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學家指出:“必須把關心兒童的心理健康,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未成年人教育更加重要的任務。”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知識面的擴大,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將會對其健康成長產生諸多的不良影響。因此,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已成為我們中小學教育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加強校園環境的建設
1.校園主環境建設。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環境建設,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盡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搞好綠化,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教室,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場所。
2.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藝術、文化、體育、科技等活動,培養學生興趣,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系的目的。
3.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聯合居委會等社區基層組織,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引導和幫助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子女。
4.建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證。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心理相容。一個學生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
5.關注個別差異,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
6.及時與家長聯系,共同探討教育學生的方法,爭取在學生生活的所有環境里都能實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不同學生出現的不同心理問題與家長磋商解決辦法,達到共同管理、教育學生的目的。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2
關鍵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綜述
一、前言
中小學階段是教育的關鍵階段,是教育發揮影響和作用最大的階段,中小學生的教育問題歷來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國民素質的提高、國家對基礎教育認識的深化發展,基礎教育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成為被廣泛關注的問題,逐漸從接受、認識走向探索、發展。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學地認識、更系統地探索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狀況,筆者在中國知網期刊論文電子雜志全文數據總庫中以"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關鍵詞,瀏覽了48篇有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教育問題的文章,揀選其中32篇研究成果顯著論點鮮明見解獨到有力的文獻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歸納整理后,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總體情況進行了梳理和展望。
總體看來,1999年至2005年左右,學者們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探索相對集中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界定、現狀、成因,以及初步的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至今,關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化專業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資料,提供更為專業的論點。
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界定
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標準,從1999年起教育部逐漸頒布一系列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們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以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如美國奧爾波特六個標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十條標準為依托,從不同側重點具體把握從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劃定心理健康的標準。如楊建飛在《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應系統綜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標準,也有研究者提出應結合我國傳統價值觀和正確的主導社會價值觀來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標準[1]。筆者認為,處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適用不同教育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標準下有所側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標準的界定更好地服務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及成因
國內關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及成因的研究探討結論相對一致,調查研究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爆發的比率逐年上漲,并且呈現多樣性、集中性、年齡階段性等特征,多體現在學習障礙、行為問題、社交問題、性心理問題、適應問題[1]。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指向內、外兩個因素,內部因素指學生個人的主觀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所囊括的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小到班級環境,大到教育機制缺陷,時代變革。
三、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及現狀研究
2002年到2005年,在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巨大進展,以下主要方式在中小學校中發展起來:1開設心理健康課;2建立心理咨詢室;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4滲透于學科教育之中;5建立學校-家庭合作通道;6搭建同輩互助咨詢機平臺[2]。
有研究者通過對東、中、西部地區樣本學校校長進行問卷調查,分析了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城鄉不平衡,以及心理咨詢開放時間供不應求,并提出了改善建議[3]。
筆者認為,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研究還有待發展,可以從更多角度進行研究,例如以受教育者為研究對象、以縱向研究或聚合交叉研究為研究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實。
四、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模式探索
(一)系統化趨勢
1、以教育系統提升為依托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開,學者們越來越意識到單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緩解了矛盾,根本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4]。在教育機制、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學生心理問題的爆發不可能完全杜絕。只有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置于其背后的教育系統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更徹底地找到問題根源,叫停連鎖反應。
2、提倡構建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由家庭、學校、社會構成的環境網絡是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三者環環相扣密切聯系互相作用,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心理問題最終可以歸于環境適應問題。在處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時,必須同時考慮這三個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們逐漸達成的共識。
3、涉及學生個體、同輩、家長、老師、輔導員的人際互動網絡
人際因素也是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并通過環境因素起作用。人際因素的運用關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敗。很多研究者尤其提倡讓孩子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體驗健康向上的力量,達到自己成長,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同輩、家長和老師在人際因素中是關鍵。
4、專業化趨勢
不少研究者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具體的方法研究上,對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進行了研究。例如同輩咨詢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利因素[6],表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走向專業化發展方向。理論研究上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渠道,實踐運用上也提高了對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要求。
五、現有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優勢與不足
雖然從1999年起我國才開始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國有著優良的德育傳統與和諧向上的社會價值觀,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基礎,這就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導和理論支撐。十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拓寬、深化,初見規模,指引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
但不少研究還是有稍顯空泛的問題,如所提對策缺乏具體的可行性方案,沒有通過實驗驗證的理論構建,缺少正反面的心理健康課堂教育經驗研究,現有理論與實際脫節,宏觀指導多微觀指導少,實踐性研究相對缺乏等問題。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用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而逐漸發展的,需要廣大一線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工作者發表自己的認識,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的感性材料。
六、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
筆者認為,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望從以下幾個方面開拓道路:1進行實地調查,更多獲取直接數據,揭示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完整面貌;2開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徑,以適應廣大中小學生尋求心理幫助的需要,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技術支持;3密切聯系一線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理論與實踐互為指導,共同促進;最后,還要繼續加強系統化、科學化的理論構建,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定灣,何凡,劉碧瑤.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特征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7,(9).
[2]沈永江,鄧亞琴.論中小學生"預防-輔導"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教育探索,2002,(12).
[3]劉毅.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研究,2001,(9).
[4]周燕.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環境因素[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
[5]楊建飛.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3,(5).
篇3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異常;成因;對策
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全面素質教育的歸宿。為了解江西省城鄉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促進城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我們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周步成等主持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對江西省贛西、贛南、贛中等地區12所城鄉小學的1267名中、高年級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檢測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通過對測試資料的統計和調查訪談,我們初步掌握了城鄉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況,分析查找了引起城鄉小學生心理障礙以及造成城鄉小學生心理差異的原因,為有關部門針對性地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
一、城鄉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
1 江西省城鄉小學生心理焦慮水平處于正常狀態,但還有45.22%的小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異常表現。
2 城鄉小學生心理焦慮異常主要表現在意志、勇氣、自信心、人際關系、學習等方面,而且在沖動傾向、人際焦慮、自責傾向、學習焦慮等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
3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明顯的城鄉差異,這些差異不僅表現在檢出率、檢測指標的單項差異等方面,而且還與年級、性別有著密切關系。四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非常顯著的城鄉差異,六年級則差異不明顯;城鄉女生之間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差異非常明顯,鄉村女生的焦慮水平明顯高于城市女生。
二、城鄉小學生心理焦慮異常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
1 城市小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在家里大都被視為掌上明珠,受到長輩的過度關注,百般呵護甚至溺愛。這種家庭生活環境往往使孩子容易形成任性、固執、依賴、脆弱的性格特征。此外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不講究科學的教育方法、“隔代親”現象、父母關系不和、“單親家庭”等等,也是造成小學生心理困擾的直接原因。
2 在鄉村家庭中,由于家長文化素質較低,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導致部分孩子產生心理偏差。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在鄉村形成了一個新的學生群體――留守兒童。據我們統計,鄉村調查對象中,留守兒童高達62.5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他們基本上過著隔代撫養或寄養的生活,監護人對他們一般僅限于生活上的關照,而忽略了對他們心理上的撫慰。由于這些兒童長期和父母分離,使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從而形成消極冷漠、孤僻任性、自私敏感、抑郁苦悶等特征。有研究表明,如果親子關系不良或被人為剝奪,兒童缺少父母的熱情與關愛,就難以獲得自我的良好感受,產生安全感和自尊心,從而導致心理上的敵意和焦慮,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可以說留守兒童的增多,是造成鄉村小學生的心理焦慮水平明顯高于城市小學生的主要原因。
(二)學校教育的缺失
1 小學教師隊伍參差不齊的現狀直接影響學校素質教育的質量和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調查中了解到:有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缺乏愛心和責任心,在學生需要指導和幫助時,不僅態度生硬,而且常常批評指責,使學生情緒低落,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還有的教師方法簡單、態度粗暴,甚至對學生進行恐嚇、嘲諷、體罰等等,使他們產生孤獨、沖動、畏懼、人際焦慮等異常心理。
2 在鄉村,尤其是偏遠的貧困地區,由于受教育觀念、辦學條件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引起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學校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不足,教育方法簡單,校園文化枯燥,與留守兒童家長缺少交流溝通,對留守兒童缺乏針對性的個性化心理疏導等等,這是導致鄉村小學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
(三)學生自身因素的制約
1 由于四年級小學生心理不夠穩定,認知評價水平較低,社會經驗比較缺乏以及個性特征的差異等,他們容易受外在環境條件的影響,因此他們往往因教師、家長的不當行為或社會不健康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心理問題。相對而言,城市小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比較優越,他們見識較多,心理需求比較容易得到滿足,而鄉村學生由于條件限制,相比之下顯得孤陋寡聞,主觀愿望與現實條件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過著隔代撫養或寄養的生活,年幼的他們對新的生活環境難以適應,父母不在身邊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對父母的依戀和思念使他們常常感到憂郁,這是造成城鄉四年級小學生心理差異的主要原因。
2 調查結果表明,六年級城鄉兒童心理差異并不明顯,這是因為他們處于“從兒童期向青年期(成熟期)過渡的一個時期。”由于鄉村兒童上學一般比城市兒童要晚1~2年,再加上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們比城市學生成熟更早。他們已經懂得生活的艱辛,能夠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開始承擔家庭責任,過去那種對父母的依賴性減少,獨立意識和成人感增強。調查中發現,六年級留守兒童中有75%的經常做家務,“希望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強”。
3 對于鄉村小學的女生來說,她們比男生有更大的思想壓力,鄉村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使不少六年級女生要面對是繼續升學還是結束學業的兩難選擇,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她們感到很無助,這是導致鄉村女生的焦慮水平遠遠高于城市女生的主要原因。
三、城鄉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加大對城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力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效機制
學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實行校長負責制,成立心理輔導中心,配備專職心理咨詢師,出臺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細則,建立心理健康常規檢查制度和學生心理檔案,定期對有心理異常表現的學生進行復查和指導。加強對鄉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與管理,尤其要把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作為工作重點。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班主任的專業素質
“班集體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小社會。它為學生提供了社會化的途徑,促進學生的社會成熟。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管理者,在學生成長中起著導師的作用。班主任的教育觀、工作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對學生有深刻的影響,往往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楷模和啟迪者”。要加強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鄉村小學條件艱苦,經費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師資薄弱,這是當前的實際問題。對于經費短缺的問題,可以采取國家出一點,當地各級政府各出一點,學校出一
點,家長出一點的辦法,多渠道籌集心理健康教育專項資金,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提供必要的學習機會,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充分發揮他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軍作用。
(三)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養
家長對于孩子的成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家長素養有助于孩子的教育培養。學校可以開設家庭心理輔導咨詢熱線或建立網上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傳授基本的心理輔導方法,幫助家長營造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
學校應和留守兒童的父母建立經常性的聯系,保持學校與家長、臨時監護人的密切聯系與溝通。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設立家長熱線,把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心理狀況和學習情況及時告訴家長,讓家長對孩子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要求父母通過電話、書信、定期回家等形式,保持與孩子的經常性聯系,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親情的溫暖,使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環境中健康成長。
(四)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要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特別是學科教學中,所有教師都應結合教材本身對學生進行良好的人格塑造與心理疏導。”
開展團體輔導,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心理知識講座,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鄉村小學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特點,為女生和留守兒童開設專門的融知識性、趣味性、操作性于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向他們傳授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對他們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指導,提高他們抗挫折和自我調節的能力。另外要注意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教師可以與學生采取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指導,對其問題行為進行診斷和矯正。
建立問題學生心理檔案,并進行階段性的跟蹤輔導。通過設立“知心”熱線、“悄悄話”信箱、心理咨詢室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敞開心扉,向老師說出自己的心理困惑。適當給學生提供合理的情緒宣泄渠道,以幫助學生調節情緒,舒緩心理壓力,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五)優化校園心理環境,形成社會合力,讓小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心理環境指對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心理行為發生實際影響的環境事實。校園心理環境指校園給人的心理感受、心理體驗、身心發展,甚至是對人的學習、生活、交往、成長產生心理影響和行為制約的全部空間環境、氣氛和風氣”。學校可以通過建構良好的校園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形成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優化校園心理衛生環境的根本。因此,要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關愛學生,增進師生感情,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家園。
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光靠家庭、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優化留守兒童成長的大環境,學校、社區、家庭與政府必須齊抓共管,形成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方荷花,當前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大眾心理學,2007,(6)。
[2]李玲,城鄉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0,(1)。
[3]陳旭,謝玉蘭,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調查及家庭影響因素[J]心理學,2007,(5)。
[4]李百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
篇4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教育策略
小學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在心智上、思想上,尚且不成熟。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便有必要了解學生基本心理特征,然而根據學生心理上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引導,進一步使學生能夠積極、健康地成長。然而,現狀下,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為此便有必要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礎上,制定并落實有效強化策略。
1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
1.1認識程度不夠:現狀下,存在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夠的情況,這一情況使心理健康教育進入盲區。一方面,表現為教師會將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理解為思想品德教育,在兩者搞混淆的情況下,便難以解決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大弱化[1]。另一方面,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危害性,未能從學生的學習、生活等角度出發,在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的情況下,從而難以促進學生積極、健康地成長。
1.2缺乏有針對性的課程內容:現狀下,在小學課程體系中,重點課程是語文、數學及英語。雖然大部分學校能夠認識到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沒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而設置的思想品德教育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學生的思想、品行,但這與心理健康教育方針存在很大偏差。與此同時,部分學校雖然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課時上存在不足,同時缺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場所,這樣就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難以為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提供條件。
1.3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平非常重要。比如,最基本的是需要教師具備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但從現狀來看,大部分小學在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方面較為薄弱,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素質整體不高,這樣便很難使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優化及完善。
2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強化策略探討
2.1及時轉變觀念,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要想使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強化,有必要及時轉變教師觀念,加強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2]。對于教師來說,需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學生的日常學習及生活出發,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并為營造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制定有效方案。比如:一些小學生為了獲得家長或教師的表揚而努力學習,希望考到一個好的成績,當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學生便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針對這一心理問題,教師便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消除學生的消極情緒,使學生學習的態度得到有效端正。同時,需改變教育理念,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備一個積極、健康的心理,從而促進學生成長及發展。
2.2合理設置課程,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少不了相應課程的支持。為此,便有必要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合理設置,并充分挖掘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內容,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得到有效實現。例如:在小學語文課程《理想的風箏》一課中,便可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師需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進行提問———“文章中主人翁劉老師是一個殘疾人,但是同學們知道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嗎?”教師通過問題的精心設置,能夠讓學生領悟到劉老師對生活保持的積極樂觀心態。通過上述教育,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正面的心理,從而使學生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難時,不會選擇逃避,而是選擇勇敢地去面對。
2.3努力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教師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結合上述分析認識到現狀下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教師整體素質,針對教師進行心理專業知識方面的培訓教育,同時加強實踐學習,不斷總結教育經驗,以此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依據。例如:教師可以積極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基本心理特征,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3]。并在活動中邀請學生家長參與進來,讓家長通過觀摩、聽課的形式,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生的基本情況。然后,教師需學會與家長溝通交流,以互相交流經驗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從而使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優化。2.4積極開展心理教育活動:心理教育活動的開展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而為糾正學生負面心理提供有效依據。因此,可以開展有組織、有目的的心理教育活動,通過活動,教師需留心觀察,了解學生基本心理問題,進一步通過心理輔導,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消除。同時,教師可以采取游戲、鼓勵等方式,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而使學生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此外,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讓學生擁有心理傾訴對象,從而為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保證。
3結語
通過本文的探究,認識到現狀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有必要轉變傳統觀念,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合理設置課程,挖掘有利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內容;努力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并積極開展心理教育活動等。相信從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將能夠得到有效強化,進一步為小學整體教學工作的完善奠定夯實的基礎。
作者:程永生 朱希梅 單位: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鎮升陽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吳騭霞.新課改下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學周刊,2013,13:144.
篇5
關鍵詞:教育 心理健康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面對急劇變化和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生態環境日趨復雜,身心健康發展所受的負面影響日益增大,致使他們心里問題不斷產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情況令人擔憂。因此這一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
(一)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從各方面的調查表明,由于種種因素,目前兒童心理現狀令人擔憂。學校應義不容辭的擔負起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幫助青少年排解各種心理問題的歷史責任,同時,也從更深層次去促進學生的成長。眾所周知,健康還包括道德健康。從學生品德心理形成的過程去看,心理素質是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中心,其中道德認識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思想基礎,而學生本體的思想品德的進展又有其自身的特點,他們是在心理發展的基礎上明白做人的真諦,掌握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本領的。
(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流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上和諧發展,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也可以說它是整體優化教育。這種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個性為出發點和歸宿。但長期以來,很多人對身體健康比較重視,而對心理健康卻較少注意。教育實踐活動表明,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搞好學習的前提。
(三)促進社會發展的需要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的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如健康的心態,就積極自我調整的能力,不怕苦難挫折和挑戰,責任心,進取心,愛心,社會適應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現在開始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不僅是教育的要求,更是國家繁榮昌盛、社會健康。
二、小學生心理成因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曾對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5個地區的16472名小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小學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6.4%,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4.2%。這組數字雖不能說是觸目驚心,但已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了。小學生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心理現狀,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教育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重視,但鑒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諸多條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簡單。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是直接導致小學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教師的個人素質對學生的心理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燈”,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在小學生的眼里都是可資模仿、借鑒的榜樣。
(二)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當今的小學生都擔負著“振興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輩都把自己未實現的夢寄托在孩子身上,編織著“偉大”的“圓夢”計劃。他們對子女愛得過分,照顧過度,期望過高。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學業上又加大了砝碼,星期六令其上輔導班,星期天為其請家教,教輔用書、過關練習一大套,做完課內做課外。家長在生活上百般呵護,在學業上高度關注,大有“子女成績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
(三)社會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結合力度不夠,對學生心理影響難以形成合力,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與家庭輿論、社區氛圍不一致,這也是小學生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社區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場地,缺乏孩子們的“健心”場所。大教育觀尚未在社區有效樹立。
三、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消極傾向
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進一步認識,越來越多的小學開始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當前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著一些消極傾向。
(一)形式化傾向
有相當多的小學錯誤地認為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僅是形式,升學、應試才是根本。學校雖然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和研究,建立了學生心理檔案,但由于忽視教育者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最終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二)課程化傾向
有些小學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為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要求學生機械記憶,甚至還考試。其后果不但沒有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學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負擔。還有一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視為小學德育的一部分,把心理問題與品德問題混為一談。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完善其人格,僅靠傳統的學校德育是不行的。
四、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在幾年的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感到小學生心理教育的途徑應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光靠一兩個途徑想做好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是不可能的,必須全面啟動、全員參與。學校的各個部門、各種教育渠道都應有心理教育的成分,學校的全體教師都應該關注、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做好自身承擔的心理教育工作。
(一)學校方面應做到以下幾點:
1、建構有利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學校“經營”運作機制
2、加強有利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師“育心”專項培訓
3、開展有利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學校“心育”常規活動和課程
(二)家庭方面要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篇6
為貫徹教育部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我校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一、指導思想:
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內涵,國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學德育大綱中已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二、成立領導小組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各班班主任
三、具體目標:
1、注重學生心理輔導,做好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做好個案輔導、登記工作。
2、重視心理咨詢室的常規建設,努力發揮心理輔導室的作用,進一步在全校做好宣傳、發動、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視學生心理團體輔導工作。
4、不斷豐富教師的教學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5、做好家長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6、充分利用班隊會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學期最少開設一節以心理健康為內容的主題班隊會)
四、工作重點
1、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2、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樂觀自信,友善待人,學會溝通,誠實守信,開拓創新,追求向上,不畏艱難的健全人格。
3、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善于控制調節自己,排除心理困擾和行為偏差,樹立人生理想,并具備個人發展能力。培養學校、家庭、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4、對少數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有效心理輔導,盡快擺脫困擾,調節自我,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五、工作措施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管理,建立以班主任、思政教師為主體,以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
2、加強對教師的學習和培訓,以班主任、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主,重點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手冊》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等心理理論知識。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研,研究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辦法和途徑。
4、設立心理咨詢信箱,及時廣泛的做好不同心理疾患的學生思想工作。
5、開展學生心理調查,每學期至少一次問卷調查,掌握學生心理狀況及動態。
6、每學期組織實施對全體學生開展一次心理健康專題講座。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首先,語文閱讀教學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明方向。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小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所蘊涵的優秀品德會逐漸影響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進而引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其次,豐富的教學資源,蘊藏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不管是課堂閱讀還是課外閱讀,小學生都能夠從中感悟許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明辨是非對錯,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導向。最后,閱讀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個人涵養,進而為心理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閱讀,可以對一個人的氣質涵養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進而引導其性格的良好發展,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夯實學生語文基礎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師要改變自身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積極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以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強化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加流暢的進行閱讀,進而才能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提升自身的涵養。最后,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針對閱讀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有效性。
(二)靈活運用閱讀教學方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課本教材的內容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文章,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上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還可以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注重課本教材文章的深入挖掘與靈活運用。首先,教師要積極營造良好的閱讀教學氛圍,利用相關的教學素材,創新教學方式,如提問、合作探究以及課外作業等形式,積極對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某一場景或者是任務,以此為重點,引導其反復閱讀,并進行總結,同時在總結的過程中穿插道德知識,進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強化學生感知和接受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大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積極采取措施激發學生的興趣,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這時也正是學生感知和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教師要準確把握好這一時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富有趣味的教學場景,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各種情景的設置和相關人物的扮演,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體驗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實際活動,進而幫助學生體驗相關行為以及思想的正確、對錯與否,并思考在現實生活中該去如何解決等,這一過程的體驗將會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四)營造溫馨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強化學生情緒控制
在日常的學習和人際交往中,學生通常都會面臨著學習壓力和人際交往的困惑,這些都會對小學生的情緒以及心理造成壓力,因此教師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正確的面對壓力,并采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和控制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而溫馨的語文閱讀課堂,能夠幫助學生的放松心情,引導其正確地表達內心,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去打造一個溫馨的環境,借助卡通故事、動漫等引導學生勇敢地表達內心情感,進而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在交往中感受同學以及教師的情感,從而養成善解人意、熱心、堅強、禮貌等良好的品質和健康的心理,促進其健康人格的養成和發展。
篇8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通過調研發現,當前中小學生當中有壓抑感的占44.6%,而接受心理咨詢的只有5%。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習壓力的不斷加大,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教育是育人的事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其適應時代挑戰的需要,因此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的潛能開發,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增強自我調控能力,最終使其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及基本原則
A中學研究小組和多名教師通過多年來對教育理論和學生實際的研究,根據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及我國現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在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中,將活動內容劃分為三個部分:
1.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維護。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
2.中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
3.中小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通過特殊的教育訓練活動對學生進行判斷能力、推理能力、邏輯思維及創造性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A中學的教師們通過對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并結合實踐活動,提出了在創設良好學習環境中,開展課內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訓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主體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等,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開展活動的主人,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情趣、發展良好的個性,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要充分認識到學生身體心理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引導和培養,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只有使學生的愛好和能力在發展中達成統一,才能真正使他們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現,身心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A中學在開展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積極探索、勇于創新,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開展課外興趣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開展班級、團隊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4.特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心理健康;可行性;對策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功能。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不僅要強化語文學科教育的“工具性”,同時也要重視“人文性”。而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教育,主要體現的是一種思想和情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尤其是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背景下,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學習負擔日益加重,心理問題的出現也就在所難免。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本文中,筆者從更加微觀的角度———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方面闡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對策。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小學語文閱讀素材蘊含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
結合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功能,而人文教育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進行有效的思想和情感教育、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尤其是對于小學語文的閱讀素材而言,很多素材都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且都是通過一些德高望重的專家議定,蘊含的知識也是比較廣泛的,如社會、哲學、心理以及人文等。例如,《司馬光》的故事,蘊含著“遇事沉著、機智”的道理;《王二小》的故事,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讓學生懂得知足、懂得感恩;《扁鵲治病》的故事,可以教育學生凡事要防微杜漸,不能諱疾忌醫,要勇于面對自己存在的問題,方能及時找到方法解決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閱讀素材。其實,對于小學語文的教材而言,教師要想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是很多的。由此可見,正是因為小學語文的閱讀素材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具有可行性。
(二)教師的潛移默化影響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小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未成型,而這個階段的小學生,一言一行容易受教師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應當履行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各種情感豐富的案例,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積極健康的性格,盡可能地減少負面的情緒和情感,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此外,在閱讀教學中,因為閱讀教學的特殊性———教師必須和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和交流,而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和觀點,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的有效途徑
(一)挖掘語文閱讀素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師要深入挖掘詩歌中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從根本上講,詩歌是情感最為豐富的閱讀內容,無論是古詩還是現代詩,其意蘊的豐富,思想情感的表達等,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思想道德情感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一些向往美好生活的詩歌,對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樂觀心態功不可沒。例如,在詩歌《微笑》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那種面對挫折和困難,積極向上和樂觀的態度;在古詩《鳥鳴澗》《暮江吟》中,教師應當通過積極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總的來講,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師要善于挖掘,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其次,在散文、童話、寓言故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的閱讀素材中,無論是散文、寓言故事還是童話故事,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例如,在課文《落花生》一文中,教師應當通過文章的對話形式、所蘊含的道理等,挖掘其中的人生哲理,讓學生懂得如何腳踏實地,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而在寓言故事《東施效顰》一文中,教師應當結合故事所蘊含的寓意,讓學生明白人應當有自我意識,不能盲目地效仿,堅持自己正確的,就不會隨波逐流。不同的故事,都蘊含著不一樣的人生哲理,只要教師積極挖掘,定能找到很多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素材。
(二)延伸課外閱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國教育家科威涅克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還應當將教學的重點和眼光拓展到課外,引領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提升。首先,在延伸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指導模式,立足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對不同階段的學生予以不同的閱讀指導。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因素,積極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態度的形成。其次,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讀物進行有效的指導。例如,小學低段的學生應當以寓言、兒童讀物和童話故事為主體,如《三毛流浪記》《三字經》《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而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叢林故事》《中國古今寓言》《我要做好孩子》等。這些極具教育意義的課外閱讀讀物,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立足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功能,通過閱讀素材中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實現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篇10
王朝莊:教育是育人的事業,尤其是基礎教育,它是為學生未來奠定人生基礎的關鍵時期。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首要條件就是健康,而心理健康又是一個人是否幸福快樂的關鍵因素。另外,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對教育質量理解片面,認為抓教育質量就是抓升學率,而與升學率“沒有直接聯系”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處于被忽視、被冷落的地位。其實,學生很多學習上、行為習慣上的問題是一種表象,其本質往往是由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造成的,如果我們能找到這些問題的根源,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在提出構建中小學生健康教育體系時,把心理健康教育列為一項重要的內容。
:高效運轉的機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也不例外。請問,鶴壁市在解決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問題上積累了哪些經驗?
王朝莊:在管理機制上,我們首先解決好了“如何管”和“由誰管”兩個方面的問題。在“如何管”上,我們結合鶴壁實際,制定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鶴壁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評估標準》《鶴壁市中小學心理咨詢室建設標準(試行)》等一系列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并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了學校督導評估體系,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督導檢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規范化開展。在“由誰管”上,我們建立了行政和業務兩個管理體系。在行政管理上,我們專門成立了全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并明確責任部門和負責人,統籌管理全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業務管理上,我們聘請專家,建立了鶴壁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對全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研究、評價和指導;在市、縣兩級教研部門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聘請專業教研員,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導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兩條體系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鶴壁市政府和教育局一向是非常大手筆的,在教育資金的投入和教師隊伍的培養上毫不吝嗇。請您介紹一下鶴壁市為了打造專業的心理教師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王朝莊: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針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薄弱、專業教師匱乏的現狀,我們提出了“打造三支隊伍”的工作思路。三支隊伍即:
第一支隊伍是以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為主體的骨干隊伍。對這支隊伍,我們主要是加大了培養和培訓工作。在培養上,對一些熱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重點培養,選派他們到高等院校進行系統學習;在培訓上,從2011年起,我們啟動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實用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外,還了解了“系統脫敏療法”“心理沙盤游戲”“認知心理療法”等多項心理咨詢技巧。
第二支隊伍是班主任及德育骨干、團干隊伍。我們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級管理及德育工作中去,在中小學校長、班主任、德育骨干等培訓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內容,建立分層分類的培訓體系。如2014年,鶴壁市財政出資,先后組織了兩期中、小班,300多名班主任、德育骨干參加為期5天的封閉使用技能培訓。
第三支隊伍是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意識與實施能力的教師隊伍。一方面,關注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為其開設心理健康講座和開展有效的心理疏導,提高他們的應對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把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不斷提升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師資隊伍的建設需要常抓不懈,那么,和其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省轄市相比,鶴壁市有哪些特殊的成果?
王朝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一項常規工作,要說“特殊”和“成果”,我認為,我們的特殊之處就在于抓得“實”,我們收獲最大的“成果”就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有效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我們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第一,通過“三支隊伍”建設,使廣大教師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之中。第二,發揮課堂的作用。從2013年秋季開學起,我市各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列入課程計劃,小學各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2課時,中學各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4課時。第三,扎實推進功能室建設。配備必要的硬件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條件。目前,所有市直及城鎮學校均建有個體咨詢室、團體輔導室和宣泄室等,65%以上農村學校建有心理咨詢室,并配備了相應的涂鴉墻、放松墊等設備。第四,心理教育活動常態化。自2009年以來,我們將每年的5月確定為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并以此為載體,引導各中小學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推進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70%以上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走上了常態化的軌道。
:良好的教育生態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那么,鶴壁市采用了哪些方式來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王朝莊:在推進三方結合上,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在家校共育上,我們通過建立好家長學校、教師人人搞家訪、教育宣傳進社區、將家長委員會建到班級等多形式,提高廣大家長的家教水平,讓家長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外的有效補充。
在促進學校與社會結合上,我們堅持加強同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團市委等部門的聯系,利用校外教育資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輻射半徑。2010年以來,我們還依托市第四中學心理咨詢室在山城區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依托鶴壁高中心理咨詢室在淇濱區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內驅力”。心理健康教科研對于創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具有“助推器”的作用。請問,鶴壁市在心理健康教科研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朝莊:在心理健康教科研上,我們主要做好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聘請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學者等,分片區或學校結對子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小組,通過專家引領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二是為基層學校的德育教師和心理健康教師搭建教科研交流的平臺,開展面向德育骨干、班主任、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的普及型教研。三是引領型的課題研究。如《教師和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抽樣調查研究》《中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學生不良個性的表現、成因與教育對策的研究》《高中意志力的培養》等一批國家、省、市級重點課題順利結題,并取得累累碩果。
:鶴壁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很多年了,那么,在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你們遇到過哪些問題?又如何一一化解這些問題?
王朝莊:關于這個問題,我來舉兩個例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