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0: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科技創新;信息服務模式;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 G350.7 [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濮陽市科技情報研究所注重觀念、思路和方法創新,按照兩個轉型、雙輪驅動、三類業務、四種模式,即“2234”的工作部署,著力實施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工程,積極探索實踐了科技情報信息服務模式創新。在濮陽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實施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工程為載體,承擔各級科技計劃項目為抓手,改善自身科技基礎條件為突破口,堅持傳統信息服務向現代知識服務轉變與粗放分散服務向集約集成服務轉變兩個轉型,力求思想觀念不斷更新,注重現代科學知識服務與先進技術信息服務雙輪驅動,力求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強化科技創新需求與服務、科技資源整合與共享、科技情報研究與應用三類業務,力求情報事業全面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公眾信息普及服務、科技文獻信息中心文獻檢索應用服務、事業單位和中小企業研發技術信息對接服務、科學決策與社團活動融合定題咨詢評估服務等四種模式創新,力求互動運作協調推進。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特色經驗。
1 通過實施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工程,觀念思路不斷創新
長期以來,濮陽市科技情報所和各地一樣,局限于傳統情報和科技業務服務,停留于編資料發信息、購報刊等借閱、幫機關打散雜,滿足于對主管部門的依附,甚至碌碌無為、無所事事。即使報個項目要點錢、建個網站當門面,也不能立足本職著眼需求看長遠,一直沒有跳出傳統科技情報服務的圈子。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工程的規劃實施,不僅使科技情報信息服務融入了科技和創新,也融入了社會、經濟、產業、企業和市場,引發了思想觀念的大變革和工作思路、措施方法的持續創新。傳統信息服務向現代知識服務理念的轉變增強了科技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的意識,啟發了科技文獻數據開放共享服務的思路;粗放分散服務向集約集成服務理念的轉變增強了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共享的意識,啟發了科技信息平臺建設和一站式檢索服務的思路;現代科學知識服務與先進技術信息服務雙輪驅動理念的樹立和探索實踐,在不斷滿足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科技信息需求的同時,進一步強化了對企業研發和技術進步信息需求的服務支撐。
2 通過實施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工程,軟硬實力迅速增強
濮陽市科技情報所先后承擔了農村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中小企業自主創新信息支撐平臺建設、區域科技創新服務港建設、科技創新資源共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科技文獻資源服務中心建設等省市科技項目,爭取生產建設和事業發展經費、科技三項經費100余萬元,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社會科學成果獎和科技情報成果獎等10多項。創辦了濮陽科技信息港、科技信息村村通等一批科技信息網站和科技短信平臺,建立了26個市級科技信息輻射中心和一大批村級科技信息服務終端,建成了濮陽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和信息編采中心及程控機房、濮陽市科技文獻信息中心和科技數字圖書館及電子閱覽室,建立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多個科技文獻數據鏡像站。科技創新信息服務體系、服務隊伍、服務場所、服務設施、服務手段等基礎條件建設水平顯著提升,科技創新信息服務與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3 通過實施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工程,模式創新步伐加快
濮陽市科技情報所堅持圍繞全市科技工作大局和實際需求,注重強化科技創新需求與服務、科技資源整合與共享、科技情報研究與應用三類科技情報核心業務拓展,業務水平全面提升,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為政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提供著快捷、有效科技情報(信息)服務。目前,初步形成了四種科技創新信息服務模式互動運作、協調推進的良性機制和發展局面。
篇2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信息資源;建設現狀;整合措施
中圖分類號 S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1-0336-01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信息化的進程也逐漸深入。在這一過程中,對于農業信息資源整合,我國政府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然而,由于農民條件的限制,農業信息化建設中信息資源整合工作難以順利展開,需要有關人員積極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1 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現狀
1.1 農業網站數量大、內容分散
隨著農業信息化的推進,我國農業網站數量迅速增加,無論是農業部,還是地方各級農業部門,都建設了獨立的農業信息網站,且一些與農業有較大關聯的企業及協會也都建立了形式不一、內容多樣的農業信息網站。由于這些網站都是由各企業、部門獨立創建的,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農業信息網站內的頁面排版與布局有很大區別,而網站內容也大不相同,各類信息的統計與收集完全依賴網站的相關人員,在信息統計、分類、收集渠道等方面有很多網站都沒有做好。同時,這些農業信息網站之間未建立數據交換平臺,各個網站雖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不夠全面,在用戶進行農業信息查詢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有些信息資源豐富,而有些信息幾乎沒有的情況,這就會為用戶的查詢帶來很大的困難。
1.2 信息結構不合理
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標準,一直都是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向最有利的方向發展,在信息資源建設的過程中,由于目標不夠明確,建設重點也無法調整統一。很多農業機構和部門都只是在獨立運行,互相之間沒有足夠的交流共享,在進行信息資源建設的過程中各有一套建設標準,這更為后期的資源共享帶來很大的阻礙,不同農業信息網站內信息資源不平衡,對于常見的信息很容易出現重復,而不常見的信息又難以做到互補,嚴重影響用戶的信息查詢操作。此外,農業信息網站的建設需要一定的專業水準,目前只有國家級以及省級的農業信息網站建設比較全面,而其他很多地方各級農業信息網站建設水平低下,信息資源匱乏。容易獲得的產中生產信息多,而更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產前預測、產中加工相關方面的信息很少,大部分信息資源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研究深層內容的信息則嚴重匱乏。這樣的農業信息網站無法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
1.3 信息形式多樣
如今,信息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出現了很多各式各樣的信息形式,在農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信息資源的收集、存儲以很多的形式進行。少量的農業信息資源以文獻、標本等實物形式保存,而更多的農業信息資源則是數字信息,不僅形式多樣,有文字、圖片、視頻等,而且類型、介質和格式也大不相同。同樣的,存儲這些形式不一的農業信息資源的數據庫也是不同的,有的是包含實體農業信息的目錄數據庫,有的是聯機檢索數據庫等,在類型不同的情況下,數字資源系統的體系框架、運行原理以及操作界面等都是不同的,在進行信息資源的交流共享時會有很大難度,往往無法直接進行,需要第三方的平臺作為交流的媒介,這不僅會讓用戶的查詢速度變慢,而且會消耗更多的經濟成本[1-2]。
2 農業信息資源整合措施
2.1 改變出發點,重建信息整合體系
農業信息資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為農民用戶服務的,農業信息資源整合工作應當從農民用戶的實際需求出發,給用戶最佳的信息查詢體驗,幫助用戶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便捷的方式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目前,存在一定數量的農業信息網站和數據庫,在操作界面設計和整合體系建設上沒有充分考慮用戶的需求,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操作復雜不方便、信息檢索速度慢,這給用戶帶來的使用體驗是非常差的。對此,各地區農業相關部門和機構要進行農業信息整合體系的重建,從用戶的需求出發,設計科學的信息資源整合體系,建設更加合理的農業信息網站,在最大程度上做到農業信息資源的全面收集,并對網站進行優化設計,讓用戶能夠快速便捷地找到所需的農業信息資源,促進農業生產和經濟的發展[3-4]。
2.2 結合農戶需求,整合信息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資源數量的增加,信息用戶對信息資源的要求也變得日益提高。在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中,必須結合農戶的使用需求,只有具有足夠的針對性,才能提高信息資源的有效性。在進行農業信息資源整合工作時,有關人員一方面要注意其中的技術性問題,另一方面還要重視農戶的使用需求,通過實地調查和網絡等途徑,積極進行農戶信息的全面采集,明確農戶的需求,整合相應的農業信息資源。農戶在使用相關的農業信息網站進行信息資源的查詢時,不但對查詢速度和效率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對于信息資源的相關性也很重視,不同的農戶有不同的需求,他們在查詢過程中,需要從海量的農業信息資源中找出最合適的農業信息。同時,在農業信息資源整合過程中,要做好農戶的反饋體系建設,時刻保持農業機構部門與農戶的聯系和互動,從而最快地對農戶的需求作出反應,調整信息資源整合工作。
2.3 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資源整合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越來越完善。在過去,農業信息資源建設一般都停留在相關信息資源的收集和查詢上,并不能與農戶產生更多的交流,也無法實時發現用戶需求,并隨之做出改變。在農業信息資源整合工作中,應用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相應的電腦程序,能夠有效提高整合工作的效率。而且,異構信息資源整合技術和智能檢索系統的發展,讓多樣化的農業信息資源能夠更快速地整合到一起,打破不同數據庫之間的障礙,農戶在使用過程中,只要從一個網站進行檢索,就能查詢到其他關聯網站中的信息資源,從而大大擴充了農業信息資源的數量,提高信息檢索的速度和有效性。信息資源整合技術的應用能夠對不同數據格式的信息資源進行轉換,這是提高網站交互性的關鍵,有關人員在設計時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我國疆域廣闊,不同地區所需要和反應的農業信息也不相同。在進行農業信息資源整合工作時,要注意信息采集的全面性,還要注重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全面性,讓用戶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需要的信息資源。
3 參考文獻
[1] 王慧軍.我國農業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途徑探析[J].中國信息界,2010(1):83-85.
[2] 何義珠,李露芳.基于農村文化信息化的農業信息資源整合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12):31-32.
篇3
關鍵詞:物流信息平臺;規劃構建;運營模式;公用;共用
公用信息平臺構建是區域物流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然而,我國物流企業相對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信息化程度較低。
[1]根據行業協會的相關調查,只有35.7%的企業建立了物流或供給鏈管理系統,32.2%的企業預備建立專門的物流信息系統。[2]而作為能為廣大的物流企業提供基本信息和數據交換功能、能為政府部門間行業管理和市場規范化管理方面協同工作提供基礎資料的物流信息平臺還在規劃建設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30多個城市已經或預備制定物流發展規劃,其中區域物流信息平臺規劃是其重要組成部分。[3]由于信息平臺規劃缺乏明確定位,政府在物流區域信息平臺中角色定位模糊,導致各個物流規劃中物流信息平臺使用的術語大不相同。[4]現代物流的發展規劃要充分注重全局性,處理好地區之間物流平衡發展的關系,處理好新建物流基礎設施和整合利用現有條件之間的關系,防止盲目建設、重復建設,避免資源浪費。物流信息標準的多樣化、不統一、不規范己經成為制約我國物流行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5]
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因跨行業、多部門、牽涉范圍廣,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建設的成敗取決于是否有一個明確的運營機制,誰投資、誰運營、誰維護、如何組織協調,這些新問題必須在實施前加以明確。因此,探索符合區域物流信息化發展的運營模式尤為重要。
一、物流信息平臺
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目的主要在于滿足物流系統中各個環節的不同層次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這就要求信息平臺不僅要滿足貨主、物流企業等對物流過程的查詢、設計、監控等直接需求,還要滿足他們對來自于政府管理部門、政府職能部門、工商企業等和自身物流過程直接相關的信息需求。那么,究竟需要搭建“公用”還是“共用”物流信息平臺,目前,在物流業內,“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臺這樣的模糊概念廣泛地被交叉、混淆使用著,尤其是“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臺隸屬關系或產權關系的不明晰,已經嚴重制約了物流信息平臺的規劃建設和運營,影響了物流信息平臺的信息化進程。
(一)物流信息平臺間的區別
不同物流信息平臺間的區別首先在于,“公用”物流信息平臺,使用者以公益權益的獲得而無償使用,是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而“共用”物流信息平臺是有償使用,實現的是部分利益的最大化。此外,兩者還存在以下區別:
1.“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臺的權屬特征、服務范疇和對象不同。公用(forthepublicuse)[6]物流信息平臺的本質是以獲取物流業規模化、效率化為目的,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共享為手段而建立的信息平臺,是為整個國民經濟和公民提供支持和服務;共用(sharebyselectedandspecificpeople)[7]物流信息平臺,僅對有共同利益的一些具體的或非凡的團體提供支持和服務,信息資源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即只有使用平臺的企業內部可以共享資源,對于外部企業只能共享公開的資源。
2.“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臺所達到的標準化程度不同。“公用”意味著不同的地區、城市、國家基于大的、統一的信息平臺,擁有廣泛的標準化;而“共用”意味著不同的標準化體系的信息平臺,存在于各個不同的利益群體中。用計算機網絡語言描述即為:公用物流信息平臺相似于“廣域網”,共用物流信息平臺相似于“局域網”。
3.“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臺所實現的資源整合程度不同。“公用”是信息平臺資源整合的一種做法,其整合程度高,有效地防止了專業化造成的分割和浪費;“共用”資源整合程度低,是信息系統發展未達到廣泛標準化時的一種必要的存在形式。
公用信息平臺,是對全社會的資源進行整合,企業可以實現信息網絡的互聯互通,信息資源社會共享,充分利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的資源,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共用信息平臺只是有利益關系的某些企業內部可共享資源進行整合,外部企業很難實現資源利用。
(二)物流信息平臺間的內在聯系
“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臺的眾多不同之處,并不意味著它們之間是沒有關系的。不同的物流信息平臺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為了明確敘述“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臺的內在關系,我們引入“專用”的概念。“公用”包含有通用的意思,和它相對應的是專用;“共用”同時包含有通用和專用二重意思,是小范圍的通用和相對大的范圍的專用;用o、s、p分別表示“專用”、“共用”、和“公用”,則有:o≤s≤p。另外,它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互轉換關系,尤其是在不考慮所有權新問題時,“共用”和“公用”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似的。那么,此時可以考慮用“公共”來表示。
根據物流企業不同的內在特征,為自身所用而構建的信息系統,屬于專用平臺;部分企業為了實現相互之間服務、需求信息有效范圍內共享而投資建設的信息平臺,稱之為共用信息平臺;具有跨行業、跨地域、多學科交叉、技術密集、多方參和、系統擴展性強、開放性好等特征,實現全社會資源共享構建的平臺是公用信息平臺。隨著信息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物流企業可以依托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利用龐大的資料庫以及開放功能,實現企業資源的最優化整合。
通過對“公用”和“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討論,以及物流業在我國目前的發展狀況,不難發現,規劃和投資區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臺,如縣市級、省級甚至全國級的物流公用信息平臺,無疑是現階段較為合適的、也是迫切的選擇,它既可以實現信息資源的相對優化整合,也可以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使得制造、物流運輸和商業企業以及交通、港口、海關、銀行等各行各業不同的主體實現協同工作。
二、物流信息平臺的規劃運營模式及實例
公用物流信息平臺的規劃建設根據投資主體、運營機制和作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種模式。第一種是“政府模式”,即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規劃、建設和運營維護都由國家直接負責。政府主導的力量很強,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輕易造成和市場結合的緊密度不夠、需要國家長期投入等。第二種是“企業模式”,即信息平臺的投資建設及運營完全由企業自己負責。企業自主經營在市場運作方面比較靈活,但企業行為有一定的局限性,整體規劃性不強,難以實現預期規模。第三種是“協同模式”,即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的規劃運營模式。從我國目前的目前狀況看,單純地由政府為投資主體進行投資不太現實,而單純地依靠企業投融資也是非常困難的。“協同模式”集前二種模式的優勢于一身,又避免了它們的不利之處,在實際規劃建設中,又可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種協同模式。
(一)“自上而下”的協同模式
由于區域性物流公用信息平臺資金壓力大,投資回收緩慢,因此,“自上而下”的協同模式,初期由政府以股份制的形式首先注入部分初始啟動資金,牽頭負責規劃、協調,引導和吸引企業同樣以股份制的形式注入資金,并行使宏觀調控職能,負責指導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共享信息服務價格的制定和市場引導政策的出臺。后期,入股企業逐漸成為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運作主體,根據相關政策和行業協會制度,引入行業準入機制和會員制等管理運營方式。[1][2][][]
基于“自上而下”的協同模式的陜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臺的規劃構建,就是以陜西省信息產業廳為牽頭部門,統一規劃、協調,尋找和引導部分企業(西安國際港務區、咸陽機場管理集團等)設立相關企業(集團)成為陜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臺的投資經營主體。省政府以投資入股的方式注入部分資金,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辦局的相關經費支持。平臺建設圍繞大通關的要求,建設相應的功能模塊,本著基礎性功能優先開發的原則,優先建設在短期內能夠完成的、需求迫切的功能,如:航空信息查詢、電子訂艙功能等;對于較復雜的、需求程度低的功能,如:面向物流企業的asp應用服務、在線交易等功能可以采取分步實施、逐步擴展完善的方式進行,其規劃見圖1。
物流信息平臺在大量應用系統投入使用后,平臺運營主體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出臺使用平臺的相關服務費用標準,按照市場化運作,實現平臺的良性發展。隨著建設運營主體依靠高效、優質的物流信息服務實現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這時政府(信息產業廳、發改委等)主要履行監督職能,實現平臺的良性發展。防止平臺經營主體在利益的驅使下喪失公用信息平臺的公平性。物流企業組織成員,也是物流信息平臺的會員單位,依靠物流信息平臺,加強業務協作,提高區域物流競爭力。
(二)“自下而上”的協同模式
以企業為主導的“自下而上”的協同模式是先有市場自發形成,或企業主動發起并逐步整合各物流信息系統的資源,完成各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再由政府引導和支持,承擔信息系統中公用信息的中轉功能,滿足不同客戶的信息需求,提高物流系統的效率,實現信息共享。“自下而上”的協同模式具有很強的市場操作特征,帶有明顯的贏利性質。這種運作模式符合我國目前的國情和物流行業的目前狀況,可以根據資金狀況,分階段逐步規劃實施。湖北武漢徐東經濟圈物流信息化建設[8],基本遵循了“自下而上”的協同模式,分三階段,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它的發展規劃。
1.初期:企業共用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期。在這個時期,企業基于自我發展的要求或區域內的統一規劃,作為各物流結點,自主完成符合標準化的內部共用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其平臺建設需具備edi交換主機系統、網絡系統(交換機、路由器等)、平安體系(防火墻設備、密碼系統等)、因特網接入線路等硬件設備,各個環節需配置符合統一標準的物流信息技術,如條形碼技術、射頻技術等,以便在internet/edi網絡環境下迅速完成和物流中心、客戶系統對接,實現物流基本作業過程中的信息化操作。
2.發展期:行業共用物流信息平臺的形成期。當各物流結點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完成后,需有效整合各結點的信息化資源,進一步推進物流信息化進入物流結點間的發展層次。這一過程主要由不同結點的管理部門組織建設,成立物流企業相關的協會組織,對行業諸項事宜進行協調,推行企業自律和準入制度,并逐漸建立物流企業和政府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內部功能主要以滿足物流結點企業之間的物流作業、管理、信息查詢、部分公共服務等的需要為主,目的是共享數據,整合資源,提供物流結點層次的一體化服務。
3.成熟期:區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臺運行期。隨著大量物流企業結點信息平臺和結點間信息平臺的不斷投入使用,在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以及政府的牽頭引導下,進一步實現物流行業和外界的聯系,建設具有跨行業、多元化服務的區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區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臺涉及企業、政府、海關、檢驗檢疫、銀行、工商、稅務、保險等物流相關機構的信息交換,要求正在運行中的相關信息平臺,通過各種接入方式,提供相應的接口進行直接連接,迅速獲取相應信息,以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
平臺宜采用“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運營方式:政府行業主管部門負責物流信息傳遞的軟環境,包括相關政策法規、業務流程、技術標準(包括物流術語標準、商品編碼標準、表格和單證標準、信息交換標準等)的配套實施以及信息服務價格的制定,物流企業作為運營主體,設計營運模式,通過政府相關的政策和行業協會制度的的制約,引入行業準入機制和會員管理方式,對加入信息平臺的會員企業可收取會費、用戶服務費、租賃費、廣告費等方式進行市場運作的自主經營,提供有償服務。
三、結論
信息平臺建設已成為物流發展的焦點,信息共享、數據共用和信息互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使物流信息化平臺的構建成為必然。“公用”和“共用”信息平臺各自地位的明確,對物流信息平臺的規劃和構建探究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1.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臺的區別和內在聯系,既是實際操作的需要,也為進一步規劃運營模式的探究提供了必要的依據。“公用”和“共用”信息平臺隸屬關系的區分,明晰了他們之間的權責關系,使物流企業、行業和政府之間逐步形成各自良好的發展空間,有利于信息平臺規范管理以及規劃建設的順利進行。“公用”和“共用”信息平臺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實現資源整合,構建最經濟、最優化信息平臺的基礎。
2.在探索和分析物流信息平臺規劃運營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三種模式,并運用實例,重點介紹了協同模式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協同模式的具體規劃運營方法。這兩種模式比較符合中國目前物流業的發展狀況,可分別適用于不同特征的區域。
3.以陜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臺為構建實例的“自上而下”的協同模式,適用于資金來源有保證的區域;而以湖北武漢徐東經濟圈物流信息化建設為例“自下而上”的協同模式,適用于企業共用物流信息平臺已初步形成,需要規范、整合,從而進一步優化、完善的公用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的區域。
總之,公用物流信息公共平臺的規劃建設和運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建立三位一體的管理運行機制,共同努力和協調,整合企業物流信息資源,優化行業物流運作,從而實現社會物流系統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王建華,董千里.區域物流公用信息平臺構建探究[j].物流技術,2006(8):44-47.
[2]李國旗,何美玲,趙士軍.社會化企業物流信息系統結構探究[j].交通運輸工程和信息學報,2007(6):76-80.
[3]丁俊發.當前中國物流理論探究的十大“熱點”新問題[j].鐵道物資科學管理,2003(3):2-5.
篇4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本文對當前圖書館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期能為圖書館在云計算環境下更好的對知識信息資源進行整合,使圖書館更好的為讀者提供信息服務。
關鍵詞 :云計算;信息資源整合;信息服務
中圖分類號:C2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5(2015)04-0253-02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簡介:曾亞漢(1990-),男,漢族,湖南常德人,華南理工大學電子商務工程與應用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子商務、信息服務。
圖書館為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必須不斷地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到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資源采購及資源的整合中去。在這種情況下,圖書館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信息資源建設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必須集合多家圖書館的力量,實現信息服務過程中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而近年來風起“云”涌的云計算,為圖書館的共建共享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1、當前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問題研究
我國圖書館已經在知識資源共建共享方面做了比較長期的工作,取得了很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用戶需求的演化,現有的共建共享機制日益暴露出很大的問題,特別是在云計算的環境下,這些問題已經開始成為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的障礙。
1.1缺乏統一協調,資源共享受到限制
目前,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主要是以建立圖書館聯盟的形式,圖書館聯盟是由高校系統、科研系統以及公共圖書館系統組合而成,或者是以行政區域為聯盟基礎建立起來的相關組織,比如各省市的圖書館聯盟。但是,由于受到區域條塊分割的影響,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水平差距日趨拉大。圖書館資源的共享往往局限在一些對口的、接口相同的數據資源上,而那些大館與小館之間數據建設有很多區別,從而就會出現大館的數據和小館的數據不能相通,這樣就談不上共享。大圖書館與小圖書館的共建共享建設缺乏協調性,各自為政,導致全國范圍內整體的信息服務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信息產業的發展。
1.2資源利用率低,重復建設現象嚴重
在共建共享平臺建立之前,各圖書館的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是相互獨立的,很多資源都是重復覆蓋,比如各個高校采購的CNKI、維普、萬方數據庫,從數據資源的豐富程度來說差距不大,但數據內容卻有很高的重復率,導致資源在利用過程中的極大浪費。另外共建共享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平臺建設沒有很好的利用各個成員圖書館已有的資源庫,導致建設費用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成員圖書館加入圖書館聯盟動機的打擊。
1.3缺乏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保障機制
在許多共享網絡組織中,實行的是“大鍋飯”的平均主義,缺乏激勵和懲罰機制,致使很多成員不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某些成員館可能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做出不符合共享組織章程的行為,如果沒有一個有力的協調機構來對成員的行為進行規范,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效果將很難得到保障。大多數的圖書館聯盟或者共享平臺規模較小,共享水平較低,缺乏統一的信息服務標準和規劃協調機制,對整個社會的信息服務秩序造成一定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范圍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實施。另外,各成員圖書館因為利益分配機制的影響,就會有所保留地向平臺提供共享資源,使得共建共享的水平大打折扣。
1.4技術因素
提供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各個服務提供商所使用的軟件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軟件更新換代速度加快,造成了各個系統之間的數據結構、編程語言、操作界面存在較大的不同,系統之間缺乏相應的標準,一定程度上制約的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1]。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服務是面向廣大用戶的,因為缺乏行業標準,用戶在資源利用過程中需要不同的技術支持,造成了用戶尋找信息資源成本的增加,反過來就會影響信息資源在共享方面的前進步伐。
2、面向云計算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研究
利用云計算使圖書館無需再為購買哪些數據庫而糾結,只要根據用戶實際檢索下載量按需付費[2]。
2.1共享信息基礎設施
對于實體圖書館而言,通常有兩種角色:一是云計算服務的提供者,為“云圖書館”的基礎架構提供信息資源保障,是“云圖書館”的存在基礎。二是云計算服務的使用方、受益人。這時,它們是一個應用機構的角色,是云圖書館的服務對象[3]。無論哪種形式,“云圖書館”都將區域內的各個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進而形成一個可控的自適應的新型服務體系,通過對服務體系的確立,滿足不同層次的圖書館信息需求,云計算提供的基礎架構即服務能使信息基礎設施得到真正地共享。另外云計算提供的資源是彈性可擴展的,可以動態部署、動態調度、動態回收,以高效的方式滿足業務發展和平時運行峰值的資源需求。
2.2基于云計算服務與圖書館資源建設服務
云服務提供商可以集中采購圖書館所需要的各種軟件及服務,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即云平臺上,各個圖書館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情況定制軟件服務。對于一些資金較為緊缺的但又急于實現信息化的中小型圖書館,可通過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托管平臺,在不需要本地配置設備和安裝管理軟件的情況下,通過網絡瀏覽器實施業務管理。對于少數肩負中心節點職能、信息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大型圖書館而言,可能會承擔一定的“云”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如目前正在建設的CALIS數字圖書館SaaS服務平臺將能夠將能夠向其他圖書館提供租賃服務[4]。
2.3平臺搭建擴充圖書館資源共享的渠道
“云圖書館”建好后,各圖書館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服務,圖書館可以選擇全球范圍內的數據中心進行本館的數字資源存儲,也可以跟集群內的其他館以及通過“云”平臺與其他集群內的圖書館進行信息資源的共享,避免了圖書館資源的重復建設。
(1)公共云服務中心
“公共云”是當前云計算服務平臺最主要的存在形式,這是由云計算的發展情況決定的。公共云服務中心對于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共享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般公共云服務平臺由一組軟件構成,各成員圖書館可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分享本館的資源,也可以讓讀者在平臺上得到集群的統一標準服務,比如提供用戶進入“云”圖書館的標準接口、為用戶提供聯合資源檢索服務等。
(2)云平臺
圖書館私有云平臺由公共云本地應用基礎平臺、本地應用系統組成。這兩部分構成私有云的服務平臺。私有云服務平臺大部分是由實力比較雄厚的圖書館獨自建構,為整合本館異構的、分布的數字化資源以及為滿足本館讀者知識信息需求的的服務器集群。公共云本地應用服務平臺具有服務注冊管理、統一監控和日志管理、公共服務等核心功能,它是私有云的關鍵所在。本地應用系統內置標準化接口,可以與公共云本地應用服務平臺無縫集成[5]。
(3)云集群服務平臺
公共云服務平臺僅僅是一個區域內的服務器集群,其整合的資源規模或多或少要受到影響,而云集群服務平臺就是為解決“云”與“云”之間的整合問題,用于實現跨云的服務集成,也是實現私有云和公共云互操作的關鍵。圖書館作為一種服務中介,需要整合多個平臺和資源,利用各類公共云,實現不同“云”之間的互操作[5]。
參考文獻:
[1]張建芬.云計算將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進行到底(J).現代情報,2010(12):47-50.
[2]YangJie,LiuWanjun.CloudComputingintheApplicationofDigitalLibrary.IntelligentComputationTechnologyandAutoma-
tion(ICICTA),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2010,1:939-941.
[3]袁國駿.淺談云計算及其發展應用[J].實驗室科學.2009,4,(2):103-105.
[4]趙杰.“云計算“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初探[J].情報雜志.2010(2):85-87.
篇5
關鍵詞: 物理遠程教育系統 功能設計 云存儲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優質資源和現代化的工作和生產方式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基于“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原則,我們也要抱著理解和接受的態度把這些新理念應用于日常生產和生活中,讓這些新時代的產物為社會貢獻更大的正能量。
教育是振興祖國、完成民族復興的百年大計,一個國家的教育形態可以直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時代意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強國民族之林的根本保障。既然教育對一個國家顯得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就要有一套適合自己民族特點和社會特色的完整教育體系。在當前這樣一個各行各業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育也要迎合時代的發展而做出適當改變,這樣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才能更高效地達到教育目的。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基于云存儲的經典物理學遠程教學資源共享模式應運而生。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遠程的概念應運而生。自從遠程教育的概念誕生以后,科學技術人員很快就把遠程教育的概念發展到了實際應用階段。遠程教育的出現為我國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了很大的正能量,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在最初的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學資源只能靠紙張印刷和黑板書寫的形式傳遞給每一位教師或者學生。這種傳遞過程不易保存,而且不便于學生課后及時鞏固和復習,也直接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佳。為了克服這種不良的教學現象,教師嘗試了很多方法,但是礙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都收效甚微。特別是教師在對經典物理學的教授過程中更是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經典物理學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難于理解的特點,因此要想把經典物理學掌握好僅僅依靠短暫的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學生在課后及時預習和鞏固復習這樣一個反復的學習過程才能更好地消化這些比較抽象的知識。但是在傳統的教學背景下,學生課下很難接觸到關于經典物理學的教學資源,而且課堂筆記的時間和容量也是極其有限的,這樣一個現實的問題就阻礙了教學效率的提高。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迎來了互聯網時代,云存儲概念的出現幫助人們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大大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為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
自從遠程教育的概念被引入到教學過程以后,教師可以通過云存儲上傳自己對經典物理學教學資源的一些好的建議,也可以從通過云存儲下載自己所需要的關于經典物理學的教學資源。所有的關于經典物理學的教學資源都可以在云端匯集,教師和學生可以從這里獲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2]教師可以把自己從云存儲獲得的好的教學資源分享給每一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上仍存疑惑的地方也可以在課下通過云存儲及時地進行鞏固和練習,加深理解和記憶,以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識。云存儲區別于傳統的教學資源持有者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每一個教師都可以在這里上傳自己對經典物理學教法的好的建議和理解,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自主地在這里下載自己所需要的學習資料,拓寬自己的學習視野。在傳統的學習過程中,如果教師教授到經典物理學這節課程的時候,恰好有學生因為生病等原因不能到校上課,而經典物理學本身又比較抽象、不易于理解,那么這個學生就錯失了對經典物理學的一個好的學習機會。[3]但是自從云存儲的概念出現以后,學生在這方面的損失就要相對少一些,如果學生錯失了在課堂上的學習機會或者有課堂上沒有理解清楚的地方,那么學生就可以在課下自己從云存儲這個開放的平臺上下載自己所需要的學習資料,這樣學生就可以更明確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學習知識,更方便自己的學習過程,更有利于學生多元化、多角度的學習。區別于傳統的學習方法,通過云存儲進行學習又有著互聯網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也就相對應的更有利于學生愿意去主動地學習。[4]
云存儲本身所具有的上傳和下載功能更有利于不同的群體進行遠程學習和資源共享,極大地擴大了學習范圍和求知范圍,正可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每一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對經典物理學等教學資源的看法和特點上傳到云存儲,每一個學習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需要去下載相對應的學習資料。云存儲的文件存儲方式與傳統的文件存儲方式相比較而言更有利于存儲,傳統的紙介質存儲文件的方式容易遭到不可恢復性的損壞且不便于攜帶,用優盤或者數據線來存儲和攜帶信息的話又較為繁瑣且不易于被多數人同時訪問和利用,云存儲的概念克服了上面所涉及的幾個存儲和攜帶缺陷,把文件的存儲方式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為人們的實際社會生產和生活貢獻了很大的正能量。[5]
云存儲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產物,云存儲的出現又反作用于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埋下了伏筆。云存儲技術為當前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隨著云存儲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必然會在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方面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賀寶勛,莊科君.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教學資源庫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7):4645-4649.
[2]王健.運用云計算實現高校教學資源共享[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1(11):198-199.
[3]高宏卿,汪浩.基于云存儲的教學資源整合研究與實現[J].現代教育技術,2010(3):97-101.
篇6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數字資源; 共享建設; 網絡技術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8-0336-01
前言
當前,數字資源的共享共建已成為圖書館界面臨的重要課題。數字資源的共享研究也成為圖書館界研究熱點之一。樹立什么樣的數字資源共享觀念,建立怎樣的數字資源共享的管理機構,如何加強網絡數字資源特色化建設,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培養新一代信息管理人才,提高信息資源服務能力等成為了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共享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網格技術
網格(Grid)是構筑在Internet上的一門新興技術,通過高速的共享網絡連接地理上廣泛分布的異構資源(包括超級計算系統、存儲器、數據庫、軟件、科學儀器和分布式文件系統等),在同一時間用它們來協同解決那些通常需要許多CPU或存儲器來處理、訪問的單個問題。在形成網格狀的高性能計算機網中,各個資源就是網格的節點。其特點是可以根據問題對資源的需求,動態地組織網絡上的資源,實現網格的資源共享。這種資源的共享不僅僅是文件的交換共享,還可以是直接對計算機硬件資源、軟件資源、網絡和數據等資源直接訪問,并且這種共享是動態的、高度可控的。網格是集成的計算與資源環境,其核心是消除信息孤島,實現資源全面共享(包括計算資源、存儲資源、通信資源、軟件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等)。
二、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管理現狀及與網絡技術的關系
數字圖書館通過數字技術進行信息資源的組織和管理,能夠儲存海量信息,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絡高效、方便地進行查詢、檢索服務。目前,各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管理現狀:各高校各自為政,追求大而全,重復收藏,盲目投資、重復建設。1、管理體制落后;,政府跨部門之間信息資源的共享有困難;2、觀念陳舊,合作意識不強。3、共享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持。信息資源的質量和深度還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4、標準化程度低。5、規模效益不足。資源共享成本較高,未達到規模化經營效益;除編目信息共享外,其它數據庫、特色資源大都處于建設之中;共享的范圍還很有限。6、信息資源共享主要依靠政府資金投入,共享系統自給不足。7、基礎設施滯后的束縛資源。8、與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有關的政策、法規、標準、投資、安全等尚未健全。
數字圖書館和網格研究有很多相同之處,其目的都是要解決廣域環境下異構信息的共享以及互操作等問題。因此,網格技術為數字圖書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隨著數字圖書館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先進信息技術被應用進來,數字圖書館己經在整合不同載體、不同地域的數字化信息資源方面做出了努力。而網格技術恰恰是將高性能計算機、數據資源整合、因特網這三種技術有力地結合起來,使網格具有高處理性能、服務一體化、知識生產與創新、資源共享、支持開放標準、異地協同、功能動態變化等優點,為數字圖書館的構建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強大的技術保障。
三、高校數字圖書館應用網格技術的優勢
1.提供一體化的平臺
網格技術的優勢在于明顯降低了建立網站和提供網絡服務的成本。網格的許多平臺和資源都是共享的,它將分布在各地的計算機、數據、信息、知識等組織成一個邏輯整體,此基礎上運行各自的應用網格,為數字圖書館提供各種一體化信息服務的信息基礎設施。在網格中,資源被統一管理和使用,用戶可以通過網格操作系統透明地使用整個網絡資源。
2.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
網格把整個Internet整合為一個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實現網上所有資源的全面連通,消除信息孤島,實現計算機、存儲、數據、信息、知識等多種資源的全面共享。網格提供單一的系統映像,具有透明性、可靠性、負載平衡等功能。網格支持對異構數據資源的訪問,為用戶提供統一的訪問接口,選擇適當的訪問協議來實現用戶提出的數據訪問請求。
3.解決海量數據處理
網格技術能很好地解決海量數據的計算處理和分析問題。它將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用戶只需通過客戶端發出要求計算的指令,網格就把這些任務調配給各個計算機執行,然后將各個計算機計算出來的結果匯總反饋給用戶,連接的計算機規模越大。
4.進行資源集成
網格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資源通過高速的互聯網進行資源集成,從而提供一種高性能計算、管理及服務的資源能力。在分布式的異構環境中,網格技術能夠精確定位所需的數據集,并為后續處理提供支持,利用這些資源可不必考慮其來源和負載情況。網格技術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將遠程資源高效地組織起來,形成網絡虛擬計算機。
5.知識管理
網格的知識生產特性是網格與Internet之間質的區別,Internet本身不生產知識,人們把信息知識生產出來再放到網上,供用戶查找利用。而網格則根據用戶的要求自動地生產知識。在知識生產過程中,高性能計算機起到關鍵的作用,把從數據源得到的各種原始數據,運行特定的程序加工成信息和知識。
四、高校數字圖書館應用網格技術的模型構建
網格是一個集成的計算與資源環境,或者說是一個計算資源池。 網格能夠充分吸納各種計算資源,并將它們轉化成一種隨處可得的、可靠的、標準的、經濟的計算能力。 網格技術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支持共享和協同使用動態的虛擬組織(VO)內的各種資源。網格概念的精髓首先是跨管理域的資源集合體,然后是基于這些資源的協同問題求解技術。具體如下:
構造層控制本地的資源接口,該層定義了可以為上層提供共享的資源。
連接層主要進行管理安全的通信,該層定義了網格中所需的核心通信協議與認證協議。
資源層共享單一資源,該層建立在連接層的安全通信協議和認證協議之上,可以控制安全會話、資源初始化、資源運行狀況監測、資源使用狀況統計等需求,利用小部分資源層及連接層的協議實現了多種多樣的行為(協議)共享。
匯集層負責全局資源管理和資源集合的交互。
應用層是用戶自定義的網格應用程序層,該層是在虛擬組織環境中存在的。
五、結束語
數字圖書館管理的重點就是大量的數據資源,如何更好的存儲和共享,是數字圖書館管理體系中解決的關鍵問題。網格技術應用于數字圖書館資源管理中可以有效的提高資源的共享和信息服務。適應網格環境的發展需要,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指導思想應具有前瞻性:1.資源建設特色化,網格環境下信息高度整合和集成,資源建設要進行合理配置和相互協調。2.增強高校數字圖書館系統的相互可操作性,以便更好通過網格系統共享資源。3.進一步完善數字圖書館協同服務,系統模式走向集成的、多層次的分布系統,實現各類服務組件集成化。4.不斷豐富服務中的交互模型。使數字圖書館服務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魯蓉蓉.基于網格技術的高校數字圖書館[J].校圖書館工作,2007,5:39~41.
[2] 高曉軍.網格技術―因特網的未來[J].信息系統,2002,(25)4:309~311.
[3] 秦衛平,呂穎.高校數字圖書館現狀及思考[G].科圖學刊,2003,6:44~46.
[4] 張俊.網格環境下的應用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03.
篇7
關鍵詞: 開放存取 OA期刊 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
一、OA概述
開放存取(Open Access Journals,簡稱OA),是基于互聯網的一種出版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研究的重要領域。開放存取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是:用戶可以通過Internet免費獲取,允許任何用戶對其全文進行閱讀、下載、復制、傳播、打印、檢索、建立鏈接,允許將其編入索引,允許作為數據在軟件中使用,或者其他合法使用,除了需要上網外,沒有任何的費用產生,無法律和技術方面的存取障礙。開放存取有兩種實現方式:OA期刊和OA倉儲。OA期刊提倡用戶通過互聯網可以無限制地訪問論文全文,并以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保證其質量,作者或機構付費的運作模式保證其經費來源。與自行存檔不同的是,OA期刊提交的論文必須經由同行評審,論文版權由作者保留。OA期刊不再利用版權限制獲取和使用所的文獻,而是利用版權和其他工具來確保文獻可永久公開獲取。OA期刊可以大大提高圖書館文獻信息保障力,是開放存取的主要實現途徑。
二、OA期刊的產生是學術期刊危機的產物和學術交流的需要
20世紀70年代末,商業出版進入學術期刊市場,作為學術期刊收藏與提供者的圖書館則面臨著資金增長緩慢甚至削減的問題,許多圖書館由于資金缺乏只能取消部分期刊的訂購,出現了所謂的“學術期刊”危機。據ARL(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的調查,其會員館在期刊上的費用在1986―2003年期間提高了260%,但訂閱的期刊總數只比1986年增長了14%[1]。電子期刊的出現也未能解決這一問題,圖書館訂購的電子期刊數據庫由于出版商對其訪問和利用的嚴格控制使得許多用戶無法利用,而且購買的數據庫只能以租賃的方式取得電子期刊特定時段的使用權,一旦停止付費將一無所有,昂貴的使用費用嚴重阻礙了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給圖書館帶來很大壓力。OA期刊的出現則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能,采取作者或機構付費讀者免費使用的方式,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期刊危機”給圖書館帶來的壓力,有利于圖書館利用有限的資金優化資源配置,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文獻載體形式的日趨多樣化,以及數據庫和數字化的文獻產品,極大豐富了用戶的信息獲取途經和交流方式,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日趨成熟,為OA期刊的出版發行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OA期刊在網絡上以數字形式進行傳播,這種基于網絡的交流渠道可以提供即時的學術信息,使作者、編輯、評審專家之間的交流既方便又不需要額外成本,而OA出版物往往被多個數據庫收錄或被多個網站鏈接,讀者對同一文獻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在互聯網上檢索和免費使用,大大方便學術交流與傳播。
三、OA期刊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注入了活力
對用戶免費、無限制地使用及充分共享是OA期刊與傳統期刊的主要區別,對圖書館來說,OA期刊的出現,無疑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1.緩解了圖書館經費緊張的局面。
近年來,學術期刊價格急劇上漲,圖書館可獲得的期刊資源越來越少。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高校圖書館的期刊采訪費用一般占圖書館全年整體支出費用的30%左右。2000年后,我國平均期刊價格漲幅約為86%,而高校圖書館期刊訂購費用的漲幅與20世紀90年代同期相比只增加了9%[2],OA期刊采取作者或機構付費、讀者免費的方式,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期刊危機給圖書館帶來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費用,有利于圖書館利用有限的資金,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求。
“作者付費”模式目前已經成為維持OA期刊出版的主要形式,目前作為OA期刊的兩大出版機構,PLOS(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BMC(Biomed Central)就主要采用這種形式維持期刊出版的基本費用[3]。但圖書館利用OA期刊并不是完全免費的,其中還涉及資源開發的人力成本和系統成本等因素,因此,在何種程度上利用OA期刊要根據各館實際情況而定。
2.豐富了館藏,拓展了信息來源。
OA期刊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學術信息資源,在學術信息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圖書館館藏期刊體系的有效補充和拓展,大大豐富了圖書館館藏。OA期刊有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保障其質量,經過多年的發展,許多OA期刊具有較高的影響因子,這些期刊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這些高質量的OA期刊所收錄的學術論文可與傳統出版模式下的論文質量相媲美。另外,OA期刊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學科領域。由于文獻經費的限制,圖書館往往沒有能力系統建立學校新辦學科與專業的文獻保障體系,OA期刊中的相關專業期刊則正好可以多快好省地拓展這方面的圖書館館藏。圖書館在進行信息資源建設時,應根據本館實際情況制定一套OA期刊的選取辦法,有選擇性地對這一類型資源進行系統的采集、組織及開發。
此外,OA期刊的共享理念也對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開放存取環境下,學術信息免費向公眾開放。對于這種新型的信息資源共享方式,圖書館應本著開放共享的思想將自己納入到整個社會的信息資源共享體系之中。
四、利用OA期刊推動信息資源建設
1.改變館藏觀念,建設包含OA資源的合理館藏體系。
圖書館的館藏發展已不單是擁有權和使用權的抉擇,而是將不同的館藏發展模式做適當的搭配來建立館藏,提供服務[4]。OA期刊以嚴格的同行評審保證其質量,并以作者或機構付費的方式保證其經費來源,用戶可以免費無限制地在線獲取OA期刊,消除了價格和許可障礙,有利于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圍內即時共享。OA期刊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圖書館館藏,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觀念,調整館藏發展策略,把OA資源作為圖書館館藏資源的一部分,即“擁有”和“存取”都是圖書館館藏建設的重要模式。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一點是,OA對圖書館而言,并非是完全免費的,而是圖書館將部分書刊經費轉移到人力費及設備費,尤其是在信息人員及設備上[5]。因此,圖書館要善于運用豐富的OA資源,以多重館藏發展模式規劃電子資源,讓圖書館在有限的預算之下,建立最適當的電子館藏。
2.加大資金投入,加強OA期刊資源的搜集和整理。
OA資源數量大、種類繁多,且處于一個分散的狀態,給研究人員利用帶來很大不便,如何將零散無序的OA資源進行搜集和整理,使其真正成為圖書館館藏資源的一部分,是擺在圖書館面前的一個大問題。正如專家所說,OA資源固然不需要付費,但要使OA資源變成自己的館藏必須加大投入,特別是設備投入和專業人員的培訓上,使其掌握OA資源的分布情況,搜集策略、開發技術,利用專業特長加強OA資源的組織和揭示。圖書館可以在自己的主頁上將通過各種方式搜集到的開放資源的網址,較穩定的電子期刊的鏈接或引導,按本校學科設置開辟網上“開放資源”專欄,并建立相應鏈接提供給用戶使用,還可以直接把網上的OA期刊作為館藏信息資源編入本館館藏目錄,圖書館主頁不僅要成為引導讀者利用本館館藏的窗口,而且要成為介紹開放資源的窗口。
3.利用OPAC深刻揭示OA期刊資源。
OPAC(聯機公共檢索目錄)是揭示圖書館全部館藏資源的窗口,是圖書館自建的規模最大的數字化資源,也是讀者最熟悉和使用最頻繁的檢索工具之一。讀者通過OPAC統一的檢索界面,可以檢索到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文獻資源,利用OPAC深層揭示OA期刊,可以提高OA期刊的利用率,而圖書館OPAC系統是集成、整合、利用OA期刊資源的理想平臺。利用OPAC提示網絡信息資源這一做法在發達國家圖書館已經較為普遍,尤其是圖書館訂購的電子期刊一般都選擇裝入本館的OPAC供讀者檢索利用。另外,許多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都有通過OPAC和其它數字化資源聯結的功能,如:INNOPAC、HORIZON、UNICOM、江蘇匯文等[6]。因此,用戶通過OPAC查找館藏文獻時,也能查找和利用到包含大量OA期刊資源在內的虛擬館藏資源。
4.加強OA期刊資源與館藏資源的有效整合。
OA期刊在互聯網上的分布極為分散,資源的集中程度遠不如傳統的商業性學術期刊,大量的OA期刊分布于不同國家、不同網址的各個網站中。目前,許多高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檢索系統都有不同的檢索界面、不同的使用方法、不同的身份認證和數據格式,用戶無法一次獲取所需信息資源,這為OA資源與館藏資源的有效整合造成了很大困難,為便于用戶檢索,提高OA期刊利用率,必須加強OA期刊資源與館藏資源的有效整合。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如TRS(信息檢索系統)、CNKI的網絡資源共享平臺、一站式檢索系統等,建立導航數據庫和檢索平臺,于網上,為用戶提供OA期刊引導和檢索的導航系統,利用這些統一的檢索平臺將搜集到的OA期刊與本館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多數據庫同時檢索,分數據庫顯示檢索結果。
5.加強OA資源宣傳,提高讀者認知度。
開放存取的實質是使科學自由化,實現科學信息的共享與利用,這也恰恰為高校圖書館最終實現資源共享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可以說高校圖書館必將是開放存取運動的先導和有力推動者。然而,從目前OA資源的發展來看,其利用現狀并不樂觀,用戶開放存取意識淡薄,主動提交自己科研成果的意識不強是制約我國電子預印本系統發展的主要瓶頸。圖書館應在其網站上建立揭示OA資源的網頁,詳細推介OA資源,對OA資源的概念及特點等作詳細介紹,讓讀者接受開放存取理念,嚴格遵守開放存取規則。開設OA資源的分布及利用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培訓讀者利用開放存取模型發表作品,鼓勵廣大科研人員將自己的研究論文在機構知識庫或學科知識庫中存檔,使公眾共享,并允許免費查詢。廣大圖書館員要加強學習和培訓,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資源的開發技術,提升自我的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從而有效地指導、幫助用戶利用網絡開放資源。
總之,OA期刊對促進科學信息自由、廣泛傳播、加快學術交流、保障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最終實現信息資源免費共享,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高校圖書館要加強開放存取模式下的期刊資源建設,鞏固提高其在高校中的信息中心地位,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參考文獻:
[1]龔雪琴,胡德華,羅愛靜.開放存取期刊的產生背景及其現狀研究[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9,(1):17-19.
[2]劉清,郭玉強.OA期刊對圖書館館藏建設的影響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1):52-55.
[3]劉暢,肖希明.開放存取期刊與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7,(6):5-8.
[4]詹麗萍.電子資源與圖書館館藏發展[M].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5.
[5]劉海霞等.開放存取期刊的經濟學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7,(1):48-51.
篇8
關鍵詞:云計算 數字城市 問題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06-0244-02
0 引言
當前,數字城市,社交網絡,電子商務作為新一代大規模互聯網應用飛速發展起來,其中數字城市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對于數字城市而言,想要建立更真實的虛擬空間,就要不斷加入真實城市的復雜相關數據,模擬表達形式越精細,越龐大的數據量需要計算運行處理,占用系統的資源越多,導致系統運行速度嚴重減緩。“云計算”的到來為數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莫大的技術支撐。
1 數字城市簡述
1.1 數字城市的概念
從技術上講,“數字城市”的概念,廣義的“數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過建設多媒體網絡信息、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城市信息資源,實現城市經濟信息化,建立城市電子政府、電子商務企業、、遠程教育、網上醫療,建立信息化社區。
1.2 我國數字城市發展現狀
2 探討我國數字城市建設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
許多發達國家數字城市建設正在向成熟期、智能化過渡。我國數字城市建設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導致與國外成效程度相對比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缺乏科學、統一、規范的數字城市建設總體框架、標準體系和運行模式;(2)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緩慢,缺乏通用性、實用性、應用性未能滿足現實公眾需求;(3)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內容參差不齊,在基礎地理信息管理、更新、挖掘、共享和服務等方面尚存在一系列技術難題;(4)大多城市的數字城市建設缺乏足夠的資金和補償機制;(5)高層次的技術和專業型人才嚴重缺乏等問題的存在。
3 云計算的認識
3.1 云計算的概念
中國網格計算、云計算專家劉鵬給出如下定義:云計算將計算任務分布在大量計算機構成的資源池上,使各種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獲取計算力、存儲空間和各種軟件服務”[2]。通俗地理解,云計算可比喻為儲存在電腦里的所有資料上傳到網絡上,用戶只要有移動的通信設備(如手機),到任何一個地方或角落,能夠連接互聯網,通過身份驗證,用戶的資料或者用戶想要的資料隨時都可以搜索到。好比錢存到銀行里,到任何地區的ATM機上都能取出來一樣!這也意味著計算能力被當做一種流通商品,類比水電和煤氣資源,用之便捷,費之低廉。最本質的區別在于,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
3.2 云計算的服務類型
當前云提供者提供對相關云服務可以分為三大類,即SaaS提供商、PaaS提供商和IaaS提供商[3]。
(1)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
IaaS是指企業或個人可以使用云計算技術來遠程訪問計算資源,這包括計算、存儲以及應用虛擬化技術所提供的相關功能。
(2)PaaS(平臺即服務)
PaaS是指把開發環境作為一種服務來提供的云計算,包括應用設計、應用開發、應用測試和應用托管,都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給客戶。
(3)SaaS(軟件即服務)
SaaS是指用戶獲取軟件服務的一種新形式。它不需要用戶將軟件產品安裝在自己的電腦上,而是按某種服務水平協議( SLA)直接通過網絡向專門的提供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帶有相應軟件功能的服務。
3.4 云計算的核心技術
云計算系統運用了許多技術,主要包括海量數據管理技術、海量數據存儲技術、云計算平臺管理技術、虛擬化技術等最為關鍵[3]。
(1)海量數據分布存儲技術
云計算系統由大量服務器組成,同時為海量用戶服務,因此,云計算系統采用分布式存儲的方式存儲數據,其數據的可靠性采用冗余存儲的方式保證。
(2)海量數據管理技術
云計算需要對分布的、海量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能夠高效的管理海量的數據源。
(3)云計算平臺管理技術
云計算系統的平臺管理技術能夠協同大量的服務器工作,系統故障能夠及時地快速發現和恢復,通過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式實現龐大規模系統的可靠運營。
(4)虛擬化技術
通過虛擬化技術可實現軟件應用與底層硬件相隔離,可以將單個資源劃分成多個虛擬資源的分裂模式,也可將多個資源整合成一個虛擬資源的聚合模式。
4 云計算解決我國數字城市中存在若干問題的策略
“云計算”作為新一代計算觀念和技術,可以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為我國數字城市建設帶來新的生機。
4.1 云計算突破信息獲取、更新、管理等一系列瓶頸
基于云計算平臺對基礎數據進行管理,主要利用其海量數據分布存儲技術和海量數據管理技術。云計算平臺采用分布式方式存儲數據,采用冗余存儲的方式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因此,基于云計算的核心技術的應用,海量信息(數據)的難題將迎刃而解。
4.2 云計算消除“信息孤島”與“數字鴻溝”現象
“信息孤島”是指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由于不同數據庫之間關聯性差,難于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和互操作,造成數據共享性差,,無法實現業務協作,導致系統效率低,而無法真正實現信息化的現象[4]。 “數字鴻溝”是指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地區、人群之間關于對信息、網絡技術發展、應用程度的差異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造成“信息落差”、“知識分隔”和“貧富分化”現狀[5]。
“信息孤島”和“數字鴻溝”都是數字城市建設面臨的兩大難題,涉及到不同應用程序處理的數據結果的互通和信息共享問題,云計算可以很好的解決這類問題。云計算是一個大的資源池,集成計算機資源,可以實現對數據資源的合理統一靈活調配。基于云計算的廉價服務可以為各個階層的用戶使用,特別是降低了農民利用網絡的技術門檻。這將不僅大大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中“使用溝”;實現信息資料共享的同時,也有利于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中“知識溝”。不論是物理意義上的計算機資源還是數字信息資源,云計算能夠實現資源整合后再重新配置,這樣就可以讓新的整合信息發揮其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就是對原有資源配置的優化,使得邊際效益最大化。所以基于云計算技術可以日漸地緩和和消除 “信息孤島”和“數字鴻溝”現象。
4.3 云計算完善和統一總體規劃設計與信息規范標準化
由于缺乏總體規劃、基本的技術標準和考核體系。導致目前數字城市的建設模式是千差萬別的,在管理組織體系上也是各行其是。目前己經啟動了全球范圍內的云計算標準化工作,在我國CCSA、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委會、SOA標準工作組等組織也已開展了云計算標準的研究工作。這一措施進一步說明,應城市發展的要求,專委會將做好總體規劃。基于云計算技術標準化,可以使我國數字城市建設和應用能真正發揮規范、約束和指導作用。這也將意味著引入云計算標準化更加進一步完善我國數字城市建設的的總體規劃和信息規范標準化體系。
4.4 云計算加速“天地圖”建設的步伐
“天地圖”是我國區域內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資源最全的互聯網地圖服務網站,也是我國“數字中國”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自主的互聯網地圖服務網站“天地圖”正式版于2011年1月18日已經上線。“天地圖”由于剛剛起步,在訪問速度、各類專題信息共享等方面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和豐富。云計算作為一個新型的服務模式平臺,若將其技術運用到天地圖技術架構升級、云搜索和云服務技術研發等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推動“天地圖”在地理空間信息海量數據管理、分布式資源共享等方面的應用,同時也能加速建立健全地理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全面提高“天地圖”數據的現勢性和準確性;擴大了“天地圖”的服務能力,加大“天地圖”推廣應用力度。同時,也可以早日完成“數字城市”與“天地圖”省市節點的連接工作。“天地圖”作為“數字中國”的一部分,基于云計算的天地圖服務平臺的應用將為 “數字中國”的建設提供有力平臺支撐和技術保障,其的迅速發展最終也將加速我國數字化事業發展的步伐。
5 結語
云計算是當前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城市建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目前,云計算還處于起步階段,它的突出優點會對整個互聯網和城市建設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通過強大的“云計算”服務平臺,促使數字城市的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解決了我國在數字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遇見的若干難題。隨著云時代的到來,數字城市已經向著“動態建設”的目標前進,希望在可見的未來,基于“云計算+物聯網=智慧城市”藍景圖早日呈現。
參考文獻
[1]王宏偉.淺談數字城市建設[J].科協論壇,2009,(07).
[2]Perter Mell,Tim Grance.[J/OL]. http///zamber/archive.2010-07-06.
[3]陳全,鄧倩妮.云計算及其關鍵技術[J].計算機應用,2009,(09).
[4]吳吉義,傅建慶,張明西等.云數據管理研究綜述[J].電信科學,2010(05):34-41.
篇9
關鍵詞: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
當今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尤其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的建設使得數字資源的建設逐漸走向正軌,眾多高校圖書館加入到這一系統,實現了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近幾年高職院校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在天津的舉行,全面展示了職業教育的成果,但是高職院校由于建立歷史較短、資金短缺及學院領導重視不夠,致使圖書館資源相對欠缺,技術力量薄弱,圖書館隊伍建設不完善,只有少數的高職院校加入到了數字資源共建共享的行列。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圖書館還在自己摸索著前進,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使高職院校也能普遍實現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成為圖書館界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高職院校數字資源建設面臨的困難
數字資源的建設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在發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新建院校或由中專升格合并而來的,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第一線上,對于圖書館的投入也大多在紙質圖書的購置,對于數字資源這部分投入很少:再加上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結構不合理,數量也少,缺乏高素質的掌握計算機技術、圖書館學知識、以及其他專業知識的人才。這使得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圖書館很難開展數字資源的建設,有的只停留在書目數據的回溯建庫后維持正常的開放。缺乏資金、人力來開發自己的特色資源。另外,高職院校圖書館缺乏橫向的交流,即使有一定的資金、人力的院校進行數字資源建設,也只能購置有限的幾個數據庫,因無法實現共享,造成了相同的數據庫重復購置的極大浪費。
二、高職院校也應該是CLIAS的一員
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簡稱CALIS),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我國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總體規劃中j個公共服務體系之一。CALIS的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領導下。把國家的投資、現代圖書館理念、先進的技術手段、高校豐富的文獻資源和人力資源整合起來,建設以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為核心的教育文獻聯合保障體系,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知、共享,以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服務。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如何能夠使得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在高職院校共建共享不僅是高職院校本身的努力,也需要教育部、國家的投資以及相關部門的努力和政策的傾斜。
2008年華北地區具有招生資格的高職院校共有163所(不含招收高職生的本科院校和高等專科學校):北京市20所;天津市25所i河北省56所;山西省38所;內蒙古24所[1]。但根據CALIS網站提供的成員館清單,截至2008年1月31日,華北地區共有122個成員館:北京市68個,其中高職院校3個;天津市21個,其中高職院校1個;河北省19個,其中高職院校3個;山西省4個,其中高職院校0個;內蒙古10個,其中高職院校2個[2]。數據顯示163所高職院校中僅有9個圖書館是CALLS的成員館,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圖書館在數字資源建設上都是在自己摸索著前進,沒有統一的領導和組織、規劃,資源數字化標準和程度都各不相同,不利于以后資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例如天津高等教育文獻信息中心作為CALIS天津市中心,負責研究天津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發展規劃,組織天津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方案的實施,健全運行機制,實現資源共享,為天津高等院校的建設發展服務。現有19個高校成員館,其中18所普通本科院校,只有天津職業大學一所高職院校[3]。它們基本上實現了聯機編目、數字資源共享。而20多所高職院校還在閉門造車,沒有統一的領導、標準和采編系統。希望高職院校也都能早日加入到數字資源共建共享的隊伍中。
三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應對措施
(一)建設高質量的館藏圖書書目數據庫
書目數據庫是數字圖書館資源的一部分。數字化圖書館在提供大量全文服務的同時,也仍然需要提供原始文獻服務,這就要依靠數字化的書目數據庫作為服務的基本工具,因而書目數據庫建設對圖書館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圖書館由于經費不足、理念落后、人員短缺、系統缺失等原因,大多對書目數據庫建設不夠重視,書目建設無統一標準、MARC數據缺失混亂,部分圖書館甚至由供貨商直接到館替代編目典藏,書目質量堪憂,不利于檢索查詢和書目數據共享,直接影響著圖書館的服務水平。為此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高度重視書目數據庫建設,盡可能使用聯機編目,制定詳細的機讀目錄著錄細則,選擇適當的回溯建庫方式,切實建設好本館文獻的書目數據庫,最大限度的保證查全率與查準率。同時要積極參加地區性、行業系統、以至全國性的書目建設和聯機檢索,首先實現書目數據數字化和共建共享。
(二)建設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數字資源
高等職業教育與傳統的普通高等教育既有緊密的聯系,又有本質的區別,它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求生存”的辦學方向,努力為社會各行各業的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質量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區別,這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點。共建是共享的前提,高職院校要進入數字資源共享平臺就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數字資源,例如建立本學院的特色數據庫、專業數據庫、專家數據庫、教學教參數據庫、畢業論文數據庫、創建網絡信息數據庫、建好圖書館自己的網站、加強電子閱覽室建設等[4]。如何挖掘自身特色資源,結合本學院的特色,將各種專業的資源數字化,真正能夠符合進XCALIS的條件,是高職院校圖書館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建設高素質的圖書館人才隊伍
數字資源建設要求既懂圖書情報學專業知識,又具備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技能,還熟知多種信息源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但是高職院校圖書館接納的不是學校教職員工的家屬就是其他部門精簡的人員,而部分人員的知識結構單一,業務能力較弱,管理水平較低,與讀者溝通出現問題。高職院校圖書館人員不論是自身的知識、業務能力、外語水平還是計算機技術掌握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整體水平不高,這是數字資源建設中的一大難題。嚴重缺乏高層次、高素質的創造型管理人才和訓練有素、學有專長的專業人才,特別是受過正規訓練的信息管理人才和計算機網絡人才奇缺。因此必須加強圖書館人才隊伍的建設,一方面對現有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另一方面引進高素質人才,特別是熟悉圖書館業務知識、計算機技術、外語、本學院核心專業等方面知識的人才。
總之,高職院校圖書館將有限的圖書館經費主要用于紙質文獻資源的建設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它還將是圖書館最重要的基本文獻資源,無論是滿足當前校園讀者的閱讀需要,還是為迎接以后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辦學條件的評估都是十分有利的。但同時要高度重視數字化資源建設,根據自身特點進行特色數字資源建設,在社會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實現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在充分利用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的同時,為資源共建共享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2008年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高職院校名單,中國教育報,2008年4月9日
[2]CALIs成員館詳細清單截止到2008年1月3日,[2000年7月1日]
[3]天津高等教育文獻信息中心簡介,[2009年7月1日],
篇10
(一)無限制性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教育的需求遠遠超出了教育的供給,對于傳統教育來說,好的學校、好的教師資源都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城市中,對于偏遠的山區我們的教育是無法達到最優化的。網絡教育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個缺憾,這也是我們政府為什么針對西部地區的網絡教育作出明確要求的原因。網絡教育通過這種遍布全球的物理網絡,將教育資源從城市高校輸往偏遠山區,讓那里的受教育者享受到了同等的教育。在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解決了所遇到的問題,對于辦學方面來說,只需要付出固定的成本就可以幫助學校提高教育質量。
(二)靈活、開放性
網絡教育具有整合教育市場、實現資源共享的優勢,學生可以從網絡或者學校的網站下載制作好的教學課程和輔導材料來進行自我學習,這種方式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機會,還打開了終身教育的大門,這就是網絡的開放性給我們帶來的優勢。而且網絡教育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寬松的交流環境,這種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是傳統教育所不能比擬的。
(三)資源整合性
教育資源的多樣化使得我們的教師資源角色也逐漸多樣化,教師的職責和分工也更加細致,在對于各種課程的設計上,不僅要將新的教育理念植入其中,還要在設計上要求出新,因此我們必須要將各種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開發智能軟件,創造互動、合作的平臺來發揮教學資源的優勢對于網絡教育的幫助作用。網絡教育的優勢不僅僅只是顯現在了這幾個方面,其實在我們的日常教育中也可以感受到網絡教育帶給我們的便利,我們相信未來的教育就是通過這種新的科技手段幫助我們學習。在國外,網絡教育成為了一種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發展方式,在我國則是將網絡植入到了各個教育階段。網絡教育憑借其絕對性的優勢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方式,成為了我們業余、自主學習的好幫手,在終身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發展道路上我們和國外的發展路線是一樣的,區別就在于我們的網絡教育的實施需要制定和研究網絡教育的政策,這不僅關系到教育部門,并且與信息產業部門建立完善的網絡設施基礎有著很大的關系,我國的信息產業部門不僅要提供優質、高速的上網服務,還要做到對于偏遠山區的網絡普及。
二、如何發展網絡教育
如何更好的開展網絡教育今后的發展工作已經成為了政府和各大院校最重視的問題。
(一)法律化
對于我們國家的網絡法律法規目前還不是特別的完善,那么為了能夠使網絡教育發展不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同時也為了保護網絡教育的知識產權,實現網絡教育制度的規范化,網絡教育的監督實現法律化是最重要的一步,要將各個方面的權利明確,避免出現一些不必要的爭端,同時國家要加大網絡的監管力度和懲罰力度,健全法律法規,促進網絡教育更好的開展。
(二)市場開放化
網絡教育不僅是學校和政府的重要工作,還要注重對于課件生產公司的發展。網絡教育是不同于傳統教育的新模式,課件的制作和生產能夠幫助學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實質性的提高。為了提高我們的教育水平,課件制作公司可以按照書本的大綱要求和考試安排對于課程進行個性化的制作,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制定出滿足不同需求的課件。
(三)交流和合作
- 上一篇:青年教師培養計劃表
- 下一篇:工程終止施工安全監督申請書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資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