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資源優勢范文
時間:2024-01-02 17:47: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共享資源優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眾所周知,旅游業是一個朝陽產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旅游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伴隨著國際和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形成了以游覽為目的,以旅行為手段,很好地將旅行和游覽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項包含食、住、行、游、購、娛等六項活動的綜合性社會經濟活動。旅游活動涵蓋三個基本要素:旅游主體(即旅游者)、旅游客體(即旅游對象)、旅游媒體(其中主要的是旅行社、交通及飯店)。該三個要素緊密聯系,魚水關系,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統一的旅游整體。按照旅游活動的目的,旅游活動可以分為休閑度假旅游、探親訪友和商務、公務旅游三個類型。休閑度假旅游主要包括觀光旅游、度假旅游、娛樂旅游、體育旅游和保健旅游等五種形式;商務公務旅游主要包括商務旅游、公務旅游、會議旅游、修學旅游、獎勵旅游和專項旅游等六種形式。按照地理范圍和國界來劃分,旅游活動可以分為國內旅游和國際旅游兩種類型。按照旅游活動的空間距離來劃分,旅游活動可以劃分為短程旅游、中程旅游和近程旅游三種類型,也可以稱為長程旅游、中程旅游和短程旅游。按照慣例,旅行距離在1,000千米以上的旅游活動為遠程旅游;旅行距離在240千米之內的旅游活動為近程旅游;介于二者之間的為中程旅游活動。按照旅游活動的方式來劃分,旅游活動可以分為團體旅游和散客旅游。
旅游經濟活動在國民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是能夠很好地促進國際間各個領域間的交流,促進全球經濟良性發展,以實現全球共贏;二是擴大國內需求,穩定國內市場;三是提供就業機會,保證社會穩定;四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社會經濟增長;五是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六是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動的首要條件和必備前提,它對旅游經濟結構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傳統觀念認為,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而現代觀念認為,旅游資源還應包括人才、信息、智力、資金,等等。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動賴以生存和充分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所具有的數量和質量不僅僅取決于旅游業的發展規模及水平,而且決定著旅游經濟結構的功能和屬性。旅游資源有著它獨特的品位、特點、分類和規模。在現代旅游活動中,旅游資源作為旅游對象物或客體,與旅游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旅游資源的本質就是能夠激發人們的旅游動機,其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旅游資源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旅游資源的吸引力;二是能夠被旅游企業開發利用。吸引力表現為旅游者是否對其感興趣,是否有旅游需求。旅游資源吸引力越大,就越具有開發價值,越能給企業帶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和優美舒適的生態環境是旅游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一旦擁有了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及優美的環境,就為旅游經濟的長足發展和旅游經濟效益的提高創造了機會和條件。旅游資源保護與旅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直接影響著旅游經濟和效益,我國要實現從世界旅游大國向世界旅游強國的跨越,就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可持續的旅游發展戰略,妥善保護好作為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基礎的旅游資源。旅游資源的豐裕僅僅意味著自然和社會所賦予的資源優勢,但還不是社會財富。要真正使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并且形成社會財富,就離不開旅游活動的廣泛開展,離不開旅游經濟的發展。
旅游經濟與資源、環境有著密切的相互關系,早在20世紀六十年代人們就開始從有效利用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認識旅游經濟的發展。世界聯合國會議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就對旅游、環境和保護文化遺產等做了專門論述。《世界旅游馬尼拉宣言》、《海牙宣言》、《世界旅游》、《國際旅游準則》、《可持續旅游發展》、《可持續旅游發展行動計劃》等等,提高了人們對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初步形成了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何謂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指在充分考慮旅游與自然資源、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前提下,把旅游開發建立在生態環境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前提下,把旅游開發建立在生態環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謀求旅游業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協調發展,并福及子孫后代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其目的在于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感受和體驗,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的生活質量,并切實維護旅游者和旅游地人民所共同依賴的環境質量。充分滿足人類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是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保護資源和環境是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出發點;合理規劃和開發是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加強旅游業管理是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和道路,對于現代社會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和持續利用;有利于促進經濟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有利于旅游市場的繁榮和穩定;有利于促進旅游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于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旅游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帶動了人員、資金、技術、文化等諸多因素的跨國界流動,對旅游經濟客源地和目的地均有較大的經濟影響。
旅游活動對目的地的經濟影響是旅游經濟影響所研究的重點,旅游活動對目的地的經濟影響包括:第一,增加就業機會;第二,帶動相關產業;第三,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旅游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具有很強關聯性的發散性產業,可以為當地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旅游經濟研究與規劃中心石培華的研究表明:2002年核心旅游業直接就業規模達到800萬人,綜合就業達到4,400多萬人,占社會全部就業的5.1%。旅游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核心,對交通運輸、餐飲、娛樂、商業服務等密切產業就業貢獻分別為35%、24%、26%和19%以上。針對不同行業就業增長的比較,旅游業是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
現代旅游已成為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是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文化審美活動;是一種積極而健康的社會交往活動;是以經濟活動為基礎的綜合性社會活動。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在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消費中,一般包括生存消費、享受消費和發展消費,而旅游消費則屬于享受消費和發展消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們為了減少或消除工作帶來的身心疲憊,豐富物質文化生活,就會主動外出旅游。或游覽名勝古跡、欣賞山水風光;或了解異地風土人情以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或探親訪友以追懷故舊;或休閑度假以增進身心健康等等,從而使旅游活動成為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使人們用于享受和發展的消費支出也會相對增加,進而增加旅游消費的支出。
現代旅游不僅是物質資料的消費,更是一種精神文明的高層次享受。因此,從文化角度來看,旅游是一種文化活動,既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又是文化的消費過程。作為文化的創造過程,通過旅游活動體現出一種社會、民族文化的內涵及特質,從而創造出一種包含食、住行、游、購、娛在內的新的物質文化生活方式。作為文化的消費過程,通過旅游活動可使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國家或地區非常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奇異的民風、民俗進行認識和鑒賞,從而不僅是一種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審美活動過程,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增進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團結。
交往溝通是人類生活中一種最基本的社會活動,無交往就不能結成人群,無交往就不能稱其為社會,無交往就沒有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特別是當今的國際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互通的社會,社會交往活動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旅游活動,不僅促進了國際社會中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廣泛交流和理解,從而加強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而且通過對自然界優美環境的感受和多姿多彩的旅游消閑活動,開闊了人們的胸襟,溝通了彼此之間的思想感情,很好地調動了人們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在自然、輕松而愉悅的氛圍中產生其他交往形式不能達到的積極效果。
現代旅游雖然不是以經濟活動為目的,但就其整個活動過程,必須以經濟活動為基礎。因為任何旅游者要想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有效地達到旅游目的,并滿足旅游需求,都離不開食、住、行、游、購、娛等各方面的服務,這樣就需要有專門的服務部門提供相應的服務,并與之發生一定的交換行為,從而產生一系列經濟活動。因此,現代旅游已不是一種單一的社會文化活動,而是建立在以經濟活動為基礎,把多種要素集合在一起的綜合性社會活動。尤其是隨著以提供旅游服務為主的旅游業的產生和迅猛發展,現代旅游就逐漸發展成為以旅游為目的、以經濟活動為基礎的旅游經濟活動。
旅游經濟是一種商品化旅游活動,是一種綜合活動,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產業。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旅游活動主要表現為旅游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滿足自我需求的活動,一般不涉及旅游產品的生產和交換。而現代旅游經濟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之上的,是以旅游產品的生產和交換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動,因而必然要產生經濟活動中的供需雙方和交換的對象。一方面只有當市場存在著旅游經濟活動的需求主體――旅游者時,才可能產生大量的旅游需求。而旅游需求的規模數量、消費水平、旅游目的、旅游內容等不僅決定著旅游經濟活動能否有效地進行,而且對旅游經濟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另一方面只有當市場上存在著旅游經濟的供給主體――旅游經營時,才有可能為旅游者提供各種旅游產品,滿足旅游者的各種需求。因此,旅游經營者既是旅游產品的生產者,又是旅游產品的經營者,是保證旅游產品價值得以實現,并促進旅游經濟活動有效進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現代旅游經濟在長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性產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旅游經濟的發展速度之快,綜合經濟效益之高,產業帶動力之強,吸收勞動力就業之多及其發展的光明前景,促使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均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積極扶持和發展。伴隨著旅游業規模的迅速擴大,產業結構體系的不斷完善,產業范圍的全球性擴展,使旅游業不僅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的“朝陽產業”,而且成為第三產業中的帶頭產業,帶動第三產業及相關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業的關聯帶動產業范圍非常廣泛。旅游服務業本身涵蓋12個第三產業行業,還有23個行業與旅游服務間接相關。與旅游服務業直接、間接相關的行業和部門共有35個。據測算,在國外,旅游業每收入1美元,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2.5美元;在我國,旅游業每收入1美元,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3.12美元,使第三產業相應增加10.7美元,利用外資金額增加5.9美元。大力發展旅游業最明顯的經濟作用之一是可以增加旅游接待地的財富或經濟收入,同時帶動和促進區域相關行業的發展。在經濟研究中眾多學者們用各種指標測度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例如,在魯繼通關于廣西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中,從發展水平、發展速度和旅游業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關聯度三個方面分析旅游業發展對廣西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篇2
關鍵詞:工期;資源;項目工期資源優化;工期固定、資源均衡的優化;資源有限、工期最短優化
中圖分類號:TP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08-2006-02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Time Limited Resource Leveling
YAO Fang-fa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266510, China)
Abstract: Resource on the method of time limited resource leve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time and resource can more coordinating through it. In this paper, we mostly research two methods of resource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leveling within fixed completion time and optimization of time least within limited resource.
Key words: time limit for a project; research; resource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leveling within fixed completion time; optimization of time least within limited resource
項目計劃中對多個任務,如何安排它們的執行順序并給出各個任務的開始執行時間的問題被稱為項目進度問題。項目進度問題在運籌學上基本屬于組合優化類問題。其中的活動和資源都是抽象的概念。在現代化的項目管理中,僅滿足于編制出項目進度計劃,并以此來進行資源調配和工期控制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據各種主、客觀條件,在滿足工期要求的同時,合理安排時間與資源,力求達到資源消耗合理和經濟效益最佳這一目的,這就是進度計劃的優化[1]。
進度計劃的優化就是在既定約束條件下,按某一目標,通過不斷改進進度計劃尋求滿意的方案。進度計劃的優化目標按計劃任務的需要和條件來選定,一般情況下有工期優化、費用優化、資源優化[2]。資源,就是完成項目所需的人力、材料、設備和資金的統稱。而完成一個項目任務所需的資源量基本上是不變的,不可能通過資源優化將其減少,工期資源優化就是通過改變計劃中的各工序的開始時間,使資源按時間分布符合優化的目標。
1 項目工期資源優化方式
工期資源的優化可以歸結為兩類問題。一類是在工期固定的條件下,尋求資源使用均衡問題;另一類是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尋求工期最短的問題。無論哪一類問題,其優化的途徑就是:
1) 利用時差,推遲某些工序的開始時間;
2)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改變某些工序的作業時間或使某些工序在資源緊張的時間階段內暫時中斷,以減少資源使用的不均衡。
1.1 工期固定、資源均衡的優化
資源平衡優化是項目管理中制定項目進度計劃時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且此問題對整個項目的成功與否起決定性的作用。資源平衡[3]是改變項目對資源需求狀況的有效方法,由于項目的某項任務總是可以在最早開始時間和最晚開始時間確定的范圍內開始,所以,通過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就可以達到較高的資源利用率和降低項目成本的支出。工期固定、資源均衡[4]的優化過程就是在工期保持不變的條件下,調整工程進度計劃,使項目資源需要量盡可能均衡的過程,也就是在整個工程工期內不出現過高的高峰和過低的低谷,力求使各個時間段上的資源分配比較均衡,減少資源需求的波動范圍,從而可以保證項目的質量和減少大量的項目成本。
關于多資源均衡優化問題,從理論上說,是一種組合優化問題。目前,對這類優化問題的求解主要有兩類方法[5],一種是解析法,另一種是啟發式算法。解析法是渴求問題理論上的最優解,如動態規劃的時點分解法、策略空間迭代法閣等。但解析法只適用于小型的、單資源的進度計劃,對于大型進度計劃,尤其是工序、資源約束條件(如資源為變數、資源的延期等)比較復雜的進度計劃,由于進度計劃本身的復雜性或礙于維數災等原因,在理論上還難以構造出理想的數學模型,因而,在實際中解析法的運用范圍受到了一定限制。
啟發式算法[6]是指通過對過去經驗的歸納推理以及試驗分析來解決問題的一種算法。用啟發式算法一般只注重尋找問題的滿意解,而不去追求最優解。啟發式算法是通過多次迭代實現的,需要事先確定出啟發式規則,然后再按照啟發式規則去求得滿足問題要求的可行解,如果這一可行解已經是滿足結束條件的滿意解的話,則迭代過程結束;如果這一可行解還不是滿意解的話,則再按照啟發式規則去求得另一個可行解,并進行下一次的迭代,直到找到符合問題要求的滿意解為止。在整個迭代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吸收新的信息,必要時可以修改原來擬定的不合適的策略,建立新的啟發式規則。
1.2 資源有限、工期最短優化
資源有限情況下項目進度問題[7]一直是工程項目管理方面研究的重點,近幾年來眾多的專家學者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目前對于這類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和優化目標兩個方面。對求解資源有限、工期最短這一問題的算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個方面:
1) 利用數學規劃方法解決這類優化調度問題,求得最優解;
2) 利用啟發式方法來得到滿足條件的最優解;
3) 利用智能優化算法在進行最優解的獲取。
就優化方法上來說,目前針對該問題的有效算法主要分為兩大領域[8]:精確計算方法(Exact Algorithm)和啟發式計算方法(Heuristic Algorithm)。精確算法又被稱為經典算法,精確計算方法包括分枝定界法(Branch and Bound);和數學規劃中的0-1規劃及動態規劃等;主要以分枝定界法為代表。
對于大型項目來講,由于分枝定界法運行時間較長,所以不得不借助于啟發式方法。啟發式計算方法,所謂啟發式算法,就是在多個工作競爭同一種有限的資源時,把各個工作根據一定的規則排列起來,然后再按各工作的排列順序來分配資源,使得某一目標達到最優(次優)。適合用來解大規模,多因素問題,適合多資源約束項目進度問題的優化。人們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兩類啟發式準則。目前已有數種啟發式準則和相應算法,按其求解問題的計算順序和優先準則可以劃分為兩大類:
2.2.1 平行法(ParallelAlogorithm)
平行法啟發式考慮某一時段內及其該時間內能安排的所有活動,這些活動按某一個或幾個組合的優先準則進行排序,并按資源供應量安排工序,當資源需要量大于資源限量時,推遲到下一個時段,直至該時段內的資源強度不超過資源限量,然后考慮下一時段,重復資源分配的過程,直至所有時段的資源需要量不超過資源限量為止。
常用的平行法啟發式準則有:最小總時差準則(minTS)、最小的最遲開始時間準則(minLS)、最大資源需要量準則(maxR)、最短緊急活動準則(shortT)、最大總工作量準則(maxTW)、最長的活動時間準則(longT)、最小的最遲完成時間準則(minEF)、最小的最遲完成時間準則(min LF)、最早的到達時間準則(earAT)、最多的直接緊后活動時間準則(most IS)、最多的后續活動準則(mostSA)、最少的直接緊后活動準則(I east is)、最少的后續活動準則(leastSA)、最少的非相關活動準則(least\R)、最長的緊后路徑準則(IargPF)、進度方法準則(RSM)、隨機選擇準則(RNA)等。
1.2.2 序列法(SerialAlgorithm)
序列法規定各個活動按一定規則排成單一序列,從項目開始事項起按照排好的順序進行到項目結束時為止,進行過程中考慮每個單位時段的資源限制用量。在規則的制定上,一般根據經驗綜合分析影響活動之間重要性的各類因素,總結出活動的優先權系數,以此作為評定活動先后和調整活動順序的規則,來安排活動的進度。為了能充分使用現有資源安排某些活動,可以忽略其它待安排但得不到可用資源的活動,同時始終要遵循各活動之間的邏輯關系約束。
常用的序列法準則有:ACTIM準則、ACTERS準則、TIMRES準則、GRD準則、GRNRES準則、ROT準則、ROT-ACTIN準則、ACROS準則、TIMROS準則、TIMGE\準則、CAF準則、WRUP準則、SPRI準則等14種。
協調資源優化方法的選擇關鍵問題是:如何選擇工序之間的排隊問題,但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在進行資源協調時,其優化原理都是在滿足資源約束性條件下,從若干可行的調整方案中,尋求使工期增量最短的最滿意方案。不同的資源優化方法對同一問題的處理效果不同,他們隨著受資源約束的進度計劃問題的特征(包括網絡結構、工序的持續時間、資源限量等)的不同會有較大的差別。
平行法以工作時段內所能安排的活動為出發點,以各工序的時間參數和資源限量作為安排活動的準則,相對比較簡單。而序列法相當于按某一準則賦予活動一定的優先權系數,在資源發生沖突時,按系數的大小安排活動進度。它從整個進度計劃來考慮活動對工期的影響,考慮活動的重要性。兩類方法有著明顯的區別。序列法通過考慮影響進度計劃工期即活動重要性的因素,并對這些因素進行組合,并賦予一定的權重系數,得到了不同效果的啟發式方法。大多數序列法啟發式準則對影響進度計劃工期和活動重要性的因素設置了權重系數,而這些系數的取值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和主觀性。不同的取值對不同類型的進度優化結果是不同的,這為方法適用性又增加了限制條件。而且,序列法不能很好的利用及進度計劃的時間參數,卻把主要的工作放在反復計算準則所需要的參數值上面,使編制程序的工作更加復雜。
2 結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領域的擴大深入,項目管理和多項目管理正在成為當前及未來項目管理研究的熱點之一,項目工期資源的優化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論述了項目工期資源優化的兩種方式:工期固定、資源均衡的優化以及資源有限、工期最短優化,并對兩種優化方式分別進行了探討。展望未來,國內項目管理理論及其應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走向成熟階段,并且必將隨著項目管理和多項目管理研究的深入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而得到不斷地提高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張厚先,楊昭蘭.工期固定―資源均衡優化方法的改進[J].建筑技術,2009(40).
[2] 徐華.動態項目管理資源優化算法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5(34).
[3] 龐南生.多資源網絡計劃均衡優化啟發式方法研究[J].現代電力,1997(14).
[4] 李嵐.基于網絡圖時間參數UTM算法的施工資源優化[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8(38).
[5] 田豐春.利用遺傳算法實現項目資源管理優化[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03(19).
[6] 李家昊.基于自組織有序度的項目網絡計劃綜合優化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4.
篇3
香港濕地公園在深圳紅樹林公園的對面,是陸地與海洋交界的地方,香港濕地公園屬于紅樹林濕地,它是香港島的一道天然屏障,能抵擋風暴的沖擊,保護陸地不受破壞。
到了濕地公園,我看見用青銅制成的濕地常見動物的雕塑,有小白鷺、螃蟹、各種小魚……
進了服務中心,望著窗外平靜得像一面大鏡子的湖水,湖邊停著幾只小鳥,湖中綠蔥蔥的水草,就像一幅和諧的圖畫,心情非常愉快。
出了服務中心,走在紅樹林浮橋上,兩邊都是沼澤地、紅樹林,偶爾還看到幾只小鳥。我看見了許多樹枝冒出新芽,花兒開放,有黃色的迎春花、粉紅的杜鵑花、常年開放的黃槿,小草也鋪上一層嫩綠的地毯。春天真的來了!
我們走進觀鳥屋,用望遠鏡觀鳥,看到湖中間的平地上站著一群白鷺,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在戲水,有的在找吃的(媽媽改:覓食),還有一只拍拍翅膀,一會飛到空中,一會飛到淺水中。春天來了,許多候鳥已經飛回北方的家,現在的鳥種類不多了。
香港濕地公園真美,我們要好好保護它,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植物和動物,下次我還要來參觀。
篇4
論文摘要:通過闡述圖書館開展多元化服務的意義,結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開展現狀,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中開拓圖書館的多元化服務形式,二者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利用工程自身特.級和優勢更好的開展多元化服務,實現圖書館工作的多元化。
1圖書館開展多元化服務的意義
圖書館是知識的海洋,是智力資源的寶庫,它蘊藏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有著豐富的文獻資源,它是人們接受全面系統的素質教育所吮吸不盡的科學知識營養源泉。這種獨特的物質優勢是任何其他場所無法替代的。
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形勢下,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圖書館工作還存在不少差距。特別是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公眾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增多,來圖書館借閱文獻的讀者,較以往有減少的趨勢,傳統的圖書館陣地服務方式顯現出了它的局限性,圖書館函待在工作手段、工作內容等方面做出重大轉變。同時,與圖書館硬件條件的改善相比,圖書館工作的內涵建設相對滯后,圖書館社會教育功能急待增強,開展多元化的綜合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這些問題影響了圖書館既定的社會作用的發揮和圖書館事業的持續發展,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應采取積極應對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近年來,為擴大服務范圍,提高社會效益,各級圖書館積極開展面向社區、面向農村、面向基層的延伸服務,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國家陸續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和中華古籍善本再造工程等重大文化舉措,也為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拓展和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
筆者將結合河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情況探討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圖書館多元化服務中凸顯的優勢作用。
2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圖書館工作緊密結合
2007年5月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在天津召開的全國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互聯網延伸圖書館服務工作。他還指出文化共享工程是數字圖書館服務的早期實現形式,是圖書館重要的工作內容。各級圖書館要緊密結合共享工程的推進,抓緊開展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圖書館建設。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是2002年4月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應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對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的整合,利用覆蓋全國的網絡服務系統,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
文化共享工程以國家圖書館和省級圖書館為平臺,以基層圖書館、群藝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中心)、校園網、有線電視網以及基層黨員教育的網絡為依托,實行統一的服務,分級管理,逐步建立遍及城鄉的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網絡。
3推進多元化服務的進程、全面實現多元化服務
筆者認為多元化服務的含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3.1提供服務的文獻載體多元化
現代化的圖書館不僅可以向讀者和用戶提供印刷型文獻,也能夠提供數字化文獻,包括數字化全文文獻和知識數據庫等。這樣,讀者既可以獲取系統的學科知識和自己特殊需要的知識單元,以滿足一般閱讀和科學研究的各種需求;也可以適應讀者閱讀、查閱各種載體文獻的習慣。
從讀者需求和閱讀習慣來分析,人們從印刷型文獻獲取知識的方式和閱讀習慣在我們可以預計的將來將廣泛地保留。但是各種形式的數字化文獻和先進的傳播手段的出現,給傳統的方式和閱讀習慣帶來很大的沖擊,人們已經越來越多地通過先進的傳播手段來利用數字化文獻。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各種載體文獻和傳播手段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必須改進,以適應這種環境,創造一種綜合性的獲取信息的方式,以最大程度來滿足讀者獲取信息。
文獻信息的載體和形式內容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不斷演變發展的、在現代圖書館中,數字化文獻、影像制品、縮微制品,電子期刊的人藏量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多,利用率越來越高。對此,國家也制定了一系列規定和標準,比如根據UB3469規定,電子文獻載體類型及其字母標識,具體如下:
①磁帶(MT)②磁盤(DK)③光盤(CD)④聯機網絡( OL)
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有別于圖書館傳統的文獻資源建設,強調的是數字化資源的制作和合理利用,形式涉 及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
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彌補了目前國內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不足,除了文獻資源數字化,還包括動態文化資源信息,各種特色資源數據庫的制作,針對不同服務群體可以組織和調整數字資源。文化共享工程有更為寬廣的資源攫蓋面,更具靈活的制作方式。
筆者認為將文化共享工程數字資源和數字圖書館建設有機結合,對基層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將是極大的補充。
到2005年底,全國文化共享工程數字資源總量已達到34TB(1TB數據量相當于20萬字的電子圖書25萬冊或920多個小時視頻節目)。到2007年,河北省分中心資源建設已整合、自建、購買資源l0TB,并建成了燕趙文化名人、河北雜技、河北梆子、紅色旅游等一批獨具河北地方特色的專題資源庫。
3.2服務手段和形式的多元化
服務手段和形式的多元化是指要堅持圖書館傳統的陣地服手段和形式,同時利用網絡傳播手段進行知識傳播。
3.2.1彌補傳統服務手段和形式的局限性
圖書館傳統的陣地服務手段和形式很難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人們獲取文獻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對于偏遠地區的人們來說,這種局限會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決定因素。
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化文獻就突破了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實現了人們獲取知識的平等權利。
3.2.2緩解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短缺
由于沒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保障機制,縣、鄉鎮和村級公共文化機構的人員保障和經費保障存在困難,形成了很大一部分基層圖書館和文化站圖書室設備落后、資源匾乏,沒有能力開展有效的文獻服務活動。
文化共享工程利用網絡的傳播優勢,為基層文化傳播搭建了一條高速公路。文化共享工程通過網絡向基層圖書館和文化站圖書室輸送各種類型的數字化文獻,大大地緩解了基層文化設置資金短缺的問題。
文化共享工程目前已經形成了以互聯網、衛星網、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為主要傳輸渠道,光盤/移動硬盤為輔助傳輸手段的網絡傳輸體系,實現了文化信息資源的有效傳遞;在終端服務上,提供了國家中心網站/省分中心網站、省分中心鏡像站、衛星終端服務系統、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系統、有線電視、數字電視、光盤、移動硬盤等手段,方便廣大群眾以多種方式從不同渠道獲取和使用文化信息資源。
文化共享工程服務的定位是面向基層,服務大眾,這與圖書館“任人借閱,不取分文”的“公益性”原則性質是一致的。河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近年來開展的特色服務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河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開展了文化信息資源“服務快車”駛進社區,“文化信息資源服務農民工”活動,參加跨系統的大型國際信息化展會“河北省國際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博覽會”,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我的數字生活”網上系列活動等。其他各市縣支中心,鄉鎮、村基層服務點也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設備、優秀資源開展了多種惠民活動。
3.3服務內灑多元化:開展多元文化服務
有關多元文化服務的3個指導性文獻:《澳大利亞規則》、《多元文化社會:圖書館服務指導方針》1987年版和1998年版。這3個文獻是作為一種標準發行的,提出如何公正、公平地為多民族、多語種、多文化背景的少數讀者群體服務是衡量圖書館現行服務是否充分的基礎,應該落實在圖書館制定計劃、公平地采購文獻和提供服務方面,確保促進多元文化的少數讀者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
3.3.1在邊遠、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多元文化服務的意義
在我國充分尊重邊遠、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平等權利也應體現在文化教育和傳播。文化部有關負責人曾在2008年全國文化廳局長會上表示,文化部將抓緊規劃并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農村鄉鎮(城市社區)、農村行政村六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其中重點是貧困山區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
開展多元文化服務,將在提高邊遠、貧困地區農村信息化水平,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縮小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文化發展上的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發揮重要作角。
開展多元文化服務,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挖掘保護工作順利開展,有利于弘揚和傳承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加強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消除偏見,增進團結,進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保障。
3.3.2在城市建設中開展多元文化服務的意義
城市建設中開展多元文化服務的意義,上海圖書館館一長吳建中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開展多元文化服務,不僅能讓所有外籍和外來人員心情舒暢地生活和工作,而且能吸收優秀外來文化,吸引優秀外籍人才。在服務方面,除了借閱服務外,圖書館還要為少數群體提供其他服務,如介紹當地情況,幫助他們學習和掌握當地語言,上門服務等。
針對群體文化服務方面,河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新農村建設、農民工、未成年人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我省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建設尚屬空白。如何能將文化關懷的觸角延伸更廣,更深人,更人性化需要圖書館人在未來資源建設和服務工作中考慮。
4結論
通過以上對文化共享工程自身特點和優勢的分析,可見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引人文化領域,提高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實現了文化傳播和保存載體的轉變。文化共享工程主要依托各級公共圖書館推進,在工程的實施中,大大提升了各級圖書館的自動化、網絡化水平及服務能力,為圖書館服務向基層延伸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圖書館開展多元化服務是完全可以結合文化共享工程的網絡平臺、技術支持、特色資源優勢來開展活動。如果將工程的實施成為推動圖書館工作的有力抓手,則能夠促進覆蓋城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的建立,提升各級圖書館的公共服務能力,樹立現代圖書館形象,這必產生很好的杜會效益。
5思考
5.1積極開展網上服務,內容和方式勇于創新
5.1.1數字化資源建設和網絡服務的創新
數字化資源建設和利用網絡開展服務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主流趨勢,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展的資源數字化項目:它正將數以百萬計的書籍、手稿、相片等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以趕上、Internet的發展步伐。美國國會圖書館還拓寬了數字化資源的范圍,不僅保存館藏的印本資源,還保存一些網頁內容,如美國大選、卡特里娜咫風、奧運會、伊朗人的博客等。這些內容分布在廣闊的Internet上,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因此也被它視為一種應該被數字化長期保存的重要的資源。絕大多數經數字化處理的資源被放在網絡上其中兩個特色欄目是“American Memor廣和“Global Uateway0 o
資源,無論是印刷型文獻資源還是各種形式的數字化文獻資源,是圖書館和文化共享工程的立足之本。對于如何整合、加工和利用資源,我們應該加強統一的組織和指導,制定短期和中長期的工作規劃,并制定相應的標準。
5.1.2開展網上咨詢和知識導航服務
依托互聯網提供遠程服務,為讀者開展網上參考咨詢和網站知識導航,已成為各級圖書館特別是大中型圖書館延伸服務的重要形式。除提供互聯網服務外,隨著文化共享工程的開展,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網絡開展服務也已成為各地開展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新形式。
篇5
關鍵字:高職院校;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模式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22-0076-02
我國高職優質教學資源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發展,受益人數、取得的成績是舉世矚目的。具體來說,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起步發展、高速發展和綜合發展。其中,以2003年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為標志的起步階段,已完成國、省、校級的近6000門精品課程建設;以2006 年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為標志的高速發展階段,已完成近500個特色專業群、4000門優質專業課程、1500種特色教材等建設;以2009年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為標志的綜合發展階段,將要完成28個國家級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還將與普通本科院校共同完成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精品資源共享課。這些集全國各高校優勢建成的優質教學資源將為各門課程的教學方式、內容和教學手段的革新創造了種種條件,積蓄了無窮潛能。本文著眼于探討高職院校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模式,為后續資源的進一步共享提供借鑒。
1 優質教學資源及其共享的概念
1.1 優質教學資源的內涵
優質教學資源是當前階段或將來能為學校教育提供服務的數字資源。它需要以數字方式存儲和處理,以多媒體方式呈現,并實現大規模、集成的通信和網絡技術中的信息交換。本文以國家級精品課程、開放式課程、教學資源庫等優質教學資源為研究對象,其主要涵蓋的內容如下表1所示:
1.2 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模式的概念
共享模式是解決共享問題的方法,研究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運作模式,即參與資源管理、資源管理和資源利用。
2 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模式
網絡技術悄然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使教育不再受時間、地點、空間的制約,只要學習者有意向,就可以隨意得到世界最好的網絡教學資源。本文根據通信技術、交互情況以及應用范圍將目前高職院校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模式分為以下兩種:即基于校內網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模式、基于因特網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模式。
2.1 基于校內網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模式
以校園網為基礎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模式,主要是針對不同部門和學習者的教學資源的建設和應用。為了實現學校資源的建設和共享,學校必須共享資源,整合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其次,要建立教學資源庫,將分散的資源進行集中存儲與管理;最后,必須建立相應的教學管理系統,根據用戶的類別指定權限,將教學資源提供給校內各類用戶使用。
以黃岡職院校園網為例,建立適應黃岡職院師生需求的教育教學管理系統。具體來說,就是基于黃岡職院校園網共享平臺,進行黃岡職院校園網、網絡教學平臺,資源庫建設,根據教學管理數據庫的學生證號或人事管理系統數據庫的工號認證,根據認證結果,以獲得相應的教學資源,它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以了解他們的自我學習需求,如下圖1所示。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校內精品課程、校內資源庫、校內選修課程都是基于這種共享模式。
實踐證明,這種模式雖然能滿足本校師生自主學習的需求,但還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大多高職院校對信息資源的管理不規范,如對資源的命名、分類、組織、加工方式等完全依賴于管理員個人的認識,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就為優質教學資源日常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二是眾多高職院校由于受經費的限制,很多校內教學資源完全依賴于教師自主開發,而其開發的水平有限,導致花費大量精力開發出的教學資源形式單一、內容成舊等,不能滿足眾多學習者的需要;三是資源建設重復率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費。總之,僅憑一校之力很難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政府機構或教育管理部門統籌兼顧,集各高職院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之力共建基于因特網的資源共享模式。
2.2 基于因特網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模式
對于基于因特網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模式來說,優質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處于核心地位。教學資源共享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和各高校進行統籌規劃。共享的范圍可以由校內到校際、校際到區域內、區域內到區域外,以及區域間等。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省級精品課程、專業教學資源庫、國家級精品課程都是基于這種共享模式。
1)職業教育數據化學習資源開放聯盟項目
篇6
[關鍵詞] 云計算;石油高校;圖書館聯盟;信息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G3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2)03-0109-04
圖書館作為知識信息的收集和傳播中心,是知識信息服務的重要載體。正因為圖書館的這種特征使得它能夠始終緊跟計算機、通信技術發展的步伐,將最新的信息技術應用到自身領域中來。從圖書館管理系統到數字圖書館,從圖書館2.0到移動圖書館,都折射出不同時期出現的各種新的信息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云計算這一新技術一經出現,就得到了IT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圖書館作為網絡時代與IT技術結合最緊密的領域也對這一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將其應用到自身領域中。如2008年10月,J. Griffey 提出了“云圖書館員”(cloud librarians)的概念,認為云計算環境下圖書館員將成為“云圖書館員”,依托“云”來為讀者服務;2009年4月,非營利性圖書館服務與研究機構——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宣布將向它的會員圖書館提供基于World Cat書目數據的 “Web級合作型圖書館管理服務”,成為圖書館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云計算服務[1];還有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三期建設項目已經開展工作,將云計算技術應用到了圖書館資源共享中。
石油高校圖書館聯盟是全國性的石油行業圖書館的聯盟,自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資源的共建共享,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實效,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云計算”的到來為聯盟的資源共享建設帶來了一個新的標準、一種新的運作能力、一種更加有力的整合手段。在云計算環境下,借鑒國內外云計算研究與應用的成功經驗,結合石油高校圖書館聯盟的實際情況,探討適合聯盟自身特點的資源共享模式,對聯盟提供優質的服務和聯盟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云計算概述
(一)云計算的定義
按照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頒布的最新版《NIST云計算工作定義》試行稿中的定義,云計算是一種能使用戶便捷、隨需應變地對共享的可配置計算機資源共享池(如網絡、服務器、存儲器、應用程序和服務)進行網絡訪問的模型。該模型可在最少的管理投入或服務供應商介入的情況下快速實現資源的提供與。[2]在技術實現上對云計算的描述如下:“云”是由并行的網格所組成的一個巨大的服務網絡,它通過虛擬化技術將軟、硬件以及存儲等計算資源虛擬化,通過網絡對這些計算資源進行統一的管理和調度,從而擴展云端的計算能力,使各個設備發揮最大的效能。[3]
“云”的出現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場巨大改變。云計算基本原理是,用戶所需的應用程序并不需要運行在用戶的個人電腦等終端設備上,而是運行在互聯網的大規模服務器集群中。用戶所處理的數據也并不存儲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聯網的數據中心里面。這些數據中心正常運轉的管理和維護則由云計算服務中心負責,并由他們來保證足夠強的計算能力和足夠大的存儲空間來供用戶使用。[4]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用戶通過網絡借助瀏覽器就可以很方便地把“云”作為資料存儲中心或數據計算中心。
(二)云計算的服務模型
一是軟件即服務(SaaS)。用戶可以使用某應用程序,但不能控制運行該程序的操作系統、硬件或網絡基礎設施。
二是平臺即服務(PaaS)。用戶將托管環境用于其應用程序。用戶能控制環境中運行的應用程序,但不能控制運行應用程序的操作系統、硬件或網絡基礎設施。平臺通常是一個應用程序框架。
三是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用戶可以使用“基本的計算資源”,如處理能力、存儲器網絡部件或中間件。用戶能控制操作系統、儲存器及部署的應用程序,也有可能控制網絡部件(如防火墻和負載均衡器),但不能控制底層的云計算基礎設施。
(三)云計算的部署模型
一是公有云。簡單來說,公有云服務指的是用戶通過互聯網從第三方供應商獲取的云計算服務。獲取的服務可能免費或使用成本比較低。公有云提供了一種靈活、經濟有效的部署解決方案。
二是私有云。私有云具備公有云計算環境的許多優點,如靈活性強、以服務為基礎等。二者的區別在于,基于私有云的服務,在用戶內部進行數據和流程管理時,可以不受網絡帶寬、安全風險和法規要求等的限制,而使用公有云服務則要受以上限制。此外,鑒于私有云所使用的用戶訪問和網絡都被嚴格控制和標識,因此,私有云能為供應商和用戶提供更好的云基礎架構控制,同時提高安全性和恢復能力。
三是混合云。混合云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融合,且二者可互操作。在此模型下,用戶通常將非業務關鍵信息和流程轉移至公有云處理,而將業務關鍵型服務和數據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鑒于云計算部署的三種模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在聯盟建立自己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二、石油高校圖書館聯盟資源共享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篇7
摘 要:
基于理論與信號理論,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有動力通過自愿性信息披露來降低成本或傳遞其競爭優勢。本文選取在滬深兩市上市的20家旅游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對旅游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為進行研究,檢驗自愿性信息披露與公司業績的相關性,以期促進旅游上市公司完善其信息披露制度。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旅游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整體較低;景點類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顯著高于飯店類和綜合類旅游上市公司。旅游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增長率呈現正相關關系,與資產負債率和詹森指數呈現負相關關系。
關鍵詞:
旅游上市公司; 自愿性信息披露; 公司業績; 相關性
旅游業作為國務院確定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既包含了壟斷競爭的資源類企業,也包括了不完全競爭的服務類企業,還有業務多元交叉的綜合類企業,旅游上市公司作為其中旗艦企業群需要更好地進行公司治理以最終促進全行業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國內外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業績評價方面,并對多元化經營、資本結構等方面內容有所涉及,但對于旅游行業的信息披露研究比較少。因此,本文對旅游上市公司業績與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展開研究,以期豐富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并深入推進對企業的實踐指導。
1 文獻回顧
信息披露分為強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在遵守法規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的強制性信息披露的差異性比較小,而自愿性信息披露在其內容、方式、時間等方面上具有自主選擇性,因此學者們在深入研究、探討信息披露相關命題的背景下更多關注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
1.1 國內研究評述
在探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時候,國內學者主要關注披露動機、披露內容及其與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等。在自愿性信息披露與公司業績的關系研究中,張宗新等(2005)基于1998年~2003年數據檢驗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為的有效性;封思賢(2005)和殷楓(2006)都以2002年的數據對中國上市公司盈余業績與自愿性披露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分析;芳和袁建國(2007)以2002年數據檢驗了公司特征對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影響;劉偉和劉星(2008)選取了滬市2004年制造業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檢驗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與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韓海文、崔剛(2009)以2005年~2007年的數據討論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與自愿性披露的關系。上述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我國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與公司業績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效益好、盈利能力高的上市公司更傾向于自愿地披露信息。然而,巫升柱(2007)以2004年的數據對1185家樣本公司進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分析,發現中國上市公司年度報告的自愿披露程度與盈利能力不存在顯著性關系;劉國亮和常艷麗(2008)以2006年數據檢驗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質量,研究發現盈利水平與自愿性信息披露質量之間的關系不明顯;劉文軍和米莉(2008)從深市隨機選取了88家上市公司2005年年報的信息披露情況為研究樣本,研究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與自愿性披露的關系,得出了同樣結論。總體上,國內學術界對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的研究依然不夠系統性(孫亞峰,2011),全面探索各類變量對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影響將是今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1.2 國外研究綜述
西方學者對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領域:一是各國或各地區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內容的歸類與比較分析;二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內在動機研究,個性訴求、融資動機、風險規避、加強控制、套利愿望等都被認為是推動公司自愿披露的積極因素;三是自愿性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研究,在該領域相關研究結論較為多元、觀點不一;四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經濟后果研究,學者發現自愿性信息披露在協助分析、刺激股價、推進決策、強化預測等方面有較大影響。具體到本文所關注的命題,封思賢(2005)發現“當研究公司業績與自愿性披露的相互關系時,西方學者的結論存在較大分歧”,根據委托理論,業績好的公司管理層為了保證利益獲得會傾向于自愿性披露更多信息,而信號理論也支持好公司會基于與壞公司區分且減少市場不確定性或誤解而自愿進行更多信息披露,但現有的實證研究結論并沒有一致支持以上表述,反而存在著一定分歧。
篇8
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關于印發2003年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資格培訓工程的通知》(勞社部發[2003]13號,以下簡稱工程)安排,現就實施工程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對各地結合勞動力市場需求,組織高職院校畢業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培訓并考核合格的學員,由勞動保障部門核發《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培訓合格證書》。憑此證書,可作為三年內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相關培訓經歷的證明。證書由勞動保障部統一式樣(可登陸中國勞動力市場網lm.gov.cn <lm.gov.cn>、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網站osta.org.cn <osta.org.cn>以及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tech.com.cn <tech.com.cn>、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myjob.edu.cn查詢)。勞動保障部免費向各地發放1000冊樣本。數量不足部分,各地可參照式樣及技術標準自行印制、統一編號并發放。在印制方面如有困難,請與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系解決。
二、勞動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將于2003年6-9月份組織實施遠程創業培訓和電子商務師、心理咨詢師、制圖員遠程職業資格培訓以及現代制造技術(數控工藝員)、電路仿真軟件應用設計師遠程培訓項目。培訓結束后經考核合格,由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頒發《CETTIC創業培訓合格證書》或《CETTIC職業培訓合格證書》。具體實施方案請登陸上述網站查閱。
上述證書可作為學生申請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和勞動力市場求職就業的憑證。
三、勞動保障部8月24日面向高職院校畢業生組織電子商務師、物業管理員、營銷師、秘書、公關員全國職業資格統一鑒定,具體實施方案請登陸上述網站查閱。
四、高職院校和承擔培訓任務的教育培訓機構要積極與當地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合作,通過調查摸底,掌握每一名參加培訓人員的知識技能和就業需求;組織培訓人員參觀勞動力市場或參加勞動力市場的求職招聘活動;多渠道收集崗位需求信息,提高培訓就業率。各城市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要組織當地職業指導師到培訓機構進行一次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咨詢和指導;根據勞動保障部培訓就業司提供的就業指導大綱(大綱內容可登錄上述網站查找),編寫一本就業指導手冊,介紹當地就業相關政策、就業服務的主要內容和具體程序等,提供給參加培訓人員,供其求職就業時參考;對培訓人員中有特殊需求的,提供專門的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要集中收集一批適合的崗位信息,在培訓結業時開展專門招聘洽談會,促進高職畢業生就業。
五、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保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工程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并將本通知印發各有關城市和各高職院校,積極組織落實。
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主動匯總高級技工學校、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優質技能培訓專業、實習訓練項目等資源情況,提供給高職院校,供其選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畢業生參加工程的動員和組織工作。工程執行過程中的情況,請及時與勞動保障部培訓就業司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聯系。
聯系電話:
勞動保障部培訓就業司010-84201653(培訓), 84201671(鑒定),84201676(就業服務)
篇9
[關鍵詞]信息化 資源共享 區域間 高校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5)12-0099-02
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在一定區域內建立合理的高校優質資源共享方式,擴大區域內高校優質資源的輻射范圍,發揮高校集聚形成的資源優勢互補,改善目前高校優質資源重復配置的管理現狀,對提升區域內高校優質資源利用率和整體的競爭實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信息化環境下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現狀
通過對4所高校的調研和問卷調查結果的深入分析,詳細掌握了4所高校信息化環境下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現狀。
(一)優質共享資源庫匱乏、共享范圍單一,無法滿足共享需求
目前,隨著信息化校園網絡的建立,很多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優質共享資源庫,雖然可以滿足本校資源共享系統的需求,但很多高校優質資源庫種類匱乏,開發共享的范圍只是圖書館資源共享、校內大型儀器設備共享、高校信息共享等幾個方面的共享,而覆蓋所有優質資源共享的平臺還很少。高校的社會共享意識薄弱,在優質資源共享方面所做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區域間高校的共享還很少,許多高校都不想將自己學校的優質資源拿出來與其他高校分享,高校的優質資源大多數只局限在本校內共享,無法滿足本區域的高校共享需求。
(二)高校間優質資源共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短期性,長期深入共享很少
部分高校為了使本校的各項教學指標達到國家要求,確保本校的整體實力和長期可持續發展戰略,此時將有利于本校的一些優質資源進行共享,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滿足本校短期的利益,為了本校的高速發展和各項指標達標的需要。所以,高校間優質資源共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短期性,在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內容包括教學資源共享、圖書資源共享、大型儀器設備資源共享、教師資源共享、管理人員經驗共享、科研項目開發共享、大學城合作等,其目的只是為了本校發展需要,而不是為了將優質資源進行高校間共享,提高區域間高校的整體實力,特別在教學研究與教師資源共享方面都還沒有深層次的合作,根本達不到共享的真正目的。
二、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共享意識淡薄,整體規劃難以實施
目前,高校在信息化環境下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意識較為淡薄,有部分高校沒有認識到優質資源共享給本校發展帶來的巨大作用,導致學校對優質資源共享的投入不足,造成了本校共享的水平和條件較低,并與其他高校間形成巨大差距,形成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發展不均衡現象,導致整體共享規劃難以實施;還有部分高校對信息化環境下優質資源共享帶來的機遇認識不充分,各高校考慮到優質資源共享需要將本校的許多特色優質資源拿出來與外校進行共享,可能會削弱本校在某些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還有些高校擔心通過優質資源共享會增加本校的經費投入、網絡傳輸的安全性以及利益糾紛等問題。所以不愿將自己的優質資源用于共享,從而阻礙了高校資源共享的順利進行。
(二)共享體制不健全,制約了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發展
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的各項共享制度和評價機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發展。高校優質資源共享還沒有制定出一套涵蓋收費標準、共享收益、職責等權益的共享制度和共享標準,導致各高校擔心在共享過程中權益、共享資源的安全性以及利益糾紛等問題的出現會影響到學校間的良好的校際關系;當前對優質資源共享的評價機制也不健全,對高校參與資源共享的積極性有所影響。因此,建立開放共享的優質資源機制迫在眉睫,改變傳統狹隘性觀念的束縛,把握信息化發展趨勢,建立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校優質資源,對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的共享具有現實的保障作用。
(三)高校間沒有建立公共的共享平臺,導致共享信息傳遞不暢
區域間高校雖然意識到了資源共享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資源共享意愿,但由于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區域間高校共享的平臺系統,使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只能停留在愿望上而無法具體實施;雖然區域內高校存在優質資源匱乏的現象,但由于沒有公共的共享平臺,所以只能從本校內部挖掘潛力,無法與外校進行資源共享;部分高校間盡管可以開展部分資源共享,但是由于缺乏共享平臺來教學資源、圖書資源和大型儀器設備等相關共享資源的信息,導致資源共享信息不能即時,信息傳遞不暢,給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的共享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導致優質資源的使用效率很低,造成大量優質資源的重復建設。
(四)高校優質資源共享專業人才缺乏,培訓體系不完善
高校資源共享專業人才包括共享資源的研發人才和共享平臺的管理人才,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作支撐,目前高校這兩類人才特別緊缺,高校優質資源共享離不開專業的優質資源研發人員進行優秀課件、網絡課程等優質資源的設計創作,也離不開具備很強的綜合管理能力,扎實的專業能力,長遠的戰略眼光,擅長與人溝通交流,很好的組織能力的共享平臺的管理人才,而全國還未出現專門培養這兩種專業人才的培訓機構,這與兩類人才的奇缺現象有必然的聯系。或者部分高校即使有一些進行培訓的機構,也因為缺少相應的考核及激勵機制,致使培訓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對提高高校優質資源共享專業人才的專業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策略
(一)突破傳統觀念
高校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應突破傳統觀念的制約和束縛,解放思想,摒棄舊觀念,充分認識到信息化環境下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給本校帶來的優勢和機遇,加大對優質資源共享的投入。從優質資源共享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和整體競爭能力的長遠目標出發,建立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理念,為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順利進行和整體跨越式發展提供保障。
(二)建立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機制
當前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還沒有建立系統的、標準的收費和管理機制,制約了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順利進行,為了激發各高校對優質資源共享的積極態度并保障各高校在共享中獲得利益,需要建立一套標準的共享收費和管理機制。高校優質資源標準化是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基礎和有效途徑,要提高高校優質資源的共享程度就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對資源進行規范化處理,降低維護和使用成本。高校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下的通用標準形式,建立優秀資源共享收費與管理標準;此外,還需要建立共享監督和評價機制,對于提供優質資源數據多而且利用率高、效果好的高校,應該給予相應獎勵,以促進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的高效、良性的發展。
(三)構建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平臺系統
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平臺是高校師生和管理人員與外校進行優質資源共享的保障系統,在高校優質資源共享平臺上,根據高校師生的資源需求,可以對高校的教育信息資源、大型儀器設備資源、圖書館資源、基礎設施資源、科研資源等進行校際共享,在共享平臺上各高校不僅可以需要共享資源的相關共享信息以及相關的共享流程,而且可以將本校的優質資源和相關共享管理規章制度上傳到共享平臺系統。各校的師生都有各自的登錄權限,并根據具體的權限對相關資源進行共享,平臺系統的界面要求功能簡單、操作靈活,查詢和共享優質資源簡單便捷。通過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平臺系統的運行使用,為各高校師生的學習交流創造良好的環境,對提升區域內高校的整體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完善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庫
完善高校優質資源庫是實施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包括教學素材類資源、網絡課件、電子圖書資源、大型儀器設備資源、科研資源、共享事務處理系統等。各高校要定期向高校資源共享平臺系統的優質資源庫及時上傳本校的優秀課件、電子期刊、新購置需要共享的大型儀器設備信息、優質科研項目和高校間共享資源的相關管理規定的更新信息。上傳的優質資源要具有一定的學科優勢,并結合學習者的興趣和實際需求來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與設計,保障上傳的優質資源的質量和可用性,從而保障優質資源共享平臺系統地順利高效運行。
四、結束語
區域間高校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不僅有利于增強各高校自身的學術競爭力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更有利于整合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緩解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緊缺的壓力,實現優質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對提升區域間高校的整體教育水平和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尹仁航,劉雨潤.高校資源共享的可行性探究[J].管理觀察,2014(11):150-153.
[2]吳青林,王焱.信息技術環境下地方區域型高校資源共享策略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4(12):129-131.
[3]張鵬,劉宇.對高校教育資源區域性共享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1):58-59.
[4]陳陽.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管理的應為與可為思考[J].教育教學,2013(05):50-51.
[5]蔣艷紅.江蘇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策略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2.
[6]翟玉強.再談高校間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J].雞西大學學報,2011(10):16-18.
[7]魏紅.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系統運行機制的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05):14-15.
[8]黃有福.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的意義和策略探索[J].教育經濟,2011(04):57-58.
篇10
【關鍵詞】動態戰略聯盟;協同;競合;柔性
企業選擇競爭戰略意在衡量競爭對手的優勢制定相應策略,以便削弱或限制其優勢。在超競爭條件下,固守陣地已不可行,企業必須順應競爭規則,全方位的創新機會和創造優勢,主動走上競合道路,追求雙贏,實行動態的企業戰略聯盟。所謂的動態的企業戰略聯盟,就是力求通過對外部關系的整合和資源的利用,以提高各方經營收益,實現超競爭條件下的競合戰略。
一、超競爭條件下基于協同視角的企業競爭合作戰略
(一)企業協同競爭戰略的提出
協同競爭是協同與競爭的統一,結合協同與競爭的協同競爭理論,讓企業在競爭中合作成為可能。可以看出合作中潛在競爭,競爭中蘊含合作,已經成為企業發展進步的風潮,也體現了企業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一種依賴關系。因此企業必須重視彼此間的依賴合作關系,把握復雜性。
協同競爭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過程,因為協同和競爭矛盾雙方是相互轉化、相互依賴的。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復雜的競爭環境下,企業必須在一定的合作和資源共享中尋求競爭優勢。只有擺脫獨家利益互為消長的輸贏關系,謀求互惠互利,追求雙贏或者多贏的戰略意境,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立于優勢地位。
我們必須意識到惡性競爭,會過渡損耗資源優勢,只有突破傳統的競爭法則,增添合作新內涵,才能更好的實現雙贏商戰新格局。同時,這也是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催生的企業間競爭的新模式。
(二)動態環境催生協同競爭戰略
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日益加快,品牌國際化的周期不斷縮短,在五力模型的角度下思考企業的定位和發展,同樣告訴我們合作競爭是迫在眉睫且時下要求的。通過競爭與合作,能夠有效緩解資源稀缺問題所帶來的不當競爭,因為借助于技術交流和管理創新,它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專業化合作,進而獲得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只有企業間專業化的協同進步,才能提高其競爭地位,增強競爭優勢。在這個動蕩飄搖的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也不具普遍規律性,因此協同戰略必須和競爭戰略擺到同樣的高度上去,企業面對著嶄新的市場競境,多變性,不確定性,很多問題困擾著企業的不斷進步,孤軍作戰很難贏得現代競爭的勝利,謀求合作共贏才能更好的發揮自身優勢。協同競爭:競爭與合作,是當代企業競爭戰略的新要求。
二、動態戰略聯盟——柔性戰略的最佳實現形式
(一)動態戰略聯盟的內涵與特征
動態戰略聯盟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一種臨時性網絡結構,使得多家獨立的企業可以聯系起來謀求市場機遇規避風險的結構性組織。在這種組織下,企業各方在信任和合作的關系下,共享資源優勢,并且充分發揮核心優勢,進而對市場變化迅速反應,充分占領目標市場。從實質上資源互補的戰略聯盟,來講,企業間的動態戰略聯盟就是一種借勢造勢的戰略,通過資源整合,提高應對風險和變化的能力,進而獲得一種強勢的競爭優勢。這種資源互補的聯盟形式,有助于企業更好的獲得協同效應和新的競爭優勢。
通過分析,動態戰略聯盟具有以下的柔性特征:
1、目標立意雙贏。企業各方共擔風險威脅,更像資源優勢,能夠增強彼此間的核心競爭力,進而搶占市場獲取收益,實現雙贏,只有擺脫自我盈利的輸贏意識,致力于共同收益,才能更好的實現協同競爭。
2、組織間信任。企業間的競合,存在著利益的矛盾沖突,只有信守承諾,才能更好的貫徹合作項目,推動合作的順利進行。反之,只會在猜疑中延誤戰機,被市場淘汰。
3、文化價值觀相融。互不相容沒有契合點的企業是不能有效整合的,彼此間的文化價值觀,彼此間制定的合作計劃,都必須彼此相融可以接受,否則只會削弱核心競爭優勢。
4、柔性的組織結構。為了適應動態聯盟下成員間彼此差異,以及項目的動態性,彼此間的組織結構必須靈活可置換,并且兼容,也就是實現柔性化的管理結構,以便于對成員進行管理,并促進項目的實施,優化各成員組織內部的管理。
5、靈活應變市場機遇。得力于高度的組織柔性,動態聯盟能夠快速遇見市場變化,聚集市場資源,抓住市場機遇,進而能夠在不可預測的市場環境下穩步發展。
6、資源的互補。動態聯盟是優勢互補的統一體,集合彼此資源,滿足彼此所需的其他資源,強大的資源優勢,發揮了巨大的競爭優勢。
(二)戰略聯盟成功的條件
1、要想取得動態戰略聯盟的成功,必須實現信息暢通,這也是戰略轉換成功的前提。企業間動態戰略聯盟綜合了企業自身條件和外部變化,通過分析或許戰略調整時所謀求的資源態勢。企業瞄準潛在機會,避免所受威脅,發揮自身優勢,彌補自身劣勢,通過對于外部環境變化發展的趨勢判斷,制定并實施動態戰略決策,力求在競爭中發揮更好的優勢。
2、要想使動態聯盟高效運轉,必須在實踐中建立有效的動態能力模型,并以此來進行企業組織結構的柔性化管理。這既是打造動態聯盟能力的基礎,也是企業獲取能力創新的核心。相信通過持續化的創新整合,企業組織管理必能成為創新動態能力的堅實力量。
3、保持動態聯盟合作的持久性,重在相互信任、增進溝通。我們不能忽略成員間利益的矛盾沖突,所以要想共同發展實現優勢最佳,利益最大,必須考慮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優化組合,解決惡性競爭對協同競爭的挑戰,彼此信任廣泛交流,鞏固聯盟的堅固關系,進而化解各種危機沖突,讓這個強有力的協同團隊獲得最大績效。
三、構建戰略聯盟需考慮的問題
通過對動態戰略聯盟局限性的分析,發現聯盟在構建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做大問題就是控制權的問題。同時尋找合適的戰略伙伴也是聯盟成功與否關鍵性問題,所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一下問題:
(一)競爭與合作
聯盟企業在所涉及的領域要盡量避免直接競爭,所以企業在考慮戰略地位的前提下要謹慎簽訂協議,以免威脅自身的切實利益,發生矛盾沖突。成員間所要謀求合作的領域,必須具有共同進步性和利潤空間,無論是技術優勢還是人力、財力、知識、品牌等優勢問題,都必須予以適當的保護。
(二)風險不可避免
企業必須認識到有些風險是不可以完全避免的,并且我們既存在確定型風險決策也存在不確定型風險決策,這就要求成員間擺正心態,謀求風險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即可,不可以求全責備,逾越風險。
(三)實現戰略轉換
柔性的組織結構可以促進企業戰略向動態戰略聯盟轉化,最終實現取長補短,更好地借勢造勢,走向競合的戰略狀態。
(四)有效的經營運作
為了有效的經營運作,企業必須謀求一致的總體戰略,充分發揮整體和部分的機能效應,相互扶持,共同進步。
- 上一篇:氣象服務市場分析
- 下一篇:智慧課堂教學創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