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2-15 17:53: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德與法治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答案,請把正確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答卷的對應位置。)
1.初中階段是人生的重要階段,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
①我們開始有更多的獨立思考②我們所學習的知識更加豐富、更加系統③我們應珍惜初中這段美好的時光④這是我們身體迅速發育的時期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得不到友情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這說明的道理是()
A.每個人都需要友誼B.一個人如果沒有友誼就活不下去
C.一個人學會交朋友是最重要的D.有了友誼就會有一切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啟示我們在學習上()
A.要勤奮B.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C.要看重學習效果D.要主動問老師
4.有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而有的人卻說:“書山有路巧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這說明()
①學習中有苦也有樂②以前學習是很苦的,現在學習是快樂的③同樣的事物,認識的角度不同所產生的感受也不一樣④前者說法是正確的,后者說法是錯誤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你的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這句話啟示我們()
A.一個人一生的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
B.要學會對自己負責
C.對自己負責比對他人負責重要
D.人生的責任是讓自己擁有強健的體魄
6.一位心理學家說:“一個人所發揮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這告訴我們()
A.人的潛能是有待開發的巨大寶庫B.人是非常渺小
C.人的能力是有限的D.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
7.“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下列對全面認識自己理解錯誤的是()
A.既要揚長避短,又要認識自己個性的獨特
B.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要看到自己的缺點
C.要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D.要盡量不使別人了解自己的優劣
8.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藥學家屠呦呦說:“獲得諾貝爾獎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沒有我們團隊,我什么也做不出來。這個榮譽屬于我、我的團隊和整個國家。”這表明()
①個人只有依靠集體才有無窮的力量②集體需要每個成員貢獻智慧、發揮特長③任何個人的影響都是微不足道的④團結的集體才有凝聚力和戰斗力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9.建設良好的班集體需要有為維護集體和正常秩序,保證組織活動有序進行的一系列行為準則,這說明良好班集體建設需要()
A.樹立共同的奮斗目標B.各成員團結友愛和互幫互助
C.嚴明的紀律D.各成員擔負相應的責任
10.社會是一張無以倫比的大網,而我們每個人就是()
A.漏網之魚B.一條線C.網上的一個結點D.一張小網
11.只有通過社會化,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社會價值。而我們社會化的基本要求是()
A.關注社會,了解社會B.與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C.與人交往,關注自己的發展D.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12.盡管每個的境遇和條件不同,但在法律地位上,我們每個人()A.都有平等的思維方式B.都有平等的處事能力
C.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權利D.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義務
13.社會要建立彼此平等相待、真誠和諧的人際關系,必須()
A.實現財富平均化B.工作同等化
C.普及九年義務教育D.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歧視
14.“相逢點點頭,握手問人好;感情要真摯,語言要美好。”這說明()
A.與人交往要真誠、要講禮貌B.與人交往要學會謙讓
C.與人交往要學會理解和寬容D.講禮貌要學會換位思考
15.小明由于一次車禍而失去了右腿,行動很不便。一次放學后,小光對小明說:“瘸子,我幫你買飯。”結果,小明沒有接受小光的好意。這啟示我們()
A.要以恰當的方式表示我們的友善B.要關愛弱勢群體
C.對他人的友好態度要發自內心D.要接受別人的一切恩賜
1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每年的11月16日為“國際寬容日”,以此呼吁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諧相處。下列選項中能體現寬容的是()
A.以怨報怨,以牙還牙B.是非不分,曲直不辨
C.寬厚待人,與人為善D.理解他人,苛求自己
17.七年級學生李悅有的數學問題沒有理解,但又不愿意放下架子向同學請教,總是跟同學說自己有多厲害。這表明李悅同學()
A.有強烈的自尊心B.虛榮心強
C.有很強的自卑心理D.很好強,不服輸
18.我想我能行,即使現在不行,通過我的努力,將來也一定能行。體現的心理品質是()
A.自尊B.自信C.自立D.自強
19.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下列名言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A.人須知恥,方能過而改(朱熹)
B.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白居易)
C.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D.藐視別人,就是藐視自己(惠特曼)
20.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要揚起自信的風帆,就應該()
①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認識自己②要在實踐中逐漸積累③要不斷反思與自省④要避免犯任何錯誤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1.關于自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自強就是要事事出色,無所不能
B.自強就是要不依賴外力,自力更生
C.自強就是要直面困難,堅忍不拔
D.自強是一種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和品質
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中體現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的是()
A.富強、民主、文明、和諧B.文明、自由、敬業、誠信
C.愛國、敬業、誠信、友善D.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二、簡答題。(共9分)
23.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但是現實中仍存在種種歧視象,我們應該如何消除歧視?
三、辨析題。(7分)
24.“不只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可見,我們只能通過旁觀者的眼睛來認識自己。這觀點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四、分析說明題。(共9分,其中綜合評價1分。)
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在大型青春勵志生活類角色互換紀實節目“變形計”之《少年少年》中,講述了一個家住貴州山區的十四歲留守兒童——梁訓: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他一個人獨自生活。每天,他除了干農活外,還要上山砍柴、打水、喂豬和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從不怨天尤人,總是直面困難,正視挫折,而且對生活和學習充滿了熱情。
(1)材料體現梁訓具有什么樣的精神品質?(2分)
(2)我們青少年應如何培養這種精神品質?(6分)
五、綜合探究題。(9分,其中綜合評價1分。)
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揭西縣為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開展“創建省文明縣城”活動,全縣人民響應號召,積極參與。揭西各中學也開展了“文明禮儀伴我行,我做揭西好少年”主題教育系列活動,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水平,樹立校園文明禮儀新形象。
(1)圍繞主題,學校可舉行哪些活動?(至少兩種)(3分)
(2)在文明創建活動中,我們中學生應如何做?(3分)
(3)請為文明創建活動設計一條宣傳口號。(要求:語言精練)(2分)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
題號1234567891011
答案AABCBADDCCB
題號1213141516171819202122
答案CDAACBBDDAC
二、簡答題。(9分)
23.①不能因家境、地域和身份等方面的差異歧視他人。②不能因身體、智能等方面的差異歧視他人。③我們要反對性別方面的歧視。
三、辨析題。(7分)
24.這種觀點是錯誤的。①通過他人的眼睛認識自己不是途徑,我們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認識自己,盡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②我們可以在實踐中認識自己,在與他人交往、合作中認識自己,在多重比較中認識自己,在自我觀察和內省中認識自己。
四、分析說明題。(共9分,其中綜合評價1分)
25.(1)(2分)材料體現梁訓具有自強的精神品質。
(2)(6分)我們要培養自強精神,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人需要做到:①自強需要樹立遠大目標。明確的目標是人生的航標,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②自強需要腳踏實地。要實現標,必須立即開始行動,不要猶豫彷徨。③自強需要超越自我。戰勝自我與成就自我是統一的,要想成就自我,就必須戰勝自己的猶豫、懶惰和怯懦。
五、綜合探究題。(9分,其中綜合評價1分。)
26.(1)(3分)主題班會、板報設計、專題講座、演講比賽等。
篇2
科目:道德與法治
教學對象:?五年級
課時:第1課時
提供者:
一、教學內容分析(簡要說明課題、學習內容、這節課的價值以及學習內容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一家親》是教材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家園”主題中第二課,本課有三個板塊:“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本課對應的課程內容: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團結關乎著祖國的發展和統一,而孩子們對于其他民族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并不是熟悉的,他們的視野與經驗僅存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如何讓孩子們以開放的心懷認識、重視、接納各民族的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團結意識,攜手各民族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夢想,培養和激發他們的正確民族觀和愛國主義情懷至關重要。
二、教學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該課題預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做出一個整體描述)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了解中華民族的構成和分布特點。
2.知道國家保障少數民族利益的相關法律法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搜集資料、歸納分析等方式,初步感受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2.多角度地分析民族交往事例,明白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激發學生熱愛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的美好情感。
2.培養正確的民族觀。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說明學習者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等三個方面的學習準備(學習起點),以及學生的學習風格。最好說明教師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學習者特征分析,比如說是通過平時的觀察、了解;或是通過預測題目的編制使用等)
通過三年級的學習,學生知道我國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對于各民族有個自己的民族節日、特色活動、民族風情有初步了解,而對于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共同創造中華文化了解不多。根據平時觀察,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查閱資料與探究的能力,我們可以讓學生自行搜集,再幫助他們了解一些國家政策法規,引導他們進一步了解各民族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感受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割的血肉之情,明白祖國的發展離不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說明本課題設計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學與活動策略)
本課教學,我著重抓住教材中的范例和空白,先引導學生“入伙”教材,同時在課堂上拓展的事例,如:接地氣的家鄉高郵菱塘的回族人,也
“入伙”學生,在充分“接童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經驗。在兒童當下的課堂生活中,過去的經驗被喚醒,被梳理,被反思,伴隨著兒童豐富情感體驗的發生。兒童的社會情感得以培養,實踐智慧得以提高,引領未來生活的課程價值得以實現。
本課中的法治教育,我力求讓學生自己讀中說,讀中悟,幫助學生從法律法規的習得狀態從對老師權威的依從變成對法律法規意義本身的認同,從剛性的外在約束轉化為柔性的內在自覺。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說明本課題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少數民族的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歸納提升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這一部分是該教學設計方案的關鍵所在,在這一部分,要說明教學的環節及所需的資源支持、具體的活動及其設計意圖以及那些需要特別說明的教師引導語)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歌曲導入,經驗回望
1.
同學們,今年10月1日是祖國70歲的生日,在那天大街小巷都會響起了一首經典的歌曲,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吧。
2.
播放《愛我中華》。
3.
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愛我中華》),聽了這首歌,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4.
小結: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華民族一家親”,感受大家庭的溫暖。(板書:中華民族一家親)
1.學生跟唱《愛我中華》。
2.學生齊說歌名。
3.學生交流。
課伊始,用學生耳熟能詳的經典音樂烘托氛圍,回望學生的生活經驗,了解我國是個有著56個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共同建設國家,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了解特點,政策優待
1.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五十六朵花裝點著這個大花園,這56朵民族花,你能叫出多少名字來?
2.
和老師一樣屬于漢族的學生起立。你們看,班級大多數學生站起來了,漢族學生真不少呀,究竟有多少人呢?看看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出示餅形圖,你想說什么?
3.
其他55個民族由于人口少,所以我們統稱這些民族為少數民族。也就是說,少數民族有多少個族種?
4.
這些民族花分布在大花園的什么地方呢?出示民族分布圖。看到這個分布圖,你想說什么呢?隨著學生的交流,引導板書(大散居
小聚居
)
5.
正因為少數民族人口少,有著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國家為了保障少數民族的利益,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規。
1)出示小知識:國家為了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在少數民族人數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區,這些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除了自治區外,在一些少數民族比較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還建立了自治州、自治縣、自治鄉。
2)
目前,你們知道全國已經建立了多少個自治區,你能從地圖中找出來嗎?引導學生認讀這五個自治區。
3)
除了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自治鄉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條也明確規定,出示第四條內容。學生認讀,說說看了這兩個資料,你想說什么?
6.
國家的法律法規尊重了少數民族,保障了的權利和利益,除了這些,國家在教育、經濟上也對少數民族有了些政策照顧,有誰知道有哪些政策照顧?(隨著學生的交流,著重講講精準扶貧、興邊富民行動等方面的政策)
7.
這一系列的政策法規,更加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出示人口調查圖,從這個圖中你看出來什么?(板書:交錯雜居)
8.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的保障,各民族之間流動更加頻繁,看,我們同學中也有少數民族的學生。少數民族的學生請起立。你們能說說生活在這里有什么感受嗎?
1.學生回憶,說出民族的名稱來。老師適時表揚。
2.學生交流,漢族人數占全國人數的百分之九十一點五,其他民族人數占百分之八點五。
3.共有55個。
4.學生交流民族分布的特點。
5.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五大自治區,認讀自治區。學生交流感受國家政策法規對少數民族的尊重。
6.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針對少數民族的一些優惠政策。
7.學生交流,感受民族交往交流頻繁,趨勢明顯。
8.學生交流,讓少數民族的孩子感受來自大家的溫暖,讓漢族的孩子明白更要關心身邊的少數民族同學。
通過對圖形、法律法規等小常識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站一站、數一數等方式充分調查學生的經驗,感受民族構成的特點。
三.
互幫互助,和諧相處
1.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揚州就有個自治鄉,你們知道這是哪里嗎?
2.
揚州高郵菱塘,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呢?請看視頻《愛駐菱塘》。從這個片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我們將進行知識問答。
1)
江蘇省有幾個少數民族自治鄉?
2)
菱塘在我們揚州的什么地方?
3)
在菱塘,主要生活著哪族的人?
4)
在菱塘,回族人和幾族同胞共同生活著?
5)
在菱塘,回族人生活得如何?
6)
回族人和其他民族相處如何,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7)
回族人的服飾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8)
回族有個代表性的建筑是什么?
9)
回鄉民族體育項目邀請賽中有哪些你最感興趣的節目。
10)回族伯伯資助了漢族孩子上學,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在祖國這個大家庭里,像菱塘這樣各族人和諧相處,緊緊依靠著,互相幫助的事例還真不少呢,觀看錄像:莊仕華《愛灑邊疆
肝膽相照民族情》。
4.
像這樣畫面你還知道哪些,課前大家也進行了搜集,來我們一起交流下。
5.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們要攜起手來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著一起,共同創建這美麗的祖國,把祖國這個大花園打扮得更加漂亮。
1.學生猜猜揚州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鄉。
2.學生看視頻,交流獲得的信息。
3.學生從故事中感受回漢和諧相處的民族關系。
4.學生交流民族情的感人故事。(引導學生搜集身邊不同民族學生之間故事、不同時代各族幫助的故事,多角度去搜集。)
以身邊的事例拓展開來,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不同人物感人的故事,感受民族和諧相處的情感,實現教材語境與生活情境的有效鏈接。
七、教學評價設計(創建量規,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
評價指標
優秀(8-10)
良好(5-7)
需要努力(1-4)
自評
互評
師評
加分
資料搜集
能根據要求廣泛搜集各種資料,并將資料進行有效整合。
能進行資料的搜集,能熟悉自己搜集的資料
搜集資料馬虎,不能全面將資料搜集齊全
課堂聽講
認真聽課,積極思考,課堂上無走神、講閑話現象
聽課比較認真,偶爾能思考下問題,偶爾有走神、講閑話的現象
聽課不認真,不思考問題,走神,講閑話現象比較嚴重。
發言情況
積極舉手發言,并有自己的見解
能舉手發言,答案中自己的思想較少
很少發言,不表達自己的觀點
小組合作
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能夠耐心傾聽、尊重其他組員的觀點。
能參與小組活動,基本能做到傾聽別人觀點,簡單發表自己的觀點
參加小組活動時不能耐心聽取其他組員的觀點,很少發表自己的觀點。
課后作業
積極認真按要求完成課后作業
能馬馬虎虎地完成課后作業
不能全部完成課后作業
積極實踐
能積極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在行動習慣中體現出來
能將部分學到的知識在自己的行為習慣中體現出來
不能或較少地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行為習慣中體現出來。
八、板書設計(本節課的主板書)
7.中華民族一家親
漢族
人口眾多
和諧相處
少數民族
人口少
大散居
篇3
【關鍵詞】企業用人;職業指導;方法實踐
市場經濟的春風吹遍沂蒙大地,沂水縣也像全國各地一樣,一夜之間用工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政府宏觀調控、市場調節就業、主體雙向選擇、勞動者自主擇業”成為新形勢下的市場就業新機制。不找縣長找市場,逐步替代了計劃經濟時期的就業形式。由此,職業指導也從傳統狹義的為求職者就業延伸為既為求職者就業、穩定職業生涯發展進行測評,也為用人單位選人、用人、留人提供技術指導,其內涵、外延均有了新的發展。
1.職業指導對企業招工用人中的匹配作用(即選對人)
指導企業與求職者的設計招聘、面試方案是實現資源匹配的關鍵環節,也是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企業選對人,求職者選好企業是雙向選擇的重要環節,職業指導人員組織雙方通過相互溝通,了解對方基本情況,衡量把握對方條件與自身期望標準相符程度,決定選擇意愿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用人單位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招聘觀念,求職者要有“皇帝女兒也愁嫁”的思想準備;其次要及時進行匹配。根據雙方填寫的登記表,及時將“郎才”配“女貌”,盡量減少在恰談中出現“朝秦暮楚”、“朝三暮四”的現象,提高職業指導服務的匹配效率;再次,幫助企業建立個人發展目標,適時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使求職者人盡其才,設計好職業生涯,穩定就業。通過上述匹配措施,目前,沂水縣已為全縣400家招商引資企業成功匹配各類人員16700人,并且流動率低于0.3%。
2.職業指導在企業招工用人中的指導方法(即用好人)
指導企業在用人招聘工作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進行規范運作,依法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建立和諧的用人機制,促進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有序開展,為企業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非常必要。
2.1職業指導在企業招工中的應用
對企業招工用人開展指導是一個新形勢下的工作領域,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力資源配置的多樣性,需要系統的職業指導,以避免招工用人上的盲目性。首先,按照用人指導的三個原則(客觀性原則、目的性原則、動態性原則)確定合理的用人招聘標準。其次,按照用人指導的五個基本程序(空崗分析、服務約定、調整用人、人事咨詢、其他服務程序)協助企業招聘到適合崗位需求的員工。企業指導的重要職能是,幫助企業制定合理規范的招聘簡章,使求職者有明確的求職選擇和意向,進而通過科學的面試、口試、筆試等方法,獲取符合條件的求職者,篩選出確定的合適人選;再次,指導企業制定切實可行的科學面試實戰技巧,挑選出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通過“企業為什么要用你?”來測試求職者的沉靜與自信,通過“你為什么想到這里工作?”測試求職者的興趣和喜歡的崗位,通過“這個職位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測試求職者具備的素質。同時,對崗位設計、心理素質、適應環境、集體榮譽、責任心事業感、能動性和創造性等指導企業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成功招聘。
2.2職業指導在企業招聘渠道有效選擇上的實踐
在職業指導中,經常遇到“用工荒”造成的“招工難”,職業指導可協助企業依托自身優勢,選擇合適的招聘渠道,招聘到合適的理想人才。一是指導企業開展內部招聘。這種辦法適合在企業出現職位空缺時,通過內部競聘上崗或調整員工崗位來實行有效增補,解決用工難;二是指導企業開展外部招聘。
3.職業指導幫企業建立用人上的長效機制(即留住人)
圍繞“保民生、促就業、保穩定”這個主題,沂水縣進一步優化就業環境,完善就業服務職能,努力構建職業指導體系、失業預警體系、政策扶持體系、創業培訓體系、職工維權體系和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六大體系”,建立平等競爭、結構合理、運作科學、充滿活力的新型就業長效機制,保持了就業局勢穩定。
一是指導企業強化依法用人理念,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依法用人,不僅體現在招聘的過程中,更重的要貫穿在入企上崗的職業生涯中。指導企業依據《勞動法》為職工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明確崗位職責,制定合理的用工標準,減少就業歧視;指導企業依法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提高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法律意識;指導企業遵守《社會保險法》,為職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以防職工在養老、失業、生育、工傷、醫療等方面得到社會保障,同時執行最低工資標準;指導企業依據《勞動合同法》規定合理確定試用期,執行國家的休息、休假制度,關心愛護職工,不隨意延長工作時間,加班加點,減少勞動強度,重視職工安全和預防職業病發生,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篇4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科爾伯格;哲學
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是西方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典范,他對道德教育的研究推動了美國的道德教育,他的道德認知發展建立在道德哲學的基礎之上,這使得他的理論具有系統性。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都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本文重點探討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啟示。
一、尊重學生自主性,打造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承認人都是天生的道德哲學家,每個人對道德問題都能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斷,因此,它反對浪漫主義和文化傳遞論主張的灌輸教育,堅持進步主義的教育哲學,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在尊重個體道德判斷能力的基礎上的個體和社會情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人的內在潛能的發揮,也不是對既有規則的學習。這種進步主義的教育哲學前提就是主張人的自由和發展。它把個體能自主的對道德問題進行判斷和選擇當作道德教育的出發點。這種教育思想在科爾伯格的公正團體策略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團體中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都有對集體的各種事情自主表達看法的權利,強調通過學生的民主參與來解決學校的實際問題。在實行公正團體策略的集體中到處洋溢著民主的芳香。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大多是“灌輸式”的填鴨式教學,它過分強調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絕對服從,抹殺受教育者的自主性,這種教育方式在歷史上的特定時期對塑造具有無產階級政治思想覺悟的大眾起到了不可否認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民主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的個性的增長,人們對民主、自由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這種教育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抵制。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響應人們的要求,力求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平等地進行交流,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這種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實現必須以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性為前提,要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敢于表達對思想道德問題的看法,尊重他們的選擇,然后可以根據他們實際的思想道德狀況,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這種自主性,才能讓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充分展示個性,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來,才能激發受教育者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內在需求,讓他們主動地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地學習,從而變專斷的教育為民主的教育。
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學習的自主性,讓他們進行自主性學習。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學習,是相對于傳統的“被動性學習”、“機械性學習”和“他主性學習”而言的,就是讓受教育者能夠根據自己的思想道德倫理知識、思想道德判斷能力的缺陷,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學習思想道德理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判斷能力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發展狀況有充分的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提供引起學生思想政治品德認知沖突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到自身思想政治品德發展與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水準的差距,產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需求和動機;其次,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但不要規定學生應該完成的學習目標,而是由學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自己選擇需要的學習材料,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和學習動力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反思和監控,啟發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引導學生向著符合社會主導價值取向的思想道德品質發展。
二、堅持普遍價值導向,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
科爾伯格認為心理學上把心理學研究的“是什么”的結論,當成人的價值追求和人的本性的結論,就是把“事實”等同于“價值”,而心理學家往往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為教育應該達到的目標,往往會犯“心理學家的自然主義謬誤”。這樣很容易導致教育目標的低下和價值相對論,不能達到道德教育培養人的優秀道德品質的目的。為了克服這種謬誤,科爾伯格提出道德心理學研究要從哲學假設出發,為此,他用元倫理學假設來解決道德教育的普遍價值取向,并確立了這種普遍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公正”。這就使科爾伯格的道德教育既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的發展,符合他們道德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又有原則性的價值導向,引導他們向最高的道德目標前進。同時,承認個體在道德選擇面前具有道德判斷的能力,也并不是主張價值相對論,如果只是單純的允許每個人對道德問題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解釋和選擇,而不對錯誤的選擇做出引導,很容易導致人的思想混亂和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低下。
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承認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問題的自主性,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營造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但不應該僅僅把滿足受教育者的現實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發展要求,而要著眼于人的發展和人的價值的實現,否則將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低下。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尊重人們思想的多元性、個性的多樣化和自身的利益要求,但絕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單純迎合人們的利益追求,弱化其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標。
篇5
一、基本情況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凸顯了新形勢下國家對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視,是教育思想的進步,對于更好地培養中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法律意識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熱愛祖國、品德高尚、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校是一所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學校,承擔著全鄉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背景下,我校堅持“激發學生興趣、面向全體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契約精神、塑造優良品格”的教育理念,認真、扎實并常態性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各項工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學校非常重視《道德與法治》教學,借助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和新課程理念的東風,使《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發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在實踐中,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但也因條件的限制,還存在一些問題,現就我校的現狀作一分析。
二、經驗做法
1、規范開設國家課程。
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從不隨意增減每周的課時數,教師個人課程表與學校總課程表、班級課程表完全一致;加大課堂巡查力度,堅決杜絕擠占《道德與法治》課行為的發生,嚴格貫徹落實國家課程設置。
2、完善各項管理制度
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著力抓好以課堂為中心的陣地建設,指導教師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每學期制定學校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引導教師科學設計課程教學方案,不定期地對教師課程實施情況進行督查和指導,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課程保障。
3、利用活動塑造學生品格。
發揮學校人力、物力、信息等各類課程資源,開展各項活動。一是充分利用每周四的隊日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把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在活動中形成優良品質;二是增設實踐活動課,減少課外作業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把時間還給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融入;三是每學期定期開展“美德少年”評選活動,用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學科專業教師嚴重不足。中心校對口分配的專業教師只有1人,其余全是由轉崗教師擔任《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6所村小均無《道德與法治》專職教師。該學科的教學在村小處于一片空白。
2、教師的思想、視野固守陳規。舊的、不科學教學思想、教學方式還存在,對課程標準研究得不夠透徹,對新教材中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知識挖掘得還不夠,部分內容不知如何去教。由于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已納入考試科目,大多數教師存在應試心理,臨近期末考試時,為了提高學生考試成績,老師往往要求學生機械重復地對知識進行強化記憶。過分追求學生的考試分數而忽視學科育人。
3、教學資源分配不均:
雖然和以前相比,我校的硬件設施有了很大地提升,但受學校資金的限制,現有的教學設施還是不能滿足《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需要。我校中心校各個班級都配備了投影機和交互式電子白板并接通了寬帶網絡,但是各個村小僅配備了電視機,在教學硬件設施方面村小還是存在明顯的短板。
4、教師、學生的對課程重視不夠。部分教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老師存在認識的偏差,認為該學科是副科。不認真備課,上課隨意性較大。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也不夠重視,有些是想利用《道德與法治》課松弛一下被眾多作業搞得很緊張的神經,有些是想利用《道德與法治》課消化一下其他學科的作業。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常為課堂紀律發愁;課堂氣氛太“活”,有的學生趁機“搗亂”而影響教學的順利進行;若教師過份嚴肅又使氣氛變得死氣沉沉,學生不參與配合,教師演獨角戲,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
5. 社會和家庭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在農村,人們的整體素質普遍較低,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也不高。許多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里來是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學,他們關心的是語文、數學科目的分數,正是這些認識上的偏差,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四、工作建議:
1、強化監督,科學評估。
課程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未來學校競爭的重點體現在學校培養的學生是否具有普適性和個性化。普適性重在質量,質量越高,越適應社會的需求;個性化重在鮮明,越鮮明越受社會青睞。要達到這一目的,具體途徑就是課堂。因此通過課程設置來發掘學生潛力,才能實現學校的育人的目標。科學評估,開足開齊課時。《道德與法治》學科無論在家長、學生、甚至是教師眼中都把它做為副科對待,在這種不重視的思想指導下,《道德與法治》被擠占就很正常了。但歷經課改多年,學校領導、教師、家長越來越認識到德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為了保證《道德與法治》課能開齊上好,建議上級部門和各校教學評估中對《道德與法治》課的開課、上課、學生的成績考查作出科學的規定,并在平時的檢查中認真落實。
2、構建體系,明確標準。
要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有著許多因素和條件。其中,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體系起著很關鍵的作用。新課程標準的評價體系的建立對于發揮學生主體的獨立性、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有著積極的作用。具體的評價策略(是應以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是以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為為主要評價標準)和手段還有待完善。
3、開發資源、拓展空間。
充分利用社區和街道及家長資源,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良好氛圍,搭建展示的舞臺。
4、加大投入,改進設施。
教學設備是完成教學內容的保證。我校中心校已全部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個別村小沒有電視、網絡、電子白板等,這些現代化的設教學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各學校增添教學設備,大力改進教學設施是加強《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因素。
篇6
關鍵詞:行為導向;任職教育;裝備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c)-0000-00
任職教育裝備教學是培養學員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學員熟悉裝備、熟悉保障、熟悉部隊的主要途徑,更是滿足學員崗位任職需求的關鍵要素。所以任職教育裝備教學必須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采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源于德國的行為導向教學法倡導“以崗位活動為導向,以行為能力為本位”,主要是以崗位情景中的行動過程為路徑,在教學中通過對學員的引導,讓學員積極參與并展開教學活動,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最終形成關鍵能力。
1在任職教育裝備教學中采用行為向導教學法的意義
1.1有利于學員增強主體意識,轉變學習態度
“行動學習”是行為導向內涵的核心。行動導向法包含了三個方面,一是為行動而學習,二是通過行動來學習,三是行動即學習。[1]行為導向教學法轉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觀點,向以學員為中心、以關鍵能力為中心和以學習領域為中心轉變,喚起學員的主體意識。在教員引導下,學員自己去發現、去計劃、去實施、去評價,由過去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1.2有利于學員提高綜合素質,培養良好習慣。
行為導向教學倡導主動探索式的學習,在行動中去探索、去發現、去學習、去驗證,在行動中去交流、去溝通、去合作。促使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在“學習”和“行為”良性循環中得到不斷提高,并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1.3有利于教員更新傳統觀念,提高業務素質。
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法也對授課教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課教員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大都是教員無法事先預想的,若想“授業解惑”以至“傳道”,不但要對本學科的前沿動態有相當的了解,并對具體崗位實踐活動也要了如指掌。
1.4有利于構建全新評價體系,能力成果并重。
行為導向教學的學習評價是多元性的。以學員為本的評價的思維模式追求的不是學員對課程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存儲,而是對崗位工作過程完整性的把握。以學員為本的評價應是雙邊的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2]通過相互評價,促進反思。教員對學員的評價更注重對學員學習的指導。
2行為導向教學法在任職教育教學中的實施
本文以飛機與發動機維修專業中《飛機與發動機維護》課程為例,介紹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實施。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總目標是培養勝任航空兵部隊機械師崗位工作的初級專業技術干部。《飛機與發動機維護》課是任職教育階段的主干課程,為實踐實訓課,處在院校教育與部隊實踐對接的關鍵環節。
2.1依據培養方案,提煉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是指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的,以適應不斷變換、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所需要的一種綜合職業能力。 [3]行為導向教學的核心理念就是注重關鍵能力和任職崗位行為能力的培養。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考核評估都要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教學改革的成敗與否也取決于結課時學員是否具備了關鍵能力。關鍵能力的提煉不僅要全面而且要干練,不僅要滿足與當前崗位任職而且要兼顧后續發展。依據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模型和人才培養思路,參照課程標準,提煉了崗位任職能力的培養目標,包括關鍵能力和創新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機械師關鍵能力
2.2分析行動領域,構建技能模塊。
行動領域是產生于從業者的職業活動中一個綜合性的任務。對于航空兵部隊機械師而言,行動領域就是飛機維護、飛機維修、飛機放飛一整套完整的工作過程。機械師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負責地勤機組工作,對所維護飛機的整體完好、維修質量和放飛負責;二、熟悉所維護飛機、發動機的構造、性能、原理,正確熟練地進行技術操作和飛行保障;三、指導本機組機械員進行技術操作,檢驗操作質量;了解各專業人員在飛機上所進行的工作,掌握各專業機載設備的完好情況,協調本機各專業的工作順序。
針對機械師的行動領域,將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行動任務,再將行動任務精細化成若干實訓科目,按照科目的性質地位、訓練目的、難易程度、綜合化程度進行分門別類,在學員的學習領域構建基本維護、拆裝技能、性能檢測、機務準備四個技能模塊,使學員由淺入深、由點及面、由單一到綜合、由個人到團隊、循序漸進地進行關鍵能力的培養。
2.3重構教學設計,優化實訓科目
據航空兵部隊機械師的崗位需求,我們采取反推的方法,從崗位需求推向教學內容,從教學內容推向教學設計。與傳統職業教育并行式的課程設計不同,行動體系課程的內容編排為串行結構。課程設計時,既要考慮崗位行動領域,還要兼顧學員的認知心理順序。針對基于二者歸納抽象整合后形成行動順序來編排教學內容,實現了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的高度結合與統一。行為導向型教學策略的教學內容是以工作任務為核心展開工作的過程,將教學知識點編排到各個“工作任務”當中,使學員在完成各個“工作任務”的同時獲得崗位任職能力。依據教學內容設置實訓科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列式教學、遞進式教學、流程式教學等。基本維護、拆裝技能、性能檢測、機務準備四個技能模塊中的各個科目是并列結構。四個技能模塊的難度、復雜程度、綜合程度逐漸增高。基本維護科目都為單一性的科目,拆裝技能和性能檢測科目都是綜合性科目,大都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例如:液壓收放起落架檢查科目中包含著進出座艙、地面電源與地面液壓泵的使用、頂放飛機等子科目。機務準備模塊為模擬飛行部隊進行飛機放飛前的準備流程而設置的綜合性科目。此外,在實踐實習中穿行模擬崗位任職、崗位練兵、模擬演練等活動,使學員的綜合素質得到加強,管理能力,與人協作能力得到提高。
3開展行為導向教學法需注意的問題
3.1管控講究策略
教學現場管理是實訓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決定行為導向教學法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實習團隊是參照航空兵部隊中隊、分隊、工作組模擬組建而成,既可鍛煉學員的協作能力,又能起到互相學習、互為補充、共同進步的目的。但在組建實習團隊時需注意避免“濫竽充數”、“搭順風車”等情況,要為所有學員搭建一個施展個性能力的機會和平臺,讓每一個學員的位置都成為不可或缺的。與此同時,團隊的穩定性和學員學習的積極性要得到有力保障,教員可通有所側重地指導來平衡各實習團隊的差異性。此外,實習安全一直是實踐實訓課的突出問題,保證安全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實習前做好預判,找出存在安全隱患的環節以及對策;二是實習時安排骨干重點盯防關鍵環節,采用合理的操作方法規避安全風險。還有,在教學過程中,學員時常會有質疑。這就要求教員夯實自身專業素養,充分做好各種預案,針對學員的問題,答疑解惑,并可因勢利導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因勢利導、拋磚引玉。
3.2點評及時到位。
精彩的點評是是行為導向教學法實施的亮點和精華。點評要注重三個方面:一、要找準問題,以最簡短明了的語言來揭示癥結所在,并給出處置方法;二、注重知識遷徙,針對學員的方案,說明其精彩之處,并延伸至其他經典方案,并指出不足之處,以相關的知識或案例來巧妙地啟發學員,使其改進;三、堅持“人都會犯錯,但能從錯誤中學習”的理念,不要打擊學員的積極性,傾注學員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養。
3.3注重作風培養。
培養優良的工作作風是任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也是機務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在實踐教學中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法,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注重加強對學員作風的培養。教員要讓學員體會到,工作態度與工作作風直接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并關乎飛行員的生命和國家的巨額財產,從而引導學員在的實踐過程中養成認真負責、迅速準確、團結協作、刻苦耐勞的維護作風。
4結束語
搞好軍校的任職教育,培養學員的關鍵能力,是一項復雜而繁重的任務。只有遵循培養規律,大膽改革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將行動導向教學法引入到軍隊任職教育實踐教學中,既符合任職教育的特點及規律,同時也有利于實踐教學的開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基于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合理推進,不斷探索,不斷改進,創造出適合軍隊任職教育培訓的新模式,在軍隊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其應有實效。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篇7
關 鍵 詞 中小學法治教育;道德與法治;兒童立場;規則意識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1-0011-03
2016年秋季起,使用了14年的人教版《品德與生活》教材更名為《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實施意味著一線品德課教師將展開新的教學探索。而研讀新教材正是我們開啟新旅程的起點。筆者發現,新版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在諸多方面進行了改進,深化了對兒童立場的認識,更加關注兒童發展這一主題。我們必須悉心解讀,運用正確的兒童觀引領教學,激活兒童內在的道德與法治意識,為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一、強化規則意識,開啟低段兒童道德與法治之旅
低年級兒童法治觀念的培養從哪里開始?這是廣大一線教研員和教師的困惑之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對小學低年級(1-2年級)法治教育指出了明確的教學內容與要求,包括初步建立國家、國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對家庭關系的法律認識;初步建立規則意識,初步理解遵守規則、公平競爭、規則公平的意義與要求等。
據此,筆者認為,低年級兒童法治觀念的培育重點應該是在正確兒童觀觀照下的規則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重視貫徹和落實黨和國家對法治教育的要求,在一年級上冊凸顯規則意識教育的內容,并注重以螺旋上升的邏輯,促進兒童法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舊版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教材包含四個單元:“我上學了”“祖國媽媽,我愛您”“我的一天”“過新年”。其單元邏輯是時間序列,即開學后四個月,9月剛入學,10月國慶節,11月學自理,12月過新年。單元主題之間聯系不強,各自為政。同時,每個單元的每一節課任務都比較飽和,學完一課后馬上進入新課文的學習,課文之間也相對獨立。新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也包含四個單元:“我是小學生啦”“校園生活真快樂”“家中的安全與健康”“天氣雖冷有溫暖”。規則意識教育的內容分布在各個單元之中:第一單元第三課第四個話題“這樣做對嗎”、第四課《上學路上》,第二單元第六課《校園里的號令》、第七課第四個話題“這樣做對嗎”、第八課《上課了》,第四單元第十三課第三個話題“冬天真好玩”。內容涉及校園規則、交通規則、游戲規則、課堂規則等,貼近新入學兒童的生活實際。
我們可從中整理出這樣的規則意識教育邏輯:班級――學校――家庭――自然和社會。單元主題之間邏輯性加強,體現了一年級新生逐漸擴展的生活領域和認知程度的逐步深化,這一邏輯編排彰顯了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1]。每個單元中每一節課的任務都比較聚焦,對兒童規則意識養成的引領是根據學情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螺旋上升的,這有助于一線教師根據教材邏輯,引領學生逐步樹立法治意識,養成尊法守法的行為習慣。
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遵循這一邏輯,通過組織相關內容的學習,開啟低年級法治教育旅程,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幫助學生更加愉快、安全、舒適、有序地參與班級、學校和社會生活,實現自主發展。
二、彰顯兒童立場,凸顯道德與法治學習主體
2011版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它本身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觀照兒童立場,“從兒童出發”一直是各版本教材編寫和教學的起點。小學低年級法治教育更需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才能幫助兒童逐漸樹立道德與法治意識。
筆者在研讀中發現,與舊版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諸多細節作了改動,具體體現在增加了歌謠和連環畫,改變了話題的表述語言和對象等。這些細小的變化使教材盡可能涵蓋了所有兒童的心理、個性、家庭等情況,它不只是面上的包羅,更有點上的切實關注,從真正意義上落實了“從兒童出發”的理念。
1.增
(1)歌謠
在知識點的表述形式上,新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依據教學要求,隨文編寫了14首兒童歌謠,比舊版教材增加了10首。例如,在講述上學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時,舊版教材采用填空的方法,要求學生填寫交通規則。新版教材則將交通規則融入兒童歌謠,讓兒童在瑯瑯上口的歌謠誦讀中潛移默化地形成遵守交通規則,上學路上注意安全的意識。這一元素的增加啟示我們,教學必須注重從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出發,把兒童的需求放在首位,而不是簡單地追求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
(2)連環畫
眾所周知,兒童對閱讀故事充滿天然的喜愛。可以說,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兒童。舊版一年級上冊教材只有“鐘姐姐對我說”一則連環畫故事。可喜的是,筆者在新版教材中找到了6則連環畫故事,分別是“上學啦,真高興”(第2-3頁)、“交朋友”(第6-9頁)、“小熊想提問”(第33頁)、“危險是怎么發生的”(第46頁)、“沒早睡,真糟糕”(第49頁)、“團圓”(第62-65頁)。大幅增加連環畫故事的數量,遵循了兒童心智成長的邏輯,體現了教材從兒童出發的思想。
2.改
(1)話題
舊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教材中,有一些話題的表述比較成人化。例如,第4頁“新生活開始了”。對剛剛入學的兒童來說,很難理解“生活”一詞,更不用談“新生活”了。這一話題在新版教材中的表述改為“上學啦,真高興”,筆者認為這像極了兒童日常會使用的話語,是從兒童的日常生活出發的鮮活語言。再如,舊版教材第41頁“養成飲食好習慣”,“飲食”一詞也是兒童不易接受的表述。而同樣的內容在新版教材第43頁表述為“這樣吃好嗎”。將話題表述改為兒童易于接受的語言,而且問題的提出方式也更能促使兒童主動反思自己的生活,規避了表述的“成人化”傾向。
(2)對象
上學第一天,是學齡兒童由幼兒園邁進小學新天地的特殊日子。改版后的《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用圖片真實而細膩地表現了學齡兒童入學時存在的不安情緒,記錄了兒童的成長軌跡,在面向全體的同時,對于使用本教材的小眾對象――存在不安情緒的部分兒童,采取了真實、不回避、積極關注的態度,同時也有利于激發大部分孩子對“小眾兒童”的包容和關愛之情。
教材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一個話題“上學啦,真高興”中,第二頁左下角圖片中的小女孩就有比較濃重的親子依戀和入學焦慮:面對第一天上小學的情形,她不肯進校門,緊緊抓著父親的手不放。故事發展到第三頁,小女孩正在揮手和父親道別,雖然她的眼角還掛著淚珠,但可以看出她在老師的安撫和引導下已經能和老師牽著手,不安情緒已得到緩解。在新編教材中,同樣關注“小眾兒童”對象心理的,還有一年級上冊第33頁小熊想提問的故事(反映個別想參與課堂卻不會提問兒童的困惑)、第62頁至65頁改編連環畫《團圓》(反映留守兒童與家人團聚,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等。
我們在教學中,要敏銳地捕捉到新版教材傳達出的這一信息,本著細膩而精準地為每一個兒童設計教學的觀念,不忘記、不放棄教室里的“每一個”,注意教學藝術,在無形中給予學生特別的關愛,幫助全班兒童開啟對道德的認知,這才是“為了一切的學生”。
(3)繪圖
眾所周知,隨著時代的變遷,教材的繪圖風格也是與時俱進的。舊版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教材中的圖畫則風格接近民國時期的漫畫,色彩鮮艷,人物憨態可掬;新版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圖畫風格清新,色彩更加柔和,人物繪制寫實,更貼近當代兒童的審美。難能可貴的是,新版一年級上冊教材的版式擁有更多的留白,讓兒童閱讀起來眼睛更加舒適,充分顯示了對兒童身體健康,特別是用眼健康方面的生命關注。
三、尊重兒童權利,引領教師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
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更要尊重兒童的權利,這是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所表述的基本理念。享有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是每一個兒童的基本權利。新教材的使用對教師提出了新的素質要求,即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各地教材在幾次修訂中,都在不斷深化對兒童權利的認識。此次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刪減了部分照片,并用圖片替換等,表現出對于尊重兒童權利的重視,并為兒童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與想象空間。
1. 刪
舊版一年級上冊教材選取的53張照片中有34張涉及真實兒童的鏡頭,占照片總數的64%;而新版一年級上冊教材選取的20張照片中僅有6張涉及兒童鏡頭,占總數的30%。如此占比下降近一半的現象,再一次讓筆者看到了教材改版對兒童人格和個體生命的尊重與愛護。
兒童照片的使用本身涉及肖像權的問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即便是征得兒童和家長同意后使用真實兒童的照片,無論是正面形象還是負面形象都可能會帶給當事兒童無形的壓力:正面形象的兒童是不是就不能犯錯?否則同班同學等身邊的人也許會指責他們“拍一套,做一套”;負面形象的兒童(據筆者了解幾乎都是依據舊教材要求擺拍的)是不是就總是犯錯,不能進步?否則同學等身邊的人也許更會指責,甚至取笑他們是天生的后進生。無論是教材編寫亦或是教學素材的選取,我們都應謹慎使用真實的兒童素材,注重保護每一個兒童的尊嚴和權利。
2. 替
舊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教材使用了53張實景照片,而新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僅使用了20張,實景照片數量大幅下降,并用圖片替換了部分照片。
例如,舊版一年級上冊教材第一課“開學第一天”,選用了一張紅衣小女孩背書包站在學校跑道上的照片;而新版一年級上冊教材第一課“上學啦,真高興”使用了一張圖片作了替換。相對于寫實性較強的照片,這張圖片描繪了一個小男孩背著書包站在鏡子面前的形象。兒童在學習時可以把小男孩想象成自己或者自己的親朋好友,從而給予兒童更大的想象延展空間。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都在嘗試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選取符合地方教學實際和班級兒童學情的資源。《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以基礎性的行為規則和法律常識為主,側重法治意識、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這要求一線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教育素養,在開發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強化對每一個兒童權利的尊重。
康德說:“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這位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的話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表達了對人類尊嚴的重視。正確的兒童觀必然是回到人本身,給予教育對象――兒童以充分的尊重,認可兒童是一個個鮮活、獨立的生命個體,而不是成人的附庸。在道德與法治的新旅程中,我們必須不斷深化對兒童立場的認識和理解,從兒童的身心發展實際出發,關注每一個兒童的生命成長和個性發展。
篇8
關鍵詞:案例教學 道德與法治 應用
案例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與實踐相關的案例,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課程中的內容,并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內涵。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課堂上的互動活躍性,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想結合,能夠提高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氛圍中真正理解到課程的內涵,從而幫助初中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同時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關于案例教學中案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采用的原則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初中課程,主要是為培養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能夠養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通過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理解該門課程的內涵。在教授該門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合適的案例,來提高教學效果。這其中就涉及到教師如何去選擇合適的案例,關于案例的選擇,可以采用如下幾個原則:
1.能夠體現正確的價值導向。《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對此,在應用案例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選取合適的教學案例,案例必須具備明確的是非立場觀點,同時需要包含合適的道德立場,能夠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導,讓學生明白正確的是非觀。《道德與法治》該門課程時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法制觀,通過選用具有正確價值觀的案例,能夠讓學生明白是非,能夠通過案例向學生呈現什么行為是對的,是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錯的,是不能夠去觸碰的,從而讓學生能夠對是與非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2.案例要堅持貼近生活現實。《道德與法治》課程所涉及到的都是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內容,都需要緊扣生活。對此,關于該門課程,采用案例教學中,同樣也對于案例教學中所引用的案例也需要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教學案例必須是源于生活并實際反映現實生活。來源于生活的案例能夠讓學生從書本上了解到實際生活,而不是僅僅只知道書本理論知識。貼近生活的事件,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現實生活,讓學生更加了解實際生活的現實。
3.案例要緊跟時展步伐。在案例教學中,所選取的案例需要緊跟時展的步伐進行更新,必須是能夠反映當下的實際生活的案例。關于道德與法治,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出現變化,對此,必須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趨勢來進行案例的更新。教師在選取案例中,通過選取一些最新的熱點案件,讓學生能夠了解時代的道德和法治的發展。
二、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功能
1.思導學的功能。案例教學法,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對學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案例教學發通過選取合適的案例應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法治觀點,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案例教學法,對學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師能夠通過案例法來帶動學生在案例中學到知識,明白法治中的是與非。案例法能夠起到一種導學到思的功能,能夠帶動學生在案件中去思考,在思考中讓初中學生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
2.激發體驗的功能。案例教學能夠讓學生通過學習案例,來領會案例與寓意。案例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自己去領悟,從而讓學生自己通過案件去明白對于現實生活中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哪些行為是值得提倡的,通過案例法,讓學生在案件中去體驗。
三、案例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方法
在精心挑選合適的案例之后,就需要教師通過采用合適的方法來進行案例的教學。案例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講案例在課程課堂上加以應用。關于如何應用,可以采用如下幾種步驟進行。
(一)優化師資隊伍
首先,關于案例教學,需要配備一些比較專業的教師隊伍,需要教師即具備法律相關知識背景,同時也需要教師具備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面的背景。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的角色比較重要,對此對他們的要求也比較高,教師自身的理論素質、政治修養、道德品質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都會對案例的分析產生影響,只有配備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對案例進行剖析講解,讓學生能夠理解和認同。對此,培養一支道德品質高尚、理想信念堅定,具有睿智的觀察力和洞察力、明智的分析力和判斷力的師資隊伍,是保證案例教學實施的關鍵。因此,學校應對培養專門的優質師資隊伍,從而能夠更好地上這門課程,讓學生能夠成為一個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和明辨是非的正直的人。
(二)選擇典型的案例
案例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案例的選取,前面已經談及關于案例選取的幾項原則,對此,教學在課堂講課過程中,需要從這些符合要求的案例中選取最為典型的案例,通過該案例來為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知識。教師在授課前,需要根據課程內容對案件進行篩選,從而使得課程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引導學生去思考
教師在為學生授課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思考得出來的知識能夠更加印象深刻。我們都知道,知識的學習主要是看是否能夠被學生所靈活應用,而不是看到底給學生講解了多少,知識只有通過應用才能被學生掌握。案例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案例進行闡述,讓學生自己對案件進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需要給學生以提示,引導學生去思考,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力,從而達到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目的。采用引導學生去思考,采用啟發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背后所要表達的含義,讓學生在案例所提供的特定的、真實的情境之下,通過教師提問、平等對話等方式來帶動學生思考,這種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自己主動思考,成為課堂上的主要角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思考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明辨能力,同時也能掌握知識,讓學生在探究和思考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道德辨別力。
篇9
文/耿引循
《老老恒言》云:少視聽,寡言笑,俱足寧心養神,即卻病良方也。《廣成子》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老老恒言》說:老年人應該少看、少聽、少說、少笑,一心一意地寧心養神,這才是健身祛病的最好方法。《廣成子》中有:不把神浪費在看和聽上,保守元神,使心處于一種寧靜的狀態,人的身體自然就健康了。
少看、少聽、少說、少笑,這種養神的方式,簡言之,就是閉目養神。
中國傳統養生觀認為,視、聽、言、動,都屬于外向的消耗;閉目塞聽、不思不動、精神內守而不外泄,則是內養。《黃帝內經·素問》指出:“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靜則神藏,躁則神亡”,講的是寧靜可以使元神收藏,身體健康;而躁動則讓元神耗散,容易生病。尤其當人到老年時,陰陽氣血均不如前,過動、多耗是不利于健康的,而閉目養神實在是一種非常適合老年人的養生方式。
閉目養神時,雙目微合,排除外界各種干擾,使自己處于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
堅持閉目養神,就是在給我們的生命節約能量,減少消耗,從而達到保護陽氣、護守、延緩衰老的目的。
童心·蟻食·龜欲·猴行——古人的抗衰四法
文/趙鐵鎖
《黃帝內經》中有很多具體抗衰延壽的方法,比如“精神內守”、“形勞而不倦”、“高下不相慕”等,后來人們根據這些記載進行延伸,整理出了一套系統的方法,這就是“童心、蟻食、龜欲、猴行”四法。事實上,這套方法不僅有利于健康,對女人的容顏也有很好的幫助。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
1.童心:生命永葆青春的保證
童心是一劑抗衰老、保健康的良藥。很多女人看起來要比同齡人年輕得多,她們有一個共性:都有一顆不老的童心。科學研究也已經證實,保持童心是抗衰老最重要的秘訣之一。
2.“蟻食”:節制、節律、節忌
“蟻食”是說吃飯時像螞蟻那樣不挑食、不多食。如果將這個概念繼續延伸,可以用飲食有節來概括。
所謂“節”,一是節制,指節制飲食;二是節律,指飲食要定時定量;三是節忌,指要忌口,身體不需要的、對病情有妨害的、不清潔衛生的飲食,均為禁忌。
飲食有節首先要注意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科學飲食觀需要重視飲食節忌,五味能入五臟而起作用,如辛味多有發散和行氣活血作用,故能解表止痛化瘀,過剩則能散氣;甘味多有和緩及補養作用,故能養陰和中,多食則能變塞氣機,使腠理不通;酸味有收斂固溫作用,能治久瀉、脫肛和遺精,多食則易使筋攣;苦味有燥濕和瀉下作用,故能除濕瀉火、通便健脾,多食則寒中;咸味有軟堅潤下作用,能散結、治痰核瘰疬、通便等,多食則導致血凝。
3.龜欲:莫讓心房惹塵埃
烏龜因其壽命之長,向來被養生學家視為祥瑞的象征。我們在養生保健中要向烏龜學習與世無爭的胸襟和一無所求的淡泊。 “龜欲”說到底還是調節情緒的問題。對女人而言,不良情緒可能給各種損傷容顏壞分子大開方便之門,成為影響心理和生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女人一定要學會正確面對生活,擺脫壓在心頭的重擔,讓心靈得到解脫。
篇10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互動式 教學模式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互動式課堂教學概述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本來是一項集思想、教育為一體的科目,他不僅在思想上教育學生,對學生在思想中循循善誘,讓學生在該年紀有一個良好的思想觀念,更在教學上讓學生燃起教學興趣,更好地學習基礎知識。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利用老師教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方式,不僅起不到上述作用,而且讓學生漸漸失去了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初中課堂中引進互動式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將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為師生課堂互動過程,叫教學是為動態的發展過程。這種模式讓師生之間不再是傳統的古板模式,而是讓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形成學習者和教學的互動,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學習更加感興趣,而且可以快速的學以致用,學習效率更高。在現在的條件下,很多學校都已經開始應用這種互動式教學模式,而且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相對于小學階段來說,這個階段的學生在思想上以及心理上都有很了很大的成長,隨著年齡的不斷成熟,對社會中的事物認知能力也有了自己的見解。而且隨著之前教育基本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他們對傳統模式產生了厭倦,再使用傳統模式來教學已經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互動式教學模式正好滿足了這個階段學生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利用各種情景等教學方式,讓孩子在老師的帶動下融入到各種情景中,在各種自我探索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這樣不僅使得教學更加簡單,而且更加容易的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但是,互動式教學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仍處于初級階段,還需要我們的學者以及老師不斷探索。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師交互性教學模式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所謂案例教學法就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基礎上,通過案例對課文中的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通過類似聽故事的方式學習課本中的知識,通過案例感染學生、引人入勝。自覺學習課本中的知識。
例如,在《對社會負責》一課中,老師可以選擇一個案例結合課本進行講解。先把陳光標的故事講解給同學們聽,然后針對故事通過幾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以及對任務、知識的認識理解。你們佩服陳光標嗎?想不想成為他這樣的人?為什么他可以得到人民的愛戴和尊重?讓學生自然而然地人是到對社會負責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利用這種師生之間的良性循環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互動性教學模式下,老師不再是之前的引領著和權威,而成為和學生一起的參與者和引導者。老師與學生之間不再是之前的問答交流方式而是一種新型的探討方式,讓老師和學生成為朋友,師生互動,互相啟迪。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需要老師更多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不斷積累。
2.辯論法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生活,這是教育家杜威很早之前就有的觀點,但是在當時很少有人理解,在畢竟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是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但是,現在看來,教學本就是生活得一部分,我們往往通過生活中的人和事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只是,生活這個大講堂所傳授的知識沒有特定性。我們通過這樣的事件啟發教學模式,從而有了辯論法教學模式。辯論法教學模式就是將課堂生活化,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知識點,引入當下生活中的案例,和學生一同探討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各抒己見,在辯論中,讓學生明白課文中所講授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這種辯論法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獨立性。
3.模擬法庭式教學法
所謂模擬法庭式教學法就是情境教學的一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已經開始涉及很多法律法規學習,在學習這些方面的知識時,利用前面提到的兩種教學方式很多時候找不到相應的案例,然而枯燥地講授課程又不能很好地起到很好地教育效果。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模式法庭式教學法對該法律知識進行講解。
例如,我們接觸到的“三鹿奶粉”事件,可以采取模擬法庭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案件之后,在課堂上進行審理,學生通過分組的方式充當檢察官、審判員、審判長、律師、原告以及被告等。讓學生在自己的角色中充分發揮,在角色扮演中了解整個案件,并在互動中學習了解各種法律知識,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讓學生對學到的法律法規有一個更加確切的認識,增強法制意識。
三、結語
互動式教學模式還處于初級階段,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貼近生活的獨特性,讓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變得容易許多。面對其他課程以及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長久發展來說,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文希望可以為道德與法治課程互動式教學模式起到些許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開秀. 初中思想品德“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4.
[2] 王雙燕. 初中思想品課互動式教學法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