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工程學科評估范文

時間:2023-12-02 15:33: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礦業工程學科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礦業工程學科評估

篇1

關鍵詞:礦業工程 巖土力學 問題

由于我國特定的地質條件、環境條件以及工程規模,大規模工程建設面臨諸多發達國家未曾有過的技術難題,對工程設計、施工和運行提出了嚴峻挑戰,即如何在惡劣的地質環境條件下進行優化設計,并避免因不當的工程措施引起巖土工程災害,達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環境友好、運行高效”的工程目標。這就需要闡明巖土體及其賦存的地質環境與工程之問的相互作用機理,需要考慮各種因素對巖土體變形和穩定的影響,如荷載的多維性、荷載隨時間的變化、循環荷載、振動荷載,地層條件和邊界形狀的復雜性,巖土體結構的復雜性,巖土飽和度變化,巖土與結構的相互作用等,從而為采取合理的工程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1]。

1.礦業工程建設中巖土力學分析的意義

盡管巖土力學與工程學科發展迅速,但由于巖土體及其賦存環境的復雜性,并限于目前的研究手段和發展水平,各類工程領域的巖土工程災害時有發生,如大型滑坡、大體積塌方、大面積沉降、大范圍滲透破壞、突水、突泥及突氣等,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巖土工程災害事故難以遏制的關鍵問題在于人們對這些災害的發生機理缺乏深入研究,尚無有效指導這些災害預測和防治的系統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巖土力學與工程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特別需要揭示災害發生的巖土地質特征與賦存環境、誘發條件、孕育演化的動力學過程、致災機理,建立巖土工程災害孕育演化過程的時空預測和動態調控理論,正確評估災害風險并進行合理控制,為巖土工程災害防治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2]。

總之,巖土力學與巖土工程以其科學問題的基礎性、應用領域的廣泛性、多學科的交叉性、學科體系的拓展性,已經成為相關工程學科發展的基礎性學科。該學科的發展水平和研究深度,事關眾多工程建設的安全、質量和效益,事關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等國計民生。因而,巖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在眾多學科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戰略地位。大量工程建設急需巖土力學與工程學科快速發展,實現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技術上的重大創新,促進國家經濟建設及社會可持續發展。

2.礦業工程建設中巖土力學分析的主要內容

關于位移、應變和應力的規定是常見的工程力學方面的規定。在這種規定下,如果力和位移的分量是沿坐標軸的正方向,則取為正。拉伸正應變和拉伸正應力取為正。如果截面外法線方向相對于坐標原點向外,則單元割離體截面上剪應力正方向亦向外,反之亦然。巖體中天然應力狀態和由開挖活動產生的應力狀態普遍是壓縮狀態。如果遵循通常的工程力學方面關于應力的規定,與巖石中的應力和應變有關的所有數值運算操作將包含負值。盡管這并不會引起概念上的困難,但為了計算方便和更為精確,宜于采用巖石力學中應力和應力分析的如下規定:

①沿坐標軸正方向作用的力和位移分量為正;②收縮正應變取為正;③壓縮正應力取為正;④若截面內法線相對于坐標原點向內指,則截面上剪應力方向相對于坐標原點向內為正,反之亦然。

巖石和巖體,無論是干燥的還是飽和的,在大多數工程荷載作用下,均表現為彈性體或近似彈性體。

巖石特別是巖體內部,必然有節理、裂隙、結構面、軟弱夾層等。這些結構廝、軟弱夾層,其物質成分、微觀結構、力學性質都比較復雜,其力學性質可能屬于非線性彈性、彈塑性或粘彈性等。對于結構面和軟弱夾層而言,它們含水情況是否飽和,作用力方向和結構面、軟弱夾層的展布方向是垂直還是平行或者傾斜,影響很大、差異明顯、工程效果大不相同。由于巖石、巖體本構關系的多樣性、復雜性及不確定性,這里只研究巖石、巖體作為彈性體、近似彈性體的情況。

巖土材料的非彈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些年來雖然沒有很成熟的理論,但是有關的努力卻一直沒有停止。近年來,類脆性材料(包括巖石、混凝土)的斷裂與塑性耦合理論開始在混凝土的力學分析中嶄露頭角。該理論認為,混凝土結構的最終破壞是在局部產生裂紋以后的事,所以,混凝土結構的塑性屈服條件應該和斷裂聯系起來。而混凝土的斷裂屬于類脆性斷裂,裂紋尖端沒有脆性金屬裂紋尖端那樣的高度的應力集中。宏觀裂紋前方,有一個所謂的“損傷過程區”存在,斷裂過程發生在過程區內,而隨后的宏觀裂紋表面將發生摩擦滑動,即塑性變形[3]。

3.礦業工程建設中的幾個巖土力學問題分析

首先,巖土力學本質上是一門應用力學學科分支,其本構理論、滲流及多相流運動理論、THM多場耦合理論、穩定分析和動力分析理論等,均廣泛汲取了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動力學與控制等各力學分支學科的理論成果。分形理論、突變理論、協同學理論、混沌動力學理論、耗散結構理論、重整化群理論等非線性科學在巖土力學中獲得了成功的應用。其次,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及數值模擬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力學逐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分支,并迅速滲透到巖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學科,為解決復雜巖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問題提供了高效的手段、方法和途徑。再者,各類室內外實驗技術、現場監測技術以及控制爆破開挖、預應力錨索錨桿加固支護、高壓固結灌漿、大噸位振動碾壓機械、TBM掘進機械等施工技術、設備和工藝的發展。

對于巖土工程問題,由于地質作用,自然巖土體中貯存有大量的節理、斷層、軟夾層、層面等不連續界面,使巖土體成為較復雜的結構體.對此類問題,在巖土力學有限元計算中,就必須采用一類特殊單元進行模擬。由于巖土工程的開挖使開挖邊界,這些邊界點(如地下巷道的周邊)原來處于一定的初始(原始)應力狀態,開挖使這些邊界點的應力“釋放”,從而引起圍巖應力場和位移場的重新分布.模擬這一開挖效果目前普遍采用Dancan提出的“反轉應力釋放法”。

結論

通過對礦業工程建設中的幾個巖土力學問題的研究,為正確認識巖土體、合理利用和改造巖土體提供了技術支撐,使巖土體物理力學特性、工程優化設計與評價、地質災害控制與防治等研究建立在更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上,從而深化了學科基礎研究的深度,拓展了學科工程應用的范圍。

參考文獻:

[1]林沛元,湯連生,桑海濤,鄧錫斌,吳科,鄧鐘尉. 分形幾何在巖土力學研究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 西北地震學報,2011,11:24-29.

篇2

以燕山大學為例,電子文獻資源的語種包括中文和外文兩種;所屬學科包含經濟/管理、法律/政治、材料科學、機械工程、生物科學/生物工程、體育、光學/儀器、化學/化工、環境科學、交通運輸、電氣/控制/自動化、藝術/傳媒、語言/文學、哲學/宗教、數學/物理、信息科學/計算機/電子技術、土木工程/建筑、動力/能源/礦業、圖書館/情報/檔案,共19個學科;應用學院包括機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軟件學院、建筑工程與力學學院、車輛與能源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文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體育學院,共16個學院;資源類型包括期刊、學位論文、報紙、視頻、年鑒、參考工具、電子圖書、工具書、專利、會議論文、標準、音頻、案例、科技成果、法律法規、事實型數據,共16種;揭示深度包括全文、文摘、題錄、目錄、事實5種;文獻來源分為購買數據庫、免費數據庫、NSTL提供、國家圖書館提供、自建數據庫、試用數據庫6類。另一方面,電子文獻資源的采購方式和采購年限也并不統一。中文電子文獻資源多采用自主談判的方式進行,外文電子資源分為DRAA組團和自主談判兩種采購方式。采購年份根據學校經費情況以及DRAA聯盟采購方案要求分為1年合同、2年合同以及多年合同。電子文獻資源類型的多樣化、采購方式及采購年限的差異化加大了高校圖書館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管理工作的難度,對電子文獻資源采購工作的規范化、系統化管理成為圖書館建設的重中之重。高校圖書館迫切需要一套基于網絡化應用的、可內部共享的、便于使用與維護的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管理系統,以實現對電子文獻資源生命周期全過程的高效管理。

2電子文獻資源采購流程的設計

電子文獻資源在圖書館的生命周期包括選擇評估、提供試用、試用情況評估、溝通談判、組織購買、使用評估幾個階段。其中,對于參加DRAA聯盟組團的外文電子文獻資源的采購可以省去溝通談判環節。在電子文獻資源的采購工作中,資源評估是前提工作,談判購買是核心工作。高校圖書館要對每一個新增電子文獻資源進行試用前評估,分析新增資源是否與已有資源重復、是否能對教學科研起到輔助作用以決定是否提供試用;要對每一個試用電子文獻資源在試用期內的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組織購買;要對每一個購買數據庫在合同期內的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續訂。對通過評估的電子文獻資源,圖書館可以通過參加DRAA聯盟組團和自行談判兩種方式開展采購工作。

3系統功能實現

圖書館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管理系統讀入圖書館采購電子文獻資源的基本信息、年度采購信息、聯系人信息以及集團采購方案信息,可按照年度查詢本年度電子文獻資源采購完成情況以及下一步工作任務,可按照指定數據庫查詢該數據庫歷年采購情況,以明確數據庫價格漲幅情況,并對數據庫的采購價格進行預測。該系統還具有電子文獻資源合同信息掃描件上傳的功能,實現電子文獻資源采購信息的數據化。另外,系統后臺數據儲存時指定文件上傳的物理路徑并對上傳電子文獻資源信息的命名格式化。該系統操作簡便、實用性強、功能齊全,實現電子文獻資源購買和相關服務的流程化、規范化、平臺化管理,提高電子文獻資源采購、信息維護、服務、保存等業務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3.1系統安全登錄

系統嚴格審核執行電子文獻資源采購任務的工作人員的角色和權限,根據工作人員角色、權限的可定制功能實現用戶分級管理,超級管理員可實現對整個系統的讀寫操作,一般采購人員只可實現讀操作,不可進行寫操作。由于圖書館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管理系統中涉及電子文獻資源合同期限以及價格等敏感信息,為了保證系統內容的隱私性,系統對管理員的活躍時間進行限制。如果管理員超過15min未對系統進行任何操作,系統默認管理員已經離開,再次操作時會出現超時提示。

3.2按年度查詢采購情況

系統可提供指定年度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統計信息,包括采購電子文獻資源總數、續訂電子文獻資源總數和新增電子文獻資源總數,方便管理人員明確采購的方向。同時在電子文獻資源列表中將電子文獻資源采購重點信息展示,方便資源查看和對比。系統采用JS控制實現將新增電子文獻資源高亮顯示,方便管理員查看。

3.3按資源查詢采購情況

系統可以實現按照電子文獻資源名稱查詢特定電子文獻資源的歷年采購情況。在電子文獻資源詳情頁面可顯示電子文獻資源采購的年度信息、基本信息、聯系人信息,并提供電子文獻資源的掃描文獻下載專區和集團采購方案下載專區。其中,年度信息提供電子文獻資源歷年合同起止時間、合同價格信息、數據庫商以及付款商合同簽署時間、發票時間以及沖賬時間;基本信息提供電子文獻資源的內容、類型、回溯年限、涉及科目、網址等基本信息;聯系人信息提供電子文獻資源采購聯系人的基本信息以及聯系方式;掃描文件下載專區提供歷年采購合同、回執、發票等紙質文件掃描版下載;集團采購方案下載專區提供歷年采購方案掃描版的下載。

超級管理員登錄系統后可實現對電子文獻資源采購信息的上傳提交,分為基本信息提交、年度信息提交、聯系方式提交、掃描文件上傳、采購方案上傳5個子模塊。其中,基本信息提交、年度信息提交、聯系方式提交是電子文獻資源基本信息,對年度采購信息以及聯系人信息進行人工錄入系統。掃描文件上傳、采購方案上傳是將電子文獻資源的采購紙質文件以及采購方案電子化并上傳到指定的物理路徑。

3.5后臺數據存儲

系統通過掃描文件上傳頁面以及采購方案上傳頁面上傳的電子化文件,按照程序指定的物理路徑進行存儲。同時,系統的一大特色是對上傳電子文獻資源信息的格式化命名功能,上傳的電子文件在上傳至指定文件夾的同時,會自動將文件命名格式化。例如,電子文獻資源的采購信息在上傳后,文件名稱自動格式化命名為“年份【數據庫名稱】(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文件類別”。通過指定文件上傳的物理路徑以及對上傳電子文獻資源信息的格式化命名,后臺數據存儲更加規范化,電子文獻資源采購人員可以清晰地根據文件夾名稱以及文件名稱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4結語

篇3

[關鍵詞]工程教育;CDIO課;程體系

一、工程教育起源

所謂工程學是指用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原理來設計有用物體的進程的一門應用學科。人類以工程技術作為職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1]。早期的工程技術與人類的軍事活動密不可分,人們為戰勝強大的軍事對手需要營建堅固可靠的軍事防御工程。由此產生了土木工程、軍事工程等早期的工程項目和以營建防御工事、打造各類兵器裝備為職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一般認為工程技術職業化的標志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造的位于埃及古城孟菲斯塞加拉的階梯金字塔。早期工程技術人員的出現極大地推進了人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技術的革新。人類社會真正意義上的工程教育只能上溯到18世紀。1702年,德國的弗賴貝格人建立了第一所以教授采礦和冶金技術為主的專門學校;1707年在今捷克首都布拉格人們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工程技術專門學校———捷克科技大學;國立橋路學院(1747)和國立巴黎高等礦業學院(1783)的建立標志著法國工程教育的開始;創建于1794年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是歐洲第一所教授數學和科學基礎知識的技術專門學校。到了19世紀末,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都已建立起自己的工程技術教育體系。工程教育的發展與人類歷史進程是密不可分的。每一項工程技術的進步都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最為顯著的特點即是人類能夠通過設計和使用工具來滿足人類自身生活的需要。人類能夠設計和使用工具的這一特征加速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在一定意義上說,工程學發展史是貫穿廣義上的人類發展史的(人類文明史、人類經濟史、人類社會發展史等)。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信息時代都與工程學的發展和進步息息相關,工程學的進步不斷地建構出新型的人與世界之間交互影響的關系。工程學的發展同樣延續了人類現有的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位于埃及南部尼羅河沿岸的阿布辛拜爾神廟的重建項目就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二、現代工程學視角下的工程項目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約瑟•薩斯曼教授認為工程項目首先是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的大型項目系統,在此特點上工程項目應該具備一定的結構和行為特征。不同的工程項目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因而發展工程項目科學的遠景目標是開發社會化技術,構建開放型技術社會。據此,約瑟夫•薩斯曼提出了工程項目系統的CLIOS模型,基于對CLIOS工程項目系統模型的深入分析,可以認為,一個完整的工程系統(如圖2)首先是由一連串的工程項目組成的,工程師在以同一產品目標為導向的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協作完成連續的工程項目以達到項目目標。一方面,工程系統本身是處在某一特定工況條件下的,而單一工況條件又是位于整個社會經濟、自然環境之中的,因此工程師在進行項目設計與運行時必須考慮項目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另一方面,為達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工程師設計和運行一個新的工程系統需要實時接收新的技術信息以提高自身工程素養,同步了解商業信息,幫助企業進行項目決策。在新的工程系統中,單一工程是由多個相互配合的項目系統組成的,在項目系統協調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工程師之間相互溝通、協同完成整體任務。由于作業系統在實際作業時存在不可預期的突發事件,工程師在實際的系統設計、維護與運行中應該盡可能地考慮突發事件的誘發因素,并制定相關對策。在上述工程項目系統中,以下概念需要特別注意:技術和商業信息:技術信息包括本行業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理念等,工程師必須不斷革新自己的工程技能才能研發并運行新產品。商業信息包括同行業的企業和產品信息、產品原料和銷售信息、同區域的產品使用信息等,工程師獲取上述信息的途徑包括主動咨詢企業銷售代表、主要客戶,舉行產品會,分析銷售報表、城市規劃細則等。突發事件處理:突發事件包括安全事故、設備故障、自然災害和其他不可預期的自然、社會因素導致的緊急事件。突發事件的處理應該貫穿工程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與運行全程,在項目的構思階段應該充分考慮工程項目可能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包括操作失誤、設備故障等)。在項目的設計階段應該遵循安全設計原理,進行基于避免傷害的安全裝置的設計。并在項目說明書中詳細介紹與項目有關的工程系統操作要求、防護技巧及突發事件的應對策略。在項目的實施階段要嚴把質量關,保障產品安全性能符合安全設計要求。在項目的運行階段,工程師要實時監控項目系統運行情況,定期對系統進行安全評估,排查安全隱患,確保系統運行安全。處理突發事件的熟練程度是工程師工程技能的重要體現形式之一,工程師只有具備過硬的突發事件處理能力才能滿足多樣化的工程項目需要。項目:在工程學上將開發(或引入)并運行一項新的工程產品的所有行動理解為項目。對于一項完整的工程項目而言,除常規的項目設計與研發工作外,還應涉及項目決策、項目維護與管理等流程。一項完整的工程項目應該包括項目調研(商業調查、技術研究)、項目分析(可行性分析)、項目實施、項目維護、項目終止(以產品服役終止為標志)、項目運行評估等。應該注意的是,工程項目并不是孤立于項目環境存在的。工程師在構思、設計、實施、運行工程項目時需綜合考慮社會、工況、環境等項目倫理問題。項目系統:為完成某一工程項目所研發或引入的工程系統。一個完整的項目系統應該包括控制組件、執行組件、安全組件和定位組件4個部分。工程項目通過控制組件來控制項目整體進展。在這一過程中,安全組件保障整個項目系統安全、穩定地運行,定位系統保障項目系統的順利安裝與平穩作業。目標導向的項目管理:項目管理的目標是指在一定預算資金的支持下,在一定的時間內,按一定的技術和績效標準,完成既定項目。依據項目管理對象的不同,項目管理可分為任務管理、技術管理、組織管理、資源管理4大類。好的項目管理應該是基于明確的項目目標的。這是因為明確的項目目標屬于項目決策所必需的工作內容,可用于確定重點的項目任務和關鍵問題,可用于分清必需和不必需的工作,以避免人力和資源的浪費。人際交往:指工程師通過一定的工程學表達方式、語言文字技巧、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表達手段將工程項目信息傳遞給工程項目相關人員的過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有助于工程師更好地研發并運行項目系統。運行:一項完善的項目運行應包含項目執行的所有細節,具體說來應包括原料采購管理、設備管理、安全管理、環保管理、產品質量管理、項目進度管理、財務控制管理、行政管理、突發事件管理等內容。環境:即項目運行環境,環境是項目管理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個項目的完成通常需要對項目所依存的大環境有著敏感的認識和正確的理解。項目及其管理在通常情況下對環境有著極大的影響,但同時也受環境受制約。項目環境分為內在環境和外在環境。具體說來工程項目運行所需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員工作業環境等。

三、CDIO與CDIO課程體系

CDIO(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施,Operate-運行)教學模式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4所院校在Wallenburg基金會的資助下,經過幾年的研究、探索和實踐,于2004年創立的一種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3]。CDIO模式下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主張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為載體,注重以主動的、實踐的方式學習。CDIO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是與工程項目聯系緊密。結合瑪麗亞•克努森威德爾等人在第三屆國際會議上闡述的觀點,[4]表1中給出了CDIO教學模式各階段與工程項目活動的對應關系:

四、學科背景下的CDIO工學課件

CDIO教學模式強調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既不同于傳統的學科教學,亦不同于傳統的項目教學(如圖3所示):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科式教學缺乏工程實際應用方面的指導,傳統項目式教學在理論知識儲備方面的表現又明顯不足,CDIO教學模式試圖在學科教學與工程項目實踐之間尋求一個契合,以期建立集系統化的理論知識與科學化的項目實踐于一體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科的基本特性(即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和已有的研究結論[6],在考慮學科體系完備性的基礎上,本文擬定了如表2所示的不同層次的CDIO一體化教學模式下的學科課程體系對照表:

五、CDIO工學課程體系

以機電安全工程課程為例,從工程實踐的層面來看,機電產品安全體系的確立有賴于工程技術人員過硬的機電安全知識,課程大致體系如圖4所示:考慮到教材的不易變更性和課程編排的靈活性,擬定CDIO項目層次、課程體系、教材內容和課程內容的對照表如下:

六、CDIO課程改革關鍵詞解析

基礎課程(Cornerstone):即工程學基礎課程,包括數學、力學、信息技術、語言表達等相關課程,一般在第1-6學期開設。頂層課程(Capstone):即工程實踐課程,后于基礎課程開設,包括設計課程、建造課程和運行課程等,一般第7-8學期開設。IDE-studio:全稱為IntegratedDevelopmentEnvironmentStudio,即集成研發中心,通常是學生以項目團隊的形式在一個被稱為“虛擬原型”的環境中進行項目開發,用于支持真實的工程項目。“虛擬原型”應該包括用于虛擬開發環境的計算機、項目虛擬系統、視頻會議設備等。圖5和圖6分別給出了以機械工程和電氣工程為例的集成研發中心結構示意圖:縱向研究:研究者連續跟蹤研究一個學習小組數年學習狀況。縱向研究能夠較好地研究實行CDIO課程對受教育者的積極影響,獲取較為全面、及時的效果反饋。疑難卡(MuddyCard):一種課堂卡片。用來讓學生反饋課程重點難點。疑難卡不僅可以用來掌握學習者課堂中存在的疑難,而且可以用于預習效果的反饋,甚至可以作學習者家庭作業的一部分,用于實時檢測學習質量。朋輩評價:學習者之間的相互評價。可以作為常規性教學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彌補當前學生工程倫理評價、團隊協作評價等諸多方面的缺失或不足。

七、尚未涉及的問題

本文雖然提出了一個較為可行的工程項目系統的概念,并結合具體的課程開發實例,詮釋了一個較為完善的CDIO工程課程體系,也對CDIO工程教育改革中的核心概念進行了初步分析,但尚有以下問題亟待解決:首先,CDIO課程評估標準的考慮。CDIO課程提到了“一體化的教學”的概念。但諸如一體化的教學如何設計、一體化的教學如何評估等核心問題尚未涉足。一體化教學評估體系的建立是進行CDIO工學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這是因為只有明確了一體化的教學評估的標準才能為相關課程的改革提供一個可參照的具體依據。其次,關于工程項目引入的決策問題。既然CDIO工程教育改革強調對學習者“工程實際應用方面的指導”,那就必然要在CDIO工程教育體系中引入切實可行的工程項目。任何新生事物的引入都存在一個價值的問題,工程項目也不例外。這類價值的討論或許會集中在“引入的工程項目是否貼合工程實際”、“工程項目與課程體系的相關性如何”、“學生是否參與工程項目的立項構思”、“教師是否對工程項目的實現及運行進行可行性分析”等問題上。再次,CDIO課程考核模式的確定。參考麻省理工學院已有評價體系及最新的教育評價研究成果,現在只能初步擬定如表4所示的粗糙的綜合能力評價方案:最后,普通本科院校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問題。普通本科院校為數眾多,生源也較為集中,如何在普通本科院校開展CDIO工程教育改革是擺在我國工程教育改革道路上的重大難題之。

參考文獻:

[1]UNESCOReport2010:Engineering-majoris-sues,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fordevelopment.[R].UNESCOPublishing.2003-978-92-3-1039-03-4:30-31.

[2]Prof.JosephSussman.FrameworksandModelsinEngineeringSystems/EngineeringSystemDesign:LectureNote6:3.MITCourseNumber:ESD.04J/1.041J/ESD.01J.

[3][5]E.Crawley,etc.RethinkingEngineeringEd-ucation-TheCDIOApproach.[M].SpringerPress,2007.1-4,88.

篇4

[關鍵詞]:地質統計、礦物質、勘測、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 P6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地質統計學的產生及現狀。

地質統計學是由法國著名學者馬特隆教授(G.Matheron)于1962年創立的。地質統計學是以區域化變量理論為基礎,以變異函數為基本工具,以克立格法為基本方法,研究那些在空間分布上既有隨機性又有結構性的自然現象的科學。

地質統計學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能表征和估計各種自然資源的工程學科,并由法國、南非及一些法語國家推廣到幾乎全世界。經過長期的追新發展逐漸演變成以G.馬特隆為首的參數地質統計學派和以A.G儒爾奈耳(A.GJournal)為首的“斯坦福地質統計學派”又稱“非參數地質統計學派”。不同的數學方法不斷地引進克立格法,多學科滲透形成各種新的克立格法。

二、地質統計學在礦物勘測與開采中的應用。

1、運用地質統計學進行礦物儲量勘測。

地質統計學是DIMINE礦業軟件進行礦量估算的基礎,文中的估值結果建立在該軟件之上,估值必須經過建立礦體三維可視化模型、地質數據庫、理論變異函數等過程。

地質統計學法被認為是一種較好的品位估值方法,尤其適用于品位變化大,礦巖界線由品位控制的礦床。在估值計算過程中,當有了足夠的地質鉆孔數據時,對礦床進行正式可行性評價時,選用地質統計學法是一種較好的方法,而在對礦床進行初步評價或是數據量不足時,就要首選較簡單的方法(一般是距離N次方反比法)。基于地質統計學原理和礦體三維可視化建模技術的DIMINE礦業軟件,實現了按照不同的邊界品位動態圈定礦體,能夠以市場經濟為向導,快速計算出礦體范圍內的礦石量,并進行儲量分級,在此過程中所得到的各中間參數,可以為投資決策和日常管理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2、運用地質統計學進行露天開采。

通過地質統計學勘測出礦物質的儲量之后就是驗證礦物的價值,進而安排相應的工序進行開采,根據儲量合理的安排生產力,開采技術條件對生產能力的作用體現在礦山工程延伸速度和臺階水平推進速度。露天礦可能達到的生產能力與垂直延伸速度的關系為:

通過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進行生產能力的分配,為了更好的生產,盡可能的減少人力開工,節約成本開支,而且秩序嚴明的生產團隊才能確保工作的有效性,為國家的重工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原料,同樣也為鋼鐵等金屬行業做出極大的貢獻。

三、地質統計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方向。

1、地質統計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地質統計學研究存在的最大問題應該是在相關軟件上面,地質統計本身就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軟件當然順理成章成為地質學中重大幫手,這項工程同樣也是需要廣大從業者一起努力才能實現最完美發展。儲量計算的過程受到礦床規律、特征及經濟的、技術的諸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創造性的認識過程,并非只是數學數字的簡單組合運算。所以軟件問題直接影響地質統計學的發展。

由于中國的發展制度,即使很多知名的礦業自主研發出了比較完善的軟件,出于無法上市而被拒絕市場上進行競爭,同樣沒有壓力也同樣沒有動力,對我國地質統計學軟件的應用與發展有著巨大影響;在地質勘探和礦業開發領域的軟件系統中,礦產資源儲量評估軟件在很多情況下,往往只是這些軟件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軟件。“認定”這個子系統軟件,那么其它與此相關的子系統功能軟件要不要認定?整個系統軟件是否要認定?都是實際存在的問題。在市場中,有些企業還把子系統軟件的認定,說成是對整個系統軟件的認定,而影響用戶的正確選擇;礦產資源儲量管理部門實施的這項“認定”工作,在時間的安排上有較大的隨意性。政策性變化、機構調整、人員變動……甚至主管人員有無時間等因素都能影響到軟件“認定”時間的安排。有些研發成功的資源儲量估計軟件已在礦山生產應用多年,取得很好的效果,只因得不到及時認定,一拖幾年,無法在市場上發揮作用。這種情況讓人無可奈何。

2、地質統計學研究的發展方向。

(1)經過幾十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線性平穩地質統計學的研究較為成熟和普及,但還應對其研究方法加于提高與改進,以便更能反映所研究區域化變量的空間結構特征,提高品位估值和儲量計算精度。

(2)目前地質統計學的應用主要是二維或三維靜態估值,應加強對時間-空間區域的地質統計學的研究,加上時間作為第四維即可真正地進行動態估值。

(3)我國引進的地質統計學軟件和程序庫,多為英文界面和基于DOS平臺的“第三代”結構化編程語言,在Windows成為計算機操作系統的主流的今天,應加強面向對象編程的第四代程序語言以軟件開發,編制出完全漢化、操作更為簡單,界面更加優美的軟件,以方便礦山工程技術人員使用。

(4)研制一批高水平、實用性強的人工智能型的地質統計學專家管理信息系統,并對成果實行商品化,以適用市場經濟的發展,并以此激勵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

(5)加強線性非平穩地質統計學(如泛克立格法),非參數地質統計學、穩健地質統計學,多元地質統計學,非線性地質統計學,條件模擬,以及特異值的識別與處理等的研究。引進現代數學如空間拓撲學、人工神經網絡等理論,以豐富和發展地質統計學的理論方法。

地質統計學總的發展趨勢是由單元向多元發展,由點估計向區間估計發展,由空間克立格法向空間-時間克立格法發展,由參數方法向非參數方法發展,由估計向模擬發展,與其它數學分支相結合,引入更多的地質信息,從線性向非線性發展。總之,地質統計學正朝著理論體系化、方法多樣化、手段現代化、成果實用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針對“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平臺的構建,結合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政產學研用”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以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專業發展為例,闡述了其“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機制的模式和內涵、初步的實踐。該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成效,為安全工程同類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

政產學研用;安全工程;人才培養;協同創新

當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缺乏對現代企業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崗適應慢、缺乏團隊工作經驗、溝通能力和動手能力差、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提高教育質量已經成為高等工程教育刻不容緩的使命[1]。高校、研究所雖然擁有較強的科研優勢,但由于產學脫節,使得高校、研究所處于科研成果脫離產業需求和有市場需求的也難以產生經濟效益的尷尬境地[2]。“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是當前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熱點問題。很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開始關注這一創新模式,從以前的“產學研”過渡到“政產學研用”。“政產學研用”協同合作,代表了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所和市場五方面為了共同整體利益聯合起來,按照市場經濟機制,采取多種方式方法所進行的政策服務、科研開發、生產營銷、咨詢服務等經濟合作活動,是政府、生產、教育、科研、市場不同分工系統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是技術創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對接與耦合,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模式[1-4]。安全工程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是運用安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工程實踐,它既與安全理論息息相關,又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因此,對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理論與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意義重大[4-5]。如何培養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素質,提高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高等工程教育界的關注。本文通過初步探析近6年來重慶科技學院在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實施的安監部門、安全產業、安全工程學院、重慶安科院和企業集團五位一體的“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機制,闡述了該機制的模式和內容,以及其實踐成效,為我國工程高等教育及其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鑒意義。

一、“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機制的初步實踐及成效

(一)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專業發展情況

1.重慶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專業教育概況

我校安全工程學院始建于2006年,由重慶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和重慶科技學院管理和建設,是集人才培養教育、科學研究、科技服務于一體的安全工程人才培養基地、安全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安全生產技術服務中心。安全工程本科專業于2007年開始招生第一屆學生,已經畢業三屆學生,共180多人。學院及安全工程專業在重慶市安監局的大力支持下,安全技術及工程于2011年被列為重慶市“十二五”重點建設二級學科,安全工程2012年成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試點專業之一。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專業學位研究生100余人。擁有一支專業背景、學歷、年齡、職稱等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學院擁有經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認定的國家安全評價甲級資質和安全技術培訓二級資質。2008年重慶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中國安科院重慶分院)在學院掛牌成立。2010年,國家安監總局批準的國家職業危害實驗基地、中國科學院批準的重慶安全工程及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研發中心落戶學院。學院擁有國家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2個省級中心實驗室———重慶市非礦山安全與重大危險源監控實驗室、重慶市職業危害檢測鑒定實驗室;已建成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等6個專業實驗室。學院堅持政產學研合作,搭建多層次的政校企協同辦學平臺、應用技術研發平臺,服務石油與冶金兩大行業以及重慶市區域經濟與安全生產領域。在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同時,為石油、冶金、化工、建筑、礦山等高危行業企業開展安全生產培訓、安全技術服務和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近年來學院在安全生產政策與規劃、非礦山安全生產技術、職業危害檢測與鑒定、安全風險控制等安全生產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有力的支撐了安全學科的發展,大幅度提高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2.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安全工程本科辦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實施困難

安全工程本科實踐教學實施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實踐基地建設難。安全工程專業作為新辦專業,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難度較大;作為應用型本科人才,應更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安全工程專業校內外的實習環境和條件較差,學生的實習不能有效結合生產實際,可操作性差,實習實訓效果不好。(2)實驗室建設經費籌措難。僅僅滿足本科教學的安全工程實驗室建設經費非常有限,而且短時間內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實驗室難度較大,不利于安全工程實驗室向更高層次的發展。(3)學生實踐能力不強,就業難。安全工程專業為新辦專業,社會對安全工程專業的認識缺乏,對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的質量還沒有得到完全認可,同行業企業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就業渠道,就業品味較低。

2)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難以提升

安全工程專業教師大部分是近5年的新進教師,缺乏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經驗,理論難于在實踐中得到深化,課堂教學不能有效結合工程實際,案例教學難以實施,有礙教學質量的提高。

3)學科專業特色和方向不明確,亟待凝練

一方面,作為新建本科院校,安全工程專業辦學歷史較短,在全國及區域內的影響力較小,人才培養體系和質量還未得到社會的全面認可;另一方面,安全工程專業特色和學科方向也尚未形成,需要進一步凝練;再次,專業建設和辦學層次也尚待提高,應根據社會及行業對相關人才的要求,建立動態的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運行機制,以適應國家和社會對安全生產的需求。

3.采取的措施及解決途徑

針對安全工程專業存在的系列問題及面臨的困境,結合實際,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1)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協同辦學。

行業主管部門的協同辦學和大力支持,在招生就業、科研項目申報、實驗室建設方面采取政策傾斜;行業協會推薦專兼職教師隊伍,采取柔性引進辦法,充實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和師資。

2)科技企業與教學的深度融合。

政府主管的國家甲級資質安全評價所、安全生產協會等,結合人才培養要求,開展“項目式”工程教育,學生結合實習實訓和畢業論文等教學環節,全程參與安全評價和標準化評審,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深化,增強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有效發揮安全技術服務機構和企業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政府監管、技術服務和教學的有機融合。

安監部門作為紐帶,搭建了行業企業和學校辦學的橋梁,使教師和學生深入安全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服務合作,便于掌握安全學科發展前沿信息,并理論聯系實踐,更好地服務于安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做到與教學的有機結合。

4)實驗室建設與行業需求、科技服務緊密結合。實驗室建設不僅僅滿足于現有本科教學體系的需要,更緊密聯系行業需求和科技服務,實施動態發展。一方面,根據行業內最新技術需求、發展動向以及科技服務實時增加功能。另一方面,根據行業需要建設科技服務反哺實驗室,不斷充實和完善安全工程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適應性。

(二)安全工程專業“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機制的內涵

1.“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機制的形成

安全工程學院是由重慶科技學院與重慶市安監局于2006年共同組建,雙方成立辦學協調組,由重慶市安監局局長任協調組組長。安監局作為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發揮引導作用,從政策傾斜與導向、科技機構設置、實驗室建設及資金投入等方面大力扶持安全工程學院辦學,引導、推進安全工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企業則圍繞安全工程人才能力需求,參與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教學工作,并提供實踐教學平臺;學院作為安全工程人才培養的主體,負責全面探索“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的實施途徑,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介入安全生產領域,協助政府主管部門開展高危企業的安全監管、安全培訓、安全評價、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撐。另外,依托學院,還組建了重慶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重慶分院)、中國科學院重慶安全工程及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研發中心、重慶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啟動了國家職業危害實驗基地建設(國家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致力于學生“對路”、成果“管用”的教學思路,全面推動教學和科研深度融合。

2.較完備的安全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目前,學院構建了碩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函授學歷教育和安全生產培訓非學歷教育有機結合的安全人才培養體系。安全工程成為了重慶市重點建設學科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學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展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擁有國家安監總局認定的安全技術培訓“二級資質”。安全工程本科專業設有油氣生產安全、化工生產安全、礦山生產安全、建筑生產安全等4個專業方向。以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的能力要求構建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教學體系,不斷提高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依托學院的安全評價所(國家甲級資質)和職業危害檢驗檢測中心,圍繞安全評價、職業危害檢測檢驗開展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實踐教學改革,著力打造學生在安全評價和檢驗檢測方面的培養特色。

3.“政產學研用”有機融合的實踐教學平臺搭建

學院全面拓展安全檢測檢驗、安全生產科學研究、安全評價領域和校外實習基地內涵,在市安監局的支持下,建立了“重慶市非礦山安全與重大危險源監控實驗室”和“重慶市職業危險檢測與鑒定實驗室”等2個國家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省級重點實驗室,建成了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安全人機工程實驗室、安全事故應急訓練實驗室、安全風險預測與評價實驗室、安全工程實驗室等4個專業實驗室,實驗儀器設備總值1000萬元,實驗室面積4000m2,構建了高水平的安全工程專業校內實踐教學平臺。該實踐教學平臺不僅滿足了安全工程專業實驗教學和技能訓練的要求,也是重慶市安監局對高危企業開展安全監管、執法檢查和檢測鑒定不可缺少的技術支撐。依托重慶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重慶分院)、中國科學院重慶安全工程及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研發中心、重慶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國家職業危害實驗基地,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科研新平臺,提升學生科研創新的新能力;依托學院國家安全評價甲級機構,提高學生安全風險評估的實際操作和社會實踐能力。另外,在市安監局的協調支持下,還建立了西南油氣田分公司重慶氣礦、長壽化工園區等10余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實行企業導師責任制,推進學生頂崗實習到位,全面促進學生與崗位的深度融合。

4.具備協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的打造

學院通過實施“四大計劃”,培養造就了一支學術水平高、專業背景深厚、學歷、年齡、職稱等結構合理、具有協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兼職師資隊伍。一是實施“高水平師資引進計劃”。引進20名高水平中青年教師;二是實施“團隊培育計劃”。打造了安全生產專家教授和中國安科院、中國科學院兼職教授擔綱的4個教學及科研團隊;三是實施“特聘教授計劃”。聘請了國務院安全生產專家組、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重慶市安監局等一大批學術造詣很高的兼職教師;四是實施“能力提升計劃”。每年選派2名優秀青年教師出國深造、2名到國內知名高校訪問進修;舉辦“中國-加拿大職業衛生國際論壇”和“安全大講堂”,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根據青年教師專業特點或崗位特點,選派部分教師到市安監局相關職能處室掛職鍛煉,全面參與安全監管和科技服務工作;落實與區縣安監局和相關企業的產學合作協議,選派專人與之對接。目前,學院有31名專任教師,其中,教授9人,占29%;副教授10人,占32%。國家級安全生產專家3名、安全檢測檢驗專家2名,重慶市安全生產專家10名,12名教師具有國家安全評價資質。在國家安監總局、重慶市安監局和行業企業的支持和幫助下,近4年承擔了各類安全工程相關項目30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項目4項,省部級科技項目、教研項目20項,承擔橫向合作項目300多項,完成科研合同金額達1200多萬元。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在國內外發表科研、教研論文100多篇,其中國際論文30多篇,SCI、EI、ISTP等收錄和檢索50多篇。

二、“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機制在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一)“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所取得的創新性成果

1.構建適應安全工程專業發展的“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機制

“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機制是以服務安全工程專業建設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重慶市安監局為主要政府依托,安全工程學院為主要載體,整合重慶市安監局和主管行業的政策、行政資源,聯合高危行業企業,構建聯合辦學協作體系,共同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實現了政校企優勢互補、互動雙贏的運行格局。目前,產學合作、聯合育人的機制已步入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的軌道。

2.依托“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機制,打造獨具特色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平臺

學院先后與國家安監總局、重慶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開展合作辦學,成立了重慶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中國安科院重慶分院、中國科學院重慶安全工程及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研發中心、重慶市交通安全研究所、正在建設國家級職業危害實驗基地等科研機構;建有國家二級安全培訓基地、國家甲級安全評價機構、重慶市安全標準化評審組織機構,注冊安全工程師協會、安全文化協會、爆破協會也掛靠在學院。集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政府決策咨詢為一體的特色人才培養平臺,不僅為行業企業提供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為政府安全決策咨詢提供智力支持,同時還為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實習實訓基地,為安全工程專業教師提供了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的良好平臺。

(二)“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的應用成效

1.為重慶建設全國首個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009年,國務院、國家安監總局決定在重慶建設全國首個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區,重慶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進行推進。實施“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打造高素質安全生產人才隊伍,是建設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區的重要內容。近幾年,通過安全工程專業“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培養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人才,卓有成效地開展了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工作,有力地推動了重慶市全國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區建設和“平安重慶”建設。

2.有力地推動了安全工程專業的跨越式發展

依托重慶市安監局等政府部門和企業,走“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的道路,形成了完備的安全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在實驗室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學科建設、師資建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建成了2個國家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成立了重慶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等3個科研機構,啟動了國家職業危害實驗基地建設,擁有國家安全評價甲級資質和安全培訓二級資質。安全工程學科已成為重慶科技學院乃至重慶市高等學校最具發展潛力和實力的特色學科。

3.為提高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保障

通過協同辦學,安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更趨合理,人才培養過程更加優化、有效;通過建立政校企互動機制,師資隊伍的科研能力、教學水平顯著提高;通過多渠道投入機制,實驗、實習及工程訓練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為鼓勵學生成長成才,市安監局和市教委在學院設立了300萬元的“安全工程獎助學金”,部分企業在學校設立了多種獎學金;為推進學生就業,市安監局專門發文,向監管企業和單位推介應屆大學畢業生。近年來,安全工程專業學生多次參加省級以上的各類競賽活動,40余人次獲得國家、省部級獎;5個校級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獲學校資助;英語四六級通過率和計算機二級通過率均在85%以上,升研率達11%;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8%,就業單位涉及安監部門、企事業單位、工程設計、安全技術服務機構;學院的生源質量也逐年提高,歷屆安全工程本科專業報到率達到100%,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4.為其他專業的建設與教改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發展途徑

安全工程學院作為組建6年的新學院,牢牢把握了安全生產上升為國家戰略和重慶市建設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區等新機遇,探索和實踐了“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的新機制,形成了政校企優勢互補、互動雙贏的合作育人、合作辦學、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新格局,實現了安全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的新跨越。經過6年多的不斷發展和內涵深化,“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的新機制不僅為我校應用型的消防工程專業、安全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及其他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辦學模式借鑒,還為重慶市同類高校如重慶交通大學、重慶三峽學院、重慶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和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的安全工程本科專業發展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定期指導辦學。

三、展望

實施“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機制,有效地改變了當前工程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實踐證明,依托政府和企業,“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是安全工程專業建設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證和最明顯的特色,也是高質量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政產學研用”協同辦學的成功實踐,為國內同類高校以及我校進一步開展相關專業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發意義。

作者:王文和 鄒碧海 徐茂 劉春 單位:重慶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安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2(4).

[2]張瑾.工程教育“政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2(11).

[3]全國高校安全工程專業學術年會委員會.第23屆全國高校安全工程專業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篇6

從法國高等教育的雙軌制可以看出,以研究型學位文憑和職業型學位文憑并行的學位制度滿足了不同層次的社會需求。中世紀大學是現代學位制度與大學的源頭,與博洛尼亞大學一樣,前身是索邦神學院的巴黎大學是中世紀最古老的大學之一。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授予巴黎大學“universities”稱號。巴黎大學對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傳承載體———大學的成立以及機制的建立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與博洛尼亞“學生型”大學不同的是,巴黎大學的“教師型”管理奠定了現代大學內部運行機制的管理模式。在巴黎大學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學士學位和第一個博士學位,孕育出中世紀完整的學位制度[3],并影響至今。法國學位制度的產生如圖3所示。從中可見,中世紀學位的產生是借鑒了歐洲的騎士制度和行會制度,仿效騎士制度的等級劃分體現了榮耀和社會認可度;仿效行會制度的晉升方式以表征能力和職位之間的關系。中世紀大學學位的最初含義是對個人任教資格的認可,是學者進入教師行會資格的證明。尼古拉四世(1230—1292)規定,凡是獲得巴黎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者,有資格在任何地方任教,而無需另行考試與考察。作為精神傳承陣地的大學是中世紀留給現代社會惟一完整的組織結構,歷來是各朝代的君主們與教會的爭奪之地。在宗教改革運動前,處于天主教管轄之下的大學主要培養宗教和社會管理人員。王權另辟蹊徑,支持文藝復興運動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1494—1547)在1530年創辦了皇家學院(LeCollegeRoyale),即后來著名的法蘭西學院,與宗教保守的巴黎大學分庭抗禮,開另建大學之先河,為以后大學校的創建提供了模板。18世紀初,法國對外擴張,急需一批軍事與專業技術人員,于是在1720年創辦了炮兵學院。隨后一批以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為主的學院孕育而生,這些學院統稱為大學校(lesgrandesécoles)。相比于商業學院、師范學院和政治學院等有明顯行業背景的大學校,其初期側重工程技術與管理,以培養滿足各個工業領域的工程師人才為目標,現在轉變為以培養多學科交叉的工程科學精英人才為目標。

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與工業革命和法國社會變革

追尋三次工業革命和其間的法國社會變革可以分解出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的發展軌跡和特點。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使英國和法國一舉成為“世界工場”,并建立起歐洲帝國,叱咤全球半個多世紀;以內燃機和電力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使美國、德國和法國等國一躍成為發達工業國,躋身世界一流強國之列,馳騁世界民族之林;以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40年代至今),雖然在這期間美國在多極化世界獨領,但仍使法國保持其領先地位。[4]在法國工業化進程中,工程師學歷教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成長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熟于第二次工業革命,變革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有效地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和拿破侖帝國:明確了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的國家性、應用性和精英性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了近代工程應用的“蒸汽時代”。機器的廣泛采用、生產的規模化,使各個行業都對技術的發展和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守的中世紀大學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于是波旁王朝的君主辦起了軍事學校和工程學校以培養應用性技術人才來滿足社會科技進步和國家軍事需要。如炮兵學校(1720)、軍事工程學校(1749)、國立路橋學院(1747,EcoleNationaledesPontsetChaussées,簡稱ENPC)和巴黎高等礦業學校(1783)等,工程師教育開始形成和發展。作為第一所能授予正式工程師文憑的國立路橋學院,其使命是培養具備高水平科學、技術和綜合能力的工程師,能夠在軍事裝備、領土整治、建筑、交通、工業和環境等領域擔任領導職務。國立路橋學院從建校之初就表現出典型的法國“大學校”的主要特點:學校對學生的選拔要求極高;預科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繁重的學習壓力要求學生刻苦勤勉;學生的淘汰率很高,競爭非常激烈,但最終獲得學位的學生畢業后會有很好的職業前景。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對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影響深遠的關鍵歷史事件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的建立。1789—1794年,以攻占巴士底獄為標志的法國大革命從根本上了統治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新生的資產階級認為,大學代表了教會和舊王朝的勢力和傳統,因此關閉了全部中世紀大學(后來拿破侖恢復了部分大學)。大革命后建立的各類專業化學校主要以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為特色,或專門為某一職業服務,課程內容多為新興的實用性科學和技術,主要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其中包括許多著名的工程師學校,如在巴黎創辦的綜合理工學校(1794,colepolytech-nique)和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794)等。可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體制的發展直接促進了工程師教育的大發展。1799—1814年拿破侖執政期間,法國確立了中央集權管理的教育體制,高等教育成為實現帝國政權目標服務的工具。為了帝國的迅速強大,拿破侖積極推進工程師教育的發展,先后開辦圣西爾軍校等一大批大學校,指明了大學校的國家性、應用性和精英性,完善了法國工程師教育體系,為法國的工業化發展培養了大批實用型、專業型人才,直接推動了法國工業化進程。如在1805年,拿破侖正式贈予巴黎綜合理工大學校訓:“為了祖國、科學和榮譽”。[5]巴黎綜合理工大學被當作一所軍事院校,為帝國源源不斷地輸送軍事科學技術和工業方面的人才。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在拿破侖帝國時代得以鞏固和發展。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和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確定了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的規模化、規范化和認證制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由“蒸汽時代”帶進“電氣時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工業化社會建立。工程師學校在建校綱領中均提出了要通過培養高水平的畢業生來加速實現國家工業化的目標。生產技術的變革使法國國民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工業、金融、交通和商業等領域持續增長,農業現代化也初顯規模。為加快科技成果向工業轉化的速度,研究型工程師對工業技術發展的作用日趨重要,這些促進了工程師教育的快速發展。1890年前后,第二輪工程師教育機構的興建和擴建潮開始涌現。隨著工程師學院的快速增長,社會上出現了對工程師文憑的社會價值和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的質疑。法國決定提高工程師文憑的含金量,強調文憑的發放只能針對真正有實力的領軍人才。法國在1934年通過法律確定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為工程師學歷教育認證機構,并由此確立了法國及歐洲最早的針對工程師學歷教育和工程師文憑的評估和認證體系。CTI負責工程師資格認定和工程師文憑發放,它是教育部下屬的獨立機構,但不具有行政權力。因此,具有職業和學歷兩種屬性的工程師職銜及工程師學歷教育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譽。CTI的評估和認證,對保證和提高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的質量發揮了推動和監督的作用。按照CTI的評估和認證要求,工程師學院具有小而精的特色,其在校人數只占法國大學生總數的5%左右。最優秀的高中畢業生需要通過兩年艱苦的預科學習,并通過嚴格的考試后才能進入三年的工程師學習階段。工程師學習階段既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也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常情況下,第一學年為基礎理論學習,強化學生在預科所學的知識;第二學年為專業理論課、實習課和實驗課的學習;第三學年為部分專業課,畢業實習和答辯;每年實習一次,累計10—12個月;至少有三個月的國外游學經歷;總計約2500到3000學時。如此規范化的培養模式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質量得以保證,畢業生很受企業和社會歡迎。

(三)第三次工業革命和博洛尼亞宣言:促使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標準化、國際化和跨學科化

以核物理、空間、信息、生物等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其顯著特點是科學與技術一體化、科技與產業一體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使人類進入了“地球村”。[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光輝30年”里,法國高等教育進入跳躍式發展階段,國家對學校發展進行了全面的統籌引導,教育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為適應百廢待興的國家發展戰略,法國教育部決定從1950—1960年共發放12000份工程師文憑,到1971年,增加并達到20000份。自1968年的“五月風暴”之后,法國頒布了《高等教育發展方向指導法案》,在擴大規模、拓展辦學方向和提高教學質量方面進行改革,提出高等教育辦學自治、參與和多學科發展三項方針,使高等教育辦學機構有了更多的自。1972年,法國在里爾、蒙伯利爾和克萊蒙-費朗三個城市的公立大學首創了工程師教育,形成了工程師的多元培養模式。20世紀的最后10年可以說是法國大學內部工程師教育飛速發展的10年,頒發了占法國18%的工程師文憑。這期間CTI于1994年頒布了第一部《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認證指南》,作為指導工程師學院認證的標準化文件。1984年《薩瓦里》法規定,工程師培養可由工程師學院、綜合大學(公立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完成,在培養機構獲得CTI認可后,才準予發放工程師文憑,并獲得國家高等教育部的認可。1999年,歐洲29個國家(包括法國)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簽訂了博洛尼亞宣言[6],推進了歐洲教育一體化進程。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process)實現了歐洲諸國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統一性①,確保了各國高等教育標準的一致性。這使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開始走向歐洲和全球。在2005年5月卑爾根(Bergen)歐洲峰會上,CTI作為發起機構之一和其他成員機構一起成立了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協會(ENQA)②,2007年,CTI獲歐洲工程師教育認證體系(EUR-ACE)標志。至此,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的認證及文憑授予的方法和標準符合歐洲統一標準,與EUR-ACE的評估和認證相互認可。同樣在2007年,法國頒布了《綜合大學自由責任法》,鼓勵大學和大學校組合形成大學區,公立大學自治,資源共享,提高國際綜合競爭力。2009年最新版的《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認證指南》中指出③:現代工程師科學是跨學科科學,工程師接受的教育應該建立在一個寬廣的、多學科的科學基礎上,重點放在學習方法、學習工具、工業背景或工業環境上。強調以多學科教育、多模式教育和多元化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其中:多學科教育涵蓋了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范疇知識的融合;在工業背景下的多模式教育,是指以項目、案例研究、實驗和實習為教育內容,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培養創新能力;多元化培養方式有聯合培養、校企合作和國際交流等。可見在21世紀,現代工程師學歷教育在堅持原有的精英化培養,夯實堅實的數理基礎,與工業界緊密結合,培養團隊精神和個性化因材施教等特征的基礎上,按照國際化要求和現代工程科學跨學科特點,強調了多元文化背景和多學科交叉學習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獲得具有管理國際項目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工程師人才,即國際型系統工程師。現代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的培養模式如圖4所示。該培養模式既保留了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傳統的基本原則,又有培養理念的變革。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的產生與發展,如表1所示,可見,科學技術進步和國家利益驅動對人才需求和培養模式具有導向作用。

啟示

(一)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定位

在三次工業革命進程中,因為歷史原因,中國一直屈居在后。如今中國進入現代工業化時代,急需大量卓越的工程師人才,國內高等工程教育迎來了一個在變革中謀求發展的好時機。參照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的發展歷程,系統工程師是目前中國最需要的人才,為了填補之前工業革命進程中部分沒有成熟發展起來的工業領域用人需求的空白,中國同時也需要大量的技術型工程師和研究型工程師。因此,中國工程師培養需要實施多層次和多元化培養模式,每個工科院校需要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點,定位好卓越工程師人才的培養模式。只有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是技術型、研究型還是系統型工程師,才能選擇有針對性且合理的培養模式,協調所有資源,培育出有特色的工程師人才。

(二)培養質量的評估與社會認可度

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實施與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制度并行的工程師學位,工程師學位相當于碩士,有工程師學位的學生可以直接讀博士,但是在預科階段沒有相當于本科學士的學位。工程師學位在法國社會享有很高的認可度,政府、行業和企業對持有工程師學位證書的畢業生另眼相待,相比較于持有其他職業證書或是學位證書的畢業生來說,經濟不景氣對工程師學位證書持有者的失業率影響較小。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戰略是“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其核心就是提高教學質量。教育部實施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卓越”二字突出了質量的重要性。④可參考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質量認證體系,依法設立專門機構,對實施工程師學歷教育的工程師學院及其培養過程進行定期評估與認證,以監督、促進和保證工程師學歷證書的質量和含金量。中國針對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設有專門的機構進行本科和研究生教學評估,現急需建立針對“卓越工程師教育”的質量評估與認證體系。

(三)培養模式的個性化與融合

為加快卓越工程師人才的培養,可以引進、借鑒國外優質的工程師教育資源,如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美國的CDIO工程回歸教育模式等,為我所用,建立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例如: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2]217—220,即是與在法國工程師學院排名前三的中央理工大學集團合作,引入法國工程師學歷教育,結合北航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因地制宜,培養具有中法兩國文化教育背景的高水平國際通用工程師人才。2012年1月,第一屆畢業生同時持有法國CTI和歐洲EUR-ACE認證的工程師學歷證書和北航碩士證書。這種引進、融合、再提高的工程師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錘煉可取長補短并能高效實施。同樣,國內的高等教育要主動跨出國門,通過對比研究,凝練并保持自己的人才培養優勢,并加以推廣。隨著中國地位的崛起,高等教育有責任和義務使更多的世界目光投向中國,甚或向中國看齊。

(四)人才培養中的國家意識

篇7

關鍵詞 專業認證 測繪工程 質量監控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經濟全球化發展,推動了工程技術職業全球化和工程專業人才跨國流動,相應地推動了高等工程教育適應全球化發展趨勢。由于不同國家、地區工程教育的體制和辦學條件不同,如何界定和評價其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實施各國工程教育專業可比性和等效性的專業認證,是工程專業教育界和工程技術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國高等院校工科專業培養出的工程科技人才總量居世界前列,但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究其原因,一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擴展為大眾教育,與精英階段培養出的“杰出工程師”相比,目前教育質量落差較大,越來越引起公眾的不滿;二是我國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實際的工程技術教育相當欠缺,迫切需要尋求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管理、評估體系。本文結合專業認證,探討如何設置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以提高測繪專業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對采礦行業發展的適應性、促進專業國際互認,提升專業國際競爭力。

目前國際上,工程教育的學位互認協議有《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都柏林協議》和《首爾協議》等4個,其中《華盛頓協議》被普遍認為是最具權威性、國際化程度最高、體系較為完整的工程教育專業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是一個有關工程學士學位專業鑒定國際相互承認的協議,1989年簽約之初,這個協議覆蓋了3大洲的6個國家,即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目前《華盛頓協議》已經在世界范圍內享有聲譽,吸引了覆蓋27國的歐洲國家工程協會聯合會前來談判入盟問題。我國在2005年、2007年、2009年作為華盛頓協議體系的觀察員參加,2013年11月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工程聯盟大會上,《華盛頓協議》全會一致通過接納我國為該協議簽約成員,我國成為該協議組織第二十一個成員,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工程教育規模取得高速發展,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時,質量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中國礦業大學測繪學科于2013年5月接受并通過了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的專業認證。筆者有幸參與組織、實施了本次專業認證工作。以下是筆者作為專業認證全程準備工作主要參與者的一些認識和體會,以供其他院校參考。

1 專業認證標準

認證標準分為通用標準和專業補充標準兩部分。通用標準是各工程教育專業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專業補充標準是在通用標準基礎之上根據本專業特點提出的特有的具體要求。

1.1 通用標準

通用標準共包含7個方面的內容:(1)學生,包括專業吸引優秀生源、學生指導、學生表現跟蹤與評估、轉專業、轉學等制度;(2)培養目標,包括畢業要求、培養目標修訂;(3)畢業要求,包括專業知識、基礎知識、職業道德、人文科學素養、創新和團隊精神、國際視野、終身學習等;(4)持續改進,包括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社會評價機制等;(5)課程體系,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工程實踐、畢業設計(論文)、人文社會科學類等課程;(6)師資隊伍,包括教師人數、教師結構、企業或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教師工程背景、教師教學時間等;(7)支持條件,包括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實習基地、計算機和網絡以及圖書資料資源、教學經費、教師隊伍建設、教學管理與服務規范等。在上述通用標準中,課程體系方面的內容很模糊,只給出了工程教育專業應在哪些方面開設課程,并沒具體的課程名稱。

1.2 專業補充標準

專業必須滿足相應的專業補充標準。專業補充標準規定了相應專業在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方面的特殊要求。測繪專業補充標準包括3個方面:

課程體系,分為理論課程、實踐環節和畢業設計(論文)。理論課程包括:(1)數學、物理類課程,其中數學類課程應包括高等數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及線性代數等基本知識。物理類課程應包括力學、振動、狹義相對論力學基礎、光學、分子物理學和熱力學、電磁學等基礎知識;(2)工程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工程制圖及電工與電子技術等;(3)專業基礎類課,教學內容為: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數據處理等;(4)專業類課程,作為煤炭行業特色高校,除大地測量學基礎、攝影測量基礎、GPS現代定位技術等核心知識需要掌握外,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還應該包括礦山開采及沉陷控制工程、礦山測量學及土地復墾工程等。實踐環節包括:(1)課程設計:大地測量學課程設計、工程測量課程設計等;(2)現場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密切產學研合作,使學生認識和參與生產實踐;(3)科技創新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在畢業設計(論文)一項,要求選題應符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并且以工程設計為主,需有明確的應用背景。

師資隊伍。有兩點要求,一是從事本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其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中,必須有畢業于采礦工程專業,部分教師具有相關專業學習經歷,二是要求專業教師具有工程背景,即從事本專業教學(含實驗教學)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師至少要有6個月以上的廠礦企業或工程實踐經歷。

支持條件,包括專業資料、實驗條件和實踐基地。一是專業資料,要求配備各種高質量的(含最新的)、充足的教材、參考書和相關的中外文圖書、期刊、工具手冊、電子資源等各類資料,其中包括國內外典型測繪工程案例;二是實驗條件,一是要求實驗設備完備、充足、性能優良,滿足各類課程教學實驗的需要,且實驗室布置合理、安全,二是要求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指導學生進行專業課程等方面的實驗;三是實踐基地,需擁有校內外實習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和以校外礦山企業為主的實踐基地。

從上述通用標準和測繪工程專業補充標準可看出,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細化的基礎,師資隊伍是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保障體系,可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支撐條件是課程教學的配套體系,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產生促進作用。因此,要使學生畢業時達到培養目標要求,最基礎的是要加強課程體系的建設。

2 課程體系建設

2.1 以培養目標為細化標準,進行課程體系設置

測繪工程專業的目標是“培養掌握空間信息采集、表達、處理與利用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要求學生畢業后能通過運用全站儀、陀螺經緯儀、計算機、遙感、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化儀器手段或常規測繪方法,在城建、土地、房地產、礦山、交通、水利等部門從事各種工程的測量制圖、勘測設計、資源環境信息分析處理及相關的設計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如城市與廠礦工程測量、測量數據處理與計算機制圖。地理與土地信息系統開發、地籍測量與房地產管理、變形與沉陷觀測及其控制、國土資源評價與管理等。

衡量培養目標實現的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掌握了空間信息采集、表達與處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知識,即學生應掌握:(1)測繪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2)測繪工程的設計及實施方法;(3)基礎測繪、礦山測量、土地復墾等技術;(4)先進的測繪生產組織和技術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測繪新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5)國家有關采測繪生產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6)測繪學科的發展動態;(7)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備前述7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才能畢業。為使學生達到培養目標,可從畢業生具有上述7個方面的要求進行課程設置,如開設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測量學基礎、大地測量學基礎、攝影測量基礎、測繪工程專業英語、現代測繪新技術、測繪法律法規、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等。以測繪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為依據進行課程設置,符合專業認證中測繪專業補充標準“專業基礎類、專業類課程”要求。

2.2 以專業認證標準為基礎,進行課程體系設置

專業認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強調學生的實踐,針對這要求,需要加強“面向工程實際”的工程技術教育,可設置各類課程設計和實習,訓練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因此,除理論課程體系外,還要設置實踐課,如測量學基礎實習、礦山認識實習、攝影測量基礎實習、基礎地形圖測繪生產實習、測繪畢業實習、大地測量課程設計、通風安全學課程設計,另外在有條件的廠礦企業,建設一批產學研基地,為實踐課順利進行提供實景場所。專業認證一個顯著的特色是要求企業或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參與學生教學,來自現場的教師把行業發展形勢和需求反饋到教學,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能真正解決現場需要,因此,可設置一些反映行業形勢的課程,如數字化測繪、現代測繪新技術、礦山測量新技術等課程作為選修課,供學生學習。另外,測繪專業屬于工科,除開設一些諸如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等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外,還需按照工程認證“通用標準”并結合“測繪專業補充標準”設置數學、力學和信息基礎課程,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理統計和概率論、大學物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電工與電子技術、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等。

2.3 以畢業生服務行業為特色,進行課程體系設置

專業認證體現出的基本思想、基本條件和基本要求,是同一類型專業培養目標和規格要達到的最低標準,是專業建設質量的最低門檻。專業的特色建設是鼓勵專業的個性發展,體現專業建設的差異性,強化特色,突出能力,探索適應社會不同類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專門人才。中國礦業大學是一所以培養煤礦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校,其培養的測繪工程專業學生除從事常規的基礎測繪、工程測量等行業工作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事煤炭行業的測繪相關工作。因此,需針對我校的行業特點設置一些特色課程,如礦山開采沉陷學、土地復墾學等。

篇8

【關鍵詞】采礦;地質災害;治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S157.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文章對采礦引起的地質災害做了相關介紹,對引起地質災害的原因做了相關分析,同時詳細的闡述了相關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對采礦引起的地質災害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二、國內的研究現狀

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中以及技術的不斷進步,各國的研究人士對從不同的角度對采動滑坡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為形成條件和成災機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地下采礦誘發的山區地質災主要是從地層、構造、巖石結構以及地下水的作用等各個方面進行的研究,然而對地下開采方式以及開采過程引起的巖體應力變化和對坡體穩定性的影響沒有做深入的研究,只是對地下采礦對山體地質災害的產生進行了一般性的描述,對其理解也停留在經驗定性的階段。在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理論的不斷完善的推動下,對采動滑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涉及滑坡學、采礦學、巖石力學以及開采沉陷學等多種學科,逐漸發展為一種綜合性的研究課題。

三、采礦引發地質災害的類型

采礦引發的地質災害可以歸納為環境破壞及滑坡兩大類。

1.采礦引發的環境破壞

采礦引發的環境破壞包括研石堆放、土地塌陷、植被破壞及大氣污染。煤田開發和礦區建設造成土地破壞,特別是厚煤層開采使地面塌陷嚴重。通常每開采1萬t要塌陷土地0.2 ha,同時破壞塌陷區的民居。目前我國由于煤炭開采損傷的土地面積每年達到12.15萬ha,截至1997年。全國的塌陷土地有40萬ha,而復墾率僅達20%左右。采空區的大面積塌陷,使地表植被局部死亡,而露天開采卻直接鏟除了地表的原有植被。在塌陷區,地表變形,地表土質疏松,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減弱;在西北地區,還會加重原本就嚴重的水土流失,有可能加速沙漠化進程。

煤炭開采對水資源的破壞也很嚴重。眾所周知,地下煤層開采后上覆巖層形成了“三帶”破壞,當煤層埋藏淺或沖積層厚度較大時,沖積層中的水則可能通過裂隙帶導人采空區,當含水層離開采區域比較近時,含水層的含水有可能被導空。即使是裂隙帶高度發展不到含水層,當含水層與采空區之間沒有很好的隔水層時,也將引起地表潛水位的下降。這將引起兩方面的后果:一是土地墑情的破壞,造成農作物的減產甚至是絕產;二是由于水位的下降造成工、農業用水及飲用水困難。此外,采礦活動尤其是采煤對大氣的污染也十分嚴重。

2.采礦引發的地質滑坡

在地質災害中,滑坡對工農業、交通運輸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是突發的、嚴重的。滑坡的產生除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外,同時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也緊密相關。分析近幾年幾起重大的滑坡事件,其發生原因除了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雨水長時間侵蝕等原因外,采礦活動造成力學平衡條件破壞引發滑坡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露天開采由于邊坡角確定的不甚合理引起邊坡滑坡,這種情況幾乎在所有的露天開采區均有發生。從理論分析上看,一旦邊坡角大于其巖層(或土層)的內摩擦角時就會引起邊坡的移動,盡管有時邊坡的猾移是局部的。井工開采引起的滑坡或危巖崩落。在丘陵地區,由于弱層的存在,當順坡開采時往往會形成大面積滑坡,在山區由于節理和裂隙的存在,順坡開采不但會引起滑坡,而且會引起危巖。

四、對采礦引起的地質災害的主要防治手段

1注漿技術

近幾年來,注漿技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地質災害的控制與治理中。在運用于地質災害的控、治中,注漿技術主要分為兩類,即離層帶注漿技術和裂隙注漿技術。

(一)離層帶注漿技術

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其上覆巖層的破壞不僅僅是傳統觀念上的冒落帶、裂隙帶及彎曲下沉帶,而是在彎曲帶及裂隙帶之間還存在著離層帶。這種離層帶存在的現象,在非充分采動的過程中表現更為明顯。在工程實踐中采用離層帶注漿充填以控制地表沉陷,改變了過去僅靠控制采出空間的大小,達到控制地表沉陷程度的惟一手段的狀況,初步實現了高產高效前提下對地表沉陷程度的控制。。

離層注漿減沉的方法在我國撫順、新汝、棗莊等礦區都有較好的運用,效果最好的礦區其地表下沉系數控制在0. 3左右,相當于充填方法對地表沉陷的控制程度。

(二)裂隙注漿技術

裂隙注漿技術主要運用于對地質災害的治理方面。這項技術在滑坡的治理中有很好的效果。應用該項技術,首先應分析滑坡體的主運動方向和被保護體之間的關系;其次是分析、探測裂隙在滑坡體中的分布;再次是研究注漿位置與滑移面之間的關系,最后是注漿材料的運用。

裂隙注漿和離層注漿的機理不同。離層注漿主要是利用充填材料在離層空間中實現對其上覆巖層的支撐,以控制其上覆巖層及地表的沉降程度;而裂隙注漿主要是利用充填材料的膠結性,提高巖體的整體強度,控制滑動層以防滑坡的產生。

2.條帶技術

條帶技術最早應用于“三下”壓煤的開采實踐中。由于長壁冒落法開采導致的不僅僅是地表大面積的沉降,而且使地處沉降區的建(構)筑物由于地表移動和變形的影響而產生破壞。條帶法開采技術的原理是把要開采的煤層劃分為比較正規的條帶形狀,采一條,留一條,而留下的條帶煤柱能夠承受上覆巖層的全部荷載,使地表只發生輕微的、均勻的移動與變形。

根據地質情況及受護體保護級別的需要,條帶法開采分為冒落條帶法開采和充填條帶法開采、定采留比和變采留比條帶法開采、傾斜條帶法開采和走向條帶法開采幾種類型。

3.錨固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錨桿支護技術在煤礦巷道支護工程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錨桿支護一改過去棚式支護的被動支護方式為主動支護方式,提高了巷道頂部煤(巖)層頂板的整體強度,不僅提高了巷道的安全性,而且大大節約了支護成本、礦井頂板災害明顯減少。同時根據煤礦巷道圍巖復雜和多變的特點,改進了過去的經驗類比、解析計算、監測設計等設計方法,從而實現了包括試驗點調查和地質力學評估、初始設計、井下監測和信息反饋、修正設計等過程的動態信息設計法,提高了設計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在煤礦巷道支護的組合支護系統中,錨索只是作為支護的補強手段。

在危巖體、滑坡等的地質災害治理中,高強度、大直徑、超長預應力錨索作為加固手段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作為一種主動的支護方式,錨索的固定點是穿過軟弱面固定在比較穩定的固定體上,根據工程治理的需要確定單根錨索的長度、錨固力及錨索的數量、布置方式。

4.樁技術

近年來,樁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治理中。應用到地質災害治理中的樁技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灌注樁技術,一種是旋噴樁技術。灌注樁經常用于防滑,旋噴樁則經常用于提高區域整體強度。而樁深、樁徑則根據地質條件和治理的需要確定。

結束語

中國現在經濟的發展要以和諧為基礎,采礦業要做到經濟與環境的和諧,要經濟不要環境等于飲鴆止渴。同時采礦的發展應該以人為本,從人民的安全為第一出發點,在開采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防治,這樣才能把采礦中的地質災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湯伏全,梁明.地下開采影響下山體的穩定性分析與評價[J].中國礦業分析,2005(09) .

[2l梁明,湯伏全.地下采礦誘發山體滑坡的規律研究[J].西安礦業學院學報,2005(04)

篇9

關鍵詞:礦山機械;采礦工程;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5-0218-02

《礦山機械》課程作為采礦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和專業必修課,課程內容涵蓋采掘機械、支護設備、運輸機械和流體機械等礦山機械設備的用途、工作原理、結構、性能和選型方法等方面。學時少,教學內容多的矛盾。而煤炭行業從2013年到2016年持續走低,煤炭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困難,用人量驟降[2]。這些現實情況導致學生學習情緒不高。采礦工程專業的學生機械知識基礎較薄弱,本門課程實踐性又很強,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在很少的學時里掌握該門課程的知識,適應當前煤炭行業發展需要,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課程特點及教材使用

礦山機械課程是研究礦山機械設備的綜合性課程。該課程以煤礦“采、掘、支、運”設備為重點,主要講授機械設備的基本結構性能、工作原理、選型和機械設計計算及電氣控制原理等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及實驗,使學生對礦山機械的作用、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有比較全面、系統的了解,掌握所學機械設備的結構,為學生畢業后到礦山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由于本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用性,應以“機械設計”、“流體力學”、“工程制圖”等專業基礎課程為前置課程。

《礦山機械》一書由中國礦業大學李炳文教授主編,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教材全面介紹了目前我國煤礦通用的采掘機械、支護設備、運輸提升設備和流體機械等礦山機械設備的工作原理、結構、性能及選型方法;同時,還介紹了國內外先進的礦山機械設備和技術。該教材作為目前我國礦山機械較好的教材之一,一直為本校所采用。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1.課堂授課內容組織上。(1)注重基礎知識。由于采礦工程專業的學生機械知識基礎較弱,對機械工程學科知識體系沒有完整的概念,因而在授課過程中,首先以講述設備的結構簡圖為基礎,通過分析設備原動機、工作機構和傳動系統,引出機械設備的總體結構。例如,在講采掘機械概述時,結合《煤礦開采學》為同學講授采煤工藝,講解煤礦所用到的設備及其作用,即采煤機械、支護設備、掘進機械、運輸機械、提升設備、通風設備、壓氣設備和排水設備,使得學生對煤礦設備具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深刻了解了本門課程所講述的采掘機械在煤礦設備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采礦工程專業學生來說,本課程教學目標是深刻理解和掌握這門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結構,因而在教學內容上,對一些難點問題和非重點章節不講或略講,有些容易理解的部分可以布置學生課下自學。例如講解泵與風機時,重點講解流體靜力學的知識就夠了,而流體動力學可以略講。做到重點突出。(2)注意前后知識點關聯。將前后關聯內容有機的組織成整體講授,注意前后內容的銜接和呼應。采煤機、液壓支架、刮板輸送機在內容上是相對獨立的三個篇幅。作為一門課程體系,只有綜合講述,才能使學生全面了解綜采工作面“三機配套”,才能引導學生思考“三機”生產能力配套、“三機”性能配套、“三機”幾何關系的配套和“三機”使用壽命配套等等。在講解礦井提升設備的鋼絲繩時,筆者會引導學生回顧吊掛式帶式輸送機的結構特征,通過講述提升機磨損后的鋼絲可以用做吊掛式帶式輸送機機架,讓同學加深礦山各機械設備雖看似相對獨立,但又是相互聯系整體這一概念。通過回顧和啟發,這樣就把前后知識點緊密地結合起來了。

2.利用多媒體教學。在選擇確定高質量的教材和合理組織授課內容的同時,還應根據《礦山機械》課程的特點和大綱要求,形成規范的教學方案,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教學講義等。在課件的制作上充分發揮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靈活新穎的優勢,使教學內容以更加直觀、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和表述出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的目的。如在講授部分斷面掘進機時,可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坦克的設計加工過程及結構特征。從履帶底盤、旋轉炮塔等機構過渡到部分斷面掘進機的講解上,這在全部都是男生的采礦工程專業學生課堂上,收效甚佳。在講授放頂煤支架時,播放一段放頂開采工作過程的動畫,使學生真實、具體地感受到這一工作過程。通過以上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3.將科研引入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性。由于《礦山機械》實用性強,若采取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按部就班地“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厚,缺乏對實際機械結構的分析、改造和創新的能力[3]。將教師的項目引入課堂,主要優點是為學生提供一種真實的環境,提供進行分析的素材和機會,通過學習,使學生在分析問題、進行礦山機械選型設計及工作現場“小改、小革”等方面的技能訓練得到強化。例如,講授刮板輸送機時,先從限制長臂工作面開采長度的因素開始分析,帶著學生分析刮板鏈張緊方式及刮板鏈過松或過緊對中板和鏈輪的影響,最后留下開放式問題,如何采集刮板鏈張緊力,做到刮板鏈實時張緊。開放式的問題可以拓展學生探究式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提高了學生理解、運用和駕馭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的創新精神[4]。

4.充分利用仿真實驗室進行現場教學。安徽理工大學能源與安全學院建有現代化礦井仿真模型實驗室、采煤工藝模型室、模擬開拓巷道,模擬工作面,其中的機械設備基本涵蓋了《礦山機械》課程的大部分通用設備。現代化礦井仿真模型實驗室包括一座完整煤礦的地下及地面生產系統和地面生活情況,包含開拓、準備和采煤所使用的機械設備及礦井運輸系統、通風系統、排水系統等礦井主要生產系統所使用的設備等。通過對該實驗室的參觀,聲、光、電等手段,使學生對井下復雜的系統有了概括的了解,并進一步了解各型設備所處的工作環境,克服《礦山機械》課程抽象、復雜的困難。采煤工藝模型室有綜合機械化采煤、普通機械化采煤、爆破采煤和綜采放頂煤等工藝的模型,使學生對不同采煤工藝是由于支護方式不同這一概念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在現場教學前,先讓學生思考,對即將參觀的模型和設備的疑問,從而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觀看和學習,避免走馬觀花。現場實踐教學是《礦山機械》課程的重要環節,提高實驗室現場實踐教學的效果,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礦山機械專業知識的理解。

三、改變考核方式

合理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是對學生成績的公平評定,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習題訓練、現場實習、期末考試”三位一體的考核制度,對每位學生的作業情況給出習題訓練成績,以20%的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對學生的在現場實踐課上的表現情況和實驗報告的質量給出實習成績,以20%的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期末考試以閉卷考核的形式,以60%的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在習題訓練和期末考試中,部分依據生產現場條件參數,進行設備的選型設計來評估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使考試的內容不再全是需要死記硬背的理論知識點。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充分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5]。

綜上所述,在新的歷史環境下,《礦山機械》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高度的責任感,還應有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思想,并輔以新的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這樣才能從學生專業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畢業后從事相關工作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趙亮.《液壓傳動與采掘機械》課程教學心得與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14,(18).

[2]張向林.煤炭行業“黃金十年”后采礦工程本科畢業生就業對策研究[J].科技視界,2013,(34).

[3]胡坤.《礦山機械》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0,(24).

篇10

關鍵詞:電氣信息類;大類招生;現狀;利弊

作者簡介:朱軍(1984-),男,內蒙古烏蘭察布人,河南理工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講師;上官璇峰(1965-),男,河南澠池人,河南理工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0-0017-02

電氣信息類專業是指以電氣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為主干學科。依據厚基礎、寬口徑、強素質、注重文理交叉的原則,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三方面兼顧的電氣、自動化、電子與信息領域的復合型人才。

培養模式為學生入學后第一學年完成本大類開設的全校性通識教育課程以及大類基礎課程學習,第二年或第三年根據人才需求、學習成績和個人志愿情況分流到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子信息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等不同專業進行培養的方式。

一、大類招生現狀

大類招生培養是高等學校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不斷深化教育體制、人才培養模式和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舉措。目前,我國的高等學校教育正在不斷地進行教育制度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現階段部分高校已逐漸按照學科大類進行招生培養,讓學生通過一到兩年的公共基礎課程學習后,根據學生的志愿、興趣愛好、就業方向和學習成績等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實施中期專業分流培養,從而實現“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1]

按大類招生培養學生的模式,在加強基礎教學的前提下,拓寬專業口徑,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這種培養模式既能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充分發展,又能加強其對學校學科專業以及社會專業人才需求的明確了解。同時,高校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設置和教學資源配置,以滿足社會生產和學生志愿需求。[2]

二、具體情況

河南理工大學前身是1909年由英國福公司興辦的焦作路礦學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學校。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始建于1938年,原名電機工程學系,歷經機電工程系(1958年)、電氣工程系(1986 年),2005年更名為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并于2010年秋季以電氣信息類進行本科生一本大類招生,有效提升學生生源的整體質量。

目前,我院分設6個系室、10個研究所,電氣信息大類共開設5個本科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國家級特色專業)、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及儀器專業。

現擁有1個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個“三電基礎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1個控制工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創新型科技團隊。學院現有教學辦公用房16000多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700多萬元,建有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和電氣信息實驗中心,實驗用房9000多平方米。以上合理的系室專業設置和優越的實驗條件為電氣信息類本科生培養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院從2010年開始以電氣信息大類招生,入學前三學期進行全校通識課和專業基礎課培養,從第四個學期分流于以下五個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國家級特色專業)、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及儀器專業。我院電氣信息類大類招生培養方案以“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確定了“通識教育、按類教學、倡導探索”的教育教學理念。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對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計劃設置、教學方法與手段進一步整體優化;緊密結合電氣信息類行業和煤炭工業的發展及科技進步,更新課程教學內容、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優秀課程、精品課程,達到以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目的的優質課程體系,結合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以適應新時期電氣信息大類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整合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

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不斷創新。在教學方法上,從單向性、封閉性向互動性、開放性轉變,采取討論式、研討式和報告式等多種形式,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采取以下一系列教學方式:[3]

(1)先進的教學理念。樹立“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觀念,突出創新教育、個性化教育、通才與專才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理念。始終堅持“加強基礎教育、注重實踐教學、強化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理論教育+實踐教學+學術報告”的教學模式,將理論、實踐和學術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

(2)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以課本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提出并實行“教學與科研互補”、“教師與學生互動”和“學生與學生互幫”的教學模式,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為本,德育為先的教學方法,充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

(3)課內外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實驗教學與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實驗室,搭建開放的實驗硬件平臺和網絡信息平臺,獲得虛擬、仿真和模擬結果,課內外實驗,科技制作與競賽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設計、研究創新的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本學期伊始,為促進我院2010級大類招生學生專業分流的順利開展,我院結合學生專業分流培養分配情況,對2010級男生宿舍進行統一調整。此次學生宿舍的調整是學院針對電氣信息大類招生背景下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次成功嘗試,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日常交流和專業學習,有助于統一學生作息時間。因此,此次我院2010級學生宿舍搬遷工作的圓滿完成為學院在電氣信息大類招生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大類招生學生的專業分流工作積累了經驗。

三、大類招生的優缺點

電氣信息大類招生培養的教學模式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相應的不利方面。多數學生認為其有利于學生自主理性地按照個人興趣愛好選擇專業,但是一部分學生也認為加強基礎教育的大類學習削弱了對專業知識的深入掌握。因此,大類招生培養對專業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在加強基礎教育而減少專業知識學習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證專業教育質量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教育。

1.電氣信息大類招生培養的有利方面

(1)電氣信息大類招生培養有利于優化配置教學資源、提高辦學水平。可以使優秀的教師資源和教學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大類基礎課實行合班授課,可以充分發揮優秀教師和先進教學設施的優越性,使更多學生可以得到優秀教師的教誨,享受優越教學設施的便利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積極性,從而達到資源優化共享、提高辦學水平的目的。

(2)有利于高校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人才。按大類招生能夠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拓寬學生就業的專業口徑,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扎實的“通才教育”和符合學生自身情況的“個性發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3)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性。電氣信息類入學按大類招生、后期實施不同專業的分流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競爭性,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4]

2.電氣信息大類招生培養的不利方面

(1)強化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大類培養加強基礎教育的模式使專業知識的授課學時受到緊縮,不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專業知識,如果學生不能充分發揮自身特色,便會出現泛而不精的現象。

(2)學生所選專業的不確定性和學院專業設置相對穩定性的矛盾。雖然按照大類培養招生時,大類內的專業已經確定,但是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學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不定性,同時會受到當時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對大類內已有專業設置的相對穩定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戰性。

(3)大類內專業“冷、熱”不均衡,導致專業間不平衡的矛盾較突出。學生對于專業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感性層面上,多數學生存在隨大流的心理,造成對個別專業太“熱”的現象。例如我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大量學生都想分流于該專業,使其與其他四個專業造成冷熱不均的現象。因此,學院必須加大專業教育的宣傳力度,向學生介紹專業內容及專業發展方向,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到各專業的具體情況。[5]

四、總結

大類招生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專業發展口徑,但是不能夠完全滿足所有學生的要求。按大類招生培養的模式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條件、興趣愛好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自愿選擇專業,提高就業的有效性,使得招生培養和就業能夠有機結合。但是大類培養模式并不能完全解決專業和社會需求的不平衡性。

電氣信息類按大類招生的子專業方向不宜設置太多,在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不能過度淡化專業教育。大類招生強化基礎教育和通識教育并提高素質培養,有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結構,為后期專業深造奠定基礎。但是,在強化基礎的同時必然會擠占專業教育的學時,一定程度上會淡化專業教育。

做好專業分流引導工作,防止學生隨大流而造成專業方向冷熱不均的現象。大類招生前兩年主要學習的是大類基礎課,而專業知識學習不足,進行專業分流選擇時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這就要求大類招生培養的學院必須加強引導學生進行專業分流,及時掌握學生的意向并把握市場和社會需求信息,對就業形勢做出準確評估,使學生能夠根據社會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專業方向。

參考文獻:

[1]宋萬干,朱昌杰.我校電氣信息類大類招生的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17):85-88.

[2]馮開甫.高校按大類招生的冷靜思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5-87.

[3]李端,王曉丹,艾永樂.建設電類專業立體化 “三電”教學體系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9,(7):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