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1: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對比分析;學科性質;緊密聯系
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觀念、政治觀念的引導、教育。而德育教育側重一種道德規范的教育,思想政治的核心是思想觀念與政治觀念,而德育教育的核心是道德規范,道德規范又包括社會道德、社區道德、學校道德、家庭道德等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有著本質的區別,只有明確二者的區別,才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教育分開來,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工作。 為了簡要地說明這二者的區別,我們以下將就幾點來進行討論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學科性質對比
德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性質有著本質的區別。德育教育并沒有收錄在高校開設的課程之中,德育教育也不在專業目錄之內。德育原理曾經被分類于教育學,獨立設科。但是,后來重新改革,德育原理被包含于教育學科之內。不管德育是否自成一科,德育基本可以歸類于教育學,這點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德育的學科性質應該是教育學范疇。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和專業來開設的,并且,隨著改革開放和教育改革,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也越來越成熟和完善。根據教育部門的規定,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明確歸為法學學科門類中的一個學科專業。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性質是屬于法學的范疇。這是思想政治與德育教育的本質區別。從學科性質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教育學和法學的本質區別。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的核心概念對比
一方面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是我們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圍繞這三個核心概念來展開的。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我們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是使他們對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及對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有科學的認識。人生觀的培養是使他們對自我價值、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有正確的認識,使他們能夠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去影響和有意識地改變世界。而價值觀的培養則是使他們對事物的價值大小、自己的價值取向有正確的認識。科學的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明辨是非、努力維護社會價值體系。
另一方面,德育的核心概念是道德。德育教育的工作圍繞道德教育展開。道德是人對自身以及自身所處的社會關系或環境的一種處事原則和方法論,道德是正確認識這些關系的結晶。一個人只有具備道德意識,才能夠對自己進行約束,根據道德準則去理解自身和周圍關系,成為一個具備道德修養的人。二者核心概念的區別是一種最根本的區別。這個核心概念的不同,導致二者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有所區別。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教育目標也是不相同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的主要內容對比
一方面,德育教育的內容基本固定,它受到社會、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不大。德育的主要內容概括來講主要有以下幾點:道德理想、公民道德規范、人道主義、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愛情婚姻家庭道德教育等等。德育教育內容跟人自身的發展有緊密的聯系,德育主要強調對人自身的影響。比如說,道德理想教育是要讓人能夠通過理想追求,完善自身,不斷地鞭策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變動性較大,它除了固定的部分,比如歷史政治等,還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隨著黨和國家在一定時期的政策方針變動而變動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受到國家經濟政治的影響比較大。這是因為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工作的側重點不同,而且社會經濟,文化程度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動,因此,在不同時期,思想政治的教育內容會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該根據某一具體時期來看待,而不能夠簡單地總結出來。
四、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的邏輯關系對比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關系高于德育教育。從以上對核心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沒有建立對自身以及自身所連接的各種關系的正確認識,就無法談其對社會各種關系的認識。也就是說,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比方說,世界觀沒有建立在自身對世界發展規律的認知、了解的基礎上是無法形成的。人生觀沒有建立于對人生意志的正確選擇和認識也是無法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高于德育教育。并不是說思想政治教育比德育教育來的重要,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要凌駕于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地進行。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教育層面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層面相對來說比德育教育高,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常常關系到一些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等,而德育教育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德育教育常常跟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比如一些學習態度、處事原則等等。因此,德育教育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德育教育的教育效果更明顯,比如輔導員開個德育教育講座,針對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進行教育,學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可以馬上做出實踐,只要他們對一些日常生活習慣進行改變就可以做到。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一種無形的,它扎根于學生的思想意識中,要經過時間的積淀才能夠體現出來。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比德育教育更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更強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教育內容的關聯性更強。比如,沒有正確的世界觀,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政治方向,而沒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觀。另外,沒有對社會主義有正確的認識,就不可能地理解思想等。而德育教育的教育內容就沒有這么系統化的理念,德育教育針對“德”和“育”來展開,“德”是一個獨立的教育范疇,而“育”也可以是另一個獨立的教育范疇。德與育并行展開,不需要明確的先后順序,相反地,德與育往往要同時進行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五、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教育途徑的類同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以人類認識、發展的基本原理和規律為基礎,從知、情、意、行等幾個人類的行為出發,將教育內容貫徹到自身修養的問題中去,并體現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的原理。因此,他們二者又有很多的類同之處。
首先,他們的教育形式類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教育形式都包括理論教育和實踐操作兩大部分,理論是教育的基本途徑,而實踐是檢驗理論成果的準則。其次,組織教育的形式類同。通過日常工作開展教育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學校中,通過教師、輔導員、系主任、班主任等角色利用各種機會,比如講座、會議、班級建設等等形式去展開教育是實現的主要形式。最后,輿論引導作用類同。通過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實現思想道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最常見的形式。現代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上的作用是類似的,媒體的教育效果也是差不多的。雖然,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教育雖然有本質的區別,但是,他們的也有類同之處。
總而言之,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進行對比分析時,可以得出結論,即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們的學科性質不同,核心概念也不同,還有其他很多不同之處。但是,二者都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與德育教育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的聯系是緊密的。二者都是針對人的思想、觀念、道德準則而言,是提高一個人素養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韋冬雪.對“道德教育”、“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J].探索,2007(1):120
篇2
1.我們是在何種境遇下開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這是一個彰顯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的問題。如同不應脫離現實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為抽象的知識體系一樣,也不能無視時代境遇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轉變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作為一門研究德育的全球趨勢與本土策略之間交互作用的學科,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全球化現象進行的理論回應。當代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社會交往日益頻繁,生活世界的轉變必然要求學術研究的范式創新。多元現代性型塑著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也催生了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在多元文化主體及其思想主張競相博弈的實踐場域中,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秉持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學科特有的解釋原則,反思自身傳統和國外理論,形成學科研究的核心論域與共識性的研究意識。
2.我們何以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比較研究?這是一個關乎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性的問題。在資本邏輯和多元思潮的共同作用下,人類的精神生活日趨空泛,“價值觀念的不確定性和信仰危機、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淪喪、尋求感官刺激和沉迷相對主義”等成為時代的精神病癥。[3]現代社會的結構轉型與價值選擇的多元取向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即建構完整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基礎,以對抗全球性的精神危機。比較研究的多維視野能夠超越單一視角的思想閾限,整合人類歷史中關于思想傳承、政治教化和道德養成的文化資源,在同他者的對話交流中拓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邊界。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向度上,提供國外的比較經驗,使本土研究具有國際視野,推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
3.我們究竟應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哪些內容進行比較研究?這是一個體現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的問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學的理論體系,也是培育信念信仰、養成道德人格以及調整社會關系的政治實踐,以價值觀的傳承和再生產為核心。每個社會都有體現其意識形態本質的核心價值觀,培育民眾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中外思想政治教育都承載著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根本使命。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任務,是力求建構同轉型中國相適應的規范系統,培育整個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意涵和實踐追求,探索符合時代特點的實現方式,使其嵌入日常生活世界,轉化為社會成員自覺的道德選擇。西方國家也在積極開展培育共享價值觀、弘揚良善社會風氣、營造和諧社會秩序的道德實踐,發揮社區、社團和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創設由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實踐載體,實現個體、社會和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這些途徑與方式能夠為我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參照視域。
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原則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續發展需要以科學的方法論作為基礎,“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科學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4]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外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根本差異在于是否堅持思想的主體性、問題的針對性以及方法的科學性。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研究,不僅包括對各國教育內容本身的經驗描述,更注重探求比較研究得以成立的思想原則,它不是價值無涉的中性描摹,而是內隱著特定的世界觀和價值承諾。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追求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跨文化分析,反思性理解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經驗,對文化、傳統和習俗等思想資源進行對比研究,幫助我們洞悉其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教育政策。
1.可通約性。比較思想政治教育關注來自于多元文化傳統和方法論取向的研究對象,盡管存在思維方式、價值立場和研究策略等方面的差異,但在追求德性修養和人格養成等方面是共通的。世界各國都在以政治教化的方式培育意識形態認同的精神基礎,追求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性觀念,要求從宏觀視域來理解人類文化的整體性及不同思想觀念之間的關系,在“一”與“多”不斷往復的辯證運動中,實現從“一元視角”向“全球視野”的觀念轉換。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向表明,比較研究尋求多元話語的相互承認和理解,探尋彼此之間借鑒的途徑方式,在自身傳統與域外經驗的統一關系中,思索人類文化的發展方向和出路,建構普遍化的知識類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秉持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價值立場、概念框架和解釋原則,對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比較,重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的思想形態和話語體系,使中華文化的特質為他者所認知認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并非是靜態的固定結構,而是中西文化之間相互交融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通過時空“雙重轉換”的作用機制,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和西方文化的本土轉換,推動傳統的重塑與觀念的整合。
2.歷史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植根于歷史發展進程之中,是一個整體的、動態的和開放的意義系統,深入理解和評價一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到決定教育制度的歷史傳統、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中去。比較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演進的歷史進程,應注重分析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教育內容等方面的差異,分析傳統對當代的影響,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比較研究具有具體的歷史規定性,應當深入研究不同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展規律、傳承模式和作用機制。歷史是世代積累的文化沉淀,每個民族在其發展歷程中均形成其特有的思想主題、信念信仰和價值追求,只有具體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演進中的歷程與觀念,才能獲得真實的歷史感。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內蘊的國家、社會和個人的“三位一體”,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把價值準則內化于個體、價值取向具體化為社會,以及價值目標整體化于國家。作為時代命題的中國夢的表述,就是將抽象理論轉化成與每一位社會成員內在關聯的日常生活形式,國家意志和個人意愿通過“夢”的表述具體化和親近化,將每個人的夢想與整個民族的愿景融為一體。
3.中介性。中介是比較研究中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辯證運動,提供了國外理論向本土轉化的可能性,使外在的思想資源轉變成為我的存在。在通曉人類文明總體性進程的前提下,使多元文化的理論和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動學科更高水平地發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應當超越主客二分的觀念,從“我-他”對立走向“我-你”對話,將不同文化傳統中關乎政治教化和價值傳承的概念范疇梳理出來,再將其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這一時代語境中,賦予其本土化和時代性的解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試圖建立一種能夠對本土及域外道德教育具有解釋力和分析力的結構圖示,既非普遍主義的規范理論,也不是特殊主義的局部經驗,而是帶有地方性特點的中層理論。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克服簡單羅列各國現象的直接性,也要抵制將西方的理論方法不加分析簡單移入中國的片面性,而應包含理性審視與客觀評價。思想立場的主體性同全球化的普遍性是并行不悖的,愈是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便愈加珍視不同民族參與全球文明進程的獨特路徑。通過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性活動,實現本土立場與全球視野之間的會通,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獨特性與人類文明的共性之間,由于持續地接觸和交流,不斷地匯聚為普遍性的世界文化。
三、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意義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意義在于以全球視角聚焦時代性和民族性的問題,堅守學術研究的立場和追求,既尋求貫通的共識,又鼓勵多元的差異,在兩者之間找尋一種動態的辯證平衡。比較研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在于推動各國間的對話,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推進、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中的融合創新。在中西比較的語境中,基于自我認同與相互承認基礎的文化融合表達了人類文明新的“共相”,能夠為多元主體提供精神生活的意義價值。當代世界各國關于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都植根于自身的意識形態、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必須辯證地加以分析和批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堅持自己的立場、考慮自己的國情,創新特色路徑。
1.視域融合。比較研究是一種自我與他者相互敞開的思想活動,通過文化對話實現意義價值的共識性理解。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創設多元主體間對話的空間,使研究者超越個體的單一視界進行整體研究。多元現代性的時代,每個民族參與全球發展的路徑都是獨特的,要葆有對自身文化傳統的珍視與對他者文化觀念的尊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了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和而不同”的精神追求,只有在明晰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訴求和動力之后,才不會以國外的某些理論范式為普遍模式,免于陷入西方中心主義的“普遍模式”。
2.啟示借鑒。直面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應當堅持當代中國的理論原則與思想方法,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理念與精神追求,對自身文化傳統的優勢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理性判斷。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價值無涉的鏡式反映,而是葆有研究的文化自覺、明確的問題意識和特定的價值追求。當代俄羅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就在于重塑民族的精神道德基礎,喚醒民眾關于歷史的集體記憶,構筑意識形態認同的文化根基。“對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比較,不僅是為了把握其運動規律,而且還要探討相互借鑒的途徑,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發展”,[5]建構一種能夠對本土及域外道德教育具有解釋力和分析力的中層理論,形成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比較研究可以吸收借鑒不同國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創造性地轉換域外理論和經驗,推進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時代化和民族化。
3.彰顯自信。價值認同不僅是個體的自我建構,同時也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通過與他者之間的對話過程,能更好地覺解自身的意義與價值。伴隨文化間的相互理解,當代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創新將愈加彰顯人類視野、時代精神和實踐理念,在解決信仰迷失、意義失落以及價值虛無等人類性思想文化危機中,貢獻不同于西方理性文明的中國智慧,為民族文化賦予世界主義的情懷。在傳播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尋求自身經驗的中國表達,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與道德資源。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本土化,方式是全球化,凝練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并賦予其時代內涵,在同西方文化交流中發揮世界性的影響。“只有通過對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比較研究,我們才可能發現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歷史傳統和獨特優勢”,[6]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比較優勢,日益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到的實踐經驗。
篇3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一種結構性的存在。”[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不同構成部分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過程中,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力,各種作用力通過相互之間的協調與整合所形成的綜合作用力,這種綜合作用力是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服務的。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五個構成部分,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過程中各自的地位以及各自所發揮的作用力是各不相同的。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進行解構,就是要明確不同內容部分發揮的是怎樣的作用力。
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內容,是一種認知性的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思維方式的教育,思想教育的內容和作用決定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處于根本的指導性的地位。思想教育中的世界觀,“作為人們對自然、社會、思維的總的看法,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人們認識和實踐的方法論,并在此基礎上制約著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它在思想教育中處于基礎和首要地位”[2]。思想教育具有探索性、理論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對于世界觀的形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思想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中發揮著核心力的作用。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鮮明的政治色彩和階級性的集中體現。政治教育“主要是進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情感、政治方法、政治紀律等方面的教育,重點是解決對國家、階級、社會制度等重大政治問題的立場和態度”[3]。在性質上政治教育是一種方向性教育,具有主導性、控制性、傾向性和斗爭性的特點,這些特點和性質決定了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主導和保障地位,這就內在地決定了政治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中發揮著主導力的作用。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基礎性的內容,它作為一種規范性的教育,涉及到提高受教育者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等道德素質方面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道德素質在人的全面發展中起基礎性的作用,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具有滲透性、基礎性等特點。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基礎地位,決定了道德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中起的是基礎力的作用。
心理教育,是針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而提出的新課題,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的重大課題之一。心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并使其形成學習的內在心理動機,完善自身的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因此,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中所起的是內驅力的作用。
法制教育,是社會對其成員進行法律常識、法律思想、法制觀念等方面的教育,其核心內容是法律思想的教育,即一定階級將其對于法的關系、規范和設施的觀點,理論內化為受教育者本人的法律觀念和思想的教育。法律本質上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因此法律體現了突出的政治性和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法律作為一種調節人們的行動和行為的最基本的準則和最低要求,是保障人們正常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說道德能夠維護和實現他人利益的話,法律則能保障他人的基本利益不受到損害。相應地,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中發揮著保障力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地位和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能有效地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它是黨和國家對社會成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時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諸素質方面的要求,是決定民族素質的重要方面。”[4]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集中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所產生的內容力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要做到合格和可靠就必須要求我們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心理素質、法制觀念等方面都能夠達標,能夠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作用,促進這五個方面的素質全面發展,從而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目標。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能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資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不僅專職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兼職的也要做,黨政干部、共青團、婦聯都要做,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樣也是處在這個系統里面,各方面的內容資源都在發揮自己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形成之前,各方面的資源各自發揮作用,這樣不但會出現資源的重復使用,也會造成資源的配置的不合理,造成各方面資源的浪費。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資源的過程中,實際上是發揮著一種溝通協調機制的作用,使各資源部門權責明確,并及時反饋調節,從而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資源,避免資源的浪費。
(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創新,根本目的是為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為受教育者的成長成才服務。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部過程所產生的綜合效應所帶來的有益結果,這種結果是一種肯定意義上的正效果,它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預期設定的教育目標在性質上是符合的。實現良好的正效果,單靠各個不同部分的內容難以實現最佳的效益。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合力作用,能有效地將不同的內容的分力凝聚到一起,擰成一股繩,一方面能夠使各種力量之間實現有效協調,避免在方向上出現不一致而產生內耗的現象,另一方面能整合各種分力,形成整體大于各個部分之和的整體效應,產生分力之間簡單相加無法達到的整體效果,從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得到極大地增強。
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協調與整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內在協調
1.五種內容力相互協調的內在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五個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五種力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各種內容的作用力之間界限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因此,必須搞清楚各種作用力之間的相互滲透關系,并協調好五種內容力各自的作用范圍和工作機理,才能有效地防止內耗,更好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因此,五種內容力之間的相互滲透構成了它們之間相互協調的內在原因。其中主導力和保障力、核心力和基礎力以及核心力和內驅力之間的相互滲透顯得最為典型,下面就這三個方面展開淺顯的探討。
政治教育所發揮的力量既具有主導性,又具有保障性,它既能主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政治方向,使其能穩定地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又能起到保障作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會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法制教育所傳播的法律思想,是一定階級意志的體現。法律法規是人們行為的最底線,人們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里面進行,簡而言之,就是人的所作所為不能違法,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保障,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起到一個保障力的作用。但法律思想的階級性,尤其是國家憲法所規定的根本內容,帶有強烈的政治主導性,在一定程度上起著主導力的作用。由此可見,主導力和保障力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
思想教育所起的核心力和道德教育所起的基礎力也是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思想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使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世界觀又是最根本的,它是人們對于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看法,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教育的核心力正是體現在它對世界觀的形成所起的核心作用上。人生觀和價值觀與人的道德品質和素質緊密相連,人們對于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人們進行價值判斷的根本觀念直接決定了人們的道德品德素質是怎樣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價值教育,它的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學會正確處理個人價值、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個人價值和他人價值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點上尤其體現了價值觀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道德教育所起的基礎力是思想教育的核心力的重要體現,而思想教育的核心力也在道德品質的形成中發揮了基礎性的作用,體現了基礎力的功能。核心力的體現包含了基礎力,基礎力是核心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核心力和基礎力之間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心理教育所形成的內驅力和思想教育的核心力同樣有著內在的聯系。內驅力的實質是在培養受教育者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基礎上,使其產生強烈的理論需要,從而自覺地學習理論,樹立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利用心理教育的契機,有效地滲透到心理教育中去。這種滲透必須通過對于受教育者的理論動機的培養來實現。歌德在《浮士德》中講到“理論是灰的,生活之樹常青”,理論是對現實的總結,它往往滯后于實踐,然而理論又具有內在性、根本性、穩定性,能夠指導實踐的發展。內驅力的實現,必須大力發揚理論的優點,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理論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從而產生對于理論的迫切需要。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徑是系統的理論灌輸,因此理論魅力的展現必須通過思想教育核心力的發揮來實現。反過來,內驅力的實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用,從而有利于思想教育的核心力作用的發揮。一方面核心力能促進內驅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內驅力又有利于核心力的發揮。由此可見,內驅力和核心力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
2.五種內容力之間相互協調的內在機理。五種內容力之間既互相包含,互相滲透,又相互獨立,各自在自己的范圍內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形成發揮著自身的作用。要避免相互滲透帶來的范圍不清、職責不明等問題,就必須對五種內容力進行有效地協調。五種內容力的獨立地位正是通過相互之間協調來實現的,其中的每一種內容力正是在與其他的四種內容力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才具有了自己的獨立地位的。這種獨立是相互依賴、相互依存,是其中的任何一種內容力相對于其他四種內容力的絕對依賴中的相對獨立。
五種內容力之間的相互協調應該符合如下機理:主導力是對于核心力、基礎力、保障力和內驅力的主導,它的主要作用是將這四種力緊緊團結在一起,使任何的一種力都不偏離正確的方向,防止各種力之間出現內耗,使得整體的合力得到最大的發揮。基礎力是主導力、核心力、保障力和內驅力的基礎,任何內容力的發揮都是在一定道德基礎上的,任何力的發揮首先要致力于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打好了道德品質的基礎之后,再提高受教育者其他方面的素質。核心力是相對于主導力、基礎力、保障力和內驅力的核心,它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主體內容,是形成合力的基本力量。核心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中處于中心環節,這個中心是通過其他四種力對核心力的環繞來體現的。內驅力是產生政治思想需要、理論觀念需要、法律思想需要和道德規范需要的內在動機,是實現主導力、核心力、基礎力和保障力的內在驅動力,是增強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使其產生持久學習動力,不斷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化的關鍵環節。保障力是對于主導力、核心力、基礎力和內驅力的保障,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力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實現,保障其他四種力的有效發揮不偏離憲法所規定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則。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外部整合
整合是系統科學中提到的一個概念。“社會整合指調整或協調社會中不同因素的矛盾、沖突和糾紛,使之成為統一體系的過程或結果。在此過程中,社會中各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要素,可以通過相互適應,共同遵守一種行為規范而達到團結一致,形成一個均衡的體系。”[5]社會學中的整合原理,同樣也可以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形成中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整合,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作為一個系統,一方面是把系統內各要素即思想教育所形成的核心力,政治教育所形成的主導力,道德教育所形成的基礎力,心理教育所形成的內驅力,法制教育所形成的保障力,通過聯系、滲透、互重組綜合起來,形成合理的結構,實現整體優化、協調發展,發揮整體的最大功能;另一方面是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系統的性質和特點的前提下,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與其他系統一起,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既能夠維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作為一種合力系統的完整性,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系統的整體合力的一部分,參與到整體合力中來。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有機整合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
1·從宏觀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進行整體上的統攝和規范。
首先,對五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力本身進行統攝和規范。思想教育所形成的核心力,政治教育所形成的主導力,道德教育所形成的基礎力,心理教育所形成的內驅力,法制教育所形成的保障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合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樣的。這五種力之間的相互交錯形成幾個力的平行四邊形,所產生的合力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合力。五種力中的任何一種都對這個合力有所貢獻,都是包含在這個合力里面的。但五種力之間的結合方式不一樣,所產生的合力大小也不一樣。五種力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不同,所負責的范圍也有所區別,如果沒有一個自覺地統攝和規范過程,它們很可能會往不同的方向發展。力的方向不一致,就會導致內耗,部分力之間會相互抵消,從而影響到整體合力的發揮,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有機整合,就是從根本上確立一個標準和規范,使五種內容力按照統一的方向和原則來進行,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統攝整合,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最優化。
其次,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系統和其他合力系統之間的統攝和規范。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系統并不是孤立和封閉的,而是與其他的力的系統相聯系而存在的,它一方面與其他的平行系統相互聯系和制約,另一方面又和平行系統共同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合力這個更高一層的系統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有效發揮,不能僅僅依靠系統內部的結構優化和有機整合,而且還必須與它的平行的合力系統保持方向上的一致,避免出現相互抵消的現象。因此,從整體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進行統攝與規范,還必須從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這個全局出發,對其子系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系統進行統攝規范,將分散的多樣的子系統力經過統攝整合形成統一的系統力,生成新的合力。而只有經過了這樣的一個統攝和規范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才不至于與其他平行系統的力相互抵消,從而從根本上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力的有效發揮。
篇4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細化
精細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他以自己的工作經歷總結了一套適合工人的工作方法與原理,進而提出精細化概念。二戰以后,這一管理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臺灣學者最早將其引入教育學理論,提出了精細化教育的理念,將追求精細化的過程以及效果確定為當代教育管理的目標之一。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細化的內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細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做精、做細、做實”的原則,真正瞄準大學生各方面的需求,以精心的態度、精確的把握、精致的過程,對大學生進行細心的教育、細心的輔導、細心的服務,真正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具體、做扎實、做出成效。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細化包含以下幾個內涵。
1.精細化是一種工作理念。精細化倡導“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的融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關注人的思想、人的心靈,需要體現“人本”和“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精細化就是要充分發揮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求真務實、開拓進取,不因循守舊,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個體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教育,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可以說結合了科學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優勢,形成一種以文化為特征的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內在價值。
2.精細化是一種工作方法。精細化著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觀操作等具體的執行層面。它將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動態發展的過程,堅持從細節入手,不僅強調育人的效果,也注重育人的過程,強調教育的針對性、藝術性和有效性,強調對育人過程的精雕細刻和周到細致。思想政治教育精細化注重各種教育資源的協同配合,注重各種教育手段和途徑的綜合運用,通過對各種工作任務和過程的規范化和細化,通過有效的手段,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
3.精細化是一種工作態度。精細化倡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工作境界和價值追求。它要求教育者堅持創新思維,不斷完善工作過程和內容,努力改進工作方法,與時俱進地綜合運用各種先進的現代化教育手段,不斷提高工作層次、工作方法和能力素質,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精細化就如同安裝在身上的一臺“發動機”,激勵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
4.精細化是一種工作評價。精細化管理要求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都要有相應的制度來制約和考核。制度完善程度直接影響著精細化管理的結果,是實施精細化管理最核心,也是最大的難點所在。當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它不同于通常的精細化管理。那種希望用不斷細化的規章制度來控制學生工作、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把學生當成流水線上的一個個零件和等待組裝的產品,甚至認為精細化管理就是量化管理的做法顯然是片面的。但它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種期望和要求,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認真、細致程度進行評價的一種表現。
二、精細化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1.精細化是當代大學生群體自身特點所決定的。面對當今中國社會的激烈轉型與大學生自身情況的顯著變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然要面對多種沖突與挑戰。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以及需求呈現個性化、多元化、復雜化等特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確定的培養可靠接班人的目標必須要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過程才能達到。精細化所倡導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與管理氛圍,以及與此相關的管理績效評價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轉貼于
2.精細化是當前社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粗放型、經驗型為主,還缺乏讓大學生愉快接受的管理方式;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簡單的形式和理論的灌輸,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務虛、整體的動員教育多,務實、“打動人心”的內容少,偏離了學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這些問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展開精細化的工作。
三、精細化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努力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諧的校園文化,是一種無聲的巨大力量,能以深刻微妙的方式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并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精神是引導、鼓舞、激勵學生人生理想的一面旗幟,極大塑造著學生的人生態度和精神氣質,是影響大學生行為方式的內在動力之一。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大學精神的培育和建設,做好大學精神在校園文化中的頂層設計,寓無形的大學精神于有形之中,滲透到每個師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通過完善相關制度和評價體系,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實現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統一。
2.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揮專業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作用,利用專業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和影響,使專業教育中也能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目前各高校實行的“兩課”情況上看,通過課堂這個主渠道對學生進行灌輸,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在專業課程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更能為學生所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3.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要順應信息化趨勢,充分發揮QQ、微博、飛信、短信等新媒體和新手段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高校要不斷完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學生工作短信平臺系統、校園網絡化辦公系統,提高工作信息化、專業化、科學化的管理水平,有效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確保校園穩定大局。
4.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力度。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細化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能力和業務有相當高的要求。當前,首要任務還是通過高質量的培訓,提高各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現在各個相關部門和機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各類培訓,主要還是采用傳統的政策宣講、理論解讀和經驗交流等形式,培訓效果不夠明顯。從精細化的視角出發,培訓一定要針對不同工作層次、不同工作職責、不同工作方向來開展分門別類的培訓工作,重視和增加技能性的培訓項目,從而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特別要在激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的潛能和能力方面,應多安排些互動性、體驗性強、技能性強的培訓活動,多安排些操作性強的實踐培訓活動,從而提高培訓的效果。
篇5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辨析
對基本概念的明晰和規范,是任何嚴肅的科學思考的前提。對于理論性、抽象性和應用性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研究來說更是如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正名定義”的工作,不僅需要框定和闡明它的含義,而且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比較它與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廓清和明晰它們之間的外延邊界,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基本理論研究獲得科學性的一個基本條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含義
范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和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學科意義上的“范疇”最早出現在哲學領域,是人類思維關于事物本質關系的基本概念,具有“一般范疇”的意義,并逐漸成為各門具體學科范疇理論發展和建設的學理依據。在學習、借鑒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是從總體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帶有階段性特征的理論成果,是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工具。對于這一含義,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它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關系的理性規定。作為思維邏輯的理論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有主觀的形式,也具有客觀的內容,它來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客觀現實,是人們對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材料的科學分析和邏輯加工,并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運動轉化和普遍聯系中歷經實踐檢驗形成的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特征、規律等的精確表達和理性規定。第二,它是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思維工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以其獨特的邏輯思維形式,發揮著認知、表達、解釋本學科理論規律與對應實踐發展相切合的重要作用,成為認識和把握學科理論的邏輯出發點。另一方面,它又以“紐結”和“網”的方式聯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并通過其自身具有的衍生性、拓殖性和建構性,不斷推動學科理論體系的建構和完善,成為學科理論體系建構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點,呈現出較強的工具理性。第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礎上產生、驗證和應用。因為植根于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才能在發展中不斷獲得新的內涵和闡釋,而人們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才能正確地對其及其所構成的系統進行檢驗。此外,它來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更要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以范疇為基點和切入點來深化和創新學科理論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學理應用和實際轉化的著力點和應力點,也是其價值所在。第四,它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歷史進程與邏輯發展的統一。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邏輯思維內容,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歷史進程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它既是邏輯的又是歷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邏輯發展是這樣的一種歷史順序:從表現思想政治教育最初發展階段上的關系即最簡單的范疇開始,逐漸向較高發展階段的較復雜的、成熟的范疇過渡,充分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及其所構成的學科理論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發展進程的一致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與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學中的專門用語,即用來指稱和描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特點的約定性語言或符號。簡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行話”,它與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與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的聯系。
第一,二者在表現形式上有一定的共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是反映和說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關系的最一般的“謂詞”,用來銘記和表達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的一般本性、共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主要以特定的“詞語”或“符號”來標記、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學中的概念、范疇及理論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文字指稱”。第二,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網上紐結”,承載學科理論信息,蘊含學科理論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的“話語載體”和“敘述方式”,具有認知、分類和表達學科理論的工具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的專門用語,是指稱、表達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的“語言用料”或“語言符號”,發揮著描述和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單元和學科理論體系的作用,同樣具有工具性。第三,二者的形成和存在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的出現和使用標志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規范和表達,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中的概念、理論等需用它來指稱或表達,據此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也就不得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來說明或指稱了。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是說明和確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中“物之為物”的理性規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形成與存在的邏輯前提和依據,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的形成與存在有賴于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理性規定的支撐和確證。二者具有說明與被說明的關系,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2.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與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的區別。
第一,二者有本質規定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中諸要素及其關系的簡化或規定,反映的是一種客觀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則不然,它是學科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約定性語言或符號,更多的是一種主觀層面的指稱和表達。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是指稱學科研究對象的一個用語,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則是對學科研究對象的一個說明。第二,二者表達對象的范圍不同。一般看來,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既可以描述、說明研究對象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描述、說明研究對象的整體宏觀。就其描述、說明的某一方面而言,可稱為“某類范疇”,如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范疇、重要范疇等;就其描述、說明的整個研究對象而言,它又可統稱為“某學科范疇”或“某理論范疇”,如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則不然,它是學科的專門用語,只限于研究對象的整體、宏觀表達,因而一般不會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術語”“重要術語”“具體術語”之說。第三,二者各自具有的功能不盡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作為思維的邏輯形式和認識工具,至少有指謂、分類、建構等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指謂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所概括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性質、關系、規律等內容的客觀存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分類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對研究對象本質屬性、關系特征等本質規定的區分歸類;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建構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通過自身的邏輯推理、演繹來拓展完善自身范疇系統。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專門用語,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概念、理論等物質載體或語言用料,其功能傾向性的表現為指稱和表達。
三、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與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某種屬性與關系的思維形式。它與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既有同一性又有差異性。
1.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與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的聯系。
第一,二者都是學科理性思維的邏輯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與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性質與關系的概括和反映,是我們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基本要素與工具。二者都是在實踐基礎上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和現象的某種歸類劃分和概括總結,反過來又在實踐中為人們服務,通過有機的組合統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建構之中。對它們的認識和把握越深刻、越正確,我們就越能接近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學所面臨的客觀現實。第二,二者都是學科知識體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任何學科都有自己專屬的概念和范疇。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大廈的“基石”和“支柱”,是學科理論思維和學科建構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體系是由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概念和范疇相互貫穿、滲透,按照一定的內在關系建構起來的。而任何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范疇只有作為系統整體的一個有機環節,才能在與其他環節的相互區別和聯系中獲得自身應有的意義及價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研究“以學術為業”的現代化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概念、范疇的研究日益規范化和科學化,進而建立起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系統,這越來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學科發展的一個必要前提。
2.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與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的區別。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是比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更高級的邏輯形式。盡管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邏輯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但二者對事物本質的概括和反映的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是從總體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與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是學科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則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方面、某層次的性質和關系的一種反映,因而簡單的、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不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而那些能夠說明存在的統一性,即從整體上表示普遍聯系和準則的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也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邏輯形式是外延較廣的基本概念,統攝著屬于這個范疇的一系列層次不同的概念,并通過這些層次不同的概念來反映和表現學科范疇體系的內在關系,比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更深刻、更具普遍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問題不純粹是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和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二者反映抽象的角度和致力解決的問題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學概念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概念的定義及其規則,即通過定義來揭示它所反映的某一問題的本質及關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不僅涉及學科理論中各種概念的定義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要從各種概念中抽取出內涵豐富、外延較廣的基本概念,用他們來網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范疇體系,并以此拓建和完善學科理論體系,認識、發現和運用學科理論規律。
四、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與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諸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系及其矛盾運動的必然趨勢。從總體上看,它與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聯系密切、緊密結合,但從具體的存在和認識過程來看,二者又有區別。
1.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與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聯系。
第一,二者反映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礎上的客觀內容。列寧指出:“邏輯形式和邏輯規律不是空洞的外殼,而是客觀世界的反映。”[1](P151)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從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現實中吸取經驗和內容并將其加工、上升為理論的形態或觀念,再經過不斷地轉化、檢驗和改造,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范疇、規律等理性認識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之所以客觀和必然,之所以能夠成為認識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的邏輯工具,是因為它們再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現實及其關系,這一點對二者來說是共同的、無條件的。第二,二者都以探求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關系為己任。思想政治教育學每一范疇的形成和確立都標志著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關系的認識的一定階段和環節,不同的階段和環節始終處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關系的整體認識過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關系的整體認識和反映,我們在認識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過程中,會發現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正有秩序、有規則地排列組合形成認識之網,處于揭示規律的不同過程和階段,發揮著自身應有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與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區別。
第一,二者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關系的認識范圍和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側重于從整體的一定范圍、階段、層次來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關系,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現實整體的個別特性、關系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認識過程中的一些小的階段或范圍,較為具體、生動。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則側重于從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的整體來反映本質關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現實本身的決定性關系、動力和方向,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的整體性認識和把握,較為宏觀、深刻。第二,二者在邏輯思維的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通常表現為一種概念的形式,以一個或多個概念來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階段或過程中的本質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要揭示概念之間的本質關系,就要把一個概念同另一個概念進行比較。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一般表現為一種判斷的形式,通過若干思想政治教育范疇的有機結合,從整體上來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關系。第三,二者發揮的作用不同。從前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體現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前提和基礎,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豐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客觀現實的總的、整體性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客觀現實的具體的、階段性的認識,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規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作用的程度較強,適用的范圍較大;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作用的程度較弱,適用的范圍較小”[2](P48)。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學規律比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發揮的作用更為穩定和持久。綜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內涵的研究,闡釋和規范真正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特質和富有闡釋效力的范疇內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基本理論研究體現學科性和獲得科學性無法繞開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理論創新和突破的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篇6
關鍵詞美國通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Enligh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to Ou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n Zhijun
The Maxist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The Capital Nomal UniversityGraduate student 100048
Abstrac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universal implementation, university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coaching and life, etc are reflected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ncept.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infiltration play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its education idea and practice education are reflec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objective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fun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re important to enlighten.
Key Words: American, General educx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項實踐活動是一種客觀存在。1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政治優勢,是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生命線。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職能,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顯得尤為重要。而資本主義國家高校雖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但其多以“公民教育”課程的形式出現,實施隱性教育,但其實質是與思想政治教育一樣的。美國大學通識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的學習,把諸如意識形態、愛國主義、西方倫理道德等滲透給大學生。進入新世紀以來,高校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美國通識教育的教育教學方式既靈活多樣、實效性又強,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一、美國通識教育的涵義及其發展過程
“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概念象通識教育那樣引起那么多人的關注,也沒有一個概念象通識教育那樣引起那么多的歧義”。2人們對通識教育概念的看法見仁見智,尚無一個公認的、規范的表述。我國學者李曼麗認為:通識教育,就性質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3
通識教育首先起源于美國,然后向世界傳播開來。現在美國高等院校普遍實施通識教育,高等教育的課程與修業、教學與評估、輔導和生活等各個方面均體現了通識教育的理念。在通識教育的發展實踐中,越來越受到美國國家以及高教界的重視。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可以追溯到17世紀“常春藤盟校”承襲歐洲大學的傳統,深受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影響,以修習“七藝”和文雅學科課程為主要學科。1776年,美國擺脫了英國殖民地統治,大學教育也開始沖破原有的束縛,各學院紛紛開設自然科學、工藝、法律、政治等實用性的職業課程,這動搖了傳統的培養牧師、紳士的博雅學科設置的基礎。19世紀美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實用性、功利性的專業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沖突,促成美國通識教育的形成。20世紀后,高校教育的實踐過程中,通識教育關注學生個體內在精神世界或價值的“覺醒”,對不同文化進行“整合”而得以發展。在大學民主化、大眾化之際,通識教育強調和重視人文、自然、社會三大領域的融合貫通,注重人格的完整和文化的多元。
二、美國通識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通識教育的教育理念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導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導向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塑造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美國各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和實施模式反映了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通識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征:突出“完整人”和健全公民的培養的目的涉及通識課程設置內容上的科學、人文、社會三大領域都包含了讓學生樹立西方主流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現代生活。在專業中滲透人文精神,讓學生明確將來工作的價值和承擔的社會責任,間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這種健全的公民觀,一方面通過各大學顯性課程的開設來灌輸,如公民社區服務課、法律課程,培養大學生對他人和社會應盡的義務或責任;另一方面,各大學通過隱性課程的開設,如自然環境保護課程。它滲透了對大學生樹立全球觀念、生態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的教育。
美國歷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和個人道德的培養,盡管沒有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獨立學科,但美國通過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等的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把美國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合作、誠信等道德灌輸給下一代。教育方式多樣,實效性強,有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識教育內容包含科學、人文、社會各領域,通過教給學生人類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知識、技能和對學生進行一些基本素質的訓練,讓學生建立以本國為主導的價值觀。美國各大學非常重視對學生民族精神和美國文化的認同教育,這不僅在歷史、文化、道德等課程中體現,而且還要求教師在教學和生活中作出榜樣。
其次,通識教育的實踐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
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個體遵循客觀規律、服從生存原則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狀態,以及塑造人的品德促進人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在課程與修業、教學與評估、輔導和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實踐發展中都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在哈佛大學,1978年,羅索夫斯基完成了對哈佛通識教育的改革計劃,提出了一整套標準,并以核心課程取代原有的通識教育課程。決定在1978年秋試行,1982年全面實施。羅索夫斯基的通識教育全套標準是:1.一個有教養的人,必須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寫作;2.一個有教養的人,必須對自然、社會和人文有所批評性了解;3.一個有教養的美國人,必須了解塑造現在和將來的其他地區和歷史上其他時期的文化和力量,必須擁有廣博的世界觀點;4.一個有教養的人,能了解并思考道德和倫理問題;5.一個有教養的人,應在某一知識領域有深入的研究,達到介于廣泛的知識能力和專業層級之間的程度。羅索夫斯基提出的新的“核心課程報告書將通識課程分為五大類(1985年變動為六大類)文學與藝術、科學與數學、歷史研究、社會與哲學分析、道德思考、外國語文與文化。這一輪改革,不再對課程的內容作具體規定,而強調讓學生掌握通用的治學方法和思維方式。實施核心課程的目的在于不僅使學生特別是本科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向學生傳授不同領域中的各有特色的思維方式,使學生掌握學科間的聯系,最后能把知識應用于生活,以使自身獲得更好的生存狀態,取得更好的發展。
最后,通識教育還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采取滲透的方式,通過一些非專業的課程,實現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學生實踐活動是通識教育的重要一環,美國各大學在近年來通識教育的改進措施中,實施新生研習課程、圖書館咨詢服務、規范和輔導宿舍生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非正式的通識課程中設置了豐富的實踐活動,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創造力培養、合作精神的養成等。學生參加的實踐活動,有的可以獲得學分,有的沒有學分,但是鼓勵學生參加,如學會組織,還有很多活動是學生自發組織的,如領導實習等。這與正式課程相互配合,共同達到育人目的。哈佛大學的“夏季讀書計劃”在新生入學之前的暑假將學校有關禮儀、心態、自立的校規或教授論文的資料本寄給學生,以便進校后進行討論;杜克大學的“入學教育計劃”讓學生了解校紀校規、校風及尊重多元文化和社會服務;更多大學利用嘉勉獎勵制度強化道德行為準則,鼓勵學生養成誠信禮貌自我約束,互相尊重等品德。
三、美國大學通識教育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首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在美國大學通識課程中,最原始核心的是西方文明或價值這類課程,各種通識教育的課程模式中,這類課程都占有很大比例。另外,還開設有美國歷史的大量課程。可以看出,美國大學通識教育非常重視對西方價值的領悟和維護,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認同感。美國人重視歷史學習,并以法律的形式給予明確,美國國民通過不斷學習歷史,了解國情,激勵起維護和捍衛自由、民主的精神。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在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時代,以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廣博的傳統文化培養現代學生。
其次,實施全面教育。我國高等教育目前仍傾向專業教育,以培養某一專業領域內的專業和精通人才為目的。美國教育中不僅僅把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體育、藝術等作為基本內容,而且開設烹飪、修自行車等實際技能教育。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要給學生某些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使其生活的恰當舒適和豐富美滿,要讓學生將其現實生活中的文化遺產、現存社會中的經驗與智慧,能夠認同、選擇、內化,使之成為個人的一部分。總之,只有使得學生接受了全面的教育,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才能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再次,實施以滲透為主和灌輸為輔,注重實踐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教育方式。美國大學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旁聽審判大會、政論咨詢會、模擬總統選舉等靈活的實踐形式,把諸如意識形態、愛國主義、合作精神等自然而然地灌輸給下一代。不管是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還是公民教育,滲透教育是其基本方式。美國不僅注重在文科教育中滲透公民教育知識,也注意在理科教學中滲透,使傳授自然科學知識與道德培養結合起來,其方法是對每一門主修專業都要從歷史、社會和倫理學的角度學習研究。這種滲透方式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教育形式,我國應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加以借鑒,在堅持主陣地灌輸教學的同時,加強有效的滲透教育。
參考文獻
[1]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摘引李曼麗《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探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3]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篇7
關鍵詞:思想政治;內部化;專業化;科學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新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朝著更加專業和科學的方向不斷發展,不論是在思想政治學科建設、相關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進展。但是在更加精確、系統和現代的教育內部化問題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很多教育工作者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從而影響了教育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問題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概念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學科專業性和學科科學發展要求建立起來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學科建設、相關學術研究以及教育實踐工作中主動地構建自身專業學科知識架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行自我剖析、自我發展和自我建設。換句話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部化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要將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等與教育本身、教育主體和客體等進行有機融合,在學科建設研究發展的過程中促使教育相關內容組成統一有機的系統,構建專業的、科學的、獨立的知識架構體系和教育活動體系。根據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有兩個主要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基礎和立足點,不論是思想政治學科的建設、相關的學術研究活動還是教育實踐活動,都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其主要的活動對象,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當中,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之間的關系、明確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立足的點,從而更好地確定教育主題和教育理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核心是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化。從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政治思想實踐發展活動,具有獨立、自足的特點,同時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特殊性,具有很強烈的專業色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性。綜合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內部化,一個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的內部化,還有一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的內部化。換句話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部化就是建設自身的學科、研究自身學科的問題以及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實現途徑和方法
(一)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覺的學科認識體系
當前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化傾向十分嚴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在學科建設自覺性上十分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科建設的獨立性和專業性,要從學科發展的規律、學科建設的態度和學科建設應當遵循的理念等方面采取措施,這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自覺構建的學科認知體系。為了在學科建設方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培養和建設自身扎實的專業素養,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行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設定位、內涵、特點和學科價值等等。要做到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要培養自身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情感認同,只有在情感和心理上認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才能夠在學科建設方面做到堅定。其次,要自覺培養自身的學科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進行自身的學科職業倫理建設,這樣才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教育過程中做到愛崗奉獻、積極努力,從職業認同和職業理想方面堅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理念”。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確判斷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本特點和學科發展路徑,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有序進行。
(二)樹立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科學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的認知、理解過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學術研究內容進行探討,要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內核認知當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系統的科學探索體系。而這一科學探索體系的建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敬業的科學研究精神,這樣才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相關探究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科學精神樹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真精神。求真精神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與社會發展現實相貼近,教育內容要能夠將社會當前真實的思想狀態和價值取向進行客觀地展示,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開展學術研究活動。其次,要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精神,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重要保證。嚴密的論證方式、理性的內容分析以及知識的真理性探究等等,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理性精神。另外,探索精神作為科學研究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學科的科學研究、內容規律的探索以及理論和實際的實踐聯系等等,都需要科學探索精神。通過以求真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索精神為主的科學精神的培養和樹立,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工作的科學性。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意識培養
社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重要實踐基礎,也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的重要載體。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工作,需要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意識的培養,要注重對社會的分析、認知、理解和提煉,將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深入到社會體系當中,同時也要將社會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研究的內容當中。具體來說,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意識,就要對社會進行仔細觀察、對社會現象進行解釋、對社會問題進行批判以及注重社會發展的改造方向等等,從多個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屬性,使之具有社會關懷性、社會解讀能力和改變社會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要立足于社會發展,同時也要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事件、現象進行分析、解釋和批判,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成功的重要體現。
(四)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界
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需要以一定的邊界為限,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化必須要對邊界有著較為明確的限定和認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邊界意識的構建,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條件。邊界意識的構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在思想上堅定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應具有的思想內涵和教育從業要求,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意識的重要體現。其次,在教育活動中以及學術研究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思想政治學科進行區分,有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專業化。另外,不論是在學科建設還是在學術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對所謂的邊界進行研究,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三、結束語
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是基于當前社會發展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和傾向性提出來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和質量的重要措施。需要從多個角度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邏輯建構[J].思想理論教育,2014(2):16-21.
[2]葉方興,孫其昂.論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化[J].湖北社會科學,2014(9):162-167.
[3]劉基,閆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反思與重構[J].求實,2011(12):93-97.
[4]孫其昂.論思想政治教育從工作研究到科學研究的轉型———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內部化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14-19.
[5]李萍.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學化與組織化[J].科學中國人,2016(5):247.
篇8
[摘要]通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范式演進,揭示其教育學和哲學認識論淵源。認為教育哲學關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的反思與哲學二元認識論向交往實踐論范式的轉換是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論的認識論來源。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2826(2011)11-0083-05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范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研究的基本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界定和分類直接決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法的選擇,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和根本任務的完成。然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問題的界定、分類及其與原理其他部分內容的相互關系的闡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教材中存在理論前提與分類標準不一致,邏輯不周全等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剖析,為提出概念清晰、邏輯自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提供依據。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范式
迄今為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理論范式主要發生了以下三種形態的演變。第一種形態是從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角度,提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即“教育者主體說”。一些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發動者和實施者,它是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相對應的,對一定的教育對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教育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同時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與一般的物質客體不同,他們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響時,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存在某種程度的主動性,具有主體性的特征。”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分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指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和組織機構組成的系統,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指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人和組織機構組成的系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是單極的而是多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包括個體主體、群體主體和國家主體,是個體主體、群體主體和國家主體的統一體。”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兩極運動,而是一個多主體與多客體之間的多極的、復雜的運動,即實際上存在著一個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為核心或輻射源的主客體關系群。”并且“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而言,是施教的主體,具有能動性、誘導性,但他的能動性受到對象(客體)的理解能力、文化水平和學習進程的制約”。
第二種形態是在重新審視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并強調發揮其主體性作用的基礎上,提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共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即“雙主體說”。陳秉公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動行為者,都具有主動教育功能,因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體,也可以成為教育的客體。當教育者或受教育者進入行為者(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行為對象性系統,成為行為對象時,他便居于行為客體地位,進入客體系統,成為客體。”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對方作為認識和實踐對象時,自己是主體,對方是客體;當二者在與其他教育客體發生認識與實踐關系時,他們則分別在不同主客體關系中充當主體。“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二者是以教育資料為共同客體的一種雙主體協同發展的關系。”并且提出“國家是本體性主體,教育者是實踐性主體,教育對象是自我教育主體”。
第三種形態是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角度提出二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平等的主體,二者之間構成“主體際”關系,或者叫“主體間性”關系。張耀燦認為,“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兩種關系的統一: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二者構成了‘主體一主體,的關系;另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復數的主體,他們把教育資料作為共同客體,與教育資料構成‘主體一客體,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實踐過程中通過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關系。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要回歸生活,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體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平等、和諧的關系。”從方法論的角度闡釋“主體間性”的內涵,可以認為,“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即主體間的交往活動,而不是教育者的單邊活動;另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是通過相互理解,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方法來實現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的。可見,主體際所要求的教育過程應當是一種“主體一客體一主體”的交往實踐關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價值
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當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客體概念,從哲學視角審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嘗試抽象、解構、建構主客體論,至少具有以下三點意義。
第一,深化了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規律的認識。主客體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紛繁復雜的人的關系抽象為辯證的主客二元概念,使復雜現象本質化,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過程及其特征。正如祖嘉合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和認識過程,當我們著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這一過程中作用的性質時,在描述它們生動豐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情景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對概念就顯得有些詞不達意了。引進哲學認識論中的主體和客體的概念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可以更清晰地表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質和相互轉化的情景。”同時,主客體概念的引入有助于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相關理論的建構如價值論、方法論、載體論、管理論等提供內涵確定的研究范疇,使各個部分的理論建構具有邏輯一致的理論前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體系自身的邏輯自洽。
第二,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理論自覺。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客體范疇,源于對受教育者思想發展變化實際及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體性的反思。將受教育者提升為教育過程主體來認識的“雙主體說”、“多主體說”、“主體際說”等一系列強調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具有主體地位的“學說”,都是在充分注意到受教育者思想特點的變化及其主體性基礎上提出并系統構建的,它是時代精神及其發展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中的現實表現。這一系列學說生動描繪了教育理念由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闡釋了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與教育者平等對話、積極參與教育活動的教育思想的深刻變革。盡管各個學說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陷與不足,但其中所蘊含的對受教育者主體價值的認識與尊重應充分肯定,折射出時代的進步、思想的
發展、主體的覺醒。說明只要存在改變著,認識就在改變。
第三,回應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呼喚。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長青。不斷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主客體理論范式的窠臼,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發展的內在沖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作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為活躍、最為基本的一對矛盾統一體的認識成果,必然肩負與時俱進地回答現實挑戰的使命。目前的研究及理論范式的演進至少回應了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存在關系本質的認識,即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通過教育實踐對象化活動使其本質力量向對象滲透和轉化,對象具有主體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在教育實踐中轉化為主體的本質力量和重要特性。雙向對象化活動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教育實踐關系的本質。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
研究的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形成以上態勢主要受教育哲學中教育主客體分類和哲學認識論主客體演變思潮的影響,二者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形成的理論淵源和研究依據。
從教育哲學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的觀察與闡釋自然會受到教育學中關于對教師和學生關系認識思想的影響。可以認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問題的研究及其分類成果的直接理論淵源,來自于教育學關于教育主客體的界定。無論研究者是否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主體說”都無法完全擺脫赫爾巴特“教學中心論”與“教師中心論”的影響,即認為道德是通過學習方式獲得的,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擁有者和掌握者,而學生是接受教育的客體,從而使學生處于受動狀態。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說”的提出,受主體性教育思潮的影響,吸取了“在學校或任何一種教育機構中,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也是主體,他們互動展開教育活動”的觀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際說”則是主體間性教育哲學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反映。正如馮建軍在“以主體間性重構教育過程”一文中指出的,“主體間性教育哲學理論認為教育就是一種交往行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結成以主體性為基礎的主體之間的交往實踐,教育過程就是交往過程,主體間性內涵于教育過程中。”
從認識論上來說,基于教育哲學主客體觀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論其實質可以分為兩種,即主客二分論和“主體際”論。“教育者主體說”和“雙主體說”,從本質上說是“主一客”二元認識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這兩種學說無論是單一主體還是復數主體,本質上都是從“主一客”二元視角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中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關系是對立的,雙方的關系是支配與被支配、控制與被控制的。二元論源于笛卡兒唯心主義認識論,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和改造,是對象性的認識關系。在認識和改造的過程中,二者相互轉化,即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主體客體化就是把主體的意志、目的、能力對象化、外化,使客體發生形式或本質的轉變;客體主體化就是客體向主體的滲透和轉化,即主體把客體的屬性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說”的教育思想就是教育者在教育受教育者的時候把自己的意志、目的、觀點能力對象化,同時受教育者也向主體滲透和轉化,使教育者發生形式或本質上的轉變,從而也就發生了在教學活動中受教育者轉變成教育者,教育者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情形。總之,“教育者主體說”和“雙主體說”教育思想的根源主要是主客二元認識論。
“主體際”說基于“主體間性”哲學思潮,跳出了受教育者客體宿命的藩籬,突破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模式,提出“主一客一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際關系模式,從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共同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視角來解釋二者關系。因此,“主體際說”是建立在交往實踐觀基礎上的,“認為實踐結構是由‘主體一客體’與‘主體一主體’雙重關系的統一構成的整體,即‘主體一客體一主體’結構。”亦即認為交往實踐觀是實踐論發展的結果,它主張多極主體在以共同的客體為中介的、物質交往實踐為基礎的平等地交往,在交往中實現互識,進而達成共識,參與實踐活動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從屬、依附及支配的問題。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
研究的問題與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三種理論范式的演進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進步的結果,但是深究其內在機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并面臨著挑戰。
首先,把教育者看作主體、受教育者看作客體的“教育者主體說”是抽象概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關系的理論框架,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主動引導地位,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負載的根本任務。但這種認識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在教育過程中易于不自覺地把受教育者看作認識改造的工具對象,難免最終落入“填鴨式”、“單向灌輸”的窠臼。從實質來看,把受教育者放在被支配的地位,依然沒有擺脫二元認識論模式的思維慣性。它只能闡明思想政治教育施教過程的特征,不能完整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教育實質,將其一成不變地應用于主要是由人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不恰當的。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說”反映了主體性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局限性。這種學說突出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施教,充分彰顯了受教育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但是,在教育與自我教育階段,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具體地位關系仍然是不平等的主客對立關系,特別是對于客體如何轉化為主體只是具有認識上的意義而不具有操作性的價值。簡而言之,主客二分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關系是科學思維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反映,是理性主義教育的表現,是一種強調對知識的認知性教育,體現在教育理念上必然要求通過知識傳授式的教學模式來實現,知識傳授式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核心途徑。這種理性主義的教育理念勢必會過分注重和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和絕對權威,因其內在地規定了教學的主體是知識的掌握者和傳播者,受教育者則被認為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的對象,從而必然削弱對受教育者價值理性的重視,使人的主體性面臨發展的危機。
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際說”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實踐基礎上的有機聯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實踐過程中的相互影響,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積極揚棄。”“主體際說”應當說是交往實踐觀的現實應用,它為準確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關系及彰顯受教育者主體性提供了新的研究理路,開辟了新的研究視野。任平認為,“交往實踐觀實際上是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交往實踐是多極主體間為改造和創造共同的中介客體而結成交往關系的物質活動。”可見,交往實踐觀的“主一客一
主”模式中的客體是中介客體,是多極主體“改造和創造”的對象,而“主體際說”“把教育資料作為共同客體”顯然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實際不相符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的意識形態的作用與塑造,教育者在教育過程當中應當起到主導、引領的作用。而交往實踐觀所倡導的無主次的多極主體的交往,能否解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主客體關系運動的矛盾,則有待商榷。
總而言之,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本質的理解,應當是解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謎的鑰匙。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非線性的復雜關系究竟應該運用什么樣的理論來表述和闡釋,將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和當代哲學和教育理念的發展而不斷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倉道來.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4.
[2]劉新躍,周亞東.論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
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8).
[3]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問題初探[J].理
論縱橫,1995,(3)..
[4]邱杰,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三重形態
及其主體性[J].湖北社會科學,2003,(12).
[5]宋發選.試論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
關系群[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2,(3).
[6]陳岸然.對政治教育“灌輸”問題的再思考[J].
軍隊政工理論研究,1999,(1).
[7]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6.
[8]蘇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論論綱[J].學校黨建
與思想教育,2003,(7).
[9]王穎.試析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三重形態及
特征[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2,(19).
[10]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等著.思想政
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含義初探[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2).
[12]宋義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轉向問題
研究[J].理論與改革,2007,(1).
[13]祖嘉合.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及其特性的思
考[J].教學與研究,2007,(3).
[14]王策三.教育主體哲學芻議[J].北京師范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4).
[15]馮建軍.以主體間性重構教育過程[J].南京師
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篇9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價值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reflect the scientific humanistic concern. The "social standard" value loc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to some extent, obscured its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s poor.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re status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from the unified set of the inpidual value and the social value,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the external valu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問題一直非常突出。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學術界主要從認識觀念、工作機制、工作隊伍、教育環境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層面的實際效用性或者說對其社會功能、社會價值比較看重,而對其本身內在所具有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終極追求的人文關懷價值重視不夠,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常常流于一種較為表面的工具理性層面,理論建構和實踐模式都很難在一個更高層次上有所突破,所能發揮的作用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局限性。進一步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價值的核心地位,建構與時展、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重要舉措。
一
“人文”在文藝復興時期被提出,它反對中世紀以來的宗教蒙昧主義對人性的戕害,主張恢復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而又很難確切指陳的概念,人文主義的形態幾經變遷,它始終具有一個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點,那就是肯定人性的價值、意義和人的主體性。在當代,人文主義表現為對現實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權和自由的保障,其實質在于對個人人格尊嚴和價值、對個人獨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種努力的肯定、贊同與支持,是一種賦予人生以意義和價值的人生價值關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義應當是具有人文價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應當以疏導人的思想問題,實現人的觀念轉變,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為目的,以關心人、激勵人、尊重人、提升人的價值、調動人的積極性為宗旨,尤其應當以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關注人的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來體現其特有的人文關懷價值。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無論是精神、意識與觀念系統,還是規范、制度與組織機構設置,都無不體現著一定的人文旨趣,表達著某種程度的人文關懷。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的教育,始終是以人文尺度為其靈魂與精神養分的,也都始終是以人文尺度為作為發展的動力與根據的。
但是,在以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單方面強調關于人是社會產物的觀點,僅定位于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要求,忽視了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歷史的研究始終把人作為社會歷史的本體基礎、以人為本的思想,忽視了人的個體追求和價值,對實現社會培養目標的能動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沒有落在對大學生個體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種被強加的義務,是一種外界強加的東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與內容與大學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種隔膜或交融之屏幢。
應當承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這種社會本位、集體本位的價值定位對培養服務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當今科技飛速發展,新產品新文化層出不窮,創新成了一個國家的靈魂,培養服務型的人才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要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世界環境中生存并得到長足發展,必須立足于培養創新型的高級人才。創新型的高級人才具有獨特的個人品格和思維風格,這種只見“社會”不見“人”、忽視人文關懷的價值大學生思想教育定位受到了嚴峻挑戰。事實上,社會的發展雖然決定著人的發展,但是人并不是社會存在的消極產物。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人絕不是被動的,人是能動的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以其能力和智慧,在對自身發展目標的追求教育中在實踐中改造社會的。教育之所以具有社會價值,正是因為教育培養了更好地改造社會,也更好地改造人類自身的人。脫離了對有生命的人的個體尊重,脫離了對個人自身發展目標追求的關懷,教育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教育的社會價值就無從談起。因此,對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定位的重新審視,將有利于我們客觀而全面地挖掘其本身所內涵的人文關懷價值,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社會本位”的價值定位,在某種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內涵的人文關懷價值,造成現實中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誤。
1、忽視人的主體意識
在高校,教師與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物質因素,兩者的關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最核心的關系。美國學者柯爾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主主義德育理論,他們認為,學生作為受教育者,與教育者同是德育過程中的主體,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沒有束縛、沒有壓力的狀態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狀態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的認知能力。反觀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規范式教育為主要特點,重規范輕人格,仍然是刻板的灌輸、管理和訓練,強制學生服從的“美德袋”式教育。這樣的教育模式就像機器一樣制造出規格相同的產品,培養出來的學生極為注重外在制約力對自己的制約作用,而較少以一種內省的方式審視自己的行為有否違背自己的原則或社會準則的真義,結果這種教育模式雖然能夠簡單明了地給予學生完整的基本理論知識,但也極大地造成學生獨立意識、主體意識的缺乏,沒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理性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個性化發展,與關心人,尊重人的本質,張揚人的個性的人文關懷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忽視了人的自主選擇
我們知道,教育者是知識和技能的授體,而受教育者是知識和技能的受體,教育是師生雙方的共同行為,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個主體在一定的相互關系和作用下進行的自主活動。但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總是把學生當作加工和制作的對象,把有關政策或文件規定等外在因素作為設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學生發展模式的標準,以此來作為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然后以此為準繩來檢驗和衡量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總是把學生當知識的“容器”,無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以獨斷的態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鴨式”)向學生灌輸關于“應該、必須、不許”的信息和教條。學生幾乎沒有選擇權,只有被選擇、被決定和被加工的權利;教育者總是把學生被當成一個消極防范的對象, “禁止、防堵”作為立足點,通過強硬的紀律、嚴密的管理秩序、量化的評價手段和毫無情面的懲戒措施,嚴格地控制學生的行為和成長過程,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管理與被管理、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對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難免了。
3、忽視人的情感因素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十分明確的指導思想,有反復修改的法定教學大綱,有比較系統的教材,有嚴格的考核辦法,有培養師資的專業,而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卻較少關注。在許多教師的眼中,認為只要能把思想政治理論完整地灌輸給學生就可以了。忽視了對學生的成長和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極為重要的情感教育,認識不到學生強烈的主體性獨立意向。忽視了大學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層次;缺乏對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和道德生活中面臨的關鍵問題的指導;缺乏激發學生情緒體驗的手段和方法,否定了學生的感性生命。這這當然無法激起學生的熱情和道德情感。
由于學生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極易產生消極的態度,引發消極、失望的情感體驗,阻礙自身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接受,以至在實際行動中缺乏情感動力,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喚起學生內心的認同和共鳴,難以使學生的行為發于情、出于自愿。
三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樹立科學理性的價值觀,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價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發揮培養人、塑人、轉化人、發展人、完善人的作用,應該說,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勢下提高實效性的起點。
“價值”在哲學意義上是個關系范疇,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客觀屬性。即客體對主體有用性,反映了主體對客體的肯定的關系,價值同時取決于主、客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具有科學理論基礎,有著獨特的規律和功能的學科,其價值主要表現在通過“人”這一中介來參與社會生活、影響經濟發展、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與提升。
1、從價值主體的層面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關系中,主體既是個體(青年學生),又是社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滿足個體的發展需要,又要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缺一不可、不能偏廢。從個人和社會關系來看,個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要通過社會上其他人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光靠自我活動,是無法實現自我滿足的。同時,個人又必須為社會為他人作出貢獻,才能換取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滿足。因此,只有先是一個自尊、自愛、自信的人,才能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有道德的守紀律的人。一個人沒有自尊心,也就沒有責任心,也就很難實現社會價值。個人發展愈充分、愈完善,對社會的貢獻就愈大,而社會愈發展,就愈能為個人的充分發展提供現實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使青年學生不斷健康成長,自身的價值不斷提升的過程。離開了對青年學生精神世界的建設和生命價值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就會蕩然無存。注重人的個體價值的實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價值的體現,不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鞏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效果。
2、從價值內容的層面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統一。內在價值是指一個價值本身就有價值,無需依附于其它價值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外在價值是指一個價值本身無從顯示其價值,它必須借助于對其它價值的附著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內在價值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優化人的素質、完善人的個性、提升人的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外在價值則是指它通過社會的政治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等所體現的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價值。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之間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一方面,內在價值是外在價值的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外在價值是內在價值的體現和發揮,內在價值只有轉化為外在價值時,才能得到證實。因此,要想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的外在價值,就必須注重其內在價值的實現,更何況,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內在價值。注重人的內在價值的實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價值的體現。只有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價值,才能實現人的精神素質和心靈境界的提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3、從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來看,未來社會的發展將是更尊重多樣性的思想、多樣性的價值和多樣性的文化的社會,與之相適應,未來多樣性社會必然要求個性的充分發展。因此未來的教育追求的不應當是相似性和類同性,而應當是個性,應朝著多樣化和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致力于使每一個學習者所具有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強調在尊重每個受教育者個性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因材施教,不是使每個受教育者都成為某種模式的統一規格的“才”,而是使他們成為完整的“人”,使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使每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徐長福,從馬克思實踐概念的價值維度看“人文關懷”問題[J].哲學研究2003.3 :38-39
[2] 蔣永華,人文關懷: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2.9:24-27.
[3] 余小茅,人文關懷: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思考[J].教育科學2002.10:18-19.
篇10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64-01
3G網絡、博客、微博、微信、虛擬社區等新媒體的廣泛運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緊跟時展運用新媒體,占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傳播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是擺在當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們要在繼承和發揮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開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新陣地。
一、新媒體的特點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就目前而言,包括3G網絡、博客、微博、微信、虛擬社區等,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有效的即時性、高度集成性與泛在的網絡性等特點。由于其具有信息資源豐富、操作方便快捷、平臺開放共享、自由尊重個性、交流互動性強等方面的優勢,極大地改變了人類教育、學習、交流、思考的方式,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傳播路徑和傳播模式,具體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新媒體的先進性和多樣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嶄新的平臺。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熱衷接受新鮮事物、也是新媒體最廣泛的使用者。借助新媒體,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發揮傳統教育方式與網絡工具結合的優勢,構建全天候立體式的教育平臺,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載體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成廣闊的教育共享平臺。
2.新媒體的即時性和便捷性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由于新媒體傳播信息不受時空限制,教育內容可以隨時隨地借助媒介終端立體傳遞,實現信息、媒體聯動、資源共享。這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播力、輻射力和滲透力,實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員覆蓋、全程融入、全面滲透,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即時性和實效性。
3.新媒體的交互性和虛擬性增強了大學生的自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信息傳播更具有實時交互性,每個大學生都可以是信息的者、傳播者、交流者和獲得者,使信息交流從單向被動式向多向互動式轉變;同時在具有網絡虛擬的新媒體環境中,大學生使用匿名方式交流思想、傳遞情感、宣泄壓力,容易形成暢所欲言的氛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時了解和收集大學生關心的熱點話題和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快速全面深入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和思想動態,有針對性的在網絡環境中和現實環境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響
1.新媒體傳播的無限延展性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難度。新媒體信息傳播超地域、跨文化,具有無限延展性,這同時也導致了其傳播內容紛繁復雜且雜亂無序;且不同意識形態和文化政治勢力都會利用新媒體的無限延展性、輸出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意圖占領青年的思想陣地。而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和穩定時期,其是非觀念判斷能力也有待進一步穩定,如果長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干擾和滲透,會導致大學生思想道德滑坡、價值觀念混亂、理想信念迷失,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難度。
2.新媒體的虛擬性容易引發部分大學生出現認知偏差和人格障礙。新媒體的虛擬性、匿名性給人的行為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度和自由度,但90后的大部分大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是非辨別能力還相對較弱,容易沉溺于虛擬的新媒體環境中,傳播不良信息,出現現實人格與虛擬人格的轉換,容易迷失自我,誘發產生心理疾病和認知偏差,甚至導致道德失范、違法犯罪行為;此外,部分大學生逃避現實,沉浸于虛幻的新媒體環境,人際關系疏遠,容易出現人格障礙。
3.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多元化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新媒體環境下,紛繁復雜的大量信息影響著大學生對信息的正確辨別和選擇。尤其是部分新媒體對商業利益的過度追求,充斥著快餐文化、低俗文化,有的甚至觸及社會道德和公眾價值觀念的底線,在一定程度上干擾著大學生的理想追求、價值判斷和生活方式。同時,多元化的文化觀念、價值視角和意識形態在新媒體中不時呈現,這使部分大學生受眾群體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內化為自身價值追求的過程中受到不良干擾,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難度,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三、新媒體環境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
1.拓展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增強引導力和滲透力。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主流價值文化、校園文化以及黨團組織引入新媒體,做好輿論宣傳引導,潤物無聲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中鋪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微博、微信、朋友圈、貼吧等新媒體平臺,及時關注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有效互動,形成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外化為大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新媒體的優勢,營造積極向上、活潑生動的校園文化氛圍,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傳播環境,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引導力和滲透力。
2.提升新媒體環境下的學生信息鑒別能力,打造復合型、專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紛繁復雜,高校要加強引導,強化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教育,增強學生的信息鑒別能力。同時,面對新媒體的迅猛發展,高校要緊跟時代要求,注重培養既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素養、熟悉大學生成長規律,又能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專家型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實現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續性。
3.建立健全新媒體信息監管機制,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校要積極整合新媒體資源,占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新媒體宣傳陣地;同時要優化新媒體信息環境,加強信息傳播渠道和內容的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信息追蹤監管機制,形成良好的有機管理鏈條,增強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制技術保障。此外,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強化對新媒體的監管,依法審查過濾信息,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防御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旋律,形成健康的社會輿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趙揚.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思考[J].思想政治研究,2011(12).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0L].http://www..cn/.2011-07-19.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動態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