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的特性范文

時間:2023-11-30 17:30: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育課程的特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體育課程的特性

篇1

現象:在剛接手一個新的班級后,教師通常會對學生提出上課要求以及課堂行為規則,如體育課著裝、隊列隊形、課堂紀律等,并會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和獎懲機制。

剖析: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良好的規則意識以形成健康的人格。體育課通常在室外進行,活動空間廣闊,干擾因素較多,學生犯錯幾率較大,如果沒有一定的規范限制,組織紀律必將遭到破壞,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必須制定多種規則,并嚴格執行,培養學生紀律意識和服從規則的意識,來保障課堂的順利進行。

2 安全意識教育,提高防患意識

現象:在實心球擲遠練習中,教師統一發令,但有一位學生沒有聽教師發令,投完就直接去撿球,差一點就被旁邊同學的球砸到。教師立即停止練習:“剛才某某同學由于自己的疏忽,差一點就被球砸到。實心球投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要把安全放第一位,一定要聽從號令,不僅保護自己,更是保護他人。”

剖析:學生對體育課是非常喜歡的,課堂上也會顯得異常興奮,但是學生對安全知識認識不足、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同時又缺乏對運動損傷、運動防護的基本概念,這是發生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體育教師高度重視,并適時的與學生交流、講解運動安全知識,引導他們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制定相關預防措施。根據上述現象,教師以此為典型,指導學生在比賽中加強安全防范意識。只有安全意識得到提高,才能避免一些損傷事故發生。

3 集體觀念教育,體現團隊精神

現象:在合作跑比賽中,要求學生10人一組搭肩并排跑動,到達終點前不得斷開。A組學生,個人速度很快,光顧著自己沖在前面,結果與其他同學斷開了,而B組學生整體速度不是很快,卻穩定的跑到了終點,贏得了比賽。

剖析:目前,學生中大多數為獨生子女,部分學生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傾向,不善與他人合作,而集體比賽需要團隊成員的協作與配合。上述現象中,B組學生以集體利益為先,取得了比賽勝利。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思考A組學生失敗的原因,通過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個人與集體力量的關系,自覺融入集體,為集體榮譽付出努力,并在過程中學會與同伴溝通交流,體驗合作的喜悅和友誼,從而促進學生集體主義觀念和協作精神的形成。

4 意志品質教育,培養堅毅品行

現象:在二年級體育課上組織了一次400米跑的比賽,學生一開始跑的很快,但過了200米后,漸漸有些跑不動了,有的學生甚至在走了,這時,教師和周圍學生立即給他們鼓勵:“加油啊,馬上就到終點啦!”“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最終,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堅持完成了比賽。

剖析:良好的意志品質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不斷的實踐體驗,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體育教學中,比賽法的應用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生意志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現象中,教師采用400米比賽,這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耐力素質的考驗,在學生出現耐力極點的時候,通過師生的鼓勵、加油,引導學生努力克服極點,從而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因此,在課堂中準確把握住體育項目特點,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

5 拼搏精神教育,激勵競爭意識

現象:在一次200米比賽中,教師分組時將校田徑隊的學生與普通學生分在了一組,有些學生就開始抱怨起來:“老師,跟小張一起比,他隨便跑都能贏我們,多沒意思啊。”教師解釋道:“我們不能因為跑不過而認輸,要勇于向他挑戰,爭取縮小與小張的差距。”

剖析:拼搏精神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父母的全面保護,拼搏意識淡薄。短跑是學生喜歡的競賽項目,可以提升學生的競爭心理,通過比賽的刺激,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師要及時鼓舞那些短跑能力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壓力面前不退縮,給予他們明確可行的目標,提升其自信心,促進拼搏精神的形成。現象中,部分學生看到小張是校田徑隊的,產生了畏懼和退縮心理,教師抓住時機,鼓舞學生勇于挑戰,在提升奔跑能力的同時,激勵學生的拼搏精神。

6 道德風尚教育,形成高尚情操

現象:在一次“同心協力”比賽中,A組學生在比賽中發揮不理想,但又害怕輸掉比賽,于是在其他組比賽時,對其故意搗亂,賽后,教師給予了批評教育:“比賽成績固然重要,良好的體育風尚更可貴,尊重對手才能贏得對手的尊重,否則,再好的成績也是枉然。”

篇2

摘 要 教學特色是教師個性特征在教學上的全面反映,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學習、探索和創造的結果。它包括教師的儀表、語言、教學方式和方法等與眾不同之處。體育教師怎樣才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增強自己的業務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真正的成為教學的骨干呢?筆者認為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相互借鑒、汲取經驗、自我激勵、不斷進取。

關鍵詞 體育教師 課堂 教學特色 策略

一、體育教師首先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

教師具有敬業精神才會在平時的教學中,刻苦鉆研業務,認真分析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從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過程的組織做到一絲不茍,精心設計、斟酌,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一定要堅持,認真的上課,形成自己的上課的模式,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慢慢的充實,實現創新和新穎,增加新的元素,不僅僅自己感覺有突破的進步,讓學生也會覺得這節課與平時不同,讓學生很愿意接受。

二、體育教師要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

因為教學風格既不會與生俱來,也不會無緣無故地突然形成,它是教師大膽實踐、勇于探索的結果,也是教師在教育科學理論指導下長期進行教學實踐的經驗積累。有厚實專業知識積累的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厚積薄發,得心應手,隨機應變,更能正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處理教材更細膩、選擇的教法更恰當。工作中要學會備課和備好課是現成自己教學風格的前提,備課自己先就教學的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備課,多渠道、多途徑觀摩優秀教師課的模式,通過模仿結合自己的內涵和知識結構及能力、和性格特點不斷磨課,提煉別人有特色的內容,彌補自己教學疏忽的內容;課后善于反思小結讓自己的課從最初的“散”到規范,最后到深受學生喜愛方向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三、體育教師要有因材施教的意識

體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如班級、學生、學科、教材等形成自己一套教學方法與手段,建立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氣氛為主線,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器材走進課堂等等。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要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優勢,有的老師喜歡走煽情路線,有的老師喜歡走樸實的路線,主要表現在語言的表達,教學語言的使用上,在娛樂中,享受學習,體育課就是要在娛樂中健身和學習的,每個老師要抓住自己的特點來上課,體育課與室內的課不同在身體的練習上,除了語言的教學,肢體的示范和表演會比嘴巴里講出來的更能讓學生接受。

四、體育教師要學會調節課堂氛圍

體育教師要采用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讓學生積極性得到調動,只有根據這樣的模式巧妙運用表揚和鼓勵的教育方法,才能對提高體育教學課堂教學質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是自己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之一。課堂需要紀律,但課堂氣氛更加重要,因為人的發展內靠動力,外靠氛圍;在課堂要“放得開”,學生的動作和聲音是思維與表達要求的正常反映,是情緒與情感的自然流露,應把它看作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在課堂要“收得攏”不要求絕對安靜,要保證教學過程的暢通無阻。馬斯洛說過:“只有對能自律的人、能負責的人,我們才能說,就按你說的去做吧,那樣可能是對的”。在課堂上經常組織學生交流、提問、自主合作、爭論、互補、評價等活動,約定俗成的、彼此默認的規則和習慣,于是學生在課堂中精神放松、形成自主合作、活而有序。

五、體育教師要博采眾長,有效利用資源

作為一線的體育教師最豐富的就是教學的實踐經驗。什么是優點,什么是缺點,優點如何發揚,缺點如何糾正。應在教學實踐中吸收他人精華,不斷地錘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特點。經過幾年時間的多總結多摸索,力爭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的同時不能盲目對別人的方法照搬照學,必須仔細研究方法是否適合自己,是否適合自己的班級,加以改進為自己教學服務,對自己特有的東西要分析是否正確,如果是對的就要進一步總結,就可以形成一定系統的教學經驗。

六、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開拓精神

體育教師在教學藝術探索的道路上,要努力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揚己所長,發揮優勢,獨辟蹊徑。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自我,了解自己那些異于別人的生理特點、能力系統、思維品質、個性傾向等,并在此基礎上去建構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形成自己的風格,是自己要求發展,不是教書匠,而是要求自己進步,風格一旦形成也有可能禁錮自己思想的發展。應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把握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實際,找準切入點,進行建設性的探索和實踐。我們要從“單一的育人模式”轉變為“立體的育人模式”。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七、體育教師在根據個性培養創新意識

篇3

論文摘要:在分析我國傳統體育課學習效果評價方法的基礎上,根據新《綱要》的要求,提出體育課學生成績評價操作方案的具體案例,期望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和建立完善有效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提供參考。

2002年8月,教育部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并從2003年新學年開始在全國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新《綱要》重新定義和概括了體育課程性質,對課程設置提出了嚴格要求。同時,對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資源、課程評價進行了創新性的發展和完善。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許多專家、學者對新課程理念及新教學模式的構建等方面進行了很多理論探討和實踐性研究。本文在此基礎上,以河南財經學院成功學院公共體育課學習效果的評價方法為研究基礎,試圖尋找和建立一套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學生成績評價體系,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和建立完善有效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提供參考。

1 對傳統體育課學習效果評價方法的思考及新《綱要》的要求

學習效果評價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展。傳統的體育課成績評價形式單一,激勵作用不明顯,多以“量化”指標來判斷學生成績,盡管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學生體質,提高了運動技術、技能。但是,由于過于突出技能性、選拔性、定量性、絕對性,而沒有真正反應出學生學習效果的綜合性、教育性、促進性。

1.1 強調技術、技能的評定,忽視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測評

由于集中考察了學生的運動技術和 技能,考評結果會集中反映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和運動能力,忽視了體育教學效果所包含的心理健康促進和體育適應能力的增強。

1.2 突出甄別與選拔。忽視激勵與發展

由于主要對體育課程計劃的某一教學內容的技術、技能的測評,這些測評數據按一定權重所反映的考試結果,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個案性。先天身體素質好的學生體育成績就好,反之,就差。以至于體育考試對身體素質優秀者構不成壓力和激勵,而對身體素質較差者來說,只能望洋興嘆,信心喪失,挫傷其參加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3 偏重定量評價。弱視定性評價

傳統的評價方法過于重視對學生在“高度”“.遠度”“速度”等方面進行量的考核與評價,而對他們的學習態度、心理傾向性、競爭意識、溝通能力等因素的考察較少。系統科學告訴我們,任何系統都要由定性特性和定量特性兩個方面的相互表現來描述,定向特性決定了系統行為的方向,為定量描述提供基礎;定量特性把握系統的精度,為定性認識服務,使定性認識更深刻和精確。如果不強調對體育課程學習效果的定性評價,一方面使學習者難于形成牢固的運動參與意識;另一方面也會消弱體育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和促進他們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的影響力。

1.4 突出絕對評價,忽視相對評價

舊的評價方法,往往總是將受試者與全國統一標準相比較,突出了學習效果的絕對評價,忽視了對學習者的“進步幅度”的認可,不利于體現評價的激勵和發展作用。

新《綱要》在課程評價中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做出了明確要求:學生的學習評價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定等形式進行。評價中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展功能,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

2 高等學校體育課學習效果評價方法

2.1 學習效果評價的理論分析

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充分反應教學評價的發展性,強調評價主體的積極性、互動性,評價內容與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評價過程的動態性。在評價內容上,不僅包括體能和運動技能,還包括學生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健康行為等。在評價過程中淡化了甄別、選撥功能,強化激勵、鞭策功能,把學生的課外活動情況納入評價內容。在評價方式上,既有教師評價,還要有學生自評,學生干部的評價,學生輔導員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評等綜合的評價方法。

在體育課程考試的評價觀念上,注重學生的參與情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人愛好;在評價內容上,由單一的“生物學”領域擴展到“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領域;評價方法由教師對學生的結果性評價變為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在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方面,改變一直以來的體育課教學為考試而設,學生為考試而學,教師為考試而教,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圍繞完成考試項目,以考試項目為“指揮棒”的“應試體育”模式,使體育課更為人性化,使學生在體育課環境中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享受體育的快樂,發展自己的體育能力和個性,為日后走出校門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解決學生從學校畢業后便不再堅持體育鍛煉的弊端,保證了學生在工作中有健康的身體。

2.2 評價內容的選擇

按照教育部于2002年8月6日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及大多數學生的基本要求,我們在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五個領域,提出了以下具體評價內容,并且根據具體的評價內容選擇適當可行的操作方法。

2.2.1 運動參與評價

按照《指導綱要》的精神,運動參與是指“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并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并指出:對學生運動參與的評價應采用學生自評、互評與體育教師評定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評定。本研究中,我們依據《指導綱要》的指導精神,從課堂考勤、體育比賽及服務參與和體育社團的參與情況三個方面來綜合評定學生的運動參與的情況。真正實現了多元的評價主體,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傳統的體育教師一言堂的評價方式,特別是將體育社團作為一個評價學生運動參與情況的主體,充分挖掘高校社團的力量,實現了體育評價的“課內外一體化”。

2.2.2 運功技能評價

運動技能一直以來都是體育課授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體育文化和體育知識的最重要的載體。《指導綱要》強調,大學生應達到學習和應用運動技能的目標,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科學地進行鍛煉,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目前,大多數高校均開設了專項選修課,并根據各個高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技評和達標標準。我們根據學校的自身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1+1”體育課程模式,在大學一年級開展體育基礎課的教學,大學二年級分各個專項教學,在對運動技能的評價中,對大學一年級的評價中主動淡化了運動技能,更加注重對體育理論和體育文化修養的評價;大學二年級采用專項選修課,使學生通過一學年的學習掌握一到兩門用來健身和娛樂的運動技術。因此,運動技能的評價占據了主要份額,我們制定了詳細的考核標準,運用量化和質化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來評價他們的運動技能。

2.2.3 身體健康評價

《指導綱要》對身體健康的評價提出了一些目標。其中,全面發展與健康有關的體能是其中最重要的目標。根據《指導綱要》精神,我們貫徹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突出“全面”特色,分別從力量、體型、柔韌等發面進行測試,并且在實踐中,為了操作簡便,在沒有測試任務的學期,采用了12分鐘跑這種有效的評價人體最大吸氧量和心肺共能的簡易測驗方法。

2.2.4 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評價

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水平,是高校新體育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社會賦予體育課程成績評價的新內涵。《指導綱要》對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的要求是“學生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我們認為,學生只有參與體育運動,才能真正體會到體育的魅力,并通過體育運動來真正實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教育和引導。所以,在評價心理健康的時候,采用了和運動參與的交叉評價的方式,即采用了通過提交體育小論文或者參與體育運動后感受的課后作業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水平的發展。

2.3 操作方案與實施辦法

操作簡便是評價體系能否得到推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選擇操作方法的時候主要選用了幾項操作簡單而且符合評價目標的若干項內容。

3 結論和建議

篇4

(1.安徽財經大學 體育教學部,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體育部,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在對安徽省部分高校體育教學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從生命教育理念出發,重新審視了高校的體育教學現狀,認為:教學目標的設置忽視了學生生命的完整性與獨特性;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忽視了學生的生命發展邏輯;教學組織實施忽視了學生的生命體驗;考核評價忽視了學生生命的動態生成性。并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對高校體育教學實踐進行了構思,提出:制訂關注生命、發展生命的教學目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適合學生職后生命發展的實用性教學內容;教學實施過程強調生命間的尊重,關注學生的身心體驗;關注學生生命的獨特性,構建生成性、發展性的課程評價體系。

關鍵詞 :生命教育;高校;體育教學;缺憾;實踐構思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8-0191-04

基金項目:2014年度安徽財經大學教學研究項目(acjyyb2014144)

學者葉瀾于1997年發出了“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的召喚,強調生命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為了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活動。認為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教育應當是生命化的教育,應當向著人的生命本真回歸[1]。一些生命教育的研究者,對“生命”的內涵作了概括,即:完整的生命包括生理學角度的自然生命、心理學角度的精神生命、社會學角度的社會生命三個層面;同時也歸納了生命具有有限性、生成性、發展性、獨特性、超越性、創造性、自由性、完整性等特征[2,3]。在“教育”積極探索回歸生命的浪潮下,我們的學校體育也開始了自我的反思與變革。因此,高校體育也應該積極投身于生命教育的大潮中。近年來,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教育,伴隨著體育教改的大潮,取得了長足進步。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當前高校體育所存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極有可能導致高校體育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割裂,使其體育課程喪失了應有的生命活力和意義。

1 安徽省高校體育教學現狀的不足

筆者實地訪談了安徽省16所辦學條件相對優越的高校,總體來說,這些高校的體育課程現狀主要存在四點問題。第一,教學目標制訂比較全面,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規定的五個領域的目標均有所涉及。但是,落實效果不盡人意,尤其在“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兩個方面,用“形同虛設”來形容并不過分;第二,教學內容均為競技運動項目,個別體育條件好的學校,增設了輪滑、定向運動等新興內容。然而,具有自身專業、職業特點的,能提高學生職業體能的校本課程完全沒有;第三,教學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在多數學校只是口號,個別學校在高喊口號的同時,竟然使體育課堂成為了“放牧場”,錯誤地成就了“放羊式教學”;第四,教學評價籠統且片面,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在絕大多數院校只是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基本采用“考核+平時”模式,但是“平時”各校差異顯著,多數學校“平時”即為體育課堂中的表現,極少數學校“平時”內容比較豐富,包括了課堂表現、課間操出勤率、晨跑出勤率、參與運動會的成績等等。但是,沒有學校將學生學習的進步度融入考核體系中。[4]

2 “生命教育”理念下重審高校體育教學現狀的缺憾

由于體育教學的主體因子是人,“教”和“學”是以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存在為前提的,因此,完全脫離生命的體育教學是不存在的,不論是傳統體育教學還是現代體育教學,都應該是以生命的存在為基礎的。高校教育,作為近十年來蓬勃發展的教育體制,其體育教育在當前教育思想頻繁交流與激烈碰撞的時期,由于教學思想的偏差、傳統教育觀的影響及教學實踐的操作技巧等等問題,加之高校自身師資力量不足、場地器材匱乏等客觀因素,更是突顯了教學目標定位不準,教學內容貧乏,教學形式單調,教學評價片面的弊端,故而,學生生命的發展與完善在高校體育教育實踐中沒有被提升到應有的地位。

2.1 教學目標的設置忽視了學生生命的完整性與獨特性

馬衛平教授說過:“學校體育目標應關注‘全人’的發展,關注學校體育與人的成長、發展的關系,關注個體生命的成長,關注生命活動的釋放、生命情趣的體驗和生命的價值取向”[5]。然而,大多數高校在制定體育課程目標時,往往注重的是知識系統的整體性和學科結構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作為個體生命的完整性,從而導致了課程目標沒有從學生的整體發展出發,課程目標過分偏重于學生的自然生命體質的增強,輕視學生的精神生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忽視學生的社會生命人際交往、組織協作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生命亦是如此。生命的獨特性,可以理解為個性的獨特及遺傳素質上的獨特。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全面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等等“以學生為主體”及“全人”的教學理念,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單從課程目標制定這一環節來說,鮮有高校能夠將學生的個性及遺傳素質的差異融入課程目標之內,學生獨特的生命發展愿望同樣無法融入體育課程目標之內。因此,學生生命的獨特性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表現,總是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2.2 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忽視了學生的生命發展邏輯

人是特殊的、有意識的生命體,不斷地在追求自身生命價值的升華。學校體育在滋養人的生命、促進人對生命自身的超越、實現人的生命價值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課程內容作為教學的靈魂以及師生之間聯系的紐帶,將直接影響學校體育能否充分發揮對于生命體的作用。

目前,高校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絕大多數高校秉承著“競技運動教材化”的理念,忽視了高校學生生命發展的“職業性”、“技能性”特征,致使教學內容背離了高校學生職后生命發展邏輯,而高校學生也因此成了競技規范下運動技術、技能的“傀儡”。如,實踐教學多以教材化的競技項目及游戲類內容為主,缺乏具有職業特色的校本課程;理論教學基本為運動技戰術分析,缺少能夠適用于學生職后生活需要的運動保健學內容。高校的這種“競技化”的內容設置,忽略了高校各專業的學生在從業后的工種特點,遠離了學生職后的生活實際,消減了體育教育的功能,抑制了體育教育效益的延續性,最終使高校體育教育無法良好地服務于學生生命的發展與完善。

2.3 教學組織實施忽視了學生的生命體驗

體育作為人類的一種直觀感性活動,其豐富的、賦予變化的內涵給人們提供了一種體驗生命的方式,不斷變化的運動體驗使生命主體和對象融合為一體。學生的生命在參與體育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樂趣、激情、超越、失敗、成功,感受到人與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因此,體驗是體育運動的第一性[6]。而目前體育課程的實施卻“基本上游離于體育的本質之外,被一些膚淺和模糊的觀念左右了”[7],高校體育教學同樣如此。

在眾多高校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都把“增強體質”放在首位,重視學生體驗體育對自然生命的作用,忽視學生體驗體育的精神生命及社會生命的價值。因此,體育固有的公平、拼搏、競爭等本原精神,被輕易地淡化,學生的精神生命得不到應有的生命體驗。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沿襲了“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對于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同的情緒反應、態度特征等缺乏積極的關注,師生間、學生間除了體育知識的交流外,缺乏其它方面(如人生觀、價值觀等)的交流,課堂中的人際交往平淡,學生的社會生命無法體驗人際交往的復雜性與多邊性。

2.4 考核評價忽視了學生生命的動態生成性

人的生命是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因此生命具有生成性、超越性。生命教育目標是促進生命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該目標是依靠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而動態達成,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時,必須將這個“動態生成”列入到考核評價體系中。

長期以來,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考核評價的多元性、綜合性,但在實際的學習評價中卻“只見對體能、知識與技能的量化測試與打分,不見對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健康行為等方面的評價;只見用統一的量化標準去評價全體學生,不見過程性評價、定性評價以及相對性評價,或者說它們沒能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絕對性評價很好地相結合[8]。”此外,由于高校多為升格型學校,在擴招的背景下,體育師資年輕化特征明顯。許多青年教師在考核學生的過程中,更是中規中矩地按照“體質測試標準”及“技能指標”,完成評價工作,以至于一些體育基礎差的學生產生懼怕體育考核的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對體育課及體育教師的厭煩情緒。究其原因,便是這些教師忽視了學生的進步度、努力度,忽視了學生生命發展的動態特征。

3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實踐的構思

學者陳旭遠把生命化教學概括為:“生命化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生命發展為基礎,通過對生活世界的關注,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人格提升、個性張揚,同時使教師的職業生命活力得到煥發,師生生命在交往互動、共同經歷中,不斷生成的過程,它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也不是單純以學生發展為目的,而是在使學生具有正常的情感體驗,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個性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給予教師職業生命的滿足,使師生雙方生命都得以發展,實現完整的教學過程。生命化教學追求的是一種充滿生命體驗與生命關懷,感悟生命意義,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學境界。[9]”

3.1 制訂關注生命、發展生命的教學目標

如果從生命的角度理解體育教學,“體育教學”應該是為提升學生生命質量服務的。因此,我們必須在結合高校學生生命發展特征及需求的基礎上,制訂系統有效且和諧統一的生命化體育課程目標。總體來說,高校在制訂體育課程目標時必須關注生命,同時注重目標的可達成性,切忌目標虛大、不切實際。

要把生命的內涵及特征放在首位,分別制訂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并把生命的特征融入教學目標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如,在自然生命層面,根據高校學生的職業特點,制訂發展職業體能的教學目標;在精神生命層面,針對高校學生就業走向多為藍領階層的特點,制訂歷練學生意志、發展學生個性、完善學生人格的教學目標;在社會生命層面,針對高校學生因職后地位卑微可能產生的自閉、怯懦等心理,制訂提高學生社會融入力的教學目標,增強學生與人相處、與物相處、與環境相處的能力。

3.2 選擇貼近學生生活、適合學生職后生命發展的實用性教學內容

徐國慶認為,工作邏輯應當是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合理選擇[10]。而此,也暗合了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學校體育課程內容強調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適合學生職后生命發展的宗旨,即“生命化的體育課程內容必須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11]”。就高校而言,其教育目標具有顯著的職業特征,而這些職業的工作性質多以體力勞動為主,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體能。因此,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應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職后的現實生活為源泉和基礎,以學生生活的時間、空間為線索,設置真實而生動的生活情景和任務型的課程內容,為學生職后的生命發展奠定體能基礎。例如,機電專業應針對車工、切削工等工種特點選擇發展肩帶、上肢力量以及下肢靜力性耐力的內容,同時應安排有關局部肌肉的放松、保健按摩等內容。

總之,面對職業工作的高強度和職業病逐漸增多的情況,高校體育必須把實用性課程內容作為其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理念,將職業體能與職業保健的內容融入到體育教育實踐中,大力開發對學生職后生活有指導意義的,能夠為學生職后生活服務的,促進學生職后生命發展與完善的校本課程內容。

3.3 教學實施過程強調生命間的尊重,關注學生的身心體驗

體育教學環境的開放性特征,導致了高校體育教學過程確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管理過嚴,會使學生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導致學生對體育課及體育教師產生厭惡感;管理過松,片面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會使體育課堂形同散沙,最終形成了“放羊式教學”。在這種極易偏左、偏右的教學情境中,如何發揮體育教師的教學藝術,保證體育教學的張弛有序,就顯得尤為重要。劉良慧教授曾說過:人性中有個“弱點”,就是經不起尊重。你不斷尊重他,他就會以飽滿的熱情把全身的勁都使出來,即使是最差的、最調皮的學生也會被你的真誠和尊重打動、折服的。尊重是心靈溝通的“靈丹妙藥”[12]。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必須本著尊重生命的原則對待學生,用自身對待生命的態度去感化學生,使學生體驗到生命間的尊重是相互的。長此以往,不僅優化了課堂氛圍,而且提升了高校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體驗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追求生命意義的方式[13],因此體育課程應該使富于感性的學生把身體運動與自我存在與生活世界融為一體,在遵循教育客觀規律的同時,也要根據價值規律,使學生親歷學習的“情境”,感知運動的快樂與挑戰,從而體驗體育運動在肢體和精神上的超越。從宏觀上來說,生命教育理念下的體育課程實施,不是簡單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完成生命體驗的一個過程。例如,在精神生命層面,首先,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領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學生發生錯誤的時候指出其思維方式上的偏差而加以糾正,使學生在生命體驗的過程中,練就正確的思維方式;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以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自居,應允許學生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切要素提出質疑,并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對話與交流,共同解開疑惑。在這個解惑的過程中,教師的坦誠、求實、謙和等人格魅力會自然而然地浸潤著學生的精神世界,能夠給學生的精神生命留下深遠的影響。

3.4 關注學生生命的獨特性,構建生成性、發展性的課程評價體系

基于教育的生命機制,評價要激揚生命,而不是要控制生命。[14]因此,生命教育語境下的體育學習評價,在理念上必須充分體現人性化,承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承認生命之間的差異性,教師應主動去發現和識別每個學生的特點,尤其關注那些在體能和運動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的學生,注意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評價的反饋促進他們實現富有個性的生命發展;在形式上要從結果走向過程,從身體走向心靈,以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在面對學生的體育成績時,不僅要評價學生學習的最終結果,而且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尤其要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進步和發展,通過關注“過程”而促進“結果”的提高。

此外,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也是體育課程評價的重要內容,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評價[15]。基于此,筆者認為生命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應該包括,在教學目標上是否關注學生的完整生命,并且目標是否切實可行;在教學過程上是否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本,將生命的整體性與獨特性有機融合,彰顯生命的自由性與生成性;在教學效果上,是否具備促進學生職后生命發展的持久性與遷移性,體育教育效益是否能夠終身為學生的職業生命服務。

4 結束語

生命教育是關注生命,提升生命的事業,本質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和實現人的生命價值,促進人自由而和諧的發展。學校體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是以生命存在為前提的,同時體育課與其它學科相比,是唯一能夠在提升學生自然生命質量的基礎上,兼顧發展學生精神生命及社會生命的課程。

高校體育教育,是學生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最終目的是發展、完善學生的生命,從而提高他們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審視高校體育教學現狀,重構高校體育教學實踐,是在生命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得到的一個全新的高校體育教育觀。雖然筆者暫且擱筆,但是,如何進一步完善高校生命化體育教育理論與實踐架構,還有待于眾多高校體育工作者共同出謀劃策,為高校生命化體育教學改革盡一份本職之力。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56-158.

(3)陳家起.體育教學的生命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07.16-18.

(4)童錦,劉秀蘭。“安徽省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的研究”項目結題報告[R]。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科處(JG0601),2008.12.

(5)馬衛平.復雜性思維視野中的體育研究對我國體育研究中的思維方式之反思[J].體育科學,2007(1):78-86.

(6)何勁鵬,姜立嘉。.生命哲學視域中的體育課程觀內蘊[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1):56-58.

(7)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6.

(8)武云飛.赴英國考察體育課程后的思考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我們缺什么?[J].中國學校體育,2007(7):58-59.

(9)陳旭遠,孟麗波.生命化教學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樣態[J].教育研究,2004(4):71-74.

(10)徐國慶.職業知識的工作邏輯與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組織[J].職業技術教育,2003(16):39-42.

(11)張磊。生命視角下對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現狀的反思與重構[J]。體育學刊,2008(6):75-79.

(12)劉良慧.教育觀念的革命[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267.

(13)劉濟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01.

篇5

摘 要 為了探索體育素質教育的新模式,以適應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全面推進《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順利實施。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我國普通高校學校體育教育及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內容、現狀及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 普通高校 體育素質教育 構建 研究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是提高民族素質、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奠基工程。高校體育如何調整自己以適應時代的要求,為社會輸送全面的合格人才,是時代賦予高校體育教育的嚴峻課題。

一、高校體育貫徹素質教育的現狀

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體制基本上是學年制培養方式,在這樣一種模式下,顯現出課程結構不合理、教學內容繁多、層次不清、重點不突出、教學方法陳舊、考核方法過于簡單化、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不夠全面等缺陷,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或學校的綜合情況,完全偏離了我國普通高校體育的目的。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關系到學生體質健康的問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青年強則中國強”,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明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方向。“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這是體育的社會價值所在。學校體育的發展目標就應立足于長期效益的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學生在高校學習,接受體育教育的有利時機,奠定學生全壽命體育的基礎,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能自覺獨立地進行終生體育鍛煉。

二、實施體育素質教育的措施與對策

(一)利用體育教育的功能和特性進行素質教育

1.利用體育的德育功能,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在教學生做人的過程中,德育是它的中心環節。在體育中包含有許多德育的功能,其中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約束功能、激勵功能、心理適應功能等等內容。上述的體育在德育中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理論內容,而是實實在在的素質的內容,它是隨人的體育技能的掌握、知識水平的提高、認知能力不斷增強而不斷得以發展的。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將這些功能溶入到教學中去,不斷挖掘各種潛力,充分利用體育教學所特有的直接性、動態性、身心合一性,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

在教學過程中,將各種教學的內容和德育的內容緊緊地融合為一體,有的放矢地進行德育教育工作,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感受到各種教育的存在和必要性(如意志努力、紀律、約束力、情感、競爭等)。經過他們的切身感受,提高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和理解,使他們能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改進自己、完善自己。另外,將學校的體育活動擴展成多種形式,通過不同的形式,深人淺出、結合實際進行教育,使學生在不同的體育運動中得到不同的教育內容,使體育素質教育更具有特色,在教育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利用體育的綜合功能,教學生學會生活

目前,我們的體育教育要從課堂教育向終身教育方向轉變,體育教育不要只限于短期的任務。教學中,讓學生只是在完成我們所制定的教學任務,而忽視體育其它功能在教育中的作用。相反,我們的體育教育應當引導學生深人到更廣的領域當中,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在教學中,應當抓住體育多功能的作用,逐漸介紹給學生,使他們對體育本身有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同時結合實際使他們對體育在生活中的作用有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的鍛煉熱情和學習的興趣,并督促他們積極投人到體育運動中去。通過運動和學習,使他們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經驗,改進不良的生活習慣,學會與人溝通,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和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態和體態,同時逐漸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學生一旦認識到體育諸功能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看到自己所產生的變化,那將對他們今后選擇良好的生活方式產生積極的影響。

3.利用體育的特性,教學生如何學習

體育學習有直接參與性、動態性、身心合一等特性。這些特性中既有與一般理論學習的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2]。這是因為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既需要動手、動腳進行身體練習,同時還要開動腦筋,進行思維活動。實踐證明,體育學習是多種學習方式和方法的綜合,這樣的學習無論是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是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都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其學習效果也是單純的理論課的學習所不能達到的。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開發和提高,使他們學會學習,善于學習,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改變被動學習的習慣。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教學生了解體育學習的方法并逐漸去掌握學習的方法。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運用這些方法去進行學習,根據學習的任務不同、學習的階段不同,知道應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能達到最佳的效果。除了掌握學習的方法外,還要發展學生的綜合性思維能力,因為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所學的內容不同,在學習各階段的要求也不同,那么單一思維方法是不能完成的,所以必須把幾種思維的方式(形象思維、想象思維、邏輯思維等)都結合起來加以運用,才能使學生的思想更加活躍,思維更加開闊,在學習中發揮出創造性。對于大學生來講,擴展學習的思路也是很重要的,在學習中利用知識的遷移原理進行學習,利用舉一反三的道理觸類旁通,利用生活中的常識與運動中出現的情況做比較,那我們就會找到很多的規律,經驗,捷徑,使學習變得更輕松、更主動、更深入。

(二)與時俱進,及時調整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思路

1.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對高校體育課程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改革高校體育課程必須首當其沖,其具體內容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有效地繼續為增進學生健康和增強學生體質服務;為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素質水平服務,促進學生的心理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服務,給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終身體育基礎。

2.堅持高校體育課程建設與未來人才培養相適應的原則

高校體育課程包括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身體鍛煉兩個部分,是增強體質、促進身心發展和為終身體育打基礎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高校體育深層改革的立足點就是體育課程的改革,應從課程改革作為切入點:

第一、更新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1)把國家和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和學生個體的體育需要結合起來;(2)把育體和育心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3)把鍛煉身體和為學生終身體打基礎結合起來。

第二、加強“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整體教學改革。高校體育課程只把體育課程教學列入課程范圍,課外體育活動僅視為“體育課的延伸和發展”,從而導致體育課程的整體目標難以達到,多元化教學任務難以實現的狀況。能將課內、外教學活動統一于課程范圍,并將具有不同性質和特點的體育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更有效地達到全面發展學生身心,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能把知識的學習、技術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與意志品格的培養、心理需求的滿足、情感的體驗相協調,以實現體育教學和終身體育的接軌,使體育課程能最大限度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第三、實行大學體育的全程教育。目前,大學體育課大部分設二年,少數為三年,而事實表明:體育教學的中后期,即二、三年級學生素質指標最高,之后則逐步下降。因此應該改革課程設置模式,通過延長課程,固定選課學分或落實每天1小時的鍛煉等不同形式,繼續和延伸整個大學階段的體育,實行大學體育的全程教育(即月年一貫制)。同時,建立起完整的身體素質檔案,作為學生檔案的一部分,構成人才質量的量化因素,并將其與畢業就業掛鉤,使之與終身體育接軌。

第四、充分體現高校體育的專業性。學生完成學業后,將走向不同的工作崗位,從跨出校門開始他們的人生旅途到退離工作崗位,始終接受工作環境、條件和專業性質的挑戰,所從事的職業或專業將直接影響他們的體育生活方式。因此,高校體育改革必須結合專業特點實施終身體育教育。這是客觀要求,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因此,高校體育應完成兩個任務:(1)滿足學生的基本需要。即他們具備能夠適應工作崗位的體育素養和基本鍛煉方法。(2)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即考慮其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的需要,使他掌握一定的、符合專業特點的身體鍛煉知識和方法。所以,結合專業特點實施終身體育教育,也是需要我們倍加關注的改革重點。

第五、體育教學的多維綜合評價觀。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在一定階段促進了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但存在著評價高度、評價范圍的局限性,只重視教師評價,而忽視對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要求,有時甚至阻礙了素質教育的發展。多維綜合評價不僅以提高生理機制和掌握“三基”為標準,同時,還要從教學目標、教材和手段的相配套程度、主動精神(能動性、創造性、自主性)、運動能力、合作精神和心理健康等多維角度綜合評價體育教學的效益。

三、結語

在面臨競爭日益激烈、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1世紀,我國高校體育與各行各業一樣,必須深化改革才有出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我們的發展方向,這是大勢所趨,我們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認真研究和探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具體內容和具體步驟,尤其是高校體育課程的重新設置是關鍵。改革教育方法,變封閉式、保姆式教育模式為開放型教育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能力,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一批又一批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跨世紀的奮斗目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卻的責任。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學;教學策略

對于中學生來說,文化課的學習壓力逐漸加大,長時間理論課的學習會導致學生身心疲憊,需要通過體育課等課程為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做調節。體育教學必須結合中學生的個性特點,彰顯體育課健康、輕松和活潑的學科特性,使學生能夠真正通過體育課得到身體素質的提升以及身心的放松。下面,筆者主要對中學體育教學特點進行體育教學的策略研究。

1 樹立正確的體育教學觀

對于中學生而言,文化課的學習往往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學生以及學校教師對于文化課的重視程度往往高過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甚至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會出現文化課占據體育課時間進行文化課教學的狀況,嚴重削弱了體育課的學科地位,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產生了不利影響。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作為體育老師,應該首先明確體育課程對中學生健康成長發揮的重要意義,確立體育課的學科地位,將體育課看成與其他文化課一樣不可或缺的教學課程,并落實到最終的教學實踐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體育課的重要作用,并使學生以及其他學科教師端正看待體育課的態度,真正發揮體育課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作用。正確的體育教學觀的確立對于體育教師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態度,只有體育教師將自己所授課程重視起來,才能發揮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才會真正認識到體育課對自己的意義所在。在正確體育教學觀的指引下,體育課堂教學才能夠實現對學生體育理論教學與體育實踐學習的重要功能。

2 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

2.1 激發策略 對于當今的中學生來說,由于擔負著學習壓力的重負,且缺乏自主鍛煉的習慣,使得大多數中學生對于鍛煉的認識水平較低,無法真正了解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自然也就不會主動進行體育鍛煉,這對中學生的身體健康帶來了較大的隱患。而且,如果學生無法真正懂得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就不會進行自主體育鍛煉,那么,雖然學生在體育課堂會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相關鍛煉,但是如果只是在有限的體育課堂時間進行鍛煉是遠遠不夠的,體育課教學不只是教會學生鍛煉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建立終身鍛煉的習慣。所以,需要體育老師對學生進行激發式教學,通過對學生鍛煉積極性的激發,使學生建立起終身鍛煉的意識。比如,為了讓學生愛上體育鍛煉,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在體育課堂上教師可以為每位學生制定自己的鍛煉指標,按照學生的身體素質制定科學的鍛煉計劃,然后約定一個時間對學生的鍛煉情況進行核查,對那些完成鍛煉指標的學生進行獎勵。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激發起中學生的求勝心態,可以有效激發學生進行自主鍛煉的積極性。

2.2 講授策略 體育課堂的講授環節影響著學生對于體育的基本認知水平與實際操作效果,因此,教師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必須講究講課技巧,只有在理論講述過程中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接下來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夠掌握要領,更好地進行體育實踐。所以,教師應該避免講授過多或者只實踐不講習的授課方式,依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確定理論講述時長以及講述方式,確保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講授掌握練習要領。比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述長跑的跑步要領和注意事項時,可以邊講課邊進行實踐,例如長跑時的呼吸節奏可以是兩步一呼氣兩步一吸氣,那么教師在講完要領后,可以通過幅度較大的呼吸方式向學生展現正確的呼吸節奏,這樣不僅可以通過夸張的教學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盡快掌握正確的呼吸節奏。

2.3 引導探究的策略 體育課重在實踐,而在實際實踐過程中,學生由于不熟悉動作要領,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對于教師來說,應該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不能害怕學生出現動作錯誤而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告訴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這種教學方式得到的教學效果往往不會理想。因為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因此對于教師的經驗往往不會輕易接受,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標準要求,所以很少會吸取教師的經驗教訓。而且即使學生將教師所講的容易出錯的地點都記住了,但是在真正練習過程中,學生既要注意正確的動作要領,又要注意不要犯教師叮囑過的錯誤,難免會分散學生的精力,最終造成學生的練習效果不盡如人意。所以,教師應該做的只是將動作要領告知學生,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只有學生真正實踐其中,才會發現自身存在的動作缺陷,也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進行改正。因此,教師的任務在于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正確引導,而不是害怕學生出錯。

3 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是體育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組成,通過教學評價體系,教師可以準確知曉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缺陷,方便教師及時改正,而且還方便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學生通過教學評價體系,可以將自己對于體育教學的建議反饋給教師,教師了解了學生的真正需求,才可以使教學更好地貼合學生,有利于通過課堂教學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體育課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評價體系不僅應該包含對教師教學內容的評定,還包括對教師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態度的評測,通過全面多樣的教學評價,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改進體育教學。

4 結語

中學體育教學應該以學生的需求為教學前提,并結合中學生的個性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還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找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改正,使體育課堂教學能夠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莉,朱亞明,田海燕,金學哲,張凱.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的幾個策略[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02).

[2]陸新華.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策略探討[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5(11).

[3]鄧文紅.中學體育教師有效教學策略探究――以貴州省安順市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1).

[4]汪君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育權利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福建省實證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篇7

摘 要 高職體育課程相對于中小學體育教學在課程性質、課程結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更有各自的特色。高職體育課程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前最后階段的體育教育,是銜接社會體育的橋梁,它應同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一樣,體現出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的特征,同時也應體現鮮明的職業特性,突出對職業運動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

關鍵詞 高職體育 教學體系 健康理念 改革

一、高職體育的現狀與分析

對高職生的調查結果卻表明,他們熱愛體育運動,興趣廣泛,有較強烈的體育需求,希望通過多樣化的體育活動來娛樂自己的身心。高職生體育的客觀現狀與其主觀愿望的落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有三:其一,長期以來,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不明確,教學大綱的指導性和科學性不強,教學內容競技化、方法單一化、組織形式一體化、考核達標化等,導致學生產生了“喜歡體育而不愿上體育課”的心理和行為,使體育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其二,受應試教育影響,中小學為追求升學率而“重智輕體”,體育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先天不足”。其三,高職體育在學校領導的心目中總是處在“談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位置,體育教學部門也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使高職體育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二、健康理念指導下的高職體育體系建設

(一)唱響健康理念,樹立“健康第一”的觀念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詮釋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這一定義突破了傳統醫學的健康模式,拓展了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空間,更加注重個體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狀態的整體性評價。據此,我們可把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理解為:以生理機能為特征的身體健康、以精神情感為特征的心理健康、以社會實踐為特征的行為健康的三者高度統一、和諧發展。因此,要從育人的角度全面理解健康的顯性意義和潛在意義,走鍛煉與養護相結合的道路,使健身性與文化性、選擇性與實效性、科學性與可接受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從而更新學校的體育觀念,明確教學目標。

(二)唱響健康理念,確立高職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

教學目標必須通過體育課程來實現。高職體育要改革長期以來形成的、單純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的教學指導思想,就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興趣、愛好,結合培養目標和體育的多功能特性,將體育的健身、教育、娛樂以及培養提高職業能力等功能融于其中,結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建構“健康課程體系”。在教學上,要突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一些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運用所學的檢測方法測試和評價自身的體質健康狀況,掌握有效提高身體素質、全面發展體能的知識和方法,以指導自己進行科學鍛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練就強健的體魄;培養積極參與、競爭合作和勇敢頑強的良好意志品質。

(三)唱響健康理念,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手段

教師面向全體學生,積極促進課程開設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目前,俱樂部、快樂體育、成功體育、合作學習式等教學模式在學校體育的教學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都是以學生為中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獲得體育實踐主體的角色認同。高職體育可借鑒其經驗,并結合本校的教學條件、師資力量、學生特點等實際情況,探求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組織方面,學校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建立有利于學生自覺、主動地參加體育活動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形成一個“愉快體育”和“成功體育”的教學環境。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較多選擇自己所喜愛的運動項目的機會,發展學生個性。職業運動能力訓練課也可同相關體育項目結合進行,基本素質和專項素質練習相輔相成,職業運動技能同體育技術技能互相滲透。

(四)唱響健康理念,豐富課余體育生活

為實現體育課程目標,教學應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注重學校與社會的緊密聯系。教師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中,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以作為課程的延伸和補充。每周一次的體育課滿足不了學生的體育需求,也不能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完全發展。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最好的延續。學校有關部門應增加經費投入,不斷優化校園環境,為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創造條件。體育教師要自覺承擔起這項工作,通過經常性地、有組織和有計劃地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體育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優化學生的閑暇時間,滿足他們的體育愛好和情感活動需要,增進相互間的交流,培養協作精神,從而使他們不斷地認識自我、表現自我、發現自我、完善自我。

三、結束語

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使人們對體育的追求也不斷發生變化。高職體育課程教學,要唱響健康理念的主旋律,突出高職特色,特別是要結合學生的專職特點,進行運動能力培養,使高職體育進一步適應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初中體育;課程;內容開發

伴隨著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在課程開發及管理方面職責的調整,學校如何在確保國家課程全面實施的前提下,適應三級課程管理和教材多樣化的形勢,創設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成為學校急需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如何實施《新課標》,如何對《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如何從各校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開發以民族傳統體育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等問題己擺在了我們每一個體育教師的面前。

一、體育課程開發的意義

體育課程開發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學校體育教育目標。同時,由于它著重學校師生的獨特性與差異性,融入了學校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學校辦學傳統和特色的創建與發展。體育課程的開發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體育課程開發,使體育教師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從而確立了體育教師的專業自主地位。賦予體育教師課程開發的權力和責任,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體育課程開發對體育教師的課程意識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促進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和能力的不斷提高。

二、教師對待課程開發的態度

少部分的教師對體育課程開發的態度很消極,這主要由于長期計劃體制下的學校和教師完全執行指令性的課程計劃,致使學校和教師的工作方式受制度的影響而過于依賴和被動服從,在思想意識領域,教師把自己視為國家課程的被動接受者和實施者,這是教師開發課程的最大障礙。如何扭轉這部分教師的思想也應該是當前我們及時而又迫切做好的工作。教師們雖然對初中體育課程開發抱有積極的態度,但由于很多教師是在以往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他們的課程知識和課程意識的缺失,創新精神培養的不足,多年在執行全國統一而靈活性較少的體育教學大綱,又大大地消弱了他們創造性工作的積極性,這種慣性力根深蒂固,造成教師對開發體育課程信心不足。

三、體育課程開發

1.借助多媒體技術

信息技術與體育學科整合使講解和示范更直觀、生動、形象、準確講解和示范是體育兩大要素。講解,就是對動作技術的概念、原理和方式進行解釋、分析和論證,不僅要做到言簡意賅、恰到好處,而且還要能夠運用術語和口訣進行講解,確切地表達動作技術結構和要領,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動作的印象。建立完整的動作概念,從而正確地理解和掌握動作要領。教師只有花大力氣吃透教材內容。充分掌握運用語言技巧,運用貼切有趣的比喻才能使講解生動、形象、具體、有針對性。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它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現有運動項目資源的開發

傳統學校體育課上出現的運動項目絕大多數是競技性的運動項目,極少數是近幾年出現的健身運動項目,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過多的選擇競技性的運動項目。采用競技性的訓練手段,既不適合中小學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也不利于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體育教師開發課程的主要途徑。其基本方法為:一、簡化技術結構,減小運動難度,使其既能增強體能,又能減輕學生運動時的生理和心理負擔;其二、降低負荷要求,使運動負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圍內,滿足學生健身需求;在組織教材內容時,調整和轉化傳統教材的競技運動特點,充分挖掘運動項目的多種功能,更多的考慮教材的健身、健心以及促進社會交往方面的功能。

3.民間體育資源的開發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源遠流長的民族體育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體育的獨特魅力,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挖掘和整理民族傳統體育寶貴遺產。在客觀上表明,民族體育的弘揚和挖掘是我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必由之路。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及時移植富有特色,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民族和民間體育并對其進行多功能挖掘和開發。將會給學校體育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和創造新的特色。

4.新興運動項目資源的開發

將新興運動項目引進學校體育課堂,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課程內容。對學校體育課程內容進行良性開發就必須突破舊的體育課程體系,深入改革統得過死課程管理體制,從而使單一的課程方案向多層次、多元化方向發展。強化體育課程的實踐性和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促進體育教材內容的時代化、多樣化、本土化和特色化。對新興運動項目也有一個改造的問題,結合當地的地情、校情和特色,對能激發學生濃烈學習興趣的新興的現代時尚運動項目進行改造。把新興體育運動有效滲透和融合到學校體育課堂教學中來。體育課的標準和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程內容、教法有了很大的機動性,這樣學校就可以自己安排課程內容和學時。體育課實施選修課和個人能力為前提進行分組,而這種形式實際上就改良了班級授課的形式,不但能突出因材施教,還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的特長,對于滿足學生的要求、愛好、和突出個性等,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而形成特色體育教育。

【參考文獻】

[1]孟大航.城市初中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研究.2005.

[2]陳紅新.江蘇省農村初中體育與健康課引進民俗體育的可行性研究.2009.

[3]何軍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03,(06).

[4]袁作鈺.校本課程開發的十大誤區[J].教學與管理,2004,(08).

[5]吳永軍.再論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發展研究,2004,(03).

篇9

關鍵詞:小學體育;體育教學;學習興趣

體育作為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并對他們的綜合能力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實現學生的體育高效學習,需要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提升體育學習效率。

一、科學導課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體育課而言,精彩巧妙的課程導入不僅可以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熱情,還可以為整堂課的教學效率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有效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所以,小學體育教師應當充分結合教學內容的特性和小學生的性格愛好,對課程導入進行精心、細致的設計和實施。

比如,在導入排球課程的時候,體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運瓜”的游戲。學生兩人一組,把排球視同“瓜”背對背夾住。等游戲開始后,學生從起點向終點邊跑邊運“瓜”,并且保證在運送時“瓜”不能掉到地上“摔碎”,否則就要重新回起點運送新的“瓜”。比賽可以通過小組對抗的形式進行競速比賽,最先將“瓜”運到終點的小組獲勝。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排球的特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且激發對排球的興趣和好奇心,極大地提高了教學導入的成功率,為接下來的課程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二、充分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中心,通常采用強制灌輸的方法進行教學。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這種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不僅難以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甚至還造成很多學生的學習逆反心理。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地位,小學體育教學也是如此。體育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熱情,從學生的角度、立場出發,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

針對這一點,教師必須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還應當正確引導學生的體育習慣,讓他們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游戲教學、快樂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到體育鍛煉的課程之中。

三、和諧關系營造輕松氛圍

在進行體育教學時,營造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由于年齡和閱歷的特征,小學生大多會對自己的教師擁有崇拜和喜愛之心,倘若他們喜歡自己的任課教師,自然會對該教師的課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在潛意識中希望通過努力學習和獲取成功得到老師的青睞和認可。針對學生的這個特征,小學體育教師應當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在課堂中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進而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為融洽師生關系,給學生樹立積極的榜樣作用創造必要

條件。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應給學生制造心理壓力,而應通過親切的語言、文雅的舉止與和藹的態度,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體育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提高自己對教師的喜愛與崇拜之情,進而提高學習興趣。應當注意的是,由于部分體育項目具有要求高、難度大的特征,學生在掌握的過程中會很艱難,有時錯誤不斷,還有的學生因為體質差異難以實現教學要求,甚至有的學生害怕辛苦,故意逃避鍛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當循循善誘,以耐心、負責的態度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同時激勵學生通過反復的練習獲得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差異化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擁有在體育上獲得成功與進步的機會,從而增加他們的自信。在潛移默化中,學生能夠深深地激發對體育教師的熱愛,學習興趣隨之增加。

四、體驗成功實現熱情提升

在體育課程中,成功就是讓學生通過運動獲得勝利。盡管小學生都擁有爭強好勝、希望獲得成功的特性,但是他們的自我約束力較低,注意力容易擾,很難為了成功而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對他們進行正確、有效的引導。在日常的體育課程中,教師應當經常更換教學的方式和內容,讓每堂課都擁有新的內容、新的活動。例如,在隊列練習時,教師如果總是用喊口令進行命令,學生不免會覺得無聊,進而失去練習的興趣。可是,假如教師通過體育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比如,通過“跟我學”的游戲,教師做出某個隊列動作,看哪個學生反應最快,做得最俗跡可以有效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產生練習的興趣。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音樂節奏、情景模擬等方式進行練習,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體育教師需要通過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豐富的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體育課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體育實踐課教案 中觀技術要求 中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對教案設計的研究,歷來是課程與教學研究者說關注的重點領域。2001年,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學科教案設計進行研究與探討,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就新課程背景下,中學體育實踐課教案設計的一些中觀技術要求,做以下探討:

1 體現教學活動本身所必須要達到的標準和結果

體育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只有具備一定要求和標準的活動才能產生一定的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對學生的身心素質變化會有必然的期望外,對課的活動本身所應達到的標準和要求也應有應然的期望。

因此,體育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對教學活動本身預期應達到的標準和在教學的實際情景中應產生的結果也應提出要求。如:“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小團體中愉快,融洽地參加活動,課堂充滿了笑聲,掌聲和歡呼聲,下課時,學生臉上有出汗,表情愉悅。”等。

教案中書寫這樣的“標準與結果”,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效果進行即時的觀察和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對活動的外在表現及其結果的觀察,判斷其教學活動的成效,并及時進行調整或維持,從而有效地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2 課的目標應具備連續性的特征

體育教學目標的連續性是指先后出現的課、教學單元、學期、學年的目標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影響的關系。

體育教學目標是一個具有層次結構的目標體系,各個層次的體育教學目標,在層次的功能與特性的作用下,分別發揮著各自不同的功能與作用。體育課程的目標是通過課時、單元、學期、學年各層次目標的逐級實現而最終加以實現的,“因此,在制定體育教學目標時,無論是年級、單元、還是課之間都應注意相互之間的連續性,真正做到前面設計的目標為后面設計的目標奠定基礎,后面設計的目標是在前面目標的基礎上的發展與深化。”①在課的單位時間內,教學目標的設置應符合課的層次功能與特性,既要注意課與課目標之間的連續關系,又要從屬于單元目標,體現上位目標與下位各級子目標之間的邏輯順序。

3 行為目標為主的教學目標表述方式

在制定體育課程與教學目標時,一般有以下四種目標取向,即:普遍性目標取向、行為目標取向、生成性目標取向和表現性目標取向。

《課程標準》在以人為本,以素質提高為中心的根本理念的引導下,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課程核心理念。這個理念應該貫穿和體現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全過程。因此,在制定課程教學目標時,《課程標準》采用的是一種綜合的課程教學目標取向模式。根據體育的實踐性特征和體育知識的操作性特征,它對教學目標的描述采取了以行為目標為主,并根據領域差異同時采用其他三種目標取向模式的方式。②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盡可能外顯化,以促進體育課程目標的全面實現。③

因此,體育實踐課教案中的教學目標,應采用行為目標模式為主的目標表述新方式。一般地,對體育教學目標的陳述,特別是行為目標的陳述,應包括以下四個基本要素:④(1)以學生為行為主體;(2)準確使用行為;(3)規定行為條件;(4)說明預期結果。

4 根據單元教學計劃的安排,確定課的目標,選擇課的內容

作為實施課程標準的操作思維,當然包括了分解和整合兩個方面。當我們要介紹新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時,我們把它分解成為了總目標、領域目標和水平目標,單單水平目標就有數百個之多,這是認識新課程目標體系的必要途徑。但當我們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就不能采用分解的方法,也不宜采用對號入座的辦法,而是要實現對課程目標的整合,把課程目標和客觀條件結合起來,同學生實際結合起來,根據教學的經驗,包括教師教的經驗和學生學的經驗,對目標進行選擇和整合,最終使課程目標轉化為有利于操作的學習目標,這也是課程實施中的重要整合。⑤

因此,課在單元目標的實現中起著具體貫徹者的作用,單元目標對每一堂課的實施又起著方向性的指導作用。根據目標統領內容的原則,教師對課時計劃的設計,就應以單元教學計劃為基礎,根據單元教學計劃的安排,設計課的目標、選擇課的內容。

5 體現手段與目的首尾呼應的連貫性

教案是教師為了實現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策略的實施方案,因此,教師在制定教案時,無論采用什么教學內容、什么教學手段、什么教學方法、什么教學步驟,都應該能夠有針對性地為這個目標轉化過程服務,體現出內容、方法、手段、步驟與教學目標之間的手段與目的首尾呼應的連貫性。

即:教案中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采用、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教學步驟的設計等的目的性都要能體現出首尾呼應的特征,都要為學生能有效地達成本次課的目標服務。

6 按照課的類型設計課的結構和運動負荷

對體育課的類型的劃分,在體育課程發展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標準,故而有著不同的類別。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同的學者又分別按不同的標準對課的類型進行劃分。

但無論如何劃分,體育課的類型都是對體育課進行的分類,都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課的種類。而且,劃分體育課的類型的重要目的都是在于揭示那些具有共同特征的課主要應實現的目標、應解決的問題,以及在結構上、內容上、方法上應注意的問題,進而更好地進行體育課教學,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⑥因此,課的類型對課的結構、內容、方法等都具有導向作用。

由于不同類型的體育課主要實現不同性質的目標、解決不同的問題,不同的目標又需要不同的運動負荷,因此,體育實踐課的運動負荷設計,就應根據課的類型進行相應的調整。同時,由于不同的體育課的結構為不同性質的體育教學目標所服務,體育課的結構也應根據課的類型進行相應的設計。

7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和設計應盡量能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體育與健康課程除了關注學生身體的發展,技能的掌握外,還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變化。這決定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動性游戲和各種運動方法構成的身體練習。⑦在體育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運動興趣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⑧

體育與健康課程特別關注教材的游戲化,重視通過多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在愉快的運動體驗中發生身心素質的變化。

因此,教案中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應盡量能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8 各項活動的時間安排要具有靈活性

體育教學過程是一個充滿交往、朝氣蓬勃的師生互動的過程;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也是一個個充滿差異的個體。這就決定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各種教育機會隨時有可能發生,各種練習情況隨時有可能出現,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的特征。因此,過于嚴密的時間安排,只會白白喪失良好的教育機會,也會使學生對體育課失去興趣,從而影響了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這與體育課程的教育屬性以及課程標準“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的核心理念是相違背的。

體育教學活動不適合也不應該進行過于嚴密的時間安排,而應該在體育教師對教學流程進行清晰設計的前提下,靈活地安排各項活動的時間。

因此,教案中各項活動的時間安排應具有靈活性的特點。

注釋

① 季瀏.體育課程與教學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

②③④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⑤ 顧淵彥.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21世紀體育課程新論叢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0.

⑥ 楊雪芹,劉定一.體育教學設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