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消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22:00: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從眾消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消費習慣養成教育
一、大學生消費的主要特點
1.大學生消費的一般特點。(1)消費來源單一。為保證教學質量和對校園進行有計劃、有秩序管理,現階段中國高等教育體制還采用比較封閉的管理模式。這種體制決定了大學生缺少更多的個人空間和時間,他們沒有條件也沒有更多的精力來從事較為復雜的社會工作,靠自己賺錢來完成學業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情況下就只能做依靠家庭資助、貸款或勤工儉學等方式的經濟來源。(2)消費結構變化。從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看,大學生的消費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學習條件,滿足對于精神文化的需要。(3)消費欲望膨脹。部分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存在超自己基本需要,走向對物質享受的追求,形成依附于家庭的高消費現象。
2.大學生消費過程中常見的心理現象。(1)從眾消費和盲目消費。從眾性和盲目性是當代大學生消費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受集體影響,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和從眾消費。(2)攀比消費和情緒化消費。由于大學生消費存在從眾的心理及虛榮心作祟,在追求享樂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長期發展下去就會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3)享受消費和高消費。近年來受西方消費主義浪潮的影響,大學生中享樂主義思想非常嚴重,享受生活成為指導消費的新觀念。(4)超前消費和負債消費。近年來,社會上流行負債消費和超前消費(今天花明天的錢)。受這種思想的引導,負債消費在大學中也悄然興起,節約成為了難以啟齒的話題。
二、大學生正確消費習-憤的養成教育
1.加強社會教育。(1)積極發揮大眾傳媒的宣傳作用。大學生是現代技術最積極的響應者,受現代傳媒技術的影響最大。(2)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大學生群體是現代互聯網最大的使用群體,如今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在使用互聯網。
篇2
關鍵詞:旅游者;行為;管理
一.引言
在旅游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今世界,旅游者作為旅游和旅游學研究的主體,一直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王德剛,1999)。近年來,旅游者行為的研究觸角從旅游經濟學過渡到旅游社會學再深入到旅游人類學,實現了逐步從經濟現象到旅游本質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對旅游者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談及對旅游者行為管理的機制研究仍付闕如。由于旅游者行為對景區造成的影響愈來愈大,而旅游者行為管理開展被動致使景區保護成了單向又得不到呼應的工作,無形中也增加了景區的保護成本。因此,深入探討旅游者行為管理機制既必要又迫切。
二.旅游者行為的具體表現及其影響因素
(一)一般消費行為
通過行為的具體表征可以把一般消費行為分為從眾性消費和符號性消費。其一,從社會從眾效應出發,旅游者在景區內的消費活動屬于去個性化的旅游消費,并表現為缺乏主見的從眾性消費,旅游者很難做出能夠代表個人真實意愿的消費決策。其二,格登和理查茲(1920)在符號三角理論里闡述了旅游者購買旅游商品代表著告知、面子或炫耀中的一種或幾種,價格不能真實的反映產品的質量和成本。除了滿足期望,符號性消費還具有建立社會關系的作用,在旅游地、旅游團遇見的陌生旅游者之間可能會因為購買了相同的商品而進行更深層次的交談;在居住地,旅游者同樣可以以商品為媒介與同事、朋友交談,從而維系其社會關系(Cohen,2007)。
(二)越軌行為
顧名思義,打破規章制度,特立獨行甚至造成混亂及破壞的行為即為越軌行為。按照其出位程度的深淺可以把它分為對社會、自然、經濟、文化等的環境排斥效應;破壞景區的旅游資源、基礎設施、不愛護環境、插隊、滿口臟話、不配合景區管理工作和其他旅游者發生沖突等的逆反行為;對景區、旅游者造成安全隱患的旅游犯罪。對環境的排斥效應主要影響因素來源于外來文化在景區開發、社區管理、自然資源保護上態度和行為的強勢。逆反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可以歸結為個體人格差異和群體效應的疊加,從弗洛伊德的人格論出發,人們在異地進行旅游活動時常常會放縱人格中的“本我”,隱匿“自我”,忘卻“超我”,加之旅游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逆反行為常大面積爆發。關于旅游犯罪的早期研究可追溯到Jud收集墨西哥32個州的數據研究犯罪與旅游業之間的關系,他發現財產犯罪對旅游業的影響較之暴力犯罪大得多,而后者僅僅起到微弱的影響作用。
(三)生態行為
生態行為是旅游者管理研究中一個重要內容,與其相關的各種旅游形式,如:慈善旅游、志愿者旅游、綠色旅游等概念也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本文將旅游者生態行為分為環保理念、天人合一的感受、原真性追求三種表征。其中,影響環保理念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者的內生因素,憑借不同個人背景產生的生態旅游行為理念,進一步支配并指導著旅游者行為,最終發展成為負責任的旅游者或生態旅游者。而天人合一的感受是以目的地選擇為推動力,是一種契合東方哲學觀的處事精神。原真性的追求則體現在旅游者內心對接觸事物的原本面貌的渴望,亦可表述為旅游者對旅游社區文化的尊重和認可,自發地期望能夠獲得最原真的旅游體驗。
三.旅游者行為管理的本質探索
旅游者行為管理系統的基礎源于旅游主客體間相互營造的市場供求關系;推動力來自旅游者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可變的意識觀念;目標是實現旅游者滿意的旅游體驗和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的雙贏。
由于旅游者行為以內在心理需要為驅動力,并且不斷的受到外部環境直接或間接影響,致使旅游者在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角色轉換時可能出現各種不適應癥狀,一些消極的群體行為就會隨之暴露出來。針對由復雜個體組成的旅游群體活動,旅游者行為管理可以劃分為以下四類:(1)以游客為導向的自主型管理;(2)以律法為導向的強制型管理;(3)以景區為導向的契約型管理;(4)以其他游客和景區為導向的協同型管理。不同類型的旅游者行為管理模式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們彼此聯系又相對獨立。應用到現實旅游活動中,應該根據不同的旅游目的地類型或具體的游客情況,選擇不同的組合,也可以是多管齊下。
參考文獻:
[1] Michael Hughes,Carolyn J.Kroehler.Sociology:the core[M].2008.
[2] Swarbrook.J.,Horner.S..Consumer Behaviour in Tourism[M].2006
[3] 彭兆榮.旅游人類學[M]民族出版社,2004
[4] 徐紅罡.旅游系統分析[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5] Elizabeth A. Halpenny.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and park visitors:The effect of place attach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30(2010)409-421
篇3
【關鍵詞】私家車消費;動機
【中圖分類號】F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6-0135-1.5
本文將基于文化價值觀對私家車消費動機進行實證研究。首先參考文獻,借鑒和創立調查問卷量表,純化篩選量表測項。接著進行大規模調查,把量表測項歸類為因子,最后利用Pearson分析法得到
關于文化的定義莫衷一是。我們認為:文化是經過一定的時間,社會成員認可并競相模仿的生活方式。對于價值觀的概念也是眾說紛紜。綜合前人研究,我們認為價值觀是一種持久的信念,它影響人們對行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選擇。目前比較完整的文化價值觀維度體系是霍夫施泰德(Hofstede)自上世紀80年代創立完善的。它包括權力距離、個人主義、男性化、不確定性規避和長期導向等5個維度。
Vigneron和Johnson在1999年研究西方消費者消費動機時考慮了人際影響和個我影響,前者包括炫耀、領先、從眾等三種消費動機;后者包括享樂、追求精致等兩種消費動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研究表明,中國消費者在“領先”、“表現內在自我”這兩個動機上表現很弱。綜合來看,消費動機主要有炫耀、從眾、社交、身份象征、品質精致和自我享樂。
參考消費動機分類和文化價值觀維度,生成了相關測項,以Q1-Q21,Q22-Q40標記。結合性別、年齡等5項基本資料最終形成初步調查問卷。選用可交互的pdf文檔作為問卷形式。量表測項可能不能顯著地代表概念,故需要對測項進行純化篩選。
本研究發出問卷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28份。男、女性受訪者人數分別占61.3%和38.7%。在年齡方面,30歲以下被調查者合計占69.2%。在教育程度上,主要是以本科為主,占有率達60.7%,博士占10.1%。
通過考察因子負荷值和評分權重系數,參考總分相關CITC值和測項影響克倫巴赫α值的方式,最終確定了測項所歸屬的因子和因子名稱。私家車消費動機有3個因子,因子P1“身份展示”、因子P2“事業社交”、因子P3“親情社交”;文化價值觀有4個因子,因子C1“事業為重”、因子C2“官本位”、因子C3“個人品味”和因子C4“規避失敗”。因子與測項的歸屬關系見表1。私家車消費動機和文化價值觀部分的KMO值分別為0.847和0.768,近似卡方值除以自由度91的值明顯大于2.5,適合因子分析,其因子可以解釋52.6%和53.8%的總方差。整體來說,收斂有效性和判別有效性都得到滿足。
從調查結果來看,私家車消費動機因子P1身份展示最重要,包括張揚式的身份展示,例如開著外觀鮮明的高檔車去鬧市,和低調式的身份展示,開車將得到服務人員更好的服務。所以炫耀和身份象征兩個消費動機有相似和重疊的部分,人們沒有刻意區分炫耀式的或者含蓄式的身份展示。消費因子P2事業社交主要描述改善工作同事關系和商業合作關系,以及滿足家庭購物、旅游等商業活動需要。消費因子P3親情社交主要描述加強父母兒女親情和朋友友情。消費因子P2和P3均來源于社交這一消費動機,但是從實證數據來看人們潛意識里就把家庭生活這部分和工作合作以及購物娛樂等非家庭生活顯著地分開。
在上述4個文化價值觀因子和3個私家車消費因子之間存在12組可能的相關關系,經過Pearson相關分析得到了8組相關關系,如表2所示。如果相伴概率值不大于指定的顯著性水平,則拒絕總體間無相關關系的假設,認為兩總體存在線性相關關系。顯著水平小于0.01(雙側)的相關系數標記為**,顯著水平小于0.05(雙側)的相關系數標記為*。
根據這些相關性可以得到一些推論,為政府調控私家車消費提供參考,為企業提供營銷啟示。
【參考文獻】
[1]朱曉輝.中國消費者奢侈品消費動機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177(7).
篇4
[關鍵詞] 大學生消費 引導 消費觀
一、大學生消費現狀
1.大學生消費呈多樣化發展
大學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在購買商品時比較喜歡追求新穎和時髦,往往容易成為新產品、新品牌、新消費時尚的追求者、嘗試者和推廣者。在挑選商品時也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造型和藝術品位,希望商品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體現自己的審美觀。求名心理在大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一些名牌產品及企業由于產品質量優良、知名度高且聲譽良好,市場競爭力強而備受大學生的青睞,品牌消費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溫飽”消費只占三成,吃飯穿衣每月花費不大。本次調查以大二、大三學生為主,共發放了55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30份。調查發現,有98.1%的學生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大部分月消費在1000元左右,消費額度屬適中。像滿足以前意義上的“溫飽”消費只占學生日常消費的30%而已。書籍消費在5%以下愛買書的大學生不多,現在大學生越來越不愛買書了。64.2%的同學用于購買書籍的費用僅占總消費5%以下,即便這5%,還有很大一部分購買的是服飾、化妝、漫畫等方面書籍。
2.大學生消費心理的從眾和個性化矛盾
大學生的需求、購買動機與行為既具有從眾化的一面,又具有個性化的一面。大學生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跟從模仿大多數同學或其他群體的消費行為與方式,以保持自身行為與多數人行為的一致性,避免個人心理上的矛盾和沖突。因此,從眾現象在大學生中尤其普遍。但另一方面,大學生的購買與消費決不是盲從的。每個大學生自身條件不同,個性心理存在差異,隨著他們的自我意識的不斷加強,消費經驗的不斷豐富,其消費行為的個性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他們在消費過程中還喜歡標新立異,希望能夠以獨特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品位。因而,他們往往喜好個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
56.6%的同學擁有電腦。特別是對新生來說,電腦已經成為入學的必備“家當”之一。但在這些擁有電腦的同學中,58.5%的同學是將電腦用于玩游戲、上網聊天等娛樂活動,只有26.4%的同學用電腦來學習。 服飾、化妝品成女生消費大頭 品牌成為第一考慮因素 .對于絕大多女生來說,各種服飾、化妝品消費是日常消費的一個大頭。
3.人際人情考試消費
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類型繁多,師生、同學、朋友、社團等等,大學生發展和延續這些人際關系,在某些情況下就不得不以人際人情消費為依托。現代社會本就是由人與人之間關系組成的,大學生中的正常的人際人情消費本無可厚非,但有些大學生人際人情消費過了度,消費項目增加,追求感官刺激已經成為引人關注的現象,曾經作為普通市民夜生活象征的歌舞廳已經悄然.遍布于高校的周圍,而作為新興娛樂形式的網吧更是星羅密布。如此狀況,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很難在不良的外界誘惑面前把握住正確的方向。 戀愛消費成男生消費的“主戰場” 戀愛消費。考證、出國成為大學生消費新增長點。隨著大學生對今后出路問題的進一步關注,考證、出國就成為兩大重要砝碼,大學生花在這兩方面的錢也一年比一年多,這成為大學生消費新增長點。
二、大學生消費的正確引導
學生們花錢大多沒有計劃性,很可能出現家長給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別人買什么自己也買的情況,隨之而來的就是攀比心理,在這個方面我們要注意正確引導。
1.優化消費的學校氛圍,提升大學生消費的觀念理性
環境對人的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從全社會的大環境來說,要大力培養科學、理性的消費觀,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對金錢崇拜和物欲主義,積極營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社會環境氛圍;從高校周邊的小環境來說,應由各部門聯手進行清理和整頓,堅決從源頭上消除大學生非理性消費行為的一些誘導因素,使高校周邊能夠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休閑的理想去處,使得大學生在正確觀念的指引下進行消費。
2.加強學生管理,建立大學生消費的制度理性
消費既是一種個人行為,更是一種社會活動。而這些行為在一開始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制定具有約束力的行為準則和規章制度是規范大學生消費行為的重要措施,同時,為了維護正常的教學社會秩序,保證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從制度上適當禁止他們的一些不良的、非理性的消費行為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對大學生的抽煙、酗酒等行為應嚴格禁止。此外,高校還應加強對獎、貸、助學金和有關補貼的管理,要杜絕一手拿補貼、一手高消費的現象。
3.家庭教育中注意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即孩子的榜樣,因此,父母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消費行為、消費方式,不用自己教,孩子也會認為是最好的。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不能讓自己的不當言行,在孩子的身上造成不良的影響。
4.加強自我教育,促進正確的消費價值觀的形成自我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也是最為有效的教育途徑
我們教育有沒有效果,關鍵是受教育者有沒有真正的認同。認同了就會不斷地去踐行,也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如果這種消費不利于自我的健康成長、自我的全面發展,已經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環境已經構成了危害,就應該改正錯誤的消費觀念,不斷修正自己的消費行為。
參考文獻:
[1]張旭亮:大學生消費行為及消費心理探析.邊疆經濟與文化
篇5
摘要:當代青少年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成長,他們的各種條件相對都比較優越,因此他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青少年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發生了嬗變,產生不良消費心理,涌現出不良消費行為。分析青少年消費心理及消費行為,探討引導青少年樹立健康消費心理及消費行為的措施,引導青少年合理消費。
關鍵詞:青少年;消費行為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按需要的強弱其先后出現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認識和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馬斯洛認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應當首先給以滿足,低級需要一經滿足,就會進行到較高一級的需要。青少年不僅有歸屬和愛的需要,他們還有自尊及審美的需要。他們不但希望自己有實力、能獨立和自由,而且他們渴望得到關心、希望自己被認可及獲得別人的尊重。
青少年消費者是指從12歲—19歲年齡段的消費者,這個年齡段的人群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處在從兒童走向成人的轉型期。從生理上講,青少年接近成年人。但其心理活動往往比成年人更為復雜,他們對未來世界充滿幻想,追求浪漫時尚;他們追求自我,他們已有了強烈的成人意識,并開始用成人的眼光審視社會。青少年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變化。既受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響,又與學生個體差異有內在聯系。青少年在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方面往往具有超現實性和不確定性。
1當代青少年(尤其是城市學生)的消費行為具有以下特征
1.1非理性消費行為是主流
非理性消費與理性消費相對應,是指對自己的需求和欲購買的商品或勞務沒有清楚的了解,不能合理地確定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非理性消費行為表現為;不能理智地判斷自己的消費需求,認識消費對象;不能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確定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體現為沖動、攀比、炫耀消費,消費方式表現為過分地節儉或奢侈。青少年非理性消費的的表現就是不能依據個人及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實際需要而進行的。如過分追求衣著的名牌化,過度貪圖(對學習不利)休閑娛樂性(如玩游戲等)的消費,超出了家庭承受能力。
1.2消費中的從眾心理較突出
從眾心理主要是指消費者在購物認識和行為上不由自主地傾向于同多數人相一致的消費行為。一方面,青少年對商品的認知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自信,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實現消費的目的時。更多地表現出從眾心理;另一方面,青少年追求名牌的意識在整個教育領域表現得最為突出,不求實際的攀比,追求時尚,趕時髦。無論是穿的,還是用的,青少年常以擁有“名牌”而自豪,大多喜歡騎高檔的賽車,呼機被換成了手機,名牌運動服取代了校服。身在周圍都是同齡人的環境中,許多學生家境不錯,特別容易出現攀比的風氣。這便使許多人產生了“別人能擁有的,我也應該擁有,別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時下的某些時尚主題,促進了這種心理的形成,跟進了流行大軍。
1.3盲目消費心理較明顯
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新聞媒體的大肆渲染,影視明星、歌星成為他(她)們心中的偶像,為了“追星”,以表示對明星的崇拜之情,青少年會“克服”經濟上的種種困難,不惜花費大筆的金錢用于購買歌星的磁帶或光碟,用于去參加偶像的歌唱會。
1.4虛榮心態較嚴重
大多數青少年認為家境貧寒是很見不得人的事情,許多學生將金錢與自身的價值相互關聯,即使家庭經濟很困難,也不能在同學面前沒面子,相互吃請之不良風氣在青少年中已較為普遍。研究者認為,當前青少年消費心理存在許多被扭曲的現象,一些消費行為需要及時糾正,其消費心理需要正確引導。
2影響城市青少年消費行為的因素
2.1家庭原因
家庭作為一個基本的消費單位,它的文化、社會地位、生命階段、構成、投資意愿等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消費行為。現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在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是中心,從飲食搭配、著裝打扮、作息時問到娛樂活動、活動項目無一不是按照孩子的時間和需要來定的。無論是腰纏萬貫的大款,還是勤勤懇懇的工薪族。乃至土里刨食的農民,“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讓孩子受委屈”成為了他們的共識。家長們一邊謹慎地面對著孩子的零花錢,一邊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放縱他們的過度消費。無條件元原則地為孩子提供著超量的經濟支持。孩子本身缺乏自控自理的心態和能力,對日常生活中的高消費,又缺乏起碼的內疚和節制,在不知不覺中使有些孩子養成了不考慮價格、不考慮父母能否承擔要買就買的不良消費習慣。
2.2學校原因
學校是一個微縮的社會,各種環境風氣的影響也是造成學生畸形消費的重要原因。目前學校內部和周邊環境都日趨復雜,有一部分學校打著方便學生的名譽,干著牟取利益的勾當,為學生的校內高消費提供了便利。另外,學校周邊環境也無時無處不在誘惑著青少年,學校門前店鋪、攤點、網吧多如牛毛。屢禁不止,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出人安全,而且助長了學生的錯誤消費。
2.3社會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代城市青少年大都個性很強也比較早成熟,他們愿意更多的提前接觸社會,他們的價值觀也在悄然的發生著轉變,有錢沒錢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對孩子的心靈產生深刻的影響。他們不再像過去某些年代一樣以窮為榮。而是以富裕以新潮為自豪,“玩闊”、“扮醅”成為一種時尚,來自不同生活空間和層面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都成為影響青少年消費行為的因素。同學和朋友之間的互動成為影響當代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社會因素
3引導青少年健康消費的措施
在青少年消費的問題上,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對錯作為評價標準,更不能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以期達到抑制青少年消費的目的。應該從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對青少年進行消費教育和引導,作為引導者,應更多地關注當代青少年的消費狀況,把握青少年的消費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實施與時代相適應的消費教育,使青少年自覺自愿地做到個性、文明、科學適度的消費。
3.1家庭方面
(1)家庭要積極引導青少年合理消費,對子女不合理的消費要求要通過講道理的方式進行拒絕;家長應努力創造機會,讓子女參與家庭經濟管理,讓孩子多參加家務勞動,體驗勞動之艱辛;家長對子女要民主、平等,向他(她)們公布家庭經濟收支情況,并與子女一起制定家庭消費計劃,有利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讓孩子了解錢財的來之不易。只有知道了錢財的來之不易,才能夠學會倍加珍惜。在美國,父母提倡孩子“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家里多么富有。男孩子長大以后就會給鄰居或父母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當小保姆去賺錢。父母以此讓孩子體驗掙錢之不易,同時培養他們的自立意識。這比我國的大多數父母,只是一味的滿足孩子的需求。卻很少讓孩子了解和體驗掙錢之艱難,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消費觀的培養。
(2)正確引導孩子的消費行為。要讓孩子學會花錢。孩子的一些文具和日用品最好是由父母帶領他們一起去采購,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選到喜愛的商品,而且可以使孩子清醒的認識到這些東西的價格。在帶領孩子逛商店和超市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許多的消費知識。比如,如何選擇商品,如何量力消費,如何少花錢買到更為實惠的商品等。
(3)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據調查,孩子的許多消費行為是從父母身上習得的,父母的飲食、服裝、娛樂、人情等消費行為無時無處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有些父母花天酒地、聚眾賭博、花錢大手大腳的消費行為,必然將孩子帶入歧途。因此,父母要用良好和消費行為引導孩子,為孩子樹立良好的人生坐標。
3.2學校方面
(1)作為學校,要著力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培養艱苦奮斗的品質和精神,要用制度規范學生的不良消費行為;同時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加強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組織學生關心、關愛困難弱勢群體;學校應系統開設消費教育課程,消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新課題、新任務,應納入到學校教育課程中。系統講授有關消費方面的知識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金錢,增長學生的消費智慧。學校要積極與家長進行配合,將學生在學校的綜合表現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增強教育的合力。
(2)教育學生樹立適度消費觀。學校德育的目標,應該考慮適度消費教育在學生品德結構中的深層效應。適度,就是適應家庭經濟條件的度,適合青少年正常需求的度。要幫助青少年認識到超前消費、畸形消費的危害,引導學生看到由拜金主義、追求享樂所滋生的如自私、貪婪、頹廢,進而發展為貪污、盜竊、投機、詐騙的行為給個人、學校、家庭、社會帶來的危害,幫助學生樹立“有數”、“適度”的正確消費觀。
(3)對青少年開展審美教育,防止盲目消費。要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審美水平,接受科學的消費咨詢。在消費中要引導青少年自我反省、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鑒別、自我評價、自我完善,從而促使他們對消費教育內容的自覺內化。要讓青少年懂得流行的不一定是美的、好的,多聽聽家長、老師的意見,多思考消費的目的和效果,防止誤人消費歧途。
篇6
[論文關鍵詞]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機制;消費理念;消費結構;消費需求
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尤其是社會發展滯后問題,人們習慣偏至于批判經濟發展方式的落后,進而質疑經濟發展目標的失當,而人類在反思經濟發展的同時,卻似乎不太情愿反思自身的消費行為。經濟發展飽受垢病,其實經濟發展目標的失當根源于社會需求的非理性,而社會非理性需求則根源于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缺位,這實質上是社會整體理性的消極不作為,縱容個體非理性需求對經濟發展的誤導。
一、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缺位誤導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
經濟活動的根本目標或最終目標是滿足社會的消費需求,既包括物質消費需求,也包括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只有滿足社會需求,經濟活動才被證明是合目的性的活動,只有滿足了社會消費需求,經濟活動才從社會得到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也才會被證實為合規律性的活動。因此,經濟活動必須接受社會需求的規定,否則就不能夠持續進行,也不值得持續進行。可見,經濟持續發展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這一關聯集中體現為社會需求對經濟發展的導向作用,即社會需求規定經濟發展的合理目標。然而,社會需求對經濟發展的導向作用,尤其是社會需求通過規定經濟發展目標,從而引導經濟持續發展是有條件的,即以人類整體理性為主導的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建立。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生產與消費活動是由國家計劃安排的,缺少變化,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也被僵化的計劃管理阻斷,消費需求對生產的引導作用被掩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各種經濟關系可以通過市場迅速而有效地聯結起來,這就為消費引導生產、需求激勵供給創造了條件。不過,目前我國的社會需求導向機制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突出的特征是:第一,社會消費需求仍以個體消費需求為特征,缺少社會整體理性的引導與規范,往往帶有非理性特點,厲以寧教授在《經濟學的倫理問題》一書中列舉了六種有違社會規范的消費行為,包括奢侈性消費、吝音、節儉、早熟消費、炫耀性消費以及消費陋俗等,[1]136-153這些以個體消費意識及行為雜合而成的社會消費需求往往缺乏理性。第二,個體消費意識及行為是分散、互擾的,難以形成明確、一致的社會消費需求信號,對經濟發展的指示含混不清,對經濟活動產生擾動,引導作用被削弱。在此影響下,經濟結構參差不齊,難以形成結構優勢、產業優勢,制約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第三,個體消費較多關注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較多關注局部利益而忽視整體利益,較多關注自身利益而忽視社會利益,因而個體消費往往以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作為消費動力,較少考慮這一個體消費行為對他人、社會對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影響。第四,個體消費需求具有不穩定性,個體消費需求既受到、文化教育、風俗習慣、消費理念等“墮性”因素的影響,使個體消費需求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同時個體消費需求又極易受到消費心理,如攀比心理、炫耀心理、時尚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響,使個體消費需求變化不拘,難以捉摸。隨著現代市場供應的日益豐富以及消費文化、消費心理的日新月異,影響個體消費需求的活性因素的作用超過惰性因素,導致消費需求的不穩定性更趨明顯。
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導向密切關聯。馬克思說:“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對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歸結為自然主體的那種個人的需要。生產的發展既揚棄這種自然必要性,也揚棄那種奢侈。}.}a7zo因此,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缺位誤導經濟發展的目標,從而對經濟持續發展產生嚴重制約。個體消費的非理性,尤其是過度消費引發經濟不斷擴張,加劇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緊張,削弱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個體消費需求的散亂特性,使經濟發展目標難以統一、明確,經濟活動相互干擾、內耗,降低經濟發展的效益;個體消費需求的不穩定性使經濟發展面臨更大不確定性,承擔更多的風險,經濟發展缺乏穩定的市場環境。
二、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構成要素
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缺位致使各種消費需求的影響因素難以形成合力,消費需求難以社會整體理性消費需求的形式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個體非理性的消費需求。“消費是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或不良性循環的樞紐點”,〔’〕”因此,要使消費需求由非理性走向理性,由個體消費需求走向社會消費需求就必須把多種消費因素加以整合,形成社會需求導向機制,以理性因素約束非理性因素,把分散、互擾、不穩定的個體消費行為整合成理性、科學、健康的社會消費行為,從而使經濟發展的目標更趨明確、科學、合理,引導經濟實現持續發展。
其一,消費理念,即消費觀,是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持有的對待消費的一些根本原則和觀念,如我國人民長期持有的節儉消費是一種傳統的消費理念,而近年來從國外引進的超前消費、借貸消費或透支消費是一種新型消費理念。影響消費理念的因素大多是哲學層面的認知科學及認知理念,如生態文明、消費文明、消費倫理等。消費理念應為社會普遍認可并接受的科學、文明、合理的消費原則及觀念,更是社會整體消費理性的集中體現。
其二,消費結構。消費結構是指消費對象的組成結構,可用各種消費對象之間的比例關系來表示。根據消費主體的不同,消費結構可以分為個體消費結構和社會消費結構。(a)ioa社會消費結構與個體消費結構的影響因素不盡相同,其形成、演化、變動規律存在一定差異。相對而言,社會消費結構受宏觀因素的影響較大,如消費文化、消費理念、生產結構等,呈現出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穩定性等特點;而個體消費結構往往受消費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響,呈現多動性、個性化等特點。
其三,消費需求。消費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購買力條件下的消費欲望。廣義的消費需求是指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可以指有購買能力—即能通過購買得到滿足的現實的消費欲望,也可以指純粹的消費傾向或消費想象,但這種消費想象因缺乏購買力支撐,因而是不現實的,只是在購買力條件改善后,消費想象可能轉化為現實消費需求。由于受購買力條件的約束,現實消費需求必須有明確消費目標指向及消費數量的限度。消費需求的目標指向性及有限性是其重要特征。
消費理念在社會需求導向機制中居于最高層次,是社會整體消費理性的集中反映,體現一定時期內的消費文明,對社會消費具有重要引導、示范及規制作用,從而在一定時期內形成較為穩定的消費結構。消費結構的形成與穩定是社會消費理念的載體,反應并折射消費理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的程度。
消費理念對消費者的消費目標選擇的影響較為間接,其作用方式及效果也并不穩定。當然,消費理念對個體消費需求也有兩種直接影響方式。一是消費理念直接引導與約束個體消費需求,這依賴個體消費者對消費理念的認識和接受程度。
二是國家和社會通過非市場手段將消費理念直接
內化到個體消費需求中,常見的方式是強制性消費,如政府為提高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以教育行政命令的方式統一、強制推行的“早餐奶”消費。
與消費理念的作用方式及效果相比,消費結構對消費需求的影響較為直接,效果更為明顯,原因在于消費結構是社會群體消費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經過長期的消費者群體的消費行為形成的客觀結果,因而對消費者個人的消費選擇有直接指導作用。消費者的個體消費行為往往受到從眾消費心理的影響,使得他人的消費行為及習慣對自己的消費選擇產生示范作用,一旦從眾消費,便會以個體消費習慣的方式對個人的消費行為加以固化。
當然,消費需求也會反過來對消費結構及消費理念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作用,三者之間的互動關聯性較強。但從作用機制上看,消費理念體現消費文明,引導社會群體消費行為的理性形成穩定的消費結構,在此基礎上通過消費心理等影響個體消費行為的因素作用,進一步引導個體消費選擇。這樣從理念到集體行動再到個體行動,使得社會消費需求理性得到貫徹,使分散、互擾、不穩定的個體消費,趨于科學、合理、穩定,從而使社會消費需求目標明確而一致,這是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整個邏輯體系。這一內在邏輯嚴密機制的建立目的在于向經濟發展發出明確的信號,即經濟發展必須以滿足理性的社會需求為目標,也從而為經濟發展追逐不正當的發展目標劃下紅線。
三、社會需求導向機制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理性
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目標是確保社會需求理性,以實現對經濟持續發展目標的正確引導。因此,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作用可以分解為:保證社會消費需求體現社會整體理性,即倡導科學、文明、健康、適度的社會消費需求;盡可能消除個體消費觀念及消費行為的分散、互擾,實現社會理性消費需求目標的明確、統一;向經濟活動發出明確的社會需求信號,引導經濟發展確立科學、合理的目標。
第一,消費理念引導社會消費需求體現社會整體理性,從而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理性。體現社會整體理性的社會消費理念至少應具備四個特征,即科學、文明、健康、適度。消費理念的科學性是指消費行為要遵循科學規律。科學的消費理念是理性消費理念的基石。消費理念的文明,指消費理念是生態文明觀、經濟倫理觀、經濟哲學等科學認識論的重要載體,是關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經濟一社會一自然”等重大關系的認知成果的集中反映。文明的消費理念是理性消費理念的最高表現形式。健康的消費理念是指人們的消費行為必須以提高人的生存與發展質量為目標,也就是說,人們要生活得健康且有尊嚴。健康的消費理念是理性消費理念的根本旨歸,是判斷消費理念是否理性的根本標準。消費理念的適度是指社會消費行為控制在適當的限度之內。適度消費觀念的提出對傳統消費觀提出了挑戰,即人類消費的無度是有害的,人類消費的非理望及行為是應該收斂或禁止的。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人類沒有無限消費的權利。科學、文明、健康、適度的消費理念將保證社會需求保持理性狀態,從而使經濟發展確立理性目標。
第二,消費結構引導分散的個體消費傾向統一到社會整體消費傾向,從而向經濟發展傳達明確、一致的信號,引導經濟持續發展確立理性目標。實踐證明,消費結構可以通過消費文化、消費時尚、消費潮流等確立消費標準與消費模式,引導消費者的模仿行為;或者通過攀比、從眾、炫耀等消費心理,促使消費者進行從眾消費;或通過消費反作用生產,引發消費結構—生產結構的調整,從而迫使沒有確立消費目標的消費者進行強制性消費選擇,即市場供給并不提供和滿足消費者其他消費選擇。
篇7
【論文摘要】: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有其自身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本文試圖從消費經濟學和消費心理學的視角出發,探究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
一、理論依據
市場經濟環境中,一切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只有真正了解消費群體,挖掘其消費心理和消費特點,才能開發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設計出有效的市場營銷計劃與策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占據優勢地位。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但其消費行為仍遵循普遍的消費行為規律。消費者理論是消費者選擇行為的依據。在該理論框架下,依據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消費者出于理性的考慮,消費行為轉化為在預算約束下謀求效用最大化(也可以說是追求消費者剩余最大化)的權衡與選擇。效用是消費者在消費某種產品時所獲得的滿足程度,它是對商品功能的一種主觀評價。而總效用是指從消費一定量某種物品中所得到的總滿足程度。當某種物品的消費成本既定時,消費者從消費活動中獲得的效用越大,或者是消費者對消費的效用評價既定,而消費成本較低時,消費欲望較強。消費需求取決于消費成本和所得效用的對比,即邊際效用原理。要提高大學生消費者的效用,一方面要增加其享受服務的效用,一方面要減少其使用的不便利因素。效用是一種心理感覺,取決于消費者的偏好。企業要使產品擁有更加廣泛的認同和接受度,就要分析大學生消費者的心理,滿足其偏好,并善于把握消費發展趨勢。提高服務質量和層次,減少消費不便利因素,開發新的服務領域,也有助于產品的營銷。
二、大學生消費行為探究
1.大學生的消費特點
大學生是商家的重要消費客戶,同時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除了具有一般消費者群體市場的共同特征外,還具有自身的特點。
(1)消費觀念鮮明、時尚。大學生處于成長的青年時期,富于創造性和挑戰性,對新鮮事物充滿敏感與好奇。
(2)消費結構日趨多樣化。近年來,大學生的消費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生活消費、學習消費,用于交往、娛樂、旅游和健身等方面的費用有較快的增長,并在構成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3)消費支出水平高。當前,在校大學生有較強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大學生每月的支出額400元~500元的占35.5%,處于第一位,支出額為500元~600元的占28.9%,這兩部分占的比例高達64.4%。600元以上、300元以下分別占12%、6.2%。
(4)消費的個性和從眾性并存。大學生希望展現自己的個性,體現自己的風格。
(5)消費的沖動性和情緒化。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志趣愛好、性格氣質還未完全定型,重感情易沖動,客觀環境、流行趨勢對其行為的影響作用比較突出。在其消費行為中,容易受情緒左右,失去應有的判斷力。喜歡嘗試新品牌,受促銷的影響較大。購買前,缺乏明確購買目標;購物時,被商品的新奇所吸引,缺乏必要的考慮和比較就沖動購買,隨意性較強。
2.大學生消費發展趨勢
(1)教育培訓消費異軍突起,將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消費的一大亮點。由于高校的擴招,就業競爭加劇,大量的畢業生被推向人才市場。為了自身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培訓。
(2)休閑娛樂消費呈多樣化特點。當代大學生追求多元化的價值目標,并受時尚前沿的影響,在休閑及娛樂消費方面, 大學生群體有著比其他年齡群體更旺盛的需求。他們追求新穎、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動,日漸成為大學生休閑娛樂的主流方式。進入新世紀, 大學生的這種需求更為強烈, 并在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體育健身等領域, 顯現出新的發展勢頭。
(3)電子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隨著我國步入信息時代,信息產業迅猛發展。對信息的索取,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必備素質。為了保持與時代的同步性,大學生對信息的消費將大大增長。可以預見,電子產品市場必將隨著信息化的潮流而不斷發展。而大學生會成為這個市場的主要消費者。
(4)追求新穎、追求時尚的心理日趨明顯。大學生正處于自我需求不斷擴張的發展時期,因而希望以新異的消費形象,向社會展示自身的成熟;通過消費上的新潮、時尚、前衛來表示自己青春的活力。尤其是在現今社會,時尚和新潮所代表的是現代社會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廣告昭示蠱惑下的消費意識,媒體、明星的示范效應,以及大型商場陳列的美輪美奐的商品的吸引,也促使“時尚和新潮”消費越來越成為多數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三、結語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其在消費市場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不但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而且易于接受新的消費理念。大學生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正確認識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 有利于商家更好的開拓大學生市場。
參考文獻:
[1]柳思維:現代消費經濟學通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篇8
【論文關鍵詞】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旅游規劃;主題策劃;方法;模式
O.引言
主題公園始于1955年,誕生在美國。在我國經歷了“人造微縮景觀”、“人造景觀”、“人工景觀’、“主題公園”等階段。國內主題公園誕生伊始,對于它的定義,學術界、輿論界就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興趣。一直試圖給出準確、統一的定義:保繼剛認為主題公園是一種人造旅游資源,它著重于特別的構想,圍繞著一個或幾個主題創造~系列有特別的環境和氣氛的項目吸引旅游者;魏小安等則認為主題公園就是以特有的文化內容為主題,以現代科技和文化手段為表現,以市場創新為導向的現代人工景區;董觀志把主題公園稱為旅游主體公園rI01urismPark),他認為旅游主題公園是為了滿足旅游者多樣化休閑娛樂需求和選擇而建造的一種具有創意性游園線索和策劃性活動方式的現代旅游目的地形態。
民俗文化主題公園作為主題公園的一個分支,目前尚無明確的定義,但從眾多學者對主題公園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可以用以下文字概括: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是以民俗文化為主題,具有多種吸引物(包括餐飲、購物等服務設施)、開展多種有吸引力的活動而為旅游者的消遣、娛樂而設計和經營的場所。
1.研究目的及意義
旅游規劃的任務不僅僅在于發現、認識區域的特色,而且要在開發實踐中將其突出出來,形成鮮明的風格,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有著強勁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面對國內競爭日益激烈的民俗旅游市場.眾多旅游景區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旅游景區開發實踐中,設置哪些旅游項目、規劃什么旅游產品、如何將景區無序的空間通過旅游項目安排變成有序的空間、怎樣進行游客游覽線路的安排,這些問題都和景區的規劃主題息息相關。
在對景區進行規劃設計時。鮮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題是成功開發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基礎和重中之重。因為主題策劃是成功策劃的靈魂,只有將產品概念進一步提煉、升華成為形象化、情節化、甚至戲劇化的主題,才能對消費者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主題策劃方法
2.1主題選擇原則
2.1.1與時俱進: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主題應注意跟上時代的步伐,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旅游需求,選擇那些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主題。并在主題選擇上應有較大的擴展余地,使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具有較大的彈性,能延展開發相關聯的旅游產品。
2.1.2注重地方文脈:任何一個成功的旅游規劃,都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以本土山川靈氣和地方歷史文化為根基,才能找到正確的旅游規劃指導思想,山川靈氣與人文歷史文化精髓的結合體是主題思想確立的根本。
2.1.3差異性:主題應具有鮮明的個性魅力,在能夠滿足現代旅游的時尚需求的基礎上,還要與周圍相類似的旅游景區形成區別,差異性競爭.滿足游客和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1.4符合市場需求:旅游主題應具有個性、創意,并從旅游者的角度出發,反映旅游者的態度、愛好和動機,能貼近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游客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興趣取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體現“人文關懷”原則。
2.2構建主題框架
董觀志探討了主題公園主題選擇的框架,時問、空間和文明是主題選擇的基本軸線,三個軸線有機組合構成了旅游主題公園的主題選擇框架。主題公園主題選擇策略:
2.2.1沿單一軸線方向的選擇策略:
2.2.2沿兩個軸線構成的平面型選擇策略:
篇9
摘要:
本研究從大學生的旅游動機方面入手,以5所北京市高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均值比較三種方法,對大學生去民族博物館旅游的動機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1)大學生的民族博物館旅游動機可以概括為“求知“”娛樂”“合群”和“展品”四大類,其中“展品”動機最為強烈;(2)月消費水平、家庭背景、大學前的參觀經歷三個變量在旅游動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而性別、年齡、專業等差異性不明顯;(3)制約大學生民族博物館旅游的因素分別為缺乏時間、缺乏親友陪伴、博物館缺陷等等。研究為我國民族博物館的營銷和市場運營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博物館參觀;旅游動機;抑制因素
旅游動機是推動和維持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的內部原因和直接動力。目前國內很少針對大學生民族博物館旅游動機的研究。本研究試圖通過對北京大學生去民族博物館旅游動機的分析,為博物館旅游的規劃、開發和營銷等活動提供依據。
一、文獻綜述
國內旅游動機相關研究的文章最早見于1985年學者沈玉清對旅游動機的理論闡述〔1〕。對旅游動機的研究特點如下:
(一)研究文獻的統計學特征國內相關研究始于1985年,研究數量偏少,但呈上升趨勢。以“旅游動機”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搜索,1985—2015年,國內研究旅游動機的文獻達2603篇。1985年沈玉清在《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上發表的《旅游動機初探》,是中國大陸最早關注旅游動機問題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共58篇,是旅游動機研究的起步。自2000年始論文數量逐年增加,且增速明顯。2013年共發表300余篇,達到頂峰,隨后相關研究熱度稍減,數量呈下降趨勢。總之,論文研究較多,專著較少,研究對象多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居民或重要旅游地游客的旅游動機上。研究類型多元,個案研究與總體狀況描述并存。描述性、解釋性研究多于預測性、評估性研究。研究方法多采用統計學方法,而國外自2000年論文多采用的結構方程模型在中國大陸尚少有涉及。
(二)研究文獻的內容分析1.國內外旅游動機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分類研究,二是形成原因和過程研究。1935年,德國學者格理克斯曼〔2〕將旅游動機分成了心理、精神、身體和經濟四類。麥金托什(McIntosh,1977)〔3〕也提出四類旅游動機:生理、文化、人際以及聲望。1950年,日本學者田中喜一〔4〕將旅游動機分為經濟、心情、精神和身體四種動機。而澳大利亞學者波乃克(P.Berneker)〔5〕將旅游動機分為:修養、文化、體育、社會、政治、經濟六種。美國學者奧德曼〔6〕提出八種旅游動機分別為:健康、好奇、體育、尋找樂趣、、專業或商業、探親訪友、自我尊重。托馬〔7〕將旅游動機具體分為18種,如表1所示。李忠文等〔8〕采用聚類分析將娛樂場賭徒的旅游動機分為社交/學習、挑戰、逃逸、勝利四類。帕克等〔9〕將鄉村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分為家庭團聚、被動參與、學習與娛樂等。麥克琪〔10〕等將飲食旅游動機分為一般動機(社交和休閑)與特殊動機(如拜訪餐廳、品嘗美食)。安娜〔11〕研究了塞浦路斯的特羅多斯的鄉村旅游,發現旅游者不同程度上認同了是出于對鄉村環境的欣賞和參與鄉村活動的動機。旅游動機可根據動機的橫向與縱向來分,以橫向劃分的研究較多。國內橫向分類具有代表性的有邱扶東(1996)〔12〕,把旅游動機總結為身心健康、懷舊、文化、交際、求美和從眾。孫喜林等(2002)〔13〕提出健康、娛樂、好奇探索、審美、社會交往、、商務八種旅游動機。張曉燕等(2006)〔14〕主張自駕車旅游者的動機分為顯性和隱性。吳普等(2007)〔15〕總結影視旅游的主要動機為印證與見證,擴大生活空間,尋找有意義的地方。吳麗云(2006)〔16〕、孫雪梅(2012)〔17〕通過對影視旅游動機進行實證研究,細化了影視旅游動機的分類。甘露等(2010)〔18〕對汶川地震后到四川旅游的國內游客按動機進行聚類,劃分為觀光游覽、公務或商務、地震旅游和多重動機。趙振斌等(2011)〔19〕根據網絡文本分析出太白山背包旅游者的動機。孫夢陽等(2012)〔20〕總結出為追求審美與歷史、文化和教育的價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游憩者的三大動機。梁江川(2013)〔21〕運用因子分析方法,認為影響入粵旅游者目的地選擇的因素主要有四種類型:放松型、家庭型、享樂型、文化型。郭安禧、黃福才(2013)〔22〕研究認為主要有四種類型影響了廈門市,包括娛樂動機、聲望動機、休閑動機和文化動機。郭磊等(2015)〔23〕以中小城市居民為樣本進行研究,認為旅游動機大致包括:身體和工作動機、情感和交際動機、觀光和文化動機以及好奇心動機,其中又以身體和工作動機為居民的主要旅游動機。而根據縱向分類的主要有張衛紅(1999)〔24〕,將動機由低到高排序分為放松、刺激、關系、發展和實現,發現放松動機居首。蘇勤(2004)〔25〕、唐勇等(2008)〔26〕也證明了休閑是重要動機。劉嘯(2013)〔27〕利用控制論中的黑箱理論,將旅游動機看作是一個典型的黑箱,按旅游行為指向將動機分為三個維度。戀舊追憶型與追趕時尚型為一維下的兩種典型。廣識博望型與自由釋放型為二維下的兩種典型。三維則主要有冒險征服型與幻境探幽型兩種典型。目前大多數研究者都傾向于根據旅游者的人口學特征來進行旅游動機劃分,逐漸從“理論研究”走向“實踐印證”,覆蓋面不斷擴展,剖析也更細化深入。2.旅游動機形成原因及過程。1977年,戴恩(Dann)〔28〕在對旅游動機的研究過程中,應用托爾曼的觀點并由此產生了“推—拉理論”,并被廣泛運用于旅游動機的形成原因及過程研究。他將旅游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認為內在動機包含以驅力為基礎的情感(推因素),外在動機包含認知(拉因素)。努斯〔29〕認為價值觀對動機有直接影響,決定著動機性質、方向和強度。古森斯(Goossens,2000)〔30〕在解釋動機的產生過程中使用享樂旅游動機模型,該模型又稱為“傾向—刺激—反應模型”。金(Kim,2006)等〔31〕采用新環境范式模型發現人們的環境觀對旅游動機有顯著性影響。同時,一些國外的政府機構通過組織調查,對旅游動機進行了相關研究,但都比較瑣碎,缺乏系統性。我國目前的研究主要靠引進國外模型套用分析,旅游動機成因分為內因和外因。婁世娣(2002)〔32〕認為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服務、促銷以及旅游創新等是旅游動機形成的重要因素。付邦道(2003)〔33〕認為要從分析旅游地與客源地空間相互作用的條件入手,注重旅游形象的策劃推廣,并以此來激發人們的旅游動機。林傳紅(2006)〔34〕主要從政治、個人與社會兩方面對紅色旅游動機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楊衛東(2003)〔35〕認為中國傳統價值觀對國人的旅游動機有重要影響。胡敏(2012)〔36〕等研究在重大事件(如奧運會)影響下,入境游客旅游動機因素主要有限制性因子、社會心理因子和文化教育因子,其中社會心理因子和文化教育因子與奧運會顯著相關。“推—拉理論”近年很受歡迎,陸林(1997)〔37〕、劉昌雪(2005)〔38〕等紛紛引介或應用該理論。
(三)大學生旅游動機研究國外學者的研究角度、研究內容、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相對成熟,這對中國大學生旅游動機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凱爾(Carr,1998)〔39〕分析了464位新西蘭大學生的旅游動機,假期決策和購買過程,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時間,消費行為。金〔40〕對比了亞洲大學生和美國國內大學生的旅游動機,提出了刺激旅游動機的方法,總結了對大學生旅游市場的建議。日本學者鈴木由美子〔41〕比較了加拿大學生和中國學生前往日本旅游動機的異同。在中國知網以“大學生旅游動機”為主題詞進行檢索,自1995—2015年共有170條檢索結果。李麗梅等(2000)〔42〕提出大學生動機具有多樣性,但以精神動機和交際動機為主。金平斌等(2004)〔43〕認為身心健康、求美以及文化是大學生的主要旅游動機。楊瑞等(2007)〔44〕將大學生旅游動機分為六大類型,分別是:從眾與購物型、緩壓與歸屬型、娛樂與情感型、實踐與訪友型、交友與追星型和探險與獵奇型。張金玲(2008)〔45〕發現情感動機也是大學生重要的動機。杜繼淑等(2010)〔46〕將旅游動機分為學習型、文化型、交際型、康體型、聲望型,其中文化動機仍是“90后”大學生的主要動機。鄒開敏(2007)〔47〕將大學生的旅游動機分為放松和求新、炫耀和逃逸、隨眾和交流以及友誼和歸屬。萬先進等(2014)〔48〕基于內容分析,將大學生的旅游動機歸為文化動機、從眾動機、交際動機、緩壓動機、獵奇動機,成本動機六類。張姝(2015)〔49〕認為在大學生的旅游動機中,審美、愉悅與情感性動機占據了主要部分。目前我國對大學生旅游動機的研究主要從旅游行為入手,選取旅游動機、旅游消費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探討。有學者研究大學生體育旅游、鄉村旅游等形式的行為特征,對相應產業的產品設計和市場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博物館旅游動機研究麥克林〔50〕認為多數博物館旅游者的主要動機是增加知識面從而豐富生活閱歷。米里安和約翰〔51〕采用梯級洞察法在對城市博物館旅游動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營銷戰略。布茲〔52〕以倫敦科學博物館游客的特征及構成為樣本進行研究,認為不同游客群體對博物館有不同的需求。弗萊明〔53〕認為“門檻恐懼”是阻礙人們產生博物館旅游動機的原因之一。巴特利特和凱利〔54〕發現青年觀眾認為博物館枯燥、說教味重,專注于過去而遠離現實。莫賽瑞和魯索斯〔55〕通過移動位置感應技術了解社會群體的不同動機。我國博物館旅游動機研究尚處于初期階段。中國知網上以“博物館旅游動機”為主題詞進行檢索,1995-2015年相關研究只有36篇。項隆元(2002)〔56〕從需求角度進行分析研究認為,觀眾參觀博物館最主要的動機已成為娛樂性需求。黃曉宏(2003)〔57〕從觀眾心理的角度將博物館游客的動機分為四種,分別為:尋求研究資料、獲取相關知識、接受傳統教育、親身體驗娛樂與休閑。王學敏(2003)〔58〕認為目前游客的需求變化體現出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娛樂化的趨勢。洪艷(2006)〔59〕將博物館游客的旅游動機簡單地分為學習動機和非學習動機。劉麗(2008)〔60〕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城市居民的博物館旅游動機主要是放松、實現、關系、發展,而博物館的吸引力與放松動機和關系動機呈顯著正相關。劉珺(2009)〔61〕認為主要動機有探奇求知、教育提高、專業研究、放松身心、提高聲望四類。研究表明,博物館游客的主要動機是休閑與娛樂,游客對娛樂和知識需求的多樣化是目前博物館市場變化的趨勢。向丹陽(2012)〔62〕以旅游者對731部隊遺址的認知程度以及參與黑色旅游的主要動機,最終提取出體驗與社交、教育與歷史、好奇與放松和紀念四個因子。本研究以民族博物館為研究對象,對大學生對此類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動機進行了探索,拓展了旅游動機的研究領域,對進一步深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提升民族博物館對潛在旅游者的吸引力和服務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價值。
二、研究方法
(一)樣本選擇研究選擇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科為主)、中央民族大學(人文社科為主)、北京科技大學(理工科為主)、中國地質大學(理工科為主)、北京城市學院5所北京市高校(具有頒發國家承認學歷資格的民辦綜合性高校)。調查以在校本科生為對象,覆蓋文、理、工、體、藝五大類專業,涵蓋了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
(二)問卷設計問卷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大學期間參觀博物館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采用5點里克特量表,分別調查學生的旅游動機及其制約因素。第四部分是人口學基本特征。在大學期間有參觀民族博物館經歷者回答一、二、四部分,無參觀經歷者回答第一、三、四部分。問卷于2014年3月16-17日預測試后加以修改定稿。
(三)調查過程研究者于2014年3月19-27日先后前往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城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共發放問卷242份,回收有效問卷為223份,有效率92.1%。
三、數據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用SPSS(19.0forwindows)進行分析,結合描述性統計、因子分析方法等。
(一)人口統計特征描述在研究使用223份有效問卷中,性別比例較為均衡,男生占53.8%,女生占46.2%。大一學生占23.8%,大二學生占18.4%,大三學生占31.8%,大四學生占26.0%,比例較為合理。專業構成中文科生占43.0%,理科生占20.6%,工科生占34.1%,而體藝生占2.2%,文科生有點偏多。年齡16-18歲的學生占8.5%,19~21歲的占51.6%,22~24歲的占35.4%,25歲以上的占4.5%,較為符合實際情況。月消費400元以下的學生占4.5%,400~700元的占23.3%,700~900元的占30.5%,超過900元的占41.7%,符合北京高校學生的消費水平。來自華北地區的學生占29.6%,來自華南地區的占3.6%,來自華東地區的占22.0%,來自華中地區的占17.9%,來自東北地區的占5.4%,來自西北地區的占10.3%,來自西南地區的占11.2%,華北、華東和華中學生相對較多,與現實一致。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參觀博物館的次數,0次的占26.0%,1次的占14.4%,2~3次占34.5%,4~5次的占14.8%,6次以上的占10.3%。上大學前參觀過博物館的學生有54.3%,沒有參觀過的占45.7%。
(二)博物館旅游動機的因子分析1.信度分析。本研究設計了大學生民族博物館旅游動機的9個指標(對展品感興趣、增加知識,豐富經歷、同學或朋友相約游玩、休閑放松、提高文化水平、參加學校集體活動、學術或者研究需要、門票相對低廉、對博物館的偏愛),要求受訪者根據自身情況對博物旅游動機從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完全同意)進行選擇。本研究采用了克朗巴哈(Cronbach’sAlpha)琢系數對9個博物館旅游動機項目進行總體信度分析,得出琢系數為0.710,高于基本信度要求。2.因子分析。通過對9個旅游動機的指標均值分析發現:大學生對民族博物館旅游動機的認知程度較高。其中“對展品感興趣”的認知度最高(M=4.31),其次為“增加知識,豐富經歷”(M=4.22)、“同學或朋友相約游玩”(M=4.06);然而對“學術或者研究需要”“門票相對低廉“”對博物館的偏愛”的認知度比較低,分別為3.26、3.14和3.05,屬于中立的態度。對9個博物館旅游動機的認知指標進行因子分析,要求各個指標間應具有相關性。由表2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統計的觀測值277.957,相應給出的相伴概率為0.000,顯著性水平小于0.05,說明指標具有很高的相關性。在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中,KMO值為0.727。因此,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法對提取的公因子進行旋轉,經過5次迭代后收斂,以使公因子有較滿意的解釋。根據表3-5可知,前2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但他們的累積貢獻率僅為47.407%,故將第3、4個公因子加入,此時累積貢獻率達68.238%,即約68.2%的總方差可以由4個潛在因子解釋。根據表3旋轉因子負荷矩陣可知,其中的9個因素被萃取出4大因子。通過旋轉成分矩陣分析可知,每個因子中都涵蓋了大于0.5的各個指標變量,說明研究因子分析在共同變量提取上獲得的結果比較理想。本研究依據博物館旅游動機的指標和研究構思的初始設計,并結合大學生心理,分別對4大因子進行命名為“求知動機因子“”娛樂動機因子“”合群動機因子”“展品動機因子”。
四、結論與建議
篇10
論文摘要:旅游旅游營銷營銷策略
論文摘要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深入發展,新世紀的中國旅游業開始從新的經濟增長點邁向新的支柱產業,從世界旅游大國邁向世界旅游強國。本文主要從我國旅游市場營銷的含義、特征、新問題及策略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1旅游市場營銷的含義
傳統旅游中旅游業的投入是以資源、資金、設備為主,是“物”起決定。而現代旅游業則以營銷、管理、知識、智力為主,根據市場狀況和旅游消費需求進行策劃、組織、創新、反饋、控制,以提供高效的產品和服務。旅游市場營銷需要不斷拓展業務空間和業務范圍,推廣高效運營,使游客滿足,心情愉悅,使企業獲利,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旅游市場營銷非常注重管理和協調,非凡是旅游文化服務理念的管理和協調,旅游資源的管理和協調,游客和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和協調。
2我國旅游市場營銷的發展特征
2.1旅游營銷理念的變革
隨著市場營銷從早期的生產觀念階段發展到今天的社會營銷觀念階段,人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注重環境、資源和人口的協調發展,旅游業的經濟效益也和全社會、全人類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現代旅游營銷理念緊扣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綠色營銷觀念、生態環境觀念、品牌服務觀念已經開始成為現代旅游市場營銷的重要理念。
2.2營銷職能的演變
旅游營銷的產品策略、促銷策略、價格策略和渠道策略就和傳統市場營銷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更強調旅游營銷的管理和協調,非凡是旅游文化服務理念的管理和協調、旅游資源的管理和協調、游客及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和協調。
2.3營銷組合策略及營銷模式的延伸
隨著市場需求的個性化趨向越來越明顯的,傳統4Ps策略已滯后于旅游營銷功能及理念的演變,因此美國聞名市場學家菲利浦·科特勒于1984年提出的“大市場營銷”理論對旅游企業市場營銷的指導意義得以逐漸體現。大市場營銷理論認為營銷人員要去影響企業所處的營銷環境,而不應單純地順從和適應環境。營銷組合還應融入權力和公共關系兩大要素,非凡是將公共關系的手法運用到營銷組合中,運用以整合營銷和關系營銷為基礎的新的營銷傳播模式,進而建立良好的客戶關系紐帶、培養旅游品牌已經逐漸成為世界旅游市場營銷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
3我國旅游市場營銷目前狀況分析及存在新問題
3.1旅游產品深度開發不夠
目前,國內大多數旅游產品老化、單一,缺乏較強的吸引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摘要:一是產品結構不合理。現代旅游產品包括觀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種旅游三大產品結構。國內旅游業迄今為止還是以觀光旅游為主,可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只靠一條腿是站不住的。二是旅游產品質量存在新問題。旅游產品質量可分為普品、精品、特品和絕品四大類,國內的旅游產品可以說是普品比較多,特品、絕品有一些,而精品更少一些。三是產品的升級換代速度慢。總的來說,國內旅游產品,創新不夠,多年一貫制沒有新鮮感。四是旅游產品的參和性不強,給游客帶來的體驗比較少。五是旅游產品開發無序,喜歡盲目從眾跟風,一哄而上,投入產出水平低下。
3.2旅游信息傳遞渠道不健全
受制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居民消費收入等因素的制約,在我國還有絕大部分地區的旅游消費者難以得到具體的旅游綜合資訊服務和市場猜測性信息,非凡是和目的地旅游相關的交通、飲食住宿、旅游客流等信息的傳遞速度滯后,使旅游客流的區域不平衡性加大,加劇了旅游非凡是節假日旅游無序性的產生,并間接影響到熱點線路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3.3信息傳遞科技含量低,營銷手段落后
網絡技術具有高效、快捷、信息量大的特征,歐美許多大旅游企業在八、九十年代就廣泛將網絡技術用于市場營銷。但到目前,我國大多數旅行社還是利用電話、傳真進行日常工作。手段上的落后影響了高質量的旅游營銷策略,會制約旅游業的規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向。這和日益發展的各國旅游業相距甚遠,加大了我國旅游市場營銷和世界各國旅游市場營銷的差距。
4加強旅游市場營銷的幾點建議
4.1完善旅游營銷戰略計劃,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未來旅游市場的競爭實質上是理念、文化及品牌的競爭、是忠誠顧客的競爭,在旅游營銷中必須制定相應的長期戰略計劃,處理好市場短期效益和長遠發
展的關系,確立顧客服務的理念體系并將其視為確立競爭優勢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礎上完善和改進營銷組合,徹底改變現有的粗放的營銷模式,將綠色營銷、
關系營銷、整合營銷及知識營銷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現有的旅游營銷體制中,將這一理念加以有組織的系統化,使之滲透到所有員工意識領域并成為所有員工的基本行為準則以樹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4.2組建高素質的旅游營銷隊伍
旅游企業要重視旅游營銷隊伍的建設,把提高營銷隊伍的素質作為企業員工建設的主要工作,選擇責任心強,文化水平高、熱愛旅游事業有開拓精神的人作為營銷人員。企業要完善用人機制,把好錄用關,提高員工隊伍的知識結構水平,提高營銷隊伍的素質層次;造和諧的企業文化和員工工作環境,把人才的流失速度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