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關懷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02:46: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文關懷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關懷對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的陽光,以此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為學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關懷對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在語文課堂上,除了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外”,更應當引導學生在凝重而厚實的人文氣息里接受熏陶,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的陽光,以此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為學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一、打破“一言堂”的格局,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多元化的社會,因此信息獲取的途徑也是多元化的,這就使教師不再擁有知識上的“絕對權威”,不再是普通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師應走下“神壇”,由課堂的灌輸者、領導者、訓練者變為課堂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以恢復平民色彩;也應當認識到相對于文本,教師與學生同樣是習得過程的參與者,不存在高低之分,師生應一起審美、品美、賞美、共同探討生命價值、哲學精神、人文關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悟,培養學生獨立體驗思考的能力,多角度、多側面解讀。增加學生問教師答、學生問學生答的教學環節。實現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平行交談,真誠溝通,民主協商,甚至共同成長。這種平等對話也是師生雙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對話,是相互信賴氛圍下的啟迪,也只有這中種平等對話才能成為學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綠洲,成為學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風景,成為學生心理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以人文精神為底蘊,尊重個性意識,珍視獨特體驗,享受審美情趣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基于讀者生活閱歷,思維品質不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對文體理解有很大差異。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應尊重讀者的個性和主體意識,打破標準答案“一元化”的思維定式。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充分體會,抒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多為名家名篇,大多文質兼美,提升審美境界;“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如在教學中多采用對比性教學,換位思考法和歷史再現法等。讓學生自覺地走進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讓作品中人文的魅力塑就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道德品質、個性人格和審美情趣。
三、讓課堂充滿詩意,讓人文旗幟高揚
讓課堂充滿詩意,就是讓語文課堂像詩一樣激情飛揚,像詩一樣蘊含豐富,像詩一樣意境優美,像詩一樣充滿想象和創造。一言蔽之,讓人文的旗幟高高飄揚。
詩歌,是情感的精靈。充滿詩意的課堂,就會有激情飛揚的情感磁場,就會有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第二部分是生活悲劇中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感動之處,在這部分我和同學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朗讀,當讀到“我已經懂得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時,音樂《懂你》緩緩響起,學生的眼中噙滿淚水……。在音樂結束后,我問大家讀懂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各抒己見,說出了他們對母愛的詮釋和對人生的感悟。讀人也就是讀自己。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實的東西,它發自內心,難以忘懷。詩歌,是美神的種子,充滿詩意的課堂,就會有優美的意境,也就有了審美空間。教學《音樂就在你心中》要求從不同的音樂中體味不同的意境。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美,在播放《春江花月夜》時,深情朗讀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使學生在詩意的引導下展開想象,在異度的審美空間飛翔。
詩歌,是靈感的造化,充滿詩意的課堂就會有想象的飛越,就會有創造的火花,如古詩賞讀課,可以引導學生為詩配畫、配樂、編配美麗故事,以開啟學生的想象力,點燃學生思維中創造的火花。
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上,有激情的燃燒,有審美的空間,有想象的飛躍,有創造的火花……有人文的旗幟高高飄揚。
四、召喚人文意識,理性提升更深切的人文關懷
人之可悲,不僅在不知感動,更在感動之后無所適從。因此,在學生感動之后再重錘敲擊,將感動提升到理性認識。以教授《我與地壇》為例,在師生聲淚俱下的閱讀后,給學生提出下面問題:“作者把他用全部生命力感悟到的寶貴的東西傳達給我們,用他的苦難提高了我們對生命的認識,請談談你閱讀全文后獲得最深的感悟:“生命是不朽的”“當困難到來的時候,你別無選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家”“人生的過程此結果更富有意味,這是人對自身、對有限的根本上超脫”等。
篇2
在加強對患者人文關懷的同時,我們也要關心護士的身心健康問題。加強對護士的人文關懷,使護士受到院領導及科主任、護士長的人文關懷,消除護士的消極情感,可以使其更好地適應職業特點,科學調節心理及生理狀態,最大限度地防范心理及生理上不良因素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從而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被動的“要我做”變成主動的“我要做”,形成護士工作安心舒心,領導放心的和諧狀態。
1.1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手術室護士每天都在和各種各樣的患者打交道,從這個意義上講,護士工作也是一項社會活動,因此醫院應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特別是新聞媒體的聯系,對護理工作作出正面報道,以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促進社會對護士的了解。
1.2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制度營造出一種安全的內部環境,以制度管理人員,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各項管理有章可循。建立請假本,護士事先將要休息的日期登記在請假本上,護士長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影響手術進行,人員充足的情況下,安排休息。
1.3關心、愛護護理人員應從多角度對護理人員提供人文關懷,包括心理、生理及社會等方面。國內報道,護士抑郁發生率為25%~38%,而護士的心理健康影響著護理質量的提高,護理管理者應充分重視護士存在抑郁心理這一現象,對護士給予更多的關心、愛護,給予必要的心理疏導和心理保健,實施人性化管理,減輕其抑郁傾向[1]。護士長以身作則,做好模范,對護士多關心、多愛護,并且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每位護士,護士長不要隨意批評每一位護士,提倡多表揚、少批評,讓每一位護士獲得更大的安全感,并且始終感受到自己是手術室的一份子,會被尊重,不會被拋棄。護士長要充分理解護士,了解她們的所思所想,進行換位思考,找準她們的個人內心渴求;積極發現護士身上的優點,及時表揚和鼓勵,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充分發揮每位護士的潛質。建立品管圈,充分調動護士的管理參與意識,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參與管理。生活上多一份關心和理解,如護士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護士長要耐心地對其進行思想引導,讓其將委屈吐露出來,以緩解心理壓力;在護士的特殊生理期,給予特殊的照顧,讓護士處處感受到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1.4有效利用手術室人力、物力資源,合理排班,幫助緩解護士工作壓力根據手術室工作的實際情況,實行彈性排班、新老搭配的原則,以強帶弱,對人力資源進行集中調配。適度的壓力感是調動人積極性的重要條件,但過高的超過人們承受力的壓力,則會降低活力和發展的信心[2]。因此,在特殊時段,特殊手術時,適當增加護士人數,有利于手術搶救及護理配合,減輕了護士工作壓力,緩解了護士的疲勞,既保證了患者安全,又充分體現了對護士的人文關懷。
1.5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制定相應防護措施護理是一門高奉獻、高風險的職業,護士職業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我們制定了一系列職業防護措施,并使措施具體化、常規化、并自覺遵守,加強自我保護。定期監測手術間空氣質量,保證符合質量標準。選用密閉性能好的麻醉機,減少麻醉氣體的溢出。接觸放射線者要做好自身防護,如鉛板、鉛衣、鉛眼鏡的使用等。提供各種型號的帽子和手套,及防止靜脈曲張的彈性襪。采用中心供應系統,比如氧氣、吸引器等,盡量購買國內外較先進的儀器設備,減少噪聲對護士的損害。這些措施不僅保護了護士的健康與安全,更能讓每一位護士都深切感受到醫院對護士的真誠關懷。
1.6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激勵可以有效發揮每個人的最大潛能,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對優秀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外出學習交流機會;對工作有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并號召大家向其學習,以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制定完善的績效考核制度,既要體現職稱,又要體現工作量和工作質量,還要做到公平合理,做到責任、義務和待遇相結合。
1.7開展豐富的生活,陶冶情操,增強科室的凝聚力良好的群體關系和團隊氛圍能使護士產生歸屬感和信任感,激發護士們為團隊利益努力拼搏的信念[3]。關心護士的生活,豐富業余娛樂活動,開展趣味運動會、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操作比賽等。在三八婦女節、五一二護士節舉辦有意義的活動,年終及節假日以聚餐或聯歡的形式安排科室人員聚在一起,相互了解、交流和溝通,緩解由于工作繁忙帶來的心理壓力,使護理人員能夠在緊張的工作之余,適當地放松,陶冶情操,增進感情,同時增強了科室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2體會
篇3
1.1接待入院的護理精神患者從到醫院后就出現緊張,對醫院沒有安全感,出現焦慮的狀態,感覺自己被社會拋棄了,被別人看不起。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接觸時面帶微笑、熱情大方,真誠的面對患者,盡快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消除患者對醫院的恐懼心理,尤其平等的關系,為患者建立安全的住院環境,保持床單干凈整潔,房間采光好,配備齊全的生活用品,可適當的在室內懸掛筆畫等裝飾物品,提供一個和諧的人文關懷的氣氛。由于接觸的患者具有特殊性,因而需要醫護人員具有極大的耐心,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的建議,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做好醫患關系工作,盡量避免醫患對立。在多個方面為患者提供一個健康的人文關懷環境,保證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也能過得愉快和舒適。
1.2由于這類患者沒有表達能力或者表達能力不完善,無法正常思維和情感,具有一定的障礙,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的思想動態密切關注,認真分析,從患者的表情和舉動來了解和觀察,最大限度的給予幫助,在對患者進行管理和健康宣傳中充分的體現人文關懷,根據每個患者的心理特點介紹和講解規章制度,而且要給予患者尊重,提升其職業素養和道德,使患者了解每項規定都是為了促進其健康而制定的,使其能夠積極的配合醫生的診治工作。同時還可以為患者舉例證明,將一些表現好、恢復快的患者案例向其展示,使其能夠積極的配合診治工作,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也讓患者逐漸的了解自己的角色,配合醫院的管理。
1.3在患者接受治療中用人文關懷使得患者積極配合大多精神病患者多不承認或者不認為自己有病,而且還會有拒絕服藥和拒絕進食的情況,覺得藥物是有害的,有副作用的,當護理人員面對這類患者時,要對其病情充分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同時向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鼓勵患者主動進食。同時醫護人員要以自身的情感和魅力感染患者,讓患者信任藥物的作用,堅定自己的信心,護理人員還要具有服務理念,對于拒絕進食吃藥的患者喂飯喂藥,提升患者的康復速度。還需要說明的是,精神患者因常常出現多種病癥,具有無法自由支配意愿的情況,情緒不穩,隨時可能會出現暴躁和興奮的情況。因而,醫院的護理人員要對其耐心指導,認真聆聽,通過多個方面調節患者的情況,將人文關懷充分體現出來。
1.4在出院護理中體現人文關懷對于要出院的精神病患者,護理人員要引導其降解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的原因以及表現,根據原因進行積極的預防措施,在患者出院前應向其講解有關精神疾病的知識,使其能夠自己預防和判斷精神疾病是否復發。同時詳細登記患者的家庭住址和聯系電話,以便患者出院后能夠進行隨訪,讓患者感到醫院的關懷,在隨訪過程中發現患者有困難,要及時給予解決,為患者創造一個關心、愛心以及良好的護理文化氛圍。
2精神科護理中人文關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篇4
1.教師授課語言暴力頻出,尊重不足
所謂語言暴力,就是使用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損害。在當下,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社會關系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必然地為語言暴力的生長提供了合適的土壤。而在特殊教育領域,教師所處在的情況更為特殊,以自我為中心,依靠強制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學生的行為特征更為明顯,為了使特殊學生向教師預想的方向發展,面對違反紀律、犯了錯誤、領悟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采取簡單粗暴或諷刺挖苦或恐嚇威脅的暴力語言也是很常見的。例如,“你怎么長大的,這么笨!”“我教了這么多年書,沒見過像你這樣的!”“你呀,什么也學不好。”等等。特殊教育課堂上的語言暴力折射出教師缺少人文關懷的同時,更能表現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語言素養程度偏低。特殊教育教師長期使用暴力語言,會嚴重傷害特殊學生的自尊心,嚴重影響到和諧的師生關系。所以如何化解特教教師的“語言暴力”是當下特殊教育環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教師授課語言冷漠敷衍,溫情不足
在特教課堂上,我們總能發現一些學生那種對于教師權威的“藐視”,尤其是面對一些非班主任教師時更加明顯。究其原因是一些特殊教育教師在授課中表達出來的“我上的課你要是不喜歡就睡覺,但是不能擾亂課堂秩序”的意思。長期的這種“安民告示”似的授課,讓學生感覺到的并不是寬松的環境和舒適的課堂,而是感覺老師的潛臺詞是“隨便吧,反正怎么學也學不好”,從中得到的答案是教師對學生過于冷漠。冷漠都是雙方面的,教師的冷漠影響著學生,學生漸漸由冷漠發展成“藐視”和“不屑”,這種態度的展現,更能激發起教師在語言中的冷漠敷衍,缺乏溫情。贏得學生的尊敬,不是靠大力壓制,也不是靠低眉順眼,更不能靠冷漠敷衍,特殊教育教師需要有較高的語言素養來面對特殊學生各項教學需求,不能為了表面的和諧氣氛,放棄運用自身的情感語言來解決各種問題。通過情感的聯絡溝通,才能化解冷漠,展現特殊教育教師人文關懷的風采。
3.教師授課語言重復沉悶,激勵不足
語言表達是教師的基本功,而特殊教育教師的授課語言也同樣展示著教學的基本功。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特殊教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教學語言重復的情況隨處可見,容易分散誤導學生的注意力,有些調皮學生可能上課就開始統計教師重復語言的次數,無法安心聽課。有的教師一句話能表達清楚的意思,又怕學生沒有聽清楚,不斷重復,這種重復沉悶的講話,不但浪費時間,而且使學生聽起來厭煩。重復并且沉悶的語言是沒有新意的,無法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引發興趣愛好,啟發式的教學更是談不上。現在,特殊教育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往往一問一答式的多,真正融入到學生內心,將教學中精彩的知識點播撒給學生,激勵學生心靈深處存在的真善美的情況很少。語言是教學的最主要媒介,其所能傳遞的信息可以給予那些特殊學生溫暖和力量,讓他們盡知學校與社會的關懷。
二、特殊教育教師在語言素養方面人文關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師生角色定位的歷來傳統
人因其社會性,所以遵守一定的倫理規范,而中國的傳統師生關系是依靠倫理來維系的。在古代,由儒家思想構建的社會等級規范,從根本上確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從屬關系,師道尊嚴嚴肅細致的講究,賦予了教師極高的權威性,進而演變成師生之間的專制關系。到了近現代,人們把教師的教學活動看成了一種主客體關系,即教師育人就是一種“育物”,這樣的結果就變成了教師高高在上地進行知識傳送,而學生只有洗耳恭聽,從而忽略了學生是“人”,并非“物”這樣的事實,漠視了學生作為教學兩主體中的一極。不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在教學活動中均忽視了學生的平等存在,漠視了受教育者本身應有的獨立和尊嚴。而在特殊教育教學活動中,特教教師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在課堂上當其面臨與自身求學時遇到的相似情況,便駕輕就熟地運用當年所受的語言和思維開展教學,因此一些冷漠的語言、暴力的說教都會運用出來,所以這種一代又一代的慣性力量是不可小視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因為他們自身存在的某種缺陷,面對這種不平等的對立情況,反應往往會更加強烈,導致學生心理的抵觸甚至逆反,覺得教師的批評就是挖苦諷刺,沒有關懷和幫助,缺乏足夠的溫暖。
2.缺乏對人文關懷的認識
人文關懷基礎是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對待人、關懷人,特別是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發展[2]。特教學校的學生與普通學生不同,他們多數由于身體機能的缺陷,再加上心智發育尚待完善,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不能像家庭生活一樣,時刻享受父母的呵護和家庭的溫暖。在我國特殊教育領域,就目前情況來看,特殊教育課堂上要完成的任務有很多,特殊教育教師面對的學生也很多。在任務繁重的情況下,特殊教育教師很難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每一堂課語言表達的細微內容,同樣很難通過琢磨細微的表達方式來體現人文關懷的本意。雖然在表面上看來人文關懷的意義并不是很大,但隨著表面的風平浪靜,長久之后就完全忽略了人文關懷。如果特殊教育教師在課堂上沒有體現出教師的關懷與溫暖,那么特殊學生肯定會感覺心靈受到傷害,久而久之會疏遠教師與學校,變得自律性相對較差,面對將來更迷茫和困惑。結果是學生雖然可能學到了一些安身立命的技術,但是在缺乏人文關懷的情況下,會形成一定的心理缺陷。
3.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增大
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增大,這與當前教育的大環境和特殊教育所處的小環境有很大關系。特殊教育教師要承受來自學校、家長、社會的重重壓力。例如績效考核情況,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除課堂以內的工作,還要承擔學生的考核測評、安全、衛生、飲食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考核測評結果與績效工資掛鉤,若不達標就降低工資等。這樣特殊教育教師把工作中的不滿情緒轉嫁到學生身上,訓斥、威脅甚至采取不正當懲罰方式,都容易造成師生間的對立沖突。而目前社會對特殊教育教師的期望和評價標準過高,更加重了教師的壓力,本來學生的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共同責任,但是現在幾乎全落到學校身上,奉獻時關注少,犯錯時人人指責。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需要得到家長、學生、社會各界的肯定,這也造成了對教師不利的輿論氛圍,誤導了學生和家長,無形殊教育教師的壓力與日俱增。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師語言素養方面人文關懷的途徑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師人文關懷的主觀意識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殘疾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道主義情懷,人文關懷是對人價值的肯定、完整人格的尊重,對殘疾人更重要。[3]因此,特殊教育教師必須加強人文關懷的主觀意識。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語言素養,以期展示對特殊學生的人文關懷,這不僅僅只是簡單地通過語言本身素養的提高來完成,而是需要文化素養和思想素養來相互支撐。首先,從知識文化素養層面來看,優秀的課堂語言表達是由豐富的知識文化素養決定的,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教師的講授獲得的。在學生看來,教師有能力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甚至依賴教師,因此教師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不影響正常的語言表達。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學科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做個博學多才之人,擴大知識面。只有知識文化內涵深刻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應手,這也是尊重學生的主要體現。其次,要注重語言素養本身的提高,特教教師在運用教學語言時,要詞匯豐富、邏輯嚴謹,甚至可以充滿藝術表現力的語言來進行授課。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師在授課前要認真備課,按照預先設計來進行發揮,而不是天馬行空的、毫無邏輯、缺乏節奏的組織語言。只有嚴謹細致,才能尊重課堂、尊重學生。再次,從思想素養層面,特殊教育教師在平時語言交往中要給學生做表率,決定語言質量的人,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言,在師生對話過程中,要將高尚的道德觀念、情感價值觀滲透到語言中,不能將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和不滿帶到課堂,不能將不良情緒傳染給學生。最后,教師自身的語言素養是引發師生對話語言問題的主觀因素,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及時彌補,提高教師內在和外在的威信,為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奠定基礎,才能更好地展現特殊教育教師人文關懷風采。
2.建立以人為本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體系
構建以人為本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體系,就是要在教學氛圍、教學資源配置、學術交流等方面給予特殊教育教師更多的支持。因此,以人為本,盡可能多地培養特殊教育教師,既要高標準嚴要求,又要關心、愛護、扶植、尊重他們,幫助解決其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問題和矛盾,促使積極性、創造性得以充分激勵、開發和調動,這亦是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第一,要構建幸福奮進的教學氛圍。讓特殊教育教師感覺到特殊教育這個職業是幸福快樂的,奉獻和挑戰并存,只有幸福快樂具有奉獻精神和敬業精神的教師,才能教出幸福快樂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所以,特殊教育教師的師德建設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理解他們,使其最終具有奉獻精神與敬業精神。第二,教學資源配置要合理。充分運用多種教學資源來調節課堂內容,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地扶持他們參與科研,提供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實驗設備、圖書音像資料等。第三,要多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教師參加重要學術活動的機會,同時提供各種進修、培訓甚至出國等機會。注重加強校際間、國內與國外,老、中、青教師之間以及特殊教育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允許就各自不同的學術觀點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之在學術探討、交流、爭鳴中開啟智慧,活躍思想,承前啟后,立足于發掘和發展本學校特有的學術風格、學術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給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師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和條件。這樣特殊教育教師可以從其他同行、其他領域學到精湛的技藝和品德,使其在學術、學業、思想上更快地提高。
3.加強語言運用能力,展示人文關懷風采
篇5
關鍵詞:出版策劃;人文關懷;國民教育
今天的中國出版業已經順利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并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導下向規模化、集約化迅速發展,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整個社會經濟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觀念在出版業內所起的作用還會不斷增強。對這一發展趨勢的肯定當然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果讓市場觀念成為出版策劃的惟一支配者,結果也是讓人頗為擔憂的。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版策劃的這種單一的市場化趨向已經產生了許多不容忽視的消極現象,諸如學術著作出版的艱難和滑坡、外國文學名著低檔次重譯的蜂擁而上,迎合以至刺激文化消費者低級趣味的各種“言情熱”“迷信熱”“隱私熱”“厚黑學熱”以及形形的“地攤文學”一浪高過一浪,如此等等。實際上,當下出版業的改革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實在是讓人喜憂參半。因此,有識之士早就強調出版產業既要講經濟效益又要講社會效益,要讓市場導向、意識形態的指導性政策和社會文化訴求并列成為支配出版策劃運作的三大杠桿。在此,我們進一步立場鮮明地提出:出版策劃一定要體現人文關懷,以造就一個健康向上、生氣勃勃、對民族的未來真正負責的出版業。
人文關懷實際上就是一種價值追求,就是對今天人類普遍認同的一些促進社會進步、提高個體生活質量的價值準則的認同,這些價值準則主要包括平等、自由、科學、民主、和平、進步、正義、寬容、人道、博愛等等,它們體現了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方向。出版行業不同于一般的經濟產業,因為它產出的不是物質產品,而是精神產品;因此,我們認為出版策劃不僅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而且還要具有人文關懷,自覺地去追求這些體現人文精神的價值準則。在今天的現實條件下,出版策劃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在此,筆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引起同仁們的關注和討論。
一、出版策劃要繼續放眼域外文化,進一步體現深入開放的精神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深刻的社會歷史變革時期,正在從一個傳統的前現代的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化,有人稱之為社會轉型,有人稱之為現代化進程。整個社會,從政治、經濟、文化到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倫理以及個體的生活方式,都在發生急劇而深刻的變化。舊的秩序要打破,新的秩序要建立。而推動我們破舊立新的思想資源既來自我們自己的傳統,也來自域外文化。所以改革與開放的基本國策在這里也要得到充分貫徹。
上世紀初五四掀起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新篇章,而這場運動的爆發又不能不歸功于出版事業對域外思想觀念的引進,如嚴譯《天演論》和林譯小說的出版,介紹新思想、新觀念的《新青年》雜志的創刊等等,它們對的蘊育所起到的作用是怎么估價也不會過份的。新時期以來,我們的出版行業做出了許多突出貢獻,例如,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學術名著叢書》,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等等。隨著我們對域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認識的不斷加深,出版界對外來文化的譯介也越來越廣泛、深入、細致,例如,漓江出版社的《諾貝爾文學獎叢書》和《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叢書》,三聯書店的《現代西方學術文庫》、《學術前沿》和《譯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西方現代思想叢書》和《知識分子圖書館叢書》等。而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宗教與世界》叢書、北京三聯與上海三聯聯合推出的《歷代基督教學術文庫》、《基督教學術研究文庫》更是為國人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它必將對中國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我們還要看到已有的成績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還有很多的領域等待開拓,至于對各個學科的深入譯介,對最新發展的追蹤等等,還有待努力。比如與同樣是向西方學習的日本、韓國,甚至是與港臺地區相比,我們這方面的差距還是很大的。筆者曾經在一位日本學者的一部文化人類學著作中看到這位學者列舉了這個學科中近百部西方學者的重要著作,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經譯成了日文,而已經譯成中文的不到十分之一。另外,從前面的介紹中我們已經看到,高水平的譯介工作主要集中在幾家國家大型出版社,廣大的地方出版社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應該積極網羅人才,組織相應的出版策劃,為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出版策劃要關心現實,積極進入
今天中國所進行的社會變革是前所未有的,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社會的矛盾還是人們觀念上的沖突,都極其復雜。改革猶如臨產前的陣痛,開放更是提供了一個高效發酵的溫床,各種假丑惡與真善美的對立、交錯和搏斗令人驚心動魄。身處這樣的時代,我們的出版策劃就要積極去關注這樣一個現實,去關注改革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既關注社會競爭中的成功者,社會變革的中堅力量,又要關注下層百姓,關注社會的邊緣人物,關注社會中的消極現象,大膽進取,積極發揮為推動社會進步所應起的作用。比如華藝出版社的“抵抗投降書系”和多家出版社聯合推出的“黑馬文叢”,就是令人激賞的出版策劃;他們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對現實的強烈關懷。尤其是“黑馬文叢”,大膽推出來自社會底層的一批民間思想者,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現實與未來的激越深沉的憂思,在廣大讀者的心中引起了強烈共鳴。讀者們迫切希望讀到更多這樣的好書。
“黑馬文叢”的成功,的確應該引起出版策劃人員對自身的反思。應該看到,在我們的許多出版者那里,的確存在一種回避現實、回避社會的傾向。他們或者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置文化責任于不顧;或者只求明哲保身,昏昏度日;出版選題陳舊,四平八穩,死氣沉沉,這些出版物對社會、對讀者反而是有害無益。這種狀況的確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所以,我們強烈呼吁出版策劃要關懷現實。
三、出版策劃要關注民族文化的未來發展
篇6
關鍵詞:殘障學生;心理健康;關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7-0152-01
殘障學生指的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生活學習等方面困難,從而需要特別照顧與幫助的學生,主要包括盲、聾、啞和肢體殘疾的學生。我國十分重視對殘疾人的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五條特別規定:“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殘疾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
殘障人士是社會的一種特殊群體,也是高校中的弱勢群體,特殊教育要求以人為本,關心殘障學生的成長。
1 殘障學生幾種常見的心理
1.1 自卑心理
殘障學生由于身體的部分功能喪失而產生自卑的心理,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這種心理趨于上升態勢,遇到困難與打擊易產生嚴重的挫敗感,不愿與人交流,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自閉,形成社會功能障礙和交往障礙。
1.2 敏感心理
由于意識到自己與常人身體機能上的的差異性,他們在認識,情感與個性心理傾向等方面表現與健全學生不同。殘障學生對他人的語言與態度十分敏感,他人的一句無心言語很可能會觸怒他們。他們中的多數情緒化明顯,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與磨擦。
1.3 悲觀心理
身體上的殘缺導致他們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對生活悲觀失望,從而產生自暴自棄和厭世的消極心理,這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
2 高校應構建相應的支持體系
2.1 制定針對殘障大學生權益保護的相關規定
教育應實現其公平性,殘障大學生享有與健全學生同等的受教育的權利。高校應制定相關的政策與條例,根據殘障大學生特殊的實際情況,為貧困的殘障學生提供助學貸款,設立專門的獎助學金,爭取得到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群體的支持,共同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2.2 人性化的管理
學校應稟承人性化管理的理念,由學校相關部門人員成立專門的服務機構,專門負責殘障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指導和協調他們的學習與就業等事項,在對殘障學生進行安排住宿時,應將他們相對集中在一起,將一些健全的學生安排在他們的周圍,在緊急情況時方便對他們進行幫助。以樓層和班級為單位,對有殘障的學生,樓管與學生班干部要給予特別的關心和照顧。
2.3 校園無障礙設施的設置
學校應加大對校園的建筑進行改造,完善無障礙設施的配備,在教學樓,食堂,宿舍,實驗室,圖書館等場所增設無障礙通道,電梯等設施,為殘障學生的出行提供便利。
2.4 鼓勵殘障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
無論是健康的學生還是殘障的學生,都平等地享有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權利。學校要注重鼓勵殘障學生參與各式各樣的課外文娛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幫助他們消除自卑心理,增強他們的自尊、自信、自立的意識,在集體活動中增進與其他學生的交流。
2.5 設立心理咨詢與輔助中心
高校應高度關注殘障學生的生活和身心發展,為殘障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殘障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學校開設心理咨詢與輔助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與發展水平,他們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普遍存在與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運用實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有層次地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與疏導,促進每個殘障學生的健康發展。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進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樹立對生活的自信,正確的自我觀與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完善人格,矯正他們的偏差行為,開發學生的智力與情力,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最優化的發展。
由于殘障兒童類別的多樣性,對于各類殘障學生應制定相應的測評工具對他們進行心理測評,對于某類殘障學生,應制定能反映其心理與行為特點的測驗工具。
3 高校教師應具有的品質
高校要注重引進心理學等相關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及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教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不斷提高理論水平,系統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經常組織培訓活動,提高自身的素養,在活動中,教師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分享教學經驗。
3.1 誠心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熱愛學生是教師的職責與天賦。尤其是面對殘障的學生,教師要有一顆包容與仁慈的心,尊重學生,用愛心去感化他們,貫徹愛的教育,殘障學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鼓勵與理解。同時,由于經驗和閱歷不多,所以對他人會產生較強的依賴心理,在學心的心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道德標準,是他們所學習的榜樣,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與評價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自己能力的判斷,教師是學生的良師又是益友,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體貼關愛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與尊重,只有真摯地愛會帶給人信任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放下自己的權威是打開學生心靈窗戶最好的方法,只有親近學生才能營建平等良好的交互平臺,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贊許的眼神,都能夠帶給他們溫暖。
3.2 耐心
殘障學生由于生理上的殘缺,因此會產生自卑的心理與消極的負面情緒,不少人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在學習認知、人際交往、思想行為等方面均低于正常學生。教師不能歧視他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持之以恒地教育他們,幫助與引導他們努力克服心理障礙,引用名人事跡及榜樣的例子來勉勵他們,帶領他們走進正常的生活軌道。
3.3 信心
自信是每個人成功所必須具備的心理因素,由于生理性和器質性的殘疾,他們普遍呈現多自卑,膽怯、多疑、孤僻等性格,有一些人難免會產生錯誤的思想與不良的行為,對自己失去信心,容易自暴自棄。為了讓殘障學生適應社會,將來可以自食其力,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他們的優勢與特長,使他們的潛力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運用激勵的教學方法,課內及課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調動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自我肯定,實現自我價值。
在全校園形成關愛殘障學生的道德氛圍,構建博愛文明的校園文化,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人人奉獻出自己的愛心,讓殘障學生也能夠象健全的人一樣地快樂生活,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吳劍.學會欣賞學生是特殊學校教師最基本的素質[J].現代特殊教育,2004,(12):13.
[2]毛玲楗,聶永雙.愛心?耐心?誠心?信心[J].中國教育教學研究,2004,(7-8):26.
[3]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69.
[4]程益基.以生為本,構建聾教育課程新體系[J].現代特殊教育,2007,(4):6.
篇7
關鍵詞:企業 人文 關懷
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以人為主體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質,維護人的利益,滿足人的需求,促進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這表明我們黨已經更為深刻地認識到了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和社會主義人文關懷的意義,由此可見,實施人文關懷既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企業和諧進步的根本措施。把人文關懷融入企業的發展,融入和諧單位建設,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極其重要的內容。作為國有骨干企業,近年來我公司進行了積極地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對企業實施人文關懷理解得還不夠全面,認識上還存在著偏差,下面我就企業實施人文關懷談幾點個人的體會。
1.謀求企業發展,加強人文關懷
越是困難企業矛盾越大,越是困難企業問題也就越多,越是困難企業工作就越難開展,企業中的不和諧因素也就越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職工缺乏對企業的希望感。在這種情況下,強化作為“柔性管理”的人文關懷顯的尤為重要,但是,只是運用政治關懷、感情關懷和一點點經濟幫扶只能暫時緩解一些矛盾,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
企業是員工賴以生存的家園,企業的興衰關乎著每個職工的生活。一個企業不能夠給員工一個工作的崗位,不能給員工一個維系生活的基本薪酬,何談人文關懷?因此,我認為在企業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點燃職工心中的希望,謀求企業發展才是對他們最根本的人文關懷。也只有使企業不斷發展,企業才能走出困境,才能最大程度地化解前進中的各種矛盾,只有使企業不斷發展,才能使人文關懷真正落實到實處,企業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
2.人文關懷是企業管理的基礎
企業管理的核心是處理好人際關系,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人文關懷正是處理好人際關系、調動職工積極性的最為有效的手段。因此,人文關懷不只是黨團、工會組織的專利,人文關懷在企業管理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滲透于企業管理和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是企業實現經營目標的保證,是企業完成各項管理工作的保證,是企業推動生產、提高效益的保證。它是實現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管理工作有機結合的有效形式,也是目前企業管理工作的導向和要求。因此,企業管理者從企業戰略規劃到具體項目的實施,從規章制度的建立到具體工作的安排,處處都要體現人文關懷的思想。要把職工所思、所想作為企業領導決策的第一考慮,把企業的目標物化為職工主動承擔的責任,努力使企業成為職工身之所靠、情之所依的重要場所。
3.人文關懷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保障
首先,企業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生產,最大限度地獲得經濟效益。在企業內部管理上,人文關懷作為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凝聚功能和激勵功能,能夠從根本上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把廣大職工團結成一個整體。所以,在企業內部管理工作中注重對職工的人文關懷,激發廣大職工的積極性,生產就能發展,效益就能提高,企業就能最大限度地創造財富。其次,實施人文關懷不僅僅要局限在企業內部,特別是對建筑施工企業來講,更應該倡導大概念的人文關懷。我認為在與甲方及外界的交往中,應該把人文關懷融入到彼此的工作中去,想甲方之所想、急甲方之所急,把工程當作自家的事業來對待,盡其所能為甲方工作提供便利,真正把甲方當作自家人,用濃濃的人文關懷化解矛盾,破除誤解。這樣才能充分拉近矛盾利益雙方的距離,也才能為企業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外部環境,企業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場、站穩市場,進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4.克服“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封建思想
人文關懷的實質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說的通俗一點兒就是要把人當人看。我們要戒除頭腦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封建思想,真正把職工當作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家人看待,牢固樹立起官兵一致的思想,要充分認識到只有工作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哪怕是對待我們的分包隊伍、對待農民工,也同樣如此。從思想深處把人文關懷提高到關乎企業和諧穩定的高度來認識。做人文關懷的自覺維護者和堅定的實踐者。
5.人文關懷既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真正的人文關懷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物質層面上的,如改善工作環境、加強勞動保護、調整人事政策、改善薪酬待遇,努力滿足職工基本的物質需求;二是強化管理中的激勵因素,讓員工從工作中獲得使命感、歸屬感、責任感、成就感,以滿足職工精神的要求。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兩者都是“人文關懷”,但只有后者,才能給予員工真正的激勵,也才能真正把員工的心凝聚在一起。
6.加強溝通,使人文關懷有的放矢
實施人文關懷首先要及時掌握和了解職工的心理動態,明確哪些職工最需要人文關懷,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文關懷?只有弄清楚這一點,才能有的放失地采取人文關懷措施,幫助職工實現心理和諧。
掌握和了解職工的心理動態,企業可以采取問卷調查、職工座談、手機短信、網上回帖等形式,拓寬企業了解職工訴求的渠道,掌握職工的心理變化,把好職工的思想脈搏。除此之外,其中最簡單最易操作的方法就是——溝通。溝通是柔性的、平等的,它可以不拘泥形式,隨時隨地開展,領導班子成員之間、班子成員和部室領導之間、班子成員和班組長之間、班子領導和職工之間。工作間隙、茶余飯后、旅途之中都可以進行。時間可長可短,可以專題溝通,也可隨便聊天。這種溝通氣氛輕松、心平氣和、敞開心扉、平等交流。領導推心置腹,換位思考,職工充分理解,吐露真情。只有這樣,領導才能真正了解職工內心深處苦痛、才能了解他們的思想變化。這樣收集到的信息才是真實的,根據這些信息才能真正把人文關懷送到職工的心坎兒上。
7.人文關懷無處不在且形式多樣
系統講人文關懷包括政治關懷、經濟關懷、教育培養關懷、工作生活環境關懷等等。天冷時的一杯熱茶、困境中的一個理解的眼神、前進中一句鼓勵的話語等等都是人文關懷的表現。人文關懷于細微處見真情,于點滴中匯暖流。人文關懷形式多樣,渠道廣泛。作為一名企業職工當然需要全面的、整體的、系統的人文關懷。但是在不同的企業和企業的不同時期,人文關懷的側重點也要有所不同。
企業效益比較好、職工物質待遇相對比較高的時期,人文關懷的側重點應該在精神方面;企業相對困難時期,物質方面的關懷要比單純的精神鼓勵實用得多;對于極其困難的企業,一時也拿不出那么多資金改善職工生活狀況,這時企業的發展規劃、領導者積極尋求發展的愿望對于職工來說是最為重要的人文關懷。
篇8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人文關懷
關心人的生活情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篤信人的生活條件,并且解放人,讓其獲得追求自由的權利,這便是人文關懷。簡而言之,關懷、維護和尊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行為就叫人文關懷。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應以維護學生利益為原則,關愛和幫助學生成長,主動的關注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開導,加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精神素養以及人文素養。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重要性
首先,人文關懷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和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社會主義物質文化環境,唯有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其次,人文關懷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內在要求,大學生作為社會殊的一個群體,其又處于青少年轉變為青年的關鍵時期,會由于社會責任感的增強和競爭環境的日趨激烈,進而導致大學生心理方面問題的出現,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大學生生活自身的特點以及實際的需求,將人文關懷的理念引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去。
最后,人文關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完善人和發展人的實際性,其根本任務是啟發學生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潛能,所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為本,注重大學生自身的發展,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才能取得教育的實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
2.1忽略了大學生的主體性及實際生活
現今,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采用一種教師為主導者,而學生作為知識接受者的工作模式,其中高校經過思想政治道德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思想政治教師的宣講教育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灌輸。思想政治教師以完成自己的工作為目地,學生以考取高分為目標,整個教學過程生硬,目的性太強,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無暇顧及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是否感興趣、是否理解其含義、是否能應用自如。這樣一來,抹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遏制了學生性格的發展。由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生活中得不到肯定,致使學生的優勢無法發揮出來,也無法表現出自己的性格特點,不利于學生進行全面發展,也是不符合人文關懷精神的本質要求的。
2.2教育方法中人文關懷的缺失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過于簡單,在教育工作中,學生缺少教師的人文關懷,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達不到要求。(1)輕視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致使學生缺乏教師對于自己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關心,沒有在思想教育中關心學生情感和心理需求,影響了教師自身情感的提升和學生情感的塑造,進而忽視了社會中不良思想對學生所產生的消極意義。(2)高校開設了許多組織社團,課外活動等多種社會實踐形式,但是,高校教育者在這其中卻忽略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情感、情緒以及心理等問題的需要,沒有對其做到人文關懷,使得教育效果不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的原因
一方面,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只注重學生思想政治道德觀念的培養、塑造,沒有運用自身行動和感情去感染和教誨學生。沒有認識到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這種只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導、而忽略了學生實踐活動的行為,在教育過程中是不提倡的,教師只為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不注重對學生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是缺乏人文關懷的。
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師自身對于人文關懷的含義理解不夠,致使學生接受到的知識信息不完全。雖然近幾年在國家政策的指示下,各大高校都積極的改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開始重視學生人文關懷的教育,但各大高校對人文關懷的理解大不相同。有的只注重形式上的宣講,對學生的內心感受的關懷少之又少,有的只關心學生群體的問題,忽視了對個別同學心理問題的關心。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解決措施
4.1正確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
思想教育工作者應改變自己傳統的思想觀念,深入了解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發展,堅持以生為本的思想理念,讓學生更好的成長。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確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進行全面的、健康的成長,其中教育內容包括:思想政治價值觀教育、心理情感教育、等兩方面。而教育方式是以尊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主,并且注重學生性格的發展,同時,思想政治教師應進行積極的引導。
4.2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理論研究
為了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文關懷理念的發展,高校應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理論的研究,這樣,思想政治教師才能運用扎實的理論知識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戶外實習活動,但是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應該學習人文關懷理論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量,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釀成一套完善的、具體的教育理念。通過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清楚的、明確的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的實質,從而注重學生實際中的生活狀況,引導學生解決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疑惑,體驗學習和生活的歡樂。另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遺棄以前一些不好的教學方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內容,把關心人、尊重人、引導人、鼓舞人、理解人、肯定人和支持人的人文關懷思想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
4.3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踐活動
只有思想政治教師充實了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培養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精髓,真正的利用人文關懷幫助和解決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在高校引導學生中建立一個心理社團,通過心理社團開展一些有關人文關懷的活動,可以利用晚自習的時間邀請高校班級參加,或由學生自己報名參加,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塑造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質,也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人文關懷的內涵,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不斷的提升自己思想政治水平。
綜上所述,人文關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前提,是現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是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有效途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應該摒棄自己的陳舊觀念,去創新教育的方式,豐富自己的工作內容,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人文關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引導作用,堅持以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將人文關懷的理念引入到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關愛學生,使其得到全面的發展。(作者單位:沈陽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麗杰.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10(25):40.
篇9
[關鍵詞]人文關懷 高校輔導員 隊伍建設
一、高校輔導員隊伍現狀
(一)工作瑣碎繁忙,壓力較大
輔導員一般不承擔教學任務,他們處于學校管理的最基層,是連接管理部門、任課教師與學生的紐帶,地位上不及任課教師,工作內容卻事無巨細。不論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心理、組織活動,輔導員都要全面管理,所以有人將輔導員比喻為大學生的保姆。再加上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獨立能力比較差,輔導員在一定程度上還擔當了家長的角色。因此,輔導員的日常工作非常瑣碎,工作職責和內容沒有明確界限,又常常受到學校各個部門的差遣。此外,我國高校輔導員的配備比例也普遍偏低,有的輔導員甚至以一人之力負責上千名學生,常常還要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很多輔導員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出現了職業倦怠等職業發展障礙。
(二)福利待遇偏低,社會認同有限
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社會充分的認同和肯定,具體表現有兩個方面:第一,輔導員的福利待遇和教學、管理人員相比偏低,輔導員既沒有教學人員的課時津貼,也沒有管理人員的業績津貼。雖然輔導員也有其專項補貼,但與其工作強度和崗位貢獻相比,還遠遠不夠。同時,由于輔導員工作的無邊界性,他們的無形支出也比較多,應該從精神壓力和情感投入方面予以補償,提高輔導員的福利,激勵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第二,目前我國輔導員隊伍建設由于專業性、系統性和延續性不足,社會缺乏對其地位和職業的認同。提到輔導員,很多人認為不是真正的教師,只是一種管理崗位,甚至是“打雜的”。一方面工作煩瑣勞累,另一方面得不到理解認同,輔導員群體在高校體系中逐漸被邊緣化。很多高校只重視專職教師的培養和進修工作,而對輔導員的職業發展缺少規劃,導致輔導員自我認同逐漸降低,只把輔導員崗位作為一個“過渡”和“跳板”。
(三)工作不穩定,缺乏正式編制
我國高校的輔導員采取專職、兼職相結合的組成方式。一方面,選擇一些思想政治、心理等相關專業的高校研究生擔任專職的輔導員;另一方面,根據學校管理的需要增加一部分兼職輔導員,例如,年輕的專職教師、高年級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等。很多輔導員不能獲得正式的事業單位編制,只能成為“合同工”。這樣一來,輔導員不僅地位“低人一等”,福利待遇和職業發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他們的個人檔案只能存放在人才市場,不能進入高校體制內部,一旦所在學校和部門有所調整,很可能成為首當其沖的犧牲品。另外,由于工作繁重、缺乏職業認同,輔導員隊伍的流動性很大,一旦有了教學和其他管理崗位可供選擇,很多輔導員就會選擇轉崗。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也阻礙了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
二、人文關懷在輔導員隊伍建設中的詮釋
(一)強調人的真實人性和自身發展
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發展的切實關心,包括關懷人的實際生活狀況、生存發展需要、心理情感需求。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到高、逐層推進的,同時人的需要也是物質和精神兼顧的。從目前我國輔導員隊伍的實際狀況看,他們所面臨的物質條件和精神關懷的共同缺失,極大阻礙了這一職業的健康發展。關注輔導員的生存發展狀況,應該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入手,將輔導員隊伍的多層次需求結合起來。輔導員的崗位對任職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實際工作付出也很大。雖然愛、關懷、奉獻是人的真實本性之一,但不代表輔導員不需要職業認同、職業規劃和職業期待。所以,對輔導員的人文關懷要兼顧人性的奉獻和索取,兼顧該職業群體的價值和發展前景,推動輔導員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二)關注人的物質需求和生活保障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物質第一性,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輔導員崗位講奉獻、講犧牲,不代表其物質利益不重要。相反,為了體現崗位價值、充分實現個人權利、增強社會地位和職業認同,應該將輔導員的物質需求和生活保障擺在重要位置。人文關懷是對人的切身利益的關懷,切身利益首先就是物質利益,所以從人文關懷的視角來推動輔導員隊伍建設,要突出重視輔導員的物質需求,努力提高輔導員目前偏低的福利待遇標準,切實加強各種生活保障措施,使輔導員衣食住行無憂,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學生管理的工作中。
(三)突出人的情感個性和主觀能動性
人文關懷不僅要關注切實的物質利益,更要關注人的精神需求。由于工作的特殊需要,輔導員常常要壓抑情緒、對學生耐心輔導,凡事親力親為,并隨時準備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從輔導員的精神狀況和職業發展來看,輔導員要通過某種渠道解放自己的情感個性,找到適當宣泄的渠道,合理管理自己的心理和情緒,同時在工作崗位中找到個性特長得以發揮的平臺,這樣做才是對輔導員工作的尊重、認同和關懷。在具體工作中,學校管理部門要為輔導員提供一定的精神關懷措施,例如,休假、交流會、聯歡等形式的情感交流,提供崗位輪換、掛職鍛煉、職位晉升等渠道,鼓勵他們發揮所長,推動工作手段的多樣化、工作內容的創新,從而提高輔導員自身的使命感和工作熱情。
(四)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和幸福感受
按照社會學家馬斯洛的金字塔形需求理論,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高校輔導員作為畢業生的佼佼者,它們的前兩個需求已經無須探討,而輔導員崗位能否為他們創造和提供持續的幸福感、歸屬感,幫助他們獲得職業認同,并協助他們實現人生價值,這成為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長期課題。人文關懷的最高層次就是自我價值實現的深層次關懷。“職業成就感、職業幸福感”成為職業生涯發展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
三、人文關懷下做好輔導員隊伍建設
(一)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增強其職業認同感
從當前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發展現狀看,由于觀念陳舊、定位模糊和福利待遇偏低等多方面原因,各方對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還不強。與高校的教學和其他管理人員相比,輔導員的職責不明晰、地位不高,這不利于輔導員隊伍的長足發展。然而,從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審視,輔導員角色又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高校要去行政化,突出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的職能,真正輔助學生成長,落實以人為本,都離不開愛崗敬業、精干務實的輔導員隊伍。要解決輔導員的職業認同問題,應該從社會、學校和輔導員自身三個角度入手。首先,社會大眾要破除對輔導員的偏見,提高對高校輔導員的認可和尊重。這離不開黨和政府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強調,也離不開媒體和社會團體充分而正面的宣傳,從而使輔導員獲得與高校教師同等甚至更高的社會地位。其次,學校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突出輔導員的工作重要性。一方面加強輔導員隊伍的福利待遇和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氣進行系統的輔導員心理培訓輔導課程,開展輔導員的進修、再教育工作,對他們的心理進行疏導,對他們的職業進行合理的規劃,幫助他們更好實現職業生涯中的自我價值,促使輔導員本人能夠認同自己、認同輔導員工作。
(二)切實提高輔導員福利待遇,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人文關懷首先要體現在待遇問題上,關系到輔導員群體的切身利益問題,學校管理人員一定要擺在特別重要的位置,在逐步改善高校教師福利待遇的過程中突出強調輔導員群體的生活保障。對輔導員工作的激勵和對隊伍的建設要從物質入手,輔以精神方面的引導和激勵,才能實現人才發展效能的最大化。例如,在教育的編制配備上盡可能對輔導員進行保障和傾斜,保證輔導員工作有財政政策和資金的保障,使輔導員工作無后顧之憂;又如,適當提高輔導員的特殊津貼,并根據輔導員的工作實際進行一定的通信、交通和健康補貼。同時,高校要對合同制的輔導員落實“五險一金”,規范輔導員隊伍的社會保障體系,使他們獲得應該享有的教師權利。
(三)尊重輔導員工作特殊性,發展輔導員群體的職業技能
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雖然并不直接傳道授業解惑,但是他們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關懷入微,對學生思想、心理、行為動態把握到位,集教師、朋友、兄長、管理者、心靈導師等多種身份于一身,有時還要充當保姆、消防員這樣的角色,可以說工作比較特殊。然而,外界由于對輔導員工作的性質、細節了解并不充分,對輔導員的職業認同偏低,輔導員也會因為長期拘泥于瑣事而得不到職業的充分發展和個性發揮。我們要根據人文關懷的原則,充分了解和尊重輔導員工作的特殊之處,并且有目的、有步驟地對學生工作進行分工和整合,充分調動學生干部和團委等的合力,把輔導員從具體管理實務中解放出來,通過系統的職業規劃、職業培訓、心理疏導和進修學習活動,幫助輔導員拓寬職業視野,加強職業技能。學校要充分重視,提高政策、財政上的支持,引導輔導員的可持續發展,為輔導員個人價值的實現鋪路。
(四)拓寬職業發展領域,提供選拔進入黨政管理崗位的機會
當前我國已經開始了輔導員職業化和終身化的改革進程,很多高校已經培養了一批思想堅定、素質過硬、能力到位的專業化輔導員隊伍,國家也對輔導員終身制予以支持。例如,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支持輔導員免費攻讀相關專業博士學位等政策。但不容忽視的是,很多高校的輔導員隊伍仍然非常松散的、流動頻繁,但是輔導員離開崗位進行其他職業嘗試的渠道還比較窄,目前可行的有團委工作、教務秘書工作、就業輔導等,也有一些輔導員發展至學校更高級別的管理崗位。總的來看,輔導員從事黨政管理崗位的合適機會比較少,原因是很多高校仍然沒有建立起規范的、連續的輔導員發展和晉升制度。即使有輔導員能夠獲得提拔的機會,也是偶然或者人為占主要因素。這種不規范現象不利于輔導員隊伍的長期健康發展,也不能給更多的輔導員教師提供一個明晰的職業期待。因此,我們要致力于建立一種輔導員職業發展的長效機制,雙管齊下自主選擇:選擇攻讀更高學位、進行學術研究的輔導員向教學和科研領域發展;選擇繼續從事管理崗位的輔導員通過一定時期的考察和鍛煉向黨政管理崗位發展。這樣一來,既能夠滿足輔導員不同個體的職業發展差異性,又能拓寬輔導員的職業發展范圍。
不容否認的是,我國高校的輔導員在目前乃至今后的高等教育發展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在實踐中不僅要用人文關懷去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要用人文關懷去建設輔導員隊伍,真正落實“以人文本”的理念,在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同時,進一步發揮輔導員教師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畢麗娜,柳敏.新時期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困境及對策[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2).
[2]王偉莉.新時期加強大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2).
[3]田作淳,陳文恩,姚躍傳.高校學生政治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5(19).
篇10
摘 要 采用觀察法、文獻資料法和經驗總結法對現階段我國體育教育中存在的人文關懷的缺失總結,結合我國國情,提出適合現階段我國發展所需的體育教學方式。
關鍵詞 大學 傳統體育 人文關懷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根據人類身體心理的發展規律,以身體鍛煉為基本活動,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能、進行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演變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專門的學科。
一、大學體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及目的
大學體育教育在大學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求大學生除了擁有科學文化知識外,還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為國家做貢獻。在大學體育教學當中要堅持以人為本,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身心健康的主題。不僅僅把大學生的體育活動看成是一種課堂活動,而應把體育運動與精神文化有機結合。在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應將精神文化滲透到大學生每一項體育運動中,并在活動中充分體現文化的存在及其指導作用,以利于達到全面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的要求。
二、傳統體育教學
(一)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已跟不上現代的教學新思路。由于初始教育習慣,很多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自覺地形成一種符合自己思維特征的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學順利地進行,而且在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方面有顯著的效果,但它卻束縛了學生的活躍特征,使教學課堂死板不活躍,影響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比如說:準備活動一般都采用原地熱身,之后就是跑步的練習;每次上課總是需要排列隊形,走隊形等等,這種固定的模式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失去對體育課的興趣。
(二)體育教育在大學教育當中的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雖然體育科目已經被全國高等院校安排成必修課科目,但是課堂當中老師的授課模式總是采用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四部分的固定模式,而且課堂時間有限,從而迫于走形式,忽略了正真的教學內容。
(三)體育教學師資力量有限。課程安排一般是一個老師帶幾十個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要完成對每一位學生的不同興趣體育活動的指導是比較困難的,所以體育老師通常都會安排學生統一活動,這樣做無益于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和活動的興趣,削弱了學生參與各項體育活動的主觀能動性。
(四)體育教學側重運動技能,忽視體育精神。大學體育科目考核的標準是測驗達標與否,而不是針對學生本身的個體差異來制定標準。比如:某校測試體育期末成績,在規定的時間內,每位同學要完成800米的跑步,這對于那些肥胖、身體素質差、或者身體殘疾的學生來說無疑就是打擊了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三、體育教育中“人文關懷”勢在必行
現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創新型人才在綜合國力的競爭當中越來越占有重要地位,我國要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環境當中立于不敗之地,首先就要培養知識創新型人才,而體育精神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前提與基礎。體育、體育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提高體育教師人文素質,打破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國家高等師范院校首先要保證體育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讓體育教學與德育教育并行,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民教師。
(二)重視體育教學精神內容的傳播。比如:籃球運動,團隊既需要有投球技術精湛的隊員也需要好的傳球手,老師不但要教會學生基本的技能,還要傳授他們團隊合作的精神。協作精神是保證這個團隊健康發展的精神支柱。
(三)提高師資力量,保證因材施教。學生因興趣愛好、自身條件的差異對各種體育活動有不同的需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引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體育活動中,提高學生參與各項活動的積極主動性。
(四)傳授體育技能的同時,重視體育精神。大學教育不應只重視體育技能的培養,強調過關率,忽視重在參與的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自身差異,根據個體差異來制定合格率,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擺脫不良的、消極的心理因素,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我們要從以下方面加強體育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
(一)政府起主導作用,建立體育工作者文化教育機制,并且監督實施,保證文化教育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落實到真正的工作當中去;
(二)建立體育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獎懲制度,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與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