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環境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生態環境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市生態環境的特點

篇1

所謂生態城市應該是指在城市總體發展的戰略和目標研究、重點資源時空分布研究、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研究、生態系統敏感性分析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城市市域生態分區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態調控單元劃分。含人口控制、城市開發強度控制、污染總量控制、環境功能區調查、生態補償策略和生態重構方案等。

1 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

造成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它主要來自于三大壓力:

人口壓力:中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中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于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生存和獲取利益的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工業化壓力:中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中國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后果。

市場壓力: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付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例如清潔水,良好的大氣環境),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并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氣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為了改變中國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應當采取刻不容緩的行動,否則,日益擴大的生態赤字將使其他領域所獲得的成績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2 加強城市的生態規劃確保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起主導作用的生態系統。城市中的一切設施都是人制造的,人類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費者主要是人類,而不是野生動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動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強。第二,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流通量大、運轉快, 是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絕大部分食物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城市中的工業、建筑業、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這些也必須從外界輸入,并且迅速地轉化成各種產品。城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其中的有害氣體必然會飄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間,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絕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統的凈化能力自然凈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時進行人工處理,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系統不論在能量上還是在物質上,都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這種高度的開放性又導致它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同時會對其他生態系統產生強烈的干擾。

要想建設好生態城市,必須加強城市規劃,其規劃不僅僅局限于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城市規劃過程中,而是將其思想滲透于各個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規劃生態化,也就是既考慮到現今的生態關系和生態質量,又要考慮到城市未來的生態關系和質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3 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

3.1 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

鑒于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態應該把凈化大氣、保護水源、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維持碳氧平衡、防風防災、調節城市小氣候環境等生態功能放在首位;并應從滿足人體尺度,為人類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觀賞休閑等需求作為建設重點;從偏重于視覺效果轉向注重人體身心健康角度綜合考慮,強調人居環境,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相互協調。

3.2 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

通過建立穩定和多樣化的植物群落,達到傳承文明,師法自然,景觀多樣,應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樹種資源和生態位資源,形成不同類型的城市生態系統,既滿足人們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態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3.3 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

科學配置,完善城市生態的類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統生態總量,發揮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優效益,實現生態系統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充分提高整個城市的總體功能。

3.4 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據不同地段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質量,確定適宜的環境結構,選擇應用具有主導功能特點的構思,進行城市生態環境的合理布局。借鑒本土建筑特別是建筑群落的優點,突出生態建筑群落模式的特點,完備優化城市結構。

4 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的規劃內容

4.1 規劃的框架:

4.2 規劃模式的配置:

根據城市生態環境類型主導功能目標進行城市結構、模式配置的設計,以實現綜合功能優化為目的,利用豐富的小區多樣性進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復層結構模式、多樣式混和結構類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環境。在因地制宜、體現生物多樣性的原則基礎上,更加注重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建設主旨,在注重景觀效果的同時,把提高生態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態定位理論,營造多種模式的城市生態配置類型,滿足城市建設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視線誘導、遮光、緩沖的基礎上,注重生態隔離、噪音隔離、抗污染、抗灰塵等生態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導功能、隔離主導功能、美觀主導功能、文化主導功能、生物多樣性保護主導功能的城市生態交通環境。

篇2

1.1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信息系統

北京市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信息系統以萬米單元網格為基礎,將東城區25.38km2劃分成10個街道、137個社區、1593個網格單元。該系統將城市管理內容詳細劃分為六大類56種城市管理部件和七大類33種城市事件;并由350名城市管理監督員對所分管的萬米單元實施全時段監控,同時開放了公眾參與電話平臺、短信平臺和網上平臺,鼓勵公眾參與城市環境管理。該系統集成基礎地理、單元網格、部件和事件、地理編碼等多種數據資源,通過多部門信息共享、協同工作,實現對城市市政工程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市容環境與環境秩序的監督管理[16]。該模式對城市管理空間、管理對象、管理方式和管理主體進行了科學詳細的劃分,創新了城市管理信息實時采集傳輸手段,不僅實現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標準化、精細化、動態化,提高了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效率與城市管理水平,也實現了對市民的意見、心聲進行實時的收集與反饋[17]。東城區城市市政監管系統從2003年建立至今,積累了海量數據,從微觀上反映了人類活動與城市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17]。

1.2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本文用于分析和挖掘的數據資源主要來自以下3個方面(表1)。(1)城市綜合監管系統監測數據本文工作主要依托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信息中的部件問題數據庫開展。城市管理部件是指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區域內的各項設施,包括公用設施類、道路交通類、市容環境類、園林綠化類、房屋土地類等市政工程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18]。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信息所涵蓋的城市管理內容,包括對市政工程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的規劃、建設、管理、養護與維修(包括城市道路、橋涵、排水設施、照明設施及其附屬設施等);以及對市容環境與環境秩序的監督與管理[19]。一般來說,該監管系統所獲取的上報條目包含以下5個方面的信息:a)問題基本信息:問題編號、上報時間、上報人員、問題來源;b)問題描述:詳細描述、問題狀態、問題類型;c)問題位置:問題所在城區,街道,社區、地理坐標;d)責任區劃與處理部門:單元與責任網格、派遣處理人員、處理部門、舉報人信息、是否需要專業部門;e)問題核查、處置與反饋:問題延期時長、核查反饋。(2)東城區綜合監管系統的空間數據基礎為將2009年的市政綜合監管系統所監測的屬性數據匹配到相應的空間位置,本文采用原東城區(尚未與崇文區合并)的行政邊界數據與相關地形圖,將所有監管系統條目所涉及的地理坐標全部轉換成矢量數據并制作成圖。(3)實地調查和復核數據為準確分析城市綜合監管信息條目中所反映的城市管理問題發生的現場場景,及其與城市生態系統各要素的對應關系,本研究于2011年6—10月間在研究區域內對隨機抽取的200多個相關條目進行了實地調查和復核,對其周邊的生態環境要素進行了調查,以便就某一具體城市管理部件與事件的生態學意義進行分析。

1.3數據分析方法

1.3.1基本思路

由于城市生態系統是一種特殊的人工生態系統,人類活動不但受制于這一系統,也對其組成和功能有著直接和深遠的影響。雖然市政監管信息著眼于對市政管理,但其服務的對象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關鍵因素———人。因此,本研究假設海量的城市綜合監管數據,能從微觀上反映了人類活動與城市生態環境的相互影響,體現人類活動與城市生態系統間的相互摩擦的焦灼點(表現在各類部件、事件問題),而各獨立、微觀的部件、事件問題通過逐步累積和放大導致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涌現;反之,如果城市人類活動與城市生態環境要素處于科學配置、和諧運行狀態,則城市趨于其可持續發展和運行模式(圖1)。北京市東城區市政監管系統從2003年運行至今,積累了海量數據,每一條上報信息均帶有詳細的問題描述、空間地理坐標、管理責任者、處理時長等信息,隱含著大量該區域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信息,能有效支持對東城區城市生態系統復雜性和規律性的研究。

1.3.2歸類分析法

結合市政監管信息每一條上報條目的詳細屬性,深入挖掘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復雜性、管理部件的復雜性、以及與人類活動關系的復雜性。采用歸類分析法并將其劃分為七大類:水、土、氣、聲、視覺污染、固體廢棄物和城市綠地系統退化,并結合所發生城市管理部件與事件的場景和東城區城市生態系統復雜性特點進行分析。

1.3.3空間關聯關系分析

在ERDAS2011軟件平臺下對北京市東城區遙感影像進行預處理,包括數據的配準、裁切等,遙感影像主要作為背景圖直觀反映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所處的空間位置與綠地系統和水系的關系。同時,在ArcGIS10.0平臺下,導入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數據自身所帶的地理坐標信息,將其與轉化為矢量數據,并與地形圖、專題圖和預處理后的遙感影像進行疊加分析,以探討東城區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發生的時空分布規律。

2結果與分析

2.1城市管理部件發生問題的規律性

數據統計表明,2009年6月1日至11月30日的183d時間內,北京市東城區共發生部件問題5028起,每天約27起,每天每平方公里約發生1起。其內容也涵蓋了公用設施類、道路交通類、市容環境類、園林綠化類和房屋土地類5個大類、54個亞類(表2)。這五大類城市管理部件中,有以下特點:(1)公用設施類產生問題的數量占54%,遠高于其他4類部件,其中各類電力、雨水、污水、通訊井蓋的缺失占45%。我國城市中很多市政基礎設施同時也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如其中雨水箅子堵塞問題占了22%,這一問題更直接反映了城市水環境污染、噪聲污染和城市內澇等問題的根源;(2)市容環境類部件問題數量約占總數量的20%,種類集中在垃圾收集設施和公廁等,從城市生態環境角度分析來看包括固體廢棄物堆放、污水外溢、異味,及對景觀環境視覺污染等影響,間接體現出能量流和物質流過程中的不通暢;(3)園林綠化類的部件問題占總數量的17.1%,涉及的問題包括植被枯死對城市景觀的影響、枝條斷落產生的安全隱患,從某一側面反映城市綠地系統所面臨的風險和退化問題;(4)道路交通類的部件產生的問題占8.38%,但其亞類型較多,產生的環境影響主要是在城市景觀視覺方面,以及少量污水外溢等環境問題;(5)房屋土地類部件產生的問題最少,且只涉及一種管理部件,反映的環境影響主要是宣傳欄破損、脫落等對城市景觀環境視覺的破壞。

2.2城市管理部件異常所影射的城市生態系統復雜性

2.2.1城市管理問題類型的多樣化源于城市生態系統的復雜性

城市生態系統在人類高度控制下,其結構、過程與功能受到人類活動干擾極為強烈。城市市政綜合監管系統中每一條微觀的、與城市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部件問題,都可視作“城市病”的癥狀,為根治城市環境問題病灶,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方向。例如,城市水環境污染問題可由城市部件中自然或人工河流、湖泊的清潔度,有無發臭水體,有無水華等現象反映出來;城市洪澇問題多源于雨水箅子、污水井蓋的堵塞,可由平時或雨后雨水箅子是否堵塞、街面是否有積水現象反映,同時城市綠地可以起到滯洪的作用;園林綠化部件中的行道樹能有效滯塵,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并有效減弱交通噪聲;城市固體廢棄物問題的嚴重性可由垃圾箱數量、滿溢程度、是否能及時清理等體現;城市光污染問題可由公用設施部件中路燈、景觀燈、地燈等部件反映;城市景觀視覺污染主要來自破損的市政設施,如宣傳欄、垃圾箱、以及堵塞的化糞池等。按照這種規則,本文歸類了東城區綜合監管信息所體現的生態環境問題。結果表明,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系統中有44.95%的部件問題直接涉及城市生態系統的關鍵要素,這里將其初步劃分為水、土、氣、噪聲、光污染或視覺污染、固體廢棄物和綠地生態系統退化等七大類要素。而進一步通過上報條目的內容描述,或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的職能部門來看,其他問題也全部間接涉及到城市自然、社會和經濟這三個子系統的關鍵要素。圖2直觀描述了東城區2009年6—11月間,5028條城市部件問題中2260條所直接映射的上述七類生態環境問題的對應關系,這種相似的比例關系,體現了城市管理問題類型的多樣化與城市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密切相關。

2.2.2城市管理部件的復雜關聯關系導致城市生態系統復雜化

市政綜合監管信息能綜合體現城市生態系統結構上的多層次性、時空上的多尺度性、控制參量的復雜性和作用過程的多樣性特點。如城市水務系統的市政管理中,不僅涉及原有河湖等自然生態系統,也涉及排污河道、水閘等人工生態系統,還需綜合考慮城市其他基礎設施系統,甚至是隨供排水一起鋪設的各類電力、通訊、熱力等地下管線,以及化糞池等。城市內澇問題的產生,不僅源于不透水地表增加,綠地系統減少,更源于雨水篦子的堵塞和管網系統的老化等。又如城市綠地系統管理中,市政監管信息多反映的是行道樹部件的樹枝阻礙交通、遮擋信號燈等負面效應,無法將其滯塵作用、減小大氣污染和降低交通噪音的正面生態系統服務效應列為管理目標。從市政監管信息中對行道樹部件的問題認識,充分體現了城市生態系統要素在城市市政管理工作中的多義性和復雜性。

2.2.3城市管理部件問題的空間分布差異性體現其生態系統復雜性

城市景觀格局影響城市生態系統過程和功能,也導致各種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分布的空間異質性。東城區城市環境管理部件問題在空間上分布雖較為雜亂,但仍然體現出一些與東城區自然、社會、經濟系統密切相關的規律性(圖3),這些特點通過空間疊加與目視分析,表現出如下特點:(1)從整體來看,城市管理部件問題呈現沿交通網絡分布擴散的趨勢,使得城市生態系統也呈現復雜的線狀網絡。如在東華門街道辦,管理部件問題較為集中地分布在南北向和東西向道路上。從我國目前城市結構來看,道路網絡承載著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大部分功能,包括交通運輸、給水排水、供氣供熱、電力電信等線性公共設施多集中在交通網絡上,所以城市生態系統的能量流、物質流問題也呈線狀特征集中分布在交通網絡上,這使得多種生態環境因素復合疊加、高強度地聚集在某一脆弱地帶,繼而造成城市生態系統復雜性與脆弱性并存的現象。(2)城市管理問題呈聚集效應,且在不同類型城市功能區表現不同,這種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體現著城市生態系統的復雜格局。如東華門街道辦西邊為天安門和故宮博物館所在地,雖然白天游人流動強度極大,但由于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和夜間實際居住人口密度較低,使其相對管理部件問題較少。而在重要商業中心王府井所在地,人流、物流高度集中,產生了大量部件問題,與之對應的是該地區透水地表面積較少,熱島現象也十分明顯。同樣在朝陽門街道辦,因娛樂、餐飲業較為集中,綠地系統配置較少,產生了較多噪聲污染、光污染和水污染問題。但在香河園街道辦事處轄區,因有地壇公園、青年湖公園、柳蔭公園等大量綠地和成熟社區,生態系統相對穩定,管理部件問題相對較少。這些現象表明,城市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復雜性與發揮不同城市功能的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文化區、行政區、綠化區和公共活動區有著密切關系。雖然影響城市生態系統格局的空間因素復雜多樣,也受歷史、經濟、社會、城市規劃管理措施等思想的影響。但通過東城區城市管理部件的空間分布特點來看,城市生態系統的復雜性被深層次的體現在城市管理與運行的監管系統之中,也就是說,城市管理問題與城市生態系統的演變過程密切相關。

3結論

篇3

【關鍵詞】城市控規;生態規劃;方法

城市控規階段生態規劃相對于城市總規階段生態哦規劃具有一定的優勢,在進行生態規劃建設時要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選擇因地制宜的規劃方法,使生態規劃建設高效開展,與此同時還要不斷開發生態新資源,增加生態多樣性,使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更加完善,促進城市化生態建設的美好進程。

一、城市控規階段生態規劃的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所進行的城市生態規劃一般都是針對城市總規階段,并沒有對城市控規階段加以重視,然而城市總規具有周期長及空間尺度大等多種局限性,其規劃中所涉及的諸多內容也較為粗略,只是對其進行宏觀上定義,無法對城市生態環境進行科學治理及控制。

現在城市控規的生態規劃建設的法定地位已經逐步確立,部分城市局部地段的生態環境急需控規的引導及治理,進行城市控規階段的生態規劃已成必然趨勢,它能夠有效控制生態環境破壞,讓生態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促進了城市生態環境建設。

城市控規階段生態環境要全面落實開展,需要從兩個層面展開,分別是城市總規及城市詳規,保證城市控規生態規劃的有效實施,與城市總規階段相比不同的是總規階段是從宏觀上看問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控規階段則是以一種中觀尺度的方式看待生態狀況,城市控規生態規劃能夠對生態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降低生態建設中的土地及能源消耗,對優化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城市控規階段生態規劃的方法

1.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方法

就城市詳規階段而言,城市詳規建設忽略了土地資源其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場地等自然條件,難以形成良好穩定的生態局面。在城市控規生態規劃中運用景觀生態規劃的方法,全面考慮所規劃區域中自然因素及生態服務等,比如水系、景觀、植被及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因素,對于土地資源利用的規劃,對于一些地區可以采取空間規劃的方式,始終保持綠化系統與自然因素之間的關系。另外,在規劃區周邊還可建立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物種多樣性,使整個生態環境呈現一種穩定的格局。

空間規劃策略是由四個規劃策略組合而成,分別為保護策略、防衛策略、創建策略及機會。保護策略是指保護生態環境原有的、未損壞的核心區及廊道,此策略部分城市在區域生態可持續發展建設中已經被采用;防衛策略就是在生態景觀設定緩沖區,從而達到維護生態景觀核心區的目的;創建策略是對于不穩定的生態系統來說的,在生態景觀周邊設置直通核心區的廊道,在其設置緩沖區,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機會是對于急需重建及修復的生態系統來說的,在景觀周邊設置緩沖區及廊道的同時,在每個廊道間設置具有支持性的景觀基質。

2.綜合資源規劃方法

綜和資源規劃方法主要是針對生態資源利用率較低這一問題提出來的,綜合資源規劃是根據開源節流的方法,從而提高生態資源利用率及維護生態多樣性的,它在生態規劃中更加注重生態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避免了生態資源的短缺現象。綜合資源規劃在傳統生態能源規劃的基礎上加入需求側管理的概念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的,是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生態資源有效利用的有效方法。基于綜合資源規劃方法的諸多優點,應將其廣泛應用到城市區域生態規劃建設中,在區域生態規劃中應用此方法時,需要結合區域特點因地制宜的進行生態規劃建設,選擇適合的生態設計手段,從而實現生態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合理分配。

3.生態補償方法

目前我國城市總規生態規劃,對生態環境建設并沒有太大的導向性作用,而城市控規階段生態規劃不僅能夠節約資源,提高生態資源利用率,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予生態規劃一定的指導性。在城市控規階段生態規劃建設中對于一些生態破壞問題要及時進行生態補償,生態補償貫徹的是自然與社會的雙重理念,從社會角度出發,生態補償為了維護生態環境各資源之間的利益對生態環境中存在問題進行調整,使整個生態系統更加系統化,科學化。

三、城市控規階段生態規劃的具體步驟及城市控規方案

在城市控規階段生態規劃過程中,并不是毫無規律可循,在生態環境建設修整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驟來規劃實施,保證生態規劃建設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減少生態環境治理誤差,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城市控規階段生態規劃的具體步驟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生態調查與評估

在城市控規階段及西寧生態規劃之前,首先,應對所要規劃的區域進行生態調查,全面了解該區域的生態現狀及特點,主要對區域生態環境及人工生態要素,將調查結果在區域生態規劃之前進行分析與研究,從而確定合理科學的生態規劃方案,保證生態規劃方向的正確性。其次,應該對該區域的總體規劃及局部區域規劃進行合理劃分,使其適應區域特征,充分利用生態規劃治理方式,旨在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完善生態環境建設。再者,需要對生態規劃區域整體的生態狀況進行有效分析與評估,從而生態規劃區所應該運用的生態規劃方法,運用合理,因地制宜的規劃方法,有利于保護生態多樣性,對城市的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城市控規方案及生態規劃方案的確立

城市控規方案與生態規劃方案的確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在城市控規階段進行生態規劃建設時,需要對城市7個生態系統進行統一規劃,這樣才能實現生態規劃的有效性及普及性。7個生態系統規劃分別為土地資源利用生態規劃、生物多樣性規劃、水資源保護、綠色交通規劃、能源規劃、綠色建筑規劃以及環境保護規劃。另外在方案確立之前還要對以往各生態系統規劃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果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城市控規方案及生態規劃的實施方向,規劃方案要有一定的可實施性,能夠帶動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為城市創造一個良好的形象。

3.城市控規階段生態規劃指標的確立

各城市對其內部的生態環境指標都有一定的要求,在生態規劃建設之前,應確立生態規劃區所在城市的生態規劃指標,原因在于生態指標直接影響著生態規劃方法的使用,必須準確了解城市生態指標,才能更好對城市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解決,使其與該城市生態規劃指標相適應。將城市生態指標與生態規劃方案進行有效結合,實現城市土地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生態資源利用率,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循環發展。

四、總結

城市控規階段生態規劃現如今雖已有一定的法定地位,但并非法定規劃,在規劃實施中沒有法律約束力,易形成規劃中流于形式的局面,我國要使城市控規階段生態規劃有效開展,就要制定相關的法律,讓城市生態建設者引以重視,從而更好的貫徹落實生態規劃建設,提高城市土地資源利用率,建立完善的生態系統,使城市生態呈現一片生機之相。

參考文獻:

[1]馬世駿,王如松.中國低碳型生態城市規劃趨勢探索[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低碳城市,2010,3(2):89-90.

[2]饒 戎.基于城市規劃的生態規劃方法[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08):167 -170.

[3]顧朝林.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J].城市發展與規劃國際論壇論文集,2010,8(11):118-119.

篇4

關鍵詞:城市規劃 生態性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戰略、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如何打造一個城市的風貌、建設一個和諧、生動、合理的空間體系,是現在規劃建設中十分熱門的話題。城市規劃必須注重個性特征,城市個性是一個城市的特色,是獨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識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的個性特色已湮沒在程式化的鋼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由于城市所處的空間地理位置、地形條件、氣象條件和自然環境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城市環境空間形態,提供了每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環境空間特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充分認識該城市的山、水、林和風景名勝等自然景觀要素,發掘、保護、利用、開發、改造自然環境空間特色,在共性中找出個性,圍繞個性建設特色城市。與此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的和諧與持續發展的戰略。

一、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現狀

1 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目前,我國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而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

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發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

2 .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

造成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它主要來自于三大壓力:

人口壓力:中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中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于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生存和獲取利益的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工業化壓力:中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中國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后果。

市場壓力: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付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例如清潔水,良好的大氣環境),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并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氣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為了改變中國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應當采取刻不容緩的行動,否則,日益擴大的生態赤字將使其他領域所獲得的成績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二、我們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應對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的措施

1加強城市的生態規劃確保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起主導作用的生態系統。城市中的一切設施都是人制造的,人類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費者主要是人類,而不是野生動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動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強。第二,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流通量大、運轉快, 是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絕大部分食物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城市中的工業、建筑業、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這些也必須從外界輸入,并且迅速地轉化成各種產品。城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其中的有害氣體必然會飄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間,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絕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統的凈化能力自然凈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時進行人工處理,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系統不論在能量上還是在物質上,都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這種高度的開放性又導致它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同時會對其他生態系統產生強烈的干擾。

要想建設好生態城市,必須加強城市規劃,其規劃不僅僅局限于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城市規劃過程中,而是將其思想滲透于各個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規劃生態化,也就是既考慮到現今的生態關系和生態質量,又要考慮到城市未來的生態關系和質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2 加強城市規劃確保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在城市化進程中,人類將大多數野生生物限制在越來越狹小的范圍內,同時也將自己圈在鋼筋水泥和各種污染構成的人工環境中,遠離了人類祖先所擁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環境,產生了種種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是我們在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的重要課題。城市規劃中對城市生態環境越重視, 城市生態環境就會朝著人們理想的方向發展,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就會不斷改善。

3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內容和目標:

3. 1 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

①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

②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

③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

④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3.2 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的規劃內容

①規劃的框架:

鑒于城市的土地的寶貴性,用“土地換生態”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走的道路。從目前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的現狀分析,迫切需要建設生態問題相對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養、農田的土地利用;同時從城市發展以及人們對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進具有一定規模的、多種功能的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布局。

②規劃模式的配置:

篇5

當這種生活污染超過了城市生態系統自身凈化能力之后,一系列的城市問題將會凸顯出來,像是經濟衰退、交通擁堵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也會被引發,若任其發展下去,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被嚴重影響,城市的正常的社會和經濟功能將嚴重受阻,并將極大地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為了使城市的質量和競爭力得到提升,為了更進一步地解決這些問題,使城市化給人類帶來的物質享受更充分、信息交流更高效、生活設施更便利,建設生態城市就是我們唯一的出路。“生態城市”已經成為國際第四代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尤其在21世紀的城市發展階段,更是顯得尤為突出。

2生態城市建設規劃設計原則分析

2.1關于要滿足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如今,城市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的矛盾日益明顯化。對于生態城市建設來說,首先要做到的是對城市自然環境的有效保護措施,像是凈化大氣、積極保護好水資源等。筆者在這里還要著重強調的是,我們要進一步防止城市熱島效應的發生,全面維護好城市中的碳氧平衡。事實上,這些調整都是以人的需求為核心的,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從生態城市建設來說,我們要進一步增強城市的生活和休閑功能,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為便利的環境,真正讓人類的生活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融為一體。2.2關于要注重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原則通過建立一個穩定和多樣化的植物群落,實現文明的自然遺產以及景觀多樣性。形成不同類型的城市生態系統,充分利用樹種資源和生態位資源,不僅要滿足不同的人的文化和生活的需要,而且還提供一個生存生活環境的不同的生態環境,并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2.3關于要強調整體效果系統優先的基本原則。通過科學配置,最大限度提高系統生態總量,改善城市生態的類型和布局,實現生態系統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發揮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優效益,充分提高整個城市的總體功能。2.4關于要突出本土特色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根據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質量確定適宜的環境結構,選擇應用具有主導功能特點的構思,借鑒本土建筑特別是建筑群落的優點,進行城市生態環境的合理布局,突出生態建筑群落模式的特點,進一步優化城市結構。

3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內容分析

3.1規劃的框架。從目前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的現狀分析,“生態用地”的道路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針對城市土地的價值,迫在眉睫的是建立道路、河流、農田水利等。同時,從城市發展和人們的不同需要出發,城市功能、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具有一定規模和多種功能并以有序的方式提升。3.2規劃模式的配置。根據城市生態環境類型,以實現綜合功能優化為目的,主導功能目標進行城市結構、模式配置的設計,在因地制宜、體現生物多樣性的原則基礎上,由細胞的豐富多樣性,形成多層復雜結構模型和多風格混合結構類型,在注重景觀效果的同時,更加注重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建環境科學120科技創新導報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設主旨,把提高生態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城市生態環境規劃模式的6種配置模式:(1)水系城市生態環境;(2)丘陵城市生態環境;(3)平原城市生態環境;(4)核心城市生態環境;(5)重點城市生態環境;(6)山川城市生態環境。

4生態城市規劃要點分析

4.1關于要進一步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的方方面面。對于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來說,一定要把握生態城市設計方向,從實際出發深入完善現代城市生態化建設的基本目標,并從這個角度出發凸顯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以及城市風格的基本特色和潛在吸引力。綜合來看,生態城市規劃的內在要素包括三方面的具體內容:(1)城市景觀設計;(2)城市產業涉及;(3)城市住區設計。從目的性來看,城市景觀設計的基本目的性在于構建建筑和園林景觀為核心的主要內容。4.2關于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提升我國城市交通規劃水平。上文中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論述分析,那就是城市交通就像是城市的基礎性動脈所在,嚴重影響著城市的發展。相關統計資料進一步顯示,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這在帶動我國現代化建設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問題,就像是城市人口眾多和大量私家車發展過于迅速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導致我國城市交通和空氣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所以,對于城市交通來說城市生態是尤為重要的措施所在,我們必須要進一步樹立交通有限的意識,在整個發展規劃過程中努力發展公共交通以便獲得相應的法規和經濟支持,從實際出發,加入深入的精致機制,充分鞏固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的重要地位。4.3關于要進一步加強我國城市綠化建設。事實上,對于生態城市建設來說,城市綠化建設是核心內容所在。從這個角度出發,如何進一步合理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全面劃分綠化用地的具體范圍,深化城市綠化結構,提升城市區域的綠化率就成了人們所要綜合性考慮的核心內容所在。另外,文中在這里還要著重強調的是,我們必須合理地對城市的綠化點、線、帶進行合理化布局,深化城市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規劃建設策略。

5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策略分析

生態產業建設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生態工業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文化的建設。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矛盾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在城市的發展中,我們應該合理科學規劃城市,改變傳統產業的發展模式和資源利用率的方法,逐步實現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全項發展。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生態產業是按照生態經濟的原理和重視經濟的規律,組織起來的系統的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絡型進化型產業。生態工業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的理論依據為生態工業、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它主要包括4個方面:資源的重用,減少資源利用率、能量的非碳化,工業生產和經濟活動的非物質化,其理論方法有3種:面向產品的生命周期評價分析法、面向物質的工程代謝分析方法、面向區域的生態工業系統集成方法。資源回收的關鍵是解決資源與環境之間矛盾的關鍵所在,其主要的行為原則為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

6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城市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方向所在,對其深入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相關調查研究資料顯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和對于自身周圍環境環保需求的意識進一步增強,人們開始越來越追求一種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打造新時期人們生活的新環境。本文中做了大量的走訪調研工作,本文也是一些心得體會所在,希望能起到借鑒的作用。未來,我們更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現代化生態城市建設問題,努力完善其中的不足之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增磚添瓦。

作者:劉婧琪 李業德 單位:1.諸城市龍城中學 2.諸城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蔡云楠,李曉暉,吳麗娟.廣州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困境與創新[J].規劃師,2015(8):87-92.

[2]劉顏欣.生態城市規劃理論與建設技術研究[D].蘭州大學,2014.

[3]李浩.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中國范式”[J].城市發展研究,2013(12):69-75.

[4]沈清基.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基本理論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13(5):14-22.

[5]孫平軍,曾亮,修春亮,等.基于寒地特征的沈北蒲河生態城市規劃思考[J].城市規劃,2013(7):46-52.

[6]楊培峰,易勁.“生態”理解三境界——兼論生態文明指導下的生態城市規劃研究[J].規劃師,2013(1):5-10.

[7]李浩,李建東.生態城市規劃實效論——兼議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矛盾性與復雜性[J].城市發展研究,2012(3):53-57,88.

[8]常琳娜,高丹,周嘉.生態城市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以哈爾濱市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1(26):254-259.

[9]陸寧,陸路,霍小平,等.生態城市規劃方案的綜合評價[J].城市問題,2006(4):22-26.

[10]朱春玉.生態城市規劃及其立法理念[J].現代法學,2006(2):86-91.

篇6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系統;生態城市

1.我國城市規劃的定義

城市規劃建設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即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所謂城市規劃是指根據城市的地理環境,人文條件,經濟發展狀況等客觀條件制定適宜城市整體發展的計劃,從而協調城市各方面發展,并進一步對城市的空間布局、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綜合部署和統籌安排的一項具有戰略性和綜合性工作。所謂城市建設是指政府主體根據規劃的內容,有計劃地實現能源、交通、通訊、信息網絡、園林綠化以及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將城市規劃的相關部署切實實現的過程,一個成功的城市建設要求在建設的過程中實現人工與自然完善結合,追求科學與美感的有機統一,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共贏。

2.城市生態系統的意義

城市生態系統是城市居民與其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加工、改造而建設起來的特殊的人工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不僅有生物組成要素(植物、動物和細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組成要素(光、熱、水、大氣等),還包括人類和社會經濟要素,這些要素通過能量流動、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以及物資供應與廢物處理系統,形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

在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這一點與自然生態系統明顯不同。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能,在物質方面則可以通過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而達到自給自足。城市生態系統就不同了,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質,都需要從其他生態系統(如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同時,城市中人類在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大量廢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統內分解和再利用,必須輸送到其他生態系統中去。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系統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很大的依賴性,因而也是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由于城市生態系統需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中輸入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同時又將大量廢物排放到其他生態系統中去,它就必然會對其他生態系統造成強大的沖擊和干擾。如果人們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不能按照生態學規律辦事,就很可能會破壞其他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并且最終會影響到城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3.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現狀

造成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它主要來自于三大壓力:

人口壓力:中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中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于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生存和獲取利益的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工業化壓力:中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中國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后果。

市場壓力: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付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例如清潔水,良好的大氣環境),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并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氣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為了改變中國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應當采取刻不容緩的行動,否則,日益擴大的生態赤字將使其他領域所獲得的成績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4.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應對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的措施

4.1加強城市的生態規劃確保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起主導作用的生態系統。城市中的一切設施都是人制造的,人類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費者主要是人類,而不是野生動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動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強。第二,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流通量大、運轉快, 是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絕大部分食物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城市中的工業、建筑業、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這些也必須從外界輸入,并且迅速地轉化成各種產品。城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其中的有害氣體必然會飄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間,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絕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統的凈化能力自然凈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時進行人工處理,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系統不論在能量上還是在物質上,都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這種高度的開放性又導致它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同時會對其他生態系統產生強烈的干擾。

要想建設好生態城市,必須加強城市規劃,其規劃不僅僅局限于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城市規劃過程中,而是將其思想滲透于各個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規劃生態化,也就是既考慮到現今的生態關系和生態質量,又要考慮到城市未來的生態關系和質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4.2加強城市規劃確保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在城市化進程中,人類將大多數野生生物限制在越來越狹小的范圍內,同時也將自己圈在鋼筋水泥和各種污染構成的人工環境中,遠離了人類祖先所擁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環境,產生了種種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是我們在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的重要課題。城市規劃中對城市生態環境越重視, 城市生態環境就會朝著人們理想的方向發展,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就會不斷改善。

篇7

關鍵詞:城市;景觀;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F323.1 文獻標識碼: 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0.025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Landscape for Guizhou Province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LIAO Qian

(Gui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Forestr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With abundant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th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has formed in Guizhou affected by its spe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Guizhou, the paper will discuss how to pla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how to utilize the favorable ecological resources advantage, so as to provide theory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district.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conservation

城市化是經濟、科技飛速進步的必然產物,是實現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城市化進程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時代主題,那就是生態環境的問題。城市景觀生態研究可以為解決城市景觀生態建設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對于當前貴州城市發展和建設中面臨的問題,許多專業人員都以不同的角度開展了大量研究和探索。所有研究都進一步說明,作為一個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背景的發展中城市,其發展過程要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都與城市建設進程和景觀生態格局的形成有關。在認識貴州城市景觀特點的基礎上,對貴州城市景觀特色的城市生態景觀的結構、功能及其管理維護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是十分有益的。

1 貴州城鎮景觀的特點

1.1 景觀的規模性

貴州城鎮除貴陽市以外全是從建國以后設立的,建立時間晚,再加上山區城鎮的特點突出,城鎮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存在大中城市數量少、城市規模小、布局不合理的問題。2006年全國有建制市652個,貴州有13個,占1.9%,建制鎮613個,貴州黔中、黔北、黔西都有大、中城市,而黔東地區只有較小城市,全省也只有一個特大城市,設區的市只有4個,排名全國倒數第4位;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占全部國土面積的比重為0.33%,貴州只有0.21%,全國每個城市平均建成區面積為44.8 km2,而貴州僅為28.6 km2,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63.84%。

由于經濟不發達,生產力水平比較低,城鎮化發展不平衡。2006年全國城市化率為43.9%,東、中、西部城市化平均水平分別為54.6%、40.4%和35.7%,而貴州城市化率只為27.5%,排名全國倒數第一;分別比全國和東、中、西部低16.4,27.1,12.9和8.2個百分點,比的28.2%要低0.7個百分點;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62.6%,相當于全國1991年的水平。

1.2 景觀的穩定性

貴州省大多是山區城鎮,城鎮周邊生態條件較好,給綠地規劃創造了優良的自然條件,而另一方面因城鎮規模多以中小型為主,建設用地較少,現在要爭取國家級園林城市,綠地率必須達到國家的有關標準且分配合理,這對于老城區來說比較困難。現在大部分城市市中心的綠地普遍較少,而有較好綠化基礎的地方綠地情況稍好,但各種綠地分配不均的情況仍較突出。以貴陽市為例,城市周邊荒山禿嶺形成了一條長70 km、面積8 666 hm2的環城森林綠化景觀帶。城市中心城區各類綠地總面積已達20 157.13 hm2,綠化覆蓋率為40.47%,綠地率39.26%,其中公園綠地12.03 hm2,人均公園綠地為9.26 hm2。

1.3 景觀的脆弱性

由于城市生態景觀的多樣性以及人類活動的復雜性使城市在自然生態與社會發展之間難以權衡。貴州城市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城市生態景觀布局的加速變化,尤其對貴州這種多山體林區的城市來說,城市景觀帶的變化尤為突出,作為調節城市生態功能的景觀完整性和連續性被迫衰退和簡化,導致本就失調的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更加脆弱。另外,老城區人口密度過大和開發區的人類活動干擾作用顯著,生態結構破壞嚴重,系統活力降低,導致自然生態系統處于嚴重退化狀態。再加上建設用地比例增加,直接導致生態環境健康度的降低。

2 構成貴州城鎮生態景觀的四大特色

區別于其他城市,貴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造就了貴州城鎮獨特的景觀,這是貴州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根基,同時也是打造生態景觀文化的核心理念。在自然資源較豐富的條件下,利用這些有利的優勢資源創造貴州城鎮的特色生態景觀比較容易。

2.1 城市山體公園

貴州城鎮景觀中的城市山體公園、城市綠地和林地斑塊,構成了城鎮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城市山體公園又是貴州城鎮的一大特點。就山體公園一項,根據“貴陽市山體公園系統總體規劃”,貴陽市調查了中心城區及金陽新區范圍內的118座自然山體,將其中條件適宜的91座山體納入總體規劃范圍,規劃建設娛樂主題山體公園23座、兒童科普主題山體公園28座、人文歷史主題山體公園6座、生態保護主題山體公園34座。

2.2 城市水系

貴州的地形地貌多為山地,無論城市與農村都是起伏不停的低丘緩坡,在平地稀缺的情況下,向山要地成了貴州城鎮建設的重要手段。由于多山地區也自然多水,山水城市是貴州城鎮生態景觀的標志,可以利用自然條件加以合理規劃設計,打造以“山為秀、水為美”的特色生態城市。以貴陽市為例,地處長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流域面積大于20 km2的干支河流共98條,其中長江流域90條,珠江流域8條,全市河道總長度2 107.1 km,河網密度達每平方公里0.26 km。另外,天然湖泊、水庫、地下水資源也是貴州城鎮生態景觀的典型特征。

2.3 山林資源

貴州山林資源也是一大特色。以“林”為名的城市,當然少不了以“林”為主的公園,不論在市區或郊區都有大大小小的森林公園供市民休閑游憩。這些貴州獨有的山林資源不僅為城市生態起到調節作用,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成為貴州旅游資源的一大支柱。20世紀50年代開始,作為省會城市的貴陽就建成長70 km、寬1~7 km的第一條環城林帶,森林面積1.95萬hm2,開創國內城市獨一無二的森林景觀;從2000年開始,貴陽又投入第二條公益林帶的建設,至今森林面積達到12.75萬hm2,建成一條外沿長304 km、寬5~13 km的新環城林帶。如今貴陽市環城林帶總面積已達到14.7萬hm2,這些人工森林資源將原先零散的山林連成一體,形成貴陽生態環境的保護屏障,為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起著巨大作用。

2.4 人文景觀特色

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共有4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7.9%,民俗地域文化突出。近年來,貴州城鎮建設過程中多以體現人文風情的景觀設計彰顯人文景觀特點,凸顯民族文化為符號的景觀形象,如民間雕塑、服飾繪畫形式的圖案、民居建筑風格等,樹立文化品牌概念,從文化根源上探索具有貴州民族風情特色和時代風貌的生態景觀形象。

3 貴州城鎮景觀的生態規劃思路

3.1 保持景觀多樣性

現代城市景觀變化過程往往導致自然景觀要素較少,景觀趨向均質化。

現代城市規模的發展使城市居民對生活環境條件從基本需求逐漸向要求轉化,生態環境逐漸成為消費品。例如,城市商業園區、城市工業園區、城市居住區、辦公區等都有最低景觀條件要求。城市周邊的森林公園、植物園、濕地公園等早已成為城市消費場所,而正處于城市當中的山體公園成為近期開發的熱門項目。

作為城市綠地的景觀要素斑塊,其性質各異,功能也有所不同,以自然或半自然形態存在的城市綠地具有生態學和美學功能。城市山體、水體,自然保存的或者人工改造的,都成為貴州城市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景觀要素斑塊是貴州城市的特點和優勢,其數量、大小和分布狀況對于貴州城市景觀整體的功能、質量和生態承載力有很大的影響。增加各種大小、形狀和內在結構的自然斑塊,調整和優化它們的空間分布格局,將會極大地改善貴州這座西南城市的景觀生態功能。

由于城市景觀中的不同功能區,其類型和比例都有很大差異,使城市景觀的生態環境效應也有明顯差別,斑塊之間相互影響。如興建城市工業園區就成為潛在的惡性污染源,城市商業區的污染物排放量也越來越大,如何有效地處理污染物,阻止污染擴散是保持景觀多樣性的關鍵問題。另外,除了污染帶來的影響外,貴州城市正處于發展階段,城市景觀斑塊也正相應地發生著顯著變化,斑塊大小、面積、形狀、空間分布和關聯程度除受自然因素干擾外,人為活動也是造成景觀斑塊不穩定的因素之一。所以破壞或修復、改良或提升等一系列復雜的景觀生態學過程成為城市景觀規劃設計所關注的重要問題。

因此,保持景觀的多樣性以滿足城市自身發展的需要,以此保障城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就是做好城市景觀斑塊的科學規劃與設計。

3.2 維護景觀斑塊

首先,要維護貴州城市景觀生態斑塊的原生態特色。在遵循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基礎上,以保持連續并完整的斑塊配置為前提,發揮貴州城市景觀斑塊特點,如城市河道、濕地公園、城市山地等城市景觀的敏感斑塊,或者特色的文化古跡,使其在發揮自然屬性的作用下給貴州的城市景觀帶來更多的城市原生態特色。

其次,調整景觀結構、維護景觀的生態功能。城市景觀容易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生態景觀要素較多,要改善城市的景觀結構就應該在保持景觀多樣性的基礎上,不斷構建更多的城市綠地廊道,發揮自然或人工水體、林帶的生態功能,充分開發人工植被環境,創造更優化、結構復雜的群落關系。

再就是要保障城市綠地的使用率。貴州的生態條件是得天獨厚的,應當做城市土地利用率和環境綜合效應相匹配的優質利用。城市產業用地、居民居住用地等應該合理劃分,增加林業用地、農業用地等非建設用地,盡量避免增加工業用地,確保城市生態效益,提高環境質量。

4 貴州城鎮生態景觀規劃建議

4.1 保持環城林帶的建設

貴州生態建設的最大優勢在于城鎮周邊的自然結構狀態較好,生態健康是貴州城鎮建設的有利條件。近幾年貴州城鎮建設步伐逐年加大,環城高速的建設保障了貴州城鎮化建設的進程,社會結構與經濟的發展穩定,打破了主城區與各區縣的差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環城林帶的建設和保護工作也取得較多成效。只要保持平穩發展的狀態,就完全能夠實現環城林帶對城區的生態功能效益。

4.2 保持主城區的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

城市化建設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貴州生態城市建設的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城市生態系統對城區內的生態服務功能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貴州城市的經濟指標偏低、城市空間狹小、人口密度過高、可利用資源較少、基礎設施建設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與城市化建設速度不匹配等因素都會影響城市生態的健康水平。由于這些制約貴州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在短期內不能有效地解決,所以主要城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在于恢復因為城市化建設而遭到破壞的城市生態系統,并加以合理地保護,使城區內的生態指標處于穩定的良性發展狀態。

4.3 人口分布與生態調控

生態調控是城市擴展的基礎,人口的合理分布是城市擴展和建設的重點問題。以貴陽市為例,據人口計生報表統計,2012年,全市總人口453.62萬人,全市人口密度564.63人?km-2,市區中心人口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里2萬多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對于生存空間質量、居住條件的要求不斷提高,使建設用地資源成為人口容量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建設用地資源是決定貴陽市人口容量的決定性因子,必須加強調控城市區域性綠地和環城綠地帶,構建城市發展空間與綠色生態相協調的復合型生態城市。

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協調發展關系注定了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科學性,之前以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現代化模式遺留下來的城市問題就是前車之鑒。當貴州作為發展中城市飛速成長的過程中,貴州原有的特色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除了生態效益之外能否帶來經濟效益,已經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以怎樣的模式維護生態環境資源、又能發展經濟的方法,創建一個新型生態城市,必須探索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特殊經營模式。

如貴州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就是貴州城市景觀的特色。貴州在旅游開發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是顯而易見的。由此可見,一個具有獨特生態景觀的城市具備很大的吸引力。我們應該利用好我們的自然資源,創造一個格調分明的生態文明城市,以此吸引更多的關注,這也是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的良好開端。

自然生態景觀是貴州城市中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對城市發展的空間格局影響很大,從保護和利用兩方面來看,貴州新城鎮的建設過程中,創建具有貴州特色的城鎮景觀生態環境,就要從景觀生態學、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生態景觀設計等多方面入手,在城市原有山體的利用以及開發上,探尋城市生態景觀的科學規劃設計模式。

參考文獻:

[1] 歐靜,楊遠慶.從創建園林城市看貴州城市園林建設的發展方向[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6,25(1):73-76.

[2] 劉肇軍.貴州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綠色城鎮化問題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8,15(3):96-99.

[3] 張玉彪,容麗,谷花云.基于GIS平臺的CBERS-1衛星數據的應用研究――以貴陽市生態環境調查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3(3):38-43.

[4] 魏媛.基于生態足跡的西南喀斯特山區生態適度人口研究――以貴陽市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4):175-180.

[5] 雷陳.貴陽市城市水環境規劃與污水資源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6] 高鈺.循環經濟發展階段與政府角色及其政策――以貴陽市循環經濟發展為例[J].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9(3):17-21.

[7] 楊學義,朱立,孫超.黔東南州森林生物量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23(8):709-710.

[8] 俞孔堅.生物保護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J].生態學報,1999,19(1):8-15.

[9] 楊開忠.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J].地球科學進展,2000,15(6):630-636.

[10] 肖化順,付春風,張貴.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景觀穩定性評價[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7(1):88-92.

[11] 劉紅,王慧,張興衛.生態安全研究述評[J].生態學雜志,2006,25(1):74-78.

[12] 劉福智,譚良斌.城市景觀生態安全及評價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6,32(6):255-257.

[13] 劉殿生.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1995,8(5):7-12.

[14] 肖風勁,歐陽華.生態系統健康及其評價指標和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2002,17(2):203-209.

[15] 周志翔.景觀生態學基礎[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264-267.

[16] 左偉,周慧珍,王橋.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1):2-7.

[17]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6.

[18] 劉福智,譚良斌.城市景觀生態安全及評價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6,32(6):255-257.

篇8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 設計研究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re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create today,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a science. Conduct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must be from requirement, and overall consideration to the local and global. Nowaday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city,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basic concepts defined, then for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requirement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briefly described, and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mportanc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早在 1992 年,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就提出了建設“山水城市”的構想,把充滿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山水畫意、環境和園林藝術融入城市環境的營造,將城市社會、經濟功能與生態環境、歷史文脈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態觀念又具有歷史文化內涵,是一個更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生態城市概念。

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數量的激增,資源的銳減,使得生態失衡,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居民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質量正在不斷的下降,城市生態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程度,在嚴峻的客觀事實面前,人們必須重新分析和評判當今國內大多數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城市健康協調地發展,滿足人們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

1 生態城市規劃基本概念

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所謂的生態城市規劃是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 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為規劃對象,結合生態學的原理、方法,應用規劃科學、系統科學的手段,去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確定最佳生態位,并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是在城市規劃、環境規劃、生態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建設的總體方針、政策和計劃,基于城市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以生態學、環境學、城市學、社會學、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城市社會、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標,合理地確定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發展方向,布置生態區城市建設體系,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規劃布局的合理設計等,生態城市規劃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人口、經濟、 資源、環境問題,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2 生態城市規劃實施的必然性

建設生態城市要求整個城市都生態化―建設城市大生態,這是城市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從最初的只用于交換和防御,發展到越來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們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還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環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適程度達到最優化,城市設計由此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建設生態城市應該說是城市設計追求的根本目標;而生態城市的建設也必須通過加強城市設計來實現,二者一個是目標,另一個是手段。

生態城市和城市設計目前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十九世紀英國的霍華德曾經提出過田園城市的理論,應該說這個理論是城市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而這個理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則是以生態綠化為有機聯系的城市構造原則。這個理論對以后的城市規劃、 城市設計理論和實務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其精神實質表現的是一種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城市的概念說到底是一種城市形態標準,這種形態應該說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生態環境發展指標要突出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性開發并重,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良好的循環系統,從而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綠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醫療廢棄物處置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無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等。注重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在編制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上述指標體系科學規劃城市的經濟和生態活動,合理確定城市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同時,應優先考慮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3 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擴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也明顯地影響著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的發展趨勢。

4 生態城市規劃的內涵、目標與內容

4.1 內涵

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開發和生態建設提出合理的對策, 從而達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關系的目的。

生態城(鄉)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與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 誘發人的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高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因此,城市生態規劃不同于傳統的環境規劃和經濟規劃, 它是聯系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規劃及社會經濟規劃的橋梁,其科學內涵是強調規劃的能動性、協調性、整體性和層次性,其目標是追求社會的文明、經濟的高效和生態環境的和諧。城市生態規劃理論和方法的提出,可以說是人類為了迎接嚴峻的環境挑戰所作出的一些努力, 其積極意義均在于為了擁有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 同時也說明日益加劇的城市環境問題和生態后果已迫使人們必須達成一種共識, 為維護與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條件采取協調的行動,促使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

4.2 目標

1)城市自然生態要和諧。城市生態環境良好并且不斷地趨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基本消除,各類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有關環境功能區標準要求,城鎮基本達到“環保模范城”標準,農村基本達到“生態示范區”的要求。最終營建一種樸實無華、多樣性高、適應性強、生命力活、能自我調節的人居環境,具有強的競爭、共生、 自生的生存發展機制;強調水的流動性、風的暢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對自然的適應性和低風險的和諧自然生態系統。

2)城市經濟生態要高效。城市經濟系統高效運轉,生產和流通渠道暢通,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經濟結構合理,技術及管理創新能力強,自然資源與能源高效利用,經濟效益不斷增長,總體經濟競爭力較強。 形成以綠色或生態產業為特色的以“生態型產業”為主導的經濟格局。最終建成以盡可能小的物理空間容納盡可能多的生態功能, 以盡可能小的生態代價換取盡可能高的經濟效益, 以盡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換取盡可能大的生態交流量, 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優化的高效率的經濟生態系統。

3)城市社會生態要文明。城市物質生產、科學技術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發展, 人口素質和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人居環境達到先進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學習、健身、娛樂、美學及文化等社會需求,誘導和激發人們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與升華,最終使現代化的社會生態文明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

4.3 內容

1)環保系統子規劃:對城市的大氣污染物、廢水、廢渣以及飲食業、屠宰業、農副市場、 大眾娛樂場所等系統排出的各種廢棄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點及時處理和處置,同時加強對噪聲的管理,各項環境質量指標均應達到國家先進城市的最高標準,使城市生態環境潔凈、舒適。

2)運轉系統子規劃:包括通暢的道路交通系統,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運輸系統,快速有序的信息傳遞系統,相應配套的有保障的物資供應系統(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電、燃料等)和城郊生態支持圈,完善的專業服務系統和污水廢物的排放和處理系統等。

3)管理系統子規劃:包括人口控制、資源利用、 社會服務、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治安防火、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都應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證水、 土地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適度的人口規模,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

4)綠地生態系統子規劃:不僅應有較高的綠地指標,如綠地覆蓋率、 人均綠地面積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而且還應布局合理,點線面有機結合,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組成完善的復層綠地系統。

5)社會文明和生態環境意識子規劃:應具有較高的人口素質、優良的社會風氣、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態環境意識,這是城市生態建設非常重要的基礎和智力條件。

5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也進入了一個空前發展的階段。雖然就目前的總體情況而言,我國城市化水平僅達 25%左右,處于起始階段,但作為全國經濟改革前沿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則已進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階段”,許多省市都提出了“推進城市化、促進現代化”的口號和目標,城市建設和經濟開發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展開,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此人們在利用生物圈中各種資源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 既不能忽視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也不能忽視人類活動對各種生態系統造成的脅迫效應和影響, 更不能將充滿生命的生物圈簡單地看作人類的資源庫和蓄污池。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我們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平衡,才能持續利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 【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康幕誼.城市生態學與城市環境 【M】 .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

[3]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 【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篇9

關鍵詞城市生態競爭力;直覺模糊;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Bas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urban ec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studies, depending on the theory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ecological system, referring to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models and analysis system, a urban ec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SR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local cities in Hun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from 2012 to 201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of 14 Hunan local cities are conducted by using intuitionistic fuzzy evaluation model. The main factors on influenc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of Hunan cities in present period are clear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ity, and the relative competition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each city is also analyzed. On this analysi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of various Hunan cities are putted out.

Key wordsUrban ecological competitiveness;intuitionistic fuzzy;Evaluation

1引言

城市將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壓力問題.由于人口的持續增長和集中,對能源的需求水平持續增加,具有自己的代謝功能的城市將影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反過來,這對人類的生活質量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負面影響.實際上,作為日益復雜的城市體系中的一部分,競爭力低的城市甚至不得不進一步以犧牲生態環境來維持自身的競爭力,而競爭力高的城市則能以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作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有力武器.因此,城市生態問題不再是簡單的環境污染問題,而是直接影響一個地區的競爭力和吸引力.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生態趨勢使得城市競爭越來越生態化,可以說,生態環境的競爭是未來城市競爭的一個核心.

作為經濟發展處于全國中游水平,競爭力相對一般,且相互間地理、資源、文化差異較大的湖南省內各市,如何正確認識各自城市生態環境相比起其余城市的競爭優劣勢,從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進而發揮、改善各自吸引資源和高級人才的競爭力,進而推進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發展問題.

2文獻綜述

經過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城市競爭力概念中逐漸演變出城市生態競爭力概念.該競爭力的性質和特點主要有:Porter[1],Peter[2]認為城市競爭力是某一城市創造財富的能力.Lever & Turok[3]認為具有競爭力的城市能夠生產提供適應地區、國家和世界范圍的市場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具有競爭力的城市可以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質量,且這種提高是可持續發展的.Martin & Simmie[4]認為城市競爭力是持續提升經營環境、技術和設施的能力,并可以吸引和留住高增長、創新型企業以及高素質、創新和創業型人才.

城市生態問題的另外一個焦點是城市生態和城市綜合競爭力間的相互關系.Brian H Roberts [5]以加拿大為例,提出對工業發展進行生態方面的規劃,利用生態工業園區使之達到最優.Satoshi Ohnishi等[6]以日本生態城鎮為例,分析了城市發展中再循環項目的功效及其對生態和城市競爭力的影響.趙瑩[7]分析了生態環境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和作用.馬交國等[8]分析了城市空間擴展、城市競爭力和生態城市建設方面的問題,論證了建設榆中新城區與解決蘭州市環境問題之間的關系.李長坡等[9]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城市競爭力的提高將會引起經濟、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轉變,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楊彤、王能民[10]認為,城市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就像城市系統各方面與環境中的眾多因素進行互動和相互動態耦合的過程,基于這一思路,利用功效函數、協調度函數,其測算了城市競爭力和生態環境的耦合度.金福子、崔松虎[11]認為,城市環境質量將會對城市競爭力的排名先后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周大慶等[12]認為城市生態環境影響著城市競爭力的提升,對其具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其采用PCA探究城市生態環境的結構狀況、組成要素、內部相關性,探討生態環境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相關影響和作用.

在評價方法上,國內外學者先后運用了多種綜合評價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評價模型,并以此從不同側面對我國城市競爭力加以評價.從現有研究來看,最常用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倪鵬飛[13]、周永生[14]等構造了城市競爭力和基礎設施競爭力的指數,并用聚類分析對中國47個城市的競爭力進行研究,據此將城市分成五大陣營.此外,江行舟等[15]構建模型評價了上海、青島等多個城市的城市綜合競爭力.除此方法外,屈晶[16]、洪兆平[17]、劉會來[18]分別用因子分析法評估分析了中原城市群、江蘇省、東北地區等多地的城市競爭力.霍琳[19]應用DEA和AHP相結合的方法評價了黑龍江省的12個主要城市的城市競爭力.李霄霞、陸玉麒[20]運用BP神經網絡評價了淮海經濟區的20個城市的城市競爭力.王影和鄢濤[21]結合重置算法和統計方法改進了神經網絡結構,并用此對江西省11個城市的城市競爭力進行了分析.萬秋成[22],滿強等[23]運用熵值法評價了一些城市的城市競爭力情況.崔東旭等[24]討論了城市競爭力問題中空間地域差異的影響,據此,運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其提出了一種城市競爭力評價方法.

城市生態水平評價問題是城市生態問題的核心內容之一.Sharon等[25]提出了水資源處理措施.Paul[26]提出了一種統計方法來處理生態指標.成金華、吳巧生[27, 28]分析了新型工業化進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魏建兵等[29]評價了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王云才等[30]提出了五個層次的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遲國泰等[31]構建了地級市行政區的生態指標體系,并實證分析了遼寧省14個城市的生態.張淑花等[32]利用AHP方法,從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協調度三個方面構建了城市生態建設指標體系,并分析了黑龍江省各城市的生態建設狀況,對其進行了評級.鄭醉文、沈清基[33]根據城市生態建設、用地多樣性、城市規劃的協同,提出了城市用地多樣性評價指標體系.從能值分析的角度,張雪花等[34]提出了能值-生態足跡整合模型,并據此評價了天津市的城市生態性情況.基于TM遙感數據以及GIS平臺,周永生等[35]提出了基于網格的空間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并以此測算分析了國內一些城市的情況.周曉唯、王拓[36]基于陜西省省情,構建了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并用德爾菲法和語義變量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計算權值,并分析和評價了2008年陜西省建設生態城市的情況.

3城市生態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對城市生態競爭力進行評價分析,需要利用實際數據對其進行測度,該工作需要首先建立適合進行這種測度的指標體系,這一體系需要按照一定的構建原則并在科學的理論框架下加以構建.

3.1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本文以綜合導向性、典型代表性、客觀可測性和可操作可比性原則來構建城市生態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1)綜合導向性.在設計過程中,讓每一個指標所標明的屬性具有代表性,從而層次化的描述生態競爭力.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個指標對于整個指標體系的貢獻度是不一樣的,要確保各指標之間的關聯性,彼此之間有聯系卻又互有區別.

(2)典型代表性.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能選用的指標有很多.因此,在指標選擇上必須具有代表性.由于許多指標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因此需要盡量避免重復選擇,而應抽取關鍵的信息,指標的選取并不是越多越好,在建立指標體系時既要盡力避免疏漏,又要努力減少重復.

(3)客觀可測性.應該盡量選取可測度的客觀指標來保證數據的可靠度,減少選取那些需要依靠專家經驗通過調查打分評價給出的主觀指標.通過這些具有實際經濟意義并容易量化的指標,能更好的反映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狀況.

(4)可操作可比性.選取的評價指標不但用以從不同的角度定義城市生態競爭力的內涵,而且需要用來對其進行測量分析,因此,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數據要能被廣泛認可且容易獲取.

3.2基于PSR框架的城市生態競爭力評價指

標體系

本文所建立的評價體系以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壓力-狀態-響應”框架為基礎,該框架后又被引申為“驅動力-狀態-響應”框架、“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37, 38].

在具體的評價指標設計上,參考了陳文俊等所設計的城市生態競爭力評價指標[39],這一體系參考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40]、聯合國環境規劃署[4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等所提出的指標體系[38,42],經過綜合篩選得出最后的12個評價指標后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其中,正向指標表示競爭力越強的評價對象所對應該指標值越大,負向指標則表示競爭力越弱的評價對象所對應該指標值越大.

4湖南省各地級市城市生態

競爭力評價方法與步驟

本文所針對的城市生態競爭力問題,可以看作一類特殊的在一組評價準則下對生態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43].對這類問題進行評價的方法較多,分別適用于不同的研究層面[44].從城市競爭力層面來看,現有的方法未能很好的體現城市生態競爭力概念中的競爭性.

近年來,模糊綜合評價方法也已逐漸被應用到城市生態安全、生態系統健康、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45-48]等方面.隨著模糊理論的發展,傳統的模糊集理論被擴展為直覺模糊集[49-50].直覺模糊理論可以包含更多的不確定信息,放松對隸屬度設定的限制,且又能更好的適應于小樣本數據環境.

因此,本文采用直覺模糊綜合評價方法來對湖南省的長沙、株洲、湘潭、衡陽、邵陽、岳陽、常德、張家界、益陽、郴州、永州、懷化、婁底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14個地級市的城市生態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并采用離差最大客觀賦權法來體現生態競爭力評價的競爭性和相對性.

4.1直覺模糊綜合評價方法

采用直覺模糊綜合評價模型來處理所針對的城市生態競爭力問題,可利用一個評價矩陣=ijm×n 來表達,其中的直覺模糊集元素ij=〈μij,νij〉表示對象ai 在準則cj 下的評價結果.數學上,有限論域X上的直覺模糊集被定義為[51]=〈x,B(x),B(x)〉|x∈X.其中, 函數B:X0,1,B:X0,1分別代表了集合中元素x∈X對的隸屬度與非隸屬度.對于任意x∈X都有0≤B(x)+B(x)≤1.此外,B(x)=1-B(x)-B(x)被稱為中元素x的直覺指數或猶豫度[52].當 中只有一個元素時, 退化為=〈x,B(x),B(x)〉,可簡記為=〈B,B〉.

由于μij描述了評價對象在該準則下的“最差”表現.而模糊指數πij=1-μij-νij則用來反映這種表現的模糊程度,即實際表現應該在區間μlij,μuij=μij,1-νij內,其中μlij和μuij為通過數據獲取的該區間上下限,進而可得出μij=μlij,νij=1-μuij[134].

在進行綜合評價時,需要對這些直覺模糊評價結果進行運算和集結,對于任意直覺模糊集和 以及實數β≥0,其運算規則為[49, 53]:

+=〈x,B(x)+Q(x)-B(x)Q(x),

B(x)Q(x)〉|x∈X;

=〈x,B(x)Q(x),B(x)+Q(x)

-B(x)Q(x)〉|x∈X;

β=〈x,1-1-B(x)β,B(x)β〉|x∈X;

β=〈x,B(x)β,1-1-B(x)β〉|x∈X

同時,為了比較兩個直覺模糊集的大小[54, 55],定義任意直覺模糊集 =〈A,A〉 的記分函數Δ與精確函數σ分別為

Δ()=A-A∈-1,1,

σ()=A+A=1-A∈0,1.

于是有[56]對于任意直覺模糊集=〈A,A〉和=〈B,B〉,

(1) 若Δ()>Δ(),則 大于,記為>~.

(2) 若 Δ()=Δ()則

(2a) 當σ()>σ()時,>~

(2b) 當σ()=σ()時,等于,記為 =~

(2c) 當σ()

由于對象ai在不同準則下所得到的直覺模糊評價結果為ij=〈μij,νij〉(j=1,…,n),而各準則的權向量 W=(w1,…,wj,…wn)T(其中wj∈[0,1],j=1,…,n, 且∑nj=1wj=1),因而綜合評價結果可用直覺模糊加權平均算子Mw[57]獲得:

i=Mwi1,i2,…,in=∑nj=1wjij

=∑nj=1wj〈μij,νij〉

=〈1-∏nj=11-μijwj,∏nj=1νijwj〉

在上式中一個最為關鍵的元素是W=(w1,…,wj,…wn)T,如前所述,為了進一步體現不同方案間的競爭性,此處采用離差最大化方法求解.

城市生態競爭力評價相比起一般的生態環境評價的特殊之處在于它需要反映出概念中所體現的競爭性.現有的評價模型中的競爭特性表達缺失的問題主要來自于模型中對評價準則體系中各準則的權重設定通常采用層次分析法等加以預先賦權.最大離差法[58]作為一種客觀賦權法,能較好的反映上述競爭性[59].這一方法目前逐漸被采用[38, 60].

該方法中,定義兩個直覺模糊集=〈μ,ν〉和=〈μ,ν〉間的Hamming距離[61]

d,=12μ-μ+ν-ν.

反映了兩者之間的差異程度.被評價對象在準則cj下的評價分別對應不同的直覺模糊集ij=〈μij,νij〉(i=1,…,m),直覺模糊集之間的離差定義為:

Dj=∑mi=1∑mk=1dij,kj

離差越大,區別越明顯.因此使用下述離差最大化模型[143]:

max ∑nj=1wjDj=∑nj=1∑mi=1∑mk=1wjdij,kjjs.t. ∑ni=1w2j=1,wj0,j=1,2,…,n

求解上述模型并歸一化, 可獲得權重[62]

wj=∑mi=1∑mk=1μij-μkj+νij-νkj∑nj=1∑mi=1∑mk=1μij-μkj+νij-νkj,

j=1,2,…,n

4.2直覺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評價步驟

第1步:建立評價準則體系并確定對應指標;

第2步:收集指標數據,記某指標cj下對象ai的指標值為yij;

第3步:歸一化;

數據可以分為正向、負向兩類評價指標.若值越大,評價者越認可,則為正向指標.可分別采用如下方式歸一化:

zij=yij-ymin jymax j-ymin j(cj為正向指標);

zij=ymax j-yijymax j-ymin j(cj為負向指標)

其中ymax j和ymin j分別為準則cj下不同對象指標值中理論取值上下限.若認為不同對象的表現具有正態性,可令ymax ij=y-j+3σj,ymin ij=j-3σj,其中j和σj分別為準則cj下各對象指標值的平均值與標準差.

第4步:獲得直覺模糊評價矩陣;

cj下ai的歸一化指標值可能有多個值時(例如同時考慮不同周期下的取值), 其中最小的則可記為μlij, 最大的為μuij,從而得到直覺模糊評價矩陣中的μij=μlij, νij=1-μuij

第5步:利用離差最大化模型給準則賦權;

第6步:利用直覺模糊加權評價算子計算對象綜合評價結果并加以分析比較.

4.3原始數據的獲取與處理

評價對象在各指標下的數據大部分來自2013年、2014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63, 64]、《湖南省統計年鑒》[65, 66],其中的指標的變化率=(當年值-上年值)/上年值.若僅用一年的數據,則可能會導致某些特殊年份出現異常波動,造成結果失真,因此本文的原始評價數據為連續兩年的統計數據,見表2、3、4.

4.5評價結果分析

將14個參評城市不同準則層和綜合直覺模糊計分值用條形圖的形式直觀展示出來,可以從圖中看到各城市相對于其他城市而言的生態競爭力的大致情況.總的來說,計分值為正說明在該準則層下其表現在整體平均水平以上,而計分值為負則說明在平均水平之下.

值的注意的是,所有的評價和分析均是建立在待評價對象間的相互比較的基礎之上的,所列出的競爭優勢和劣勢均是與其余的評價對象相比較而言的,也就是說,它不反映一種絕對水平,是一種相對的優勢和劣勢.這正說明了競爭力這一概念的相對性屬性.這樣一來,也就會出現在某些準則下可能某評價對象的絕對表現其實很不錯,但是別的城市可能在這方面表現更好,導致了在最后的評價結果盡管其絕對表現不錯,但是評價結果卻表現出劣勢.

就現有狀態而言,可以看到長沙、株洲、常德、張家界的表現較好,說明這幾個城市的生態環境現狀更好,比起其余城市競爭力更強.衡陽、懷化、婁底則在這方面則處于相對劣勢.

就所面臨的生態壓力而言,可以看到常德、張家界、永州、吉首較小,按照當前的發展趨勢,在短期內比其他城市的競爭處于較為有利的地位.而株洲、岳陽則相對壓力較大.

從各城市的響應而言,可以看到湘潭、岳陽、郴州更為積極,而株洲、邵陽、吉首相比起別的城市則稍顯落后.但也應該注意到吉首市和其余兩市有些不同,它的這種弱勢響應可能更多的源于其城市生態壓力不大而引起.

綜合來看,長沙、常德、張家界、吉首的生態競爭力靠前,而衡陽、懷化、婁底的生態競爭力靠后.具體而言,可以按照綜合計分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序后分為4組(表10),第I組為生態競爭力綜合實力強的城市,第IV組為生態競爭力弱的城市.從地理分布上來看,除省會長沙外,湘西北吉首、張家界、常德三相鄰城市生態競爭力優勢明顯;而生態競爭力偏弱的城市則以湘中婁底市為中心,東西一線相鄰幾市.

5增強湖南省城市生態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提高城市生態競爭力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良性發展,同時也是為了提高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因此,對于不同的城市,其所采用的具體對策也應該根據各自城市的特點,因地制宜.

5.1不同類型城市生態競爭力建設的思路

1)GDP較低、生態競爭力較高:發展綠色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根據表2和表10,吉首市、張家界市的生態競爭力分別排名前兩位,但是其地區生產總值卻位于倒數兩位;永州市也具有較好的城市生態競爭力表現,但是地區生產總值也不高.這表明上述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競爭力并不匹配,均有較大程度的滯后.在其城市經濟發展中應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通過發展綠色經濟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2)GDP較高、生態競爭力較低: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修復.根據表2和表10,衡陽市生態競爭力最低,岳陽市排名第10,但地區生產總值卻均位于全省前列;株洲市地區生產總值位于全省城市中前半區,但城市競爭力排名位于后半區.這些城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帶來了對環境的較大破壞,所以應一方面加大環境防治力度,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園,形成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綠色產業鏈.

3)GDP與生態競爭力均較低:加大科技投入,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根據表2和表10,懷化市、婁底市、邵陽市、益陽市等城市的生態排名和地區生產總值的排名差距較小,但都較靠后.這些城市同時面臨發展經濟和生態環境治理的現實權衡,這樣的城市應當注重新技術在產業轉型和升級中的巨大作用,側重加大科學技術創新,爭取盡早投入到同時兼具環境和經濟效益的新興產業建設中來,搶奪新一輪產業布局的先機.

4)GDP與生態競爭力均較高:建立創新機制,提升國內國際競爭力.長沙市、常德市、郴州市、湘潭市其城市生態競爭力排名和地區生產總值排名均較靠前,兩者比較均衡.在與省內其余城市的競爭中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因此,他們有機會參與到更為廣闊的國內外城市競爭中,并有機會成為本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起到帶動作用,所以,這些城市在發展中應開闊視野、立足于國內、面向國際,進一步提高其競爭力.

5.2提高城市生態競爭力的對策

作為地處華中腹地的湖南省各地級市,為提高生態競爭力,在當前的態勢下,可以主要從環境治理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兩個大方面來入手,根據各自的特點,點面結合,提高城市生態質量和效益,促使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1)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城市生態競爭力,轉變傳統產業結構向新興低碳產業發展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因此,首先應優選并大力培育發展具有可持續經濟特征的新能源、新材料、生態農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過程中,可以積極參考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經驗.同時,努力增強自主創新意識,著重鼓勵專業技術人才的技術創新和探索.

2)強化落實政府職能.產業轉型升級僅靠市場機制是難以完成的,提高城市生態競爭力,需要政府主導,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理清各種利益相關群體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責任和權力,建立高效的利益協商和溝通機制,尋找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路徑.政府應逐步加強生態監管力度,建立系統的監控、監測政策,規定排放標準.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動態監控.并根據目前各行業的技術水平和需求,分別制定節能減排時間表.

3)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生態環境建設財政支持機制,將其納入財政預算,劃撥專項資金用于發展公共交通、推廣生態公益項目、優化城市布局、建設公園綠地等.同時,對低碳產業提供多方面政策優惠,綜合運用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稅收政策等在稅收、信貸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通過逐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為開發新產品提供財政保障.建立和生態競爭力相適應的稅收體系,通過稅收減免來促使企業和個人節約能源.

4)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首先,為提高城市生態競爭力,應大力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使清潔新能源能夠更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中,實現不可再生能源的節約,并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鑒于水資源的特殊性,尤其應注意加強水源地和區域水資源保護,注意避免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對水體造成的交叉污染.另外,要促進再生資源的回收、循環和再生利用,達到節能減排、緩解資源緊缺的目的.

5)倡導節能低碳生活.提高全民環保意識,鼓勵社會各界積極的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大力宣傳“節能減排”意識,對居民生活方式、消費習慣進行引導,動員全社會采用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一起進行“低碳生活”.此外,在城市規劃中還可以從推廣人居建筑設計上入手,如推進太陽能熱水系統和建筑一體化、有序推進建筑能耗監測技術研發等.

參考文獻

[1]M.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M].London:The MacMilian Press Ltd.,1990.

[2]K.Peter,petitiveness and urban economy:twenty-four large US metropolitan areas[J].Urban Studies,1999,36:1017-1027.

[3]W.F.Lever,petitive Cities:Introduction to the Review[J].Urban Studies,1999,36(5):791-793.

[4]R.Martin,J.SIMMIE.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does proximity matter ?[J].Revue Déconomie Régionale Et Urbaine,2008,(3):333-351.

[5]B.H.Roberts.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planning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ial parks:an Australian case stud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10):997-1010.

[6]S.Ohnishi,T.Fujita,X.Chen,M.Fujii.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recycling projects in Japanese Eco-Town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33:217-225.

[7]趙瑩.城市綜合環境對提升城市競爭力的作用[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7(4):117-118.

[8]馬交國,楊永春,吳文鑫,劉峰.河谷型城市空間擴展中的生態建設問題――以蘭州市榆中新城區建設為例[J].干旱區研究,2005,22(3):414-419.

[9]李長坡,趙新軍,吳國璽.城市人居環境與城市競爭力關系的定量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7,(12):116-118.

[10]楊彤,王能民.城市競爭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度模型設計與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08,(10):33-36.

[11]金福子,崔松虎.和諧社會對城市競爭力影響的實證檢驗[J].生產力研究,2009,(21):131-133.

[12]周大慶,楊剛,魏勇.生態環境與城市競爭力相關比較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14):112-114.

[13]倪鵬飛,劉高軍,宋璇濤.中國城市競爭力聚類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3,(7):34-39.

[14]周永生,賀旋,陳亮.再生金屬生態化開發技術體系研究[J].采礦技術,2015,(6):83-88.

[15]江行舟,段東,董旭.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沿海中部區域中心城市競爭力評價――兼談連云港建設中部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路徑選擇[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6):55-59.

[16]屈晶.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20(1):78-79.

[17]洪兆平.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改進熵值法的城市競爭力綜合評價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1):47-50.

[18]劉來會.城市競爭力的定量分析――基于東北地區37個地級城市的實證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4,(4):45-50

[19]霍琳.基于DEA和AHP的黑龍江省城市競爭力評價[J].經濟研究導刊,2010,(4):104-106.

[20]李霄霞,陸玉麒.基于BP神經網絡的淮海經濟區城市競爭力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9):8359-8361.

[21]王影,鄢濤.城市競爭力綜合評價方法研究――以江西省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3):239-242.

[22]萬秋成.基于熵權系數法的城市競爭力綜合評價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4,(4):59-61.

[23]滿強,宋玉祥,李飛.基于熵值模型的城市競爭力比較[J].統計與決策,2010,(22):57-59.

[24]崔東旭,劉兆德,韓青.山東省城市競爭力空間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的初步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7,14(3):87-92.

[25]S.E.Clarke,D.White,A.L.Schaedel.Oregon,USA,ecological regions and subregions fo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1,15(6):847-856.

[26]P.A.Murtaugh.Th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J].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6,6(1):132-139.

[27]成金華,吳巧生.中國新型工業化與資源環境管理[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6):12-19.

[28]成金華,吳巧生.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與“環境成本內化”發展模式[J].管理世界,2007,(1):147-148.

[29]魏建兵,肖篤寧,解伏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與調控原則[J].地理科學進步,2006,25(2):36-45.

[30]王云才,石憶邵,陳田.生態城市評價體系對比與創新研究[J].城市問題,2007,(12):17-22.

[31]遲國泰,齊菲,張楠.基于最優組合賦權的城市生態評價模型及應用[J].運籌與管理,2012,21(2):183-191.

[32]張淑花,周利軍,郭盛昌.黑龍江省城市生態建設差異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7,(1):68-69.

[33]鄭醉文,沈清基.基于用地多樣性評析的城市生態建設及規劃調整[J].城市規劃學刊,2008,(5):60-67.

[34]張雪花,李建,張宏偉.基于能值-生態足跡整合模型的城市生態性評價方法研究――以天津市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2):344-352.

[35]周永生,王興攀.城市礦產發展的國外經驗與做法及對中國的借鑒[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4,(6):92-97.

[36]周曉唯,王拓.陜西省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9,22(6):10-13.

[37]D.Zhou,Z.Lin,L.Liu,D.Zimmermann.Assessing secondary soil salinization risk based on the PSR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3,128:642-654.

[38]文希.新興生態工業園區主導產業的選擇[J].求索,2010,(10):70-72.

[39]陳文俊,楊惡惡,賀正楚,周震虹.基于直覺模糊信息的中國中西部省會城市生態競爭力比較[J].中國軟科學,2014,(5):151-163.

[40]WCED.The Brundtland Report,Our Common Fu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1]U.N.E.Programme.Guidelines for AEO cities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M].New York: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05.

[42]梁偉,張慧穎,朱孔來.基于模糊數學和灰色理論的城市生態環境競爭力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2013,33(5):945-951.

[43]A.Gasparatos,M.El-Haram,M.Horner.A critical review of reductionist approaches for assessing the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8,28(4):286-311.

[44]M.L.Graymore,N.G.Sipe,R.E.Rickson.Regional sustainability:How useful are current tools of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at the regional scal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7(3):362-372.

[45]趙春容,趙萬民.模糊綜合評價法在城市生態安全評價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3):179-183.

[46]張曉琴,石培基.基于PSR 模型的蘭州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3):77-82.

[47]林媚珍,謝雙喜,楊木壯,蔡砥,陳志云,姜喜東.南昆山生態旅游區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J].生態學報,2010,30(012):3270-3279.

[48]朱蕾,葛驍,郭海寧,魏思宇,王小治.基于熵權的揚州市生態環境質量模糊綜合評價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38(7):161-166.

[49]K.T.Atanassov.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6,20(1):87-96.

[50]K.T.Atanassov.On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 theory[M].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Incorporated,2012.

[51]高東新.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策略與路徑研究--以西安市“十一五”時期為例[J].人文雜志,2012,(1):108-113.

[52]BUSTINCE H,BURILLO P.Structures on intuitionistic fuzzy relation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6,78(3) :293-303.

[53]L.Lin,X.-H.Yuan,Z.-Q.Xia.Multicriteria fuzzy decision-making methods based on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J].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2007,73(1):84-88.

[54]S.-M.Chen,J.-M.Tan.Handling multicriteria fuzzy decision-making problems based on vague set theory[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4,67(2):163-172.

[55]D.H.Hong,C.-H.Choi.Multicriteria fuzzy decision-making problems based on vague set theory[J].Fuzzy Sets and Systems,2000,114(1):103-113.

[56]D.-F.Li.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based on generalized OWA operators with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0,37(12):8673-8678.

[57]Z.S.Xu.Intuitionistic fuzzy aggregation operators[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2007,15(6):1179-1187.

[58]Y.M.Wang.Using the method of maximizing deviations to make decision for multi-indices[J].System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1998,(7):24-26,31.

[59]T.-P.Lo,S.-J.Guo.Effective weighting model based on the maximum deviation with uncertain information[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0,37:8445-8449.

[60]買生,匡海波,顧雪松.基于離差最大化-灰色關聯分析的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41(24):44-53.

[61]Z.Xu.Models for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with intuitionistic fuzzy inform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2007,15(03):285-297.

[62]G.-W.Wei.Maximizing deviation method for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in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ting[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08,21(8):833-836.

[63]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64]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篇10

關鍵詞:規劃;設計;應用;研究

在我國,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生態村建設正在進行試點工作。生態規劃亦在各地蓬勃開展,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要求,探討生態過程、景觀格局、生態敏感性、生態風險以及土地質量及區位的生態學評價。

近年來,生態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正逐步開始成熟和完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科院生態研究所、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京大學等一些科研院所與高校在己經基本形成了比較系統和完整的生態城市規劃方法與思路,并開始將理論和方法與實踐結合,在國家環保局指導下,分別為廣州、佛山、揚州、長沙、紹興、哈爾濱、廈門等主要城市作了生態城市規劃,同時更多的城市也已經正在或準備制定生態城市規劃。2003年5月在國家環保局頒布《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試行)》標準后,標志著生態城市規劃在中國進入全面發展和逐步推廣的階段。

1生態城市規劃基本概念

生態城市規劃是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為規劃對象,結合生態學的原理、方法,應用規劃科學、系統科學的手段,去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確定最佳生態位,并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生態城市規劃是在城市規劃、環境規劃、生態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建設的總體方針、政策和計劃,基于城市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以生態學、環境學、城市學、社會學、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標,合理地確定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發展方向,布置生態區城市建設體系,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規劃布局的合理設計等,生態城市規劃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問題,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規劃既與城市規劃、城市生態規劃和環境規劃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又有一定的區別。城市規劃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土地利用空間配置和城市產業及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建筑密度和容積率的合理設計等,也可以說主要是城市物質空間與建筑景觀的規劃。城市生態規劃強調規劃區域內水、大氣、土壤等生態環境的保護、管育、修復和重建,主要涉及區域環境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源涵養、城市綠化等方面。環境規劃則強調規劃區域內大氣、水體、噪聲及固體廢棄物等環境質量的監測、評價和調控管理。而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則強調運用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的觀點,在對規劃區域社會、經濟、環境復合生態系統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城市社會、經濟建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目標的總體規劃,它與城市生態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規劃緊密結合、相互滲透,是協調城市發展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

2生態學原則在城市生態設計中的應用

城市是一個復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態系統,具有依賴性大、不完善、不穩定的特點,缺乏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較為完善和諧的自控機制,為此,應用生態學的原則和方法去調控城市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提高物質轉化與能量利用的生態效率,開發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環境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十分重要。生態學原則有以下內容。

2.1整體性原則

據系統理論,任何系統都是有序的整體,它具有一定結構,且各組成部分之間發生一定聯系并執行一定功能,其功能與結構之間都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關系,因此,在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的規劃建設時,應注重宏觀的整體效益,謀求經濟、社會、環境3個效益的協調統一與同步發展。

①城市發展與環境質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的基礎上,樹立全局觀念,完善和執行城市的總體規劃設計,將良好的經濟效益與高質量的生態環境相結合;二是在城市規劃設計上,對城市環境實施容量控制。環境容量是指環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綜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綠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經濟與環境平衡的基礎上,優化城市的生態結構,考慮城市與郊區、鄉村的合理區劃及功能配置。如在市郊發展生態農業,改善城區周邊環境,從而緩解市中心的生態壓力;要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環境的平衡。

②注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要強調區域性,生態問題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區域。生態規劃要將城市放在特定的區域中,從大的背景設計人工化環境在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規劃要有全盤統籌的眼光,促進生態穩定,追求最佳效益。城市生態系統的完善有賴于其子系統的平衡發展,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與具體的每一幢建筑密不可分。在提倡建筑單體生態設計的同時,建筑設計要著眼于城市設計,從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考慮建筑與周圍環境及所在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2.2共生

共生是指一種生態系統中各要素間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現象。通過共生原理調控城市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及子系統的相互關系,增強城市的共生能力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環節。尊重自然、與大自然共生共榮是實現生態城市的基礎條件。它要求:城市與生物共生,新舊城市的共生。

2.3循環再生與節能

生態系統中強調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流動,兩者緊密聯系,共同進行。一方面是新物質不斷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復始的循環,構成生態系統存在、發展、演替的基礎。因此,如何將自然界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富集、轉化、分解與再生過程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和生態建設及生態規劃中,使有限的物質和資源循環利用,降低能耗,最大限度獲得效益,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①資源的循環使用。建筑材料的選擇,首選無害無污的環保性建材,減少木材的使用,同時積極嘗試一些新型技術材料;另一方面注重材料的循環使用,通過良好的管理計劃重復利用建筑廢料,如石膏、玻璃、磚瓦、未裝配的建筑構件以及一些廢舊的裝飾材料等。建立固體廢棄物的利用及回收系統,便于對垃圾等廢物進行生態經濟循環利用,變廢為寶,走一條廢棄物資源化、生態化、產業化的道路。建立城市自然資源循環系統。注重城市結構布局、城市建筑物自然采光、通風、通氣,使城市成為擁有自然空氣通道的開放循環系統。尤其是熱帶地區,應充分考慮利用自然通風。

②降低能耗。資料顯示,全球能源消耗中有45%用于滿足建筑物的取暖、制冷和采光等需求,一幢典型建筑物的能耗費差不多占了該建筑物總營運費用的25%。如能通過設計降低建筑的能耗,將己造建筑改造成節能建筑,將大大減少對能源的需求。此外,應充分利用可更新的自然資源,如地熱、太陽能、風能等。其中太陽能的利用研究己日漸引起人們重視并開發利用,在日本,住宅設計中己較多地考慮太陽能集熱器,不但與建筑立面較好的結合,還有效的利用太陽能,完美地解決了房屋的采暖及供冷。

3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3.1生態要素的調查

主要目的是調查搜集規劃區域內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與環境的資料與數據,包括歷史資料的搜集、實地取證、測試、社會調查與遙感技術應用等,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特征、生態過程、生態潛力與制約提供基礎。

3.2生態分析與評價

主要目的在于運用復合生態系統的觀點及生態學、環境科學的理論與技術方法,對評價區域的資源與環境的性能生態過程特征、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穩定性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認識和了解評價區域內環境資源的生態潛力和制約。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態過程分析;生態潛力分析;土地質量及區位評價;生態敏感性分析;生態適宜度評價。

3.3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規劃目標的研究

生態城市規劃的工作中,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及規劃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內容應包括社會、經濟和環境3個方面的內容。

①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描述和評價某種事物的可量度參數的集合,應根據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采用系統工程中的德爾斐專家咨詢法和多目標決策法,在參考和吸收傳統指標的同時,結合城市生態系統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特點,從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著手,充分發揮人對復雜系統的辯識能力,建立一套科學、綜合、簡潔、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

②規劃目標和年限。確定生態城市規劃的總目標、近遠期目標和年限,應同城市總體規劃近遠期目標和相應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協調、可比、互為應用。

3.4生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布局

①生態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是進行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單元,研究其特點、結構、環境污染、環境負荷以及承載力等問題,為各生態區提供管理對策。區劃的方法可采用數值聚類法等。具體操作時,可將土地利用評價圖、工業和居住用地適宜度等圖紙進行疊加,并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綜合分析,進行城市功能分區。

②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配置直接影響到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故無論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態規劃都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態城市的規劃中,應綜合研究城市用地狀況與環境條件的相互關系,按照城市的規模、性質、產業結構和城市總體規劃及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提出調整用地結構的建議和科學依據,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趨于合理。

3.5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

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整體出發制定好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并建立數學模型對城市環境要素的發展趨勢、影響程度進行預測,分析不同發展時期環境污染對城市生態狀況的影響,根據各功能區不同的環境目標,按功能區實行分區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逐步達到生態規劃目標的要求。

3.6人口適宜度規劃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生態城市規劃的編制工作中,必須通過研究人口分布、規模、自然增長率、機械增長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組成、人口流動等基本情況,從而確定近遠期的人口規模,提出城區人口密度調整意見、提高人口素質對策以及實施人口規劃對策。

3.7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規劃

產業結構是城市經濟結構的主體,影響著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城市產業結構不僅表現在3個產業的比例關系,還有生產工藝合理設計的問題,即在功能區(工業區)中要設計合理的“生態工業鏈”,推行清潔生產工藝,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調整、改善老城市產業布局、搞好新建城市產業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態結構、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3.8生態綠地系統規劃

在生態城市的規劃工作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城市綠化的重要性,將治污與綠化、美化相結合,根據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氣候、環境特征等,合理組織綠地,制定出城市各類綠地的用地指標,合理安排整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研究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綠量(市區綠地覆蓋率、人均綠地、人均公共綠地等),合理設計群落結構、選配植物,并進行綠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個點線面結合、綠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3.9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

在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費現象,掠奪式開發導致了人類面對資源枯竭的危險。因此,生態城市規劃工作應根據國土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依據城市社會發展趨勢和環境保護目標,制定對水、土地資源、大氣、動植物物種資源、礦產資源等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