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的優勢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養結合的優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養結合的優勢

篇1

【關鍵詞】環境;保護;資源;節約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正面臨著生態危機,人們無節制的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使我們的地球越來越不堪重負。全世界有識之士已在大聲疾呼,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國很早就加入了世界環保組織,提出了要建設“美麗中國”“生態中國”。為了盡快實現提出的“中國夢”,我們要從幼兒抓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給我們教師提出了幼兒環境教育的目標“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發現,中班時期是幼兒各種意識形成的關鍵期。因此,本文通過在中班開展一系列活動,培養幼兒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讓幼兒認識自身與環境的關系,從小養成節約資源的好習慣。

一、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

幼兒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兒的認識是與具體狀況結為一體的。幼兒的認知特點,決定了我們在內容選擇上要堅持貼近幼兒生活,通過一些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對他們實施教育。因此,我選擇了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水、電、紙、垃圾等作為教育資源,并把這些內容設計成一系列的主題活動,把各種相關內容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如“水”我設計了相關內容“水的生態”,“植物喝水,花兒變色”,“水與地球”,“水龍頭在說話”,從一系活動中,幼兒既知道了有關水的特性,更是了解了水對動、植物的重要性,從而做到自覺地節約用水。而電也是幼兒每天接觸到的,在幼兒眼里有些神秘的東西,我通過“電從哪里來”,“小實驗:燈泡亮了”,“隨手關燈”,把看似難懂的知識簡單化。幼兒對紙的使用特別浪費,畫畫時一張紙畫一筆認為不好,馬上扔掉拿第二張,對圖書也不愛惜,亂撕亂扔的現象經常發生,我就針對這一現象,設計了“有用的紙”這一主題,通過認識“各種各樣的紙”,看電視片“紙從哪里來”了解紙的生產過程,小實驗“哪種紙吸水慢,哪種紙吸水快”。知道紙在水里容易爛。“紙制品博覽會”利用廢舊掛歷、包裝紙、紙杯、賀卡、信封等廢舊材料制作工藝品,知道廢物可以再利用,最后通過暢談“未來的紙”引導幼兒參與環保,減少浪費。

二、要重視幼兒的探索過程

杜威曾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喜歡觀察,什么都想去摸一摸,而幼兒通過自身探索獲得的體驗,將是幼兒終身難忘的。所以,讓幼兒了解資源是簡單的說教所不能達到的,必須要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積極的觀察、操作、實驗,并對探究的結果進行推理,才能得出結論,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的。

(一)直觀感受

幼兒思維具有直觀形象性,要把資源這么大的概念裝入幼兒的腦海,確實不容易。比如節約用水,對于我們生活在長江邊的人,是沒有水資源危機感的。我就利用電視向幼兒展示中國乃至世界的水狀況,當幼兒看到非洲大片干裂的農田、忍受饑渴的人們,以及地下水無限制開采所引發的危害。幼兒已感受到了水危機。在講到垃圾的危害時,我帶幼兒參觀垃圾堆,當幼兒看到堆成小山式的垃圾,嗅到垃圾發出的陣陣臭味,我相信幼兒已經對垃圾有了強烈的記憶,以后我將不必用很多詞來形容垃圾的污染了。在對幼兒講節約用電時,怎樣讓幼兒理解節約,我帶幼兒來到電表前,讓幼兒觀察電燈全開,電表跑得怎樣,關掉幾盞燈是怎樣的,全部關掉電表又是怎樣,從而讓幼兒理解隨手關燈,就能讓電表不跑,這就是節約用電!

(二)操作實驗

幼兒好奇心強,好動,操作實驗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究學習的內部動機。在活動設計中,我為幼兒安排了許多實驗操作。如,燈泡變亮、電動機轉動,讓幼兒在操作中了解電的知識。通過實驗植物喝水,花兒變色,讓幼兒了解植物與水的關系。紙船為什么沉入水中,了解紙容易爛,怕水,從而知道愛惜紙張。自制紙槳,知道紙可以回收利用的道理。從這些實驗中幼兒理解了相關概念,同時,也培養了幼兒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探索討論

探究式學習就是以提問的方式,引起幼兒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在開展垃圾、環保這一主題時,我以提問的方式“這么多垃圾怎么辦呢?”讓幼兒進行討論,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各抒己見,想出了許多辦法,最后,我進行總結,表揚肯定有創意的想法,鼓勵他們好好學習,長大了為保護環境作貢獻。另外,也允許幼兒討論后提出問題,讓大家解答。如在認識了各種各樣的風以后,幼兒了解了風可以把樹吹倒,提出利用風把汽車吹得跑快一些,我及時鼓勵了幼兒的想法,然后請幼兒討論,結果形成了兩派,一派認為不可以,因為風是亂吹的,會把汽車吹得亂跑,另一派則認為可以,我沒有肯定誰對誰不對,只是引導他們這個問題會在你們今后的努力下圓滿解決的。

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資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生活在每一個家庭,他們在生活中接觸到的事情,有些是在幼兒園所不能遇到的,若家長能把握時機,強化幼兒園的教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專門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環保教育的目的,提高家長對環境教育的重視,調動家長支持和參與教育的積極性。發動家長和幼兒一起進行垃圾分類,把有用的垃圾交到收購站。收集廢舊物品制作有趣的玩具和裝飾品,使孩子明白“廢物不廢”。孩子離園后,要求家長陪幼兒一起觀看“地球的故事”、“探索”、“科學與自然”、“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最重要的是要求家長和幼兒一起做到節約用電、用水、用氣、用紙等,監督幼兒的行為,使之內化形成習慣。

經過開展一年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幼兒節約資源意識加強了,自覺做到節約用水、用電,浪費紙張的現象大為減少。同時,家長反映,幼兒在家不光成為了節約的執行者同時也成為了節約的監督者、倡導者,特別是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對我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關注,懂得了愛護地球,就是愛我們的家園。知道了人類只有與環境和諧共處,才能生存和發展。

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從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做起吧!

【參考文獻】

[1]王志明.幼兒園科學教育 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篇2

關鍵詞:布魯氏桿菌;免疫磁珠;優化選擇性培養基

中圖分類號:S8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27

布魯氏桿菌,是馬耳他熱和波浪熱的病原菌,每年患者人數不斷增加,成為流行病學中高度關注的致病源。布魯氏桿菌主要通過畜產品和皮毛加工及養殖接觸傳染,寄生于細胞內,引起機體免疫力下降,可以導致患者喪失勞作能力和流產等,是食源性疾病中增長較快的一類致病源[1]。目前活菌培養依然是最好的評價布魯氏桿菌感染的方法,只要在標本中檢出,就可以確定食品的安全性并對布魯氏桿菌污染實現追蹤溯源。

1 材料與方法

1.1 Dynabeads M-280磁珠 (日本DYNAL社產)

EDC solution 液;NHS solution液;BST溶液;MEST洗液;羊布魯氏桿菌;羊布魯氏血清;羊抗兔Ig;馬血清;赤蘚醇;白細胞介素2;胰蛋白;葡萄糖;煙酸;生物素;維生素B1;D-環絲氨酸 ;甲基乙醚;多黏菌素B;桿菌肽;放線菌酮;制霉菌素;瓊脂粉。

1.2 磁珠的偶聯

將2mg 磁珠加入2mL Eppendorf管中,管中加入500uL MEST對磁粒子進行洗滌3次。加入EDC與NHS各2.5mg,調整反應體積為500uL,混勻后37℃恒溫活化0.5h,用MEST洗滌除去未反應的活化劑,換管洗滌2次。再用BST液洗滌2次,分散到BST中。加入抗血清300 uL,調整反應體積為500uL,4℃偶聯20h。用BST液洗滌4次,500μL保存液重懸偶聯好的抗體磁珠。

Dynabeads M-280 磁珠時用下列方法處理:取羊抗兔 Ig (G)0.5 mL,加1 mL PBS-Tween溶液混勻。離心,棄去上清液。再加1 mL PBS-Tween 液使磁珠重新分散懸浮其中。加羊布魯氏桿菌免疫血清1mL,4℃垂直于水平面、旋轉振蕩18h。上磁,棄液體。消磁,用1 mL洗液清洗,重復清洗5次。洗凈后免疫磁珠放4℃冰箱備用。

1.3 選擇性培養基配置

葡萄糖0.1g;赤蘚醇 0.2g;胰蛋白?12g;氯化鈉3g;馬血清23mL煙酸 0.5 mg;生物素 0.2 mg;維生素B10.5 mg;D-環絲氨酸 321.5mg;甲基乙醚1:20000;多黏菌素B 1:4000;桿菌肽 1:25000;放線菌酮1:100000;制霉菌素10000單位;硫酸鋅 2μg;氯化銅1μg;硫酸鈷 2μg;三氯化鐵27μg;三氯化鋁10μg;用蒸餾水定容至1L,pH =6.8。將上述培養基取200 mL添加1.5%瓊脂粉,制備成選擇性培養基,其余分裝成100mL/瓶選擇性增菌液。上述培養基在115℃, 20min條件下滅菌備用。

1.4 樣品測試

將布魯氏桿菌肉湯增菌后,用血球計數板法稀釋到每毫升含菌1×103CFU/mL,然后取0.1 mL分別添加到100g牛奶、100g羊腿肌肉、100g水樣品中,混勻成測試樣。

將上述樣品分別稱取25g于100 mL增菌液中,37℃、5%CO2條件下進行增菌培養24~48h。

1.5 免疫磁珠富集

吸取1mL增菌液,放入含有5mg免疫磁珠管內,室溫垂直旋轉振蕩20min。上磁架,固定磁珠,棄樣液。加1mL 洗液復混后同前操作。清洗4~5次后,加100uL PBS-Tween液使免疫磁珠和目標混勻備用。

1.6 選擇性分離培養和計數

將免疫磁珠混勻后移入標準一次性平板內,倒入45℃左右選擇性培養基,搖勻。或在預先鋪好的選擇性平板上采用涂布法涂布。將接好種選擇性平板在37℃,5%CO2條件下培養24~48h,計數。

1.7 培養結果和比較

挑取10株平板菌落,分別接種在生化管培養,符合以下生化反應的為羊布魯氏桿菌:革蘭氏染色-,觸酶+,氧化酶-,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硝酸鹽-,尿酶-,精氨酸-,H2S-,硫堇+,明膠-,吲哚-,MR-,VP-,枸櫞酸鹽-,甘露醇-。

計算公式:布魯氏桿菌=選擇平板總菌落數×(陽性株÷10),結果見表1。

2 討論

布魯氏桿菌的檢測逐步被分子學檢測所代替,但是不可否認分子學也存在著弊端,樣品中即便存在布魯氏桿菌的核酸但未必說明樣品具有生物可傳染性,經典的活菌培養法在確認布魯氏桿菌的生物安全性上具有更可靠性。

相比較,采用免疫磁珠聯合選擇性培養基法檢測布魯氏桿菌可以極大提高布魯氏桿菌的檢出限,這主要得益于優化的培養基豐富了布魯氏桿菌必須的生長因子及免疫磁珠的富集優勢,使得活菌培養法豐富了布魯氏桿菌的微生物學研究與檢驗方面實驗需要。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西藥;中西醫結合;幽門螺旋桿菌;十二指腸潰瘍

[中圖分類號] R5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5(a)-0122-02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傳統的臨床治療方法主要為保護胃黏膜和抑酸等,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治療后復發率較高。現代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十二指腸疾病和慢性胃腸道疾病的主要發病原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因此,利用藥物根除Hp感染癥狀,能夠顯著降低該疾病的復發率,提高其潰瘍治愈率。為探討單純西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效果,該研究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間對西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以該院收治的80例幽門螺旋桿菌所致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為實驗對象,男50例,女30例,患者年齡范圍在20~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0±5.4)歲,患者發病時間在2個月~12年不等,平均患病時間為(6.1±3.4)年。所有患者經過胃鏡檢查均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所致十二指腸潰瘍,且14C-尿素呼吸試驗和尿素酶試驗結果均為陽性,患者2個月內均無抗生素和鉍劑治療史,同時排除患有嚴重腎、肝、肺、心功能障礙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并保證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單純的西藥治療,具體方法為:0.5 g克拉霉素加1.0 g/d阿莫西林加雷貝拉唑 10 g/d行三聯藥物Hp根除治療。

實驗組患者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西藥為110 mg/d鉍制劑麗珠得樂。中藥選擇自擬除幽湯,具體藥方為:炙甘草6 g,黃芪20 g,蒲公英20 g,枳實10 g,白芨粉6 g,法夏10 g,三七粉3 g,丹參10 g,烏梅10 g,熟大黃5 g,黃連5 g,用水煎服,1劑/d, 2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患者臨床治療前Hp感染的臨床診斷標準為14C-尿素呼吸試驗和尿素酶試驗結果均為陽性;治療完成后,第2次實施14C-尿素呼吸試驗和尿素酶試驗,若結果為陰性則證實為Hp清除;治療完成4周后,第3次實施14C-尿素呼吸試驗和尿素酶試驗,若結果為陰性則證實為Hp根除。若有一項為可疑陽性或證實為陽性,則患者應在1個月后再次接受復查,若結果仍未陽性,則證實Hp未根除。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完成2周和4周后的胃鏡檢查結果,以第4周檢查結果為依據,對患者的潰瘍愈合效果進行評估,其中,潰瘍S期愈合為治愈,潰瘍H期愈合(面積縮小50%以上)為好轉,潰瘍A期愈合(面積縮小50%以下)為無效。

治療完成1年后再次實施門診復查,所有患者均行14C-尿素呼吸試驗,對于有臨床癥狀的患者,還需再次接受胃鏡檢查。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結束后,均接受了1年的隨訪,其中,對照組患者中3例失訪,失訪率為7.5%。實驗組患者中2例失訪,失訪率為5%。隨訪結果顯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有1例根除Hp者潰瘍再次方法,但其14C-尿素呼吸試驗結果仍在正常范圍內。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實驗組患者潰瘍治愈率達到100%,對照組患者的潰瘍治愈率為95%;實驗組患者Hp根除率為80%,對照組患者Hp根除率為77.5%,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不良反應

幽門螺旋桿菌所致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臨床治療后,常見的不良反應類型主要包括皮疹、納差腹脹、頭暈乏力和惡心嘔吐等。實驗組患者食欲下降1例,輕度惡心但無嘔吐2例,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對照組患者中,中上腹不適感3例,納差腹脹4例,頭暈乏力3例,惡心嘔吐2例,對照組患者總體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傳統的醫學理論認為,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原因在于不明原因的復發性疾病,因而常使用維持治療或抑制胃酸分泌藥物進行治療,從而達到潰瘍愈合的目的,傳統的治療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治療后復發率較高[1],所以,傳統醫學認為,消化性潰瘍具有無法治愈性。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幽門螺旋桿菌(Hp)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誘發原因,過度勞累、精神緊張和季節變換等因素都會導致患者復發潰瘍疾病[2]。

幽門螺旋桿菌所引發的消化性潰瘍,屬于中醫學中“腹脹”、“嘈雜”、“痞滿”、“胃脘痛”等的范疇。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蒲公英、三七、丹參、烏梅、大黃、黃連等重要對于幽門螺旋桿菌具有十分顯著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因而可以將上述藥物作為基本用藥[3];白及粉和三七能夠收斂生肌、消腫止痛、活血化瘀;蒲公英、黃連、大黃具有較為理想的清熱解毒、行氣活血、通降胃氣的作用;法夏和枳實能夠降逆、寬中、行氣[4];炙甘草和黃芪則具有行氣和胃、健脾益氣之功效。上述諸藥合用,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的十二指腸潰瘍,能夠迅速有效地促進潰瘍面愈合,徹底清除Hp,因而治療效果較為穩定、理想[5]。

鉍制劑的體外實驗結果顯示,該藥物具有極強的殺滅Hp的效果,能夠避免胃上皮細胞與Hp相互黏附,且不會受到pH值的影響,因而不會抑制正常菌群的作用,且不會導致患者產生耐藥性[6]。

該研究使用鉍制劑加自擬除幽湯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的十二指腸潰瘍,Hp根除率達到80%,潰瘍治愈總有效率達到100%,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僅為7.5%,這一治療結果較為理想,且患者治療后復發率較低,治療成本較低,患者對于治療過程的依從性更高,尤其適用于耐藥Hp菌株、不良反應多、對西藥治療不耐受及青霉素過敏的患者,因而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季開宇.幽門螺桿菌與非甾體抗炎藥在上胃腸疾病中的相互作用及其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2(1):212-213.

[2] 王傳功.消化性潰瘍治療進展[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9,29(3):90-91.

[3] 楊伶俐.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消化性潰瘍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09,6(7):7-8.

[4] 伏新順.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潰瘍58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9,24(6):42-43.

[5] 張群孝.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32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4):3496-3497.

篇4

2017醫養結合調研報告一 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老齡人口總量急劇擴大,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的趨勢越來越顯著。目前醫療和養老服務相對獨立的體系不能滿足老年人需要,迫切需要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與養老相結合的服務。加快醫養結合,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養老服務需求,有利于擴大內需、拉動消費、增加就業。2017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醫養結合的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為了解醫養結合發展狀況,今年6月,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在全省11個市對78家醫養結合機構和入住老人進行訪談調查,了解當前浙江省醫養結合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

一、醫養結合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必然選擇

(一)老齡化加速,老年人口規模擴大。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長,已接近老齡社會。老齡化是我國社會變化的重點特征之一,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人口老齡化速度遠快于其他國家。按戶籍人口統計,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984萬人,占總人口的20.2%。“十二五”期間,凈增老年人口195萬人,年均增長率4.6%。全省11個設區市中,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嘉興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達24.3%,舟山市和湖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也達到了24.0%和23.2%,差不多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浙江省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國,老年人口比例比全國的16.1%高4.1個百分點。到2017年末,浙江省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619.3萬人,占總人口的11.2%,依據聯合國標準,這一比例達到7% 即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超過14%成為老齡社會,我省正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已接近老齡社會。

2.醫療護理需求大的高齡人口總量迅速增加。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健康狀況逐漸衰退,生活自理能力減弱、疾病增多,對醫療、護理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75歲前屬于年輕老人,以居家養老為主,健康需求側重于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75歲以后,需要一定程度的護理,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給予幫助;80歲以后,對醫療、康復、護理的依賴程度逐漸提高,生活起居需要專人照顧。當前,人口高齡化加速,“十二五”時期,全省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凈增34.74萬人,年均增長率5.19%,到2017年末達到155.83萬人,人口高齡化明顯快于老齡化速度。隨著人口高齡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數量進一步增加。子女供養的傳統養老模式淡化,空巢老年家庭比率保持高位,2017年末,全省純老年家庭人口數為234.2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23.8%。

(二)老年人對醫療護理照顧一體化的需求增加。

1.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提高,需要方便、優質、全面的醫療服務。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保障條件持續改善。國家連續10年以接近10%的幅度調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根據住戶調查資料,2017年,浙江離退休人員的人均離退休金(養老金)達到40707元。全省還建立了高齡老人生活津貼制度和養老服務補貼制度,2017年全省有136萬老年人享受高齡補貼,對困難老年人的救助經費金額超15億元。住戶調查數據還顯示,全省60歲及以上老人中,97.6%都參加了醫療保險。當老年人收入有了保障,醫療保障水平也不斷提高,開始追求健康的高品質老年生活,醫療需求提升。據2017年浙江調查總隊對723位65歲居家老人的醫療需求調查,有88.8%的老人要求定期體驗,40.2%要求組織健康講座,32.6%希望提供上門看病服務。老年人行動能力減弱,當生病時能得到便捷、快速、優質的醫療服務,是老年人的最大期盼。

2.家庭照護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護理條件。傳統的三代同堂家庭結構逐漸瓦解,老倆口獨自生活越來越普遍,空巢老人占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23.8%。對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也無精力、無時間承擔起照顧多代多家老人的責任。老年病多發、易發和突發,患病老人的就醫治療、住院照顧子女難以承擔,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護理,既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還要求有專業護理知識、完善的護理條件,靠家庭自身也無法解決。老齡化帶來這些問題,已從家庭困難轉化為社會性問題,需要通過社會化、專業化來解決。

3.醫療和養老機構自成系統,不能有效滿足老人的醫療護理需求。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保障制度逐漸完善、生育率自然下降的情況下產生的,伴隨老齡化產生的問題有一個逐漸適應和解決的過程。而我國老齡化發展迅速,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管理和應對機制不健全,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機構、設施缺乏。多年來,為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養老的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養老機構迅速增加,多元化、多層次的機構養老體系基本建立,較好滿足了老年人生活照顧護理的需要,但針對老年醫療需求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尚未建立,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相互獨立,養老院不提供全面醫療服務,而醫院只負責疾病治療,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既耽誤治療,也增加了家屬負擔。醫療和養老的分離,也致使許多患病老人把醫院當成養老院,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張。打破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間的分隔,圍繞老人對養老、醫療、護理、康復需求出發,通過醫養結合,建立醫養一體化的機構,為老人提供全面綜合性一體化服務,成為老人們和子女們的期盼。

4.醫養結合發展方式的提出。醫養結合是針對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而目前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又相對獨立這一客觀現實問題而提出的,通過提供醫療衛生與養老相結合的服務,最大限度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特別是對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以醫養結合機構為依托,提供醫療康復護理服務。不僅提供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務,還增加醫療保健康復服務,配備專業的醫療護理團隊,提供醫療診治、護理保健、大病康復、臨終關懷等服務項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屬的后顧之憂,使得患病老人在養老機構也能得到及時治療。實現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養老與醫療相結合。對居家養老為主的老人,通過醫養結合,提供健康醫療服務。

二、政府推動下醫養結合得到較快發展

2017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務院首個專門針對醫養結合發展出臺的政策文件,醫養結合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加以推進。浙江省醫養結合發展比較早, 20XX年省民政廳等五部門出臺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統籌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資源,支持醫養融合發展。2017年省民政廳開展醫養結合示范點建設,確定26家養老機構為省級醫養結合示范點,各市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開辦醫養結合機構,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醫養結合得到快速發展。

(一)醫養結合的主要模式。

針對老人醫養服務需求,各地積極探索養老、醫療、生活照料服務結合的有效途徑,據今年6月對全省85家醫養結構機構的調查,浙江醫養結合發展主要有四種類型:

1.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內老人集中、年齡較大、疾病多發易發,醫療服務需求很強。在醫養融合發展的政策鼓勵下,養老機構通過自辦或與專業醫院合作成立醫療機構,為入住老人同時提供醫療護理服務。在調查的78家醫養結合機構中,有54家屬于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形式,占69.2%。內設醫療機構形式有多種,以診所、衛生所和醫務室為主,共有25家,占46.3%;有15家養老機構設立了醫療科室完整、設備齊全的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或老年病醫院,占27.8%;有10家設立了康復和護理醫院;設立衛生院或門診部的有4家。

2.提供醫療和養護一體的醫療機構。養老最大困難是老弱失能和疾病照料護理,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同時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針對不同醫護需求,形成各具特色、服務于特定群體老人的醫養結合機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醫養融合。在調查的78家醫養結合機構中,屬于這種模式的有13家,占16.7%,其中以康復醫院為多,有9家,護理醫院有4家。如果包括養老機構內設立的康復護理機構,共有23家,占全部醫養結合機構的29.5%,這類醫養融合機構能更好地滿足需要特別治療和護理的老人,醫養結合更為緊密。

3.醫療機構內設老年養護機構。一些綜合性醫院和專業醫院,為了滿足既需要長期治療、又不能長期住院的老年人需求,成立專門的保健護理部、康復中心,以醫療服務為主、兼顧生活護理,也有一些民營醫院,為了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增設養老床位或設立養護部,提供養護服務。在調查的78家醫養結合機構中,有11家是由醫療機構設立的,占14.1%,有6家設立以康復為主的醫養結合機構的;有3家設立老年病區;有2 家同時具有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多種功能。醫療機構發揮老年疾病的治療和康復護理的優勢,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供養老服務,成為醫院拓寬服務領域的新路徑。

4. 醫療機構為居家老人提供醫療服務支持。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通過全科醫生與社區居家老人簽約的形式,提供家庭病床、初診、轉診、舉辦健康講座等多種醫療服務,在醫療費用的報銷比例和起付額度上給予優惠。杭州市大力推動社區全科醫生與居民醫療服務簽約,2017年至,已有1100多名全科醫生與71萬居民簽約。

(二)醫養結合基本滿足入住老人的醫療需求。

由于醫療資源相對緊張,醫養結合的難點在提供醫療服務,通過醫養結合,提供醫療服務,實現醫養護一體化服務。在醫養結合機構中,提供了比較全面的醫療服務,在調查的78家醫養結合機構中,有53家設立了內科,有49家設有中醫科,設全科的有39家。平均每家醫養結合機構有醫生33人,多數醫養結合機構配置了心電圖、B超、X光機等醫學影像儀器設備,部分醫院還配備了CT機、磁共振等大型醫學檢查設備。

2017醫養結合調研報告二 為積極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提高老齡人口健康服務能力,滿足“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基本需求,近年來,我區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進展及成效

(一)探索醫養結合體系建設,推動資源優勢互補。

按照國務院及省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醫養結合的指示精神,區政府制定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方案(試行)》,待政府常務會研究通過。按照方案,大力推進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開設老年病區、老年護理床位;二是推動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舉辦醫養結合聯合體;三是鼓勵轄區內部分醫院轉型為養老護理院;四是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有機結合;五是支持養老機構按相關規定申請設立醫務室或護理站,提高養老機構提供基本醫療、護理服務的能力。

截至目前,區民政部門管理養老機構11個,設養老床位1186張(其中批準新民醫院開設老年護理床位300張)。區衛生部門核批了樂年長者之家等3家社區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護理站,區民政部門牽頭組織我區6家養老機構與市一院建立了醫養結合聯合體,初步實現養老機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

(二)創新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構筑居家養老服務基礎。

依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層優勢,建立以家庭醫生為主的“點對點”健康服務體系。家庭醫生服務團隊主動深入社區和家庭,通過實施“積分制”、“健康儲蓄銀行”、“粉絲簽約”和老年人健康俱樂部等形式,對社區老年人實施分級分類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區組建57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簽約服務3.8萬余戶7.8萬余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4.3萬余人。

建立以“醫聯體”為專業技術支撐的“個性化”健康服務體系。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與市一院、省針灸醫院建立“醫聯體”,把綜合醫療專家和中醫康復專家納入到家庭醫生服務團隊,開展“個性化”簽約服務。今年4月,雙崗中心創新組建 “2+2”家庭醫生專業服務團隊,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病、糖尿病和腦卒中康復4個專業服務小組,已與56位居家老人簽訂了有償簽約服務包,以滿足多元服務需求。

(三)豐富醫養結合服務內涵,建立機構養老服務機制。

為強化養老機構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從今年6月起,區屬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轄區養老機構建立固定服務關系:一是每季度主動上門對養老機構開展1次健康教育講座,對老年人進行常規健康體檢,并指導康復治療。二是與養老機構建立24小時服務熱線,對常見病、多發病隨時進行上門診療。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療和康復,根據康復情況及時轉回養老機構。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選擇性藥物免費治療等衛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來,我區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免費發藥人次分別達8.9萬人次、4.3萬人次,免費金額達310余萬元,其中老年人發藥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難和問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持續發展,老年人的健康和養老是當今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而解決健康和養老問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醫養結合。從全國范圍看,醫養結合是一個新興課題,都處于積極探索中。實際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醫養結合服務需求與承載力不對稱。據統計,2017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16.1%,而且每年處于上升趨勢;預計2024年超過20%,2041年超過30%,并于2050年達到近34%的水平。我區2017年60歲以上老年人8.4萬人,達到全區戶籍人口的17%,老齡化趨勢與全國同步。而我區在養老機構養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長期醫療、護理、康復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絕大多數老人包括“失獨”、“獨殘”等計生特殊群體選擇居家養老。龐大的養老和老年人醫療服務需求,給現行養老和健康體系帶來嚴重挑戰,已成為全社會不可回避的問題。

(二)醫養結合行業管理體制不完善。目前養老機構由民政部門設置審批和管理,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服務由街居負責,醫療服務由衛計部門主管,醫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門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職能和資金分割等因素,各相關部門在實施醫養結合時存在行業壁壘、職責交叉、業務交織等情況,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勢必造成醫療和養老資源相互阻隔,難以做到目標一致,優勢互補,協調統一和橫向整合,老人的醫養統一問題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醫養結合機構定性定位不明確。從實際服務看,完整功能的醫養結合機構既不能完全替代養老機構,也不能替代醫療機構,應該有其鮮明的特點和需求群體,在設置審批上也必須進一步明確標準體系和審批部門。按現行政策,完整的醫養結合機構審批權歸屬不明確,即使同一投資主體在設置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時分別由衛生和民政部門審批,運行機制相對獨立,沒有解決醫養結合到底姓“醫”還是姓“養”的問題。

(四)醫養結合醫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醫療為中心的現行醫保支付政策,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預防、早期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家庭病房等醫療健康服務項目均未出臺相關支付標準。即便是最新出臺的醫養結合病床醫保支付辦法,對老年人的患病病種有明確規定,且病種數較少。可以說,當前醫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醫養結合服務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放開。

三、對策和建議

針對當前人口發展現狀、老齡化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發展醫養結合將會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當前,在積極實踐和探索的基礎上,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基本建立醫養結合體制機制,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法規體系,多元化、多途徑形成醫養結合服務網絡,為老年人提供生命過程中各個時期所需的可負擔的公共服務。為此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做好醫養結合頂層設計。

一是出臺意見,分類明確定位。各級政府要從上而下出臺實施意見,成立領導小組,明確部門職責和牽頭單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據不同類型,分類明確醫養結合機構姓“醫”或姓“養”的問題。凡是養老機構開設醫療診室由民政部門為主管單位;凡是醫療機構增設養老機構,由衛生行政部門為主管單位;凡是以醫療、護理、康復為主的護理院(完整功能的醫養結合機構)增設養老床位,由衛生行政部門為主管單位。以上三種形式醫養結合機構,同級民政、衛生行政部門要相互備案,并針對老年人群“醫”或“養”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導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運行機制。衛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門盡快聯合出臺相關政策,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審批準入、行業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規劃、房產部門要出臺相關規定,在新建的一定規模的社區中同步規劃建設醫療、養老配套用房。要積極改革醫保政策,將完整功能的醫養結合機構優先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將醫養結合服務項目、居家養老診療費用逐步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消除行業障礙和“瓶頸”。

(二)堅持多元資本發展,完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

積極探索社會資本參與機制。建立和完善社會資本發展醫養結合的扶植政策,引入專業醫養結合品牌企業入駐。規劃、土地、財稅等部門為社會資本舉辦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在規劃布局、土地使用、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有步驟、有規劃地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

加快醫療養老機構轉型升級。鼓勵二級以下醫療機構增設醫養結合病床或轉型為醫養結合機構;提高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護理科室覆蓋率;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的有機融合,開展簽約服務;鼓勵綜合性醫院與養老機構建立“醫聯體”,實行對口支援、雙向轉診、醫護培訓等。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原則,為計生“失獨”、“獨殘”家庭及農村“五保”戶提供基本醫療和養老服務保障。

(三)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強化醫養結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專業人才培養、評聘和使用機制。民政、人社和衛生等部門應加大養老專業服務人才的培養培訓力度,加強對醫養結合機構中的醫生、護士、管理人員和護理員的培訓;鼓勵專業院校畢業生到醫養結合機構從事養老服務工作,并給予相應的特殊崗位補貼;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及其醫護人員在資格認定、職稱評定、技術準入等方面,與其他醫療機構同等對待,激發醫護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二是建立人員崗位配套政策。對政府主導的醫養結合型醫療機構,合理增加護工型人員崗位,保障基本服務需求;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合理增加醫護人員崗位,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對社會力量舉辦的醫養結合機構,根據投資規模合理核定醫療技術崗位、護工崗位和一般服務性崗位,并根據多部門考核情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篇5

關鍵詞: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綜述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3月17日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應的提高。然而,傳統的養老模式在滿足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時,并未滿足老年人的醫療衛生保健需要,養老與醫療相互分離,不能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服務,于是建立醫療和養老兩者相結合的養老模式不僅勢在必行,而且具有現實可行性。學界也一直認為,推廣建立“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是維護社會穩定、體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

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內涵

在目前的研究當中,對于“醫養結合”的養老制度的服務方式,學界如張立平(2013),黃佳豪、孟P(2014)等比較認同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即養老機構或社區增設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內設養老機構、養老機構或社區與醫療機構聯合。陳芍、朱珂函(2014)等認為服務方式的選擇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循序漸進地實現。劉清發、孫瑞玲(2014)基于嵌入性理論的關系性和結構性嵌入,把醫養結合養老創新模式歸納為醫養結合科層組織模式、醫養結合契約模式和醫養結合網絡模式。王素英、張作森等(2015)認為要采用“整合照料”、“聯合運行”和“支撐輻射”三種模式,最終實現老齡化社會的“三位一體”。

關于“醫養結合”的服務主體,于衛華、林丹等(2013)認為醫養結合型長期照護的主要機構有護理院、護理型醫院、大型綜合醫院的照護單元、具有雙向轉診功能的醫療機構。醫養結合型長期照護服務的付費方式有論量計酬法、整體費用組合法、整體費用組合加論量計酬法。肖建伶、楊艷旭等(2014)在對北京市50家養老院進行調查了解的基礎上指出利用中西醫結合在老年人預防、治療、康復等環節的有利優勢,結合中醫治未病的理論,醫養結合,完善養老院的護理模式,促進中醫藥護理,使老年人在養老院中得到更優質的服務,從而愉快地安享晚年。

對于醫養結合的服務內容,黃佳豪、孟P(2014)指出“醫養結合”服務不僅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社會參與,更為重要的是提供預防、保健、治療、康復、護理和臨終關懷等方面的醫療護理服務。丁露露、吳美珍(2015)認為還要強調實施個性化服務,通過收集入住老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狀況,考慮入住老人的自理能力和基本資料的差異以及入住老人自身的要求來安排入住的房間和環境布置。按照入住老人自理能力的不同來設置不同等級的護理內容,再按照身體健康狀況和病種的不同來制定不同的個性化護理服務流程。

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

對于建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學者們從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分別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也為研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路徑選擇打下了基礎。

(一)宏觀因素。學者們從“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宏觀環境出發,指出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必要性源于人口老齡化,源于新時期養老需求發生了變化,源于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是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張立平(2013),黃佳豪、孟P(2014),張旭(2014)等提出當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失能化、失智化、空巢化和失獨化形勢嚴峻,人口老齡化新形勢需要強化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家庭結構的變化導致傳統的家庭照料功能大幅度削弱,養老機構難以滿足入住老年人的醫護需求;大型醫院難以提供細致的養老服務;中小型醫療機構資源閑置。二是現代養老、養生的基本特點使得在新的歷史時期,人們的養老概念和模式也發生根本性轉變,傳統的養老服務方式無法滿足現代養老的需要。

張立平(2013)指出現代養老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養老的健康、文化精神需求更為凸顯出來,養老的需求從滿足物質生活需求向滿足心身健康需求方向發展;二是養老的原則從經驗養生向科學養生發展,老年人更渴望享有公平、可及和高水平的醫養結合服務;三是養老目標從追求生活質量轉向追求生命質量、從追求長壽轉向追求健康;四是養老的意義由從被動向主動養生轉變。

(二)微觀因素。學者們從現有的養老模式和長期住院現象出發分析了建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緊迫性,這主要包含長期住院現象造成資源浪費和傳統的養老院不能同時滿足老年人醫療和養老的需要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從長期住院角度來講,符美玲、陳登菊等(2013),李杰(2014),馮丹、馮澤永等(2015)指出醫養結合有利于緩解長期住院現象。長期住院降低了病床的周轉率、使用率,不利于醫院服務的優化管理。我國現行的醫療社會保險制度明確規定不支付特別護理和日常護理等服務性項目費用。對老人而言,要獲得由醫保支付的醫療護理服務,只有選擇住院治療。病人雖然難以負擔住院費用,但是出院可能會導致潛在再住院的風險,缺乏專業護理或醫療照顧而導致更大的甚至危及生命的醫療風險,患者因其出院面臨家庭專業照護缺失與存在健康需求的矛盾,不得不選擇滯留醫院,同時也給醫療保險基金帶來了支付壓力;另一方面從現行的養老機構不足來講,劉清發、孫瑞玲(2014)指出養老機構的風險回避造成機構養老市場涵蓋人群出現結構性失衡,最需要入住養老機構的失能老人被排斥在市場之外。紀嬌、王高玲(2014)指出絕大多數的養老機構傾向于選擇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而排斥年齡較高、又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導致最需要進入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反而被排除在外。嚴妮(2015)指出,城鎮化背景下,由于個人、家庭和社會等原因帶來了空巢老人經濟、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變化,使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模式不再適應當前的形勢,這就要求探索出更加適合空巢老人的養老模式。孫雯芊、丁先存(2013)從公立醫院角度論證了醫養結合的可行性。

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面臨的困境

現階段,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適應當前新型養老的需要,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思想認識、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完善、衛生人力資源、內部管理等方面。

一是多頭管理導致行政效率低下。黃佳豪、孟P(2014)指出目前普通養老機構歸民政部門審批和管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由老齡辦組織實施,醫療衛生機構歸衛生部門認定和管理,醫保報銷由社保部門管理。由于制度原因、行業差異、行政劃分和財務分割等因素,民政、衛生、老齡和社保等部門都要介入到“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中,雖各有職能分工,但仍存在職責交叉情況。

二是費用較大,沒有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沈婉婉、鮑勇(2015)指出養老機構的醫保覆蓋率低,導致尚未納入醫保范圍內的養老機構,入住老人無法通過醫保結算承擔醫療成本,大大提高了入住老人的養老成本。

三是養老機構基礎設施等方面有待完善。於軍蘭、周文萍等(2015)在對黃石市進行研究時指出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存在的不足在于醫養結合服務供需不平衡,現有機構和服務形式無法滿足需求;缺乏護理院、康復醫院等醫養結合性質的養老機構;城鄉之間、不同性質的養老機構之間發展不平衡。趙曉芳(2014)指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制約主要集中在理念、制度、資金、人才等方面。

四是“醫養結合”養老發展的外部條件尚待改善。黃佳豪、孟P(2014)指出政府對養老機構資金投入不足,服務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服務收費水平偏高,服務內容單一僵化。馮丹、馮澤永(2015)等認為對養老機構進行評估,合理選擇轉型對象是轉型面臨的首要問題;機構上級管理部門之間協調困難是制約轉型發展的重要因素;對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服務項目的界定是轉型的關鍵;衛生人力資源短缺是制約轉型發展的主要因素。於軍蘭、周文萍等(2015)指出現有的國家財政對醫養結合服務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夠:醫養結合缺乏配套的財政、土地規劃等政策情況;養老機構的醫療護理能力欠缺,優質醫療資源缺乏為養老機構提供醫療支持的動力。

四、“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優化建議

首先需要明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優化不僅需要政府的統籌,也需要市場力量的加入。關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完善措施,學者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完善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開展立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李杰(2014)指出應該盡快出臺長期照護保險法,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運行提供制度依據。紀嬌、王高玲(2014)也指出我國要加快公布關于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正式準入標準,規范機構的運轉。王等(2015)認為相關部門需要盡快建立健全老年人長期護理質量評價監督機制,制定老人享受服務的時間、頻率、內容等標準,定期對老人進行訪談,對養老機構進行評價,保證老人能夠享受到滿意的醫護照料。政府政策支持包括養老機構用地保障、政府財政補貼或“以獎代補”、相關稅費減免、人員培訓和用工支持及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產生的醫療費用可使用醫保報銷等。張立平(2013)提出實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新模式,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擴大社會參與,健全和落實社會福利制度特別是在政策導向上要完善投資、融資政策、就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解決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起養老機構,提高為老年人服務的職工、從業人員的工作能力,使他們都熱愛養老服務工作,高素質地為老人服務。邵德興(2014)認為要解決行政分割的部門管理體制問題,必須加強領導,統籌醫養護社區服務業發展,構建醫養護一體化行政協調機制。

第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周國明(2014)指出,要不斷改善養老服務資源多元投入結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和自然人等社會資本依法舉辦各類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通過稅費優惠和補貼支持政策、提高床位建設補貼和運營經費補助標準等多種途徑,鼓勵和支持民辦養老機構以總體承包、分部承包、委托運營、合資合作等方式參與公辦養老機構管理改革,支持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發展民辦養老服務機構。要大力改善社會資本舉辦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執業環境。張立平(2013)提出充分發揮市場體制、機制和信息化的調節作用,整合醫藥衛生資源和養老社會資源的優勢,做好預防為主“三級預防”工作,使“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工作高效、持續推進,為發展養老事業、養老產業,增進老年人健康、幸福做出貢獻。沈婉婉、鮑勇(2015)認為要推進養老資源與醫療衛生資源的合作,鼓勵養老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以現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資源為依托,充分發揮社區全科醫生團隊服務作用,支持醫護專技人員參與養老服務需求評估。

第三,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公眾自身的保健意識。耿愛生(2015)認為良好的社會氛圍是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必要社會基礎,它意欲解決兩個問題,即獲得社會充分認知和廣泛社會支持,兩者缺一不可。鄧諾、盧建華等(2015)認為作為老人自身也應加強健康及儲蓄意識,經常參加健康保健知識講座及健康知識展覽等,為日后“醫”、“養”需求做好準備。子女應當對入住醫養結合式養老機構的老人給予情感上的關心,以降低老人的孤獨感。為了節約更多的醫療資源,具有科研實力的醫學院校及醫院應積極組建老年共病研究團隊,探索老年共病的綜合預防措施,加強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推廣醫養結合的創新服務模式,從根源上做到健康老齡化。

第四,鼓勵非盈利性組織參與其中。李杰(2014)認為對非營利養老機構的扶持,一方面體現在對非營利養老機構建設支持;另一方面體現在補助養老機構的運營。

五、評述

隨著養老服務事業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持續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必然會成為居民養老服務發展的主要模式。在其發展中循序漸進,不是要求其與現代的養老需求發展同步,而是要求其結合各地具體實際逐步發展,逐步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普遍化。

現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內涵與必要性、發展模式、現狀問題以及對策等方面。在發展模式方面,我國理論工作者分別從公立醫院、民營機構等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分別就經濟發達與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具體做法進行了分析。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思想認識、養老機構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完善、衛生人力資源、內部管理等方面。通過研究,提出了必須從完善相應的硬件設施,加強對養老服務業的財政投入;提高養老服務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培養專業護理人才;構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創新管理理念,增強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明確政府責任,加大支持力度等方面著手予以解決。

綜上所述,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多集中于當前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解決對策等,關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運營模式、籌資補償、影響其發展的因素等研究較少,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側重于醫學方面的理論研究,對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相關的實證研究較少,今后應加大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供給狀況、需求狀況、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以期促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進一步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吳園秀,羅鐵嬌,羅文華.老年慢性病患者實施醫養結合的實踐與效果[J].現代醫院,2014.3.

[2]高小芬,于衛華.醫養結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與分級護理、護理時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4.3.

[3]張旭.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4]黃佳豪,孟P.“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6.

[5]周國明.寧波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政策路徑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11.

[6]劉清發,孫瑞玲.嵌入性視角下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6.

[7]趙曉芳.健康老齡化背景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蘭州學刊,2014.9.

[8]李杰.青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問題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18.

[9]紀嬌,王高玲.協同理念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創新模式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4.6.

[10]郭斌.論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結合”模式的可行性[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1.

[11]童立紡,趙慶華,丁福,肖明朝.醫養結合老年長期照護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護理研究,2015.4.

[12]夏家紅.武漢市“醫養結合”模式評析[J].長江論壇,2014.6.

[13]王,曹勇,唐立岷,潘聰聰.青島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探索[J].衛生軟科學,2015.2.

[14]於軍蘭,周文萍,張杰,林傳俊,徐凌,李京鶴,涂香林,王艷,周琴.黃石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現狀分析[J].護理研究,2015.9.

[15]錢紅祥,陳荊立.“四大路徑”推進醫養結合[J].社會福利,2015.1.

[16]陳慶華,侯建媛.“醫養結合”康復養老模式的實踐與啟示[J].中國民康醫學,2015.9.

[17]沈婉婉,鮑勇.上海市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優化模式及對策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5.6.

[18]嚴妮.城鎮化進程中空巢老人養老模式的選擇:城市社區醫養結合[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19]林麗芬.深化“醫養結合”推動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J].社會福利,2015.3.

[20]馮丹,馮澤永,王霞,李秀明.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A),2015.4.

[21]劉清發,孫瑞玲.遠程醫療在醫養結合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醫療設備,2015.5.

[22]劉文紅,彭嘉琳.護理服務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5.8.

[23]鮑捷,毛宗福.社會醫療保險助推醫養結合服務的政策探討[J].衛生經濟研究,2015.8.

[24]鄒純青.新型城鎮化之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探析[J].管理觀察,2015.21.

[25]區慧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醫養結合”機構模式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5.S1.

[26]符美玲,陳登菊,張偉,楊巧.從長期住院研究談構建“醫養結合”照護體系的必要性[J].中國醫院,2013.11.

[27]王素英,張作森,孫文燦.醫養結合的模式與路徑――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調研報告[J].社會福利,2013.12.

[28]張立平.把老年“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做成最美的夕陽產業[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21.

[29]于衛華,林丹,陳雪羚.醫養結合型長期照護的研究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3.4.

[30]孫雯芊,丁先存.公立醫院醫養結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濱湖醫院老年科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31]耿愛生.養老模式的變革取向:“醫養結合”及其實現[J].貴州社會科學,2015.9.

篇6

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概念闡釋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從而在老齡社會背景下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服務、健康咨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養包括生活照護服務、精神慰藉服務、文化活動服務等。總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一種醫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是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其最大特點在于,它改變了目前醫療和養老相分離的狀態,積極開展生活照料、大病康復和臨終關懷等相關服務,從而可以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對養老和醫療的雙重需要。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因此,積極構建并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可持續發展,是妥善解決老齡社會背景下老有所醫、實現全民健康養老的關鍵內容。

二、推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社會背景及其優勢分析

目前我國主要有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三種養老模式。醫養結合這種兼有養老和醫療功能的新型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完全鋪開,正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但從全國一些在這方面發展較好的城市以及國外的發展經驗來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能夠最大化地發揮資源互補、協同合作的優勢,能夠有效地滿足老年人對養老以及醫療的雙重需求,同時還能更有針對性地解決老年人看病難、醫療服務不到位、養老機構匱乏等問題。可以說,這種新型養老模式必將成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老年人在養老和醫療方面所面臨的雙重困境的有效路徑和必然選擇。哈爾濱市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先于國家兩年進入老齡社會,其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問題尤為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決哈爾濱市百萬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顯得極為迫切和重要。

(一)選題背景

1999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的10%,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由于我國發展的特殊性,出現了不同于其他國家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未富先老。隨著老齡社會的深度發展,我國養老問題日趨嚴峻,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給全社會都帶來了巨大壓力。尤其是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養老服務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等特點,我國目前的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三種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要。在此背景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應運而生。很多城市自發性地在機構養老的基礎上,在養老院中增設了醫療機構,從而滿足老年人既需要養老也有可能需要看病的現實需求。

截至2013年底,哈爾濱市共有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64萬,占人口總數的17.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是全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之一。與此同時,哈爾濱市老年人口家庭空巢化、失能半失能者多的特征顯著。截至2013年底,哈爾濱全市空巢老年人口約80.6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約22萬,目前,哈爾濱市人口老齡化已經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和失能老年人口增多的三加速,一增多現狀。由于年齡的增長和身體機能的衰退,很多高齡老年人患有多種慢性病,醫療、康復和護理是他們較為迫切的需求。因此,如何解決老年病人的特殊醫療需求,使他們更有尊嚴地養老,成為當前政府亟須解決的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目前,哈爾濱市現有的三種養老方式都存在著自身的缺陷和弊端。首先,就機構養老而言,目前哈爾濱市養老機構主要有老年公寓、敬老院和老年護理院,這些養老機構具有社會化、專業化特征,但在數量、規模、服務水平和硬件設施等方面參差不齊,根本無法滿足老年人對醫療和養老的雙重需求。其次,家庭養老面臨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家庭養老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也不斷受到沖擊。4-2-1家庭結構一方面給子女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負擔,另一方面也很難解決老年人在醫療救護、日常護理等方面所面臨的養老問題。第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但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簡陋、功能單一、資金和護理人員非常匱乏,因而很難向社區老年人提供較為優質的養老服務。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哈爾濱市也成為我國較早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城市之一。

(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優勢分析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醫療和養老雙項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其最大的優勢在于整合了養老和醫療兩方面的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具有可持續性、科學性、安全性的醫療養護服務。這種養老模式使老年人在不必長期占用醫院病床的前提下,就能滿足其長期護理的需求,并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較為全面的照顧。

首先,解決了老年人看病難的困擾。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完全可以滿足患一般性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醫療養護服務,從而可以大大減少其在出行就醫方面所面臨的不便。同時,由于這種養老模式對突發性疾病也能夠采取一定的救治措施,因此也可以使老年人能夠得到更及時有效的診治。

其次,突出以人為本的養護理念,在避免老年人往返奔波于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的同時,更減少了費用開支,節約了時間,減輕了老年人及其家屬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

再次,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不但可以利用好一些現有醫療機構的閑置醫療資源,合理優化病床資源配置,解決養老院病床不足的問題;同時還能夠促進二級以下中小型醫院的經營發展,為其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運行現狀及其困境分析

目前,上海、北京、青島、杭州等全國多個城市都相繼開展了針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探索,哈爾濱市作為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省會城市,從2014年開始就按照衛生準入、民政扶持、醫保定點的原則,著手打造一批一站式醫療護理服務機構。截至2015年底,全市現有各類養老機構551家。其中市民政部門直屬的第一、二、三社會福利院和安康社會福利院這4家養老機構都設置了醫療機構,可以為老年人提供醫療、預防、保健服務;24家企事業單位辦和民辦大型養老機構(設置養老床位100張以上)中,有2家企事業單位舉辦的大型養老機構設置了醫療機構;其他的中小型養老機構則均無醫療支持。目前,哈爾濱市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正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還有很多實際困難亟待破解。

(一)專業護理人才匱乏,護理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專業護理人才方面的問題。首先,護理人員的專業性不強,護理水平較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對于護理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除了要能悉心照料老年人的飲食起居之外,更重要的是,還需要具備一定水平的專業醫療知識和護理技能。然而,目前哈爾濱市的老年護理人員普遍年齡偏大、素質偏低,其中具備醫療專業護理技能的人員寥寥無幾。其次,護理人員流動性大,人員隊伍不穩定。由于老年護理工作勞動強度大、壓力大且工資待遇低,造成養老護理人員缺口一直很大,流動性很強,人員隊伍很不穩定。再次,缺乏崗位技術培訓和統一的技能等級考評。目前哈爾濱市還沒有專門的養老護理崗位技術培訓機構,相應的崗位考評、技術鑒定等都處于空白狀態。以上種種,都造成了養老護理人員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服務水平難以提高。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機制

哈爾濱市政府部門已經明確表示,支持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發展,支持養老機構內設康復醫院和門診,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機制,常常出現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現象。譬如在場地、資金補貼(開辦、運營補貼等)、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由于受到多個部門的同時管理,經常出現執行政策不統一、政策不能落地執行的現象。同時,由于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分別隸屬于民政和衛生兩個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因此容易出現二者各自為政、各管一攤的局面。對于老年人而言,其最重要的養老和醫療兩大部分被割裂開來,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在家庭、醫院、養老機構之間往返奔波,既浪費了時間,也延誤了治療,同時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

(三)醫療服務水平有限,層次有待提升

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以及醫療設備水平都應該高于普通的養老機構,__其不僅在醫護數量上要相互匹配,同時在醫療資質、醫療設備、場地大小等硬件設施上都要高于普通養老機構的標準。但就目前而言,哈爾濱市現有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水平大都十分有限,其不僅缺乏專業水準的護理人員,同時在醫療設備、硬件設施等方面都與大型醫院無法相提并論,在康復護理、醫療急救、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更是幾乎無法提供,因此根本不能滿足老年人在養老治病方面的實際需求。

(四)養老床位供給不足,床位緊缺

養老機構床位緊缺的現狀一直是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中的瓶頸問題。目前,哈爾濱市各類養老機構總計551家,床位37,820張。其中,城鎮養老機構455家,床位21,820張;農村養老機構96家,床位16,000張。但實際上具備醫療護理功能的養老機構只有20家左右,其養老床位更是不足3000張。而目前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約為20.9萬,對養老床位的需求量很大,床位非常緊張。尤其是具有醫療護理功能的公辦養老機構,由于收費低、條件好、服務規范,因此常年爆滿,一床難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民營養老機構由于收費較高、設施功能不完善、不能提供醫療服務等原因,其病床閑置情況嚴重。這種冰火兩重天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亟待得到有效解決。

(五)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缺失

目前,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險制度明確規定,不支付特別護理和日常護理等服務性項目收費。因此,很多患病老年人為了能夠獲得醫保支付的醫療護理費而選擇住院治療,進而導致需要康復護理和臨終關懷的患者長期占用醫院床位,造成了醫療資源的過度緊張,同時也給醫保基金帶來了很大壓力。2012年,山東省青島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護理保險業務,此舉不僅減輕了醫療保險基金的支付壓力,同時也促進了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其他城市應積極借鑒其先進經驗,探索醫療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相分離的保險制度,進而為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掃清障礙。

(六)資金匱乏導致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緩慢

資金匱乏使得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發展中遇到很多瓶頸問題。目前,哈爾濱市三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的患者人滿為患,醫療資源十分緊張。由于資金匱乏,大型醫院內設養老機構的人員開支、醫療器械購買等問題都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多數三級及以上大型醫院根本不愿意加入到醫養結合的隊伍中,這無疑極大地制約了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步伐。同時,政府部門一直通過提供運營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對于多數民辦養老機構而言,其扶持力度依然不夠。由于資金匱乏,很多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養老機構在利潤低、經營困難的情況下難以為繼,有的甚至瀕臨倒閉。

四、助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健康發展的政策性建議

我國目前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期,如何解決好億萬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已經成為擺在我國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重大民生問題。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養老問題是重大的民生問題,政府部門必須加快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在政策措施、資金保障、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積極助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快速發展。

1.合理布局,提前規劃

要緊密結合城市發展實際情況,科學制定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總體規劃,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醫療資源分布規劃。根據老年人口的分布情況,對養老機構進行合理布局,鼓勵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近距離規劃,簽訂合作協議,以更好地發揮二者優勢,形成資源互補。要提前布局,合理規劃,減少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2.加大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力度

各級民政、衛生、人社等部門要積極行動起來,不斷完善扶持政策,共同推進醫養結合工作的順利開展。尤其在土地劃撥、財政補助、稅費優惠等方面,要積極制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予以政策支持。同時,財政部門要切實做好資金支持工作,并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確保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順利開展,減少資金匱乏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積極落實發改委關于確保福利彩票50%以上收入用于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要求,加大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建設的補貼力度。

3.鼓勵和支持養老機構獲取醫療服務資質

建議通過制定相關政策規定,現有養老機構中凡是符合相關政策法規的,都可根據其發展規模和實際需求,開辦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等醫療機構,也可內設醫務室或護理站。同時允許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服務。

(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構建多元化資金籌集渠道

資金籌集渠道多元化和政府財政支持長效化,是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要加大資金保障力度,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機制,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首先,建立養老投入資金按財政增長比例逐年增長的動態增長機制,在財政預算內設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將其用于政府示范性養老服務建設項目、資助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對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援助服務等。

其次,民政部門建立專項發展基金,鼓勵和支持民辦養老機構向醫養結合方向發展,對具備一定條件并有可能發展成為養老骨干企業的機構發放貸款并幫助其控制資金風險。

再次,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等社會資本依法開辦各類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通過稅費優惠和補貼支持、提高床位補貼和運營經費補助標準等多種途徑,鼓勵和支持民辦養老機構參與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可以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發展民辦養老服務機構。

(三)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養老保障能力

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是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內容,政府部門要從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素質、提升服務水平入手,積極建立人才培養和培訓機制,規范養老服務人員管理,逐步提升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__專業化水平。

1.建立和規范人才培養、培訓等方面的管理機制

首先,加強針對在職護理人員的崗位培訓制度,建立在職人員定期輪訓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養老服務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全面提升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水平。其次,建立薪資保障機制。逐步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的工資待遇水平,對薪資結構、薪資增長機制以及福利待遇做出明確規定,進而不斷提高養護人員的職業滿意度。再次,逐步規范針對養老服務人員的管理制度,建立起養老服務人員的資格認證、職稱評定體系。同時還要堅持持證上崗制度,對養老護理人員加強監管,使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得到不斷提升。

2.提高待遇,將養老護理崗位納入公益性崗位

養老護理工作非常辛苦,因此必須從提高護理人員工資待遇入手,不斷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穩定人才隊伍。首先,可以通過對相關人員發放護理崗位津貼、護理員職業技能職稱津貼等措施提高其待遇。也可以實行績效工資,并建立與之相對應的績效考核機制,從而激勵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其次,將養老護理崗位納入公益性崗位,同時規定從業人員可以享受社會保險和公益性崗位補貼,增強崗位吸引力,增加從業人員數量。再次,建立養老護理人員人才庫,準確了解現有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的數量、年齡結構、文化水平等,為養老機構提供可靠的人才數據,實現人才資源共享,以合理配置人才資源。

3.建立訂單式培養機制,打造專業人才隊伍

建議養老和醫療機構與醫科類大學、職業學院建立長期人才培養和輸送機制,以訂單培養的方式不斷為醫養結合養老機構輸送具有職業醫師或護士資格的專業對口、素質精良的專業養老服務人才。如此既可以解決一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又能為養老機構輸送人才,從而實現相關院校和養老機構的雙贏。

4.培育和壯大養老服務志愿者隊伍

積極探索志愿服務激勵機制,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到養老服務志愿活動中,同時發展普通志愿者和專業志愿者相結合的志愿服務隊伍,進一步壯大養老助老志愿服務人員數量,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志愿服務和幫助。

(四)有效整合醫療和養老服務資源

1.整合醫療和養老資源

具備醫療條件的大型養老機構,必須設置專門的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不具備條件的小型養老機構,可以與鄰近的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如有需要可以立刻轉診轉院,實現最佳救治。通過醫療和養老資源的雙向融合,形成互補互助的發展格局,避免資源的重復浪費。

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社區和家庭結為定點醫療服務單位

專門為轄區內老年人開展醫療、護理、保健和健康監測等服務。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職工醫院、門診部向以老年康復為主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型,方便老年人就醫。

3.鼓勵、引導和培育社會力量興辦集養老、康復、護理等功能為一體的專科醫療機構

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離不開政府、市場、社會機構等多元主體的有效參與。因此,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醫養結合服務等方式,積極培育和壯大民營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為解決養老問題提供有益補充。

(五)健全管理機制,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可持續發展

首先,在明確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服務性質、主體對象和服務范圍的基礎上,統一制定科學合理的建設標準、設施標準和管理規范,以及從業人員資質、醫保政策等,同時靈活制定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準入標準,在場地面積大小、醫護數量匹配、醫療設備設施等方面要區別對待。此外,還要積極制定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強監管力度,使這項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規范化。

篇7

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

金骨康是中國知名的頸肩腰腿痛、風濕骨病康復體驗連鎖機構,依托得天獨厚的歷史條件和現代資源,成就了“國A”級地位。“金骨康”源于清代御醫吳謙療骨秘方。御醫吳謙,清乾隆時太醫院院判,因擅長治骨之術被譽為“治骨圣手吳太醫”,屢受乾隆嘉獎。曾于京城開辦我國歷史上第一家專門療骨的店鋪――正骨堂。為了獎勵吳謙多年來的兢兢業業和對醫學所做的獨特貢獻,乾隆帝親筆書寫“正骨堂”匾額,以及“天下醫宗、正骨世家”的對聯,賜予正骨堂。正骨堂遂而名震天下,以后的263年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正骨堂一直是正宗的正骨牌號。乾隆四年,乾隆詔令編纂醫書,責成吳謙、劉裕鐸為總修官,《醫宗金鑒》始成。金骨康治骨術即以《正骨心法要旨》(《醫宗金鑒》叢書中最精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為藍本,糅合吳謙獨家祖傳秘技提煉而成金骨康品牌!

金骨康傳人吳耀永秉承祖傳治骨絕技,并將之與現代科技對接,率先推出內外兼治、中西醫結合的模式,引入日本東京醫研株式會社研制的世界一流的超激光養骨護骨康復治療儀,實現了祖傳秘要與現代技法、中醫與西醫的完美融合,解決骨科疾患綜合治理的療養模式,以“醫食同功,藥膳同源”的理念開辟全新療骨傳奇。憑借祖傳吳氏養骨秘要輔以多項秘制食譜,外有祖傳秘方+名貴藥材+高科技治療儀療骨止痛,內有五谷雜糧養骨壯骨,激光照射+藥敷+食療,全方位全息治療,標本兼顧,療養結合,金骨康特色針對腰椎間盤突出、膨出、頸椎病、肩周炎、骨質增生、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強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椎管狹窄等各種風濕骨病有立竿見影的療效。

樹立國際金牌品質

打造權威治骨機構

憑借先進的骨病儀器、金骨康養骨秘要以及多項秘制食譜,吳耀永在國際國內的護骨、養骨、正骨行業,奠定了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他由祖傳秘方研發的“金骨康”敷療靈系列和西醫透皮、靶向定位等新式科技更是一舉成就了“國A”級醫宗地位,贏得爍爍口碑,樹立了不可動搖的權威與典范。2010年,在市場時機成熟的條件下,吳耀永樹立了“金骨康”品牌,中國首家頸肩腰腿痛、風濕骨病康復體驗連鎖機構由此在北京正式誕生,成為了華夏君康國際企業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旗下最具影響力的強勢品牌,并被譽為中國人才研究會骨傷人才分會、國際亞健康康復治療研究會、中國風濕病消費者滿意首選品牌等。

“金骨康”自推出以來,致力于打造無需經驗、無需學歷便可為患者解除病痛的治骨專家。短短數載,金骨康已經發展成為骨療行業權威品牌,并在全國各地廣建連鎖渠道,憑借在中醫療骨事業的專業水平和一系列自主研發的新式設備及技術,在市場上掀起一股養骨、護骨、正骨新潮,營銷網絡覆蓋全國,開店速度迅猛發展。迄今全國加盟商已達300多家,并走出國門、名揚海外!

“金骨康”品牌具有以下四大優勢:

①金骨康,秉承“治骨+養骨”的理念,內外兼修,中西結合,通過康復儀激光照射+藥敷+食療,達到為體驗者身心怡悅的綜合康復目的。

②金骨康擁有日本東京醫研株式會社研制世界一流的超激光養骨護骨康復治療儀,輕松一照,疼痛即消。此一項為金骨康獨有優勢,遠遠領先競爭對手!

③金骨康由“中國人才研究會骨傷人才分會”、“國際亞健康康復治療研究會”等權威機構提供技術理念支撐,為研發奠定堅實基礎!

④金骨康以加盟的形式在全國開設免費體驗店,迄今已在湖南、廣西及日本、美國、新加坡、韓國等擁有數百家經銷商,譽滿天下!

深耕骨病市場

挖掘無限商機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3.55億關節骨病患者。隨著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等因素的影響,骨關節疾病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除中老年人群外,長期從事伏案工作、缺乏運動的年輕白領也成為了存在骨健康隱患的群體。龐大的市場需求面前,專業療骨養骨的機構必將備受青睞。金骨康的橫空出世,不僅掀起了療骨養骨的熱潮,在全國各地演繹了一段又一段的療骨佳話,更給飽受骨病折磨的患者帶來了健康的福音,也為抱著小投資低風險創業的人們,提供了開啟財富之門的金鑰匙。而作為中國護骨、養骨行業的龍頭企業,金骨康一直引領著行業的發展。首推“治骨+養骨”經營理念,將市場與大家一起分享,在合作中發展,在共贏中壯大,不斷地為客戶、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從投資的角度看,選擇最佳時間點進入行業很關鍵,從“養骨護骨”的角度看,當前正是最佳投資時機。伴隨經濟騰飛,百姓收入提高,養骨、護骨行業也風生水起。與傳統的接骨、正骨以及骨科疾患帶來的“頸肩腰腿疼痛風濕”等不同,養骨、護骨還對恢復產婦骨盆、防止老人骨骼萎縮、延年益壽、強身健體、調節男女性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當中國國民人均收入達到4000美元時,越來越多的人會享受“養骨、護骨”帶來的健康體驗。

投資金骨康不需要太復雜程序,不需要專業的醫學知識。配備激光照射設備、敷藥方、食療譜等,經過總部短期培訓,每一個投資者,都會成為優秀的“正骨、護骨、養骨”專家。

金骨康憑借其雄厚的實力,預計可在未來兩三年內上市,屆時,加盟商皆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為“金骨康”的原始股東,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實!

華夏君康國際企業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國內招商網址:省略/jgk

篇8

關鍵詞:老年護理;醫養融合;養老基地

研究背景

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巳超過2億,65歲以上老齡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過青年人的2倍。面對這一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式和來勢迅猛的“銀色浪潮”,如何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顧,延長其生活自理年限,實現老年健康化,老年護理專業化,養老事業社會化,已成為關系我國社會穩定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和值得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特別是2013年9月的《國務院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推動醫養融合發展,各地要促進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的要求,為本文的研究和項目的實施指明了方向。

從老年護理和老年護理學的角度,依托醫學院校和臨床教學醫院的優勢,構建以老年健康護理為目的養老方式(模式)所進行的研究尚且不多。很多學者僅僅停留在理論性的研究并宏觀地進行分析,缺乏專門細致的研究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結合當地實情的具體養老對策和實施辦法。正是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缺,因此開展此論文的研究和實施,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存在問題

1.1老年護理職業教育發展滯后

我國老年護理教學與培訓起步晚,發展滯后。高職高專老年護理專科護士的培養仍是一片空白。我國護理教育的最高學歷是碩士,但至今尚無一人獲得老年護理方面的碩士學位。從事社區護理和老年護理的護士學歷低、人數少,且大多沒有接受過老年護理專業的系統教育,知識結構老化,在工作實踐中他們不能稱為老年護理的專業人才。可以說,我國目前的老年護理職業教育和老年護理人員的培養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是嚴重滯后,專業人才是嚴重短缺。相比之下,養老護理服務在國外目前已形成了中高職、本科、碩士、博士等多層次老年護理人才梯隊。

1.2“醫養結合”矛盾大難題多

經調查發現,我國養老機構中僅兩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醫療護理服務。而養老機構都因條件所限,無法設置醫療機構,而醫院有限的醫療床位不可能用于長期養老護理服務。再加之養老機構和醫院又分屬于民政和衛生兩個不同的部門管理,職能、機制、政策及標準不同,導致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時,受阻于制度壁壘。特別是,醫保政策瓶頸巳成為“醫養結合”養老新摸式發展的最大阻礙:由于“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處于醫院和普通養老院之間的“模糊地帶”,未被納入醫療機構范疇,老人在醫院住院產生的費用可以報銷,而在“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接受的護理、康復、醫療等服務無法享受醫保報銷政策。于是部分老人考慮到經濟負擔問題,還是選擇長期在醫院中“壓床”不出院,不愿到養老院去。

1.3 養老機構和護理人員及床位數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約4.3萬個,養老床位數達到493.7萬,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擁有24.4張。與前幾年相比雖有較大增長,但按國際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張測算,與發達國家每百人5-7張床位數相比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與護理人員配備比例3:1測算,我國還需要1000多萬養老護理人員,而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員工也只有近30萬人,其中取得老年護理職業資格的僅有2萬多人。可以說,老年護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2.條件與優勢

2.1 本論文作者所在單位,是一所面向全國統一招生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全國一百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一。現有教職員工1000多人,專職教師800多人,正高職稱8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近2萬人。學院護理系護理專業始建于1931年中美合辦的普愛高級護校,至今已有80多年辦學歷史。學院護理系作為學院現有近7000名護理專業在校學生的一個龍頭大系,曾獲得 “國家級教學團隊”、“教育部護理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驗實訓基地”、“全國高職高專國家示范性師資培訓基地”、“全國高等職業學校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基地”、“湖南省護理‘雙師’水平認證技能培訓基地”、“國家重點建設專業”、“湖南省精品專業”等等榮譽稱號。

2.2 本論文作者所在單位,占地面積3362畝,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近20億元。館藏圖書200多萬冊,教學、實驗、實訓設備和設施功能齊全,并有一所綜合性的附屬三級醫院。特別是學院整體搬遷到新院本部辦學后,原閑置的處在城市中心的老校區,緊鄰附屬醫院,被用來改造為一個養老服務基地(中心),那將是一個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2.3 養老服務事業(產業)已是國家的一個基本國策。加快完善社會化養老機制,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利用醫學院校教學與人才優勢,大力培養老年護理方面的專業人才,創建一個養老服務產業基地(中心),將會得到國家和政府以及當地民政部門的大力支持。特別是湖南省下發的《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永州市政府為支持鼓勵民辦和社會力量發展養老產業,最近下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則是本論文項目研究的最大支持。

3.發展路徑和對策

3.1 要把“養老專業”辦成叫好又叫座的好專業。國家教育部門和民政部門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別是中高職業院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加快培養老年醫學、老年康復、老年護理人員、老年營養、老年心理等方面的專門人才,積極開展老年護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構建符合養老服務產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教育、引導和鼓勵養老專業方面的大中專畢業生積極投身養老服務產業中去就業和創業。

3.2 要在“醫養融合”上取得新突破。衛生和民政部門要積極探索“醫養融合”養老方式,力圖破解養老機構中老人的醫療、康復和護理難題。經調查發現,我國養老機構中僅兩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醫療護理服務。而養老機構都因條件所限,無法設置醫療機構,而醫院有限的醫療床位不可能用于長期養老護理服務。再加之養老機構和醫院又分屬于民政和衛生兩個不同的部門管理,職能、機制、政策政策及標準不同,導致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時,受阻于制度壁壘。對此應做到“四個打破”:打破體制障礙,部門聯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壘,制度相互銜接;打破利益藩籬,服務老人需求;打破路徑依賴,推進體系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將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聯姻”,做到醫養結合,相輔相成,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終達到讓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享受到“醫院式”專業、周到的醫療保健服務,實現“醫養融合一體化”的養老方式的新突破。

篇9

關鍵詞:“互聯網+” 醫療健康產業 發展現狀 路徑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醫療健康產業的概念

狹義的醫療健康產業指醫藥產銷及醫療服務自接相關的產業活動,總體分醫藥工業和醫藥服務,其中,醫藥工業包含五大子行業,醫藥服務包含醫藥商業、研發外包、醫療服務。

廣義的醫療健康產業則是指維護健康、修復健康、促進健康的產品生產、服務提供及信息傳播等活動的總和。大健康產業由醫療性健康服務和非醫療性健康服務兩大部分構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產業群體:以醫療服務機構為主體的醫療產業,以藥品、醫療器械以及其他醫療耗材產銷為主體的醫藥產業,以保健食品、健康產品產銷為主體的保健品產業,以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咨詢服務、調理康復、保障促進等為主體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與此同時,我國大健康產業的產業鏈已經逐步完善,新興業態正在不斷涌現。健康領域新興產業包括養老產業、醫療旅游、營養保健產品研發制造、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制造等。

(二)“互聯網+醫療”產生的背景

隨著“十三五”規劃“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健康醫療產業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事實上,從全球范圍看,醫療健康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而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民眾對醫療健康的重視程度也日漸提升,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我國龐大的人口總量和社會日趨老齡化也為醫療健康產業提供了極具潛力的市場。而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應用的普及以及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和臨床應用等的不斷突破,則在提升醫療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提供技術保障的同時也給醫療健康產業帶來新的變革,醫療器械、養老服務、醫藥電商和移動醫療等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三)醫療健康產業在互聯網時代面臨的發展機遇

一是政府引導發展。“十二五”以來,我國衛生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居民疾病經濟負擔進一步減輕,國民健康水平總體上處于中高收入國家水平。“十二五”期間政府也大力引導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促進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明確指出:“十三五”期間將“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二是健康產業需求巨大。從發展形勢來看,未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仍將保持上升走勢,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同時,我國居民健康意識在不斷提高,對健康服務的消費意愿也日益增強,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識的日漸增強共同催生了巨大的健康市場

三是人口老齡化。在老齡人口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等醫護需求高的群體占據較大比例,人口老齡化對醫療健康產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利潤增長點。在醫療器械方面來說,針對老年人的家庭病床護理、老年康復中心的各種器材、保健器材等都是醫療健康產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在食品方面來說,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營養食品等也是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互聯網+醫療”在大健康領域的作用

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多領域技術與醫療領域跨界融合,新興技術與新服務模式快速滲透到包括預防、診斷、治療等在內的醫療各個環節,給人們就醫習慣、就醫方式等帶來重大變化。

(一)有利于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在線咨詢和遠程醫療借助互聯網實現有限醫療資源的跨時空配置,突破了傳統的現場服務模式,使醫療資源匾乏得以緩解。在線健康咨詢服務可有效解決患者看病無序現象,通過建立疾病數據庫和整合醫生資源,將需要到醫院就診的患者導診到相應的部門。在遠程醫療方而,可在醫院內部和醫院之間聯網實時共享相關信息,有望改善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充分利用稀缺的醫療資源。

(二)重塑醫院服務流程,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醫院通過移動應用增強與患者的實時互動,有利于完善醫療服務環節。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醫院通過開發手機App軟件,將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等傳統服務全部在移動互聯網實現。患者通過移動應用可實現自助旌擰⒚耪錆妥航煞選⒓觳楹突驗報告查詢、專家排班等信息查詢及滿意度評價等,不僅解決了掛號、候診、繳費時間長和就診時間短等問題,而且增強了獲取服務的便利性,提升了滿意度。

(三)有利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合理就醫,實現分級診療

大醫院的擁堵很大程度上卡在了慢性病這一領域。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對慢病群體進行管理,包括可穿戴設備,遠程醫療等技術手段,可合理分流患者,實現分級診療。單從互聯網醫療角度出發。擁有大量、優質的醫療資源僅僅是分級診療的基礎性資源,提高醫生接診效率的模式才是關鍵,慢性病管理可以有效利用互聯網醫療的大數據優勢,實現分級診療。

三、“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現狀

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當下.醫藥電商和移動醫療無疑成為互聯網與醫療健康產業相結合的典型代表,既是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重點,也代表了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更是當下資本市場的投資熱點。“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在為大眾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醫藥電商和移動醫療也給傳統醫療健康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市場前景值得期待。

而得益于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醫療器械行業已逐漸成為醫療健康產業中一個較為獨立的分支,市場潛力巨大。有相關專家指出,醫療器械是醫療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已超過千億元,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醫療器械行業還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但同時也面臨著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醫療設備發展不足的困境。我國醫療器械行業普遍存在企業規模小、產品處于產業中低端環節,與全球龍頭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等問題,未來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推動高端醫療設備的國產化將成為國內產業發展的重點。

再以養老服務產業來說,自2000年開始我國已步入老齡型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與此同時,養老服務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和投資機遇。

不過,當前我國養老服務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存在配套服務設施不足、服務體系不健全、觀念不到位、資金供應不足等一系列問題。為此,我們應借鑒國內外成功的模式和經驗,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四、健康醫療產業的未來發展路徑

(一)醫療健康+養老

2015年11月國務院轉發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進一步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國家大力提倡醫養融合,就是為了使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樓上養老,樓下看病”的醫養結合模式優化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提高了養老院的入住率,同時也減輕醫院病床的壓力,使老人足不出戶也能得到診療和護理的服務。發展醫養結合,強調的就是醫療和養老的有機銜接和融合發展,一方面可以優化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將集中在大醫院或者長期在大醫院住院的老年人逐步引導到康復醫院、護理院或者有醫療服務能力的醫養結合機構,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型綜合性醫療機構的壓力:另一方面,通過支持養老機構設立醫療機構等措施,讓一些有醫療護理需求的老人根據健康情況和自身l件在醫養結合機構中接受服務同時,加強對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基本健康管理服務,逐步建立起“治療在大醫院,康復和護理在醫養結合機構或養老機構”的綜合連續的服務模式。

(二)醫療保健器械家用化

根據9073養老模式來看,今后的養老模式主要是社區養老,97%的老人都會通過社區居家來養老,國家也提倡社區養老,要把醫療健康與養老相結合,未來的醫療器械向家用化發展是健康醫療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家用醫療保健器械產品實際上是一種普及化的小型醫療保健器械,具有一定預防、診斷、保健、治療、輔助治療、康復等作用,這種產品適合于家庭及老年人家居使用。家用醫療器械操作方便簡單、安全可控,方便實用,特別是對于一些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更是不可或缺。隨著生話水平與生話質量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自我保健,家用治療儀、家用檢測器械、家庭護理器具、家庭保健器械、健康遠程監控預警、家庭醫療康復器具等各種自動、半自動的電子家用醫療器械今后也將成為普通居民家庭消費的一部分。

篇10

1基層公立醫院服務營銷現狀

1.1服務營銷意識淡薄

從管理團隊的層面來說,有些管理者認為公立醫院具有得天獨厚的技術、設備和人力資源優勢,自然是老百姓就醫的最佳選擇,無需進行市場營銷。從醫務人員的層面來說,有些醫務人員認為自己憑醫療技術吃飯,服務質量或患者滿意度的高低與自己關系不大。

1.2服務營銷組織不健全

有些基層公立醫院沒有設置專職的營銷部門,醫院高層管理中也沒有設立專職分管營銷工作的院領導。通常一些民營醫院和私立醫院會設立專職的營銷部門,因而他們的營銷工作比公立醫院更加專業。

1.3服務營銷理念落后

有些基層公立醫院對營銷理念和服務營銷手段的認知,還停留在通過電視、報紙進行廣告宣傳,不能從患者的需求入手,整合醫療資源,制定針對不同需求受眾的個性化服務模式。

1.4服務營銷效果不佳

有些基層公立醫院有時憑感覺和經驗來設計醫療服務項目,不能及時地對市場信息進行敏銳捕捉,不能根據捕捉到的信息進行系統和科學的決策,營銷效果自然會受到影響。

2基于波特競爭力模型的如東縣中醫院競爭環境分析

波特競爭力模型是由哈佛商學院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提出的。波特認為,企業的獲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所在行業的競爭強度,而競爭強度取決于市場上存在的5種基本的競爭力量。本文以如東縣中醫院為研究對象,以波特的競爭力模型為原理進行競爭環境分析。

2.1行業內的競爭日趨激烈

目前,如東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463個,其中,非營利性醫院11個,民營醫院3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40個,個體醫療機構166。38個民營醫院遍布全縣所有的鄉鎮,均為醫保和農保的定點單位;24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遍布全縣所有的村,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而在營利性醫院中,也有部分是醫保或農保的定點單位。可以看出,經過幾年的發展,醫療機構的總數持續性增長,而且民營醫院和營利性醫療機構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

2.2患者的替代選擇逐步增多

隨著時代的發展、政策的放寬,以及基本醫療知識的普及,患者生病后尤其是一些小毛病,去醫院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去零售藥店自行購買藥物成為更加便捷的選擇。目前,如東縣共有藥房237家,其中,擁有醫保定點資格的藥店有124家,占全縣藥店總數的52%左右。零售藥店大多數設立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商業中心和居民區,有退休醫生坐堂問診、有導購小姐熱情服務,甚至提供免費輸液服務,且藥品價格往往比醫院還便宜。流程更便捷、服務更熱情、價格更實惠的藥店自然會吸引一部分患者。

2.3醫養融合的養老模式逐年興起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和人口老齡化的加重,醫養結合的概念逐漸被人熟知,一些具備醫療功能的養老院紛紛建立。目前,僅如東縣城具有醫養結合基本概念的養老院就有數十家。盡管規模大小不等、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但這些醫養融合的養老院,毫無疑問地會在醫療服務市場上分一杯羹。

2.4供應商市場保護能力日趨增強

盡管目前的藥品、器械、耗材等進入醫院均需經過招投標程序,但這些供應商,尤其是知名品牌的產品供應商,在產品價格上仍具有較高的話語權。他們通過設置各級別的產品區域,區域不能跨區域進行投標、申請專利特權等方式,保護他們的市場和議價能力。

2.5就醫顧客的比價議價能力穩步提升

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增強,加之互聯網和手機客戶端的迅猛發展,患者作為消費者對醫療服務質量及規范化的要求也不斷提升,而他們對醫療機構比價議價能力的提高,也對醫院的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基層公立醫院服務營銷策略——以如東縣中醫院為例

本文研究公立醫院的服務營銷管理問題,根本目的是提升醫院的品牌競爭力。現以“7Ps”服務營銷組合理論為框架,分析和討論基層公立醫院的營銷策略,以期找到更加適應醫療市場的管理營銷體系。

3.1產品及品牌策略

如東縣中醫院要注重發揮傳統中醫特色,著力打造富有濃厚中醫特色的文化品牌,從行為規范的養成入手,凸現中醫文化建設的品牌優勢。如東縣中醫院還要加強專科產品服務的縱向深化,以及相關科室的橫向聯合,有效運用市場滲透、新產品開發填補縣內康復領域的空白。

3.2價格策略

如東縣中醫院可以引進先進的診療項目,開展特殊服務、VIP服務,滿足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或者開展短期價格優惠組合,培養患者的消費習慣;加強成本控制管理,盡量降低醫院運行成本,提高醫院財務管理水平。

3.3渠道策略

如東縣中醫院可嘗試與相關企業、事業單位建立協作模式,通過優惠體檢、基礎檢測項目折扣等方式吸引患者。如東縣中醫院要注重醫院門戶網站建設和管理,以及手機客戶端功能的升級,注重界面友好和客戶體驗升級,如預約掛號、醫患互動、檢驗結果查詢、網上支付等。如東縣中醫院要進一步優化醫院現有HIS系統,向以“一卡通”系統、條碼技術、電子病歷為核心應用的臨床信息系統快速推進,建立醫療聯合體,尋求上級醫院技術、人員的支持,爭取下級醫院的市場資源,通過與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立合作關系,實現雙向轉診,互助共贏。

3.4促銷策略

如東縣中醫院要建立專職組織機構,由專人負責廣告促銷活動。在進行廣告宣傳時,要注重真實性,公立醫院的品牌受損后很難修復。如東縣中醫院要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建立和諧的公共關系;重視與新聞媒體建立良好的關系,保持與各大媒體的常態聯系,經常利用媒體工作動態、新技術新項目、各種衛生日的宣傳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提高良性曝光率;若各大媒體對醫療事件進行調查采訪,如東縣中醫院應采取主動、積極的配合態度,指定專門發言人在發生醫患矛盾和醫療糾紛時,及時采取危機公關策略。

3.5人員策略

就醫務人員的個體而言,如東縣中醫院要著力提高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逐步樹立醫療質量與服務質量并重的理念。就醫院的管理層面而言,如東縣中醫院要樹立“關愛員工,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新激情。

3.6有形展示策略

如東縣中醫院要從完善醫院的有形展示入手,將醫院高質量、人性化的服務展示出來。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性化細節設計,或是超出顧客預期的服務亮點,更能使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感,提高再次選擇就醫時的依從性。

3.7流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