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教學觀范文

時間:2023-11-22 18:0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課程改革教學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課程改革教學觀

篇1

關鍵詞:數學教學新課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本文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做了一些思考。

1更新教學觀念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如果不更新原來落后的教學觀念,課程改革就流于形式。教師應更新教育理念,確立與新課程標準相適應的教學觀念。

1.1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和互動,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高中數學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有助于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通過“再創造”的過程學習數學。

1.2開設探究性學習課題

數學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圍繞某個數學問題,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過程。開設探究性課題教學,能培養學生自主、協作的研究習慣,是學生形成數學素養不可缺少的環節。這也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優化探究性課題的教學策略。

1.3變應試教學為素質教學

應試教學脫離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為了應付考試而片面追求高分。素質教學側重于學生素質的優化與提高,是全面發展的教學。素質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改革課堂教學為突破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2重組教學原則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對學生而言,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比記住結論更重要。

2.1堅持啟發式原則

教學中應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數學教育家波利亞在《數學的發現》一書中指出:“教師在課堂上講了些什么并非不重要,而學生想了些什么則更重要千萬倍”,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發現事物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在頭腦中產生解題思路。

2.2堅持合作式原則

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活動為主體組織教學。通過合作式學習,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的想法,借此老師可以更好的了解學生,進而優化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

3改革教學方式

3.1開放教學環境,營造學習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禁錮的課堂氛圍中是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火花的”。在教學中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應該得到教師的理解,學習上成功的體驗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只有這樣,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才能得到尊重,學習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

3.2 改變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結構

教師要摒棄只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一問多答”、“一題多解”,激勵學生提出新見解、新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要從傳統的只重講解,過渡到根據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組織教學。教學中增加多邊互動,使教學兼具單向、雙向和多向交流的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3應用變式教學,培養多向思維

多向思維是發散思維的典型形式,多向思維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有三種基本形式,即“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和“一題多用”。對同一數學問題,要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以尋求不同的解法。對數學問題通過改變條件或結論,進行“一題多解”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通過變式練習,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變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3.4運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功能

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強大的信息功能,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的課件可以運用文字、聲音、圖像刺激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生動地將教學內容展現給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的課件可以實現課堂的優化組合,如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演示數學模型所刻畫的數學關系,體現數形結合思想;利用幾何畫板,幫助學生認識空間幾何圖形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4優化教學過程

4.1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情境與教學氛圍的創設,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教師應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知識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和經驗去同化新知識,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發揮探究式學習的優勢,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4.2精心設計練習

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練習。設計練習時,要注重求同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注重練習的整體性,做到統籌兼顧;注重練習的綜合性,做到融會貫通。通過精心設計的練習,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深化知識結構,達到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

4.3注重復習鞏固

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接觸的知識比較零碎,通過復習課能讓學生形成知識網絡。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復習時不僅要復習知識點本身,還要注重前后知識點在邏輯上的聯系。通過合理的訓練鞏固學生學過的知識,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4.4分層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是重要的教學環節,是學生提高成績、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提倡分層布置作業,根據不同對象設計不同難度和數量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分層布置作業時可以布置必做題、選做題和提高題三類:讓后進生輕松地完成必做基礎題;讓中等生高興地解決思考探究題;讓優等生興奮地攻克能力提高題。通過設計多樣化的作業,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

5加強學法指導

5.1上課認真聽講,掌握基本技能

在教學中強調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注重通法通解,訓練基本技能”。教師在課堂上講到的技能、方法是一節課的知識提煉,教師所講的大多是通解通法,是基本的解題思路,是規范的解題格式,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課。

5.2重視課后練習,夯實數學基礎

學習數學,做一定量的習題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基本技能無法形成。平時的課后練習,必須要求學生不折不扣地完成。提倡學生課余時間多看有關的參考書,拓展知識面。

5.3及時整理錯題,注重錯因分析

篇2

關鍵字:教學活動 課堂活動 觀念轉變

眾所周知,新課程改革既給高中化學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又給化學教學提出了挑戰。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與以往有很大的區別。教師們積極投入其中,經過近一年的實踐,發現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何解決呢?在此作一探討。

一、學生積極性不夠,參與面不廣

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著實讓學生耳目一新、熱情高漲。但是,我們也發現,真正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只是少部分個性張揚、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有部分學生始終游離于教學活動之外。而且,這種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越來越嚴重。

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不夠積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1、教學活動設計不連貫,組織不周密,缺乏吸引力。2、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于聽教師的講解,對其他同學的回答缺乏興趣。沒有認真傾聽同學的觀點,也無法對同學的觀點進行評價與補充,學生自然無法真正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不夠明確,以致在一些活動中,學生不知道該做什么。對此,除了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認真傾聽,并教會學生如何傾聽。比如:在傾聽同學的發言時,通過及時記筆記和記關鍵詞等快速、準確地把握同學的觀點。教師要對每項活動及時進行評價,并要求學生對其他同學作出評價,給學生一定的任務和壓力,這也是保證學生認真傾聽的一種策略。

二、課堂浮躁表淺

現在的課堂氣氛的確要比過去活躍得多,各種活動層出不窮。然而,糟糕的作業與單元測驗成績卻讓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為什么學生的成績不升反降?難道實施新課程真的會削弱學生的基礎知識?走進課堂,仔細觀察。結果發現,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活躍,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對問題的解決往往浮于表面,合作學習有形式無實質。

有些問題可能只是少數學生明白了,而教師卻被表面的繁榮所迷惑,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以為全班多數學生都清楚了,于是急忙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我們化學教師要學會等待,在等待中適時引導、啟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避免表面熱鬧與“滑過”現象的發生。當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好等待的“度”,以避免教學時間的浪費。教師可以通過詢問、觀察學生的表情、測驗等途徑了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是否可以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轉貼于

三、力求實現觀念轉變

觀念是思想,觀念是生命。教學的本質是催生新觀念的過程,而不是傳遞現成知識技能的過程。任何年齡階段、任何發展水平的任何學生都是帶著自己的觀念進入教學過程的,因此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傾聽學生自己的觀念,而同時教師的觀念又是課堂生命力的源泉。如在講授《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時,在某個班級上課時,我很自然地想到先給學生明確實驗的步驟、注意事項等等,要求學生嚴格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規程進行實驗,可謂目標明確、結構嚴謹、層次清晰,結果卻發現課堂中師生交流嚴重受阻,課堂氣氛沉悶死寂,就連幾個平時喜歡化學課的學生也極少投入課堂討論,只是機械地記錄我提供的筆記。也許通過課堂的講授,原來計劃的教學目標是基本達到了,但通過這節課,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發表自己看法的習慣,自主學習的態度卻喪失了。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局面呢?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授課過程,發現了一個嚴重的不足:沒能考慮學生的主體意識,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和落實。

四、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教學的設計和組織過程中,如果不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視學生的主體意識,將學生的情感置于教學設計之外,那么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將成為知識的奴仆,只能“趴在地上”被動的接受,課堂將變成一言堂。布魯納說:“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的辦法,是使這個學科值得學習”,“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競爭等外來目標”。“發現不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的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取知識的一切方法。”在這里實質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教學究竟是把現成的結論通過講解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去記取呢?還是通過引導、啟發,讓學生從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應有的原理、原則、規律來,從而獲取知識,發展聰明才智呢?這是值得深思的。顯然,布魯納提出發現法的本意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又例如在聽另一位教師的課時:關于乙稀用什么方法收集?為什么?學生大部分都能回答用“排水法”,因為乙稀不溶于水。接著教師又補充了不能用排空氣法的原因。我覺得后面的問題應該讓學生自己完成,學生自己經歷了分析的過程,以后再碰到這樣的問題,他也能夠自己去查找相關資料,去分析,去創造。自此以后,我明確了通過“給予”永遠只是給死的知識,而“引導”卻能激活活的源泉,關鍵在于怎么去引導。

經過一年多來的實踐和摸索,我覺得要想完全的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主體地位,需要教師的耐心和愛心,不厭其煩,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畢竟我們所面臨的個體參差不齊,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存在較大的差別,我們需要多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因地制宜,量體裁衣是教學達到最佳的基本保障,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課改的春風一定會溫暖到每個孩子們心中。

參考文獻:

篇3

一、改變傳統授受型教學模式

舊高中英語教材施行期間,英語課堂教學具體做法如下:生詞及詞組講解,課文中的語言點講解,課文理解講解,課文練習講解,課文復習鞏固講解。要求學生背單詞、詞組,背課文筆記、背課文并做大量的配套練習。

然而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共同感受:“苦”。然而苦沒有帶來甜頭,學了六年英語,即使是高考中筆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也不會用英語表達自己,更不能用英語同外賓交談,所謂高分低能,學生學的是啞巴英語。這完全違背了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這條最基本的原則。

二、創設師生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成為教師對學生單項的“培養”活動。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建立這樣的理念: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互相交流、啟發、補充的過程,是互動的各方的情感、體驗、思考與發現共享、共進的過程。這個過程體現了師生尊重、互利、互惠的“學習共同體”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努力去創設。我認為,教師只在課堂上“面帶微笑”,關注“師生關系”是打動不了學生的,我們應通過多種途徑走進學生,了解學生愿意參與教學的需要,注意更新課堂教學方法。應該讓學生在適度輕松的環境中學習,但保持動而有節的原則。既不太放任又不過于嚴肅。課堂上要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集中和歸納。一個規矩過多、約束過嚴的課堂,只能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鼓勵全體學生都參與課堂活動,創設條件讓學生有機會獲得成功,從成功中獲得樂趣。同時也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嘗試失敗,并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對學生的作品或意見不要輕易下“對”或“不對”、“好”或“不好”的結論,讓學生在討論研究之后共同評估,培養學生接納意見、勤于思考的習慣。

新課程急切呼喚新型教學關系。活躍的課堂、和諧的教學關系不但需要教師有熱愛學生的情感和責任心,還需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去接近學生、研究學生,創造出主動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的新方法。

三、創造性使用新教材

新課程鼓勵教師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這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但是正確的認識轉變成教學行為需要教師付出艱苦的創造性勞動。沒有教師對教材的精心分析和“再創造”,就不能跳出照本宣科的教書匠模式。

目前,能夠做到“用”教材的教師不多。“用”教材的教師往往對統領教材的課程標準更感興趣,重視對課程標準的學習和分析,重視研究教材內容間的內在聯系,重視理清教材所承載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思路,重視依據學生情況和教材兩個方面進行備課。在教學中,他們往往把一些時間和精力花在研究學生上,主動地對教材“范例”進行重組、修正或置換,以適應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

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是教師進行課程改革的載體和必要條件。完成新課程的任務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拿著新教材上課的教師,不一定都能體現新課程的要求。提高教師對新教材的開發能力、對教材再創造水平是保障課程質量的關鍵,也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重點。

四、采用激勵性評價機制

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起著不可低估的調節作用。教師通過評價,能把學生及其行為的認識和教師的情感傾向,自覺或不自覺地傳遞給學生。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正面評價,那么他的內在價值就能得到外界的承認,學習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滿足,會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從而感到一種自我實現的快慰,隨之而來的是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同時也能夠激發他們向更高目標追求的動機。教師要善于利用積極有效的評價方法,捕捉學生學習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多肯定,少否定,使每個學生在既輕松愉快又熱烈緊張的狀態下,學習和掌握英語基礎知識。

傳統評價最主要為總結性評價,即只注重考試成績。而新課標所倡導的,在評價機制上,應以“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為宗旨,體現激勵改進功能。高中英語教材每單元都設有總結即“自我評價”,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反思,肯定進步與成績,找出問題,明確努力方向,同時也使教師獲取教學的反饋信息,以便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師生共同參與、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過程評價,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促進他們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篇4

【關鍵詞】 宏觀經濟學 教學 改革與創新

《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龐大體系的重要分支,以社會總體經濟行為及其后果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與失業、通脹、經濟增長等問題。這門課程是高校經濟和管理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主要學習國民收入、失業、物價水平的測算指標以及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理論知識,多采用側重于理論、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授方式。由于《宏觀經濟學》內容抽象、理論性強且涉及較多圖表、模型及不同流派觀點,學生存在對知識點認識淺顯、實際應用能力不強、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這將影響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因此,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將抽象知識與實際運用相聯系,培養學生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一、《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的主要問題

1、教師授課方法單一,課堂效果不佳

《宏觀經濟學》以教師講授為主體,側重于教材中的純理論學習。具體地,各高校教師多根據教材內容制作PPT課件,或沿用教材自帶的課件作為課堂的講解材料,通過教師的口頭表述將知識點傳輸給學生。隨著高校擴招以及學生報考經濟管理類專業熱情的高漲,實際課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比例越來越懸殊,這為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實施多樣化的授課方式造成了障礙。《宏觀經濟學》課程基本拋棄了板書講授法,課件也偏重理論介紹,缺少對知識點具體的解釋和拓展,加之,大課堂的課程環境減少了師生的即時交互和反饋,這種單一的授課方式對課堂效果造成了消極影響。

首先,教師的客觀講解難以引導學生對理論形成主觀認識,如果教師對理論內容也缺乏深入理解,形象、直觀地講解將更加困難;其次,缺乏互動的單一授課對學生的課堂約束力不足,學生對課件的依賴性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最后,《宏觀經濟學》本身內容抽象,學生很難依靠自己的理解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偏重理論教學將進一步造成理論與實際脫節,進而偏離培養學生運用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和工具理解、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的目標。

2、教材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宏觀經濟學》教材主要有高鴻業版《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直接引進的外文版教材或自編教材,這些教材的內容框架相差不大,且語言簡潔通俗、清晰條理,較為適合基礎學習。但是,現有教材大都以理論闡述為主,對現實經濟問題或實際案例的分析較少,學生在系統學習后無法深入理解相關理論且學習興趣不高,例如學習IS-LM模型時對推導方法的由來和模型的實際意義一知半解,造成了學生對理論的實際應用或運用相關模型分析現實的經濟現象存在一定困難。

值得思考的是,教材只是學習工具之一,一般更新周期較長,缺少對前沿重大經濟問題的分析和評述,但要求教材完全與實際經濟環境掛鉤是不可能的,而脫離現實地學習經濟學理論無異于“瞎子摸象”,因此,依靠純粹地改革教材來改善《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遠遠不夠,教師和學生應能動地、多渠道地收集資料和信息作為教材的拓展,用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課后時間利用率低,自我學習能力差

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課余時間明顯增加,學習積極性和學習壓力卻有所下降,在傳統的講授方式下,學生除課堂上的機械聽講外,課外作業量和任務量過少,課余時間的利用率較低,加之,教師和學校對學生課后作業質量的重視度不夠,這更加劇了學生在課余時間的懈怠程度;在長期的傳統教育方式下,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較差,缺乏獨立思考、開拓思維的鍛煉。《宏觀經濟學》的課程內容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要求學生對其基本原理有深入的認識,能夠將所學的理論轉變為應用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如果一直保持上述現狀,學生將難以形成宏觀經濟學的思維,難以提高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敏感度。另一方面,缺少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我檢測的過程,學生自然缺乏對課程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夠,更無法將對宏觀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理性認識上升為感性認識,這將大大影響教學的效果。

4、課時安排較少,缺乏相關支持課程

《宏觀經濟學》通常被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各相關專業的公共課程,現階段各高校一般安排的課時數在50左右,僅足夠基本的理論講解,若要求教師對相關內容進行拓展,并配合課堂討論、作業匯報、階段檢測等環節,則課時數明顯不足,這就造成了《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客觀障礙。另外,《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涉及較多的圖形、表格、公式及相關推導,并與現實聯系緊密,對學生的數學基礎、實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相關數學課、實踐課、實驗課等支持課程的開設具有其必要性。但是,現實的教學中未能做到跨學科建立聯系,且實踐性課程帶來的效果較差,這也是學生普遍對宏觀經濟學的數學分析理解困難,認為部分基本原理抽象難懂的重要原因。

二、《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宏觀經濟學》課程在教學形式、學生表現及課程安排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應針對這些問題加快推進實際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促進培養學生理論應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目標的實現;此外,《宏觀經濟學》理論是由西方發達國家發展起來的,面對西方理論與中國市場經濟的沖突,探尋適合中國學生學習習慣和思維的教學思路十分必要。為達到這一目的,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1、豐富講授形式和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理論模型相對抽象,又涉及嚴格的前提假設,教師在講解理論的同時,應結合現實經濟問題或貼近生活的例子對理論做深入淺出的解釋。如在學習國民收入的核算時,可與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動包含在GDP的核算中,或結合當前國家的經濟現實問題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另外,教師在準備課件內容時,不應只局限于教材的理論知識,可利用案例材料幫助學生對知識形成具體、主觀的認識。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實現PPT課件和板書講授的有效結合,增加課堂上師生的雙向交流,并適當穿插對已學知識的回顧或階段性測驗,引導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自主思考,增強課堂的約束力,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參與感,提高學習效率和課堂效果。教師因素是組織教學的關鍵。《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對理論有深入透徹的認識,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根本上保證教學質量。因此,管理部門應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教師培訓,有計劃地組織教學隊伍進行實際調研和學術交流,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教師本身也應積極參與科研,在對相關經濟課題的調查研究中形成對經濟學原理的獨特見解。

2、多途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充分參與課堂

為提高學生課余時間的利用率,充分調動課堂積極性,應采取靈活的課堂形式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完全地融入到課堂。具體地,在教學過程中可增加提問環節,可要求學生就某一問題搜集信息和資料進行課堂討論,或選擇某一部分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對學習成果做出公開匯報。另外,教師應根據課堂內容安排適量的課后作業,以開放性題目為主,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或獨立完成。

采取靈活的課堂形式可實現多重積極效果:首先,經濟學是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只有通過深入的學習和理解才能形成特定思維,自主學習能夠使學生建立起信心,鞏固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其次,學生經過搜集信息和課堂討論,在增進雙向溝通的同時,能夠擴大個人的信息儲備,增加對熱點經濟問題的關注度,培養自身的經濟敏感度,提高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課堂討論和公開匯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打破中國學生被動學習的桎梏,也為教師提供了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依據。

3、實現參考資料的多樣化,擺脫教材的束縛

《宏觀經濟學》課程通常將教材作為唯一的參考資料,而教材的時效性不強并偏重于理論講解,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極具現實性和時效性。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學習相關原理的前提下,多關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的財經報道,培養閱讀經濟文獻、外文原著的習慣,并適時地組織學生就前沿經濟問題展開討論,幫助學生多渠道地積累知識,拓寬知識面,激發其學習宏觀經濟學的積極性。

一方面,《宏觀經濟學》最早由西方發達國家興起,英文著作的表達方式與中文譯文有所差異,閱讀外文原著可啟發學生對經濟學基本原理產生新的思考;學生也可通過閱讀宏觀經濟學相關文獻了解不同學者對同一問題的研究和見解,經過系統思考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形成對問題的創新性思維。另一方面,《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報紙雜志或相關網站、經濟半小時及財經郎眼等財經類節目都對全球重大經濟事件提供了詳細的報道和評述,加強對經濟時事和熱點的關注不但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具體化,而且能夠增強學生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增設相關實驗、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宏觀經濟學》是典型的社會科學課程,與自然科學相比,相關實踐性課程的開設相對匱乏。為引導學生實際應用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教師應當科學地搜集兼備說服力、代表性和時效性的案例供學生討論分析,由學生自主地選擇相關知識點發表個人見解;教師也可根據需要設定情境,要求學生運用宏觀經濟學理論設計經濟策略以解決特定情境下的經濟問題、實現特定的經濟目標,并充分利用經濟學相關的分析軟件和設備通過實際的操作演練達到理論應用的目的;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組織學生到相關科研單位實習、調研,為學生提供實踐性的學習環境,或邀請統計部門、財政部門、金融部門工作人員舉辦講座,使學生了解宏觀經濟學相關部門的實際運行情況,從而對宏觀經濟學形成更加具象的認識。與此同時,適當延長《宏觀經濟學》課程的課時,增強數學等支持性課程與《宏觀經濟學》的跨學科聯系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措施。

三、結論

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不是教條,是用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中國經濟也正在快速崛起,繁榮的背后隱藏著許多問題,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對經濟問題的敏感度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基本素質。《宏觀經濟學》的課程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理論聯系現實的能力,增強實際應用力和創造性思維,因此,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學生的教學方法極具必要性。在實際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勇于創新,善于總結,在“改進—實踐—再改進”中提高《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效果。

(注:基金項目:山東省《宏觀經濟學》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課程編號為2011BK144。)

【參考文獻】

[1] 陳銀娥、王毓槐:《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來自課堂外的思考[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0(2).

[2] 別敦榮:大學教學方法創新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4).

[3] 郭忠興:案例教學過程優化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0(1).

[4] 金麗、張守鳳:參與式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探析——以“西方經濟學”課程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

篇5

關鍵詞:手繪;景觀設計;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將手繪融入景觀設計教學,加強動手實踐環節,對原有的教學大綱進行修改和完善,調整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的比例,增加手繪基礎課時和手繪創意設計課時,加手繪創新實踐項目訓練模塊,增強整套方案的設計和表現能力。布置手繪創新實踐任務教學環節,將教學成果轉化成商品和比賽作品,開發手繪文化產品、景觀設計比賽等,使內容更加貼合教學改革的需求,滿足景觀設計教學的創新創業目標,向雙一流學科建設邁進。

一、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課程設置。將景觀設計類課程由淺入深地進行系統排課,大一安排景觀寫生類的基礎課;大二安排中小型景觀設計課;大三時安排大型的景觀設計課;大四進入畢業設計階段,將手繪融入到畢業設計中,與電腦結合,做出精美的設計方案,成為景觀設計行業的亮點融入社會。(二)教材建設。一是基礎課程教材建設。將手繪表現融入到基礎課程教學,加入手繪設計表現的手法,講授如何用簡潔的線條和色彩來表現景觀中的建筑、植物、水體等元素,為后面的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二是設計課程教材建設。采用簡潔易懂的語言,用手繪結合不同主題的設計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對園林景觀的設計思路更為清晰,有一定的規律可循。而表現技巧的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很好地將設計思路表現于圖紙上,達到美觀的視覺效果。(三)教學方法的改革。以手繪融入設計的教學方法來增強教師和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將老師的手繪示范融入景觀設計教學中,用投影儀輔助多媒體教學,更直觀,更有效。利用電腦繪制方案更方便、更快速。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可以參與實際景觀項目的制作,與社會接軌。(四)對學生考核評價的改革與創新。在以往對學生考核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除了考試、繪制方案、進行展覽外,還要將優秀的手繪作品應用到旅游產品中,將教學成果轉化成商品,真正做到學有所用,體現其經濟價值。創建一個手繪景觀作品商品化與市場融合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通過創業平臺的建設與商品的孵化,將學習與創業融為一體,擴散學生的專業能力,最大程度體現其經濟價值。(五)團隊建設。一是教師團隊建設。要求教師根據所授課程的內容,了解景觀設計類課程對學生個人專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用適合的方式方法,有針對性、扎實地開展教學。充分利用桂林旅游市場上的信息和需求展開教學,拓展外延思維,使學生自覺地學習專業知識,主動地參與創新創業教學模式。二是學生團隊建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和創新創業發展,將學習成果轉換成商品,體現經濟價值,促進創業意識的形成。學生在完成學習成果與商品轉換的過程中,會主動去探索和思考,搜集大量的信息并積累經驗,提高自我創業能力的同時也為將來的就業拓寬門路。

二、教學改革的目標

(一)創建優質的景觀設計類課程體系。通過對景觀專業人才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分析,按照不同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對原有的單元制課程進行分類和重構,整體構建學生在理論基礎能力、手繪表現能力、專業技術能力、職業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二)景觀設計類課程專業教室建設。創建帶有實物投影臺、拷貝臺和投影儀的多媒體專業教室,真正將設計和項目融為一體,讓教學成果與社會接軌。(三)構建全新的設計類課程教學模式。手繪表現可以貫穿所有設計類課程,包括室內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工業造型設計、動畫設計等,那么這些設計類課程也可以效仿將手繪表現融入設計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構建全新的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設計類課程教學模式。

三、結語

篇6

一、善于發現問題是小學教育管理的基礎

只有發現了問題,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盡可能地在管理中走“中庸”之道,做出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決策,讓教師心情舒暢的工作,讓學生快樂地成長。對此,我們要深入課堂、操場、辦公室,通過參與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活動,和教師交談,了解真實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握學校跳動的脈絡,并切合實際的對學校的發展進行思考。要常通過網絡、報刊等多種途徑向先進學校學習,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學習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要不斷地學習政策法規,增強政治敏銳性,通過對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學習和比照,從中發現學校存在的問題,然后不斷完善相關規章,明確在管理中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先做,哪些可以緩做,由此來制定學校發展目標和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在此,關注時事,從多種媒體傳播的相關信息中發現問題,汲取教訓,這有利于揚長避短,未雨綢繆,如安全方面的報道就應引起高度警惕,以防止類似影響學校發展的安全事故發生。

我認為,對一所小學來說,沒什么大事,我們的工作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把我們身邊的一件件微不足到的小事做好,把上級的精神落實好;在諸如早到遲走,打掃衛生,深入課堂聽課、搞教研等方面做出表率,學校的一切工作就有了基礎,就會贏得教師的歡迎。

二、建立學習型組織是新課改下小學教育管理的核心

首先,我們應該不斷學習:學習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法規,不斷更新知識,關心時事,關心國家和家鄉的發展;學習新課改的有關知識,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知識,了解如基建、安全等一般常識,并帶頭實踐,有了廣博的知識面,開會時才有話可說,和教師聊天時才有參與的資格,從而才能用自然生成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師,給教師做出榜樣,又可在決策中減少失誤。

其次,大力倡導敬業精神,努力樹立團隊意識,營造團隊精神。群體作風是非紀律性、非規章制度的,但卻是規范群體成員的無形準則,它不用強迫,但能造成良好的輿論和氛圍,很好地影響和規范教師的行為。我注重加強教師群體作風引導,通過多種文體活動充實教師的業余空間,增強教師凝聚力,引導教師以開放的心態容納他人;大力宣傳“終生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理念”,積極倡導讀書學習活動,引導教師成為學習型教師,努力創造一支不斷進行知識積累的團隊,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用成功的喜悅來充實教師的精神家園,進而把生活的樂趣遷移到工作中去,使教師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感受工作的美好。要注重教師群體精神、群體意識、群體意識的打造,使之成為一種辦學精神。

另一方面,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到,在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的若干途徑中,校本培訓是構建學習型教師隊伍,是教師的職業生命注入新的活力的有效形式。校本培訓以其靈活而多樣,經濟而持久,實際而全面的鮮明特色逐漸成為全世界教師繼續教育的主流。我們的做法:一是充分利用學校在現代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從遠程教育資源網上下載大量的優質課實錄,刻制成光盤供教師觀看學習,二是購買教育理論書籍和訂閱多種教育雜志供教師借閱;三是搭建舞臺,給教師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四是走“科研興校”之路,以科研帶動課改,培育教師;五是認真進行每周的日常教研活動,做到時間、內容落實,幫助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

三、營造人文校園是小學教育管理的依托

營造優美、舒適、具有人文影響力的校園文化,是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環境下,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把人的發展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標。基于這一理解,我校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理念,把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并圍繞這一出發點提出了提升教師生命質量,提升學生在校學習質量,提高學生生活質量,打造人文校園,讓校園生活充滿思想、情感和智慧,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報負,對自己成長充滿自信,初步樹立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頑強的意志力,讓校園成為學生喜愛、依戀和維護的家園。

博愛是一種高尚的思想道德,就是愛人、愛群、愛物以及愛一切美好的東西。作為育人為先的教師,理當具有博愛思想,并將此思想變成育人的具體行動。“愛人”是現代人文管理的核心精神,是管理人性化的集中體現,即要愛學生,愛教師,愛同事愛周圍所有的人,又要愛惜人的才能,用人之長,避人之短,充分發揮每一位教師的作用;“愛集體“就是要愛自己所屬的大群體、小群體,就是愛學校,并為學校的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愛物”就是要愛惜人類的一切成果,愛家鄉和周圍的環境,熱愛大自然。關心國家與世界;關心人類與自然。把博愛思想融入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融入到教師的每一節課之中。做到課堂內外結合,學校內外結合,讓學生在愛的海洋里健康地成長。

四、營造民主氛圍是小學教育管理的關鍵

篇7

關鍵詞:管理信息系統 教學改革 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471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72

1 引言

《管理信息系統》是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隨著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方法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高職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既要適應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又要顧及學生自身的素質。

2 《管理信息系統》的教學現狀

《管理信息系統》綜合應用了管理科學、計算機科學、系統科學及運籌學等學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體系。因此,在課程開設以前,學生必須學習這些相關課程,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

與其他課程相比,《管理信息系統》的講授比較困難。因為MIS的開發方法非常抽象,同時現有的教材仍然存在著知識陳舊,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的問題。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基礎比較薄弱,對理論知識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再加上學生自身的一些觀念,使得他們急功近利,偏重計算機技術和軟件編程語言以及一些可視化開發工具的學習,而對《管理信息系統》這種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的課程興趣不高。對于授課的教師來說,很多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單一,缺少創新性教學。

綜上所述,由于教學實踐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改革傳統的課程教學,探索出適合高職學生、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證課程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專業素質的課程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是迫切需要的。

3 《管理信息系統》的改革措施

3.1 改進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

《管理信息系統》是一門綜合叉邊緣課程,對于高職院校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開設本課程之前,必須先學習相關計算機類課程及相關管理類課程,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MIS的分析、設計、實施等,并以課程設計等方式,開發業務級的小型MIS。《管理信息系統》作為計算機語言和數據庫的后續課程,一般可以安排在第四學期開設,將學生前期所學的各類課程,包括管理類、語言類、數據庫類等課程綜合起來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社會應職能力和必要的職業技術素質。通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MIS的基本知識和開發流程,并能用實際的編程語言或開發工具開發出實用的業務級規模MIS。此外,學生在掌握有關信息管理基本知識的同時,擴充專業知識面,增強專業思維意識、專業洞察能力和專業實施能力,提高專業素質和專業品質。

3.2 引入新技術和新知識的案例教學內容,編寫符合學生使用的教材

在選擇教材時,根據教學要求,教材內容突出專業特色,并遵循企業實際項目工作流程,注重項目設計文檔的規范和細節。在案例選取上,選擇與學生專業相關并貼近實際,容易理解掌握的案例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通過互聯網、報刊雜志等挑選或編寫教學案例,將學科前沿的新技術、新知識納入其中,由此引入課程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學生較快理解并掌握所學的知識點。

3.3 豐富教學手段,重視實踐環節

鑒于學生對企業實際運行缺乏了解,要培養學生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手段,優化企業流程,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競爭力的實務能力,就必須采用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

在案例教學方面,可以分為:①剖析型案例:從企業應用MIS的得失,讓學生懂得怎樣將信息技術有效地運用到企業的管理中。②綜合型案例:針對企業MIS的開發過程,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分析設計,建立真實的實踐感受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③討論型案例:就目前學術界正在爭論的相關問題或方法,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進行思考,并安排一定的課時進行討論,老師進行引導、提示和點評,這樣以學生討論為中心,實行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在實踐教學方面,可以分為:①實地調研: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地調查,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MIS規劃。②上機實驗:選擇具有代表性的MIS軟件,讓學生掌握怎樣將MIS運用于實際工作中。③課程設計:以實際企業為背景,通過小組的方式開發一個簡單的MIS,讓學生掌握企業MIS開發的整體流程。

3.4 改革考核方式,構建新型評價體系

改革傳統的單一閉卷考試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考核目標上,既要考核學生對《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著重考察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和理念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的考核評價體系中,對學生的考核分為三部分:平時、實驗和期末卷面考試。其中,加強對實驗成績的權重,在試卷題目設置上傾向于分析實際問題。對于平時和實驗成績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鼓勵學生積極創新探索。

4 結束語

在《管理信息系統》的教學中,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僅僅在于改進教學方式、更新教學內容等,一些因素也與之密切相關,如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等等。此外,可以邀請企業MIS技術骨干進行學術講座,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

參考文獻:

[1]李愛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滁州學院學報,2011,(6):117-118.

[2]陳豐照,蔣秀蓮.管理信息系統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15):242-243.

[3]張勇,段君瑋,董啟明.基于案例教學法的“管理信息系統”教學改革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8):113-115.

[4]趙波.管理信息系統實驗教學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4):108-110.

篇8

Abstrac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the specialized cours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strategy and the proposed teaching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 providing certain reference basis for better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關鍵詞:信息資源管理;教學方式;改革策略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teaching way;reform strategy

0 引言

信息資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RM)是20世紀70年代末在美國政府部門出現的一個新概念[1-3],目前已漸趨成熟。它是一門學習如何有效利用和管理信息資源,提高管理活動績效的課程,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該課程是涉及多門專業課的綜合性應用課程。因此有必要針對各專業的特點探討IRM的教學問題。這對于各專業學生將來的就業以及就業后如何管理企業的信息資源,更好的發展企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1 IRM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IRM課程內容豐富,課程涉及大量的概念、原理、模型、方法,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學生大多數反映學習內容繁雜、抽象、理論性太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主要反映如下:

①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由于該門課程自身的綜合性、理論性強等特點,且該課程的內容繁雜、抽象,不好理解。學生學習起來枯燥、沒有趣味,致使學習興趣不濃的現象存在。

②學生無獨立思考的動力。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普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死板的教學模式。但由于多媒體自身所具有的交互性強、信息量大、表現形式豐富等特點,也存在教師被動授課、信息冗余,過度擴充等問題。使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能力,最終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與預期教學目的。

③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不銜接。目前這門課程的教學依然是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師為主導的滿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幾乎沒有實踐環節,嚴重的造成了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的不銜接,造成學生在學習之后很難對IRM的內容、原理、方法達到整體、準確的掌握。

2 IRM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針對上述IRM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下述相應的對策。

2.1 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提出如下對策

2.1.1 教學內容的取舍

按照《大綱》要求學校信管專業與軟件工程及相關專業的信息資源管理課程在一年級或二年級下學期開設,對于大部分的學生來說,這門課程是比較陌生的。因為他們接觸的專業理論課程仍比較少,加之IRM是一門蓋涵面十分寬泛的學科,包含眾多的分支學科的相關知識,而該課程的課時比較少,僅有36課時,在如此少的時間內講透,講全此課程的方方面面,難度確實很大。這就需要任課老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取舍具體內容時既要保持此課程理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還要充分考慮教學對象以及專業特點,使此課程與其他專業知識課程、專業技能課程保持內在的聯系,不斷豐富教學內容,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才能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與飽滿的熱情來學好這門課程,否則收效甚微。

①興趣教學法。

興趣教學是指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性,使教師善教、學生樂學。在師生融洽合作的氣氛中,全體學生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全面發展的教育。

②互換角色教學法。

互換角色教學是指教師適度地讓出講臺,由學生來演講,教師則充當學生虛心聽講,認真記錄[4]。在此方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前布置涵蓋本章重點的幾個具體題目,如信息產品開發方法部分,首先讓班干部組織自由組合分組,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參與課件、備課講義的制作,然后每組推選出一位同學上講臺來講解5~10分鐘,同時同學們可以提問問題,最后老師點評、總結。

調查結果顯示,有96%的學生認為角色互換教學法比較好[5-6],能調動學生學習此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老師能了解學生理解能力與不足之處。同時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了平等、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

2.2 針對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動力,提出相應對策

2.2.1 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是指將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尋求、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力,進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上課時,教師有意地設計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自己提出學習問題,然后在學習問題的基礎上解決問題,或由教師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該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探尋、合作、發展的舞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感受自身的價值。 2.2.2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目前運用較為成功的教學方法之一,它貼近生活和實際,是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它使學生能夠貼近現實來思考問題,拉近了教學與實際的距離,讓學生在校時就開始積累實際工作的素質和知識結構,并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在IRM教學中,結合IRM課程的特點,在IRM課程教學中引進大量的案例教學,使同學們在思考中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效果良好。

2.2.3 課堂練習法

課堂練習法是老師對練習的內容提出具體的要求,學生必須根據要求完成特定練習過程的方法。使用該方法在課堂中練習,老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對老師所講理論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及時發現每個學生在知識運用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便根據問題及時解決,進行有效的教學調控。

2.3 針對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提出相應對策

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中尤為重要,通過實踐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每一章理論講完后,同學們都要完成一個與本章內容相符的實踐項目,其內容包括項目背景、目的、意義、實踐任務和步驟,實踐完成后提交實踐報告,且對實踐進行評價和總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3 教學效果評價

通過對近幾年該課程課堂教學情況與考試情況的統計分析,并進行簡單的計算處理后,得出傳統教學與文中的教學的對照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除了基礎試題采用傳統教學與文中的多種教學效果基本一致外,其它如學生考勤,課堂紀律,思考試題,學生評價和督導組評價,采用后者的教學效果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課堂討論和創新試題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如課堂討論的平均參與率,傳統教學僅僅達到10%,而采用文中教學策略,其參與率達到91%-95%。

從對比結果得出采用此教學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結論

IRM是知識經濟時代新興的一門重要課程,其教學內容體系中的概念、理論較多,在教與學過程中,容易出現教師講授刻板,學生學習乏味現象。文中依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相應的提高教學效果的對策。可供開設此課程的高校教師參考。

參考文獻:

[2]肖明.信息資源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9.

[4]林耘.運用師生角色互換法提高兩課教學實效[J].高等教育學報,2009(1).

篇9

[論文摘 要]本文結合當前中學數學科的課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學實際,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對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我在此結合當前中學數學學科的課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學實際,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對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一、針對問題精心創設情境

能否設計一個好情境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求知欲的首要問題。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還要求教師能夠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根據本地情況和學生實際來精心設計一些讓學生感受到濃厚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并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字和符號的堆積,而是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從中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注意體現把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的精神。

例如,在華東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第20章的扇形統計圖教學中,我考慮到學生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就已有了對扇形統計圖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課前安排學生收集報刊雜志中的扇形統計圖之外,還請學生以四人一組為單位,請他們對班級中來自不同區域的學生數量情況進行調查登記,通過課前預習,自己先試著繪制一張扇形統計圖,并分別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由于課程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每個學生對上課的內容都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去探索發現,通過收集數據,分析處理,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獨立思考,歸納總結,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發表見解、各抒己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課堂學習,提高數學能力和學習效率。有的學生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還提出了扇形統計圖反映數據情況的優缺點,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更上了一層樓。這種在充滿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數學,讓數學知識和數學體驗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讓他們感受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增強學習積極性,形成應用意識,創新意識,達到開發潛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作業設置多樣化,正確評價學生

新課程則要求作業既要有鞏固和檢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還要有體驗和發展功能。所以我們布置作業時,內容上宜注意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作業形式可以有解答題、探究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等。開展同學間作業相互糾錯。注意作業評判的過程性和激勵性,作業批改不能只是簡單的一勾一叉和打個分數,而要重視學生在解題時的思維過程。同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盡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評語,既指出不足,又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結束了扇形統計圖知識的學習后,我布置學生自定主題,設計一個扇形統計圖,并涂上彩色作為作業上交。學生們確定的主題很多,設計出的扇形統計圖也美麗自然。比如調查學校或班級同學姓氏、同學年齡、出生月份或生肖星座、男女生比例、喜歡的電影或歌曲類型、喜歡的明星類型、喜歡的科目或書籍類型、喜歡的顏色、喜歡的飲料或水果、近視情況、家庭人口數量、長短發、愛好的體育活動或球類、團員和非團員比例、擁有QQ號和上網時間、上學使用的交通工具、課余時間的安排,林林總總,讓人目不暇接。

三、多關注和贊賞學生,使學生健康成長

使學生身心處于最佳狀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相長的前提。從講臺上走下來,到同學們中間,從權威者的角色轉變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不但做學生的良師,也做他們的益友。只有當學生從心理上認同這位老師了,他們學起這個科目來自然就會有更大的信心和興趣。

尊重每一位學生,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尤其不能歧視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鼓勵他們只要講究學習方法,堅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須知,由于每個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長條件不盡相同,自然會造成能力上的差異,但這并不是他們將來能否成功的惟一決定因素。況且人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小時候的學習成績也未必是一流的。我們不經意的偏見和冷眼也許會讓世界少了一個愛迪生。學生王某,初中剛入學時數學不及格,一直以來對這門學科帶有極大的恐懼心理。我通過觀察發現,該生實際上有學習潛力,主要是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致成績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平常注意對她多加鼓勵,定期給她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并結合其實際情況給她制定了階段學習目標,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培養其學習興趣。通過三年來的努力,該生的中考數學成績已經躍居中上。由此可見,教師的鼓勵支持是學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進取的最佳良方。

對那些愛動腦筋,有較強思維能力的學生可以通過組織興趣小組等活動,積極引導,大力培養其興趣愛好,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不斷超越自我。

篇10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實施動態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445-01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尤其是隨著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面世和進入,高中物理教學無論是在理念層面還是在操作層面,都將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因此,高中物理教學如何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1.在教學設計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眾所周知,在應試的重負之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通常都是從知識的理解記憶、技能的規范操演和解題的強化訓練來立意的,課堂教學的目的幾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學生傳授應試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因此,"傳道、授業、解惑"就被片面地當作傳遞知識、教授技能和幫助學生解決在掌握知識與技能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一來,灌輸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改革中,依據現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學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又把它具體化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由于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渠道,因此,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真正成為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場所和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必須突破單純以"雙基"來立意的舊框框,本著教學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高度責任感,從三個維度來全面構思教學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1.1 對于教學內容的構思,要以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條目為依據,以所用教材的相關內容為參照。在"知識與技能"維度中,不僅要關注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關注物理學的歷史進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在"過程與方法"維度中,要注意把物理規律的探究過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義、物理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學發現并提出問題的獨特角度和物理學思考并解決問題的典型思路等納人教學的內容。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中,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展現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和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判斷大眾傳媒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等納人教學內容。

1.2 對于教學活動的安排,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以教師本人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在學校的現實條件為基礎。在"知識與技能"維度中,要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技能的復雜程度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接受邏輯和心理特點,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學活動。在"過程與方法"維度中,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嘗試運用實驗方法、模型方法和教學工具來研究物理間題、驗證物理規律,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他人討論、交流、合作;還要讓學生通過物理課程,來學習如何計劃并調控自己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的學習過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中,要注意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他們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清;鼓勵他們主動與他人合作,并通過合作學習來培養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團隊精神;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服務于他人、服務于社區,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2.1 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學生在思想上產生輕視、畏懼等不良情緒后,就會在學習中產生很多問題和困難,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思想工作的開展。在課堂和課余時間,教師除了要扮演好教師角色外,還要與學生打成一片,做好學生的朋友,注意多和學生交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傾聽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盡力幫助他們解決。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還要從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和細節等方面引導好學生。教師應對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了如指掌,對不同的學生給予具體指導,為學生矯正學習態度,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信心。

2.2 采用新穎的教學理念。在新課程改革推行下教師要有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知識理念、知識結構。新時代的物理教學,在教學理念、內容行式上發生了變化,教師已有的知識顯得陳舊而又落后,因此,教師必須開闊知識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向網絡、媒體、專家學習當代科學知識,學習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及時充實自己,才能在教學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還有教師新穎的觀念、淵博的知識、嫻熟的技能、敏捷的思維、精美的語言、靈活的機制、嚴謹的風格必然也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必然條件。

2.3 注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而有效的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既不能搞"一言堂",也不能將課堂變成純粹的學生練習課。課堂教學模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來確定,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和需要來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對重要的概念、規律要講解到位,對重要的習題類型要教會學生如何分析、解答。此外,還要加強對學生課后自主學習過程的指導。課堂時間畢竟有限,不可能依靠課堂上的45分鐘來解決所有問題。如果不加強對學生課后自主學習過程的指導,會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