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的好處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1: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從眾心理的好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從眾心理的好處

篇1

卷煙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有著高額的利潤空間,卷煙經營戶為了獲取不法收入,就鋌而走險,從事違法卷煙經營活動。為了維護正常的卷煙市場秩序,維護國家利益,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加強卷煙市場管理,打擊違法卷煙經營行為。為了從根本上制止違法行為的發生,就必須做好違法戶的違法心理研究和分析,從中找出根本的對策,一般來說,違法戶的違法行為受到以下四種心理驅動:一、僥幸心理

僥幸心理是人對自己能夠逃避法律追究的自信想象或可能逃避法律制裁的賭注心理,僥幸心理是絕大多數違法卷煙經營戶共有的心理,產生僥幸心理的原因:1、過去曾有過違法經營卷煙的經歷,但其違法行為未被查處,自信此次違法依舊能不被發現;2、自認為違法活動計劃周密,偽裝巧妙,事情辦得隱蔽和謹慎,不會被查獲;3、低估專賣管理部門的執法水平和辦案能力。

對于抱有僥幸心理的卷煙經營戶,煙草專賣部門必須加強專賣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卷煙經營戶的守法經營意識,從思想上杜絕違法的僥幸心理。其次,要加大市場檢查力度,對卷煙經營戶的違法行為要早發現、早查處,始終保持卷煙市場打假的高壓態勢,做好卷煙市場凈化工作,讓違法戶明白沒有查不出的煙,沒有辦不了的案,任何人都不會逃脫法律制裁,只要存在違法行為就會被查處,違法經營卷煙不會有好的下場。防止卷煙經營戶抱有僥幸心理,避免違法經營行為的發生。

二、從眾心理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說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就跟著這么做。有些卷煙經營戶原本守法經營卷煙,但看到周邊的人在從事違法經營活動,并且能夠從中獲得違法收益時,得到好處時,這些卷煙經營戶可能受其影響,就會產生從眾心理,守法經營的意識會動搖,于是加入違法經營戶的行列,從事違法經營卷煙的活動。

為了避免守法的卷煙經營戶產生從眾心理,必須對違法經營卷煙的行為及時查處,讓其看到違法經營不會有好的結局和下場,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守法經營戶也就不會產生從眾的心理,避免產生違法經營的模仿效應。

三、委屈心理

委屈心理是一種情感上的宣泄,有這種心理的違法戶多是中小經營戶,由于其供貨級別比較低,在暢銷卷煙的供應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或者由于配送服務不到位,卷煙沒有及時得到供應,“為什么別人都有卷煙供應,唯獨不供應我呢”,特別是一些心理比較脆弱的經營戶,往往就會產生委屈的心理,做為情感的宣泄,這些卷煙經營戶就會對我們的服務就產生不滿,對我們的專賣管理工作產生抵觸情緒,為了使委屈的心理得到彌補,就會從事違法卷煙經營活動,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在對這類違法經營戶的管理上,應當堅持以教育為主,處罰為輔,避免產生抵觸情緒,積極向他講解專賣法律法規知識,提供個性化服務,做好對其的服務工作,在卷煙的供應上可以適當的予以照顧,促使其要守法經營。

四、仇恨心理

仇恨心理,是指人體受到刺激而引發的對社會或個人的強烈不滿和憤怒的一種心理狀態。對煙草專賣執法存在仇恨心理的違法戶是重點違法戶,他們多次被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處罰過,從心理上排斥煙草專賣執法行為,總感覺煙草執法人員有意和他過不去,感覺煙草專賣主管部門對他的處罰不公,處罰太重,是專門針對他的行為,從而抗拒、排斥檢查,對煙草專賣執法產生了仇恨心理。

卷煙經營戶產生仇恨心理的根源在于,其違法經營行為被查處后,他要么抱怨自己的違法手段不高明,被煙草專賣部門查到了;要么算是自己倒霉,走了“霉運”,要么是懷疑有人在暗地里搗鬼,有意和他過不去,就是不會從根本上考慮自己違法的思想根源,內心上不服輸、不認罪,缺乏違法意識,思想上的抵觸情緒較大。

篇2

(一)正式群體的心理功能

1.群體的歸屬感功能

群體歸屬感就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其實是群體成員的一種社會交往的需要,在這種需要的背后隱藏的是成員希望有一個組織能夠接納自己,這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可以獲得心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2]大學生處在人際交往的發展時期,尤其對群體的需要情緒激烈,歸屬于一個群體對學生的成長是有好處的,這樣可以降低大學生離家在外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在一定的群體內部,大學生也可以培養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在與群體成員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某些群體的規范和約束也會自覺地發揮作用,保護好群體內部每一個成員的利益,提升群體成員的心理歸屬感。

2.群體的認同感功能

大學生參與的各種各樣的群體,在群體內部成員都具有欣賞和吸引其他成員的心理需要,這是因為每一個成員參與群體的時候都是出于相同的興趣、愛好,這樣就使得大學生在群體活動中更容易得到群體的認同和肯定。也許正是群體有這樣的心理功能,才會用一種幾近無形但很強大的力量,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參與進來,在自發和主動中,追尋自己的夢想與執著。

3.群體的教育感功能

群體的教育感就是指群體在發展過程中,出于對群體目標的追求,要求群體成員按照群體的規范行動,使群體成員的心理受到影響,起到教育的作用。“身教勝于言教”,大學生相互之間的這種溝通與交流,在不自不覺中都會對對方產生影響,起到教育的作用,優化大學生的心理及其行為。

(二)非正式群體的心理功能

大學生源于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個性,當多種需要在正式群體中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很自然地形成某種非正式群體。可見,非正式群體在大學生生活中是很有必要存在的,而且對大學生的成長來說也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1.積極的作用

(1)控制的作用

非正式群體對其成員的控制主要通過不成文的行為規范而起作用,而不是借助于獎勵和懲罰的手段達到。非正式群體自覺地遵守這種規范,表現出高度的行為標準化和模式化。這種控制作用不是一種客觀的壓力,而是一種自覺的力量,即自己控制、約束自己。

(2)改造的作用

非正式群體的成員犯了錯誤,往往會自發地引起“良心”的責備,感到對不起“兄弟們”,于是產生了懺悔感,自覺改造與群體不一致的行為。而正式群體的成員犯了錯誤,起初可能會推卸責任,埋怨別人,后來,在群體的壓力下,可能勉強承認錯誤,但要徹底改正錯誤,還需要一個過程。

(3)激勵的作用

非正式群體的成員具有強烈的群體觀念和信念,容易受到群體的鞭策。例如,有的成員在正式群體中甘心落后,而在非正式群體中則不甘示弱;對于某項工作的動員,有的成員在正式群體中無動于衷,而在非正式群體中只要“核心”人物一聲令下,他們就會立即行動起來。

2.消極的作用

(1)影響學習的負面作用

大學生如果參與較多的非正式群體,就會對學習有所影響。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如果過多地參與群體活動,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習。由于大學生的學習是以自己學習為主,首先在時間上要有所保證,參與太多的社團活動,勢必會占用太多的時間,影響學業。

(2)擴散和傳播小道消息的負面作用

由于在非正式群體內部,成員大部分是具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大家所了解的信息或涉及的領域基本相同。當有一些正面的或負面的信息產生時,由于成員對相關信息的濃烈興趣,就會在群體內部加以傳播,有時候容易傳播不切實際的小道消息,造成一些誤會,不利于群體的團結與發展。

(3)產生對正式群體抵觸的負面作用

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相對來說心理的發展還不是特別穩定,有時候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情緒的波動,總想找一個可以渲泄的地方,這時,他們就會選擇在非正式群體中獲得成員的同情,得到情感的支持,這樣容易產生小團體傾向,似乎是在找尋到一種依靠,久而久之就會對正式群體或其領導形成抵觸情緒,影響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

二、群體心理對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響

每一個群體都有其特定的目標,達成目標就是群體的基本任務。在群體目標的指引下,其成員分工協作,相互激勵,共同努力,克服困難,達成目標。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群體成員合作的力量大于與該群體人數相同的一些個人單獨發揮作用的力量總和。但是,一個群體對群體成員的心理都會有一定的影響。比如,群體成員希望在群體內部獲得個人不會感到孤獨和恐懼的安全感;獲得友誼、愛情、支持等;獲得相互尊重;在群體中能交流思想,協力合作,使個人的工作獲得支持;來完成自己難以完成的工作,并取得一定成就。[4]大學所在的群體同樣也會對學生們產生一定的影響。學生在群體內部也是希望受到重視和尊重,對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來說,群體心理會主要有如下影響:

(一)群體規范運用在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會使大學生形成一定的從眾行為

在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要發揮優秀學生的作用,讓學生帶動學生,在班級內部形成一定的優良學風、班風,激發其他同學的學習熱情,用榜樣的力量達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因為大學生在群體規范的作用下,有強烈的從眾心理,這種心理是人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特點,尤其大學生更加善于模仿和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優秀人物”,來優化自己的形象和行為。所以,要充分運用群體規范和從眾心理達到榜樣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群體情感體驗運用在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能夠讓大學生感受到相應的社會助長效應

社會助長是個體的一種希望得到周圍人們欣賞和支持的心理活動,這是一種“歸屬與愛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可以增強人們的自信,感受到一定的溫暖,激發學習的熱情。大學生在一定的群體中,對于所從事的學習或工作,都會受到相應的社會助長效應的影響,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在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可以采用贊揚和肯定的態度,形成積極的群體情感體驗,從而優化群體成員關系,形成積極、健康的氛圍,提高大學生的品德修養。

(三)群體內部不團結在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會使大學生出現一些社會惰化的現象

社會惰化是一種負面的社會影響因素,在群體內部存在并發生著影響,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從眾的心理,只不過是一種消極意義的從眾,這在群體內部有時候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也起到消極的作用。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要充分注意這一問題,盡量規避這種現象,消除群體內部的不團結情緒,和學生談心、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給予及時的協調,避免大學生出現一些社會惰化現象,樹立優秀學生的正面形象,以優質、健康的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內容來遏制此類現象的發生。

三、運用群體心理功能,加強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通過對群體心理的描述,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一個更細致的認識,在具體的實踐中,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積極運用群體心理的有關知識,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并有能力來處理一些新的問題。

(一)發揮正式群體凝聚力作用,積極形成良好的學風和人際關系

正式群體有較強的凝聚力,較嚴格的群體規范,大學輔導員也要關注群體凝聚力作用,積極形成良好的學風和人際關系,來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特別是一些主要的,常見的正式群體,例如班級。班級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場所,班級的溫暖對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有時候一句親切的話語,一個友善的眼神,一個開心的微笑都會給學生的心理留下好的印象,頓時感化人的心靈。這就是教育的作用,是無聲之處勝有聲的力量。為此,大學輔導員要注意發揮班級這個群體的凝聚力作用,在班級管理中,創建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從整體上來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其次,大學生參與活動的又一個重要的群體是學生宿舍,在良好的宿舍氛圍中,學生能夠感覺得到溫暖。當一個人能夠感覺到家人般關愛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想到自己要做到更好來回報他人,可見,能給人帶來親切、溫暖的感覺在人際交往有著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優化思想品德的一劑良藥。

(二)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傾向特點,來糾正個別學生的不良心理

大學生心理處在“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矛盾沖突階段,這種心理的不成熟需要有專業的機構及時進行指導和糾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對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種支持,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在心理支配下的行為自然就好不了。可見,教育者要適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在學生群體中控制一時盛行的非理智情緒,避免一些過激行為的發生。通過對大學生心理特點的了解來避免和修正學生的不良心態,達到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正確引導非正式群體發展,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

非正式群體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發展也是有積極的作用的,但是,由于現在網絡的發展,使學生非正式群體的一些構成也有些復雜,有時候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作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發揮正式群體的作用,積極修正非正式群體的負面作用,達到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的目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中“核心”人物,對群體內部成員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有時候,“核心”人物的思想和理念對其他成員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所以,要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發揮他們的榜樣作用,使其成為非正式群體中的領導核心和正確意見的代表者,發揮積極、健康的作用,完成群體的任務目標,并能協助教師保證學校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5]非正式群體成員合作性更強,在面對任務的完成中,需要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這一特點來安排相應工作,在工作中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養成先人后己的素養,把困難留給自己,方便提供給他人,使非正式群體中參與的活動目標的達成與正式群體活動目標基本保持一致,并盡可能多的為正式群體服務。在大學生的非正式群體中,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很深,有時,教育工作者的一些看法,會傷害學生的情感。所以,當有矛盾和問題時,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從正面加以引導,理清學生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到學生的信任。加強正面引導,使大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步清晰起來,在理智和從容中使思想得到升華,發揮相關作用,促進其向正式群體轉化。

篇3

摘要:矯治不良會計行為,除了完善各項會計法規制度建設、嚴格依法辦事、建立健全會計監督體系以外,還應分析和研究會計人員的會計心理及會計職業道德等因素對會計行為的影響,從而提高會計人員的心理及道德素質,規范會計行為。

會計人員是限于職業而面臨特定的人際關系群。各種壓力源形成的合力,使得不少會計個體左右為難,由此極易形成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進而導致人格異化。會計人員在工作中也有個豐富多彩的會計心理問題。隨著會計實踐活動外延的擴大,會計個體的心理活動及心理現象日趨頻繁、復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心理活動及其變化趨勢,有其獨特性,因此有必要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和解釋會計現象。

一、不良會計行為的心理學影響因素分析

會計心理特征的總和構成了會計個性。作為會計個體,一般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從而表現出不同的個體差異。個性即代表了會計人員所具有的意識傾向性,還體現了與他人之間的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存在的個別差異,而這種差異的共性方面的綜合,又形成了不同心理特征差別。可以說,會計心理特征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會計個性心理對會計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影響會計行為的個性心理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值觀對不良會計行為的影響

個人價值觀是個人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自己獨特的觀念、習慣、行為及精神等。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是個性心理的積累過程,必須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沉淀才能實現。而且,人的價值觀一旦形成,會成為一種固定的思維和行為定式,并植根于內心深處。個人價值觀對個人行為有強烈的影響,而且能夠左右人生的走向。會計人員的價值觀能夠直接影響到其對會計違規行為的選擇,沒有正確價值觀的會計人員可能有意或無意地違背職業道德,加上受不良風氣的影響,容易使其產生可以容忍某些會計違規行為的心理。而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則會使會計人員具有抵制會計違規行為的正義感和勇氣,這對會計違規行為的治理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個體需要對不良會計行為的影響

人的需要是人類行為的內在動力,是個體積極性的源泉。人類的種種動機大部分都是在需要的推動下進行的。個體需要的動機越強烈,所引起的行為也就越有力。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會計人員很自然產生對經濟利益的需要,這是正常的,但如果這一需要達到足夠的強度,就會產生強烈而非正常的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愿望。由于某些會計行為具有協調利益分配功能這一誘因,就又可能促使會計人員為滿足自己經濟利益的需要而采取非正常手段去追求它、得到它。因此,誘因就成為會計人員對經濟利益的需要轉化為追求經濟利益的動機的契機,會計人員為了實現所追求的目標,就會尋找機會做出一些不規范甚至違法的會計行為。

(三)能力對不良會計行為的影響

能力是指勝任某種工作或完成某項任務所具有的本領,包括知識和技能。由于先天素質和后天教育等原因,人們的能力有很大差異。會計工作具有技術屬性,需要會計行為主體具備計算、記賬、分析、預測、語言表達、文字理解等一般的技能;同時,現代企業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和會計手段的先進性,需要會計行為主體具備計算機操作、外語翻譯、合并報表、報表折算、風險控制、成本管理、戰略決策、金融投資、人力管理、法律法規等綜合知識和技能。會計行為主體從事基礎的會計工作,必須具備一般能力,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會計行為主體要從事較高層次的會計工作,必須具備綜合知識和技能,這是特殊的個人能力。

(四)氣質對不良會計行為的影響

氣質是最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實質上它是不同的神經類型在人的心理及其行為中的表現。氣質只代表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風格上的差異,而不涉及人的心理活動的性質與內容,不代表人的個性的優劣。判斷人體的內心活動,只有透過氣質的表現形式才能抓住其本質。氣質本身都具有兩重性,沒有一種氣質十全十美。氣質本身不能決定一個人成就的高低,任何氣質類型既可以向積極的方面發展,也可以向消極方面轉化。

有的會計人員在意志品質上缺乏耐性和較強自制力,不能嚴格地恪守會計工作制度和法律法規;有的會計人員缺乏勇于創新的精神,如在存貨計價的選擇、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估計、收益和費用的確認與計量等方面,對會計程序與方法的選擇趨向保守等等;而有的會計人員性情易急躁、情感易沖動,動作敏捷熱情但不能持久,常常在會計方法的選擇上表現出一定的激進性。總之,由于會計人員氣質類型不同,即使對相同的會計事項,也會選擇有所不同的會計程序和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會計行為與客觀經濟活動的吻合程度,從而產生不良會計行為。

(五)情緒對不良會計行為的影響

會計情緒是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在財會實際工作中,許多矛盾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往往是通過會計情緒反映出來。會計情緒是會計個體具有的一種心理形式,是對現實體驗的潛意識態度所表現出的一種行為,它直接或間接地反應了個體內心世界對客觀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情緒與財會工作質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當個體處于良好情緒狀態時,其心理是健康、愉快的,與外界關系容易協調,思想容易溝通;反之,當個體處于不良情緒的重負時,伴隨出現的心理狀態是不安、悔恨、憤怒、痛苦、失落等,對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努力培養良好的,積極的向上的情緒,控制和消除不良會計情緒是十分必要的,這對財會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上是從會計心理層面來分析會計從業人員的行為,而作為每一個會計從業人員,在面對工作、面對生活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反應。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地對待工作,或者沒有采取正確的生活態度,就會產生不良的會計心理障礙。

二、不良會計行為的會計心理障礙分析

心理學上的心理障礙是指心理活動中出現的輕度創傷,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時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異常現象,屬于正常心理活動中暫時性的局部異常狀態。例如,當人們遭遇重大挫折或面臨重大抉擇時會表現出情緒焦慮、恐懼或者抑郁,有的表現沮喪、退縮、自暴自棄,有的表現憤怒甚至沖動報復。往往是過度應用防衛機制來自我保護,表現出一系列適應不良的行為。會計心理障礙是指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過程中,由于受到不良的工作環境和職業習慣的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異常現象。

(一)從眾心理導致會計心理障礙

從眾行為可使會計人員獲得一種安全感,群體會對個體產生或強或弱的心理效應。這種促進效應是一種無形的支持力量,它是個體把群體看成是強大的

轉貼于 后盾,并能鼓舞個體的信心和勇氣,喚醒個體的內在潛力,使個體單獨不敢做的事情,在群體內就敢做敢為。就會計這個群體來講,由于會計人員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加上群體心理促進效應的影響,對會計造假這類違規事件,每個人大都會服從群體造假行為并感到心安理得,因為大家都在做這類事情。此外會計人員在群體中工作生活,必然會同群體發生著各方面的互動,希望得到群體的認同,希望被群體接納、承認、信任和尊重,同時還希望從群體中獲得所需要的信息與感情的滿足。而選擇從眾是會計人員被群體所認同的最容易的方法。反之,會計人員如果不從眾將會付出較高的成本,不從眾可能影響或威脅到從眾群體內現有的各種利益關系。由于不從眾者堅持原則,還會失去選擇從眾所帶來的各種利益,這加劇或驅動著會計人員去選擇從眾行為,而不是去制止不良的會計行為。對會計造假這類違規事件,會計人員不選擇從眾行為,大都只會帶來成本,不能取得利益。

(二)會計人員之間的博弈心理導致會計心理障礙

對于會計違規行為,在會計人員間存在著相互博弈的心理,即陷入了博弈論所描述的“囚徒困境”之中。假設有兩名會計人員A和B分別接受到領導的會計違規指令,在這兩名會計人員之間有三種策略選擇:第一,一個不執行領導的會計違規指令,另一個執行領導的會計違規指令,執行的那個會計人員將獲取利益或不招致打擊報復,不執行的那個會計人員將會面臨打擊報復并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第二,兩個會計人員都不執行領導的會計違規指令,一起面臨打擊報復的風險,但拒絕違規指令有助維護會計人員的聲譽并且能提高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第三,兩個會計人員一起執行領導的會計違規指令,大家都得不到好處的同時也不會招致打擊報復,但要承擔職業地位的下降、聲譽受損等成本。該博弈如圖1—1所示:

兩名會計人員面臨四種可能的策略組合,我們逐一分析這四種策略組合:(1)A抵制,B也抵制。此時兩人所獲支付相等,但這一策略組合處于不穩定狀態,因為A若選擇“抵制”,B就有了轉換策略的誘惑,當B轉換策略至“違規”時,其所獲得的支付值也將上升;(2)A抵制,B違規。此時B所獲支付值大于A所獲支付值,這一策略組合也處于不穩定狀態?因為A轉換策略至違規,其所獲支付值也將上升;(3)A違規,B抵制。原理同(2);(4)A與B均違規。此時二人所獲支付值相同,A與B都沒有轉換策略的動機,這種策略組合處于穩定狀態,就形成了均衡。由此,我們分析發現,會計人員面臨領導的違規指令時,常常背負“別人違規,自己若不違反規則會招致打擊報復”的心理壓力,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誠信在打擊報復的威懾下,常常被會計人員所舍棄,因此,現實中會計人員會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執行會計違規行為。

(三)忠誠心理導致會計心理障礙

任何人都要與他相聯系的個人、上司、下屬和組織機構等發生業務或工作的關系,這種關系在提倡和強調團隊精神及人際關系重要性的今天,變現為一種親密的忠誠關系。但這種忠誠關系非常容易演變成為抵制會計違規行為的消極力量,其原因是——忠誠關系意味著對忠誠者有一種保護義務。具體表現為:當會計人員發現與自己有忠誠關系的同事、上司、下屬和組織機構等出現會計違規行為時,他感到自己有責任使他們不要為會計違規行為而感到太難堪;有責任保護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害;有責任保護他們不被解雇。同時,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在抵制同事或朋友的不良會計行為時,他們感到自己好像在給別人帶來痛苦,這種心理上的反射作用使他們在自己的心理上產生痛苦感、罪過感。因此,由這種忠誠關系所產生的責任感、痛苦感和罪過感減弱了會計人員抵制會計行為的正義感。就群體方面來說,由于會計違規行為可能會毀損所屬群體的聲譽,進而導致群體內所有成員的聲譽受到傷害。與群體有關的這種忠誠關系也會降低抵制會計違規行為的積極性。因此,抵制會計違規行為容易對群體內的各種忠誠關系,包括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和朋友關系等造成裂痕,招致其他人對抵制行為的憎恨,這種心理大大地削弱了人們抵制會計違規行為的動機。會計人員出于對保持忠誠關系的考慮,對會計違規行為,采用的最常用的方法是視而不見;或者即便是抵制,也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違規者的傷害;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為其辯解。

三、不良會計行為的心理學緩解措施

會計行為心理內含了會計行為主體的感情、能力、素質、氣質等性格特征和認知、情緒、意志等心理過程,既決定了會計行為主體的會計行為目標,又影響了會計行為主體的需要、動機、行為方式、行為過程,最終形成不同的會計行為結果,即會計行為目標與會計目標的一致性檢驗。從會計行為心理、會計行為方式和過程到會計行為結果這一系列的規范程序來看,會計行為心理的主觀性、引導性、滲透性都是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為了優化會計行為,必須首先優化會計行為心理。

(一)樹立會計道德信念

會計道德信念是會計人員發自內心的對會計道德義務和道德理想的真誠信仰和強烈責任感。會計道德信念表現為堅定地相信會計道德原則及道德規范的正確性,堅定地相信按照會計道德原則和會計道德規范行為的正義性。一旦當會計人員樹立了會計道德信念時,就能自我調動,自我命令,長期、自覺、全面地根據自己的信念選擇會計行為,從事會計工作。可以說,會計道德信念是會計道德品質的核心。

(二)增強心理適應能力

人一旦遭遇不安而引起攻擊欲望等本能沖動時,就會在下意識里出現一種反應,以祛除那種沖動來安定心理平衡。為了避免單調、枯燥,必須有完全改變心境的活動,在自己沉浸在喜悅與快樂中,或專心做自己的事情,那么即使在心中有不滿或挫折感,也不會失去心理平衡,這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有效方式之一。這就需要會計人員時刻保持平和的心態,知足常樂;時常自我反省,認識自我;加強鍛煉,挖掘潛能,自我調控;進行必要的自我暗示,轉移自身注意力;保持自我個性,避免挫折,經常疏導積累的壓力,一切問題向簡單和好的方面去思考等。

(三)正確認識自己

如果個體不知自己是處于何種心理狀態,那么他就可能時常埋怨自己的不幸而痛苦不已,以致陷入極度不安的深淵里。尤其是在部分中老年會計人員中,有些人常常喜歡一切思想觀念都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在多次碰釘子后容易誘發神經衰弱。因此,應多作自我分析,正確地認識自身,那么不管遭遇到多么不適應的環境,也能應付自如。

(四)合理對待自身的需求

由于人的政治、經濟地位不同,個人需求、文化修養、認知能力的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目的,人們既不能脫離社會歷史條件去選擇目的,目的總是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其次,人的主觀需求對目的形成重要的能動作用。目的表明一種對未來的目標追求與價值的取向,它同個體的主觀需求是緊密相關的。再次,會計個體自身需求、認識水平和道德修養也影響目的的形成,會計人員的需要促使其產生目的的活動。因此,目的作為一種未來的價值取向,與人的需要是緊密聯系的。那么,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去正確地對待自己的需求,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總之,會計是個心理疾病暴發率較高的職業。會計行為主體經常受到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的刺激,道德良心和法律兩難選擇的困惑,再加上工作內容的單調無味和個人理想抱負難以實現,如果這樣的精神壓力長期得不到有效地釋放,容易形成不良會計心理,從而導致不良會計行為。會計人員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神經衰弱、焦慮、抑郁、強迫、恐懼和疑慮等,為了預防這種疾病,必須增強會計行為主體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預防機制。因此,矯治不良會計行為,除了完善各項會計法規制度建設、嚴格依法辦事、建立健全會計監督體系以外,還應分析和研究會計人員的會計心理及會計職業道德等因素對會計行為的影響,從而提高會計人員的心理及道德素質,規范會計行為。

參考文獻:

[1]陳作華,會計人員心理與會計違規行為[J],財會通訊,2004,(06)

[2j李婉瑩,會計犯罪的心理學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北方經貿,2007,(02)

[3]朱峰,會計心理初探,教育財會研究[J],1997,(04)

[4]李琳,會計造假行為的社會心理學透視[J],財會月刊2006,(07)

篇4

一、課堂生活化,踐行新課改精神的必然選擇

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生活,以生活主題為基礎統籌教學內容,體現時代特征,是新課程的亮點之一。縱觀新教材四個必修模塊,無不顯示著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散發著生活的氣息。

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是推進新課改,發揮學生主體性,讓課堂回歸生活的必然要求。怎樣在政治課中體現生活化的理念呢?

二、教學生活化的應對策略及實踐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學生的實際

1.知識與技能方面。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是一節課成功的基礎,也是實現其他教學目標的前提。教師在確定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政治學科的特點及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要求等因素。還要注意顧及學生的整體水平,重視對學情的調查分析。

2.過程與方法方面。在政治課教學中要注重知識的生成性,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參與、探究等方式實現學生獲取知識的自主建構,使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生活中所蘊含的道理與教材知識融會貫通,在探索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課堂各種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探索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關注社會發展、樂于學習、熱愛生活的積極、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教學內容的選取——走進學生的生活

陶行知早就指出,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只是教學的工具,而不是信條。隨著生活的變遷,有的教材內容也會過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學內容的選取應堅持變與不變相結合。把學生的生活融進教材,讓生活的光輝照進課堂,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三)教學過程的實施——重現學生的生活

1.情境導入“生活化”

師:“同學們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錢”“人民幣”“money”……

師:“你們手中都有嗎?拿出來看看。”

此時教室中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師:“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有錢能使——’”

生:“鬼推磨。”

師:“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什么角色?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手中的人民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這是筆者在講紙幣時的情境導入,很簡單但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創設真實的學生生活的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符合課改理念。這樣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打下基礎。

2.課堂環節“生活化”

(1)教師化文本為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悟

情境展示:

“媽媽,給點錢。”“做什么?要多少?”“過生日請同學吃飯,要500塊。”“這么多呀!”聽到小明一下子要500元,媽媽不由得停住了手。“上次同學過生日,請我吃‘麥當勞’,這次我過生日,總不能讓人家說我小氣吧!”媽媽不得不忍痛“隨俗”,拿出了500元。

請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①情境中的小明是什么心理?你是不是也受過這種心理的影響?

②這些現象在你周圍同學中存在嗎?怎樣看待這種行為?

③根據以上現象,你認為如何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針對這三個設問,讓學生說說對這個情境的認識。這樣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教學,易為學生接受。

(2)教師化灌輸為引導,引導學生將感悟升華為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談體驗與感受時,要引導學生將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和教材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由直接經驗遷移到對教材知識的感悟,并將直接經驗的改造、發展作為學習的重要目標。針對上述情境的分析、討論,讓學生歸納出人們的消費行為受消費心理的影響,這是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指出消費是否應從眾要具體分析。我們提倡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可見知識生成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3)教師化說教為實踐,引導學生應用知識

通過這個環節整合學生的直接經驗,并將教材中學到的間接經驗再轉化為直接經驗,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教師通過布置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真正感受知識的作用和學習的真諦,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在下課前,布置這樣一道作業:調查你周邊同學日常生活消費狀況,并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寫一份簡單的研究性報告。可以10人為一組共同完成這個任務。這樣以生活為切入點,回歸生活,實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目標。

3.教學手段“生活化”

教學手段是豐富多彩、不斷發展的。教師要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進課堂。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各種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現代生活中學生接觸較多的飛信、微信、QQ、微博等都可以引入課堂,其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學生更易于接受。還有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景劇、微電影等也可應用。新的教學手段的應用,必然會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利于學生獲取知識,同時深化對生活的理解。

三、教學生活化的反思及其啟示

(一)堅持學生主體與教學實際相結合

生活化的課堂,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獲得知識、增加技能的同時,創造精神、實踐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然而,在學生個性得到發展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夯實雙基教學,畢竟目前的教育體制還是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標準。

(二)堅持手段多樣與提高效率相結合

生活化的課堂需要更多的手段。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教學手段,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教學效率。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教師卻喧賓奪主,把形式搞得多樣化,認為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結果學生的注意力被形式所吸引,忽視了學習。因此多媒體教學要適度,要恰到好處。

(三)堅持小組探究與教師講授相結合

篇5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商品的包裝已經不再僅僅滿足于遮蓋產品、保護產品的外殼,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具有美感的溝通手段。通過對商品的外包裝進行設計,可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有著共同愛好的人們進行交流。包裝設計不僅要體現商品的信息和功能,還要著重研究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才能使該產品從同類中脫穎而出,達到設計的效果。所以,一定要以消費者為中心,了解和掌握消費者的心理需求,通過不斷對商品包裝的更新換代,從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1.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分析

對于購買者的消費習慣進行研究,其目的是有效地吸引消費者。消費習慣是在普通消費行為的基礎上,習慣性的心理學。消費者關注產品,對其包裝產生興趣,通過直觀的包裝設計喚起了消費者對產品的購買欲望,對比不同包裝的設計效果,選擇自己喜愛的,進行消費,從而達到消費者的滿意,所以感興趣的消費者逐漸形成一種習慣,購買和消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假期對于人們來說是休閑娛樂最好的時光,商家針對人們的習慣特征,抓住了商業的促銷機會,利用假期對產品進行一定的促銷活動,使人們習慣關注假期消費和特殊消費。

2.消費者心理需求分析

消費者心中有一定的心理需求,所以才會進行購物。而消費動機又與心理需求密切相關,動機是在一定條件下的需求的體現,是由人的心理需求轉化而來的,消費者購買某一種商品,是因為他對這種商品有需求了。據研究表明,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消費者心理方面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生理方面的需求,這就是決定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動機和行為所起到的重要性因素。

根據消費者購物的習慣和購買商品的動機進行研究,把消費者購物時的心理活動大致分為求實心理、求新心理、求美心理、求利心理、炫耀心理。所以產品的包裝會根據不同消費者的心理活動進行不同的方案設計方法,從而滿足消費者心理特征,促進消費者進行購物。

3.消費者心理探究的分類

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進行分類研究,有針對性地分析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消費者無限的消費欲望。

(1)0―18歲人群心理分析。此年齡階段的消費者正處于青春期,是非常感性的消費群體,他們在購買產品中,往往最看重產品包裝中較為直觀的描述,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有購買欲望,并不關心其內在的使用價值。

(2)19―40歲人群心理分析。此年齡段的消費者是社會中購物群體的主力,往往是新上市產品的最初體驗者,對產品的時尚感和獨特性非常敏感。他們希望自己永遠走在時代的前端,引領最新的流行風尚是這部分人的共同心理。

(3)40歲以上消費者心理分析。這一年齡段的消費者屬于理性消費者,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理智性的購物,隨著社會閱歷的增長,他們會依據自己多年購物的經驗進行合理的消費,大部分人會認準一些習慣購買的品牌,所以中規中矩、符合視覺形象的包裝設計是他們所喜愛的。一般來說,中老年消費者把產品的實用性作為第一目的,至于產品的包裝設計元素,對于他們來說這些并沒有那么重要。

(4)女性群體消費心理分析。女性消費者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她們的審美取向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潮流。她們不僅關注產品的實用性,還會在意產品的便捷性以及時尚因素。因此,在進行產品包裝設計的時候應該恰到好處地應用現代女性的心理特征及其變化趨勢,來誘發女性的情感和消費欲望。產品包裝的圖案要注重時尚性,能夠表現一定的消費趨向,要了解女性的消費特征,才能把握住女性消費市場的潮流走向。

篇6

關鍵詞:貧困生;就業;消極心理;教育

基金項目:淮海工學院2012年哲學社會科學校內科研課題(項目編號: s2012021)的研究成果。

高校貧困生處于青年階段,正是認知、情感、意志、個性以及自我意識與世界觀形成發展時期,若因貧困而造成的心理負荷長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導與矯正,容易引發各種心理障礙,甚至造成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因此,研究高校貧困生就業消極心理及其疏導,不僅有助于其心理健康,而且也為其順利就業創造條件。

1 高校貧困生的概念界定

國內學者做了許多具體的定義,有學者認為高校貧困生,一般指經濟上特別困難,無法達到學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水平,無力繳納學費及購置必要的學習用品,不能維持正常學業的在校學生。還有學者認為家庭人均收入較少,有一定數額債務,只能繳納部分學雜費,基本生活接近于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學生為貧困生;而家庭經濟收入沒有任何來源,基本上靠借貸上學,無力繳納學雜費,在校生活水平明顯低于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學生為特困生。而國家統計局則認為,現階段我國的貧困是指經濟意義上的絕對貧困,貧困是指個人或家庭依靠勞動所得和合法收入不能維持其基本生存的一種狀態。貧困不僅僅意味著低收入和低消費,而且還意味著缺少受教育的機會、健康狀況差。

2006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對高校貧困生做出了定性描述的定義:高校貧困生是指國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或支付教育費用很困難的學生。這是高校貧困生的官方概念界定。而對貧困生的分類有兩種:根據學生生活水平可將高校貧困生劃分為一般貧困生和特困生,經濟上比較困難的學生(通常月消費在200元以下)是一般貧困生,情況突出者(通常月消費在90元以下)為特困生;根據高校貧困生的形成與構成特點又可以劃分為自然歷史條件型和社會結構變遷型。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在評定貧困生上主要依據三個因素:一是在校學生學習生活每月消費支出;二是該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三是學生繳納學費情況。

2 高校貧困生就業消極心理的現實表現

來自發達與貧困地區大學生的經濟承受能力存在著顯著差異。面對貧困,有少部分貧困生會產生心理貧困。

2.1 就業認知上的功利主義心理

功利主義心理在貧困大學生中占有較大比例。在家鄉父老鄉親的心目中,能上大學的人就是最有出息的強者。當然,他們自己也有一種光宗耀祖的自豪感和做人上人的優越感。為了保持這份良好的感覺,部分貧困生希望通過自己的成績和實力,畢業后有個好的歸宿。在工作選擇的內涵上,往往以金錢的多少和物質待遇的好壞作為衡量去留的標準。對條件好、待遇佳的城市和崗位,他們趨之若鶩;而條件艱苦、待遇較差的中小城市和基層單位常常受到他們的冷落。有的寧可待業,也不愿到適合自己所學專業的老少邊窮地區就業。一些貧困大學生甚至認為,金錢是萬能的,只要有錢,就能換來幸福、地位與名譽。金錢主義和功利思想加劇了他們對物質生活的渴求,常常會產生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攀比心理,使其對就業的選擇變的盲目和急功近利,極大加重了心理負擔和就業壓力。

2.2 就業信念上的自卑絕望心理

自卑心理是高校貧困生在就業時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低,看不起自己。一些貧困大學生不能充分認識自己的優點與長處,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不能正確理解,對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缺乏信心,形成了一種灰色的人生觀和處世觀,因此在求職擇業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氣,不敢競爭。這種自卑心理使得他們在擇業中過于拘謹,不敢大膽自薦,從而人為地造成了自身擇業的困難。

一些貧困生在畢業求職中常會產生自卑心理,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自己的評價偏低。他們總認為自己的水平比別人低,單位要求高而自己條件差,表現出嚴重的擇業不自信現象。首先,一些冷門專業的學生看到就業市場的需求量少、待遇差或在求職中遭冷眼,就容易悲觀失望;其次,一些性格內向

、不善言辭的貧困生看到其他應聘者口若懸河而自己卻不善言辭,便產生自慚形穢的自卑感。總之,自卑的大學生不敢正視現實,對自己的長處估計不夠,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發現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在對自己的抱怨、貶低中失去了求職的勇氣。

2.3 就業意志上的自卑從眾心理

貧困生就業的從眾心理主要表現在:求職過程中對報名人數多的熱門職位盲目追逐,選擇城市時趨向大城市。從眾心理反映了貧困生缺乏獨立意識,在就業、擇業的過程中全然沒有考慮自己的氣質、性格、特長,沒有對自己的綜合條件進行認真的分析,至于要從事哪種職業,去哪里就業,則完全隨大流。

貧困畢業生中存在從眾心理的人不在少數,有些人缺乏對自身的認識,有些人對前途很迷茫。目前越來越多的貧困生盲目擠向三資企業,不顧自己的發展方向,只是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這樣一來,沿海大城市就業市場變得越來越熱,卻沒有認真考慮一下適合自己的崗位究竟在哪里,哪里才有自己最大的發展空間。一部分農村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境的貧寒以及自身條件的不足,加上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不能正確理解而產生心理偏差,對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缺乏信心。在競爭激烈的形勢下,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他們感到束手無策,逐漸產生了一種與世無爭,得過且過、聽天由命的不健康心理。

3 解決高校貧困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3.1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貧困生建立就業自信心

貧困是引起貧困生自卑的主要原因。不少貧困生進入高校后,面臨著家庭經濟狀況的壓力和個人生活的窘迫,甚至與非貧困大學生比較帶來的失落,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動搖著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產生自卑的情緒。當他們感覺到自卑的時候,很容易放棄努力,放棄與別人交流,封閉自己,甚至自暴自棄。高校應對貧困畢業生及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對擇業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及時、有針對性地教育和疏導,尤其應注意對貧困生進行日常就業心理咨詢,幫助他們排解心理障礙,緩解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建立就業自信心。要幫助他們建立就業自信心必須先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貧困。貧困生不應該只看到貧困給自己帶來的磨難,還應該看到貧困給就業帶來的幫助,樹立就業信心。事實上,有很多就業單位很喜歡招收貧困大學生。在他們看來,貧困大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差,所以一般都比較吃苦耐勞、勤儉節約,不好高騖遠,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等。貧困生應把少年時所遭受的挫折當作一筆人生財富,用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對待挫折。貧困畢業生樹立了健康的心態,那么在求職過程中,才會更加順利。  3.2 加大資助力度,為貧困生提高就業素質創造條件

在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競爭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如組織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已顯得越來越重要。如果學校寄希望于用人單位降低門檻,給貧困生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也是不現實的。因此,高校已不能單純從經濟層面關注和幫助貧困生,還應著重在貧困生綜合素質與整體能力的提升方面下功夫,并將其作為貧困生的就業突破口,進行多方面、有系統地加以幫助以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例如在課程設置上,學校應當改變偏理論的傾向,相應地增加實驗課、討論課和見習課等實踐性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針對貧困生大多個性封閉、不善言辭、缺乏自信的性格現狀,要充分發揮學校各類社團組織的作用,在學校及班級學生干部的選拔任用上,相同條件下應當盡量鼓勵讓一些貧困學生來擔任,鍛煉其人際交往與組織協調能力,提高貧困生的溝通能力、適應能力,樹立貧困生的合作觀念和團隊精神;鼓勵貧困學生經常加入到競爭性的比賽中去,以改變自卑膽怯的心理,逐步樹立信心,增強其競爭意識;通過開展以提升和拓展就業能力為主題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來增加貧困生的實習和實踐的機會,增強戰勝挫折的能力。

3.3 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貧困生就業指導的效能

建立貧困生個人檔案,增強就業指導服務的針對性。統一的就業指導模式會導致以偏概全,針對性不強,指導效果不理想。校院(系)就業指導老師或輔導員應從貧困畢業生的家庭情況、社會關系、綜合素質、社交能力、求職觀念、就業心態、就業期望值、性格類型等多個層面建立貧困畢業生個人就業檔案,然后梳理分類,進行個別指導。因為每個

畢業生的個性、優勢、就業偏好和心理傾向不同,具有特殊性和差異性,因此對貧困生的就業指導要細致入微,實施個性化指導,根據每個畢業生的不同特征,確定職業目標。這樣針對性強,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順利的實現就業。此外,高校要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領導和指導下,成立院系就業指導領導小組,施行兩級管理。首先,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領導全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牽頭統籌協調,制定就業指導工作的方針、政策、思路和對學校層面就業工作人員、運行機制進行管理、考評和監督,對各院系就業指導領導小組進行指導和調控,研究畢業生就業市場反饋意見,提出專業調整和教學改革建議。其次,院系就業指導領導小組要落實學校就業指導工作,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工作。

3.4 根據需要,努力提高貧困生就業指導的針對性

首先,注意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我們知道怎樣實現自己的目標,并且在此基礎上結合自我剖析、機會評估、自我定位等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要素,最終實現職業生涯規劃合理、恰當地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通過貧困生對個人的身心特點分析、自我優勢分析、局限性判斷來進行自我職業的判斷。并且根據自身實際和社會發展趨勢,不斷地設定新的短期可操作的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體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要求。在選擇職業崗位時,必須把社會需求作為出發點和歸宿。

其次,提供就業信息指導。掌握社會需求信息,是大學生通過人才市場進行自主擇業的關鍵環節。就業信息指導需要在廣泛搜集信息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專業和學生情況,依據國家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對信息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處理,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排列、整理和分析,提取那些具有準確性、全面性、時效性的信息提供給相關專業的學生,為貧困生就業架橋鋪路。學校不僅依靠就業指導機構收集就業信息,而且要調動內部一切力量,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學校還要積極和各級政府人事主管部門和社會人才中介力量開展合作和交流,多方面全方位為貧困生收集就業信息。

再次,加強創業指導。幫助大學生認識到社會上有許多創業機會和有利條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學校要給貧困大學生樹立創業意識,提供創業機會,把就業與創業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把創業作為將來職業生涯中實現理想和人生價值的一種途徑,使大學生通過創業教育和培訓,能夠認識到選擇自主創業不僅可以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而且還能夠為他人創造就業機會和崗位,同時也為社會減輕了就業壓力。自主創業是對傳統就業觀念的一種挑戰,成為大學生流向社會的一種新的就業方式。這一就業模式將對大學生的成長和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等帶來無盡的好處。

參考文獻

[1]孫英海.貧困大學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對策探討[j].健康研究,2009(2):67.

[2]安悅.淺談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及相關問題的解決途徑[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65.

[3]王蘇來.論高校貧困生就業的消極心理及其教育[d].湖南:中南大學,2010.

[4]張國蓉.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85.

[5]黃發友.新形勢下大學生擇業心態調查與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2(7):84.

篇7

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理解傳統色彩的思想和內在靈魂,研究先人的審美與創造,總結把握傳統色彩觀的法則,在傳統色彩的基礎上開拓創新流行色彩。

1流行色彩的概念及特點

流行色彩元素就是色彩的流行,意思是時尚的時髦的色彩。色彩的流行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上說,是人們自我表現和從眾心理的反應。流行色彩只不過是一種趨勢和走向,它是一種與時俱變的顏色。其特點是時尚、新穎、變化快等特點,對消費市場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2流行色彩在廣告中的運用

在現代平面廣告設計中,設計師要表現出廣告的主題和創意,充分展現色彩的魅力。廣告畫面色彩有明確的主色調,在突出商品時,就要強調商品的形象色,通過強化商品的色彩來感染人們。設計師在突出商標時,要考慮企業的個性特征和企業的形象色,通過色彩定位來強化公眾對它的辨認。商品包裝中,色彩傳達的目的在于充分表現商品,以利用色彩設計的創意,加深公眾對廣告信息的認知程度,達到信息傳播的目的。目前各個不同地區的交流頻繁,流行色的覆蓋層面很廣闊,對設計的影響力也逐步加強。以近年為例,潮流追捧銀色,新涌現的產品全部都會抹上三分銀色。設計師以提高商品的吸引力為前題,順應潮流采用某些色彩,有不少人可以在幾種流行色彩中提出新意,創作出許多精彩的設計作品。但是一些盲目跟從潮流,不假思索的設計師,他們的作品欠缺新意,只求趕上潮流,創作態度極為敷衍。長此下去,整個社會對創作的要求可能會不自覺的降低,令人憂慮。

二、提出意念為設計的主體,色彩為主體服務的新義

一個設計的真正靈魂其實來自設計師的創意。沒有意念的色彩設計,是一具空有漂亮外表的軀殼,在最初目睹的那一刻,可能會吸引住人們的目光,但人們能否長期記得這個設計,卻成為一個疑問。只有把創作意念融入色彩設計中,這個設計才有靈魂,那些色彩才能發揮它的最大意義,才能向人們傳情達意。所以設計師應該認真從創作意念出發,而不要把心思全花在賣弄色彩運用的技巧方面。

構思色彩時,最起碼要讓色彩表現出作品的特質,譬如一張宣傳某種新食品的海報,應該用鮮明的色彩,去引起人們的食欲,但如果只為吸引注意力,采用極端大膽、反傳統的顏色,這種大膽的做法,是否可取?舉個例子,或許大家就比較容易理解色彩和意念的關系了,一張喜帖上面簡單地印了一個綠色的喜字。表面看這張喜帖除了顏色上反傳統外,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原來新郎和新娘都是環保分子,所以綠色對他們意義就很重大。不過精彩的在后面,當賓客打開喜帖一看,發現新郎和新娘一個姓黃,一個姓藍,他們立即意會到“綠”的意義,綠色的喜成為兩人結合的見證,綠色在這個設計上的運用很巧妙,意義也很深遠。

色彩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和作用,大膽創新和標奇立異之間,是需要設計師準確把握,既要考慮作品不能脫離客觀環境,還要考慮這個設計是否可行,能否促銷商品,它會給社會帶來什么影響。色彩運用的好壞關鍵是看這個色彩用在什么環境,使色彩發揮到它的極致。設計中的色彩不是簡單的裝飾和美化,更不是以所謂藝術手段施加于對象便可以成為完美的設計色彩。色彩完美呈現的實質,在于設計載體與審美的結合。在設計中功能與審美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彩不僅具有獨立的藝術風格,而且在實用價值中體現審美作用。

三、結語

篇8

一、中學生喜愛流行音樂的原因

流行音樂特別贏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是有其原因的。從音樂審美心理的角度來研究,流行音樂以或強勁有力、或優美抒情的旋律,通俗易懂的歌詞和多變的風格迎合了青少年的審美趣味,與他們這一時期的心理、生理期等不謀而合。例如,從生理學的角度說,絕大多數的流行歌曲都采用了優美抒情、敘述性的節奏,而這種節奏與人體正常的心跳頻率往往最為接近,因而聽、唱流行歌曲可以讓人愉悅,使人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而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從眾心理

中學生處在情緒情感日益豐富,集體感、友誼感逐步增強的心理發展階段,他們害怕被孤立,渴望能夠充分地融合在集體中。所以當某種事物被大多數人接受時,其他人也會跟著接受,對于流行音樂也是如此,有些學生最初的動機就是“大家都聽,一定很好聽”的從眾心理。長期以來,流行音樂充斥著網絡、電視和廣播,影響著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特別近幾年,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提高收視率,各家電視臺都在全力打造流行音樂電視選秀節目,比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快樂男聲”“中國最強音”等。這些選秀節目中的歌曲和歌手自然也成為中學生日常談論的話題,如果不了解相關情況,他們會有“落伍”的感覺。

2.定勢心理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大多數中學生認為古典音樂太深奧,聽不懂,于是就不給自己去接觸和學習的機會;而對于相對容易理解的民族音樂,他們又覺得太土、難聽;普遍認為流行音樂新穎活潑、通俗易懂、好聽。實際上,學生對于這三種音樂類型都不是十分了解,相關知識的掌握也很有限,他們只是由于先入為主的思想給這些音樂下了定論。

3.逆反心理

在新課程改革前,流行音樂一直都是被課堂教學排斥的,而現在雖然實行了新課程改革,流行音樂可以進入課堂了,但是部分教師還在潛意識地排斥流行音樂,而偏向于古典音樂。這就導致了流行音樂是音樂課堂上的“稀有物”這種觀念在學生心中持久不變。正是在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驅使下,中學生更加熱衷于音樂課堂上的“稀有物”――流行音樂。

二、中學生所喜愛的流行音樂的藝術特征與價值

流行音樂大多以歌曲形式出現,有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學生都喜歡聽關于愛情和勵志類的流行歌曲。中學生喜歡以愛情為題材的流行歌曲,一些心理學家做出了解答:中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發育的特殊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學生的性意識開始萌動,常常表現為對異性從開始的有意疏遠到對異性充滿好奇和渴望,進而對朦朧的愛情生活十分向往;而流行音樂絕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比較能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求,所以許多中學生喜歡聽有關愛情的流行歌曲,他們能通過其來釋放自己的情感。

而他們之所以喜愛勵志類的流行歌曲,也與他們的生活學習環境有關。因為在校學習的他們普遍面臨著很大的升學與考試壓力,而聽一些自己喜歡的勵志音樂則可以幫助他們緩解長期高強度學習所造成的緊張與疲勞。例如,當他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而灰心喪氣時,會選擇聽一些諸如《 海闊天空 》《 青春紀念冊 》《 陽光總在風雨后 》等勵志類歌曲。這些歌曲能讓他們勇于面對挫折,堅強地站起來。可以說,這些勵志類歌曲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幫助中學生重拾信心、勇敢克服困難的作用。

流行音樂也是音樂的一種,中學生喜愛它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有很多好處的。我們都知道,音樂的熏陶能培養人的氣質和風度,能讓人的情感世界更加豐富美麗,從而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和健全的人格。欣賞音樂還能消除大腦的高度緊張和疲勞,能使大腦各部分的興奮和抑制有序交替地出現,從而很好地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可以宣泄情感,使心理得到平衡。尤其對于長期處于緊張學習狀態的中學生來說,適當地欣賞音樂可以使精神飽滿、活力旺盛。從這一點來說,適當地聽流行音樂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

三、流行音樂如何更好地進入中學音樂課堂

《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生活、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雖然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雖然流行音樂已經可以正式進入中學音樂課堂,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單憑學生的興趣來開展音樂教學,因為這樣有可能會將音樂課變為流行歌曲欣賞課和教唱課,就會無視教材中很多優秀的傳統音樂和民族音樂。目前我國中學生在音樂的選擇上近乎狂熱地偏愛流行音樂。中學生對流行音樂的過分偏愛導致了音樂欣賞內容的單一和欣賞視野的狹隘,不利于欣賞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審美意識的發展。因此,如何能夠有效地引入流行音樂并利用好流行音樂就成為了考驗音樂教師的一大難題。

既然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流行音樂擋在音樂課堂之外,那么作為主導音樂課走向的音樂教師,在流行音樂進課堂中就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著名的匈牙利教育家柯達依曾經說過:“一個音樂教師要比一個歌劇指揮重要得多,因為一個蹩腳的指揮,只會令聽眾失望。但是,一個糟糕的音樂教師會在整整30年內將無數學生對音樂的熱愛統統扼殺掉。”因此作為音樂教師必須明確地知道如何在滿足了青少年的興趣與教授課本內容之間搭一座橋,并能有效地將流行音樂中的各種因素與教材中的傳統音樂因素結合,以此作為切入點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

與流行音樂相對應的是那些傳統的高雅音樂和民族音樂,這些音樂通常需要一定程度的音樂素養和文化水平才可以領會作曲家想要傳達的思想和感情。要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培養出對傳統的高雅音樂和民族音樂的興趣,作為教師,不妨將那些中學生耳熟能詳的流行音樂作品作為教學的“鋪路石”。這樣一來既有效地調動了中學生上音樂課的積極性,又很好地擴充了教材中的內容,何樂而不為呢?筆者曾經在給中學生上的一堂音樂鑒賞課中提到莫扎特,并問是否有人能說出他的作品名稱或者哼出其作品的旋律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但是當我問他們是否知道歌手S.H.E的《 不想長大 》這首歌時,全班學生馬上就一起唱出了歌曲。當他們興致勃勃地唱完后,我便播放莫扎特第四十號交響曲中的旋律,而他們發現兩者竟然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時我告訴他們《 不想長大 》的旋律正是借鑒了古典樂派大師莫扎特的交響樂作品,學生都驚訝于好聽的流行音樂原來是汲取了古典音樂的營養。這種方式迅速拉近了學生與古典音樂的距離,接下來的古典樂派大師及其作品介紹的教學也就變得輕松多了。又如,在講到傳統戲曲這一部分內容時,在教材中已有的內容之外我們還可以補充一些近年非常流行的含有戲曲因素的“中國風”歌曲,像是陶■的《 蘇三說 》、李玟的《 刀馬旦 》等,它們都是根據中國傳統戲曲的片段改編整理而來的。

篇9

第一、刺激潛在需求,觸動消費的心弦

獲得更好的利益與消除現有的痛苦,是人類永遠不變的劣根性,但無論是獲得利益還是消除痛苦,人們平時因為很忙或者沒太重視,所以對這方面的需求并不強烈,只有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外界條件的刺激,才會變得強烈起來并積極采取行動,而電視購物則正是抓住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與習慣,通過利益的設置、主持人的煽情、功能原理的深入對比等一系列情節的表演,極大程度地讓消費者的需求變得急迫起來,從而形成沖動性消費。

其實,無論是利益引誘式還是痛苦消除式,電視購物說白了還是廣告,但消費者為什么對傳統的電視廣告一掃而過,而對電視購物的廣告卻能聚精會神的看下去呢?原因就在于電視購物的情節、音調、動作等等所購成的氛圍,對消費者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沖擊力。同時,電視購物采用引誘某種實際利益或夸大某種痛苦,從而讓那些有著這方面潛在需求的消費者,在考慮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不由自主的看下去,從而為后面的說服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形成價值感,引發消費的欲望

為什么同樣的一件東西,別的品牌九百元無人問津,而某個品牌一千五百元消費者還趨之若鶩呢?造成這種價格巨大落差的就是不同品牌產品所給消費者形成的價值感。

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價格并不是他最敏感的要素,絕大多數消費者最關心的都是產品的價值問題,即這個產品具有哪些功能,能給他帶來哪些好處或能幫他解決哪些問題。

價值感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不同訴求方向的產品有著不同的方法。筆者在“G點營銷理論”中曾說過,“不同的消費者對不同的產品,都有著不同的敏感點與興奮點,這個點就是促成消費者購買的G點”。這句話用在電視購物上也同樣沒錯,像手機、電腦等以時尚功用為主的產品,消費者的敏感點與興奮點在于產品的功能配置、時尚程度與質量保障。新奇特的功能或者多種功能的疊加容易讓消費者感覺你的東西有料,同時再加上外觀的訴求以及與同類產品高昂的高外價參照而形成價值感。而保健類的產品則不一樣,產品單純的功能作用還遠遠不能讓消費者信服,對這類產品,消費者的敏感點與興奮點在于為什么能起到這種功能作用,,他們對這類產品的工效原理、實驗數據等方面的要素更為關心,所以這類產品的價值感形成,更需要深層次的一些原理與數據來建立。總之,價值感是決定消費者有沒有購買欲望的主導性因素,

第三、打造信任感,增強購買的決心

筆者給在一次公開課培訓《終端贏銷的十項法寶》時,有一個導購員就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她說:“我那次對產品的功能和深層的原理說得非常到位,顧客也聽得十分投入,不斷的點頭呼應,然而,當我問他‘覺得怎樣’的時候,顧客告訴,‘從你的介紹中我覺得很好,但我還是不太相信’”。

你說得很好,但我不相信,消費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呢?因為大部分的消費者在去選購產品的時候,都帶著一種防衛心理去的。怕被忽悠、怕受騙上當是消費者自我保護的一種潛意識,在這種防衛心理的作用下,很多消費者不太愿意相信導購員的話語,甚至有一部分消費者根本就不愿聽導購員介紹,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找尋證據來得出是否合適的判斷,而電視作為媒體,特別是省級衛視,都具有較強公信力,同時,主持人與所謂專家名人等以第三方群體的煽動性語言又避免了消費者對導購員直接防衛的心理,從而大大的增強了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感,為后面的購買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第四、塑造安全感,利用從眾心理增強購買決心

電視購物,由于缺少現實購買的環境,消費者更容易產生不安全的心理,“這個東西是不是騙人的、買回來以后能不能用、真的有這么好嗎?”等等,消費者在看在電視的同時也會在心理暗暗打一個問號。

什么樣的產品最能讓消費者感到安全感到放心呢?那當然是社會大眾認同的產品!據某書中的社會認同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么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購物也是如此,多人搶購的產品更容易引來圍觀者的搶購,而圍觀者的搶購又會引來更多的圍觀者,如此這般形成良性循環。而電視購物因為相比店面營銷更令人缺乏安全感的問題,所以更需要在節目里形成社會認同的感覺,通過多種人群的體驗證明,來建立被社會廣泛認同的效果,從而有力的減輕了消費者不迷亂不安的感覺,促進他的購買。謊言重復一千遍都可以成為真理,更何況是電視購物呢?

第五、強調性價比,用物超所值的感覺促進購買

當產品的價值感、信任感、安全感全部建立以后,接下來就得強調性價比了。從消費利益的構成來說,經濟性利益也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利益,誰都希望能以最優惠的價格購買到最好的產品,物美價廉、物超所值等詞語所隱藏的就是這個意思。

說到性價比,很多人都會有降價銷售才能賣得好的錯覺,其實,性價比關鍵在于“性

”即產品性能功效,價只是一個對比的參考。盡管我們都希望“五星級的酒店,招待所的價格”,但五星級酒店還是有五星級酒店的價格、小旅館還是有小旅館的價格,大家不在同一樣層次上競爭,價格的重要性是顯示不出來的。但是,當一個五星級的酒店600元、隔壁同樣五星的酒店300元的時候,價格的重要性就表現出來了。所以,很多電視購物都會用同款產品的國外標價來進行對比,形成強大的價格落差,然后又借助搶購促銷再次降低價格等類似的手段,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立即產生物超所值的感覺,加速他們購買的沖動欲望。

第六、設置稀缺感,在消費者心中形成錯失良機的負擔

篇10

眾多家長發現孩子早戀時,第一反應便是訓斥與制止,對孩子與異性的聯系、接觸異常敏感,講出一大堆早戀的壞處的大道理,理所當然受到孩子們的抵抗與反感。父母們對孩子早戀會導致的一系列后果的擔憂與恐懼,令他們發現孩子有早戀跡象時苦口婆心講出一大堆道理,本未出什么差錯,但為什么會遭到孩子們如此的抵觸呢?當然,這主要是由于父母們有些偏激,過于將異往一刀切化,否認了異往的好處。父母稍微了解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便會明白廣泛的異往有眾多好處:有利于智力上取長補短;有利于情感上互相交流;有利于個性上互相豐富;有利于活動中互相激勵;有利于增進心理健康等。因此,作為家長應鼓勵男女同學多交往,要破除“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陳腐觀念。學生階段,家長對于異性同學的電話,QQ聊天,微信聯系等不必過分緊張,同時也應該尊重他們的隱私。當然,男女同學間的交往畢竟與同性同學間的交往有所不同,孩子進入青春期,應引導他們注意異往間的問題:不必過分拘謹、隨便、冷淡、親昵、違反習俗等,把握好異往的尺度。

2尋找吸引異性的優點,激勵孩子繼續完善自己

當孩子出現早戀的跡象時,作為家長首先應該承認孩子長大了,開始吸引異性的目光了,其次分析孩子身上吸引異性的優勢之處,讓孩子發現自身擁有的閃光之處,然后再進一步進行引導。讓孩子自己分析為什么會受到異性的青睞,自身的魅力是什么呢?男孩子們可能會說:長得帥、身材高大、學習成績好、會照顧人、能力強、擅長打球、幽默、人品好、性格開朗等等;女孩子們可能會列舉出一大堆以下理由:相貌端莊漂亮、身材好、學習成績好、人品好、性格好、有內涵富有氣質等。對于外表的優勢,應該繼續保持干凈、整潔、清爽、帥氣的形象,繼續鍛煉身體,保持好身材;對于學習上的優勢,應該再接再厲,在保持中不斷進步;鑒于品德好,那以后更要繼續發揚樂于助人、拾金不昧的良好作風,保持心地善良,擁有內在心靈美;至于氣質好,則應該繼續博覽群書,提高自身修養;性格、脾氣好,富有幽默感等,則需要進一步保持開朗的面貌,樂觀的心態,用自己的笑容感染身邊的人,不要像小孩子似的自私、任性,帶給他們更多的正能量,擁有良好人緣。告誡孩子們,要做到這些其實并不難,關鍵是自己是否上心,一旦擁有了以上這些優點,那可謂是魅力四射,以后會吸引更多的異性的目光,不要為了一棵樹而放棄一片森林,到時你可以從優中選優,選擇一位更加優秀的伴侶,而不是現在的小男孩或小女孩。

3采用自我披露技術,理解和接納孩子

進入中學階段后,生理發育十分迅速,心理發展處于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其身心發展極為不平衡,對事物的辨別能力較差,不能理性思考問題,易對異性產生肯定的早戀態度。作為家長的我們都經歷過青春期,向孩子們分享自己或者身邊的親人、朋友在青春期也對身邊的同學、同伴產生過好感的事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豐富慢慢明白好感并不是愛情,這樣一方面有利于理解和接納孩子,向孩子們肯定對異性產生好感是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屬于正常現象;另一方面,告訴他們好感并不一定是愛情,分清兩者之間的區別。也可以向孩子分享因為過早將好感認為是愛情,所導致的一系列后果問題的事例。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的事例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鳴,具有更強的說服力。我們的身邊尤其是農村地區,不乏這樣的事例:由于過早戀愛懷孕,被迫組合家庭,但是婚后幾年卻發現彼此并不合適,最終離婚,父母雙方及子女都受到心靈的傷害。也有眾多未成年女孩由于無知與沖動,懷孕后被迫流產,身體心理都遭受到了傷害。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由于經濟尚未獨立,思想尚未定型,行為易沖動,一旦發生,產生的后果可能自己也無法面對與承擔,造成終身遺憾。

4了解中學生早戀的原因,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

作為早戀學生的家長,應該深入了解導致該學生早戀的原因。導致中學生早戀的原因眾多,只有了解了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因勢利導。在從事多年心理咨詢的經歷中發現,尋求心理援助的早戀學生,大多是由于得不到家庭溫暖,而從異性身上可以彌補這一情感的缺失,尤其是單親家庭或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事業忽略子女教育的孩子表現更為明顯。如果是家庭原因導致的,就應該改善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和他們平等溝通交流,成為子女的朋友,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如果是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從而尋求異性的情感寄托,這時父母應該多關注子女的心理需求,多花點時間陪伴子女,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有些中學生早戀與父母自身的行為不端有關,父母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負面的榜樣,這時父母應該檢點自己的行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保持和諧的夫妻關系。如果中學生早戀是由于受到從眾、炫耀心理的影響,這時父母應該引導子女如何選擇好友,遠離損友,多關注他人的優點,從內在優勢品格上樹立信心。如果是由于好奇心理導致,則應該鼓勵他們多和異性朋友正常交往,進行相關的性知識教育,打破好奇心理。

5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跳出早戀的漩渦

當父母引導孩子遠離早戀時,有的孩子可能會說:“你講的太晚了,可是我已經早戀了,而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怎么辦”。作為家庭教育主要角色的父母首先應該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支持孩子,然后引導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和其他集體活動中,教給他們一些正確合理的處理措施。對于已經陷入早戀中的孩子,不能忽視孩子內心的情感體驗,禁止雙方的一切接觸與來往,這樣反而容易導致孩子的叛逆,助長早戀行為。父母應該引導他們首先冷凍雙方的情感,暫時將注意力關注到學習上,雙方可以繼續聯系,但聯系不宜過于頻繁,且必須有利于雙方的學習,待大家都考入理想的高校,時機成熟,你們的感情父母不會過多干涉;其次將彼此隔離開來,多參加學校的科技、文藝、體育活動等,多和其他同學交往,用正常的同學友誼淡化這種戀愛關系。通過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廣泛地交友,一方面可以擁有良好的人緣,避免情感上的孤獨,尋求異性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可以發現眾多異性身上都擁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從而淡化對某一個異性的好感,認識到自己的視野的狹窄及情感上的幼稚。

6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