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學科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30 17:30: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美術學科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導入 多媒體使用
一、問診課堂,在反思中歷練
為了上好一節課,教師都會挖空心思去設計一個比較滿意的教案。教師們都會關注教學內容的深入挖掘,設計安排許多教學環節,突出教學設計的層次,但也因為這樣,往往會過于注重課堂的廣度而忽略了其深度,從而使課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在設計和執教低年級《大魚和小魚》一課中,也出現了這種現象。
1、華而無實,全而不深
案例1:《大魚和小魚》一課中,我采用謎語導入課題,通過觀看動畫片《海底總動員》創設情境,讓學生觀察大魚和小魚的真實畫面,欣賞形狀各異的魚。為了凸顯重點,在畫魚之前我設計了"大小對比"這一環節,讓學生在籃子里挑選出"魚"在同一畫面中進行擺放,然后做大小對比。這一小環節就花了兩至三分鐘。
反思1:其實"大和小"這個問題是淺顯易懂的,若當時在出示課題時,將"嘉賓"尼莫和尼莫爸爸直接設計在課題板書展示中,對學生拋出問題:這兩條魚中,誰是爸爸?誰是兒子呢?學生馬上能回答上來:大魚是爸爸,小魚是兒子。重點很快突破了。但當時為了讓教學設計顯得流暢遞進,略帶表演性的展示了這一"突破重點"的環節。其實這算是一種"怪現象",原因在于"目標的轉移"——從課堂原本是為學生服務的過程轉移到課堂教學變成為老師自己展示教學的服務。教師在備課中羅列各種好的教學環節,以期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而導致了課堂流于形式。
2、輕走無痕,缺少靈動
案例2:在賞魚環節,通過欣賞引導學生歸納出魚的基本形狀和各類花紋。在觀看的過程中,我示意學生邊看視頻邊回答我的問題:"這條魚是什么形狀呢?""身上的花紋像什么?"等,為了順利地"過關",我還用手在空中畫出圖形,間接的提示學生。有一個學生的回答是:"這條魚像一個愛心!",我當時準備歸納總結的板書是:圓形、三角形、方形,沒想到學生給出這樣一個充滿想象的答案,可當時我急需的是學生能直接給出我所要的答案,聽到這個"愛心型"的時候,我只是匆忙地脫口而出:"你真棒!請坐下!"。
反思2:回憶當時提問的情況,我對學生的回答沒有考慮進一步地做說明和引導:"你觀察得真仔細!我們可以把愛心型歸納在三角形的范圍里面。",同時還可以糾正她所說的那一句話應該完整的改為:"這條魚的形狀像一個愛心!"。課堂教學問題的預設與生成是一幅色彩繽紛的畫面,隨時都會有不經意的筆觸帶來新的驚喜發現。然而教師如果按部就班的順著自己的教案走下去,不能夠敏銳地抓住課堂的動態生成,以及及時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和閃現出教學機智,這樣的課堂難免會因缺乏靈光而死氣沉沉。
3、功敗垂成,走馬觀花
案例3:《大魚和小魚》的教學環節包括:猜魚——賞魚、析魚——畫魚、做魚——評魚、說魚——演魚,最后滲透環保教育。整個課程看上去很緊湊,層層遞進。為了提高課堂作業速度,要求學生采用黑頭筆直接作畫。即使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幾個環節下來,我感覺學生繪畫制作的時間會稍微緊張。當學生在繪畫時,我仍然擔心學生因完成不了而使課堂效果不盡人意,所以在指導過程中不時地催促學生:快點、快點。于是還沒有完成的學生在老師急躁的態度中不禁加快了畫畫速度,手中的畫筆多少也帶點草率,寥寥幾筆就勾勒完魚的花紋。
反思3:我在設計《大魚和小魚》一課中,按照預先設計的環節,不厭其煩地在三個班級進行講和練,從中將各個環節進行修改,把問題琢磨透,在反復地試驗中由一般課逐步過渡到成熟課,目的是為了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然而看著學生在匆忙中完成的作品,有的魚的前半部分的花紋不管是線條還是布局,都較為豐富,但后面部分卻完成得有點潦草。我問自己:達到我預期要的教學效果了嗎?學生的作業還未完成就被老師急急忙忙的貼上展示臺,讓學生產生"走馬觀花"的感覺,如若這樣長期下去,是否助長了學生草率急躁的心態和行為習慣?
二、提升意識,在歷練中成熟
針對以上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學現象,我在準備低年級《恐龍回來了》這節課時,從課題的導入,問題預設、教學環節的生成,多媒體的運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布置和落實等,各方面工作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改進,在前車之鑒的基礎上進行周密的安排。教學的思路清晰了,課堂的呈現也就顯得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在上這節課時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1、巧用媒體,還原課堂高效簡約的本色
做法:《恐龍回來了》一課的導入環節是由《恐龍世界》里面的幾個小片段剪輯湊成一個小故事,剛播放課件,學生立即被壯觀的畫面吸引住了,隨之兩只恐龍爭搶一枚恐龍蛋,恐龍蛋在突然消失了,頓時將課堂氣氛推向一個。在導入課題后,由"藍貓"主持,讓學生分小組進行知識競答,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觀察和欣賞視頻。
效果:在整個觀看的過程中學生非常認真。顯然,學生對于壯觀的畫面和新穎的的競賽環節很喜歡。課堂上圖、文、聲、形并茂的多媒體演示拉近了時空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很好地開發。此時的課堂也變得簡約而高效。
篇2
一是在美術課中滲透音樂
根據小學生好動、愛唱、愛畫的特點,借助多種教學手段,把美術教學與音樂和諧地融為一體,以達到活躍氣氛、愉悅身心、陶冶情操、誘感、開發智力的教學目的。為了更好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和創造性的發展,在美術課中相應地采用音樂教育,將更好地輔助教學,音樂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作用,能調動人的情緒反應。例如:我在上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四季的色彩》這一課時,就將音樂融入美術課堂。首先,我先請學生欣賞幾個音樂的片段:有抒情平緩的輕音樂、有高昂激蕩的詠嘆調、有氣勢澎湃的交響樂、有輕松愉悅的民間小調。隨著一曲曲音樂的交替與變換,我發現學生的情緒也隨著音樂的不斷變化。表情豐富,愉悅、驚喜、陶醉、興奮等等,給了同學們一種真實的感受。以此作為《四季的色彩》這一課的導入,學生們表現十分出色,初步鍛煉了學生對“感覺”這一抽象概念表現的嘗試,在教學中把音樂請進教室,以優美的音樂伴隨美術作品的優美意境、美的形象感染學生,調動學生追求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激情,提高學習興趣,愉悅學生的心理,提高了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通過與音樂的融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抒情和創作欲望,讓學生真正體驗上美術課的樂趣。
二是在美術課中滲透文學
美術通過視覺藝術去傳播文化思想,文學則利用文字,兩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現手法不同而己。在美術課中,利用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優美的語言與畫結合,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是大家仿佛身臨其境,帶著作品意境的整體印象,產生聯想,由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例如:我在教《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誦讀兒歌,理解歌意。啟發學生根據歌詞展開想象: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弟弟睡著了,給他留一個。學生猶如置身于草坪上的一棵棵果樹下,開開心心,排隊坐著吃果子,小弟弟玩累了,酣睡在旁邊,留一個等他睡醒了再給他吃,一幅優美的圖畫己經在腦海里浮現。一首兒歌,一片深情,小作者已經是胸有成竹了,這就是文學藝術與美術的完美結合。通過對兒歌的誦讀和理解,提高美術課的文化韻味,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鑒賞能力,體現了美術課的文化性。
三是在美術課中滲透思想教育
美術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和繪畫技能,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進行品德教育,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結合社會生活實際,把思想教育寓于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中,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良好的品德和愛中主義情操。與此同時,美育要針對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在絢麗多彩的風景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產生熱愛生活,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在描繪壯美山河、故鄉一草一木中培養起愛國主義情感,在欣賞優秀的革命歷史雕塑、繪畫中,樹立遠大的革命理想。如第九冊《中國現代雕塑作品》的《艱苦歲月》銅雕作品中。從一老一少兩位戰士相偎依,他們襤褸的衣服、短褲、赤腳和瘦骨嶙峋的軀體上,可以看出作品表現的是艱苦的戰爭歲月里革命戰士的深情厚意和洋溢著強烈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通過藝術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豐富,心靈美好,品格高尚,使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也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學習生活態度,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為學生的以后發展奠基礎。
四是在美術課中滲透歷史
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是人的基本的素養之一,也是學習間接經驗的較好方法。在美術課中把歷史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的意識,增強美術學科的知識性。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乘上大船游世界》一課的教學,雖然這一課的要求只要教會學生描繪船只就可以了,但在備課中我把船的發展史也融入教學之中,通過多媒體電腦展現船的發展歷史:從小木船、竹排、到帆船、輪船、氣墊船等,把學生帶入到船的世界之中,在各種船只出現的畫面中,我們一邊欣賞,一邊了解船的不同造型,學生們不斷學會了畫船,而且了解了有關船只的簡單的歷史知識,提高了美術課的文化含量。
五是在美術課中滲透自然科學
篇3
關鍵詞: 校本課程研究 手工剪紙 小學美術
手工制作即自己動手做,手工是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簡單工具,對材料進行加工的一種造型活動。手工制作種類又分為紙工、泥工、布藝、繩結和廢品再利用等,立體剪紙是手工制作的一種。隨著剪紙藝術發展和創新,立體剪紙以一種嶄新姿態出現。立體剪紙形式新穎,突破傳統片面剪紙的局限,制作出來的剪紙富有立體感,趣味十足。
課題組實施的“小學美術手工剪紙創作”校本課程研究的核心是將美術與學科相互融合,不僅是單純地培養學生簡單的動手能力,學會剪紙這項技能,更是讓學生將美術帶入自己的生活世界,感知美術與生活無處不在,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形象思維能力,激發創造力。
一、組織手工剪紙創作校本課程研究的重要意義
1.手工剪紙創作是一種創新性實踐活動
手工剪紙創作是一種創新性實踐活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主要依靠手工技能進行制作,需要制作者親自投入到制作活動中。手工剪紙創作具有豐富的創新因素,既是手與眼協同活動,借此對現實生活世界進行動態感知的過程,又是手與腦配合工作,把外在活動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方式。
2.手工剪紙創作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手工剪紙創作之前都需要整體安排,包括工具準備、材料數量、作業制作大小、材料利用等,要求學生提前做好計劃和安排,以便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為保證制作過程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特別是立體手工制作,需要發揮學生的三維空間立體造型設想,充分發揮學生大膽想象和多變思維方式,探索出與眾不同的設計。這一制作過程將有助于學生空間想象力構建和完善。
3.手工剪紙創作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手工剪紙創作制品的完成,在造型、結構、用色、組合等方面都運用了美的原理和法則。學生在這一制作過程中不僅進行實踐操作,更重要的是體驗創作過程中的愉悅之情,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提高。
二、手工剪紙創作校本美術課程的有效實施
1.手工剪紙創作教學的主要方法
根據“小學美術手工剪紙創作”課程設置主題和內容特點,主要采用情境預設法、探討分工法和互助合作法三種方法,突出“樂學美術手工剪紙創作”的特色。
(1)情境預設法
教師根據選定的主題內容,通過各種趣味的預設情境導入內容,如講授時運用靈活多樣的導入形式,諸如直觀、啟發、刺激、設疑、新穎、趣味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調動學生不同的感覺器官,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激活學生思維,與老師共同分享故事內容,了解故事內容和對主題進行簡要分析,引導學生對角色和場景布局有所認識,如何為故事配上完整的畫面,再現故事情境。
(2)討論分工法
根據故事情境,大家討論后在老師指導下全班分組(每組4~5名),并選派小組長,由小組長對選擇的主題故事進行任務的協調分工,對教師巡視指導。
(3)互助合作法
教師根據小組的分配角色,首先指導學生觀摩視頻或教師動手制作的過程,掌握各種角色、場景和道具的基本制作方法,教師事先對具體要求和操作技法加以說明,然后對各小組成員根據自己分配的任務進行分別指導。
2.手工剪紙創作教學的基本模式
在“小學美術手工剪紙創作”課程實施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種教學模式。
(1)“欣賞童話―解密童話―制作童話―展示童話”
這一環節主要是以視覺形象為主體的導入,重在通過學生欣賞和觀看優美的剪紙作品產生興趣和好奇,進而教師引導學生解密作品的制作過程,發揮學生的動手積極性。具體操作環節是:①欣賞童話。教師通過搜集優秀剪紙作品,以視頻圖片或照片形式呈現給學生。②解密童話。教師選定其中一個主題內容解密作品的制作過程。操作方式靈活,教師可現場操作,也可下載視頻觀看操作步驟。③制作童話。教師指導學生分工制作。④展示童話。各小組展示并匯報成果,其他小組可點評。匯報形式靈活多樣,根據課堂時間安排,采用集體匯報、個人匯報、成立專家小組點評等形式。
(2)“走進童話―探秘童話―呈現童話―制作童話”
學生天生對聲音具有強烈的敏感和好奇,不同形式聽覺形象的導入課程,有助于開發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和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①走進童話。教師通過不同主題的童話內容,采用不同形式引導學生感受童話。如利用兒歌、講故事、聽聲音、猜謎語等方法讓學生走進童話故事。②探秘童話。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童話故事內容探尋故事情節。③呈現童話。教師根據故事情節呈現完整的童話故事。④制作童話。教師指導學生將故事情節再現真實,共同制作童話故事。
(3)“扮演童話―分享童話―實現童話―制作童話”
篇4
一、以基礎素描教學為主、培養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和技能
在素描作品中。整體感是產生美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聯系各種有機關系的關鍵。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技法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整體地觀察和表現物象,同時要把培養學生的整體感作為素描基礎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高職院校美術專業教學中。如何來使學生的素描整體感提高呢?
1、學會整體觀察
法國畫家德加曾經說過:“素描畫的不是形體,而是對形體的觀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觀察方法的問題。要從物象全局著眼,首先看全貌,然后看其主要部分。其次才是看局部細節,始終不能忘記或脫離其整體。整體的觀察,就要取其大體的形態動勢,確定主要的形體形狀。觀察時,視線不能總看著一個地方,要暫時省略掉細節,觀察前后大小的比例關系,統籌地去看。學生只有通過整體觀察,才能讓復雜的東西在畫面上變成一個有機體。所以這種觀察包括構圖時上下左右的布局,明暗中的強弱對比。當可以很熟練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的時候,嫻熟的繪畫技法才能最終派上用場。
2、培養整體美感
素描整體美的培養使學生觀察能力得到強化的同時,也使其獲得豐富多彩的審美體驗。素描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藝術思維的想法和如何觀察事物的看法。離開了這兩點,素描練習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2.1 比較照顧全局。素描的整體感是指作畫過程中畫面的整體效果而言。一般來說,作畫時要求抓住大效果,可分四個步驟進行,即打形體結構與輪廓階段,上大體明暗階段。深入刻畫階段和調整完成階段。在作畫過程中切不可從上畫到下或從左畫到右,這是初學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其實,素描就是比較、比較、再比較。比物體色調的深淺,比形體比例的大小,比透視關系的前與后、虛與實。根據這種比較畫出來的物象,才是客觀對象真實存在的一面。
2.2 針對細部刻畫。細部刻畫,是繪畫過程中繼構圖之后的又一個重要過程。細部刻畫,即通過認真觀察,相互對比,將各個靜物的每一個小的細節刻畫好。細部刻畫使作品更形象、生動,更具活力。
所以,在素描課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對整體美的塑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在素描寫生教學的開始階段就應及時給學生輸入整體思維方式的概念,并形象地加以解釋。在寫生訓練的過程中教授具體的整體方法和整體程序的同時,不斷強化整體意識,使學生通過整體方法的具體訓練和運用,在潛移默化中取得較高素描水平,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達到理想的目標。
二、以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可以說,沒有想象力就沒有藝術。美術教育是激發創造性和獲取創造性表現能力的手段之一,激勵、喚醒每一個學生潛在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會讓學生在創造的過程中對素描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素描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學會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后,筆者努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意識,在課堂教學的方式上再進行了一些嘗試。
第一,運用合理、科學、靈活、多樣的綜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智力潛能,啟迪創造智慧。例如。在素描技能教學訓練中,教師改變光源的方向、靜物的擺放位置以及寫生的視角等,使學生對物象作全方位的觀察、剖析,從中獲取直觀感受,以開拓原有的思維空間,達到對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觀察和理解。物體移位、組合教學法是打破傳統素描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嘗試。傳統的方法是擺好靜物的寫生,有著或多或少的被動因素。在教學中,我們采用隨意布置的一組石膏幾何模型靜物,要求學生在想象中對它們進行重新移位組合,運用構圖的形式規律,表達出一定的思想和情趣。學生根據思維中形成的有結構的意象,運用具體的方法進行表現,在線條的使用和明暗色調的設計上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情感,從而在這種具有藝術情趣的體驗中,能更好地保持學習素描的興趣。
第二,根據設計專業的特點。將設計意識與素描牢牢結合起來,不過多地追求對客觀實體的再現,而偏重于理性歸納的表現,嚴謹分析形成一種科學的邏輯性。通過設計素描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設計思維意識,培養具有歸納組織形體的能力。運用簡練概括的線條,快速捕捉物象的外部形體關系與空間關系,是學生將來進行室內設計和平面創意所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基本功。在寫生中通過自我感受表現的追求,探索富有創造性的自我表現技能,使素描基礎技能的學習與感悟視覺造型的精神意義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主觀精神感受力、視覺語言的理解力與表現力。在教學內容上,通過對素描創新教學新思考、素描基礎技能架構、視覺語言與形式基礎、素描限色創意表現四個部分,構筑素描與創意基礎培養的全新內容。
篇5
一、手工制作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地位
對于手工制作課程,我們一般都理解得比較簡單,總認為手工制作就是簡單的折紙而已。其實不然,折紙只是手工制作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手工制作課具有直觀性、形象性、靈活性等特點,它不僅符合少年兒童好動的天性,也蘊含著極為豐富的知識內涵和智慧。手工制作是開啟小學生心靈手巧的鑰匙,是引導小學生走向美術世界的重要一步。如果在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手工制作課程作為基礎的話,小學生學習其他美術課程就顯得比較吃力,他們學習美術課程的興趣也會大打折扣。有時候一張紙、一些絲線、一些魔法玉米等素材就能引導小孩子活靈活現地表達自己的興趣愛好,這些手工制作可能看起來比較簡單甚至幼稚,但由于其設計和組合都來自于孩子內心的智慧,是孩子對于美術的一種最直觀的表達,也是孩子將抽象或想象轉化為現實的重要途徑。因此,筆者認為手工制作是小學生接受美術教育的重要前提或關鍵步驟,小學美術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時開展必要的手工制作課程,從而為學生更好地接受美術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手工制作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手工制作是一種凝聚很多智慧和思想的創造活動。從選材到制作、到定型、再到修改,都充滿了作者豐富的創造性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高度融合,其在素質教育培養上的優勢是其他學科都無法替代的。由此,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重視手工制作課程,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馬克思曾說過,勞動不僅創造了美的自然界,美的生活和藝術,而且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加強對小學生的手工制作教育,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培養從小就懂得發現美、欣賞美、鑒別美、創造美的高素質公民的過程。
1.手工制作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強對美術的認知
手工制作的取材豐富便利,制作形式變化多端,更能化腐朽為神奇,因而能極大地調動小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興趣愛好。在進行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小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完成一件作品,更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和自信。通過手工制作,他們發現了進行美術教育的樂趣,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術陶冶情操的重要意義。由此,小學生也會改變對美術課的認識,進一步理解美術課對于自身成長的重要意義。
2.手工制作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觀察力
手工制作課不僅能提高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增強自身的想象力,也有助于提升學生探尋世界之美的觀察力。
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讓自己的想象任意馳騁,努力創作一件自己屬意的獨一無二的作品。由此小學生創作的過程也就是開發和豐富自己想象力的過程。想象力的形成和釋放有助于活躍學生的心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發展智力和創造力。教師在指導小學生進行手工制作的過程中,不應對學生的創造力給予過多干涉,應積極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根據自己的審美訴求,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同時,通過手工制作也有助于小學生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美給展現出來。其實小學生創作的過程也是將其眼中的世界展現出來的過程。因此,開設手工課程教學,可以引導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有心的人,這樣不僅提升小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也有利于培養小學生樂觀的心態。
三、手工制作有利于豐富美術教學形式,提升美術教學的實效性
手工制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且該課程沒有嚴格的條條框框的限制,大多數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創意在非常融洽的氛圍中進行交流和合作。所以手工制作在實現美術教育對象的普遍性、教學形式的豐富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手工制作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在一般的理論性課程教學中,只有少部分學生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而手工制作課程則給予了每個學生平等的展示自我的機會。每個學生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素材,開動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去進行有意義的創作。在手工制作課程中,每個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每個學生都平等地享有向別人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
其次,手工制作課程有利于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手工制作課程不是教給學生完成一件作品的技巧,而是讓學生體驗集體創作的氛圍、感受分享智慧的樂趣。因此,當小學生參與手工制作課程教學的時候,他們不僅可以快樂地分享自己的創意,而且可以在合作中凝聚智慧創作高質量的作品。
第三,手工制作課程有利于教師對美術教育進行創新和改革。手工制作課程和繪畫、書法等都是相通的,教師可以嘗試著把學生在手工制作中表現的創意轉移到繪畫、書法等美術教育中,努力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輕松快樂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開開心心學知識、快快樂樂分享智慧。
四、手工制作豐富了美術教育的范圍,有利于學生將美術和生活融為一體
美術起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可以說手工制作讓學生充分明白了美術和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手工制作課程中,無論是教學生進行創意折紙、陶藝、插花、剪紙等活動,都可以讓學生深切體會生活對于美術的影響和意義。
篇6
關鍵詞:農村;美術;作業評價;方式;創新
隨著課改所提出的“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評價”“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的要求后,許多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本文筆者結合對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作業評價的實踐,以及制作課型中采用多種方式對作業進行評價的有效嘗試作簡要介紹。
一、目前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作業評價環節的現狀分析
1.美術學科課堂教學中作業評價在課改前后的比較分析
傳統課堂:在評價的主客體關系上,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在評價指向上,局限于學生答案的正確性;在評價方法上,采用是非判斷法。美術學科主動有效課堂:其教學評價強調在評價的主客體關系上,體現在主客體關系多元化互動;在評價指向上,不僅關注答案準確性,更關注思維過程與情感態度;在評價方法上,追求科學(具體、明確)、藝術(欣賞、適度)、民主(平等、尊重)。
2.美術教師對課堂教學評估的要素缺乏完整的認識,因此在教學策略的制訂與實踐上缺乏有效性和針對性
例如,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在課堂上我們隨時可以看到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教學,這是值得提倡的事。但仔細觀察它的過程,你就會發現好多的合作學習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僅停留在形式上。教學過程無非是老師布置學習任務,學生a則在下面說個不停,然后報結果,學生說:“我是這樣認為的……我覺得應該是怎樣……”這與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又有多大區別?
3.美術課堂教學時間緊湊,教師對學生美術作業評價有時存在“虎頭蛇尾”的現象
因為如此,學生在作業評價環節就存在興趣度不高、學習習慣養成度不好等問題。如,在遇到離下課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教師僅對少數幾件作品匆匆點評幾句;即便時間充足,也是讓學生挑選自認為最滿意的作品并發表看法,而學生所發表的意見往往是“因為好看、漂亮”等。這樣一來,課堂作業評價就未能充分發揮評價的有效性,以致于學生學習美術的效果不佳;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習興趣下降,尤其是對美術本來就沒多大興趣的學生,最后連美術學習用具、材料也懶得準備了。究其原因,我認為,就是學生未能在課堂作業評價這一展示自己才藝的舞臺上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美術學習的樂趣。
二、目前農村小學美術制作課型中作業評價環節存在的問題
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其評價標準比其他學科要模糊得多,因此在目前的美術教學中,由于各種主客觀的原因,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農村小學美術制作課型中作業評價環節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師在小學美術制作課型中作業評價存在三大誤區
(1)主觀評價
教師始終高高在上,以成人的目光要求學生,常常抱著挑刺的點評來“數落”學生的美術作品,以畫得像不像或技法熟練不熟練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讓學生缺乏自信,易喪失持續學習的興趣。教師認為美術教學評價就是教師評價,課堂上,學生作業剛完成,教師便憑主觀意識給出一個等級評價,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案例一】:在一次教研活動中,一位見習老師課上,教學內容是剪貼畫《小貓釣魚》,老師很認真地在講臺上示范,底下一些學生則認真地照著老師剪貼。我起身看了看,幾乎每個學生都在照搬老師的范畫,只有一個學生剪貼得不同,只見她把小貓貼到了樹上,樹上還有一只小鳥,可見她是動了腦筋的,我正要為這個學生喝彩時,那位見習老師來到了她的身邊,皺眉低聲說:“誰讓你亂貼的?你的魚呢?”小女孩傷心地揉搓著自己的作品,顯得很委屈,老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課后,我問小女孩為什么想到這么貼,小女孩說:“老師,我的小貓貪玩,不好好釣魚,跑去抓鳥去了!”我驚呆了,多么好的創意啊!我告訴她:“你的作品很棒,因為和別人不一樣!”
由此可見,教師的這種主觀性評價,很可能會壓抑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長此以往會導致厭學情緒。
(2)傳統評價
教師常以傳統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畫面整潔、比例適當、涂色均勻為標準,忽視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表現力。同時評價形式單一,影響學生個性與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
(3)單一評價
教師除了只重視作業評價外,對學生每學期的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也采用簡單的“一畫定成績”的做法。即讓學生臨摹一幅畫,然后給出一個成績,未能很好地體現培養學生多方面素質的要求,忽視了美術作業評價的全面性。
2.教師在小學美術制作課型中作業評價形式的有效性待加強,缺乏設計
教師在小學美術制作課型中教學設計環節對作業評價在整個教學設計中的整體性考慮和設計得不夠。如,很多時候教師仍作為評價的主體,特別是在公開課上,教師擔心放手讓學生進行評價,達不到自己設想的目標,而由自己代為評價,或是想方設法將學生引導到自己的思路上來,完全忽略了學生的真實感受與想法,并沒有達到真正有效的評價。
3.教師在小學美術制作課型中作業評價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教師對制作課型中作業評價形式主要以自評、互評式為主,往往忽視了作品的展示環節,其情景性運用、趣味性運用不夠。如:同樣上制作課《魚兒游游》一課,教師A直接讓學生把制作好的小魚放講臺上,讓學生上臺互評一下,然后進行點評總結。教師B則在教室的中央搭建“魚池”,請學生把制作好的“魚”放到“池塘”中去,最后通過釣魚比賽這一游戲情節,看誰釣出最好的“魚”,這樣既評出了優秀作業,又檢閱了學生的評價能力。以上哪個評價形式的效果更好呢?答案肯定是后者。
三、開展小學美術制作課型中作業評價方式創新的方法與策略
小學美術制作課型中作業評價有多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優勢和局限,都有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學生發展的不同側面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對評價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師在小學美術制作課型中如何進行有效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課堂質態的良性循環,使課堂教學因有效評價而更高效精彩?筆者在小學美術制作課型的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幾種評價方式的嘗試。
1.鼓勵性評價,樹立學生的創作信心
課堂是學生成長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傳播知識、培養能力,更要傳遞人的情感、生命的脈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由此可見,無論什么樣的評價,都必須動情。教學中運用評價應以事實為依據,善用語言,激發學生長久的、內在的積極性,善于發現學生值得鼓勵的地方,避免不恰當的表揚,不能毫無依據地妄加評價。教師要遵循嚴謹審慎、實事求是的態度,針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評價,做到既不傷其自尊,又能指出不足,讓學生能揚長避短、發展特長、張揚個性。因此教師更多的是把評價活動當作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成功給予充分的欣賞和激勵,使學生在創造和體驗中建立學習信心。
當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想法時,要多用心聆聽學生的想法,對于想法新穎的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并啟發他們思考、嘗試用怎樣的表現形式最能將自己獨特的意境構思表現出來;當學生在自主參與、合作探究、操作技能、認識水平以及交流表達能力上有細微變化時,我會抓住其閃光點進行表揚,使其增強自信心,逐漸喜歡上美術。
2.延遲性評價,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由于學生的發展存在著差異,我們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再達到目標。為此可采用“延遲評價法”,即推遲對學生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
【案例二】:一次,我在上鄉土課程《扎染小手絹》時,我邀請學生一起欣賞我國偉大的民間藝術――“扎染”的藝術作品。通過欣賞,學生對“扎染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學習,讓學生體驗扎染神奇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愛護祖國的文化遺產,傳承祖國文化藝術的思想感情。
當我講完制作技能并示范完之后,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各個都躍躍欲試,都想自己親手制作一塊扎染小手絹。但在實際操作時,有幾個學生遇到了問題,其中有一個孩子讓我印象深刻,這個孩子平時動手能力較差,但學習態度相當好。他在扎染制作時,由于白布上的筷子沒有按照我的要求扎緊,等放進染料缸浸泡燒煮之后,他滿懷希望的打開,發現他想要得到的圖案失敗了,沒有得到他所設計的雙層五角星的圖案,他沮喪的想哭。對于他的作品我沒有立刻點評,而是先安慰他,然后請他說說自己的設計想法和失敗原因,之后他又跟我說了句悄悄話:“老師,我想再做一次,這次一定行!”我撫摸著他的腦袋說:“可以,你試試吧!”于是,他非常認真地重新設計了他的扎染作品,把之前疏忽的地方改正了,終于,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圖案――雙層五角星圖案。
我想,教師在課堂上如果過早地對學生的作品做終結性點評,很可能會扼殺學生的創新與發展思維的火花。我們要讓每個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馳騁想象、暢所欲言、相互啟發、集思廣益,以獲得更多、更美好的創作靈感,使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真正達到《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評價境界:帶動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3.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的行為優化
美術教學評價要以形成性評價和動態性評價為主,即不僅關注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行為和成長發展的過程,把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并給予多次評價機會,促進學生學習活動的深入和語言能力的形成。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細微的表情變化去分析評判。當個別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可觀察其他學生的反應:眉目舒展的,表明他認同此同學的觀點;搖頭否定的,表明他有異議;情緒激昂、躍躍欲試的表明他想要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當然,學生的情緒狀態的觀察、評價,只是評價中的一個視角。我們還可以觀察評價學生的參與方式是否多樣、參與的品質是否深刻、參與的效果是否良好,將素質教育融入課堂中來,融入學生學習行為中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小學美術制作課型中作業評價方式創新的成效與思考
經過兩年多來的教學實踐,本人在美術作業評價方式的創新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引領教師、學生、家長轉變評價觀念方面:通過上述多種評價方式所構建的評價體系使我們教師從過去單純關注學生的成績轉向既關心學生學習,又關心學生個性的發展上來;幫助學生了解自我,找到自我增長點,樹立不斷進取的信心;有助于家長關注子女各方面的深層發展,而不是單純著眼于學生的成績,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學生的素質和各方面的健康成長。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作業評價方式,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自己的點滴進步,建立自信,促進了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與此同時,本人對小學美術教學中作業評價方式的進一步研究,作了初步的思考:
1.提高評價主體的參與意識
我們要重視強化學生的評價意識,加強自評、互評的訓練,從教師示范、指導評價漸漸過渡到學生自覺點評、主動反思,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運行機制。
2.提高評價反饋的及時性
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必須給學生以及時的反饋,使學生能獲得有效的信息,對前期的評價能進行有效的總結。同時,使學生產生繼續進行評價活動的期望和信心。
3.逐步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電子化評價
現在是網絡時代,實施檔案袋電子化評價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它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看到自己成長的腳印,真正架起一座能有效促進家校之間溝通交流的空中橋梁。
總之,無論采取何種評價方法,都要設法讓學生參與其中,及時獲悉評價的結果,通過各種評價手段引導學生不斷修正、完善、提高自我,確保作業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恰當的、有效的評價方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教學有的放矢,“以評價促發展”,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為每個學生提供機會,使其創造屬于自己的成功,體驗收獲,體驗自信,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讓正確有效的評價方式在美術教學中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國忠.課堂教學新變化.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04.
[2]于紅.有效教學評價策略.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11.
[3]程明太.美術教育學.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1-05.
[4]李劍萍,魏薇.教育學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04.
[5][美]瑪琳?加博?林德曼.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05.
[6]查有梁.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7]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06.
篇7
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已不再是從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滲透到了美術教學中,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課程性質已經發生改變,課程性質是對整體課程教學指導思想的宏觀把握,是理解美術課程標淮的關鍵所在。
此次新美術課程標準的頒布,我覺得其中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舊的美術課程標準將美術課程定義為具有人文性質,而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卻明確指出:“美術課程是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美術課程愈發凸顯了其“視覺性”因素,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美術教育的一個根本性特點,即“物質材料的依賴性”和“直觀形象性”的特點。這是因為,學科本體始終是理解美術教育的基礎和立足點所在。
此外,在“造型?表現”領域新美術課程標誰也強調美術課程本身所具有的實踐性和愉悅性,學生應該學到具體的美術操作技能。這一方面旨在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也為了使學生享受美術學習過程的樂趣。這是培養學生自信心、養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需要說明的是,美術教育不是單純的技術教育,它孕育于豐富的人文背景之中。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術課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新課標對此也做出了著重強調。
通過學習后,我總結了以下幾點:1、新出臺的美術課程標準修訂稿突出了美術學科的四個特點:(1)凸顯視覺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積累視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的經驗,發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表達和交流能力。(2)具有實踐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運用傳統媒介或新媒體創造作品,發展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3)追求人文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涵養人文精神。(4)強調愉悅性。這是新增的,是學科審議組的藝術家們極力倡導的特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自由抒感,表達個性和創意,增強自信心,養成健康人格。 2、教師要重新構建課堂上的美術學科知識。美術學科知識泛指學校中一切能夠構成學生美術學習的教育經驗或學習經驗。“課堂教學中的美術學科知識”和“美術學科知識”分屬于不同領域,其內涵、主體、意義、內容構成與表現形式均布相同。教材的呈現形式絕對不是教學的順序,不要完全按照教材,要利用教材主題,重構成自己的課堂,建構自己的美術課堂學科知識。因為教材里的一些學習內容和表述,離學生比較遠,學生有時根本不理解,所以,課堂教學中的美術學科知識與美術學科知識有了根本的分野。因此,教師不能成為美術學科專家的依附者,而應是有獨立人格和美術教育專業自的存在,不能作學科知識的單純消費者,而是課堂教學中復雜會話情境里積極的參與者。 3、讓學生從幼兒時期建立起來的固有型中破立出來,教會學生用藝術家的獨特眼光去看事物,學習各種美術語言,學會用美術語言去說話。有一次在美術課上,我發現一個學生把太陽涂成了草綠色,我就問她:“為什么?”她甜甜地回答道:“要是有一個綠色的太陽該多好呀,夏天就不會那么熱了。”“多么奇特的想象!”我由衷地贊嘆道。所以我們必須讓學生主動地、充分地感知生活和環境,體驗生活,做到“心中有畫”。 4、示范的最佳狀態是局部引領性示范。一直來,教師的示范是我們課堂中一個困惑的問題,教師不要在教學現場直接畫出表現主題,而是在這個主題的表現中,局部引領某個細節的表現。這樣由小見大式的引領,可以給學生帶來整體思考與整體表現的空間。
篇8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專業;知識結構;能力結構
小學美術教育專業是以培養高素質小學美術教師為目標的綜合型專業。其專業特征一是職業導向明顯,二是帶有很大的綜合性。對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培養,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術專業內涵和美術課程結構,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顧到學科類課程和小學美術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的特點。
一、小學美術教育專業的知識結構
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綜合的創造性思維方法和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能的藝術教育人才。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教育科學方面的理論知識;(2)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3)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圍繞這三個方面從以下幾點來思考,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結構的培養。
(一)良好的人文素養
無論是美術專業知識還是美術專業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是以人文素養為基礎的。人文素養是指個體掌握的歷史、哲學、文學、宗教、藝術、審美等學科知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人類生存充滿深情關懷的意識,人文素養就其核心來說,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以及人文科學中體現出來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人文學科知識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養是由歷史文化和傳統精神熏陶而成的修養和氣質,是融進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認知結構,是對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著巨大影響的“遺傳基因”。
人文知識不等于人文素養,人文知識是指史學、哲學、文學、法學等人文類學科的知識。
(二)較強的創新思維
知識經濟的靈魂是創新,而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我國教育的現狀,還是偏重知識傳授而輕過程分析的應試教育,教學方法多是科學主義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還沒有得到較好的開發和培養。
藝術教育具有開發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培養創造性人格的價值,培養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形成其創造性人格,這與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是相一致的。
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教學方法的運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學中注重創新教育觀,即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己任的教育觀,它是人本教育觀、素質教育觀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觀。它不僅要求教育者倡導民主的教學作風,輕松愉快的教學情景,不輕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維結果,而且還要注重在校園范圍內營造有利于師生催生創新靈感、激發創新潛能、保持創新活力、涵養創新素質、取得創新成果的文化環境,以及注重激發受教育者的思維為關鍵,注意激發、培養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尤其是批判性思維。
(三)厚實的可持續發展的知識修養
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社會的新理論和新戰略。創新教育的結果是科技的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而科技的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又有利于促進創新,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的知識生產、分配、傳播和使用為支柱,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托的經濟形態。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還要與人文素養和自身能力諸方面和諧發展,才能確保其主體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宗旨,并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
對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知識修養的教育是以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個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價值觀念、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廣泛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將會逐步提高教育質量,把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推進到新的歷史階段。
(四)豐富的現代教育知識與技術
面對信息社會的挑戰,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學方式,要求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適應新的教學環境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術素質。現代教育技術,一個支點是教育,一個支點是現代技術,它是先進教育思想與先進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的產物,并且現代教育技術隨著科學技術和教育思想的發展而不斷充實和豐富新的內容,增加新的內涵。
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由于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給人強烈的活動感、立體感等特點,所以能極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識的熱情和興趣,減少教學過程中的枯燥無味感,充分調動受教育者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綜合參與,對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學美術教育專業的能力結構
根據小學美術教育專業的特點,學生的能力結構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審美教育能力;(2)組織教學能力;(3)專業活動能力;(4)美術科研能力;(5)獲取信息能力。根據以上五個方面,教師培養他們的能力結構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審美教育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
席勒說:“若把感性的人變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徑是使他們成為審美的人。”[4]面對小學美術教育的預備軍,要想他們將來成為審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須先使他們成為審美的人。對學生審美教育能力培養的基本任務是:1.敏銳的審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審美鑒賞能力;3.初步的審美創造能力。而這三種能力的培養是在相應知識建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審美知識的傳授與審美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上。
(二)組織教學能力和專業活動能力的培養是關鍵
組織教學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培養,而且還要把兒童心理和生理與兒童美術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如何科學地對兒童進行美術教育,綜合提高兒童素質上下功夫。
專業活動能力是組織教學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它包含兩個方面:1.了解小學美術教學大綱,研究小學美術知識和技能,具備給兒童傳授知識和指導學習方法的活動能力;2.具備美術專業創造能力。這要求教師在美術必修課、選修課、教育實踐環節中,融入專業活動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全面的科學教育知識和廣泛的各科基礎知識,具備豐富的美術知識和基本表現技能,并培養學生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
(三)美術科研能力和獲取信息能力的培養是發展的要求
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是將來推動素質教育和時代進步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它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符合時代的要求。由此,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必須培養具有時代開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質的小學美術師資。
對學生的美術科研能力的培養要注意兩點:1.對小學美術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養,推動學生將來深化教學各方面的改革;2.對美術學科的科研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藝術創造和藝術思維的提高。
對學生能力結構的培養,也是學生將來從事小學美術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識結構的重要途徑。
總之,對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培養應以培養高素質小學美術教師為目標,以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較強的創新思維、厚實的可持續發展的知識修養和豐富的現代教育知識與技術,以及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能和科研活動能力為任務,使小學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能更快更好地適應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惠中.高等教育體系中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的思考[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發.淺議中學教師的人文素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11).
篇9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廣,情感教育方式逐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當中,情感教育處于重要的地位。美術本身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其更是個人情感表達宣泄的一種途徑,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夠使得學生積極融入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在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當中應用情感教育的方式顯得十分重要。
一、情感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1.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夠有效增強學生自身的溝通能力,使得學生能夠把自身的情感表達出來,促使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由于美術這一學科本身具有自由的特點,使得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比較輕松,有充分表達情感的空間,在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教師使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夠使得學生在進行美術活動的過程當中,積極與他人分享活動中的愉悅,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實現與他人的交流。
2.增強學生的內心情感
一般來說,在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需要為學生直觀呈現出美術的形象,例如圖片、視頻或者實物等,通過對學生視覺的刺激,并加上教師的引導,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內心情感。教師在使用情感教育的教學方式之時,能夠為學生展現所講美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到作品的學習當中,刺激學生的情感,使得學生能夠增強內心的情感,實現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3.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當中使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為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對學生進行“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當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以及人格的發展,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情感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1.綜合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我國教育教學體系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之時,需要綜合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因此,教師需要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小學美術情感教育的開展創設教學的情景,這主要是由于小學生受自身生理以及心理發育的影響,有著極強的好奇心,教師巧妙地使用多媒體設備能夠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使得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小學美術的學習過程當中,并且能夠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美術形象,通過對學生視覺以及聽覺的刺激,讓學生能夠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得學生學到美術知識。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擴寬學生美術學習的空間,把抽象的美術知識具體表現出來,使得學生能夠踴躍參與到美術的學習中,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2.提高教師教學的渲染力
教師作為教學的重要一環,在小學美術情感教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渲染力,增強自己在教學中的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帶動學生上課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以教師為榜樣,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當中,為學習的順利進行提供學習的動力。而教師要想提升自身情感教學的渲染力,一方面需要具有獨特的教學方式,小學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不斷豐富自身的個性化肢體語言以及教學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使得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美術的學習以及創作過程當中;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的知識吸引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當中,需要把枯燥乏味的教學知識,通過自己的深刻理解,生動形象地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效率的提升。
3.正確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以往小學美術學習的過程當中,過于輕松自由,課堂教學往往呈現出教師講學生玩的現象,不利于學生情感的提升,使得美術課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使用情感教育的上課方式之時,需要與時俱進,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教師要正確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地位,做好對小學美術情感教學的組織以及引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清晰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使得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同時,教師還可以深入到學生當中,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帶動學生對美術作品情感的討論,營造和諧的美術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的提升。
三、結語
篇10
關鍵詞:小學美術;實踐性作業;作業設計;創新;分析
一、繪畫型作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好方法,想要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興趣,使得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介于6~12歲之間,處于該階段的學生認識水平發展還不夠成熟,對待未知的事物抱有極大的好奇心,思維也天馬行空。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些特點,將繪畫型作業方式進行應用,促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也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例如在教學《童話的小屋》以后,教師就可以讓給學生布置繪畫型作業,為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學生思維,教師可以借助教學多媒體,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幾組不同的童話小屋,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興趣,畫出自己想要的童話小屋,并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后每一位學生都根據教師作業布置要求,盡情在腦海中想象和繪制童話小屋,在小屋材料、造型、顏色等方面也體現較大不同,在材料上有的學生選擇木頭,有的學生選擇石頭;在顏色上有的學生選擇深色,而有的學生選擇淺色,最終每一位學生畫出的小屋都不一樣。通過繪畫型作業也有效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得到顯著提升。
二、剪紙型作業,提高學生創造力
《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美術學習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技巧的訓練,更是一種對文化的學習。”因此,在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時,也要求教師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其中,促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準確認識這些傳統文化,并且實現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剪紙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將剪紙型作業應用到小學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還能夠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剪紙藝術之美,同時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幫助學生建立美學觀點。例如:在教學《辦年貨》中,教師就可以就過年剪窗花著重進行講解,為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也可以將自己剪的圖案讓學生進行觀賞,然后給出幾種圖案,如:兔子、小花等,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完成剪紙作業當中。由于剪紙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需要調動學生多個感官參與到其中,并且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都存在差異,因此在剪紙方法、技巧上還需要教師加強指導,使得學生在不斷練習以后剪出更加漂亮的作品。此外,在剪紙作業上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如:奶奶家過年需要運用剪紙作品裝飾家里,使得過年氣氛更加濃厚,需要學生幫幫她。學生幫忙積極性快速提高,并且對剪紙作品進行設計,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在窗戶上張貼小兔子,因為兔子很可愛,可以吸引更多小朋友玩。而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剪幾朵雪花,貼合冬天特征。在這過程中學生思維得到激活,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鍛煉。
三、制作型作業,提高學生審美素養
教師在對小學美術作業設計時,既需要不拘一格,又需要充分展現出美術學科特色,使得學生參與興趣和積極性得到提高。為達到這一效果,就需要教師不斷創新美術作業形式,在充分結合小學美術學科知識內容基礎上,將實際生活與美術學科知識內容聯系起來,然后對學生設計制作型作業,即結合美術教學主題,為學生準備相對應材料,然后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制作與美術教學主題相對應的作業。例如教師教學《化妝晚會》以后,就可以通過組織和開展化妝晚會的方式,讓學生完成制作型作業。由于在化妝晚會上需要每一位學生都佩戴不同的面具,這時候就需要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才智,利用各種材料制作出獨一無二的面具。每一位學生在聽說這一消息以后都表現十分開心和激動,也積極參與到面具構思、制作當中。當學生制作完成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向其他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就面具制作材料、制作內容和過程進行闡述,通過這一方式也能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面具制作溝通交流,也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創造力,使得學生審美能力得到提升。總之,基于對美術實踐性作業設計的創新分析,作業作為鞏固和檢驗學生知識技能和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為進一步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積極轉變作業設計觀念,創新美術作業形式,通過繪畫型、剪紙型和制作型作業在小學美術作業設計中進行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在多元化作業形式中,牢靠掌握基本美術知識,同時促使學生審美能力、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丁夢暉.美術實踐性作業設計的創新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