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環境概念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環境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概念設計; 設計素材; 設計元素提煉; 概括和創新; 地域特點和時代感
Abstract:“Application of virtual topic”is a form of conceptual design, emphasis on concept and creativity, design method and design workflow. Virtual information, design element; encapsulate and extract the rational elements and symbol, capture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trend. The outstanding conceptual design should consist logical and rational explanation, detailed creation process and uniqueness.
Keywords:conceptual design; design element; design element extraction;encapsulation and creation;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modern trend
中圖分類號:TU2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8)06-0068-02
人類的設計活動從遠古到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一直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創造了合理、符合人類生存和自身發展需求的空間與環境。特別是在現代生活中,從人們的衣食住行到社會化的生產活動、經濟活動,都離不開精神和物質財富的創造,離不開美的理想追求。一個家庭、學校、商業空間、公園乃至一座城市的環境,都需要設計師、工程師和科學家共同進行設計和創造。所以說:設計是一種開拓性、創造性的活動,而這種開拓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對一個未來從事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能進行實際課題設計任務的機會是受到一定條件限制的,往往采用較多的是模擬課題或虛擬課題的教學方式。而這種局限性又給我們帶來另外一個新的領域和新的教學模式。我們稱之為“虛題實做”的概念設計,更注重概念與創新、設計方法與設計過程。
我們所面對的設計,除了滿足功能方面的需求外,很大一部分的設計則要求根據不同民族、地域、政治、文化、經濟、宗教等差異,來滿足人們精神、心理、視覺上的需求。從某個角度來說,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實際上是一種視覺設計,它的表現方式體現在視覺語言的表達上。所以我們可以從視覺語言入手,分成若干個視覺元素進行分析、研究,作為設計學科的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這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有什么樣的特點和規律。根據知覺心理學的特點,一個設計作品既可以使觀者產生感性經驗,同時也可以刺激出記憶中的經驗為基礎的聯想和對眼前事物的解釋。例如,通過線條、形狀、色彩等形象的東西,可以刺激人們的視覺經驗,從而把視覺形象直接呈現在人們眼前,以滿足人們在功能、生理上的需求外,達到精神、心理、視覺上的愉悅和需求。一個好的設計師應當熟練地運用這種語言進行這種設計活動。
1設計元素的構成
視覺語言可分解為各種元素,體現在設計中便成為設計元素,主要有以下幾類;
1.1概念元素:所謂概念元素是那些實際不存在的,不可見的,但為人們意念所能感覺到的東西,概念元素包括了點、線、面。
1.2視覺元素:我們如果不把視覺元素體現在實際的設計之中,不把它變成某種形象化的東西,那么它將是無意義的。視覺元素包括物象的大小、形狀、色彩、質感等。
2空間形體的構成要素
空間形體是建筑的內、外部特征,是可見的。空間形體包括視覺元素的各個部分,如形狀、大小、色彩等。所有概念元素如點、線、面,在見之于畫面時,也都具有各自的形象,在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中對空間形體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構成空間形體設計的要素是點、線、面。這是存在于所有造型藝術要素之中的,是最基本的。研究這些基本的要素及構成原理是我們研究“虛題實做”概念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點、線、面雖然是一種概念元素,但運用在實際設計之中,它們則是以可視的,并具有各自特有的形象特征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2.1點―點在幾何學上,只有位置,沒有大小。點的連續會產生線的感覺,點的匯集會產生面的感覺,點的大小不同會產生深度感,幾個點之間會有虛面的效果。
2.2線―點的移動產生了線,線在幾何學上,沒有粗細只有長度和方向,,但在構成空間形象時線在圖面上是有寬窄粗細的。線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垂直線有莊重、上升之感;水平線有靜止、安寧之感;斜線有運動、速度之感;而曲線又有自由流動、柔美之感。
2.3面―線的移動產生了面,面具有長度和寬度,是物體的表面,它受線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狀。面有幾何形、有機形、偶然形等。面又分實面、虛面。實面是指有明確形狀的能實在看到的;虛面是指不真實存在但能被我們感覺到的,由點、線的組成或留白而形成。
我們可以在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的建筑設計中看到這種通過觀察、了解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其建筑中所用的視覺語言是從大自然中獲取了各種設計素材,然后再進行提煉、概括和創新的設計方法。蘇州博物館給人的感覺首先是具有地域、地方特點的建筑,同時,它還具有現代、時代的特征(圖1)。設計師把蘇州民居建筑中(圖2)的青瓦、白墻提煉為黑、白、灰三種視覺元素(圖3),并把墻脊、屋脊上的灰瓦、墻線、門窗等歸納為點、線、面等設計元素和設計符號,同時將中國園林的造園術(圖4),把這些視覺元素和設計符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通過運用設計的輔助元素及中國園林藝術中的借景、水體、植物、假山石等造園手法,使“蘇州博物館”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
在蘇州博物館整個建筑群里,運用了分解組合的構成方法,把一個完整的設計元素,分解為不同的造型要素、視覺元素和設計符號,然后根據建筑構圖形式美的法則和規律重新進行組合和變化。這種構成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內部結構及特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解剖事物,從而從一個具象的形態中提煉出抽象的成份,用這些抽象的成份再組成一個新的形態,產生新的美感。這個時候應注意,用分解組合的方法去表現一個建筑的室內、外空間時,應從多視角去分析它,抓住其具有代表性的本質特征,使之在組合成新的建筑空間時,仍然能讓人感到原事物的特有面貌,以及產生新的建筑空間之美感。
所謂“概念設計”,在某種意義上講,“概念”即主觀意識對客觀對象進行新的創作和改造,而這種創造往往會體現一種新的世界觀。一個優秀的概念設計應該具備對該新事物產生前后因果的合理解釋以及提供耳目一新的事物特征,當然,這些還要接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因為除了設計理念前衛之外,還要考慮合理性與實用性。這些我們可以在2007年國際建筑斯特靈獎獲獎作品――德國現代文學博物館的建筑設計中看到古希臘巴特農神殿這種建筑的視覺語言、空間構成要素與設計元素的影響。
篇2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網絡環境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7-0093-01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處于9~12歲的年齡段,是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形成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意志能力等的最佳時期,該階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不再局限于用普通話獨立閱讀課文,還面臨著默讀的要求。鑒于此,教師要深化閱讀教學改革,把教會學生知識轉化成教會學生學習,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以網絡環境為基礎,拓展學生閱讀視野
為改革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閱讀活動,嘗試自主探究、自主解惑。
如當教師在講解課文《埃及的金字塔》之前,就可引導學生在網絡環境里自主預習課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先提出若干問題: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奇跡之一?金字塔是什么樣子的?金字塔座落在哪里,為何而建?教師要求學生在自行預習課文之后到網絡里搜索與埃及的金字塔有關的電影來觀看,或搜索一些相關的文獻來閱讀,探索問題的答案。通過利用網絡,學生或觀看電影,或閱讀其他文獻,紛紛找到問題的答案,并從中學會了自主探究、解惑,這對提高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很有幫助,能促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引入多媒體技術,展現閱讀教學的動態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課改要求教學要與信息技術實現整合,多媒體教學也因此不斷深入到各個階段的教學當中。
如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望廬山瀑布》時,就可引入多媒體技術,用視頻的方式為學生展示廬山,引領學生對廬山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閱讀授課內容也不受到瀑布的局限,同時為學生描述廬山的湖泊、霧,通過交替展示近景、遠景、全景等,促使學生對廬山的美有更好的領悟,從而按照學生對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的理解,引導他們利用同樣的手法描述一下廬山的霧,把它表現出來。學生可利用夸張、比喻等手法描述廬山的霧,并把結果展示給全體學生,把閱讀教學課堂變得更加活躍、生動,不但學生對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且還潛移默化形成樂觀、積極、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實現動態化的課堂閱讀教學、閱讀學習。
三、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WeBlog技術是一種基于網絡的信息再現技術,教師利用該網絡信息技術輔助閱讀教學,就能把閱讀文本展現給學生,再配合多媒體技術、超文本,就能向學生展示一個立體化的、比教材更廣闊的真實世界,有助于學生形成創新的意識與能力。
如當教師在講解課文《九寨溝》時,由于該篇課文是鑒賞風景,但很多學生對九寨溝并沒有感性認識,課堂教學在時間的限制下也無法展示大量材料,此時依托WeBlog技術改革閱讀教學就是一個好選擇。一是把課文到WeBlog上,根據課文描述不同風景的段落為學生展示圖片、視頻,學生可按照自己的興趣自行瀏覽;二是設置超文本,通過網絡環境優勢加深學生對九寨溝的認識;三是設立討論區,拋出一些話題讓學生開放交流。基于WeBlog技術的性質,學生完全能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相應模塊,接受自己想看的材料,這是多樣化的自主學習,擺脫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束縛,對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大有裨益。教材往往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權威性的思維定勢,教師則習慣把它奉為經典、范文,以指導學生欣賞、模仿,難以超越教材。但語文的實踐性很強,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要太過刻意地追求語文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而WeBlog技術就能提供開放性的思維引導和可選擇的學習材料,有助于教師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從而形成創新意識,這正是網絡信息時代的創新型人才必須要具備的素質。
參考文獻:
[1]徐明.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6,(27):20.
篇3
對于那些較為冗長、理解上難度比較大的概念,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這對于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將會很有幫助。地理課堂中,學生接觸到的大部分概念都是較為簡短的,因此,單個概念在理解上難度并不大,只是隨著概念知識的不斷增多,學生很容易將概念混淆。地理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相對更長且更為復雜的概念,這類概念在理解上難度很大,學生學習時也容易不得要領。對于這類概念的教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抓住概念的關鍵詞,提煉重要信息后,對其展開有針對性的分析。只要對于其中的關鍵詞有很好的把握,對于概念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不僅如此,這一方式還能讓學生實現知識間的融會貫通,進而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與自主學習能力。如學習“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這一概念,學生普遍表現出對這個概念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學生對“物質”并不難于理解,“宇宙間”也不難確定。于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剖析這個概念,并且讓學生學會提煉概念中的關鍵詞。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間中,是天體的一部分,但是,地球大氣圈以內的物質只能叫做地球上的物質,不能叫做天體。地球大氣頂部是宇宙空間與地球的界線。教師只要講清這一界線,學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衛星、彗星、星際物質、運行中的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等都是天體,而停在發射架上的人造衛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體殘骸,即殞石,就不是天體。有了這樣的剖析后,學生對于“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自然就能夠形成更為準確的認知,對于這個相對復雜的概念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二、歸納教學法
隨著學生積累的知識不斷增多,知識間的相互關聯程度也越來越明顯,在這一前提下,教師要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知識歸納與梳理能力,以更好地輔助概念教學的開展。歸納教學法非常適用于高中地理課程中的概念教學,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區分一些相互有關聯或者是有包含關系的概念。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歸納和梳理學過的概念,對于一些有關聯的概念進行分類整理,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讓學生對于每一個概念都有準確的掌握,也能夠引導學生搭建更為穩固的知識框架,讓學生的基礎掌握得更為牢固。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概念學習習慣,對內容較多、表述較長的地理概念,要定期進行歸納、提煉,并且嘗試分層次、多角度地去理解這些內容。如教學“自然資源”這一概念時,完整地表述是“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如果對這句話進行歸納、轉換,就有如下兩個屬性:1.自然屬性:客觀性,天然存在,沒有經過人類加工;2.經濟屬性:有用性,在當今技術條件下能用于生產和生活。兩個屬性缺一不可。這樣一轉換,自然資源的內涵就一目了然,這個概念中的核心信息也很清晰地呈現出來。歸納教學法是概念教學中值得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對于概念形成更為清晰的認知,加強對概念的理解與掌握。
三、類比教學法
類比教學法是概念教學中另一個十分典型且十分高效的教學方式。地理課本中存在大量相似或者相關聯的概念,學生在概念學習時,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混淆這些概念。借助類比教學能夠非常直接地將相關聯概念的特質清晰地呈現給學生,能夠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這些概念之間的差別與聯系,進而更為準確地掌握概念。類比教學法又有很多不同的分支,結合不同類型的概念,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適宜的教學方式。近似概念、矛盾概念以及相關聯的概念都可以進行相互類比,在類比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于概念的認知,提升概念教學的效率。以地理環境、社會環境、城市環境三個概念的教學為例,學生對于這三個概念經常分不清楚,很容易發生概念間的混淆,教師可以借助類比教學的方式強化學生對于這三個概念的認識。首先,三個概念都表示人類生存的環境,但地理環境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社會環境是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創造的人工環境;城市環境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干預最強烈的環境,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擁擠是其最大的特點。可見三個概念中,內涵最豐富的是城市環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環境,它們外延上的關系還可以用關系圖來表示。要區分這一組概念,就要在確定內涵的基礎上,根據內涵“大外延小,小外延大”的原則來分析彼此間的包含與被包含關系,這樣才能夠讓三個概念很好地得以區分,進而強化學生對于概念及其含義的理解和領會。
四、總結
篇4
一、四步概念教學
從生物教學反饋的信息來看,概念教學法主要有:四步法與學生總結法。相比之下,第一種相對保守,只要科學安排,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就能收到較好的成果;第二種則體現了教學理念與要求,它要求充分挖掘學生已有資源,通過提高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從探究中進行學習。在初一上冊的生物與環境中,就使用了四步法。
1.幫助學生轉化思維,找準本質概念
在講解生物環境生存時,老師問學生何為環境,馬上有學生回答:環境即草木茂盛,空氣質量優。也有其他描述:當下我們生存的空間有流水、高山、鮮花以及優美的環境。教材對于環境的定義為:環境是對生物生存間接、直接構成影響的因素。從這可以看出:學生對環境的理解還有待加深。學生的理解為主觀感性經驗,生物教材中對環境的定義才是本質反映。從心理領域來看:學生的感性體驗是形象與直觀思維的反映與結果,教材定義則需要更多抽象思維模式。所以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該含義,必須從轉換思維出發,將經驗、直觀思維變成理論與抽象思維。首先,從感性的領域出發,讓學生深化各種概念。對于某個環境設計場景:周一至周五的任務是讀書,學校與家構成了生活軌跡;在家里,家這個空間結構就是生存空間;在學校,學校即生存空間。利用這種場景,學生自然就明白了生存空間這一概念。其次,從生活實際出發,深化各個概念。如:在教學環境概念時,學生聽課,老師授課,如果某位同學上課做小動作,或者說話,肯定會對授課構成一定的影響。如果長期出現這種情況,肯定會影響其發展,而這位同學就成了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上面那位同學描述的花草茂盛、空氣質量優有利于身體健康,流水、高山、鮮花有益于身心健康,而這個做小動作的人就像花草、流水、高山、鮮花,都會影響到大環境的質量。從這些例子就能看出影響環境的本質因素。
2.做好概念實例引導
在初中生物環境因素這個部分底學習中,當老師給學生時間理解生物概念后,可以通過舉例的方式說明。如對于水稻,對其構成影響的因素有空氣、水與陽光,對此我們可以說陽光會影響水稻生存。當然,引導學生學會造句也很重要,具體如:空氣與水會影響水稻生存,光影響小麥生存。
3.做好舉例和跟讀
讓舉例的同學帶頭朗讀,其他學生跟讀。在多次練習中,不僅能煥發學習興趣與熱情,還能感受知識樂趣,同時還會帶動學生舉例的積極性,最后實現知識遷移。例如:大雁南飛的根本原因是溫度變化。在跟讀中受到啟發,進行知識搬遷。從原有的四步教學法反饋的信息來看:它不僅有助于學生表達,在朗讀的同時也是鞏固和加深對概念理解的過程。如果學生能將內在語言變成外在語言,并且對其進行恰當的整理與加工,就能讓其變得更為緊密、恰當、連貫,同時相關到概念也更為清晰明確。利用概念表述思想,能讓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生動,從而幫助其提高思維水平。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可以將朗讀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
二、學生總結法
學生總結法就是利用實例與生活現象,幫助學生做好比對、觀察與辨別,然后再對事物的本質、屬性進行概括與總結,這樣就能生成有效的概念。如:在對生物系統與生物圈中的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這個知識點待學習中,從概念的角度來看,除了生態系統,還有消費者、生產者與分解人員等概念,而生態系統則是本次章節的關鍵部分,同時也是教學難點。在章節設計中,考慮到學生目前的狀況,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熱情,這樣才能提高感性認識與主觀能動性。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學習欲望,引領學生對相關事務進行正確的思維與感受。在實例應用中,更多需要考慮學生觀察、思索、閱讀、交流與比較的能力,通過整合已有的資源,讓學生明確具體的概念屬性與本質。
三、活用概念圖法,增強概念認知
篇5
物理的概念化教學方法
很多教師對物理的概念化教學方法存有偏見,認為中學物理的概念很大程度上都是抽象的,不需要學生加以理解,只要通過死記硬背來記住這些公式以及一些公式的推演方法就可以了,不需要對他們的概念有深入的了解,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中學物理教學的改革就是要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發現公式背后存在的概念,明白公式是怎么樣推導出來的同時,物理概念教學不能是簡單的填鴨式教學,要讓學生理解公式的具體含義,每一個量都代表什么所以中學物理課堂的教學應該在一個互動的環境當中進行,并且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在互動、熱烈的教學環境中,才能夠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
2為中學物理課堂創建教學的情境
學生學習情緒的產生要建立在適合的教學環境中,只有在良好的教學環境當中才能夠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有了積極的學習情緒才能夠讓學生在課堂的教學中投入進來,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膨脹他們的求知欲良好的教學環境不僅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提升他們對物理概念的感知度情景的創設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實現
第一,實驗法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之一,通過實驗來教學能夠清晰的展現出物理概念中所包含的內容和現象,相對于呆板的死記硬背,通過實驗不僅能夠讓學生物理概念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對于創建課堂的教學情境及其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都能起重要作用,使學生能夠主動的投入到思考中
案例:對“大氣壓”這一知識點進行教學時,可以做如下實驗進行相關的演示取一個透明的玻璃杯,并且在玻璃杯中裝滿水,在沿著杯口的地方平整的放著一張硬紙片,使杯口和硬紙片能夠緊緊的結合,然后將玻璃杯倒立在空中這時學生發現一個驚奇的現象,硬紙片及其玻璃杯中的水竟然沒有掉向地面對于這個出乎學生意料之外的現象,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深入地投入到探索宇宙奧秘的情境當中
當然,我們倡導教師多做一些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物理概念,但是實驗要有一定的質量,不是隨便應付了之,物理實驗不僅能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同時還應該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及其求知欲望的膨脹有所幫助,能夠讓學生從實驗現象中發現物理概念的本質規律
第二,生活經驗法這是一個物理的世界,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一個物理的環境,物理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通過生活中的仔細觀察,學生還是能夠接觸到許許多多的物理知識及物理概念,并且用這些物理知識去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教師在課堂上也能夠利用這些生活中的知識及經驗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比如說,學生走路時所產生的摩擦力、騎自行車及坐汽車時的慣性、跑步時的加速度等等生活實例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對物理概念有著更加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夠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意識到,原來物理離自己這么近
3 教學中進行思維的加工
物理實驗能夠讓學生產生直接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真正的理解物理概念的奧秘,就必須讓學生對這些感認識進行思維性的加工否則,即使實驗做得再好,學生對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表面和內在的聯系、經驗和科學之間的聯系仍然會處在一種游離的思維狀態因此,要想讓學生對概念有深刻的認識,必須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建立物理概念,讓學生在比較和分析的基礎上,對一些感性的認識進行一些理性的思維加工,從肉眼觀察到的現象中歸納出物理概念的本質屬性,從而慢慢的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
案例:比如對機械功率這個概念進行教學時,通過實驗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做功時間一樣,做功的不一定就一樣;而做功一樣,做功時間也不一定就一樣接著從這個現象中引導學生過渡到速度的概念:物體在相同時間內,所走的路程不一定一樣,反之,通過相同的路程,時間也未必一樣這樣從比較中學生可知,速度和功率的概念是相似的,在比較中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思維加工,就不難得出功率概念的定義
篇6
高中地理綜合性強,特別是地理術語和地理名詞多。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也是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規律的關鍵。如果學生重視地理概念的學習,將有利于學生對地理認識能力發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教學質量的真正提高。結合我本人的教學實踐,下面談一談地理概念的教學。
一、重視概念認知
1.創設情境法。地理概念來源于感覺、知覺的反映,創設情境在于幫助學生建立地理概念的正確表象。(1)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將現代化技術引入到地理概念的教學,不僅能發揮好傳統的投影、圖片等,而且可利用計算機來展示有關地理現象過程。如地震、火山噴發、熱帶氣旋等自然現象的概念很適合于借助現代媒體,這樣可增強學生的視覺刺激,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2)重視語言藝術。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可以將枯燥的地理概念與充滿生機的地理情境聯系起來,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如學習光年概念,我是這樣引入的: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他們真的會相會嗎?牛郎織女之間的距離很遙遠,他們用光速行進需要14年才能走到一起,用千米來表達他們的距離很不方便,我們就說他們的距離是14光年,這樣學生容易接受。
2.舊知導新法。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去提出新概念,由已知到未知。如由城市過度到城市化,由工業過度到工業化等。舊知導新法可以環環相扣和逐漸推進,有助于構建知識間的聯系。
3.合作探究法。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方法――探究性教學。讓學生結合已有體驗,促使學生充分動腦、動眼、動口,通過協作學習,來獲取新知,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探究性教學對建立某些地理概念十分有用。如:熱力環流概念的學習,可以和同學共同探究它的形成過程:地面冷熱不均導致空氣的垂直運動,空氣垂直運動導致水平氣壓差,水平氣壓差導致空氣的水平運動,空氣的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形成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探究性教學可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而印象深刻。
4.室外觀察法。有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室外觀察,通過觀察地理事物的外表,形成概念的內涵。如學習氣候與植被時,我帶學生觀察校園里的樟樹、梧桐樹、水杉樹等,學生真切感受到樟樹的葉子闊大有光澤、終年常綠,梧桐闊葉但冬季落葉,水杉常綠但是針葉的。實地觀察法會讓學生印象深、記得牢,并將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二、抓住概念的本質
在學生形成充分表象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概括,找出這一類現象的共性與本質屬性。在對地理概念的消化過程中,我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講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旅游地理》課標就明確要求“簡述旅游資源的內涵”。內涵反映的是某一類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它是如何定義的;外延是指該概念的使用范圍和條件。如“梅雨”這個概念,不能僅僅讓學生掌握夏初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連綿陰雨叫“梅雨”,應包括梅雨的時間、地點、成因、天氣特點、名稱由來以及它在農業生產上的利弊等。(2)抓概念中的關鍵詞。教師要幫助學生抓住地理概念關鍵詞。如天體是“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學生對“宇宙間”難以確定,我指出,地球是天體,地球大氣頂部是宇宙空間與地球的界線,學生就容易明白在星際空間運行中的宇宙飛船等是天體,而停在地面的人造衛星和降落在地面的隕星不再是天體。(3)區別易混淆的概念。地理教材中相近的概念比較多,如地理環境、社會環境、城市環境三個概念,都是人類環境。但地理環境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社會環境是人類在自然環境基礎上創造的人工環境;城市環境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干預最強烈的城市。又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氣中水汽凝結降落到地面的現象。不同點是降水指的液態和固態水,而降雨即液態水,降雨是降水的一部分。
三、促使概念的理解消化
篇7
所謂“綠色化學理念”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和實踐中,就環境日趨惡化防治關鍵是減少乃至杜絕化學污染源而逐步形成的綠色化學重要性的認識,其基本內涵包括:(1)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它是指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2)樹立綠色化學價值觀。人類對環境價值的認識或者說觀念、看法、觀點可以稱之為環境價值觀。(3)樹立化學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4)樹立生態和諧道德觀。生態道德觀念是人類傳統社會道德觀念的繼承和發展,是在現代工業文明引發的人與環境關系日益尖銳的情況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類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新道德觀念,是人類有史以來環境意識發展的最高階段。
2.綠色化學理念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的現狀
綠色化學旨在研究化學實驗的同時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因素,是對當代的化學研究者和化學教師提出的新任務。對于大多化學研究者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新課改的要求下,化學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綠色化學的理念,并將其滲透到高中化學教學課程中十分重要。現階段,許多從事環境保護和微型化學實驗的實際工作計劃已經做到了與綠色化學相一致的要求,包括化學教材中得內容也充分體現了綠色化學理念。
2.1在化學概念上建立與綠色化學一致的概念
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已經開始重視綠色化學的概念,并結合了化學教材的許多內容的相關概念進行化學教學,他們大多從環境保護角度包括:環境污染、三廢、大氣污染物、酸雨、溫室效應等概念,從減量、減廢的角度介紹了循環操作、交換劑再生、催化劑中毒等概念中滲透綠色化學的理念,將這些能見、易懂的高學化學教材中的概念體現在綠色化學的概念中,已經為中學階段開展綠色化學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
2.2在物質工業生產制造的介紹中滲透了綠色化學的觀點
如工藝流程中都采取了循環操作,這樣可以節省資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在合成氨工業、氨氧化法制取硝酸等工藝流程中。如防止或減少污染物排放的過程中設置了尾氣處理裝置或回收再利用裝置。
3.在化學實驗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的有效措施
3.1盡量避免使用有毒害的反應物和催化劑
例如,在教授高中化學實驗的過程中,關于制乙烯這個實驗,教師就可以教學生用氧化鋁代替濃硫酸來完成這個實驗,這樣能減少硫酸的污染。教師也可以借鑒化工生產中不斷出現新的新工藝方法和新型的催化劑,為高中化學實驗綠色化提供技術支撐。化學教師應該注意把工業成果應用于實際教學,既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同時也使化學實驗更加綠色化。
3.2改變實驗裝置,使產生毒害性物質的實驗也能變成綠色化的實驗
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氫反應的實驗裝置,傳統的方法先分別制取二氧化硫和硫化氫,然后混合二氧化硫和硫化氫,必然造成氣體的泄漏。為減少氣體的泄漏污染,用一個小的空塑料礦泉水瓶,在其中放入小試管,塑料瓶、小試管中分別裝入Na2SO3和FeS,然后迅速在其中分別加入鹽酸,最后加入氫氧化鈉,吸收過量氣體或者中和未反應的鹽酸。化學教師不能僅僅局限與課本和傳統的知識觀念,必須在實驗中不斷發現問題,總結教訓和大膽探索新方法,才能真正將化學實驗變成綠色,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提供綠色化學的理念教學實驗。
3.3進行微型化實驗,減少排放,實現綠色化學
在實驗中可以借助小試管、點滴板、多用滴管、井穴板等微型化的的儀器,控制學生滴加藥品的用量,減少藥品的使用;在保證現象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反應溶液濃度;組合實驗,通過實驗的試紙化,減少反應物的使用及有害物的排放。
4.4師生規范實驗操作也有利于促進綠色化學實驗室的建設
篇8
關鍵詞:初中生物;新課標;概念教學;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297-01
"新課程"和"素質教育"的相關精神和理念已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滲透到了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試行版《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已奠定了初中生物教學的基調,根據幾年試行情況反饋的信息,修改后的2011年版課程標準較之于試行版課程標準可謂"大同小異"。
"大同"證明新課程標準的整體方向性、內容科學性是達到教育部門認可的,試行版課標施行后所取得的教學成果也是令人滿意的。但是不能因為這些"大同"而忽視了"小異",作為一線生物教師,在繼續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同時,既要堅持"大同"的課標要求,更要重視"小異",一定要摸清"小異"的原因,找準落實"小異"的對策,才能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學生生物素養的提升和后繼學習生物知識的能力積蓄正能量。
我認真研讀了2011版《義務教育生物教學課程標準》,也參加了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的課標培訓,認真聆聽了專家對2011版課標的解讀,2011版課標相比試行版課標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是提出了以"概念教學"為主要內容,以"實驗教學"為主要方法。"生物學課程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課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這里所指的"基本內容"其實就是"概念"。這里的"概念"并非對一個詞語做出的解釋,而是指一些生物學常識。一位專家這樣解釋什么是重要概念:比如光合作用學,學生在畢業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當時老師是如何執教學的,用了什么教學方法,完成了什么生物實驗,播放了什么教學多媒體都已忘記,但至少知道光合作用是有葉綠體的細胞才能進行,在光下才能進行,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釋入出氧氣的過程。剝離了所有修飾物而留下的最本質的基本知識就是"重要概念"。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實施"概念教學"呢?
1.研讀課標,提高自身認識和提煉概念的能力
課標是教學的"葵花寶典",是指導教師展開學科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指導思想和策略依據。試問,連學科課程標準都不清楚的教師怎能熟練地掌握教學中教什么、怎么教。所以我們翻開課本準備一節課時,若你的頭腦中對本章節的"概念"有點弄不明說不清,那我們真應該靜下心來認真研讀一下課程標準了。
"關注概念教學"是課程標準"教學建議"部分中第三點的內容,通過研讀新課標,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提高對"概念教學"的重視程度,而且對于掌握各章節的重要概念也有幫助,以助于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物學事實的層面,通過抽象概括,建立生物學重要概念,建構起知識框架。
在研讀各章節的"重點概念"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列表或建立概念關系圖的方式,找到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幫助我們有目的、有計劃、有順序地實施教學,例如我們在執教"生物與環境"這一章節時,通過對課標上所列出的幾個重要概念的分析,可以建立起如圖的概念關系圖,在教學中抓往重點,有序施教,學生的頭腦中也會潛意識地形成如此的知識網絡。
2.挖掘教法,教學過程中貫穿概念
準確地把握各章節的重點概念,是我們在執教時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多樣擇優教學過程的依據。"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是強調教學的靈活性、巧妙性,我們要根據實際的時間、環境、學情、校情選擇教學方法,當這些影響教學的因素一定時,雖說也有多種教學方法可選,但對于不同意義的概念,自然也有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相引導學生理解"生物既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這個重要概念,只以書本上的內容來講顯得空洞,若能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候鳥來去、蛇蛙冬眠、保護色和擬態等以及植物凈化空氣、美化環境、防風固沙、保持水土……來引導學生概括,效果就更好了。對于一個重要概念的教學,從課前準備、課上引入、課中引導等方面應多管齊下,在教學"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這個概念時,通過觀看農民播種的視頻(松土、澆水、施肥、蓋土、覆膜……)或學生親生感受播種等引入,到實驗探究,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操作,觀察與記錄,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再從結論中抽象概括出概念,使學生體驗概念產生的全過程,通過這樣的過程獲得的概念,肯定印象深刻,便于理解。
3.做好鞏固練習,提升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要學生能掌握概念,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除了能過合理有效的教學來幫助學生形成概念以外,還應巧妙設計鞏固訓練,讓學生融會貫通地應用,在實踐中去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9
通過對《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的學習、理解,我嘗試在《動物怎樣保護自己》一課中運用大概念的理念進行教學設計。
從概念教學的角度出發,《動物怎樣保護自己》的教學內容可以在“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概念層次下,從兩個方面進行設計――動物的行為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和動物能夠適應季節的變化。
經過對學生情況的分析,將《動物怎樣保護自己》的教學內容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學生學習有關“動物的行為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分解概念的內容,如保護色、擬態、逃跑、硬殼保護等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第二課時,學生在第一n時的基礎上形成有關分解概念“動物能夠適應季節的變化”的認識,如換毛、冬眠、遷徙,使學生螺旋式地形成科學概念――“動物能適應環境,通過獲取植物和其他動物的養分來維持生存。
我嘗試通過探究,初步發展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學生課前收集、記錄一些動物保護自己方法的資料,教師幫助學生梳理,讓學生認識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篇10
一、從生活實例中引出概念——諺語法
生物學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這些枯燥無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諺語,在一些諺語中蘊藏著許多生物學的知識。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這是生物的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這反映了生物的變異現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種內斗爭。
“飛蛾投火”——生物的應激性。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在備課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運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學的趣味性,起到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二、從理解問題的過程中引出概念——設疑法
設疑就是根據基本概念的“內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質)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對象范圍),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設計出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觀察現象回答,及時歸納總結,從而達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結合學生基礎知識水平,教師可通過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歸納出這一基本概念。
設疑是我們在上課時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方法之一。設疑可以使學生產生聯想,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使課堂教學富有生命力。但必須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障礙,設計并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不可面面俱到。讓我們采取靈活、適度、明了、針對性強的設疑方法,通過學生的分析、歸納和想象,使學生準確掌握和理解生物學基本概念。
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對比法
對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關系密切的基本概念,從幾個方面進行逐項的對比,從中找出異同點來,以便明確其本質特征。通過對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較清楚地加以區分。
通過前后對比,既可使學生加深對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對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復習鞏固,溫故而知新。例如同樣是光合作用的概念,也可以從反應場所、反應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四個方面與已學的呼吸作用加以比較。通過比較,既可準確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和某些細菌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合成糖類等有機物,并釋儲存能量的過程;同時也可加深對呼吸作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及兩者的關系。
將分散的知識進行歸類,將類似的知識進行比較,也是形成知識結構的重要方法。
四、基本概念系統化——概念圖法
我國學者裴新寧提出:“概念圖作為學與教的工具,其強大的功能正日益顯現出來。”概念圖是由節點和連線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結構化表征。概念圖中的節點表示某一命題或領域內的各概念;連線則表示節點概念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概念圖通常是將有關某一主題的不同級別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圓框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連接,形成該主題的概念網絡。編制概念圖,可以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對知識進行全面鞏固。教師運用概念圖進行教學,能更好地組織和呈現教學內容,能更有效地監控自己的教學過程和自身概念的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學生運用概念圖進行學習,能促使自己進行有意義學習,能更好地組織自己所學的概念,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和意義,有效地降低自己的解題錯誤率,從而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