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一點思考范文
時間:2023-11-22 18:0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課程改革的一點思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們的體育教學應該在品味快樂中學練、享受快樂中運動。如今很多家長過分地追求高分、追求升學率,往往忽視了體育運動,還有個別地方為片面追求升學率,取消了體育課,大量增加文化課的學習時間乃至加班加點,組織寒署假補習班等,使不少的學生一頭扎在書堆里,陷入繁重的學習任務之中,不肯走出教室和圖書館奔向操場,成了名副其實的“書呆子”。這樣不僅使孩子們一個個都成了文弱書生,而且還導致了孩子們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自負和自卑的心理,人際交往的困惑,遇到困難就退縮……社會上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孩子已經不在少數,這些孩子導致的社會問題讓人觸目驚心。聯合國世界性組 織(WHO)認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心理障礙已成為學生健康成才的絆腳石,克服和解決這一問題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忽視了體育運動就使孩子們失去了培養健康心理的機會。教師、家長有責任使孩子們的身心解放出來,享受選擇體育、參與運動的權利,從而投入到體育運動的無限快樂中去。那么,體育運動能培養學生那些健康的心理品質呢?
1 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感
學校體育的諸多方面,蘊含著競爭因素,體育課中的教學比賽和對抗練習,課余時間班級和校際之間各種形式的對抗賽、邀請賽、達標賽、選拔賽,全校性的運動會,都為學生投入競爭提供了參與機會。一方面,體育比賽反映了青少年學生樂于參與競爭的心理需求,是他們參加體育活動最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一種形式;另一方面,體育比賽的效應,在于以運動競爭為媒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參與體育的興趣,而且必將在學生中產生一種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他們對所代表群體(班級和學校)的集體感,從而起到體育比賽部分學生直接參加,多數或全體學生間接參與,共同受教育,激發集體情感的作用。
2 體育運動有利于增進學生的友誼
體育活動,其本身特點決定了很多采用集體活動的形式和比賽的方法,這就增加了學生之間的直接接觸和交流。他們在體育學習和參加體育活動過程中,通過互相接觸、切磋、合作、對抗等等,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人際關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廣泛,人與人之間要注意團結友愛、關心與支持、鼓勵與幫助、尊重與信任、理解與體諒。學生相互之間具有依賴性、牽制性和影響性。為了完成體育學習任務和實現參加體育活動,必然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生長期生活在這種體育關系中,就會加深了解,密切來往,使他們的心靈不斷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間產生一種深厚而廣泛的友情。
3 體育運動有利于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學校體育與其它學科的不同點在于,學生要在身體直接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和掌握運動技術。在多種身體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生不斷體驗著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躍投擲中,高度上升、遠度增加;運動技能由粗略掌握改進提高到熟練運用;體育鍛煉標準的達標、升級;體育課考核中良好成績的取得;比賽中的獲勝以及老師的表揚……這都是對成功的體驗,而且這種體驗最直觀、最及時、最頻繁,因而對學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成功的體驗也刺激著學生自信心的產生。
4 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學生頑強的精神
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直接參與、身體力行這一特點,刻意安排艱苦的環境,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營造緊張的氣氛,培養學生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的性格;增強訓練難度,培養學生經受挫折的能力。比如跳高,面對一個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顯露。但是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卻大不一樣,有的喜悅,有的氣餒,有的急躁、有的膽怯,有的自卑等等表現各不相同。作為教育者,應迅速抓住學生思想行為充分暴露的有利時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成功與失敗、順利與挫折、長處與短處,激勵他們勇于戰勝困難,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礙,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意識、情緒,行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頑強意志是需要接受艱苦的體育訓練,一天天培養起來的。要讓學生學會在運動中吃苦耐勞,疲勞時學會咬緊牙關堅 持到底,困難時學會堅韌不拔持之以恒,失敗時學會決不氣餒再拼再搏,勝利時學會冷靜處之決不得意忘形。促使學生經過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不斷體驗,增強耐挫能力,保持穩定的情緒、樂觀的心境,這樣,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5 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是非感、正義感
篇2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英語教學;思考
一、新課程改革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的要求
1.提高學生掌握語言的能力
近些年,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一種語言,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英語知識,還應該提高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的能力。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書面書寫上,忽視了學生的口語能力,這對學生以后應用英語有著不利的影響。因此,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必須重視學生的口語,全方面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例如,教師在講解《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這一課的時候,在講解完單詞、語法和課本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這一課中的be different form或者be the same as短語進行造句,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2.創新英語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會降低課堂的教學效率,還會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這對學生以后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用創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其進行創新,然后將創新后的教學方法應用到教學中,實現教學目標。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改革過于形式化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很多英語教師還沒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按照改革的要求進行教學,還有部分教師雖然遵循了改革的原則,改變了教學模式,但是在使用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融入其中,從而導致教學模式混亂,改革過于形式化,并沒有取得顯著的效果。
2.教學資源不充足
高中校園在改革中存在教學資源、設備不充足的情況。新課程改革對高中英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導致教師想要完成教學任務,必須收集大量的教學資源。當教師通過網絡等途徑獲取教學資源后,由于學校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有限,從而導致很多有用的教學資源無法展示給學生,這樣的情況不僅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對學生學習英語來說也是一大阻礙。
3.教師的教學水平有限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教師由于教學水平有限,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這對于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有著不利的影響。有部分教師雖然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相對來說,其教學理念也較為落后;還有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新穎,但沒有教學經驗,并且專業知識的累積也不夠,這就導致其教學理念不能有效的應用,無法發揮作用。教師素質若是無法提高,必將拖累改革的實行。
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有效開展高中英語教學的策略
1.將改革落實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學校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對改革進行宣傳,還應該采取具體的措施促進改革的實行。學校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法促進改革的實行:第一,對教師進行培訓。教師是執行改革的主體,學校對教師進行培訓,一方面讓教師明白改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讓教師掌握更多先進的教學方法。第二,制定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在改革以前,高中英語考試的重點是在書寫方面,這樣的考核是不合理的,學校應該制定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對英語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進行考核,嚴格的考核制度可以提高教師對英語聽力、口語的重視程度,從而促進教師對學生全方位的培養。
2.增加學校的教學資源和設備
針對高中學校教學資源和設備緊缺的情況,可以采取以下兩個措施改善:第一,國家和政府加大教學資金投入力度,通過國家的大力支持,滿足高中學校對教學資源和設備的需求;第二,政府應該建立監督部門,對高中學校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嚴格的監督,確保資金是投入到資源建設中。新課程改革的實行,離不開教學資源和設備的支持,只有增加學校的教學資源和設備,才能確保改革在學校中的順利實施。
3.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對高中英語進行改革,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面對改革帶來的挑戰,應該積極地應對,從而確保改革的有效。高中領導可以采取以下兩個方法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促使教師可以從容地面對改革所帶來的挑戰:第一,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學校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從而促使教師提高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視程度。第二,增強教師對教學設備的使用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使用多媒體等設備進行教學,學校必須增強教師使用設備的能力,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高中英語教學,對教師來說是一項挑戰。在改革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改革有著阻礙作用,但只要解決了這些問題,改革必將取得顯著的成果。
參考文獻:
1.羅毅.關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與分析[J].新課程(下旬),2014(12):125.
2.趙麗.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8):259-259.
篇3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高中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各挑戰,新課程教育的任務是:以育人為基本職能,承載了培養素質,輻射文化,服務社區,開展交流,發展自身等任務。這是新一輪課和改革的理論基礎,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起點。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我校實施兩年以來,采用了全新的《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可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對操作策略的認知和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可謂異彩紛呈,更引入深思,啟人思考。作為教育觀念的改革,人們大多數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上只是披上了“新課改"的外衣;或者只是追求新潮的求新,以致于因強調“小組合作”、“課堂的探究”、“分組討論”、“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師生互動”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因而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同時,不能盲目地追求新潮的教學形式,而忽視教學的最終歸宿:學生知識的接受和能力的培養。
一、課堂教學開放“過度”
如一位教師在講DNA分子的結構時,一上課就提出DNA是怎樣發現的?DNA有什么樣的結構?DNA有什么特點?等一大堆問題,問大家知道嗎?然后讓學生嘗試解決,匯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說,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范。看起來該節課好象是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去上課的,課堂上有學生小組合作,有分組討論,師生互動、生互動有眼有板。但課堂效果怎樣,只有學生心里明白。課后問幾個學生這課聽懂了沒有,對DNA分子有什么認識?學生說不知到這節課老師講了什么東西,根本就沒有學到。
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審視這種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并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教學中,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要點撥,當講授還需要講授。這樣就不會使課堂教學的開放顯得匆忙、零亂。更不會出現課堂上那種“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現象。使整節開放課有條有理,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新課程所說的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
二、創新教學過于“虛”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沒有創新就沒有生機和活力,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在鼓勵學生質疑求異中,培養創造性思維,在激勵學生求異探新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目標的要求。但課堂教學只為“創新”而“新”,以致于在“創新”中故弄玄虛,大搞所謂的“創新”,而忘記了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新課程改革要求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教學過程是學生逐步形成認知和認識發展的過程,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由感知到形成表象再到產生理性概念的過程。新課程教學的創新追求的是真實自然符合生活實際的教學。課堂上再現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具有科學性和真實性。不能夸大其詞,脫離現實。如在講細胞的結構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提幾個問題讓學生去討論,然后回答;還有個別教師拿出一幅掛圖往板上一掛,讓學生自已去看,去學,一堂課教師什么都沒做,只是掛了一幅圖,說是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獨立思考,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創新教學”。我論認為這是否曲了新課程改革的思想。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但沒有促進作用,還會有傷害教學改革,對新課程改革起到反作用。因而在生物教學設計過程中,一方面要熟讀教材和加強教學的研究。另一方面更要考慮怎樣聚集課堂,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知識基礎、情感體驗等要素,合理地“創新”教學,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場所。
三、探究學習無“深、淺”
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的一大特色,探究學習一般分為知識探究、問題探究和活動探究。課堂教學中的探究學習受時間、課堂內容等條件的限制。因而在開展課堂探究活動時就必須注意到探究的活動、問題要深淺適度,次數適宜,方法得當。
如在《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段》中就可以以問題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生活中我們常聽說人的遺傳與基因有關,基因與DNA有什么關系呢?提出課題讓學生探究:基因=DNA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中的四則材料再提出相關探究的問題,如思考這些材料分別從哪些方面說明DNA與基因的關系?你如何運用這些材料進行推理?等問題進行探究,當然也可以由學生提出相關問題來進行探究。不管怎樣探究但有一點探究的問題要深淺適中,把握一定的度。
因而對于探究學習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出現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可以讓學生討論探究;2、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3、當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而且有必要爭論時,不妨讓持有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探究,并準備與對方爭辨。4、合作中不能把學習好的分在一組,而是把持意見相同的在一組有利于探究。5、“探究”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開探究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6、“探究”學習應涵蓋二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而實際教學中,探究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所以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恰當的以知識點作為探究問題情景的“引線”。開展課堂討論,達到真正探究的目的。
篇4
關鍵詞 問題;歷史教材;合作學習;傳統教學模式
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課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新課改勢在必行,不可阻擋。作為一名一線老師,通過幾年的學習、實踐,逐漸的改變了原來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對一些新課程的理念也逐漸的深入了解。新的教師觀、學生觀、教材觀、教學方法觀、評價觀等在日常的教學中也能夠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更多的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參與者等這些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也逐漸落實到日常的教學中。但隨著新課改的繼續推進,對歷史新課程改革中的做法有些困惑了。困惑之余,對幾個問題談一些淺顯的看法。
一、課堂教學以教材為主還是以材料為主
教材是學生學習和老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是在觀摩學習的幾節課里面,老師創設了很多新的情境,利用了新的材料,很少見到教材的影子,心里不免產生一點疑慮,歷史教學的新課改不需要教材嗎?不可否認,合理運用材料進行課堂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及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歷史課堂不應該脫離教材,而是應該充分運用教材。教科書擁有豐富的文字與圖表資料,新課改的精神就是要教師實現“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理念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充分運用教材,挖掘教材的資源,圍繞教材設計問題,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為教材文字簡練,結論性的內容較多,所以,為了更好的實現重點與難點知識的突破,為了學生形成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的系統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補充材料,作為教學的輔助材料,但應去粗取精,寧缺勿濫,合理使用。
二、課堂的合作探究學習應該怎樣進行
新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突出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革。幾年來,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實施,這對于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表現出來的是合作學習形式化,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應該有組織、有準備的,不是學生圍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學習,分成小組就是合作。合作不是唯一的學習形式,是否選擇這一方式,要看它能否更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不能讓活動泛濫。其次表現出來的合作學習很少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問題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不是任何教學內容都要以合作學習的方式,所以老師需要思考哪些問題值得通過小組合作去完成,同時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三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被忽視。老師在合作學習中要充當組織者、主導者、合作者的多重角色,老師不能把問題交給學生就完事大吉,要適時地進行指導,老師要走進學生中去,及時獲得小組合作交流的信息。新課程強調在課程實施過程注重學生參與,開展必要的學生活動,所以我們要發揮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功能和價值,又要防止將其片面化;要根據知識特點和學生實際,揚長避短,并注重與其他學習方式相互結合。
三、新課改下如何對待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
新課改以前,中學歷史教學已經有比較固定的教學模式,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被“全盤否定”的傾向。傳統的歷史教學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特別是重視老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考慮學生感受等弊端,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和深入,必然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改變課堂的傳統教學法,這些弊端必須改變。但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課堂教學不應該對傳統教學全面否定,而應該是發展與揚棄,好的東西我們應該繼承。新課改重要的是教與學觀念的變化,教學的方法、模式應該是多樣的、靈活的。
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篇5
【關鍵詞】 心理輔導 隱性教育 整合
【中圖分類號】 G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11(a)-0140-01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心理輔導課越來越受到重視,多數學校也建立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但是如何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卻鮮有研究。作為一名工作在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班主任我兼職作了心理輔導工作。此外在參與新課程改革的同時我也在考慮如何將心理輔導課程與語文教學改革相結合。之所以有這樣的考慮是因為社會各界早已注意到這一點,但并沒有真正解決的課程教學功利化。
在新課程培訓中,我系統的學習了“新課程師資培訓資源包”從書,其中《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觀》一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尤其是該書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例如:要反思總體學習方案中哪些學習領域才最有利于總體課程目標的實現?總體學習方案按照不同方式組織時,對人的發展各有什么不同影響?該書也對這些問題引經據典的進行了回答,但是因為理論性較強,對我校的課程整合缺少具體的借鑒意義,有必要對其進行細化,而且在思考與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適逢我校心理咨詢室籌劃組建,作為兼職的心理咨詢教師,我也正在思考,如何讓心理輔導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教材、新理念,尤為突出的是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正在跳出應試教育的怪圈,逐漸步入人文與道統一,語言與文化相融,科學與人文整合,教文與育人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和理想境界。在此前提之下,課堂心理輔導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顯其重要地位。綜上所述,本文將從微觀的角度探索心理輔導與新課程改革的整合。
首先明確一下“心理輔導”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心理輔導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的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其次明確一下“新課程改革”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方案導讀》一書大致下了這樣的定義,“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課程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和調整”。
在明確了兩個主要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之后,我們再分析一下他們之間的聯系。心理輔導的內容涉及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它主要應解決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如何從提高學生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的角度設計教學活動。二是如何整合課堂管理與課堂心理環境。課堂心理環境是一種隱性教育,它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潛在影響。和諧、合作的氣氛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得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地開展。課堂管理是教師重要教學技能,這些問題在過去眾多的教育學、教學論、教育心理學的著作中,都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三是如何幫助學習困難學生改進學業,提高自信與學習技能,以及對學習的積極態度。
明確了兩者的關系之后,如何進行整合呢?心理輔導與新課程改革的整合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首先是觀念上的轉變與更新,要教育者樹立現代教學觀念,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觀摒棄過去那種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錯誤觀念。進而樹立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的新型教學觀念。其次還要樹立廣義的知識觀,認識到學習不僅是包括知識的貯存和提取,而且還包括知識的應用。第三,還要有發展性的教學目標觀,即要認識到許多基本知識是我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二,在個人職業生涯中,一個人需要大量的基本知識,許多基本知識構成其他能力,如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的組成部分,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工具。第四,還要引導學生重視基本技能的掌握,正確學習態度的養成,以及合理的學習方法與策略的掌握。
如果心理輔導與新課程改革的整合能夠真正落到實處的話,我們會有如下預期:首先是新型師生關系的樹立。教師不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強制手段來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志。兩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學生樂意學習,他們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教學過程中來,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教師教學有熱情,學生學習主動、學習成績提高,教師更受鼓舞與鞭策、教學上更加精益求精。其次是學生加強了自己的思想修養,學會關注現實,進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學生開始結合自己的實際或自己身邊的社會問題去消化理解書本知識,并且能動筆去寫出自己的體驗,學生在探討中獲得人格的提升。就像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編輯被譽為“知心姐姐”的盧勤所說的那樣,用愛的眼睛發現孩子,用愛的鼓勵調動孩子,用愛的感覺滋養孩子,用愛的行為影響孩子,用愛的理由拒絕孩子,用愛的責任懲罰孩子,用愛的意志磨練孩子,用愛的激情回報孩子。如果這樣,我們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一個家庭,而是一個民族。
參考文獻
[1] 《中學生團體心理輔導二十講》許海新,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鄭希付,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告訴孩子你真棒》盧勤.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篇6
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呼聲越來越高,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也逐漸地被廣大教師所遺棄。在新的課程體制下改變地理不受重視的局面不僅僅要從學生身上找原因,在教師身上也要找尋造成這樣的局面的原因所在。
在教師身上的原因主要有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等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地迎合新課程改革的號召,才能將初中的地理教學搞好。
一、改革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學生素質的提高已經取代了學生成績的提高,成為教師所要達到的最高目標,在這樣的倡導下教師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拋棄過去只有教師講授的教學模式,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去接受所學的知識。例如在講天體的時候,雖然這部分比較短,但是這部分的知識卻非常有趣,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們的好奇心理,用簡短的課外天文知識的描述來帶出課內所要講授的內容,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的觀測天文現象,增強學生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二、改變教學觀念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改革自己的教學觀念。要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首先一點就要把自己的教學積極性調動起來,在新課程改革還沒有完全實行的時候,有很多教師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對于地理學科往往都是采取應付差事的態度。這樣做大大泯滅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作為教師都把地理當做雞肋來看待,學生更加對此不屑一顧,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教師應該對于自己所教授的學科充分重視起來,不論是主科還是副科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以往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都必須要加以改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突出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在自身的教學觀念上要調動起自己的教學積極性來,用自己的教學熱情去帶動和感染學生,從而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
參考文獻:
[1]張衛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與地理教師素質結構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06.
篇7
[關鍵詞]新課程 多媒體 滿堂問 合作學習
筆者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多年。見證了高中語文的幾次課程改革,今年又曾多次參加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新課程改革培訓和學習。長期工作在一線,參與高一年級的語文教研活動,聽了若干節語文課。發現教師上課普遍受《新課標評價標準》的“影響”,課堂教學熱鬧非凡,教師問題不斷,學生討論熱烈,但一節課下來,仔細想想,除了“通過……你了解了什么”、“還知道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問題。不知到底傳達了些什么。再如課件設計花樣百出,自主學習流于形式,教學表演戲劇化等現象更是不勝枚舉。其實,這些問題反而說明了很多教師并沒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對“自主”“合作”“探究”等詞雖耳熟能詳,卻淺嘗輒止,往往忽視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和評價者,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產生的這些現象,筆者進行了一些思考與探索,現將其羅列如下。
現象一:多媒體課件泛濫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每逢聽公開課,基本上都有多媒體課件,沒看到使用多媒體反倒稀奇了。可見,在課改的浪潮中,多媒體擔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以至于一定程度上成了新課程的代名詞。不可否認。多媒體這一技術在擴大教學容量,創設教學情境上功不可沒。它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功能,使學習更形象更直觀。比如,在學習《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配上幾幅秋天北國清、靜、悲涼的幻燈片圖示。直觀明了,教師就無需多說什么了。但有些教師就成了多媒體課件的奴隸,備課就備課件,缺乏對教材的深入鉆研,課堂是不死氣沉沉,但卻在圖片和音樂中走向另一面。有的課一點兒板書都沒有,教師就是站在講臺上忙著點擊鼠標。甚至課文也全上了課件,學生連課本都不用看。一節課下來,書本上干干凈凈的,
其實,多媒體不過是個輔助教學工具,現代化教學之所以有效不在于多媒體本身,而在于教師對多媒體設備的恰當運用。不能因為有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就把傳統的教學手段通通拋棄。比如黑板的板書,它有著多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你想展示筆畫或事理分析過程,毫無疑問,黑板板書更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工整的板書,甚至美觀的書法,都能影響學生的書寫習慣,給學生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現象二:認為新課程改革就是改“滿堂灌”為“滿堂問”
誠然,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霸占了課堂的主動權、話語權,學生只有被動接受的份兒。新課程改革強調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互動。生生合作,把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在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一起體驗文本,共同探討問題。可是,我們常常在課改公開課上看到了這樣的現象:教師講解是少了,但提問多了,課上學生討論得熱熱鬧鬧卻沒有明確的主題,學生只要張嘴說,都會有掌聲,胡亂回答一通還說是有獨到的見解,利用教師給的討論時間拿去聊天的學生更是大有人在。這樣的課上下來,學生很輕松,卻很糊涂。對比一下,其效果反而不如傳統的教學法。其實,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上不用發揮作用,不需講解。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一味地讓學生說話。而是師生之間智慧火花的碰撞,是心領神會的過程。否則。“滿堂問”又何嘗不是變相的“滿堂灌”呢。學生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精心的引導,教師優美的言辭,發人深省的話語。都能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因此,我們否定“滿堂灌”的教學法,不是反對教師講,只要講得深刻,有意義,對學生有益,在任何時候都是必需的。
現象三:合作學習就是分組討論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乎我們常看到課堂上,教師一聲“大家討論一下”,課堂上便嘰嘰喳喳,熱鬧非凡;教師再一聲命令。討論立刻停止,學生紛紛舉手,你一句“看法”我一句“認為”。教師始終頷首微笑認可。
篇8
關鍵詞: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新課程改革;學校管理
學校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總會面臨一些問題和困惑,而這些問題往往不是僅靠課堂教學就能解決的。對于學校來說,要推進新課程改革,必須在學校管理層面上作出調整與變革。創建于2003年的寧夏六盤山高中,是為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促進寧夏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寧夏南部山區人口素質、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而創辦的一所直屬于寧夏教育廳的全日制寄宿普通高中。學校在創辦與發展時期恰逢全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時機。2004年,寧夏成為全國首批高中課程改革四個實驗省區之一,寧夏六盤山高中被自治區教育廳確定為課改實驗樣本學校。
在六年的課改實踐過程中,學校經歷了“霧里看花,熱情高漲;水中撈月,困難重重;面對實際,理性思考;乘風破浪,走出困境;柳暗花明,穩步推進;風光無限,從形式到內涵”的發展歷程。在課程改革初期經歷了“熱情高漲”的階段之后,六盤山高中的教師們也曾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問題。一是部分教師反映教學任務在規定的課時內完不成,教材容量大,部分練習題與教學內容不匹配,教材中設置的探究學習活動欄目多,有些探究活動是理想化的設計,實際操作很難做到。二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發現教師隨意增加、拓展教學內容,把新教材教學內容簡單化,對課程標準把握不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沒有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三是學生感到課堂上熱鬧紅火,課后沒有多大收獲。教師產生了許多困惑:新課程到底怎么教?新教材到底怎樣用?三維目標怎樣才能落實?“我怎么越來越不會教了?”“我到底該怎么教?課堂上那幾個等待喂食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小鳥越來越離群了,怎么辦?”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如何應對未來的高考?面對上述種種問題,學校在管理層面上積極采取有效策略,推進了新課程改革。
一、明確學校實施課程改革的目標
要推進新課程改革,必須對學校的辦學思想和目標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更加準確地定位學校的發展方向。在課程改革之初,學校就堅持“立足本校、著眼全局,全面規劃、穩步推進,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立足課堂、確保質量”的原則,樹立了以課改為契機、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以優化教師隊伍為重點、以提高辦學質量和培育優秀人才為目標的課程改革思路,以“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讓每一位教師的教育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讓每一位學校管理者的才干得到充分展現”為宗旨,迎接挑戰、搶抓機遇,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投入新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努力創辦新課程背景下的新學校。學校緊緊圍繞《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規定的高中教育培養目標,始終秉承高素質下的高質量的理念。具體來說,就是盡學校管理者和全體教師的最大努力,讓所有六盤山高中的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在此前提下,追求優異的教育教學成績;讓來自貧困山區的學生在三年的成長過程中,眼界得到開闊,思想得到啟迪,學識得到提高,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二、建立健全學校實施課程改革的制度
要推進新課程改革,首先要轉變管理制度。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六盤山高中努力構建了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源泉和根基,以課程設置為主干,以部門管理為分枝、以師生發展為綠葉和花朵的樹型學校管理模式,凸顯學校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人文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創新性,克服原有的“校長管處室,處室管師生”學校管理模式的弊端,變“行政型”管理為“學術—行政型”管理,變“命令”為“研討”,變“領導”為“服務”,由模式化走向多元化,由標準化走向特色化,在繼承中不斷創新學校管理。
同時,建立和完善學校實施新課改的各項制度。新課程實施初期,學校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自治區教育廳制定的《全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方案》《自治區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校工作實施意見》和《自治區普通高中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結合本校實際,相繼制定了《寧夏六盤山高中三年課程方案》《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課程設置和排課方案》《寧夏六盤山高中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寧夏六盤山高中學分認定辦法》《學生選課指導手冊子》《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課堂教學設計行動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方案與管理制度。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學校確定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目標,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的課改理念,為實施新課程奠定了制度和思想基礎。同時,學校還建立了教師培訓制度,分期分批選派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參加國家級和省級新課程培訓,對全體教師進行新課程校本培訓。
三、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的本質在于健全學生的人格、啟迪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特長、健全學生的身心,促使學生的道義、良知和責任覺醒。所以,推進新課改的過程,也是學校教育回歸教育本質的過程。要使學校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學校必須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構建一個能體現教育本質的課程體系,因為課程是學校完成教育任務、實現教育目標的載體,是影響學生成長成才的核心要素。好課程孕育好學校。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六盤山高中的課程設置經歷了規劃、修訂、完善、改革、創新的動態過程,努力使學校的課程不僅適應社會發展,而且適合學校大部分教師和學生,適合學校不同特長的教師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最終適合學校的每一個學生,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個性化的課程設置目標。在調整、開全、開齊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學校開設了回歸教育本質、促進每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校本課程,使每個進入六盤山高中的學生學有所教、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2004年,學校研究制定了《寧夏六盤山高中三年課程方案》,為學校穩步、有效開展課程實驗奠定了基礎。同時,學校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其體系,補充其內涵,現已經建立起了比較適合學校實際的“必修課—選修課—校本課”課程體系。在開設好必修課、選修課、各學科研究性學習課和綜合實踐課的基礎上,學校還積極探索開發校本課程,既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帶動了教師專業的發展。校本課程的開沒凸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四、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所以,要實施新課程改革,關鍵在于課堂,在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六盤山高中在推進新課改的過程中,非常強調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方式逐步轉變,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努力形成體現學生參與性、自主性、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建立學習共同體中,教師始終在追問教什么、學什么、怎么教、怎么學、教得怎么樣、學得怎么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堅持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重;教學結論與過程并重;教書與育人并重;教與學并重;書本知識與社會和生活實際并重。學校努力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的場所、成為教師教學智慧展現的場所、成為啟迪學生思想的場所、成為師生知識探究的場所,使師生之間形成教學相長的共同體。
語文課上,教師結合戰國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發表對荊軻的看法。有學生認為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的精神令人感動,也有學生認為荊軻用行刺手段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舉動不足取。政治課上,教師讓學生對“美國財長保爾森說人民幣快速增值對中國有益”發表看法。物理課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在月球上能否和在地球上一樣,踢出所謂的“香蕉球”。英語課上,教師讓學生解釋“酷、粉絲、媒體、文曲星、OPEC”等詞的含義。歷史課上,教師讓學生討論春秋戰國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時,有學生對教材文字表述提出了質疑,他說:“老師,我認為教材中對春秋戰國時政治形勢的敘述是錯誤的,至少是不準確的。這句‘春秋戰國時期,大國兼并小國,同姓國也彼此爭戰,周天子都管不著。’我認為不應該說周天子管不著,雖然當時王權衰弱,諸侯爭霸,但周天子仍然是名義上諸侯的共主,只是周天子沒有能力管了,不能說管不著,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管不了。”課堂中出現的這個“小問題”,反映了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獨立思考和積極探究,其學習方式在發生悄然的變化,教師解決課堂問題需要智慧。
在“感受新課程”征文中,有學生這樣描述新課程的課堂:“講臺不再是老師的舞臺,原來看似很高的講臺,現在我們坐在下面的同學只需一抬腳就能邁上去。課堂成為老師與學生互動互學的場所,老師作為引路人,就課文中的線索進行點拔。然后剩下的問題就需要我們在討論、提問中得到解決。我們一節課內所學到的東西遠遠多于以前老師所灌輸的知識。并且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我們可以鍛煉自己的口才和表達能力,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激起我們的學習熱情。如此上課不再成為我們的痛苦,而成為一種樂趣。”
五、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評價能力
評價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使教育教學評價方式從單一的“考試打分”轉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評價內容從學習成績評價轉向綜合素質評價;評價主體從教師一元轉向教師、同學和自己多元;評價方法從靜態地評價結果轉向動態地評價過程,建立適應新課程實施需要,達到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展的目的。因此,要推進新課程改革,其關鍵的一點就是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評價能力。
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在新課程實施中,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寧夏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制定了相應的教育教學評價實施方案,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的教育教學評價能力與新課程的要求有差距。針對存在的問題,經過學校開展的教育教學評價專題培訓,廣大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總結等環節中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教師不僅對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水平給予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是否得當給予評價,還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感悟、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狀況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方法、內容、形式和手段發生了很大變化,評價結果發揮了價值引領和激勵作用。一位高二年級學生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獲得班級進步獎時,激動地說:“我的孩子從上小學到現在,由于學習成績差、表現不好一直受批評,這是他當學生以來第一次獲獎,我太高興了,他有希望了!’,在學校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都注重評價的綜合性、差異性、過程性、發展性,尊重學生并指導學生學會自評與他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不斷總結和深化學校的課改實踐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長期和反復的過程。因此,學校要推進課程改革,就必須不斷地進行總結和深化。經過第一輪三年的實踐與探索,六盤山高中新課程改革初見成效,但學校也充分認識到,新課程改革是一個長期、不斷推進的過程。學校以“回首新課改,尋找突破口”為主題,對第一輪三年課改實踐進行全面總結,確定了學校課改的四個突破點,即加快教學目標校本化進程;樹立為學生一生奠基的理念,著手構建符合校情和學情的課程體系,挖掘資源,開設滿足學生需求和個性特點的校本課程;支持、引導教師按新課程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教學方式,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把新課程改革從形式推向內涵,逐步走向成熟,不斷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校依據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啟動了以“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個性化”為目標的第二輪課程改革。把國家課程內容和課程標準與學校所在地域、文化背景、辦學層次和水平、師資水平、學生的特點和學業水平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學校課程,通過刪、減、增、調教材內容,使國家課程貼近學校教育教學實際,使每個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取得最大進步。
篇9
關鍵詞:物理; 新課程; 教學方法
實施中學課程改革,深入領會新課標,穩步推進素質教育既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我們實現跨越式提升的良好契機。物理作為一門科學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物理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與壓力就更加艱巨。因此我們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和創新力的發展,充分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動性和求知積極性,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認識、興趣、愛好以及研究分析物理問題能力,培養和睦的師生關系,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根據本人的從教經驗,結合實施中學物理新課程教學心得,我就創新物理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一點個人的粗淺認識。
1 教師要全面把握新課程理念
作為新課程改革主導的實施者,教師必須得最先領會、理解和接受物理新課程的新理念。新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作為第一要務。那我們教師就得轉變以往的傳統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適應課改要求。教師必須熟練掌握中學物理教學的全部內容和實驗操作規范,認真鉆研中學物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熟悉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導物理教學工作的開展。其次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角色,改變教學觀念,更新課堂管理、創新課堂結構,采用課堂完全“開放”的辦法,讓學生輕松愉悅地獲取知識,培養創新意識。自覺運用物理規律、定理和公式,將物理現象、物理問題引向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搜集、利用學習資源,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探究。注意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過程中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 充分引導學生適應新課程的新要求
學生是我們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重中之重。我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層中學,學生的基礎大多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對較弱。如果一味以新課程理念馬首是瞻進行授課,學生很難接受。所以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要針對物理學科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實驗探究。通過觀察現象,分析推導論證,驗證獲得的物理規律、定理和關系式。課后要多深入學生生活,和他們敞開心扉,真實了解學生課堂知識的獲取情況,注意觀察學生對提出問題的反映,了解學生的思維動向。注重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直觀的事例來說明問題解釋原理。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培養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助精神。著重強調人與人之間合作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利性,營造有利于學生互助團結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在與周圍人的合作當中探索物理規律,在學習交流當中討論物理現象,在團結互助當中提高物理能力,充分發揮團體中每個人的智慧和能力,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心理的形成。總之,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不斷引導學生適應新課改的新要求。
篇10
【關鍵詞】新課程與舊課程 教師與學生 傳統學習與新式學習
很多學校、科研工作者將新課程改革作為一種核心理念、一項教育課題,對它進行研究,并在理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而使得一些錯誤的教育觀念得以改變,還有效地指導了具體的教學實踐。毫無疑問,新課程改革解決我們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把新課程改革看成是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的良藥。
一、辨證地認識舊課程與新課程的關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的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僅如此,還要求要處理好“三維目標”的關系。既然在要求中提到“同時”,那么“雙基”和“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辯證關系就很明晰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程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過程,所以基礎知識的活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這兩者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我們要辨證地看待課程改革,有的人一說起新課程就認為都是好的,一說起以往的課程就認為都是錯誤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課程改革必須得辨證地進行,我們應該認識到,新課程既是對舊課程的繼承和發展,又是在舊課程基礎上的改進和調整,是對舊課程的辨證否定。所以我們既要糾正以往過于偏重“雙基”的做法,又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學生在學習中的基礎是必需的,但為學生打什么樣的基礎,用什么樣的方法為學生打好基礎,這是我們要重點研究的。新課程決不是重新建立的一套同以往課程沒有任何聯系的所謂新課程體系。如果我們的課程改革只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那么任何改革都會失敗。
二、要辨證地認識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
新的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發展,尤其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課堂要給予學生選擇與自由的空間”這一點,的確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上,個性的飛揚、思維的活躍、智慧的啟迪比安靜更重要。因此,教師在每時每刻都應該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就必定要沖破某些不必要的約束,豐富的情感、情緒的變化和豐富的語言動作是學生在思考和體驗時必然會伴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有主動提問、質疑的行為,我們要加以鼓勵。但是任何問題都具有兩面性,對學生紀律上一味放松也不行,學生也需要有紀律約束,在秩序混亂的課堂中教學目標的完成是很難保證的。因此,到底需要怎樣的課堂紀律就必須重新定位。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在課堂教學中首先必須確定的,如果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被作為前提條件的話,那就從根本上違反了教育的規律,違背了辨證法。教師的角色是方向的引導者,情感的激發者,方法的指導者,探究的合作者。新課程要“以學定教”,并不是廢止教師的講,相反對老師的講有了更高要求,更要看教師講的藝術。教師的定位要準,不要忘記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不能貪圖“放手”。如果一味地強調自主,那么最后必成“自流”。教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歷史上的師生地位之爭及其教訓無疑是深刻的,我們不能不吸取。
三、辯證地看待傳統學習方式與新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
新舊兩種學習方式,不是用其中的一種去代替另一種,在學生的學習中它們是同時存在、互為補充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由單一學習方式走向多樣學習方式的過程。傳統的學習方式是以教材為本,教材的組織和安排一般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來有序安排的,也就是采用了由簡單到復雜知識體系,這樣有利于知識的系統性和建立明確的認知結構。所以,傳統的學習方式便于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連貫和系統化,有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順應、同化和改組。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可逐漸培養學生用深入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習慣。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指向“雙基”的掌握,其最大價值在于學生不必從零開始學習活動,而是通過繼承接受前人和他人的認識成果,加速個體的認識過程。而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則是應該在接受性學習的基礎上,針對“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些方面而提出的。新課程改革重視對知識的探究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突出強調了人的發現性學習等,這對學生無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們只是片面強調發現性學習,而忽視接受性學習,那就是既忽視了教師對知識的系統講授,又忽視了學生對系統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一段時間以后會發現,雖然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但是學生的學習效率會逐漸降低,而且會不知不覺地破壞了人的系統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回首中國教育改革之路,目前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對傳統的、已經習慣了的學習方式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我們必須合理揚棄并科學取舍,如果運用得當,必將對教育產生良好影響,這是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需求,更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楊兆山.教育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上一篇:農林經濟管理就業方向
- 下一篇:商品營銷策劃方案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課標下的評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