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工程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04 17:5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礦業工程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歐美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進行分析各國各級資源儲量的可靠性,而我國也以地質統計學為基本理論,提出了根據優選煤田勘探基本網度,從而對儲量進行分級的理論。通過運用曲面樣條函數和蒙特卡洛模擬以及地質統計等方法的結合,分析出礦產質量以及儲量的可靠性研究;同時,也對地質勘探中發生的風險性進行了相關研究。
二、礦產經濟的可靠性研究
當今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一套科學且通用的計算機程序對礦山項目的經濟資源做評估。雖然我國在此方面的技術研究起步比較晚,但從其發展的速度來看,還是比較可觀的。例如,我國現行的“偏差和法”就有比西方現今通用的蒙特卡羅模擬法更快捷的優勢;我國還運用蒙特卡洛模擬和偏差合法的結合,具體研究出了露天礦的投資可靠性以及收益率等相關評估。
三、對于其他方面的可靠性研究
如以滿足最小工作平盤寬度為基礎,可用概率分析的方式,計算出露天礦相鄰臺作業的可靠度,以此可使各工作臺階的礦產回采量分配更為合理。此外,包括對于礦山供電工作的可靠性,礦業防水排水工作的可靠性等可靠性研究,都是預先掌控礦業工程系統可靠性的實際具體舉措。總之,國內的礦業工程可靠性研究工作比國外的起步晚,但發展的速度非常迅速,甚至在某些研究的方面已經超過國外。從現今的成果來看,如露天礦業連續的工藝系統、礦井連續運輸工作以及綜合采礦工藝作業系統等的可靠性都有不錯的發展現狀,也可預見出在未來會有更好發展的勢頭。
四、礦業工程可靠性的未來發展展望
通過現今多年的研究成果并結合礦業工程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礦業開發的實際需要,未來礦業工程可靠性發展趨勢將分為幾個方面進行。首先,為對地質資源可靠性研究的進一步深化,礦業工程的主要工作對象就是礦產資源,所以必須深化對主體的深化分析。將間斷的系統可靠性研究連續起來,并放入綜合工藝可靠性中,以免因鏈接斷鏈的原因,進而導致整個系統的可靠性發生變化。加大開展礦山工程可靠性研究的力度,即為在一定地質資源下和具備開采工藝設備以及程序的前提時,對開采工程能夠達到的規模概率進行分析計算。在對工藝可靠性和技術研究的同時,還要加強對人為因素的重視,人為因素也是可靠性研究的一個環節,目前的可靠性分析研究對于這一點還需在未來有更好的加強。
五、結語
篇2
關鍵詞:人力資源研究 問題 對策 效果
中圖分類號: C93 文獻標識碼: A
一、工程建設總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在緊鑼密鼓的發展中,企業規模的迅速壯大,曾一度使該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遭遇了加快發展中的“人才瓶頸”。具體表現為:
(一)管技人員嚴重不足
在崗管技人員不足650人,根據生產和發展現實的需要,各專業成熟管技人員嚴重不足,總缺口大致在25%左右,其中以缺少礦建掘進隊技術員、機電技術員、通風測量技術管理人員,土建施工技術員、土建預算員,大型機電安裝技術人才、弱電及電子技術三大主業管理、生產型專業技術人才為甚。
(二)各類人才流失嚴重
各類人才積極響應集團公司到新區建功立業的號召,每年都有20多名中堅管技和技能人才被調往新區;建筑企業提拔與選拔干部以工作經驗和業績為主,未注重年輕干部的培養,又流失部分人才;專業技術人員經過幾年的鍛煉,學有所成后擋不住火爆的房地產市場誘惑而下海另創新業。現有人力資源隊伍思想也不穩定,受工資待遇及沿海周邊地區淘金潮等外界條件的影響,人心思走問題依然嚴重。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工程建設公司的不斷壯大,礦建、土建、安裝、鉆探、煤巷綜掘分專業公司的成立,原來的企業理念及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種種缺陷,逐漸暴露出來:舊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僵化,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建設的要求;人力資源管理觀念落后,特別是對人才定義的狹隘性阻礙了人的發展,長久以來單一的重視分來的大中專畢業生,忽視了其他人才的開挖;對人力資源管理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措施;不注重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未形成一種科學規范的人才計劃、引進、培養、選拔、輸入及儲備機制。
三、人力資源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在當前煤炭行業經濟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中,要實現企業發展,必須更新人才觀念,樹立“人人成才”和“適者為才”的大人才觀,為企業發展壯大匯聚更多更好的人才資源。針對目前公司出現的問題,建議實施以下對策。
(一)實施兩項改革
1、革新用人觀念。就是徹底摒棄唯學歷,唯身份,唯資歷,唯關系的陳舊思想,建立并落實全新的人才評價體系。樹立“適合崗位者就是人才”、“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等大人才觀念。
2、革新成才機制。就是打破干部終身制,規范落實管技干部聘任制度,優化真正讓“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管理新環境。在選人上,以資歷為次能力為主,以身份為次業績為主,以小節為次大節為主,以文憑為次水平為主的任人唯賢原則。
(二)打造“五大工程”
1、教育提高工程。公司選拔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且優秀的職工外派到高等學府脫產深造,充分激發起廣大職工學習熱情。而另一次調查表明,學歷教育只能幫助人具備10%的工作能力,而90%靠在職業培訓和實踐中獲得,即所謂培訓增值。通過培訓,使各類人才更適合崗位,更具有才干。工程建設總公司通過舉辦各類管技干部培訓班,使全員參加崗前培訓和專業技術培訓,人均接受培訓不低于70學時,效果非常顯著。。
2、賽“馬”選才工程。在大人才觀念的支配下,對全體員工進行“盤點”,按照新的人才評價標準,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挖掘蘊藏在普通員工中的精英。
(1)從各類勞動競賽和技術比武中選拔。每一次群眾性的勞動競賽和技術比武都涌現出一批崗位能手和技術標兵。他們熱愛崗位,肯與鉆研,業務精通,在群眾中有一定的崗位帶頭和標兵示范作用。把這樣的人提拔到管技崗位上來,有利于在職工中形成愛崗敬業鉆研業務技術的良好風氣,帶動員工整體業務進步和素質提高。
(2)從推薦競賽中選拔。即動員公司員工或基層組織向公司公開推薦人才,對入圍人員經組織培養、培訓和考核后提拔任用。工程建設公司董事長張正新同志曾經在全公司中層干部會上公開表示:“什么是人才,能干好工作的都是人才”。公司應本著人人可以推薦、人人可以入圍的用人方針,即可大大的調動了廣大職工的工作熱情,又拓寬了人才選拔途徑。
(3)應從參加集團公司各類考試過關者和出席集團公司及工程建設公司及各類先進個人中選拔管理干部。這類人員一經選拔到管理崗位,他們雖然文憑不高,但熱愛學習、業務精通、現場工作經驗豐富、群眾基礎良好,在新的崗位上肯定能不負眾望,業績突出。將成為推動工程建設公司加快發展的適合人才。
3、“造”才工程。應通過多種途徑啟動“造”才工程,為實現長足發展儲備人才資源。
(1)選拔優秀職工參加轉專業培訓和工人技能升級考試。通過培訓及再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在今后的工作中,結合日常的工作經驗,能更好的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
(2)鼓勵自學成才。鼓勵員工特別是掘進、機電、通風、地測、工民建和安裝工程等員工參加全國統一對口專業自學考試和成人高考,按政策在學費和車路費上予以補貼,既提高了自身素質,促進了崗位創效,又促進了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個人的創建。
(3)開展全員職工培訓活動。培訓作為人力資本增值最快和最大的方法之一,已被許多成功的大型企業所認同。公司應不拘形式積極開辦各類培訓班,使職工每年至少接受70個學時以上專業技術培訓,在持續不斷的培訓中,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為各類人才的脫穎而出打基礎。
(4)送訓專業院校,培養后備人才。公司公開考試選拔各專業技術骨干脫產輸送到相應大學接受再教育,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培養理論與實踐雙優的管理人才。
4、引才工程。目前現有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礦建、機電安裝、工民建等生產一線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影響了工程建設公司正常生產和壯大。公司應通過多種渠道千方百計引進急需人才,并為他們創造舒暢的工作環境,讓他們安心工作。從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中招聘品學兼優的可造之材,相信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以后,他(她)們一定會在各自的崗位上成長成才,成為促進工程建設公司持續發展的后起之秀。
5、留才工程。引進和培養人才重要,但留住人才更重要。公司要存深懷愛才之心、多謀富才之舉、大辦利才之事,啟動關愛留才工程,從不斷滿足各類人才的需要,逐步留住人才。
(1)文化留人。構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勞動的具有工程建設總公司特色的企業文化,以愿景留人,以制度留人。在集團公司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從人才的引進、培訓、待遇、考核、使用、管理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并形成制度,讓各類人才對工程建設總公司了解有吸引、加入有實惠、工作有干勁、發展有目標、奉獻有回報。
(2)待遇留人。公司應根據自身的經營情況,力所能及地提高各類人才的工資福利待遇,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和物質激勵作用。
(3)感情留人。從細微處入手關心各類人才的日常生活,制度性的到他們所在的工作單位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各類人才,多為之解決一個困難,多一句節假日的問候,多一場暢所欲言的交談……,讓周到細致的暖人心工作使各類人才倍感親切,與企業與同事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使他們每天在心情舒暢的氛圍中,全神貫注地干工作,一心一意謀發展。
篇3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2012 year cla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alent orientation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graduation design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university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Social demand +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alent orientation and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employment guidance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operation mode, "virtual simulation + rotational stint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ode are established. The problems in talent demand orientation and consciousnes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dynamic optimizati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rai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re solved, and an effective path for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s worked out. After 4 year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關鍵詞: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8-0173-03
0 引言
人才培養要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如何培養人才”兩個問題。人才培養定位需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問題,人才培養定位既是人才培養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采礦工程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應用于所礦井生產實踐的人才類型,是指能夠熟練掌握礦井生產一線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主要從事礦井生產一線的技術人才,其內涵是隨著礦井生產實際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目前我國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解決“培養什么樣的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問題。目前煤炭行業對所需的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在專業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需求如何?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如何培養采礦工程應用型人才”?則需要考慮如何使人才培養精準定位與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環節、教學模式、協同創新意識培養四個方面有機融合與貫通。
最后,針對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目前的“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如何培養出采礦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符合“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強”的標準。
1 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以“精準定位、動態調整”為目標;遵循“服務面向”、“自身特色”、“辦學層次”、“社會需求”的四原則理論;通過網絡問卷調查、走訪調研國內煤炭院校、省內國內大型煤炭企業;結合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需求現狀,以及我校自身的辦學條件、優勢和特色、服務面向;構建“社會需求+校企協同”人才定位培養模式,動態優化人才培養在專業知識結構和實踐技能方面的培養要求。解決人才培養在專業知識結構和實踐技能方面滯后于煤炭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以及人才培養層次不清楚、特色不鮮明足的難題。
二是,利用“校-企”“校-校”教育資源,結合人才培養的精準定位,優化課程體系既能彰顯社會需求又契合學科人才培養定位,構建“就業導向+平臺模塊”課程體系。不同企業需求的知識結構體系是有區別的,“平臺+模塊”的知識結構體系,體現“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特點,“平臺”的搭建是統一的,但“平臺”下面的課程“模塊”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發展和企業需求進行適時調整,形成適合個性化發展的“訂單式課程體系”。
三是, 依托國家大學生實踐基地的建設和卓越人才培養的實施,以及“校-企”協同創新工程,創建“產、學、研”基地,進一步優化和充實“采礦教學仿真實驗室”,通過“教學-實踐”循環交互式培養,實現校內仿真教學與現場實踐的有機融合。構建 “虛擬仿真+輪崗掛職”的實驗室建設與實踐教學模式,不僅破解了實驗條件建設僅靠高校,學生實踐按綱執行,學后只知操作不知其用的難題,同時破解了實習入井難的問題。目前與之配套的礦業工程虛擬仿真實驗室和模擬礦井建設正在積極籌建之中,該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豐富“虛擬仿真+輪崗掛職”的實驗室建設與實踐教學模式。
四是,為了適應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礦業類人才需求和我校礦業特色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提出基于“專業交互+協同創新”的畢業設計管理與指導模式。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納入其中,組建指導教師團隊與學生設計團隊,該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個體指導模式”,構建“多學科滲透”、“多專業交互”、“校內外協同”的“團體畢業設計模式”。并適時引入基于項目模式的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運行模式,搭建一個有利于學生增強工程意識、全局意識、協作意識的平臺。通過專業之間的協同,增強學生的多專業交叉知識,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克服傳統教學模式與工程實際脫節、被動學習和設計目的不明確的弊端,有利于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和協同創新意識。
五是,通過“社會需求+校企協同”人才定位培養模式、“就業導向+平臺模塊”運行模式,建立校-企聯盟,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實現“高素質、高層次、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結合“虛擬仿真+輪崗掛職”實踐教學模式、“專業交互+協同創新”畢業設計管理與指導模式,加強學生的專業認知感和意識形態的培養。通校企聯盟,建立“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終身培養”的用人制度,學校為學生畢業后的繼續教學培訓、學歷提高提供跟蹤指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形態。以解決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處于一種“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
2 采礦工程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型圖
采礦工程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型圖見圖1。
3 采礦工程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應用效果
經過四年的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實踐與探索,該模式解決了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人才需求定位與意識培養、課程體系動態優化、實踐能力、畢業設計與協同創新意識培養過程中存在的難題,并在應用中取得了滿意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實現了人才培養的精準定位和動態調整,確保招生和就業穩定。結合采礦工程專業發展和應用型人才需求現狀,以及我校自身的辦學條件、優勢和特色、服務面向,適時調整了招生計劃,結合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優化,大幅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煤炭行業低迷時期時期,我校采礦工程的就業率始終位于學校就業率前列。
二是,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提高,校-企、校-校合作成果顯著。建立了國家大學生實踐基地、校企合作實習教學基地、校-校協同創新工程,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學生的專業認知感、意識形態顯著提高。
三是,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明顯提高。在校學生多人次參加省級、國家級各項大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獲全國采礦工程專業本科生創新實踐作品大賽61余項,獲批大學生科研立項30項,學生發表科研論文6篇,獲得專利5項。
四是,畢業設計改革成果顯著,質量明顯提高。通過構建“多學科滲透”、“多專業交互”、“校內外協同”的“團體畢業設計模式”,引入基于項目模式的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運行模式,并增加三維虛擬礦山動畫設計及實體模型設計,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
4 結論
通過該培養模式,同時以黑龍江科技大學采礦工程專業12級學生為主體進行試驗,取得良好的效果,為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開辟了有效實施途徑。全新培養模式依托所創建的“社會需求+校企協同”人才定位與意識形態培養模式、“就業導向+平臺模塊”課程體系與運行模式、“虛擬仿真+輪崗掛職”實踐教學模式、“專業交互+協同創新”畢業設計管理與指導模式,同時學校實現了人才培養精準定位;基于校企聯盟實施“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終身培養”的用人制度,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認知感、團隊意識,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企業發展意識形態。通過四年一體化培養研究,該培養模式正在進一步完善,準備在黑龍江科技大學采礦工程專業13級開展新一輪培養升級。
參考文獻:
[1]龔荒,陳文.國有煤炭企業科技人才結構分析與管理創新[J].內蒙古煤炭經濟,2004(2).
[2]余琴.直面煤礦專業人才流失―――中國礦業大學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J].現代職業安全,2005(2).
[3]彭騰,闞小良.論我國現階段高技能人才緊缺[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
[4]耿廣中,方君,李峰.國有煤炭企業人力資源流失的原因與對策[J].中國煤炭,2005(3).
[5]拾璐.國有煤炭企業人才流失的原因與對策[J].煤炭科技,2010(3)[6]李建兵.國有煤炭企業人才流失現狀及對策.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10).
[6]張國華,蒲文龍,徐鋒,楊鳳娟,唐國忠.黑龍江省煤炭行業緊缺人才現狀及對策研究.經濟師,2015(02).
[7]張國華,康健,趙喜江,陳剛.黑龍江省煤礦定向專業人才穩定狀態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07).
篇4
一、水利施工企業成本管理現狀
(一)成本控制未能貫徹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成本控制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貫穿于企業的經營管理的全過程,涉及到企業的物資采購、機器設備的維護、施工組織等各個方面,能否在這些具體的職能部門之中推行成本控制、能否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是關系到成本控制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當前施工企業的成本控制顯然沒有達到這種要求,成本控制的規章制度由財務部門根據公司相關的管理制度制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與單位職能部門實際情況不相符的情況時有發生,使相關控制制度無法貫徹實施,從而各種規章制度成為一種形式,成本控制工作也無法發揮實際成效。
(二)項目成本意識薄弱,成本控制監督不到位推行項目經理負責制,可以促使項目經理及管理人員提高成本管理意識,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斷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但是,項目經理與相關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識不強,在項目經理部,往往表面上看起來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各司其職,但是缺乏全員的成本管理思想。如技術人員只負責技術和工程質量,為保證工程質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經濟的技術措施;工程組織人員只負責施工生產和工程進度,為趕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員和設備等。項目經理成本意識比較淡薄,不少施工項目開工前沒有編制項目成本計劃,即使編制了,也常常沒有重視施工組織設計中的降低成本措施。項目經理關心利潤,但是對成本開支的情況較少過問。有的企業缺乏健全的規章制度,管理基礎工作不落實,如領料無限量,用工無定量,費用開支無標準等,導致成本管理失控,以致出現虧損時找不出問題的關鍵,致使企業效益下滑。
(三)項目部對各項合同的簽訂管理不力
項目部人員缺少合同管理能力,在材料購買合同、分包合同等簽訂中,因為合同知識不足,不認真等原因,簽訂條款不合理,項目部處在不利地位。不合理條款包括:權利、義務不清、結算標準不明、履行時限模糊等。有時還存在項目部人員因經驗不足或貪圖小利被其他租賃企業和供貨單位利用合同欺騙的現象,造成經濟損失。
二、加強水利施工企業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增強成本控制意識
加強項目成本管理,首先要樹立強烈的成本控制意識,要使降低成本成為每個員工的自覺行為。目前國有企業的項目經營模式,一般都是由項目經理承包或實行經濟責任考核。但不論哪種形式,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都是利益與風險不對等,權利與義務不相稱。有的項目經理權力很大,風險卻很小。企業的盈虧很大程度依賴于項目經理的個人素質,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包盈不包虧損。正是由于這種弊端的存在,可能導致項目的經營者對各項成本不重視,管理不精細。而項目的職工由于成本與自己的切身利益并無太大關系,也會表現出對成本漠不關心,于是成本控制就成為一句空話,項目的利潤目標會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出現嚴重虧損。因此,要從體制上做文章,如實行項目股份制或風險經營。其實質是維護企業利益和增加個人的風險度,即包盈包虧。這里包含二層意思,一是確保上交,可實行個人資產抵押;二是實行責任追究制,凡屬于管理不善導致虧損的應及時調離崗位并追究責任。這樣,項目成本才能真正與經營者利益密切相關,才能促使其真正地重視成本的管理。同時利用激勵機制使各項成本與職工的利益掛鉤,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形成全員參與管理的成本控制體系,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二)抓好成本預測,認真履行經濟合同
項目成本的管理,首先必須抓好項目成本的預測。工程簽約后,公司和項目部同時開展編制施工預算、成本計劃、工程施工任務單和所需機械臺班,然后根據上述數據進行比較,結合現行人工、材料、機械的市場價,測算出工程總實際成本。在項目的各項成本測算后,公司與項目部簽訂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對項目成本、成本降低率、質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詳實約定。通過合同的簽訂,確保項目部和公司總部責、權、利明確,雙方按合同中的責任自覺地履行各自的職責,以保證項目施工順利完成。
(三)加強施工成本核算監督力度
作為工程項目經理部人員應自覺認真學習和嚴格貫徹企業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與核算管理制度,不利用職權或工作之便干擾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公司應制訂相應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對成本核算員行使職權提供必要的保障。作為職能部門應加強監督力度,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充分發揮他們的工作能力。建立和完善項目部的財務收支審批制度、內部稽核制度、財產盤查制度和內部工程分包考核制度,強化項目經理部的自我約束機制,嚴格控制工程成本,杜絕項目利潤流失,從而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的最佳效益。
(四)進行成本的動態管理
對于施工項目成本來說,應當特別強調項目成本的事中和事前控制。在施工準備階段的成本控制,根據施工組織設計的具體內容確定成本目標、編制成本計劃、制定成本控制方案,為今后成本控制做好準備。而竣工階段的成本管理由于成本盈虧基本已成定局,即使發生了誤差,也已經來不及糾正,因此,應當把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在主要施工階段上,對成本實行動態管理,以便于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控制成本。
(五)及時進行完工清算,抓好索賠工作項目經理部對已完成的分部分項工程,無論是內部還是外包隊伍的工程,都要完工一項清算一項。預算人員應辦好有關資料的交接,以防丟項漏項。當整個項目完工后,按合同要求及時組織有關人員做好竣工決算,核實項目發生的實際成本,分析目標責任成本的完成情況,及時辦理財務賬目的結算和移交工作。索賠是相對降低成本的措施,從施工一開始,就要認真研究設計文件、圖紙、合同條款和現場條件等,找準索賠的切入點,適時編制索賠資料,據理力爭,把索賠工作貫穿于施工的全過程。
篇5
關鍵詞:城市自發勞務市場;農民工;就業狀況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伴隨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民工隊伍快速膨脹,已成為城市建設和發展重要的人力資源。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量農村勞動力背井離鄉、涌入城市就業,根據《2012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萬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增長3.9%。其中,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住戶中外出農民工12961萬人,舉家外出農民工3375萬人;本地農民工9925萬人。
然而,大部分農民工受自身文化素質和城市就業體制的制約,只能躋身于那些工資低廉、工作條件差、就業不穩定的城市自發勞務市場。這類勞務市場是雇傭雙方自由形成的零工市場,沒有組織、自發形成的,我們稱之為“自發勞務市場”,或“馬路市場”、“露天市場”等,其實是一種低端的勞務市場,但對緩解農民工進城就業壓力、增加農民收入、方便城市居民生活、活躍當地經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 樣本選擇與調查方法
此次調查樣本為安徽省合肥市東二環與臨泉東路交叉口、銅陵南路與淝河路交叉口、南二環與金寨路交叉口、南二環與桐城南路交叉口4個自發勞務市場的農民工群體,采用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共計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40份,其中有效問卷219份,有效率91.25%。
3 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3.1 樣本結構特征
(1)性別特征
此次調查的樣本中,男性所占的比例為74.89%,女性為25.11%,男性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女性。這是由于男性農民工具有體力上的優勢,而城市對農民工的需求大多是勞動強度大的體力型工作。
(2)年齡特征
調查的農民工群體中,20歲以下者占3.2%;20-40歲之間者占42.47%;40-60歲之間者占49.77%;60歲以上者占4.57%。從中可以看出,20-60歲農民工合計占92.24%。這種年齡結構說明,青壯年是自發勞務市場農民工群體的主力。
(3)文化程度
接受調查的農民工群體中,受教育程度大都以小學和初中為主,其中還有一部分人不識字,大約占總樣本的三分之一。調查還發現,農民工中接受過各種技能培訓的較少,47.03%的人沒有專長, 因此在正規的勞務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3.2 農民工就業與工作狀況
(1)就業渠道單一
此次調查的農民工群體中,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主要由其親屬、同鄉或朋友等熟人介紹,其次就是自己尋找,這2種方式占92.8%,從中可以看出,農民外出務工從勞動力市場等社會職業中介機構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很少,政府組織提供的就業信息也非常有限。
(2)就業工種技術含量低
調查結果顯示,自發勞務市場農民工群體工作類型大都為干雜活。農民工從事的工作多以體力勞動為主,勞動強度大,工作條件差,而且都是以短期工為主。
(3)無勞動合同保障
調查顯示,92.24%的農民工沒有簽訂任何形式的勞動合同,最多也只是口頭上的約定。一旦出現勞動糾紛,他們的合法權益將無法受到法律的保護,這給自發勞務市場和農民工的人身財產安全留下了隱患,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4)工資收入低,生活支出高
此次調查的農民工月收入普遍較低,最低為800元/月,最高為4000元/月,大部分農民工月工資在1000-3000元之間;其中,女性農民工月工資普遍比男性低。
與其收入相比,農民工每月的生活支出并不低,隨著物價、房價的上漲,70%的農民工每月花費1500元以上,有的甚至出現了入不敷出的情況,其生存狀況不容樂觀,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無法滿足這對他們的就業與工作有很大的影響,也給城市帶來了不安定因素。
4 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工和雇主雙方利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自發勞務市場上的農民工流動性比較強,而其中大部分人又沒有專業的技術基礎,一旦施工質量出現問題就很難找到人了,雇主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失。而92%以上的農民工和雇主不簽訂勞動合同,一般只是口頭協議,定下每天的工錢和要做的事情,至于農民工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的人身安全問題或勞務糾紛,沒有任何法律保障,這對于農民工來說,生命財產安全都得不到基本保證。
農民工工資待遇低,勞動環境差。
一是工資水平普遍低,在女性農民工中欠薪現象依然存在;二是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很差,缺乏最基本的勞動保護;三是超時間、超強度勞動現象非常普遍,把農民工作為廉價的臨時工使用,且存在實際工作強度與口頭協議不一致的情況,農民工到了現場后只好“硬著頭皮”干下來。
農民工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
調查發現,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絕大多數農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會保障,工傷保險保率低,傷殘醫治賠償困難,醫療、養老保險空缺等等。另外,居住條件比較惡劣,生活質量低下,基本處于城市的“邊緣化”地帶。
自發勞務市場影響城市形象。
自發勞務市場多處城市繁華路段,眾多農民工擁擠在路邊甚至占用路面,給交通安全埋下隱患,很多農民工找活心切,一旦發現有用工者出現就“一窩蜂”式地圍上去,全然不顧周邊行駛的機動車,阻礙了交通秩序。另外,多數農民工聚集在綠化帶周邊等待,有的甚至直接坐在綠化帶上面,一有工作機會直接從上面踩過去,嚴重破壞了城市綠化;許多農民工還亂扔垃圾,不僅增加了馬路清潔人員的工作量,還損壞了城市形象。
5 對策建議
城市自發勞務市場農民工迫切需要政府尋找合適的地點、制定可行的政策把他們安置下來,這對規范自發勞務市場、緩解農民工就業與工作壓力、提升城市形象意義重大。這種硬性需求要求我們必須整合現有的正規市場,建一個功能齊全的,真正符合農民工求職習慣的勞務市場,使農民工“敢進、愿意進”。
(1)建設過渡性“零工市場”。
調查顯示,目前自發勞務市場農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條件和居住環境普遍較差,95%以上的農民工希望能建一個官方的零工市場。在調查的過程中,有農民工建議學習山東臨沂政府,建設一個過渡性的“零工市場”。在這里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提供便利實惠的食宿條件和就業機會,使他們成為有尊嚴的勞動者,體現政府對他們的人文關懷,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2)加強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綜合素質。
農民工整體素質偏低,是造成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競爭能力、就業能力和維權能力不強的重要原因。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應在關注農民工職業技術培訓的同時,抓好農民工就業前培訓、素質培訓和如何融入城市等引導性培訓工作;也可以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進行培訓,充分調動農民工參加培訓提高自身素質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農民工培訓的真實性和實用性。
篇6
關鍵詞 民族高校工程碩士 就業質量 實習實踐基地
為進一步完善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2009年我國開始進行工程碩士培養。根教育部指示,民族高校也先后增設工程碩士研究生學位點。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為調查樣本,該院自2011年開始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其工程碩士培養定位在于培養服務少數民族或者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具備高水平專業技術知識的高端管理型人才。本文從該院工程碩士畢業生就業情況入手,分析就業現狀,探討就業中反映出的培養問題,并尋找解決途徑,以期提升民族高校工程碩士培養質量。
1 問卷調查與分析
調查對象至今共有工程碩士畢業生74人,其中男生51人,女生23人,男女比例2.2:1,處于工科院系較正常水平。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該院工程碩士研究生當年就業率分別為100%、100%、95.7%、91.3%。單從就業率一項數據上看,該院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是比較成功的,然而,對四年就業數據進行分析,較為深層次的問題也顯現出來。
1.1 就業質量長期處于中等水平
2013年至2016年該院工碩士畢業生就業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該院工程碩士研究生就業中小企業占據比例較大,62.1%的研究生畢業后去往中小企業,去往行業知名企業人數所占比例不大。自2014年以后,去往國企或事業單位人數有逐步上升趨勢,對此特別對2015年、2016年去往國企及事業單位的畢業生進行了調查。這兩年去往國企或事業單位的畢業生中去往中國電信的畢業生占較大比例,這與兩年該企業調整企業內部人員結構,擴大招聘需求有直接關系,且該院去往中國電信畢業生往往去往的地區多為競爭較為薄弱的三、四線城市或者二線城市遠城區。
由于民族高校整體水平不靠前、社會認可度不高,民族高校在我國高校排名中往往處于中等水平,部分民族高校排名甚至靠后,社會上尚存民族高校學生就是“能歌善舞之流”的說法,甚至于有的地方不知民族高校有工程碩士專業,懷疑民族高校工程碩士培養質量,以至于對民族高校培養的工程碩士畢業生素質也抱有懷疑態度。這是導致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就業質量不高的外因。
對于企業來講,知名高校工程碩士畢業生意味著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較強的能動性、較大的可塑性,因此一般企業更愿意招收知名高校的畢業生。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往往來自知名高校的本科生,或者優質的本科生,對于廣大考研大軍來說,民族高校往往不是他們的首選目標,甚至于民族高校自身的本科生也多將母校作為調劑對象。
1.2 專業綜合素質不高
對于2013年至2015年畢業生就業單位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實踐能力需加強”、“專業知識不能靈活運用”等字句頻繁出現在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中。對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也可以發現,希望加強專業實踐能力,加強具體項目實際操作培養是該院工程碩士畢業生對學院改進工程碩士培養提到最多的建議。
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專業綜合素質不高主要由于沒有進行足夠的工程實踐,這與民族高校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滯后有直接聯系。我國大多數民族高校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環節薄弱,有的民族高校尚沒有設立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基地,即使有設置的,其基地管理運行都存在較多問題,這直接導致了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所學專業知識不能在實踐中進行鞏固、強化進而融會貫通。較多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沒有具體項目的實際執行經驗,多采取在理想環境下簡單的算法模擬完成導師給予課題,最終完成畢業論文。這部分學生在企業招聘筆試環節通常能夠順利過關,但是在企業面試環節,其弱點也就暴露無遺。
本文研究對象學院工程碩士畢業生中也不乏優質就業人員,2013年至2016年該院工程碩士畢業生進入行業知名企業直屬公司的人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對于這部分畢業生進行走訪發現,這部分學生其共同點是在研究生期間掌握了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借助導師引薦到相關企業進行真實實習實踐,實地參與企業的某一項目完成。此外,這一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后,也起到示范帶頭的作用,由于這部分畢業生的優秀表現,這些企業對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的評價也有所改觀。由此可以看到專業綜合素質,特別是工程實踐能力在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就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3 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特色不顯著
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根本目的是服務少數民族或者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圍繞這一目的來看,目前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特色還不夠明顯。從研究對象學院工程碩士研究生就業來看,由于該校地處湖北,畢業生就業分布比較多的幾個地區仍然是湖北、深圳、上海、北京。從地區上看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畢業生與一般高校工程碩士畢業生沒有顯著區別,雖然有一定數量的畢業生就業單位或者就業地區與少數民族相關,但從畢業生求職意向以及最終入職情況來看,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畢業生仍然更傾向于發展潛力較大的大城市或者大企業。該院工程碩士畢業生畢業后去往服務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相關單位占總體就業比例24.3%,而其中直接服務于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相關單位不到一半,這也就是說該院工程碩士畢業生中最終大多數人沒有為少數民族或者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服務。當然,本文的這種服務并不包含到廣義的服務,比如業余民族文化的宣傳,單指從事與少數民族服務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相關性的工作。
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特色的不顯著還表現在工程碩士畢業生本身對民族概念的缺乏,由于當初進入民族高校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實屬沒有選擇的選擇,所以這部分研究生自入校到最后畢業都缺乏學校歸屬感,對于民族高校的意義也僅僅限于“少數民族比較多”這種簡單的理解。
2 解決對策與建議
2.1 提高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生源質量,塑造民族高校研究生形象
民族高校應該加大研究生招生中對優質生源的獎勵力度,大力吸引優質生源的同時打好招生“廣告”,提高民族高校工程碩士培養的知曉度。通過各種途徑向社會展現民族高校工程碩士培養的優勢面,加強與知名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發揮盟友高校的聯盟優勢,提升形象。同時嚴把入口,對于研究生招生更加重視質量而不是數量,面試時嚴格做到寧缺毋濫,將真正愿意學的生源迎進來,將混文憑的生源拒之門外。
2.2 緊抓民族高校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基地建設,提升研究生專業綜合素質
專業綜合素質的高低是決定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就業質量的制勝點。建議民族高校根據各自專業實際需求,與相關企業,特e是有少數民族背景的企業加強合作,切實建立校企實習實踐基地,將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列入民族高校工程碩士培養的重要環節。
實踐基地應該是政產學研用結合的重要平臺和載體。①民族高校可以到其他高校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基地進行實地走訪,學習其基地建設經驗,再根據自身實際進行調整。同時,校企之間的合作模式應該是以項目為主導,民族高校工程碩士導師與對應基地導師之間有項目作為橋梁,并加強交流溝通,對研究生的實習情況進行實時掌控,如周報、中期考核等,以保證工程碩士實習實踐的切實有效。
2.3 進行特色培養,彰顯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特色
從培養環節入手,提升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特色。課程方面增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相關課程,讓工程碩士研究生充分理解民族高校社會責任及存在意義,激發研究生民族責任意識;生活中向研究生展現民族風土人情,使學生了解少數民族、熱愛少數民族,提升研究生民族歸屬感。
項目合作上,政府及高校應進行牽頭,鼓勵研究生導師增強與少數民族及民族地區進行交流合作,將解決民族地區實際問題作為項目進行合作,并帶領研究生進行深入研究,進而發展成為長期交流合作平臺。
在就業指導方面,設立民族企業或民族地區專場招聘會,集中提供服務少數民族或民族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崗位信息,歡迎并支持相關企業來校進行宣講。特別是那些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工程碩士,鼓勵他們回到民族地區,為民族地區發展做貢獻。
3 總結與展望
在當前我國全面發展工程碩士研究生的環境下,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也面對著極大的機遇。就業是評價民族高校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民族高校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決定性標簽。民族高校應嚴守生源入口、升級培養模式、打造特色人才,使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就業質量得以提升,提升民族高校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整體水平。
篇7
[關鍵詞]礦業系統工程;發展趨勢;前景展望
[DOI]10.13939/ki.zgsc.2016.23.061
礦業系統工程是系統學科同礦業工程學科所結合而形成的學科,隨著經濟發展推動下的信息技術得到了快速有效的管理與發展,使得在礦業系統研究方面的成果得到有效應用,進而作為整體性的分支而發展完善。在基本的發展應用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實現和應用,并遵循實際的發展應用中在未來建設中的整體發展趨向,實現系統化的有效提升,并在時代的發展下完善自身系統的科學合理性。
1礦業系統工程概述
礦業系統工程是具有綜合性的一門新興學科,具體而言,系統工程是一門在組織管理方面進行管理的技術。單純地就礦業業務系統來看,礦業系統是其具體的研究對象,進而開展合理有效的規劃、設計、研究、制造和使用以及試驗,并通過具體的應用將整體性的系統進行涉及和分析以及控制。
礦業系統工程中具有和礦業發展相關的多個系統,可以概括到礦山管理和采礦工程以及礦業經濟系統等多方面展開有效性的管理和研究,并實現該系統工程和礦業工程的有效結合,以為采礦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研究依據。就20世紀60年代的計算機發展來看,處于發展前期的計算機技術呈現快速發展的整體趨向,并實現了在基本原理中的應用中和計算機技術的有效結合,實現整體技術的綜合性發展和應用,實現更加快速的發展途徑和成果研究。而今,在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中,礦業系統工程已經成為全新發展中的全新的學科分支和技能研究,使得其本身逐漸發展成熟和完善。
2礦業系統工程的發展趨勢
礦業系統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需要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遵循采礦工程的內在性規律,運用專業化的技術將采礦系統中的問題不斷地管理和優化。另外,在具體的發展中,需要和現代化的計算機發展技術和數學理論相結合,實現幾何和理論方面的優化。
2.1實現跨學科的管理配合,開展多樣化的研究
礦業系統的決策不僅需要依靠單一性的學科和方法,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和技術,以保障研究的多樣性。比如露天礦的電鏟――卡車調度,就其本身硬件設施而言,涉及無線通信和GPS以及計算機技術,而軟件方案則有線性規劃、數據處理和平差測量以及動態規劃等。這就需要運用綜合型的研究方法來實現綜合性工程課題的解決,明顯體現了系統工程現代化的特點。
2.2保障多項目的合作,進行大系統的開發
礦業工程在具體的系統結構方面具有多環節和多層次的特點,這就需要在進行具體優化時從整體性上全面出發。并在傳統的單項優化的基礎上實現整體視野的擴大化,使研究工作能夠有范圍更加廣泛的對象。這個環節最為重要的是礦山決策系統的開發,展現更高層次的管理水平和整體層次。
2.3實現系統技術的優化,并趨于使用
在早期的礦業系統工程建設中,人們逐漸學會了通過運籌學來實現采礦環節的最優化解決,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卻還是會出現偏離。在行業的建設中,通過CAD技術的科學有效應用以及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合理支撐,使得傳統化的工藝實現了完善發展和整體優化,但在逐漸的發展中卻出現了整體目標偏移的現象,這就需要從實際出發,在人機相互結合的方式下實現管理決策的整體優化,并使得作業自動化程度有效提升,優化的前提下,實現整體作業的可操作性。[1]
2.4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下,應用新興的技術
礦業系統工程因為自身學科的綜合性,在不斷的發展中從其他的學科中汲取經驗和養分,并且在前期的發展中,模糊數學和人工智能在采礦系統中的應用廣泛。而近年來,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中,全球定位系統技術、遙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實現了在礦業中的廣泛應用,使得在全新的技術和學科指引下,有效地推動了采礦工程的全方位發展。
3礦業系統工程的前景展望
3.1計算機技術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就礦業系統的整體發展而言,計算機技術在其行業內的應用已經快接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就這樣的整體形勢而言,可以清楚礦業系統工程未來的發展趨向必然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而且,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實現礦業系統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其整體性的廣度和寬度得到持續的增強,完善整體性的系統發展。
3.2研究內容逐步深化
在礦業系統的發展中,研究對象不斷地拓展和增加。就當前狀態而言,其研究內容所涉及的領域深入到諸多的行業,并且在呈現外延,使得在技術研究方面的內容不斷增加和深化。另外,礦業性的研究課題不再局限于傳統性的單一且局部的領域,實現了層次的多樣性和目標系統的綜合性,并使得整體性的分析決策能夠有效的確立和實施。[2]
3.3實現采礦工程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就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礦業系統工程的研究成果在朝著現代商業性地現代化建設發展方向運行,以在當前的經濟發展環境下能夠更好地實現礦業領域各項產品的應用和推廣,而且在當前社會發展推動下快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支撐下,使得越來越多先進的理論研究和軟件開發在各方面的應用更加側重于對用戶的方便和快捷,這表明在未來的發展中,礦業系統化的發展已經趨向于對用戶的整體性和現代化服務。就礦業系統工程的整體發展而言,因為在我國長久發展的傳統化限制,使得在具體運行中還是存在著同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所不相適應的環節,這就需要對具體的運行環境有明確的認知,然后針對性地進行問題分析和策略解決,并在全新技術和理論的支持下尋找實踐研究活動的突破點,強化實踐活動同相關理論的有效結合。
3.4計算機技術的可視化功能將得到廣泛的應用
就礦業系統的未來發展而言,計算機的可視化功能將得到廣泛性的應用,這需要實現礦業工程整體設計成果的直觀性展示。未來通過礦業工程設計的交互式應用,在更為先進的技術支持和管理下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3]
3.5實現優化方法的合理建設
在礦業系統工程的發展應用中,將非嚴格的優化方法實現有效的應用,如系統模擬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以及具有最優化的數學性質的非嚴格優化法,并在實現二者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將決策論和圖論以及數學規劃等嚴格優化方法,得到有效的結合,實現最優化的揚長避短,并成為未來礦業系統工程的發展趨勢。
3.6實現學科化的有效結合
在未來采礦事業的發展應用中,會出現邊緣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發展和深化,并在應用的過程中實現跨學科的聯合研究,為應用提供更加綜合性的技能管理,實現整體活動的最優化。
4結論
綜上所述,礦業系統作為新興型的發展學科,強化了在各個環節的綜合型發展與研究,并且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有效證實,明確了其在實際發展中的重要性和合理效用。并且在對實際發展趨向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實現了對未來整體發展的展望,實現了行業綜合性中工程同系統工程的整體性結合,并且為整體礦業經濟的發展和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展現出了自身的優勢和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幼蒂.礦業系統工程的發展與展望[J].金屬礦山,2003(1):1-3,10.
篇8
礦產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資源。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不斷加大,資源枯竭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同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污染物排放等問題也日趨嚴重,對人們生活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環境問題也成為制約社會進步的核心問題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提出了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和利用的理念,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模式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模式,重點在于資源開采的高效低耗,資源利用的節約與廢棄物的少排放或零排放。要實現這些目標,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先進技術利用成為必要條件,而利用先進技術的人才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又決定了先進技術利用的程度。因此,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礦業領域,充足的人才支撐是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然而,礦業開發往往發生在偏遠山區,交通、信息、經濟條件與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條件艱苦,生活平困制約著這些地區的社會發展,礦業屬于艱苦行業。由于行業艱苦,人才的來源受到限制,有的網站甚至把礦業工程的部分專業列入十個最差的專業之一。所以,礦業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的生源不足的問題非常嚴重。剛過去的20世紀末期,礦業不景氣,學生在報考學校時的專業選擇過程中,礦業工程一直是被歧視的專業,很少有學生主動報考該領域的專業。學校在招生過程中,為了完成這些專業的招生計劃,不得不進行大面積的調劑,有時出現一個班的學生中,沒有一個是報考了本專業自愿的。很多學校針對這一現象,要么限制這些專業的招生人數,部分學校已經萎縮到每年30人左右,有的學校甚至停辦這些專業。這是造成近年來礦業人才極為短缺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由于資源漲價,礦業企業經濟效益改善,技術人員和工人工資水平提高,礦業企業內部的工作環境有所改善,學校在招生過程中,已經有少數的學生開始主動報考礦業領域的專業了,這是礦業發展的希望。但是,礦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學生報考這些專業的人員增加速度,礦業人才短缺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由于礦業的發展迅猛顯得更為突出。所以,學歷教育的生源嚴重不足仍然是礦業工程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也成為制約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礦業企業在學校難以要到人才的情況下,為了解決工程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采取從各個層次的企業人員中抽調部分人員到高校進行培訓,接受專門的知識教育,通過非學歷教育部分緩解了礦業行業的人才供需矛盾。因此,以學歷教育為主,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多生源渠道培養礦業人才,成為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二、礦業工程領域不同生產環節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支撐
礦業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的環節需要不同的技術人才,各種人才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各自的知識優勢和能力,才能確保礦業科學、有序、良性的運行,也才談得上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人才短缺的情況下,針對各種不同的生產環節,合理有效使用人才,對企業維持正常的生產,保持穩定的技術經濟指標,維持礦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學試驗、工程設計、工程建設、生產調試、工業生產、產品銷售、經營管理等環節構成了礦業行業的整個過程,不同的環節對人才的要求不同,合理安排人才,才能充分發揮人才效率。科學試驗階段,要求科技人員具有寬廣的知識和創新的能力,具有解決疑難問題的水平,特別是對于那些難采難選的礦石,需要進行長期的攻關研究,才能獲得理想的技術經濟指標,對于這個環節,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或相當水平的專業化人員才能滿足其技術要求。工程設計是按照試驗提供的技術參數,通過設計為工程建設提供技術依據。該環節涉及工藝、技術、設備、土建、環保、安全、水電等領域,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是難以同時具備這么廣泛的知識的,所以工程設計需要一個團隊來完成,團隊成員包括上述各方面的人才。但是設計一般以試驗和規范為依據,具有創新,但創新的程度和難度與試驗研究相比,相對弱一些,所以該環節一般本科生層次或接受過同等教育的人才就能勝任工作。工程建設過程中,技術與安全相結合,才能規范、安全、快捷的完成建設任務,該環節對技術的要求與試驗研究和工程設計相比,系統系相對較強,技術難度相對不高,所以本科生及得到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一般能滿足要求。生產調試階段又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求進行調試的人員既懂技術,又要懂得管理,一般需要技術水平高,管理能力強,具有協調的能力,所以一般需要經過實踐鍛煉的本科生及相當水平以上的人才才能滿足要求。生產管理和生產技術環節,該環節需要能維持正常生產、發現和解決生產過程出現的常規技術問題、設備問題,能夠進行生產調度、人員調配、設備管理、技術指標控制等方面工作的人員,顯然,這是一種綜合素質好、管理能力強的人才,一般情況下,只有經過多年實踐鍛煉的本科生及同等水平以上的人員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車間操作環節,該環節需要操作熟練的技術工人,該環節涉及面小一些,工作單一,但要求具有豐富的經驗,善于觀察、善于總結、善于體驗,具有高的操作和控制能力,專科、中專、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及得到過專門培訓的人員,經過實踐鍛煉后能夠滿足要求。
由于礦業工程學歷教育生源不足,招生規模難以滿足迅猛發展的礦業企業對學歷教育各種層次人才的需求,所以,采用各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實現礦業企業各層次人才的補充成為緩解礦業工程領域人才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多生源渠道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
1.學歷教育學生的知識結構及人才培養模式
篇9
關鍵詞:礦業;綠色轉型;動力;影響;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礦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人口不斷增加,目前在礦業仍舊存在一些生態問題。這些問題的發生不僅對礦業的生產造成制約,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國經濟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對礦業綠色轉型的概念的分析
綠色轉型是站在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的,它是一種經濟型的轉變。早在20世紀初,就有一些學者對綠色轉型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認為,綠色轉型是指行業提供的某項服務所發揮出的價值能夠被持續利用,并將綠色經濟作為資源節約型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通過采用這種模式改善生態環境。
二、對礦業轉型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
目前我國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些礦業正面臨產能過剩,產量增速快,創新技術有待提高,出口量大,資源浪費嚴重等巨大壓力。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作為礦業的管理人員要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重點是研究出綠色礦業轉型的主要影響因素,以便于從實際出發,更好的解決問題,促進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綠色轉型的動力
1.環境政策。環境政策與礦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成為礦業成功轉型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由于我國相關部門對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使得人們對環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圍繞節能減排、資源利用等方面,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環境政策,但是因為污染控制和技術創新是難度較大的工作,這兩個方面成為市場失靈的重要方面,對環境污染的控制是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然而綠色創新則具有正向外部特征,所以,一旦缺乏了無法控制市場失靈的相關政策,那么,礦業污染就會很多,相應的綠色創新就會很少。環境政策主要是通過采用控制的手段成為礦業的生產邊界,為其提供合理的r格信息,因此應當將外部性及時納入礦業生產的相關體系之中。所以,可以說,環境政策對礦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有人員發現,稅收對礦業實現綠色轉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環境管制等市場工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可以讓礦業采用最合適的方法來實現成功轉型。稅收與綠色發展緊密相關,同時稅收通過改革體制,建立完善的GDP核算體系,從而對生態補貼政策作出完善,不斷加大其采購力度,促進礦業綠色轉型的發展進程。
2.綠色技術。礦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比較大,因此為了避免產品價格戰爭,要采用關鍵的綠色技術,盡量縮小技術差距,通過提升綜合實力,超越競爭對手,提升產品的知名度,獎品牌產品做好,做強。打造產品的自主品牌是礦業成功轉型的關鍵一步。對礦業來說,核心技術主要包括推廣技術和探討技術等,在推廣技術,創新技術的基礎上,凝練出引領性的系統工程,例如環保工程,產業生態鏈工程,智能化改造工程等,通過這種方式不不斷加強對核心技術的推廣和創新,快速實現礦業的綠色轉型。要實現綠色技術的不斷發展就意味著創新驅動普遍存在。在近年來,礦業已經大規模使用節能技術,煤氣發電技術,干熄焦技術等,以節能減排為目的,通過對節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礦業的更好發展。
(二)關于綠色轉型阻力影響的分析
1.地方性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標不一致。一些地方性的政府將經濟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施工過程中以經濟發展作為基礎;同時一些礦業也存在政策無法實施的情況,主要是因為礦業內部結構僵化,從而造成綠色轉型施工不靈活,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最終導致綠色轉型沒有實質性的成效。
2.資源缺乏。在礦業內部因素中,資金和人才成為礦業實現綠色轉型的主要因素。因為要實現轉型是需要一定資金的,資金問題成為中小礦業成功轉型的主要影響因素,對于他們來說,轉型具有一定的風險,同時需要對礦業的設備進行更新,置換,不斷的研發新技術,引進專業型的人才。再加上相關人員對綠色轉型的認識不夠,重視不足,如果因為資金缺乏而被迫中止,這樣的話會給礦業帶來不可預想的經濟損失,同時也會制約到礦業的持續發展。
3.礦業人員的綠色意識較為淡薄。傳統的礦業最在意的是企業的利潤,由于過于重視利潤,從而忽略了企業實現轉型的需求,主要表現為缺乏綠色意識,有害的工作環境已經成為礦業發展的病態,這顯然已經違背了綠色轉型發展的基本要求。部分的企業存在僥幸的心理,出現跟風情況,這種情況的發生使得礦業中高污染,浪費資源的現象愈發嚴重。加上管理人員監管不到位,同時對綠色轉型的宣傳較少,就造成礦業綠色意識淡薄,從而阻礙了礦業的成功轉型。
三、對綠色轉型路徑的相關分析
(一)加大相關政策的扶持力度
針對目前河北省承德市一些礦業存在內部資源的問題,地方政府應當對目前的這種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通過制定合理的發展制度來推動綠色轉型的發展進程,例如不斷完善綠色轉型產權保護制度,對礦業的外部收益做出補償。對地方政府的職權進行規范,將綠色轉型的相關政策落實到位,加大對礦業資金的投資力度,全力支持綠色轉型。
(二)充分利用先進信息技術
由于傳統礦業的管理方式比較落后,尤其是缺乏對生產環節污染排放量的準確測量,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礦業綠色轉型提供了有利的數據支持,所以,礦業的相關人員要利用好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確保數據測量的精確度。
四、結語
環境政策,綠色技術和企業的內部資源成為河北省承德市礦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同時也是成功實現綠色轉型的主要影響因素,管理人員應當在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不斷創新,促進綠色轉型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廖中舉,李矗黃超.鋼鐵企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因素及其路徑[J].鋼鐵,2016,51(4):83-88.
[2]解u妍,周進生,宋偉,等.承德資源經濟發展轉型模式研究[J].中國礦業,2014(8):71-74.
篇10
【關鍵詞】采礦工程;力學問題;關系;研究
引言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采礦業的突飛猛進,我國在采礦業取得了很多驕傲的成績,已經成為了采礦業的佼佼者。這些成就和人們對采礦業的重視、人們在采礦業的付出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人們深刻認識到經濟和采礦產業的關聯,不斷加強對采礦工程的重視程度,因為采礦工程與力學問題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所以對采礦工程和力學問題的關系進行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采礦工程的力學背景
總體來說,采礦工程的力學背景就是建立起一個相對較新的平衡空間,打破原有的舊式平衡。采礦工程的力學問題本身具有獨特的特征。一般情況下,力學背景是通過材料的使用設計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但是,采礦工程必須打破億萬年來穩定的地層,構件一個新的平衡空間,進行新資源的開采。開采就需要將巖體變化成巖塊,再將巖塊變化成粉末。在構建出的新的平衡空間中,要盡量避免巖石的破碎,利用充填、支柱、襯砌等等方法來對其進行維護,保證采礦期間有一個相對較好的平衡空間。
2 采礦工程和力學問題之間的關系
2.1 采礦工程中的力學問題
在采礦工程中,常常具有很多力學問題,這些力學問題大多比較重要,且具有現實性意義。對力學問題進行歸納和分析,得出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1)鉆井問題。其中包括:鉆井的選型,鉆井前期的檢查、保養和維修,一般鉆井的油井鉆鑿軌跡制導;
(2)特殊事故問題。例如:瓦斯滲漏、采油意外、地熱異常等等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另外,在測量地應力時,必須要做地層致裂與滲流工作;
(3)對礦場的環境進行掌握和監控,其中包括對采場的低壓進行控制,當出現異常時應該及時預警,另外,還要對礦石受外力而強制崩塌、滾動和礦石自然脫落的規律進行考察,防止發生意外。
(4)嚴格檢測采礦區的路段,階段性地監測露天陡坡,保證陡坡的穩定與平衡。
(5)對于采礦中出現的爆炸問題,應該加強巖爆機制的預防,采用一些硬巖的非爆破方法進行破碎,對巖石的爆破力學問題和礦巖的粉碎力學進行相關的研究。
2.2 解決采礦工程中力學問題的措施
對于采礦工程中出現的相對比較棘手的力學問題,我國的相關工作人員在不斷地努力研究,就目前而言,比較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如下:在采礦工程開展開采工作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對采礦工程進行充分的調查與研究,計算出精準地相關數據,依據準備工作來進行圖紙的繪制,進行開采工作時,應該嚴格按照精準地圖紙,保證前期工作的充分完成。在采礦工程進行的初期,要重視勘察工作,對勘察工作中獲取的力學數據和地質細節進行合理有效地利用。在開采過程中,應該積極反饋信息,及時提交變化的數據,從而迅速地作出調整或者對開采參數進行修改。一般而言,開采工程穩定與破碎的時間和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對采礦工程的效果產生影響。力學理論知識在進行開采工程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收集和獲取采礦工程的信息,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導開采工作的具體步驟。
采礦工程是一個遠離平衡的不可逆過程,很多影響因素和未知條件對其產生干擾作用。在進行工程施工時,由于巖體的線性結構,很容易出現渾沌現象。所以采礦只需保持80%以上的可靠性,沒必要追求最精確的結果。采礦工程昂貴的代價,較長的計算時間都會對采礦工程的整體效果產生影響。可靠性的力學分析是采礦工程之后重點研究的項目。
2.3 崩落采礦和巖石力學問題的關系
巖石力學對于地殼巖石在多種環境下的運動、變形和破壞規律進行研究,這也是力學的一個分支。巖石力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下面的六個:(1)巖石的壓力;(2)巖石的抗力系數;(3)巖石的強度;(4)巖石的斷裂力學;(5)巖石的穩定性分析;(6)有限元法和數學模型。
在對巖土工程進行研究時,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必須對巖石的力學性質進行掌握,另一方面,必須掌握巖體結構、巖性、原巖應力、地下水、構造破壞和節理裂隙等等地質方面的因素、工程的類型、尺寸等等工程的因素以及爆破方式、開挖方式等等生產因素。這些都比較復雜,相互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關系,要想用具體精確地數據來對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描述也非常困難。
巖體的力學問題對于崩落采礦具有指導性作用。主要的應用范圍包括:如何利用巖體自身所具備的特征,與地應力相結合,經過工程控制來實現崩落采礦。所以,在決定某個采礦工程要使用崩落采礦法時,首先必須調查研究巖體的特征,并且測量出巖體的力學特點,充分掌握巖體節理密度、節理組數、節理面性質、傾斜角、方向、節理持續性,斷層方向、大小、斷層面特點、傾斜角等方面的特點。另外,還要對斷層泥的特征、主要構成、巖石的抗拉、抗壓、彈性模量、抗剪強度進行一些掌握。最后,應該深入地對巖體的可崩性進行研究與分析,將巖體力學利用到崩落采礦中去,從而制動出比較合適額崩落采礦法。
3 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的采礦工程已經與往日不同,現階段我國的采礦工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這和從業人員的辛苦勞動密切相關,另外,運用科學合理的理論知識、先進的采礦設備、周密的工程規劃等等也是我國采礦工業日益輝煌的原因。力學是采礦工程的理論基礎,合理運用力學知識來完善與發展采礦工程是當今采礦業的要務。力學雖然促進了采礦業的發展,但是就目前而言,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處。采礦工程的從業人員應該將力學理論與實際采礦工程的實踐相結合,通過知識、科學和智慧來促進采礦業更好更快地發展,完善我國的采礦技術,提高我國的采礦率。
參考文獻:
[1]趙雙德.關于采礦工程與力學關系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