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護理的健康宣教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3: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護理的健康宣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品管圈活動;初產婦;新生兒護理
新生兒期為胎兒從出生到生后28天,這段時間是胎兒離開母體后逐步適應外界生活的關鍵過程。由于新生兒組織器官功能發育還不完善,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低,所以對新生兒的護理很重要[1]。我院將品管圈活動應用于40名初產婦新生兒護理知識宣教,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與分組
選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初產婦80名,均為足月分娩,新生兒健康狀況良好,圍生期住院時間大于1周。排除伴有嚴重的產后并發癥、有精神障礙及隨訪失訪者。產婦年齡20~32歲,平均(25.5±2.3)歲;分娩孕周38~42周,平均(40.8±1.3)周;剖宮產32名(40.0%),自然分娩48名(60.0%);學歷:初中及以下18名(22.5%),高中及中專25名(31.3%),大專20名(25.0%),本科及以上17名(21.3%)。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名。兩組的一般資料大體一致。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新生兒護理知識宣教,向初產婦介紹新生兒的生理特點,講解哺乳、更換尿布、沐浴、臀部及臍部護理等基礎護理的具體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項,耐心解答產婦疑問。觀察組采用品管圈活動進行新生兒護理知識宣教:①成立品管圈活動小組:每組8名成員(均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兒科和產科護士各半,組長由主管護師以上職稱者擔任,以“提高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知曉率”為活動主題。②現狀調查和問題分析:設計新生兒護理知識問卷,調查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知曉率為52.5%,記錄每位初產婦的具體認知缺陷。③對策擬定和目標設定:根據每位初產婦認知缺陷確定宣教重點,目標設定為將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知曉率提高至90%以上。④具體措施:根據標準的新生兒護理操作流程進行講解和真人示范,重點解釋產婦知識點薄弱處,條件允許的產婦令其試操作,糾正錯誤動作。⑤效果維持:產婦出院后每周電話隨訪,保證產婦按規范操作并解答其疑惑。
1.3觀察指標
①干預前后采用新生兒護理知識問卷調查兩組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知曉率,問卷滿分100分,80分及以上為知曉。②產后28天上門隨訪調查初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包括母乳喂養、人工喂養、托抱、尿布更換、臀部及臍部護理、沐浴、撫觸與安慰、室內環境等項目。總分100分,90分及以上為優,80~89分為良,60~79分為可,低于60分為差。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知曉率比較
護理前兩組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知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兩組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知曉率均較護理前顯著升高,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初產婦新生兒的護理能力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的護理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15,P<0.01).
3討論
新生兒階段的免疫功能發育尚未完善、體溫調節較差,很容易感染疾病,所以新生兒的護理尤其重要。很多初產婦不了解新生兒黃疸、腫大、母乳喂養等生理知識,對于新生兒的基本護理知識存在嚴重偏差或錯誤[1]。常規的新生兒護理只是向初產婦口頭宣教新生兒護理相關理論知識,實施可行性較差,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率較低[2]。品管圈活動是由工作相近或相關的人共同組成一個圈,采用頭腦風暴、現狀調查等措施確定共同主題和目標,調動圈員積極性,通過團隊的合作,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解決工作的各種問題[3]。我院將品管圈活動應用于新生兒護理宣教,彌補了傳統宣教籠統、盲目的缺點,宣教能突出重點并更加細節化,使初產婦學習知識更全面,不易遺漏;另外,兒科和產科合作組成的品管圈能起到互補作用,確定明確的護理目標也調動了護士積極性,增強了各種護理操作的連貫性,使其學會在工作中如何解決問題,在細節上不斷改進,從而提高宣教質量。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知曉率及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響應當下的醫療改革,著重于團隊合作與細節強化,最大可能地提高宣教效率,能夠有效提高初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和護理能力的掌握。
參考文獻
[1]蔣桃柳,施香穎.孕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認知現狀[J].天津護理,2013,31(2):170.
[2]燕愛美,谷翠珍.新生兒常規護理體會[J].職業與健康,2005,21(10):1648.
篇2
江蘇省靖江市新港城醫院婦產科 江蘇省靖江市 214513
【摘 要】目的:探討分階段健康宣教在剖宮產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接受剖宮產手術的100 例產婦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 例。觀察組接受分階段健康宣教干預,對照組接受常規健康宣教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產婦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以及初次母乳喂養時間均小于對照組;而其對新生兒各項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均大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剖宮產手術產婦進行分階段式的健康宣講可以有效提高產婦對健康知識的認知度,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分娩質量。
關鍵詞 分階段健康宣教;剖宮產;效果
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剖宮產逐漸成為眾多產婦首選分娩方式。然而,在剖宮產手術圍術期間,產婦的生理及心理都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從而影響術后恢復與分娩治療,甚至對新生兒的生命健康產生威脅[1]。基于此,相關學者嘗試給予剖宮產患者分階段健康宣教,取得不錯效果。為了解分階段健康宣教在剖宮產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針對我院100 例接受剖宮產手術的患者進行系統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 年1 月~201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需要接受剖宮產手術的100 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 例。100 例產婦中,35 例自愿行剖宮產,18 例因羊水過少而行剖宮產,20例因頭盆不稱而行剖宮產,12 例因年齡偏大而行剖宮產,其余因軟產道異常而行剖宮產。所有產婦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觀察組50 例患者年齡21~36 歲,平均年齡(27.9±2.1)歲;孕期34~42 周,平均孕期(38.2±3.4)周;初產婦36 例,經產婦14 例。對照組50 例患者年齡22~36 歲,平均年齡(27.4±1.9)歲;孕期33~42 周,平均孕期(38.6±4.0)周。兩組年齡、孕次、孕周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宣教方法
向產婦及其家屬講解有關分娩的知識、剖宮產手術禁忌等,從而提高其對剖宮產的認知,消除產婦及其家屬心中疑惑,確保手術治療的順利進行。另外,向產婦介紹主刀醫生、麻醉醫師等相關醫務人員的基本資料,并結合以往成功手術案例鼓勵產婦,以期消除產婦對手術的恐懼心理,提高其對手術的依從性。
1.2.2 分階段健康宣教
本組分別在手術當天、術后第1、2、3、4 天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具體如下:
(1)手術當天宣教。手術當天的宣教在將患者送回病房后即可開始,這一階段護士要主動引導患者熟悉病房環境,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病房環境、病區位置,同時介紹護士長、責任護士基本資料以及醫院有關規章制度,從而消除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環境的陌生感。同時,向患者強調母乳喂養的重要性,指導產婦對嬰兒早哺乳,并訓練產婦或其家屬掌握正確的擠奶方法。另外,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術后飲食、休息、用藥等注意事項,并指導產婦保持個人衛生。
(2)術后第1 天宣教。術后第1 天產婦通常已拔出尿管,并且掌握了基本的嬰兒哺乳知識,此時護士要著重訓練產婦掌握環抱式喂養、新生兒臍部護理等知識技能,并且通過模擬訓練指導產婦及其家屬熟練掌握相關知識。
(3)術后第2 天宣教。術后第2 天主要向產婦及其家屬傳授產褥期生理衛生知識以及護理知識。通過床邊沐浴、撫觸等向產婦及其家屬直觀展示新生兒沐浴、撫觸護理技巧,并且指導產婦對新生兒進行嚴密觀察,以預防新生兒黃疸的發生。
(4)術后第3 天宣教。經過前3 個階段的宣教,產婦及其家屬基本能夠掌握有關新生兒護理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在第3天,護士宣教的重點是對產婦及其家屬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檢驗,及時發現產婦在新生兒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指正,確保產婦的護理操作準確無誤。
(5) 術后第4 天宣教。產婦在第4天基本上可以出院,此時宣教工作的重點是向產婦及其家屬介紹我院在出院后能提供的服務內容,包括介紹母乳喂養熱線或QQ 群等。
1.3 效果評價[2]
統計觀察兩組產婦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母乳喂養時間等;并采用自編量表調查產婦及其家屬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與標準差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說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為(19.7±2.9)h,排氣時間為(21.9±5.4)h,初次母乳喂養時間(29.9±7.4)h;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31.2±3.4)h,排氣時間(34.8±10.7)h,初次母乳喂養時間(43.7±9.4)h;可以看出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以及初次母乳喂養時間均明顯小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比較觀察組產婦對新生兒沐浴、臀部護理、臍部護理、撫觸等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2.3 兩組對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2.00%; 對照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84.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本文研究發現,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初次母乳喂養時間均顯著小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分階段健康宣教能夠加快產婦剖宮產術后恢復。同時,觀察組產婦對新生兒沐浴、臀部護理、臍部護理以及撫觸等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分階段健康教育能夠提升產婦對新生兒護理健康知識的認知水平。另外,觀察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分階段健康宣講能夠提高醫院剖宮產術后護理工作水平,使產婦對醫院產生良好印象。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手術患者進行分階段式的健康宣講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認知度,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提高分娩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瓊英, 劉蒲英. 分階段健康宣教在剖宮產術后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 當代護士( 下旬刊),2013,13(5):160-162.
篇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6-0076-01
【摘 要】目的 探討孕期健康教育的內容及孕期健康教育對孕婦在孕期、產時及母乳喂養中的作用。方法 隨機抽取在我院產科住院分娩的產婦400例,其中200例經過孕婦學校的培訓為觀察組,未參加孕期培訓的200例為對照組。比較兩組剖宮產率、經陰道分娩率、母乳分泌時間、新生兒護理及喂養知識。結果 觀察組剖宮產率顯著降低,初乳分泌比對照組顯著提前。結論 孕期健康教育能提高經陰道分娩率,促進支持母乳喂養,提高母乳喂養率,使年輕的爸爸、媽媽正確掌握護理新生兒的方法及技巧。
【關鍵詞】健康教育 母乳喂養 新生兒護理 孕期培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2月-8月在我院產科住院分娩足月、單胎、頭位、初產婦400例,其中參加孕期培訓200例,未參加孕期培訓200例,兩組間孕婦年齡、孕周、身高、體重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
1.2 健康教育的內容
1.2.1 孕期管理 不論是否選擇在該院分娩,鼓勵她們參加該院孕期培訓。培訓內容:孕期營養指導、分娩方式的選擇、如何緩解精神壓力、如何預防孕期糖尿病、孕期姿勢、如何穩定孕婦血壓、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培訓方法:授課、操作示范、互動、個體指導。
1.2.1.1 孕期營養指導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準媽媽唯恐胎兒營養不足,攝入過多營養不僅使自己體重超標身材走形,還會對自己和寶寶的健康帶來諸多問題。因此,合理的飲食結構可降低妊娠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骨關節炎、血栓形成、產后抑郁癥等。
1.2.1.2 分娩知識的宣教 給孕婦講解分娩機制、分娩過程及產生疼痛的原因、出現時間和持續時間及規律,講解分娩過程中的放松技巧,以減輕疼痛。
1.2.1.3 孕期姿勢 孕期重要的是避免背部彎曲。另外,為避免一些不良癥狀發生,可采用提肛動作,輕輕吸氣,并用力縮緊,直到再也使不出勁為止,稍待片刻,然后逐漸放開。每日若能堅持作2-4次,對陰道分娩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幫助。
1.2.1.4 新生兒護理 包括換尿片、洗澡、保暖、大小便觀察、常見癥狀及簡單的處理。
1.2.1.5 母乳喂養指導 包括喂養姿勢、嬰兒含接方法、早接觸、早吸吮,母嬰同室的重要性,宣傳母乳喂養對產婦及嬰兒的好處,盡可能樹立產婦母乳喂養的信心。
1.2.1.6 如何合理坐“月子” 指導孕婦在生孩子以后科學地、合理的坐月子的方法。包括:飲食、活動、休息等。
1.2.2 對兩組產婦剖宮產率、初乳分泌時間、母乳喂養成功率、新生兒護理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分娩方式的比較 (見表1)。
2.2 觀察組比對照組初乳分泌時間提前
2.3 觀察組普遍比對照組更會護理新生兒。
3 討論
3.1 孕期健康教育提高自然分娩率,使產婦了解到剖宮產和自然分娩的利弊,掌握分娩技巧,使孕婦認識到分娩是一個正常、自然、健康的生理過程,產婦和胎兒都具有完成分娩的能力,從而促進了自然分娩。
3.2 孕期健康教育促進了母乳喂養,孕期孕婦了解母乳分泌的早晚與嬰兒早接觸、早吸吮有密切的關系,了解初乳對嬰兒的重要性,母乳喂養對母親對嬰兒生長發育的好處,母乳是建立母嬰對嬰兒的智商、情商發展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了母乳喂養率。
3.3 孕期健康教育使孕婦及家屬提前掌握了一些新生兒的護理知識,不至于寶寶出生后措手不及,不知如何護理、如何喂養,同時,也給病房的宣教工作打下了基礎。
3.4 孕期健康教育灌輸了一些新的知識,使產婦及家屬懂得如何合理的坐“月子”,對產婦的身心愉悅,新生兒
的健康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4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5月擇期剖宮產產婦100例,排除產科合并癥的發生,新生兒為正常足月兒,Apgar評分8~10分。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50例,年齡19~38歲,平均28.3歲;孕周37+3周~41+2周,平均39+5周;10例為經產婦,40例為初產婦。對照組50例,年齡20~43歲,平均26.9歲;孕周37周~41+2周,平均39+4周;9例為經產婦,41例為初產婦。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依據傳統剖宮產護理常規及遵醫囑給予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入院宣教,術前宣教,術后飲食活動指導,管道護理,安全防范,新生兒護理,護理,母乳喂養,出院指導。觀察組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重視家屬對促進產婦康復的作用,依據產婦及陪護家屬的文化程度,社會背景,家庭經濟狀況等,由責任護士制定相應的教育方案:①明確產婦及其家屬的教育需求;②確立產婦及其家屬的教育目標;③選擇適合的教育方法;④貫徹執行制定的教育計劃;⑤評價教育效果。合理安排健康教育的內容,順序及側重點,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宣教方式采用講解,示范,文字方式,視頻,圖片等。宣教內容具體如下:
1.2.1入院當日:熱情接待,告知病區環境制度。告知入院常規檢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項。發放宣傳冊。收集產婦資料,全面評估產婦。了解產婦及陪護家屬的生理、心理、社會狀況,解決孕婦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觀察產程,監測胎心胎動。
1.2.2術前第一日:了解產婦的心理狀態及需求。評估用藥史,既往史,皮膚情況,對手術及麻醉的認知程度。告知術前禁食禁水,用藥的目的;告知產婦及新生兒用物的準備;告知手術流程(手術前6~8h禁食、禁水,當日晨備皮,按醫囑手術時間送產婦入手術室,手術室護士核對交接后予術前置尿管,麻醉師評估溝通后予物的使用,手術時間一般約1h左右,術后返回病房);告知產婦及家屬術后飲食,活動,母乳喂養知識。減輕產婦的焦慮情緒,并可避免家屬在術后面對產婦和新生兒出現手足無措情況。
1.2.3手術當日:核查術前準備情況。安慰鼓勵產婦,與家屬一起陪伴送入手術室,與手術室護士詳細交接班,交代家屬準備好產婦與新生兒的生活物品如護理墊,大小毛巾,盆等。鋪麻醉床,備好心電監護儀,沙袋,必要時備氧氣裝置。術畢熱情迎接產婦及新生兒。親切與產婦交流,告知母兒平安,詢問產婦感受,評估產婦身心情況。遵醫囑監測生命體征,氧飽和度,觀察宮底高度,惡露,尿量及管道是否在位通暢。評估新生兒全身情況,執行早吸吮并告知其意義,請產婦與陪護家屬安靜聽取手術后注意事項。重點選擇接受能力較強的家屬,與產婦(清醒精神狀態良好時)進行有條理地宣教。①告知產婦管道(靜脈通道,尿管)避免扭曲滑脫;②告知產婦切口加壓沙袋的目的,講解正常惡露與產后出血的區別;③囑家屬勤按摩產婦雙腿避免靜脈栓塞的發生;④告知術后6h禁食、禁水,平臥位的意義。6h后可進食米湯、魚湯、水等清淡流質飲食,適當攝鹽,避免易脹氣飲食如牛奶、豆漿;⑤告知手術6h后翻身的意義;⑥宣教母乳喂養知識及新生兒護理知識;⑦指導產婦與新生兒同步休息;⑧按護理級別巡視病房時階段性評估宣教效果,并根據產婦及家屬的知識掌握情況反復有重點地強化宣教內容。
1.2.4術后第一日:評估產婦的皮膚,子宮收縮,乳汁分泌,心理狀況。通過溝通了解產婦及家屬有無護理知識上的不足并給予針對性指導宣教,告知產婦下床活動及自主排尿的意義并鼓勵其盡早下床排尿。強調少食多餐,排氣后可進食稀飯,面條等半流質食物,觀察新生兒吸吮情況,協助督促母乳喂養。
1.2.5術后第2~5日:宣教保健知識,做好產后康復,給予出院指導。調查產婦需求滿足程度,評價健康教育效果。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產婦健康教育后健康宣教知識合格情況。內容包括產婦遵醫行為,焦慮發生率;24h內下床活動,自主排尿,排氣情況;母乳喂養率;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產婦健康宣教知識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篇5
【關鍵詞】新生兒;常規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兒初離母體,往往生理機能和組織器官發育不完善,對于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變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兒常規護理對于提高新生兒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 4]。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和策略進行觀察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兒120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齡
1.2 方法
(1)新生兒臍帶護理:首先保持斷臍局部清潔衛生,在臍帶未脫落前的沐浴注意保護,防水污染殘端。(2)新生兒黃疸的觀察:新生兒黃疸出現后要進行密切的觀察,了解黃疸色澤變化,注意觀察患兒的全身癥狀,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難、抽搐等臨床癥狀。(3)新生兒腹瀉護理:密切觀察新生兒糞便顏色和星狀情況。(4)新生兒發熱:新生兒發熱后一般不用藥物治療,首先嘗試物理降溫,采用冰帽、冰枕的呢個作頭部冷敷;溫水擦浴、電扇吹風。(5)口腔護理: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應經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著生理鹽水,擦拭口腔。(6)喂養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立即與母親接觸,對母親進行吸吮,半小時內進行母乳喂養。
2 結果
120例新生兒護理實施后,無新生兒黃疸、腹瀉、感染情況發生。
3 討論
新生兒各種調節中樞和各種臟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較差,機體免疫力低下,并且產婦經驗不足,新生兒常會出現各種護理問題[5]。新生兒出生后臍帶簡短后直徑約有1cm,對于新生兒是較大的創傷,同時也是病原體入侵的重要途徑,常可能引起新生兒破傷風、敗血癥等疾病。首先保持斷臍局部清潔衛生,通過3%碘伏消毒,換上無菌紗布,在12-24小時去除,如果包扎時間過長,紗布很容易被新生兒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將尿布蓋在臍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觀察臍帶有無出血、臍部清潔情況。新生兒出生后3-6d常會出現生理黃疸期,新生兒黃疸常會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進而累及胎兒。新生兒黃疸出現后要進行密切的觀察,了解黃疸色澤變化,注意觀察患兒的全身癥狀,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難、抽搐等臨床癥狀。新生兒腹瀉護理,新生兒在出生后12小時以內開始排出糞便,顏色呈現深綠色,呈現黏糊狀。一般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大便呈現黃色或金黃色,人工喂養的新生兒,大便多是淡黃色、土黃色,糊狀偏干,混合喂養的新生兒,大便略為黑褐色、糊狀。新生兒發熱,新生兒由于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產熱和散熱容易失去平衡、體溫易波動,新生兒對高熱耐受力差。一般發熱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發熱:室溫超過30℃時,可能出現體溫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兒包裹過厚引起的,此時的體溫可能達到38℃-40℃。人工喂養新生兒可能因牛奶過于稠密,水分總量較少,導致高蛋白脫水熱,體溫可能可能達到39℃-40℃。(2)感染性發熱:由于細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熱。新生兒發熱后一般不用藥物治療,首先嘗試物理降溫,采用冰帽、冰枕的呢個作頭部冷敷;溫水擦浴、電扇吹風。同時密切的觀察新生兒臨床發熱癥狀,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瀉、尿色變黃、全身有疹子、局部紅、腫、疼痛等癥狀。發熱新生兒護理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新生兒的保暖、睡眠等,護理人員每次進行護理洗手消毒,從而防止手上的細菌感染患兒。口腔護理,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著生理鹽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鵝口瘡患兒,遵醫囑用制霉菌素對口腔進行涂抹。喂養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立即與母親接觸,對母親進行吸吮,半小時內進行母乳喂養。喂養時注意將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錐形,手掌根部將新生兒頸背部托起,四指支撐嬰兒頭部。喂養母乳時將孩子抱起來進行喂養,一側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養頻率為每隔三小時喂養一次。出生兩周的新生兒因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動導致溢奶,因此喂奶后應豎起新生兒,輕拍背部,排除胃內的空氣,早期吸吮練習、鞏固吸吮反射,促進產婦腦垂體釋放催產素和催乳素,從而增加子宮收縮,刺激乳腺腺泡發育,促進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養。對產婦及家屬講解新生兒常規護理和注意問題,耐心的講解新生兒可能出現發熱、腹瀉、感染等癥狀,指導家屬對產婦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心理支持。加強健康宣教,增加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的認識,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本組通過實施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及策略,120例新生兒護理實施后,無新生兒黃疸、腹瀉、感染情況發生。綜上所述,新生兒常規護理效果明顯,無黃疸、腹瀉、感染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曹春玲,護理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山東醫藥,2006,46(14):85.
[2] 王雪麗,于宏,張英偉,小兒常見病的家庭療法及用藥注意事項[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9):168-169.
[3] 楊杰,楊彬,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項及策略[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222.
[4] 燕愛關,谷翠珍,新生兒常規護理體會[J].職業與健康,2005,21(10):1648-1649.
[5] 徐小紅,新生兒護理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長江大學學報,2010,7(1):187.
【摘 要】目的:探討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及策略。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新生兒臨床資料,通過實施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及策略。結果:120例新生兒護理實施后,無新生兒黃疸、腹瀉、感染情況發生。結論:新生兒常規護理效果明顯,無黃疸、腹瀉、感染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新生兒;常規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282-02
新生兒初離母體,往往生理機能和組織器官發育不完善,對于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較差[1 2]。一旦受到感染或患病后,病情變化快,死亡率升高。有效的新生兒常規護理對于提高新生兒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 4]。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和策略進行觀察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兒120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70例,女50例,胎齡
1.2 方法
(1)新生兒臍帶護理:首先保持斷臍局部清潔衛生,在臍帶未脫落前的沐浴注意保護,防水污染殘端。(2)新生兒黃疸的觀察:新生兒黃疸出現后要進行密切的觀察,了解黃疸色澤變化,注意觀察患兒的全身癥狀,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難、抽搐等臨床癥狀。(3)新生兒腹瀉護理:密切觀察新生兒糞便顏色和星狀情況。(4)新生兒發熱:新生兒發熱后一般不用藥物治療,首先嘗試物理降溫,采用冰帽、冰枕的呢個作頭部冷敷;溫水擦浴、電扇吹風。(5)口腔護理: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因摩擦而造成感染,不應經常揩洗口腔,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著生理鹽水,擦拭口腔。(6)喂養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立即與母親接觸,對母親進行吸吮,半小時內進行母乳喂養。
2 結果
120例新生兒護理實施后,無新生兒黃疸、腹瀉、感染情況發生。
3 討論
新生兒各種調節中樞和各種臟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耐受能力較差,機體免疫力低下,并且產婦經驗不足,新生兒常會出現各種護理問題[5]。新生兒出生后臍帶簡短后直徑約有1cm,對于新生兒是較大的創傷,同時也是病原體入侵的重要途徑,常可能引起新生兒破傷風、敗血癥等疾病。首先保持斷臍局部清潔衛生,通過3%碘伏消毒,換上無菌紗布,在12-24小時去除,如果包扎時間過長,紗布很容易被新生兒的大小便造成污染,不要將尿布蓋在臍部上,保持干燥,密切觀察臍帶有無出血、臍部清潔情況。新生兒出生后3-6d常會出現生理黃疸期,新生兒黃疸常會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進而累及胎兒。新生兒黃疸出現后要進行密切的觀察,了解黃疸色澤變化,注意觀察患兒的全身癥狀,如是否有精神萎靡、嗜睡、允乳苦難、抽搐等臨床癥狀。新生兒腹瀉護理,新生兒在出生后12小時以內開始排出糞便,顏色呈現深綠色,呈現黏糊狀。一般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大便呈現黃色或金黃色,人工喂養的新生兒,大便多是淡黃色、土黃色,糊狀偏干,混合喂養的新生兒,大便略為黑褐色、糊狀。新生兒發熱,新生兒由于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產熱和散熱容易失去平衡、體溫易波動,新生兒對高熱耐受力差。一般發熱的原因主要有:(1)非感染性發熱:室溫超過30℃時,可能出現體溫升高,一般可能是由于新生兒包裹過厚引起的,此時的體溫可能達到38℃-40℃。人工喂養新生兒可能因牛奶過于稠密,水分總量較少,導致高蛋白脫水熱,體溫可能可能達到39℃-40℃。(2)感染性發熱:由于細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高熱。新生兒發熱后一般不用藥物治療,首先嘗試物理降溫,采用冰帽、冰枕的呢個作頭部冷敷;溫水擦浴、電扇吹風。同時密切的觀察新生兒臨床發熱癥狀,如是否有呼吸、急促、喘憋、腹瀉、尿色變黃、全身有疹子、局部紅、腫、疼痛等癥狀。發熱新生兒護理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新生兒的保暖、睡眠等,護理人員每次進行護理洗手消毒,從而防止手上的細菌感染患兒。口腔護理,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嫩,因摩擦而造成感染,可用消毒棉球或者棉棒蘸著生理鹽水,擦拭口腔。如果有鵝口瘡患兒,遵醫囑用制霉菌素對口腔進行涂抹。喂養護理,新生兒出生后立即與母親接觸,對母親進行吸吮,半小時內進行母乳喂養。喂養時注意將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放在的上方和下方,托起成直錐形,手掌根部將新生兒頸背部托起,四指支撐嬰兒頭部。喂養母乳時將孩子抱起來進行喂養,一側乳汁排空可以更好的刺激乳腺分泌,喂養頻率為每隔三小時喂養一次。出生兩周的新生兒因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吃完奶之后可能因搬動導致溢奶,因此喂奶后應豎起新生兒,輕拍背部,排除胃內的空氣,早期吸吮練習、鞏固吸吮反射,促進產婦腦垂體釋放催產素和催乳素,從而增加子宮收縮,刺激乳腺腺泡發育,促進乳汁排出,利于母乳喂養。對產婦及家屬講解新生兒常規護理和注意問題,耐心的講解新生兒可能出現發熱、腹瀉、感染等癥狀,指導家屬對產婦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心理支持。加強健康宣教,增加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的認識,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本組通過實施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事項及策略,120例新生兒護理實施后,無新生兒黃疸、腹瀉、感染情況發生。綜上所述,新生兒常規護理效果明顯,無黃疸、腹瀉、感染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曹春玲,護理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山東醫藥,2006,46(14):85.
[2] 王雪麗,于宏,張英偉,小兒常見病的家庭療法及用藥注意事項[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9):168-169.
[3] 楊杰,楊彬,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注意項及策略[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222.
[4] 燕愛關,谷翠珍,新生兒常規護理體會[J].職業與健康,2005,21(10):1648-1649.
篇6
【關鍵詞】 健康教育; 臨床護理路徑; 產婦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婦產科就診的初產婦282例,年齡23~35歲,均為單胎妊娠,入選患者均排除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認知障礙等妊娠并發癥及其他系統性疾病并排除經產婦。將282例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138例,平均年齡(27.4±7.6)歲,平均孕周(39.4±2.1)周。觀察組144例,平均年齡(26.9±7.3)歲,平均孕周(38.4±1.7)周。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認知能力、分娩方式、營養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并采用傳統健康教育方式,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早期采用系統的護理干預并根據產婦在產后不同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對健康教育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整。包括如下具體護理干預措施。
1.2.1 產前心理護理干預
包括對產婦積極心理引導,消除不適感,熟悉分娩環境、分娩流程、分娩疼痛及相對應處理措施等。
1.2.2 產程中護理干預
三個產程期間鼓勵其適當飲食,對分娩精神緊張進行人性化關心。
1.2.3 產后護理干預
產后鼓勵早期排尿及合理飲食,講解早期母乳喂養及出院后的各項注意事項并做好出院后復查。
1.2.4 新生兒護理
講解并示范新生兒常規護理操作,并指導如何觀察新生兒黃疸、肚臍及排便、排尿情況。為了解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對觀察組產婦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反饋判斷產婦的掌握程度并進行針對性宣教及調整教育方式,確保觀察組產婦充分理解并掌握宣教內容。觀察組護理措施執行由床位護士完成,護士長隨時檢查路徑指導情況,并進行及時督導及更正。
1.3 觀察指標
1.3.1 產后排尿及出血情況觀察
兩組產婦在分娩后密切觀察初次排尿方式及排尿時間,并產婦分娩后出血情況進行評定。
1.3.2 新生兒護理及母乳喂養情況觀察
(1)新生兒護理掌握情況:根據產婦能否獨立、部分獨立、無法完成及是否可對新生兒情況作出準確判斷、部分準確判斷、無法準確判斷分為良好、一般、差。(2)母乳喂養判斷:產婦在指導下能成功哺乳,無破潰等情況出現,為良好;若產婦出現輕度漲奶及破損等,為一般;如產婦產后不能哺乳且伴有嚴重漲奶,為差。
1.3.3 產婦滿意度及出院知識掌握分析
出院前調查患者滿意度,并根據產婦能否準確復述、粗略復述、少量復述出院知識將產婦對出院知識的掌握程度分為良好、一般、差。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排尿及出血情況比較
觀察組采用臨床路徑及反饋式健康教育后4 h內及4 h后排尿例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新生兒護理及母乳喂養情況
對照組7例對新生兒護理掌握為差,觀察組均為良好及一般,差為0例,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 兩組滿意度及知識掌握情況
對照組對127例對護理評價為良好,17例為一般,觀察組135例評價為良好,9例為一般,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20世紀90年代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醫療中心醫院最早提出了臨床護理路徑的概念,主要內容包括對住院患者依照醫療護理計劃進行護理,同時鼓勵患者及家屬等主動參與醫療護理工作,并積極進行出院后健康教育工作[3],因而護理方式由既往的被動接受模式轉變到主動參與模式。
自從該理念引入我國以來,對促進護理工作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分娩是一種持久而強烈的應激源,分娩常會對產婦帶來一系列的精神及生理上的應激,處置不恰當,則可能會加重應急源所致心理及生理反應,因此,有必要針對產婦采取有效的臨床護理路徑進行有效的產后護理。
由本研究發現,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并行反饋式健康教育可有效地促進產婦排尿并減少尿潴留的發生,并明顯減少出血的發生。了解產婦知識欠缺所在,并進行反饋性的健康教育,可消除患者緊張感以及生理、心理應激,對減輕產后排尿障礙并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有積極作用。同時該護理方式可促進對新生兒護理的掌握程度,并改善母乳喂養情況。行之有效的反饋式健康教育,對解決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哺乳率低下,產婦護理經驗不足有很好的改善作用[4]。
同時,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對于緩解目前醫療工作中緊張的醫患關系,建立醫患信任及和諧有極大的推進作用。護理工作主要是為存在自理障礙的人提供幫活動,護理路徑可系統化的對產婦進行護理,同時通過反饋式健康教育,增強與患者溝通,有助于了解產前、產中及產后存在的主要心理及生理問題[5],及時滿足產婦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心理、生理以及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同時達到產婦自身需求并實現獨立完成新生兒的喂養、觀察、護理,較為完善的完成向母親角色的轉移[6-10]。
參考文獻
[1] Allen J,Annells M,Nunn R,et al.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and satisfaction outcomes of a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and referral clinical pathway for community nursing care[J].J Psychiatr Ment Health Nurs,2011,18(5):375-385.
[2] HAOae A T H,Huangb L F,Wud L B,et al.Building an innovation electronic nursing record pilot structure with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J].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2006,122(100):279-283.
[3]王燕穎,朱本章.肥胖妊娠期糖尿病母-胎體內銅、鐵、鉬、硒、鋅水平[J].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2008,29(4):157-159,176.
[4] Yan Y H,Chen Y,Kung C M,et al.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of nursing care:case study of a clinical pathway revision for cardiac catheterization[J].J Nurs Res,2011,19(3):181-189.
[5] Horn A R,Swingler G H,Myer L,et al.Defining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in newborn infants:benchmarking in a south african population[J].J Perinat Med,2012,41(2):211-217.
[6] Guedes G F,Ohara C V S,Silva G T R,et al.Clinical teaching in nursing:the scientific production path[J].Rev Bras Enferm,2009,62(2):283-286.
[7] Almeida A C,Jesus A C P,Lima P F T,et al.Maternal risk factors for premature births in a public maternity hospital in imperatriz-MA[J].Rev Gaucha Enferm,2012,33(2):86-94.
[8] Paul I M,Beiler J S,Schaefer E W,et al.A randomized trial of single home nursing visits vs office-based care after nursery/maternity discharge:the nurses for infants through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after the nursery(nittany) study[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12,166(3):263-270.
[9] Phillips C.Maternity nursing: a delicate balance:how one hospital is getting it right[J].Nurs Womens Health,2007,11(6):535-538.
篇7
[關鍵詞] 母嬰; 綜合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6-0092-01
母嬰床旁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產婦住院期間母嬰的一切護理均由護理人員在產婦床旁進行,產婦及家屬親自參與,它的實施可滿足產婦、嬰兒和家庭的需求,促進父母親角色適應,保障母乳喂養,加強母嬰情感交流,提高健康知識知曉率,體現了產科服務的人文關懷[1]。我院產科病房實施母嬰床旁護理以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11~至2012年5月在我院婦產科分娩的母嬰300對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為150對,兩組患者在年齡、嬰兒性別等方面做均衡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實驗組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新生兒護理均在母親床旁進行,如新生兒沐浴、撫觸、喂養指導以及其他常見問題,責任護士講述和操作演示的同時, 鼓勵父母參與操作,及時給予指導;有計劃、階段性地進行健康教育,內容包括新生兒常見問題及處理、預防接種、產后康復、產后避孕等。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進行護理,新生兒在專屬沐浴室的護理、集中進行健康教育等。
1.3 評價指標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比較產婦出院時的角色適應能力、新生兒護理技能、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①母親角色適應能力根據產婦自己的感受按能和否兩個等級進行選擇;②產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由責任護士觀察評價而得出掌握和未掌握;③產婦和家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包括:滿意和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1.5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產婦對角色適應情況、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情況、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和護理工作滿意度見表1。實驗組即母嬰同室床旁護理的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從妊娠到分娩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對初產婦來說,產褥期既要經歷身體功能的恢復,又要適應母親這一角色,復雜的身心變化常可導致她們不能很好地適應做母親的角色[2]。另外初產婦往往缺乏照顧新生兒的知識和技能,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郁情緒。開展床旁護理可使初產婦盡早適應母親這一角色的轉變,有效減少焦慮不安及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順利平穩地度過產后生理波動期[3];開展床旁護理順應了產婦及家屬的需求,通過責任護士現場示范新生兒護理技能,使產婦及家屬學會為新生兒更換尿布、沐浴、撫觸、臀部護理、臍部消毒等護理知識和操作,在這個過程中產婦逐步適應了母親的角色,建立起自信心,增強了照顧孩子的責任感。母乳喂養、撫觸、沐浴等護理過程促進了母嬰互動交流,有利于建立感情,增進親子關系[4]。避免了由于母嬰分離而導致的護患溝通不順暢,護理連續性中斷,不能充分體現整體護理和人性化服務[5]。
母嬰床旁護理有利于產婦和家屬健康教育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其理論基礎是“知、信、行”理論和健康信念理論[6]。傳統的母嬰護理模式,采用集中宣教,新生兒在專屬沐浴室護理,母親脫離實際操作,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掌握不牢固。母嬰床旁護理是一對一,有計劃、有步驟的健康教育方式,循序漸進、不斷重復,由于有責任護士在現場操作,不但可以示范、講解、指導、而且可以及時反饋、評價、改進,產婦及家屬親自參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了記憶和理解。健康教育效果得到明顯提高。
母嬰床旁護理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工作滿意度。母嬰床旁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在產婦及家屬的面前實施護理,只有動作熟練規范,減少差錯,才能取得產婦和家屬的信任與滿意,這既是壓力,又是動力,促使護士積極學習相關知識、不斷練習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傳統的護理把母嬰分開護理,導致護患溝通隔閡,護理連續性中斷,缺乏人文關懷,不能滿足產婦和家屬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隱私權等要求。母嬰床旁護理則順應了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護理工作公開透明,消除了產婦和家屬的不安,床旁護理加強了護患溝通,減少了護患糾紛,體現了人文關懷,提高了產婦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7]。
[參考文獻]
[1] 王玉玲. 母嬰床旁護理實務手冊[M]. 青島:青島衛生出版社,2010:6.
[2] 胡曉斐,胡永梅,等. Roy 適應模式在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中的應用[J]. 鄂州大學學報,2010,45(12):1099.
[3] 胡德英,方鵬騫,劉義蘭,等. 醫院護理柔性管理模式的構建及政策[J]. 護理研究,2010,24(9C):2510-2511.
[4] 劉麗琴,黃伶智. 100 例母嬰床旁護理效果分析[J]. 中國民康醫學, 2012, 24(19):2413-2414.
[5] 余康民. 產科新模式——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監護[M]. 北京: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2009:3-4.
[6] 孫娟,曹松梅.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應用及其效果[J].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2):1097-1098.
篇8
大理州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 目的 探討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運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接收的新生患兒9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45例)與對照組(4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觀察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在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上明顯優于對照組(97.78%VS71.11%),且在疾病治愈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97.78%VS77.78%),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新生兒實施優質護理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提高疾病治愈率,改善其生存質量,同時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
關鍵詞 ] 優質護理;新生兒;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a)-0061-03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體制不斷改革,新型護理模式也得到不斷更新,近幾年,優質護理逐漸成為臨床上重要的護理模式,為患者帶來更為人性化的護理服務[1]。據有關研究顯示[2],對于新生兒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兒的生存質量,明顯提高疾病治愈率,同時強化了母親對于新生兒護理知識的了解,為其提供較為優質的宣教平臺,值得臨床推廣。為探討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運用效果,本文選取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接收的新生患兒9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選取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接收的新生患兒9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5例,出生孕周在38~41周之間,男嬰25例,女嬰20例;自然分娩34例,剖宮產11例;新生兒體重均>3kg;其中生理性黃疸15例,便秘11例,腹瀉9例,濕疹6例,臍炎4例。對照組45例,出生孕周在39~40周之間,男嬰23例,女嬰22例;自然分娩33例,剖宮產12例;新生兒體重均>3kg;其中生理性黃疸16例,便秘10例,腹瀉8例,濕疹7例,臍炎4例。兩組在出生孕周、性別、分娩方式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上均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在給予針對性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環境護理、清潔護理、護理及喂養護理,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生命體征的觀察 護理人員要對新生兒大小便進行密切觀察,包括排便時間、次數及顏色等;喂養要堅持多餐少食,便于觀察大小便情況;不斷更換其,必要時輕輕按摩其小腹部位,以促進胃腸蠕動;及時查看其臍帶情況,若出現滲血或有異味,要對臍帶夾及時更換,沐浴時可用濃度為75%的酒精棉簽對臍帶分泌物消毒,并觀察臍帶周邊皮膚顏色的變化;對新生兒的精神狀態及黃疸變化進行密切觀察[3]。
1.2.2護理 舒適的可促進新生兒的自我安撫及行為控制,利于其神經行為的良好發展。安置新生兒時,應采用舒適、柔軟且潔凈的臥具,可用床單或毛巾代替,使新生兒的手可觸及臥具,腳可觸及衣物,使其有安全感。另外,包裹新生兒時,要保證其手可觸及面部,便于頭手互動,注意為防止其抓傷面部,為其佩戴手套。為避免新生兒雙側頭部平坦,對其體格與心理造成持久性的社會適應困難,則應使用軟枕,并及時更換頭部位置,采取平臥與側臥交替。
1.2.3撫觸護理 在院期間護理人員要對新生兒進行撫觸護理,在舒適的環境,對其進行全身按摩,此項護理操作可鎮靜新生兒的情緒。
1.2.4疾病護理 新生兒時期,容易引發各種皮膚疾病,例如黃疸、鵝口瘡、濕疹及皮膚干燥等,護理人員要查找引起疾病的原因,檢查其衣物及被面是否過于粗糙,居住環境是否潮濕或干燥而引發皮膚瘙癢等。若出現黃疸,可用藍光實施治療;若出現鵝口瘡,則應定時對其口腔進行清洗,以防感染創面進一步擴大。
1.3觀察項目與指標
①護理質量:按照新生兒科護理質量評價標準對兩組的護理質量進行比較,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布局設施、人員配備、病情觀察及醫院感染控制,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護理治療越好;②對兩組新生兒黃疸、便秘、腹瀉、濕疹及臍炎等疾病的治療情況進行觀察與比較;③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兩組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與分析,評價指標分為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三項。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系統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采用t檢驗;且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在護理質量上的比較
觀察組在布局設施、人員配備、質量安全管理及醫院感染控制上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觀察組的護理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結果見表1。
2.2兩組在疾病治療情況上的比較
觀察組45例患兒,治愈44例,治愈率為97.78%;對照組45例患兒,治愈35例,治愈率為77.78%。觀察組的疾病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9.203,P<0.05),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在護理滿意度上的比較
觀察組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為97.78%;對照組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為71.11%。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
3討論
護理質量作為護理工作的核心,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安全產生著直接影響,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即主動關心患兒的身體狀況,敏感捕捉其情緒波動,規范其居住環境,打造全面優質服務質量。相關研究顯示[5],在新生兒的護理工作中實施優質護理,可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質量。本研究通過對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與實施優質護理的觀察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布局設施、人員配備、質量安全管理及醫院感染控制評分上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與曹綺華[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對新生兒實施優質護理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為新生兒提供更加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同時,觀察組在疾病治愈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97.78%VS77.78%),且在護理滿意度上明顯高于對照組(97.78%VS71.11%),P<0.05,有統計學意義;與王敏霞[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對新生兒實施優質護理可有效提高患兒疾病治愈率,提高其身體素質,改善其生存質量,同時提高護理滿意度,對和諧護患關系起到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實施優質護理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為新生兒提供更加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提高疾病治愈率,改善生存質量,同時提高護理滿意度,和諧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
參考文獻]
[1] 楊士娟,楊旭東,苗娜,等.新生兒實施全程優質護理的方法及效果[J].中國美容醫學,2012,14(29):479-480.
[2] 史麗榮,馬穎,蘆獻莉,等.FCC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在新生兒家長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3(17):254-255.
[3] 曹紅梅.優質護理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實施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13(15):34-35.
[4] 陳靖梅.提高新生兒的護理水平和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J].中國保健營養,2013,1(9):190-191.
[5] 游李平.新生兒運用優質護理管理的效果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3,20(7):756-757.
[6] 曹綺華.優質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3,21(21):123-124.
篇9
1.1對象將2的9年8一12月在我院母嬰同室病區的產女3作為調查對象,由醫院優質服務辦公室和病區咨詢臺護士負責調查。為征得產婦對護理新方法較為真實的感受,在產婦出院前發放調查表,逐項說明,填畢收回,每月匯總。
1.2方法(l)出生后正常新生兒實行母嬰同室,護士在病房為新生兒床旁沐浴、新生兒床旁撫觸、新生兒床旁換尿布、新生兒床旁臀部護理、新生兒床旁宣教等,在護理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向媽媽宣講育兒常識及注意事項。(2)《患者滿意度調查表》由我院在成都市衛生局《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基礎上自行設計,內容設計護理方面的有:護士的服務態度、技術水平、人院接待、健康教育,護理服務的及時性5個方面7個問題,設“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沒接觸”等5個選項。以無記名形式在相應的選項畫“丫”的形式答卷,7個問題填寫完整的視為有效問卷,7個問題選項中有幸1項未填的問卷為無效問卷。5個月共發放問卷調查表20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98份,有效率99.9%。(3)母嬰同室護理不良事件按我院護理質量評價標準作為判斷標準,包括護理投訴、新生兒腕帶滑脫未及時補上、新生兒臀紅,燙傷等內容。統計分析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后發生的不良事件與封閉式操作模式發生的不良事件同期相比的結果。
2結果
2.1產婦對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前后的滿意度比較。
2.2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前后的不良事件發生次數。
3討論
篇10
【關鍵詞】 PDCA循環法;新生兒科病房;護理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189-01
新生兒科是臨床高風險科室,為無陪護病房,護理工作繁瑣細致、責任重、難度大、風險高[1],如何進行一種有效、安全、優質的護理管理模式一直是我們護理管理人員關注的焦點。自2010年7月以來,我們將PDCA循環應用于新生兒病房護理質量管理中,實施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新生兒科(NICU除外)共有床位56張,護理人員23人,主管護師及以上6人,護師8人,本科及以上學歷15人,專科8人,床護比為1:0.4。開展PDCA循環法質量管理前患者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84%。
1.2實施方法
1.2.1 P階段―全科動員,統一思想 在開展PDCA循環法前科室安排合理而足夠的人員配置,新增護理人員4人,召開全科護理人員動員大會,讓每一個護理人員都了解其目的及實施方案,做到人人知曉,人人參與,達到全員重視的目的。
1.2.2 D階段―調整步驟,重點突出,體現專科特點 ①制訂本科室護理工作年度、季度和月計劃、周安排、日重點和質量標準等具體目標;②健全并更新科室制度:調整各班職責內容、制定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程序、認真履行告知宣教義務、嚴格交接班制度;③成立新生兒護理質量監控小組,認真檢查并執行晨間護理常規、沐浴常規、喂奶常規、光療常規、高危兒護理常規及微量輸液泵、血糖監測儀等儀器的護理操作常規,特別是對重、危新生兒的護理要求觀察、管理到位,護士須給予重點監護;④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加強醫院感染監測,防止交叉感染;⑤注重安全管理,新生兒病房實行24 h封閉式管理,除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外,還必須嚴格核對腕帶標識,做到萬無一失,科內規定每周四下午為探視日,家屬可通過探視走道探視患兒1次;⑥加強設備管理,每臺設備責任人明確,建立設備登記和維修登記本,定時檢修,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及時維修,確保設備的安全使用;⑦重視宣教和溝通,我科每周集體對患兒健康宣教和嬰兒護理知識指導進行講解,解答家長疑問,了解家長需求,對家屬提出意見和建議整合上報,并作出回答,以增進了與家長的溝通;⑧對于新生兒的護理文件書,因新生兒會隨時發生各種變化,護理人員的必須嚴格觀察,詳細記錄新生兒的病情變化,避免遺漏、錯寫等情況[2]。⑨強化專科護理學習,提高專科技能及護理觀察能力,安排科室,每月舉行一次護理新技術,新業務小講課,有計劃地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與考核,如新生兒復蘇知識技能培訓與考核、新生兒疾病觀察與護理技能的培訓與考核等,每季度進行一次專科護理理論考試,每年進行“三基”和“專科”知識考試兩次、操作考試兩次。從而讓護理工作有章可循,護理質量管理層層相疊,環環相扣,責任到個人,職責分明。
1.2.3 C階段― 三級質控,亦查亦修 科室實行逐級護理質量監控制度。由質控組長、護理小組長組成一級質量組負責對護理核心制度、等級護理、護理文件書寫和健康教育質量,每日進行分段檢查;二級質控由護士長和護理小組長組成負責對人員儀表、無菌操作、技術操作、規章制度進行檢查[3],對科室現存和潛在質量問題進行質量講評,讓全體護理人員吸取經驗教訓。三級檢查為科室與科室之間的的護理大查房,每月護理大查護理質量一次,每季全面檢查考評一次,使護理質量控制專項檢查與全面檢查相結合。并將質量控制的內容以簡明的要求,通過發放滿意度問卷調查表的形式向家屬作不定期的調查,讓患兒家屬真實地反映對護理工作的意見。
1.2.4 A階段―及時總結,獎懲并舉 在實施過程中,護士長每日督查、科室質控小組成員對每次檢查的護理工作質量結果和存在問題及時進行總結,點評,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限期整改,并將效率和效益與獎金、工資掛鉤、將工作業績記入檔案中作為晉升、提拔、進修的主要依據,或通過召開工休座談會對病人家屬提出表揚的護士給予獎勵,每季度將考核第一名的評為季度服務之星、二星護士,由醫院進行表彰,并張貼相片在專欄上向患者和社會公示。
2效果評價
自2010年7月新生兒病房開始應用PDCA循環進行護理質量管理后,科室護理各項護理質量標準合格率不斷上升,不僅建立了市重點、省重點專科,護理質量在創“三甲”、“質量管理年”、“百姓放心醫院”中各等項檢查評議中達到優秀水平。我科PDCA實施前后各類護理質控指標比較見附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經過統計學X2檢驗分析,2010年與2009年的護理總的質量合格率及家屬滿意度比較,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X2=18.7,P
3 討論
綜合上述,應用PDCA循環進行護理質量管理,不僅調動護士的積極性,提高新生兒護理工作質量,促進了護士長的管理工作,而且PDCA循環管理使護士增強了護士的自律性和操作的規范性,護理人員整體的素質也不斷增強,家屬滿意度也隨之提升。在新生兒科病房,新生兒病情變化快、家屬對護理要求的期望值高,這就要求我們護理人員必須有嚴格的制度管理和培養不斷增強的專業素質,不斷總結,不斷反思,持續改進、持續進步才能做到萬無一失,才能為患兒提供優質的護理,取得家屬的信任。
參考文獻
[1] 汪秀華,宋立弟,劉戀.新生兒病區護理風險管理的方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1,0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