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理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19:1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管理學理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管理學理論論文

篇1

關鍵詞:超弦理論 管理理論 管理叢林

管理學中的理論叢林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世界一直都處于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雖然局部戰爭常有,但相對和平的世界環境卻給人們帶來了休養生息、增長與發展的機會。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大加速了全球經濟的增長,與此同時,各類組織迅速發展,社會的進步對諸如企業、政府、各類非營利組織等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類組織對管理人才的需求也相應擴大,培養管理人才的各類管理學院也紛紛成立,并擴大了培養人才的規模。面對著巨大的需求,特別是面對著不同行業、不同需求層次的需要,過去相對簡單的管理理論似乎就有些力不從心了。管理理論再次受到重大的挑戰,于是新的一輪發展又開始到來,現代管理理論出現了。

人們一般認為,現代管理理論是繼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出現之后,西方管理理論和思想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的一系列學派。與前兩個階段相比,這一階段的最大特點是,學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論、思想、方法不斷涌現。在這個階段,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社會測量學家、經濟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政治科學家、企業管理學者、實踐操作的經理人員都加入了管理理論研究這個領域,從而形成了管理學的空前繁榮的景象。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專家孔茨(Harold Koontz)是最早認識到“管理叢林”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分歧與混亂的人,并主張清理管理理論叢林,在叢林中開辟出一條道路來。為此,他在1961年發表了著名的論文《管理理論的叢林》,將這種現象稱為“管理理論的叢林”。

在孔茨的論文中,根據他的觀察,依據基礎理論的差異,他將上世紀60年代的管理理論分為了6大管理理論學派。1980年,孔茨再次發表了論文《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而在該論文中,孔茨把當時發展更為紛繁眾多的重要管理學派分為了11個。孔茨對于管理理論出現叢林現象,彼此滋蔓、相互纏繞的現象并不滿意,因此,他分析了造成此種“叢林”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和走出管理學叢林的方法:一是澄清管理學的語意的叢林;二是對知識主體的定義;三是管理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四是對管理學中的許多的基本原理進行提煉與驗證。應該說,孔茨開創性的工作引起了人們對管理學主線研究的普遍興趣與重視,其學派劃分的方法也已成為歸納現代管理理論的樣本。可是我們按照孔茨所說的走出管理學叢林的方法,卻至今都沒有走出管理學理論的叢林。

應該承認,孔茨綜合現代管理理論的做法與努力,自有其積極的意義。世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盡管當前對世界的統一性有人持極端懷疑的觀點,但獲得對世界的統一性認識畢竟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哲學的觀點也認為,即世界的各個不同領域都受同樣的基本法則和原理所支配。對于這一點,愛因斯坦畢生所追求與堅信的“萬有理論”便是最好的證明。所以,站在今天的視角,從各個學科發展與演化的角度,到底應該怎樣看待管理學發展的叢林問題呢?

由物理學中萬有理論而引發的思考

在談論管理學叢林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物理學領域對“萬有理論”、“大一統觀點”、“超弦理論”的發展與認識歷程。看是否能從中得到點關于怎樣理解管理學叢林問題的思考與啟示。

自從愛因斯坦建立了令世人矚目的相對論理論以后,他自己本人卻并沒有停止向物理學更高領域前進的步伐。他想把當時已知的兩種相互作用――萬有引力和電磁力在一個數學框架中統一起來,建立宇宙的總公式――萬有理論。因為愛因斯坦堅信同一個宇宙中兩個不同的作用力應該有著它們相同的起源。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也經歷過數次歷史性的統一,如牛頓發現天體的運行和地球上運動的物體遵從相同的運動力學原理和引力定律;愛因斯坦則建立起了時空、運動和引力之間的聯系,并統一了質量和能量,建立了質能互換公式。按理說,萬有引力和電磁力應該可以聯系在一起,它們應該是同一個原理下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就像電和磁、能量和質量一樣。但從實際看來,要把這兩種相距甚遠的力統一起來,談何容易。引力是兩個大質量物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大質量物體造成空間彎曲而產生的;而電磁力則是由粒子的電荷產生的,顯然,把這樣兩種力聯系起來是不可思議的事。因此,引力和電磁力之間似乎毫無聯系可言。所以,當時除了愛因斯坦也沒有哪個物理學家敢于在這個超級難題上空耗精力。當然,最終的結果歷史也早已向我們講述,在愛因斯坦一次又一次努力歸于失敗以后,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無望地尋找著引力場和電磁場統一的理論,最終抱憾離開人世。

回顧歷史,愛因斯坦的失敗也許就可以理解,似乎是注定的。實際上自然界還存在另外兩種相互作用力―弱力和強力,而在當時的物理學界對這兩種力卻尚不知曉。強力即存在于原子核內的把原子核內的中子和帶正電荷的質子結合在一起的力(如果沒有強力,它們因同性相斥的原理而相互彈開);而弱力則是改變粒子而不是吸引或分開粒子(如引起原子核的放射性衰變等)。所以,當有四種相互作用力被人們認知后,尋找這四種力新的大統一的任務就擺在了現代物理學家面前。

美國物理學家斯蒂芬?溫伯格和阿布杜斯?薩拉姆在1967年首次將這人類一直所追求的“大統一理論”目標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們從量子理論入手,成功的使電磁力與弱力的數學表達結合到一個統一的數學表達中。此后不久,物理學家便發現在更小的尺度上10-17厘米左右,電磁力、弱力和強力將得到統一,這意味著“大統一理論”又向前邁了一大步。現在我們可以知道,自然界中總共四種相互作用力除萬有引力之外的三種都可由量子理論來描述和統一。那么引力呢?在空間尺度繼續減小時,物理學家們又發現了轉折點:我們試想把一個粒子的運動控制在一個更小的空間內時,那么根據量子力學法則,粒子的運動將加劇,動能將增加,也就是說,越小的距離就有越高的能量,也就有越大的質量,此時引力又回來了!并且逐漸增加到與其它力一樣大。

前面所說的,電磁力和弱力在較高的能量上實現統一,其實這較高能量也是在較小空間中實現的;然后強力又和電-弱力在一個更小空間中的更高能量上實現了統一。以此推論的設想,最弱的引力應該會在最小的空間中與其它三種力實現統一。空間的最小尺度結構是普朗克長度(10-33厘米)。在普朗克長度下,所有的力歸于統一。電磁力-弱力統一所需的能量是現在可及的范圍,因此這個理論得到了證實。而除引力外其它三種力統一所需的能量目前就無法達到了,目前人類所造的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似乎也達不到那么大的能量;在普朗克長度下,超高能量使空間的性質也不可思議地改變了!相對論和量子理論這兩大現代物理學支柱在這個尺度下全部失效!在這里,物理學家認為新的理論將把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統一起來。

這個新的理論就是目前物理學領域最流行的“超弦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普朗克長度大小的空間里有一根細細的超弦在振動,它的振動產生了數百種基本粒子和四種力的相互作用力。該理論也是目前唯一能將20世紀兩大物理支柱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有機結合起來,從理論上實現了包括引力在內的四種相互作用力的統一。超弦理論的提出無疑是了不起的思想火花,但同時也向人們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超弦理論如果成功,它一定會導致一場人類對時空本質、時空維數、相互作用本質、暗能量本質等革命性的認識,其深刻程度不亞于上個世紀的兩場物理學革命: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

如何看待管理學中的理論叢林問題

首先,從物理學的發展歷程來看,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等物理學分支領域的發展都是為了解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實際問題而產生和發展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待管理學叢林問題也應該認識到其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從人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與思維慣性的角度去看待管理學叢林中的各個學派林立的問題。其實,我們是否可以把這個問題理解為管理學叢林理論中的各個學派的產生和發展都是人類在其發展與進步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為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從不同學科和角度所發展起來的理論學派。它們都是管理學理論發展歷程中的必然結果。

其次,從不同理論學派的比較研究我們也可以發現,雖然不同的理論學派之間視角不同、觀點各異,但針對某些問題,大部分理論學派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共同點。例如,企業的生存取決于對外部需求和對期望的回應,企業必須適應環境的需要;企業與環境存在緊密的聯系;企業尋求外部環境的穩定和可預測性;企業是利益驅動的等等。因此,這樣就說明了前面的觀點,即各個理論學派都是為了解決人們在管理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了解決同一個實踐中遇到的管理問題,各個學派從各自的學科背景出發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但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是否可以認為,管理學的叢林問題,就像是一個物體前圍著的許多面鏡子,從鏡子中看到的都是同一個物體,但由于視覺角度的不同,我們發現每一面鏡子中的物體卻又都不相同。也就是說,管理學叢林是“同一個物體的不同表現形式”。因此,它們都應該是合理的,這里也印證了前面的觀點,即存在自有其合理性的問題。所以,是否這種思維認識也可以為我們進一步的尋求管理學叢林的融合提供一個視角與方向?

理論叢林的發展與未來

談到管理學理論叢林的發展與未來來看,筆者還是比較同意融合的觀點。從理論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管理學理論中的叢林融合問題勢在必行,也有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這一點從物理學的萬有理論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但從現在理論界所普遍認為可行的融合途徑來看,可歸結為兩種途徑。第一,不同理論的解構與融合。第二,不同理論比較和整理。而這兩種融合的方式都是在理論本身層面的融合,有其局限性。不能做到完全的融合。

再次回到物理學領域來看,從物理學領域的發展歷程研究可以發現,電磁力、引力、弱力、強力有可能在最小的空間普朗克長度(10-33厘米)得到統一,這也標志著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理論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融合和新理論超弦理論的誕生。所以是否可以得到一點理論融合的啟示,看待管理學叢林問題,能否回歸到最本質與根源的角度考慮各個理論學派的融合問題,即從“環境”本身入手考慮管理學各個學派的融合問題?如國內學者趙錫斌教授所著的《企業環境分析與調適―理論與方法》,就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研究企業與環境關系的問題等。

所以,如何看待管理學叢林的融合問題,我們能否借鑒物理學理論中的兩大支柱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融合假設與經驗,換個方向向后看,從本質與最原始的根源出發,從環境這個最大、最本質的要素出發,把環境作為內生變量研究企業問題,也許是解決管理學叢林問題的又一出路。

參考文獻:

1.趙錫斌著.企業環境分析與調適―理論與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費顯政.企業與環境互動關系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3.寧波.超弦M理論中一些非微擾性質的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4.盧建新.超弦/M-理論及其應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50年,物理?37卷,2008

篇2

當今,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使管理顯得空前重要,這引發人們研究管理的熱忱,并將其上升到管理哲學的理論高度。黑格爾曾指出:“哲學是認識具體事物發展的科學。” 1哲學根植于各門具體科學理論之中,憑著自身的開放性、批判性的特點不斷吸進新養料而得到充實;它又超越各門具體科學,指導具體科學向前發展。管理哲學的產生的發展正是哲學在具體運用學科的產生和發展。

管理哲學是“對管理問題的哲學反思”,管理學所研究的問題,自然成為管理哲學所研究的對象,只是二者所研究的層次有所不同:管理學一般是從“ 科學”層次對管理問題進行研究;管理哲學則是從“哲學”層面對管理問題的進一步探討。從哲學層次探討管理問題,一般包括兩個主要方面:其一是管理的“世界觀”層面的問題;其二是方法論問題。中國管理哲學應當是管理者在管理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對管理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基本看法,是管理者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管理哲學是管理活動的總的理論基礎,是管理文化的核心。

一、以人為本的中國管理哲學“世界觀”

由于中西方社會政治制度、傳統文化背景和人的價值觀念的差異性,中國人對管理的界定不同于西方。從本質上來看,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崇尚人文精神、倫理道德和中庸和諧的“價值理性”文化,是一種強調“ 克己復禮”的“ 德性”文化。西方傳統文化信奉“個人中心主義”,強更多地調人應當追求自身價值和幸福,在獨立人格基礎上形成平等社會契約,之后用某種法定形式規范下來。中國和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性,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中國人和西方人對管理本質的不同理解。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2就是強調管理者必須通過道德修養,克己正身,恪守禮法,身體力行,樹立自己的良好外在形象,使人民心服,才能上行下效,上善則民善,人民有了道德自覺性,就會接受統治管理。在管理場中,管理者是主體。只有首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他人。管理者正氣凜然、公平正直。以此作榜樣,誰還敢走歪門邪道呢?“正己”是“正人”的前提和基礎。“正人”是“正己”的效果和收獲。從這一意義上,中國管理學既講“ 道”,又講“ 技藝”,是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管理哲學。

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3意思是說能戰勝別人者是有力量的人,而只有能首先戰勝自己的缺點、管理好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成功的管理者得關鍵在于自己能否戰勝自己,能否管好自己,只有先管好自己,才有資格去管理好他人。要戰勝自己的錯誤、缺點和不足,就要求管理主體具備高尚品格和修養,才能夠做到“自勝”。

中國人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把管理的本質規定為一門大寫的“人學”。 “人”是中國管理哲學的出發點,也是它的落腳點。管理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實踐活動。任何管理都離不開人,管理的主體是人,管理的客體是人、財、物、信息和技術等,但中心是人,因為財、物、信息、技術等都要靠人去認識、掌握和運用,才能在管理中發揮作用。因而管理哲學的重要原則之一是以人為本,人的本性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人有七情六欲, 有倫理信念,有價值觀, 有人生觀, 有經濟利益, 也有精神利益, 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當我們在管理中實施以人為本時, 就應該以人性為本,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本性要求, 達到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目標。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為管理的中心或核心,要關心、尊重人、尊重人的價值、要按照人的生理規律、心理規律和行為規律設計和進行管理。 古典管理科學不是以人為本,而主要是以物為本,以經濟效益為本,以機器設備和技術為中心,按機器和技術的需要來設計管理,并且只關心效率和經濟效益, 而不關心人和重視人的其他需要,顛倒了人與物的關系,結果卻不能真正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只有堅持以人為本,關心人、尊重人和人的價值,按照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規律進行管理,才能真正調動人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且最終能夠實現人的自我價值,有利于人的進步和全面發展。

二、中國管理哲學的方法論哲學的方法論主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中國管理哲學,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研究方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研究當代中國管理哲學,就必須虛心地學習西方的科學管理,但決不是走全盤西化,照抄、照搬的道路。如果按照西方管理學的框架,塞進中國的哲學名句和管理案例,是不能把它錯誤的說成中國管理哲學的。 在研究方法上,要從中國現代的國情、民情出發,研究適合于中國現代國情、民情的中國管理哲學思想體系,這是研究中國管理哲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豐富的文化管理資源,又要從西方管理學中吸取適于中國社會實際的文化營養,不能盲目排外。只有在中國社會實踐基礎上,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的文化管理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經過一代或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地研究形成的中國管理哲學思想體系。

篇3

關鍵詞:共管理;管理學;社會管理論

內涵是關于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事物的內涵是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然而,我國關于公共管理問題的討論與爭鳴雖早已開鑼,但對其內涵卻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見不一。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將管見和盤托出,就教于行家、學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與類型辨析

(-)關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與教育正在華夏大地興起,專家學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論文頗為可觀。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問題上,可謂見仁見智。不說中國,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國家也有類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學者認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難以確定。在此,本人擬作一次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嘗試,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為: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社會活動。具體說來,是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施加管理的社會活動。

作為管理,公共管理和其他管理(如工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運作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作為“公共”管理,它在研究對象及其特點上,又與其他管理有明顯區別。以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為例,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國家、政府與社會公共組織的公共事務及其管理過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工商企業及其經營過程。兩者的具體差異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社會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謀求組織利潤;二是管理性質不同,傳統的公共管理具有壟斷性,工商管理則具有競爭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傳統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工商管理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們既要把握二者的聯結點,更要著力找出二者的差異處,以求對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認識。

(二)關于公共管理類型

為了加深對公共管理概念的認識,我們須進一步對其作外延分析。概念的外延是指該概念囊括的所有事物。公共管理的外延即指它所管理的一切公共事務。為了對“一切”有概括性認識,我們又要對它們作“類型”求解。筆者認為,就宏觀而論,世上所有的公共事務可分為三類:一是國家公共事務二是政府公共事務,三是社會公共事務。

1.國家公共事務。據英國《大眾百科全書》對國家作出如下定義:“由政治單位在其管轄的范圍內制定規則和進行資源分配的機構。政府的功能:①立法;②司法;③執行、行政管理。”這是廣義的政府(國家)觀。應當指出,這里所指的國家是特指狹義的國家,即廣義國家中最重要的部分①立法以及②司法。這種國家公共事務主要包括維護國家統一和,制定法律、法規,維護社會秩序等,側重于與國體、政體方面有關的,關乎整體職能把握的宏觀控制和影響類型的公共事務。

2.政府公共事務。《美國百科全書》指出:“政府一詞適應于管理團體和國家的機構及其活動。通常它指的是諸如英國或日本這些民族國家或其分支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組織機構及法定程序,就這一方面而言,政府對已經確認為某一民族國家中成員的事務進行管理。由此可見,政府就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治理機構。”應當指出,這是狹義的政府,它專指一個國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關。這種政府公共事務包括政治選舉、行政區劃與國家禮儀方面的政治性公共事務、國家安全公共事務、對外關系公共事務、人事行政公共事務、財務行政公共事務以及機關內部的公共事務。

3.社會公共事務。這里的“社會”并非“人類社會”的廣義“社會”涵義,而是專指“政府管理社會”中的中觀的“社會”,這里的“社會”,即將社會管理與政治、經濟管理職能并列的一個領域,它主要涉及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公共事務。這種社會公共事務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醫藥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社會服務、社會公用事業以及維持社會秩序的公共事務等。這種類型的公共事務與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同時這部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是直接以全體社會成員為實施對象,因此,它所顯示的社會公共性也最強。

如前所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由于紛繁復雜的公共事務可以歸納為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三大類,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種種公共管理歸結為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公共管理。正是這“三足鼎立”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龐大的公共管理體系。我們既要從個性去分清它們的差異,又要從共性去歸納它們的統一,用共性與個性相聯結的辯證法去把握公共管理的真諦。

二、社會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內涵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是由國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會公共管理構成的,因此,“國家”、“政府”、“社會”都分別是公共管理的內涵之一,然而,比較而言,只有“社會”才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內涵。對此,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闡述:

(一)公共管理主體的社會性內涵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下面分別闡釋它們的社會職能特征。

1.國家的社會職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只有到了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方面,這些經濟利益相互沖突的階級,不致于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因此,國家來自社會,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社會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

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從天賦人權的自然法理論出發,認為國家的產生是社會契約的結果。該學說認為,在國家產生之前,人類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之下。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有運用上天賦予他自己的價值和趨利避害的權利。然而,每個人在運用上天給予的權利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的時候,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為了不致于使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將自己和整個社會歸于毀滅,于是人們運用理性來解決沖突。即人們坐下來協商,將上天賦予他們實現自己價值的權利部分或全部地轉讓給“者”,權利讓渡的過程就是國家產生的過程,而這個“者”就是國家。這種以天賦人權的自然法理論為核。動的社會契約學說,把人們契約的原因歸結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把國家說成是人們契約的結果,從而否認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固然不對,但是,它肯定了消除沖突,維護社會秩序的社會契約內容。因此,社會契約理論雖然否認了國家是社會矛盾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但表達了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來自于“社會契約”的觀點。國家的產生和存在表明國家和社會是不可分的。國家不是從外部強加給社會的力量,是社會矛盾運動的結果,社會是國家產生、存在的基礎。這清楚地表明了國家的社會性特征。還有,國家不僅不是從來就有的,而且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當社會發展到具備消滅階級的條件時,國家就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這也是國家依賴社會的表現。此外,國家根據社會發展的不同,對社會也發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說,國家對社會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就整體發展趨勢和規律而言,社會越向前發展,社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的能力越強,國家對社會發生作用的領域就越小,作用的強度也越弱。由此,國家對社會的作用呈現出這樣一種發展趨勢:在政治統治職能不變的同時,國家的經濟職能、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和科技文化職能不斷擴展;政治性。統治性職能越來越依賴于管理性、服務性職能作用的發揮。總之,國家存在于社會之中,以社會的存在為基礎,我們不能離開社會來談國家的存在和作用。

2.政府的社會服務作用。作為國家伴生物的政府,與國家一樣,僅僅同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既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要永遠存在下去。政府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其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其對社會作用所形成的政府職能,也是以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基礎的。當代政府與近代政府、古代政府的差異,都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在政府的各個特性中,注入和融入了不同時代社會的具體發展要求和時代特征所使然。還有,歷史上政府行使權力的方式和對社會發生作用的范圍不同,并不取決于統治者個人的意志,而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對統治者的要求。如果一個政府不能有效地吸納、代表和反映社會對它的要求,如果一個政府對社會的要求沒有任何回應能力,那么,這個政府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政府。因此,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政府的生命力來自于它的社會服務作用。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強調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其行為導向,而不以政府自身規定的規則為行為導向,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政府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不是要削弱它,是把政府從低效率和高成本中解放出來的有效舉措。

3.社會公共組織的社會性特征。至于社會事務的管理者——各種社會性組織,它們本身就是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只不過在階級社會,各種社會組織是依附于國家和政府組織的,是作為國家和政府組織的附屬物而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打上階級的烙印,有著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服務能力的增強,這些社會組織必然要逐漸擺脫這種依附的地位而成為獨立主體。在國家、政府消亡了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就將依靠這些社會性組織來進行自我管理,規劃和實現社會發展。只不過到那時它們已經完全喪失掉了階級性、政治性。因為,在對人的統治與管理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的時候,這些組織就變成了純粹的管理性的組織。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各種社會組織還不能真正成為獨立的組織,社會仍然將處于國家組織、政府組織與這些社會組織同時管理、雙軌運行的局面。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抹煞它們的社會性。隨著我國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與完善,隨著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政府承擔的大量社會職能將更多地由社會組織去承擔。我們應當順應社會歷史潮流,不斷擴大社會組織的社會自主性,擴大這些組織的社會性成分,向著它們成為真正的社會組織遠大目標邁進。

(二)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公共管理的對象,即公共管理客體,就是社會(這是廣義的“社會”)公共事務。根據各自性質的不同,社會公共事務又可分為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在這里,可以說,公共事務的公共性和社會性是同義語。因而,我們研究公共管理對象的社會性,也就轉換到研究以公共管理為對象的公共特性上來。

“公共”的對立面是“贏利的”、“私人的”和“企業的”。公共事務的公共性,可以大略從以下幾個側面去分析。

1.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于公共事務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門或公共服務機構,而不是私人或私人組織。這正如文章的前一部分所論述的,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即公共管理的主體,就是國家、政府以及社會各種公共組織。

2.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活動的性質和目的,在于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

正如所揭示的,國家的本質特征“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是統治階級用來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但即使這樣,在有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社會之中,運用公共權力所進行的政治統治,也必須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為基礎,以執行社會性職能為基礎。因為這是國家、政府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一切政治權力起先總是以某種經濟的社會職能為基礎的”、“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他還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興起和衰落的專制政府有多少,它們首先都是“河谷灌溉的總經營者。”這些論斷表明,理論作為有鮮明階級性的革命的理論,也從來沒有忽視政治統治的社會性基礎。相反,而是把社會性提到了政治統治得以維持的基礎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進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礎上,揭示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指出:“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這一著名論斷不僅揭示了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而且說明了管理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是資產階級國家的主要特征。只不過,它的管理方式不同于個別資本家或工廠主管理工廠、企業的方式,它主要是通過立法形式進行管理并具有強制的性質。因此,國家、政府的公共性(社會性)特征,主要的表現在于,它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是社會在一個有形的組織中的集中表現。它體現的正是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因而它總是集中反映和代表一定社會的利益和意志。

此外,還要認識到,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性質和目的,也在于為了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有時甚至實現個人利益本身就是公共任務,如向貧窮者提供社會救濟等。當代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運動,主張以社會公眾的偏向和需要作為政府行為導向,強調顧客意識,樹立服務對象為上帝的觀念,正是在這種公共事務的社會性要求壓力下,采用新的統治手段與方法,從而也使西方國家政治統治進一步鞏固,實現其自身的利益。

應當指出,這里講的“公共”、“社會”是抽象的范疇,現實的“公共”、“社會”卻是十分具體的,是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因此,資產階級要做到真正凌駕于社會、代表整個“社會”是不現實的,馬克思、恩格斯用“表面上”三字來表述,是很確切的。但其社會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存在。

(三)公共管理活動和過程的社會性

1.公共事務的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活動的社會責任和績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動的績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對績效決不能簡單地用利潤或效率標準來進行衡量,而是必須用服務效果、質量和公眾滿意的程度等多種尺度作標準。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公共行政學理論,基于對傳統行政學以經濟和效率為基本目標,忽視了公共行政所應肩負的廣泛的社會責任,其結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時代,長期存在著普遍失業、貧窮、疾病、無知和絕望,構成對現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脅的批判,從而提出了公共行政改革應將“效率至上”轉為“公平至上”,建立民主行政模型。為此,提出了公共行政組織設計方案應遵循的兩個基本目標:其一是顧客導向的行政組織形態,即以公眾——公共行政服務的顧客的需求作為行政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其二是應變靈活的組織形態,即加大組織結構的彈性,以便能夠對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的反應。將社會公平和廣泛的社會責任提高到作為公共行政追求的首要價值目標,倡導民主行政,是新公共行政學理論的主要貢獻。為此,這一理論也成為了西方國家政府改革運動所依據的一項重要理論。這種強調政府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行為導向,納稅人以政府實際的工作結果而不是以其工作及過程為納稅尺度的理論,有效地推動了政府提高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2.公共管理事務和活動的公共性。這種公共性體現了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活動和公共產品供給的廣泛參與,以及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社會公眾對公共管理活動的廣泛參與,主要表現在社會公眾對政府決策的影響,通過立法、司法機構對政府行為的約束,以及通過各種渠道對政府活動的輿論監督等,從自身利益的關。心和實現角度,影響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在部分公共產品的供給方面,由政府的壟斷供給轉變為通過合同出租和非國有化手段,把原先由政府包攬提供公共產品的單一化轉變為民營化,將其投放市場,由各個競爭主體和社會公眾自己來提供;對那些不便或不能推向社會的公共產品的提供,也改用合同的形式,以競爭招標手段,交給社會公眾承擔。在實現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方面,也由原來的“黑箱”操作,變為“金魚缸里生活”,讓社會公眾知曉,讓立法機關、司法機關、新聞媒介和公眾了解活動內容,隨時可以進行檢查、調查和監督。電子政務的推行,使得公共管理活動的公開性進一步增強。上述種種公開性、參與性及其非國有化等關于公共管理過程的環節和變化,實際上都是公共管理社會性的體現。

總之,無論是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還是社會公共事務,都是公共事務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還是社會公共事務,社會性都是它們的共同性內涵、基礎性內涵。我們應從最普遍、最基本的意義上去準確把握這種社會性特征的內涵,并以其為一個重要依據,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建設,包括構建嚴謹的公共管理學學科體系。

三、應當注意的兩個問題上面集中闡述了公共管理的社會性特征,但是不能由此掩蓋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內涵。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一定階級的國家機器(包括政府)是實現該階級政治統治的政治組織。因此,歷來國家、政府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政治性,這已是常識性的問題了。一般而言,就是前述意義上的社會公共管理組織,也或多或少具有階級性、政治性的特征,其中不少本身就是社會政治團體,不可能沒有政治性。一言以蔽之,講公共管理是不能不“講政治”的。因此,這里就有一個正確把握社會性與政治性的關系問題。

(一)公共管理的社會性與政治性是相輔相成的

1.公共管理的社會性是政治性的基礎,政治性寓于社會性之中,沒有社會性就沒有政治性。我們研究公共管理政治性時,一定要明確社會性的這種基礎地位與作用,堅持以是否推動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方向作為先進的與落后的政治的最后標準。

2.政治性是社會性的保證,社會性以政治性為指導。在階級社會和存在著階級與階級斗爭的社會里,沒有政治性也就很難或者無法體現社會性,實際上,沒有全面地體現社會性,在階級社會里,不靠國家、政府把社會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內,社會難以存在,更不用說進步與發展了。因此,需要把一定的政治灌注于公共管理之中,堅持用先進的、科學的政治去保護和發展社會。

(二)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向最高(終)目標邁進

公共管理的社會性與政治性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關系,從徹底的唯物辯證的宇宙觀來看,從時間論,社會性比政治性更長久。因為國家、政府產生之前就有人類社會了,國家、政府還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而社會將長期(不是永遠)存在著。再者,從空間論,廣義的“社會”是指人類社會,包括國家、政府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存在,而國家、政府則是人類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或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簡言之,社會性要比政治性寬泛的多。從時間論,政治性存在于社會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漫長的階段,社會性的存在比政治性的存在長久得多。作為一個徹底的辯證唯物論者,“路就在腳下”,應該著眼長遠,著手當前,正確地做好當前所承擔的每一項公共管理工作,為實現無階級、無國家、無政府的,我們的先賢所謂的“世界大同”的目標而奉獻有限人生的一份又一份熱和光。公共管理的社會化改革也稱得上是朝著這個遠大方向努力的一個工程!

四、根據公共管理的客觀屬性構建公共管理的學科體系

學科體系問題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和重點。公共管理研究在這方面雖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不能說已經完全解決問題了。事實上,尚有不少問題需要深入地研討。其中,一個帶有根本意義的問題,就是公共管理學科體系的構建問題。

公共管理學科體系的構建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是“界域”問題。即這里講的學科體系是“門類”學科體系,還是一級學科體系,或者是一門公共管理課程的體系。就“公共管理”而言,還有一個綜合“三界”(國家、政府、社會)的公共管理與分門別類的公共管理的關系問題。筆者這里擬按“公共管理概論”的范圍定位提出一個研討意見。

篇4

1.“慣性”的本質.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論宏大物體,還是微小粒子,不論固體、液體、氣體,不論靜止物體,還是運動物體,不論物體在地球上,還是在月球上.一切物體在任何時刻,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這一點應講深講透,教師應抓住概念中的關鍵字“一切物體都有……的性質”,反復講授,引導學生討論,理解概念本身含義.教師應在下列方面講清其內涵.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既然是固有性質,就不能說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時有慣性,而運動狀態改變或所受合外力不為零時就沒有慣性,也不能說慣性“僅在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時起作用”,而“在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或所受合外力不為零時不起作用”.再結合“行駛中的汽車或火車,由于慣性,不能立刻停止,即使緊急剎車,也要向前運動一段距離才能停下來”這一實例,指出“對運動物體即使加上很大的阻力,要使它停下來仍需一段時間”,正是運動物體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因而力圖反抗速度減小)的性質表現;再以汽車出發時即使加大油門使牽引力很大,也不可能立刻開得很快為例闡明“對靜止物體即使加上很大的推動力,要使它達到某一速度仍需一段時間”也正是靜止的物體要保持靜止狀態(因而力圖反抗速度增大)的性質表現.然后根據這兩方面的表現,對照概念,使學生明確慣性是物體具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一種“惰性”,即使物體受到外力作用,運動狀態改變了,但它的“惰性”還是存在,因此慣性不會消滅,是物體本身具有的.

2.“慣性”與“第一定律”的區別.學生往往把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當做慣性概念,即“慣性”與“慣性定律”混為一談.這也正是他們認為物體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時才有慣性.為了糾正這種錯誤,除了使學生能準確地敘述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還應該使學生知道它們的區別: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屬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條件而改變,它始終伴隨物體而存在.牛頓第一定律則是研究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如何運動的問題,是一條運動定律,它指出了“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原因.而慣性是“物體具有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特性;兩者完全不同.為何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是因為定律中所描述的現象是物體的慣性的一個方面的表現,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合外力不為零)時,物體不可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但物體力圖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慣性)仍頑強地表現出來.

3.“慣性”與“力”的區別.學生往往把“慣性”當做力,認為“子彈離開槍口后還會繼續向前運動”,“水平道路上運動著的汽車關閉發動機后還要向前運動”這些都是“慣性”這個力作用的結果等.為了糾正這種錯誤,可結合力的概念,要求學生去尋找施力物體,讓他們碰壁,再引導學生分析慣性與力的區別:①物理意義不同;慣性是指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而力是指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屬性,始終具有這種性質,它與外界條件無關;力則只有物體與物體發生相互作用時才有,離開了物體就無所謂力.②構成的要素不同:慣性只有大小,沒有方向和作用點,而大小也沒有具體數值,無單位;力是由大孝方向和作用點三要素構成,它的大小有具體的數值,單位是牛.③慣性是保持物體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力作用則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4.“物體慣性”與“外力作用”的辨證關系.物體原來具有某個速度,物體慣性則力圖使其繼續保持這一速度,但力圖保持與能否保持則是不同的.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為零時,物體可保持這個速度,當物體所受合外力不為零時,物體便不能再保持原來的速度,運動狀態就發生了變化.物體的慣性和外力作用這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形成了宏觀物體的形形的各種復雜的運動.如果沒有外力,物體也就沒有復雜多樣的運動形式;如果沒有慣性,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不需要力的作用.只有當我們理解了慣性與外力作用的辨證關系,就不難解釋慣性現象.例如“錘子松了,把錘把的一端在物體上撞幾下,錘頭就能緊套在錘柄上”這是因為錘與柄原來都向下運動,柄撞在物體上受到阻力作用,改變了它的運動狀態,就停止了運動,錘頭沒受阻力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繼續向下運動,這樣錘頭就緊套在錘柄上了.

篇5

摘要:三維動畫技術應用廣泛。在課件中引入三維動畫,可進一步提高學生興趣,降低知識點難度,增強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技術在中學教學中越來越普及,教育工作者制作出了各種類型的豐富多彩的課件。其中就動畫內容而言,平面動畫較多,三維動畫還比較少見。筆者對三維動畫方面的問題很感興趣,就其在中學化學中的引入及初步應用談談自己的體會。

我使用的是3DStudioMAX(簡稱3DSMAX)三維動畫制作軟件。它集建模、材質編輯、修改、渲染、動畫制作等功能于統一的Windows界面中,是一種大型、復雜的三維制作軟件。

3DSMAX對硬件環境的要求:使用相當于Pentium300MH或以上主頻的CPUl28M內存,板載4M顯存的3D加速顯卡以及支持1024x768分辨率的17英寸顯示器。這種硬件要求今天已比較普遍。操作系統最好采用WindowsNT。對于Windows98的用戶,也可使用3DSMAX,但是會遇到一些問題。首先是數值輸入問題,安裝完成后,建立造型時,不能輸入造型的幾何參數,這時將S12sys.ron字體文件拷入操作系統的字體文件夾中,即可解決。其次,可能遇到內存不足的問題,解決辦法是購買內存或安裝一些第三方內存管理軟件。

3DSMAX的窗口界面根據實際的功能大致可分為8個區域,分別是:視圖顯示區,下拉菜單區、工具欄、命令面板,信息狀態欄、動畫控制區、視圖控制區、對象捕捉區。各種工具、命令名目繁多,并且都是英文專業詞匯,熟悉、掌握需要較長的時間。

作為一名基層化學教師,我曾經建立了一些化學三維動畫模型。

例:建立數個在空間以各種角度旋轉的乙烯分子球棍模型,其中一個漸至滿屏,其余隱至最遠處。

1、制作碳原子模型。打開“Create”命令面板,單擊“Sphere”球體按紐;在透視圖“Perspective”中拉出球體,3DSMAX自動命名球體為“Sphere01”,作為C原子;打開“Modify”命令面板,在“Parameters”參數欄輸入數據,修改球體半徑為所需。

2、制作兩個氫原子模型。同上,建立另一個球體“Sphere02”,作為H原子,兩球半徑比為r(C)/r(H)=30/23:選中Sphere02,按下空格鍵鎖定選擇,單擊工具欄上的“Pan”按紐,按下鍵盤的Shift鍵同時用鼠標拖動球體,在彈出的“CloneOptions”對話框中選擇“COPY”復選框單擊“OK”確認,復制出一個與“Sphere02”完全一樣的的球體。

3、制作兩個連杠。按下“Geometry”命令面板上的“Cylinder''''’按鈕,在透視圖中制作一個圓柱體;設高、半徑為所需。

同上,復制一個連杠。

4、將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前面建立的各部分均為獨立的整體,必須將它們組合為一個整體。

首先單擊“SelectcandLink”按鈕,在大球上按下左鍵,將該球拖到一個連杠上,放開鼠標鍵;對其余各球、連杠同樣操作;

其次,按住Ctrl鍵用鼠標占取各物體,將五個物體全部選中,單擊“Croup”菜單上的“Group”命令,在彈出的對話框中輸入“乙烯片段”,單擊“OK''''’,關閉對話框,這樣五個物體組合為一個整體。完成乙烯分子球棍模型的一半。在場景中移動任何一個物體,組中物體都隨著移動。最后使用“Attach”命令將各部分真正結合成一個實體。

5、復制乙烯分子球棍模型另一半。

6、制作一根較長連杠,將兩部分連接起來。

7、將三部分連接為一個整體,即得到一個完整的乙烯分子球棍模型。

8、復制6至7個乙烯分子模型。

9、制作動畫。按下動畫控制區“Anim”動畫記錄按鈕(變為紅色),移動時間滑塊到50幀,將處于同等位置的數個乙烯分子邊從XY平面、XZ平面、YZ平面旋轉,邊移至漸遠,同時將一個乙烯分子各角度旋轉至漸近;移動時間滑塊到100幀,同樣將漸近的一個乙烯分子移至滿屏,并以正面呈現,其余分子移至屏幕最遠;關閉動畫記錄。

10、單擊動畫控制區“Play”按鈕,即可看到制作好單一個乙烯分子球模從一群分子中以各個角度飛出至滿屏,其余退至最遠。

篇6

(一)改革過程中增加了大作業環節,以真實的企業成本核算案例

考慮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特點,按照經濟業務發生的先后順序、繁簡程度、有所側重。在實際中,要求學生具體選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切實體會成本核算全過程,最后形成成本報表。這樣做,可以讓學生轉換思路、主動去思考和探討問題,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和效果的目的。同時,也避免了僅憑一張試卷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不客觀、也不全面的做法。

(二)改革后,期末閉卷考試占考核總成績的70%。卷面的質量

主要在于對命題標準和質量的把握,以往的考試題型一般都是填空、選擇、判斷、名詞解釋、簡答、計算,如選擇、判斷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分析、判斷能力;名詞解釋、簡答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計算題考查學生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根據本門課程特點,在出題時,在遵循科學、全面、系統、可行等原則基礎上,重點放在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改革后的考試題型主要為選擇、判斷、名詞解釋、計算題和綜合應用題。刪除了簡答題型,避免了把考試內容限定在一定范圍內,使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窄;而增加了綜合應用題型,這樣大大降低了單憑記憶,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題型,同時,加大了計算題和綜合應用題的得分比重,此種做法,就是要樹立培養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知識結構和寬厚的知識基礎的要求進行改變。與此同時,教師應經常引導學生向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方向去復習。

二、課程考核方法改革總結

通過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較大的轉變,這樣的命題類型,靠期末臨時“抱佛腳”、搞突擊復習不靈驗了。其結果是,平時基本功扎實、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喜歡討論問題的學生,成績都排在前面。隨著三屆學生的考試效果檢驗,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學服務。學生不斷地意識到,學習成本知識,從專業要求的角度是有用的,這樣使學生學習成本管理知識的主動意識、實踐意識得到增強。一方面從學生平時大作業完成質量來看,因為和期末成績掛鉤,大家都高度重視,不難看出,學生確實課下下工夫了,想取得滿意成績,就要求必須對所學的課程有一個相對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從期末卷面成績來看,有近10%學生不及格,也反映出對該門課程在進行考試方法改革過程中,肯定有待繼續完善之處,還需要不斷積累經驗、反復實踐,才能真正達到預期效果。

三、課程考核方法改革的進一步思考

篇7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威格斯特認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發育和體態產生一種自我認可。自我欣賞的心理,并稱這一過程為“悅納”期。其實,就是在學習方面,也同樣存在這種心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每逢新學年開始,初二和高一兩個起始年級紀律好、學風好。這是因為新的目標,新的環境,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同學的勉勵,父母的囑咐,老師的教誨以及成人感、使命感促使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教育心理學認為成人感是中學生自我意識的主體,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成功,喜歡表現自己的才能。原先基礎較差的學生不甘示弱,決心通過努力趕超先進,原先基礎好的學生更加滿懷信心保持優勢。

我們把這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稱為“試納”。這時期,學生的內動力特別強,積極向上的心理占上風,思想活躍,容易興奮,注意力比較集中。這種心理狀態一般可維持一學期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與學生心理相應的作文教學要在大綱規定的任務下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加強口述作文訓練。教師臨堂命題,學生堂上即興演講,互評優劣,教師再從中選擇典型重點評述。電化教學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錄音,錄相,并在輔導課上播放。

由于錄音、錄相中插有教師的評述,學生既學范文,又明白優劣之理,收效自然會好。之所以要在這一階段加強口述作文,是因為處在興奮期的學生語言更富于激情,也最能直抒胸臆,從而更具感染力、說服力,而這些恰恰是寫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二步是以片斷為主的小作文訓練。基本原則是多體、多點、多角度,快速寫小文章。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全面摸底,全面了解學生,又利于有的放矢,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指導。要做到一練一講,多練多講,這就是所謂“硬任務”教學。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當外物刺激興奮期人的大腦時記憶效果最佳。

這一階段的作文批改也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有些教師喜歡在接一新班課時把作文分壓得低低的,在作文批改中大刀闊斧地刪削,以求按自己的風格定式。其實大可不必。這些學生從各自母校來到新班級,帶有各自的長處,應讓他們自由發展。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這樣說過:“在初春的時候,植物還很幼小嬌嫩,那時太陽并不灼烤它們,它只給它們溫暖,逐漸地使它們變茂盛,不到它們完全長大結果,不把它的全輻熱力放射出來。園丁也用同樣的原則,不把修枝的剪子用到沒有成熟的植物上去。”我們認為“修枝”是必要的,“愛”應是出發點,“給予溫暖”是最基本原則。

二、“高原”階段的突破及“軟任務”強化

在通常情況下,初一和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后,學生就會出現兩極分化,進入初二、高二后分化的速度加快。心理學研究發現,每一個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都有一種害怕失敗的心理,兩種相反的心理構成矛盾,形成一種“趨避沖突”。學生在第一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成功。但當初那種美好的憧憬經過一段學習實踐,種種困難和挫折使他們理想的圓月出現了缺口,逐步認識到世上的事物并不都是人們可以心想事成的。加上青少年各人的品質結構不同,有的能斬關奪隘,有的則畏縮不前。在學習上的表現是,意志堅定者,短暫的停頓后便又舉步向前,意志薄弱者起初進步的速度越來越慢,心情開始焦慮,漸漸出現停滯狀態,這種情形有時相當持久,相當頑固,這就是所謂“高原”階段。在我們所教的學生中有些人在起始階段文章寫得還可以,寫了一段時間便出現了八股調,既很少離題,也不見有長進。還有些學生本來文學屬上乘,越學越覺平平。

這不是他們退步了,只是別人進步了,相形之下顯得“逆水行舟”罷了。

“高原”現象雖是學習過程中常有的現象,但課任教師決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指望它自然消失,正確的態度是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重在個別指導,而面批是最好的辦法。它不僅有利于多方面指導,更利于抓住癥結點批。老師在與學生的問答中把握學生的思維方法,可以結合進行心理指導。面批的一般要求是琢文析理,精細誘導,既一針見血指出問題,又讓學生心悅誠服。特別是對那些作文痼疾,更要深入分析,曉以利害。

有的學生會被批得面紅耳赤,頭上冒汗,這正是收效的時侯。這一階段的作文布置,不宜全班一題,而應分類進行。如對議論文差的就多作議論文,記敘文弱的就多練記敘文,還可根據情況分得細一點。也就是說,作文的重點要放在矯正篇上。這種暫時的不統一是為了下一步的統一。作文指導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分量,教育他們在困難面前端正寫作態度,鼓起勇氣。要重新培養他們對作文的興趣。

有了這個前提再進行技巧指導。我們常會把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指導看成軟任務,其實,它是“硬任務”教學得以深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個特定階段就更需要強化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在同一階段出現“高原”現象,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要經歷“高原”階段,這里只是就常有現象和多數學生說的。有的學生即使經歷了“高原”階段,由于時間短暫而不自覺。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教師重視并及時突破僵持局面,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有明顯提高。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三、定勢的調節及作文整、散訓練

突破“高原”階段后,學生如同走過了艱難的羊腸小道步入坦途。很多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學生會更多地考慮志愿定向、職業選擇。他們的行為特點是情緒穩定、學習刻苦。對生活、人際、社會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由于知識的不斷豐富,經驗的不斷積累,在學習上逐步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形成心理和行為的定勢。

定勢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出現定勢后,必須及時分析和調節,以保證向著有利于教學方向發展。

定勢調節的原則是“定勢--不定勢--定勢”。在作文教學中,心理定勢往往促進學生文章和文風成形,是有益的。心理的不定勢往往促進創新,也是好的,關鍵在于把握時機加以調節。定勢調節的指導思想是“變”。從它形成起,教師就要保證它有利于教學的同時指導學生去改變它、發展它,去創造新的定勢。

篇8

一、邊學邊實驗教學的特點

所謂邊學邊實驗,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一邊學習一邊進行實驗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動眼、動腦、動手、動口(以下簡稱“四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物理知識的能力。

(一)邊學邊實驗教學是一種低容量高密度思維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學生的實際課的容量是指一節課內運用新概念、基本規律、技能、科學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維是指學生在一堂課上有較長的有意注意時間,并能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

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若比較多的采用邊學邊實驗的組織形式,讓學生通過“四動”進行學習,使各種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促使大腦對各感官傳輸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思維密度。

邊學邊實驗的教學組織形式,改變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老師做、學生看那種因學生處于消極地位而使課堂氣氛沉悶的情況。由于學生自己閱讀材料,自己做實驗,還可以討論講述,因此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能得到充分發揮。

邊學邊實驗的教學組織形式,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可以自定學習步調,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復閱讀教材,實驗現象觀察不清楚時,也可以反復做幾次,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問老師。同樣,由于可以自定學習步調,優秀生的思維可以得到充分展開,自己可以學得深一點,多學一點。可見,邊學邊實驗不僅使全體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獲得知識,又提高能力,而且解決了將課堂教學統得太死,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二)邊學邊實驗能夠起到演示實驗與學生分組實驗的綜合作用在演示實驗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學生分組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學中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環。但是,在實驗教學中,我們發現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課堂中的演示實驗是教師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材料的過程,它無法代替學生自己的活動,教學中如果把教師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邊學邊實驗,既能使學生對實驗獲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學到物理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學生分組實驗大多是驗證性和測量性實驗,一般都安排在新課或一個單元教學之后進行,與課堂教學內容結合不夠緊密。加上初中學生實驗能力差,學生對實驗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師則往往忙于協助學生排除故障,師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以致往往無法達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采用邊學邊實驗的教學形式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邊看、邊學、邊實驗、邊思考、邊討論,能較快地掌握物理知識。邊學邊實驗課一般安排在教室里進行。每個桌上都有一套儀器,每位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邊學邊實驗起到了演示實驗與學生分組實驗的綜合作用。

(三)邊學邊實驗是一種效率高負擔輕的中學物理教學活動十多年來,我們開展邊學邊實驗所需的儀器,大多是通過發動廣大師生因陋就簡自制的。縱觀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實驗,其精確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現出一些物理現象和事實就可達到教學目的。可以說所有初中物理實驗除配備一定的基本儀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儀器來解決。

進行邊學邊實驗教學的形式可以根據教材、學生以及器材的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課的開始,作為新課的設疑引學,起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課的教學過程中,用來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規律,作為學生辨疑解難的一種手段,起到啟發、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解決疑難問題的作用;還可以安排在下課前的幾分鐘,作為復習鞏固之用。在教學時間上,可以用一整節課時,也可以用半節課或幾分鐘。總之,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可能靈活掌握,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邊學邊實驗的教學功能

(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試用)》明確提出,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當前物理教學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之一。邊學邊實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據對試驗班畢業前物理學習興趣的調查,?喜歡物理的占86.4%,不喜歡的僅占2.7%。從初二到初三,學生對物理一直感興趣的占34.8%,一直不感興趣的僅占6.8%。

在學生所學的7門主課中,物理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科之一。

(二)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鞏固程度,與學習的方式關系很大。一般來說,學生通過聽教師講授,能夠記住10%--20%;學生如能看到實物或現象,能夠記住30%;如果學生既能聽教師講,又能看到實物或現象,能記住50%;如果學生看到實物或現象,自己又描述過,便能記往70%;如果學生既動手做過,又描述過,則能記住90%。而邊學邊實驗,既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又讓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討論、分析,最后自己歸納出物理概念和規律。顯然,這樣的學習過程屬于上面所說的最后一種情況。可見,邊學邊實驗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腦并用的學習方式。他在《手腦相長歌》中寫道:“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

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老。”我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提出邊學邊實驗,提出“四動”,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去實踐的。我國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是學生動手的機會太少。開展邊學邊實驗,極大地增加了學生實驗操作的機會,因此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四)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和研究物理的方法邊學邊實驗的學習探索過程,更接近人類認識客觀規律的過程。因此,我們主張將課堂變為教師引導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的主動學習的活動場所。

在教師指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興趣(情感領域)、知識(認知領域)、能力(動作領域)等各種心理因素融為一體,使他們在直接參與邊學邊實驗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實驗是獲得物理事實的根據;實驗是檢驗假設真理性的標準;逐步領會科學家是如何通過物理實驗獲得物理事實,并從而得出概念和規律的。可見,通過長期邊學邊實驗的訓練,學生將會逐步掌握物理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實施邊學邊實驗教學的策略

(一)恰當地選擇學生邊學邊實驗教學的內容教改實踐表明,凡是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便于隨堂進行并利于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和良好的實驗習慣,利于發展他們智能的內容,都可選為學生邊學邊實驗教學的內容。

1.根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對能力、?技能的具體要求,安排邊學邊實驗的內容。例如,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會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實驗儀器,那么就應該采取邊學邊實驗教學的形式,努力增加學生對這些儀器的使用頻數,逐步提高學生使用這些儀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對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實驗,?可以改為學生邊學邊實驗。例如,課本上用鉛皮和鉛盒來演示物體浮沉條件的實驗,若改為邊學邊實驗,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開)和一只玻璃杯。實驗時,先讓學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將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3.將課本上的小實驗和一些實驗習題改為邊學邊實驗。?例如,制作橡皮筋測力計的小實驗,可以配合“力的測量”進行邊學邊實驗教學。再如,用紙盒可以將水燒開的小實驗,反復彎折鐵絲后彎折處會發燙等實驗習題,都可以配合新課教學作為學生邊學邊實驗的內容。

4.將課本上的部分學生分組實驗改為邊學邊實驗。?有些基本儀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課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到學生分組實驗時,就可以適當提高教學要求。?這樣做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思維能力、?實驗能力的培養。例如,初三將“電流表”、“電壓表”改為邊學邊實驗后,在新課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到下一節學生分組實驗時,就可以增加“兩表”的使用頻數,這更有利于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再如,初二第七章第一節“質量”和下一節學生分組實驗“用天平稱固體和液體的質量”,也同樣可以采用邊學邊實驗教學,都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千方百計地準備學生邊學邊實驗教學的儀器邊學邊實驗是一種上課形式的學生實驗,一般要求兩個學生用一套實驗儀器。

對學生邊學邊實驗儀器的準備要做到“五不一保證”,即儀器不宜復雜,操作技能要求不宜過高,實驗規模不宜過大,一次實驗所用儀器數量不宜過多,實驗時間不宜過長;實驗安全要有保證。

由于初中物理實驗儀器一般都比較簡單,多數實驗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實驗精確度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實驗儀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選擇的器材也很廣泛。例如,沒有平底試管,可用廢舊的平底小藥瓶來代替;沒有彈簧秤,可發動學生用廢鋼絲繞制,沒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兩個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制教具學具的活動,不僅為邊學邊實驗教學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實驗儀器,為物理教學創設了良好的實驗條件,而且學生通過自制教具和學具,增長了才干,提高了動手能力。

(三)認真上好學生邊學邊實驗課

邊學邊實驗課一般包含下列三個環節:“設疑引學,辨疑解難,釋疑鞏固。”

“設疑引學”是教師通過一些物理現象和問題情景,使學生產生疑問,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辨疑解難”是要求學生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假設,估計可能的結果是什么,然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如何用實驗進行研究,擬訂實驗方案,并在學生實驗觀察和測定的基礎上開展小組或全班討論分析。學生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通過看書、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爭辯、答問、練習、應用等,做到四動,從而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釋疑鞏固”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排除疑問,通過練習、應用和小結等來運用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上好邊學邊實驗課的關鍵在于放手讓學生去看、去想、去做、去說,盡量讓學生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和進行實驗。教師做的主要工作是巡視、“集疑”、“布疑”,對個別差生進行適當輔導。對難點、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篇9

19世紀末,哈佛法學院率先提出并實施了案例教學法,之后廣泛應用于管理專業教育中。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學、法學等學科。教學中既可以通過分析、比較,研究各種各樣的成功的和失敗的管理經驗,從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結論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案例,又稱為個案、實例、事例等,是實踐活動中發生的帶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個問題、一件工作、一個事件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通過對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思路[3]。筆者所在經管學院,與當地多家知名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作為合作良好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XO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該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生產與銷售羊毛衫、針織品、針織服裝、梭織服裝等,公司目前的組織結構按職能分為設計、采購、生產、銷售、財務、行政、質檢等7個部門。其中,采購部門的職能主要是對公司所需服裝面料和輔料進行采購活動,及時跟蹤和管理服裝原料和輔料的使用情況并登記歸檔,另外還負責定期對公司的供應商進行評價、考核和選擇。

二、案例教學在應用型高校《采購管理》課程中的實踐

(一)采購組織。學生們實習發現,XO公司在總經理之下直接設置了專門的采購部,采購部目前共有11名工作人員,他們日常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負責評價和選擇公司的原料供應商,建立合格原料供應商檔案,并定期對供應商進行考察和審核,選擇最合適的原料供應商;二是收集采購信息,及時收集采購原料的市場信息,為采購在價格上創造優勢;三是制定內部采購流程和相關采購制度,使采購活動井然有序且能與其他部門同步協調。按照教材定義,采購組織是指為了完成企業的采購任務,保證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由采購人員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建的業務職能團隊[4]。采購組織在公司組織架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采購組織的好壞能夠對采購管理的實施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很多學生發言中提到,XO公司采購組織的運行效率不高。目前,采購部是一個獨立的部門,依舊只是完成供應的工作,很少與其他部門就工作進行溝通,因此工作上也缺乏協作。例如采購部與銷售部,銷售部不知道生產服裝所用材料的采購價,采購部門也不知道公司服裝的銷售價格。很明顯,這兩個部門很少交流工作,控制成本這一工作也就無法做得更好。另外,部門中沒有專門的跟單人員,催貨人員、管理合同的工作人員等,如此每位采購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比較大,他們需要進行申請、找尋供應商、洽談價格,下單、物料跟蹤、對賬、申請結款等多項工作,因此就沒有太多時間去了解物料價格的走勢。采購部的所有工作中與財務部、生產部相關,如申請付款、制定采購工作的規定、申請批復的程序等,這些工作只是為了對采購人員進行監管,沒有達到在采購中節省成本、增中利潤的目的。在采購的整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工作都會降低工作的效率,尤其是不在公司管理范圍的供應商,如果采購的時間加長,產品的生產就需要不間斷地提供大量的原材料,這時公司就必須支出相應的資金,進一步增加了對采購進行管理的難度。于是,學生們通過前置課程的學習,基于供應鏈的思想,結合XO公司實際對其進行了優化設計,通過學生們的發言和總結,大家認為該設計是在原有的采購部的基礎進行整合而成,但是具有職能更明確、流程更合理的特點。它將采購部細分為采購管理、采購計劃和采購執行三個組成部分,采購管理的主要職能是負責制定部門的工作準則和預期目標,對訂購單進行簽訂與審核,改進和完善公司的采購體系、對產品的采購進度進行管理和跟蹤、對供應商進行評價、對供應商進行選擇并建立密切伙伴關系、處理退貨問題等工作;采購計劃的職能是撰寫企業的采購計劃、采購支出的預算以及設計采購的具體實施方案等;采購執行的主要職能是登記購貨單、對合同進行初步的擬定、與供應商就價格、付款的方式、交貨的日期、驗收方式等進行談判,登記交貨記錄、向公司申請采購支出、操作采購管理平臺等。(二)采購流程。XO公司目前采購的內容主要有服裝原料和服裝生產設備兩大方面。服裝原料方面又分為服裝面料的采購、輔料的采購和成衣的采購。服裝生產設備方面主要包括設備和零部件的采購。案例教學中,側重分析公司服裝原料的采購流程。XO公司生產部根據生產任務制定生產計劃,并結合庫存情況計算成衣所缺的服裝面料數遞交給采購部,采購部根據具體需求,綜合考慮現有的庫存量,品種、數量等多方面的指標,然后向上級提出采購申請,最后由XO公司的總經理進行審核,如果審核通過則可以繼續接下來的采購步驟,否則則無法進入采購計劃的制定環節。采購部根據公司生產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采購計劃。根據供應商的價格、質量、價格協議、優惠方案、供貨方式、結算條件等方面來綜合評估,選擇最佳供應商作為合作伙伴,并由采購部與其簽訂采購合同。采購合同簽訂之后,采購部再根據采購合同條款要求供應商定期發貨,收貨后采購部組織業務部門進行驗收。質檢部門對所有的貨物出具驗收證書,不合格貨物發回供應商,驗收合格貨物辦理入庫手續。采購部核驗供應商的供貨清單與貨物種類是否相一致,在確認沒有任何出入之后到財務部門辦理付款手續。實習中學生們發現,XO公司采購流程存在一定問題。采購工作的環節數量多,時間長,涉及部門與人員較多,因此工作中常會出現脫節、重復和停止等問題。由于采購人員工作內容多,與供應商簽訂合同過程中,只重視原材料的價格,無暇關注供應商的實力,有沒有更低價格的供應商,材料出現問題的解決辦法等。通過討論,大家認為應對XO公司采購流程進行優化,特別是要吸收協同作戰互利共贏思想,變庫存采購為銷售訂單采購,將采購質量控制由事后控制變為事前控制,在根源上保證采購服裝原料的質量,注重與供應商的合作共贏。XO公司各個部門需要通力合作。首先,銷售部門應將簽訂的服裝訂單及時交付生產部門,其次,生產部門依據接到的訂單制定生產任務,接下來生產計劃人員計算出任務的總工作量并錄入生產系統中的產品數據管理得出所需多少服裝面料,多少輔料,接著查看倉庫管理系統的信息,最后決定所需要采購的數據。同時質檢部和設計部從產品數據管理中查看信息給出所需原料的質量要求和技術指標。最終采購部門結合各部門的要求充分考慮服裝原料需求量、原料質量要求、技術指標和庫存信息擬定采購計劃,制作出采購清單。銷售訂單采購是基于訂單驅動的,和庫存采購基于生產需求驅動而采取分散采購不同,它最大的特點是集中采購,從而使得采購人員的效率得到提高。(三)供應商評價管理。目前,XO公司在國內的供應商數量接近150家,所在省份涉及12個,公司在訂購服裝生產原材料時,為了從市場上眾多供應商中挑選出一批高質量的合作者,公司建立了一套供應商資質考核體系,從價格、交貨期限、服務水平、貨物質量和合作態度五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具體操作方法是,對每個指標設置五個打分標準,即優秀(90)、良好(80)、中等(70)、較差(50)、很差(30),將每個供應商的考察結果繪制在表格上,然后將所有供應商的打分表格繪制在一起進行比較,選出綜合得分比較靠前的供應商。結合教材中的理論,學生們提出XO公司評價供應商的標準不科學,沒有注重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價相結合。XO公司在選擇與評價供應商的工作中,是針對材料價格、材料質量、交貨時間、供應商實力以及合作的誠意等問題開展工作。這些條件項較多,但沒有將其量化,也沒有指出各項條件的重要程度來完善選擇供應商的細節工作。這一問題使評價供應商的工作主觀因素較強,評估工作過于隨意,評估的結果無法全面、科學、真實地反應每一位供應商的實力。因此,在采購過程中,仍然是更注重采購材料的價格。公司在供應商處采購材料時,選擇價格更低的供應商,選擇之后再利用其他辦法對材料進行監控與管理,通常會以采購材料的數量進行監控與管理。在合作周期上一般是短期的合作,雖然獲得了比較合理的價格,但因為與多家供應商合作,只一味考慮價格,無法與供應商形成長期的、穩定的合作關系,因此材料質量、收到貨物的數量與時間都出現不少問題,也影響了公司生產部的工作。學生們討論認為,XO公司評價權重的確定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這樣就不能對供應商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如果僅僅以價格、質量、交貨速度等單性能指標為評價標準是不完善的,應將供應商的技術能力、產品競爭力、服務合作性、財務和人力資源指標等也納入評價體系。技術能力不僅能夠影響供應商的產品競爭力的高低,而且對XO公司產品的質量造成影響。供應商的產品競爭力主要由產品合格率、準時交貨率、價格高低等指標決定。供應商的合作不僅表現在產品交易的過程中,公司與供應商之間的夠溝通和協調是更重要的指標,應將服務合作性作為重要指標納入供應商的評價體系。財務指標在評價供應商的財務風險、運作能力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標。另外,人力資源環境評價應主要從組織結構合理性、員工技術水平、考核方法以及企業培訓質量等方面來開展。

三、案例教學在應用型高校《采購管理》課程中的思考及建議

通過校外實習實訓,回到課堂結合實習企業案例進行研討交流,學生們能夠真切感受到采購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并能結合所學理論提出一些對策建議,特別是多數學生踴躍發言積極討論,讓我印象深刻同時也很受鼓舞。(一)精選案例,發揮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應用型高校任課教師僅有理論素養已經不能滿足實踐要求,還應有企業的實踐鍛煉經歷,在實踐中積累采購案例素材,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案例運用游刃有余。應用型高校應鼓勵教師深入企業開展考察和咨詢活動,選派教師脫產去企業掛職鍛煉,如筆者所在的經管學院就先后選派老師參加“百名人才進百企”、“科技人才進企業”、“博士服務團”等企業掛職鍛煉活動,既為地方做好社會服務,又能深入企業鍛煉提升實踐能力。《采購管理》案例教學效果如何,關鍵是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任課教師應在案例討論中引導討論方向,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在與學生交流討論時因勢利導,啟發學生結合身邊實例分享感悟,挖掘案例背后蘊藏的采購理論知識,激發學生運用采購管理理論分析生活實踐的興趣和熱情。(二)積極參與,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應用型高校《采購管理》課程案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采購管理理論方法,以便在實踐中能夠靈活運用。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任課教師在案例的選取及討論總結等環節都應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特別是對于實習實訓環節,提前布置相應的觀察點,讓學生在實習環節就能帶著問題去觀察思考,并能從不同課程的角度多側面審視,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也可以結合具體章節的知識點,課下隨機調研幾位學生,就他們感興趣的案例素材進行摸底調研,深入了解學生當前的關注點和話題點,有針對性地從采購案例素材庫中選擇當前最合適的案例。并根據當前的學生實際,多角度設置相應的問題,組織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深入討論,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合作意識,引導學生主體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參考文獻:

[1]趙敏.游戲啟發式教學在《采購管理》課程中的應用[J].物流技術,2017,36(2):189-192.

[2]馬濤.高校基礎課教學管理的思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2,20(2):68-73.

[3]秦小輝.案例教學在采購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物流與采購研究,2009(10):137-138.

篇10

改革開放以后,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里,產生了一些新的高等教育機構,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新型的教育機構正在以嶄新的教學形式呈現在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的平臺上,獨立學院就是我國新型的教育機構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它在辦學模式上以及運行機制上與公辦普通高校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們的最為顯著的不同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獨立學院的一切辦學條件必須依靠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來支撐;其二,合理地利用民間辦學的各種經濟機構來分擔其高等教育的經濟成本,在保證獨立學院實現高等教育的同時,實現其辦學過程中必要的經濟效益。因此,獨立學院的后勤管理是基于其獨特的發展模式而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與公辦高校的后勤管理不同,有著自己的管理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獨立學院的后勤資源是按照市場化來實現配置的。獨立學院主要是依靠社會資源作為辦學的基礎,因此他不可能依靠國家的計劃為主,而是緊密的與市場結合,通過市場的資源配置方式和運行機制來進行運作。其次,后勤管理更加職能化。由于資源是社會層面提供的,因此后勤管理必須充分的發揮自己的職能,每個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切實提高運行和工作的效率,將職能充分用于為學院的發展建設方面。再次,后勤管理的以市場服務為立足點。獨立學院的后勤管理除了要為學校的正常運營提供服務外,還要兼顧到自身的發展,因此它的服務必須獲得一定的經濟利潤來維持正常的運轉。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配合教學的教學活動。獨立學院的后勤管理是學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后勤管理資源的計劃、協調、管理和監督,保證學校正常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第二,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服務。在學校學習期間,學生接觸最多的是學校內部的工作人員,包括教師、同學和后勤服務人員等,與社會接觸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后勤管理就為學生學習用品、住宿及飲食等方面提供貼心的服務,保證學生能夠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獨立學院后勤管理中應采取的激勵機制分析

獨立學院的后勤管理在初創之時,絕大部分都是以代管或者托管等各種形式依附在在母體學校后勤之上。因為獨立學院和傳統的公辦高等學校在辦學機制上存在在根本性的不同,所以,也就導致了獨立學院在后勤管理方式、后勤服務方式上與公辦高等學校相比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性;又因為獨立學院的教育教學形式在一定意義上區別于母體高校,在后勤的管理過程中獨立學院與母體學校的后勤管理必然產生一些不相適應的差異性,因此,必須對獨立學院的后勤管理工作進行深化改革。

(一)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

獨立學院的辦學模式決定了自身在運行機制上有著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殊性,這些客觀上的因素決定了獨立學院的后勤服務和后勤保障以及它的資源配置方式不可能與公辦高校一道走老路、唱老調,照搬公辦高校的老辦法只能使獨立院校陷入難以生存的絕境。因此,必須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激勵機制,合理地使用社會化配置、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以此作為辦學的可靠保障,對獨立學院的后勤服務來說尤為重要。在分配制度中建立激勵機制。建立激勵機制要以人為本,后勤管理必須將激勵機制引入到分配制度之中,以保證后勤工作的積極開展。首先要定崗、定責、定編、定額、定待遇,即實行“五定”;然后,在“五定”的基礎上進行以人定崗、以崗定責、以責定分、以分計酬,實行個人經濟收入與自己工作崗位得分掛鉤。任何活動的開展都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機制提供保障,獨立學院后勤管理工作也必須建立相應的制度。而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完善,能有效的保證激勵政策的執行,讓管理人員能夠按照制度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順利的開展后勤的管理工作;而后勤工作人員也會因為有了激勵機制的存在,在工作過程中也會更加的有激情和動力,保證后勤工作的質量。

(二)設定適當的激勵標準

激勵標準的施行能夠讓獨立學院后勤工作人員的工作,更加的有目標感和方向感。結合獨立學院后勤管理工作市場化資源配置和服務的特點,讓后勤管理人員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的實際成績和創造出的績效來獲得應有的獎勵。同時還可以通過樹立榜樣的形式來執行,因為這些后勤工作人員有了榜樣的存在,工作人員在日常的工作中看到獎勵實現的可能性,于是在工作時彼此之間展開激烈的競爭努力向榜樣靠近,否則大家的工作就會陷入一片迷茫的狀態。但是這個標準的設定應該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來設定,否則高不可攀的激勵標準,不僅不會讓大家看到激勵的希望,反而會有一種沉重的思想包袱,認為激勵措施與自己相差甚遠,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性,這樣激勵機制的作用不僅體現不出來,反而會讓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受到嚴重的挫傷。

(三)堅持物質和精神獎勵并舉的制度

物質是人們生活的基礎,而精神則是人通往更高境界的支柱。在施行激勵機制以達到提高后勤工作人員工作質量和效果時,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獎勵缺一不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質相對于人們而言有著很強的驅動能力,不僅滿足自身生活的實際需求,也是改善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而精神獎勵就會讓工作人員有一種很強的成就感,而兩者結合就能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后勤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也會促進獨立學院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