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心理學范文

時間:2023-04-04 10:4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情緒心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情緒心理學

篇1

1、適應功能:人對社會的適應是通過調節情緒來進行的,情緒調控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身心健康;

2、動機功能:情緒伴隨動機性行動產生,具有動機作用,積極的情緒對行為有促進作用,消極的情緒對行為有抑制作用;

3、組織功能: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對活動起著協調和促進作用,消極的情緒對活動起著瓦解和破壞作用;

4、信號功能:情緒的信號功能表現在個體將自己的愿望、要求、觀點、態度通過情感表達的方式傳遞給別人,在人際溝通中具有信號意義個體以體驗得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周圍事物意義的認知,并對他人施加一定的影響。

篇2

高校大學生經過了十多年的小學、中學寒窗苦讀步入高等學府,迎來的是社會各個層面贊許和尊重的目光。殊不知,雖然社會提倡素質教育,學校力求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的復合型人才,但在很大程度上衡量學生的標準主導還是考試分數及學習成績。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締造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情緒智力關系著我國經濟發展與富強,因此重視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培養至關重要。

中國兒童中心近期的《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與分析》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針對全國1260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表示,20.3%的學生碰到過情緒智力方面的問題,據教育部相關調查,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占已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

二、大學生情緒智力問題主要表現

1.人際關系問題。受應試教育影響,多數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問題時較為封閉,交往能力比較弱,與人相處時有著較強的戒備、懷疑和嫉妒心理。每名學生待人接物的方式態度不同、個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特有的敏感、沖動、閉鎖和羞怯,感覺過敏,行為固執,對別人嫉妒羨慕,過分強調自我愛慕虛榮,都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狀況,進而產生困惑、彷徨、憂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甚至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2.生活適應問題。大學生的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成長經歷和學習基礎相差很大,來到大學之后,自我認知能力、朋友交往、自然環境等方面都需要迅速調整適應新環境。對子女管教嚴格的父母,子女在生活表現出細心、負責;有的父母過分保護,惟恐孩子受挫,這類學生依賴性強,自制能力和自理能力差;有的父母對子女放任自流,這種大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禮讓他人,缺乏挫折承受力,很難適應集體生活。

3.職涯規劃問題。大學生在考入大學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沒有及時找到合理科學的方式,不能更好地規劃四年的學習生活,致使成績下滑、考試焦慮造成心理失衡,無端心煩意亂,出現神經紊亂。同時,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生活節奏的提速,對大學后生活目標的選擇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專業方向發展與擇業目標的不對等,使大學生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就業的壓力感,加劇了大學生內心的沖突,甚至造成大學生情緒智力的失衡,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4.生理情感問題:大學生處于青年中后期,個體的生理發展已基本成熟,具備了成年人的體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情緒不穩定,加之大多數的學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夠,對異性的神秘感、恐懼感和渴望交織在一起,由此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嚴重的產生心理障礙,如失戀、單相思、戀物癖等。這些沖突和矛盾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對當代大學生情緒智力造成惡劣影響,形成心理障礙。

三、教育心理學培養大學生情緒智力的思考

1.合理運用大學生情緒智力教育的三級機構。以素質教育作為當代人才發展教育的理念,用教育心理學方式加強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培養。根據大學生成長心理、情感變化的普遍規律,研究導致其生理、心理環境變化的根源。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教育心理健康機構,把心理健康普測周期化;加強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檔案;打造教育心理三級機構,即以學校、教師、大學生形成以專業心理師資為主,學生工作隊伍和學生社團為輔的三級工作體系,全面了解掌握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發現可能存在情緒智力障礙的學生及時溝通輔導。

2.充分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教育的網絡體系。教育心理學工作者要積極開展情緒智力教育活動,如專題講座、開設課程、窗體宣傳、心理熱線、網站制作、心理咨詢面對面等,詳細調研分析。營造人人關心、主動參與的良好心理教育氛圍。通過互聯網健康信息,打造教師教育情緒智力理念網、家庭學校教師互動聯絡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學生情緒智力應急網、社會心理輔導與援助網等,形成教師引導、家長配合、全社會參與的大網絡體系,有針對性開展心理教育、加強跟蹤服務、必要時進行危機干預,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大學生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

篇3

―、口譯

(一)口譯的定義

口譯是一個實時的翻譯過程,在此過程中掌握了發言人和聽眾語言的口譯員會準確地口頭翻譯出對話內容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掃清語言障礙(郭蘭英2007)。

(二)對口譯員的要求

譯員要促進跨語言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的知i只和技能來完善自己的工作。譯員有以下標準:

1. 語言技巧

譯員應該不帶方言地進行口譯,并且能夠蘭帶有方言的語言對話;應該以發言者自然的語調、合適的語速?行口譯(翁鳳翔2007)。譯員應擴大同匯量,練習聽帶方言的說話’提高書面和口頭英語的熟練度。

2. 百科全書的知識

國際交流的話題已擴展到了眾多領域,譯員應該做到“knoweverythingofsomethingandsomethingofeverything”(仲偉合2001)。

3. 其他要求

并非所有譯員都有很好的短期記憶,所以筆記不可或缺。另外譯員必須有好的執業操守,遵循口譯過程信息保密的原則等??傊g員必須要遵守AIIC的一切規定。

二、口譯中的情緒控制

(一)情緒的定義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驚、恐等,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

(二)情緒變化反應的科學介紹

1. 情緒的外在表現

人類有四種情緒:高興、憤怒、害怕和悲傷。情緒的變化通過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語調表現出來(劉文獻、肖建中2007)。當人們在開心、滿足和興奮時會開懷大笑,甚至拍手擁抱;當人們憤怒時,會生氣、顫抖、咬牙切齒,甚至不耐煩地跺腳;當人們害怕時,會蜷縮、顫抖或者失聲,甚至大哭;當人們失望時會垂頭喪氣、哭泣或者精神低迷。譯員在知道了這些情緒的反應和后果后,便更要記住隨時自我調節情緒。

2. 情緒變化的生理反應和對譯員的影響

情緒變化是與一些生理反應聯系起來的。當人們生氣、悲傷或者緊張的時候心跳會加快,血壓會升高,肌肉緊繃,脈搏跳動更快,血流加快;經歷積極情緒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心智和行為模式間接地為迎接困難做好準備。積極的情緒可以幫助人們發現新穎的觀點;消極的情緒會在人體神經系統中產生明顯的反應,憤怒會使人產生攻擊的沖動,害怕產生逃避的沖動。這些沖動不僅僅是存在于頭腦當中的念想,還包含了一些具體的生理變化(L.Fredrickson2003)。因此,譯員應該重視情緒的影響力。

三、口譯中的情緒調節

口譯的不可預知性使譯員面臨巨大的壓力。譯員必須要“一心多用”(仲偉合2001)。他們需要同時聽、想、記和譯。譯員必須要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來減輕或者消除負面的情緒影響。

(一)自我暗示

積極的心態會帶來積極的效果,這被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我們需要利用自我暗示來提高自己的士氣和自信。

‘法場是不可避免的。在國際會議場所,與會者都是某領域的專家且大多數都掌握了多門語言,譯員會自我懷疑。這就要進行自我暗示:口譯者由于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已經將自己培養成了一^熟練的夕卜交家,只有他們才可以建立起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候闐2007)。譯員不應該低估自己,要找回自信,正常發揮。

(二)深呼吸

深呼吸是緩解焦慮和緊張情緒的一劑良方。聽眾臉上的不滿會給譯員挫敗感,嚴重影響口譯的效果。深呼吸可以很好地解決這樣的情緒波動。

雙腳站立與肩同寬,手臂和手掌向下自然垂下,身體放松。雙肩微微前傾,閉上雙眼,緩慢吸入空氣,通過鼻腔深吸氣,想象氣球在慢慢地變大。憋住呼吸幾秒鐘,慢慢地通過口腔呼氣,想象氣球中的氣體慢慢放出(劉文獻、肖建中2007)。這樣一來就可以感覺更加放松,精力再次充沛。

(三)數顏色

發言者如帶有口音,譯員在努力聽懂發言時會變得焦躁。這樣的情緒延續一段時間,口譯則無法繼續。為了快速消除這樣的情緒,可采用數顏色的方法。環顧四周的物體,對自己說這是一面白色的墻,這是一張黃色的書桌,這是一把黑色的椅子……”這樣的過程持續到你數到十二。事實上,情緒是受生理控制的。當人生氣的時候,腎上腺素的釋放會使肌肉緊繃,血液的流動速度加快,使人有攻擊的沖動。當憤怒的情緒一點點加強的時候,人的注意力會轉向自身內部的情緒上,會阻礙理智思維和產生短暫的心理壓抑,通過數顏色可以重新獲得理性思考的能力。

結束語

篇4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落差;情緒智力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2(b)-0119-03

大學階段在個體人格發展過程中,屬人格再造期,是個體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階段[1]。大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是由心理落差誘發的。所謂心理落差是指個體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定位或自我預期與現實情境中的實際感知和心理體驗存在較大的出入而形成的心理反差[2],這種心理反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情緒智力的高低[3]。目前,國內外關于心理落差方面的研究很少,僅有少量報道和文獻探討了關注個體心理落差的必要性及其解決策略[4-7],而實證方面的研究不多。因此,研究大學生心理落差及其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智力對大學生心理落差影響,為提高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河北聯合大學在校大學生469名,于2011年10月~2012年3月進行施測和分析,其中,男226名,女243名;大學一年級學生98名,二年級學生103名,三年級學生194名,四年級學生74名;家庭所在地農村(包括鄉鎮)316名,城市(包括縣城)153名;獨生子女145名,非獨生子女324名;學生干部234名,非學生干部235名;父母對子女整體期望偏低33名,一般109名,偏高205名,很高122名。

1.2 方法

1.2.1 測評方法

采用問卷方式對學生進行施測,測試前向受試者使用統一指導語,當場填寫并回收問卷。

1.2.2 研究工具

1.2.2.1 大學生心理落差自評問卷 該問卷由馬彩霞[2]編制,共45個項目,包括5個維度:學習方面、人際關系方面、課外生活及活動方面、自我評價方面、戀愛方面的心理落差,采用5級計分,臨界值為3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學生的心理落差越高。該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2 大學生情緒智力問卷 該問卷由王曉娟[8]編制,由47個項目組成,包括操作自我情緒的能力和操作他人情緒的能力兩個維度,自我維度(23個項目),由認識情緒、表達情緒、調控情緒、預見情緒、體驗情緒5個因素構成,他人維度(24個項目),包含覺察情緒、評價與表達情緒、預見情緒、體驗情緒、調控情緒5個因素。該問卷采用三級評分,得分越高說明情緒智力越高。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為0.91,重測信度0.79,與EIS(中文版)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r = 0.68(P < 0.001),表明問卷總體及各維度都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回歸性分析采用Stepwise逐步回歸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大學生心理落差總體特點

大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課外生活及活動、自我評價、戀愛等方面心理落差得分均高于臨界值3分。說明在讀大學生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心理落差傾向。見表1。

2.2 不同人口學變量對大學生心理落差的影響

研究顯示,不同家庭情況、職務、年級、父母對子女的整體期望的學生心理落差問卷各維度及總分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非獨生子女心理落差大于獨生子女;非學生干部心理落差大于學生干部;高年級心理落差大于低年級;學生心理落差隨著父母期望程度的增大而上升。見表2。

2.3 情緒智力與大學生心理落差的關系

情緒智力問卷中自我認識情緒、自我表達情緒、自我調控情緒、自我預見情緒、自我體驗情緒、他人覺察情緒、他人評價與表達情緒、他人預見情緒、他人體驗情緒、他人調控情緒維度及總分與大學生心理落差各維度及總分均呈顯著負相關(P < 0.001),即情緒智力越低,大學生心理落差越大。見表3。

2.4 大學生心理落差與情緒智力回歸分析

為更好地探討情緒智力對大學生心理落差的預測作用,以操作自我情緒的能力和操作他人情緒的能力兩個維度為自變量,以大學生心理落差為因變量,進行Stepwise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情緒智力對大學生心理落差有負向預測作用,可以解釋其變異的73.70%。見表4。

3 討論

大學階段是身心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心理落差,這與桂艷萍[9]的研究結果一致??赡苁且驗槲覈髮W生多數處于青年中期(18~24歲)這一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生理發育已接近完成,但其心理尚未成熟,主要表現為自我定位或個人目標偏高,理想自我大大超過現實自我,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在學習、生活、心理素質、社會交往等方面會存在迷茫與困惑,從而出現心理不平衡,導致較大的心理落差。

研究結果表明,家庭情況、職務、年級、父母對子女整體期望對大學生心理落差有影響。非獨生子女心理落差較大。姚齊和[10]的研究也表明,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較差。這可能是因為多數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寬松,自我滿足感強,從而表現出較好的心身素質;相比之下,非獨生子女可能因兄弟姐妹多、家庭生活條件和環境欠佳,父母對其重視程度得不到心理上的滿足,失落感嚴重,從而出現較大的心理落差。非學生干部心理落差高于學生干部,這與陶金花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一般說來,學生干部經過一定時間的校園工作鍛煉,綜合能力得到發展,社會性得到增強,可以正確評價自己,從而對自己做出適當的評估,心理落差相對于普通學生小。高年級學生心理落差較大,尤其是大三學生心理落差明顯高于其他年級學生,這與桂艷萍[9]的研究結果相反。可能是因為大一、大二學生剛從高中時代進入大學,沒有強烈的就業壓力,大三學生長期處于相對單純的學校環境中,面臨學習與就業雙重壓力,自我期望過高,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現實自我產生就業或繼續深造的壓力,形成較大的心理落差。大學生心理落差隨著父母期望程度的增大而上升。父母的期望程度會通過言語、行為、表情等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期望程度過高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喪失自信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易對自身及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孩子達不到這個要求時會表現出更大的心理落差。

研究發現,情緒智力越低,大學生心理落差越大。情緒智力往往被定義為個體適應性地知覺、理解、調節和利用自己及他人的情緒的能力[3,12]。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落差狀況。高情商者往往能有效地覺察、理解自我及他人的情緒狀態,找出促使某種情緒或心境產生的原因,并能很快對心理落差做出必要的調節;而低情商者則不能及時認識到自我情緒產生的原因,也無法自如地控制和調節情緒,導致較大的心理落差。大學生情緒智力總體表現出積極的趨勢,但其內部因素的發展卻不平衡[13],必須針對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結構特點進行相應的教育和培養,減少大學生心理落差,培養健康、合格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夏凌翔,黃希庭,萬黎,等.大學生的自立人格與現實問題解決[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27(1):52-58.

[2] 馬彩霞.大學生心理落差及其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07.

[3] Salovey P,Mayer J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J]. Cognition-and -personality,1990,9:185-211.

[4] 廖鳳林,方平.大學生自我概念三種類別落差與心理健康的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2):117.

[5] 丁立平.大學生“心理落差”的類型、成因與矯治[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2,(1):75-77.

[6] 范敏.大學生自尊、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及適應性的關系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7] Heine SJ,Lehman DR. Culture,self-discrepancies,and self-satisfaction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9,25(8):915-925.

[8] 王曉娟.大學生情緒智力問卷編制及調查[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5.

[9] 桂艷萍. 大學生人格、成就動機與心理落差的關系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10] 姚齊和.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個性特征比較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1):54-55.

[11] 陶金花,田芳.高校學生干部人格特質和應對方式調查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9(11):1377-1378.

[12] Schutte NS,Malouff JM. Measuring,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related constructs [M]. New York:Edwin Mellen Press,1999.

篇5

【關鍵詞】積極情緒;大學生;心理健康;意義

1.引言

積極情緒是指與個體需求的滿足相聯系、伴隨愉悅主觀體驗的情緒,積極情緒可以拓展大學生的個體瞬間思維活動序列,幫助大學生建設持久的個體資源,有利于大學生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和心理彈性,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提高其應對不利狀況和負面情緒的技能。隨著我國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積極情緒與大學生的活動密切相關,當大學生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就會出現積極地情緒,反之,就會出現消極的情緒。人的積極情緒主要包括高興、興奮、喜悅、滿足等。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積極情緒與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尤其是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避免其心理出現問題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積極情緒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心理學對積極情緒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的也更加透徹,積極情緒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提高大學生的自尊自立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隨著我國社會體制的不斷改革,市場經濟在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日益嚴峻,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在全球并不樂觀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這嚴重制約著大學生身心的發展,在大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的調節作用,增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3.1積極情緒對大學生智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積極地心理情緒能夠增強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負壓能力,對大學生的智力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剛剛走出高中的校門,面對大學里新鮮的事物和全新的環境,難免會感覺到一定的壓力。積極情緒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抗壓能力,拓展其知行能力,增強大學生的個人能力。積極情緒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慣性,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降低大學生在知識學習與知識記憶過程中的出錯幾率。

3.2積極情緒有利于大學生負面情緒的消除

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學生在大學里要懂得為人處世,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關系。隨著人類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大學生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強,社會各界以及家長對大學生的期望在不斷上升,此外,大學的課程也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不斷聚集,導致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果學生長期被消極情緒所圍繞,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煩躁、郁悶的情緒,不僅不利于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工作和學習,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學生日后在工作中的表現。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是一種相對的情緒,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能夠幫助大學生釋放心中的壓抑情緒,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3積極情緒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也在逐漸提高,當代人一直處于不斷變遷的過程,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隨時面臨著環境變化的可能性,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積極情緒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適應能力,使大學生以積極地心態來面對周圍環境的變化,積極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發展。隨著大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學生會以積極地態度面對生活,其幸福感也就隨之提高。

4.發揮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促進作用的途徑

4.1豐富教學模式

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在設置心理專業課程的形式,要通過豐富的形式誘發學生積極情緒的產生。教師應該將積極情緒的培養與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密切的結合起來。比如,在高校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名人事跡講述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思想政治課上,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4.2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

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心理教育活動中,教師要與學生積極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切實做好以下幾點工作。第一,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面對任何突發狀況都要進行及時有效地調節,時刻向學生傳遞積極地情緒;第二,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在師生交流過程中要時刻保持積極情緒,并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第三,教師要尊重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學生,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結論

大學生這一群體心理發展還未成熟,對自我的認知狀態有一定差異,很可能不能正確客觀的認識自己,處于矛盾狀態也就導致不能合理的對他人、環境有所認識,也就導致人際關系糟糕,不知如何處理。所以,在大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豐富心理教育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培養積極情緒,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提高其幸福感,使學生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羅軍,王燕菲,禹玉蘭.積極情緒體驗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年5期.

[2]張晨亮.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積極情緒和個人資源的影響分析.新校園(學習),2013年1期.

篇6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合理情緒療法

 

一、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原理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知因素在情緒產生中起關鍵作用,情緒是環境刺激、生理激活和認知三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認識是決定情緒性質的關鍵性因素。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諾德認為,刺激環境并不是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而必須通過認知認定才能引發一定情緒。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環境-評估-情緒,也就是說,大腦皮層對外界刺激的認知評定是產生情緒的關鍵。免費論文參考網。

理性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psychotherapy) 是一種以認知重建為核心內容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 認知行為治療是基于這樣的一種原理:認知,也即我們的思想和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情感。很多痛苦的情緒(憤像怒、焦慮、抑郁、自責和自卑等)都是由于自我挫敗、不切實際的認知造成的。艾利斯提出的著名的產生心理障礙的“ABC”理論 可用于解釋這一心理現象,他用“A” 代表“前因”,指是引緒情感有關的激發事件,,“B”代表觀念, 指個體對激發事件的觀點,“C”代表結果指對激發事件的反應結果,即情緒和行為 。艾利斯用“非理性觀念”來形容那些造成情緒不安的認知活動,艾利斯認為,來自外界的刺激事件,是否會引起情緒后果? 引起什么樣的情緒后果?在這里, 起決定作用的是認識與信念系統是否符合現實與理性 。對于情緒障礙的發生來說 ,起決定作用的是非理性非現實的認識系統。非理性信念可能是“妄下結論” 和 “個人引申 ”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武斷的下結論;另一方面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把外界事物聯系到自己身上。心理治療的要義就在于抓住認識與信念這個關鍵有的放矢進行說服教育,變非理性信念為理性信念艾里斯進一步提出所有的心理問題是由“ 非理性 ”想法引起的。解決心理問題便需要改變思想 由 “非理性” 轉為 “理性”。

二、大學生就業的主要的情緒問題

心理專家認為,大學生擇業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心理變化過程,體現在認知心理、情緒心理和社會心理等不同的維度。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對眾多的競爭對手,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才能以最好的競技狀態,才能取得擇業的成功,進行職業生涯的開始。從情緒的維度看,普遍體現為悲觀情緒心理、不滿情緒心理、焦慮情緒心理等。這些負面的情緒如果得不到理性的控制,就會破壞人的心理平衡,損害人的認知功能,使得無法正確的評價和反應周遭的環境或者事件,甚至有可能引發身體、心理疾病以及需要及時進行干預的自殺等危機事件的出現。

基于情緒感染理論,處在社會互動中的人與人,尤其是近距離接觸中的人與人,會相互模仿的彼此的情緒和行為,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而且模仿不是情緒感染的重點,而且會使得被感染者產生相應的情緒。情緒感染不僅包括正向的過程,即正面情緒對對方的感染;相比而言,負向感染即負向情緒對近距離接觸的互動雙方的情緒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大學畢業生是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往往以宿舍、班級等組織形式相互影響,在畢業生中存在的悲觀情緒心理、不滿情緒心理和焦慮情緒心理等負面情緒,如果沒有妥當的管理,在群體中肆意蔓延,也將極大的影響到整個群體的健康成長。

三、合理情緒療法在大學生就業情緒調適中的實施步驟

合理情緒療法的所關注的焦點是形成實事求是的認識,從而盡量減少我們的不安情緒。質疑那些是大學生在就業中感到難受的想法和觀念是直接的途徑;也可以通過改變某些影響和強化消極認知的行為的作為間接途徑。合理情緒療法的目標,不是消除所有的痛苦情緒,而是幫助我們對可能引起的痛苦的情緒做出適當的反應。

著名的心理學家安德爾說過:“人類最奇妙的特質之一就是,能把負面的東西變成正面。”我們的某種缺陷往往也可以變成我們的優勢。

(一)引導個體矯正自我的認知偏差

情緒性質主要取決于個體的認知,認知不同,即使情境刺激相同,情緒也不同。這就啟示我們,情緒問題或者認知障礙可能是由個體的認知錯誤造成的。治療情緒問題的關鍵是改變個體的認知錯誤,而要改變認知錯誤,主要是依賴于個體自己。

埃利斯在“ABC”理論中引入“D”,“D”代表辯駁,埃利斯用“辯駁”一詞描述我們自己質疑自己思維方式的過程。一旦弄清了使得自己難過的想法和觀念,下一步就是辯駁它們。例如為了辯駁我們“我應該有一份好工作”的期望和“在就業面試中屢戰屢敗”的現實的重大落差使得自己覺得焦慮時,我們可以告訴自己:“過去的經驗告訴我,雖然好像都是失敗,但是大部分就業的人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如果在失敗中能發現自我的不足,并且不斷積累經驗,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雖然面試都失敗,但是沒有必要弄的像世界末日一般。”

用這種方式來辯駁我們的觀念,有助于體驗到更恰當的情緒:放松,而非高度的焦慮。這種辯駁還會使得我們行為得當,比如在這個避免面試焦慮的例子中,可以避免消極不作為。對于無益的想法和觀念進行辯駁,是合理情緒療法中最重要的方面。學會辯駁,從而最終改變使得我們感到難受的認知,是避免和釋放很多不安情緒關鍵。然而,這樣做之前,我們的需要識別那些在我們的大學生的就業過程中制造不安情緒的觀念和思維模式。

埃利斯觀察到,人們天生就傾向于用不合理的、挫敗自我的方式來思考。如果我們的思考違背了我們追求生存和幸福的內在欲求,它就是不合理的。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常見的不合理信念如下:“世界應該提供我需要的東西。生活過的舒舒服服。我不應該遭罪,不應該遇到麻煩”、“事情如果沒有按照我喜歡的方式發展,就太糟糕”、“面對問題、處理問題,還不如逃避問題那么容易。”、“心情是由生活境遇決定的;當事情進展的不順利,我就不可能開心。”

不合理信念,它們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是專制的,是絕對的。認為事情“應該這樣”或者“必須那樣”,而不僅僅希望或者是傾向于事情怎么樣。“我的生活應該無憂無慮。”、“我是受到的待遇應該是公平的。”、“我應該有一份好工作”等絕對化的要求、僵硬化的程度都是一些導致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心情糟糕的觀念。把事情的某個方面絕對化,以致產生心理或行為問題。

(二)恰當的進行歸因和認知訓練

斯多斯和尼斯柏特曾用患失眠癥的病人作了這樣一個實驗說明了可利用歸因來治療某些心理和行為問題,典型的就是適應性情緒問題。正如上述實驗所說明的,我們可以恰當利用個體的歸因或重新歸因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措施或手段,如在治療自卑問題時,可以引導個體把成功歸因于能力等內因,而把失敗和挫折歸因于運氣不佳、條件惡劣等外因,以增強其信心。

蒙田說:“我們的生活就像是世界的協奏曲,由不同的音調組成,夾雜著不和諧音。這些音調既有甜美的,也有刺耳的;既有尖刻的,也有舒緩的;既有輕柔的,也有舒緩的。如果音樂家只喜歡其中的一部分,他如何譜寫出最好的樂曲?”事物和事情都有兩面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塞翁失馬”作為中國很著名的一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它是為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也提示了它的寓意。免費論文參考網。因此,遇到任何事情時,既要看到其消極的方面,更要看到其積極的方面,這樣便可保持良好的心態,遇到失敗與挫折時不氣餒不懊悔,獲得成功時不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因此預防心理與行為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進行積極歸因,必要時不免用一些調節,即找一些合理的理由來自我安慰。

在求職過程中遇到挫折時,要用冷靜和坦然的態度對待之,客觀的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進行正確的歸因。首先,在市場經濟背景的就業市場化、金融危機形勢下的需求形勢不佳,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高學歷畢業生比例劇增的就業競爭激烈的條件下,出現求職的失敗是難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職都是成功的。求職失敗能力不行不是唯一的絕對的原因,還有選擇的求職意向不適合自己,企業的文化與自我的價值觀等偶然等因素。要正確分析自己的額原因,及時調整自己的就業策略。

著名的心理學家安德爾說過:“人類最奇妙的特質之一就是,能把負面的東西變成正面。免費論文參考網。”我們的某種缺陷往往也可以變成我們的優勢。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積極的自我肯定和尋求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持等都是進行就業心理調適的良好方法。以自我肯定為例:用肯定的陳述來幫助自己鞏固可信的信念。假如面試一份工作,可惜沒有發揮好,感到心情抑郁。其實可以這樣自我安慰自己:“這算不上一場災難”,“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次都是學習的經歷”,“羅馬不是一天完工的”。類似的自我肯定的成熟會對自我的良好情緒的持續有極大的助益。

參考文獻:

(1)(澳)埃德爾曼著;黃志強,殷明譯.思維改變生活[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7:14.

(2)李成才,譚群英.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南寧師范高等??茖W院學報,2007,24(1) :14.

篇7

中圖分類號:B844.2,B8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0)009-0716-02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9.017

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是指與個體需要的滿足相聯系的、伴隨愉悅主觀體驗的情緒。Fredrickson提出的“積極情緒的拓展-建設理論”(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認為[1-2],積極情緒可以擴展個體瞬間思維活動序列,幫助個體建設持久的個人資源,如身體的靈活性、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這些資源和技能為個體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環境做好了準備,以應對可能的不利狀況和負性情緒狀態[3-5]。Stalikas和Fitzpatrick認為,積極情緒對心理健康起到一種“促發”的作用[6]。本研究設計了集體干預和個體干預兩種積極情緒的促進方法,來檢驗積極情緒對心理健康的作用。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方便選取安徽省的一所高校,向大學二、三年級學生招募信息,有105名大學生自愿報名參加,其中男生48,女生57,平均年齡21歲。按性別分層隨機分配受試,其中集體干預組35人(男16人,女19人),個體干預組35人(男15人,女20人),對照組35人(男17人,女18人)。

1.2 工具

1.2.1 牛津幸福感問卷(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OHI)[7]

共29個項目,采用0~3點評分,29個項目的總分即為個人的總體幸福感分數,分數越高表示個人的總體幸福感越強。

1.2.2 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8]

共20個項目,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各10個項目。積極應對分數越高表示越傾向于積極應對,消極應對分數越高表示越傾向于消極應對。

1.2.3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9]

共90個項目,分為9個因子及綜合心理健康癥狀。每個項目1“從無”~5“嚴重”級記分,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問題癥狀越多。

1.3干預程序

1.3.1干預內容和過程

實驗組進行了為期5周的積極情緒實驗干預,對照組不進行干預。

集體干預:研究者向受試介紹積極情緒的有關知識,指導受試掌握調節情緒的基本方法,強調團體活動的基本原則和要求。隨后,在研究者指導下,受試每周舉行2次集體活動,每次1小時。活動內容包括自我介紹,分享近幾天來與快樂、滿意、自豪、感恩、希望等積極情緒相關的事件和內心感受,討論如何能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每次活動均隨機分為3個小組,各小組均臨時選定主持者,研究者不參與活動。35名受試中有2人因故中途退出,33人參加了全部集體實驗干預活動。

個體干預:受試在研究者指導下學習積極情緒方面的知識。指導受試每天晚上記錄本人所經歷和體驗到的快樂、滿意、自豪、感恩、希望以及與這些積極情緒相關的事件,每次記錄事件不少于5件,時間在30~45 min;強調在記錄過程中要用心去感受,而不記錄成流水賬。研究者向每位受試提供了筆和日記本,每2天1次以電話或手機短信方式提醒受試完成實驗內容。

1.3.2施測過程

干預前與干預后,采用幸福感問卷、應對方式問卷、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對集體干預組、個體干預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兩次測試,獲得相應的測量數據。

1.4 統計方法

運用SPSS13.0軟件中的方差分析對數據進行統計檢驗。

2 結 果

集體干預組的幸福感得分后測高于前測,而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后測低于前測;個體干預組的幸福感、積極應對方式得分后測高于前測,而消極應對方式、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精神病性、總癥狀指數均是后測低于前測;對照組各量表得分前后測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1)。

3 討 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干預促進積極情緒體驗對幸福感、應對方式和SCL-90量表得分均有顯著的影響,即不僅改善了體現病態心理的SCL-90因子癥狀,而且促進了體現積極心理的幸福感的提高和積極應對方式的改善。本研究結果支持了Fredrickson提出的“積極情緒的拓展-建設理論”的觀點[2-3]。本研究也顯示個體干預與集體干預的效果不同,個體干預的效果優于集體干預的效果。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對干預的方法與模式進一步完善,以便發展成為更有效的心理干預模式。

參考文獻

[1]Fredrickson BL.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J].Rev Gen Psychol,1998,(2):300-319.

[2]Fredrickson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 Psychol,2001,56(3):218-226.

[3]Fredrickson BL,Cohn MA,Coffey KA,et al.Open hearts build lives:positive emotions,induced through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build consequential personal resources[J].J Pers So Psychol,2008,95(5):1045-1062.

[4]Fredrickson BL.The value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Scientist,2003,91:330-335.

[5]Tugade MM,Fredrickson BL,Barrett LF.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granularity:examining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emotions on coping and health[J].J Pers,2004,12:1161-1190.

[6]Stalikas A,Fitzpatrick MR.Positive emotions in psychotherapy 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New kid on the block?[J].J Psychother Integrat,2008,18(2):155-166.

[7]Carr A.積極心理學[M].鄭雪,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9-10.

[8]姜乾金.特質應對方式問卷[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20-122.

篇8

關鍵詞:理性情緒療法 中學生 考試焦慮 心理咨詢

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在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創立,該理論將認知心理治療和行為療法結合,同時包含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成分,在建立良好工作關系的基礎上,尋求來訪者情緒障礙背后的不合理信念,并通過動搖不合理信念幫助來訪者樹立合理信念,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咨詢實踐中[1]。當前,由于考試壓力使許多中學生產生了考試焦慮[2],且過度焦慮會對學生的情緒和學習狀態產生負面影響;中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決定了其渴望建立心理上獨立的自我,對有關自我的評價更為敏感。因此,在進行考試焦慮的學校心理咨詢中,以修正錯誤認知理念為原則的理性情緒療法更易幫助個體獲得自我肯定。實踐證明,理性情緒療法對緩解學生考試焦慮情緒效果良好[3-4]。學校教師在運用理性情緒療法進行實踐中,無論是初期的咨訪關系建立,還是咨詢過程中的不合理信念識別及合理信念的建立都需要秉持核心原則。唯有把握核心原則不動搖,才能在理性情緒療法實踐中貫徹咨詢理念,使整個咨詢過程連續一致,逐步推進。

1 建立明確可行的咨詢目標

咨詢目標作為核心原則貫穿咨詢始終。清晰的咨詢目標能夠為整個咨詢過程建立主軸,使每次咨詢過程相互聯系,有效地改善不合理認知。相比于機構提供的心理咨詢,中學學校的心理咨詢具有免費、時長短、與咨詢師較為熟悉的特點,因此,在建立咨詢目標時切忌過于宏大,應聚焦于引緒的直接事件,通過對事件的訪談找到核心的不合理信念進而進行改變。

對來訪者的咨詢目標可以分為局部目標和整體目標兩個部分。局部目標主要在于明晰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并以理性信念代替,逐步緩解來訪者由于考試產生過度焦慮的情緒狀態。整體目標是在肯定來訪者積極向上的追求和個性的基礎上,幫助其重新構建對考試成績的合理期待,建立信心,接納自我,培養理性思維習慣。

2 充分挖掘積極因素

運用理性情緒療法緩解中學生考試焦慮時,充分挖掘和肯定不合理情緒、不良心理狀態中的積極因素是咨詢過程的基本要素。咨詢師需要注意激發來訪者自身的肯定性因素,為其最終悅納自己做好準備。這既是心理咨詢助人自助原則的具體體現,也是理性情緒療法基本的人本主義視角,更是幫助來訪者找準考試焦慮心結并將其化解的基礎。在咨詢過程中,讓來訪者感受自身力量,擺脫其對生活背景、社會環境等客觀因素的歸因方式,使其相信通過自己努力可以獲得解決問題的“鑰匙”。中學生考試焦慮多源于對考試過程或結果的過度關心,究其根底在于追求自我發展和不斷進步。在與來訪者探討考試焦慮問題時,要注意發覺來訪者自身的潛能,用發展性、支持性的眼光為其提供心理幫助。一方面,在初始診斷階段肯定來訪者成績之外的其他優點,同時肯定來訪者對學習的努力付出;另一方面,細化訴求問題,將來訪者的情緒體驗與問題事件進行區分,幫助來訪者識別自身情緒表征的動機,在動機中找到自身的積極動力。沒有自信心就難以實現真正的“自助”,因此,充分考慮和挖掘咨詢案例中的各類積極因素,獲取信心,是緩解中學生考試焦慮的必要基礎,也是要始終貫徹的心理咨詢原則之一。同時,在積極因素挖掘的過程中,咨詢師與來訪者通過正面反饋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使來訪者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安全感,更加坦誠地表達自己的心理不適,為準確地識別不合理信念奠定良好基礎。

3 精準挖掘來訪者最重要的心結

理性情緒療法認為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但世界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心理健康、生活適應良好的人其實是建立了與客觀現實相符合、對應的認知體系,在面對問題時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穩定的情緒體驗。咨詢室中的來訪者往往以幼稚和不成熟的方式理解和面對問題,并固著其中。咨詢治療的過程便是咨詢師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錯誤的認知方式,并幫助其建立正確認知體系的過程,ABC理論是這一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內容。在咨詢室個體傾訴自己遭受的某個挫折事件讓自己喪失信心或動力,這一事件往往聽起來是“不可解決的”“命運注定的”;咨詢師需要幫助個體認識到自己的不良體驗并非由導致情緒的直接事件引起,而是錯誤的歸因導致了特定情境下的情緒和行為結果。通過對事件的分析引出個體的不合理信念,幫助個體明確事件本身是中立的,是因自身不合理的信念導致了不良情緒體驗。因此,在心理咨詢的實踐案例中,精準挖掘來訪者的不合理核心信念十分重要,即心結。

找到核心心結是糾正錯誤認知的前提。以一項初中學生考試焦慮心理咨詢案例為例。來訪者是一名初二學生,主訴焦慮情緒持續半年左右,主要由擔憂中考考試失敗引起。在第一次與來訪者見面時,咨詢師通過會談法、傾聽技術等收集來訪者的相關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初步分析和判斷。排除精神疾病可能后,對來訪者最主要心理問題進行抽絲剝繭:來訪者自身成績尚可,父母因此對來訪者要求嚴格,希望來訪者能夠繼續努力進入某所著名高中,在家時常提起與該高中有關的話題。來訪者自身對該高中并無執念,但認為如果自己中考失利,就意味著自己并不是優秀的學生,父母也會對自己失望。根據咨詢師收集的信息,來訪者受到中考競爭態勢、父母對來訪者考試成績高度期待、來訪者自我潛在認知不合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甚至可能與家庭中的不良互動方式有關。但就運用理性情緒療法的本次咨詢而言,最核心的不良因素為來訪者自身的不合理信念。來訪者不合理信念產生于對自身能力認識和父母態度的錯誤理解,使其產生“如果失敗,自己就不優秀”的過度概括化,以及“考試失利,父母會對自己失望”的任意推斷。事實上,來訪者有許多優點,成績也尚可,但因將自我價值、父母態度與考試結果進行單一關聯,放大了考試壓力,將外界期待轉變為過高的自我期待,進而發展成為影響其內心合理情緒的力量,外化為考試焦慮。

在實踐中運用理性情緒療法發現,來訪者的不合理信念多樣且復雜。常見的不合理信念包括過度概括、任意推斷、過度引申、夸大和縮小、個人化、絕對化等。在中學生考試焦慮的咨詢中,最明顯的表現為“如果這次考不好,我的某一科或學習能力就是不優秀的”過度概括、“我必須是第一或我必須不斷進步”的絕對化、“我完了或我的人生從此慘淡”的糟糕至極。咨詢師可以這3種代表性的不合理信念為基礎[6],對中學生表達的不合理信念進行歸類總結,為制定針對性地干預提供參考。

4 在行動中悅納自我

不合理信念對情緒和行為具有控制性的影響,行為也能強烈地影響思維模式。經過挖掘來訪者的積極因素和精準判斷其最重要的心結,理性情緒療法的治療便完成了心理診斷階段和領悟階段。改善不合理情緒最重要的是修通階段,即動搖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的過程,讓來訪者意識到自己的非理性思維模式,并與之辯論,從而達到“無條件的自我接納”[6]。這也是實現咨詢目標的過程。

使用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引出認知偏差,從澄清概念、清晰化討論主題以定義和澄清語意,到探討假設問題、探討原因和證據問題以找出思考規則,再提出關于視角和觀點的看法,探討影響結果的問題以找出證據,進而回歸到問題本身。例如,上文中的初中生,該生表達“我如果考不好我就完蛋了”時,追問其“完蛋了”是什么意思?澄清“完蛋了”指學業發展、家庭關系還是其他?學生回答父母會對自己失望時,進一步追問父母會如何表現?你是如何知道這種表現的?進而引發過往體驗形成的錯誤認知模式。比較過往經驗和當前體驗,讓學生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思維方式,進而回歸到最初的問題:“中考失利會不是一個優秀的人,父母會對自己失望?”

改變過度擔憂考試結果的不良思維模式,還可運用合理情緒想象技術(Rational-Emotive Imagery,REI)指導來訪者感受情緒變化,以有效降低其焦慮水平,降低心理沖突水平,增加自我肯定的動力和勇氣。即緩解考試本身對來訪者帶來的直接壓力,幫助來訪者盡可能地主動調整身心狀態,對考試保持自己能夠接受的認知。上述案例中,可以讓中學生沉浸到考試焦慮的情緒中,體驗焦慮感到達峰值。通過與咨詢師對話,體驗合理認知帶來的適當情緒反應,感受焦慮的減輕。停止想象后,在咨詢中讓來訪者表達情緒轉變的認知基礎,從而獲得信念的改變。

在咨詢室外,根據設定的咨詢目標和來訪者共同制定家庭作業,是鞏固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合理情緒自主量表、合理的自我分析及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等方式加強對來訪者不合理信念的修正并使其逐步掌握理性思考的方式。完成家庭作業是來訪者逐步釋放和緩解內心焦慮情緒的過程,也是逐步重塑認知結構和形成客觀自我評價的過程。在上述案例中,來訪者對與父母的關系較為緊張,對父母成績的期待較為擔憂。通過完成家庭作業,來訪者通過自我分析,消除了“失利就是不優秀”的錯誤認知,在自我肯定的基礎上表達自我期待,并通過與自身不合理的信念辯論,否定“考試失利就會讓父母失望”的錯誤觀念。同時,來訪者選擇與父母溝通交流,將目標從某所著名高中擴大到其他的特色高中,主動化解了自身的外部壓力。

在中學生考試焦慮咨詢案例實踐中,學生自身的獨立性促使其更難開口表達自身的猜測和疑問,試圖自我思考和解釋卻往往以偏概全。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來訪者的父母、老師、同學等是來訪者重要的社會資源,也是直接影響來訪者心理壓力的因素。對他人看法的過分解讀和在意反而容易成為來訪者認知歪曲的起源。

5 授之以漁,拓展延伸

理性情緒療法之所以能夠在校園心理咨詢中得到廣泛使用,是因為對不合理信念的改變過程具有可復制性。針對過度概括使用的訓練方法,經過適當修改可以改變糟糕至極的情況。咨詢過程是通過改變認知,在方法練習的過程中讓來訪者重塑認知體系和歸因方法,從而正確看待問題,選擇合理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

學校的心理教師既是咨詢師,也是教師。理性情緒療法的再教育階段與老師的角色非常相似,在解開最主要的心結后,掌握重建思維信念的中學生需要對這種方法拓展練習,咨詢師要幫助學生探索是否還存在與主訴內容無關的其他非理性信念,再次進行指導練習,讓學生逐步養成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理性情緒療法的這一階段與教學思維一致,唯有內化改變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形成運用理性思維思考的習慣,讓學生走出咨詢室,坦然面對中考焦慮、考試焦慮甚至高考焦慮。

總而言之,運用理性情緒療法緩解中學生考試焦慮的心理咨詢,首先,建立明確可行的咨詢目標,以緩解考試焦慮的心理狀況為局部目標,將來訪者接納自己作為整體目標貫穿咨詢始終;其次,充分挖掘和肯定來訪者的積極因素,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讓來訪者找到自身的行動力量;第三,找準來訪者最主要的心結,通過多種方式挖掘其不合理信念并進行歸類;第四,通過辯論和訓練推翻不合理信念,改變來訪者的思考方式,形成理性思維;最后,拓展延伸理性思維的思考方式,幫助來訪者泛化思維方式,形成理性思維認知體系并應用于生活。

每個人都有理性和非理性兩方面情緒。非理性情緒占據上風時,思維便會不斷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信念使其深陷其中。掌握理性思維的思考方式,才能正確看待問題,撫平不良情緒[7]?!袄硇岳砟罡嬖V我們要去做,并非總是做到最好,你應該無條件接受自己,接受自己不完美……要接受自己不足之處。”[8]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特點,都值得被愛,成績并不是評價一個人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對具有焦慮情緒的中學生,要學會接納自己,在現有基礎上建立合理期待,踏踏實實地生活學習,步履不停而非自我設限。當然,每個來訪者的情況各不相同,從問題出發制定咨詢方案,選擇咨詢技術,實現有效咨詢。

參考文獻

[1] 劉爽.淺談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咨詢領域的應用[J].心理月刊,2019,14(21):52.

[2] 金同瑞.淺談中小學生考試焦慮干預手段及應試能力培養[J].亞太教育,2019,15(1):67-68.

[3] 朱夏艷.害怕英語考試的女孩——一例小學生考試焦慮輔導案例報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17(3):45-47+51.

[4] 楊恩軍.“考試焦慮”與“理性情緒療法”[J].教學與管理,2002,19(19):46-47.

[5] 阿爾伯特·埃利斯.控制焦慮[M].李衛娟,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6] 陳紅敏,趙雷.理性情緒療法原理及其在學校中的運用探討[J].社會心理科學,2004,20(2):110-112+85.

篇9

20xx年10月24、25日兩天,我參與了第一階段培訓的第二部分內容《情緒與壓力管理》,在兩天的課程里,黃曉蓉老師用溫柔平和的語言、生動真實的案例與我們分享了情緒與壓力管理的理論知識,帶來了一些思維觀念方面的轉變。

一個人從小的情緒經驗會影響一輩子的行為,黃老師首先用一個女強人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經驗對一個人的影響。這個女人一直在害怕拒絕,怕拒絕后沒人會要,因為她得父母從小教育的方式就是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在她的潛意識不斷強化這樣的恐懼。我們每個人就像是一個紙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被扎破,我們自己滿身是洞,當別人或外界給予時,我們便無法接住,于是內心什么都沒有,我們什么都沒有卻還要不斷去給與別人,所以會活的很辛苦。每個人過去有太多的舊檔案需要清除,只有清除那些舊的檔案,才能看到自己的了不起。

我們要學會去認識每個人的差異,不一樣的人與性格才有了多彩的世界,要欣賞每一個人的不同,要學會認識差異與欣賞差異。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到不同的顏色,并不是別人不對,只是我沒有看到對方的那一面,所以我們堅持自己的一面,我們以為自己是對的,當站在對方那一面才發現原來真的有另外一個顏色。只有認識這一點我們才能聽到不同的聲音,接受不同的思想。

人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欣賞自己的驕傲,驕傲其實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因為驕傲所以我們總是希望別人能夠看到自己的優秀,這樣的一種滿足是外在的,而不是內心的豐富,這樣的觀念要去轉變,我們的觀念會影響我們的思想,思想是行為的種子,我們的思想會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當我們怎樣去說時就會轉化為我們的行為,行為的累積會養成一種習慣,不同的習慣會形成不一樣的人格,錯誤的習慣則會強化舊的觀念,不斷陷入錯誤的輪回,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我們的人格去修正我們的習慣,一種人格會決定一種命運,我們的命運則左右著我們的人生,用新的人生觀去改變舊的觀念,這樣我們才能進入良性的循環,在循環中不斷的前進,讓自己從優秀變為卓越。

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去學習,學習力可以產生自信力,自信力是幸福力的基礎,但良好的學習力是是源自于我們的情緒力,因此,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人生就是一列火車,我們需要知道自己開往哪里,也就是明確自己的目標,當做了我們人生自己的主人,我么就可以建構自我學習鷹架,知道自己要什么,應該學什么,而不是盲目的瞎學習,才能在前進的過程中不受別人的干擾。

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掌握的所有方法、技巧、專業、知識還有經驗都是我們的技能,技能是為人所用,但要如何更好的去使用這些技能,基礎便是情緒、性格、依附關系,只有良好的關系才能有有效的溝通,就像是開車一樣,車子再好如果跑在崎嶇的路上也一樣會拋錨,也像是蓋房子一樣,再漂亮的房子蓋在沙灘上也一定會倒塌。

我們擁有怎樣的內心世界,就會有怎樣的外在表現的投射。老師為我們播放的那部法國奇幻動畫影片給我們很好的闡述了這一觀念,影片里的小女孩將自己善良美麗的內心通過手里的畫筆投射在孤獨、失落、哭泣的現實世界里,每個人都因為她得畫筆得到了愛與關懷,真的讓人印象深刻。還有那個只長了一只小雞腳的力克胡哲,用自己對生活的熱愛感動影響了那么多的人,多少四肢健全的人趴在他得身上痛苦流涕,真的是讓人感到深深的震撼。

一個人對情緒的掌控真的可以改變很多的事情。那我們要從哪些方面去控制情緒呢,黃老師為我們引出了情緒形態的六個向度,即:

回彈力:你有多快或多慢能夠從困境中回復過來。

展望:你能保持正向的情緒多長時間。

社會直覺:你能從身邊的人身上得到多少社交的訊號,知道別人在想什么。

自我覺識:你多會感覺到自己身體對情緒的反應。

情境敏感度:你有多能調適自己的情緒反應,使你對所處的情境做出恰當的回應。

注意力:你的聚焦點有多清晰。

除了情緒管理,課程還涉及到對人性格的分析。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性格通過行為習慣慢慢養成,黃老師為大家舉例解釋了各種性格養成的內在原因。在人生發展的嬰兒期需要的是愛與享受,幼兒期是創作與幻想,兒童期需要的是玩耍與嬉戲,少年期是情愛及探索,青年期需要擔負現實與責任。不能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扼殺他所需要的環境。

比如孩子伸手去碰某一東西時,如果家長伸手打孩子一下說不可以動,慢慢的孩子就會變的不敢去探索新的事物,等長大后就會變的膽小;孩子摔倒后如果不是讓他自己站起來,而是幫他指責地板太滑,地面不平,那么孩子長大后就會推卸責任,沒有擔當;如果教育他學習時不要去教別的小孩子,這樣人家會超過你,那他長大之后就不會懂得分享。人的教育要從一開始就做好,尤其是要讓孩子形成一種好的觀念和思維,對孩子的教育可以無處不在,比如出門后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賞藍天,一起呼吸新鮮空氣,讓他知道大自然有多么美好??吹铰愤叺幕梢哉f有三朵牡丹,兩朵玫瑰,前面的大,后面的小,數字、空間、顏色的概念都可以灌輸給孩子。因為我也剛剛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這部分的內容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對于我們個人性格的分析,在上這次課之前公司為每個人提供了賬號進行性格測評。性格的鑒定只是一種顯示傾向,而非判定,性格沒有好與壞之分,也并非一成不變的。主要有外向、內向、實感、直覺、理智、情感、獨立、依賴。組合起來有16種性格傾向,黃老師為我們大家講解了各種性格的人的行為習慣,這部分內容非常有趣。

篇10

一、理解核心素養內涵,明確培養方向

核心素養延伸到學科領域,是指學生通過本學科學習所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該學科留給學生的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內容,是具體化、學科化、情境化的核心素養。再具體一些,學科核心素養就是學習這門學科的學生與沒有學習這門學科的學生相比較,在個人形象、氣質、行為、習慣、能力、素養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優勢。學科核心素養指向的是通過學科的教與學,學生獲得的不只是學科具體的知識內容,更多的是個人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明顯超越傳統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對學科三維目標的提煉與整合、傳承與突破。當然,人只有核心素養還是不夠的,核心素養只是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不能忽視基礎素養的基礎作用。在學科教學中可以重點凸顯核心素養,又不能與基礎素養的培養割裂開來,否則就會“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二、挖掘學科價值,依托策略推進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具體到學科教學,需要結合學校、學段、學科的實際情況和規律,依據學科課程標準,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培養內容,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就初中A段而言,語文學習以多元形式豐富學生閱讀體驗,激勵學生參與各種讀書活動,博覽群書,實施“大閱讀,小認識,在感受中積累”,突出閱讀與人文素養的培養;數學學習可以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誘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實行“大感受,小認識,在研究中提升,突出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凸顯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培養;英語學習要實行“大表現,小認識,在實踐中成長”,突出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而理化生學習可以拓展學習空間,讓學習與生活對接,通過實驗活動開展實驗設計、動手體驗和思維探究,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整體而言,在學習形式上,既要為學生創設相對獨立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又要創設足夠合適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合作學習;在內容上還要充分考慮知識、技能、方法、思維等內容的交叉與交融,實現相關學科學習的整合。在學校層面,要重視各學科均衡發展以及學科間知識的聯系與綜合運用,采取多學科聯動,開發和實施相關的校本課程等途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