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護理病例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黃疸護理病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6(b)-0106-02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疾病,是新生兒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鞏膜和黏膜等黃染的癥狀。病理性黃疸較之生理性黃疸有黃疸出現早,程度重,持續時間長,黃疸消退后又出現的特點,如處理不當部分病理性黃疸進展為核黃疸即膽紅素腦病,嚴重者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出現嚴重后遺癥甚至死亡。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治療方法多樣,而藍光治療以其療效好、不良反應少等優勢成為目前臨床應用的常規療法之一[1]。本文選取近年來本院收治的進行藍光治療的261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采取相應有效的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總結如下:
1 資與方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5月~2011年12月本院新生兒科收住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261例?;純喝正g27 h~25 d,足月兒197例,早產兒64例,男151例,女110例,體重2 150~4 850 g。其中36 h內發病27例,37~72 h發病133例,72 h以上至7 d發病67例,7~25 d發病34例。母乳性黃疸69例。以上病例檢查血清間接膽紅素均高于正常值,有藍光治療的指征[2],無藍光治療禁忌證。
1.2 方法
用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雙面照射光療保育箱進行光照治療,溫度調節在32~34℃之間,光照距離大約為35~40 cm,以藍光波長為450~460 nm,光照強度500~600 W/cm2的光線連續照射12~24 h不等,如出箱后監測膽紅素又復升高,再入箱照射,最多照射不超過72 h。同時針對患兒的病情給予其他相應的護理。
2 結果
261例患兒通過藍光治療和精心護理, 黃疸消退時間為12 h~4 d,其中12 h 消退28例,24 h消退87例,36 h消退79例,48 h消退51例,72 h消退16例;有效率為100%,無并發癥發生,也無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出現,均痊愈出院。
3 護理措施
3.1 光療前的護理措施
3.1.1 宣教和知情的落實 藍光治療前要向家屬介紹新生兒黃疸發生的原因、可能對患兒的危害和不及時治療的后果。說明光療的目的、注意事項。獲得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簽知情同意書。 3.1.2 環境及治療儀器的準備 保持室內溫度在24~26℃,濕度在55%~65%,注意通風并定時消毒滅菌;做好光療暖箱的清潔,尤其是燈管的灰塵的清除, 以免灰塵影響治療效果;監測燈管的亮度、每次照射后記錄累計時間,保證燈管在有效期內使用。光療前要預熱治療箱,使箱溫升到30℃再入箱;濕化器加水至2/3,以保證光療時箱內的濕度;為防止患兒活動時撞傷,用軟棉布圍在箱內四周。
3.1.3 患兒的準備 檢查患兒皮膚有無破損,給患兒洗澡,剪指甲。為防止損害視網膜及生殖器,用黑布眼罩遮蓋雙眼,會陰、部位用尿不濕遮蓋。
3.2 光療時的護理措施
3.2.1 保持患兒舒適的護理 新生兒光療時全身裸睡在光療箱的硬板上,與母親分離且時間長,缺乏安全感,會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恐懼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盡量用輕柔的語調與新生兒講話并給予撫觸,使其產生如在母親懷中的安全感。為了保持恒溫,所有治療和護理操作應盡量在箱內完成。每隔1~2 h翻身1次。及時更換尿布,防止尿布皮炎出現。如出汗多應及時給予擦拭,防止皮膚破損。
3.2.2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密切觀察和調節藍光箱中的溫度和濕度,箱內溫度為30~34℃,溫度高低根據患兒日齡及體重而調整,日齡大、體重大的溫度調節在30~32℃,如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兒則調節在33~34℃,每4小時測1次體溫、呼吸、脈搏,保持體溫在36.0~37.4℃,并根據體溫調節箱內溫度;箱內濕度保持在55%~65%;觀察患兒黃疸的深淺和患兒精神狀態,高度重視并密切觀察患兒的吸吮力、肌張力、哭聲有否改變,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觀察患兒皮膚有無皮疹,有無嘔吐、腹瀉、呼吸暫停、嗜睡、驚厥等;觀察患兒的排便次數以及大小便的顏色。
3.2.3 合理喂養 光療時不顯性失水增加,所需液體量要增加10%~25%[3],因此除注意保持箱內一定的濕度外在光療期間應保持水分及營養供給, 應少量多餐、間歇喂養,盡量喂母乳(除母乳性黃疸外),充足的液體量還可以增加患兒尿量,促進水溶性膽紅素隨尿液排出,可降低血清膽紅素,從而協助黃疸消退。
3.2.4 輸液的護理 根據醫囑為患兒輸液,為減少反復穿刺給新生兒帶來的痛苦,盡量采用BD靜脈留置針(Y型)給患兒穿刺輸液;同時注意觀察輸液是否通暢、注射局部皮膚有無腫脹等。
3.2.5 要保持患兒的大便通暢 如72 h內發病胎便未轉黃者均予采用溫開塞露稀釋液(取開塞露3 mL及0.9%氯化鈉溶液7 mL混勻,灌腸液溫度37~40℃)灌腸,促進胎糞盡早排凈。其他患兒要保持大小便的正常排泄,胎糞的排泄可有效的降低腸壁對膽紅素的重吸收,促使其黃疸的消退[4]。
3.3 光療后的護理
在光療結束患兒出箱前,將包裹的被子和所穿的衣服預熱,以備出箱后能用上暖和的衣被。出箱后小心地摘取眼罩,檢查眼部有無炎癥表現,及時的給患兒洗澡或擦身,同時檢查全身皮膚顏色及有無破損。記錄光療時間,停止時間及黃疸消退情況,繼續密切觀察皮膚黃染有無反跳現象和患兒的生命體征、精神狀態、四肢肌張力、吃奶等情況。及時清潔并消毒所用過的藍光箱以備用。
4 討論
光療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措施之一,治療的機制是光療能使膽紅素吸收特定波段光產生的光化學作用,使未結合膽紅素在藍光的作用下氧化為水溶性異構體,迅速通過膽汁至腸道及尿排出體外,也就是通過改變膽紅素的結構、性質和排泄途徑而降低血中膽紅素濃度[5]。光療效果好,安全,方法簡便,基本無嚴重的不良反應,但極少數可出現較輕和易過性的并發癥如發熱、皮疹、腹瀉、紫外線灼傷、核黃素缺乏、氧化應激反應、青銅癥及低血鈣等[2],由于藍光照射治療具有安全、方便、見效快、療效好等特點[6],目前已普遍作為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首選方法。但光照強度、光波長、光照距離、光照面積、光照時間以及新生兒身體狀況(胎齡、日齡、體質量和血清膽紅素水平)等對光療療效均可產生影響。其中光照強度、光波長、光照面積和光照時間是直接決定光療療效的主體因素;其他因素即新生兒身體狀況、光照距離等均是通過影響上述主體因素從而影響光療療效。根據藍光治療的原理及可能影響的因素、副作用等,我們在治療過程中采取了全面細致的觀察、適宜的綜合護理措施,使光療的效果得到了有效保證。本組患兒均痊愈出院,無副反應發生,患兒得到了最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Stokowski LA. Fundamentals of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J]. Adv Neonatal Care,2006,6:303-312.
[2]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學組. 全國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紀要(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 中華兒科雜志,2001,39(3):184-187.
[3] 華婢. 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中增加舒適的護理體會[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30):48.
[4] 鄭肖玲,謝佐卿,鄭雪芳. 刺激和腹部撫觸對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發生的作用[J]. 現代臨床護理,2011,10(7):19-20.
[5] MaiseIs MJ,McDonagh AF.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J]. N Eng J Med,2008,358:920-928.
篇2
【關鍵詞】新生兒 病理性黃疸 藍光治療 護理
正常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于皮膚、鞏膜和黏膜等黃染的癥狀。病理性黃疸較之生理性黃疸有黃疸出現早,程度重,持續時間長,黃疸消退后又出現的特點,如處理不當部分病理性黃疸進展為核黃疸即膽紅素腦病,嚴重者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出現嚴重后遺癥甚至引起死亡。病理性黃疸的治療目的是降低血清膽紅素,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應加強觀察,盡快祛除病因,及時給予光照療法,換血,輸入血漿、清蛋白,應用肝酶誘導劑,中藥等。因此應加強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觀察,及時治療,加強護理。
1 臨床資料
我院新生兒科于2010年5月~2011年10月期間收治0~28天新生兒黃疸共121例,男67名,女54名。生理性黃疸23名,病理性黃疸98名。足月兒91名,早產兒30名。血清膽紅素值為221.2~472.3μmol/L,黃疸出現日齡≤24h者3例,2~3d者34例,4~7d者84例。
2 結果
患兒每日照射12小時,照射2次,8小時照射1次,黃染較前明顯減退,血清膽紅素降至190μmol/L,生命體征正常,吃奶反應均好,4天后血清膽紅素降至171μmol/L 以下,本組98例病理性黃疸均治愈出院,無核黃疸發生。
3 光療前的準備[1]
3.1 護士準備 了解患兒診斷、日齡、體重、黃疸的范圍和程度、膽紅素檢查結果、生命體征、精神反應等。操作前戴墨鏡、洗手。
3.2 物品準備 光療箱:一般采用波長425~475nm的藍光最為有效,也可用綠光、日光燈或太陽光照射,光亮度以單面光160W、雙面光320W為宜,雙面光優于單面光。燈管與患兒皮膚距離33~50cm。 遮光眼罩:用不透光的布或紙制成。
3.3 患兒準備 患兒入箱前須進行皮膚清潔,禁忌在皮膚上涂粉和油類;剪短指甲;雙眼佩戴遮光眼罩,避免光線損傷視網膜;脫去患兒衣褲,全身,只用長條尿布遮蓋會陰、部,男嬰注意保護陰囊。
3.4 環境準備 光療最好在空調病室內進行。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則要防止過熱。
4 光療過程中的護理[2]
4.1 將患兒放入已預熱好的溫箱中,并記錄開始時間。
4.2 光療中注意使患兒皮膚廣泛均勻受到照射 使用單面光療箱一般每2h更換1次,可以仰臥、側臥、俯臥等交替更換。俯臥照射時要有專人監護,以免口鼻受壓而影響呼吸。
4.3 嚴密監測體溫和箱溫 每2~4h測體溫1次,同時觀察箱溫變化。一般箱溫應保持在30℃,體溫保持在36℃~37℃為宜。
4.4 在光療過程中保證水分和營養供給 因光療時患兒不顯性失水比正常小兒高2~3倍,故應在奶間喂水。觀察和記錄出入量。
4.5 光療副作用一般較輕,應注意觀察和處理 常見副作用包括:①發熱:應注意監測和保持正常體溫;②腹瀉、嘔吐:患兒大便可為深綠色稀便,有時出現嘔吐,一般光療結束即可停止,不需特別處理,應注意補充水分,防止脫水;③皮疹:若程度輕,一般不需處理,若較重可暫停光療,皮疹可自行消退,再繼續光療;④青銅癥:若結合膽紅素超過68.4umolL(4mgdl)且有肝功損壞時,光療使膽綠素蓄積,皮膚可呈青綠色,出現此情況時應停止血清膽紅素光療,可緩慢恢復。
4.6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光療前后及光療期間應監測血清膽紅素變化,以判斷療效。光療過程要觀察患兒生命體征、黃疸消退情況、皮膚有無發紅和皮疹、大小便顏色與性狀,以及有無煩躁不安、嗜睡、嘔吐、哭聲和吸吮能力變化等,以及時發現光療副作用和有無核黃疸發生,及時與醫師聯系,進行處理和搶救。
4.7 進行新生兒撫觸 通過撫觸及雙手對新生兒全身皮膚以溫和良好的刺激。撫觸能使迷走N興奮性增加,從而使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加,增加嬰兒的哺乳量,促進食物消化吸收胎便排泄,減少膽紅素的肝腸循環。
4.8 注意保持燈管及反射板清潔 去除燈管灰塵,以免影響照射效果。
4.9 光療時間視病情而定 大多數患兒光療24~48h即可獲得滿意療效,極個別可超過72h。血清膽紅素降至171umolL時可停止光療。出箱時給患兒穿好衣服,除去眼罩和足跟的膠布,抱回病床。記錄出箱時間和患兒病情。
4.10 光療結束后 應關好光療箱電源,將水槽內的水倒掉,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工作。
篇3
關鍵詞:早期綜合護理;新生兒;黃疸;預防;效果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期常見癥狀之一,尤其是一周內的新生兒,患兒膽紅素升高,并且有繼發缺氧、酸中毒、感染等危險,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膽紅素腦病,死亡率高,患者即使幸存也會出現遠期神經系統后遺癥[1]。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2],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對防治新生兒黃疸具有積極作用。本文探討了早期綜合護理對新生兒黃疸的預防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180例病理性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90例。對照組男55例、女35例;出生10~27 d,平均日齡(17.2±4.1)d;體重2~10 kg,平均(3.7±1.3)kg;血清膽紅素251~597 μmol/L,平均(271.2±22.4)μmol/L。研究男57例、女33例;出生9~26 d,平均日齡(16.8±3.8)d;體重2~9 kg,平均(3.5±1.1)kg;血清膽紅素247~586 μmol/L,平均(267.1±21.3)μmol/L。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體重、發病程度等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均為出生24 h確診有皮膚黃疸;治療前征得患兒家屬同意并簽署之情同意書。
1.2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藍光照射治療,每次照射8~10 h,連續照射間隔12 h,同時按5 mg/kg體重口服魯米,每日3次。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包括日常護理、營養護理、對證護理和照射護理。研究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包括撫摸護理、游泳護理、光照護理等?;純撼錾?4 h后,于臍部貼好防水臍貼,在專業護理人員協助下將患兒置于室溫26~28℃,水溫37~40℃的游泳池中進行游泳運動,1次/d,在患兒游泳結束后,對患兒全身進行輕柔的撫摸。
1.3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黃疸消退時間,檢測患兒血清膽紅素含量變化。療效標準[3]:患兒黃疸完全消退,血清膽紅素恢復至正常水平為痊愈;患兒黃疸明顯消退,血清膽紅素顯著下降為有效;患兒黃疸未消退,血清膽紅素未下降甚至升高為無效??傆行?(痊愈+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值小于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兒痊愈56例、有效2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1.11%;對照組痊愈40例、有效32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80.00%。兩組相比,研究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兩組患兒治療后黃疸消退時間和血清膽紅素含量比較 研究組患兒治療后黃疸平均消退時間(6.12±2.11)d,血清膽紅素平均含量(110.63±11.12)μmol/L;對照組黃疸平均消退時間(8.74±2.63)d,血清膽紅素平均含量(169.47±18.96)μmol/L。兩組相比,研究組患兒黃疸消退時間和血清膽紅素含量均極顯著少于對照組(P
3討論
新生兒的紅細胞數量多、壽命短,膽紅素產生多,但是肝細胞攝取和加工膽紅素的能力低下,排入腸道的膽紅素經過腸肝循環又被大量重吸收導致體內膽紅素潴留引起黃疸。新生兒黃疸除皮膚不同程度的黃疸外,根據病因的不同還會引起感染、貧血、肝脾大、甚至胎兒水腫、膽紅素腦病等,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健康。
本研究結果顯示,90例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的研究組新生兒,黃疸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1.1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P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新生兒體質,促進新生兒血清膽紅素的排泄,降低血清總膽紅素含量,促進黃疸消退,可起到防治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作用,臨床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陳昌輝,吳青,李茂軍,等.新生兒黃疸的診治及其相關問題[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4):1132-1136.
[2]李紅梅,鄭軍廷,劉志前,等.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3):1882-1883.
[3]楊麗清,江英.冷光源藍光燈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及護理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6):2746-2747.
篇4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病因分布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皮膚、黏膜和鞏膜黃染的臨床癥狀,多種因素引起的膽紅素水平異常是導致該病發生的原因[1]。新生兒黃疸發病率很高,距文獻報道,約有50%足月兒和80%早產兒可出現肉眼可見黃疸[2],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膽紅素易于透過,嚴重者可出現膽紅素腦病,對患兒生命造成嚴重威脅[3]。由于該病病因復雜,發病率高,危險性大,積極預防、及時發現、恰當治療是降低該病致殘、致死率的有效途徑。筆者對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間收治的140例新生兒黃疸患者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對該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治療效果進行總結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新生兒黃疸140例,其中男83例,女57例;發病時間:≤1d5例,2~3d96例,4~7d39例;黃疸發生程度:輕度黃疸64例,中度黃疸61例,重度黃疸15例;分娩方式:自然生產96例,剖宮產44例;足月分娩101例,早產33例,過期產6例;新生兒體重:≤2kg19例,2~3 kg34例,≥3kg87例;來診時血清膽紅素水平:(304±141.7)Ixmol/L。
1.2診治方法 患兒接診后立即抽取股靜脈血做血生化檢測,并行血常規+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TORCH、有感染者行血培養、臍分泌物培養、胸片等檢查。經檢查確診病因后,輕度黃疸患兒給予光療治療,有感染者給予抗感染治療,母乳性黃疸者停喂母乳;同時給予肝酶誘導劑、腸道微生態制劑、白蛋白,以糾正代謝性酸中毒。
2結果
140例新生兒黃疸病例病因分析,見表1。
我院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者中,因感染因素患病的患兒人數最多,占總患兒數量42.85%;其次為圍產期因素,占27.14%;排在第三位的主要病因為母乳型黃疸,占23.57%;另外因新生兒溶血病引發黃疸7例,占5.00%;膽道閉鎖1例,占0.71%;不明原因黃疸1例。
3討論
根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我院接診的新生兒黃疸病例中,因感染導致黃疸的患兒數量最多,占總人數的45.71%,該原因這是由于新生兒機體免疫功能不完善,易患各類感染性疾病,而感染可導致膽紅素生成增多并降低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使膽紅素濃度升高。為預防這一原因導致的新生兒黃疸,醫院方面應加強衛生宣傳,倡導產婦保持正確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時強調新生兒科學的產后護理,減少其感染機會;另一方面,醫護人員和產婦應密切關注新生兒身體狀況,避免因忽視早期黃疸引發更加嚴重的并發癥,由于感染時患兒機體耗氧量增加,組織無氧呼吸增強,極易出現代謝性酸中毒[4],所以在進行抗感染治療的同時還應注意糾正酸中毒。
圍產因素是引發的新生兒黃疸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早產和經受產傷的患兒由于機體多項指標均低于正常新生兒,且因需要接受治療而延期進食,會出現肝酶活力降低和肝腸循環量增加的現象,從而引發膽紅素升高。此類原因導致的黃疸可通過加強產前保健,降低早產、難產、宮內窘迫和產后窒息等情況的發生率來進行有效預防;對于早產、經受產傷的新生兒,應重點加以關注,嚴密觀察、記錄,盡早發現新生兒黃疸。
母乳性黃疸隨著近年來母乳喂養的廣泛提倡呈現高發趨勢,該因素導致黃疸的原因主要由于母乳是新生兒期葡萄糖醛酸苷酶(B-GD)的主要來源,B-GDB的功能是將已經結合的膽紅素水解,所以母乳喂養會導致新生兒膽紅素的肝腸循環量增加,進而出現黃疸。為降低此類情況的發生,醫護人員應對產婦哺乳進行科學指導,嚴格記錄新生兒便排情況,一但新生兒出現黃疸情況,應立即停止母乳喂養,同時加以光療退黃。
新生兒黃疸病因分析結果說明,加強圍產期保健和產后保健知識的普及,可以有效避免新生兒黃疸高危因素出現;對高?;純哼M行相關指標的嚴密監測,可以盡早發現癥狀,及時治療;根據不同病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合理用藥,能夠有效降低新生兒黃疸的危害程度。
參考文獻:
[1]李寧蘭,焦彥湘.52例母乳性黃疸臨床分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4,20(3):223.
[2]黃德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防治[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19(6):526-528.
篇5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的常見病,光療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安全和耐受性良好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方法, 光線療法的有效性依賴于光的強度和波長。目前普通藍光燈是臨床常用的治療黃疸的儀器,但越來越多相關研究表明普通藍光燈治療黃疸期間副作用大,近年來發光二極管(LED) 作為一種新型光源作為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儀器已廣泛的應用于臨床 ,本文旨在比較LED 藍光箱與普通藍光箱治療黃疸的療效及副作用是否存在差別。
1臨床資料
隨機選擇2013年2月~9月在我院新生兒科接受藍光治療的足月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60例,分為LED藍光組和普通藍光組,兩組在性別、日齡、體重、皮膚黃染程度等情況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此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體試驗委員會所制定的倫理學標準,征得患兒家長知情同意。
2結果
兩組光療后總膽紅素均下降,根據兩組獨立樣本的t檢驗, LED 藍光組與普通藍光組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t=-6.16,P>0.05),見表1。
根據χ2檢驗,副作用發熱、皮疹的發生率 LED 藍光組少于普通藍光組, 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而其余副作用發生率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護理
3.1光療前護理 光療箱所處室內溫度控制在23~28℃,清潔、消毒藍光箱,用箱前檢查燈光是否全亮,箱內濕化器加水2/3滿,通電后光療箱內溫度要調控在28~32℃,箱內的溫度維持在45%~55%,光療箱內棉布圍成鳥巢,將患兒手足戴好手、足套,戴好眼罩,穿好紙尿褲后裸放入光療箱,頭偏向一側,保持燈管與新生兒體表上下距離均50cm。
3.2光療過程中護理 光療期間勤巡視,隔2h測量生命體征一次,及時更換尿布并觀察大便量及性狀的變化,注意觀察有無發熱、皮疹、哭鬧煩躁及腹脹等副作用發生,并注意觀察有無病例情況發生,以便及時報告醫生。光療過程中按需喂奶,并采取側臥位,如有患兒吃奶差,應及時予適量靜脈補液。
3.3光療后護理 解除患兒眼罩及手足套,更換紙尿褲,油浴并觀察患兒皮膚有無破損,及時穿上衣服,予患兒口服維生素B2防止維生素B2缺乏,通過經皮測總膽紅素值簡單評價光療效果。做好光療期間所用物品的清洗、消毒工作。
3.4病情觀察期間護理 新生兒如母乳攝入不足會使胎糞排出不暢,導致未結合膽紅素增多使黃疸加重[1],密切觀察患兒大便,如大便次數少于1/2d,應予開賽露+生理鹽水塞肛促進大便排出,注意手衛生,避免交叉感染而加重黃疸。
4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其中新生兒病理性高膽紅素血癥可分為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和結合膽紅素升高兩大類,其中最常見的黃疸為未結合膽紅素升高,而未結合膽紅素血癥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潛在毒性,甚至可造成永久性后遺癥,所以應當予以積極治療。光療是最常用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機制如下:未結合膽紅素經光照后轉變為三種能快速從膽汁和尿液排泄的異構體。其中藍光的主峰波長最接近膽紅素變構的主峰波長,故效果最好,其中藍光熒光燈(普通光療)已被廣泛應用于光療,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普通光療的副作用較多,甚至可能與黑素痣[2]和皮膚癌、視網膜損傷[3]及成年生殖能力受損[4]等遠期副作用相關。最近藍光發光二極管(LED)作為一種新型光源,已被用于光療設備中,其產熱低、波長窄,可以避免新生兒體溫過高和水分丟失[5],本研究結果表明:LED光療與普通光療療效相當,但副作用少于普通光療,故LED藍光箱值得臨床推廣應用。隨著現代臨床醫學的發展及高新技術的應用,患者法律意識的增強,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人們對醫療護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6],護理風險也隨之增加,特別是在新生兒護理方面,因此護理人員應當不斷提高自己的護理專業水平,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光療的副作用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葉杰清.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8):715-716.
[2]Matichard E, Le Hénanff A, Sanders A, Leguyadec J, Crickx B, Descamps V. Effect of neonatal phototherapy on melanocytic nevus count in children[J]. Arch Dermatol, 2006 ,142(12):1599-604.
[3]Ebrahim M, Ahmad RS, Mohammad M.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in Babol, North of Iran[J]. Ophthalmic Epidemiol, 2010, 17(3):166-70.
[4]Cetinkursun S, Demirbag S, Cincik M, Baykal B, Gunal A. Effects of phototherapy on newborn rat testicles[J]. Arch Androl, 2006 , 52(1):61-70.
篇6
[摘要]目的:探討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護理體會。方法: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兒黃疸患兒69例,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藍光照射治療。并對其間的護理要點進行探討。結果:本組新生兒黃疸經藍光照射治療69例,其中,黃疸消退時間最短為10h,最長5d。結論:做好治療期間的護理工作有利于患兒的康復。
[關鍵詞]藍光;新生兒黃疸;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病,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核黃疸后遺癥[1]。采用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效果好,無不良后遺癥,是當今常用的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方法。我院兒科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兒黃疸患兒69例,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藍光照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69例中,男35例,女34例;其中,足月兒48例,早產兒21例。發生黃疸時間最短5h,最長21d。治療時間為3~7d,均治愈出院。
1.2治療方法
1.2.1常規治療保暖,抗感染,供給營養,糾正低氧、缺鈣、失水、酸中毒,使用酶誘導劑(魯米那5~8mg/kg靜推,1次/d),靜脈滴注茵梔黃注射液等。
1.2.2藍光照射治療采用常規治療效果不佳或黃疸繼續加重者,經皮測黃疸儀測定膽紅素≥12mg/dl,血清總膽紅素達171.0~239.4μmol/L(10~14mg/dl)[2],未成熟兒光療指征放寬,達171μmol/L(10mg/dl)者;出生后確定為ABO溶血癥者,一旦出現黃疸,即可采取藍光治療。
2護理
2.1光療前的器械準備
藍光箱(寧波戴維),藍光燈管6支,從上邊單面照射,燈管與新生兒體表距離40~50cm。使用前檢查燈管是否全亮,不亮或超時的要及時更換。用95%酒精擦拭燈管,去除灰塵,以免影響光線的穿透力。用0.2%的消佳凈溶液擦有機玻璃床及四周玻璃,然后再用清水擦洗兩次,將光療箱溫度預熱到30~32℃(早產兒根據胎齡而定),相對濕度55%~65%。有機玻璃床上墊海綿墊,其上鋪一層質地柔軟吸水性好的尿布,使患兒舒適。
2.2光療前的患兒準備
首先同患兒家屬進行交流,介紹藍光照射的目的、注意事項及黃疸的危害性,消除家長顧慮。給患兒洗澡、稱體重,進行臍部護理,剪指甲,用紙尿褲遮擋會陰,充分暴露患兒的照射體表面積,并用黑布制作的眼罩遮擋眼部,妥善固定。
2.3光療期間的護理
2.3.1一般護理將患兒裸放入藍光床中間,頭偏向一側,防止溢乳嗆咳吸入窒息。每2小時翻身1次,每4小時做1次記錄,有變化隨時記錄,12h后間斷1~2h再照射。觀察患兒反應,有無四肢顫抖、驚厥、異??摁[、嘔吐并觀察大、小便顏色,有無腹脹、皮膚彈性、有無皮疹,黃疸有無減輕、是否出現青銅色(當血清結合膽紅素>68μmol/L(4mg/dl)并且血谷丙轉氨酶和堿性磷酸酶增高時,光療可使皮膚呈青銅色,即青銅癥[3]),早產兒要注意觀察其有無呼吸暫停及硬腫癥等。如有上述反應及時通知醫生,并作記錄。及時清除嘔吐物及大、小便等污染物。每天溫水浴1次,用氯霉素眼藥水滴眼。
2.3.2喂養最好采用母乳喂養,沒有母乳或暫不能用母乳喂養的患兒,可以使用配方奶(早產兒用早產配方奶)。足月兒每3小時喂奶1次,早產兒每2小時喂奶1次,對厭食、吮吸無力、嘔吐的新生兒要做到耐心、細致喂養,必要時留置胃管喂養。
2.3.3補充水和鈣劑[3]光療會增加新生兒不顯性失水,加之新生兒哭鬧、出汗、嘔吐、腹瀉等使水分丟失更加嚴重。對光療患兒均要采用靜脈補液,防止水、電解質的紊亂,補液量根據進食量、有無嘔吐、腹瀉及失水情況而定,適當補充鈣劑,避免發生低鈣驚厥。
2.3.4體溫觀察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因此,要隨時觀察患兒的體溫和箱溫的變化,以保持適宜的溫度。成熟兒的箱溫一般維持在30~32℃,早產兒的箱溫以32~34℃為宜。對于體溫在38℃以上者給予物理降溫或暫停光療。
2.3.5疾病觀察因為核黃疸臨床表現不典型,需反復評估患兒的呼吸、吸吮反應、囟門的緊張度、肌張力等,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2.4光療后的護理
①根據經皮測黃疸儀測膽紅素<8mg/dl和肉眼觀察皮膚黃疸減輕或完全消退的可出藍光箱。解除眼罩,檢查眼睛有無感染,洗澡并檢查皮膚有無破損,穿衣。早產兒或硬腫癥的患兒需入保暖箱。②觀察光療后皮膚黃疸有無反跳現象。本組病例69例中,有30例患兒光療后3~8h又出現皮膚輕度黃疸(多見于早產兒),1例是新生兒肺炎使黃疸再出現。如出現反跳現象可再進行藍光照射,直至黃疸消退。③光療結束后做好藍光箱的消毒工作,記錄燈管工作累計時間。
3結果
藍光治療的目的是使血液中間接膽紅素氧化分解為無毒的水溶性衍生物,從汗、糞便及尿中排出,防止發生膽紅素腦病。國內外把藍光治療作為快速、有效的降低血清游離間接膽紅素的方法之一,被臨床廣泛應用。治療中,精心的護理和細致的觀察能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本組新生兒黃疸經藍光照射治療69例,其中,黃疸消退時間最短為10h,最長5d。治療中出現煩躁30例,嘔吐20例(嘔吐物為所進奶汁),發熱10例,皮疹5例,無一例發生青銅癥。光療后3~8h又出現皮膚輕度黃疸30例,停照后繼續一般治療,1~2d后逐漸消退。
4討論
在光療中要注意補充水及鈣劑,防止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低鈣抽搐。注意喂養,側臥位或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吸入引起窒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注意眼睛的護理,防止眼罩脫落。用氯霉素眼藥水滴眼,預防結膜炎。注意溫箱溫度,防止過高或過低,因箱溫過高會引起新生兒體溫發熱導致水分過多丟失而產生脫水,過低則使新生兒消耗過多熱量,易受涼而感染或發生硬腫癥。防止患兒煩躁哭鬧,過度哭鬧會引起嘔吐、悶熱綜合征、過度換氣、皮膚擦傷等。及時更換尿布,保持皮膚清潔并充分暴露使身體廣泛照射,禁忌在皮膚上涂油類或粉類,否則將降低光療效果,同時油類也會增加光熱的吸收,使皮膚產生灼紅[4]。治療中出現皮膚皮疹,停止光療后會自行消退[4]。治療和護理操作應盡量在箱內完成,并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參考文獻]
[1]王玉玲.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102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3):58.
[2]陳百合.最新兒科護理學[M].7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89-93.
篇7
[關鍵詞] 藍光;新生兒黃疸;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22.1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6(c)-094-02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病,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核黃疸后遺癥[1]。采用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效果好,無不良后遺癥,是當今常用的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方法。我院兒科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兒黃疸患兒69例,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藍光照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9例中,男35例,女34例;其中,足月兒48例,早產兒21例。發生黃疸時間最短5 h,最長21 d。治療時間為3~7 d,均治愈出院。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治療保暖,抗感染,供給營養,糾正低氧、缺鈣、失水、酸中毒,使用酶誘導劑(魯米那5~8 mg/kg靜推,1次/d),靜脈滴注茵梔黃注射液等。
1.2.2 藍光照射治療采用常規治療效果不佳或黃疸繼續加重者,經皮測黃疸儀測定膽紅素≥12 mg/dl,血清總膽紅素達171.0~239.4 μmol/L(10~14 mg/dl)[2],未成熟兒光療指征放寬,達171 μmol/L(10 mg/dl)者;出生后確定為ABO溶血癥者,一旦出現黃疸,即可采取藍光治療。
2 護理
2.1 光療前的器械準備
藍光箱(寧波戴維),藍光燈管6支,從上邊單面照射,燈管與新生兒體表距離40~50 cm。使用前檢查燈管是否全亮,不亮或超時的要及時更換。用95%酒精擦拭燈管,去除灰塵,以免影響光線的穿透力。用0.2%的消佳凈溶液擦有機玻璃床及四周玻璃,然后再用清水擦洗兩次,將光療箱溫度預熱到30~32℃(早產兒根據胎齡而定),相對濕度55%~65%。有機玻璃床上墊海綿墊,其上鋪一層質地柔軟吸水性好的尿布,使患兒舒適。
2.2 光療前的患兒準備
首先同患兒家屬進行交流,介紹藍光照射的目的、注意事項及黃疸的危害性,消除家長顧慮。給患兒洗澡、稱體重,進行臍部護理,剪指甲,用紙尿褲遮擋會陰,充分暴露患兒的照射體表面積,并用黑布制作的眼罩遮擋眼部,妥善固定。
2.3 光療期間的護理
2.3.1 一般護理將患兒裸放入藍光床中間,頭偏向一側,防止溢乳嗆咳吸入窒息。每2小時翻身1次,每4 小時做1次記錄,有變化隨時記錄,12 h后間斷1~2 h再照射。觀察患兒反應,有無四肢顫抖、驚厥、異??摁[、嘔吐并觀察大、小便顏色,有無腹脹、皮膚彈性、有無皮疹,黃疸有無減輕、是否出現青銅色(當血清結合膽紅素>68 μmol/L(4 mg/dl)并且血谷丙轉氨酶和堿性磷酸酶增高時,光療可使皮膚呈青銅色,即青銅癥[3]),早產兒要注意觀察其有無呼吸暫停及硬腫癥等。如有上述反應及時通知醫生,并作記錄。及時清除嘔吐物及大、小便等污染物。每天溫水浴1次,用氯霉素眼藥水滴眼。
2.3.2 喂養最好采用母乳喂養,沒有母乳或暫不能用母乳喂養的患兒,可以使用配方奶(早產兒用早產配方奶)。足月兒每3 小時喂奶1次,早產兒每2 小時喂奶1次,對厭食、吮吸無力、嘔吐的新生兒要做到耐心、細致喂養,必要時留置胃管喂養。
2.3.3 補充水和鈣劑[3]光療會增加新生兒不顯性失水,加之新生兒哭鬧、出汗、嘔吐、腹瀉等使水分丟失更加嚴重。對光療患兒均要采用靜脈補液,防止水、電解質的紊亂,補液量根據進食量、有無嘔吐、腹瀉及失水情況而定,適當補充鈣劑,避免發生低鈣驚厥。
2.3.4 體溫觀察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因此,要隨時觀察患兒的體溫和箱溫的變化,以保持適宜的溫度。成熟兒的箱溫一般維持在30~32℃,早產兒的箱溫以32~34℃為宜。對于體溫在38℃以上者給予物理降溫或暫停光療。
2.3.5 疾病觀察因為核黃疸臨床表現不典型,需反復評估患兒的呼吸、吸吮反應、囟門的緊張度、肌張力等,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2.4 光療后的護理
①根據經皮測黃疸儀測膽紅素<8 mg/dl和肉眼觀察皮膚黃疸減輕或完全消退的可出藍光箱。解除眼罩,檢查眼睛有無感染,洗澡并檢查皮膚有無破損,穿衣。早產兒或硬腫癥的患兒需入保暖箱。②觀察光療后皮膚黃疸有無反跳現象。本組病例69例中,有30例患兒光療后3~8 h又出現皮膚輕度黃疸(多見于早產兒),1例是新生兒肺炎使黃疸再出現。如出現反跳現象可再進行藍光照射,直至黃疸消退。③光療結束后做好藍光箱的消毒工作,記錄燈管工作累計時間。
3 結果
藍光治療的目的是使血液中間接膽紅素氧化分解為無毒的水溶性衍生物,從汗、糞便及尿中排出,防止發生膽紅素腦病。國內外把藍光治療作為快速、有效的降低血清游離間接膽紅素的方法之一,被臨床廣泛應用。治療中,精心的護理和細致的觀察能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本組新生兒黃疸經藍光照射治療69例,其中,黃疸消退時間最短為10 h,最長5 d。治療中出現煩躁30例,嘔吐20例(嘔吐物為所進奶汁),發熱10例,皮疹5例,無一例發生青銅癥。光療后3~8 h又出現皮膚輕度黃疸30例,停照后繼續一般治療,1~2 d后逐漸消退。
4 討論
在光療中要注意補充水及鈣劑,防止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低鈣抽搐。注意喂養,側臥位或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吸入引起窒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注意眼睛的護理,防止眼罩脫落。用氯霉素眼藥水滴眼,預防結膜炎。注意溫箱溫度,防止過高或過低,因箱溫過高會引起新生兒體溫發熱導致水分過多丟失而產生脫水,過低則使新生兒消耗過多熱量,易受涼而感染或發生硬腫癥。防止患兒煩躁哭鬧,過度哭鬧會引起嘔吐、悶熱綜合征、過度換氣、皮膚擦傷等。及時更換尿布,保持皮膚清潔并充分暴露使身體廣泛照射,禁忌在皮膚上涂油類或粉類,否則將降低光療效果,同時油類也會增加光熱的吸收,使皮膚產生灼紅[4]。治療中出現皮膚皮疹,停止光療后會自行消退[4]。治療和護理操作應盡量在箱內完成,并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參考文獻]
[1]王玉玲.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102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 45(13):58.
[2]陳百合.最新兒科護理學[M].7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89-93.
[3]楊錫強.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53-156.
篇8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健康教育;干預
新生兒黃疸(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指新生兒全身皮膚、黏膜及鞏膜出現黃色的臨床現象。當血清膽紅素>85.5~102.5 μmol/L時,新生兒即呈現黃疸。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屬于正常生理現象,絕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后2~5 d開始出現黃疸,足月兒在10~14 d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3~4周消退[1]。病理性黃疸:黃疸出現早(24 h內);黃疸重,手足心發黃,血清膽紅素>205μmol/L;黃疸退而復現或迅速加重,血清膽紅素每天升高>85.5 μmol/L等;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由于生理性黃疸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其表現與病理性黃疸易混淆,且大多數家長對此缺乏足夠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因此,針對患兒父母開展有關新生兒黃疸的健康教育就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護理措施。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期間對156例新生兒黃疸癥患兒進行了觀察,并運用健康教育對其進行了輔助治療和有效干預,現將具體措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患兒的一般資料
病名例數黃疸開始時間黃疸持續時間血清膽紅素黃疸原因生理性黃疸136生后2~3 d1~2周85.5 μmol/L以上無明顯誘因母乳性黃疸12生后4~7 d1~2個月106 μmol/L以上母親泌乳不足新生兒溶血癥6生后24 h內1個月155 μmol/L以上母嬰血型不和、貧血其 他2生后2~7 d2~4周126 μmol/L以上先天性疾病1.2 治療:一般情況下,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仍需密切注意觀察,以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對病理性黃疸或黃疸程度重的患兒根據病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下。
1.2.1 一般療法:①提早喂奶誘導建立正常腸道菌群,保持大便通暢,減少腸肝循環,不用對肝臟有損害及可能引起溶血的藥物;②糾正缺氧和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注意保暖,供給營養。
1.2.2 對癥治療:一般采用光照療法。溶血性黃疸患兒需延長藍光治療時間,可連續照射24~72 h。光照療法是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但早產兒肝臟功能不成熟,產生白蛋白少,故除進行光療外還要同時給予輸白蛋白以減少游離膽紅素,促進黃疸的消退,減少發生核黃疸的危險[2]。
2 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1 會談法:安排正式會談和利用工作間隙,按照預定的健康教育內容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交談,以建立護患雙方相互合作和信任的關系,并獲得對方對患兒疾病所持態度和問題的自我陳述。
2.1.2 觀察法: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安排較多的時間與患兒家長接觸,從其語言、語氣、行為和對治療的配合程度的觀察中了解并分析健康教育的效果。
2.1.3 心理評估:通過觀察和交談中收集的資料,對患兒家長進行多方面評估,根據個體差異選擇相應的健康教育措施,分析其理解和接受程度,并作出改進和補充。
2.2 健康教育內容
2.2.1 生理性黃疸:①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現象。許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2~3 d后面色發黃,過幾天更明顯了,感到很害怕,甚至誤認為孩子得了肝炎。實際上,這個時期的黃疸大部分是正常現象,只有少數情況是由于疾病造成的。我們通過向新生兒父母提供關于新生兒黃疸的書面和口頭信息,增強了他們對醫護人員的信任,逐漸消除了思想顧慮。②有些家長由于經驗不足或生活習慣,在對嬰兒的日常生活照顧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因為害怕受涼而不愿為嬰兒洗澡、換衣;因為害怕受風或見光而緊閉門窗,甚至連窗簾也從不拉開。而出現黃疸的患兒常會因皮膚搔癢和干燥脫屑而煩躁、哭鬧,且室內通風不足和光線黑暗會延長黃疸持續時間。因此,我們重視日常生活宣教,指導他們形成科學的生活習慣,鼓勵并幫助他們經常給寶寶洗澡,保持嬰兒全身皮膚的清潔,勤換衣物,天氣晴朗的時候讓嬰兒隔著玻璃曬曬太陽,充分接觸陽光,同時保持室內的光線充足。看到孩子由煩躁變得安靜,黃疸程度明顯消退的表現,家長們認識到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并積極地配合治療,間接達到了減輕黃疸、縮短黃疸持續時間的目的。③母乳是嬰兒的最好食品?,F在有些年輕的母親或擔心身材變形,或以工作忙為借口,不愿給嬰兒哺乳,是造成新生兒黃疸的因素之一。據臨床研究,早期新生兒黃疸程度與出生后體重下降有密切的關系。目前提倡母乳喂養從母親產后半小時開始,這樣既可避免浪費極有營養價值的初乳,還能加強新生兒腸蠕動,促進胎糞排出,減輕新生兒黃疸的程度。結合臨床,向患兒家長闡明母乳喂養不但能促進患兒黃疸的消退,更能達到促進自身的恢復和預防育后并發癥的目的。以此鼓勵患兒母親保持健康的心態,堅持施行母乳喂養,且哺乳次數不應少于8~12次/d。經過反復耐心的宣教,患兒父母均能采納建議,轉變態度,愉快地接受了喂哺母乳的任務,為改善患兒的身體狀況和黃疸的順利消退打下堅實的基礎。
2.2.2 病理性黃疸:①母乳性黃疸:經臨床統計,70%以上的產婦分娩后0~24 h僅分泌不足5 ml的乳汁,是母乳喂養兒發生早發性母乳性黃疸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況下,鼓勵母親繼續授乳,適當增加水分與熱量的攝入,減輕新生兒體重降低程度,提高母乳喂養率,對促進黃疸的消退和預防新生兒腦損傷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有些患兒在繼續接受母乳后仍出現黃疸,家長們就增加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在進行心理開導和常規健康教育的同時,向患兒家長介紹發病原因和應對措施,適當調整母乳喂養的次數和時間,如改為隔次母乳喂養逐步過渡到正常母乳喂養,黃疸嚴重,患兒一般情況差時,可考慮暫停母乳喂養,黃疸消退后再恢復母乳喂養的方法,使得家長們減輕了心理負擔,接受了正確的喂哺方式,達到了配合治療、促進疾病恢復的功效。②對于新生兒溶血癥,常要向家長講明病因、治療方案等與疾病相關的知識,積極反饋患兒的病情轉歸,客觀的介紹臨床上此類疾病的預后情況,消除了患兒父母內心的疑慮和不安。在進行長時間蘭光治療的過程中,也能保持足夠的耐心,及時為患兒補充營養和水分,為疾病的治療起到積極的作用。③病理性黃疸患兒除結合以上宣教內容外,還需指導患兒家長密切觀察皮膚黃疸的轉變情況,注意過遲消退或黃疸逐漸加深或退而復現等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和早期控制感染、貧血、心肌損害及核黃疸等并發癥。
3 小結
通過對患兒家長進行有關新生兒黃疸方面健康教育,使其對此疾病的病因、癥狀及防治加深了了解,逐漸消除了顧慮,并能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136例生理性黃疸患兒均在2周內皮膚黃染得以順利消退;20例病理性黃疸患兒病情得以控制,皮膚黃染逐漸消退,無出現并發癥病例,達到預期目標。充分顯示運用健康教育對各類新生兒黃疸的治療起到了積極的輔助作用。
4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高膽紅素血癥 新生兒 黃疸 病因 早期干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and suggest intervention plan.Methods The bilirubin consistency of the 182 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cases in our hospital was measured by vein exsanguination combined with medical record analysis.Results The main causes of 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included peripartum,infection and hemolysis.Conclusion To reduce the disease incidence of 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health protection in perinatal period and newborn nursing should be enforced,obstetrical department quality should be raised,and close watch on the emerging time and degree of jaundice,detecting its cause and treating it as soon as possible are also important.
[Key words] hyperbilirubinemia;newborn;jaundice;etiology;early ntervention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疾病之一。近幾年,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產、兒科的密切配合,許多圍產兒疾病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如:新生兒窒息、新生兒感染等,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病率卻多年高居不下,且有上升趨勢。嚴重者可發生膽紅素腦病或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不可逆損害有直接危害新生兒的健康和生命。如何及早合理地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減少其后遺癥是我們兒科醫師亟待解決的問題?,F將我院兒科2005年8月~2007年8月住院的182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資料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1] (1)出生后24 h內出現黃疸,血膽紅素>102 μmol/L。(2)血膽紅素每天上升855 μmol/L。(3)足月兒血膽紅素濃度>205 μmol/L;早產兒>255 μmol/L。(4)黃疸持續時間: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5)黃疸消退或減輕后又重新出現或加重。
1.2 一般資料 182例患兒中,男98例,女84例,男女之比1.16∶1。其中足月兒146例,早產兒31例,過期產兒5例,發病日齡<7天167例,7~14天14例,14~28天1例。
1.3 檢測方法 抽靜脈血、肝功能檢查采用美國BECKMAN COULTER CX7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4 病因 (1)圍產因素77例(占43.4%):剖宮產44例,窒息13例,其中合并缺血缺氧性腦病2例,早產14例,胎膜早破1例,難產及產傷4例,產婦妊高征1例。(2)感染因素59例(占32.4%):新生兒敗血癥19例,肺炎14例,臍炎12例,皮膚感染11例,TORCH感染3例。(3)母乳性黃疸21例(占11.5%)。(4)溶血因素8例(占4.3%):ABO溶血7例,RH溶血1例。(5)新生兒顱內出血1例(占0.5%)。(6)原因不明者16例(占8.8%)。
1.5 結果 患兒住院期間全部經過藍光照射治療,此外針對病因治療,分別抗感染、糾正酸中毒、藥物退黃,肝酶誘導劑增加肝細胞攝取膽紅素的能力,嚴重者給予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等綜合治療。痊愈者114例(62.6%),好轉62例(34.1%),發生膽紅素腦病2例(1.1%),自動出院3例(1.6%),死亡1例(0.5%)。
2 討論
新生兒黃疸原因很多,主要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包括紅細胞破壞增多、肝細胞攝取膽紅素能力低下、肝細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不足,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排泄缺陷和腸肝循環的特殊性[1]。
本組顯示,圍產因素占第一位,其次是感染、母乳性黃疸、溶血等。新生兒窒息缺氧,使機體氧耗增加,導致代謝性酸中毒,酸中毒使血紅蛋白飽和曲線右移,氧親和力下降,使組織缺氧,致使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等各種酶活性下降,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引起黃疸。早產兒由于缺少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再加上低蛋白血癥、低血糖、易感染、缺氧等因素,均易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剖宮產兒在手術中麻醉藥可通過胎盤進入血液循環,使新生兒紅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同時剖宮產兒本身呼吸功能建立不完善影響血氧飽和度、血氧分壓,胎兒出生后紅細胞壓積增高,紅細胞破壞增多,膽紅素增加,此外,麻醉藥使新生兒腸蠕動減弱,減少胎便排出,使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加[2]。再者,剖宮產兒由于多種原因不能做到及時有效的早吸吮,水分和乳汁供應不足,尤其熱量攝入不足,使得紅細胞破壞增多,肝功能不成熟,腸肝循環增加。以及腸道攝入少,影響腸道菌群的建立,阻礙了膽紅素的排泄,促使黃疸加重。文獻上還多次報道,剖宮產由于使用了較大劑量催產和靜脈輸入大量非電解質溶液致使黃疸加重。因為催產素有抗利尿作用,可引起低鈉血癥、低血漿滲透濃度及紅細胞滲透性水腫,從而導致紅細胞脆性增加和破壞加速,使膽紅素產生增加[2]。因此,早期干預應在圍產因素上積極提高產科質量,加強圍產期保健,分娩時盡量有兒科醫師參與,積極配合,應適度掌握剖宮產指征及催產素劑量和非電解質溶液的輸入。以盡量減少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達到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病率的目的。
感染因素:主要是新生兒敗血癥和肺炎,感染時可致溶血和抑制肝酶活性,使未結合膽紅素濃度升高。目前,TORCH感染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本組統計有4例。早期干預:預防為主,避免羊水早破和產程延長,做好臍部和皮膚護理,對母親有感染征象者生后應預防性抗感染治療,盡量減少一切感染機會。
母乳性黃疸(BMJ):隨著愛嬰醫院的建立,母乳喂養率的提高以及母乳性黃疸認識的提高,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提高。其原因尚未明確。目前大家比較公認的理論是:由多種因素作用下,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加所致。其中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增加和(或)活性增強,是增加膽紅素腸-肝循環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增加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鍵,產生未結合膽紅素,后者從小腸吸收,進入腸-肝循環,使血清中位結合膽紅素增加。引起黃疸。周曉光[3]等學者的實驗測定結果表明新生兒β-葡萄糖醛酸苯酶主要來自母乳,并與母乳性黃疸呈相關性。干預方法[4]:盡早開奶,增加母乳次數,實行按需哺乳,刺激腸蠕動,增加膽紅素的排泄,對于重癥患兒停母乳改配方奶加光療,待膽紅素濃度下降后再繼續母乳喂養。母乳性黃疸應視為病理性黃疸,雖一般預后良好,但有學者測定腦干聽覺誘發反應,發現膽紅素濃度過高者有導致輕微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可能性,故同樣應引起重視和治療。
新生兒溶血,母嬰血型不合所致,膽兒紅細胞進入母體血液循環,刺激母體產生抗胎兒紅細胞抗體,此抗體再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使紅細胞破壞發生溶血。導致黃疸,溶血多發生在胎兒期或新生兒早期。新生兒出血癥如顱內出血等是因為出血多,則紅細胞破壞、膽紅素產生過多而致黃疸。干預:發現早期黃疸首先考慮溶血因素,查母嬰血型,盡早藍光治療,必要時靜脈輸丙種球蛋白或換血治療。
此外,尚有16例原因不明的黃疸,可能與攝入少、能量供給不足、腸蠕動緩慢等因素有關。我院檢查條件相對有限而無法明確也有一定影響,亦應引起重視。
綜上所述,要想減少高膽紅素血癥發病率,應以預防為主,積極明確病因,盡早給予干預治療,降低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特別是高危兒,要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及時明確診斷和治療。加強孕期和圍產期保健,及時發現和處理胎兒宮內窘迫,普及新法接生,推行心肺復蘇,提高產科質量,減少早產、難產、窒息及產程中感染。加強新生兒護理,密切觀察高危因素、新生兒黃疸出現時間和程度,由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不同的胎齡和體重其膽紅素峰值不同,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胎齡、日齡、體重和高危因素而制定不同的干預指征。若出生后24 h內血膽紅素>102.6 μmol/L,48 h內>153.9 μmol/L,72 h內>205.6 μmol/L已屬病理性黃疸,不需等待220.6 μmol/L,均應給予光療,早產兒即為高危兒,如又合并其他高危因素,膽紅素達102.6 μmol/L即予以光療。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67.
2 王玲,陳堅,何海英,等.剖宮產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例對照研究.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6,4:201-203.
篇10
[關鍵詞] 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病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9(b)—0186—02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簡稱高膽)是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新生兒臨床癥狀之一,國內發生率高達30%~50%[1],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如不及時治療可致嚴重的并發癥, 如膽紅素腦病,產生不可逆的神經系統后遺癥,甚至引起死亡。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原因復雜多樣,如及時查明病因,并積極進行早期干預可降低新生兒黃疸的病死率和致殘率。現對2009年6月~2010年6月淇縣人民醫院兒科收治的12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進行統計學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6月~2010年6月淇縣人民醫院收治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120例,其中,男90例,女30例,農村84例(70.0%),城鎮36例(30.0%)。選擇同期未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正常新生兒120例作為對照,其中,男76例,女44例,農村86例(71.7%),城鎮34例(28.3%)。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黃疸患兒、正常新生兒資料,及兩者圍產期的臨床資料,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病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主要觀察指標指標包括孕周、感染、圍產期因素,篩查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經專業人員核對數據,數據錄入Excel表格內。采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孕周與高膽紅素血癥的關系
120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中,早產兒65例,足月兒50例,過期產兒5例,分別占54.2%、41.7%和4.1%。早產兒明顯多于足月兒和過期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
2.2 感染及非感染因素
120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中,非感染性因素黃疸90例(發病率為75%),其中包括溶血性黃疸15例,圍產期因素致黃疸60例,母乳性黃疸9例,不明原因黃疸6例;感染性因素致黃疸占30例(發病率25%),包括新生兒臍炎16例、肺炎4例、膿皰疹4例、敗血癥3例、肝炎綜合征3例。
2.3 高膽紅素血癥與出生時間的關系
黃疸出現時間于出生后24 h 8例,占黃疸總數的6.7%;出生后2~3 d 40例,占黃疸總數的33.3%;出生后4~7 d 60例,占黃疸總數的50.0%;大于7 d 12例,占黃疸總數的10%。7 d內發生黃疸108例,占黃疸總數的90%。因此,應當注意新生兒出生后7 d內的喂養及護理。
2.4 高膽紅素血癥與妊娠合并癥諸因素的關系
本組資料顯示,有圍產因素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60例,占發生總數的50%。與正常新生兒圍產期各因素發生情況比較發現,兩組胎齡、剖宮產、母乳缺乏、宮內窘迫、羊水污染、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產前使用催產素及胎膜早破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說明上述因素是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危險因素,應引起臨床對圍產期各因素的重點關注。見表1。
3討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兒科常見病。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與孕周、出生體質量、妊娠合并癥、母乳喂養不足等因素有關[2]。黃疸與早產、缺氧等諸多因素有關。胎齡越小,出生體質量越低,新生兒高膽的發生率越高。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受多種因素影響而有差異,大量資料證實,圍產因素占高膽紅素血癥的35.7%~56.8%。本組病例圍產性因素最高,占50%。在感染已被逐漸控制的今天,圍產因素已逐漸突出,成為首位因素,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剖宮產率的增加。非自然分娩、早產、酸中毒、低血糖等圍產因素可抑制肝細胞酶活性或影響清蛋白與膽紅素聯結、運輸,并使2周內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加重而引起高膽紅素血癥,故對于2周內新生兒的黃疸應首先考慮圍產因素。此外,多數學者認為當患兒一般狀況良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黃疸,未有特殊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其確切發病機制不明,可能與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含量及活性和喂養方法、喂養量有關。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為生產后沒有正常進乳,嬰兒攝入不足,開奶延遲,腸道菌群建立較晚,腸蠕動差,胎糞排出延遲,引起肝腸循環增加,從而引起非結合膽紅素增高。晚發型母乳性黃疸則因母乳中含有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結合膽紅素,產生未結合膽紅素,增加肝腸循環[3]。本次研究資料顯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均有因可查。因此,在今后的臨床觀察過程中,需做到及早預防、密切觀察、科學護理等。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癥狀之一,它可以是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癥狀,也可是某些病理性表現,但其共同的危害是引起膽紅素腦病,嚴重威脅新生兒的生命和健康,是導致聽力障礙、視覺異常、智能落后的重要原因[4—5]。臨床上引起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較多,以溶血及感染為多見。
應大力提倡母乳喂養,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因為母乳能刺激腸道蠕動,加速膽紅素的排泄,防止低血糖。饑餓狀態可引起黃疸,因此,產后母嬰早接觸、半小時內早吸吮、按需哺乳、指導產婦正確的進行母乳喂養,是預防母乳不足性黃疸的必要措施。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水平對個體的危害性受機體狀態和環境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低于現行生理性黃疸標準,也有形成膽紅素腦病的可能;剖宮產率升高,產婦泌乳延遲,也是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原因之一。故臨床上應盡量降低剖宮產率,及時處理凹陷,掌握產婦的泌乳情況及新生兒的食乳量[6]。
綜上所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病原因復雜, 包括生理和病理的。本組研究顯示,主要以妊娠期疾病和圍產期因素為主,故應加強婚前檢查的力度,鼓勵母乳喂養,做好圍產期保健,減少感染、窒息等疾病的發病率,早發現,早處理,適當地應用各種科學治療方法,從而減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及其對新生兒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潘紅芬. 行為測定在評價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腦損傷的意義[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12(1):82.
[2] 金漢珍,官希吉,黃德珉. 實用新生兒學[M]. 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15—217.
[3] 喬雅蓮.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67 例相關因素分析[J]. 實用醫技雜志,2008,15(15):1970—1971.
[4] 李云珠,夏振煒. 早產兒黃疸的特點與管理[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12):720—722.
- 上一篇:家政服務業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教育心理學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