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化交流專業范文

時間:2023-11-20 17:53: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際文化交流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際文化交流專業

篇1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經典課程;教材

“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是面向海外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教育,目的是培養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并且勝任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

該專業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設置課程能指導他們更好了解中國文化。文化經典課程就是基于此而設立的,其教學效果與教材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也體現了對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規范”。

一、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實質

文化經典課程的教材,其實屬于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范疇。

對外漢語文化教材是指專為開設文化課程而編寫的課本或教科書,依托文化而編寫的漢語語言類教材則不屬于此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發展總體上呈現出如下特點: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經典性教材;內容相當寬泛,取舍上隨意性很大,缺乏規范性和系統性;體例自由多樣,但不分水平等級,缺少共識;使用對象涵蓋面較寬,但定位失據。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不斷發展,這些情況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會阻礙教學效率的提高,影響教學效果。而這些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課程”的定位存在著理解上的差異。“文化”有廣義、狹義之分,編寫者的理解往往影響著對內容的選擇,結果或者泛而無邊,或者深而過窄。而文化教學到底是“文化搭臺,語言唱戲”合適,抑或相反才合適?不同的理解在體例上就會造成差異,甚至可能在實踐中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既然教材是教學大綱的體現,要把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科性質、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等具體化,成為實施教學的憑借。那么編寫留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教學中的文化經典課程教材至少應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結構、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特色。

文化是一個浩如煙海的龐大系統。一般而言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表層文化,即可以視聽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現象;二是深層文化,即思想、觀念、制度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本質。由于對留學生的文化教學是在非母語狀態下的異文化教學,對于缺少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留學生來說,文化的傳授自然會受學習者漢語水平和培養目標的限制。對初、中級階段的留學生來說,中國文化的學習是以“了解”為主,是一種感性認識,教材的編寫主要幫助學習者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是怎么樣的。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這個階段的留學生,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漢語知識,也具備了熟練的漢語應用能力。對他們而言,僅僅“知其然”是不夠的,教材的編寫更主要的是解決“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習者理解漢語背景下的社會和社會生活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此外,雖然講授內容都與中國文化有關,但是文化經典課程與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論性質的中國文化課程主要從文學、歷史、書法、社會習俗等方面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當代文化發展現狀,讓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特點與概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如果說這是面上的橫向擴展,那么文化經典課程就是點上的縱向深入,不僅要求能夠以點帶面地加深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夠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闡述。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一點,編寫文化類教材時教學雙方很容易出現“供需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華東師范大學2007級(本科)對外漢語專業陳××等7名同學曾以該學院的中國學生和留學生為調查對象,就對外中國文化教學做了一份調研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學生心目中,外國留學生最需要學習的是如飲食文化這樣的低端文化,因為這些文化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其次是中國的歷史、思想和漢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學等,至于音樂、舞蹈和中國古代科技則不是考慮的重點――這和留學生反饋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別。同時不同語言階段的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碩士階段對深層文化的關注度則有明顯上升。

二、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筆者認為這門課程的教材至少應具備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標功能。依據教學大綱所編寫的課本,不僅要在總體上能夠體現教學的總目標,具體到每一課教學目標也要明確。其次,是訓練功能。雖說漢語基本能力(聽、說、讀、寫)的訓練不是該類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經典閱讀和賞析卻離不開這些基本能力,同時也能促進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選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選中的課文應是學生學習漢語的“范例”,將之前學生所接觸到的零散的、非系統的文化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新舊聯系,以求融會貫通。第四,講解功能。現代教學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強調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由于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一般來講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發揮教材的講解功能,讓學生憑借教材的講解進行學習,主動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檢測功能。檢測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對教學的反饋,促進教學的進一步完善;一是強化學習結果,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認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內容及排列順序

考慮到該課程教材應具備的功能,再考慮到課時、學生數量、教學資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筆者認為,該課程教材的編寫可以分為九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及排列順序如下。

1.生產篇。人類社會的發展首先是生產的發展,科技則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時至今日,“科技興農”仍然是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以航天科技為代表的高端技術也迅速發展,因此本篇選取的經典文章都和中國科技發展有關。

2.生活篇。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各種生活資料,本篇所選和中國人日常的“衣食住行”關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各種關系,情感的羈絆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們的各種情感為主題選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加工的結果。本篇所選集中在對中國人行為方式有重大影響的思想觀念。

5.藝術篇。思想情感形諸于外,于是便有了異彩紛呈的中華藝術,本篇主要介紹具有代表性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

6.民俗篇。在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許多習俗,并不斷演變。本篇所選集中在介紹與節慶有關的習俗。

7.風土篇。中國地域遼闊,人文環境復雜,本篇所選主要是從“城市”角度來看中國各地風情。

8.民族篇。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點所在。本篇所選集中在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發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來,中外文化交流不斷,本篇所選將涉及不同時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經典課程教材的體例

當內容初步確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編寫的關鍵性步驟:設計教材體例――教材各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組織形式。筆者設計了如下的體例。

1.全書分九個單元,具體內容及先后順序見上文。每一單元開始都有“概述”,對主題進行簡要說明。

2.每個單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點帶面,不僅能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整體的了解,而且能從這一點出發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認知。

3.每章下分為6個部分:導語,正文,理解思考,知識鏈接,影像閱讀,深入思考。

“導語”部分是對每章主題、背景和作者的簡介;“正文”部分所選側重現當代文章,兼顧各種文體;“理解思考”部分著眼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針對“正文”提出文章賞析的相關問題;“知識鏈接”部分是介紹“正文”所涉及的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影像閱讀”部分在與“正文”同步給予學生感性認知的同時,促進學生“聽”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結合中國現狀提出討論話題,促進學生“說”能力的提高。

當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實際靈活處理教材。就算是碩士階段的留學生,僅僅憑借書本的抽象知識,也無法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即使是華裔子弟,也會因為生長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出現理解上的障礙。為了避免學習者或者淺嘗輒止,或者半途而廢,在編寫該課程教材時,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輕“行”,充分考慮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學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實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內容能最大可能地通過各種傳播媒介轉化為可視、可聽、可感,甚至可觸摸的形象,使教學可以改照本宣科為實踐中掌握。譬如“藝術篇”中涉及的書法、繪畫、絲竹音樂和武術,單純的語言講解有時候讓文化背景各異的學習者難免有云里霧里之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提供觀摩和基本階段的練習,在觀摩和練習中解決難點問題。

針對性是指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圍繞某個文化主題的文化考察項目,使學習者對之有切身的體驗。譬如針對“生產篇”“生活篇”,筆者圍繞“經濟發展”這個主題,組織學習者分別參觀了廣州市經濟開發區和粵北的貧困區,讓他們切實了解到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貧困現象。這種活動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顧,避免考察過程中的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事前對主題的了解,可以通過文字閱讀和形象化展示進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題作為考察任務,為事后回顧做準備;事后回顧,一般先以討論或課堂發言的方式總結這次考察,然后讓學生以作文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感受。

實用性是指教材的內容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能讓他們具體運用于實際生活。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練習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知識現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紹中國文化中的“孝”時,不能僅僅只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解,應該結合中國當代的家庭生活的實際,像“4+2+1”結構模式、“空巢”現象、“留守”現象等,幫助留學生真正了解中國當代社會,而不只是停留在歷史和傳統中。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對外漢語專業 應用型人才培養 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 人才培養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立體化教學實踐體系(以下簡稱“體系”)的構建是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就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與人才培養而言,傳授知識較易,培養能力較難……”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該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們將致力于研究探討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環節體系的構建和改革。如何構建尚并無深入研究和實踐。目前的主要認識有:

1 實踐為重。通過語言結對、漢語課堂觀摩、根據授課內容編寫教案、課堂教學實踐,鍛煉對外漢語教師的業務能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深化對課堂教學內容理解的實驗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性活動、專業相關的弘揚中國語言文化精神的活動。

2 “最好能具備繪畫、書法、唱歌、表演和編導等藝術才能。不僅在教學中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義或文章。”

3 分階段教育實踐模式。“包括課上教學實踐、課余活動教育實踐、參與性教育實踐、仿真性教育實踐、方法性教育實踐、社會實踐、教育實習等。”“大一、大二進行課上教學實踐,課余活動教育實踐,參與性教育實踐,社會實踐四項較容易的實踐項目。”“大三、大四以實踐為主,進行課余活動教育實踐,參與性教育實踐,仿真性教育實踐,方法性教育實踐,社會實踐,教育實習六項實踐內容”。

國內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通常為課程實踐(實驗)、社會實踐、專業見習、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缺少宏觀策劃與微觀運作的體系化考慮。如何構建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對對外漢語專業建設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有現實的意義。

二、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立體化教學實踐體系

(一)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實現途徑

對外漢語專業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注重語言學和漢語言理論素養及其運用能力、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體系”既是專業辦學水平的體現,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鏈環。“體系”旨在培養學生理論基礎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一定的涉外項目組織工作能力,做到“兩強”,即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的強,又有專業實踐能力的強。

(二)八個層面的“體系”

“體系”具有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多功能的特點,“多角度”是要避免只有檢驗教學內容學習結果的單一角度;“多方位”是要從多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多功能”是每一個教學實踐的內容既有自身的功能,更有綜合合力的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最終體現到“多層面”上,即課程實踐類的實踐課程、課程實踐、境外課程學習(SAP,Study Abroad Program);實踐類的教學實踐(實習)、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團體工作、專業社會實踐、自愿者組織、學習型社團活動等八個層面。

(三)課程實踐類

1 《對外漢語專業實踐》指學生參加涉外活動項目的設計、實作并獲得學分的課程,它著重專業實踐能力養育過程。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渠道為文化交流團體工作(夏令營等),長短期漢語文化教學,SAP+實踐,語言、生活伙伴等,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小組實踐活動。根據實踐任務、次數和時長作考核,指導教師作階段性指導評價和最終評價。

2 課程實踐是指漢語言理論、對外漢語教學法、中國文化等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1)《現代漢語》、《對外漢語教學法》

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對語言本體和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入學習和思考。課程實踐教學環節:①課程學習小組,通過多邊互動與協作的信息交流、問題探討、成果分享,增長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合作精神;②教學小組活動,觀摩見習留學生課堂教學,作小組主題討論、撰寫教案、設計教法;③評價,教師對學生在課程小組活動、教學小組活動過程中的能力表現進行過程評價和總緒性評價。

(2)《中國文化技能與傳播》

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是一門綜合多學科內容、多學科教師任教、以專題形式修讀的課程。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是漢語教授者,更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作為漢語文化教授者,需要有輔助教學的諸如簡筆畫、書法等能力;作為傳播者,需要對書法、國畫、武術、剪紙等蘊含中國文化精神的具體樣式有一定的掌握。本門課程需要和相關的書畫、京劇等學習型社團結合起來。

(四)實踐類

實踐類含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團體工作、自愿者組織、學習型社團活動、教學實踐、專業社會實踐五個課程體系外的兩個實踐活動板塊:扎實基礎類――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團體工作、自愿者組織、學習型社團活動、專業社會實踐,扎實教學實踐能力、職業素養、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國際意識。展現才干類――教學實踐(IAP、SAP[課程學習+實踐]、校內實習)。

1 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團體工作:學生參與夏令營、文化交流團體服務等項目的設計與開展,擔任教學活動、語言生活伙伴,在任務中獲得中華文化傳播技能、項目組織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

2 教學實踐:傳統實踐中結果性檢驗項目,主要有境外漢語教學實踐(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和校內實踐兩種,實踐對象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

(1)IAP:是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實踐運用能力、外語水平與實際運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與水平、跨文化交際與國際意識、獨立工作與敬業精神等都得到全面考驗和提升。

(2)校內漢語教學見習、實習:在學校相關單位擔任漢語言、文化教學項目的專業實習實踐活動。教學單位以組織安排學生聽課、觀摩課堂教學、撰寫教案、獨立授課、課外輔導及參與短期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進行校內實習實踐,鍛煉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篇3

北京萬壽臺國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是專門收藏朝鮮各類藝術品及從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專業機構。從1980年開始,以朝鮮中央美術院、萬壽臺創作社、平壤美術大學、白虎創作社、松花美術院等國立美術創作社為主體,收藏了大量具有朝鮮文化和歷史內涵的藝術品。

目前北京萬壽臺國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已收藏各類藝術品1萬余件,其中以朝鮮畫、油畫、水彩畫、版畫為主,同時兼顧藏有朝鮮陶瓷、雕塑、刺繡等藝術作品。所藏藝術品從1951年至今,長達半個多世紀,囊括了大量對朝鮮美術史產生重要影響的100多位人民藝術家、功勛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李石浩、嚴道滿、韓相益、黃永俊、姜勛英、崔桂根、金圣民、鄭昌膜、鮮于英、李根華、金相植、崔帝南、李律鮮等著名藝術家。

北京萬壽臺國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以專業和優質的服務,為各界收藏家、藝術品投資者和機構提供朝鮮藝術品的欣賞、研究、溝通與交流的國際化平臺,立志成為促進中朝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機構。

二、經典之地畫廊

經典之地文化藝術機構是一家以弘揚中華文化,建立國際化的藝術交流平臺,推動和經營當代藝術家作品為宗旨的文化商業機構。

經典之地畫廊位于觀音堂畫廊街60號,畫廊內設兩層展廳,面積約700平方米,可用于舉辦繪畫、攝影、雕塑、多媒體等類型的展覽,適宜國內外不同文化區域、文化背景的藝術家、收藏家、藝術品投資者舉辦個展和聯展。為當代藝術的發展及國際化的文化交流創造最佳空間。此外,經典之地文化藝術機構與多家行業內媒體聯盟,致力于發掘有潛質的年輕藝術家,淘藝術之金,在浩瀚的藝術海洋中發現新星,推薦新秀,為更多的杰出藝術家提供專業和真誠的服務。

三、敦誼畫廊

北京敦誼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敦誼畫廊)位于北京市有“CBD精神后花園”之稱的觀音堂畫廊街,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畫廊之一。

篇4

近年來,時代出版傳媒公司圍繞國家對外文化發展戰略,不斷探索積極嘗試,國際化發展戰略和布局日益成熟。合作范圍由周邊國家輻射歐美主流地區,合作內容由圖書版權擴大到人文交流和文化服務貿易,合作方式由項目合作衍生到資本合作領域。經過近10年的積累,公司在全球合作伙伴近百家,涉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絲路國家16個,業務包括版權貿易、實物出口、文化服務貿易、境外投資等,合作項目豐富,合作形式靈活,合作伙伴廣泛,為公司積極實施“絲路書香工程”和深化與絲路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絲路書香工程”是提升中華文化在絲路國家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的重要舉措,是新常態下出版業開展走出去工作的風向標。公司將以“絲路書香工程”為抓手,在現有合作基礎之上,創新舉措和辦法,狠抓項目、創立機制、搭建平臺、投入資本,大力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努力促進“四個帶動”,快速提升公司走出去國際核心競爭力,打造走出去發展新格局。

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文化輸出

版權輸出是公司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方式。公司圍繞“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整合現有文化內容資源,注重與絲路國家圖書版權合作的內容質量和深度交流,通過專門策劃、國際推廣、國際展會、合作出版等多種方式,一批圖書如《中國節慶文化叢書》《中國夢我的夢》《小康之路》等163種近500冊圖書版權先后輸出到絲路沿線國家,輸出內容涉及人文、社科、少兒、文藝、教育等,輸出國家包括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黎巴嫩、埃及、波蘭等。同時積極開展與絲路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利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斯里蘭卡書展、貝爾格萊德書展、白俄羅斯書展等中國主賓國活動平臺,與絲路沿線近30個國家集中簽訂了版權輸出合同和戰略合作協議,并開展中塞文學對話與交流等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彼此了解和信任,建立溝通平臺和渠道,奠定雙方合作基礎。

2014年底,公司創新舉措,積極圍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總局 “絲路書香工程”,增強與絲路國家國際合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次在全公司舉辦“走出去”出版創意與文化貿易項目策劃大賽。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大賽內容不僅包括出版項目,文化貿易項目也是重要板塊;項目形式不僅包括出版物,新媒體數字產品、文化服務貿易產品和產業類資本合作項目也是鼓勵支持的重點;此外,有創意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國際展覽展示活動等也是引導策劃方向之一。大賽旨在鼓勵和引導公司全體員工對“一帶一路”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推動“絲路書香工程”的實施,幫助員工理解當前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截至目前,公司已征集近200個項目。對于征集到的項目公司將組織省內外專家統一評審論證,對于質量高、內容精、可操作的重大項目,一方面將安排專項資金、整合資源由公司牽頭組織實施,確保項目實施落地;另一方面將建立絲路國家國際合作項目庫,采用開放式管理,每年定期豐富項目內容和形式,保持與絲路國家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

建立長效機制,帶動協調發展

絲綢之路沿線64個國家,分布在全球六大區域,分別是蒙古、俄羅斯、中亞5國,東南亞11國,南亞8國,中東歐16國,獨聯體其他6國和西亞北非16國。公司經過多次調研和摸底,按照各出版社主攻業務方向和重點,根據其在絲路國家的合作基礎和布局概況,結合國際書展尤其是中國主賓國書展活動,指導各出版社分板塊、分區域、分重點地與絲路國家建立合作,以點帶面,建立絲路國家國際合作長效機制,帶動公司走出去整體協調發展。

該機制進一步明確各出版社的國際合作業務、方向、重點和布局,力求國際資源相對集中,國際交流與合作更加有針對性,有利于保證公司實施絲路書香工程的整體性和統一性。教育社以蒙古、俄羅斯、中亞5國為主,科技社、美術社以東南亞11國為主,人民社以南亞8國為主,黃山書社、文藝社以中東歐16國為主,少兒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以西亞北非16國為主,公司所屬相關文化貿易公司以獨聯體其他6國為主,并兼顧其他國際市場的文化服務貿易業務。該機制確定,出版社和相關企業要安排相對固定的人員參加固定的展會活動,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和參展以重點布局的國家和舉辦的展會及主賓國活動為主。此舉旨在進一步加強各出版社與絲路國家的深度合作與交流,推動公司與絲路國家的國際合作向縱深發展。

搭建專業平臺,帶動戰略合作

開展與絲路國家的國際交流合作,策劃項目是基礎,設立機制是保障,建立平臺是關鍵。2014年,公司在做好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圍繞與絲路國家國際合作的“走出去”和“引進來”兩個方面,重點創建了兩大平臺:“絲路童書國際合作聯盟”和“亞太圖書物流中心”。

“絲路童書國際合作聯盟”是以公司現有絲路國際合作版圖為基礎,通過全局規劃、資源梳理、統一運作和資本介入,以黎巴嫩、土耳其、敘利亞、阿聯酋等西亞、北非國家為主,以少兒產業內容和項目為核心,在圖書出版、數字出版、實物出口、文化服務貿易、資本合作等領域全面開展合作,針對目標受眾群體開展多樣化的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業務;同時把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相結合,搭建“走出去e絲路”,實現中華文化在絲路國家全媒體、全方位的文化傳播。隨著聯盟的不斷完善與擴大,下一步將重點向中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歐等國輻射,爭取更多的絲路國家合作伙伴加入到該聯盟中來。利用建立聯盟的形式,探索多領域、全方位的國際合作,增強公司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亞太圖書物流中心”是公司2014年重點打造的文化產業項目,該項目利用上海自貿區政策優勢,擬承接國際出版商的圖書倉儲、產品印刷、版權交易、文化創意及藝術品展覽和交易等,以亞太地區為主,輻射周邊國家,打造文化貿易平臺,提供專業化服務。該中心是上海自貿區唯一一個專業化開展對外出版和文化服務貿易的平臺,也是中國出版企業第一家在自貿區以國際區域為市場、以亞太地區為中轉樞紐的國際圖書物流基地,為外版圖書進出口業務和中外文化交流拓展空間增添強大動力。目前,項目已正式運營,前期主要以對外租賃和提供文化產品倉儲服務為主,同時定期舉辦各類專業展覽,包括外版圖書訂貨會、圖書版權交易會、文化藝術品交易展、創意設計展等。未來公司將利用該中心,與絲路國家合作伙伴建立全方位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進帶出,創新形式,擴大國際合作內容和范圍。

加大資本輸出,帶動周邊輻射

篇5

關鍵詞: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7-0132-02

校內生產性實訓是我國高職教育的特色之一,是高職院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采取各種方式在校內進行的具有生產、教學功能的實踐教學活動。加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新階段高職工學結合發展的新要求。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運作

2007年8月,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定位為旅游系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旅游系正式接手作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施建設,其主要職能是完成學生實訓教學任務,為教師掛職鍛煉提供場所,完成院內接待任務。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旅游系主要做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成立專門領導班子

作為學院的第一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我院對該工作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的領導班子。領導班子由旅游系主任、行政秘書、黨總支書記、酒店管理專業教研室主任組成,由旅游系主任負總責,行政秘書具體負責。

(二)安排專兼職實訓指導教師

實訓基地正常運轉,離不開專業教師認真開展實踐教學,以及學生管理工作的跟進。為此,系里特意指派教師承擔學生實訓指導工作。為保證教師指導的專業性,還特別聯系了蘇州吳宮喜來登大酒店總經理和人力資源總監、蘇州飯店總經理、茉莉花假日酒店人事總監及各部門經理等做學生的實習指導(見表1)。

(三)實訓工作的展開

制定制度 制定課程見習、校內實訓、校內實習的具體操作細則,其中包括一系列規章制度,如《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征求意見稿)》、《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專家樓)責任承包協議書(征求意見稿)》、《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物資采購申請(征求意見稿)、《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經營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部門崗位職責》、《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要崗位操作規范》、《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經營方案(討論稿)》、《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員工守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學生實訓計劃》、《學生實訓客房工作流程》、《學生實訓前臺工作流程》等,為今后校內生產性實訓的規范化和正規化進行了有益探索。

積極吸引企業介入 為使旅游系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良好運轉,我系與蘇州吳宮喜來登大酒店、蘇州飯店、蘇州茉莉花假日酒店達成協議,定期或不定期地請專業人員對酒店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對學生進行培訓,對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營進行指導和提供咨詢。

落實學生實訓方案 根據旅游系教學計劃安排,將實訓學生集中在畢業班,安排了有酒店實際工作經驗的2006級酒店管理專業的3個班級學生進行實訓,同時,為了盡量擴大受益面,還讓2006級旅游管理專業和旅游英語專業兩個班級的學生同時進行輪崗實訓。具體實施如下:(1)學生實訓。可分為4個層次。一是教學見習。根據課程需要,可適當安排學生進行短期的頂崗實訓或流動崗見習,不支付任何補貼,具體方案由實訓基地與專業教研室、任課教師商定;二是校內實訓。根據教學進度,安排學生進行校內頂崗實訓,不支付補貼,但可根據表現及具體業績,發放獎勵金,具體安排由實訓基地與專業教研室、教務處、用人單位、任課教師商定;三是校內實習。根據營運需求,堅持雙選原則,錄用部分學生進行頂崗實習,發放實習補貼(具體金額視具體崗位)具體由實訓基地安排;四是勤工儉學。根據經營要求,設立勤工儉學崗位,招收本專業優秀學生(貧困學生優先),在不影響正常學習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其補貼可采用計時和計件兩種模式。(前三類均為正常教學的一部分,必須專人負責、專人管理,做好相應的考核與成績評定)。(2)實訓時間。2006級酒店管理專業的3個班級實訓時間為1~19周。第1~9周由2006旅游英語專業班級學生輪崗實訓,第10~19周由2006級旅游管理專業班級的學生輪崗實訓。具體的實訓時間為周一至周日,每天10:10~13:15,15:10~20:00。(3)實訓崗位及要求。學生將在前臺、餐飲、客房、卡拉OK廳四個部門進行輪崗實訓。要求學生了解前臺、餐飲、客房,卡拉OK廳等部門的服務程序;了解實訓基地的經營理念、服務宗旨及各項規章制度;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包括直接對客服務、做床、擺臺、OK廳操作系統的使用等。(4)成績評定。由指導教師針對實訓內容對每位學生進行全面考評,給予成績評定,實訓結束后,參加實訓的學生要完成1500字左右的實訓報告。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成果啟示

(一)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對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首先,系部和學院相關處室保持密切聯系,重大問題請示院領導,爭取學院各方面的支持。其次,積極引導企業介入。為使旅游系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良好運轉,我院與蘇州吳宮喜來登大酒店、蘇州飯店、蘇州茉莉花假日酒店已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再次,在實訓中安排2006級全體學生(文秘專業除外),盡量擴大受益面。這些探索對院內其他系部開展校內生產性實訓都有重要指導意義。最后,對校內生產性實訓進行了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制定了課程見習、校內實訓、校內實習的具體操作細則,為校內實訓探路,為今后的工學交替積累經驗。

(二)開展校內生產性實訓對人才培養方案的沖擊

高職教育是按照人才培養方案、教育教學計劃組織實施的,具有穩定的模式和計劃。但企業生產是圍繞市場需求實施,市場是變化的,產品種類、規格、數量必然是經常變動的。因此,企業生產計劃與院校實訓教學計劃銜接必然會有矛盾。

酒店管理專業班級每班40人以上,而實訓基地實習崗位容量是1個班級還要分成3組輪崗實習,給常規教學和實習帶來很大麻煩,同樣由于規模小、門檻高,導致酒店出現經營性虧損,如原來制定2006級在校學生校內實訓計劃,以不影響正常教學為前提,每班2個月,分兩個批次進行,每批實訓一個月,輪到的班級上午3、4節不排課,其余時間按學院教學進度上課,導致實訓時間和內容無法同步,實訓效果無法保證。

(三)校內生產性實訓效果的考核和管理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考核標準(分項目考核和綜合考核)、考核形式與方法是以職業崗位所要求的綜合性工作任務為依據設計考核項目,采用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考核。

我院制定了校內生產性實訓的考核和管理標準,有效督促校內實訓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旅游系酒店管理專業學生按照計劃進行實訓并達到了實訓目的,教師在實訓教學中按照標準對學生進行管理,也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而校內實訓基地也在標準規范下為學生營造了真實的實訓環境,實現了當初的設想。

(四)國際文化中心的有益嘗試

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作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建設并投入使用,是我院校內生產性實訓的有益嘗試。在實訓基地運轉和建設中,旅游系教師付出了辛勤努力,在校企合作模式、實訓效果考核和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我院今后開展校內實訓積累了實踐經驗。

優化校內生產性實訓的建議

(一)完善配套制度

校內生產性實習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專業崗位技術技能培訓與鑒定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直接反映學校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

生產性實訓與企業實際生產最大的區別在于目標不同。校內生產性實訓是以培養人為主要目標,而企業生產的主要目標是贏利。正是目標上的區別,決定了校內生產性實訓“產品”的選擇應具有典型性、遞進性。參加實訓的學生和學生實訓的崗位應具有輪換性。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學實訓,為保障其不偏離主要目標,合同或章程中除了對資金、設備、場所、人員、項目管理等作出約定外,還必須以人才培養為落腳點,明確校企雙方對人才培養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時間、多少項目用于學生實訓和頂崗實習。同時,要建立、健全基地內部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校企雙方管理人員的交流溝通機制,落實機構和人員,明確職責,保證基地教學實訓功能的實現。

要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考核和預警機制。對一定時間內無法提供一定項目、工種供學生實習和實訓的企業,先給予一定期限進行整改,經整改仍然不符合要求的,終止與企業合作。通過不斷更新,實現基地建設的不斷優化和提升。

(二)學校、企業、學生多方合作

企業和學校應該加強合作,尋找學校、企業、學生合作契合點。在實習計劃制定過程中,制定者應同時征求三方意見,并將這三方利益進行整合。在三方利益發生沖突時,作為實習計劃制定者,應該起到調節和調和作用,在利益沖突雙方或三方之間盡量說和,使三方能夠互相妥協、互相合作、互相配合。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三方合作中,千萬不要忽視學生利益,因為,學生實習后所得所獲是檢驗三方合作是否有效的標志。如果一味地犧牲學生利益,學生就會對實習采取不認真的態度,在實習過程中不遵守實習紀律,甚至對實習產生反感,加劇三方合作困難,從而無法獲得好的實習效果,最終損害各方利益。

(三)實習酒店檔次要高

學校地處偏遠,距離城市中心區有17公里左右,實訓基地房價高達每天180多元一個標間,和市內經濟型酒店價位相比一點不低,但住宿感覺相差很多。

蘇州市區五星級酒店現有23家,四星級酒店有49家。我院學生工學交替和畢業實習一般都在高星級酒店進行,學生會發現校內實訓基地與外面的酒店差距很大,導致學生對校內生產性實訓的價值產生懷疑,影響學生參與校內生產性實訓的積極性。

所以,今后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水平至少要在四星級以上,才能做到與外部實踐活動相銜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有可能,在校企合作相對成熟后,可將實訓基地一樓作為校企合作專用教學樓,由酒店(一個或多個)出資,根據酒店特點與要求進行裝修,使設施設備與酒店一致,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和掌握相關酒店文化、酒店服務標準和要求。

參考文獻:

[1]余昌國.現代飯店管理創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黃紹平.近十年來國內酒店實習問題研究述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155-158.

[3]牛艷莉.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實踐探索[J].成人教育,2011(2):35-38.

[4]饒雪梅.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業務管理漸進、全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經濟師,2010(7):128-134.

篇6

1大學英語加強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強跨文化教育可以促進英語教學的發展

由于社會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國人民的語言表現形式會出現一定的差異性,在跨文化交流環境中,由于文化認知不足而產生的文化沖突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根據科學統計,文化錯誤現象出現的頻率要遠遠超過語言錯誤現象,并且語言技巧出現失誤至多會造成詞不達意,不能清楚地表達內心的想法,而文化錯誤往往會使跨文化交流雙方產生嚴重的誤解。只有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這種因文化不同而產生的交流障礙。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還能使學生對英語文化具備一定的認知。同時,加強文化領域的教學可以反過來也可以促進學生英語表達技巧的提升。此外,將英語教學與文化教育相結合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的知識儲備,有利于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強跨文化教育是新時代中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也在不斷加深。在這種背景下,國際貿易順利進行、國際事務的處理以及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都需要相關人員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國的國際人才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語言能力,還要充分了解國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禮儀,才能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流。為了加強這方面人才的培養,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滲透的力度,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根基。

1.3加強跨文化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人是一種社會型動物,每個人又擁有特定的社會角色,人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中立足和發展,就必須使自身適應社會,不斷加強自身對社會環境、社會活動以及自身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認知,提升社會閱歷,從而塑造適應自身的情感、經驗、知識、能力,形成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行為習慣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青年的社會交往對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通過跨文化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學生社會性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跨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社會生存發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進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

1.4加強跨文化教育是實現民族自立自強的需要

目前,中國經濟在國際上仍舊處于弱勢地位,想要實現中華民族的自立自強,就必須不斷吸收借鑒西方先進的經驗。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交往也越來越頻繁,面對異域文化,中國對于了解國外文化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學生與英語文化的距離,另一面也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文化發展觀。有鑒于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育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1.5加強跨文化教育可以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強我國對于發達國家先進教育理念的認知與了解,結合我國實際國情進行創新探索,從而實現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說,跨文化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進步關鍵性措施。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的環境也在隨之變化,多元化的發展使得人才培養必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謂意義重大。首先,隨著全球化的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也會增加,國家對于國際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須重視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促進本國經濟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英語是國際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跨文化教育。

2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現狀

2.1教師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識

目前,大多數高校英語教師都沒有海外留學或進修的相關語言培訓及生活經歷,對于英語語言的教學只停留于語音、語貌、語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學,教學內容多以考試所涉獵的內容為主,可以說應試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識教育。由于缺少對英語國家文化和習俗的切身感知,導致其對教學中所出現的跨文化問題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會提及或一句帶過,不會深入挖掘英語語言中存在的文化內涵,不能將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很好的結合起來,不能聯系事實熱點、社會信息將跨文化內容滲透到教學中,不能透徹地分析兩種文化存在差異的根源及應對策略。這種“重語言輸入輕文化輸入”的教學現象,導致英語教學的實用性不強,教學效果不加,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等問題。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學內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數高校英語教材的編寫側重于詞匯、語法、句法、篇章、寫作等方面的訓練,內容緊密圍繞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范圍,應試教育的目的性強,沒有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英語教學實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內容相對較少,雖課文內容涉及相關的文化知識,但在課文之外未做擴展,沒有進一步介紹跨文化的知識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學英語教學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

國內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學的主體力量以國內教師為主,且少有海外留學或進修背景;教學中能匹配英語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學生第二課堂的英語活動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鍛煉。因此,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導致了學生接觸跨文化教育的資源有所局限。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解決,當學生真正面對跨文化問題時,會產生理解困難,無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無法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3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語言知識教學與文化教育

在進行語言課的教學時,不僅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傳授,與民族文化生活相關的知識也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了解認知語言文化的規則以及模式可以幫助學生真正的掌握一門語言。當前階段,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詳細的規定,導致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導,在英語教材中關于文化的內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順利的實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須使英語文化教育與純粹的語言知識的教學達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國家要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項目,為跨文化教學做出指導。在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技能的同時,也要強化培養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鑒西方國家有關跨文化教育的經驗和成果,明確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英語跨文化教育內容,確保跨文化教學的系統性、科學性、規范性、持久性。以此為基礎,可以在教材編寫時添加一定數量的文化知識,切實落實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語言知識的狀況。其次,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認識到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發揮的積極效用。高校教師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遞者,同時也是英語文化的傳播者,高校英語教師應不斷學習有關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內涵,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體系,樹立中西方文化觀念,客觀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積極引導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識。最后,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時,要同時注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集合起來,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選取教學內容時,應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內涵豐富的、能充分體現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案例進行解析,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同時,高校教師也可借助國外媒體,如報紙、新聞、電影等語言材料,將英語知識的教學同時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相結合,通過對比分析及延伸,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習俗,真正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3.2將跨文化教育與跨文化交流實踐結合起來

想要實現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切實提升,不僅要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加強學生跨文化交際中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加強學生文化知識理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實際案例分析,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提升知識的運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際的技巧。對此,教師集合教材中的課文閱讀材料,有針對性的設計案例內容,引導學生進行階段性的討論分析。第一階段:組織學生通過閱讀熟悉案例,獲取語言文化知識,提升閱讀能力。第二階段:引導學生針對案例內容進行思考探索。第三階段:組織學生開展分組討論活動,對學生的辨識能力以及判斷能力進行鍛煉,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第四階段,教師針對實踐活動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精準。教師也可以進行情境模擬訓練,挑選一個主題,創設一個生動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將跨文化交際的實際語境表現出來,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跨文化交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通過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等形式拓展課外英語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的學期興趣為根本動力,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為根本目標。比如組織學生觀看有關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電影,找出存在的差異,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將差異或矛盾縮小的辦法。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英語聽說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地尋找文化差異,有意識地感知,真正發展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3.3構建跨文化教育多維平臺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僅包含英語學科的專業知識,還涉及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所以,可以通過構建跨文化教育平臺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對英語學科的課程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設置一些與跨文化交際有關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一個跨文化知識學習的課外平臺,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語課堂還應積極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不斷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切實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英語思維能力。其次,在專業課程中滲透跨文化教育,將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整個大學教育中,更加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課堂及課外的跨文化教育確實有限,且英語語言的學習無法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大學求學過程。學生一旦結束了大學英語的學習,就會降低自主學習的意識,更別說積極主動培養跨文化知識了,因此在專業課中進行有關跨文化知識的滲透和講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國際貿易專業,教師就可以在講授專業課時適當的滲透跨文化交際知識。再次,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一個專門為學生學習跨文化知識提供服務的網站,使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交流實現跨文化交際,激發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興趣,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師也可借助學校的網絡課程平臺,將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優秀課件等資源到網上,使學生在課下也方便下載,共享學習資料。最后,高校可以通過與跨文化相關機構的合作,為大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機會,使大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斷鍛煉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識的獲取并不能僅僅憑借書本上的介紹和教師的講解而真正獲得,其實踐性強、可操作性強的特點決定了跨文化意識的養成必須要到實踐中去。因此,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的機會,有助于學生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積極的參與者與主體者。

綜上所述,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項需要長期實踐的工程,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真正實現高效、切實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更應主動擔負起改變現狀的重任,教師只有為學生的跨文化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鼓勵學生勇于實踐,才能有效的落實跨文化教育,實現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作者:國佳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

參考文獻

[1]尹立穎.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學刊,2015(11):34-35.

[2]劉珊珊.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滲透[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0):247.

[3]董兵.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培訓,2016(8):159.

篇7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 文化強國 外語類院校 校園文化建設

一、當前形勢分析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民族的精神支撐。“文化之盛衰,民族之興亡系之。”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尖銳復雜,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已經成為關乎我國現代化建設成敗的一個全局性問題和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之舉。正所謂,“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外語類高校作為多種語言的聚集地、多元文化的交匯處,促進文化傳播和推動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在承擔“將世界介紹給中國”和“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雙重使命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過程中,應該責無旁貸,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高校形象、提高高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高校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綜合實力的反映,高校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上,優秀的高校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創新的精神和奮斗的意識,激勵師生不斷反思自我、不斷超越自我。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對外語類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各種層次和各種類型的外語類高校相繼發展起來。外語類高校學生的思想特征和文化特征有其自身特點,對校園文化建設也必然有其特殊的要求。高等教育是一項充滿個性的事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也應該以寬容博大的精神給予外語類高校更大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改革創新的平臺,允許它們以不同方式探索自己的校園文化建設之路,鼓勵并支持它們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文化建設之路。

三、新形勢下外語類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外來的西方文化的入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缺乏

外來文化的入侵嚴重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觀念和國家意識,這對于承擔著“將世界介紹給中國”和“把中國介紹給世界”雙重使命的外語類高校大學生來說,非常值得警醒、關注和擔憂。

2.新形勢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扭曲

當前,中國正處于政治、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的時期,各種思潮觀念激蕩并存。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外語類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可以說是紛繁復雜、多元并存。如果學校引導不夠,極有可能引發大學校園內政治淡化、道德淡化、集體觀念淡化及個人追求功利化傾向的滋生和蔓延,外語類高校學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3.國際化受限,阻礙外語類院校的發展

外語類高校必將走向國際化,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對于大多數外語類高校來講,辦學資源的有限性嚴重制約了高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國際化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離打造國際化高校相差甚遠,國際化受限,嚴重阻礙外語類高校的發展。

四、新形勢下外語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與探索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建設各具特色、異彩紛呈、與高校定位和發展目標一致的校園文化是建設一流高校的必經之路。外語類高校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文化特征必然要求校園文化的建設采取一些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特定的方式和途徑。以下是我院在新形勢下對外語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和探索。

1.“中外合璧”——創造校園文化包容性發展環境

大學文化必須實現包容性發展,“中外合璧”應該是外語類高校文化包容性發展的環境。雖然博采眾長,借鑒吸收世界各國、各民族優秀文化是外語語類高校文化包容性發展的最主要的任務,但在“中外合璧”的包容性環境的營造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依然至關重要。

首先,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外語類高校校園文化的靈魂。

其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外語類高校校園文化的主體。

最后,創建多元文化氛圍,培養匯通中外文化的國際化人才。

2.社團活動——豐富第二課堂,繁榮校園文化

首先,學生社團活動是第二課堂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外語類高校,社團活動的開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各國文化知識的積極性。通過社團,以專業活動為載體,建設特色校園文化,使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得以實踐操作應用,增強其專業素養,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鍛煉了學生的才能。

其次,不斷充實和完善學生的課外活動。一直以來,我院團委努力充實和豐富學生課外活動,積極穩妥地進行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深入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

3.以國際化提升校園文化新境界

全球化的時代變遷,使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逐漸融合,這個交流與沖突共存、集多元化與全球化于一身的新時代逐漸賦予外語類高校新的時代使命——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外語人才。

首先,打造國際化教育環境,培養外語類應用型人才的基石。我院在辦學思路上,“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強調“人才興院,人才強教”戰略,構建“外語+專業方向+技能”的辦學模式,突出師范性、職業性、國際性,注重培養實用型的高素質外語專門人才。

其次,建立國際化實踐基地,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搖籃。國際化實踐基地的建立和發展,是實現我院應用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在國際化實踐基地方面,我們學院本著“寬領域、多層次、優勢互補”的原則,積極拓寬辦學思路,與國內外的30多家大學、企業聯合辦學。通過在這些國際化實踐基地的實踐,學生們能夠錘煉自己的專業技能,盡早融入國際化的外語工作環境,為未來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最后,拓寬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發揮中外教育合力。對于外語類高校而言,跨文化交流是促進高校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辦法之一,在我院國際交流中心的積極籌措下,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院未來發展的國際化道路。我院自2004年招收第一批外國留學生以來,學生數量逐年增加,涉及的國家逐漸由單一走向多元。

從2005年9月開始,我院先后與國外多所院校簽署了校際合作協議和合作培養協議,在拓寬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發揮中外教育合力方面起了十分顯著的作用。

五、結語

當前,我院在建設具有外語特色的校園文化方面不斷開拓探索,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詮釋著走向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和文化交流方案,在實踐當中,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與國內同行和兄弟院校相比,我們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一定進一步開拓進取,與時俱進,通過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廣大師生的積極參與,特色鮮明、健康向上的外語類高校校園文化一定能建成。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課題HB12JY037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文化傳播

當今時代,全球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變化,改變了傳統商品生產和服務的條件。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產業和生產組織形式。在當今信息社會,經濟的競爭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范圍,而越來越倚重于知識、無形價值和創新能力。經濟日益全球化,技術進步和創新已經占據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比較優勢,越來越體現為其學習、創新和知識生產的能力。在這種新的經濟形態中,文化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國際對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概況

當今世界已經全面邁人了全球化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間的文化交往日益廣泛,文化交流與文化產業發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出版了《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造性與市場》和《文化與可持續發展:行動框架》,這兩份文件都特別強調了文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國的傳播政策中,雖然沒有聲明要重建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但作為美國政府的目標卻是非常明確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國內的文化產業政策基本上是越來越放松管制,其理論基礎是市場理論和多樣化原則。美國大眾文化的全球性擴張,在大多數情況下屬于非政府部門的文化企業為巨額利潤所驅動而進行的經營性活動,但在實際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對外宣傳方面已與美國外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英國政府為扶植文化產業發展,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英國政府認識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市場對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機遇,擴展國內外市場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日本經濟長期低速徘徊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把文化和經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1995年,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方略;2001年,日本開始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明確提出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2003年,又制定了觀光立國戰略,計劃到2010年讓到日本旅游的外國客人達到1000萬人,比2001年提高1倍。為把文化立國戰略落到實處,日本政府還通過設立戰略會議、懇談會、幕僚會議、審議會等形式,研究商討具體對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制定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最終目標是把韓國建設成為21世紀的文化大國和知識經濟強國。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加強了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如:歷時兩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國圓滿閉幕,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意大利舉辦的“中國天津周”和在荷蘭舉辦的“中國文化藝術節”等大型對外文化活動,擴大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樹立了中國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響巨大,盛況空前,全面提升了兩國的政經關系,把中法以至中國與歐盟的伙伴關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對周邊國家產生了示范作用,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希臘等國已相繼提出要與中國舉辦文化年。中國在對外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同時,“十一五”規劃還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對外文化產業貿易,復興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貿易方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過去20年間,全球文化貿易總額一直在持續增長。從1980年到1998年間,印刷品、文學作品、音樂、視覺藝術、攝影、廣播、電視、游戲和體育用品等文化貿易的年貿易額從953億美元猛增到了3879億美元。但是,這些貿易絕大部分在少數發達國家之間進行。1990年,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貿易出口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出口額的55.4%,而化貿易的進口額也高度集中在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占全球當年文化貿易進口額的47%。跨人21世紀以后,文化貿易的進出口大國排序有所更替,然而總體格局并沒有變化。這些國家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產品進口國,2002年其進口額高達153億美元;英國是第二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大約是美國的一半,為78億美元;德國是世界第三大文化產品進口國,其進口額為41億美元。

二、對外貿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體作用

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媒體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國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這為媒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特別是中國加人WTO后,在對外貿易中中國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國信息,雙向選擇劇烈增加。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經濟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目前中國有報紙2000多種,雜志8000多種,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約有2000個頻道,有近10億的電視觀眾,同時有超過1億的互聯網使用者。媒體、媒介成為中國對世界宣揚中華文化,加大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手段。但與國際同行相比,中國傳媒在資本、經營網絡、經營理念、管理體制和人才素質方面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文化貿易方面,我國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數字來顯現的,中國書刊版權貿易上的逆差更高達10一15倍。因此中國媒體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專家預計,中國媒體要成為世界主流媒體,還需要很長時間,甚至10一20年。媒體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還肩負著促進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漢語文化,發揚宣傳中華文化的艱巨任務。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場經濟體系轉型的過程中,政府擔負著提供文化服務的職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角色,首先要把這個問題放在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一背景下考慮。十六屆五中全會有一個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進對外開放的關鍵。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以前涉及政府職能經常從經濟角度考慮,許多地方政府把GDP作為衡量工作業績的唯一標準,中國現在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把重點放在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而科學發展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問題。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解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戰略的職能。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因為外國文化產品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產品在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我國加人WTO承諾文化市場的開放,首先面臨占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當外國文化產品在文化市場上占據一定的份額時,他們一定會謀求對中國本土文化資源的整合。國際文化資本進人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采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這是一種跨國文化企業的比較合理的商業模式。近年來,外國文化資本進人中國文化資本市場勢頭一直比較猛烈。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負載的是外國文化價值的內容,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三方面構成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總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需要制定本國文化發展戰略,宣揚中華文化,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對此,日本的經驗可以借鑒。學術界認為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其發展的歷程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致是從明治維新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這段時間,被人稱之為“軍事立國”階段。從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80年代,被稱之為“經濟立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階段。之所以有這么一個發展戰略的轉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與美國、歐盟并駕齊驅的一個經濟大國。但是,日本單純追求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包括環境的問題、國家形象的問題等等。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日本適時提出了文化立國的目標,這個目標包括這么一些內容:首先,要確立一個國家形象,這個形象就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創新精神的一個國度,而不僅僅是能夠制造物質產品的國家。其次,要盡可能地滿足公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文化環境,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文化戰略是許多發達國家為促進本國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我國目前也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發展文化產業,實際上制定文化戰略也是政府應對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的挑戰。

3.對外貿易自身作用

對外貿易自身作用體現在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大對外文化貿易來促進本國文化走向海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近期來看,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在中國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如何通過整合我國的文化資源,開發我們的文化產品,提升我們的產業結構,增加我們產業附加值,無論是高技術附加值,還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為一個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新的戰略重點,這就造成了一個大的發展態勢。即把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融為一體,把文化產業和傳統產業融為一體,把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與中國作為世界的制造業的中心這兩件事也結合在一起。我們不僅要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所謂“中國制造”,而且我們要變成“中國創造”,我們要成為一個世界的創新中心。

三、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與貿易的現狀與問題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漸衰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呈現了嚴重的逆差。改革開放,特別是國家“十五”規劃實施以來,中國加大了對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組織中法文化年、中國俄羅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國的中國文化節,到在海外多個國家設立100多所孔子學院等,都具有一定聲勢和影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同中國經濟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的主要產品,無論是文藝演出、影視作品、圖書期刊、動漫產業還是語言文化等,存在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人超”,處于絕對輸人國地位,存在著嚴重的“文化赤字”。這對于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來講,對于一個正快速發展追求民族復興的國家來講,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產品

我們輸出的文化產品質量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面貌、當今中國人核心價值觀和精神風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創作品太少,能展示中華文化的內在魅力、代表國家形象的高端文化產品更是鳳毛麟角。在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紙、泥人、刺繡、大紅燈籠之類的民俗作品和兵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為主的階段,在國外較有影響的戲劇歌舞和影視作品也僅僅有屈指可數的幾部,動漫產業與美國和日韓相比我們才剛剛起步。我國現在還沒有能夠吸引人的、占領國際市場的文化產品,尤其是被人們廣為接受的品牌性產品。而美國的品牌文化產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樂、麥當勞以及各種美國大片等。

2.觀念滯后,缺乏創意

在傳統觀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國人很少想到去賣文化,這種思維方式與世界上很多國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產品能否贏得市場,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其所內含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產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親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賦予文化產品這幾種力量,才會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購買你的產品。作為國際貿易主體的企業在制定貿易策略時應注意與當地文化融合,創造為當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個經營設計過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環境要求進行創新,既要創造出適合銷售國文化的產品,又要使定價的方式和程度為之接受,還要找到適合當地的渠道,采取購買對象樂意接受的宣傳方式。美國人在中國的肯德基和麥當勞店里將玉米羹、湯和可樂同售;海爾在美國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開端。

3。缺乏國家戰略與支持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缺乏國家戰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缺乏國際化的運作和推介。國家應制定對外文化交流發展戰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著眼長遠、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循序漸進,搭建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平臺,策劃組織一系列高端的中國文化產品,提高對外文化交流的整體水平。

四、擴大對外貿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國的現狀是文化實力與經濟大國地位嚴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觀上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眾,強化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力,甚至影響了國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了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中國文化要繁榮振興,要加大對外交流已經刻不容緩。

第一,國家應制定和推行戰略性文化貿易政策。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過程中推動文化的發

展,是國家在制定文化貿易戰略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政府進行合理的干預,適當運用關稅、補貼,以進口保護作為出口促進的手段等戰略性貿易政策措施,將會刺激和提升我國的文化產品乃至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也都采取過這樣的政策。

第二,國家應加強完善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體制機制。互聯網的無界性,使文化傳播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對全球文化的發展、創新和傳播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發展潛力巨大,是我們促進對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陣地和窗口。建議國家專門建立一個部門,招募聚集一大批優秀外語人才和網絡技術人才,負責互聯網的對外文化傳播與管理。

第三,加強對海外受眾的接受心理、接受習慣和思維特性的研究,以增強針對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藝術形式,例如歌劇、舞蹈、交響樂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強高等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國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創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藝術產品,要靠優秀的、杰出的文化藝術人才去樹立、去創造、去表現、去經營。國家應按時代和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設置更高層次的教育機構,對其投人更多的資金和精力,使這樣的教育和培訓機構成為國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搖籃,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力不竭的助推器。

篇9

當今時代,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國際交流與國家間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據此,本文提出了高校外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并指出目前我國高校外語專業文化教學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了文化教育從認知、情感、行為、語用等諸多方面實現對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

跨文化傳播能力;文化教學;文化教育

培養大學生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精神是當代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之一,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外語專業學生的培養多偏重于語言技能的訓練,并且對于文化教學只是偏重于如何理解和吸收外國文化以便能與目標語人群更好地交流,忽視了外語學習在本土文化國際傳播中的決定性作用,并且沒有將文化傳播能力作為外語能力的一部分給予重視。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提高外語專業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文化傳播意識和能力是時展的要求。近年來,隨著國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以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國家外語能力等課題成為了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作為構成國家外語能力的主要力量的外語專業學生的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也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一、“跨文化傳播能力”的提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服務于美國國務院外交服務學院的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其經典著作《無聲的語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傳播”一詞,其英語表達有“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其它常見的翻譯方法包括有“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際”等。其中“跨文化傳播”被認為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領域;“跨文化交流”則較多地用于國際關系和政治外交領域,關注不同文化形態下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展開的相互交流對于國際政治以及國際關系的影響;而“跨文化交際”多用于外國語言學或外語教學研究領域。

隨著教育的改革、時展,以及外語教學自身的發展與完善,我國高校外語專業教育的教學目標經歷了從注重語言知識能力,發展到語言交流能力,又擴展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外語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主旨是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正確看待文化沖突問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并且提高與目標語人流的技巧。然而,本文認為外語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是強調了個體適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沒有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來看待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在當今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并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更加頻繁,既包括人類文化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又包括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因此傳播中國文化,提升我國的文化競爭力是時代的需求與呼喚。外語專業大學生應該是一個既具備高水平的外語語言技能,同時又能具備較高母語和目標語文化的知識和素養,能夠承擔和肩負著互為介紹和傳播中外文化的特殊使命。在國家“文化強國”發展戰略下,對外語專業大學生“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是高校外語教育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重要體現,更是高校外語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文化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一)教學方法以知識講授法為主。語言與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包含著語言,因此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密不可分。目前我國高校外語專業的文化教學主要是以設置文化課程為主,教學方式也主要是以對目標語文化知識的講解和介紹為主,教育的過程類似“灌輸”與“被灌輸”的過程。在這種以文化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中心、是關鍵。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主要是對知識點的背誦和記憶。而對于學習效果的質量保障便是“考試”。可以說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使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脫離,忽略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另一方面難以讓學生產生文化體驗與跨文化意識,導致無法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文化教學忽略母語文化。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外語文化教學一味側重于目標語文化的學習,師生雙方關注的焦點均放在目的語文化的輸入,忽略了母語文化的傳承與學習;與此同時,外語文化教學的教材主要以介紹目的語文化為主,很少涉及母語文化。其結果導致外語專業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會用英語正確表達中國文化,一味地順應西方強勢文化,“一邊倒”式的單向交際。對于這種現狀,南京大學教授從叢(2000)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現象,表達了對大多數外語專業學習者不能很好地用目的語表達中國文化的顯現,引起了眾多學者的憂慮。

(三)文化教學與“育人”相脫離。培養什么樣的外語人才,是我國高校外語專業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然而我國高校外語教育長期以來只是片面專注于對學生外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對于“人”的培養。尤其是在文化教學中對中國文化敬而遠之,對目標語文化盲目接受與崇拜,會逐漸使外語專業學生變得越來越“外國化”。我國高校培養的外語人才應該是具有較強的外語應用能力,同時又要具有中國文化根基、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交流中成為真正的文化傳播者并得到尊重。

三、從文化教學到文化教育

從本質上來說,文化教學的中心是文化知識,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人的教育,這是二者的本質區別。對外語專業學生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應該從文化教學提升到文化教育,對外語專業學生實行語言、文化以及知情意全面的培養,即實現文化與知識的結合,教書與育人的結合,讀書與做人的結合。文化教育在傳遞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并促進外語專業學生認識文化、掌握文化,發展文化自覺,增強文化傳播意識,提高文化傳播能力。從心理學維度來看,跨文化傳播能力包括三個層面:分別為認知、情感、行為。認知層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識,以及對自身價值觀的認識;情感層面包括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靈活性、共情能力、懸置判斷的能力;行為層面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關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務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以文化知識為中心的文化教學難以實現對學生的情感與行為層面能力的培養,更難以實現對學生的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

(一)教師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一個合格并與時代同步的英語專業教師要具備好的語言基本功,廣博的專業知識如,語言學、文學、翻譯學等,還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包括目的語文化素養和母語文化素養)。可以說當今時代,高校外語教師職責不僅要教好學生語言知識,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更要肩負起對“人”的培養的責任。而良好的文化素養是育人的關鍵。一是對于高校外語專業教師來說,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母語文化修養。因為擅長外語和外語文化的外語教師,只能成為教書匠,而無法成為真正的語言教育者。二是從語言教學來看,只有認清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掌握母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精華,才能更好地理解母語與目標語的共性與差異,才能更好地完成語言教學任務。

(二)言傳與身教相結合。對于高校外語專業教師來說,還要充分意識到自身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以及言行對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影響。正如科學教學之父赫爾巴特所提出的:“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在學生學習目標語語言和文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目標語文化及思維方式的影響。因此教師對于目標語文化的理解、解讀和評價是及時引導學生文化價值觀和批判性思維的關鍵。同時高校外語教師更要熱愛中國文化,積極傳播中國文化,并且要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責任感。

(三)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結合。正如美國語言學家ClaireKramsch(2000)所說:“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實,兩者不可分”。如果語言教學脫離了文化教學,那么它將是機械的、片面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承載著一種文化的政治、經濟、傳統習俗、思維方式等多元的文化信息。因此,不存在“存粹”的語言教學,而把文化知識局限在文化課程之中也是舍本逐末。事實上,所謂文化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師要大講特講文化課程,一方面是要在語言教學中充分挖掘語言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寓文化教育于語言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在介紹目的語文化、價值觀念的同時,適時導入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念,使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既要考慮到母語與外語兩種語言本身的形式和結構的不同,又要體驗不同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

四、結語

在當今全球文化軟實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升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我國高等外語專業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也要求高校外語專業教學要順應時展的趨勢做出相應的調整。因此,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傳播能力的提出應是順應時展和國家需要的歷史選擇。針對于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本文提出了文化教育能解決目前現行以知識教育為主的文化教學的現狀,從而能夠從認知、情感、行為、語用等諸多方面實現對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ClaireKramsch.LanguageandCultur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鮑志坤.也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外語界,1997,1:7~10

[3]曹文.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3:12~16

[4]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5]戴煒棟,王雪梅.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外語教育規劃的再思考[J].中國外語,2011,2:4~11

[6]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27~31

[7]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姜飛.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9]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1996,1:11~17

[10]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1]王銀全.從國家戰略高度審視我國外語教育的若干問題[J].中國外語,2013,2:13~24

[12]文秋芳等.美國國家外語能力建設模式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6:854~864

篇10

“穿越與交融”全球50國攝影互訪活動,內涵豐富,形式新穎,旨在通過時間與空間的穿越,用攝影家的鏡頭去審視、記錄同地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歷史國度的現實狀況;觀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攝影藝術特色,用豐富的視覺語言實現國與國,人與人、藝與術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促進地球大家庭的相互了解與世界和平。

本次前往韓國的攝影家團隊中不乏在國內外獲得過大獎的攝影師,他們無數次用光影和畫面記錄著世界,用作品來傳遞不同地域的特色和生活趣味,向大家展示最真切和真實的人性本真。

隨著第二屆新萬金全北國際快艇大賽及全國攝影大的開幕,也拉開了“穿越與交融”全球50國攝影互訪活動韓國站的序幕。攝影師們用各自的視角記錄了所見的一切。在孕育著千年智慧的新萬金和邊上半島國立公園的格浦港記錄了第二屆新萬金全北國際快艇大賽;在蘊含最具韓國特色香氣的傳統文化1號站--全州韓屋村,他們記錄了傳統建筑、服飾、舞蹈等傳統文化;還記錄并品嘗了可用五官來享受的韓式味道--全州拌飯、金州米酒;在新萬金,我們記錄了世界上最長的30km防潮堤;在益山寶石博物館攝影師們記錄了華麗珍貴的益山寶石;在學校我們記錄了韓國小朋友的快樂童年。

正如韓國全羅北道副省長、國際大使鄭煥星先生在歡迎詞中所說:“非常歡迎湖北的攝影家們來到韓國,這次攝影家代表團從中國來到韓國全羅北道是湖北省和全羅北道兩地首次民間交流,是全新的起步,未來會促成兩地更多文化交流。

新的起步,美好的開端。攝影師們感受到了韓國人的熱情、友好,攝影人的敬業精神和專業素質,他們的傳統文化、自然美景、甜美的笑容。全羅北道會讓攝影師團隊一行留戀,不能忘懷。

拉開了“穿越與交融”全球50國攝影互訪活動韓國站的序幕。攝影師們用各自的視角記錄了所見的一切。在孕育著千年智慧的新萬金和邊上半島國立公園的格浦港記錄了第二屆新萬金全北國際快艇大賽;在蘊含最具韓國特色香氣的傳統文化1號站--全州韓屋村,他們記錄了傳統建筑、服飾、舞蹈等傳統文化;還記錄并品嘗了可用五官來享受的韓式味道--全州拌飯、金州米酒;在新萬金,我們記錄了世界上最長的30km防潮堤;在益山寶石博物館攝影師們記錄了華麗珍貴的益山寶石;在學校我們記錄了韓國小朋友的快樂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