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意識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0: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責任意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責任 淡薄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17 文獻標識碼:A
責任是指作為社會人,所必須對他人、對社會、對家庭、對自然等必須承擔的基本法律義務和履行的道德要求。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憂那思(H.JonaS)曾指出,“當代倫理學的核心問題就是責任問題”,“深刻的自我責任意識是一切的根基,它構成了人類生存的意義。” 在這個追逐名利的現實社會中,我們應該更清楚地認識到人生在世,追求的不只有金錢、榮譽、地位、享樂,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擔起作為社會人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按照客體的不同,責任可以分為對自然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和家庭的責任。根據這三種責任,本文認為當代社會主要存在人類社會對自然的責任意識淡薄、對社會的責任心缺失和對家庭的責任意識不強這三種主要問題。
1 當代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主要表現
1.1 人類對自然的責任意識淡薄
人與自然的關系即體現了人必須承擔起對自然的責任。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然而,由于全球人口的劇增、經濟目標過度重視等,導致對自然界的破壞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人類最終走向的將是自取滅亡的道路。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充分說明了人類對自然的責任意識過于淡薄。恩格斯曾說過:“人類對自然界的所有破壞,自然界將一一給予懲罰。”因此,我們應該承擔起對自然的責任,心存感激和敬畏,建立新的價值體系,形成生態文明形態,從情感層面、理性層面和制度層面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規律,明智利用資源,保護好大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1.2 人們的社會責任心缺失
做為社會人,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即“社會責任心”。社會責任心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指有勝任能力的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他人、對社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的態度。然而,目前我國出現的“瘦肉精”、“毒奶粉”、“蘇丹紅”等各種有害食品充斥著市場,社會責任的喪失、價值取向的失衡和道德底線的淪喪嚴重地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傷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企業作為“社會人”,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堅守高尚道德,做良心事業,做道德產品,這樣才能立足市場,長遠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為社會的整體發展盡到責任。
1.3 人們的家庭責任意識不強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的“情感之園”,家庭的存在和發展也依賴于家庭成員承擔家庭責任,如父母養育子女、子女贍養老人、兄弟之間相互協助、親友之間的相互關心與幫助等。對家庭負責可以保證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每個人都必須對家庭負責,具有家庭責任心。但是,從全國各地的媒體和網絡曝光的情況來看,現在很多人的家庭責任意識不強。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所必須履行的責任。作為社會人,我們應該孝順父母,關愛親人,盡一切努力去為父母爭光,為家庭爭得榮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和擔負起家庭責任。
2 當代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
從宏觀層面上分析,社會責任制的不健全和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導致人們對責任抱有一絲僥幸,或者害怕去履行責任。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和“破窗效應”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心態,導致人們想辦法去逃避責任和害怕履行責任。
從微觀層面上分析,一些人受經濟利益的趨使,使得其價值觀念以經濟利益為中心,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而且,物欲橫流的社會和紙醉金迷的生活使得人們不再相信責任,更不想去履行責任。對物質的追求占據了其思想觀念,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蒙蔽了其雙眼,最終導致了現實生活中責任意識的淡化、缺失、模糊以及責任關系的錯位。
從文化層面上分析,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受到西方享樂主義文化的沖擊,加之國家過度重視學歷教育,最終使得人們的責任意識走向兩個極端,一方面,有些人將個人利益建立于集體利益之上,倡導自我責任優先于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或者組織將個體作為“異己”產物,假借集體利益,隨意踐踏個人權益;只顧倡導去履行社會責任,而忽視個體權益。例如,近年來我國出現的各種強拆事件,城管與商販之間的矛盾沖突,就是很好的例證。
3 當代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責任教育
責任教育的形式應實行“三位一體”的教育方式。首先,家庭教育要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養成誠實守信、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其次,學校責任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信念和責任品質,加強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使得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心和集體主義榮譽感。最后,社會作為后期的責任教育,應給人們營造健康的社會輿論氛圍,宣揚生活中的先進事跡,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并培養人們的主人翁責任感,進而形成人們自覺履行責任的社會氛圍,達到責任的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3.2 要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利益與責任是辯證統一的。要建立良好的社會責任保障機制,為那些承擔了社會責任但是同時也承擔了不良后果的人,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使得人們都有后期保障,這樣人們的責任意識自然會不斷提高。同時,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激勵機制,通過社會激勵來激發人們的責任意識,起到社會帶動效應。
3.3 建立責任制度
責任制度是指明文規定社會主體的責、權、利的規章制度。責任制度一方面既劃分了責、權、利之間的不同,這無疑對責任的實現具有外在的制度約束力,保證了責任的實現;另一方面,又把責、權、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增強了社會主體的責任感,有助于責任的實現。在現實生活中,要講責任心,也要講責任制:要有履責要求,也要有責任追究。只有把履責和問責結合起來,才能在全社會建立一種良性的責任導向,增強責任心,培育責任感,提高責任意識。
篇2
關鍵詞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意識 現狀 因素 培養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
當代大學生思想行為復雜多樣,由于多種因素,導致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責任意識的淡薄。有調查顯示,總體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呈現偏弱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對社會責任的認可程度不高,從分析結果來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有待加強。在給大學生發放的社會責任意識調查問卷中得出了這樣幾個結論: (1)在理想最求上,重物質實惠輕理想目標。
(2)價值取向上,重個人本位輕社會本位。
(3)在思想觀念上,重自我現實輕社會責任。
(4)社會公德弱化。
二、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因素
1.自身原因
當代大學生以基本進入90后,沒有像老一輩人的經歷,缺乏危機意識。閱歷少,缺乏自身約束力,不能有效抵擋社會網絡上的不良誘惑。大學生就像在象牙塔生活的一群孩子。
2.家庭原因
家庭作為大學生學習實踐的第一所學校,對其初期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是既要子女有個美好的未來又要光耀門楣,并且對家族的發展有積極作用,然而這種教育理念導致了子女的早期形成的價值觀偏離社會價值。
3.社會原因
(1)高校對當代大學生社會意識的培養仍存在不足之處。
(2)互聯網給當代大學生帶來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帶來了新問題。
(3)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對大學生就業以及自身價機制實現造成沖擊
(4)社會上的腐敗現象對大學生的責任感的形成產生不利的影響,而對社會丑惡現象和正氣不足的社會現象,社會責任感缺失。
三、如何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形成
責任意識并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經歷中逐步教育和培養出來的。所以當代大學生要具有良好的責任意識,就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個人共同付出努力。我們可以先從自身做起。
第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體和靈魂,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了民主、民生、公正、和諧等方方面面的內涵,其最重要的特點是時代性、人民性、先進性。為了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就必須在大學生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旗幟鮮明地教育當代大學生應當反對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弘揚什么,尤其應當讓大學生在學習、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牢記并且貫徹總書記的八榮八恥思想。八榮八恥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重要內涵之一,一個牢記八榮八恥并按照其要求去做的大學生,也就必然是一個富于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
第二,要多以身邊的富于社會責任感的正面典型事跡感染學生。偉大革命導師列寧曾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無數富于社會責任感的先進人物。比如楊善洲同志,從保山地委書記崗位退休后,沒有忙于享受,而是扛起鋤頭,義務種樹,將無數荒山變成了茂密青蔥的森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眾所周知,我國森林覆蓋率并不高,但試想,如果我們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包括在校大學生,都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參與義務植樹,愛護森林,則何愁祖國大地山不青,水不綠? 在當代中國,像楊善洲這樣的同志遠不止一個,在其他各行各業,都有著無數富于社會責任感的楊善洲,他們正在各自的崗位上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而無私地奉獻著,他們是當代大學生的人生榜樣。正如有人指出的“道德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感染出來的”。大學生們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趨于成熟的時期,可塑性大,正應當趁這個時期以先進人物的高尚事跡來感染,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洗禮和凈化,樹立崇高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動員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通過教育與培養形成的。其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一個重要環節。現在的社會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比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宣傳、義務助殘獻愛心、義務獻血、幫助災區重建、勤工儉學、青年志愿者活動、參與學校管理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們有機會更清楚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從而更加準確清楚地認識自我,讓社會與自我、主體與客體之間更加協調,從而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
第四,多參加感恩教育。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都離不開社會,離不開父母的養育,離不開老師的教導,離不開親人、朋友的關懷,以及他人無私的幫助。應當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感恩傳統的民族,一句古話說得好:“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中國歷史也留下過無數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的感人故事。但可惜在我們社會的許多人那里,也包括許多當代大學生那里,感恩之心日益淡漠。據報道,湖北襄樊市五名貧困大學生就曾因對資助者態度冷漠,缺乏感恩之心而被取消受資助的資格。更有甚者,某高校有些大學生因為父母沒有錢供他們揮霍,竟然和父母斷絕來往。這樣的故事聽來讓人倍感寒心,難道這就是新時代的大學生嗎?常言道: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很難想像,一個連感恩都不知道的大學生如何回報社會樹立起對國家、人民和時代的強烈責任感?因此,作為大學生要多參加感恩教育,決不能讓我們這一代大學生成為不知感恩的冷漠一代。
總之,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我們是否具有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我們能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一定要努力讓新一代大學生成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一代。
參考文獻:
[1]范永勝.《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探討》[D].佳木斯大學,2012年4月
[2]王朝輝、陳永華.《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2月第5卷第1期
作者簡介:
篇3
或許是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辦社會”的弊端影響太深,國有企業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一些不應該卸下的社會職能也被卸下,卸下包袱的企業其社會責任普遍匱乏,致使國有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上的所作所為與其經濟實力遠不相稱。
事實上,國有企業改革是分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明確政府與企業的責任,而不是放棄社會責任。改制之后的國有企業仍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不過這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主要不是政府行為,而是真正的企業行為。進入21世紀以來,各大跨國公司紛紛把社會責任上升為公司戰略,視其為公司核心業務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昭示著現代企業的競爭不僅是傳統的成本、質量、服務的競爭,而且已經發展到道德標準、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的競爭。
管理學家古德帕斯特指出,企業必須既要實現自身的利益,同時還要實現必須的社會利益,二者不可偏廢,“既不能造成沒有倫理學的企業,也不能造成沒有企業的倫理學”。
現狀與根源
近年來,當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千方百計地為員工創造福利,增加那些本可以不必有的社會成本時,國有企業正在加速改制,剝離社會職能、卸下包袱。如中石化、中石油兩公司上市時,都以減員增效為賣點,向投資者承諾龐大的裁員計劃以增加利潤。
近年來,國內重大礦難事故頻繁發生,其中不乏國有大中型煤礦,他們對員工的生命安全置若罔聞。如2004年10月河南鄭州大平煤礦事故、2004年11月陜西銅川陳家山煤礦事故、2005年2月遼寧阜新孫家灣煤礦事故以及2005年11月黑龍江省七臺河東風煤礦事故。
與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舉步維艱相對應的是,石油、電信、電力、鐵路等壟斷企業的財大氣粗,高工資、高福利,不受企業盈虧的約束,“效益好時漲工資,形勢不好就漲價”,企業利潤增加,人工成本快速上漲,一旦經營成本稍有提升,就憑借壟斷地位把成本轉嫁到公眾身上。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造成產品檔次低、質量差,企業服務意識淡薄,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更有甚者,個別企業實行壟斷價格、操縱市場。如2005年8月華南地區出現“油荒”事件,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國有石油公司為加快成品油出口賺取更多的利潤,而控制國內成品油資源的投放,引起整個經銷環節的惜售、囤油,加劇了市場的供需矛盾。與此同時,為保證自有加油站的供應,限制對民營成品油批發零售企業的供應。作為石油產品壟斷供應商,從社會期望的角度看,它們享受壟斷利益,穩定市場供求是其應盡之責,但卻未盡到應有的社會責任。
此外,國有企業尚未形成關于慈善公益的理念。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企業捐贈”課題組在對上海503個企業樣本的問卷調查中發現,企業捐贈的總體水平為0.39,其中民營企業最高為0.87,三資企業次之為0.36-0.62,國有企業最低為0.29,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國有企業存在相對較弱的社會責任偏好。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25萬戶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其中3萬戶國有企業的利潤占全部利潤的一半,165戶中央企業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的一半以上。這些擁有如此雄厚財力的國有大型企業,在社會公益方面的貢獻與其經濟實力極不相稱。
國有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嚴重不足的原因何在?主要根源在于企業內外缺乏相應的監督與制約。改制后的國有企業,職工的主體地位逐漸被削弱甚至已經喪失,代表工人利益的工會的力量越來越薄弱,資本成為絕對強勢。而外部,政府與社會輿論都沒有形成有力的約束力量,企業違規收益遠遠大于違規成本。
國企之責
目前,國有企業應慎重考慮“減員增效”,特別是國有盈利的大企業,不應該進行大規模裁員,將責任過多推向社會。如何平衡對股東的承諾與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是國有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滯后,讓員工承擔全部的改革風險顯然不妥,由此引起失業率上升會破壞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環境,損害國有企業的社會形象,最終對國有企業自身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國有企業改革中,不但不能隨意裁員,還要及時做好分流人員的再就業,落實經濟補償金,公開處理職工的投訴,建立健全新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同時嘗試以職工持股的形式來切實保護職工權利。
當然,保護職工的切身利益決不僅僅是提供就業、支薪了事,還需要給員工創造人性化的工作環境,制定公正公開的獎懲制度,為每一位員工提供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國有企業不僅要滿足員工的物質需求,更要滿足員工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讓員工參與公司治理,為員工的深造發展提供學習機會和條件,使員工在對企業的貢獻中得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
國企尤須重視對消費者的責任。在許多壟斷領域,由于國有企業是惟一的市場主體,因此強調國有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顯得更為重要。有關資料表明,2005年上半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099億元,其中中央企業實現利潤2988.1億元,而其中66%的利潤又是來自于中石油、中移動、中石化、中國電信、中海油、寶鋼、中遠集團等7家國有壟斷企業。可以說,國有經濟的保值增值在較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行業壟斷經營的基礎上。因此,社會對國有壟斷性企業積聚了越來越多的不滿,作為享受“壟斷”權利的國有企業就必須承擔起部分“穩定”社會的義務,比如彌補市場機制缺陷,負擔部分“轉移支付”、“社會財富再分配”的職能,遏制高工資高福利的不合理現象,解決社會關心的焦點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20世紀以來,環境問題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一些跨國巨頭都成為社會責任的典范,如豐田推出混合動力汽車普瑞斯,GE正式啟動“綠色創想”計劃,包括可再生能源、氫燃料電池、水過濾和凈化、更為清潔的飛機發動機和機車發動機等,BP和殼牌在太陽能等新能源方面的成功開發和利用等等。國有企業承擔起保護環境與合理利用資源的責任,具有典型的社會示范作用。為此,國有企業應牢固樹立環保意識,積極利用國際先進環保技術進行生產加工、包裝、運輸,不因急功近利而浪費能源和資源,維護生態環境,注重可持續發展;大力推進清潔生產,為社會提供環境友好產品,不僅要尋求不破壞環境的產品,還要開發出改善環境狀況的綠色產品和服務;倡導綠色消費,正確引導顧客的需求和期望,改變低效對環境造成破壞的消費習慣,反對出售容易引起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的產品和服務,避免奢靡消費之風爭奪有限資源以及造成的資源浪費。
篇4
【關鍵詞】育人環境 優化 社會責任意識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9-0012-02
人才是多方面素質的綜合體,而科學高尚的社會責任意識是必備條件。社會責任意識體現了主體在處理與社會的關系時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在自覺,尤其當兩者發生矛盾沖突時能自覺地顧全大局。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狀況不僅關系其自身價值的實現,也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社會責任意識教育是高校育人工程的當務之急,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所在。人才培養的自然基礎差別雖然極小,但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容忽視。就此而論,積極優化育人環境對健全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一 育人環境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必要條件
因為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所以相應的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可謂不大。正如古人所言,“近山者仁,近水者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應的環境是人成長的必備條件。
1.育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的,從而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
育人環境廣闊的外延和深刻的內涵使其擺脫了理論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局限,其作用的發揮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所以更有利于提高育人效率,減輕育人阻力。高尚的育人環境將使身處其中的大學生正確認識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從而更深切地體會到關心和服務社會的重要意義,并激發其感恩社會,報效社會的熱情。
2.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實質是大學生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道德感情,這是知情意的統一
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既需要科學的理論教育,也需要環境的鼓勵和引導。一個充滿愛心和責任的環境更有助于理論教育內容的內化,從而推動大學生以一種和諧的心態去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構建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道德環境并結合相應的道德實踐,是健全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必要條件。
二 優化育人環境,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要注意的問題
育人環境的意義在于更好地培育人,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因此,以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為特定目標,育人環境的建設和優化必須注意處理好以下問題:
1.尊重教育規律
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是知、情、意相統一的過程,而且教育的對象是能夠進行獨立思維和具有廣闊知識面的大學生,因此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必須注重聯系大學生的實際,循序漸進地推進。即育人環境建設只有堅持以促進大學生發展為本和尊重素質培養的規律,環境的寓意才能被大學生自覺地接受和內化。
2.正確認識奉獻和索取的關系
社會主義道德的崇高之處在于,當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發生矛盾沖突時主體能自覺地將個體利益讓位于社會整體利益。社會責任意識強調的就是社會價值的優先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否定個人的正當利益。正確認識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奉獻社會的內在自覺。
3.處理好學校教育內外各環節的關系
人的某種素質的形成是一系列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理論教學是人才素質形成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全部。此外,課堂內外的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家庭文化和社會風氣等都對人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只有整個社會,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組織都積極弘揚道德文化,否定假丑惡,大學生社會責任道德情感的形成才具有堅實的基礎。
4.正確揭示多元化社會關于社會責任的內涵
社會責任是一個歷史范疇,只有密切聯系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責任意識才具有現實意義。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說到底就是培養大學生勇于擔當重任,形成熱愛社會主義社會的崇高愛國情感。這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社會道德情感。
總之,由于環境對人的教育意義是得天獨厚的,只有正確處理好環境教育相關的各種關系,環境的育人功能才能正確發揮。
三 優化育人環境,探索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路徑
環境育人的實質是用環境感染人、熏陶人,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成長為預期的人才。高校育人環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包括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寓意深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包括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因此,優化育人環境,搭建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平臺就必須積極探索育人環境的建設和優化之路。
1.開展切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學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武裝大學生
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實質是大學生關于個體和社會的關系的認識,這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成為人在于人具有崇高的道德修養和科學的文化知識,但道德修養更具有優先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任何學科都應關注的素質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更應發揮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特點,更有助于大學生在思想上識別庸俗,樹立高尚的品格,對大學生高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具有教育和引導的作用。面對當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多樣化的態勢,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必須具有針對性,即思想教育只有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大學生才會心平氣和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的主旋律價值文化,它提倡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就是大學生要樹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其必然地成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
2.深化校園文化內涵,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創造健康的校園環境
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是一個知、情、意相統一的過程,而且大學生的生活與校園關系最為密切,所以校園文化對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至關重要。面對各種外來的挑戰,優化校園文化必須堅持主流文化的發展方向,以科學的文化感染人、教育人,堅決摒棄庸俗化。如以弘揚愛心幫扶為主題的道德文化,它將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愛心的力量、奉獻的價值、校園的可親和民族的偉大。在和諧與道德的校園環境中,在主題鮮明而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中更能激發大學生承擔責任的愉悅感和幸福感。所以,以感恩社會、報效祖國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環境將有益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和內化,從而成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
3.凈化社會風氣,優化家庭文化,使育人環境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高校育人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首先,任何人都必然地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相應的家庭價值文化將直接影響家庭成員的價值評判,尤其是對心智尚未成熟的成員的影響更明顯。所以,基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目標,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率先示范,不僅教育孩子做事,更要教育孩子做人。可以說,科學高尚的家庭文化是孕育大學生高尚道德情感的肥沃土壤。其次,任何人都必然地受到一定的社會文化影響,甚至直接決定社會成員的價值選擇。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需要在教育和制度規范上同時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此,政府職能部門必須積極加強社會責任制度建設,健全社會責任機制,從道德和法律上規范社會責任。即既要為勇于承擔責任者提供保障,也要對逃避責任、無視責任者進行嚴懲。目前社會上出現的一起起令公眾嘩然的社會事件,如“小悅悅事件”以及“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等其實都體現出公眾對社會責任的高度關注。所以健全的法制機制以及群眾高尚的價值傾向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必要的社會環境,它將有助于深化其他教育渠道功能的發揮。
總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狀況關系著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只有注重從知、情、意相統一的方面,密切高校、家庭和社會多方面的關系,協同合作,堅持道德和法律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優化育人環境才能夯實大學生社會責任情感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獨立學院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意識
前言
獨立學院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可以被看作是獨立學院學生在承擔人類社會發展的責任中的一種情感體驗。積極履行自己對于國家、社會、集體和他人的職責,是獨立學院學生在社會中所面對的重要問題。但是從大學生群體的現狀來看,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的問題已經成為了獨立學院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加強對獨立學院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問題的探究,可以為我國獨立學院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社會責任意識在獨立學院學生成才中的作用
(一)為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提供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
責任意識可以為獨立學院學生提供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社會責任意識的樹立與強化,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進行了解。在對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進行了解以后,他們可以從社會的要求入手,構建個人的行為模式。
(二)為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成才活動提供一定的內在動力
社會責任意識的養成,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心靈和對自己的責任進行認知。這種責任意識可以讓學生的成才熱情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學生的成才活動中,責任意識的強化可以讓他們的自律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對不良的情感和情緒進行有效控制以后
(三)為學生在成才活動中發展智力水平提供幫助
社會責任意識對大學生求知欲和事業心的發展有著―定的影響。他可以讓學生在成才活動中,對自己的智力潛能進行充分的發揮。在樹立了正確的責任意識以后,學生在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并會對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疑難問題進行積極探索,這就可以在對學生的創造才能進行充分發揮的基礎上,對他們的智力效率進行有效的提升。
二、獨立學院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表現和原因
(一)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
獨立學院學生責任意識偏低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對干部的任何國家、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處理過程中,一些學生存在著過于重視個人利益的問題。在質變和勤工儉學問題中,學生往往關注的是個人的私利,而不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第二,在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的處理過程中,一些學生也表現出了缺乏助人為樂的品質的問題,在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區的情況下,一些學生表現出了對集體利益和別人感受缺乏關注的問題。初次以外,還有很多學生把大學看作是自己享樂的天堂,對學習內容缺乏關注。
(二)社會責任意識偏低的主要原因
社會責任缺失的問題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學生自身方面的因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從家庭教育的因素來看,一些父母對子女的溺愛現象會讓學生在進入社會以后表現出過于關注自我的現象。對人格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忽視,會讓一些學生表現出“有才無德”的現象。父母的不良行為也會給孩子帶來一些錯誤的示范。從學校教育來看,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讓升學率成為了衡量中小學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在這一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考試成績成為了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會和教師的績效考評聯系在一起,在這樣的教學的環境下,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會表現出重視知識教育,忽視道德教育的問題。這種畸形的教育模式也會讓一些學生表現出道德水準低的問題。從學生的自身因素來看,一些學生在進入獨立學院以后,“獨立學院”這個稱謂會讓一些學生心灰意冷。獨立學院的學生生源層次相對較低,學生文化素質偏低的問題也會讓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有所缺乏。一些學生在專業技術業務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缺乏關注的問題,也會讓學生對自身的責任意識有所忽視。
三、培養獨立學院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策略
(一)對獨立學院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目標進行明確
從唯物主義的發展觀來看,人類的責任意識在社會的發展進步歷程中發揮著一定的推動作用。人類的個性發展與社會責任的完整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它也是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工作的終極目標。在對學生的責任意識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遠期培養目標與近期培養目標之間的結合,也是獨立學院所要關注的問題。在對獨立學院的學生社會責任意識邏輯結構進行深入分析以后,我們可以發現,獨立學院的學生社會責任培養意識的近期目標可以氛圍以下幾個部分,一是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而是青年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第三是獨立學院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時代責任意識、社會公德責任意識、政治責任意識和經濟、文化、民族責任意識可以被看作是責任意識培養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獨立學院人才培養過程之中
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對獨立學院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進行提升的重要方式。對此學校可以采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才培養工作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進行強化。在專業理論教學中,學校可以將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融入到專業理論教育的各個方面之中,并要對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全方位要求進行充分考慮,以便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材之間的結合,可以讓學生對自身所承擔的歷史使命感進行充分了解。在校誠信檔案的建設,也可以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區提供一定的幫助。在實踐教學體系之中,以“習慣養成”“紀律養成”“和“時間觀念養成”為核心的養成教育的開展,可以讓價值觀教育在實踐教學中得到有效滲透。在學生的素質拓展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獨立學院需要對人文教育在學生人格培養過程中的作用進行發揮,并要對核心價值觀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導向作用進行充分發揮。
(三)對獨立學院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進行有效引導
對學生人生價值追求的引導和學習責任意識的引導,是對獨立學院的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進行引導的重要措施。在對文化知識這一基礎根基進行夯實以后,學院可以通過心理品質培養工作的開展,幫助學生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目標。學習責任意識是獨立學院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技術長目標。它是獨立學院學生走入社會的基礎保障,也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自身的人生理想。在與合作精神的培養工作為核心對此全面發展教育體系構建以后,與公眾利益有關的高級責任意識就成為了學生的責任意識的主要表現。只有讓學生的學習責任意識與高級學習責任層次相吻合,才能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人才素質新要求進行充分滿足。
(四)對獨立學院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途徑進行拓展
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培養工作涉及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二是學生的創新能力,第三是學生的思想到的修養。科學化有效化的人才培養方式的構建,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措施。納緇嵩鶉我饈兜吶嘌問題來看,獨立學院可以對以下幾種措施進行運用,首先,獨立學院可以對自身的價值觀調控機制進行完善。這一機制需要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看作是基本的價值導向。規章制度和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的開展,可以在讓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
篇6
【關鍵詞】公益廣告 媒體 社會責任
現代意義上的公益廣告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我國公益廣告出現的時間較晚,1986年由貴陽電視臺攝制的《節約用水》是媒體播放的最早的公益廣告。之后,中央電視臺于1986年10月26開播《廣而告之》欄目,揭開了我國公益廣告發展的新篇章。近年來,我國公益廣告蓬勃發展,并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這是媒體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結果。
一、公益廣告與“媒體社會責任理論”的關系
追根溯源,公益廣告是“媒體社會責任理論”的產物。此理論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是在對自由主義理論的批評與改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媒體社會責任理論”誕生的一個前提是:自由與責任相伴而生。位于政府之下,擁有特權地位的傳媒,在當今社會具有大眾傳播的重要功能,因此傳媒有義務對社會承擔責任。①從更深層次看,“媒體社會責任理論”的出現,是發端于20世紀初美國企業的社會責任運動。上個世紀40年代,工業革命的出現,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也影響到傳媒自身的性質。在當時的美國社會,大眾媒介處于壟斷地位。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媒體對于國內的各類社會矛盾置若罔聞,這種狀況招致了社會各界的批評與不滿,廣大民眾強烈要求傳媒積極發揮正面的輿論導向作用,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由此,“媒體的社會責任理論”應運而生。從內容上看,“媒體社會責任理論”涉及大眾傳媒的各個方面,媒體除了監督政府、提供娛樂、為經濟制度服務、保障個人權利之外還負有維護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②而公益廣告以其特有的內容及公益目的成為大眾衡量媒體社會責任感的一個硬性標準。
公益廣告,顧名思義就是“為公共服務的廣告”,是由大眾傳媒的,旨在增進公眾對突出問題的了解,影響其對此類問題的看法和態度,改變其行為和做法,從而促進社會問題解決的廣告宣傳。③就內容而言,公益廣告不以盈利為直接目的,而是以倡導社會主流價值觀、向公眾傳播有益的社會觀念、對受眾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為宗旨。就作用而言,其以短小活潑的形式、司空見慣的主題、發人深省的說道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綜上所述,公益廣告作為宣傳的一種手段,自產生之日起,就成為了社會大眾評判媒體社會責任感的一個標準。
二、“媒體社會責任理論”視角下我國的公益廣告
從根本上來說,公益廣告的宗旨是推動公益思想、公益精神的普及并推動公眾的自覺公益行動。④在我國,電視公益廣告在整合社會公眾力量、弘揚傳統美德以及倡導合理的社會行為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整合社會力量
在突發事件中,通過公益廣告,整合社會力量,彰顯人文關懷,是媒體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如2003年,面對“非典”疫情,中央電視臺將公益廣告當作宣傳和戰勝“非典”的媒體主戰場,制作并播出了近20部抗擊“非典”公益廣告,引起了電視觀眾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共鳴。2008年,面對突如其來的“5?12”汶川大地震,媒體再次吹響了承擔社會責任的“集結號”,“汶川加油!”“我們永遠在一起!”等大量振奮人心的公益廣告不斷在央視滾動播出,掀起了支援災區奉獻愛心的熱潮。“災難面前,我們眾志成城、共度難關”,這樣的信念通過公益廣告傳遞給每一位受眾,把整個社會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產生了極大的感召力,激起了全社會攜手并肩、互幫互助、共克時艱的責任感。
2、弘揚傳統美德
當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各種文化的撞擊與并存,使得我們優良的文化傳統出現某種程度上的缺失。在這種情況下,媒體有責任重新建立一種適應新時展的道德價值體系,這時候公益廣告就充當了進行倫理教育、弘揚傳統美德的角色。央視曾經播放過一則有關“孝道”的公益廣告,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廣告是這樣的:一位年輕的媽媽在臨睡前端水給年邁的母親洗腳,她的舉動被年幼的兒子看在眼里,于是在媽媽忙完回屋之后,他也學著媽媽的樣子端了一盆水過來要給媽媽洗腳。小男孩兒那天真無邪的表情、端著水搖搖晃晃的身影曾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百善孝為先”。相信看過這則廣告的人都會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則廣告令人過目不忘,時隔多年,仍為無數人津津樂道,其教化意義不言自明。諸如此類的廣告在倡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傳遞正確的理想信念,弘揚良好的社會風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倡導合理行為
公益廣告本質上是為公眾的社會利益服務的,它所宣傳的是主流價值觀,提倡的是合理的社會行為。它以鮮明的立場,委婉的態度力圖將一定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通過一定的創意形式傳遞給受眾,意在教育和引導人們。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種社會問題諸如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交通擁擠等接踵而至。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理應承擔起維護公共利益的責任,針對這些問題警示和勸誡性的公益廣告。如2005年7月,許多城市出現了水電供應緊張的局面,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保持經濟良好發展,中央電視臺及時地推出以“節約創造價值”為主題的系列公益廣告,通過數字明確告訴廣大觀眾:“只要全國空調每調低一度,將節約數十億度電。”這樣的廣告意在提醒人們在物質財富不斷增加、資源不斷枯竭的今天注意節約是很有必要的。⑤
三、我國公益廣告的完善與發展
公益廣告在我國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萌芽到繁榮、從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公益廣告事業起步較晚,媒體社會責任意識相對淡薄,在運行模式和廣告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長期以來我國的公益廣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導的,其獨立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體現,媒體多是因為行政命令而制作公益廣告,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意識比較差,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國的公益廣告數量不多、質量較差、活力不足,未能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另外,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媒體因為過度重視“市場效益”,而將公益廣告作為其塑造形象的手段,屬“面子工程”,從而造成公益廣告與社會大眾脫節,使得公益廣告的地位和重要性彰顯不夠。
綜上所述,公益廣告事業的發展機制不完善,媒體社會責任意識淡薄是造成我國公益廣告事業發展不盡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突破我國公益廣告事業發展的瓶頸,必須要從制度和政策法規方面進行完善,明確媒體公益廣告的社會責任。首先,政府應加強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引導,最大程度地發揮公益廣告在社會教育、價值定位及輿論導向方面的作用,政府組織及有關部門要積極探索,多做嘗試,充分調動媒體參與制作公益廣告的積極性。其次,要通過法律手段建立一定的保障機制。作為“政府的耳目喉舌”的媒介機構的職能之一在于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媒介經營過程中追求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效益無可厚非,但是,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發生沖突時,媒介機構的法律性質就應決定其必須要以社會效益為先。⑥
電視公益廣告作為一種高層次的廣告形式,自有它不可估量的特殊的社會價值。在我國,公益廣告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揮著規范社會行為、改善社會風氣、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的重要作用。⑦因此,公益廣告事業的發展關乎媒體社會責任的增進,理應引起重視并求得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①[美]威爾伯?施拉姆:《報刊的四種理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
②王天定:《誰的責任、向誰負責、負什么責任―――淺議媒體社會責任的概念及特點》[J].《科學經濟社會》,2007(2)
③高萍:《公益廣告初探》[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9
④潘澤宏:《公益廣告導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⑤孫曲:《試論電視公益廣告的社會效益》,《學習月刊》,2009(9)
⑥禹建強:《中國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J].《新聞與寫作》,2008(4)
⑦薄云明:《談電視公益廣告的特點與作用》,《觀察與思考》,2007
篇7
【關鍵詞】電視媒體;社會責任;政府監管
探討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是學者謝爾頓提出的企業治理概念,它強調企業追求經濟的同時,還應主動承擔作為社會人的責任,例如對法律、經濟、政治、道德倫理、慈善等都應承擔責任。
一、對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缺乏的分析
目前,我國的電視媒體仍舊缺失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從其原因來看,主要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電視媒體管理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的電視媒體一直都是由行政原則為主導的,雖然近年來不斷改革文化體制,少數電視臺進行企業化管理或者重組,但是尚未在電視媒體領域形成廣泛的局面,并沒有引起整個電視媒體市場的全面改革,電視媒體的管理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事實上,電視臺逐漸轉變成了集聚政府職能、公共事業管理職能與企業職能的組織,這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電視媒體社會責任問題的主要因素。
(二)電視媒體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
電視媒體監管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直接阻礙了電視媒體的發展,其間出現的問題更導致了少量電視臺與電視節目沒有能力去承擔社會責任的嚴重后果。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電視媒體監管部門都是在電視媒體已經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才采取相應的管理處罰措施。監管制度已經與實際的電視媒體發展嚴重脫節,對電視臺及電視節目出現的問題缺乏基本的預見性。目前,我國的電視媒體監管制度都是臨時的、較為雜亂的規定、辦法,未有系統化的法律制度體系,且存在較多的法律缺陷,使得電視媒體制作節目及播放時鉆法律的漏洞,不斷出現近乎違法的行為。
(三)電視媒體缺乏完善的經營管理體系
我國的電視媒體缺乏完善的經營管理體系是電視媒體領域的普遍現象。不管是事業單位式的電視臺,還是企業式的電視臺,它們都沒有適應自身獨特發展的系統性的經營管理模式,仍舊在參照傳統的管理方式。在沒有良好的經營管理制度下,電視媒體的工作人員也缺乏統一的職業素質,對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都有少許偏差,對媒體工作也缺乏全面的認識,缺少社會責任的觀念。
二、電視媒體如何承擔社會責任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電視媒體在社會責任意識,改善電視媒體的經營管理。為使電視媒體能夠健康的發展,樹立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及改善電視媒體的經營管理是前提。從電視媒體的建設角度思考,主要需要考慮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電視媒體作為特殊的社會組織,它首先應當具備的就是社會責任意識。電視媒體作為文化、信息傳播的媒介,其具有相對較高的導向性。這就要求各大電視臺不僅加強媒體責任理論學的學習,也要相應提升媒體的道德責任感,對電視臺的工作人員進行黨性教育,從而正確地發揮電視媒體的導向功能,正確的將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結合。
第二,電視媒體需要加強內部的規范管理,完善內部審查制度。電視媒體應當將節目制作與播放達到嚴苛的標準,并進行嚴格的持續操作。創造性的制作節目,拍攝受觀眾喜愛,符合社會主流觀念,具有良好的導向性的節目。播放節目前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內部審查,重重把關,杜絕出現任何錯誤報道,危害群眾心理健康的內容。將電視媒體內部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加快建立電視媒體的內部審查制度。
第三,電視臺需要不斷加強電視媒體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將電視媒體行業的職業道德水平全面提升,同時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
(二)積極響應政府的輿論引導。政府對推動電視媒體的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例如,國家廣電總局及各地的政府文化管理機構等,都應當積極的做好電視媒體監管工作,為電視媒體領域樹立科學發展觀,使電視媒體將社會責任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需加強對電視媒體的監管。例如,對電視臺播放低俗等不良信息的行為應加大懲處力度,發揮警示作用,從而完善政府的電視媒體監管制度,為電視媒體社會責任制定最低標準。電視媒介需要積極響應政府和上級機關的輿論引導,依靠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形成良好的風氣。另外,可以多與兄弟單位交流,例如,積極開展電視媒體的相關交流會,讓電視媒體負責人之間相互研究、討論。多元化的組織電視媒體工作人員的培訓活動等。促進電視媒體將自身發展與社會責任有機結合,在電視媒體自身建設發展中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建立與完善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的評價制度。為電視媒體在實踐中更有效的承擔社會責任,需要在電視媒體企業內部建立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的評價制度,并逐步將其完善。目前,除了聯合國簽訂的企業應對經濟、環境等承擔社會責任的全球協議外,一些國際組織也對企業的社會責任方面制定了相對完善的評價體系。而對于我國的電視媒體,筆者認為應當借鑒國外的相關評價制度,制定出符合我國特色國情的電視媒體社會責任的評價制度體系,促進電視媒體企業尋求商業利益的同時,承擔起社會責任。與此同時,還應將社會責任的評價制度對外大力宣傳,將某些取得較好成果的電視臺作為優秀的典型,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電視媒體整個市場掀起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新風潮,渲染電視媒體領域各電視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氣氛,使更多的甚至全部的電視媒體都能積極的承擔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傅亦軍.談媒體社會責任的原則與對策[J].新聞實踐, 2010(12).
[2] 莫文.熱點事件報道與媒體社會責任[J].新聞愛好者, 2010(18).
[3] 董巖.使命 格調 出路——論電視媒體在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的文化責任[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08).
篇8
一、現階段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缺陷
通過對于多家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情況的調查發現,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首先,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制不全,難以以科學合理的制度去進行現代化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還處于落后的任人唯親的狀態,難以使得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質量得以提升。其次,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對于員工缺乏人文關懷,常常出現拖欠工資、隨意加班的情況,使得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大打折扣。再者,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違規現象嚴重,對于國家出臺的各種工作管理規章沒有履行,使得其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效益難以體現出來。最后,小微企業在人才招聘和選撥中存在誤區,忽視人才的培養,一味地強調人才的自我成長,以績效去壓迫人才,出現了很多人才流失的情況,給予企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企業社會責任前移視角下的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策略
1.倡導企業道德責任,樹立企業社會責任觀念。在我國小微企業多數屬于家族式的,在經營管理、產權明確、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多不科學的地方,主要表現為企業道德責任缺失,企業社會責任觀念淡薄。對此,我們應該積極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其一,改變以往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規避用人唯親的人力資源管理行為,積極使用現代化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去開展工作。其二,強化法律教育和宣傳,使得小微企業意識到保護員工自身利益的重要性,保證人力資源管理各項工作的規范性、合法性,避免出現壓榨用工工資的情況。其三,遵守國家歸于用人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如加班補貼、高溫補貼、基本工資保證等,不斷營造良好的小微企業社會責任形象,使得小微企業的專業化程度不斷增強,為后期的企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健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由于小微企業的行業不同、業務不同、地域不同,其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構建措施也應該有所區別。對于小微企業來講,由于其特殊性,不能以籠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去開展工作。對此,應該積極依據小微企業的特點、發展方向、人力資源管理現狀,采取對應的方式去改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具體來講,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內容:其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以崗位股權,員工入股的方式去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得員工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工作中去,實現工作質量和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其二,制定更完善的員工準入機制,嚴格控制員工的招聘和選撥過程。小微企業需求的人才技術要求不是很高,在招聘的時候可以將注意力放在中專或者高職學生上,并且將學習態度、工作能力和經驗,納入到招聘條件中去,選撥適合崗位的人才。其三,健全在職人員的崗位培訓工作。在剛剛進入職位的時候,應該開展有效的崗前培訓工作,使得在職人員迅速地了解工作崗位的職責,以更好地開展工作;積極開展系列的專業培訓,使得員工能夠在工作過程中提升自己,實現工作能力的增強,以更好的開展各項工作。
篇9
關鍵詞:責任 創新 主動實踐 服務社會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能動作用越發顯得重要。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如何、高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如何,既成為反映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成為衡量其社會影響力高低、創新實踐能力強弱、社會貢獻大小的重要影響因子。高校是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時展的今天,高校不僅肩負著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歷史責任,同時更應該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經濟社會發展的后盾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因此,高校能否充分發揮自身的知識創新、信息傳播、應用集成、創新引導和知識輻射作用,在服務地方經濟、帶動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理當成為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1 高校積極融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帶動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是國家的重托和歷史的使命。總書記在2006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講話中指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同年11月,教育部、科技部在杭州聯合召開的“高校服務地方發展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各高校要深刻認識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自覺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的思想,積極參與創新型國家建設,切實提高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在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上邁上新的臺階,努力成為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2007年6月,教育部長周濟院士在廣州“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又一次強調;高校要在服務地方經濟中求發展:要以產學研結合為戰略抓手,把促進產學研結合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創新和學校管理等各項工作結合起來,使高等學校的發展更加貼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第一線的要求;不同類型的高校要進一步科學定位,明確服務面向,堅持以學科建設作為推動產學研結合的基礎,堅持立足本地、本區域,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作出當地人民看得到的實實在在的貢獻。由此可見,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公眾對高校積極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帶動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在貢獻中踐行所肩負的歷史責任,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高度的要求。因此,高校積極參與到創建區域創新體系的偉大事業中去,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把自身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以創新求支持,以服務求支持,在貢獻中發展,既是國家賦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社會發展的歷史重托。
2 高校要把推動技術創新、帶動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作為自身發展的基石。強化責任意識,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石。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院士曾這樣詮釋“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責任觀”。他指出,要從三個層面去理解“華中科技大學的責任”: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任務中定位、體現我們的責任;要在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過程中定位我們的責任;要在中國大學爭創一流的進程中定位我們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更清楚地理解我們應扮演的角色,才能融入國家和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找到我們適合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將分散的實力轉化為整體的優勢,將地方的興趣轉化為學校的優勢,將偶然性轉化為必然性,將知識轉化為產業。李校長的詮釋,可以說高度地概括了高校的責任意識,闡述了學校發展的基石。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本來就密切聯系的高校與社會關系更加緊密。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高校在社會發展的大潮中,不僅需要保持自己應有的獨特品格和價值趨向,同時,還必須承擔起時代賦予高校的教育責任以及服務社會、引導社會前進的社會責任,必須在以育人為本的前提下,把向公眾提供的社會服務作為自身的~項重要職能加以重視。高校的社會責任已成為其現實使命,特別是在創新時代,高校作為國家科技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但肩負著知識傳播和知識創新的歷史責任,同時也肩負著技術創新和知識應用推廣的時代責任。因此,高校在自己的目標定位中,理當把推動技術創新、帶動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作為自身發展的基石,應該緊密圍繞國家、區域、行業的迫切需求,充分發揮在育人、科研、成果、信息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積極帶動區域的經濟發展,在國民經濟主戰場上發揮主力軍的作用,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技術升級做出更大貢獻。
3 高校應把創新和應用、帶動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作為自身發展的戰略定位。近些年來一些重點高校在自己的戰略定位中都明確提出一個觀點,要通過知識的保存、傳播、擴張和轉移,為提高國家和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做出貢獻:要通過建立多方位、多角度和多元化的產、學、研聯盟和服務平臺,構建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責任體系:要通過自己的創新和實踐,在建設創新型國家行動中,踐行高校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像華中科技大學就提出了“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辦學理念,并將“應用領先、基礎突破、協調發展”確定為自己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的科技工作指導方針,把緊密圍繞國家、區域、行業的迫切需求,明確作為自己推動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強化“學研產”相結合的創新鏈、帶動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責任。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進步,高校的功能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單一知識傳授己不再是高校唯一的職責,高校的職責和功能已經向著知識傳授、知識創造和知識應用三者協調統一的方向發展。而在這其中,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已經成為大學的核心功能之一。
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先鋒,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是思想和知識創新的源泉,理當在發展社會經濟、增強綜合國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實踐中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這不僅是國家的要求、社會的期盼和公眾的希望,更是自己的責任所在和高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在自己的戰略定位中,理應將創新應用、主動實踐、服務社會、帶動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提到一個重要的高度來指導自己的實際工作。高校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牢固樹立自己的責任意識,積極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用神圣的使命感和強烈的責任感去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構建以及行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創新服務,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創新人才,這一點尤為重要、意義深遠。
4 明確定位、主動實踐,在帶動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伴隨知識經濟發展和經濟科技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各個高校圍繞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活動,取得了非常令人注目的成果。如華中科技大學在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建立
產學研創新鏈、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技術升級提供支持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就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贏得了企業良好的贊譽。
在華中科技大學,以機械學院為代表的各個專業院系,明確戰略定位,牢記神圣職責,緊密圍繞國家、區域、行業的迫切需求,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服務社會和創新實踐活動。以機械學院為例,在機械學院“十一五”規劃中,副校長兼機械學院院長邵新宇教授就明確提出:要面向國家和行業的需要,主動捕捉企業的信息,積極將研究的成果傳遞到社會、推廣到企業,著力構建制造領域中高層次的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平臺,做企業的堅強后盾,努力打造一流的制造裝備研發基地和創新人才培育中心;要緊密圍繞國家、區域、行業對制造裝備的迫切需求,秉承“創新是魂、應用領先、責任以行”的理念,強化“學研產”相結合的裝備研發創新鏈,為推動我國制造裝備的自主創新而不懈努力。按照這一思路,機械學院以“制造――裝備――數字化”為核心,確立了自己特色鮮明的學科主線,并依托國家工程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學科平臺建設,形成了自己“教育培養、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應用推廣”良性循環的教學、科研創新鏈。為了把確立的思想戰略付諸于實踐,機械學院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和區域、行業的實際需要,依托學科優勢,通過項目研發、技術咨詢、打造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做實區域經濟合作體等舉措,在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和區域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近幾年來,機械學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先后孵化出數控、天喻等5個產業化企業,并在“現代電子制造”“重大產業裝備”“汽車工程”“數字化醫療器械”等領域與企業和社會建立了良性互動關系。在華中科技大學建立的湖北、東莞、深圳、溫州、汕頭等區域經濟合作體中,以機械為龍頭的科技創新服務項目,為當地的技術研發、產業孵化、人才培養、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撐,為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技術升級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也正是有了這些尚佳的表現,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更加重視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比如,廣東省與華中科技大學建立了數字化制造裝備產學研戰略聯盟,東莞市政府投入資金與學校建立制造工程研究院等等。由此可見,高校只有明確定位、主動實踐,走出去、走進去,才能走上去;只有向企業擴展,向基層延伸,貼近企業、深入社會,在實踐中實驗、在創造中創新,才能大有所為、不辱使命。高校也只有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根據自身的特點找準自己的戰略地位,不辱自己肩負的責任使命,才能形成完整的服務于國家、區域和行業發展的高校創新鏈,才能在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實踐過程中,切實有效地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5 結束語。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對于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和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性有目共睹、非常重要。高校在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如何明確自己的戰略地位,如何樹立自己的責任意識,如何充分發揮自己在培養創新人才、培育創新思想中的積極作用,如何主動實踐、積極為社會提供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對于發展社會經濟、增強國家實力,都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梁啟超先生有一句名言:這個社會尊重那些為它盡到責任的人。高校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加主動地躋身于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中去,更加積極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為行業創新服務,就一定會受到社會的愛戴和支持。
參考文獻
1 高校要在服務地方經濟中求發展,中國教育報,2007.6.28。
2 丁亞金,現代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反思,教育發展研究,2008(13)。
3 邵新宇,創新、創造、創業,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9.01.2。
4 華中科技大學06年暑期工作會議聚焦責任意識,中國教育網,http://campus.省略.2006.09.04。
5 邵新宇,于實踐中實驗在創造中創新,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8.12。
6 肖茂嚴等,實現“四級跳”推進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J],中國科技信息,2008(14)。
篇10
【關鍵詞】 社會責任, 和諧會計,影響因素,優化措施
“和諧”已成為當今世界談論的熱點,構建和諧社會成為舉國上下一致的目標。會計作為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和諧建設也是尤為重要。全面認識和諧會計,用和諧社會的理念指導會計工作,進一步建設和諧會計,以配合和諧社會的大環境。只有實現了會計的和諧,才能實現企業的和諧、經濟的和諧以及全社會的和諧。同時,企業社會責任的諸方面也顯現了和諧的特征,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資利用的重要倫理資源,企業社會責任與構建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共同價值目標。二者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將兩者結合起來的研究尚不多見。筆者認為有必要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去探討和諧會計的優化措施。
一、和諧會計的研究現狀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高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為此,許多學者在和諧會計的涵義、基本特征及構建措施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張以寬(2008)認為“應該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考察會計這個事物,它是會計組織、會計規范和會計方法作用于會計對象構成的一個有機體系。同時,又是會計主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和諧會計不僅能把企業利潤、財政、財務收支作為唯一的目標,還應該為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環境建設、人民健康、公平分配、公平教育作出貢獻。”
郝向榮等人(2007)認為:“依據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結合會計工作的特點,和諧會計是指對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的以資金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會計行為,采用會計手段進行規范,以便促進民主、法治、公平、誠信、有序與協調的會計。這個定義說明:和諧會計的對象是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作用于資金活動的會計行為;和諧會計的方法是采用會計的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對會計行為進行規范;和諧會計的目標是使會計行為符合民主、法治、公平、誠信、有序與協調的要求。
張連起(2005)認為:“構建和諧會計,關鍵在于政通人和;構建和諧會計,本質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會計,要破除壟斷,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構建和諧會計,需要誠信建設;構建和諧會計,需要文化重整;構建和諧會計,要兼顧公平與效率;構建和諧會計,要確立行業協會的權威;構建和諧會計,要完善財務法規和財務道德體系。”
總結以上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和諧會計的內容主要是四個方面的和諧:人的和諧;會計信息的和諧;內部會計工作的和諧;外部環境的和諧。即:
會計和諧=人的和諧+會計信息的和諧+會計工作的和諧+會計環境的和諧
企業會計系統中的人、信息、內外部環境這些要素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加總關系,它們是相互牽連、相互制約的,任何一個子系統的變化都會對整個和諧會計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引入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理念出現于19世紀的西方社會,其概念(CRS)是上個世紀在美國提出的,但真正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則是最近幾十年的事。現在普遍接受的是美國佐治亞大學教授Carroll的觀點,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意指某一特定時期社會對組織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或道德)和慈善(或自由決定)的期望。”這一觀點涵蓋了企業對社會期望的反應,同時將企業社會責任細化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以及慈善責任四個層次的金字塔結構來表示。
我國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主要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的。目前我國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新觀點:企業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企業責任競爭力、利益相關者、可持續發展和公司治理幾個方面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
通過回顧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盡管不同的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圍有所差異,但他們都從實質上對企業之于社會發展的責任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企業應該認識到,企業的經營活動對其所處的社會將產生很大影響。筆者認為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分為四類: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環境責任(如圖2)。相應的社會責任客體基本包括:股東、信貸者、員工、供應商、分銷商、政府、消費者、社區、產業競爭者、自然環境和現在或潛在的其他利益相關者。
三、造成會計不和諧的雙因素分析
當前會計中尚存在許多不和諧之處,會計核算失真,會計信息質量不高,是我國會計工作的一個致命弱點。近年來,曝光的一系列會計舞弊欺詐案件使會計業的公信力受到嚴峻挑戰,這些是會計行業內部的不和諧因素;資源的枯竭、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產品的安全與衛生等是人們面臨的緊迫問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項艱巨任務,同時也是會計不和諧的外部因素。這些不和諧既有主觀因素造成的,也有客觀原因造成的。
(一)主觀原因造成的不和諧
缺乏誠信或誠信危機是目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亟待解決。其突出表現是:單位負責人在利益驅動下指使會計人員作假,或夸大業績,潛虧掛賬,虛報贏利;或亂攤成本,隱瞞收入,偷漏稅收;或賬外設賬,庫外設庫,設多套賬,報多套表,欺騙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誠信的喪失,集團或個人利益驅動會計造假、會計職業道德淪落;管理當局人治大于法治,會計管理與會計監督失衡,會計信息質量低下,會計監督形同虛設;會計職能與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會計規范得不到貫徹落實,真實會計信息需求不足;重會計核算職能而輕會計管理職能等。商業欺騙、逃廢債務、偷稅漏稅、非正常關聯交易、虛假交易、粉飾報表及經營業績、審計合謀等,這些都是和諧會計所不允許的。
(二)客觀原因造成的不和諧
資源、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當代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往往過度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以資源為代價實現個體的短期利益,最終導致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傳統的會計學在人力資本會計核算和披露、環境會計核算和披露、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技術問題,且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四、優化和諧會計的幾點建議
關于如何構建和諧會計,理論界的觀點較多,但將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引入會計學領域的研究還很少。隨著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對現代會計的發展推動,可以從企業社會責任角度去尋求優化和諧會計的措施。
筆者建議,和諧會計的優化,企業應該從明確自身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方面入手,探求相應的措施,進而提高企業的社會聲譽,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完善企業和諧會計。
(一)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
和諧社會的一個本質特征就是強調“以人為本”,同樣會計領域在完善和諧會計的同時,也需要堅持這樣一種“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體現人性化的特點。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會計信息系統的主體是人,在完善和諧會計的過程中,就要求每一位會計都應該有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與周圍人員的溝通與合作。“以人為本”并不是說由會計人員無限制的自我發展,而是在會計活動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培訓以及法律制度的規范,來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保證會計領域向良性發展,實現和諧的目標。
(二)轉變企業財務目標
傳統的企業都是立足于個人(股東)本位,以最大限度地贏利,實現股東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標,而漠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企業要改變傳統的“利潤最大化”、“股東權益最大化”的片面發展觀,著力突出人力資本和知識要素的貢獻,把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發展的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理念表現在企業價值不是賬面資產的總價值,而是企業全部財產的市場價值,它反映了企業潛在或預期的獲利能力。之所以要這樣轉變是因為前兩者重視的是短期的投機行為,而企業價值最大化不僅考慮了資金時間價值和投資風險價值以及資產保值增值的問題,而且克服了片面性和短期行為的發生,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實現。從根本上說,這種轉變的最大貢獻就是企業注重長遠的生存和發展。
(三)健全會計準則與制度
我國正處在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接軌的時期,由于我國在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因素,決定了我國會計在順應國際需求的同時必然有其自身的特點。企業在這種環境下,更應該加強企業內部制度的建設,遵守相關的會計法律法規,履行其對政府的責任,更快適應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經濟大環境,提高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四)加強企業人力資源的核算和披露
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是企業經濟利潤的創造者。人是最寶貴的資源,社會的和諧有賴于人的和諧,即社會發展是以人為主體的,人的發展是以個體為本位的。由此看來,促進個體的人的和諧成長與發展是社會的主要工作與責任。員工作為企業價值的創造者,他們的發展是企業的重要責任。企業應該加大對員工的教育、培訓力度,履行其對員工的責任。企業應建立起相應的人力資源會計以核算和管理人力資源的信息。
(五)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會計建設
當前我國企業過分注重企業利潤,對自然、環境、資源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從而引起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一些企業在地方保護主義“GDP”指引下,無視環境的破壞對人類生存和生活空間的壓迫,涸澤而漁式地開發資源,污染物的直接排放等屢禁不止,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后果。正常的生態系統運作遭到嚴重干擾和破壞,可持續發展戰略也受到嚴重挑戰。企業應該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利用新技術,生產新產品,降低對消費者的危害,履行對消費者的責任,提高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這就要求企業建立健全環境會計,將企業對社會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披露出來,取信于社會公眾,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打好社會基礎。
和諧會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重要手段、重要途徑。企業社會責任是作為“社會公民”的企業對其自身行為及其后果所承擔的對作為個體的人、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責任,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涵義、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及其披露與管理,是構建和諧會計應該解決的問題。通過以上優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規范會計行為,促進和諧會計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連起.和諧會計論[J]. 中國注冊會計師,2005(8).
[2] 張以寬.會計和諧發展研究[J]. 會計之友(上),2008(03).
[3] 郝向榮,王松,姜起曉.關于構建和諧會計的思考.山東經濟,2007(03).
[4] 李立清,李燕凌.企業社會責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王平.承擔社會責任與提升企業競爭力[J].管理觀察,2008(16).
[6] 陳支武.企業社會責任思想與相關利益者理論研究[J].企業經濟,2008(04).
[7] 葉敏華.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7(11).
[8] 曹素璋.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9] 劉磊.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構建和諧會計環境[J].山東紡織經濟,2006(1).
[10] 許學科.構建和諧會計,提高會計人員素質[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6(8).
[11] 劉光明. 企業的環保、發展與社會責任[J].中外企業文化,2004(05).
[12] 楊險英. 論企業財務目標與社會責任[J]. 現代商業,2008(24).
[13] 汪興元. 完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建立健全會計準則體系——會計準則國際研討會暨會計準則咨詢專家會議綜述[J]. 財會通訊(綜合版),2004(19).
[14] 陳貴柱.人力資源會計核算問題探討[J].會計之友(中),2008(12).
- 上一篇:公正的社會意義
- 下一篇: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