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走向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6: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體經濟走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央視廣告招標素有“中國經濟晴雨表”“中國市場風向標”之稱。如果說廣交會是觀察中國外貿走向的重要窗口,央視廣告招標則是觀察中國內需尤其是消費趨勢的重要窗口,因為廣告是引導消費、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央視廣告招標也是反映企業預判下一年度宏觀經濟的信心指數。
在筆者看來,此次廣告招標首先反映了規模以上企業的經營狀況、資金狀況以及對明年中國經濟的信心。由于央視的特殊地位,近幾年的廣告招標基本是“豪門盛宴”,即大企業、大品牌爭奪主要廣告時段。大企業舍得投廣告,說明對下一年度經濟增長比較看好,也說明企業對“調結構”有信心、看好消費增長將在經濟增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規模以上企業是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統計部門此前的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自今年4月以來首度“轉正”。可以說,2013年央視廣告招標表現出來的企業信心與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轉正”一道,為明年的經濟增長奠定了信心基礎。
此次廣告招標也反映了某些產業發展特點和消費特點。從中標企業的行業分布來看,前三名分別為飲料食品、家電和金融,與往年相比變化不大,而且也不難發現,主要中標者多是“熟臉”。這固然表明消費領域產業發展不太平衡、缺少新的引領者,但從積極的角度觀察,也表明這些行業、企業依然保持著蓬勃發展的勢頭,對經濟發展依然有很大的推動力。
央視廣告招標結果在釋放出上述信號的同時,也對下一步的“調結構”工作有一些提醒。比如,在保持飲料食品等傳統產業增長勢頭的同時,還應加大力度扶持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社會服務業,讓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新的消費增長引領者,讓服務業真正成為重要的經濟發展推動力量。
篇2
美聯儲主席耶倫在提及美聯儲貨幣政策走向時一再明示或暗示市場:加息只是要把貨幣政策從“極度寬松狀態”變為“正常寬松狀態”。包括3月份加息之后,耶倫依然強調,加息之后,美聯儲依然會較長時間保持貨幣寬松。
經濟發展確實是一系列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過于依賴貨幣政策。因為,貨幣政策并非萬靈藥。這個說法非常正確,但同時必須提示:正確的貨幣政策不一定能對經濟增長起到多大的促進作用,但錯誤的貨幣政策一定會對經濟起到強大的破壞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我們必須確保貨幣政策的正確性,而這個正確性不僅基于對全球貨幣政策方向正確的判斷,更重要的是,要對程度有一個精準的認知。
當前政策操作上存在“只顧方向,不顧程度”的問題,這也是人民幣利率、匯率、市盈率是大起大落的關鍵原因。希望我們的貨幣政策操作能夠更加純熟一些。
之所以認為全球寬松貨幣政策還將持續很長時間,絕不能僅僅只看美聯儲貨幣操作“方向”,更要看到“程度”,比這兩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看到美國的現實經濟訴求。美國正在極力擴大實體經濟的規模體量,這當然是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貨幣政策必須配合,絕不可能實施比“中性”更緊的貨幣政策。
另外,美國不可能允許能源、原材料價格無度上漲,這完全不利于實體經濟發育的初期要求。所以,美國現在采用的策略是“放棄部分能源利益,但絕不放棄能源價格控制”,這就像美國“可以部分地放棄美元霸權利益,但絕不會放棄美元霸權”一樣。所以,大的判斷應當是“全球5年之內不會出現能源、原材料價格的暴漲”,而更多的可能性是“隨著生產成本的提高緩緩爬升”。
還有,除了美國之外,其他發達經濟體均未跟隨美聯儲加息,而依然保持著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原因是,歐洲和日本經濟遠沒有美國經濟那樣強健。原因很簡單,德國和日本的實體經濟有著相當的飽和度,繼續擴大需要新的、全球性的增長動力,但全球需求并沒有那么強大,所以不可能為其提供更大的市場。但美國不一樣,美國過去30多年“金融資本主義”的發育,已經使得實體經濟在GDP中的占比很小了,所以增長空間巨大,而稍有增長,美國GDP的增速就會大幅提高。
篇3
歐洲債務危機不是市場化的信用危機,是政府信用的危機,是政府在不知不覺之中造成的債務危機。并非出現債務危機的某個或某幾個歐洲國家的政府有意制造政府的信用危機,肆意踐踏規制政府行為的法律和法令,其實出現債務危機的政府與未出現債務危機的政府一樣,基本上在各國議會的嚴格監督之下,都是遵紀守法的,沒有為所欲為,但悲劇還是發生了,出現債務危機的政府似乎只能自認倒霉。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其中當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但必然的問題是,貨幣理論至今在經濟學界尚未創新,各國政府奉行的都是傳統的貨幣理論,貨幣理論的陳舊直接導致了某個或某幾個經濟相對脆弱的歐洲國家遭遇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自家政府財務的危機。這也就是說,從本質看,歐洲債務危機是一個貨幣理論亟需轉換和推進的問題。
傳統的貨幣理論是實體性貨幣理論。至今,在全世界的大學課堂上講授的都是這種實體性貨幣理論。甚至,在2008年出現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之后,這種已經延續了幾個世紀的實體性貨幣理論也并沒有受到沖擊和質疑。但事實上,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整個世界的貨幣,不論哪一個國家的紙幣,都開啟了貨幣虛擬化的進程。幾十年下來,世界各國的貨幣都已經脫離了金本位,虛擬化為虛擬性貨幣。此時,也就是現在,如果人們還是按照實體性貨幣理論認識現實的金融活動,那恐怕就要刻舟求劍,找不到北了。虛擬性貨幣與實體性貨幣的最大區別,就是貶值的速度相對快。例如,美國在40年前實施的登月工程,大約花費了250億美元,而今,美國人說,再搞一次同樣的工程,恐怕沒有1 250億美元是拿不下來的。這也就是說,美元虛擬化了之后,每10年就要貶值100%。就此而言,若以傳統的實體性貨幣理論匡正現時的政府財政,不出問題那是實屬僥幸,出問題則是很自然的。在理性的缺失下,我們看看已經出現問題的歐洲國家,似乎各國政府都對貨幣貶值沒有警惕,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將民眾因貨幣貶值遭受的損失轉嫁到政府身上,不斷地加大政府對于各項民生事物的補貼,使得政府在貨幣貶值的同時債臺高筑。現在,討論歐債危機,關鍵還不是要替歐人擔憂,而是要十分警惕地面對中國自己存在的問題。目前,中國也是不斷地在加大政府對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包括大舉建設保障房之類善事似乎剛剛開始,如此脫離市場地造福利,長久下去,以后政府必然也會不堪重負。不要以為為中國老百姓做好事就無可厚非,要知道若不能市場化地應對虛擬性貨幣的貶值,正在走向工業化的中國經濟也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在虛擬性貨幣時代,政府不能承攬過多的經濟責任,不能怕老百姓遭受貨幣貶值之苦,就通過政府的財政運作,包括財政信用的運作,非市場化地為老百姓抗事,在維護百姓日常歡樂的同時,迷迷糊糊地走向債臺高筑。當然,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各國經濟理論界都應當認真地承擔起創新貨幣理論的責任,不再讓人們以實體性貨幣理論去求解虛擬性貨幣問題。但是,對于世界各國的政府來說,包括中國政府在內,汲取歐洲的教訓,必須要明確地記住:在有錢的時候不能亂花錢,在沒錢的時候不能亂發債。
篇4
“中國震撼”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發展機制?到底中國是如何做到這一步的?
從基本面來看,近3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成就是巨大的。美洲大陸的發現和歐洲知識、文化、制度和生產要素在大西洋兩岸的轉移,造就了美國這樣的經濟強國。20世紀末以來的全球化與中國的主動覺醒相結合,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世界發達國家的生產要素在跨國公司活動下與中國最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儲備相結合,其所創造的生產能力和所形成的市場容量可想而知。從趨勢來看,21世紀剛剛經歷的這場金融危機,暴露了在跨國公司資本逐利推動下所進行的實體經濟大轉移,已經導致全球經濟實體經濟板塊的嚴重非均衡,發達經濟體走向衰落,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走向繁榮將是一個歷史的必然。
僅僅擁有大量人口并不表示必然會帶來經濟的騰飛。印度是僅次于中國的人口大國,卻在經濟上遠遠落后于中國。正如《中國震撼》一書所說,印度最終必將崛起,但短期內仍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優越正是在于能夠有效開發人口紅利――通過制度的改善和限制的逐步放松,給予人們越來越多的經濟自由和保障,不斷建設起高效率的資源利用機制。
中國的崛起與東歐等新加入所謂“民主政治”陣營國家的衰退和停滯形成強烈對比,人們開始對“華盛頓共識”的有效性產生疑問。自由主義的經濟導向并不是國家發展和崛起的必要條件,實質上,任何國家都必須從其自身條件出發來選擇發展路徑。進行何種形式的制度改革取決于其原有的制度形式,只有在打破制度變遷中已經過度僵化的路徑依賴時,強制的激進的改變才有可能是可行的,但激進的改變并不意味著短時期內的完全顛覆,迅速改變帶來的混亂可能會造成對進一步推進制度改革的阻力。
篇5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GDP占世界比重,自1820年32.9%的頂峰一路滑落,直至1990年觸底。而后從1.83%的最低點開始陡峭急升,2014年達到13.3%,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就這一人類史上發展奇觀的原動力,也正是中國大規模先進制造能力。
一國對先進制造業的追逐,稱之為“為大國的命脈而戰”,在任何市場中;在爭奪經濟的制高點時,決定勝負的力量通常掌握在控制戰略要素的生產者手中,他們不僅影響到技術創新,還影響到貫徹和實施技術創新的能力,即制造產品的能力。
王者歸來
伴隨著全球化的迅速擴張,以債券、股票和金融衍生品為主的金融交易,在封閉的金融領域內部形成了天文數字的金融資產名義數量虛擬增值。沒有實質商品、勞務和投資基礎的虛擬經濟,或者說脫離甚至排擠實體經濟的“以錢生錢”的金融異化,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引人關注的全球化現象。
1978年以來,世界經濟年均增長3%左右,而國際資本年均增長25%左右。據國際清算銀行和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90年全球虛擬資產達到50.04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2.19倍;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全球虛擬資產“爆炸”增長到865.03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14.2倍。
像禿鷲一樣肆無忌憚地追逐更高利潤的美國華爾街和英國倫敦“金融城”,成為這場“金融大爆炸”的“原爆點”,驅動發達國家競相走向以資本市場為主體的虛擬經濟發展,將制造業作為垃圾產業和夕陽產業轉移到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本土實體經濟呈現“空心化”。美國甚至高達70%的就業人口轉向金融和金融服務業。
物極必反,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漠視,必然會受到其鐵面無情的懲罰。1970~2011年間,與資本狂歡相伴的是,全球發生了147次銀行危機。其中,1980年至今,世界經歷了6次重要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其頻度和烈度史上罕見。
尤其在最近的兩次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元區金融危機,重創了全球經濟系統的核心國家后,影響范圍越來越遍及全球。
正是經歷了超乎想象的災難式經濟潰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形勢出現180度的大逆轉: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從束之高閣的“供品”,變成了穩定政局與破解危機的“良藥”。
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發達強健的實體經濟是一國應對危機、擺脫困境的關鍵。金融偏離實體經濟而自我循環,很容易生出金融泡沫。危機爆發后,美歐國家之所以至今難以脫身,重要的原因就是實體經濟的孱弱,包括先進制造能力的退化。
“逐鹿”先進制造
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發展實體經濟,中國經濟基礎和發展戰略自始至終沒有脫離以工業制造為核心的實體經濟。
依靠堅定的國家意志,過去20多年來,尤其是本世紀初加入WTO后,中國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按照聯合國統計數據顯示,1995年中國工業規模總量不足0.4萬億美元,2013年則超過4萬億美元,中國工業規模增長了10倍。由此計算,中國工業占全球比重,從1995年的不足4%上升到2013年的20%。短短11年間,中國僅用11年就將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甩在身后。
美歐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絕非發展低端制造業,而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向高端制造發展,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尤其加大信息技術對新能源、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等產業發展的滲透融合,重新奪回世界制造業的優勢地位。
未來10年將是美歐“再工業化”重建高端制造業的10年,這不但會縮減我國制造業對外出口空間,而且隨著貿易摩擦的日益加劇,強烈沖擊中國工業制成品對世界其他市場的出口規模。
任重而道遠
中國雖然已經是世界制造業生產能力第一的國家,但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離“制造強國”目標還有相當距離。
目前,中國制造業仍然沒有擺脫“大而不強”的現狀,人均工業增加值不及制造業強國美日德的1/3。而且,總體技術水平落后,自主創新能力弱。2013年我國高端芯片進口額2322億美元,超過當年石油進口額。
國內每生產一臺CDMA手機,要向美國高通公司交10美元專利費,而幾乎所有支持中國新4G標準的高端手機都采用高通芯片。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顯示,我國優質、低耗的先進工藝普及率不足10%,數控機床、精密設備不足5%,且90%以上的高檔數控機床、100%的光纖制造裝備、85%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80%的石化設備、70%的轎車工業裝備都依賴進口。
中國工業資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的態勢仍然有待改善。據測算,2010年,單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與此相反,在國際產業價值鏈中,中國制造處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在消耗大量國內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同時,所獲利益甚少。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近幾年,在外需持續萎縮與內需增勢放緩相互疊加、有效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矛盾相互作用下,我國實體經濟總體上很不景氣,工業發展中面臨諸多困難,多數工業企業經營效益出現下滑,實體經濟經營發展風險加大。
中國企業聯合會的“2015中國企業500強”報告顯示,2014年國有五大銀行以占500強營業收入的6.39%,創造了35.6%的凈利潤;266家制造業企業創造40.1%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僅占18.8%,五大行利潤近乎所有制造業企業利潤的兩倍。
這意味著我國制造業與金融業之間的效益“鴻溝”繼續擴大。統計數據顯示,1999~2002年我國虛擬經濟規模維持在10萬億元左右,與GDP維持著1倍左右的比例。2003年一躍超過20萬億,自此迅速擴大,到2009年已達122.5萬億元,為GDP的3.7倍。
中國制造業在“大而未強”時刻,外有強鄰環伺,內有“脫實入虛”隱患,何去何從?自古華山一條路,唯有向上,美國工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將是砥礪中國制造走向強大的最好“磨刀石”。
不要失去創新能力
篇6
奧運行情作為一個從去年就開始提前反應的市場符號到今年,面臨著宏觀經濟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行情不可能因為奧運會這么一個概念就改變走勢。奧運行情如果存在的話早就應該出現了,奧運的前期投資是巨大的,如果有效應也應該早已顯現出來。
新世紀周刊:那就是說現在該放棄對這個行情的期待了?
葉檀:資本市場是一個提前反應的市場,奧運行情目前就是一個維穩行情,不存在牛市行情,奧運行情應該在去年就已經提前反應掉了,我相信奧運行情已經在去年的大牛市和今年的一次次略微反彈中被徹底地透支了,能維持現在這樣的行情已經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了。誰要是再期待,那么就等于準備在股市里被套。奧運會開了,再期待什么奧運行情等于自己買套,充當最后一個接棒者。
新世紀周刊:后奧運時代市場會發生什么變化?
葉檀:這個難說。我的預測是奧運后市場要往下跌,之所以現在“維穩”是因為還處在奧運的特殊階段,我覺得政府的輿論和隱形的措施已經做到極至了,很多對實體經濟的糾偏措施會在奧運之后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都等著這個平穩,奧運會后支撐這個平穩的理由不再存在,我預計會下跌,可能會跌到20∞點,然后在年底或第四季度再反彈,
新世紀周刊:整個奧運后的中國經濟會呈現什么走向?
葉檀:奧運后宏觀經濟的走向我想是有一些此前被奧運壓著的政策該出臺了,看CPI的情況,如果CPI下降,會有一些貨幣緊縮政策放松,也應該放松了,因為目前我們的實體經濟很不好,尤其是外向型的現在都處于一個非常難過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策稍微放松一些,大家的預期會稍微好一些。
新世紀周刊:奧運給中國的資本市場帶來了長期的利好嗎?對于普通投資者該保持怎樣的心態面對讓人失望的奧運行情?
篇7
由于門檻降低,實體經濟創業者將增加,新興行業、服務業風起云涌,傳統的周期性行業水深火熱。傳統業者要在全球布局、品牌創設方面降低成本,政府的扶助之手不會向周期性行業傾斜,一些大而不倒的鋼鐵等行業將進入并購重組的高峰期,而高效率企業獲得了千載難逢的吸納低價資產的機會。對于出口型實體企業來說,他們還將面臨溫水煮青蛙式的匯率上升。
2014年的股票市場恢復正常,并非股指一飛沖天,而是改革逐漸拉正了歪曲已久的股票“比薩斜塔”,為長遠的健康打下根基。
穩健的貨幣政策、越來越高的企業負債率決定了,以往靠大規模資金沖擊股指的做法已經形不通,加上境內外的對沖,股指期貨與現貨的對沖,融資的杠桿,股指在一個狹窄的區間內劇烈震蕩、來回洗牌,是個長期的過程。只有上市公司的質地得到充分暴露,上市公司成為財富創造機而非財富毀滅器,只有政策的利好加上堅定的執行力,我們才能見到市場從根本上獲得信心。
預計到2014年1月底前,約有50家企業完成程序并陸續上市。而新三板等市場陸續啟動,上市金融機構融資加快,我們還將看到更多的震蕩。無論以什么樣的名義,融資就是融資,除非學會回購,學會留存利潤,否則股票市場的玩家將堅守最后的賭局,絕不會輕易退場。
萬科與央視東方時空新年關于土地增值稅的第一仗,顯示了房地產輿論爭奪戰正酣,2013年的爭論不過是序幕。房地產市場在歷經種種道德、經濟指責后,還會繼續維持其投資、金融的核心地位。除非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發生根本變化,地方政府主導投資變成市場主導投資,金融信用體制真正建立。你罵,還是不罵,房地產還是屹立在那里,原因就在于實體與金融都離不開房地產。
越來越多的人擔心房地產大廈將傾,因此有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商在發達市場布局對沖,2014年房產稅很可能擴圍,否則數年后中國經濟必有一劫。三四線城市的空房,象征著傳統投資方式在經濟板塊已經走向沒落。
經濟需要安全,需要信用,更需要效率。而所有這一切目前集中到了民生上,集中到了底線游戲規則的建立上。兩者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正因為沒有底線游戲規則,才有今天空前嚴重的貧富差距,正因為嚴重的貧富差距,使得中國的消費、投資等各項經濟行為都遭遇扭曲。當農民在少量的耕地上刨食,在流水線上成為機器,有太多的人午夜在倫敦街頭排隊購買奢侈品。
從一個農業國家轉向市場經濟國家,原有的規則都需要更改,這是浩大的工程,沒有強有力的改革家、沒有明智的決策、沒有基本開啟轉向市場時代的民智,轉變不可能成功。
篇8
美國經濟消費率下降
世界市場比危機之前變得更加擁擠。一些主要發達國家在這次危機后會提高儲蓄,減少消費。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美國經濟的消費率會有所下降,這將導致世界消費結構調整和世界貿易的巨大調整。盡管現在的消費率下降幅度有危機時期過度調整的因素,但由于“去杠桿化”,金融泡沫破裂,西方的儲蓄傾向會有所提高。這意味著在外需萎縮的情況下,中國能否及時提高消費占GDP的比重,將決定我國經濟是否可以持續增長。
回歸實體經濟
危機爆發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意識到金融永遠是和風險相聯系的,過去片面強調金融,過度依賴金融。金融泡沫破裂,金融服務業縮水,表明金融服務業不能脫離實業的發展。現在各國開始認識到,要積極保持和發展實體經濟,才是經濟的基礎。中國要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注意金融與實業的關系,繼續發展金融服務業,但更要大力發展制造業,而不是輕視制造業。
新興市場將成主體
危機之后,發達國家將有可能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美國、西歐經濟不會衰退或者負增長,但會有一段時間的零增長。而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則勢頭強勁: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要達到8%,印度要達到9%,拉美國家會有5%左右的增長。因此,在“后危機時代”,“新興市場”在國際上會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現在“新興市場”本身已占世界經濟的40%以上,危機過后新興市場經濟體總體將持續增長,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超過一半。新興經濟體將更重視相互的市場,需要更緊密的合作,化解貿易摩擦。中國和中國企業能不能抓住機遇,更好地利用新興市場,將成為另一個重大挑戰。
低碳經濟成為新增長點
危機加劇了人們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欲望,由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引發的低碳經濟熱,低碳產品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總體來說,環保和低碳會給每個行業和企業都帶來改變,企業現在就要適應這種趨勢。目前,美國、日本將能源投資與低碳經濟建設作為應對危機的重要手段。而以此為新起點,西方國家將長期把低碳經濟作為新的需求增長點,并在國際政治上推動其他國家加入這個市場。能否抓住機遇,能否分享這個新的增長點,對中國和中國企業將是一大挑戰。
今年,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預計將逐步開始落地成為各項具體的政策或產品標準,從而啟動低碳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推廣應用。低碳技術普及可能會率先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智能電網建設穩步推進。將有更多的城市加入電網升級的行列中來,而作為智能電網終端的應用和設備,如:智能電表,也將開始小范圍試點。2、工業技術改造持續進行。在重點行業重點設備改造深化的同時,一般企業也將推廣通過對各項生產和管理系統實施統籌設計的低碳整合方案。3、綠色建筑開始推廣。建筑標準中將更明確的包含節能目標,而新型綠色建筑也將成為建筑開發商的新賣點。4、以社區為單位的循環環保系統(集中太陽能系統,社區能源、水循環系統,社區廢物處理系統)有望試點運行。
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
換個角度來看,危機其實也是轉機。中國企業將以此次危機為轉折點,更多地走向國際化。
篇9
在施工項目成本管理系統中,每一環節都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文中論述了成本預測、成本計劃、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四個環節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以及怎樣把成本控制貫穿于施工項目全過程,以獲取最大利潤,并著重對成本計劃進行了重點論述,保證決策的成本目標實現的相關措施,以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成本預測;成本計劃;成本控制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system, each link is relationship and the mutual effec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st forecast, cost plan, cost control and cost accounting four links to each other and role, and how to control the cost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order to get the biggest profits, with the focus on cost plan this paper, the cost of that decision realizing the goal of the relevant measures to make the enterprise in the fierce market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Keywords: cost forecast; Cost plan; Cost control
中圖分類號:F406.7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建筑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建筑施工企業能否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關鍵在于企業能否為業主提供質量高、工期短、造價低的建筑產品的同時自身也能獲得相對較大的經濟利益。而企業能否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關鍵在于有無低廉的成本。因此,建筑施工企業在項目施工中要以盡量少的人、材、機消耗創造較大的價值。通過施工過程中的管理及竣工決算達到收支平衡,并有所盈余,這正是施工企業所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建立和健全企業的成本管理體制。
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大體上可分為四個環節:成本預測、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在施工項目成本管理系統中每一個環節都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
1、投標報價階段的成本管理—成本預測
投標報價階段的成本預測是指通過取得的歷史數字資料,采用經驗總結、統計分析及數學模型方法等對成本進行判斷和推測。為企業經營決策和項目經理部編制成本計劃等提供依據。在此階段,項目經理、造價部門、技術部門人員應積極參與,要充分熟悉并理解整個招標文件的內容,并以專業的眼光找出業主招標文件的錯誤、漏洞。該錯誤的發現,不僅是為投標提疑用的,更是為工程技巧報價提供依據,為今后工程實施中索賠做好準備。通過參與投標全過程使有關人員對該工程成本有個大概的了解,對哪些地方盈利、哪些地方可能虧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一階段成本預測的方法通常是根據施工圖算出的工作量或業主提供的工程量按相應定額進行組價,材料價按市場詢價,得出施工工程基本直接費,在此基礎上根據技術部門提出的技術方案措施,如現場圍擋、場容場貌、材料堆放、臨邊防護、垂直方向交叉作業防護等安全文明施工與環境保護措施;現場辦公生活設施、施工現場臨時用電等臨時設施;機械配備等算出工程措施費。同時根據該工程的規模,計算出現場管理、規費、資金成本、上級公司管理費、稅金等,得出承接該工程的全部直接支出,即工程預算成本,以此作為公司投標報價的最低限制。
2、中標后開工前的成本管理-成本計劃
這一階段是造價管理人員編制目標責任成本的過程。目標責任成本按中標預算扣除間接費、總包管理費、稅金、節約率等得出項目預測成本。目標成本的測算一般分為實體性消耗測算和非實體消耗測算。
2.1實體性消耗測算
直接構成工程本體的消耗量的測算,一般遵循定額量、市場價的測算方法。工程中標后首先應對工程的實體工程量和單價進行復核。復核的重點是對項目影響大的關鍵部位、重要工序、工程數量大、在總造價中所占比例大的項目或材料。如結構施工中的混凝土、鋼筋、二次結構的砌體等。數量價格都分解成表格,如不涉及經濟秘密,把這些數據公布出來,這是工程成本最高限,不能突破。施工員下任務單,材料員采購材料、發料時都要核對一下這個限額,這樣就有一個無形的尺度在控制成本。
例如:某工程中標后重新復核混凝土工程量對比如下:
復核混凝土工程量比投標量多105.9m3。分析各標號混凝土工程量的特點發現一般工程用量較多的C30預拌混凝土本工程用量較少,而C25預拌混凝土用量較多。多數混凝土攪拌站在報價時根據以往經驗會把C30預拌混凝土報的較高,而其他一般用量相對較少的混凝土報價降低。利用這一特點在混凝土詢價過程中盡量壓低C25預拌混凝土的價格,以達到最終混凝土成本總價較低的目的,取得更大的利潤。
其他主要實體工程量及單價的測算同理無外乎以下兩方面的確定:一方面是實體材料消耗量的復核及確定,現行的清單報價在組價時一般套用2001年北京市建設工程預算定額,所以目標成本中的實體材料消耗量一般沿用定額消耗量 。另一方面是單價的復核及確定,當發現投標單價較低時應及時反映給項目經理和技術負責人,以便在以后的施工過程中通過洽商變更的形勢改變施工做法,以達到重新認定價格的目的。詢價過程是正確確定目標成本的最重要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大型材料進行采購招標的一個督促,如結構施工中的鋼筋、混凝土、砌體等。對此類材料目標成本,不僅僅是看到眼前的價格,還要關注材料的走勢。這個時候要多問問與我們長期合作的一些材料商 ,他們對材料價格信息比較靈通,對材料市場的變化也比我們敏感,有利于正確把握材料價格走向。此外也要多關注國家相關政策,也就是大環境的走向 。目標成本測算往往在進場施工前進行,與工程開工時間臨近,所以測算時的價格有時也就是材料招標的價格。其他小型材料價格的確定也要通過項目經理部的器材部門貨比三家進行確定,以質優價廉為最終目標。 在確定材料價格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材料市場價格的走向考慮一定的風險。此外對那些損耗很大的小型材料及低值易耗品可直接包給勞務分包單位,這樣有利于杜絕材料的浪費。
2.2非實體性消耗測算
不直接構成工程本體,但在施工中必須發生的那部分消耗量,主要包括人工費、模板及腳手架費、機械費、臨設費、其他直接費等幾大部分。首先要做好投標施工組織設計與中標后實際施工組織設計的比較,根據中標后施工組織設計計算各項非實體性消耗。
篇10
目前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中小企資金鏈斷裂,從今年4月至今,溫州已有90多名企業老板因欠下巨額債務而卷款外逃,債務總金額估計有近200億元。據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的抽樣調查問卷,共有300個家庭參與問卷調查,收回的266份問卷顯示,有89%的家庭是資金出借方。全民高利賃絕非虛言。
高利貸不僅僅是人性貪婪的縮影,更是中國重要資源配置失靈的表現。在三十年的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迄未建立針對民企的風險篩選與監管體制,民營企業表面地位與實際地位產生重大錯位,表面上受到禮遇,實則處處掣肘,與中小企業相配套的民間金融從未獲得立錐之地。小額貸款公司存款受限,村鎮銀行大股東受限,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在嚴厲的約束下無所作為,在貨幣緊縮之時,往往成為高利貸者的幫兇。
根據一項調查,有20%的中小企業從未有過借貸行為,有50%的中小企業有過民間借貨行為,官方金融機構基本無所作為。在溫州,幾乎所有的人,80%的家庭、手有余財的公務員等,全都加入盤剝實體企業的行列,飲毛茹血的行為如同劈向溫州實體經濟的利斧。理智的人誰都知道這是自殺行為,一旦實體經濟,當地經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對本土發展喪失最后希望的人,把高利貸收益作為移民前的最后儲備金。
目前的環境不適宜實體經濟生存,過多的貨幣使投資收益遠超過實體贏利,只要寬松的貨幣政策不變,無投資渠道、身處困境中的中小企業就難以脫困。被廣泛引述的一個案例是,―位不愿具名的企業主向晨報記者介紹,自己的工廠有1000多名員工,一年辛苦到頭利潤不足百萬,而太太在上海投資十套房,8年間獲利超過3000萬。
- 上一篇:高中學生如何提高數學成績
- 下一篇:母嬰保健技術服務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