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8 17:57: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節攣縮的康復治療方法

篇1

〔Abstr act〕Objective: To prevent and remedy symptoms of paralysis such as contracture of joints and stiff limbs, to increase the recovery rate of cerebral apoplexy and to decrease the rate of incapacitation. Methods: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performed and anti- paralysis drugs were given.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of spastic paralysis of cerebral apoplexy was 91.5% among 106 cases.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e symptoms of spastic paralysis.

腦卒中是我國第一大致死性和致殘性疾病, 致殘率高達85%以上〔1 〕, 因此, 迫切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降低致殘率。

我科自1995年以來, 以針灸及康復訓練相結合為主的綜合療法先后治療106例痙攣性癱瘓的患者。該療法在對抗痙攣、降低肌張力、改善關節功能障礙方面療效顯著, 現將臨床資料歸納如下。

1 一般資料

106例患者中, 男57例, 女49例; 年齡30~81歲;病程最短為7d, 最長為2年。 2 治療方法

2.1 口服抗痙攣藥物根據肢體痙攣程度, 酌情使用巴氯酚、甘氨酸、妙納等藥物。

2.2 針灸療法

根據肢體痙攣及關節功能障礙的輕重程度, 以循經辨證取穴為主, 拮抗肌群部位取穴為輔。

2.2.1 頭部取病灶同側的運動區、感覺區。

2.2.2 上肢部肩髃、肩內陵、肩外陵、曲池、手三里、合谷穴等。

2.2.3 下肢部環跳、風市、足三里、陽陵泉、太溪、太沖穴等。

每次上、下肢各取5~6穴、采用平補平瀉法, 留針30~40min, 每日一次, 30d為一個療程。2.3 康復訓練方法采用在無痛范圍內患肢的主動和被動運動訓練相結合的方法, 以達到緩解肌痙攣、保持關節功能為目的。每次30~60min, 每天重復2~3次, 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患肢的良姿位和感覺障礙的護理。

2.3.1 訓練要求從遠端小關節開始, 進行患肢各關節部位的揉、拿及關節的牽伸、擠壓運動。對于明顯的腕下垂、五指屈曲攣縮者, 在被動運動有效的基礎上用矯形器固定在腕背伸, 五指伸直的位置;對于足尖下垂、踝內翻者給予超腘窩的“丁字鞋”外固定, 以保持踝背伸于中立位, 使痙攣緩解后患肢能較長時間保持在有效刺激量的狀態。

2.3.2 變換訓練包括床上翻身、起坐、坐位平衡、站立平衡、邁步行走的訓練。

2.3.3 上肢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取仰臥位或坐位,讓患者主動以健肢帶動患肢, 做上肢的直臂上舉、外展、后伸, 肘關節的屈伸, 前臂的旋前、旋后, 雙手十指交叉做對掌擠壓運動, 并進一步訓練手的精細動作及手、眼的協調性練習。

3 療效標準

治愈: 關節痙攣癥狀消失, 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日常生活能自理, 部分可恢復工作。顯效: 關節痙攣緩解、出現分離運動, 肢體運動明顯改善。進步: 肌張力稍有增高, 受累部位關節活動有“卡住感”。無效: 康復治療前后痙攣及活動障礙無改善。

4 結果

經過30~180d的綜合治療, 基本治愈46例, 顯效30例, 進步21例, 無效9例, 總有效率91.5%。

5 討論

腦卒中患者肢體癱瘓發生發展過程中, 幾乎都會出現癱瘓肢體肌張力增高或者痙攣, 這是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后自然恢復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階段性現象, 是中樞性癱瘓的特征之一。

如果痙攣得不到及時恰當的治療, 不但會引起患肢疼痛, 還會造成患肢肌肉萎縮、關節攣縮及變形, 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和康復訓練困難, 影響患者活動能力的恢復〔2〕。因此, 在生命體征平穩的前提下, 應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針灸及康復訓練相結合為主的綜合治療, 從而使機體的功能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目前, 國外把針灸與功能鍛煉相結合的方法稱為“新趨勢針灸”, 并廣泛應用于臨床,挪威的康復醫學專家Astrid kjendal〔3 〕曾經把針刺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長期隨訪研究對象, 結果發現: 在針刺的6周內甚至隨后的1年中, 對患者的運動功能、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國內的大量研究也證實: 針刺可從血液動力學4 〕、腦組織形態學〔5 〕、神經生化學〔6 〕等方面改善腦部血液供應, 消除腦水腫, 促進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另外, 通過早期的康復訓練能夠預防和糾正關節攣縮、肢體僵直等偏癱痙攣模式的出現, 最大限度地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致殘率。

口服抗痙攣藥物的目的是: 降低肌肉收縮的力量, 緩解異常痙攣模式的持續狀態。痙攣狀態的藥物康復應注意個體化, 需選擇療效好、副作用少、與其它藥物相互作用小, 而僅作用于肌肉組織的藥物, 其靶作用為降低肌張力〔7〕。

在治療期間, 也應重視患者的知覺障礙、語言障礙及精神障礙等方面的治療, 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使其樹立信心, 積極主動參與訓練, 激發患者的康復欲望, 提高康復訓練的質量和療效, 最終使軀體和心理全面康復。

[ 參考文獻]

〔1〕戴紅, 王威, 于石成, 等.北京市城區居民腦卒中致殘狀況及對社區康復的需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0( 5) ∶344- 347.

〔2〕張艷宏, 劉保延, 趙宏, 等.腦卒中痙攣性癱瘓特點及其評定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8, 14( 2) ∶110- 112.

〔3〕Astrid Kjendal.針刺治療對亞急性中風作用的一年隨訪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1998, 4 ( 3) ∶100.

〔4〕李力, 張存在, 韓景獻.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恢復期中風臨床及實驗研究〔J〕.中醫雜志, 1995( 9) ∶533.

〔5〕胡國強, 田菲, 李平, 等“. 醒腦開竅”針法對腦缺血再灌注家兔腦水腫自由基的影響及相關性分析〔J〕.天津中醫,1995( 3) ∶25.

篇2

1 病例

患者,女,68歲,當地農民,右肘關節有外傷史,9個月前右肘關節疼痛,日常生活能力受限,隨后進入我院進行康復治療。經檢查,患者右肘關節紅腫,觸診有壓痛,肘關節呈70。屈曲位,前臂旋前,肱二頭肌張力增強,肱二頭肌反射亢進,被動伸展肘關節有肩關節代償。

2 治療標準

關節松動技術的分級振動技術第1級:在關節活動起始處做低幅有節奏的振動;第2級:在關節活動范圍內尚未達到極限時做大幅度有節奏的振動;第3級:在運動范圍極限處抵抗組織的阻力,做大幅度、有節奏的振動;第4級:在運動范圍極限處抵抗組織的阻力,做小幅度、有節奏的振動;第5級:在運動范圍極限處以小幅度、快速的推進技術打斷粘連組織。

3 治療方法

3.1穴位注射患者坐位,患側肘關節屈曲90°置于治療床,取患肢上曲池、尺澤、手三里。按常規皮膚消毒,選取5mL注射器,封閉針頭1個,藥物選用2%利多卡因、維生素B1、維生素Bn、當歸注射液,2次/周。

3.2放松療法患者仰臥位,用拿法、揉法放松患肢肩肘腕部肌肉,再用力點揉肩髑、臂、曲池、手三里等穴位。

3.3關節松動技術

3.3.1肱尺關節牽引患者仰臥,肘關節伸出治療床邊緣,肘關節放松,手腕搭在治療師肩部。治療師雙手交叉環抱尺骨近端掌面,與骨干呈45°角的力量對尺骨近端施力。疼痛采用第2級間歇性牽張7~10s,中間休息2s,重復6次。運動受限采用第3~5級,給予最少6s的牽張,中間休息3~4s,重復6次。5次/周,一般1周為一個療程。

3.3.2肱橈關節牽引患者仰臥,手臂放治療床上,治療師站在患者前臂尺側,右手固定肱骨,左手大魚際及其余四指握住橈骨遠端,將橈骨向遠端牽引。疼痛采用第2級間歇性牽張7~10s,中間休息2s,重復6次。運動受限采用第3~5級,給予最少6s的牽張,中間休息3~4s,重復6次。5次/周,一般1周為一個療程。

3.3.3橈骨的背側滑動患者仰臥,肘關節伸直并旋后。治療師在患者手臂內側面固定肱骨,左手掌置于橈骨頭的掌面,手指置于橈骨頭背側。用手掌將橈骨頭向背側推。疼痛采用第2級間歇性振動7~10s,中間休息2s,重復6次。運動受限采用第3~5級,給予最少6s的振動,中間休息3~4s,重復6次。5次/周,一般1周為一個療程。

3.3.4近端橈尺關節患者仰臥,肘關節及前臂休息位。治療師右手固定尺骨,左手固定橈骨頭部,手指在掌側,手掌在背側,以手掌將橈骨頭向掌側推或是其余四指向背側拉。疼痛采用第2級間歇性振動7~10s,中間休息2s,重復6次。運動受限采用第3~5級,給予最少6s的振動,中間休息3~4s,重復6次。5次/周,一般1周為一個療程。

3.3.5遠端橈尺關節患者坐位,手臂置于治療床上,休息位。治療師一只手的拇指及大魚際置于尺骨遠端的掌面,其余四指置于背面以固定尺骨遠端,另一只手以相同手法握住橈骨遠端,將遠端橈骨向背側滑動或向掌側滑動。疼痛采用第2級間歇性振動7~10s,中間休息2s,重復6次。運動受限采用第3~5級,給予最少6s的振動,中間休息3~4s,重復6次。5次/周,一般1周為一個療程。

3.3.6橈、腕關節牽引患者坐位,前臂坐位,前臂置于治療床上,手腕垂于床邊。治療師一只手握住尺骨莖突,將橈、尺骨固定于治療師床面,另一只手握住遠端的腕骨將其向遠端拉。疼痛采用第2級間歇性牽張7~10s,中間休息2s,重復6次。運動受限采用第3~5級,給予最少6s的牽張,中間休息3~4s,重復6次。5次/周,一般1周為一個療程。

3.3.7橈、腕關節向掌側滑動患者坐位,前臂置于治療床上,手腕垂于床邊。治療師一手固定橈、尺骨,一只手握住遠端腕骨向掌側滑動。疼痛采用第2級間歇性振動7~10s,中間休息2s,重復6次。運動受限采用第3~5級,給予最少6s的振動,中間休息3~4s,重復6次。5次/周,一般1周為一個療程。

3.4主動抗阻訓練患者肩關節做主動屈曲、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關節主動背伸。肘關節做主動伸展時,治療師一手固定上臂遠端,另一手置于前臂施加與伸展方向相反的阻力。

4 結果

治療2個療程,患者肘關節屈曲主動活動度150°,伸展主動活動度0°,前臂旋后主動活動度80°,旋前主動活動度80°,腕關節背伸主動活動度70°,肩關節無代償。隨訪3個月,日常生活能力正常。

5 討論

篇3

【中圖分類號】R30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8-0409-02

腦卒中在我國是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近幾年來由于醫療技術的進步,腦卒中的病死率下降,生存率提高,隨之而來的是腦卒中的致殘絕對數增加防止和減少腦卒中的致殘是急待解決問題。而腦卒中的康復治療是防止、減少致殘的有效手段,在治療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國家積極開展腦卒中的康復治療已取得了顯著效果,在我國現代康復醫學有十年。其在腦卒中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認識,在此就腦卒中康復治療的有關方面作論述。本文對我科2006年1月~2007年4月的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進行觀察,結果發現,腦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直接影響其神經功能的恢復,在臨床治療中具有不容忽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入選標準[1]

①符合腦卒中診斷條件。②年齡不限。本組實際入選年齡在27歲~92歲,平均66歲。③全部病例均為起病后24 h之內入院者。④嚴重認知功能障礙、重要臟器功能損害限制康復訓練者未計在內。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06年1月~2007年4月收住我科且符合上述入選標準的腦卒中病人162例,隨機分為康復組與對照組做對比觀察。其中康復組82例,男46例,女36例,腦梗死59例,腦出血23例,伴高血壓者44例,伴糖尿病者13例,伴高脂血癥者48例;對照組80例,男50例,女30例,腦梗死57例,腦出血23例,伴高血壓者43例,伴糖尿病者10例,伴高脂血癥40例。兩組一般情況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全部病人均接受腦卒中常規內科治療。康復組增加以下康復治療措施[1]:①采用神經發育療法和運動再學習療法相結合的方式并配以按摩、針灸及其他物理療法實施治療。②發病48 h內重點為良肢位的擺放,保持良好的關節功能位,定時翻身。③一般于病后48 h開始康復訓練。④被動運動以刺激本體感覺和誘發主動運動為重點。主動運動以運動再學習療法為指導。⑤盡早翻身、坐起、站立、步行、上肢及手功能訓練,盡早作業訓練、日常生活功能訓練。⑥住院康復治療20 d為最低時限,總療程為90d(含出院后繼續康復及指導)。⑦運動功能評分采用MAS評分標準,兩組病例入院后及治療90 d后均做兩次。

2 療效評定與結果

MAS評分標準的總分為48分,本文設定治療前后功能評分提高分值達到或超過24分以上者作為康復相對顯著療效指標。

應用u檢驗,P

3 康復的相關因素

3.1 影響腦卒中康復的不良因素

腦卒中從急性到康復過程,受到很 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分三大部分,即原發因素、繼發因素及其他。

3.1.1原發因素:對康復效果的影響程度決定于腦卒中病因、部位及病情,腦卒中發病后有以下癥狀的,康復預后差,多數恢復困難:(1)弛緩性麻痹持續1個月以上;(2)去腦強直或去皮層強直;(3)醒狀昏迷和閉鎖綜合征;(4)昏睡等意識障礙持續時間長;(5)長時間尿、便失禁;(6)雙側性偏癱;(7)半側視空間失語、半側身體失語,病態失語等存在;(8)癡呆,意欲缺乏;(9)精神障礙;(10)深部感覺障礙;(11)小腦共濟失調、眼震、復視、凝視麻痹;(12)假性球麻痹。

3.1.2 繼發因素:影響康復預后的主要有以下兩種:(1)由于長期靜止臥床而發生的,表現為肌萎縮、攣縮、骨質疏松癥、關節炎、關節周圍炎、肩手綜合征、直立性低血壓、褥瘡、吸入性肺炎等。(2)這是人為不適當訓練而發生的。如粗暴的關節被動活動,當患側下肢無力時又不用支具而步行,均可導致關節、軟組織損傷。主要表現為韌帶松弛、肌腱斷裂、炎癥、鈣化、關節痙攣加重等。

3.2 腦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復預測

(1)讓患者抬起患肢,如能屈伸膝關節,90%能恢復步行,其中60%~70%能獨立步行。(2)患側仰臥,主動直腿抬高,其中獨立步行為45%~55%,輔助步行占35%~45%,10%不能步行。(3)患側仰臥,屈髖屈膝,將病膝直立于床上,能獨立步行的僅有25%~35%,55%~65%位輔助步行,10%不能步行。(4)上述1、2、3均不能完成,33%有可能獨立步行,33%輔助步行,不能步行的有33%。

3.3 腦卒中后手功能恢復預測

(1)病當天就能完成屈伸運動者,幾乎全部可恢復到正常。(2)病后1個月內手指可進行屈伸運動者,大部分恢復為實用手,小部分為輔助手。(3)發病后13個月內能屈伸運動者,多數為廢用手,小部分恢復輔助手。(4)發病后3個月仍未能運動或運動不完成,則全部為廢用手。

3.4 腦卒中后功能訓練:

腦卒中后的功能訓練內容包括兩部分,即患側的恢復和健側的代償,重點在患側的恢復。治療開始時間為病人生命體征穩定,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后48h。

3.4.1遲緩階段的康復治療:主要目的在于預防關節攣縮和畸形,凡發生繼發性損害,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誘發隨意運動。

3.4.2 在床上正確的姿勢擺放:急性期臥床階段正確姿勢擺放,有利于預防褥瘡,預防關節變形和攣縮,同時預防異常痙攣模式。

3.4.3 關節的被動活動:病人肢體癱瘓,關節不活動,將導致靜脈淋巴回流不暢,如果制動超過3周,關節內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加上關節囊韌帶肌肉等固定不動,就會攣縮,即引起關節強直和變形。因此,應早期進行關節的被動和 活動,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和防止關節攣縮。

4 討論

腦卒中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是目前威脅人們健康,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常見病之一[2]。關于腦卒中的治療和神經缺損功能的康復,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近年尤其在康復治療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療效,我們認為主要注意以下方面。

4.1早期康復:

避免廢用綜合征。在我們沒有引進現代康復醫療以前,腦卒中病人的康復可能推遲半個月或一個月,況且當時的康復僅限于被動運動、針灸等治療,導致許多病人因廢用性病理改變而不能最終理想恢復,直接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

4.2科學訓練:

避免誤用綜合征。我們在沒有引進現代康復醫療以前,即使進行康復鍛煉,也是采用按摩、單純提高肢體肌力等模式,沒有早期誘發主動運動的訓練,沒有在自主運動出現后采用正確的運動模式引導等,致使許多病人,本來可以較好的恢復,卻在不正確的運動模式引導下造成適應性病理改變,直接影響了理想效果的恢復。

4.3循序漸進:

避免過用綜合征,我們用傳統的方法對病人進行康復訓練時,過多的強調它的強迫性和高強度,急于求成,結果適得其反,出現了過用性損害和各種損傷,直接影響了病人的康復效果。

總之,對于腦卒中患者,我們遵循藥物治療與康復治療并重的原則。近年來尤其加大了康復醫療的投入,采取早期介入,強調主動,尊重科學,針對病損,突出實際,系統訓練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我們將深入探討,不斷提高,逐步完善,切實造福于廣大患者。

參考文獻

[1] 周維金,黃永禧.康復專業人員培訓教材.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1.

篇4

[關鍵詞] 腦梗死;康復治療;電刺激治療;氣壓治療;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09)08(a)-064-02

偏癱是腦卒中最嚴重的功能障礙,其預后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能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降低致殘率。我院神經內科對2007年4月~2008年4月收治的40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結合電刺激與氣壓治療,并進行了臨床對照研究,取得滿意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偏癱患者為2007年4月~2008年4月來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全部患者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標準[1];均經臨床CT和MRI確診為腦梗死,排除腦出血、心肝腎臟器疾病及癲癇等疾病,且首次發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無聽力理解障礙。

8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43~75歲,平均59歲,左側偏癱22例,右側偏癱18例;對照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45~71歲,平均58歲,左側偏癱24例,右側偏癱16例;兩組病例的一般情況經統計學處理,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早期運動康復治療,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包括控制高血壓和高血糖,抗凝、抗感染、降顱內壓、擴血管和給予能量合劑等治療;運動康復治療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神經學癥狀不再進展的48 h后開始。由經過訓練的康復治療師做康復訓練,主要采用Bobath技術、Brunnstrom訓練技術及運動再學習方法。具體內容包括:①患側肢體各關節的被動活動。②臥位和坐位抗痙攣姿勢的擺放。③從仰臥位向側臥位的翻身訓練。④搭橋練習。⑤下肢訓練:伸髖屈膝訓練,踝關節背伸訓練等。⑥上肢訓練:上肢伸展、屈曲和手的基本動作訓練。⑦坐位平衡訓練和坐站訓練。⑧起床站立訓練等等。每天1次,每次45 min,共14次。

實驗組在運動康復治療的同時增加氣壓治療和電刺激療法。氣壓治療主要是在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前,對偏癱肢體進行由遠端到近端的節律性充氣按壓,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30 min。電刺激主要選擇偏癱側肩周肌群、肘伸/屈肌、屈髖屈膝肌、伸髖伸膝肌、腕和踝背伸肌等進行電刺激,使兩組肌群出現主動收縮;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20 min。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予心理治療,以增強患者的信心。

1.3 評定方法

于患者入組時和治療2周后,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Fugl-MeyerAssessment,FMA)評定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此量表包括上肢和下肢兩部分,總分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SPSS11.5進行統計,對所得的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

2 結果

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2周)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

3 討論

腦的可塑性理論[2-3]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4]是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功能恢復的重要依據。大量基礎及臨床研究表明[5-6],早期、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挖掘損傷修復的潛力,促使末端突觸再生,克服殘疾所造成的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運動功能,降低致殘率,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研究對8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早期康復結合電刺激與氣壓治療,不僅可以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延緩和防止肌肉萎縮,還可以有效提高肌張力,增加肌肉的收縮能力,協調主動肌群的舒縮能力,有效地改善患肢的運動功能,降低肌肉萎縮,關節攣縮,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征和足下垂足內翻等繼發性殘疾的發生率[7]。電刺激療法可直接刺激偏癱患者的患側肢體體表或與之相對應的周圍神經,通過刺激突觸前膜對肌梭反射的抑制作用[8],達到抑制痙攣或提高患側肌力,防止關節攣縮,增加被動活動范圍和誘發主動活動的目的。氣壓治療通過對患側肢體由遠端到近端節律性的充氣按壓,對偏癱側肢體起按摩作用,能有效地改善患側肢體的血液循環,解除肌肉緊張,消除水腫,為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創造良好的基礎。經過2周綜合康復治療。實驗組的運動功能Fugl-Meyer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充分證明了早期康復結合電刺激與氣壓治療比單純運動康復更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8-380.

[2]Johanssn BB. Brain plasticity and stroke rehabilrtation[J].Stroke,2000,31:223.

[3]Liepert J,Bauder H,Wofgang HR,et al.Treatment in duced cortical rehabilitation ofter stroke in humans[J].Stroke,2000,31:1210-1216.

[4]Thickbroom GW,Byrnes ML,Archer SA.et al.Mote outcome after subcortical stroke correlates with the degree ocortical reorganization[J].Clin Neurophysion,2004,115(9):2144-2150.

[5]李厥寶,余麗君,劉國英.腦卒中患者健康知識水平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8):578.

[6]陳宗羨,李冬梅,何進香.急性腦卒中患者偏癱早期康復的臨床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9):619.

篇5

關鍵詞 強直性脊柱炎 髖關節強直 關節置換術

強直性脊柱炎(AS)的特點為腰、頸、胸段脊柱關節和韌帶以及骶髂關節的炎癥和骨化,髖關節常常受累1,臨床主要表現為髖部出現劇痛或隱痛,病情進一步發展則會導致局部肌肉萎縮、關節攣縮彎曲及活動受限等,最終形成髖關節強直,如果治療不及時致殘率極高2。對27例AS伴髖關節受累患者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比較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AS患者27例,男23例(32髖),女4例(6髖);年齡29~54歲,平均41.5歲;AS病程4~29年,平均16.5年,其中病程少于5年者8例;臨床主要表現為患髖部疼痛,活動明顯受限,術前均采用1984年紐約標準診斷為AS。18例行單側、9例同期行雙側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方法:術前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全麻下患者側臥位,患者均取側臥位,手術采用常規Smith—Peterson入路,充分顯露髖關節周圍結構,對內收肌、髂腰肌、髂筋束等部分松解,保留股骨頸1.0~15cm,沿髖臼周緣切除髖臼側殘留的股骨頸,挖除殘留股骨頭,確定髖臼中心位置,依次用從小到大的髖臼銼進行銼磨,直達髖臼。對纖維性強直或部分骨性強直患者,需打磨至真臼,原關節面處可保留部分灰白色、未完全骨化的軟骨,可借此尋找真臼關節面,清除病變部位纖維組織;臼底行打壓顆粒植骨,安放髖臼假體。對完全骨性強直而不能確定髖臼具置的患者,可先確定髂前下棘位置,其下方1.5cm處即為髖臼上緣。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假體安裝角度:對伴有下肢內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小,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增大;對伴有下肢外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增大,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粚Π橛袃仁栈握?,術中可切斷部分攣縮的內收肌腱膜,髖臼假體外展角應適當減少,以增加關節穩定性,假體安裝完成復位后應再次檢查髖關節活動情況及穩定性。術中進行自體血回輸,術畢留置引流管。對髖關節外展動作欠佳者,加行內收肌松解術。本組患者中應用骨水泥型假體11髖,非骨水泥型假體25髖。術后切口處冰袋冷敷24小時,使用廣譜抗生素7~10天,48小時拔除負壓引流,術后24小時指導患者開始康復訓練,并進行下肢各肌群的肌力鍛煉,第3個月開始患肢逐步負重。

結 果

所有患者根據Harris評分系統行臨床效果評定3,優17髖,良13髖,可6髖,優良率83.33%。本組患者跟蹤隨訪1~6年,治療效果滿意,無感染、脫位等近期并發癥發生,關節活動度改善明顯,術后患者髖痛消失,步態基本恢復正常,無假體松動發生。

討 論

目前,全髖關節置換術(THA)已成為治療AS所致髖關節骨性強直的有效措施,是恢復髖關節功能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這類患者多伴發脊柱、骨盆畸形,嚴重骨質疏松、肌肉萎縮、軟組織攣縮,故手術難度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影響術后療效。因而認為,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髖關節出現疼痛、僵硬而藥物治療療效不確定時即可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治療,以減少周圍肌肉將發生廢用性萎縮,患者病程越長,萎縮越嚴重,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差。在進行髖臼成形時,切忌用力過猛,以免造成髖臼穿孔和骨折,髖臼成形方向應保持10°~15°的前傾角及40°~45°的外展角。為保證術后髖關節的穩定,術中假體置入的角度應根據髖關節畸形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以增加關節穩定性。對于年齡偏小、生存預期較長的患者一般使用非骨水泥型假體,可以降低以后翻修手術的難度。由于骨質條件差,適合選擇骨水泥型假體,以減少患者臥床時間,改善骨代謝異常和廢用導致的骨質疏松和骨萎縮。術中松解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時,對關節囊及肌肉軟組織的松解應該是充分而有度,忌使用暴力,一定要防止損傷周圍血管神經。

THA患者術后的康復鍛煉很重要,下肢康復鍛煉的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股四頭肌和胭繩肌的肌力,使患肢在不負重或部分負重的情況下借助步行器行走4。全面的康復鍛煉包括:被動活動、主動活動以及同側下肢髖、膝、踝三關節的相互配合,訓練進行肌肉與關節協調性及正常步態。由于AS患者病程較長,肌肉萎縮嚴重,術后患者因無力控制新植入假體的運動方向而無法站穩。因此,術后24小時內即要求患者開始康復訓練。在術后早期康復訓練中,不但應鼓勵患者行主動關節活動,而且應在安全范圍內行被動活動,以增加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延展性和主動活動時的協調性。另外,囑患者術后6個月內避免行導致下肢內收、內旋的動作,以免引起髖關節脫位。由于AS患者常伴骨質疏松,易導致術后早期假體松動,所以主張術后行適當的抗骨質疏松治療。

總之,對于AS的病變,THA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早期系統康復鍛煉有助于促進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

篇6

【關鍵詞】 老年;腦血管??;偏癱;康復護理

為了提高腦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我們對偏癱患者早期介入康復治療與護理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8月~2010年8月間在我科住院治療的病人腦血管病患者52例,年齡在46~76歲之間,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22例,偏癱側上、下肢肌力均0~2級以下;選擇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為對照組,對照組48例,年齡在42~78歲,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 缺血性腦血管病20例,肌力0~2級以下。

2方法

2.1治療方法:康復治療組與對照組均予以常規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康復治療組予以康復治療與護理。

2.2癱瘓肢體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當天即由康復護士介入康復護理,采取仰臥與健側臥位交替,每2小時更換一次,癱瘓肢體保持功能位置,將整個癱瘓上肢置于一小枕頭,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輕度彎曲,握成一卷繃帶,防止手指屈曲攣縮。提倡腦血管病早期康復可以增加康復效果縮短病程[2],癱瘓下肢髖關節伸直,腿外側放枕頭防止下肢外旋位,膝關節伸直防屈曲畸形.足與小腿垂直角90度,用木板做成的腳架固定,足跟和兩側墊上毛巾,以防損傷皮膚,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內翻,隨著的改變,下肢髖關節也需要交換成屈曲或伸直位。

2.2.2被動運

協助癱瘓肢體被動活動,入院當天即幫助病人在床上活動患肢,為癱瘓下肢做被運動時,康復護士一手托住癱瘓肢體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關節,使髖關節做內收屈曲、伸展運動。被動活動肩關節時,護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緩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關節,使肩關節做外展運動。腕關節被動運動時,護士一手放在患肢肘關節處,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觸,沿上肢縱軸,向肩關節處施加壓力,使腕關節做背伸運動。被動運動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鐘,可同時配合按摩,按癱瘓肢體的各個肌群進行按摩,按摩時從遠端向近端按摩。

2.2.3主動運動:根據肌力不同,訓練動作由簡單到復雜,著重訓練癱瘓肢體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側手握緊患側手掌,抬過頭部,盡量抬高手臂,屈肘關節內收肩關節,反復屈伸肘關節。握小皮球練手指的屈伸、并攏、分開等動作。反復屈伸膝關節、髖關節及活動足趾關節逐漸達到能上抬癱瘓肢體。為坐起、站立、行走創造條件。

2.2.4練習坐起:將床頭搖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說背部墊被褥或枕頭,如無頭暈眼花,乏力不適,一周內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穩。若能坐穩30~60分鐘,便可以讓患者坐在床邊,兩腿下垂練習下肢活動。

2.2.5站立訓練:軀干肌鍛煉及患肢各大關節的活動,開始站立時,康復護士協助病人使用支撐物,如健康人輔助,最初由兩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擺動身體,使身體重心在雙腳?;蛴秒p拐,然后用單拐,若能站穩無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3結果

經過1年的定期復查和隨訪,52例腦血管病偏癱患者經康復訓練后,其中3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復,肌力在4級以上, 與對照組比較P

4體會

4.1康復與護理的意義:對腦血管病偏癱的患者肢體功能進行康復護理,被動和主動活動有利于血液循環,維持肌肉的正常代謝。早期介入康復與護理可大大減少肌肉萎縮、關節脫位、關節攣縮、足下垂或內翻等,為后期功能訓練奠定基礎,這是任何藥物無法代替的。

4.2康復治療時間:對危重癥腦出血患者,我們在微創術后根據病人意識狀況,及早介入康復治療,對偏癱肢體功能恢復效果顯著,微創術雖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遺留不同度的癱瘓及失語等癥狀。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復其運動及言語公功能,物理及康復治療起著重要作用。一般主張只要可能應盡早進行,我們的觀點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經功能的恢復[1]。有人擔心腦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動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進康復治療。事實上,早期康復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3]。我們認為,只要血壓平穩、動作不猛、就不會發生再次出血[1]。缺血性腦血管病人在發病后的當天即可進行康復治療,只要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甚至可做運動強度較大的康復治療。

4.3心理康復治療與護理 調節患者及家屬對康復治療的態度,特別卒中后抑郁癥患者,表現出情緒低落、焦慮不安、恐懼、希望早日康復的心理,對此我們對患者要有耐心、愛心,多與患者交談,耐心傾聽患者述說,及時掌握病人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給予正確的心理疏導。

5結論

老年腦血管病偏癱肢體功能康復訓練,采用床上和床下相結合、被動與主動相結合、健側與患側相結合,并可結合針炙、按摩、康復器材等綜合康復與護理措施,同時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康復指導,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取得最好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徐肖峰,李和旭,伍海波.高血壓性腦出血微創術后的肢體早期康復問題.中華臨床內科雜志,2003;4(15):1847

篇7

關鍵詞:無創牽引,外固定架,指骨骨折

近年來,我采用自行設計的無創指甲牽引治療不穩定指骨骨折38例,骨折愈合率達100%,手功能恢復優良率達98%,效果理想,現匯報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38例,男36例,女2例,年齡14~58歲。其中手指指骨斜型骨折合并開放性骨折6處,粉碎性骨折5處。

1.2方法

準備AB膠,夾文件的回型針,將回形針一頭彎成鉤,以便牽引,回形針另一頭彎成圓回型用AB膠粘在指骨骨折遠端的指甲的上,注意AB膠會發熱,會燙傷指甲產生疼痛,準備涼水沖洗降溫,然后在患肢前臂打一個短管型石膏,下緣至掌橫紋處,使拇指呈外展對掌位,用2~2.5mm的鐵絲彎成長U形呈半握拳狀弧度,并用繃帶纏繞支托手指,遠端也可折成W形,以便多指牽引,鐵絲兩端放在石膏管型手指掌面的兩側,用石膏繃帶加以固定。用橡皮筋牽引,透視下復位,利用調節皮筋的松緊及鐵絲牽引架弧度調整牽引力線及牽引力大小。第1周內隔日復查X光片,調整力線,4周左右可視病情去除牽引,開始逐漸功能活動。對于指甲較長者有8例采用指甲緣牽引。用三角針穿透指甲遠端游離緣,用回型針鉤住甲緣孔,再以橡皮筋連在牽引架上作屈曲位持續牽引,每周拍片復查,若對位良好,4周左右去除牽引,逐漸行功能鍛煉。

1.3療效評定標準

術后療效標準根據X光片所示及手功能恢復情況分為4級。優:解剖對位或接近解剖對位,錯位不超過一側骨折皮質,無短縮,無手功能限制;良:無成角畸形,側方移位1/2,短縮不超過0.3cm;差:對位不到1/2,成角畸形,短縮超過0.3cm。

1.4治療結果

本組41例患者均隨診,時間3~13個月,平均6.6個月。41例患者,手功能恢復優38例,良2例,可1例,差0例,1例可者,為粉碎性骨折,患者不配合復查調整力線。

2討論

近指骨骨折是最常見手部骨折,治療方法不外乎手術內固定及手法復位加外固定兩大類。采用手術內固定治療,不利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對其實施切開復位固定處理,會對骨折肌腱和骨折周圍神經的康復造成嚴重影響[1]。克氏針內固定往往易損傷指間關節面及肌腱,從而影響關節活動。以克氏針貫穿指骨作為著力點而后借助外部支架,做彈力牽引,以達到維持骨折復位后的正常關系及防止關節攣縮的目的,這種牽引方法,存在感染及鋼針周圍組織黏連的風險[2]。在指骨骨折非手術治療的方法上,石膏及支架固定法的最大優點是可以根據手部形狀及特殊固定位置而去塑形。而單純用石膏固定一般需超過上下一個關節,且固定時間較長,容易引起關節活動障礙甚至僵硬。而采用石膏及支架彈力固定容易調節松緊,橡皮筋為彈性牽引,便于調節控制,能有效避免骨折處過牽的隱患。外固定支架配合牽引可以避免手術內固定不慎傷及骨膜、關節面及肌腱而破壞骨折部位血運和斷端自身修復能力,從而加快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和骨折斷端血循環的恢復及骨折愈合。彈性牽引的動力化支架不僅不會妨礙關節活動還能加速骨痂改建,促進手指伸屈肌收縮功能恢復[3]。

在指甲游離緣上穿孔或膠粘牽引固定治療,起到無創牽引的作用。好的血供和可靠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基礎。采用該固定法,不需要切開復位,不破壞局部的血供,同時又有保護血供與可靠固定的優點?。在固定傷指的同時,正常指可繼續活動,從而加速手部關節的滑液代謝,增加手部的血液循環,使營養物質易于擴散營養骨質,本治療方法實用方便廉價,易于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蘭孝忠,周特.經皮微創螺釘內固定術治療掌指骨骨折的臨床觀察.吉林醫學雜志,2014,8(3):7849-7850.

篇8

【關鍵詞】急性腦出血;早期康復護理;控制效果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425-01

腦出血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其存活者致殘率高達72.5%-75.0%,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復介入能極大地改善這種狀況,但我國大多數醫院沒有配備足夠的康復專業人員,急性期臥床時肢體功能維持、關節活動度的維持處在無人管理狀態,加重了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一個動態的、系統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整體康復具有正向的影響。為適應主動為患者解決健康問題的護理模式的轉變,我科近年來依據護理的要求對收住的腦出血患者進行急性期康復護理介入管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7月-2013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72例符合診斷標準的腦出血患者。人選病例均為經頭顱CT或MBI確診的腦梗死、腦出血初發者,發病48h以內,癱肢肌力0-11級,意識清楚,無心衰、腎衰。72例患者被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早期康復護理介入組各36例(康復組)。其中康復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44-80歲,平均年齡67.5歲。常規護理組(對照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43-85歲,平均年齡65.9歲。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梗死、出血部位及大小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

1.2護理方法

2組均接受常規神經科治療,包括解除腦水腫、腦保護、營養神經、改善腦血循環等治療,定時予翻身、拍背、口腔護理及協助生活護理。

對照組只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行常規護理過程中給予如下康復護理干預措施:(1)培訓患者及康復護理人員,增強康復的依從性。腦出血發生后的康復過程較長,必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患者提供有關知識(口頭、文字、動作示范),回答患者提出的康復問題,所以,康復護理人員必須經過康復培訓并有實踐經驗。(2)具體措施制訂中還包括標明患者癱側肢體,制訂健側臥位、平臥位、患側臥位擺放姿勢,強化健側肢位擺放,肢體取拮抗位置,建立翻身卡以“健側”、“患側”、“平臥”,記錄當前所處的,以便及時發現并糾正不良姿勢。制訂3種的不同翻身時間,健側位可久些,患側、平臥位相對較短。(3)重視對患者肩關節的保護,防止肩關節半脫位,臥位時肩下墊軟枕保護肩關節,坐立位時用三角巾托住患側上肢掛于頸部。(4)軀體移動訓練,床上翻身、轉移訓練。

2 結果

2組康復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見表1。常見并發癥為壓瘡、關節攣縮、肩關節半脫位,觀察組分別為:0例,3例占8.3%,5例占14.0%;對照組分別為:0例,10例占28.0%,9例占24.0%0,2組差異有顯著性(P

2組康復前后肌張力比較見表2。觀察組康復干預前后肌張力評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2組康復前肌張力評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康復后2組肌張力評分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隨著護理模式的改變,護理范疇不再是局限于單純的疾病護理,而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腦出血的一些繼發障礙如肌肉萎縮、關節攣縮、足下垂、肩關節半脫位等在尚未發生時,通過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阻止和降低發生率。本研究得出的結論也證實了這一點。因此,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開展有其必然性、重要性、有效性。

本研究運用循證方法對觀察組36例患者入院后即開始進行康復干預,連續20d,結果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較康復前顯著提高,與對照組比較也有顯著提高,顯示早期康復干預對促進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有積極的作用。另外,腦出血后損傷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存在著代償和功能重組的自然恢復能力,這種自然恢復能力是由于大腦病變區域水腫的消退,血腫的吸收,顱內壓的下降和部分壞死區邊緣神經細胞“休克期”的過去所致,同時也包括原始的患側肢體本能的學習健側肢體的過程,對大腦功能修復所起的促進作用,這一點也可以從表1中對照組的前后變化中看出。原因可能與康復鍛煉有關,因為對照組雖未進行康復護理,但仍可在督促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動作和攙扶下進行的床下活動。這些說明,早期的康復有效,但對患者康復教育、運動教育也很重要,如要明顯提高患者的綜合功能還需要長期的過程和更規范的二、三級康復治療。

總之,在腦出血早期康復護理中,應加強預防并發癥發生,結合適當的康復訓練,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相關康復知識培訓與指導,使康復治療貫穿患者日常生活之中,為出院后的患者本人及家屬對患者連續康復打下基礎,使康復治療貫穿于整個病程,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 姜從玉,胡永善.康復訓練促進腦梗死后功能恢復機制的基礎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9,24(7):443

[2] 中華醫學會.腦出血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中華神經雜志,2006,29(6):381-382

[3] 戴紅,王威,于右成,等北京市城區居民腦出血致殘率及對社區康復的需求,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15(6):344-347

篇9

【關鍵詞】康復治療;中風偏癱;早期

中風偏癱是指一側肢體肌力減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1]。中風偏癱是最常見的中風后遺癥。該病與年齡,吸煙、飲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腦動脈硬化等疾病為常見的危險因素。臨床治療于中風初期以降血壓、降血脂、利尿、降顱壓,治療原發病,控制腦水腫為主,病情穩定后繼續治療原發病,對于兩階段治療仍留下程度不等的后遺癥的,堅持早期康復治療,加強體育鍛煉,可達到或接近康復。本研究選取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40例中風偏癱患者,經過上述兩階段治療后,于早期行康復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40例患者均為我院確診的中風偏癱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56.8歲;病程0.3~3個月。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轉我科前均接受過降血壓、降血脂、利尿、降顱壓,治療原發病,控制腦水腫等治療。轉我科后行早期康復治療,以運動康復為主輔以針灸、康復護理等。運動康復參考張文珍[2]等的方法進行,略有改動。即:(1)良肢位擺放。于各種時將肩、手臂、下肢擺放于抗痙攣,并注意定時翻身,適宜被動按摩,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2)通過與患者交流,給予視、觸、聽、痛、溫等感受。(3)運動康復訓練。于床上進行,通過被動活動及床上體操進行康復運訓練,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從翻身逐步過渡到站位平衡。針灸方法參考俞國橋[3]的文獻進行,略有改動。頭針:取穴頂中線(百會、前頂連線)、頂旁線(承靈、正營連線)、頂斜1線(百會前外斜下,與頂中線夾45度角)、頂斜2線(承靈外斜下,與頂旁線夾45度角)。留針20分鐘,1次/d,10d為一療程。治療4個療程。體針:上肢取穴肩貞、小海、四瀆、支正、后溪;下肢取穴承扶、合陽、承山、昆侖、陽陵泉。取穴后接上KWD-808系列脈沖針灸治療儀,電壓6v,斷續 波,頻率1~2Hz,每次留針20分鐘,1次/d,10次為一療程。

1.3療效判斷標準參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會議的標準進行。即:(1)神經功能缺損積分變化(2)患者生活能力狀態。可恢復工作及操持家務,恢復到病前狀態為0級;生活自理,可獨立生活,可承擔部分工作為1級;基本獨立生活,小部分需要人幫助未2級;部分生活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幫助未3級;可站立行走,但需要人隨時照顧為4級;可臥床,可坐,各項生活需要人照顧為5級;可臥床,可喂食,有部分意識活動為6級;植物狀態為7級。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為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為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為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低于18%為無變化。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統計分析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康復治療后,20例(50%)的患者基本痊愈,可以生活自理,并可以做輕微的體力活,癱肢運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14例(34%)顯著進步,患者肢體活動有較大改善,生活中大部分能夠自理,癱肢運動有明顯的改善,可扶拐杖步行;4例(10%)患者有進步,癱肢肌力有進步,肢體遺留輕癱,需有人攙扶;2例(6%)患者無變化,與治療前沒有什么改善??傆行?4%。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副反應發生。

3討論

中風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致殘率高,伴有程度不同的后遺癥。中風患者經西醫常規治療后,仍有一部分患者遺留運動、語言及智力障礙。早期開展綜合康復治療,可促進功能恢復,達到防治并發癥,減少后遺癥的效果。腦卒中在早期的康復治療,通常是從精神障礙,運動障礙,感覺在障礙,認知障礙6等四個方面進行治療。運動康復可充分發揮神經系統的可塑性,預防壓瘡、肺部感染,促進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復,減少家庭及社會的負擔。針灸治療中風病歷史悠久,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即記載了:偏枯(即半身不遂),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余,乃可復也。本研究采用治療方法中,運動康復可對癱瘓肌體牽引,主動或被動的活動患肢肌肉及關節,通過牽張反射,可不斷向高級中樞輸入促通信號,調整神經反射環路中各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從而實現功能重組及可塑。傳統的針灸方法以疏通經絡為主,多取陽經穴,輔以陰經穴,對中風偏癱都有效果,近來又有針刺“醒腦開竅”法應用于中風病的臨床治療。頭針可改善腦部供血微循環,改善病灶周圍腦組織的營養,促進腦組織修復。體針可促進中樞患肢運動傳道通路形成。

我院工作者總結前人治療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方法不斷提高和完善,使得針灸治療本病的有效率和痊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本研究采用運動康復治療結合針灸康復治療,總有效率達94%,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50-251.

[2]張文珍,楊英,任華偉.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運動康復的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11:1808-1809.

篇10

[關鍵詞]手燒傷; 綜合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6;R4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1-0153-03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restoration of function and appearance after hand burn

ZHOU Qin1, ZANG Yan1, MIAO Dan-min2

(1.Burn Center of PLA, Xijing Hospital,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Shaanxi, 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

Abstract: Objective To achieve complete restoration of function, psychology and appearance by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burn patients. Methods Perioperative wound care, systemic and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rehensive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each stage and follow-up intervention after discharge were applied to the patients with hand burn.ResultsIn the group of 70 cases with 78 hands, 68 cases with 75 hands had good function and appearance without contracture deformities of joints.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ith hand burn can achieve whole recovery of function, psychology and appearance. Meanwhile it can prevent and alleviate the deformities.

Key words: hand bur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燒傷作為一個突發的應激源,可造成機體一系列的應激反應 ,包括生理功能、心理狀態以及外觀的改變, 所以成功的燒傷治療不僅要使創面愈合保全生命,更為重要的是恢復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以及改善燒傷部位的外觀?;谑植康慕M織結構及解剖學特點,燒傷后常伴有瘢痕攣縮畸形和功能障礙,不僅嚴重影響患者愈后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而且影響美觀。本文對手燒傷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在功能、心理、外形恢復及預防畸形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2006年1月~2009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深II度以上手燒傷患者70例,共計患手78只。其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年齡4~55歲,平均29.1歲。其中以手背燒傷為重的52例,全手燒傷的18例?;颊呷朐汉笤诮o予積極對應的早期處理后,均手術植皮?;颊叱鲈簳r手術所植皮片全部成活、外形良好,均針對個體制定了功能鍛煉及康復護理計劃,并隨訪2年。其中68例75只手的功能和外形恢復良好,日常生活自理,皮膚彈性良好,植皮區與正常皮膚縫合部分平整,基本無瘢痕增生,無關節攣縮畸形,其中有2例3只全手燒傷的患兒因不能很好的配合家庭康復護理計劃的實施,出現了爪形手,經再次手術得到了修復。

2綜合護理干預

2.1圍手術期創面護理:①燒傷后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滲出液增多,局部水腫,護士幫助及督促患者把手部抬高,高于心臟水平, 以促進靜脈回流,減輕水腫;②觀察指端血循環,如有環形焦痂應及時協助醫師行切開減壓,以防肢體缺血加重壞死;③手部包扎敷料如有潮濕,應及時更換,防止感染;④手部植皮后,嚴禁在患側測血壓、扎止血帶,以免引起皮下出血,影響皮片生長;⑤切痂植皮后注意敷料包扎是否過緊,并觀察指端血循環的情況,有無因包扎過緊而充血,注意植皮區及供皮區的滲血情況;⑥植皮后做各種操作時注意手的保護,防止損害所植皮片。

2.2康復護理干預:本科室設有專業的康復治療師,從患者入院起康復治療師就會和醫師護理人員一起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干預,根據個體情況制定對應的康復治療護理計劃:①手位置的擺放:燒傷早期由于水腫、疼痛等因素,在無外界干預的情況下患者的手往往處于“舒適”,極易出現攣縮畸形,影響患者的功能和美觀。首先應幫助和督促患者保持正確的,即保持手的功能位,避免讓其處于容易形成攣縮的位置;②夾板的應用及護理:根據患者受傷時間、部位、深度及創面愈合情況、關節活動度大小、腫脹程度、受傷原因、是否瘢痕體質等有關因素在醫師和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可選用不同的手夾板,在早期(燒傷治療期)特別是手的水腫階段,可使用手保護性夾板;水腫消退后期(愈合期和手術后期),可選擇動態掌指關節屈曲夾板和靜態掌指屈曲手套交替使用,起到動態和持續牽伸的作用[3]。在使用過程中護理人員觀察夾板是否摩擦皮膚,皮膚有無發紅或被刺激現象,有無疼痛、腫脹加重、過度僵硬或麻木等情況,特別是早期隨水腫的消退,每天要檢查夾板是否始終合體,如有問題應及時調整和更換;③彈力手套的配戴與護理:在創面愈合后盡早使用,量體定做,以露出指端的手套為佳,以觀察血液循環。教會其配戴方法,督促患者24h配戴,觀察有無不適;④功能鍛煉:術后7~10天,創面愈合,護理人員和康復治療師一起對患者實施關節松動訓練。手部腫脹的患者,以主動運動為主進行訓練,每次運動應督促患者發揮傷手的最大力量進行抓握,動作維持5~10s后再放松,重復6~8次。進行訓練時,夾板去除,隨著功能的改善強度要隨之增加,并配合ADL活動和增強肌力訓練[4]。

2.3健康教育:患者在住院期間的治療和大部分護理基本都是按計劃由醫師、護士及康復治療師操作執行或督促執行,很多患者及家屬形成了較強的依賴性,擔心出院后出現問題自己處理不了,甚至有些患者不愿意出院。因此,平時在做各項治療及護理中必須詳細講解其在恢復功能及改善外觀中的重要性、教會方法、講解注意事項以及出現并發癥時的自我處理方法。在患者出院前制定個體化康復訓練計劃,講解手部燒傷瘢痕形成的特點和危害,以及功能鍛煉及康復治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配合,嚴格按計劃執行,從而使手的功能和外形恢復到最好。

2.4心理護理干預:手不但功能復雜,亦是類似面部的體現美觀的重要功能部位[5]。燒傷對患者造成的心理生理沖擊從燒傷發生時一直會持續影響到患者此后的整個生命過程,因此,從患者入院的一刻起心理護理干預就應同時進行且要貫穿于直至患者重返社會的整個階段。①入院初期:突遭不幸,疼痛刺激等,使手部燒傷患者表現為驚慌、恐懼、緊張的心理。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就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早期進行心理干預。在做好創面護理和基礎護理的同時,可適當向患者介紹目前的病情以及治療的大體經過,使患者心中有數,對自己手部的燒傷有科學的認識,消除恐懼、緊張情緒,增強治愈的信心;②圍手術期:主要表現為對治療和手術過程及術后效果的擔憂、焦慮,特別是成人,擔心自己的手失去了勞動能力和影響外觀,而無法重返自己的工作崗位;如是患兒,其家長更是擔心患兒以后的成長。針對此種心理的患者應與其談心,傾聽患者的主訴,掌握患者思想變化,了解心理活動,給他們講解治療方法、目的及愈后情況,讓患者樹立信心、決心,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消除其悲觀、焦慮的心理,達到積極配合治療的目的;③康復期:手部燒傷術后創面愈合初期,手部功能、外觀及顏色都不會立即達到燒傷前的狀態?;颊咧饕憩F為失望、懼殘的心理。耐心地和患者解釋術后外觀恢復是需要時間,向患者講述康復治療及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手術治療只是近期效果,后期還要靠患者堅持不懈地進行功能鍛煉和康復治療的指導,才能取得最終的理想效果。另外,在康復期治療中,本科還收集和制作了很多治療成功病例的照片和展板,可以形象的講解,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同時安排同種病例已恢復的患者利用復查時和現住患者進行自身宣教,以此進行鼓勵互動,增強功能鍛練的意志和毅力。

2.5 隨訪干預:隨著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患者在出院后迫切需要醫護人員對自己的健康保障給予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指導,期望通過醫護干預改變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使生理治療與心理治療結合起來達到生理心理康復、生活質量提高的目的。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醫療服務隨訪干預必不可少。患者在出院時,針對個體提出繼續訓練的內容和注意事項,制定家庭護理治療計劃,告訴患者雖然出院了,手的功能鍛練及康復治療并沒有完全結束,在這個治療過程中,醫護可能過隨訪及時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效果,從而做出維持、修改或調整治療方案的決定。同時,利用隨訪可對患者的心理、情感及為人處事方式等進行疏導和干預,以幫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隨訪形式主要包括電話隨訪、接受咨詢、上門隨診、網絡隨訪。隨訪一般在患者出院后一周內即要進行,再根據個體的情況制定下次隨訪的時間。

3小結

手部燒傷,特別是深度燒傷,其手術、護理及康復治療是否妥善對手功能和外形的恢復以及預后畸形的防治等均有決定性的作用。2004年起韓軍濤等進一步改進了手背深度燒傷后指蹼區域的植皮方式,最大限度地恢復指蹼的外形及功能,提高了手部外觀的整體恢復情況[6]。為了保證手術治療效果,我科對患者采取了綜合護理干預,不僅對手功能和外形的恢復起到了很大的幫助,而且對預后畸形的防治及心理狀態的改變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通過對70例手燒傷患者實施積極的圍手術期創面護理、系統專業的康復護理干預、全面的健康教育、各階段的心理護理干預以及符合現代醫學模式的延伸式隨訪干預醫療服務等綜合護理干預,使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及外觀得到了全面的恢復、預防和減輕了畸形的發生,使患者盡早的適應了社會,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易 南,王冰水,朱雄翔,等.三種類型手夾板在預防和治療燒傷后手畸形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2):148-149.

[2]石夢娜,易 南,石雪芹,綜合康復治療深Ⅱ度手燒傷的體會[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8,29(4):300-301.

[3]胡大海.深度燒傷修復重建與康復治療相關問題探討[J].中華燒傷雜志,2009,25(6):4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