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2: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從眾心理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從眾心理的原因

篇1

【關鍵詞】中職生;從眾心理;原因;控制

從眾心理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受某個群體的影響,最終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采取與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現象。通俗地講,從眾就是“隨大流”“人云亦云”。中職生從眾心理的主要表現有學習從眾、消費從眾、擇業從眾、戀愛從眾、作弊從眾、曠課從眾。

一、中職生從眾心理產生的需要

(一)與群體保持一致并實現共同的目標

人們總是會選擇和其有共同愛好或者共同目標的人做朋友,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小群體。在這個小群體中,大家會盡量和這個群體的成員保持一致,并且希望和他們一起實現共同的目標。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會出現一些意見不同的時候,持有不同意見的那個人會放棄自己的意見來和群體保持一致。

(二)為取得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好感

中職生在進入一個群體時,總是希望能被群體里面的其他成員所喜歡,沒有一個人愿意被群體中的成員討厭。這樣一來,群體中大多數人的言行就會影響少數人的言行,因為大家都想被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喜歡,不想與他人不一致而引起其他成員的討厭。

(三)想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中職生加入一個群體是因為自己需要朋友,加入群體之后也希望能和群體中的所有人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自己和群體必須在言行上保持一致,害怕自己的意見和別人不一樣時,群體里面的其他成員會因此而孤立自己,怕自己失去朋友。

(四)不愿承受c眾不同的壓力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當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時,總是要承受很多壓力,要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要承受那些冷嘲熱諷。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受這樣壓力,所以中職生會選擇“隨大流”,不與眾不同,就不會承受什么壓力。

二、中職生從眾的原因

當今的中職生之所以產生從眾心理,是由個體內部自身的特點和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

(一)個體因素

1.缺乏自信

有些中職生從眾是因為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的行為、觀點或者想法和別人不一樣時是錯誤的,嚴重缺乏自信心,于是就會放棄本來的行為、觀點和想法來追隨別人。

2.依賴心理

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從小被父母溺愛,什么事都依靠父母。等到離開父母時,這種依賴心理依然存在,他們只能將對父母的依賴轉嫁在同學身上,盲目地從眾。

3.害怕孤獨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有強烈的被他人接納、理解和尊重的需要,一旦集體中的大多數人產生某種行為,自己不敢也不愿“反潮流”,怕受到其他人的非議和排斥,乃至孤立,怕大家不理解或被別人拋棄,于是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放棄個人意見而附和集體或社會要求,以取得外界給予種種補償,并把從眾當成適應群體的良方。因此,為確保所采取行為的安全性,不被排斥懲罰,很多中職生在同宿舍或同班級的大多數人的意見面前通常會選擇“隨大流”。

4.攀比心理

攀比是青年人很容易產生的一種行為,攀比是由比較而產生的。有了攀比,中職生就很容易選擇一個“參照物”來進行比較。一旦選中了“參照物”,中職生就很容易不顧一切地去模仿。

(二)社會因素

1.社會通信的發展

由于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都還不成熟,中職生在行動上往往缺乏深思熟慮,往往具有興奮性和沖動性的特點,對新鮮的事物總是存在很大的好奇心。而社會通信的發展導致其出現從眾行為。

2.學校的群居生活環境

人是社會性動物,不能離開社會而孤立地生活。校園是一個群體共同生活和學習的地方。由于學生之間年齡相差不大,屬于同輩群體,因而容易受同輩群體的影響。

3.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的權威過于強大,很多學生只好順從父母,不愿意違背父母的意愿,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唯唯諾諾的性格,此后變得什么都害怕,在群體里面也不敢發表與他人不一致的觀點。這也是中職生從眾心理產生的因素。

三、從眾心理的作用

(一)積極作用

1.有利于群體集中全力達成共同目標

群體成員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會和群體保持一致。

2.有利于中職生增強集體意識和集體凝聚力

在群體中從眾可以使大家同心協力,朝著一個方向共同努力。這樣一個互助過程可以使群體成員增強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并且可以增強群體凝聚力。

3.有利于中職生良好作風、習慣的養成

中職生中的正面典型,可以帶動身邊一部分人,如果這群人都這么干,那就會使另一部分人產生從眾心理,并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

(二)消極作用

1.抑制個性的發展

盲目地從眾對于在群體中處于劣勢的中職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中職生在班級、宿舍中處于劣勢,很容易放棄己見而從眾。如經濟貧困的學生如果把貧困看作自己的一種“缺陷”的話,那么他們會向經濟闊綽的學生看齊。

2.阻礙創新意識的形成

盲目地從眾會形成“一家之言”,容易形成死氣沉沉的學術氛圍,嚴重妨礙創新火花的產生。

3.社會不良現象的侵入

現在通信日益發達,社會中的各種不良現象通過各種渠道侵入校園,使校園文化處于一個亞健康狀態。盲目地從眾更使得中職生深受其害。

四、消極從眾行為的有效調控

從眾是不能被完全消除的,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中職生的從眾心理,來建立健康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氛圍,讓中職生在一個健康積極的環境下學習和生活,并展示出自己獨特的個性。對于消極的從眾行為,我們應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有效的控制。

(一)增強中職生的自信心

對于缺乏自信的中職生,要控制其從眾行為,首先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例如讓中職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使其體驗成就感;也可以讓他們做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事,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比較投入,獲得成功的概率也會增大。家長與教師對于學生的任何一點進步都要予以肯定或表揚。

(二)培養中職生健全的人格

中職生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思想情感和心理方面的問題。學校應該注重中職生人格的發展,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中職生課程中,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設立一個心理咨詢中心,幫助中職生解決各種心理問題。

(三)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會形成良好的集體風氣,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行為的科學管理。教師運用強化管理方法,抑惡揚善,將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發揚光大,使之成為集體的精神財富。

(四)在實際情景中減小群體壓力

中職生從眾有時候是迫于群體的壓力,群體成員選擇了和自己不一樣的意見時,人數越多,壓力越大,這樣就更加容易影響自己的判斷。因此,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地減小群體壓力,群體中的意見可以不公開,大家各執己見。群體壓力減小,就減小了中職生從眾的可能性。

(五)積極幫助中職生規劃中職生涯

中職生的目標不明確是產生從眾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輔導員應該盡可能地和學生建立起一定的友誼,以更好地深入到學生當中,了解他們的困惑和迷茫。學校應該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列入教學范圍,幫助中職生明確自己的目標,并且認真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然后按照自己的規劃一步一步慢慢地前進,最終達到目標。

(六)培養中職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師應培養學生明確的是非判斷能力,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良好道德品質,使學生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自X抵制不良行為,克服自身弱點,用自己的言行來維護群體的利益。

總之,從眾是一個人日常生活中心理活動的一部分。中職生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從眾心理,但是要分清是非標準,對于消極行為和社會中的不良現象,必須清楚自己的立場,堅定自己的信念。教師應充分利用中職生的從眾心理,將中職生的行為帶到一個積極健康的軌道上,讓中職生不斷完善自我,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大學生;從眾心理

一、大學生從眾的常見行為

大學生的從眾主要表現在學習、消費、戀愛、就業等方面。

(一)大學生在學習上的從眾

走進大學校門,對于剛進校的大學生來說,一切都變得不同,所有的感覺都很新鮮。他們會不同程度上的學習宿舍甚至班里的其他同學,他們不但保持自己固有的學習習慣,并且與其他的同學保持一致。而且在生活情趣、業余愛好以及作息也容易從眾和趨同。如果自己不從眾的話,有時候在一定程度上會被認為孤僻,與眾不同,甚至不合群。大學校園中常常存在著一種現象,剛進校門時,大家的程度都差不多,但是一段時間過后,大多數同學會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進步與退步。參加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證書考試以及培訓、考取各類證書,所謂技多不壓人。不管是宿舍,還是班級的同學無不努力的學習,為以后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大學生之間的這種心理趨同,正是從眾心理的主要表現。

(二)大學生在消費方面的從眾

現如今的眾多消費群體眾,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備受關注。大學生年齡小,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所處的群體又十分特殊,所以他們的消費理念和心理都與社會上的其他群體不同。現在的大學生愿意追求時尚,容易攀比,消費出手闊綽,從眾心理也十分明顯。盡管家里不是富裕,但是他們為了不被其他同學看不起,不愿意讓人說自己窮,他們更愿意在消費上與其他同學保持一致,表現出強烈的從眾心理。

(三)大學生在戀愛方面的從眾

進入大學后,學生們都不再似以往埋頭苦學,他們放下考入大學的思想包袱,開始了他們新的人生征途。而且大學生又處在青春期,身體里的荷爾蒙使他們表現出和異流的強烈愿望。每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大學里面的戀愛已經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有的宿舍幾個人談戀愛了,沒有談戀愛的人往往會覺得是自己哪方面不出眾,感覺自己和同宿舍的舍友在這方面沒有共同話題。甚至班上一大部分人談戀愛了,沒有談戀愛的人就會感覺不合群,或者無法融入到群體當中,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向大家看齊。

(四)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從眾

現在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面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化。大多數大學生都不愿意從事藍領工作,更多的愿意進國家單位,覺得有保障,生活比較安逸。大學生學生在畢業的季節就會選擇考研繼續深造,或者是加入考公務員和事業編制的大軍中。甚至有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擇業的時候根本難以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從而表現出從眾心理,

二、大學生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

(一)輿論

大學生的三觀還尚不成熟,又易受其他人的言論影響,過多的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輿論是一種社會力量。俗話說“眾志成城”,“眾怒難犯”,在受挫或是自信心不夠的情況下,他們就容易受別人的輿論影響。他們就會放棄自己的原有想法而去在意別人的輿論,行動上就會備受影響。希望自己與別人保持一致,尊重別人的意見,變得優柔寡斷,思想易受影響,進而形成隨大流的心理,進而走進從眾的漩渦。

(二)群體壓力

個體在認知,判斷與行為等方面自愿與群體眾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然而在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中卻存在著一些約定俗成的群體規范,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表現出一種不約而同,他們會在一些方面表現的特別突出。群體環境和群體氛圍對大學生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壓力。所以為了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大多數學生就會重視群體的壓力,從而選擇從眾。

(三)言語暗示

大學生在日常活動中總是以同宿舍、同班級的情況出現,關系好的幾個經常在一起,聊人生,聊學習,談古論今,遇到問題總會大家一起商量,一起解決,很大程度上就會受到別人的言語暗示,會使大學生很快做出決定,他們會覺得大家說的都有道理,大家都是為了他好,甚至覺得就應該這樣子做。有時候個人可能會產生疑問,但是同他關系好的人又給他講的頭頭是道的,也會促使他放棄自己的想法,接受同學的意見和建議。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從眾心理。

三、結束語

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學生產生從眾心理的重要原因,才能使高校工作者更進一步的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為大學生制定出相應的政策法規。如果將從眾很好地引導大學生,將會使它更加的發揮出它的優勢,從而使大學生的發展更加完善,使社會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韓華.大學生從眾心理,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切入點[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2,(9).

[2] 吳亮.當今大學生從眾心理成因及其對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2)

[3] 吳貴生.溫義媛.大學生求職擇業中從眾心理的調查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5,(10).

篇3

關鍵詞:從眾心理 積極因素 組織文化

從眾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象的團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行為的心理狀態,也就是知覺、判斷、信仰以及行為表現與群體中大多數人一致的現象,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從眾是人類具有的一種普遍的、客觀的社會心理現象,在大學里消費從眾、學習從眾、擇業從眾、戀愛與性觀念的從眾例子屢見不鮮,因此長期以來,從眾心理一直受到批判。事實上,從眾除了具有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想、使人變得無主見、盲從等消極影響外,[1]它還有很多積極因素,如可以使個人的認知和行為合乎社會規范,有利于活動效率的提高和目標的實現,有助于個體借鑒他人的智慧經驗,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等。所以,在培養未來國家棟梁的大學里,管理者應該把握大學生心理,巧妙利用從眾心理的積極影響,建構積極向上的精神與行為文化,營造良好的學習與生活氛圍。

一、從眾心理在高校學生組織文化建構中所起的作用

高校學生組織文化是高校學生在長期的組織實踐與各種環境要素的互動過程中創造和積淀下來并為其他學生認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價值、群體意識、制度和行為規范的綜合反映。[2]在建構高校組織文化的過程中,大學生的從眾心里可以起到正向功能。

1、導向作用

從眾心理對組織文化建構的影響從新生踏進大學校門便已開始。十八九歲的大學生開始背井離鄉,去異地求學。在陌生的環境里,他們急于希望周邊的同學和老師們從情感上接受自己,所以此時他們在舉止行為時,會很依賴周圍的人,盡量和其他人做的一樣。高年級學生的行為舉止是新生了解已有高校文化的第一批教材,所以,新生的從眾心理對于學生組織文化建構具有積極的導向功能。這種導向功能可能就是一個學校的組織文化為何得以傳承的原因,也是和某大學生長聊后會從其言行舉止判斷其是北大還是清華的學生的原因。

2、凝聚作用

從眾是個體對群體或組織的政策、法律、規章、條例和愿景的“從”,也是個人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盡量“隨大流”的“從”。這種“從”恰好可以使大到一個學校,小到一個班級的成員建立共同的愿景,齊心協力為同一個目標奮斗,甚至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外活動效率。例如一個班級為了獲得優秀班集體的稱號,大家都會團結一致,哪怕是集體榮譽感不強烈的同學,也會在群體壓力或影響下出自己的一份力。正由于人之為人的從眾心理,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學校可以在關鍵時刻凝成一股繩,而不至于成為一盤散沙。由于從眾而引起的團結和向心力在新生集體中尤為容易建立,表現也很突出。如果新團體的成員能夠建立積極向上的共同愿景,團體的整體素質和團結力會很高。

3、約束與規范作用

任何組織都有規章制度、紀律和行為準則。高校作為培養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機構,更是不例外。一個組織的規章制度和價值體系會熏陶身在其中的成員,使其向組織預期的目標接近。如果學校某個成員的行為詭異,與大家的不一樣,不僅會受到學校基于規章制度的處罰,更多的是要受到周圍人群的言語嘲諷和行為舉止的蔑視。學生可能不在乎學校的隱性懲罰,但最怕在全校學生大會上作檢討,就是害怕當自己與別人與眾不同而遭到群體輿論。正是由于擔心自己與別人不一樣會產生心靈懲罰,每個人都盡量使自己的認知和行為合乎學校規范。另外,一個組織之所以規范,不只是因為制定出了幾十條的行為規則,主要是因為學校依據規章制度,把沒有從眾的同學過濾出來,讓大多數人群的力量去震懾這些個別同學,最后使其從眾。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群體的相互約束力量才是強大的。學校和班級在大家的從眾心理的相互制約下,才成為一個有紀律、有規矩的組織。

二、利用從眾心理構建和諧的學生組織文化

俗話說,吃螃蟹看大家。每個人都有不自覺的從眾心理,別人的某些動作或言語往往會對他人產生一些暗示,有的人就會不自覺地學,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普遍現象。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和學生心理健康的陶冶者,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合理利用從眾心理的積極作用,通過營造積極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引導大學生規劃大學生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構建和諧的學生組織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1、積極營造和諧的群體校園文化氛圍

事實證明,一個學校已有的學校文化氛圍對每一年進入的新一屆大學生群體的文化建構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很多剛進來的新生把信得過的老生和老鄉作為他們學習的楷模,在學習和校規校紀遵守方面向他們看齊,容易導致“從良則良,從莠則莠”,所以積極向上文化氛圍的建設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程。首先,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學生行為的科學管理,在新生入學之前,對大學的老生進行組織文化的灌輸,讓他們起模范的作用。對已出現的阻礙優秀文化建設的因素進行校正,使老生把學校的優良文化內化為自己的價值體系,明確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鼓勵和引導他們做新生的良好楷模。其次,積極發揮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正向激勵功能,對非正式群體自發形成的良好輿論、行為規范應加以鼓勵和引導。對不好的從眾現象通過“角色期待”、“興趣誘變”等積極的心理暗示法予以制止,使其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3]再次,倡導民主和諧校園氛圍,使新生在適應大學校園的新環境過程中有歸屬感,在情感上認同并依賴這個團體,增強團體凝聚力。

2、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從唯物辨證法的角度分析,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起決定因素是內因而不是外因。社會輿論和集體氣氛可以成為影響個體從眾行為的外部因素,但從眾行為的最終產生,還是大學生個體內部心理矛盾運動的結果。作為教育工作者,積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的同時,在工作方法上應更多地采用啟發教育,使他們自覺自愿地融入主流。[4]例如新生入學后,對其進行入學思想教育,給精神文化的建設注入思想之源。另外,我們要關注學生群體思想動態,準確了解和掌握個體心理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道德體系和價值體系。同時,對部分學生的盲從要運用策略加以引導,使消極化為積極。

3、積極幫助大學生規劃學習生涯

大學新生一入校,就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學業規劃教育。大學生目標不明確,他們很容易產生負面從眾心理。我們應重視學生第一時間的校園文化感觸,通過表揚和宣傳大批優秀學生、班干部、杰出創業青年和學校取得的成就,讓大學生為自己選擇該校而自豪和驕傲,并建立自己的大學生涯目標。輔導員和班主任等主動深入到學生中,細致開展教育工作,積極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和人生規劃的指導。在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利用從眾心理,先幫助一大批人規劃大學生活,并通過開展大學規劃交流活動,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營造氣氛,迫使個別人也規劃自己的未來。

三、結語

在大學校園里,學生的從眾心理的負面影響表現更顯性一些,常常引起非議,有時甚至忽略了從眾心理在學生組織文化建構中的積極作用,因為它們是隱性的,我們不易察覺。所以,對于利用積極利用從眾心理建構組織文化的研究很少。然而,學校之所以規范、集體凝聚力強,以及學生在生活和學業上有進取精神,都與大學生的從眾心理有關。大學生思想的可塑性很強,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探索,發揮從眾心理對大學生組織文化建設的正面作用,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杜艷.當代大學生從眾心理的成因與調節[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8(5)

[2]鄭立.組織文化理論視角下高校組織文化建設的意義和途徑[J].教育與職業,2008(30)

篇4

幼兒園是個由幼兒為群體成員以班級為單位組成的群體。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把幼兒教育內容劃分為五個領域,其中,在健康領域中提出,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的和體育活動,配用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并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通過前階段在教學活動中對幼兒表現的觀察,經過觀察和分析,發現在幼兒園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群體心理效應。長期的觀察發現群體心理對幼兒有著以下幾種影響:

一、群體心理對幼兒起一定的社會阻抑作用我平時注意到要與孩子多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班上的大部分孩子很樂意與我一對一進行交流。然而當我在體育活動導入時提出一些設想性的問題時,這部分孩子很少主動回答。對于這個問題我很是不解,就找機會與一些孩子交談,一些是因為自己的知識不夠豐富,不會回答;還有些則說:“我怕我回答的不對,其他小朋友會笑我。”終于明白了,原來孩子們處于這個群體中間,許多人在一起進行同樣的活動,群體的心理活動對個體的心理活動產生了阻抑作用。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于身心高速發展的階段,如果現在不能正確的引導幼兒面對群體心理,會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等多個方面的發展。

為了幫助幼兒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平時的交流中鼓勵他們上課多發言多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適當的給予他們展示才能的機會。在他們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時,我都及時的肯定他們的問題,再詳細地進行解答,直到他們明白為止。在他們出現答非所問的時候,我并不會因此投以他們責怪的眼神,而是對他們進行提示:“你聽明白老師提出的問題了嗎?”之后會引導他們找出正確的答案。幼兒的心理健康與掌握正確的文化知識是一個兩手并重的問題,不存在孰輕孰重,因此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式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

篇5

關鍵詞:從眾心理;大學生;體育運動

1.從眾行為的定義

從眾行為常被大家理解為“人云亦云”“隨大流”“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等行為,準確地說,從眾行為指由于群體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個體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態度,而使個人的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終原因是為了緩解或消除與群體大眾間的矛盾和沖突,緩解壓力,增強安全感。

從眾行為因其具有一定盲從性,故產生的結果也為雙重性。一方面其有助于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有助于學習他人經驗等;另一方面則會束縛思想、扼殺創造力和抑制個性的發展。我們要趨利避害,努力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2.發揮從眾行為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效應

(1)擴大高校體育組織的規模。心理學家認為,某種意見持有人數量的多少是影響從眾心理最重要的因素。事實證明,很少有人能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繼續堅持自己的看法或行為。在一定程度下,從眾率的高低隨群體人數的增加而不斷上漲。大學生雖已成年,但其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沒有完全形成,“隨大流”現象更易發生。

(2)合理樹立“行為參照”。有時無助的處境、重要的抉擇都會使從眾心理越發嚴重。此外,相似性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往往比較容易接受在年齡、性別方面與我們相似且有著相似想法和行為的人的影響,利用“相似性”原理,為廣大學生樹立“行為參照”就顯得尤為重要。

某一群體中有著很高威望或者地位的人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大多數人,所謂“人微言輕,人貴言重”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也可以通過校內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利用從眾心理去引導廣大師生參與體育運動。

(3)增強高校運動群體成員的凝聚力。團隊中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團隊凝聚力的強度。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團隊成員之間越熟悉,越了解,團隊凝聚力就會越強,從眾心理傾向也就越強烈。因此,應當發揮一些大學生在集體體育運動中的積極作用,使他們成為大學校園體育活動的中流砥柱,促使參與體育運動的人不斷增多、堅持體育鍛煉的人不斷增多。

3.減少從眾行為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消極效應

(1)壓力是從眾行為的一個決定因素。“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團隊內部如果有人背離了其他成員的意圖,必定會遭到他人的反對,甚至指責,最終被孤立。在健身意識不強,體育氛圍淡漠的大氛圍下,如若有人大力宣揚,鼓動大家都去參加體育運動的話,那必然遭到其他成員的反對,適得其反,不能很好地達到最初的目的。因此,要鼓勵所有同學進行體育運動,增強對體育的認識,因地制宜開展集體運動項目消除這種壓力。

(2)群體自身的一致性,是構成從眾人群壓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學家阿希經過研究分析證明:“無論群體的規模如何,只要群體出現了不一致,從眾率明顯下降。”大學生群體受教育程度高,學業壓力大,而體育觀念尚未形成,對待體育運動的態度、參加意識都處于開始階段,可能一時興起去參加體育運動,但不可能長久地堅持進行體育運動,“一天打魚,兩天曬網”便成常態。因此,我們要利用從眾心理通過不同途徑去引導我們身邊的人,不斷加強體育意識,進而影響其他人,使形式上的“從眾”內化為“習慣”行為。

(3)外部環境的改變是影響從眾行為的重要因素。從眾氛圍一旦消失,則會很容易使眾多從眾人群不知所措,從而改變原有計劃。社會上“一窩蜂”現象很多,但是現象過后便又回到從前的情況,幾乎沒有任何大的改變。因此,良好積極體育氛圍的形成才是最終目的,這不能僅僅通過幾次集體活動就能起到效果,我們要不斷進行長效的活動來鞏固、帶動、保持,促使形成“動力定型”,而不應該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使本來好的體育氛圍因得不到鞏固而逐漸喪失。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大學生 考試作弊 社會心理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5-0022-03

近年來,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現象愈演愈烈,作弊的心理亦愈趨復雜。考試作弊雖發生在校園內部,但卻深深打上了社會現實的烙印,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社會認知與社會態度的偏常態發展,同時,也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負面影響。筆者在CNKI期刊網上以“主題”為檢索項、“大學生考試作弊”為檢索詞,對1979~2011年的文章進行檢索,共檢索到616篇相關文章。但是,在結果中以“題名”為檢索項、“社會心理”為檢索詞,僅搜索到3篇相關文章。可見,直接從社會心理的視角對大學生考試作弊進行深入探討的文章并不多。因此,本文擬從社會心理的視角探析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動機,并在此基礎上力求提出積極主動的應對策略,變被動消極地懲罰治理為積極主動地疏導預防。

一 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現狀

考試作弊古而有之。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考試作弊也在“與時俱進”。作弊手段從偷偷摸摸的小紙小抄發展到計劃周詳的無線電傳送;作弊范圍從個別越軌輻射到集體越軌;作弊信息從遮遮掩掩演變到肆無忌憚,布告欄上、廁所墻邊,各類考試的“考前考中答案”伴隨考試的臨近“如約而至”,更有大學生從事著所謂的“兼職”工作,為提供答案的機構與學生之間達成作弊合約;作弊動機復雜化,由過去的求及格到求高分、求公平等。而考場上,寬松的考風考紀亦讓人唏噓嘆惋。監考老師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者干脆視而不見,考生之間的擠眉弄眼、互塞紙條或索性比對手勢交流答案等,各種情況層出不窮。國外學者(Moffaft,M)指出:“在大學,作弊似乎像呼吸一樣自然;作弊像閱讀、寫作、數學技能那樣,是大學生的一種重要學術技能。”可見,考試作弊正抽離于道德底線的束縛,“自然而然”地內化為大學生技能的一部分。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學生都認為考試作弊自然而然、不羞不恥。根據馬躍的調查,62.9%的大學生反對考試作弊,認為作弊行為是不誠實、自欺欺人的表現;50%的大學生對考試作弊感到羞愧、內疚,甚至認為這是一種可恥的行為;31.7%的大學生在考試作弊后又會陷入后悔、矛盾之中。可見,超過半數的大學生對考試作弊持否定態度,并絕大多數在考試作弊后會產生內疚與矛盾的心理。大學生考試作弊的態度與其行為存在嚴重的一致性。

二 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社會心理解析

社會心理,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它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包括個體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如人的社會化和自我意識、社會動機、社會認知、社會態度等)、社會交往心理和行為(如人際關系、人際溝通、社會影響等)以及群體心理(如集體心理、民族心理等)。考試作弊雖然是發生在校園內部的現象,但是卻深深打上了社會現實的烙印,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社會認知與社會態度的偏常態發展。根據曹漢斌等人對蘭州市五所高校師生的問卷調查發現,65.3%的人認為愛慕虛榮、急功近利的心理會導致作弊;82.8%的人認為唯分數論的社會評價體系導致學生作弊;75.7%的人認為“你抄我也抄”的從眾心理會導致作弊;60.2%的人認為怕吃虧、求公平的心理會誘發作弊。筆者認為,唯分數論的評價體系是引起大學生考試作弊急功近利心理的重要因素;而怕吃虧、求公平是誘發大學生考試作弊從眾的主要心理。因此,筆者選取功利心理與從眾心理這兩大方面對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社會心理進行深入解析。

1.功利心理

篇7

艾略特·阿倫森的《社會性動物》對人在社會環境中可能的體驗和行為,作了客觀全面的描述。其中的大量論述來源于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例子也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和社會事件。該書一共分為9章,其中第1章是導言,第9章是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方法。書的主體部分是2-7章,介紹了社會心理學的7個方面的的內容。

第2章《從眾》,分析了“是否要對自己行為負責”、“自尊水平高低”等7種增強或減少從眾行為可能性的因素;第3章《大眾傳播、宣傳和說服》,從宣傳來源、宣傳方式、接受者等3個方面提供了一些增強宣傳說服效果的具體技術;第4章《社會認知》,則主要研究人們是如何認識社會事務并做判斷的,討論了對比效應、決策框架等對我們認知的影響,并指出了基本歸因錯誤、行動者-觀察者偏差以及自我偏差等三種常見的認知偏差;第5章《自我辯護》,研究的是人們是怎么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的,中心觀點是所有的自我辯護都是為了減少內心的失調,維持個人良好的自我形象。第6章《人類的攻擊性》,研究的是人類的攻擊行為,人類的攻擊行為是本能的,也是受環境影響的,個人所處的環境、境況都會對人的攻擊性有影響;第7章《偏見》,重點分析了產生偏見的幾種原因,如經濟政治競爭、從眾等,并且提出了幾種減少偏見的方法。第8章《喜歡、愛與人際敏感性》,是本書中難得的究人類正面心理的章節,這章探討了我們會喜歡什么人、我們為什么相愛,感情會經歷怎樣的過程。

全書以導言的觀點為基礎:人的很多行為是會受到當時所處環境影響決定的,而不僅僅說完全是內在的人格特點塑造了我們的行為。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的人格、信念、價值觀等都是在一定的自身條件下與社會相互作用而最終成形的。

因此全書章節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來展開的,分析種種典型的社會心理現象怎樣產生、受什么因素影響以及如何更好的處置應對,輔之大量實驗的例子更好地進行說明。這種對人與人之間觀念和行為是如何相互影響的研究,對于個人成長能產生很大的助力。這些研究產生的知識,增進了我們對人的觀念和行為的了解,使我們更好地把握自我、他人和社會之間地關系,讓我們知道偏見、攻擊、失調、從眾等等行為是如何發生的,知道我們的心理機制和我們的認知在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知道我們自己、以及別人對很多事情的解讀可能是有偏差的,從而讓世界更真實地在我們眼中呈現。我們因而能掌握更好的處理社會關系的方法,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構筑起美好有序的生活。

篇8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4--01

1.影響青少年產生消費從眾心理的因素

1.1社會環境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也在向開放性和多元化發展,同時還在迅速變化著,西方的各種文化思潮也在不斷地涌入我國,青少年的價值觀還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及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蝕。青少年的生活消費方式也直接受到了西方消費思潮的影響,有些青少年對西方的消費方式很崇拜,在購買商品時崇尚洋牌名牌,以購買外國商品為榮,認為追逐時尚就是吃麥當勞、過西方節日、看美國大片和聽歐美流行音樂,盲目攀比成風。青少年接受了大量的西方觀念,比如追求享受、“快餐文化”、交往開放等,也逐步的認同、支持、依賴西方文化觀念,在消費行為上也逐漸有追求西方的時尚消費變為從眾行為,成為青少年消費的趨勢。

1.2家庭環境

目前我國的青少年多數都為獨生子女,父母自己省吃儉用卻毫不吝嗇為孩子花錢,對于子女的任何要求都會竭盡所能的去滿足,他們認為給孩子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就能使子女獨立安定生活、快樂學習,而這種做法在事實上卻是錯誤的。青少年在人格上很容易因為這種無節制的滿足而形成依賴性格,從而造成了青少年依附于同學,因攀比而造成盲目從眾消費。正是家長的這種溺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的不合理消費行為,阻礙了青少年的人格成長,造成了很多青少年不成熟的消費心理和道德的缺失。同時有些家長自身的奢侈浪費消費習慣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青少年,使青少年形成了不良的消費習慣。

1.3教育環境

長期以來我國對青少年的消費道德教育和引導青少年進行科學、合理的消費上還存在很大的缺位和不足。大部分學校都沒有設置相關的教育內容,或者沒有足夠積極的引導青少年進行科學、合理的消費。

另外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眾教育逐漸取代了精英教育,使得部分青少年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學習興趣,部分青少年沒有主見,盲目的模仿他人,在消費行為上出現了從眾心理。

1.4個體心理原因

青少年的所處的心理階段還未真正的成熟,他們之間普遍存在自尊心和勝負欲,青少年都希望得到來自周圍同輩群體的欣賞和認同,但是由于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不成熟,為了讓別人認可和確定自己的身份往往會通過消費的方式來實現,因此一部分消費觀不穩定、不成熟的大學生在那些存在盲目消費、高消費、攀比消費和炫耀消費等不合理消費現象的群體中會感到無形的群體壓力,在消費心理和行為上就很容易從眾。青少年群體成員之間在消費上會互相感染、互相影響,一旦在青少年中出現不合理的消費,就會快速流行起來,這就是青少年消費的“趨同效應”。

2.引導青少年健康消費心理的對策

2.1提倡勤儉節約,對青少年加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勤儉節約一直是傳統美德,中華兒女幾千年來一直在倡導和踐行這一傳統美德。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追求奢侈品牌、講究排場等鋪張浪費現象越來越多,在這種環境影響下也對青少年的消費觀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應該對青少年加強傳統美德教育,提倡青少年勤儉節約,對社會不良的攀比風氣要堅決抵制,建設好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引導青少年從點滴做起,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2.2對青少年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思想產生了嚴重影響,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網絡的應用,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受到了各種校級思潮的沖擊,青少年的消費觀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在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著重要作用,要讓青少年明白自己的消費是否正常,是為了追趕時髦還是盲目的攀比,從而讓青少年學會科學、和的消費。目前,青少年基本都具備了獨立理性思考的能力,要引導幫助青少年矯正攀比從眾心理,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覺悟,引導青少年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和健康的消費意識,從而改善青少年不良的從眾消費心理和行為。

2.3加強青少年的家庭消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理財能力

篇9

   表現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障礙,統稱為認知心理障礙。其從輕至重大體包括從眾心理、應付心 理、厭倦心理、逆反心理、恐懼心理等。這些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應及 時加以排除。現逐一加以分析:?

   一、從眾心理

?  學習上隨大流,不前不 后;態度上不主動,不刻苦不努力。原因在于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信念與理想,控制不住 玩欲。此種障礙雖輕,數量卻大,如不加控制,會形成拉幫結伙一起玩的狀況。為此,在每 學期伊始,與班里幾個平時玩欲強的學生,進行個別談心,主要通過肯定學生的優點、長處 ,來激發其進取心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并堅持奮斗,努力向上。而對全班學生利用 班會時間進行普遍教育,使他們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二、應付心理

    課堂上不注意聽講,不動腦不發言;實驗操作不愿動手,得推且推;課外作業不認真,得拖且 拖,甚至借抄別人作業。這是從眾心理的進一步發展,大流隨不上了,于是就應付。產生原 因與從眾心理相同,缺乏目標和理想,主要通過與家長密切配合,想方設法激發其進取心, 使其努力向上。?

   三、厭倦心理

?  課堂上興趣索然,或倦怠或走神或擺弄 東西,甚至小聲說話。對課外作業總是拖拉,已成為心理負擔,翻開作業本就心煩。原因是 學習態度不端正,同時對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不適應。應當加強個別教育,同時杜絕學 生的玩具或課外書籍的來源,實行大家共同監督的方法;在學習上個別指導,使其覺得學習 也不是太難,能自己主動去看書接受新知識,逐步變得能接受所有外來的新知識。?

   在課堂上為他們提供發言的機會,使他們體會成功的感覺。只要多方面為學生創造主動發展機會, 也就創造了轉化的客觀條件。?

   四、逆反心理

?  在家不聽父母話,在校不 聽老師話;擾亂課堂紀律,不完成作業,時有逃課現象;對學校倡導的事往往對著干,甚至 不時搞點惡作劇或破壞公物。這一嚴重心理障礙的成因較復雜。主觀上學習目的不明確,尚 未形成科學的人生觀;性格上活潑愛動,甚至不失聰穎和機靈;主觀能動性較強,自我表現 欲望強烈。客觀上有社會陰暗面的影響,有應試教育各種弊端對其精神的壓抑,或極強的自 尊心遭到傷害等等。為此,我主動與之談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發現閃光點,給予信任和 激勵,用其所長,啟迪自愛自強,如我班董建強同學,愛好運動,不喜學習,而家長管教甚 嚴,最終導致矛盾尖銳。針對其特點,我先與其家長交談,使家長認識到孩子的特點;再與 董建強交談,使其理解家長的苦心;最后父子和好如初。同時,改革置學生于被動地位的課 堂教學,大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為其特強的主觀能 動性,多開辟適于表現的舞臺。?

   五、恐懼心理

?  在家怕家長查作業、查 試卷;在校怕課堂提問,怕被老師叫到辦公室,怕考試,怕開家長會,甚至怕升學,經常擔 著一份心。主觀原因是性格孤僻、柔弱;極強的自尊因學習成績差而轉化為極深的自卑。客 觀原因是曾遭受過嚴厲的批評,或遭受過家長的痛打,而在心理上未能承受所致。為此我和 家長相約,一齊轉變態度,多與其進行和風細雨的談心,而不談學習,尤其不談學習成績, 使之心理初步放松;在班會上給學生講明,回家后主動學習,完成作業;而家長會也不是給 學生“告狀”,使其放心。再進一步啟發引導,以提高其自信心,多與同學交流,共同探討 學習方法等等。?針對學生存在的以上各種心理障礙,對班級的思想教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

    1、對優秀學生的教育

    優秀生尊師守紀,成績優良,比較自覺,是 班級骨干積極分子。但他們也有缺點,對他們缺點不能姑息,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注意他 們的發展趨向,引導他們不斷進步。

    2、對后進生的教育

?  后進生不是 天生的,而是不良社會風氣和不正常教育所造成的。班主任要熱愛、尊重、關心、體貼他們 ,找出他們的“閃光點”,耐心幫助他們,切不可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要增強他們前進的信 心。?

篇10

關鍵詞:船舶引航;僥幸心理;表現;成因;預防

中圖分類號:U67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6)09-0062-03

船舶引航作業是一項較高風險的工作,它不僅要求引航員要有較高的引航技術、豐富的引航經驗,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但在引航工作中絕大多數人都存在僥幸心理,僥幸心理作為一種負面的心理因素往往會導致人的不安全行為的發生,如違章作業、違規冒險引航以及上下船不穿救生衣等,經常走“捷徑”和依靠偶然的因素,雖然也可能相安無事,但事故和險情在所難免。事故調查表明,80%以上事故原因都與僥幸心理有關。

1 僥幸心理及特征

心理學研究表明:僥幸心理是人的本能意識,是不正常的心理反映,是指行為人為了使自己的行為達到想要的結果或追求個人的目的過于自信而存在的投機的、放縱的、不負責的一種心理狀態。僥幸心理具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偶然性。渴望機遇突然降臨,或把希望寄托在偶然的因素上,而不是腳踏實地的創造必然的條件。因而是一種投機心理、賭徒心理。二是習慣性。隨著偶然因素的積累,人的心理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安全意識會逐漸變得淡薄,問題不大、不礙事、可能、好像等不確定詞匯充斥在思維中。當需要做出決定時,僥幸替代判斷,判斷依靠習慣。三是強化性。僥幸行為要么使自己的期望得到實現,要么使自己的不正當行為僥幸過關,一旦成功后,僥幸心理會進一步強化,同時,還會對他人產生示范、榜樣作用,增強他人的僥幸心理。由此可見,僥幸心理是一種負面的心理,會導致不安全行為的發生,不利于引航安全。

2 引航中僥幸心理的行為表現

因僥幸心理引發的安全事故和險情數不勝數,僥幸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在不同的領域不同層次的人中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在引航中僥幸心理的行為表現大致分為:

2.1 性格型的僥幸心理

科學家通過對大量事故案例研究發現,在相同的客觀條件下,有的人出事故次數比其他人多得多。因此,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一種稱為事故傾向性(accident proneness)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事故與人的性格有關。某些人由于具有某些性格特征,因而比其他人更易發生事故。或者說這些人具有“事故傾向性”。這類人大多具有的性格特征為:自制力差、頭腦容易沖動、情緒喜怒無常、處理問題輕率冒失、多變暴躁、遇事慌張不沉著、對工作缺乏耐心。性格型僥幸心理主要有逆反型僥幸和自負型僥幸。

(1)逆反型僥幸。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通常認為情緒對逆反型僥幸心理有較大的影響,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有很多,如船長的不配合,對拖輪、碼頭帶攬人員到位不及時,對船舶引航計劃安排的不滿,疲勞的工作狀態,復雜的通航環境等等。其危險行為有:不聽勸阻,意氣用事,甚至故意隱瞞險情,明知故犯等等。

(2)自負型僥幸。這種僥幸往往出現在一些過度自信的人身上,其性格特點是:主觀上自以為是、盲目自信、脾氣暴躁、感情沖動,對自我評價過高,爭強好勝心強。這種僥幸心理在引航中的行為表現也非常普遍,如安全意識淡薄、獨斷專行、聽不進意見,對船長的提醒和建議不予理睬,總是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不會出現問題。

2.2 冒險型僥幸心理

明知冒險引航會帶來安全隱患,但為了某種利益,仍然冒著風險去干。雖然并不是每一次冒險都會出現事故,甚至很多次違規違章也都平安無事,從而導致安全意識松懈,風險評估降低。認為這次冒險引航也不會出現事故的僥幸心理。美國著名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提出的1∶29∶300法則,意思為在每330次冒險經歷中會有一次重傷或死亡以上的重大災害,有29起輕傷事故,還有300起無傷亡或有驚無險的冒險。我國煤炭行業的統計結果為:死亡:重傷:輕傷:無傷=1:12:200:400。當危險出現在人們面前時,人們會本能的采取規避行動。然而,當某種冒險行為被行為者評定為較小的風險率時,僥幸心理隨即產生。正是由于僥幸心理的存在,才導致了眾多事故的發生。

2.3 從眾型僥幸心理

從眾是指個體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的自己的知覺、判斷和認識上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現象。從眾型僥幸心理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和心理狀態,認為大家能這樣做,我也能這樣做。缺乏獨立思考,人云亦云,盲目隨大流而心存僥幸的行為。例如:在引航工作中,當能見度不良或在大風天氣時,年輕引航員或剛晉級的引航員面對不利的氣象條件,對自己能否保證安全心存懷疑,但看到其他人都在引航,迫于壓力或礙于面子,自己也盲目的跟著干。僥幸的認為自己也不會出事,但在操縱過程中由于心理和思想上的變化,就會對自己的操縱方法產生懷疑,害怕出現安全事故。越是害怕出事,就越不能專注引航,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也驗證了心理學上著名的“瓦倫達心態” 。引航工作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人在“戰斗”,每個引航員的技能和經驗各不相同。不能看到別人那樣干不出事,就僥幸的認為自己也可以那樣做。自己要有獨立的思考和分析,準確的評估自己的能力,并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2.4 經驗型僥幸心理

這種僥幸心理多發生在有一定引航經驗的引航員身上,主要表現在引航時安全意識不強,不嚴格遵守規章制度,過分相信自己的“經驗”而發生引航事故。它是一種慣性思維,認為憑自己的經驗可以掌控船舶的運動趨勢,這種類型的船舶已引領過很多次,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危險,以后也不會發生的經驗型判斷就是僥幸型判斷。憑借幾次偶爾的僥幸成功所積累的“經驗”去干,片面的認為就應該是這樣的,而忽視外界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這往往給下一次引航帶來安全隱患。

3 引航中僥幸心理存在的原因

僥幸心理是發生引航事故的根源,大多事故原因都與此有關。平時一再強調保證安全,杜絕僥幸心理,不要麻痹大意,但在引航工作中往往很難克服這樣的問題。

3.1 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是存有僥幸心理的人的顯著特點,過度自信使人容易高估自我、低估風險以及盲目相信自我控制事件的能力,無根據地認為事情總是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如果一旦因為小概率事件沒有出現事故,就會進一步強化這種僥幸心理,從而延續自認為“正確可行”的做法。在引航工作中有些人自認為自己水平高,靠碼頭時速度快點沒關系,航道航行也不注意船位的控制,認為吃水小船位偏一點沒關系,能見度不良時違規冒險引航等一系列不安全行為在偶爾或多次引航中也都安全無事,就自信的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正確的,就應該是這樣的,以后還會延續自己所認為的“正確方法”,長期下去,安全事故必然會發生。

3.2 思想麻痹

古人云:“明者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其意思是明智的人在發生事故之前就有了預見,有智慧的人在危險形成之前就避開了,災禍大多藏在隱蔽不易發現的地方,突發事故總發生在人疏忽的時候。在引航作業中,思想麻痹是重大的安全隱患,特別在氣象條件很好或引領小型船舶時,人的心理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自認為很簡單輕松的引航任務,思想上很容易放松警惕。稍有疏忽,不應該發生的事故就發生了。安全就像一把利劍懸在頭頂,當你思想麻痹時它就會乘虛而入,給你致命一擊。無數事實證明,安全事故的原因,多數是由人的僥幸心理和思想麻痹導致的。

3.3 利益驅使

烏鴉與蛇的故事警示我們:利益的背后隱藏著風險,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引航中某些人為了一條補貼多的大船明知能見度不達標還會冒險引航或想早點結束引航任務超速行駛、違章作業,為了節省幾分鐘時間不到安全水域提前下船,認為憑自己的“經驗”偶爾為之問題不大。但是,墨菲定律指出任何事情都比表面看起來那樣復雜,會出錯的事情總會出錯,如果你擔心某種事情發生,那么它就更可能發生。這種不愿意接受在物質和精神上微小損失來避免將來可能發生更大損失的僥幸行為,結果很可能造成大的損失和事故,尤其當僥幸心理演變為行為習慣后。

3.4 疏于管理

管理存在漏洞,管理人員處于降低成本或完成生產任務考慮在規章制度執行上不夠嚴格,在安全管理上時緊時松,對引航員反應的一些安全問題和事故隱患不能及時解決或沒能力解決,認為出現意外的可能性不大,最典型的就是拖輪嚴重不足和漁船礙航問題。安全監管人員疏于糾正及引導,對僥幸心理引發的違章行為沒有及時發現和制止,或者明知個別人員在引航時存在違規、冒險行為礙于情面不予追究,認為也沒有發生事故就算了。一次違章沒有發生事故,若不加以制止和懲罰就會重復違章,變成一種習慣。習慣性違章的結果必然是導致事故的發生。

4 僥幸心理的預防措施

一個人的心理是一個人行為的指揮棒,要控制引航員的不安全行為就要從消除他的不安全心理狀態開始,從思想上認識到僥幸心理的危害。

4.1 建立健全安全體系和規章制度,提高安全意識

建立科學的、合理的、切合實際的、可操縱性強的安全體系和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對違規冒險引航行為加大處罰力度,讓每位員工都感覺到規章制度的威嚴。管理者及安全監管人員從源頭上嚴格把關,當能見度差或風浪較大達不到引航規定標準時必須暫停引航,不能為了顧及生產而存有僥幸心理,切斷僥幸心理滋生的外界環境。杜絕對安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態度。強化安全意識,加強法紀觀念,要以“99加1等于0”的理念做好安全工作,從思想上真正樹立僥幸心理要不得,嚴防僥幸冒險行為的思想堤壩。

4.2 加強安全文化建設,關注引航員心理狀態

安全文化建設是杜絕僥幸冒險行為最基礎最根本的措施,通過加強安全文化建設,提高全員安全意識,營造“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圍,員工在濃厚的安全文化氛圍影響下,潛移默化的形成正確、良好的安全理念,主動摒棄僥幸心理,從心理上做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會安全、我能安全”的根本轉變。僥幸心理是一種不安全的心理習慣,通過文化宣傳,讓引航員充分認識到僥幸心理的危害,引航工作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腳踏實地,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坦然的面對周圍的人和事,避免過激的心理行為,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搶占僥幸冒險行為的心理空間。

4.3 提高道德修養,增強自我約束力

提高道德修養,用思想道德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通過加強道德修養,認清事物的本質,明白事情的利害關系,發揮道德對僥幸心理的抑制作用。引航工作多數是一個人上船,在沒有外力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下,自己的言談舉止很大程度上要靠道德修養來約束。所以,克服僥幸心理,就要提高道德修養,增強自我約束力。一旦思想波動,心理發生變化就要立刻警惕,想想自己的行為是否違規,后果是否可能會產生危害,把僥幸心理扼殺在萌芽狀態。

4.4 保持高度戒備,在時間和空間上留有安全余地

安全來自戒備,事故出于麻痹。在引航工作中危險無處不在,意外情況隨時會發生,稍有不慎,事故就發生了。應對危險和意外情況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采取措施。但從現實情況看,多數引航員心情浮躁,只想著盡快結束引航任務,急、敢、搶現象隨處可見,沒有留出足夠的安全余地,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事故發生。因此在引航中要保持高度戒備,做最壞打算,多想想萬一,隨時做好應對突況的心理準備,以平穩的心態從容的應對,使僥幸心理沒有出現的任何機會。

5 結束語

僥幸心理是引航安全工作的大敵。引航安全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僥幸的結果必然是不幸。因此,在引航工作中要認清僥幸心理的危害,防范僥幸心理對決策的干擾和影響,嚴格遵守各種規章制度,杜絕一切不安全行為,以極高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保證船舶的引航安全。

參考文獻:

[1]林振海,陳傳鋒.心理學[M].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徐伯民,秦臻.海上船舶碰撞事故原因探討――僥幸心里的剖析[J].中國航海,2011(4).

[3]周文斌,馬學忠.安全管理中的僥幸心理:表現、成因與干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