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主學習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0: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自主學習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自主學習報告

篇1

關鍵詞:自主學習;教師看法;學生態度

1 引言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關于自主學習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自主學習的定義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也有多種多樣的表述。其中最為廣泛引用的當屬Holec(1981)提出的:“自主學習是指控制自己學習的能力,也就是具有對學習的各個方面都能自我做決定的能力。”Holec認為決定學習的各個方面包括:確立學習目標;確定學習內容和進程;選擇學習方法;檢測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效果。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者能夠從眾多的工具和材料中確定適合自己水平的東西(Holec,1985; Little, 1991; Dickinson, 1995)。

自主學習的研究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迅速。但與西方學生相比,中國學生被認為“依賴大綱,學習被動,缺乏自主性”(Pierson, 1996)。西方學者認為中國高校“過于傳統,循規蹈矩,重視學生的順從、守紀和勤奮,而忽視獨立、個性和創新”(Evans,2000)。

因此,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正確態度和必要的技能,就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而培養的重擔就自然地落在了教師們的身上。然而,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如何呢?對此,國內尚缺乏相關的調查和研究。 基于以上狀況,筆者對所在學校濰坊醫學院的所有41位英語教師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調查,以便從中發現問題,利于今后更快地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 調查過程和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于2007年4月對本校41位英語教師印發了問卷調查,一周后全部收回,緊接著對20位教師進行了訪談。問卷調查包括40個問題,分為三大部分,如下:(1) 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分別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包含13個問題);(2) 學生的決策能力如何(包含11個問題);(3) 學生在課堂內外應進行哪些活動(包含16個問題)。為了比較教師與學生對自主學習態度的不同,同時給2006級2238名本科生印發了包括同類問題的問卷調查,共收回1986份。

問卷調查的設計基于三種關于輸入的理論。第一,Holec1981年提出的自主學習的五個方面——確立學習目標;確立學習內容和進程;選擇學習方法;檢測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效果。問卷的設計正是以Holec的關于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設計的。第二,Littlewood將自主學習分為前攝性學習(proactive learning)和反應性學習(reactive learning)。“反應性學習,指的是學習者不會主動地去創造學習方向,但一旦方向被引發出來,能使學習者自主地安排利用所有資源以達到自己的目標”(Littlewood,1999)。他指出,自主的核心是學習者承擔學習的能力和主動性。第三,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有一項是對學習動機的調查。這是基于Deci & Ryan(1985)的理論:將學習動機分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而自主學習是內在動機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

對教師的訪談包括六個問題:(1)你如何理解“自主學習”?(2)你認為自主學習重要嗎?為什么?(3)你平時鼓勵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自主學習嗎?都采取什么方法?(4)你認為教師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5)你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6)你認為中國的教學和學習環境有利于自主學習的培養嗎?哪些方面?

3 調查結果

筆者將對教師的問卷調查結果按照三個標題進行統計,所有的數字都是以百分比(%)表示。同時與對學生的調查作比較。

3.1 教師對自己職責和學生職責的看法(表1)

表1表明,多數教師認為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應擔負不同程度的職責。70%以上的教師認為在下列活動中他們應承擔主要責任:10)指出學生的學習弱點(90.2%),3)選擇課堂上應用的學習材料(85%),4)選擇課堂上進行的活動(80%),6)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78.1%),12)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77.5%),7)確保學生的進步(75%)。

概括地說,教師普遍認為自己在課堂內關于學生的學習方法問題應擔負主要的職責。在后續訪談中,教師對“你認為教師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這一問題,也表明類似的看法,主要有: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向學生指出正確的學習方向和目標;教師是專家,是協調者,是引導者,是導游,是朋友,等等;教師選擇學習材料,制定學習計劃,是提高培養自主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

3.2 教師對學生決策能力的看法(表2)

表二顯示出大多數教師的看法(40-58.5%)集中在“還可以”一欄中(其中“評價學習情況”最高,為58.5%)。認為學生的“能力很差”的有“確定課堂上的學習目標”(45%),“決定課堂上下一步的學習內容”(35.9%)和“確定課外學習目標”(30.8%)。這表明教師認為擔負起這些活動的責任應該是他們,而不是學生。但總的來說,調查結果表明教師認為學生在大多數方面還是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的潛力的。

轉貼于 有趣的是,在后續訪談中,對于問題“你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多數教師認為學生“挺差”,或“不太好”。下列是一些教師的評價:“有約10%的學生會主動學習,但多數更愿意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學生知道自主學習的益處,但他們的訓練卻常常遠離自主學習的培養。因此,還要很長時間才能達到這種自主能力。”教師認為阻礙學生自主能力發展的因素是學生總是感覺太忙,或其它學科負擔過重。 3.3 教師向學生推薦的學習活動(表3)

如表三所示的16項課外活動中,超過半數的教師“有時”和“經常”鼓勵學生進行的活動有下列九項:29)閱讀英語報紙(“有時”和“經常”合95.1%),31)閱讀英語雜志和書籍(“有時”和“經常”合87.8%),26)記下新詞匯及意義(“有時”和“經常”合83%),37)看英文電影(“有時”和“經常”合78%),32)觀看英語電視節目(“有時”和“經常”合78%),39)瀏覽英文網頁(“有時”和“經常”合75.6%),35)與英美國家人交談(“有時”和“經常”合70.7%),30)寫英文電子郵件(“有時”和“經常”合62.5%),34)聽英文歌曲(“有時”和“經常”合53.7%)。

95%的教師“有時”和“經常”鼓勵學生向老師提出建議,所有的教師“有時”和“經常”鼓勵學生課堂上提出問題。然而,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大多數學生認為老師很少采納他們提出的建議,往往都是老師決定做什么。而且教師推薦的活動也與學生實際上進行的活動有些不同。其中,有兩項活動教師“很少”鼓勵學生去做但學生卻“經常”做的,分別是:27)用英語給筆友寫信(“從未”和“很少”合82.9%),28)看周圍的英語布告(“從未”和“很少”合56%)。而這兩項活動,學生“經常”做,分別占學生總數的71.2%和82%。

另一方面,有些活動教師“經常”鼓勵學生做但學生卻“很少”做:33)聽英語廣播,36)與朋友練習說英語,25)自學語法書,29)閱讀英語報紙。

4 幾點思考

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和信息來表明英語教師對自主學習的看法及實際運作方法。盡管調查采取的是自我報告的形式,但教師的回答還是比較可靠,能夠說明問題的。

(1) 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時,最好要依照學生的興趣進行活動。否則,就可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卻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2) 問卷調查表明,多數教師很少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材料、學習活動或學習目標,認為這些都應該是自己的職責。這表明教師認為學生還不具備做這些決定的能力,認為讓學生做是費時費力的。

(3) 調查暗示出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培養不是非常積極,表明教師還未做出充分的準備。這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應該引起教師的思考和注意。

參考文獻

[1] Deci, FL. & Ryan, R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2] Dickinson, L. 1995. Autonomy and Motiv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System 23, pp. 165-74.

[3] Evans, S. 2000. The Context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the case of Hong Kong, RELC 27(2), pp. 30-55.

[4] Holec, H. 1981.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5] Holec, H. 1985. On Autonomy: some elementary concepts. Discourse and Learning, pp. 173-190. London.

[6] Little, D. 1991.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Dublin.

篇2

一、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一)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大學生完成學業的基礎

從大學教學活動的特點和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特點來看,大學學習以自主學習為主。在大學課堂中,教師教授的只是很有限的知識,因此,大學生不僅要掌握教師所講授的知識,而且還要掌握課堂上沒有講授,但在以后又會用到的知識。大學生的學習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教科書,大量與專業有關的知識信息需要大學生獨立去發現、搜集。同時,大學生的學習環節不再是以簡單的課堂學習為中心,而是相應增加了學術討論、科學實驗、課程設計、實習與社會調查、畢業論文等新環節。因此,大學教學是課堂學習和非課堂學習的融合,大學生非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越高,課堂學習的效果往往也就越佳。

(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大學生順利走向社會的必然要求

大學階段是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的過渡時期,這就要求著重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和工作能力,以便為走向社會做好充分準備。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社會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是每個大學生在大學里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他們在今后工作中乃至終生都不可或缺的。

二、目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現狀

(一)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認識不足

近年來,自主學習引起了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學者的關注,并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但是,目前國內外主要是對自主學習的內涵、特征、價值、影響因素、研究方法等理論性的研究,對于僅有的實證研究方面,也只是考慮教學因素和教育心理因素,或者是應然性的提出一些培養途徑,并不全面。

同時,高校的教學與管理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許多高校使用的教材內容落后,與現實脫節,缺乏實踐鍛煉與實際運用價值,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由于大學教學的特殊性,老師上課一般不會拓展太深,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只求學會課堂上的內容而不會自己拓展學習。由于課時的限制,課堂上有些老師基本上只是對著講義或多媒體講課,與學生之間互動太少,課后師生交流的機會也不多,這就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和自主能動性的發揮。

(二)大學生個體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忽視

調查研究指出,多數大學生對自主學習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被動學習型學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大部分大學生還沒有把自主學習作為自己的首選類型。大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其學習被動依賴心理較強,自主能動性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與此同時,步入大學校園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都以自主管理為主,但是在學生培養模式上,依然采用應試教育,這就導致許多大學生缺乏探究精神,缺乏思維的發散性,突出表現在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低下和自由創新能力的不足。

三、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方法

(一)提高認識,強調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人生重要的能力之一

提高認識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高校及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高校要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看成是現代高等教育的目標,打破“應試教育”所形成的傳統教育理念。第二,大學生要有自主學習意識。首先,設立學習目標。學校和老師應及時與大學生溝通,指導他們從自身出發,激發和強化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制定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其次,培養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大學生汲取知識的原動力。只有學生對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才能積極地提出問題,主動地思考問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最后,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習是從被動依賴走向獨立自覺的過程。自主學習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勇于突破,創造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環境和條件

篇3

關鍵詞:自主學習;大學生;現狀分析;措施

美國未來學家拖勒夫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不會閱讀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各種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競爭激烈緊張,社會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所面臨的環境和情況也日趨復雜,人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不被整個社會和行業淘汰。在這種情況下,學會學習成為整個社會都需要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而學會學習的核心就是要學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學作為連接社會的重要橋梁,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成為新課程改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1 自主學習概述

自主學習概念的界定或內涵,古今中外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認識,這其中既有抽象化的概念和定義,又有具體化的現象描述。其中筆者認為對自主學習有直接影響的理論主要分為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理論、主體教育理論三種。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因此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單純向學生傳遞知識,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學生憑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主動地生成信息的過程。

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凡是可以教給學生的知識,相對來說都是無用的,凡是能夠影響學生行為的知識,都只能是學生自己發現并加以同化的知識。因此,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

主體教育理論的基本理論是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積極為學生創設各種學習的條件和資源為前提,有目的、有計劃使學生實踐各種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等能力,讓學生對教育活動有更多的自主選擇的空間。

在這三種理論中,筆者更傾向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行為三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1]在元認知方面,自主學習的學生能夠對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進行計劃、組織、自我指導、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2]在動機方面,自主學習的學生把自己視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在行為方面,自主學習的學生能夠選擇、組織、創設使學習達到最佳效果的環境。簡而言之,自主學習就是學生對自己課堂內外學習的自我負責,是一種自我導向、自我監控、自我激勵的學習。

2 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及問題

2.1 學生的學習依賴性強

由于應試教育的弊端,在學生的中學教育階段,教師往往更注重傳授的過程,他們關注的更多的是如何將知識和結論完整準確地傳遞給學生,而學生似乎已經習慣于這種被動地接受過程,只要能夠將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成功運用于考試,即認為已經達到了學習的效果。在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大部分學生不懂知識的由來,只是單純依靠死記硬背,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主動性都受到壓制。導致學生在失去教師的安排與監督的情況下,不懂得該學些什么以及怎樣學習。然而大學是一種相對自由的環境,擺脫了中學學習中“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多是以發揮自我學習的潛能為主,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不會像中學教師那樣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提出嚴格的要求,只要能夠成績合格,就可以取得該門課程的學分。許多習慣于被動學習的同學,在大學里往往會無所適從,迷失學習的方向,不懂得該怎么樣來面對大量的時間和資源。

2.2 學生自我管理意識薄弱

相對于中學教育階段緊張繁忙的學習生活,大學生活變得很輕松,一個輔導員需要面對兩百個學生,所以并不是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能夠得到輔導員的正確指引,而且在脫離了家庭監護的情況下,學生的課余生活時間完全由自己支配。但是面對那么多的時間,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該怎么支配,加上對大學生活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于是上網、打游戲、看電視劇成了大學生主要的生活內容。在學習上,學生不愿意進行主動性的知識探討,一味地等著教師講解,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懂得主動尋求任課教師的幫助,久而久之,學生中就出現了一種“學生的作業往往都在最后一天完成”的懶散現象,這種懶散現象導致學生在學習初始不愿意主動學習,遲到早退甚至缺課現象頻發,到了學期末考試的時候又不知道該怎么學習,嚴重者甚至會產生考試焦慮現象,進而引發心理問題。

2.3 教師教學質量低下

現代大學的教師往往是教學科研型的教師,科研成果決定了他們的職稱晉升,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而教學任務對他們來說只是完成基礎工作量的工具,所以大學教師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工作上。同時,由于我國大部分高校的生師比失調,教師常年被大量的教學工作所累,為了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的教學困難,在沒有一種嚴格的教學質量監測的情況下,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往往并不重視,他們的教學方式通常采用較為單一的“教師主導”模式,在教學中與學生毫無互動,只是一味地自己在講,不能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以及主動探索精神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被更加約束。

2.4 學習資源短缺

大學生基本上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中度過,學校自主學習氛圍的濃厚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然而大部分學校對學習資源的定位都只局限于圖書館和教室,這些地方只能讓學生自習,并不能滿足學生自主探討,或者與學習伙伴討論的需要,即使有這種場所,也沒有專業的教師進行指導。圖書館中提供的書籍較為陳舊,很多專業書籍沒有館藏,閱覽室的雜志不能夠及時更新。很多學校設有研究生工作室和24小時的實驗室,但是這些并不對本科生開放。學校里充斥著各種文藝表演活動,專業技能類的比賽很少。宿舍管理較為松散,學生深夜不歸的現象時有發生,睡眠時間得不到保證,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率。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3 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針對上述關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面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1 轉變教師角色,加強學校教學質量建設

要調高教學質量,就要改變教學工作只是為了滿足基礎工作量需要的現狀。這就要求學校從大環境上多樹立教學典型,推進嚴格的教學質量檢測模式。充分發揮網絡評教的作用,認真分析評教結果,有必要時將評教結果做全校范圍內的公示,對教學質量高的教師進行物質激勵和精神鼓勵,對教學質量低下的教師進行教學培訓。注重教師發展,經常組織教學研討會、集體備課等,通過制度化的建設來激發教師的教學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3.2 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不稱職的教師強迫學生接受真知,優秀的教師則教學生主動尋求真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實踐訓練、實地考察等,積極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體系[3]。將教師角色從講授者向啟發者轉變,在教學中注重教學內容的調整和優化,讓教學內容充分聯系當下社會熱點,減少記憶性知識在課堂中的比重,增加對學生思維能力訓練的實踐部分,充分激活課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能夠自主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敢于、善于提出問題。

3.3 拓展教學資源,提供自主學習基礎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有效的利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這也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在課余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科學利用圖書館以及網絡的資源查閱資料,整理相關信息,以個人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拓展性作業,如調查報告、問卷設計等[4]。同時,應該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項目或者挑戰杯等創新創業項目,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自己設計科研項目,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探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形成科學研究的能力。

3.4 關注個性特征,明確學習目的

學生的家庭環境、教育方式、自我意識、興趣和動機等不同,致使每個學生在個性特征上面也存在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入校時一定要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征,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好入學教育工作,加強專業導論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在進校之后對自己未來四年的學習和生活有一個正確的規劃。并且能夠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同時,應當鼓勵學生跨專業、跨學科進行交流,幫助學生選擇自己合適的學業導師,提供更多的選修課程甚至是學生轉專業的機會,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權。通過這些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更為積極的學習環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翔,李冰.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現狀與干預策略之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3(11):93-94.

[2]張淑燕.元認知策略培訓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索[D].西南大學,23-24.

[3]張翠華,李京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現狀分析及提升策略[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9):126-129.

[4]林國耀,連榕.大學生學習能力的現狀調查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2010(1):43-47.

篇4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教學;自主學習;自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8-0137-02

一、引言

一直以來,由于傳統教學的影響,很多學校沒有完全形成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也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出現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自主學習意識薄弱等問題,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筆者曾對開課的學生開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問卷調查,發現:67%的學生在學習方面對自己沒有信心;雙休日或寒、暑假幾乎不學習的學生占42%;能主動完成學習情況的學生只占12%;基本上能課前自學的學生只占16%。可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為此,筆者根據自己教學體會,從學科教學出發,淺談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好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在自學中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和自學習能力。

二、自主學習能力的含義

自主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 or Learner Autonomy,簡稱AL或LA),是指學習者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行為負責,自覺地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自主學習,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協調性和相對性,它要求學習者能夠協調自身狀態與外界環境,主動、單獨地開展學習活動。

自主學習能力,最早由Holec(1981)提出,定義為“負責自身學習的能力”,即學習者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能夠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它包括:學習目標的設計能力、應用學習策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是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當代大學生應當能合理地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掌握學習的心理規律,學會自我調整和控制,巧妙地運用學習時間進行自學,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學習效果。

三、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根本目的,是以解決教學問題、優化學習為目的的特殊的設計活動,它使理論轉化為實踐,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通過教學設計,讓學生知道“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和積累自主學習能力。教學設計大體包括: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教學結果的評價這幾個主要方面。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大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也是大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入門課,開課的對象為大學一年級新生。其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大學生掌握必要的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為后繼課程的學習、計算機應用和提高打下必要的基礎。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設計中,筆者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做好學科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開展自學,督促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本學科的教學設計的重點在學習問題導向、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學效果的評價三個主要的方面上。

(一)學習問題導向的設計

學習導向的設計,主要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任務,從具體設計問題角度,關注不同的教學環節,從入門知識、重點和難點、實踐應用等不同方面提出學習問題,學生根據問題開展自學,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知識的獲取,引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習問題的提出,是學習導向設計的精髓,很大程度上能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激活”的狀態,促進學生在主動探究過程中構建知識,拓升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記憶力,使學生能較快地接受書本知識。

通過實踐,筆者對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的學習問題導向按教學章節來設計,每章節的學習問題導向分為三部分:一是學習的目的、重點和難點方向,讓學生了解本章的學習方向;二是知識點的細化內容部分,是章節所要掌握的全部問題,學生的自學主要根據這個部分來開展;三是布置作業練習,以鞏固知識、檢測學生自學掌握知識的情況。

學習導向設計能將傳統的“教學”轉變為“導學”,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發現、收集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能促進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合作學習的實現,充分調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學生通過分析、解決學習問題完成對本章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也能進一步促進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方法的應用

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聯系的活動方式,是教師發出信息和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統一的,教的過程既傳授知識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學方法有很多種,主要分為三類: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教與學并重的教學方法。本文主要探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筆者主要研究以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掌握知識,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如“翻轉課堂”教學法。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實踐操作是知識獲取的最佳途徑。在以往傳統教學中,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在課時少的情況下,課堂上能留給學生的操作時間很少,特別是本課程中軟件操作知識部分,學生普遍反映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練習,課后的練習因為老師不在旁邊,出現問題無法解決,導致操作練習中斷,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操作能力水平的提高。通過實踐,筆者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課前,將教學資源到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自學;課堂上,以答疑、操作實踐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實現了“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教為輔”的教學,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在課時少的情況下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從而保證了教學質量、教學效果,頗受學生歡迎。

(三)教學效果的評價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要從轉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開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成為評價的主體,促進了學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積極地反思和總結,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目前,能夠比較客觀、全面的反映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是過程性的考核與評價,它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及教師的評價,主要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性結果,及時地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做出判斷。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是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其中,過程性評價包括了學生自我評定、學生之間的評定、教師的評定三個方面,學前由教師做好評價表的要求及評分細則的設計,學生和教師根據學習情況給予評定。例如:在每章節學習結束后,由學生根據自學和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表現填寫《自主學習報告》或《課堂表現性評價》,實現自評、互評、師評,讓學生了解的自己的學習水平、學習效果,激勵學生學習進步和知識的內化、提升。終結性評價是一種傳統的評價方式,在本學科中主要運用在平時操作測驗、期末考試。操作測試是用來檢測學生對每一章節學習的掌握情況,成績可以由學生互評獲得,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而期末考試,則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另一種評定方式,由教師負責完成。

教學效果的有效評定,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對學生的日常學習起導向作用,促進了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自我補救,提高了學生自我評價意識,這在潛移默化中大大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能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的各種問題,有利于教學相長。

四、結束語

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是新世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未來社會競爭焦點也在于學習能力,所以新世紀人才培養工作的核心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需要教”。大學生素質教育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工程,需要校內外、課內外相互結合,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今后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和目標。同時,對于教師,也應注重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提高教師制作優質教學資源的能力,從而更好地使教師在整個自主學習環境中起到引領、監督、評價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孫嘉每.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問題與改進[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2] 謝東海,陳坤華.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探討[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8(24):275-278.

[3] 何基生.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構成及培養[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5):75-78.

[4] 薛冰冰,李敏.基于問題導向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45):142-144.

篇5

關鍵詞:大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8-0216-03 一、前言

自主學習是當前教學改革研究的熱點問題,自主學習是以大學生作為主體,學習過程需要學生的自我構建,它不僅能促進自我意識的提高,也能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從而形成更加有效的學習策略,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乃至終身學習。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數據的急速膨脹,工作和生活中直接使用到學校中學習的知識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少,據統計,學生自畢業后從事某項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有98%是從社會大課堂中獲取的。我國“十”報告中對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即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這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而自主學習是實現終身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這表明,自主學習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也將成為高等教育未來密切關心的問題。劉獻君教授提出,要將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灌輸型教學模式向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學習、創造性學習能力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和導學模式轉變。自主學習不僅能滿足個體對學習的需求,同時對改革目前課程教育模式,創設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實現極具適應性、富有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具有現實意義。

二、自主學習的含義界定

從1980年以來,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自主學習的含義提出各自的看法,不同學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立場不同,對自主學習的含義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釋。Holec首次將自主學習的概念應用到學習中,Holec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在對自己的整個學習過程負責,包括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進度、學習方法和技巧、學習的監控和學習效果的評估等。Dickinson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能領會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以滿足自身不斷變化的需要,學習者能選擇適合的學習策略,以滿足自身不斷變化的要求,并對學習策略進行監控和必要的調整,從而監控學習的效果。余文森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生控制自身的學習,跟他主學習是相對應的[6]。龐維國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生在學習之前能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學習的進展和方法做出監控、反饋和調節,在學習后能對學習效果進行檢查、總結、評價和補救。

筆者認為,自主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取課程中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去學會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把自主學習僅僅理解成“自學”是一種錯誤認識,自主學習如果僅意味著學生的自由,在課堂上似乎很少能看到教師的作用,只有學生的活躍以及課堂的熱鬧場景,但是學習是否真正有效難以判斷。如果這樣的自由起不到什么學習效果,那這就是一種為了自主而自主的教育形式,無法深入到自主學習的內涵。而自主學習的內涵在于會學,在于思維的轉化和發展,否則那僅是一種流于形式的自主學習。總而言之,自主學習就是以自學為基礎,但不局限于自學,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并且可以有效實施的學習過程。一般說來,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育者是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被寄予的指導和啟示越多,學到的經驗和技能也就越多。因此,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指導這一外在條件。

三、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

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能系統地理解和掌握自主學習的策略,從而使學生養成利用自主學習策略來學習的良好習慣,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1.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育部2004年頒布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過分關注了教師“教”的作用,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的重要作用,忽視了探索、發現等學習方式對課程學習的重要性。機械的學習方法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對于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學生積極性低,通常只能死記硬背地應付考試,一到實際應用就完全失去方向,學習效果差,要真正貫徹《綱要》的要求,通過教學改革逐步改變傳統教學思想和現狀就勢在必行。教育部還提出,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是先導,是教學改革的根本出發點。我們應該轉變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轉變學生舊有的學習方式,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能主動學習,逐步轉變教師的中心地位,教師的角色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和學生質疑問難的扶持者,樹立基于自主學習的新的教學理念,確立學生是進行自主學習的主體。

2.確定教學內容,劃分教學專題。自主學習,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一般來講,自然科學類的教學內容中,理論性較強、較抽象、難度較大的內容比較適合采用講授的方式來學習,而一些結構較完整、層次較為清晰嚴謹、難度不大的內容適合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學習;在社會科學類的教學內容中,結構較為松散、偏事實性的知識比較適合采用講授的方法進行學習,一些高度綜合的教學內容適合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采用自主學習方式的教學內容,要突破教材內容的限制,使教學框架更為靈活和精簡,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課程自身的特點,明確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突出自主學習的引導性。

3.課堂教學模式設計,采取教學任務承包制。學校將教學內容分為課堂講授和小組分工這兩種課堂教學的形式。對于不適合自主學習的教學內容,教師通過講授的方式講解給學生。教師把自主學習的教學內容進行小組分工,將學習任務分割開,使得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有自己的學習內容,各個學習小組對教學專題實行承包責任制,小組可以有一定的自選擇本組在教學內容中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深入的講解,學生在興趣的激勵下,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材料準備,通過網上查資料、查閱文獻等方式,梳理出本組的觀點和內容,自行選擇教學方法,呈現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自,可以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這樣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建立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流機制。課本、教材及相關資料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而向教師學習和同學學習也是很重要的思想來源。通過建立合作討論小組,學生間可以就學習問題自行組織討論,實現生生互動。教師則在聽取學生匯報后對小組及個人的工作進行點評,必要時對學習內容進行補充講解,從而增加了小組及個人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此外,自主學習過程中,交流與合作始終伴隨整個學習過程,而完全依靠大學課堂上提問和討論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大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體現,更難以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當學生產生疑問時,不能及時得到老師的幫助,這樣教與學的效率不能夠保證,積極性的互動不足,而信息化環境為師生間以及學生間的交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師生間可以通過QQ群、電子郵件等方式加強交流,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學習障礙,可以給老師留言,通過教師回復信息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保留了面授交互直接、情感真實的優勢,又利用網絡的時空特性彌補了課堂互動時間受限、互動面較窄的不足。

5.開放式作業與課外學習資源。教師通過開放式作業的設置,可以將學生在課堂上思考指引向課外的探索,實現使課內和課外相結合,使學生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推薦參考書目或專題網站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關注豐富的課外學習資源。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網絡教育資源、精品課程、電子書籍期刊等,學生不再像從前那樣處于知識的饑渴狀態,學習資源的形式也從單純的文本變為集成的文本、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學生可以直接利用搜索工具獲得,在豐富資源給學生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對具有龐大信息量的課外資源的辨別、評價和篩選往往更為重要。這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學習認知的同時,教師要輔以適當的指導,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開展自主學習活動。

6.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自主學習要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就需要改革傳統的單一及單方的評價方式。考試作為檢驗教育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承載著督促、評價、導向和反饋等不同的教育功能。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多注重了考試的評價功能,弱化了督促和導向功能,這就導致了教師為考而教,忽視了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也導致了學生為考而學,學習目標就是通過考試,功利性傾向嚴重。鑒于單一考核模式的弊端,這就要求嘗試多元考核、多主體評價的考核改革模式,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量化平時成績,通過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的方式考查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小組任務和作業成績等,最終來確定每一位學生在本門課程中的成績。

四、結論

大學階段的學習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認知過程,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策略對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將會起到引導者、啟發者、組織者和幫助者的作用。我們要全面推廣落實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還任重道遠,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學生還欠缺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自身的自主能力也有待提高。在實施教學改革時,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更多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然而,自主學習的全面落實不完全取決于某一種教學理念或學習理念,它是一個長期積累、不斷提高的過程,要靠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致謝:感謝教改項目:江南大學2013年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A2013026和江南大學2013年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B2013119對本論文的支持和資助。

參考文獻:

[1]楊培霞,安茂忠,論高校學生自主學習內涵及邏輯體系[J].黑龍江高等研究,2011,(8):32-34.

[2]李娜,羅茜,王偉,大學生自主學習課程教學模式的探討[J].大學教育,2013,(21):143-144.

[3]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4]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5]Dickinson 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篇6

關鍵詞:澳門科技大學;教育模式;課程測評體系;自主學習;師資隊伍

澳門科技大學于2000年建校,是目前澳門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也是中國兩岸四地最年輕的百強大學。隨著近年來招生政策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內地大學生都有機會進入該校學習。《禮記•大學》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澳門科技大學以“意誠格物”作為校訓,正如劉良校長所言:“一所優秀的大學,要讓學生探索真理、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也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德。”不同于國內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止于至善”、“忠信篤敬”的校訓與西方大學“光明、真理”、“真理、正義、自由”的校訓[1],澳門科技大學的校訓既體現了西方大學探索追求真理的特質———“格物”,又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特質———“意誠”。澳門科技大學提出了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辦學理念,采用國際學術標準培養德才兼備、具有良好實踐和創造能力的學生,探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有效途徑[2]。

一、富有特色的教育與管理模式

1.平時成績與終結考試成績并重的課程測評體系。課程測評可以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與綜合能力。如果測評體系不夠完善,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澳門科技大學的課程測評體系將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每門課程不僅僅以終結考試成績作為總評成績,平時的小測、小組展示報告、個人演講、個人小論文及微電影拍攝、照片拍攝等也作為總評考核的依據,課程的總評成績以GPA積點計算。教師在第一節課會給出教學提綱,告知教學目標、要求與成績評定的方法。學生必須在課后主動自學相關知識,并與小組成員協商分工、共同完成團隊作業,才能取得理想的總評成績。而內地部分高校往往忽視課程的過程考核,課程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試試卷為主,學生自主學習不夠,實踐少[3]。澳門科技大學的課程測評體系可以讓學生充分理解教材知識,掌握更多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自主探索精神與研究創新能力,實現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質與全面發展,這正是澳門科技大學希望賦予學生的。

2.靈活的課程安排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在澳門科技大學,大部分專業課程每節課2小時45分鐘左右,一周的專業課不會太多。以新聞傳播學為例,一周專業課五六節,每天一兩節課。上課的時間相對靈活,除常規上下午上課外,有的課程安排在中午,有的則在晚上。學生的課余時間比較充裕,可以更好地自主學習,更有效地完成課后作業。在內地大部分高校,學生的課程表安排得很滿,而且上課時間比較固定,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大學生需要時間自主學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澳門科技大學給學生提供了這樣的學習環境,學生可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小組作業、個人報告展示、參加學術文化講座、藝術欣賞、參觀博物館、社會調查等。澳門科技大學不但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根據入學成績,將學生分為英文班和中文班,因材施教,靈活進行英語和雙語授課,既考慮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又兼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與客座名家共同參與教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機制創新、隊伍建設、平臺建設、條件支撐、國際交流與合作,其中隊伍建設是關鍵。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只有擁有世界一流的師資隊伍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4]。澳門科技大學擁有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國際化師資隊伍數百人,而且經常邀請國內外的知名學者或其他高校的優秀教師作為客座教師進行授課,為發展優質教育和卓越研究提供保障。例如一些通識課程,往往會邀請兩三名學者授課,有助于學生體驗不同的教學模式,感受名家的教學魅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學校還會經常邀請一些社會知名人士來校講學,讓學生有近距離接觸當代名家并向他們學習的機會。

4.依托網絡管理,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校建立校園網站,學生都有自己的賬號,在每學年選課的時候,學生會登入個人選課系統進行選課,選課相對自由,為學生選課提供便捷,又鍛煉學生自主選課的能力,同時校方的辦事效率顯著提高。校園網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的生活能力。學生可借助網絡預約宿舍、退訂宿舍、預約自習室或運動場等。沒有家長與老師的幫助,學生的生活能力大大提高。

二、可借鑒之處

澳門科技大學采取較寬松的管理模式,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處理問題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內地高校新生報到時,都會看到家長陪同孩子注冊,澳門科技大學在新生注冊處都會有警戒線,只允許學生獨自注冊,讓學生在剛進入大學校園時就鍛煉自己的處事能力,使得他們在今后沒有父母陪伴的大學生活中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處世能力,走出校園后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大多教師都有留學的背景,眼界開闊,學識淵博,了解國內外學科的前沿知識,流利進行英文授課,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同時也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英語基礎。

三、內地大學生要更好地把握自己

大學是青少年構建自己核心價值觀的黃金時期,需要加以引導,也是青少年學習的黃金時期,需要抓住機會,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內地學生進入澳門科技大學應該如何更好地把握自己呢?

1.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懈拼搏。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不同的族群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澳門獨特的多元文化模式[5]。大學生正處于建造自己世界觀的時期,身處澳門特殊的地理位置,更需要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通過通識課程的學習、儒家經典的閱讀,不斷加強道德實踐,在探索知識的同時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對青年大學生人才培養的期許相融合,為自己的理想不懈拼搏。

2.認真對待課程,充實專業知識。在澳門科技大學有些課程并不是每堂課都考勤,考試形式多樣,所以個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認真對待課程,其實學校安排這些課程是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綜合考慮的。因此,要體會一門學科的精髓,就要認真閱讀教材,認真對待課程,充分領悟教材中的知識。或許我們會反思:“我到底學到了什么專業知識?”這也許是一個難以給出標準答案的問題,但是在我們完成大學學業的時候,在潛移默化中專業知識、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都得到提升。

3.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全面充實自己。澳門科技大學的課程安排相對靈活,學生有大量的課余時間。初入校園,沒有了高考的壓力,很多學生會一下子“輕松”起來,變得比較懶散。而且新濠天地、威尼斯人、金沙城等賭場圍繞澳門科技大學,內地大學生初到此地,可能會無意識地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學會為未來的自己精打細算,澳門科技大學推行體驗式學習、國際伙伴學習和服務式的學習方式。如果有出國深造的打算,就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認真學習英語,備考雅思或托福等前期準備。如若想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就要在課余時間參加培訓。另外,在澳門經常會舉行一些頒獎典禮或者電影節活動等,學生可以申請做工作人員,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開闊自己的視野,也可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區工作,幫助他人,服務社會。未來澳門科技大學將不斷發展優質教育和卓越研究,向國際知名的高等學府大步邁進。內地大學生將在這里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全面發展,在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把握好自己,與澳門科技大學卓越同行。

參考文獻:

[1]龍應臺.對比中國大學和西方大學的校訓:讀者[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20):33.

[2]任偉偉,郭峰.澳門科技大學人才培養模式述評及其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0(1):135-137.

[3]張文敬.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5):79-80.

[4]楊倩,王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師資隊伍若干思考[J].人力資源開發,2015(4):26-27.

篇7

關鍵詞 高校 大學生 就業指導教育 變革

The Change and Innovation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Education

NI Dazhao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Career guidanc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college career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but also college students obtain vocational skills and increas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employability. Based on self-learning theory and the "Delors Report" presented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autonomy" concept rich and innovative ideas of career guidanc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rich educational content to guide students' employment, current employment guidance department universities need to re-examine their own positioning and realistic features college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relying on its own strengths and social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us opening new work situation.

Key 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education; reform

1 當前高校就業指導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從近年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就業能力低下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用人單位在用人選才時最看重的是綜合素質和能力,而大學生自主開展創業活動也需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商業意識。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是勝任工作、解決問題的根本,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所學的課本知識。有學者將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概括為:學習能力不強、實踐能力低下、專業能力與社會需求脫鉤、創新能力欠缺(車鳳嵐,2011)。正是由于教學內容的陳舊、師資力量的匱乏以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導致高校就業教育名存實亡。因此,對高校就業教育課程進行創新,首先就是教育理念的創新,轉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動員起來,參與進去,是當前高校就業指導教育改革創新的關鍵。

2 “自主性提高就業能力”理念的實踐和探索

自主學習理論研究專家Zimmerman提出:“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三個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程宏宇,2010)。我國學者龐維國(2001)認為:“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總之,自主學習應當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然后監控、調節由目標和情境特征,引導和約束認知、動機和行為,以獲得知識的學習方法。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德洛爾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中提出了“四個學會”,又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報告認為:教育僅從數量上去滿足那種無止境的“知識和技能”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適,因為新世紀將為信息的流通、儲存和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手段,教育的功能是培養人具有適應變革的能力,使之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夠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

本研究根據“自主學習理論”、“德洛爾報告”的理論指導,提出了“自主性提高就業能力”的理念。本研究認為此理念是當前高校就業指導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并通過組建“大學生職業發展中心”和“就業實踐創新平臺”對這一理念的效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檢驗。“自主性提高就業能力”理念的基本內容是:大學生在提高自身就業能力方面能夠自主學習、自覺成長、自我管理,同時通過有效的活動設計和活動執行,實現大學生在就業能力方面的能提高、想提高、會提高、堅持提高。其中,有效的活動設計和執行主要通過在學生中組建”大學生職業發展中心”,開展一系列鍛煉學生自身能力素質的活動來實現,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大學生能夠自主性地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可以說,“大學生職業發展中心”既是“自主性提高就業能力”理念的實踐,也對此理念的有效性進行了探索和檢驗。同時,隨著信息網絡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自主性提高就業能力”理念的傳播和擴散也需要借助于“AISAS模式”。

3 AISAS模式下就業教育的分享與傳播

AISAS模式是由電通公司針對互聯網與無線應用時代消費者生活形態的變化,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消費者行為分析模型。AISAS模式認為營銷方式正從傳統的AIDMA營銷法則(Attention注意―Interest興趣―Desire欲望―Memory記憶―Action行動)逐漸向含有網絡特質的AISAS發展: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引起興趣―Search進行搜索―Action購買行動―Share人人分享。全新的營銷法則指出了互聯網時代下搜索(Search)和分享(Share)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向用戶進行單向的理念灌輸。

那么,對于當前高校大學生來說,數字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已經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主動參與成為課堂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對老師而言,“賣點已死,買點當立”,老師認為的重要內容學生可能早已爛熟于胸,因此就業教育課程需要著力研究大學生的需求,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對大學生就業課程進行優化設計,引導學生去主動搜索(Search)和分享(Share)就業課程方面的知識和信息,從而保證學生對就業指導課程的參與和創造。

對于目前高校落后的創業教育來說,KAB、SYB、YBC等創業教育課程還是陌生的,而且由于師資力量和教學計劃的限制,較短的時間內很難在高校全面引入創業教育。而對于大學生來說,KAB、SYB、YBC等創業教育課程又是他們亟需的,那么在這種矛盾之下,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正好可以發揮其在科技文化活動方面的長處,通過短期培訓、競賽活動和演講報告的形式引入KAB、SYB、YBC等創業教育課程,而后可以根據AISAS模式創新傳播方式,擴大課程的影響力和持續效果。比如通過開展創業計劃大賽、邀請創業教育培訓專家組織專場培訓、開辦短期學生創業精英培訓班等方式引入創業教育內容,通過有效的活動設計,引導和組織大學生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廣泛傳播,從而發揮“以點帶面”的傳播效應。

4 社會組織引導下的校企互動與合作

當然,高校就業指導教育不能將視野局限在校園內部的平臺建設和活動開展,還應該積極探索與社會組織互動合作的新途徑。本研究根據負責人所在學院各專業學生培養需要,通過學院與豫宛商會及其會員企業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就業實踐創新平臺”。“就業實踐創新平臺”是基于提高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為目的,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在高校和企業聯合建立培訓和實踐平臺,其建設的重點是圍繞如何通過高校引導下的企業組織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拓展就業渠道,最終實現順利就業來進行。“就業實踐創新平臺”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商會及其會員企業和高校對學生聯合開展就業指導;二是商會利用創新平臺將學生作為儲備干部進行職業實訓和創業實訓;三是商會根據企業的職位需求將學生人才向企業輸送。

4.1 “就業實踐創新平臺”面上的互動:走出去和引進來

“就業實踐創新平臺”面上的互動主要通過建立讓學生走出去的實習基地和將企業家引進來的“企業家大講堂”來實現。

(1)實習基地建設。“就業實踐創新平臺”通過商會確定若干家優秀企業作為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根據學校各專業學生發展和教學需要,制定實踐教學和畢業生實習計劃,按照企業對實習學生的要求,推薦相關學生到實習基地企業參加實習活動。

(2)“企業家大講堂”計劃。“就業實踐創新平臺”定期邀請商會及其會員企業的企業家到學校開展就業報告和專題培訓,優先推薦優秀學生到商會及其會員企業實習和就業。

(3)共同發展計劃。當然,“就業實踐創新平臺”和實習基地建設并不是一味要求企業付出,還要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文化、信息等資源優勢,在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和實習任務的同時,通過“就業實踐創新平臺”幫助實習基地單位培養人才和進行科技咨詢與開發、文化建設等,促進高校和實習基地單位共同發展。

4.2 “就業實踐創新平臺”點上的合作:特訓營與實驗班

“就業實踐創新平臺”還計劃通過特訓營和實驗班的形式打造校企合作的新亮點。具體來說,特訓營主要通過企業的資源優勢和有利平臺,選拔優秀學生進入實習基地企業進行特訓,與企業家建立一對一導師定向輔導制度,培養一批優秀的符合當前企業需要的實踐型就業精英。實驗班是指在高校里面,根據企業的需要選擇部分優秀學生,定制若干課程,由企業和高校共同培養成符合社會需要的精英人才。

在實習基地、特訓營和實驗班進展順利的情況下,“就業實踐創新平臺”將會與商會和學校進行更深一步的合作與探索,包括全面聯合開展職業能力實訓、商務禮儀培訓、辦公技能培訓、職前培訓、建立企業發展基金等形式打造品牌化的就業實踐創新平臺,并爭取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推廣。

總之,學生自主性的作用盡管重要,還需要學校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方能保持長期性,同時還需將學生推向企業進行實訓才能實現最終目標效果。為了實現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目標,高校就業指導教育需要院系思想政治工作、社團活動、學科競賽、就業指導課程評估體系和“就業實踐創新平臺”實踐支持等多方聯動,才能保證就業指導教育變革和創新的實施效果。

項目來源:鄭州航院2014年度教育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當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創新研究”(zhjy14―43);鄭州航院青年科研基金項目“鄭州航空港建設背景下大學生創業群體的社會支持研究”(2014021003);共青團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聯2014年度專項調研課題“當前青年大學生創業群體的社會支持研究”(048)

參考文獻

[1] 車鳳嵐.基于就業力視角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8).

篇8

關鍵詞: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3)01-0062-03

法國前教育部長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闡述: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知識時代不斷變化的信息、技術、工作與社會環境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在學校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

問題。

一、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缺失的問題檢視

自主學習是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最高境界,而縱覽諸多研究成果,不難發現,認知結構不完善、學習策略低效、學習動機不強等已成為大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知識結構不完善

大學的學習不同于教師主導的中學學習,更強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我調節,是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結構,這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足以支持其自主學習活動進行的豐富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策略。而現實狀況是,受一直以來應試教育的束縛,學校教育過分關注書本知識的授受,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呈現片面化,缺乏自主學習所需要的完整知識結構,不能有效對具體學習過程進行建模,難以形成有意義的問題,難以獲取、提供支持其問題解決的材料佐證,更無力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

(二)大學生學習策略低效

學會學習是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內容,“學會學習理應包括學會自我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有效學習,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學會探究學習,培養創造能力;學會合作學習,構建學習共同體”。而在具體的實踐中,大部分學生在學習計劃性、方法性、創造性和合作性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對于如何合作、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在遇到挫折或迷惑時保持動機等尚未形成有效的處理策略。

(三)學習動力不足

受市場經濟下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和就業壓力的影響,當前很多學生對于學習的目的還主要定位為找好工作、謀好出路,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只攻讀自認為有益于就業的學科專業,對其他的課程則抱著無所謂的心態應付交差或逃課。大學階段學習目標不明確和人生目標的迷茫,導致某些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計劃性。而大學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減少了對學生的強制性約束,使有些學生養成了自由懶散的壞習慣,自主自控能力差,學習紀律松懈散漫。

二、合作學習模式是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徑

合作學習模式對于學生學習認知、學習管理、學習動機等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有著積極的作用。良好的合作體系可以驅動學生的動機、責任認識以及持續的參與,是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徑。

(一)合作學習能引導學生的互動交流,拓展學生的認知

合作學習中,學生首先以個體學習者的身份,以自己的背景知識作為學習資源和學習線索,形成問題并確定解決策略,然后以小組成員的身份參與到集體的協商、合作、交流、互動中。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思想產生碰撞,每個成員分享彼此的資源、觀點,就問題點進行討論、交流、質疑、解析。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將知識保持在記憶中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向別人解釋這些知識。所以,學生這種積極的互動,不僅強化了知識與自己生活、經驗的有機聯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領悟水平。不僅如此,相關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學習在學生深層次思維品質形成中的積極作用。Piaget深信思維與合作是同時出現的,而個體內在的思維活動與外在的合作是一體兩面的,合作學習有助于發展高層次的

認知。

(二)合作學習能改善學生的學習管理,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

合作學習方法源于旨在消除種族歧視,建立友誼的實驗,建立在社會心理學生人際關系形成理論的基礎上。“跟競爭型和個體型學習相比,合作學習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孕育關愛、支持、奉獻的人際關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交技能”。一方面,合作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基礎的合作探究。在共同目標的指引下,小組成員參與到分工明確的集體任務中,自己負責學習過程中各種相關的學習活動,設計學習計劃、執行學習策略、監控學習成效、調整學習策略和進程、評價學習結果。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責任意識,而且為學生資源管理、時間管理、任務管理等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實踐、修正、完善的機會,使學生逐漸發展為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成熟的學習主體。另一方面,合作學習小組就像一個雛形社會,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生活情境,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具社會性。交互式的學習過程,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更重要的是能改善他們的社會交往,形成溝通、協調、與人相處、化解沖突等社交能力,提高同齡人之間的認同感,發展他們的合作能力,而這些正是學生終身學習、從事所有工作的必要準備。

(三)合作學習能促成學生的有效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動機理論認為合作學習的內在結構創造了一個促進學習的環境,合作者之間協作互助的關系促成了學生追求自我價值體現的動機。在共同完成目標的過程中,一方面,同伴間的積極鼓勵、由衷欣賞、互相協助使每個成員都極力體現自己的價值,希望為集體作出更大的貢獻;另一方面,小組成員各盡其責又相互協作,降低了任務難度,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由此產生的目標達成的成就感和同伴間的認同感,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激發起了學生持續的參與動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角色是主動的、積極的;學生間的關系是合作的、信任的;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被激發、壓抑的潛能被釋放,由此孕育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合作學習模式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認為,面對一個充滿暴力和競爭的世界,學會協作是知識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最為嚴峻的考驗,是今日教育中最為嚴峻的問題。這種合作能力是從事所有工作的必要準備,學校應該通過各種形式提供和支持有效的合作學習。

(一)創設民主氛圍,奠定合作基礎

合作學習活動開展的關鍵是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大學生多是生理、心理基本成熟的20歲左右的青年,有主動探究的意愿和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傳播途徑的日益豐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便捷的途徑,因此教師要敢于放權,給予學生探索的自由和權利。紐曼曾言:“當一大群年輕人,具有青年所有的敏銳、心胸開闊、富于同情心、善于觀察等等特點,來到一起,自由密切交往時,即使沒有人教育他們,他們必定能互相學習。”學生之間在年齡、心理、知識結構和智力水平等方面所具有相近性及地位的平等,使學生之間的交流空間更具靈活性、通暢性和開放性。在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會有意識的模仿老師或同伴的思維模式和心理策略,而接受能力較強的同伴的指導是促進學生在最近發展區發展的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二)提供豐富的輔助資源,確保內容的充分學習

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知識導向,引導學生有效整合現實世界的知識,避免可能導致學生離題的不相關的知識充斥課堂。為維持合作學習的深度參與和持續性參與,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引導深層理解的提示和支架。根據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和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任務提供持續的引導性材料,幫助學生清晰地建立起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與新的學習任務的關聯,引導知識的有效遷移。根據學科內容的特點和任務的不同應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如“基于項目的學習”是讓學生參與到不斷深入的項目活動中,以使學生獲得在真實世界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和方法,適用于需要產生現實的產品、事件或展示的任務中;類似于基于問題或案例的方法,需要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復雜多樣的情形以及學習指導決策的知識,在商業、法律、醫學教育和教師教育等領域比較適用;而對于需要發展技術性的知識和主題知識的科學、技術藝術、工程、建筑等領域,適宜開展“基于設計的

學習”。

(三)優化小組結構,促進個體共同工作

合作小組的劃分,要確保學生參與的平等性和交往的深入性。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合作小組人員構成要多元化、平衡化。由不同學業成績、文化背景、學習能力、知識水平、交際能力、個性特征、家庭社會背景及性別的學生構成合作小組,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形成優勢互補的狀態。教師要指定支持平等參與的角色,如資源管理者、調解員、記錄員、評論員、發言人等,并闡明這些角色在認知、社會過程方面的價值意義,為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角色制定指導意見。在每隔一段時間后,每個成員的角色應該互換,以保證每個小組成員在探究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體驗。提升個人責任的任務能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或小組中要讓每個成員學習、完成項目所必需的一部分,并把學習成果呈現給或者教給本組成員或全班同學。教師要根據任務與小組互動類型的差異規定不同的小組進程的獎勵和責任機制,促成小組成員間積極的依賴,避免“搭便車”、“開小差”等問題的發生。

(四)提供策略指導,推動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是支持個體學習與集體進步的社會過程。這些社會過程包括表達與分享觀點、吸引他人注意、理解以及被理解、提供評論、通過辯論達成對不同觀點的共識。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和輔導來幫助他們學習與開展辯論及有效小組討論相關的技能,如有效溝通、人際關系處理、有效解決矛盾沖突等技能,幫助學生進行高效合作。教師在告知學生共同學習的任務之后,要密切關注小組活動的過程,為學生的合作提供循序漸進的指導。教師在思維可視化、指導小組進程、通過提問幫助反思以及幫助小組學會如何利用反應該學科探究模型的專業術語來討論談們的認識和理解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還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機會討論小組是如何運作以及如何提高效率,這有利于合作學習互動產生更積極的

效果。

(五)介入評價機制,引導自主評價

學生持續不斷的進步源于老師經常向學生提供有關他們學習的評價反饋。這種反饋不是簡單的診斷判定,而是包含了可以引導學生不斷努力的具體意見,既評價他們當前的成績,也向他們指明下一步學習應當采取的步驟:一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定位,完成目標預設;二是提供評價決策指導,引發有效決策;三是處理評價結果,促進學生反思。尤為重要的是,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評價。為避免由于學生的學識、思想、價值觀的不成熟、不穩定可能造成的評價結果偏離,開展學生自主評價要明確評價標準,做好具體的組織、科學的指導。教師要依據學習者的潛能和起點狀態設置個性化評價標準,使個性化標準不低于教學活動的最低要求,保持整體良好狀態;明確多維度的評價內容,學生自評主要涉及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程度、互動質量、完成任務情況,以及責任心、問題意識、創新能力等方面;向學生介紹評價科學嚴密性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展覽、項目、檔案袋、標準化測驗等方法的應用原則和使用范圍;給出明確的目標、任務準則和量規,界定有效工作的構成要素,減少時間和資源浪費。此外,教育者還應制訂總體的教學評價規劃,引入各種評價以平衡學生自主評價的缺陷。

參考文獻

[1] 郭峰.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命題――哈佛大學的經驗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8,35(1).

[2] 劉錫麒.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徵研究[J].教育研究資訊,1993,1(5).

[3] Johnson,D.W.,&Johnson,R.T..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Theory and Research[M].Edina,MN:Interaction Book Copany,1989.

[4] 盧瑞玲,孫靜.合作學習――21世紀重要的學習方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12).

[5]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篇9

關鍵詞:學習者自主性 大學新生 英語教學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那就是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比較嚴重的被動性,尤其是大學新生。主要表現在:第一,學生已習慣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語言知識的教學,因而成了語言知識的消極接受者。第二,學生完全依賴老師組織安排學習,評估他們的學習效果,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應對自己的學習負主要責任。然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紀對大學生的要求已不再單純是語言知識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幫助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樹立自主學習的觀念,給學生提供英語學習策略的指導,從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當前高校英語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自主學習概念的提出

自從Henri Holec 的著作《自主性與外語學習》于1981 年出版后,學習者自主的問題開始引起西方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界的關注。Holec(1981:3) 認為,學習者自主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也就是說,能夠負責就有關學習各方面的問題進行決策。他認為這種決策活動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確定學習目標;2.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3.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4.監控學習的過程;如節奏、時間、地點等;5.評估學習效果。Holec大膽地提出讓學生負責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決策的思想,是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極大挑戰,因而受到廣泛的關注。Dickinson指出,自主學習的條件,即學習者要對自己的學習決定及對決定的實施負全部責任。而后Little(1991)把學習者自主界定為三種能力,即“進行客觀的、評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決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獨立行動的能力”。在亞洲地區執教的教師(Jones1995;Ho & Crookall 1995)認為起源于西方文化的“學習者自主”同時也被賦予了一種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因而在不崇拜個人主義的其他文化(如東方文化)中實行起來有困難。而Littlewood則定義為“學習者獨立做出選擇的能力和意愿”(Littlewood 1996:427-435),能力是指具備為自己的學習做出選擇的知識,和實現這個選擇所需的技巧;意愿是指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所需的動機和信心。在中國,有許多學者(范燁,1999、魏玉燕,2002、彭金定,2002、肖飛,2002)都著文論述了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必要性,主張在外語教學中重視和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并探討了如何在我國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外語能力的有關問題。

自主學習的定義可歸結為:它是一種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 1、自主學習是由學習者的態度、能力和學習策略等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主導學習的內在機制,也就是學習者指導和控制自己的學習能力。2、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以及使用學習材料的控制權,即指學習者在以上這些方面的自由選擇程度。3、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模式,即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模式。

三、大一新生所面臨問題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途徑

大一新生進入新的學習環境后,很多人對大學英語學習很不適應,進而喪失了學習英語的興趣,有的甚至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厭惡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及對大一新生的調查得出以下幾點新生所面臨的問題:

1、難以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大學里的教師授課、教學方法和專業知識內容具有其特有的規律和特點,與中學相比有很大不同,就大學英語來說,老師不會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花在對大學英語語法的講解上,在教學過程中,在教授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是教給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強調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大學課堂考試較少,學生自學的時間較多,有些學生在這個時候很容易失去自控,在這種情況下不知不覺地放松自己,導致學習難度加大,學習成績不理想。

2、自身角色的轉變。一般來說,能考上大學的學生都是過去學校的佼佼者,大家匯聚到一起,過去中心位置就會變化,這種情況對大學英語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在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有的學生高中時英語基礎較好,英語口語也較好,因此在課堂上他們就表現得比較活躍,由于在大學英語成績的評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來打分的,這樣的話,很多英語口語本來較差的學生,或者是一些由于各種原因而導致心理產生自卑的學生,他們在英語課堂活動中表現消極,當老師用英文提問他們的時候,他們不知所措。

3、學習目標不明確。在高中階段,他們學習的主要目標就是能夠在高考中一舉成功,進入自己比較理想的大學。而現在這一目標已經實現,絕大多數大一新生不知道自己該學習什么,怎么去學習。就大學英語學習而言,他們不知道如何學學英語―――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為大學四年甚至以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基礎。

最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重新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特別是聽說能力, 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 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 提高綜合文化素質, 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迫在眉睫。根據對大一新生英語學習情況的調查,大多數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高,對大學英語教學不適應,大多數學生感覺最讓他們頭疼的是英語聽力,最讓他們感到很難提高的是英語口語,大多數新生覺得英語聽力、口語、寫作方面的訓練不足。這種嚴峻的形式要求學生和老師共同努力做到:(1)強化自主學習外語的意識,促進學生和教師角色的轉變。(2)明確學習目的,主動規劃和安排自己的學習。(3)幫助新生確立大學英語學習的目標老師要向大一新生講解大學英語學習的短期目標以及長期目標,根據學生自身英語水平不同情況,制定出針對不同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4)有效選擇學習材料并運用合適的方法學習。在外語教學信息化條件下,關鍵就是學習者要掌握選擇合適資料的標準與方法。學習者只有能識別出能幫助他們實現目標的語言元素,并采取相應的學習策略,才能更有效更快捷地實現學習目標。(5)培養自主學習的技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深入地了解語言的本質,了解語言學習的過程與本質,能使我們從一個更高的高度認識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細節性的問題,從而給自己的自主外語學習找到理論的指導, 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探索和解決學習過程中的新問題。

對于教師來講,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在教授大一新生英語課程的時候,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掌握一定詞匯,比如詞根記憶法、聯想記憶法、語境記憶法等;提高聽力水平首先必須糾正不標準的語音語調,努力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老師要幫助英語口語比較差的學生克服由于種種原因而導致自卑心理,如模仿英美人標準的語音語調、背誦經典英文段落、利用先進的電子產品如英文電影以及豐富的網絡資源練習口語等。精讀與泛讀有機結合學生除了認真學學英語精讀課文里詞匯、語法、知識點、寫作技巧、閱讀技巧等,還有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廣泛的閱讀以培養英語語感。提高寫作水平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如堅持寫英文日記或英文周記,寫英文讀書報告;閱讀、背誦英文材料,并記下有用詞句甚至段落,讓學生口頭作文,也可以續寫故事,等。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識語言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老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也要有意識地加強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

四、培養大學新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性

(1)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是時展對高校英語教學提出的要求。

(2)英語自主學習能提高課堂效率。學生自主學習并非自學, 而是教師在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有必要有重點地講解知識的要點和難點,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幫助并指導學生掌握新知識。

(3)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意識是實現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必由之路。意識是行動的指南, 只有具備英語自主學習的意識, 學生才能真正進行英語自主學習。英語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 是實現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必要條件, 同時有利于改變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被動性, 有利于提高高校英語教育教學質量。

(4)英語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自我發展。英語自主學習過程中, 學生必須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 剖析自我學習特征, 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策略來提高學習質量, 從而有利于自我發展。

(5)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大學生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大學生離開校園并不意味著英語學習的結束, 它是更深層的英語自主學習的開始。而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則是大學生成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終身學

習”的角度看, 英語自主學習是大學生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

五、結束語

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學習,學習也就變成自己的事,自覺自愿的事。學習積極性的根源在于學生內部學習動機,而這種積極性一旦被調動起來,學生將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習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要放手給學生必要的個人空間,為學生創造、發現、表現,提供更多的機會,特別是為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提供必要的發展空間。可以說自主學習不僅能開發出學生潛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誘導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一切天賦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更有力量”。尤其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就會通過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識,更好的適應飛速發

展的社會。

參考文獻:

[1]Dickinson, L. Self - 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1.

[2]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Press , 1981.

[3] 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 Definitions , Issue and Problems [M]. Dublin: Authentik , 1991.

[4]范燁.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習者訓練”[J].外語界 ,1999 ,(3)

[5]彭金定.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習者自主”問題研究[J].外語界,2002(3)

[6]肖飛.學習自主性及如何培養語言學習自主性[J].外語界,2002,(6)

篇10

關鍵詞:教學改革;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1

《商務定量分析》是將《管理統計學》與《運籌學》兩門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內容按照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需要整合而成的課程,課程內容涵蓋描述統計、推斷統計、預測分析、規劃分析、決策分析等基本定量分析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發展,鍛煉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的素養和撰寫分析報告的能力,為其今后在管理崗位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但是,《商務定量分析》通常在學生學習了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及數理統計等數學基礎理論課程后開設,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這就造成了部分數學基礎較為薄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課程有一定的難度,以致于產生厭學態度,而同時學有余力的學生又希望深入學習,因此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活動使得課程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提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創造知識”,由傳統的“課堂、教師、教材”向“學生、學習、學習過程”的轉變。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學習體系,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通過教學評價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教學效果。

基于以上兩點,在《商務定量分析》課程從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評價等三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以實用性為原則構建課程內容主體框架

《商務定量分析》課程教學目的在于從實用性角度培養學生從事管理類崗位的基本職業素養和能力,因此課程內容也主要圍繞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相關內容而展開,內容涉及面較廣,注重知識的應用,理論夠用即可。因此課程多與實際經營活動中的案例相結合,通過實景式學習背景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打破傳統的統計學、運籌學只注重理論忽視應用的模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切實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但是少部分學生也有繼續深造研究的需要,因此對于這部分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課程延伸知識的學習,完成下一步深造的知識儲備。

二、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構建學習體系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材料組織以及教學方法運用方面都應圍繞該目的展開。

1.明確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根據學生的個體水平在每個知識模塊中設置基本目標、提升目標以及晉級目標等三個等級的教學目標,三個學習目標的學習難度是逐漸增加的。教師在學生開始學習每個模塊之前都會對該模塊的三級學習目標做出提示,以便于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參照三級學習目標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和訓練,在模塊的總結和復習中有目的的對學習內容進行回顧,滿足不同基礎的學生的學習要求。

2.基于基礎理論應服務于知識的運用的原則設置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弱化傳統教學中對于統計學、運籌學中定理、公式的推導過程而注重于數據分析方法的應用,相關理論做到夠用即可。與此同時,通過教師對知識的進一步梳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側重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各模塊的課后思考題和作業的設置既能夠讓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同時又能夠通過較為復雜的案例分析完成對基礎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鍛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環節對各模塊的知識體系做出詳盡的分解,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

3.豐富多樣的教學材料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

圍繞學生的興趣,從經濟、生產、質量、物流、人力資源、財務等多方面豐富教學材料,讓學生在閱讀教學材料的同時對企業經營管理有宏觀的認識,從學生個人的興趣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選擇他們所感興趣的專業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討,告別傳統教學中由一本教材貫穿整個課程的教學模式。這對教師的課程準備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4.多種教學手段輔助教學過程

傳統的教學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則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辯論、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以W生為主的教學手段,在教師的組織下完成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就能夠完成的內容,而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將主要圍繞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其次,運用信息化手段將教學目標、教學材料、教學內容設計可以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愿望,是實現自主學習的必要支持手段。

5.重點強調計算機軟件的使用技能

當今社會,計算機已成為人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數據分析領域,計算機的作用更是重要。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如果能掌握一到兩種計算機分析軟件,將會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避免了讓學生進行長篇累牘的手工計算,取而代之的是常用的計算機軟件完成復雜的數據處理和分析功能,如Microsoft Excel、SPSS等軟件的學習都能夠起到讓學生開闊視野的作用。而且當今的學生具備很強的自學能力,他們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引下,通過教學材料的自學、網絡搜索、討論學習等手段初步掌握這些軟件的使用。

三、合理的學習效果評價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根據各個學習模塊的不同特點設定合理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一方面為學生自測學習效果提供了依據,另一方面為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提供了依據,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組織過程中要注意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學習效果評價機制可以采用學生自主測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多種渠道展開,通過學習過程中的反饋、案例討論報告、隨堂測試、學生自主學習匯報等多種手段實施,其目的都是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態,及時地糾正偏差。

教師們經常感嘆現在的大學生與以往的大學生不一樣了,那是因為環境在變化,學生也在變化,因此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也要隨之而改變,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培養具備創新意識的現代人才,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改革在大學教育中任重而道遠,值得我們不斷地深入挖掘教育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