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體育課程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1-30 17:30: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論述體育課程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論述體育課程的特點

篇1

關鍵詞:學校體育 拓展訓練 研究現狀 展望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a)-0193-01

起源于二戰時期英國生存訓練的拓展訓練,因其獨特、高效的培訓模式和良好的市場表現,日漸受到國內教育界、體育學者的關注,他們試圖將拓展訓練融入學校體育教學,以克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并對這一領域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與闡釋,本文嘗試對此進行回顧與反思,以期推動研究的進一步深人。目前,關于學校體育拓展訓練的研究可大致分為:拓展訓練的涵義研究,拓展訓練的原理與理論基礎研究,拓展訓練的價值研究,拓展訓練的內容與特點以及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教學的對策研究。

1 拓展訓練的涵義

當前學術研究對拓展訓練內涵的界定多為描述性定義,替代性表述較為多見。拓展訓練又稱體驗式培訓(Outward Bound),原意為一艘小船駛離平靜的港灣,駛向波濤洶涌的大海,去迎接一次次挑戰。唐建倦等人引用了香港外展的概念,從拓展訓練的目的、功能、實質等方面對拓展訓練的涵義進行了闡述,認為拓展訓練,又稱外展訓練,其本質是:通過參加這種訓練,使參加者能夠改善自我概念。裘靜芳對前面兩種觀點進行了概括,并認為拓展訓練是現代西方國家一種時新的教育方式,拓展訓練既有一定的身體活動,更主要的是可以讓參與者通過典型化和游戲化的活動的親身體驗、分享和總結回顧從而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和洗禮,并把體驗到的感受和總結回顧得出的經驗和教訓運用到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去。錢永健則]認為:“拓展訓練”一詞是中國對這種體驗式教育的本土化認知,是最早將其引入中國的“人眾人”培訓機構對它的命名,也是該培訓機構的注冊商標。在課程模式上,拓展訓練參照了PA教育模式,在模擬自然環境的情況下,適當降低活動風險,體驗經過設計的戶外活動項目,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體驗學習體系。

2 拓展訓練的原理

關于拓展訓練的原理,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得出不同的觀點。胡仲秋等人從學習的方式入手,認為拓展訓練和體育教學都是采用體驗式的學習模式。常會麗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高校體育拓展訓練所依據的理論基礎是:歸因理論、遷移理論和學習的認知理論。陶宇平則從學習的過程出發,認為拓展訓練的學習模式主要參照體驗式學習圈——大衛·科爾博的體驗式學習周期。

3 拓展訓練的價值

關于拓展訓練的價值,研究者們主要從體驗式學習和傳統學習、體驗式教育和傳統教育、拓展訓練和體育教育的比較以及當前體育課程改革和學生需要的角度,對拓展訓練的價值、作用或意義等進行了較為詳實的分析與論述,以此來論證拓展訓練引入體育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如王長權等人從健康的三維觀和創新的視角認為,參加拓展訓練將有利于大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創新素質的提高。唐建倦等人則從心理學、教學改革、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認為心理拓展訓練以其開拓創新的訓練理念、組織靈活的訓練形式、體驗性的訓練目標、提高自我概念為主的本質特性,能有力推動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有利于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符合時代需要的創新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很好的教育學意義。楊耀華在強調素質教育的同時,還指出了拓展訓練在課程內容方面的作用,認為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拓展訓練內容,既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又達到拓展訓練的目的。

4 拓展訓練的內容、特點

拓展訓練內容豐富,龐雜。關于拓展訓練的內容及分類原則和方法,郭建平則在《體育拓展運動的內容與分類》一文中有比較詳細的敘述。從拓展訓練教學過程來看,綜合活動性、挑戰極限、集體中的個性、高峰體驗以及自我教育是拓展訓練的5大特點。

5 拓展訓練引入高校的對策研究

如果說拓展訓練的理論基礎是拓展訓練融入體育教學的前提,那么對策研究則是實踐的基礎。對于體育教學中尚未大面積鋪開的拓展訓練,其開展的模式、引入的切入點以及在開展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都成為對策研究中的課題。比如張輝,劉香蘭在其研究中指出,在高校開設拓展訓練課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安全管理問題,師資問題,訓練基地問題,訓練評價問題等。而楊玉霞則根據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認為拓展訓練先在體育課堂中以精心設計的游戲的形式進入,使其進入高校體育課程前有一個過渡期,以便教師盡快掌握拓展訓練的理念和技巧,開發適合學校自身特點的拓展訓練項目,為拓展訓練進入高校積累教學經驗。拓展訓練成為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已得到大家的認同,但這只是可能。于是有人指出將拓展訓練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并不是簡單的復制過程,而是要經過一個“教材化”的過程。

6 展望

(1)現有的研究表明,作為體驗式教育形式的拓展訓練融入體育教學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且近2/3的文獻對這種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了論述,但重復研究較多,今后的研究需要創新。

(2)將拓展訓練引入體育教學的價值、意義、作用或功能在理論層面已有很好的論述,但現實的局面卻是“叫好不叫座”。對這種現狀的成因及發展對策的研究,有些學者有所涉及,但大多還停留在表面上的分析,還缺乏一定的深度。對策的有效性、可行性值得商榷。

(3)拓展訓練屬于一種舶來品,國外比較成熟的理論研究實踐模式值得我們借鑒,當前這部分的研究還比較缺乏,需要更多的研究去充實、完善。同時,與拓展訓練關聯的學科基礎廣泛,交叉學科的理論研究將是拓展訓練未來研究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王長權,高林,李筍南.論大學生參加拓展訓練的價值[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3):115~116.

[2] 唐建倦,賀仕剛,.學校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拓展訓練的意義[J].體育學刊,2006,13(4):135~137.

[3] 錢永健.拓展訓練[M].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7:4,29~39.

[4] 常會麗.高校體育拓展訓練所依據的心理學原理[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5(3):90~91.

[5] 楊耀華.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拓展訓練的理性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1):119~120.

篇2

【關鍵詞】體育課程; 體育課程目標; 整體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 (2012)02-0011-02

1 體育課程

高校體育課程是一個在我國體育理論界還沒有得到明確界定的問題。但是,從課程的涵義以及在實踐中對高校體育課程的認識得出:體育課程是指為實現體育目標而規定的體育內容、結構、程度、進度。其內涵應當包括體育教學目標、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時限、體育課及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訓練。體育課程是培養體育能力和為終身健身打基礎、增強大學生體質的重要途徑。所以,體育課程是體育教學改革的首要和中心環節。

2 體育課程目標

體育課程目標是體育課程建設中最基本的方向,只有明確課程目標,才能合理有效地選擇和組織體育內容,也更有利于課程的實施和正確評價。但目前體育教學仍受舊模式的束縛,全民健身的意義和目的并沒有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效貫徹和推廣,這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確定全民健身的體育教育體系的課程目標是我們有計劃、有步驟做好改革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前題,如果能從體育課程目標的依據、模式等角度出發,研究和探討確定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的方法,必然可以為體育課程建設與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3 體育課程目標的制約因素

從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實際的課堂教學目標,從宏觀到具體,從高層到低層的一系列目標轉化,可分為四個層次:教育目的(總目標)——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具體目標)。教育目的必須適合學校教育的總要求,培養目標是對學校的具體培養要求。前兩個目標之間后者是前者的具體化。而課程目標比培養目標更加具體,培養目標是課程設計的依據。因此我們在確定體育課程目標時要明確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的銜接關系,以確保這些要求在課程中得到體現。課程目標的確定是一項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不是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簡單推行。體育課程目標也是這樣,體育課程目標的確定,只有在對社會需求、學科的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等幾方面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夠做到切實可行。

3.1 社會需求因素。 學生個體的發展總是與社會的發展交織在一起的。當前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民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身體素質是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物質基礎,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關鍵是提高人的素質,其中體質是基礎。全民健身計劃的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的體質,作為全民健身的戰略重點,學校體育課程的設計必須突出增強學生體質這一任務,必須適應社會的變化。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以及經濟、社會和體育發展程度不同的各類地區、各民族的不同特點,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體育課程目標,除了學校之外,還需要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體育課程可以使學生獲得必要的體育知識、鍛煉習慣和體育健身,但仍需要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全力配合。

3.2 學科發展因素。 確定課程目標首要考慮的是學科的功能。體育學科功能包括特殊功能與一般的教育功能,體育學科的特殊功能是育體健身,同時它也具有一般意義上的教育功能,因此,在確定體育課程目標時,要將增強學生體質作為體育課程最基本的目標。國外國內都是以此作為體育課程的首要目標。體育課程是使學生獲得體育知識,其中主要的是強身健體的必要的基本的體育學科知識,要更有效地達到體育課程的整體目標。整體教學改革試圖實現體育教學和終身體育的接軌,使體育課程最大限度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體育的需求,有利于創立新型的體育教學目標模式。加強對整體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將豐富和發展體育課程目標。

3.3 學生個體因素。 體育課程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增強學生體質。因此,在確定體育課程目標時要研究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等特點,把學生目前的狀況與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較,確認其中存在的差距,從而確定合理的課程目標。這就需要遵循人體生長發育的規律,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生長發育特點,身體素質發展的最佳時機,以及學生體質的現狀來確定適宜的目標。因此,在確立體育課程目標時,除了考慮學生的生理特點之外,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培養學生的個性,達到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逐步培養其體育的態度、習慣和能力,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4 確定體育課程模式

一般確定課程目標最常用的方式是“需要評估”模式,需要即實際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的差距。體育課程的需要是指公認學生行為或態度狀況與觀察到的學生狀況之間存在的矛盾之處。根據“需要評估”的模式,確定體育課程目標的基本模式:

首先:確定課程目標。通過召開體育教育專家會議,全面系統地確定大多數人所覺察到的問題,并圍繞這些問題來確定學生需要達到的課程目標。其次:確定事先的課程目標,按對學生教育的重要程度加以排列,以確定體育課程目標的主次順序。再次:確定體育課程目標的可行性,對學生達到這些目標的可能性程度評出等級。最后:根據目標優先程度的順序編制體育課程計劃。根據目標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手段、措施。

篇3

高校體育教學教學交往缺失建構就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開展來說,不僅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的重要課程,同時也是現階段體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內容和課題。所謂教學交往,是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就教學內容的有效交流與溝通,教學交往的正常開展,不僅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提高知識的傳授效率和傳播質量,同時還能為教學活動的有效設計提供有效的信息渠道,便于教師從學生處獲得相應的設計建議。

一、教學交往的現狀及現象產生的具體原因

通過前文的相關論述,我們已經了解到教學交往活動在整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開展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是就課程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學交往進行的現狀來看,效果似乎并不令人滿意。在體育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會有比較滿的教學任務,并且也已經完成了相應的教學設計,如果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攝入教學交往的環節,那么必然會涉及到時間的投入,因此,教師在考慮到課時安排的問題上,通常不愿意花費時間來安排這部分的內容;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雖然教師認識并且了解到了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但是在于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卻沒有達到期望的效果。

針對以上兩種情況產生的主要原因,筆者總結出了以下兩點原因:第一就是教師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時,根本沒有意識到教學交往的重要性。雖然在課程教育改革推進過程中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主要教學任務以及教學目標進行了明確的指導,指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是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是許多體育教育工作者在具體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還是沒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轉變,只是一味地增大了教學的任務量而已;除了這個原因之外,產生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在了解了教學交往的重要性之后,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可能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旦交流的方式存在問題的話,便會直接影響到交流和溝通的有效性,因此,在遇到這種情況時,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樣一份工作,但是卻沒有收到相應的效果。

二、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開展教學交往的有效措施

從上文的相關敘述中,我們已經了解到現階段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交往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產生背后的原因,針對教學過程中開展教學交往存在的這些問題和現狀,接下來在高校課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下,究竟應如何開展相應的教學交往,從而為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提供應有的鋪墊作用和促進作用呢?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交往理念

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交往的有效開展來說,首先第一步,需要樹立正確的交往理念。根據課程教育改革的相關要求,我們可以看到,就體育課程教學交往的開展來看,其主要的目的是加強師生間的交流,為師生間教學活動的進行和配合提供一個有效的渠道,在讓教師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的同時,也讓學生從大致上掌握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理念,從而在教師開展具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好的去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簡而言之,教學交往交流活動的開展實際上是為具體的體育教學過程進行鋪墊和修飾,為教學活動更好地進行奠定相應的情感基礎,為教師制定教學的有效策略提供相應的參考。因此,從這一層面出發的話,如果想利用教學交往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鋪墊的話,首先應了解教學交往的實質目標,同時對這一活動開展的必要性進行接受和接納,即提高相應的重視程度。

(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在高校體育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和中心都是體育教育工作者,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的就是聽眾和模仿者的角色。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在教學交往交流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建議教師最好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其方式交往活動開展的主置,從而設置好相應的交流步驟和環境。一旦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肯定,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必然會得到提升。只有在學生踴躍參與的情況下,教學交往活動的開展才能算是有效的。因此如果要想保證教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那么首先必須要保證學生在整個教學交往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三)教學交往方式的合理選擇

除了從理念上接受教學交往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必要性以及學生主體地位的確定之外,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教學交往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對交流交往方式的選擇和擇取。就高校學生的性格發展特點來說,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特點,因此教師在與每部分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可能都會用到不同的交流方式和方法。為了提高教學交往活動的有效性和交流的質量,建議體育課程教育工作者在與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最好能采取區別對待和整體跟進結合的方法。所謂區別對待,即根據學生群體的不同性格特點或者是不同的理解水平,對交流和交往的具體內容和策略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在保證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也保證相應交流內容的質量。在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想要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性的話,教師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先是交流氛圍的營造。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交流和溝通的有效進行來說,如果想要保證交流開展的質量,首先需要教師致力去營造一個良好的溝通和交往的氛圍。輕松愉悅的交流氛圍,不僅能放松學生的警惕心,同時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從而提高相應教學質量。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現階段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交往發揮的重要作用,它既是課程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體育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和策略。結合現階段交流教學的開展現狀來說,還存在一系列需要改進的問題,對教學交流進行有效的建構,還需要我們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工作和準備,在具體教學交往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共同環境,除此之外,體育教育工作者還應以學生為交流的主體地位對具體的交流過程進行有效的設計,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保證教學交流的有效建構,為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錢鈞,史兵.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學交往的缺失與建構[J].體育學刊,2010,(01):45-49.

篇4

關鍵詞:新課改;農村中學;體育教學;德育

體育課作為技能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體育課程標準》中也提出:“根據體育學科和體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體育教育的功能,尊重體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因此,在新課改精神的指引下,農村中學的體育課堂教學如何滲透德育,是當今農村中學體育課教學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對在農村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論述。

一、農村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代的農村青少年呈現出與他們的父輩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們思維活躍,接受信息能力強,擁有比父輩更加優越的生存發展條件。但是與此同時,社會整體道德水準繼續滑坡,主要體現在崇尚自我、缺乏團隊精神、是非善惡標準模糊、知行脫節、責任心不強等方面。這些不可避免地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近十多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不斷確立,傳統價值觀受到了時代的挑戰和洗禮,純潔的農村校園里頻發“校園案件”。隨著媒體對“校園案件”的報道,教育界再次把目光傾注于學生的德育問題上來。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因此在中學體育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德育顯得非常有必要。

二、農村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可行性

農村學生接觸到的書籍、報刊都非常少,由于網絡在農村現在基本得到普及,十幾歲的學生跑到網吧去上網。讓他們自覺地學習知識,我們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是不可能的,因為敢跑到網吧去上網的大多學生目的都是逃避學習去玩游戲。因此,農村學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于是課堂就成了他們接觸外界的主要渠道。教師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呢?這就是我要論述的農村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可行性了。農村中學的學生自我意識不斷加強,自我表現欲望也十分強烈,他們非常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獲得同學的好感,而他們獲得他人好感的常用方法就是自我表現。這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設計學生感興趣的體育課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和成功,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這幾年國家給學校配置了很多體育器材,學校體育器材越來越全,上體育課時我們不再為沒有體育器材而發愁,完全可以把心思放在上好每一節體育課上,認真鉆研教材,為學生設計出他們感興趣、愛參與的體育活動,使他們的身心能得到全面的發展,確保“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落到實處,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體育老師應致力于培養學生自尊、自重、自愛、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強學生參與意識和發揮主人翁精神,以促進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對高尚品格的渴望。

現在,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有的學校只重視運動技能,而忽視了德育。那么,在體育教學中如何處理德育與運動技能的關系呢?我認為體育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認識,從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入手,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參加體育運動的樂趣,奠定終身參加體育運動的基礎。

此外,教師可通過讓學生了解我國體育成就,學習體育名將為國爭光的事跡,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從而達到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目的。

體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要從增強農村學生的憂患意識開始,這是體育學科教學中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緊密聯系農村學生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走入學生心靈,引導其學會在農村實際生活中正確看待體育。以平淡之心講述中國體育上的輝煌,以濃墨重彩展示昔日的恥辱,使憂患警鐘長鳴。教師的語言表達是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德育的第一媒體。教師上課是教育藝術的創造過程,教師應該投入感情,使課堂充滿激情,無論褒貶,教師的語言都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既能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探索體育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體育崇高的精神和道德之美的感化,逐漸成為情趣高雅、熱情向上的人,促使學生自我道德品格的再創造。

篇5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新課改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體育的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學思想,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能力的最大發展。

一、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合理選擇教學方式

自主探究式學習活動的開展,必須以與之相對應的教材內容為依據。當前我們的體育教學主要由體操、球類、田徑、健美、傳統體育、新興體育、保健原理等內容組成。根據學習特點的不同,體育學習又可以分為陳述性、策略性和操作性內容。陳述性內容主要包括一些概念性的知識,操作性內容主要學習如何操作和演示各項技術動作,策略性內容則主要回答為什么要這樣做的問題。陳述性內容的學習相對簡單,只需要進行聽講、閱讀和記憶,無需深究,學生通過自學即可掌握;操作性和策略性內容只靠教師講解和演示無法取得很好的效果。運動學研究表明,要想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必須經過切身體驗和大量的實踐練習才能掌握。教師要在指導學生在學習操作性內容和策略定內容時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在學習一些以練習為主、相對安全和簡單的內容時,盡量安排學生進行自學;在學習一些集體項目,需要共同學習或者有相對深度的知識時,盡量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對于那些深度較大,容易產生疑問的內容,則可以采用探究式學習。

二、結合學生個體特點,合理選擇學習方式

高中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已經非常接近成年人。高中階段的體育教學知識容量更大,涉及范圍更廣。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學習方式的選擇時,盡量采用多種方式并存的策略,引導學生使用小組協作學習、自主探究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重視在學習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合作學習和獨立學習。體育教師要意識到,進入青春期后,女生的身體發育要比男生早,并且隨著年齡不斷增大,男女生在身高、肺活量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差異性更加明顯,所以,高中體育教學要注意結合男女生差別,合理選擇學習方式。

三、立足學生能力培養,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挑戰精神

教師要教育學生敢于破除對書本和教師的迷信,引導他們在不斷挑戰權威的過程中鍛煉自己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使他們意識到一切皆有可能,要勇于質疑,大膽想象,敢于創新。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挑戰精神呢?

首先,教師要從意識層面上引導學生敢于進行批判。從各國優秀科學家的實例可以看出,只有敢于挑戰權威,破除迷信,大膽質疑,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敢于提出自己全新的觀點看法,才能獲得創造性發現。比如我們可以嘗試更新課間操的組織形式和內容,改進跳遠這一項目中的身體姿勢等,只有把課堂教學與這些事例相結合,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

其次,教師要從自信心的樹立上引導學生勇于批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在遇到問題時,讓他們先自己進行思考,然后再在同學之間展開考討論,并在這個辯論思考的過程中實現思維能力的提高,更深刻地理解知識。隨著同學們技能差異的不斷縮小,參與挑戰的學生更容易取得成功,并樹立更強的信心。

最后,教師要鍛煉學生有勇氣去大膽批判。韓愈曾經說過,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老師可以有意為學生創造一些進行批判的機會,比如在講課時,把一些很簡單的問題故意講錯,對那些發現并提出錯誤的學生做出表揚;做動作示范時故意演示錯,對那些發現問題的學生做出表揚;在學習一些重、難點問題時,先給出一個觀點,然后鼓勵學生進行補充或者提出不同意見。學生在向老師挑戰時,受自身知識水平和能力的影響,有時候提出的問題可能是錯誤的,這時教師要注意首先對他們敢于挑戰的勇氣給予表揚,然后再引導他們如何正確質疑,以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之,學生要具備過人的膽識才敢于挑戰老師的權威,教師要合理運用教材,用批判的眼光去研究教材,科學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

當然,在具體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僅僅是本文所論述的幾點,俗話說“教無定法、教學得法”,還需要我們廣大體育老師在今后的高中體育教學中,進一步研究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靈活合理的采取教學方法和手段,讓高中生在體育教學中既得到鍛煉,又得到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強松.淺析新課程下的體育課教學及安全措施[J].吉林教育:現代校長,2007(11).

[2]申廣輝.試談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創新中學體育課教學[J].教師,2010(3).

[3]張景麗.談體育課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研,2010(9).

[4]戴成耀.對新課程下新體育的探討[J].成才之路,2010(25).

篇6

1.1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現代體育教學意識不足。

但是,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盡管相關人士與有關部門已經對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進行過多次論述與強調,我國的高職院校中的體育教學還是存在著思想觀念方面的不足。目前,我國高職業院校中的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與主要目標仍然是體現在學生要校期間,縮小了體育教學的時間與空間,也限制了體育教學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1.2教學模式陳舊,體育項目單一。

從我們的祖輩以來,在體育課上所接觸到的無非就是乒乓球、籃球、足球隊、羽毛球等,似乎學校的體育教學項目都從來沒有改變過。而隨著我國的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可以看出,陳舊的教學內容已經不再能夠滿足現代教學中對學生個性的培養要求,同時也不利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很難發揮出學生潛在的運動欲望與能力,限制了教學質量與學生體育能力的提高。

1.3教學目的與內容不科學。

從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來看,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應該遵循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發展理念,才能保證體育教學目標的圓滿實現,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干擾,使得我國職業院樣的體育教學再現了一些偏差。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具方面:一是過于強調專業技能的學習,忽視了基本的體育鍛煉及體育思想的培養;二是盲目強調體育鍛煉的進行,忽略了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及一些基本體育技巧的掌握。這兩方面種情況的出現都是因為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理論不完善,不能對學生的專業需要與體育鍛煉的基本要求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與把握,以致體育教學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不科學。

1.4體育教學班的班級結構設置不合理,教師專業結構比不均衡。

目前,普遍存在于我國職業院校體育教學中的問題就是教學班級多,但是專職的體育教師少。在進行實際的體育教學活動時,如果班級學生人數過多,必然會增加老師的教學壓力,難免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影響正常教學內容的開展,教學目標難以實現,教學任務也無法完成。

1.5體育經費投入不足。

必要的經費投入是學校體育教學正常進行的保障,但我國目前的職業院校中,雖然學校規模與經費預算都在同比擴大,但對體育經費的投入比例卻無法同比進行。由于職業院校的發展特點,使得其不得不將有限的資源都投入到學校專業教學的設施中,對體育設施的投放自然就少,使得原本就非常落后、非常緊缺的體育場地、體育設施與體育器材等重要資源得不到保證,體育教學活動難以正常維持。

2職業院校體育教育的改革

2.1開發高職體育課程資源。

由于高職專業繁多,高職院校所處地域不同,在遵循《綱要》的基本要求下,從各高職院校學生的需求和當地與學校的課程資源出發,依據各職業院校的辦學思想、專業設置特點、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兼顧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開發設計多種可供學生選擇的體育課程。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開發、利用,教師不但要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學服務,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在社會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

2.3改革高職體育課程結構。

推進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關鍵是調整課程結構,建立具有職業特色、適應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高職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應依據高職體育教育的兩大屬性(健康屬性和職業屬性)與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要求,與其相對的課程結構是第一學年開設體育選項課(一學年上、下兩個學期選擇兩項體育項目),不分系別、班級,合班上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體育基礎等情況,自主選擇運動項目;第二學年開設職業體能課,按原班級上課,結合本專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身體素質。

2.4優化高職體育教學內容,力求課程內容貼近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

(1)充實體育基礎理論教學內容,傳授各類職業性疾病癥狀與預防措施、健康保健知識和鍛煉身體的方法等,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文化素養,提高學生自我保健及自我鍛煉的能力。(2)選項課,應安排競技運動中文化含量高、健身價值大、娛樂性強的項目,使學生畢業后能把在校培養的體育能力和技能帶到社會和生活中去。(3)職業體能課,應選擇與職業相關的體育運動項目和身體素質內容。

2.5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體育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學方法要講究多樣化,提倡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不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練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自學、自練能力。

2.6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新的評價體系。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成績評定偏重于技術考試,為了使評價方式對學生既公平又能凸顯職業教育的特點,還應改革體育成績的考核方法。學生的體育成績從理論知識、身體素質、運動技術、學習態度(包括創新能力)、出勤情況(包括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出勤情況)五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核,身體素質和技術考核并重(身體素質30%、運動技術30%、理論知識10%、學習態度15%、出勤15%)。

3結論

篇7

關鍵詞:高校;健康體育

1. 時代的發展與教育改革的需要

隨著中國加入WTO,體育教育不但要符合中國特色,同時,也應適應世界體育教育發展潮流。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體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過程中,努力構建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較為科學的體育健康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已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學校體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2. 創建健康體育課程體系的思路

2.1樹立全面育人觀。大學體育健康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傳授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發展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而且還要為國家培養適應新世紀的具有競爭意識的全面發展人才。在選擇教學內容,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標準等等,都應從全面育人的觀念出發,以取得全方位的高校體育教學效果。

2.2教育思想以健康第一為指導。現代健康觀立足于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三維空間,“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適應社會良好的總稱。”這定義,不僅對體育課程的目標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健康體育所強調的就是對健康認知的全方位理念下,去審視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效果。也可以說一切的體育教育手段和措施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關鍵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健康的形式和培養。

2.3 樹立主動體育觀。樹立主動體育的教學概念,就是要在體育教學中既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要加強教師對學生在學習中的指導,又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鍛煉身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自練和互評的體育鍛煉實踐中,養成經常體育鍛煉的習慣。

2.4教材觀的更新。傳統的體育教材僅僅限于體育課教材,而高校體育組織形式和基本途徑是由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等多方面來體現。教材的制定應考慮現代化、健康化、理論化、結構化、多樣化、趣味化、教材內容應含有諸多層次、知識層次、能力層次、情感層次、教學思想和方法層次。

3. 高校健康課程體系的構想

3.1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材向科學化、生活化的調整。根據各高校的專業特色,以終身教育為主線,以終身受益為出發點,真正體現健康意識的培養、體育能力的提高、體育習慣的養成。增強健身教材、健康教材、立意于健康改造競技體育教材,使競技運動項目教材化,教材內容上要轉向符合學生特點的生活體育、娛樂體既讓學生體驗體育的樂趣,又使學生掌握適度閑暇體育的生活方式、體育的手段與方法。為此,我們認為體育課程教材體系構建應體現出健康性、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實踐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鮮明特征和“樂、新、恒”的要求。

3.1.1體育課程的設置形式。課程門類的具體設置要“厚基礎、重實踐”最大限度地實現課程綜合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職業取向,考慮到我校的師資、體育設施等條件還沒有完全達到體育俱樂部制的要求,為些,我們選擇了主副項制教學體系,讓學生選其一作為主項,同時配多個副項的課程組合。根據時展及學生的需要,體育課程設置形式為:改現在的一年級普修課、二年級專項課,為一、二年級主、副項制選項課形式(必修),三、四年級為公選課(選修)以選修課的新穎來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技能。一、二年級1-4學期共126學時,計4學分或8學分為必修;三、四年級30學時,計1學分或2學分為選修課形式,規定在第5-8學期中選修,一旦選定必須完成規定學分。

3.1.2體育課程教材的設置。教材是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它直接關系到對人才的培養。教材內容的總體要求是:緊扣學科教學目標,吸收舊教材長處,注重打好基礎、提高素質、發展個性,培養能力;對現行教材中繁瑣重復、偏高、偏難、偏全的內容,作適當的刪、減、降,求得整體上的“高、新、精、活”,以國外經驗為借鑒,揚長避短,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素質為核心,重點增強體質,突出本校特色,深受學生喜愛的教材項目。

3.2教學方法與手段向個性化、多樣化變更。學生作為一個群體,是由不同的個體構成的,學生個體的多樣性乃是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性的反映,而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否依據了學生個體的多樣性,則是衡量體育教學是否遵循了內在規律的尺度之一,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的起點,進步程度等均有不同,解決不同的問題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充分體現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個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因人施教”,因人而異、區別對待、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在強調“因人施教”的同時,不能因之而忽視“因材施教”——因“材”而異,有的放矢、各具其法、各顯其能。就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畢竟是班級授課制與“因人施教”有一定的內在矛盾性,“因材施教”可促使教法出現分項而立的專一性,促使籠統的教學內容發生結構分化與過程重組,使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要求,教學評價標準。“因人施教”與“因材施教”的互動狀態呈現教法與手段的個性化與多樣化。

4. 結論

高校健康體育課程體系的創建,符合時展的要求及廣大學生的需要,它超越了單一學科的范疇,建立了身、心社會、整體健康為目標餓課程結構,橫跨體育、生理、心理、保健、衛生、社會、營養等諸多學科,涉及了操作、認識、情感、行為等領域,兼容基礎性和實用性,充分體現了跨學科的綜合性。更有利于每個學生健康意識的體育、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有效地保證了“健康第一”的思想的落實。 該課程體系的具體量化指標如:各教材的時數分配,時間安排,各項考核標準規定等,尚需我們進一步研制與實驗,不斷克服缺點和不利因素,總結推廣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8

1.1學科視角下的微型課程

1960年,美國依阿華大學附屬學校首創“微型課程”,英文為“Minicourse”,由單詞“mini“和“course”組成,雖然“mini”表示微小的意思,但是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微型課程在美國的課程發展方面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這一概念20世紀70年代已出現在美國教育文獻中。當時對于微型課程的定義:以教師和學生為基礎,側重于深度的短期選修課程[1]。美國所創造的這種“微型課程”是基于學科視角下所展開的,它可以進一步理解為,一門教學課程,以內容為出發點,分解成或相對獨立、或相對完整的單元群。各單元分別以一個中心內容或專門主題為重點。[2]

1.2計算機信息技術視角下的微型課程

在新加坡的課程發展中,由于教師對于課程資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這些課程資源既要與信息技術相關,又要適合學校的課程要求。商業化的資源無法滿足這些要求。所以教育部門開發屬于自己的資源這一行為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這些資源需要按照學科領域進行分類。[3]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基于信息技術視角對學科教育進行規劃,啟動了微型課程實施計劃,對微型課程的概念進行了拓展。對其概念及范圍進行了詳細闡述。它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采用涉及多門課程小容量教學單元,教授特定內容的教學材料。其具體形式多樣化,有教學活動,有模擬游戲,有問題解決活動及教師演示材料等等。[3]此計劃的目的在于,通過已掌握微型課程開發技能的教師的課程教授,可以使學生自發地去學習,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熱情。教師可以采用多種使學生感覺真實的教課形式,只要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效益。[4]

1.3校本課程視角下的微型課程

2001年,我國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新課程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三級管理體制。由此,學校開始享有自主開發課程的權力,經過學校的不斷開發,校本課程開發深化到了作為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各個科目教學之中,從而開創了校本微型課程開發領域,逐步創建了微型課程開發的校本模式。[5]這里的微型課程實質上就是校本課程的一種獨特形式,它是由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需求,所進行的短時間(從一節課到半天不等)班級性校本課程開發的活動。[6]

2微型課程的特點

研究微型課程在體育課程設計方面的可能應用,需要對微型課程的外延特點進行說明,依據微型課程的自身特點,為找出微型課程這一模式與體育課程設計的契合點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微型課程在實施過程中的特點可以從“短、小、精、活”四個方面進行論述。短是指時間短。微型課程屬于短期課程,與語文、數學、英語等這些長期課程相對應。微型課程課程持續時間較短,少則一、兩個課時,甚至是10多分鐘,長則一兩個月,時間短、見效快。小是指規模小。微型課程也稱作單題課程、組件課程。它往往以專題的形式呈現出來,規模小,主體明確集中鮮明,往往就一個小的知識點進行延伸,選材范圍廣,針對性較強。精是指內容精煉。由于課程時間較短,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實用性較強的內容來實現課程的目標,但有時由于素材的數量龐大,就需要對素材進行“深加工”,提取精煉的內容,將最精煉的內容呈現給學生。活是指實施靈活、內容鮮活。其一,實施靈活。長期性的課程,如語文、數學等,對于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非常重視,所以,在編排上,經常是后續的知識以前面的知識為基礎,串聯起來。其二,內容鮮活。微型課程主要是以學生真實的生活環境為材料,互相交流看法。如社會熱點問題、班級生活、學生思想觀念出現的新問題等等。[7]

3體育課程的特殊性

體育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它具有自身獨特的性質,只有明確體育課程的特殊性,才能“對癥下藥、因地制宜”,更好的與微型課程這一課程模式相結合。對于體育課程的特點,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不同,毛振明認為體育課程有四大特點,即體育課程是運動認知性課程、生活教育課程、情意性課程和綜合性課程。運動認知性課程,人的認知可分為概念認知、感覺認知和運動認知。概念認知主要是通過語言而形成的認知,例如人們對“體育”這一概念的認知,就是以身體運動為主要手段,促進身心發展的文化活動,通過語言來描述體育是什么。感覺認知是人通過感官系統而形成的認知。生活教育課程,不是為學生將來從事某一專業或職業直接提供認知基礎的,主要是為了學生能快樂、健康、幸福的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體驗情感、增強意志力服務的。情意性課程,體育課程作為一門認知性課程,掌握運動技能的運動認知的過程中,會涉及到與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發展,尤其是在培養人的意志品質方面,體育課程起到了其它課程所無法替代的作用。綜合性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課程呈現綜合性的趨勢,不僅涉及體育、生理衛生、健康環境、娛樂等領域的理論與方法方面的內容,還涉及身體發展、人際關系、運動技能、技巧等實際活動方面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綜合性。

4微型課程在體育課程設計中的應用

基于如今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困境,依據微型課程的內涵和特點,這種時間短,規模小,形式靈活,內容精煉、靈活的課程體系結構可以在體育課程設計工程中加以應用。我國之所以在中小學、高中一直到大學開設體育課程,其目的就是增進學生的健康,圍繞“健康第一”的標準設計體育課程、實施體育課程、評價體育課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自愿參與到體育課程中的興趣,并在體育課程中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愉悅身心,并且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可以將微型課程這一課程模式應用到體育課程設計中。下面將基于校本課程的視角下來分析微型課程在體育課程設計中的可能應用。在體育課程設計過程中,學校應基于自身資源和外部資源的基礎下設計體育課程。如學校計算機信息設施較為完備,錄像回放系統的開發應用(可借鑒NBA賽事直播的動作回放系統),學生通過從事球類活動,錄像系統在短時間錄制下來,并自動生成視頻,并配以背景音樂,學生可以直觀看清自己在運動過程中的情感、動作表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體育課程設計中,根據所任教班級學生的興趣,師生共同設計體育課程的內容。通過民主投票的方式選出班級中絕大多數人喜歡的體育運動,老師與同學共同設計體育課程的各個環節,學生擔任“體育課程的設計師”,體育老師作為其引導輔助,就某一體育運動展開深層次的擴展學習,包括某一運動項目的發展史,這一項目的明星以及他們的技術特點、你喜歡的技術等,拓展一些最新的相關信息。

5結語

篇9

【論文摘 要】本文首先論述體育課程與大學生素質發展的關系,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后,文章經過探討,對高校體育在大學生素質發展中的影響進行了一定的分析。本文擬通過對高校體育在大學生素質形成中的作用進行探討,旨在豐富大學體育課堂的教學目的,發揮體育課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重更多的作用。

一﹑引言

一般認為,大學生的素質應該包括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品格素質和身體素質四大方面,其中還有一些具體的分類。其中,身體素質是物質基礎,科學文化素質是核心,心理品格素質是關鍵,政治思想素質是主導。因此,新時期的高校體育課堂的教學目的首先教會學生通過增強健康的能力,形成增進健康的意識和習慣。另外,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還需要以“育人”為最高目標,以“素質體育教育”為主線,把體育課堂之中融入大學生整體素養的發展理念,認真履行社會需要與學生主體需要、增強體質與終身受益緊密結合,推進體育改革。

二﹑高校體育對大學生身體素質形成的影響

身體素質,通常指的是人體肌肉活動的基本能力,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綜合反映。將健康放在第一位是目前高校體育教育觀念的重要轉變[1]。目前,我國的大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不好,調查顯示,從1985年到2005年,幾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都顯示,我國的大學生身體素質在下降,本次調查再次告訴我們,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緩慢下降。尤其在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19至22歲年齡組的大學生除坐位體前屈指標外,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明顯下降[2]。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因此身體素質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勞動、體育鍛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也因為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因此,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始終都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目的。體育課是學生提高身體素質與豐富學生綜合素養的最佳機會之一,體育課程在人身體素質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們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大學的體育課堂,培養學生們良好的身體素質及健康水平。體育課程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是全方位的,比如長跑可以訓練學生的耐力素質、籃球可以訓練學生的身體協調素質及力量素質、健美操可以訓練學生的柔韌性等,我們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體育課程,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選擇適合他們自己身體狀況、體育知識背景的體育項目,對于發展他們合理的體育素質具有非常有利的作用。

三﹑高校體育對大學生道德素質形成的影響

道德素質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包含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大學生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且是業務知識形成,認識社會的重要時期。在體育運動中不斷產生和積淀的規范大學生行為和思想的體育文化是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和靈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提高社會文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體育課的教學工作中,要認真地鉆研教材,挖掘其道德素質教育因素,有機地結合貫穿體育教學之中。比如公平、公正競爭的體育精神,因為體育運動中最講法制,不論資歷;最講務實,不圖虛妄[3]。這就要求每位學生都盡應當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競爭,特別是一些直接對抗性的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等,從而漸漸增強了學生們的競爭意識和頑強毅力,并且形成不徇私情、實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質。

四﹑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品格素質形成的影響

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以自然素質為基礎,在后天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步發生、發展起來的。心理素質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利用體育課程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需要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動之以情,以發自內心之情去講述體育史上一些可歌可泣的事件和人物,給學生以愛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貴于真,教師充沛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會感染學生。比如,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4]。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具備了良好的心理耐受素質。

五﹑結語

體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素質教學課程之一,這門課程的開展除了使學生學習基本體育技能外,還可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敢堅韌的良好品質,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體育課程對大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人文素質、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等很多方面的素養。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進一步發揮體育課程在大學生素質形成中的作用,豐富大學體育課堂的教學目的,發揮體育課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重更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付偉平. 論高校健康體育觀的樹立與終身體育[J]. 教育與職業,2010(2).

[2]生活散漫無規律. 大學生身體素質亮“黃牌” [EB].

篇10

 

關鍵詞:高校體育 大學生素質發展 形成 影響 

一﹑引言 

一般認為,大學生的素質應該包括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品格素質和身體素質四大方面,其中還有一些具體的分類。其中,身體素質是物質基礎,科學文化素質是核心,心理品格素質是關鍵,政治思想素質是主導。因此,新時期的高校體育課堂的教學目的首先教會學生通過增強健康的能力,形成增進健康的意識和習慣。另外,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還需要以“育人”為最高目標,以“素質體育教育”為主線,把體育課堂之中融入大學生整體素養的發展理念,認真履行社會需要與學生主體需要、增強體質與終身受益緊密結合,推進體育改革。 

二﹑高校體育對大學生身體素質形成的影響 

身體素質,通常指的是人體肌肉活動的基本能力,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綜合反映。將健康放在第一位是目前高校體育教育觀念的重要轉變[1]。目前,我國的大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不好,調查顯示,從1985年到2005年,幾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都顯示,我國的大學生身體素質在下降,本次調查再次告訴我們,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緩慢下降。尤其在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19至22歲年齡組的大學生除坐位體前屈指標外,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明顯下降[2]。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因此身體素質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勞動、體育鍛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也因為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因此,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始終都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目的。體育課是學生提高身體素質與豐富學生綜合素養的最佳機會之一,體育課程在人身體素質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們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大學的體育課堂,培養學生們良好的身體素質及健康水平。體育課程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是全方位的,比如長跑可以訓練學生的耐力素質、籃球可以訓練學生的身體協調素質及力量素質、健美操可以訓練學生的柔韌性等,我們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體育課程,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選擇適合他們自己身體狀況、體育知識背景的體育項目,對于發展他們合理的體育素質具有非常有利的作用。

三﹑高校體育對大學生道德素質形成的影響 

道德素質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包含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大學生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且是業務知識形成,認識社會的重要時期。在體育運動中不斷產生和積淀的規范大學生行為和思想的體育文化是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和靈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提高社會文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體育課的教學工作中,要認真地鉆研教材,挖掘其道德素質教育因素,有機地結合貫穿體育教學之中。比如公平、公正競爭的體育精神,因為體育運動中最講法制,不論資歷;最講務實,不圖虛妄[3]。這就要求每位學生都盡應當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競爭,特別是一些直接對抗性的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等,從而漸漸增強了學生們的競爭意識和頑強毅力,并且形成不徇私情、實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質。 

四﹑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品格素質形成的影響 

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以自然素質為基礎,在后天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步發生、發展起來的。心理素質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利用體育課程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需要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動之以情,以發自內心之情去講述體育史上一些可歌可泣的事件和人物,給學生以愛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貴于真,教師充沛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會感染學生。比如,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4]。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具備了良好的心理耐受素質。 

五﹑結語 

體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素質教學課程之一,這門課程的開展除了使學生學習基本體育技能外,還可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敢堅韌的良好品質,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體育課程對大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人文素質、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等很多方面的素養。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進一步發揮體育課程在大學生素質形成中的作用,豐富大學體育

課堂的教學目的,發揮體育課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重更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付偉平. 論高校健康體育觀的樹立與終身體育[j]. 教育與職業,2010(2). 

[2]生活散漫無規律. 大學生身體素質亮“黃牌” [eb]. 

[3]論體育文化對提升人道德素質的作用[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