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紅臀的護理診斷范文

時間:2023-12-19 18:02: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紅臀的護理診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生兒紅臀的護理診斷

篇1

【關鍵詞】濕潤燒傷膏;新生兒紅臀;防治;護理

【中國分類號】R473.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1-0198-01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ursing effect of MEBO on preventing& treating red buttocks of neonatus. Methods: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routine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MEBO on the based of on routine treatment .Results: The red buttocks rate is 2.98% on the third day ,and 5.97% on the fifth day in treatment group ;it is 18.46% and 23.08%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MEBO can prevent redbuttocks of neonatus. The treatment is simple and effectiv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MEBO; red buttocks of neonatus; prevention and cure ;nursing

新生兒紅臀又稱尿布皮炎,是發(fā)生在新生兒尿布覆蓋區(qū)的一種接觸性皮炎。新生兒皮膚細嫩,角質層很薄,血管較豐富,易受損傷及發(fā)生繼發(fā)感染。新生兒大小便不能自理,大小便后皮膚被浸漬,臀部經常浸泡在尿液或糞便中,受物理、化學物質的刺激易出現(xiàn)紅臀,文獻報道新生兒紅臀發(fā)生率為14.1%[1]。為了減少新生兒紅臀的發(fā)生,我們在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NICU)采取濕潤燒傷膏涂抹臀部,預防新生兒紅臀,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8年3月-2010年3月NICU住院新生兒,選擇入院無紅臀新生兒132例, 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7例, 男性35例,女性32例, 年齡為1 h~28 d,其中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1例,新生兒窒息25例,胎糞吸人綜合征11例,新生兒肺炎8例,新生兒臍炎2例。對照組65例,男性33例,女性32例, 年齡為1 h~26.5 d,其中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0例,新生兒窒息24例,胎糞吸人綜合征10例,新生兒肺炎8例,新生兒臍炎3例,年齡、性別、診斷、病情程度與觀察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分度[2]:輕度:表皮潮紅;重I度:局部皮膚潮紅,伴有皮疹;重Ⅱ度:局部皮膚潮紅,伴有皮疹,并有皮膚潰破、脫皮;重Ⅲ度:局部大片糜爛或表皮剝脫,有時可繼發(fā)細菌或真菌感染。

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濕潤燒傷膏,規(guī)格40g/支。每次大便后及時用溫開水清洗肛周皮膚,然后用柔軟紗布擦干,保持局部皮膚干燥,用棉簽沾濕潤燒傷膏均勻涂在肛周皮膚表面,范圍以為圓心直徑5cm,厚度薄于lmm,好奇牌紙尿片包好。對照組,大便后溫開水清洗肛周皮膚,然后用柔軟紗布擦干,用紫草油外涂,保持局部皮膚干爽, 好奇牌紙尿片包好。

3 護理方法

3.1 新生兒每次大小便后,一定要用溫開水小心洗凈及肛周皮膚,用無菌柔軟的布單或紗塊拭凈。保持局部干爽。

3.2 新生兒每次大小便清理后要及時涂抹MEBO藥膏,藥膏厚度不宜超過1mm,如有污染應及時清除殘存污染的藥膏,再重新涂抹藥膏。

3.3 對于局部有糜爛滲出的皮損,要先用生理鹽水或3%的硼酸溶液濕敷,待局部滲出明顯減少或沒有滲出后再按上述要求用藥膏涂抹。

4治療結果

兩組患兒紅臀發(fā)生率比較:兩組紅臀發(fā)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

5 體會

5.1新生兒紅臀是新生兒期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有研究表明,影響新生兒紅臀發(fā)生的因素很多,除常見因素外,性別、喂養(yǎng)方式、光療時間、便紙等因素與紅臀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3],也與霉菌感染關系密切[4],但發(fā)生的先決條件是糞尿對局部長時間的刺激致皮膚屏障的受損,在此基礎上繼發(fā)霉苗感染出現(xiàn)新生兒紅臀皮損的表現(xiàn)。在NICU 的患兒均行人工喂養(yǎng),新生兒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腸道菌群,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成熟,機體防御功能差等易引起腹瀉。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使用藍光治療中,分解產物經腸道排出刺激腸壁,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數(shù)增加。由于新生兒的皮膚很嫩,表層皮膚很薄,表皮層的角化細胞之間聯(lián)系很松,容易脫落;又因為皮膚基底膜發(fā)育疏松,新生兒期表皮與真皮間的聯(lián)系亦差,故表皮容易剝離。根據(jù)這些特點,排出的糞便及尿液產生氨類物質,氨類物質呈堿性,對新生兒皮膚刺激性較大,包裹的尿布在新生兒身體保暖條件下濕熱不易散發(fā),氨類堿性物質誘人新生兒臀部表皮屏障,刺激皮膚而易引起臀紅發(fā)生[5]。因此.改善局部的潮濕環(huán)境,避免糞尿的長時間刺激就可以預防新生兒紅臀的發(fā)生[6]。

5.2美寶濕潤燒傷膏主要成分為黃芩、黃柏、黃蓮等,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能,因而可清熱解毒.止痛生肌,能有效保持創(chuàng)面濕潤和自溶作用,保護肉芽顆粒,減少傷口愈合過程中的繼發(fā)性損傷[7]。另外,因為紅臀是一種刺激、損傷反應,濕潤燒傷膏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多種化合物組成的有機混合物,能維持酶的活性,減少和阻止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C的氧化,以及防止過氧化物的形成,從而保護了細胞膜不受氧化破壞,在維持組織的正常新陳代謝具有一定作用,能明顯加強皮膚毛細血管的血液循環(huán),增強其抵抗力; 另外,濕潤燒傷膏為油劑,能保護皮膚,局部外涂可防止大小便刺激而再次損傷。作者認為使用濕潤燒傷膏外涂治療新生兒紅臀操作簡單,副作用少,且療效顯著,創(chuàng)面愈合快,是節(jié)約開支,減輕患兒疼痛的有效方法[8]。

5.3 護理體會:對于NICU住院新生兒,在處理新生兒便后,常規(guī)使用濕潤燒傷膏外涂肛周皮膚,可有效地預防新生兒紅臀的發(fā)生,而且具有操作簡單,療效顯著的特點,值得臨床護理中推廣實用。但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護理規(guī)范和操作。

參考文獻

[1]馮麗琪,江瑜茵,李小微,等.影響新生兒紅臀發(fā)生因素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5):3.

[2]王麗霞. 兒科護理學[M].第一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9 .

[3]鄧玉琴.鹽酸酸金霉治療嬰幼兒紅臀[J].護理研究,2004,18(3B):556

[4]嚴藝,周廣玲,趙美玲,等.新生兒紅臀與局部霉菌感染關系的臨床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5):262~263.

[5]陳益群.新生兒紅臀原因及防治[J].河北醫(yī)藥,2001,2(23):148.

[6]曹靜波,郭英芳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照射治療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1) :3052

[7]王建萍.中西藥配合應用治療難治性褥瘡60例的效果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5):42

[8]李素香,常太芳,田慧敏. 濕潤燒傷膏在治療新生兒紅臀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雜志,2007,2(7):98-99

篇2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復蘇搶救;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一般資料選自2014年我院出生的1200例新生兒,其中有22例為新生兒窒息,男12例,女10例,其中18例為輕度窒息,4例為重度窒息,0例死亡。

1.2診斷標準 新生兒窒息程度主要根據(jù)新生兒出生后1min內的皮膚顏色、心率、反射、呼吸以及肌張力等的Apgar評分來判斷新生兒窒息程度,評分8~10分的為正常新生兒,4~7分的為輕度窒息,0~3分則為重度窒息[2]。

2結果

22例窒息新生兒中,22例復蘇成功,心肺復蘇時間1~5min18例,6~15min4例,無1例死亡,搶救成功率達100%。

3窒息復蘇及護理配合

3.1初步評估 新生兒出生后要根據(jù)其出生狀況進行初步的評價,首先回顧患者產婦資料判斷是否為足月生產;其次觀察產婦的羊水情況,羊水是否被污染;再次根據(jù)新生兒的哭聲、膚色、張力、呼吸對新生兒狀態(tài)進行評價,如果新生兒出現(xiàn)心動遲緩或者呼吸抑制,應立即采取復蘇措施。

3.2呼吸道的清理 對于發(fā)生窒息的新生兒應立即將其置于保溫臺上進行呼吸道的清理,主要步驟是:首先將新生兒擺好,然后使用吸痰機將氣道和口鼻的分泌物吸出,使用毛巾或者溫紗布將新生兒全身擦干凈,拍打足部進行刺激。

3.3建立呼吸 如果新生兒呼吸道清理完成后仍無呼吸,應及時的采用呼吸面罩對其進行氧氣供應,頻率為40~60分/次,當新生兒心率>100次/min時,可逐漸減少氧氣的供應,如果心率還小于100次/min,需要繼續(xù)進行氧氣的供應,并進行胸外按壓。

3.4胸外按壓 當新生兒的心率小于60次/min時,對其進行胸外按壓,按壓的頻率為100~120次/min,每按壓3次,進行正壓通氣1次,當可以摸到新生兒的頸動脈或股動脈出現(xiàn)搏動,且心率上升為80~100次/min時,可停止按壓。

3.5藥物治療 一般情況下,對新生兒窒息進行復蘇的過程中不需要使用藥物,僅在新生兒出現(xiàn)極度窒息時,才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當對新生兒采取胸外按壓30s后,其心率仍然低于60次/min時,需要靜脈注射0.1~0.3ml比列為1:10000的腎上腺素進行治療,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情況判斷是否需要多次注射。

3.6其他監(jiān)測指標 ①血氣分析是最重要的實驗室檢查手段。及時測定二氧化碳分壓(PaC0:)、氧分壓(Pa0:)和pH值。PaCO260mmHg,pH

4護理

4.1嚴密觀察病情 新生兒窒息時期由于嚴重缺氧而致呼吸困難,反應差,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我們認真觀察患兒的體溫,呼吸,心率及皮膚顏色,反應等變化。當患兒呼吸加快,尖叫,煩躁,易激怒等情況出現(xiàn),應立即報告醫(yī)生,必要時遵醫(yī)囑鼻飼魯米那5mg/kg/次,讓患兒靜臥,避免顱內出血的發(fā)生。嚴格調好輸液速度,做好各種記錄。如有病情變化,立即報告醫(yī)生。

4.2氧療的護理 保持呼吸道通暢,合理的用氧能夠及時改善新生兒的缺氧狀況,從而大大縮短新生兒缺血缺氧的時間,有效避免因缺氧引起的神經系統(tǒng)損傷導致的腦癱,智力障礙等并發(fā)癥,氧濃度以30%~40%為宜,或測定動脈血氧分壓值,監(jiān)測該值在3.33kpa(100mmHg)尚屬安全[4]。此次病例中有4例患兒經氣管插管后,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模式為SIMV,呼吸機調節(jié)氧濃度為25%~40%,4例患兒上機1~2d后脫離呼吸機,預后均良好。

4.3體溫管理 復蘇后18例患兒病情穩(wěn)定后,置于溫箱中,根據(jù)患兒的孕周、體重等調節(jié)暖箱的溫度,使患兒的體溫維持在36.5~37.5℃。這個體溫段新生兒耗氧最少,代謝最少,也是蒸發(fā)熱最少,最有利于新生兒的恢復[5]。每2h測體溫1次并遵醫(yī)囑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另4例重度窒息患兒經復蘇后,先置于輻射臺保暖,調節(jié)室內溫度24℃~26℃,濕度50%~60%,為減少患兒體表的散熱,我們用保鮮膜覆蓋在輻射臺上,讓患兒體溫保持穩(wěn)定,該4例患兒經輻射臺保暖1~2d,病情逐漸好轉,接著轉到溫箱中保暖。22例患兒保暖措施得當,體溫均穩(wěn)定,無1例發(fā)生新生兒硬腫綜合征。

4.4喂養(yǎng) 窒息患兒應延遲喂養(yǎng)時間,以減少腸道功能紊亂[6]。因此,常規(guī)靜脈營養(yǎng)治療及留置胃管,行腸內營養(yǎng)供給。22例窒息患兒無1例發(fā)生新生兒小腸壞死癥。

4.5口腔護理 患兒停留胃管鼻飼喂養(yǎng)期間應注意保持口腔清潔,每日用0.9%生理鹽水清洗口腔兩次,防止口腔霉菌感染發(fā)生。

4.6預防感染

4.6.1臍部護理 ①保持臍部清潔干燥,沐浴后臍帶用75%乙醇消毒,注意暴露臍部,保持臍部干潔;②臍帶脫落后,用清潔紗布包裹,以免受衣服摩擦損傷臍部新生皮膚;③勤換尿布,避免浴水和尿液浸濕臍部;④避免患兒過多的哭啼,每班檢查臍部,保持臍部干潔,無滲液。22例患兒臍部均干潔,無發(fā)生臍部感染。

4.6.2皮膚護理 每2h翻身一次,并檢查皮膚粘膜完整性。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沖洗,輕輕擦干,涂以植物油保護皮膚,防止臀紅。衣著柔軟,透氣,勤更換,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平整。此22例患兒中,有2例患兒有新生兒紅臀,后經細心護理,紅臀好轉,最后痊愈。余20例患兒均全身皮膚完整。

5結語

總之,在窒息復蘇護理中,護理人員應該對復蘇流程做到正確理解和熟練掌握, 對于窒息、評估、決策能夠進行準確的判斷 ,并且熟練掌握各種復蘇技術。同時還需提高復蘇過程中醫(yī)護人員之間的配合度,盡量縮短復蘇的時間,不斷在實踐中改進護理方法 、提高護理質量 ,加強對復蘇后新生兒的護理,避免其他新生兒并發(fā)癥或者窒息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提高新生兒的康復質量 。熟練的復蘇技術以及復蘇后精心的護理在搶救新生兒窒息中尤為關鍵。

參考文獻:

[1]蘇小璋,朱愛武.新生兒窒息的護理[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2,16(5).

[2]莫來.92 例新生兒窒息原因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1,32(2):292-293 .

[3]薄輝.覡代兒科急救[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8.

[4]金漢珍,黃德珉,官希杰.早產兒的特點和護理[M].實用兒科學,第三版,2006,1:192-197.

篇3

【關鍵詞】 新生兒窒息;病因;預后

新生兒窒息是由于產前、產時或產后的各種因素造成的胎兒氣體交換出現(xiàn)障礙,容易導致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最終導致新生兒永久性殘疾或新生兒期死亡。如何降低新生兒窒息率是婦產科工作者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112例新生兒窒息相關因素及預后作出評估分析,探討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的原因,對新生兒窒息尋找防治措施,以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率。

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產科共分娩3369例新生兒,有112例新生兒窒息,其中重度窒息13例,占11.6%;輕度窒息99例,占88.4%;新生兒死亡7例, 病死率為 6.25%。29~37周早產兒24 例,足月兒80例,過期產兒8例;孕母年齡在18~42歲;胎膜早破21例。其中剖宮產術分娩者43例,經陰道臀牽引術分娩者3例,經陰道自然分娩者66例。Ⅰ度胎糞污染羊水2例,II 度羊水污染10例,Ⅲ度羊水污染8例。

2 新生兒窒息診斷標準

新生兒窒息的診斷主要指標是呼吸、心率和膚色。因為新生兒的供氧主要靠呼吸,只有正常呼吸才能維持胎兒循環(huán)使膚色轉紅,有自主呼吸仍不足為支持心率> 100 次/min,還應加壓給氧。除了評價呼吸外,還需評價心率,通過心率監(jiān)護可決定是否還需正壓給氧呼吸,胸外心臟按壓和用藥。當新生兒出生后1 min Apgar 評分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

3 與新生兒窒息相關的因素

新生兒窒息的原因不僅可由單一的病因引起,還可由多種的因素引起。在本研究中,以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因素作為代表因素,進行分析統(tǒng)計。通常,新生兒窒息的相關因素主要有:(1)嬰兒的臍帶因素,包括臍帶纏繞、打結、受壓、過短以及脫垂等。(2)胎盤的功能不全,直接導致胎盤功能減退的疾病,例如過期妊娠、中、重度妊高征、產前出血性疾病等等。(3)產程異常,如滯產、第二產程延長。(4)胎位異常,指的是各種胎位不正和及頭位難產等。

4 結果

4.1 與孕母有關的因素 共61例,占54.46%。其中胎膜早破21例(18.75% ),前置胎盤6例(5.36% ),胎盤早剝1例(0.89% ),妊娠高血壓病3例(2.68% ),羊水異常20例(17.86% ),高齡初產2例(1.79% ),過期妊娠8例(7.14% )。

4.2 與胎兒相關的因素 共99例,占88.39 %。其中羊水污染20例(17.86% ), 胎心異常10例(8.93% ),臍帶因素23例(20.54% ), 早產兒24例(21.43% ),巨大兒3例(2.68% ),足月低體重兒10例(8.93% ),過期兒8例(7.14% ),雙胎1例(0.89% )。

4.3 與分娩有關的因素 共60例,占53.57 %。剖宮產術分娩者43例(38.39% ),經陰道臀牽引術分娩者3例(2.68% );產程異常因素的有14例(12.5%),其中第二產程延長5例(4.46% ),活躍期延長的有8例(7.14% ),滯產1例(0.89% )。

5 討論

新生兒窒息中,由于臍帶地纏繞、打結以及受壓,極易導致臍血運行受阻,使得胎兒的血氧飽和度快速降低,二氧化碳滯留,造成呼吸性和代謝性酸中毒,緊接就是胎兒缺氧不斷持續(xù),胎兒的括約肌有所松弛,以致體內的胎糞排到羊水中,直接導致胎兒由于胎糞吸入綜合征而快速加重窒息;胎兒的臍帶過短或者相對過短的,最常出現(xiàn)胎兒胎頭高浮,胎心音出現(xiàn)異常,其隨著宮縮而不斷加強。胎頭下降得越低,臍帶就變得越短,進而臍帶纏繞越緊,使得胎兒不能及時銜接,導致產程的延長;還有的個別病例,由于臍帶太緊,容易使胎盤早剝,進而胎兒在宮內很窘迫,造成新生兒窒息。

孕婦方面,主要存在的高危因素有中重度貧血,妊高征,異常的分娩助產以及過期妊娠等因素,均會導致新生兒窒息。因而,要特別重視孕婦孕期的保健工作。如應加強孕期的保健宣傳及指導孕婦做好產前檢查,特別是B超,要重視健全產前保健和監(jiān)測等方面的相關工作。對于高危孕婦,應及時入院接受各項檢查,有利于預防胎膜早破,進而減少臍帶的脫垂,減少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病率。臨床上,醫(yī)護人員必須嚴格掌握好整個產程的時間和分娩方式,產科醫(yī)生、助產士必須要熟練掌握最新最有效的新生兒復蘇技術。若孕婦和胎兒出現(xiàn)高危因素或者產程發(fā)生異常時, 應及早采用剖宮產終止妊娠,避免胎兒宮內窘迫,及時預防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很多新生兒室息案例中,由于窒息,極易引發(fā)羊水受污染。羊水污染會加重胎兒的窘迫,胎兒窘迫直接導致新生兒窒息。羊水污染達到Ⅲ 混濁時特別嚴重,會伴有胎糞吸入綜合征,羊水受污染程度高低和新生兒窒息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一旦診斷出胎兒窘迫,就應立刻做好應急處理,臨床助產醫(yī)師應果斷從事,及時地糾正缺氧以及盡快地結束分娩。窒息兒預后和窒息導致嬰兒不同器官受損緊密關聯(lián)相關,若是腦損傷嚴重,則會留下永久性后遺癥。因而,必須積極做好圍生期的保健工作,預防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在搶救新生兒窒息得過程中,應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使患兒能自主建立自主呼吸,緩解缺氧,降低新生兒的病死率和致殘率。

參考文獻

[1] 魯秀明.新生兒窒息172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9,(20)

[2] 吳雪琴,劉美霞,凌艷.重度新生兒窒息78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6,(10)

[3] 簡毅英.新生兒窒息168例急救復蘇與護理[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3)

篇4

[關鍵詞]切開復位; 股骨轉子; 產傷骨折;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2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2-137-01

新生兒產傷骨折在基層,家中自產中發(fā)生較多,生后患側大腿出現(xiàn)腫脹,畸形,被動活動時哭鬧加劇,入院后拍片加以證實,均給予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術后恢復良好。我科自2004―2006年運用切開復位可氏針內固定術治療新生兒股骨轉子下產傷骨折10例,通過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齡10小時-12天,平均3天,均明確診斷為股骨轉子下骨折,其中7例為在家自產、拍片均顯示股骨轉子下端骨折,折端向后外側錯位。患兒入院后雙下肢懸吊皮牽引,但拍片復查均顯示斷端對位不良,準備后在麻醉下行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術后第一天拍片復查示斷端對位線良好、術后一月復診、斷端有大量骨痂形成、拔除克氏針、行髖關節(jié)功能被動鍛煉、恢復良好。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保溫、因患兒都為新生兒,易發(fā)生硬腫征。所以積極有效保溫預防硬腫征的發(fā)生。

2.1.2 會清潔護理,可以預防濕疹、紅臀的發(fā)生。

2.1.3 向患兒家長宣講患兒飲食的構成、衛(wèi)生、預防腹瀉、保證營養(yǎng)。

2.1.4 術前準備.術晨常規(guī)禁食、水、術前1天常規(guī)準備、術晨用57%酒精脫去治療區(qū)皮脂。

2.2 術中護理:

2.2.1 配合麻醉建立靜脈通道、吸氧、心電監(jiān)護、連接輸液泵。

2.2.2 妥善固定、完全暴露病灶部位、制動。

2.2.3 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生命體征、尿量、皮膚的色澤、溫度、防止血管、神經、皮膚長時間受壓導致功能障礙。

2.2.4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2-25度,防止體溫降低導致休克。

3 術后護理:

3.1 持續(xù)監(jiān)測病人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并準確記錄。

3.2 保持呼吸道通常,持續(xù)吸氧,維持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本組5例出現(xiàn)竇性心率過快,經補液對癥緩解。

3.3 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護理:

3.3.1 尿量異常.本組8例術后均出現(xiàn)尿量過少,均由于液量不足所致均給予補液,改善腎功能后緩解。

3.3.2 肢端血運障礙,需要將石膏托加以松解。

3.3.3 黃疸.給予口服清肝利膽口服液,媽咪愛,靜點白蛋白等緩解,定期復查肝功能。

3.3.4 嘔吐.因新生兒胃呈橫位,食乳后易出現(xiàn)嘔吐,食后立位拍背可以有效預防。

4 護理體會

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治療新生兒股骨轉子下產傷骨折可縮短治療時間,治療效果確切,是有效和可行的,本組10例患兒經隨訪,術后恢復良好,克氏針針尾彎曲于皮下,骨折愈合后在門診可拔除,家長經濟負擔減輕,值得推廣[1]但新生兒往往有許多預料不到的并發(fā)癥發(fā)生,仍有很多護理問題有待研究和完善。

篇5

新生兒期特點

新生兒娩出后,從子宮內生活轉到外界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新生兒身體各器官的功能發(fā)育尚不成熟,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性差,抗感染的能力弱,易患各種疾病,而且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新生兒早期是由宮內過渡到外界生活的適應期,也是生命的最脆弱時期。因此,新生兒是兒童保健的重點時期,尤其是出生后第1周最為重要。

保健要點

保暖胎兒在母親體內如同生活在溫水浴中,其體溫比母親體溫略高0.5℃,無需自身調節(jié)體溫。娩出后第1分鐘,由于蒸發(fā)失熱,體表溫度會下降3~4℃。生后最初幾個小時內,體溫仍有下降趨勢,而且受環(huán)境溫度影響很大。若體溫(直腸溫度)降至

保暖措施新生兒居室的溫度宜保持在18~24℃,濕度保持在50%~60%。冬季環(huán)境溫度過低可使新生兒體溫不升,體溫過低可影響代謝和血液循環(huán),故強調保暖。夏季環(huán)境溫度若過高,衣被過厚及包裹過緊,又易引起發(fā)熱。因此,要隨著氣溫的高低,隨時調節(jié)環(huán)境溫度和衣被包裹。保持室內衛(wèi)生,空氣新鮮,每日應至少開窗通風2次,每次20~30分鐘。

喂養(yǎng)指導母親需哺乳,喂奶的時間和次數(shù)以嬰兒需要為準,一晝夜不應

隨著母乳喂養(yǎng)率的增高,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比例也隨之增高。母乳性黃疸是一種無危害性的高膽紅素血癥,多發(fā)生在生后第1周末,持續(xù)時間可達3周~3個月。母乳性黃疸的新生嬰兒一般情況良好,精神、吃奶均正常,無疾病表現(xiàn)。如果遇到新生兒黃疸較重、持續(xù)10~14 天不見消退,排除疾病因素,可暫停喂母乳24~48小時。若停喂母乳后新生兒黃疸程度減輕,則可排除病理性黃疸,母親可繼續(xù)母乳喂養(yǎng)。在試驗性停喂母乳期間,母親要堅持每3小時左右擠1次奶,以保持泌乳。擠出的母乳可經過56℃、15分鐘加熱后再哺喂嬰兒,或以配方奶或鮮奶代之。經以上處理黃疸未見減輕者,應立即到醫(yī)院治療。

護理

新生兒衣服用柔軟的棉布制作,要寬松不妨礙肢體活動,易穿易脫,干燥清潔,冬衣要能保暖。尿布用柔軟吸水性好的棉布做成,勤換勤洗,以防紅臀。嬰兒包裹不宜過緊,更不宜用帶子捆綁,最好使兩腿自由伸屈。

臍帶剪斷后殘端用碘酊處理,要防止沾水或污染。近年來采用臍帶夾,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

皮膚注意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大便后用溫水洗臀部,要常洗澡。臍帶未脫落時,洗澡不要弄濕臍帶,可用75%的乙醇擦拭其根部,預防臍部感染。尿布、衣服最好選用純棉制品,濕后要及時更換。如發(fā)現(xiàn)紅臀或頸部、腋下、腹股溝部皮膚潮紅時,指導家長用鞣酸軟膏或消毒的植物油等涂抹。

最好經常變換,不要長時間的仰臥。俯臥位對呼吸功能有益,但俯臥位時要用平板床,不要用枕頭。

預防感染新生兒期盡量減少親友探望,避免交叉感染。凡患有皮膚病、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及其他傳染病者,不能接觸新生兒。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母親或家人,接觸新生兒時要先戴口罩和洗手,不要對著新生兒咳嗽。必要時,母親可用吸乳器將乳汁吸出,消毒后喂嬰兒。新生兒的一切用具要經常煮沸消毒。洗臉與洗臀部的毛巾要分開。宣傳不給新生兒擠,不擦口腔,不擦馬牙,以防乳腺炎和口腔感染。醫(yī)生要提醒家長不要隨便自行給新生兒用藥,有病應在醫(yī)師的指導下治療。此外,出生后24小時以內要為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感知覺刺激新生兒生后即有看和聽的能力,味覺和嗅覺發(fā)育已經比較好,皮膚感覺在額頭、眼周、手和腳心相對比較敏感。因此,出生后就應該對新生兒進行感知覺刺激,例如對他說話、唱歌、微笑,吸引他的目光追隨,撫摸他全身的皮膚。

篩查先天性代謝缺陷病某些先天性代謝缺陷病在新生兒出生時無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而易漏診。因此,需要在新生兒期進行篩查。篩查的目的是要達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的目標。篩查的內容,目前,我國的新生兒篩查項目一般包括聽力篩查和苯丙酮尿癥及甲狀腺低下癥篩查三項。若能盡早發(fā)現(xiàn)聽力問題,可以及早進行康復訓練,避免嚴重聾啞兒的發(fā)生。早期發(fā)現(xiàn)苯丙酮尿癥和甲狀腺低下,可以通過及時的治療避免兒童智力低下的發(fā)生。

保健措施

家庭訪視進行正常新生兒家庭訪視。家庭訪視能夠早期發(fā)現(xiàn)異常或疾病,早期進行干預,從而減少新生兒發(fā)生疾病或死亡。

要求全科醫(yī)生應對本社區(qū)或本團隊管轄的新生兒及臨時居住在本地的新生兒進行訪視;高危新生兒訪視應由兒保醫(yī)生協(xié)助完成。首次訪視前應建立訪視卡;每次訪視后應將結果記錄在“訪視卡”中。給新生兒體檢前應清洗雙手,并應按照程序全面檢查新生兒。出生7天以內的新生兒稱為早期新生兒,此階段是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時期,喂養(yǎng)和護理不當都可能造成疾病發(fā)生,甚至死亡,應確保對這個時期的新生兒進行家庭訪視,并特別注意檢查新生兒的情況。

訪視時間和次數(shù)①對正常足月新生兒進行3次家庭訪視。首次訪視在出生后3天或出院后3天以內進行,第2次訪視在出生后14天進行,第3次訪視(滿月訪)在出生后28天進行。②對早產、低出生體重、多胎、出生窒息、產傷、先天畸形并影響生活能力等高危新生兒,得到報告后盡量在出院當天訪視,并且根據(jù)新生兒的具體情況增加訪視次數(shù)。③對體重

設備要求兒訪視時,建議最好有以下設備:體溫計、體重秤、聽診器、腕表、皮尺、手電筒、消毒壓舌板、75%酒精、消毒棉棍、新生兒訪視卡、筆。

內容詢問和查看分娩記錄,了解新生兒喂養(yǎng)、大小便、睡眠、患病及預防接種等情況健康狀況。了解出生時孕周、出生體重、有無窒息和產傷等情況。新生兒體格健檢查稱體重(滿月訪時)、量體溫、計數(shù)1分鐘呼吸次數(shù),觀察精神狀態(tài)、吸吮、哭聲,檢查全身各部,重點是囟門、皮膚、眼、耳、口腔、臍部和臀部。

注意檢查時不過多暴露新生兒,接觸新生兒前清潔雙手。

喂養(yǎng)評估詢問了解喂養(yǎng)次數(shù)、是否存在喂養(yǎng)困難、是否喂其他食物或飲料等。觀察一次全母乳喂養(yǎng)過程,評估母乳喂養(yǎng)的、新生兒含接姿勢和吸吮情況等,鼓勵純母乳喂養(yǎng)至>6個月。

篇6

關鍵詞:新生兒;注意事項;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276-02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和深入發(fā)展,兒科護理已由單純的疾病、保健護理發(fā)展為以小兒及其家庭為中心的身心整體護理和包括小兒生長發(fā)育在內的疾病預防、保健等方面的護理。因此,作為兒科護士,除掌握兒科護理特點外,加強兒科護士的護理道德修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護理新生兒,表面上看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與一般的觀察與護理并無不同。其實不然,護理人員認真做好新生兒的觀察和護理,不僅能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并給予及時的處理,而且是捕捉病因、爭取時間,求得高療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減少新生兒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做好這項工作,掌握好這項護理技術。

1 新生兒的觀察,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

1.1 觀察新生兒面部及全身皮膚的顏色。如觀察新生兒黃疽出現(xiàn)的時間、發(fā)展快慢。生理性黃疽一般在出生后的3至4天出現(xiàn),7至10天后消退。如黃疽出現(xiàn)過早(24小時內),發(fā)展過快,應注意發(fā)現(xiàn)并及時報告。如新生兒有病理信號,即出現(xiàn)面色蒼白、皮膚濕冷、有花紋等癥狀,說明其微循環(huán)灌注量不足,如病情進一步發(fā)展,以致出現(xiàn)面部及四肢發(fā)維,體溫不升,對刺激反應消失,則表明病情正在惡化。

1.2 觀察新生兒有無面色蒼白,陣發(fā)性青紫,拒乳、嘔吐、嗜睡、煩燥,重至昏迷、呼吸不整或暫停,出現(xiàn)抽搐等腦癥狀,如出現(xiàn)新生兒尖叫、眼球震顫、四戚肌張力亢進等,即提示有無新生兒顱內出血發(fā)生。這種情況在臨床上多見于早產兒、胎頭吸引兒,急產嬰兒中也偶有發(fā)現(xiàn)。

1.3 觀察新生兒的呼吸、心率。注意呼吸節(jié)律、頻率及心律的改變。一般新生兒每分鐘呼吸40至45次,呼吸均勻,心率每分鐘120至140次,如出現(xiàn)病理信號時,即出現(xiàn)呼吸、心率增快,面色發(fā)灰,煩燥不安、紫紺,呼吸淺促,這表明患兒肺的有效通氣不足,肺泡氣體交換有障礙,應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給氧并增加氧氣的吸入量。如出現(xiàn)雙吸氣,抽泣樣呼吸,吵吸不整或暫停等,則為中樞性呼吸衰竭的表現(xiàn)。這種情況在臨床觀察中多見于早產兒,吸入性肺炎的嬰兒,且病情變化快,發(fā)展也快。

1.4 觀察新生兒是否嘔吐。重點關注嘔吐物的顏色、次數(shù)、量、氣味。一般情況下,新生兒一次進食量過多,牛奶溫度不適,或進食后過早搬動,均可出現(xiàn)溢奶,或嘔吐少量殘奶。若嘔吐物帶有咖啡色樣物,淡紅色帶泡沫狀,且嘔吐頻繁、量多,嘔吐呈噴射狀,均應注意并及時向醫(yī)師報告。

1.5 觀察新生兒的睡眠。一般新生兒睡眠時安靜舒坦,呼吸均勻,有時面部會呈現(xiàn)出各種表情,這些均屬正常現(xiàn)象。如果他們在睡眠時煩燥不安,入睡后又全身干澀,面紅、呼吸聲粗,應引起警惕,這可能是發(fā)熱的預兆。如出現(xiàn)腹痛、腹脹等現(xiàn)象,新生兒會在睡眠時表現(xiàn)出煩燥不安,額部微冷濕潤,手足心濕潤的現(xiàn)象,應注意并及時向醫(yī)師報告。

1.6 觀察新生兒的大小便。注意大便性狀、氣味、次數(shù)、顏色及時間。新生兒胎糞呈墨綠色,粘稠,3至4天后大便呈金黃色軟膏樣,稍帶酸味,亦可呈淡黃色,便稍干。新生兒多數(shù)在24小時內排出胎糞,極少到48小時。

若第一次排便延誤,可能是某些疾病最初表現(xiàn)的一個征象,如胎糞性腸梗阻,胎糞梗阻綜合癥,腸閉鎖和腸梗阻。這些疾病的成功治療依賴于早期診斷,因此,注意觀察新生兒首次排便時間是很重要的。小便一般在24小時內出現(xiàn),如超時應注意。另外,還應注意尿液氣味。據(jù)有關文獻報道,如新生兒尿有一種楓糖樣氣味,類似糖燒焦的臭味,同時嬰兒表現(xiàn)無力,昏睡或驚厥,即為“楓糖尿癥”,是亮氨酸、異亮氨酸代謝異常所致。這類嬰兒如不及時察覺,得不到及時治療,多數(shù)會在出生后幾周內死亡。

2 護理方面應注意做到

2.1 注意新生兒的體溫調節(jié)。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未完善,體溫調節(jié)機能弱,體溫隨室溫而波動,故易發(fā)生高熱或體溫不升。因此,嬰兒室應做到通風良好,陽光充足。室溫應保持在攝氏22至24度,相對濕度在55~65%間為宜。冬天預防嬰兒體溫不升,可加用熱水袋保溫,用時要注意經常檢查觀察,以防燙傷。有條件的家庭可放置保溫箱,箱溫的高低隨小兒體重決定,體重愈輕,箱溫宜稍高。保溫箱的溫度一般在攝氏28至34度范圍內,同時也要注意濕度的調節(jié)。

2.2 注意新生兒的臍部護理。要注意觀察新生兒有無臍滲血,臍周有無紅腫或感染跡象。要及時處理并更換消毒棉墊,保持臍部的干燥、清潔,避免污染。同時要注意臍帶脫落的時間。

2.3 注意對新生兒皮膚的呵護及清潔。大小便后要清洗臀部,洗后用軟布輕揩,臀位涂10%靴酸軟膏,勤換尿布,以防尿布疹的發(fā)生。浴后可在皮膚皺折處涂上少量花生油,以防皮膚擦傷。

2.4 注意新生兒的喂養(yǎng)。喂食應定時、定量,同時注意糖水的補充。在喂養(yǎng)時要注意觀察其吸吮力及進食量的多少,食后有無嘔吐。重視母乳喂養(yǎng),按時抱送喂乳,注意巡視母乳的喂養(yǎng)情況,排除由于母親過大、過短,造成吸乳困難的現(xiàn)象。

綜上所述,護士是新生兒病情信號的第一接收者,因而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豐富的臨床知識和熟練的護理技能。在臨床護理上,護士要做到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迅速處理,及時報告,給新生兒以精心的護理。這樣才能使新生兒在住院護理過程中,得到周全的照料,避免發(fā)生不應該出現(xiàn)的差錯和事故,盡到白衣天使的天職。

參考文獻

[1] 崔焱.兒科護理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6-7

[2] 陸以佳,徐翠霞.現(xiàn)代護理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6

[3] 曹澤毅,主編.中華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71:51

[4] 樂杰,主編.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94-96

篇7

[關鍵詞] 小兒敗血癥;流行病學

敗血癥為小兒臨床常見病之一,嚴重威脅著小兒的生命健康。為探討本地區(qū)小兒敗血癥的流行病學規(guī)律,常見致病菌及耐藥情況,我院兒科對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臨床診斷敗血癥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共收治臨床診斷敗血癥患兒234例,占同期住院患兒的5.13%(234/4557)。其中男140例(59.83%),女94例(40.2%),男女比為1.49:1。居住地區(qū)分布:農村210例(89.74%),城區(qū)24例(10.26%)。年齡分布:≤28天142例(60.68%),~1歲43例(18.38%),一3歲24例(10.26%),~6歲14例(5.98%),6~12歲11例(4.70%)。

l.2 診斷標準

1.2.1 臨床診斷標準凡急性發(fā)熱,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而無局限某一系統(tǒng)的急性感染時,都應考慮敗血癥的可能。凡新近有皮膚感染、外傷,特別是有擠壓瘡癤史者,或呼吸道、尿路等感染灶或各處局灶感染,雖經有效抗菌藥物治療體溫仍未控制且感染中毒癥狀明顯者,應高度懷疑敗血癥的可能。如在病程中出現(xiàn)皮疹、肝脾大、遷徙性膿腫等,則敗血癥的臨床診斷可基本成立。

1.2.2 確診依據(jù)血培養(yǎng)骨和(或)髓培養(yǎng)陽性。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xiàn)234例敗血癥患兒中體溫升高者(發(fā)熱)185例(79.06%),體溫正常者35例(14.96%),體溫不升者14例(5.98%)。黃疸51例(21.79%)。皮疹28例(11.97%)。肝脾腫大20例(8.55%)。發(fā)紺3l例(13.25%)。淋巴結腫大9例(3.85%)。無陽性體征34例(14.53%)。有局部感染灶152例(64.96%),以臍部感染(臍炎,臍部分泌物)最多,有52例(22.22%),其次為呼吸道感染,有39例(16.67%),肺炎26例(11.11%),消化道感染13例(5.56%),皮膚感染膿庖瘡13例(5.56%),皮膚皺褶糜爛5例(2.14%),紅臀1例(0.43%)。出現(xiàn)并發(fā)癥42例(17.95%),其中合并化膿性腦膜炎9例(3.85%),肺炎30例(12.82%)。伴隨營養(yǎng)不良17例(7.26%),先天性心臟病5例(2.14%),佝僂病3例(1.28%)。

2.2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WBC≥20×10(H9) /L者113例(48.29%),10~20×10(M9) /L者97例(41.45%),4.0~10×10(H9)/L者23例(9.83%),4.0 x10(H9) /L以下1例(O.43%);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者167例(71.37%),增高者59例(25.21%),減少者5例(2.14%);合并貧血19例(8.12%)。

血培養(yǎng)111例,培養(yǎng)率為47.44%,培養(yǎng)陽性50例,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為45.05%,占敗血癥患兒21.37%。金黃色葡萄球菌24例,肺炎鏈球菌13例,表皮葡萄球菌6例,銅綠假單胞菌2例,肺炎桿菌2例,四聯(lián)球菌2例,乙型鏈球菌1例。

2.3 治療轉歸 痊愈106例(45.30%),好轉111例(47.44%),放棄治療13例(5.56%),死亡1例(0.43%),轉院5例(2.14%)。

234例臨床診斷敗血癥患兒共做血培養(yǎng)111例,檢驗率為47.44%,培養(yǎng)陽性50例,陽性檢出率為45.05%。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24例(48%),肺炎球菌13例(26%),表皮葡萄球菌6(12%)例,銅綠假單胞菌2例(4%),肺炎桿菌2例(4%),四聯(lián)球菌2例(4%),乙型鏈球菌1例(2%)。

3 討論

由于小兒免疫功能不健全,對各種病原體的易感性高,因此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疾病,同時也是導致兒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感染性疾病中,敗血癥也是兒科常見病之一。據(jù)統(tǒng)計,我國敗血癥的死亡率為1/10萬,而1歲以內的小嬰兒死亡率則為7.38/10萬,本資料顯示小兒敗血癥死亡率為0.43%,占同期住院患兒的2/10萬,放棄13例,占同期敗血癥的5.56%,占同期住院患兒的2.19/萬。無論是敗血癥的發(fā)病率還是死亡率,小嬰兒均明顯高于成人和大齡兒童,國內報道新生兒敗血癥的發(fā)病率占活產新生兒的1%~10%。

本資料顯示小兒敗血癥的發(fā)病率性別上元顯著差異,為1.49:l。分布區(qū)域主要在農村,共210例(89.74%),農村明顯高于城鎮(zhèn),考慮農村小兒敗血癥發(fā)生與農村衛(wèi)生狀況、衛(wèi)生保健知識缺乏、衛(wèi)生意識淡漠有關。降低小兒敗血癥的發(fā)生率和小兒死亡率的關鍵在農村,在農村開展衛(wèi)生保健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基層群眾衛(wèi)生保健知識水平和對疾病認識程度,提高預防疾病的意識非常重要。

小兒敗血癥的發(fā)生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小發(fā)病率越高,新生兒發(fā)病率最高,本組資料中新生兒142例,占60.68%,在培養(yǎng)陽性的50例中新生兒3l例(62%),1歲以內的小嬰兒11例(2l.57%),~3歲5例(10%),-6歲3例(6%)。說明小兒敗血癥中以新生兒敗血癥為主,敗血癥的發(fā)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小兒敗血癥防治關鍵在于新生兒和小嬰兒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有資料顯示,小兒敗血癥的發(fā)生與出生體質量關系密切,出生體質量越低敗血癥發(fā)生率越高。新生兒時期臍部和皮膚護理對敗血癥的防治十分重要。本組資料顯示,臍部護理不當,局部感染或有分泌物者52例(22.22%),皮膚感染13例(5.56%)。因此,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干燥,臍帶脫落前用“干”法,即在換尿布后涂少量植物油,除會陰和臀部外不用水洗。浴后應用軟毛巾吸干,而不應揩擦以免損傷皮膚。皮膚皺褶處撒爽身粉量不宜過多,以免結成硬塊而刺激皮膚。這些方法盡管十分簡單,但許多農村父母卻做不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因此加強在圍生期保健宣教,教會孕產婦新生兒護理知識十分重要,也將會有效地減少新生兒敗血癥的發(fā)生。

篇8

【摘要】 目的:了解掌握新生兒醫(yī)院內感染現(xiàn)狀,探討新生兒醫(yī)院感染危險因素及干預措施效果,為降低醫(yī)院感染率提供依據(jù)。方法 對我院新生兒科2006年5月-2009年5月住院的1864例新生兒的所有臨床資料和病歷特點進行回顧性調查與分析。結果1864例新生兒中,醫(yī)院內感染95例,感染率5.1%,早產兒發(fā)生率最高,占71.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為主,占56.8%。95例感染中,治愈81例,治愈率85.3%。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有創(chuàng)操作、廣泛應用抗生素、住院時間長是住院新生兒病人發(fā)生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 結論 重視危險因素,對危險因素進行有重點的綜合控制,加強細菌學監(jiān)測,強調手衛(wèi)生,增強醫(yī)務人員防控醫(yī)院感染的意識,加強對院內感染的預防,加強管理和防范,落實各項制度和措施,對降低院內感染的發(fā)生至關重要。

【關鍵詞】 新生兒 醫(yī)院感染 預防

【中圖分類號】 R184.1

【文獻標示碼】 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09-0147-02

醫(yī)院內感染是所有NICU面臨的主要問題,已構成對住院新生兒的嚴重威脅。美國兒科疾病預防網(wǎng)的調查表明,NICU和PICU中的院內感染率高于國家CDC公布的平均水平,說明兒科病人的易感性。發(fā)生醫(yī)院內感染給不僅增加患兒的痛苦,影響新生兒救治,嚴重時危及患兒的生命,給預后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為此,衛(wèi)生部非常重視,并把院內感染發(fā)生率列為醫(yī)院分級標準之一。為了解新生兒院內感染現(xiàn)狀和特點,我們對95例發(fā)生院感新生兒的病歷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1864例新生兒均為2006年5月-2009年5月住院新生兒,男1083例,女781例,早產兒342例,低出生體重兒336例,平均胎齡35周,平均體重2200g,院內感染發(fā)生的平均住院時間為9天。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95例院內感染患兒的病歷逐一查閱并按統(tǒng)一表格登記,院內感染診斷由專門培訓過的各病區(qū)負責人把關,并參照衛(wèi)生部的《醫(yī)院感染管理辦法》中的診斷標準。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院內感染發(fā)生率:1864例新生兒中,醫(yī)院內感染95例,感染率5.1%。

2.2 院內感染與疾病種類關系:早產兒發(fā)生率最高,為68例,構成比占71.6%,胎齡越小,體重越低,發(fā)生率越高。機械通氣時間長,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患兒,發(fā)生率越高。住院時間越長的患兒,醫(yī)院感染率越高。見表1。由此可見,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有創(chuàng)操作、廣泛應用抗生素、住院時間長是住院新生兒病人發(fā)生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

表1 新生兒院內感染的相關高危因素

2.3 院內感染部位:肺部感染31例,上呼吸道感染23例,皮膚軟組織感染17例(包括尿布皮炎11例,膿皰疹6例),口腔感染(口腔皰疹、鵝口瘡)12例,腸炎6例, 敗血癥3例,結膜炎2例,臍炎1例。見表2。

表2 感染部位分布

2.4 感染與預后 95例感染中,治愈81例,治愈率85.3%,致原發(fā)病加重的14例, 4例轉上級醫(yī)院住院治療,2例放棄治療。

3 討論

3.1 早產兒是易感人群,是重點關注的對象。要做好圍生期保健,降低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的出生率。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院感發(fā)生率越高。早產兒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統(tǒng)不成熟,中性粒細胞的質和量存在缺陷,吞噬功能不足,補體缺陷,抵抗力低下,對微生物的易感性高,極易受到細菌的感染和侵犯。另外早產兒一般住院時間較長,醫(yī)院感染率相對較高,因為醫(yī)院是各種病原微生物較為集中和較易流行場所,所以住院時間長,受感染機會越多。

3.2 強化無菌觀念,減少不必要的有創(chuàng)操作。在我院新生兒科,主要的有創(chuàng)操作包括胃管留置、氣管插管和不定時吸痰。胃管留置容易使胃內細菌沿胃管壁逆行上移至咽,再進入下呼吸道,鼻飼喂養(yǎng)后胃管內的食物或多或少殘留在管壁上,形成小培養(yǎng)基,導致細菌繁殖和感染;氣管插管和吸痰可把鼻腔、喉部的細菌帶到器官繼而發(fā)生肺部感染或血源性感染。而且,各種導管的固定,常常會使用許多膠布,膠布的使用會損傷皮膚,使皮膚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而導致全身感染。所以,要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流程,規(guī)范無菌技術,在接觸患兒前均應洗手、消毒或帶一次性手套,動作輕柔。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盡量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及早拔出氣管插管,改用無創(chuàng)輔助通氣過渡至完全撤機。做好NICU消毒隔離,呼吸機管道要嚴格消毒滅菌,加強呼吸道管理,根據(jù)呼吸道分泌物情況定期氣道濕化、翻身拍背吸痰防止堵管。注意導管的維護,加強皮膚護理,以碘伏或70%乙醇消毒導管部位的皮膚,使用符合規(guī)定的合格醫(yī)療用品。正確使用或盡量減少膠布的使用,我科使用3M高通透透明敷帖可減少患兒的局部皮膚因敷帖造成的過敏、濕疹和炎癥。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臨床使用抗菌藥物,一方面可以有效治療感染,但另一方面又可造成腸道菌群失調、細菌耐藥菌株的進一步增多及二重感染,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所以,應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結果合理選用抗生素,嚴格抗生素應用指征,減少使用廣譜抗生素,對合并感染宜選用高效、有針對性的一種抗生素治療,盡量避免經驗性、盲目性用藥,。我院使用益生菌對調節(jié)腸道菌群有一定作用,例如蠟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源首)、雙歧三聯(lián)活菌(培菲康)等。益生菌可直接補充人體正常生理細菌,調整腸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腸道中致病菌,減少腸源性毒素的產生,增加腸道黏膜對細菌及其產物的屏障作用,激發(fā)機體免疫力,起到保護性免疫作用。

3.4 加強新生兒護理。新生兒病區(qū)必須由責任心強、具有專業(yè)知識及熟練護理技能的護理人員擔任護理工作,要科學地掌握新生兒的生理特點,在新生兒的護理工作中,重視每一個細小環(huán)節(jié)提高護理質量。嬰兒使用的醫(yī)療護理用品如被服、毛巾、尿片等必須是一嬰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使用,嬰兒洗澡水應為流動水。預防鵝口瘡的關鍵在于嚴格消毒,護理嬰兒時注意衛(wèi)生,避免濫用或長期使用抗生素。奶瓶、奶嘴要經過沸水消毒,每天用制霉菌素、蘇打水等涂抹口腔。預防紅臀,主要是保護臀部皮膚,注意尿布的清潔衛(wèi)生,必須使用符合衛(wèi)生要求的合格一次性尿片。要勤換尿布,尿濕后立刻更換干凈的。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洗凈臀部,并用柔軟的小毛巾吸干,然后涂上一薄層煮沸消毒(須放涼)的植物油或清魚肝油保護皮膚。新生兒膿皰疹也重在預防,應勤洗澡、更衣,衣服應柔軟,吸濕性強,透氣良好,注意皮膚護理。

3.5 應嚴格限制探視制度和加強消毒隔離。病室內一般不準家屬陪伴,非本區(qū)工作人員不得入內,病室入口處設置洗手設施和更衣室,任何人入室前應嚴格洗手、消毒、更衣。限制陪客,減少探視,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間,禁止探視。有健全的清潔消毒制度,定期大掃除和空氣消毒,每日病室通風2次,每次1小時。聽診器、治療用物(如壓舌板、氧氣管、胃管、輸液管、頭皮針)均應嚴格消毒。定期作治療室、病室及配奶間的空氣細菌培養(yǎng)。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兒應及時進行隔離,并應有專人護理,護理后工作人員要泡手消毒。出院后,其床、保溫箱等應行終末消毒。患有皮膚化膿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員,應暫調離新生兒病區(qū),停止與嬰兒接觸。

3.6 強調手衛(wèi)生,切斷傳播途徑。NICU空間狹小,危重病人多,醫(yī)務人員相對不足,工作負擔重,需要洗手最頻繁的NICU工作人員洗手依從性差。手衛(wèi)生,這是防控醫(yī)院感染的最基本、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旦手衛(wèi)生差,病菌通過醫(yī)務人員的手接觸傳播,極易造成感染暴發(fā)流行。所以,要提高處于醫(yī)療第一線醫(yī)務人員的責任感,提高醫(yī)護人員手衛(wèi)生的依從性,強調洗手、戴手套和手部消毒,重視洗手設施,正確洗手,互相監(jiān)督,養(yǎng)成自覺遵守、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醫(yī)護人員有感冒者,禁止入內,以免發(fā)生交叉感染。還要教育新生兒的陪護、父母、探視者等在接觸新生兒前注意洗手或手消毒。

3.7 加強醫(yī)院感染管理和防控工作。要健全醫(yī)院感染管理的組織機構,健全醫(yī)院感染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配備醫(y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加強醫(yī)院感染的監(jiān)測與監(jiān)督,加強醫(yī)務人員防控醫(yī)院感染的意識,加強臨床醫(yī)務人員醫(yī)院感染防控知識的培訓和醫(yī)德醫(yī)風教育,對突發(fā)感染事件要有高度警惕和快速反應,一旦發(fā)現(xiàn)疑似院感病例,不能抱僥幸心理,要按照國家法規(guī)的要求向感染管理部門及時進行報告,并采取相應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醫(yī)院感染的暴發(fā)。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產科;護理;病情觀察

病情觀察是指醫(yī)務人員在診療和護理工作中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及輔助工具等來獲得患者信息的過程。在產科臨床工作中,及時的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尤其重要,為治療護理提供依據(jù),為搶救贏得時間,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1 護理人員須具備的素質

廣博的醫(yī)學知識、嚴謹?shù)墓ぷ髯黠L、高度的責任心、訓練有素的觀察能力;五勤:勤巡視、勤視察、勤詢問、 勤思考、勤記錄。

2 觀察方法[1]

2.1普遍觀察 即利用視、聽、觸、嗅、問、量的方法全面巡視觀察科室的所有患者。要求護士通過巡視觀察和查看有關記錄了解患者的病情,臥位,皮膚,各種管道,明顯的心理問題等,做到七知道 (姓名、床號、診斷、治療、心理、護理、飲食)。

2.2重點觀察 將危重患者新入院患者,特殊檢查患者,手術患者以及病情變化的患者列為重點進行巡查。

2.3隨機觀察 利用下病房治療護理的機會,主動詢問和觀察患者;在患者呼叫時隨叫隨到認真觀察。隨機觀察是普遍觀察的重要補充,不能忽視。

3 觀察內容

3.1一般情況的觀察

3.1.1發(fā)育與體型、飲食與營養(yǎng)、面容與表情、、姿勢與步態(tài)、皮膚與黏膜、睡眠、嘔吐物、排泄物。

3.1.2生命體征的觀察 體溫、脈搏、呼吸、血壓。

3.1.3意識狀態(tài)的觀察 嗜睡、意識模糊、昏睡、昏迷。

3.1.4瞳孔的觀察 瞳孔的大小與對稱性、瞳孔的形狀、瞳孔的對光反應。

3.1.5心理狀態(tài)的觀察 認知能力的觀察、情緒狀態(tài)的觀察、壓力及應對的觀察、社會狀況的觀察。

3.1.6特殊檢查或藥物治療的觀察 觀察治療是否有效、有無并發(fā)癥;觀察藥物治療的效果及毒副反應。

3.2專科護理觀察

3.2.1產前的護理觀察 注意觀察胎心及胎動的變化,一般每4h聽胎心,特殊情況者1次/2h或遵醫(yī)囑,必要時予胎心監(jiān)測;觀察孕婦的臨產征象:①腹痛:發(fā)生時間,持續(xù)時間,間歇時間,有無規(guī)律,疼痛的性質,部位,伴隨癥狀,有無誘因等;②陰道流血:發(fā)生時間,有無誘因,持續(xù)時間,出血量,顏色,有無排出物,伴隨癥狀;③胎膜早破:破膜時間,持續(xù)時間,羊水的顏色,量,氣味,伴隨癥狀,有無臍帶脫垂;重視孕婦主訴。

3.2.2生理產后的護理觀察 ①生命體征;②觀察宮底高度及硬度:判斷子宮收縮情況,必要時指導按摩子宮;③陰道流血量;④會陰有無傷口,有無紅腫;⑤膀胱充盈度:判斷膀胱充盈度,必要時協(xié)助并指導排空膀胱;⑥有無墜脹感;⑦泌乳情況。

3.2.3剖宮產后的護理觀察[2] ①生命體征的觀察:血壓過高時應注意產婦的神志和瞳孔, 以防腦出血, 血壓過低注意是否有內出血、血容量不足或使用術后止痛泵引起, 如患者出現(xiàn)嗜睡、表情淡漠、呼吸小于10次/min、SPO2

3.2.4母嬰同室新生兒的護理觀察[3] ①體溫:注意適度保暖;②呼吸:正常呼吸頻率為40~60次/min,隨時注意觀察新生兒的口、 鼻腔有無分泌物, 呼吸道是否通暢。出現(xiàn)吸入性呼吸困難、 鼻翼扇動、 哭聲弱、 口周發(fā)紺, 應及時清理呼吸道, 讓新生兒側臥位, 給予持續(xù)低流量吸氧, 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③體重;④排泄:a.在生后36h內排尿都屬正常,可達10次/d以上,總量可達 100mL~ 300mL/d;b.新生兒的大便性質可以提示喂養(yǎng)及異常情況,消化不良時大便次數(shù)多,糞質與水分開;進食不足時,大便為綠色稀便;腸道感染時,大便稀、帶黏液、膿性、次數(shù)多;先天性膽道閉鎖,大便呈白色;⑤嘔吐物:新生兒易溢乳甚至嘔吐。應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呼吸道造成窒息;⑥皮膚:保持皮膚干燥,觀察皮膚顏色,有無紅疹,破潰;⑦臍部:保持干燥清潔,避免感染。觀察臍部有無紅腫,滲出物的顏色、量、氣味、有無活動性出血;⑧臀部:及時更換尿片,保持臀部清潔干燥,觀察有無紅臀,濕疹;⑨眼部:觀察有無膿性分泌物;⑩喂養(yǎng):觀察母乳喂養(yǎng)姿勢,嬰兒含接是否正確。

4 病情觀察的作用

4.1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jù) 疾病對機體的損害達到一定的程度后,機體便會產生一定的反應,這些反應以一定的形式表現(xiàn),即癥狀、體征。由于疾病性質、病變部位和病因不同,表現(xiàn)的癥狀也會不一樣。護理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這些表現(xiàn)及其發(fā)展過程的觀察、綜合分析、判斷為何病何癥及其病因,疾病性質、病變部位。為醫(yī)生診斷和實施護理提供依據(jù)。

4.2判斷病情的發(fā)展趨勢和轉歸,做到心中有數(shù) 病情的輕重與患者的表現(xiàn)有一定的關系,借助于病情觀察,可預測疾病的發(fā)展趨向和轉歸。

4.2.1原有癥狀減輕說明病情好轉,反之加重。

4.2.2在原有癥狀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新的癥狀,常說明病情惡化。例如胎膜早破患者陰道試產過程中出現(xiàn)產間發(fā)熱,在通過我們觀察及溝通與護理,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報告醫(yī)生,及時給與對癥治療,阻止了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減少患者的痛苦。

4.2.3病情變化幅度大。如體溫降低、血壓忽高忽低、呼吸時快時慢是病情惡化之兆。

4.2.4一般情況,特別是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食欲,常是病情變化的重要標志。

4.3及時發(fā)現(xiàn)危重癥狀或并發(fā)癥防止病情惡化 疾病治療中常可能出現(xiàn)突變或并發(fā)癥,應嚴密觀察隨時捕捉先兆。例如妊娠期高血壓患者靜滴硫酸鎂時,出現(xiàn)惡心、面部潮紅、呼吸明顯減弱至16次以下,膝反射消失,立刻通知醫(yī)生,而通過我們細致觀察,發(fā)現(xiàn)及時,搶救護理得當,可轉危為安。否則后果嚴重。

病情觀察是醫(yī)療護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衡量護理質量的重要標志。在產科臨床護理工作中,認真觀察病情可以及時準確的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及時進行處理,可以為早起診斷提供重要性的依據(jù),在臨床觀察中各種疾病都有一定的發(fā)展規(guī)律,根據(jù)不同的病情及不同的癥狀與體征抓住重點觀察,了解病情變化及轉機及時給醫(yī)生反饋信息,為患者贏得搶救時間,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所以病情觀察對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及時搶救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峰郁. 培養(yǎng)臨床護士的觀察、思維及應對能力[J]. 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14:1777-1778.

篇10

近年來,我國醫(yī)院內感染有上升趨勢,隨著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和醫(yī)學模式的轉變,院內感染在醫(yī)院感染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對醫(yī)院院內感染研究的深入,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NICU)的管理已越受重視。對于剛剛失去母體的保護,對外界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兒來說,院內感染是常見危害因素之一[1]。它不僅延長患兒的住院時間,增加患兒的痛苦和家庭經濟負擔,而且感染后使病情迅速發(fā)展,病死率高。我院NICU總面積為60m2,設12張監(jiān)護床,空間相對狹小,易發(fā)生院內感染。我們通過加強院內感染控制及采取護理措施,并加強有效的管理,使院內感染率有所下降。現(xiàn)將我院NICU院內感染控制的幾點體會介紹如下:

1 新生兒院內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

1.1 醫(yī)務人員因素 醫(yī)務人員的手是造成院內感染的直接途徑[2],因此,醫(yī)護人員對感染控制的意識以及對消毒隔離制度的執(zhí)行直接關系到院內感染控制的效果。例如:醫(yī)務人員進行無菌技術操作時是否能夠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治療護理以及檢查患兒前后是否能夠認真洗手。另外,忽視對喂奶用具的清潔消毒,配奶衛(wèi)生及尿布、包被、毛巾等護理用品的管理均是院內感染的人為因素。

1.2 環(huán)境因素 病室內有一些醫(yī)療儀器及固定裝置,如嬰兒培養(yǎng)箱、光療箱、遠紅外線搶救臺、呼吸機、心電監(jiān)護儀、治療車、嬰兒磅秤、嬰兒沐浴池等,上述物品被污染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徑之一。另外,病房的空氣污濁也是NICU院內感染的因素之一。

1.3 患兒自身因素 NICU病室內的患兒免疫功能低下,易于感染,另外,新生兒中相當一部分是早產兒、極低體重兒,他們的生長發(fā)育差,免疫力更低,更易感染。加上新生兒多種細胞因子產生均低下[3],疾病狀態(tài)下免疫活性物質進一步消耗[4],因此,NICU病室的患兒易發(fā)生院內感染。

1.4 侵襲性操作 NICU病房的患兒病情危重,變化快,需進行多種檢查及治療,故侵入性操作較多,易引起感染。使用呼吸機的患兒院內感染率最高,其次是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再次是泌尿道插管。由于侵襲性操作(如氣管插管、吸痰等)可使呼吸道黏膜功能降低,且易損傷呼吸道、消化道黏膜而增加感染機會。

1.5 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 新生兒科廣譜抗生素的應用非常普遍,還存在許多預防性用藥,耐藥菌株仍是目前院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由于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導致耐藥菌株的增加和繁殖,發(fā)生菌群失調而繼發(fā)感染。

2 預防院內感染的管理措施

2.1 制定相關制度 嚴格貫徹執(zhí)行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醫(yī)院感染管理規(guī)范》、《消毒技術規(guī)范》、《消毒管理辦法》、《醫(yī)療廢物處理條例》。建立NICU消毒隔離制度、NICU醫(yī)院感染控制制度,并制定各項規(guī)章制度和監(jiān)測項目。感染控制工作全面由護士長負責,提高對醫(yī)院感染工作的意識,定期對科室人員進行業(yè)務培訓,每月對消毒工作進行總結,認真查找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討論并采取措施予以解決。由于制度健全,職責明確,使NICU院內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

2.2 加強NICU醫(yī)務人員的培訓考核 對NICU醫(yī)務人員入科前需進行消毒隔離的培訓,包括消毒隔離制度,各項無菌技術操作以及正確的洗手方法等。定期培訓,考核護士的配奶工作以及配奶用具的消毒工作;定期培訓,考核消毒員、清潔員的消毒工作等。

2.3 重視醫(yī)護人員手的清潔和消毒 各種操作前、后洗手是切斷通過手傳播的途徑之一,加強醫(yī)務人員洗手意識,嚴把醫(yī)務人員洗手關。因此,規(guī)范洗手對控制醫(yī)院感染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提高洗手質量,我科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醫(yī)護人員不留長指甲、不戴戒指、手鏈等,以避免藏污納垢;②洗手裝置采用感應式流水水龍頭開關,并使用抗菌洗手液;③護士長組織全科室醫(yī)護人員認真學習六步洗手法,使每位醫(yī)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并定期監(jiān)測手消毒效果,定期進行監(jiān)督檢查。

2.4 加強NICU的消毒管理

2.4.1 新生兒生長發(fā)育與周圍環(huán)境密切相關 必須提供一個中性適宜的環(huán)境。我科安裝了層流凈化裝置,醫(yī)護人員必須按照層流病房的使用進行空氣凈化,進出病房隨手關門,窗子要密閉,以免達不到層流凈化空氣系統(tǒng)的效果。24h層流系統(tǒng)開放,保證室內空氣新鮮,室溫控制在24~26℃,相對濕度在55%~65%。每月做空氣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切斷空氣傳播途徑。

2.4.2 NICU設有專職消毒員 專職消毒員負責室內的消毒工作。室內地面,醫(yī)療器械(各種暖箱、光療箱、監(jiān)護儀呼吸機、嬰兒床、遠紅外線搶救臺、吸痰器等),各種臺面,治療車,門把手,水龍頭,門窗,嬰兒沐浴池等每日用消毒液進行擦拭。

2.4.3 加強嬰兒護理用品的消毒 患兒床上的所有物品,包括:包被、衣服、床單等,均給予高壓滅菌后再使用,保證一人一套,不許共用或挪用。嬰兒食具嚴格執(zhí)行一人一用一消毒。早產兒暖箱每日用0.05%的有效氯擦拭2次,嚴格按規(guī)定進行終末消毒,消毒前后做細菌培養(yǎng),箱內的水槽每日清潔后更換滅菌用水。

2.5 加強呼吸道管理 新生兒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很高,因此對呼吸道管理至關重要,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肺部感染。NICU的患兒大多數(shù)都需要吸氧,氧氣裝置每天要消毒,并更換氧氣濕化瓶的滅菌注射用水,濕化瓶每天用消毒液浸泡后,清洗晾干后備用。墊高患兒頭肩部,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側向一邊,防止痰液或嘔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中心負壓吸引器每人一套,不能挪用,防止交叉感染。吸痰器每天更換連接管及負壓裝置袋,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另外,NICU的患兒病情很重,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兒較多,呼吸機的使用是發(fā)生醫(yī)院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一旦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其病死率很高[5],因此,要注意呼吸機管道的護理。呼吸機管道和接頭,每2天換管道消毒1次。定時吸痰,進行吸痰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口腔的吸痰管絕對不能吸氣管的痰液,防止口腔內細菌進入氣道,而引起肺部感染。

2.6 加強患兒的基礎護理 臍部是新生兒最容易引起感染的部位,護士護理患兒時每天認真觀察臍部是否有紅腫、有無異常分泌物等,如有異常,及時予以處理。患兒沐浴后常規(guī)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臍窩,然后再用75%乙醇消毒臍帶根部。并保持皮膚清潔,每天進行沐浴或擦浴,注意觀察皮膚皺褶處有無破損、膿點、紅疹。每次排便后及時做臀部護理,用柔軟濕巾擦拭由前到后,以免肛周污物污染尿道口,并更換尿布,涂上護臀霜,預防紅臀。進行心電監(jiān)護的患兒,每2h更換經皮血氧飽和度接頭部位,每次測量血壓后摘下血壓袖帶,每2h更換,防止骨突出部位受壓過久,引起壓瘡。同時眼睛給予生理鹽水擦拭,并注意觀察眼部是否有分泌物以及分泌物的顏色、量。如診斷為結膜炎,用0.3%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每天2次。加強口腔護理,每日常規(guī)用生理鹽水擦拭口腔,并認真觀察口腔黏膜有無破損及霉菌感染,對長期使用抗生素者,為防止鵝口瘡的發(fā)生,喂奶后預防性使用制霉菌素涂口腔,每日2次。

2.7 加強喂養(yǎng) 提倡母乳喂養(yǎng),增加抗體含量,可減少院內感染的發(fā)生。對于患兒吸吮吞咽能力差者,均采用留置胃管鼻飼,減少嘔吐窒息發(fā)生。鼻飼的患兒,鼻飼用的注射器每次更換,鼻飼管隔日更換,人工喂養(yǎng)時做到一次一瓶一奶嘴,每日做好乳器的清潔工作。應盡量保證危重患兒的母乳喂養(yǎng),因為母乳中營養(yǎng)成分既能滿足患兒的營養(yǎng)需要,又有利于消化吸收,提高免疫能力,防御和抵抗外界因子的侵襲。

2.8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細菌產生耐藥性的主要推動力,如果濫用抗生素,患兒體內正常菌群可被耐藥細菌取代,而耐藥菌所致的醫(yī)院感染是不易控制的。因此,我們嚴格掌握選用抗菌藥物的原則,合理使用抗生素,從而降低院內感染的發(fā)生。

2.9 加強傳染病的管理 對傳染病,可疑傳染病患兒要加強隔離控制。一旦發(fā)生患兒有傳染病或可疑傳染病時,及時將患兒放置隔離病室,根據(jù)不同的傳播方式采取不同的隔離措施。

2.10 做好生物監(jiān)測 每月監(jiān)測工作人員的手,病房物體表面(暖箱、光療箱消毒前后,監(jiān)護儀、治療室、配奶間、奶具等)。一次性物品監(jiān)測,做好空氣培養(yǎng)監(jiān)測,如發(fā)現(xiàn)有不合格者立即查找原因重新進行消毒處理,再次進行監(jiān)測直到合格為止。

綜上所述,NICU是醫(yī)院感染的高危區(qū),醫(yī)院內獲得性感染也是直接威脅新生兒生命的原因之一,因此,監(jiān)測和控制是新生兒醫(yī)院感染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想有效地控制NICU的院內感染,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還要有嚴格的管理,提高醫(yī)務人員認識、措施得當,將之列入常規(guī)日程工作中,新生兒院內感染是可以降低的。

參考文獻

[1] 周敏,丁愛國.新生兒醫(yī)院感染研究進展[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8):799-800.

[2] 戚小敏,趙桂榮,王悅,等.ICU院內感染的控制和預防[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13(17):2377.

[3] 張秋蘭,董增義,魏淑珍,等.新生兒外周血輔T淋巴細胞亞群功能特點觀察[J].新生兒雜志,2002,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