構均有自己的專業培訓機構和團隊,從具備國家職業鑒定證書護士資格的人員中招募專業服務人員,并經過養老專業護理師培訓,進行全責護理訓練,同時面向社會對相關管理及服務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如失能老人房間無異味、服務人員工作時間無空隙安排等現象,充分體現了團隊管理專業化水平。所參觀養老機構均實現的醫養結合,如樂天養老的醫養結合模式,目前醫療康復中心已與省立醫院達成合作協議,將建設綜合性三甲醫院。樂天養老中心推進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復合養老的服
務模式,其亮點在于將養老服務標準化、模塊化,便于復制和推廣,為解決社會養老難題做了有益嘗試。(一)我縣養老體系建設的現狀
一是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助養需求多。我縣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7.1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9.8%,高于全國水平(14.8%)5個百分點,其中農村老年人4.6萬人,約占全縣老齡人口的70%,而且每年還在遞增,高齡比重逐步上升,單獨居住、獨自生活的老年人也越來越多,需要照顧的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隨著高齡比例增多而增加,養老需求日益增長。
二是全面推動養老體系建設。自2014年以來,我縣將社會養老體系建設作為“重點惠民舉措”之一來實施,制定了《關于加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的實施意見》,在縣鎮村各個層面推動養老體系建設。目前,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場所)50處,其中公辦養老機構8處(7處鎮(街道)敬老院,1處光榮院),床位1153張,集中供養了74.5%的農村五保對象和24名孤老優撫對象。建成農村幸福院36處,床位720張,已運營22處;建成運營城鎮社區日間照料中心4處床位80張;民辦養老機構2處(玫苑老年公寓、紅楓葉老人養護院),床位252張。目前全縣共有養老床位1851張,每千名老年人26 張,年底可達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張的目標。
三是開展多方面養老服務。通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博愛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服務,為符合條件的52名(其中8名城市“三無”老人)特困老人每人每月提供20個小時的無償上門送時服務。為336名80歲以上低收入老年人發放了高齡津貼。采取物質配送、生活照料及家政服務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為老人上門醫療巡診,春節前送食用油、面粉、貼春聯等活動。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機構方面。公辦養老機構改革進展緩慢,7處鎮街敬老院,已經運行多年,但未按要求對敬老院辦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人員現在只能由政府從其他崗位上調用。沒有成立社會福利中心,導致部分孤兒和城市三無人員無法集中供養。
二是人員方面。養老服務隊伍不專業,缺少專職護理人員。敬老院除鎮街委派的管理人員外,沒有專職護理人員。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大多年老、體弱、多病,對醫療、康復、護理的需求十分迫切,缺乏相應的醫療設施,缺少專業的醫生進行值班。農村幸福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由村(居)管理,運營不規范。
三是經費方面。建設運營資金不足,鎮街存在對敬老院的建設資金和運營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部分農村敬老院從五保老人供養經費中列支2013年以來陸續成立的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等養老機構,因村級經濟基礎薄弱,建設標準較低,達不到標準化運作的要求。
四是管理方面。養老場所隱患較多。由于農村幸福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處于探索階段,體制和政策上還不完善,大部分都是在原有閑置場所的基礎上因陋就簡進行改擴建,建設手續并不健全,沒有通過驗收或審查,存在較多安全隱患。養老機構(場所)管理服務缺乏規范,目前運營的農村幸福院和日間照料中心,在管理服務上處于粗放式管理階段,距離規范化、程序化、精細化的現代養老服務管理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村(居)干部對養老工作的工作積極性不高。部分村兩委干部認為做養老事業無利可圖、擔心老人在養老場所發生意外,不愿意讓老年人入住養老場所,直接影響到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我縣僅停留在養老服務業方面,沒有形成養老產業,社會資金投入養老產業的積極性不高。
(一)建設完善養老機構(場所),實現縣鎮村養老服務全覆蓋。根據老齡人口的基數和供養需求,科學編制養老服務機構布局規劃,統籌推進城鄉養老服務機構建設。一是建議成立我縣社會福利綜合服務中心,將老年公寓、縣光榮院、縣救助站(未成年人養護中心)及失能半失能老人養護院等納入中心統一管理,通過招投標的方式引進醫療機構建設康復中心,實行醫養結合,集中供養城市三無人員、孤兒、流浪乞討人員、孤老優撫人員等民政服務對象及社會化養老服務對象,提高入住率、盤活國有資產。二是整合資源,通過改善提升敬老院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實現敬老院向區域性社會養老服務中心轉型。重點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難老人、高齡老人及重度殘疾老人等特殊困難老人提供養老和護理服務,同時向居家老人、留守老人提供寄養代養、日間托養、家庭護理、配送餐等服務。探索打破鎮街行政區域界線,建設縣級綜合性五保供養中心,將全縣五保對象納入縣級財政供養范圍。三是繼續加強農村幸福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規劃建設。將農村養老房建設與美麗鄉村、危房改造、幸福院建設和基層服務機構建設相結合,科學規劃、分批建設,形成具備居住、醫療、娛樂、日間照料等功能的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一批公寓式(一室一廳一衛)養老房,實現醫養結合、老殘托養、產權集中、循環使用等多種服務功能,解決農村獨居、空巢、高齡老年人養老難問題。四是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鼓勵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社會組織、個人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養老事業中來,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興辦養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動中心等養老服務機構。通過床位補貼、運營補貼和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利用閑置土地、場所、設施等,開辦各種模式的養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養老服務機構。
(二)積極推進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逐步建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一是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為解決包括日間照料中心在內的社區居委會綜合用房緊張問題,在城市建設中將社區居委會綜合用房建設納入強制性規劃審批序列:由規劃部門牽頭負責城市社區綜合用房建設工作,國土、建設、房管、民政、財政等部門共同參與。在縣城和各鎮新建房地產項目的社區,要求開發建設單位按照社區用房面積每百戶(套)25平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其中不少于5平方米用于社區養老設施),并按每平方米不低于400元的標準進行裝修,無償提供給社區居委會。規劃建設部門在進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時,應在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附施工圖)中明確社區辦公服務用房的具體類別、建筑規模、設置位置。二是探索建立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依托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同步建立社區家庭養老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教育和文化活動、助餐、保健康復、日間托老等服務。引導和鼓勵社會組織、家政服務企業等參與居家
養老服務,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文體娛樂、老年教育、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社會化服務,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三是積極開展養老服務平臺建設。建立民政服務對象信息平臺,將民政各類服務對象信息錄入信息數據庫,根據不同業務劃分養老服務、社會組織、救災應急、城鄉低保、各類救助、優撫對象、社區建設等不同板塊。依托民政服務對象信息平臺,逐步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網絡,完善老年人救助服務系統功能,建立包括老年人健康檔案、子女聯系方式、居家呼叫服務等功能的信息系統,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和信息溝通等服務。(三)推動養老服務規范化建設,實現對養老行業的科學監管。一是完善制度。制定我縣養老服務設施管理章程流程,推動我縣養老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出臺《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養老機構管理條例》、《農村幸福院管理暫行辦法》,完善養老機構的基本規范,制定養老服務機構星級評定標準和服務管理規范。二是加強養老機構管理。明確的機構建設、設計規范,行業準入、服務標準和評價體系,完善收費機制、護理技術、食品衛生安全、醫療保障、教育培訓和應急處置等具體實施細則,形成規范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指導各農村幸福院成立幸福院監督委員會,做到定期公示公開幸福院賬目。
篇9
【關鍵詞】失獨老人 養老 法律保障 社會關懷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熱議,“空巢家庭”再次引起輿論關注。然而,社會上還出現一種“空巢”,他們“空巢”的原因并不是子女外出工作、學習,而是因為發生意外或疾病,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離世,這樣的家庭被稱為“失獨家庭”。由于我國在80年代后將計劃生育政策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實施,“失獨家庭”的父母大多是50歲以上的老人,很難再生養孩子,也不再收養子女,被稱之為“失獨老人”。“失獨老人”不僅要忍受老來喪子的精神痛苦,還要面臨無人照料的養老困境。
對于中國“失獨家庭”的數量,目前還沒有權威部門對他們進行過詳細的數據統計,但是按照已有數有些機構做了樣本統計:中國15歲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約有1.9億人,這一年齡段的年死亡率為萬分之四,因此每年約產生7.6萬個失獨家庭,按此統計,中國的“失獨家庭”至少已超百萬。據湖南省計生部門2013年1月的最新數據顯示和項目組成員調查發現,湖南省目前登記在冊的“失獨家庭”18133戶,其中株洲1047戶。項目組成員通過調研,從株洲市民政局及株洲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相關部門,這些“失獨家庭”的父母大多在50歲左右,失去唯一的孩子以后已無再生育的可能,在失去家庭養老這一我國目前“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之后,他們不但要繼續承受喪子之孤苦,更面臨著疾病、醫療、養老等一系列現實難題。然而我國目前對于“失獨家庭”的幫扶制度也并不完善,因此,“老無所依”是“失獨老人”面臨的窘境,“會不會有尊嚴的過完余生”是“失獨老人”普遍的擔憂。由此可見,“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這一全國性的社會問題在株洲也日益凸顯,亟待解決。如何使“失獨老人”安度晚年、樂享晚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失獨老人的現狀
(一)失獨老人的精神狀況
在中國,養兒防老成為幾千年來養老的最優選擇,對于每一個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子女對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子女的不幸離世,使得這類老人如墜深淵,往往感覺到無助和孤寂,情感上十分脆弱,很長時間都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無法走出悲痛的陰影,逃避心理嚴重。差不多所有的失獨父母都會保存著自己孩子生前的一些物件,借此緬懷他們。睹物思人,他們害怕每一個節日,往往自卑,情緒十分消極,看到含飴弄孫的老頭老太會刻意繞開,自己的人生也漸漸從主流中掉隊,更有甚者搬離原來居住地,逃避有關孩子一切的環境、鄰里,甚至親戚,徹底斷絕和原來的生活圈子交往,開始與世隔絕,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過著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二)失獨老人的身體狀況
遭受喪子之痛的沉重打擊后,這類人員比同齡人相比,普遍顯得十分蒼老,長期處于悲傷之中使得他們的心臟、肝臟等主要器官功能受到嚴重損傷,其中一大部分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癌癥、抑郁癥等疾病,有的甚至長期臥病在床,無人服侍,生活十分困難。
(三)失獨老人的經濟現狀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以居家養老為主,家庭的供給是老人的主要來源。失獨老人與其他老人相比較,無法從成年子女那里年得到相應的家庭贍養支持,有的甚至無任何經濟來源僅靠低保維持生計的,對于患病人員生活更加貧困,再加上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4-2-1”家庭結構,使得這類老人中有一部分還要贍養年事更高的父母,大部分經濟條件較差,由此可見,失獨老人的家庭經濟負擔十分沉重。
(四)失獨家庭養老面臨困境
“不怕死,只怕老,只怕病”,成了“失獨者”群體中廣泛流傳的一句話。失獨父母大多數都是50歲之后的人群,養老問題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特別是生病去醫院治病,其他老人都有兒女陪伴身邊,而他們只能形單影只,獨自求醫,過著凄涼的晚景,“一個人貧窮不可怕,可通過努力去改變。可如果沒有了精神支柱,什么都沒了意義”是他們共同的感受。想進養老院養老,卻沒有子女為他們簽字,而生病住院需要動手術,也沒有子女給他們簽字。當年他們是為了響應國家政策才會面臨養老困境,所以他們的養老更理應受到國家的獨特照顧。然而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失獨父母,失去了家庭養老的機會,而社會養老國家養老的力度不夠,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他們的晚年生活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受著雙重的折磨,很多失獨老人身體健康狀況欠佳,精神狀況更是糟糕,養老面臨著窘境,“我們會不會有尊嚴地過完余生”成為他們普遍的擔憂。
(五)現有救助政策對失獨家庭養老保障的缺失
2001年頒布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對于“失獨家庭”社會保障的條款內容、概念過于模糊,該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條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這里的“幫助”不是“責任和義務”,而且“給予必要的幫助”這個概念很模糊,在法律上沒有一個具體的衡量標準,執行起來也有很大的伸縮性;國家計生委特別幫扶政策中的條件過于苛刻且補助過低。針對“失獨家庭”,現行的國家計生特別扶助政策,對獨生子女傷亡家庭進行補貼每月每人一至兩百元,但在年齡方面要求女方年滿49周歲時,夫妻雙方才能同時納入扶助范圍。而這樣的經濟救助和年滿門檻對于數量龐大的“失獨家庭”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2012年6月,施行16年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首次修訂,中國的養老問題再次提上國家議程,而這份大規模擴容的修訂草案也并沒有給予數量龐大的“失獨老人”特別的關注,且相關規定要求過于滯后,不能適應現今對“失獨老人”保障的要求,“失獨老人”面臨的養老壓力和精神空虛無法得到改善。
三、解決失獨老人養老問題的建議和措施
(一)加強對失獨家庭的幫扶力度
在2013年兩會中,株洲市政協委員丁利英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加強對“失獨家庭”、“失獨老人”的養老扶助,提高對“失獨家庭”的補助標準;湖南省政協的一些委員也提出了國家現有補助基礎上要提高失獨家庭補助標準的建議,以滿足失獨家庭父母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提高補助標準 “失獨家庭中,如果女方年滿49歲,父母雙方每人每月300元,每人每年扶助3600元;女方年滿60歲,父母雙方每人每月600元,每人每年扶取7200元補助。”同時,除對于失獨家庭的日常補助外,建議對失獨家庭給予一次性補助,以解決失獨家庭的實際經濟困難。
加快完善社會養老、醫療保障機制,保障“失獨家庭”、“失獨老人”基本的生活問題
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可考慮在長株潭城市群結合部,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長株潭高檔生態養老社區。既交通便利,又遠離城市的喧嚷,將其打造成為新型休閑小鎮式的生態養老社區,為三市城鄉老年人提供優美便利的人居條件。同時,還可積極探索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委托管理、購買服務等養老服務業社會化、市場化運作方式,鼓勵社會資金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發展養老服務業。由政府出資為失獨父母購買養老、醫療及意外保險,重點解決這些家庭的養老和醫療困難,真正保障這一人群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養老社區還可以跟醫院建立合作,定時把醫生請過來,為老人進行心理疏導、康復治療,免去了老人反復折騰的麻煩。
并通過相關政策鼓勵失獨家庭中女方45歲以下、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婦再生育
民政部門可以建立“獨立養老院”,為失獨父母提供政策或條件集中養老,讓他們互相安慰,共度晚年。“建議民政部門放寬領養條件,為失獨家庭搭建合法收養、領養兒童的平臺,方便他們收養、領養社會孤兒。”
(四)建立“以人為本”的多重關懷機制
養老不僅是物質層面,還包括精神層面。國家和政府不僅要為失獨家庭提供物質支持補助不僅給了失獨家庭,還應進一步重視“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進一步加強養老工作保障工作,針對失獨群體在日常生活照顧、精神慰藉、康復、護理等方面的需求及時向他們提供心理援助,進行心理疏導,給予他們精神安慰,幫其擺脫幫助他們擺脫喪失子女的痛苦及其心理陰影,傳達社會關懷。
(五)通過倡議、發動、引導志愿者活動
建立“勞務儲蓄”等方式,動員各類人群到社區為老年人服務,鼓勵低齡和健康老人為高齡老人服務,建立、壯大社會化與專業化相結合的服務隊伍,提倡居家養老、老齡人互助、社區補貼、基層組織購買養老服務等,保證“失獨老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總之,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已不單是一個道德問題,更是一個法律問題,對我國的衛生醫療、社會養老保障和社會安定團結帶來了諸多的挑戰。能否解決好“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關系到我國能否成功應對老齡化難題以及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目標。當年他們是為了響應國家政策才會面臨養老困境,所以他們的養老更應該受到國家的獨特照顧。因此,我們要從物質幫助到人文關懷各種層面,從和諧社會整體的大視角去關注“失獨老人”養老問題,去努力構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和諧的社會大家庭。
篇10
關鍵詞: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率;三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002-03
一、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的概況與“三生教育”對策
2006年12月的一項調研數據,估算北京地區高校學生抑郁癥患病率達到了23.66%[1]。近年來眾多研究文獻的相關數據表明,國內高校學生抑郁癥患病率在13.25%~79.9%之間浮動[1]。2006年至2009年,大學生自殺有增加趨勢,多個調查顯示,抑郁癥是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因素[2]。采取簡便、易行、有效的對策,盡快遏制高校學生抑郁癥發生率及相關自殺現象增長,是保證高等教育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課題,其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對高校學生進行以“生命、生存、生活”為主要內容,以“珍惜生命有恒心、科學生存有決心、熱愛生活有信心”為主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即“三生教育”。
二、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率相關因素與“三生教育”的關系
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率的主要相關因素可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分析。外因方面:在中學階段的高考指揮棒驅動下,普遍重顯性學習成績而輕隱性心理素質養成,造成一些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到了大學階段才開始暴露出來;快速三化(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轉型期的高校辦學規模持續擴大,在推動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協調現象:高等教育一度出現了功利化、粗放化、簡單化的傾向,導致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3],高校管理水平提高與校園生態建設需求增長不協調,有效增強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舉措與日趨加大的就業競爭壓力不協調,專業心理咨詢師配置情況與心理問題增速不協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學性要求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不協調,等等;快速三化轉型期的復雜社會與文化因素也是間接原因。內因方面:獨生子女群體在大學前階段缺乏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差,以他們為主體的高校學生中,囿于時代觀念不夠明確、涉世不深、經歷磨煉不夠而心理比較脆弱的個體呈增加趨勢,表現為在應對一些諸如環境變化、學習壓力、就業競爭、情感糾紛等挑戰時,自我調節能力不夠。與抑郁癥高發相關的大學生自殺有增加趨勢的狀況,凸顯出對大學生進行以“珍惜生命有恒心”為主題的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針對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率的內外因素,在大學生中進行熱愛生活、科學生存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輔之以切實措施,可以增強他們堅定追求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心和面對挫折仍能堅持科學生存的決心。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率的因素比較復雜,對此采取措施并取得成效的過程復雜而漫長;采取“三生教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是一種相對而言針對性強、投入少、周期短、見效快的舉措。
三、“三生教育”路線圖
“三生教育”可由基礎教育、榜樣案例、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培養和綜合配套措施等四部分組成,圖1中是這四部分的的基本操作思路。
1.基礎“三生教育”。生命教育:認識人類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存在、演變、發展規律,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愛護生命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基礎,真誠地愛自己、
愛他人是對生命的最好尊重;探求生命的深度,使其更加鮮活、靈動、美麗,不浪費時間,迷途知返,為夢想和追求放飛翅膀,這是生命價值的最好體現。
生存教育:強化面對挑戰不屈服、不放棄的生存意識;把握與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諧關系,促進和諧發展的生存規律;掌握建立適合生存追求、會判斷和選擇正確生存方式;會應對生存危機和擺脫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能夠合法、高效和較好地解決安身立命等問題的生存技能;樹立學無止境、不斷挖掘生存潛能、持續提高生存價值的生存價值觀。生活教育:確立追求有質量幸福生活的目標;獲得處理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四大基本關系的生活常識;掌握自身生命與周圍生命及自然萬物相互適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和諧相處的生活技能;實踐與他人合作、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選擇綠色生活方式、學會學習、樹立理想、努力創造幸福的生活過程;獲得積極樂觀、豁達寬容、奉獻且富于愛心、換種角度和思維去面對困難、在困難和挫折中磨礪生命意志的生活體驗。
2.案例“三生教育”。①“三生教育”之偉人榜樣:偉人列寧,在彌留之際還讓夫人讀著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小說《熱愛生命》,從思想與行動上為普羅大眾樹立了珍惜生命的“珠穆朗瑪峰”。作為社會大系統中一顆小螺絲釘的普通人,至少應像美國小說《最后一片綠葉》中所禮贊的那樣,做一顆求生意愿頑強不息的螺絲釘,否則會被機器吞食掉。②“三生教育”之成功人士榜樣:成功人士風光的背后是其奮斗過程的生命煎熬。李嘉誠成功企業帝國的形成過程伴隨著坎坷遭遇和艱辛奮斗;匯豐大班鄭海泉光輝之下是他年幼時的家境貧寒和露宿街頭的經歷;卡內基的“成功學”基于他曾把報童工作當作天賜的良機和他13歲時在一家紡織廠“一天12個小時,一周6天,周薪1.2美元”的童工經歷,彼時的卡內基若因不堪負重和夢想破滅而自殺,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功。③“三生教育”之杰出人士榜樣:有“生命諾貝爾獎”之稱的“全球熱愛生命獎”得獎群體,是世界范圍內熱愛生命的杰出人士的集合,其中每個人的坎坷經歷和冷暖人生都可以成為一部熱愛生命教育的上佳教材。
3.實踐“三生教育”。①珍惜生命有恒心之實踐教育。我校從2002年始,在學生中堅持開展寧養義工活動,每年一屆人數過百人的大學生寧養義工隊至今歷經八年。寧養義工服務是在晚期癌癥患者的姑息性治療期間,以減輕病人痛苦、提供心理輔導、支持及指導病人家屬照顧病人、進行臨終關懷知識的宣傳、哀傷疏導、咨詢服務等寧養活動,提供支持系統以幫助患者盡可能積極地生活直至死亡,幫助家屬在患者患病期間和他們心情沮喪期間能應付面對的一切。參加寧養義工活動的大學生志愿者秉持“珍惜生命有恒心”的理念,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也教育自己樹立加倍珍惜生命的信念,并將其日常生活和學習狀況傳導給全體同學。大學生寧養義工隊還與附屬醫院聯合舉行世界寧養日宣傳義診活動,傳播寧養醫療服務之珍惜生命的內涵。②科學生存有決心之實踐教育。我校對學生的科學生存實踐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從新生入學教育始,分別由知名醫生、教授、導師代表、畢業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以自己的科學生存實踐,就如何做一名專業造詣與人文修養并舉的優秀醫生,如何養成發現、分析、綜合、整理、求證的研究思維,如何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等問題,與新同學分享生活、學習、科研、工作的心得體驗;隨后的醫學教育改革專題報告會,全面引導學生了解國際醫學教育改革背景、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教育哲學理念、新教學模式基本框架、課程整合和實施成效,重點強調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聽講與自學相結合、終(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新教學理念;每年舉行的大學生英語科技節,以創業創新、論壇講座、實戰競爭、英語運用等活動豐富校園科技英語文化活動;常態化的大學生科研報告會,報告者以自己的科研體驗和科學實驗感悟鼓勵低年級同學發揚探索科學的精神,積極參加到大學生科研項目中去;開放性專題科研論壇,以參與的學生用英語演講自己開展專題科研的經驗與感受、專家教授給予精彩點評、知名學者作高水平綜合報告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活動;暑期大學生“三下鄉”醫療扶貧體驗行動等。這些實踐教育顯著增強了學生科學生存的能力和決心。③熱愛生活有信心之實踐教育。我校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綜合社會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開展熱愛生活實踐教育。前者有:采用全英語的表演形式,多種文藝節目組成的迎新生英語晚會;大學生“愛黨愛國”歌詠比賽;專題演唱會(例如“微笑迎亞運,英語展風采”主題演唱會);校園合唱比賽;大學生“陽光體育”冬季長跑;區域大學生專題體育運動項目比賽等。后者有:以“防止小學生視力惡化”、“聾啞兒童自卑感、孤獨感及其干預”、“呵護頸椎健康”和“天使計劃”等之類的旨在促進PSBH(Problem Solving for Better Health——解決問題促進健康)團隊之間的交流,深入理解PSBH項目的意義,使未來團隊活動的開展更有針對性為目的PSBH項目交流活動;臨床技能協會的大學生小老師們對“綠絲帶”和藍天義工的志愿者開展急救培訓;以大學生共青團員面向社會舉辦“健康愛心,醫路同行”義診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基層團組織舉行“特色團日”活動;以“關愛大學生眼健康,共建和諧美好校園”為主題的健康教育活動等。這些實踐教育有效提升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感受和信心。
4.“三生教育”之綜合配套措施。學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實施心理健康狀況定期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及時處理所發現問題;為學生減壓和釋放壓力創造條件;為應對學生心理問題建立能高效應用的實時發現救助系統;為應對學生中潛在和已發現的心理問題而逐步整合校內外資源,等等。
我校的“三生教育”綜合實踐有效改善了學生群體的總體心理素質,顯著提高了他們的抗抑郁能力,通過綜合措施對學生中的抑郁癥做到早發現、早應對,控制相關癥狀由輕轉重,有效杜絕相關自殺現象。這些都說明“三生教育”表現出的和風細雨、體貼入微、促使知識向能力轉化、增強學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等特點,可以在建立以抑郁癥為主的心理疾病防治機制方面構筑一道有效的“防火墻”。
參考文獻:
[1]周鄂生,等.中國大學生抑郁癥和自殺行為的研究進展[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7,18(2):37-41.
[2]孟丹丹.中國高校連發自殺案 憂郁癥是主因[N].聯合早報,2010-05-10.
[3]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粗放[N].人民日報,2010-04-21.
- 上一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概述
- 下一篇:經濟普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