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11-17 17:2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育課程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體育課程的特征

篇1

關鍵詞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特征

一、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復合型人才的歷史使命。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有聰慧的頭腦,同樣需要強健的體魄。身體素質是一切素質的根基,而高校體育作為學生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是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和培養終身體育習慣的最重要環節,將對學生今后從事終身體育鍛煉產生重要影響。

然而,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目前的教學現狀并不容樂觀,“以競技技術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還普遍存在,傳統的技能掌握式教學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致使大學生體育興趣弱化現象逐年加重,身體素質近20年持續下降。因此,本課題通過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進行深入探索,結合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的文件精神和時代背景,提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方向、論證其應體現的主要特征,以期為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方向

(一)指導思想

21世紀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主體性、創新性、發展性教育,也就是促進人的素質現代化。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應以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指導綱要》為指導,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高校體育教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傳授學生健康知識、體育技能,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形成個人體育專長,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習慣和體育欣賞的能力,樹立終身體育思想。

(二)培養目標

課程的培養目標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任務的確定以及課程的評價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指導綱要》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提出以下基本培養目標。

運動參與目標: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并基本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夠編制可行的個人鍛煉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掌握體育競賽的欣賞方法,能夠欣賞和評論體育比賽。

運動技能目標: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掌握常見運動創傷的處置方法。

身體健康目標:能測試和評價體質健康狀況,掌握有效提高身體素質、全面發展體能的知識與方法;能合理選擇人體需要的健康營養食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體魄。

心理健康目標: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

社會適應目標: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三、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排球課程體系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觀念的更新化

更新教育觀念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先行環節,對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和高校人才培養的進一步更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如何去適應時代的要求,改變過去單一以技能掌握為主的教育觀念,是成功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的關鍵。在更新教育觀念的過程中,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一定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樹立全方位的教育觀念和終身體育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因材施教,注意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和特長,全面提高學生的運動知識技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復合型人才。

(二)項目設置的多元化

近年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逐漸由傳統的固定班級制改變為選項課制,在項目設置上有了進一步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夠,一些被大學生喜歡而又實用的休閑運動項目并沒有在高校中全面開設(如表1)。

表1大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開設情況統計表

運動乒乓 羽毛 網球 輪滑 籃球 體育 游泳 足球 跆拳 健美 排球 健美 藝術 武術 形體……

項目球 球舞蹈 道 操 體操訓練

n=500 396380366332329315298282251236220209198196185 ……

排序 12345678910 11 12 13 14 15

n=2018 12 128 207 14 206 1620 15 620 10

開設率 90% 60%60%40% 100%35% 70% 100% 30%80% 100%75% 30%100% 50%

通過表1可以看出,調查的20所高校全部開設了籃球、足球、排球和武術傳統運動項目,而開設輪滑、體育舞蹈、跆拳道、藝術體操、形體訓練等休閑運動項目的高校不到50%,羽毛球和網球的開設率也僅為60%,說明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還是以開設傳統運動項目為主,休閑運動項目只是有選擇地開設。而從500名大學生的調查情況來看,小球項目和休閑運動項目還是非常受歡迎的,所以高校公共體育的項目設置應拓寬口徑,堅持傳統運動項目和休閑運動項目相互滲透、協調發展,體現多元化的特點,以滿足大學生的選項要求和學習興趣,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教學大綱的規范化

要實現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基本任務和教學目標,就必須規定好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指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基本文件,是編寫體育教材、考核體育教學質量的依據,也是高校進行體育課程建設和評價的依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一定要嚴格遵循《指導綱要》的具體要求,明確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制定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評價,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指明方向。同時,教學大綱還要對學生應掌握的運動知識、技能、身體素質和能力的指標范圍及所要達到的標準進行詳細的說明,從而為高校體育教師進行教學提供有利依據。

(四)教材內容的適用化

課程體系改革與教材建設有著緊密的聯系,教材作為教學系統的信息傳播媒體,不僅指導著教師的“教”,而且對學生的“學”發揮著重要作用。教材內容能否適應學生的需要,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關鍵,直接影響著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材,大多以介紹各體育專項的技戰術為主,由于教材的競技性內容繁多,使用的語言文字較專業化,所以使大學生在體育教材使用效果上并不理想(如表2)。

表2大學生對體育教材態度情況統計表

調查內容學生態度%(n=500)

課余時間閱讀教材情況經常閱讀(6%) 有時閱讀(31%) 很少閱讀(49%)不閱讀(14%)

自學教材的難易程度非常容易(7%) 比較容易(29%)一般(49%) 不容易(15%)

教材對掌握運動技戰術的作用非常大(12%) 比較大(48%)一般(36%)沒有作用(4%)

教材對提高基本身體素質的作用非常大(11%) 比較大(18%)一般(62%)沒有作用(9%)

教材對掌握健身知識的作用非常大(8%)比較大(22%)一般(52%)沒有作用(18%)

所以,高校公共體育教材的建設應該從學生的社會適用性出發,緊密圍繞新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改革的需求,盡量減少競技性過高的教材,適當增加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健身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和健身能力。除此之外,還應考慮從各地區、各院校的具體教學情況出發,編寫適應各地高校自身特點的校本教材。

(五)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經指出:教學方法的最優化程序中一個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問題就是合理地去選擇各種教學方法并使之達到最好地教學效果。所以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依據體育教學的特點,廣泛研究各式教學方法為自身教學服務。不僅要掌握傳統的語言法、直觀示范法、完整與分解法、預防與糾錯法、游戲法、比賽法;還要掌握現代化的程序教學法、發現教學法、表象教學法、領會教學法、掌握教學法等。通過自己堅實的知識儲備,合理有效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多邊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意識,發展學生個性、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并要做到因材施教。

(六)考核評價的靈活化

貫徹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考核內容和方法應該靈活而富有彈性。不應以一次技術考試就判定學生的成績,應采用主觀評定與客觀評定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改變傳統的(達標+技評)固定模式,增加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評定,考核學生健身、實踐及創新能力的內容。在技術考核中對競技性要求過高的內容應適當降低標準。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全面評定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感、態度進行評定。

四、結束語

新時期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在保持原有課程優勢基礎上的理性改革,并不是盲目的、隨意的、胡亂的變革。構建新的課程體系,首先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尊重歷史、面對現實、展望未來。同時,必須要處理好兩個重要問題:其一,課程理念和課程體系構建如何以人為本;其二,課程體系如何通過改革實現整體優化。兩個問題之所以重要,因為前者關系課程體系改革以什么為目標和如何達到目標的問題,而后者則關乎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和成效。

基金項目: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第二輪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立項課題(YBT102007)。

參考文獻:

[1]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M].北京:國家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2002.

[2] 陳小蓉,顧淵彥.大學體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毛振明,賴天德.解讀中國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4] 季克異.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國學校體育.2002(6):1-2.

篇2

關鍵詞:教師職前教育課程;認證標準;認證程序;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不斷推進教育改革進程,大約每10年更新一次教育改革總體目標。從1989年的《霍巴特宣言》(Hobart Declaration)提出十大學校教育目標,到1999年《21世紀學校教育的國家目標――阿德萊德宣言》(Adelaide Declaration on National Goals for School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又稱《21世紀國家學校教育目標》)提出提升學生學業標準、籌劃國家課程建設、促進教育公平三大目標,再到2008年《澳大利亞青少年教育目標――墨爾本宣言》(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提出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優質,以及使所有澳大利亞青少年成為成功的學習者、自信而富有創造力的個體、積極且見多識廣的公民兩大目標[1]。為了實現這兩大目標,2010年,澳大利亞了《澳大利亞教師專業標準》(Australia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2011年,澳大利亞公布了教師職前教育課程認證標準和程序,進一步健全了教師教育質量標準體系,為全方位提高教師質量,進而實現《澳大利亞青少年教育目標――墨爾本宣言》中提出的教育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

澳大利亞教師職前教育課程認證體系健全,明確提出兩大認證目標:一是通過持續改進教師職前教育,提高教師質量;二是基于透明、嚴格的標準和認證程序,構建教師教育機構實施高質量教師教育課程的問責機制。澳大利亞教師職前教育課程認證體系具有明確的認證原則、合理的認證目標、系統的認證要素、嚴格的認證標準、科學的認證程序,通過對這些元素的分析,筆者總結出澳大利亞教師職前教育課程體系的下述三大特征。[2]

一、認證主體多元化

澳大利亞教師職前教育課程認證體系明確規定了認證主體及其職責。認證主體由三方組成:澳大利亞教師管理局(Australasian Teacher Regulatory Authorities,ATRA)、澳大利亞教學與領導研究協會(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Leadership,AITL)、認證專家委員會。在認證過程中,三方各司其職,通力協作。

ATRA是認證體系的執行主體,負責課程審批,即根據認證體系的相關原則、目標和標準,接受教師教育機構的課程認證申請,組織認證專家進行評審,并根據課程的審批情況撰寫認證報告,最后作出課程認證決定。

認證專家委員會則由一線教師、教師教育者、教師雇主和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的代表組成,代表由ATRA和AITL共同提名。專家委員會是認證體系的實施主體,在ATRA的領導和部署下,對各機構提交的認證或再認證材料進行審讀和研究,根據相關原則、目標和標準,撰寫和修改認證報告并提交ATRA。

AITL是認證系統的監督主體,主要職責包括:一是參與和監督課程標準的制定,以保障標準化系統的建立;二是提名一位教師教育機構所在區域之外的合格人員參加到認證專家委員會中,以打破地域的封閉性;三是制定認證過程的進度表,確保認證工作按時完成;四是建立國家教師職前教育課程認證數據庫,并與其他機構保持密切聯系,提高認證實施的有效性。

二、認證標準系統化

澳大利亞根據《澳大利亞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標準》來實施教師職前教育課程的認證。前者規定了包括初任教師在內的各類教師的專業標準,特別是描述教師教育機構培養的畢業生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標準。后者描述如何保障畢業生達到這一標準。兩者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教師職前教育課程認證體系集過程標準和目標標準于一體,具有極強的系統性。

(一)《澳大利亞教師專業標準》

該標準從專業知識、專業實踐和專業參與3個方面對初任教師提出了7條標準[3]。在專業知識層面:一是要了解學生及其學習方式;二是要掌握教學內容以及如何開展教學。在專業實踐層面:一是要設計和實施有效的教與學活動;二是要創建和維護可以提供支持的、安全的學習環境;三是要評估、反饋和報告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專業參與層面:一是要參與專業學習;二是要與同事、家長或看護者、社區建立專業聯系。

(二)《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標準》

《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標準》從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準入、課程結構與內容、學校伙伴關系、課程資源整合、課程評價7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標準。

1.課程目標

參加初次認證的教師教育機構須明確提出其畢業生能夠達到初任教師專業標準,以及機構如何保障其畢業生達到這一標準;參加再次認證的教師教育機構須說明其畢業生達到初任教師專業標準及滿足澳大利亞《國家資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的具體要求。

2.課程設置

在與教師教育專業畢業生接收單位、專業教師培養機構,以及一線教師、教育研究者、相關文化和社區專家共同協商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學校和教育系統需求、專業知識、權威的教育研究結果、社區期望等因素設置課程。

3.課程準入

教師職前教育課程對考生的智力水平、讀寫能力、算數能力和英語水平都有明確要求。合格者的讀寫能力和算術能力應處于群體的前30%,要通過國際英語語言測試,或擁有相當水平的英語語言能力測試成績,在大學入學或者畢業時雅思成績達到7.5分。

4.課程結構與內容

課程結構必須具有連貫性,能夠較好地反映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教育專業學習包括通識知識、具體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和實踐體驗。專業學習要包括至少兩年的全職學習,如小學教師培養課程必須包括小學各領域的課程,以使小學教師能夠勝任小學的教育教學工作。

5.學校伙伴關系

教師教育機構應與學校建立長期的伙伴關系,共同開展教師教育,特別是加強專業實踐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本科或雙學位教師教育中的專業實踐時間不應少于80天,研究生學歷教師教育中的專業實踐時間不應少于60天。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并安排專門的指導和評估。教師教育機構應詳細描述其與學校的伙伴關系進展、專業實習安排和持續時間、實習內容、實習計劃的實施情況、實習評價標準和方法,以及對專業實習進行監督和專業支持的具體情況。教師教育機構及其合作伙伴需確保擔任實習指導的教師的專業經歷是合格的并通過認證的,實習指導教師需具備專業知識,且有能力對畢業生開展專業培訓和指導,并協助教師教育機構評價畢業生是否達到初任教師專業標準。

6.課程資源整合

教師職前教育課程須配合實施有效的教學與評估策略,并充分利用包括信息通信技術在內的教學資源。教師教育機構要確保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使用現代設備和資源,包括學生能夠在學校中運用信息通信技術;確保教學設施符合現代高等教育學習環境的一般預期,易于組織實施,能夠使用與教育相關的圖書館資源、信息通信技術。

7.課程評價

教師教育機構通過諸如學生評價信息、目的地調查、雇主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反饋等途徑完善課程,并定期對課程進行評估。教師教育機構向ATRA提交關于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或課程調整的年度報告。教師教育機構為地方和國家層面師資供應報告的撰寫工作提供數據,并協助建立教師教育質量的相關數據庫。

三、認證過程專業化

澳大利亞教師職前教育課程的認證過程不是封閉式的、一次性的,而是不斷提高質量與持續改進的動態過程,具體包括如下5個步驟。

第一,教師教育機構提交認證或再認證申請。所有的教師教育機構至少每5年就要向ATRA提交一次認證或再認證申請。一般情況下,ATRA對所有同一類型的教師教育機構同時進行認證;如果一個機構同時有多種培養課程(如培養不同教育階段的教師),ATRA最好同時對所有課程進行認證。教師教育機構通常在課程實施前或認證過期之前8個月提交認證或再認證申請。教師教育機構要確保提交完整的申請材料,包括課程大綱、課程標準,以及證明畢業生能夠達到初任教師標準的相關材料;再認證申請包括證明畢業生能夠達到初任教師專業標準的材料。ATRA將根據課程標準作出認證資格的初步決定。若存在疑問,ATRA則需將向AITL匯報其決定,AITL將同相關教師認證部門進行協商。

第二,認證專家委員會實施評審。委員會將根據《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標準》和《澳大利亞教師專業標準》對待認證課程進行評審。在評審過程中,AITL會提供其掌握的相關證據和附加材料來輔助專家組進行課程評審認證。小組審議有可能包括迭代的程序,如要求教師教育機構進一步提供信息和對申請材料進行完善等。認證專家委員會可能對教師教育機構進行實地考查,并當面向其告知存在的問題。

第三,評審結束后,認證專家委員會起草認證報告,并以書面形式向教師教育機構呈現。教師教育機構根據草擬的認證報告對之前所提交的材料進行修訂。

第四,認證專家委員會撰寫最終認證報告。在認證報告定稿之前,委員會會認真考慮及評估教師教育機構的反饋和修訂材料,并與教師教育機構進行溝通。在提交最終認證報告時,委員會可能會為教師教育機構提出調整建議,以達到再認證要求。

第五,ATRA作出認證決定。ATRA向AITL提交是否通過認證的書面決定,AITL將據此更新國家認證數據庫。

參考文獻:

[1]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EB/OL] .http://mceecdya.edu.au/verve/_resources/national_declaration_on_the_ educational_goals_for_young_australians.pdf,2015-05-29.

篇3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等方法,對5所不同地區和特色的醫學院校體育課程設置展開研究,得出:醫學院校在體育課程設置上沒有專業特點;職業的體育訴求具有“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追求和良好的身體機能狀態和體育精神的需要。因此,認為:應充分考慮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特征,重視學生體質健康,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并注重體育精神價值的發揮。

關鍵詞:職業需求;醫學院校;體育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03

1前言

2002年教育部下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體育課程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綱要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提出: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的四大基本原則。而依據選擇性和實效性相結合的原則,醫學院校體育課程設置應融入其專業特征,體育課程設置的學時、開設年級及課程內容應該結合自身特點加以衡量。本研究以不同地區幾所醫學類院校為研究對象了解體育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分析醫學院校學生的職業特征,探究醫學院校體育課程設置的各方面因素,以期為醫學院校體育課程改革和合理化發展給出一定的理論參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廣州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大學、湖南醫藥學院、第三軍醫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利用圖書館、中國知網、超星電子圖書數據庫等查找與體育課程相關的文獻資料。

2.2.2問卷調查法

對醫學院校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掌握學生的課業情況,并對醫院醫務工作者進行調查掌握其工作特性。

2.2.3專家訪談法

結合研究需要訪談對體育課程建設具有一定研究的學者專家和學校體育管理人員等。

2.2.4邏輯分析法

根據研究需要對問卷調查和訪談資料進行邏輯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醫學院校體育課程設置

體育課程建設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實現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工作。體育課程的功能從本位來說即知識技能、身體發展、情感意志和社會適應4大功能。但是從外延性來說,還具有培養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職業能力,因此在體育課程設置中加入職業能力培養應該是課程建設的一大考慮重點。各醫學院校體育課程設置開設情況見下表1。

上表1顯示,醫學院校體育課程在學時數量上都能夠滿足《綱要》要求,達到144個學時要求,相比較第三軍醫大學體育課程學時數量比其他院校多出較多。訪談發現,其體育課為4個學時一次課,而且是從學生大一開始,到實習之前結束,大一還必須出早操。在課程模式上大多采取了必修+選項課的形式,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只有一所學校滿足了15門課程的要求。內容基本上涵蓋了常見的體育運動項目,但是也存在幾點特殊。第一,中醫藥類大學將體育與醫學相關的課程如體育保健和健身氣功融入到體育課程中,體現醫學院校體育課程特色。第二,第三軍醫大學將身體素質作為主要的體育課程內容,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這種課程設置也體現了軍事體育的特色。

3.2醫學專業學生職業特征與體育訴求

3.2.1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特征

課業負擔繁重。作為醫學專業的學生如護理、臨床、檢驗、影像、藥學、中醫等專業,在學習期間比其他專業所需完成學習的課程數量要多,而這些課程相對應的還有實驗課,以及相應的醫院見習。由于專業特點使得這些課程幾乎全部是閉卷考試,相對應的還有實驗考試,這些都加重了課業負擔。除了課程數量和考試形式上的負擔,醫學課程教材的信息容量較大,尤其是主干課程如內外科、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等字數達100萬字以上。

學業與就業壓力并存。在當前形勢下醫學專業學生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已經不能獲得較好的工作機會,因此醫學專業學生選擇考研成為一種必然。重慶醫科大學臨床專業保研加考研率超過85%。全校考研率也超過55%。醫學屬于熱門專業,在就業上有較好的前景和空間,而醫學專業學生近乎學霸的學習成績以及大批量的博士后、博士、碩士使得他們在就業時存在巨大的競爭。可以說學業和就業壓力從走進醫學院校的一開始即存在。

醫生職業的大工作量和嚴謹性。除了學習和就業期間的壓力之外,正式步入醫院從事工作的醫生在工作上也并不顯得輕松。對于相對大型的較好的(三甲)醫院,工作人員早7晚9成為常態。除了正常的工作,輪換的值班成為必然。相對的雙休在很多醫院調整成為單休。既然在這樣的工作量下,由于醫生的天職,救死扶傷,關乎生命,嚴謹是醫務工作者的一大職業特性,在如此大工作量下醫生依然要保證工作的萬無一失,這些都對醫生的身心狀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2.2職業需求導向下的體育訴求

課業負擔與工作強度促使“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落實。課業負擔、學習和就業壓力使得醫學專業學生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學習當中,使得救死扶傷的未來醫務工作者失去增強自身體質的時間和空間,逐漸形成亞健康狀態,失去了“健康第一”的基本要求。而重學業和長時間的工作使得體育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已經離他們漸行漸遠,“終身體育”意識也不復存在。因此醫學院校的體育課程無論是在學時數量,課程內容,學校體育開展形式上,應該充分考慮專業特點。

未來職業需求下的良好的機能狀態。越優異的醫務工作者往往承受的工作量越大。例如,臨床工作中,一個手術的時間長度可以達到6個小時,有的手術甚至達到10個小時以上。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對醫務工作者身體機能和精神狀態都是嚴峻的考驗。而不定時的手術時間已經成為各個醫院的常態。以重慶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例,實際工作時間多出正常工作時間2-3個小時較為正常。因此,職業特點導致對于醫學院校的學生體質狀況已經不能只是局限于“體質健康”而應該是身體各機能處于優良的狀態,才能滿足未來工作的需求。

就業壓力與工作壓力促使體育精神煥發。通過體育鍛煉,體育知識學習以及體育競賽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逐漸培養堅忍不拔、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相互協作的體育精神。醫生作為一個既要擁有團隊協作精神,又要具有個人頑強意志,吃苦耐勞的精神,體育課程設置應該注重這些優良品質的培養,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基礎上開設相對應的體育課程培養醫學院校學生的體育精神。

3.3職業需求導向下的醫學專業體育課程設置

3.3.1職業需求導向下醫學院校體育學時設置

醫學院校在課程開設的年限上只是針對一、二年級學生,但醫學院校學生很多專業都為五年制,部分專業為本碩連讀,甚至本碩博連讀。這就與綜合性院校四年制本科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學生學習年限的不同,應該成相同比例的設置體育課程學時數量,如五年制將體育課程設置為3年共計216個學時,將本碩連讀7年制實行3+1學期(研究生第1學期)形式,共計252個學時。此外,在體育學時的開設中應加入一定數量學時的身體素質練習,可以在低年級實行體育必修課,將田徑、戶外運動、體適能等內容均勻分配到第一年的72個學時中去。

3.3.2職業需求導向下醫學院校體育課程內容設置

《綱要》在實施中對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內容開設的數量進行了一定的要求,即必須達到15門體育課程供廣大學生學習。調查發現醫學院校將師資配置、器材設備和項目大眾化作為設定體育課程內容的主要參考標準,而與學校、學生、職業特點相結合的體育課程并未納入主要參考標準。“簡單方便的項目年年開”,“考試易過的項目人人選”成為體育課程內容改革之殤。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應該充分考慮學校特征、專業人才職業需求,將與專業相結合的體育保健、增強機能水平的田徑、體操、體適能、戶外運動等開設到體育課堂中來。

3.3.3職業需求導向下醫學院校體育課程考試標準設置

體育考試標準是體育教學大綱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教學大綱的制定往往在于任課教師對于課程的自我理解,以及教學內容的評判,考慮的是內容本身,而非學生。而學生評教的實施使得教師在教學和考試中有意而為之的產生“默契”。考試標準在職業考核方面有所缺失,標準把握的不嚴,使得體育課程在學生體質增長中的作用顯得微乎其微。在醫學專業學生體育課程考試標準中應該將職業能力作為考試一個標準,同時嚴格執行考試標準,使體育考試不僅客觀評價學生學習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3.3.4職業需求導向下醫學院校體質測試設置

針對院校特點,專業院校在現有體質測試的基礎上增加與專業相結合的測試,是客觀評價學生體質狀況和專業能力的現實需要,也是未來體質測試改革的一個方面。本研究認為應該做到“調、改、增”三方面。“調”即是把原有的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調整為女生1500米、男生3000米,通過測試項目的調整促使學生體能狀況的改善。“改”即改變測試項目的測試性,改測試為考試,將體質測試作為每學期所必須的考試內容,貫穿到學習過程中去。“增”即增加體質測試標準和內容,通過標準的增加實現職業能力的獲得,增加與職業能力緊密結合的項目,如女生增加俯臥撐,男生增加兩頭起、臥推等。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醫學院校體育課程學時滿足了《綱要》的基本要求,但是不具有專業特點。課程內容開設數量欠缺,內容的配置不能很好地培養醫學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

特定的職業賦予了特定的體育訴求。課業負擔與工作強度促使“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落實。在職業需求下苛求體育學習獲得良好的身體機能狀態,培養優良的體育精神品質排解不良心理狀態。

當下醫學院校體育課程學時存在“大一統”的現象,不具有專業特色,學時數量與學業年限不成比例,課程內容沒有確定專業特色,考試不具有職業要求,體質測試內容不具有改革膽識。

4.2建議

加強對專業院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研究,在體育課程建設中考慮學校特征以及學生未來職業需求,建設滿足和服務于學生未來職業特點的體育課程。

醫學院校體育課程應該形成自身的系統認識,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特征,滿足特定人群的體育訴求,實現學生體質健康,培養職業能力,注重體育精神價值的發揮。

職業需求導向下的醫學專業體育課程設置應該根據學業年限增加體育學時數量,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基礎上,開設培養職業能力的體育課程內容,調整和嚴把考試標準,改革體質測試內容,滿足未來醫務工作者職業需要。

參考文獻:

[1]董雄.體育課程設置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3.

[2]阮輝.上海市部分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

[3]王愛維.中國內地與香港中學體育課程設置的對比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4.

[4]隋曉航.中美大學體育課程設置現狀的比較[J].體育學刊,2008,03:61-66.

[5]于洪.學分制背景下北京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6]許彩艷.江蘇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現狀及對策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6.

[7]張立新.北京市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現狀與對策[D].北京體育大學,2005.

篇4

摘 要 高職教育的基礎課程就是高職體育課程,這是高職教育和高職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高職院校的具體特點,構建適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點的體育課程體系,可以保證達成適應生產服務管理等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可以保證學生在具備基礎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的基礎上,還能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具體工作中的操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從而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關鍵詞 高職體育 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想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體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就要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本文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分析,依據國家的一些教材,提出了適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點的體育課程體系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一、高職院校定位和體育課程建設

高職教育是一種特殊的高層次職業技能教育類型,具有職業特征鮮明等特點;高職院校主要是以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我國的教育部曾經了《意見》,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擁護黨的領導,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在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中,應該具有職業性和技能型兩項特征。課程目標的應用性、技能性和較強的實踐性決定了在進行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這一主題上,要把課程內容與培養目標和專業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不能僅僅追求學科的完整性。在構建體育課程體系中,應該要充分考慮培養目標的能力因素和工作崗位的需求,從而篩選出學科中有著很大實用價值的內容,實用價值主要考慮與職業能力的關系以及使用的效率等,同時在課程中還要注意教育的實踐性,從而形成一個能夠培養綜合能力并且能夠滿足突出技能和崗位要求的人才的課程教育體系。

體育本身具有實踐性、技能性、應用性,這些特點非常符合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特征,況且,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與一般的普通高校也不一樣,所以,要更加重視體育教育。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專業技能比較高的復合型高等技術人才,首先的要求就是具有較強的身體素質。因此,要加強體育教育。體育運動技能的形成有著如下特征:教育性、協作性、規范性、實踐性等,體育運動技能可以促進勞動技能的提高,而勞動技能的發揮,必須要有一個健壯的身體。在高職院校的體育運動中,可以提高學生的靈活性、協調性等身體綜合素質,這些對于以后更好的掌握勞動技能,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圍繞高職院校培養目標改革體育課程建設

體育課程體系建設必須要處理好三個關系: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進行體育課程體系建設上,不能將過去的課程和內容一概的否定,要在過去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處理好培養目標與課程結構的關系,高職院校的課程有著規定的人才培養方向,因此,在設置課程結構方面,應該充分考慮到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處理好培養目標與教學大綱的關系,體育教學大綱在教師制定課時計劃、進行教學評估的依據,在制定課程大綱的時候,一定要從培養目標出發。

體育課程改革適應需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課程也要與時俱進進行改革,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建設必須要滿足高職技能的需要,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同時,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可以根據本院校的具體特點對課程進行制定大綱。改革體育課程,可以通過對學制、學時進行改革,增加學生的體育學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課外陽光體育活動等;還可以對教育內容進行改革,要選擇那些與高職專業有著緊密聯系的體育項目,比如對醫學之類的專業開設太極拳等,給市場影響等專業的學生開設健美操等;還可以對課程形式和結構進行改革,目前高校中體育課的課時比較少,可以適度的增加體育課時。

三、課程改革與目標培養應解決的問題

學生技能素質培養對教材的要求:體育課程進行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素質教育;因此,在這種要求下,體育課程的重點教材的選取上應該與學校傳統的體育特色和專業建設進行緊密結合,這樣就能在培養學生體育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

課程改革對處理相關問題的要求:在進行改革的時候,不能盲目進行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等等一系列的關系,從而建立滿足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體育課程體系。

課程改革對師資隊伍建設的要求:體育教學因為不僅要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還要促進他們技能素質的提高,因此,體育教師必須從意識上了解到高職教育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在課程建設和教材選擇上一定要緊密圍繞著技能,在體育課堂教學上要力求實效,注意改革創新,提高課堂的效率。

四、結語

體育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否能夠滿足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關系到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高職院校在建設體育課程體系中,要充分考慮到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篇5

新型和諧體育課程文化

一、體育課程文化的概念

“文化之所以能成為文化,關鍵是它具有被傳遞性,即通過教育傳遞,人們才能了解其中的意義、觀念、技術,才表現出群體性,才能作為文化而存在,才能對人類產生影響,文化正是通過教育得以保存和不斷傳遞的。“文化”可以理解為有三個層面,即為表層的物質方面的、深層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和人們為了達到物質和精神方面所必須掌握的知識、手段、方法的中間層面。課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的生活對下一代獲得生存能力的要求,對人類的選擇、整理和提煉而形成的一種課程的觀念和活動形態。現代學校課程文化,集中表現為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課程文化觀和課程活動觀,并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三個層面上展示其主要內涵及特點。

體育課程,是體育教育改革發展的基石和指針,它與與其他學科相比,是以組織學生進行身體練習的實踐活動為其主要特征的。體育課程文化是以人類身體的活動為基本形式,在具有規則性、組織性、競爭性、娛樂性、挑戰性的運動過程中創造的,以不同形態存在的是關于人類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體育課程的含義不僅包括運動知識、技能和素質方面發展的內容,還包括運用體育手段對學生思想道德情操、行為習慣及精神健康等各個方面進行的培養與發展。

體育課程回歸于文化,確立課程文化的主體性,是體育課程理論研究的新趨向,是實現體育課程現代化的必需. 當然,體育課程又來源于文化,它的核心是教學環境、教學情境、師生的行為方式、教與學的行為方式。

二、為什么要構建體育課程文化

眾所周知,體育課程文化是學校體育教育文化的核心,學校體育教育的基本活動都是圍繞著體育課程文化來展開的。在課程文化的研究中,體育課程文化的研究可以說是關鍵部分,但也是薄弱環節。

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文化以掌握知識為中心,認知性活動完全占領了課堂,養成完美人格所必需的實踐和心理活動完全被排斥在課堂以外。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教師的主宰,學生是被動的受體,學生與學生之間是互相隔絕,缺少交流的關系,這種教學文化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要實現造就新型公民這一根本目標,就必須重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文化。

課程的實施離不開課程文化的廣泛支持,體育課程需要大量的體育課程文化資源,但具體實施內容和形式則完全看學校和教師的開發程度。體育課程文化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這就需要對體育課程文化有充分的認識和便捷的獲取途徑,否則課程改革的許多目標就會落空。體育課程文化的構建對于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1)可以超越狹隘的單純體育課程內容,讓其更富有價值,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有意義,使其在鍛煉中感悟體育課程文化知識的快樂;(2)可以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解決學生喜歡體育但是不喜歡體育課的問題;同時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知識觀念,從而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

三、構建體育課程文化的思路

教育的本質特征是文化育人,讓課程知識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并保持一定的文化張力,以激活受教育者的文化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建設體育課程應從指導思想、課程目標和課程組織等方面,加強科學設計,以充分體現體育課程的獨特的文化品質和文化價值。要構建新型、和諧體育課程文化,就要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對構成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各要素進行構建。注意趣味性、教育性、可行性等是體育課程內容資源構建時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要構建新型、和諧的體育課程文化,首先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明確指導思想。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運動文化的特性和社會的要求選擇傳承和創造運動文化。二是確立課程,目標圍繞運動和健康兩條主線,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心健康社會適應等方面確定具體課程目標。三是優化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內容應從學科價值、社會價值和學生需要等三個方面。四是構建課程組織,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基礎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以更好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發展和學習需要。

四、構建新型、和諧的體育課程文化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給教師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說重構體育課堂教學文化,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第一個方面。首先,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關系。其次,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和諧融洽、充滿感彩的關系。

2.優化體育課堂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內容是教學軟環境的一個部分,這里所說的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是指對教材的進一步“教材化”,使其更貼近具體的學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興趣。在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時,第一,要考慮到教學目標的實現;第二,要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第三,要考慮到客觀教學條件。

3.構建師生互動、對話的平臺

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交往、互動可以看作是教學過程的一種本質。首先,要求體育教師實現自己的角色轉變,變自己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合作者、伴奏者。其次,體育教師要相信學生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具有和教師進行交往、配合教學的能力。再次,體育教師要善于創設一定的“情境”,并積極啟發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和課程資源配合教學,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主動提出問題、討論問題,使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去解決課堂的一些問題,主動地去掌握知識與技能。

4.營造一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

新課改要求改變學校中存在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人認為,體育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主要是技能學習和身體練習,很難有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條件。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我們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意味著它是學生學習的惟一與全部方式,應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有機整合各種學習方式,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5.構建文化主體性的體育課程

傳統的體育課程理念把課程看作為學生身體和心理機械設定的教學內容活教材,不重視學生在課程中的體驗,把課程僅僅看作是文化傳承的工具。將課程本身視為文化,是賦予課程一種文化主體地位,使其具有自律性的、內在性的、獨特性的文化屬性與品質。當代體育課程逐漸意識到課程的文化主體地位,賦予課程更多的能動性,注重課程文化的整體構建,而不僅僅將課程視為文化與知識傳承的工具,這說明“文化傳遞事實上也是一種文化涵化,即系統的重組,這種選擇與重組,既包括原有文化要素的選擇組合,同時又包涵了自己的理解與判斷,從而導致整個系統發生不同性質的變化”。

總之,構建新型、和諧的體育課程文化任重而道遠,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會出現諸多的問題,但我們相信,只要充分認識體育課程文化的重要性,堅定不移地加強體育課程文化建設,中國體育教育事業必將進一步的振興和騰飛。

參考文獻:

[1]馮增俊.教育人類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劉清黎.體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郝德永.課程與文化——一個后現代的檢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96-197.

[4]丁鋼.文化的傳遞與嬗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

[5]楊九俊,吳永軍.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6]潘海湘.現代體育課程的文化學基礎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3).

[7]唐靜萍.關于體育課程的文化特征和價值[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51-152.

[8]鄭潔.21世紀課堂教學文化的轉型:從模仿范式走向變革范式[J].教育探索,2003,(6).

[9]張麗,林振平.體育教材的屬性與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5).

[10]李金梅,路志峻.我國體育課程與文化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04.

[11]金文慧.高校體育課程文化探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9):493-497.

[12]吳健.關于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形式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4):94-96.

篇6

摘 要 最近幾年,高職教育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體育教育也隨之出現一系列不足之處,包括教育理念陳舊、課程結構單一、教材失去科學性等,尤其是課程改革滯后這一不爭的事實。本文從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出發,思考提出若干促進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具體做法,旨在為提升高職體育教育質量提供借鑒。

關鍵詞 高職 體育教育 課程改革 做法

高職在轉變體育教育理念方面有過一些探索,但對課程改革的研究相對較少。盡管高職在建設體育課程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而高職體育課程改革依舊是一個探究熱點,只有依賴理性的思考,才能適應新時期高職教育的需要,才能不斷建立健全高職體育課程體系。因此,高職體育課程改革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較高職的整個課程體系而言,體育課程改革的范圍偏小、深度也遠遠不夠,高職體育課程改革在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高職體育課程應跟高職人才的從業需求相匹配,致力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如今,大多數高職院校均由以前的成人學校以及經貿、機電、工程、農林、藝術等領域的大中專院校組建而成,并經過長期的發展才初步形成辦學思路清晰、專業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專業特色不僅是高職改革體育課程的生命力,更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一種動力,是院校發展體育教育事業的重大潛力[1]。

基于此,體育課程改革必須立足高職院校所開設專業的特點,構建一套與專業特色相適應的體育課程體系,從而滿足各種各樣的就業崗位對高職學生從業提出的體能素質要求。換言之,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改革要以能力本位及崗位技能為導向,促使體育教育教學具備更強的針對性。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認真分析其歷史沿革、專業設置等情況,弄清楚哪些是短線專業哪些是長線專業,并明確院校的學科建設發展趨勢。即便是同類專業的高職院校,也應盡可能避免體育課程的趨同,要與其他院校的課程有所差異,確保體育課程與自身院校的一般發展規律相符。

二、促進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具體做法

(一)樹立先進的體育課程改革指導理念

高職體育課程改革必須積極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指導理念,將育人作為院校的最高目標,促使體育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并基于學生將要從事的職業,有機結合高職體育育體育心、學生專業需求與未來職業生活、培養學生操作能力與學生終身受益等,從而真正確立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發展作為體育課程改革的中心,注重通過課程改革及教學來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態度、習慣及實踐能力,進而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體能、意志力、競爭力、保健能力等,充實有利于學生今后開展職業活動的體育知識及運動技能儲備,為學生的終身事業奠定堅實的體能基礎,讓學生受益終身。

(二)基于學生需求增強課程改革針對性

分析學生需求是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一個必要環節,需求不僅是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更是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能促使體育課程改革具有更強的特色與針對性。在這之中,研究學生現有狀況與應有狀況的差距是核心內容。一是分析當下高職學生需要的體育知識、技能及素質,也就是當代學生理想的體育知識、技能、素質等的標準;二是分析高職學生在生活、學習等環節缺少的體育知識、技能及素質;三是分析學生所需的或理想的體育知識、技能及素質與學生既有的體育知識、技能、素質之間存在的差距。分析學生學習體育的需求時可從四個層面進行:分析學生個體,確定學生更愿意學習哪種校本課程;分析學生所學專業,以便按照專業需求來開設體育校本課程;綜合分析整個院校不同的專業與年級,明確制定院校開設體育校本課程的方案;分析學生的發展,即分析學生未來的學習需求,著眼于未來發展提出獨具前瞻性的體育校本課程設計方案,賦予高職體育課程更強的針對性與時代性。

(三)構建獨具高職特色的體育課程模式

調整課程結構是促進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的、獨具職業特色的體育課程模式是當務之急。高職為順利實現體育課程目標,必須要立足實際,充分體現自身的職業教育特征,強調傳授知識、提高體能與素質、培養習慣和能力、掌握方法與技能等,從而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在設置體育課程時,高職院校應嚴格遵循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學校與社會相互結合的基本原則,如圖1所示。與此同時,為更好地滿足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不同的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實際需求,高職應為全體學生開設更多體育課程,并按照課程類型突破班級、系別的限制,實施組合上課模式。

在該體育課程結構模式中,必修課程是學生學習體育的基礎,其中,基礎課程主要是為高職院校復雜的教育對象而設置,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幫助學生發展身體基本的活動能力,培養基本身體素質。當然,體育基礎課程要禁止炒冷飯,要努力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保健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今后所從事職業的保健知識,初步掌握防治職業病的措施;理論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播體育文化,促使他們擁有一定水平的體育文化素養。選修類課程是讓高職學生按照各自的愛好、興趣及基礎水平,有選擇性地學習某一個體育項目,以便學生能在掌握技術水平的環節培養自身與體育項目之間的親和性,并掌握一定的體育健身與競賽方法,有利于學生發展終身體育事業。課外體育是高職體育課程的形式之一,目的在于延伸課堂教學,為體育育人作用的充分發揮提供場所[2]。

(四)加快高職院校的體育教材改革步伐

隨著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院校體育課程慢慢向體育選修課、俱樂部等形式過渡,這就對高職體育課程教學大綱及體育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特征,堅持針對性、實用性、終身性等原則,編寫新的體育課程教學大綱;按照專業技術要求及職業體能需要,選編一些有較強實用性的體育教材,且新教材的課程內容應側重于一些非競技類的體育項目,突出體育課程的娛樂性、健身性、全面性、可接受性;結合高職專業特征,有機結合專業現有課程,選擇對提高學生身體適應能力及心理素質有利的體育訓練課程,并在體育教材中納入自我保健與職業勞動、職業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課程內容,使教材改革步伐能與體育課程改革步伐保持一致。

(五)改革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評價方法

在高職體育課程改革與實施環節,課程評價發揮著關鍵的導向作用、監控作用,所以課程改革要保持與評價改革的同步[3]。在健康第一與終身體育等先進理念的指導下,高職體育課程要圍繞學生的能力培養開展體育課程評價工作,它既要區別于本科院校體育課程評價注重參與、鍛煉的做法,又要區別于專業課程評價強調技能的應用。由于高職的體育課程設置與學生專業方向息息相關,所以評價方法要有所差異,要注重學生對體育技能的掌握與應用,這是高職培養技能型、職業型人才的目標決定的。如對高職中醫專業的學生來說,其體育課程評價不僅要考核學生掌握武術的水平及示范講解能力,還要考核武術會對人體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以便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知識儲備。

三、結語

課程是教育改革及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社會的變革勢必會伴隨課程改革,它反映出社會需求。如今,標準化、規范化的高職體育課程模式已無法適應職業教育目標及社會發展需求,教育工作者只有堅持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促使高職體育課程逐漸變得職業化、多樣化、多元化,才能促使高職體育課程獲得更強的生命力,在高職體育教育中發揮最佳功效。

參考文獻:

[1] 張曦,楊江云.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4):39-42.

篇7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特點;提升教學水平

1.、高中體育教學的特點

1.1教學目標特殊

高中體育課程的根本目標,是提高高中生參與各項運動的能力,提升學生健康素質。在教學內容方面,高中體育課的授課重點為田徑運動,因為這種運動形式能夠較快提升學生體質、教給學生基礎性的田徑知識和技巧,同時增強高中生的身體耐力和敏捷性程度。除了田徑運動之外,體操等也是授課體系的重要成分,這些內容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反應能力、靈活程度等,對于完善體育教學有著關鍵性的意義。

依據高中體育課的特殊目標,綜合考慮增強高中生體質的要求,可以設置如下的課程體系:低年級的體育課以田徑內容為基礎,重點是強化高中生的健康素質培育;中高年級的體育課以體操等內容為基礎,重點是培育高中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認識,提升教學的針對性。

1.2結合專業課程

高中生面臨著沉重的考試與升學壓力,許多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參加體育鍛煉。在整個高中教學系統中,體育科目也常常受到忽視,教師和學生都重點關注專業課程的成績,努力提高這些科目的學習水平,而認為體育課是與升學任務無關的課程,并對其進行弱化處理。

要糾正這種偏差的觀念,就應當將體育教學與高中其他專業科目的教學相融合。高中生的學習時間緊張,不可能要求學生將很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體育知識,在這樣的形勢下,教師就應當創新體育課的授課方式,在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間歇時間內,適當指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這種結合性的授課方法,能夠培養起高中生對體育活動的熱愛,形成特色鮮明的體育授課模式,也有助于提高體育課在高中生心目中的地位。

1.3授課時間有限

高中教學的側重點,是文化課的課堂教學,這部分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準。長期以來,由于高中生的課業時間十分緊張,體育課無法得到教師和高中生的關注,許多教師授課的任務,只是為了應付學校的檢驗。同時,高中生需要經常參加一些專業課程的模擬測驗、應對學期的階段考試等,這就會導致體育課中斷,影響到教學的規劃性和程序性。體育教學的時間本來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一系列外部的干擾,導致體育課的基本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2、根據高中體育教學特點提升體育教學水平的方法

2.1豐富課外活動

高中階段的體育課穩定性不夠,因此,開展形式多彩的課余活動,可以適當彌補體育課授課時間的局限。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體育鍛煉愛好,組織學生參與跑步比賽、跳繩、表演健美操等集體性的體育鍛煉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學生帶來體育運動的樂趣。開展適當的課余體育運動,還可以增進師生的溝通,開闊學生的視野,調節枯燥的高中生活。

例如:學校可以在上下午的中間休息時間內,組織學生做廣播體操;體育教師可以在研究學生愛好的基礎上,創造一些韻律感強的健美操和其他類型體操等。在年級或學校范圍內組織體育競賽活動,也會收到鍛煉學生體育素質的良好效果。

2.2激發參與興趣

高中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通常十分淡薄,他們只能學習那些教師傳授的基本體育知識,然而,教師所傳授的內容,有些并不是學生愛好的內容。這種學習興趣的缺失,造成不少高中生厭倦體育課程,這不利于引導學生樹立增強體質的觀念,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參與愛好。

為了提高體育課程的實效,教師要將高中生作為體育課的主體,確保他們有自主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有效整合授課指導與學生的積極參與。例如:教師在傳授體操運動的基礎性知識之前,可以預備幾套體操教學的方案,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體操方案。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入一些小型比賽,也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這樣的做法,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健康素質,又能夠啟發高中生自主探究,保持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濃厚興趣。

2.3調整授課策略

良好的體育課授課方法,可以起到督促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改進課堂實際效果的雙重性作用。目前,很多高中體育教師仍然延續簡單灌輸知識的教學手段,導致體育課堂的氣氛壓抑,沒有展現出課程的獨特優勢;學生也感覺到體育課堂十分單調,因而失去了了解體育知識的興趣。要轉變這樣的狀態,就應當調整體育授課的策略,多利用先進的授課方式,如多媒體等,來豐富體育課程內容,為高中體育課注入活力。

2.4注意個體差異,避免漏洞

高中生的健康素質存在差異,這是由學生在先天身體條件、生活背景、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別所決定的。因此,不同的高中生,無法適用同樣的體育學習標準。這就決定了體育教師應當掌握學生的個體性差別,創造難度階梯不同的授課體系,對不同的學生適用不同的授課進度,讓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參與和嘗試,獲得良好的體育學習效果。

此外,教師還需要改變單一化的體育考察方式,推行與學生特征相吻合的考察指標。要善于觀察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時展現出的優勢,及時肯定學生的參與熱情與體育技能的提升,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體育課表現進行評價,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評價,并互相給出建議。這樣的體育課考察體系,更具有科學性,能夠讓學生準確認識體育鍛煉方面的優點和不足。

結論:

與其他階段的教學不同,高中體育教學的對象為高中生,體育課的宗旨目標,應當是幫助高中生緩解課業壓力、提高他們體育鍛煉的水平,并增強高中生的身體素質。在內容和授課方式上,高中體育課都應當區別于其他階段的體育課。教師要善于研究高中生的體育鍛煉特點,抓住教學特征,逐步探索有助于發揮體育課功能的授課方式,實現體育教學的實質性作用。

參考文獻:

[1]韓朝陽.增強五種能力,提升體育教學水平[J].新課程(中學版),2011(02).

篇8

論文關鍵詞:大學體育;課程;優化配置

1前言

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在課程組織形式上的特征,它反映課程內容以何種組織形式體現.大學體育課程能否體現體育育人的功能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體育課程結構是否有利于師生雙方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能否為學生的創新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創造性地鍛煉、培養自身.傳統的體育課程只是單一的學科課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人們教育觀有所轉變的情況下,大學體育課程雖有所調整,但是其整體結構尚未優化,還普遍存在著重視學科課程而忽視活動課程;重視技術課程而忽視理論課程;重視顯性課程而忽視隱性課程;重視必修課程而忽視選修課程等種種缺陷,極大地限制了學生體育能力與創新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2002年教育部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并要求2003年新學年開始在全國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新綱要提出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確定課程內容的基本出發點,要以人為本,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要因地制宜適時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等等.那么如何根據新綱要的精神,對高校體育課程進行優化,是高校公共體育教師亟待研究的一個課題.本文根據新綱要的精神和高等師范院校近幾年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經驗,對體育課程優化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同行商榷,并望借此促使高等師范院校體育教學盡快地適應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需要.

2當今公共體育課程存在的弊端

2.1現有體育場地設施不能適應體育教學改革的需求

由于受傳統競技運動項目的影響,高等師范院校現有的體育場地設施基本上是田徑、三大球和體操等的設置.而大眾喜愛的運動項目場地的設施很少或沒有,如羽毛球館、游泳館等.而且現有的體育設施同時服務于體育專業教學和公共體育教學,對非體育專業大學生來說體育設施相對匱乏.

2.2過分重視競技運動。輕視健康教育

長期以來,公共體育教學以體質教育和運動技術教學為主,這些技術要求高的項目,學生花費很長時間和精力都難以掌握和提高,致使出現了厭煩上體育課的現象.另外,這些競技性項目大多趣味性低、健身效果差,不能激發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和熱情,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健身效果,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在社會實踐中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也不能用于自我健身或社會交往.學生大學畢業后不能較好地掌握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這將影響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

2.3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創新能力被忽視

現行的體育課程內容只考慮到體系的完整性,對于開放性和現代性重視不夠.內容規定過死,缺少彈性和靈活性,學生只能被動地按照老師的要求上課,選擇幅度較小,不能充分體現其主體地位.體育教學內容以競技為主,娛樂性的內容很少,學生因此很少積極主動地思考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必然影響創新能力的培養.

2.4課程類型形式化,過于偏重必修課、實踐課

高等師范院校體育課程在近年來所實施的改革,采用的類型基本是“基礎課+選項課”,課程仍存在以體育單一學科為主體的傳統體育課程固定化的狀態,為保障基本教學任務的完成而過于突出必修課程,嚴重忽視選修課程的作用.由于對體育選修課程的認識與重視程度過低,體育選修課開設的時間、層次和要求也不太合理,僅對三、四年級學生開設選修課,同時疏于管理,選修課的內容和形式基本與體育選項課雷同,造成體育選修課流于形式,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理論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比重不足,在地位上從屬于實踐課程,內容淺顯,形式單一,綜合程度不高,在組織上與實踐課程存在明顯分離.

3優化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結構的理性思考

高等師范院校體育課程結構設計應當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滿足培養目標的需要,即課程結構應與培養目標所要求的知識、能力結構相吻合,將課程目標具體化,成為豐富完整的課程體系.

3.1樹立學科、學生和社會綜合價值取向的課程觀

任何課程結構設計總是受特定的課程價值觀支配,折射或體現特定的課程價值觀.單一學科取向的課程結構顯然不能適應學生個體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應代之以更為全面的綜合取向的課程結構,這也是目前世界各國學校課程結構改革的共同趨勢.高等師范院校構建學科、學生和社會綜合取向的大學體育課程結構,就是將“學科邏輯、學生的心理邏輯、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幾方面相結合”,形成以體育學科知識、學生需求、社會發展三方面統一的課程結構設計理念,以更好地解決社會需求、知識體系、全面發展三者的關系.

3.2明確課程目標,增強課程的選擇性

高等教育目標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已滲透到高校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具體到高校體育教學,其體育課程結構應突出以人為本,體現多元性特征.一方面,應當重視學生的主體取向,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另一方面,應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2002年由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將體育課程目標調整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5個領域目標.課程目標內容、結構和層次由原來單一性、統一性轉變為具有針對性、多元性和可操作性,既有針對大多數學生制定的基本目標,也有為少數學有所長和學有余力的學生確定的發展目標,各個領域都有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的具體培養目標.公共體育課程應針對現代大學生運動興趣多元化特征,為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提供多樣的選擇和發展方向,以課程目標為指導,增強課程的選擇性,才能把握課程結構調整的方向.

3.3發揮地理優勢,優化課程結構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開發體育校本課程,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體育校本課程的內容并不是預先規定好的、標準統一的,而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考慮已有的資源、條件而確定的,具有多樣性、針對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特點.高等師范院校應發揮本地區民族文化特征及地理位置特點,開發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這將大大的豐富校園體育課程體系,對體育課程優化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篇9

為了切實發揮體育課在提升職業高中學生各個方面進行發展整個過程中的作用,一定著力提升職業高中體育班級課程授教的時效性,從而在有限的課時內,取得十分好的教學效果。

一、可行班級課程授教的內涵

所謂可行班級課程授教,是以絕大多數學生的必要和身心發展特征為基礎,充實變更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充足參與班級課程授教,并合理地組織教學主要內容,優化教學整個過程,使得課堂節奏緊湊,并且運用教學媒體和教學策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班級課程授教,從而讓得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可以提升。

二、職業高中體育的可行班級課程授教策略

1、濃厚的體育學習興趣是可行班級課程授教的前提

要建立職業高中體育可行課堂,培養濃厚的學習體育學習興趣是前提。有興趣的帶領,職業高中的學習可以自覺參與體育課的各項教學活動中,學習的積極性會大為提升,并且對體育老師的各項安頓和訓練也能保質保量地完成,體育的教學方針也較為容易達到,體育課堂的時效性自但是然也得到了提升。

職業高中的老師可以在體育課中融入趣味游戲以刺激引發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比如,在講解籃球課的時候,體育老師要講解基本的控球方法,怎么樣讓球始終在本身手的掌控范圍之內是一項基本功。為此,可以安頓三個同學一組,一位同學控球,一個控球保護球,還有一位同學去搶球,類似于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在這個趣味游戲中,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得到刺激引發,在不停的練習中,體育課的教學方針達到了,教學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了。

2、融洽的老師和學生關系是可行班級課程授教的基礎

教學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失去此中任何一方,教學都不可以繼續進行下去。融洽的老師和學生關系能使學生更認真地聽老師講解課堂內容,老師也能更專注學生的特征和需求,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彰顯,學生也就敢于與教師溝通交流了,從而達到教學相長。所以,可以說十分好的老師和學生關系是可行地進行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職業高中的體育課也不例外,為了建立職業高中體育的可行課堂,必要創建融洽的老師和學生關系。融洽的老師和學生關系創建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隔閡消除了,職業高中的學生才會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體育課堂,才會更加愿意和主動學習體育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這樣班級課程授教的效率就會大大提升。

比如,在上游泳課的時候,老師首先要親自做游泳的示范,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講解,并且邀請幾個學生一起來進行示范演練,并進行指導。然后便是學生再自由練習。在自由練習整個過程中,在融洽老師和學生關系的氣氛下,學生主動與老師、同學研究游泳的本領,在課堂立即活躍起來,體育課堂再也不沒有什么意思了,體育課的時效性大為提升。

3、積極的評價是可行班級課程授教的關鍵

積極的評價是職業高中可行課堂的關鍵,是職業高中體育教學取得成功的催化劑。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響,職業高中的學生存在不一樣程度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為此,職業高中的體育老師要把握好職業高中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重視并強化評價激發和鼓勵發展的功能,實時合理地贊揚肯定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表現,讓他們在體育課中體驗到成功,在體育課中自信體會到增強,這樣可以更好地刺激引發學生學習體育的動力,增強其體育學習的熱情。職業高中體育老師在課堂積極的評價,能將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被動轉化為主動,全面變更學生的體育課堂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推進體育班級課程授教的時效性。

篇10

關鍵詞:體育游戲 課堂教學 初中生 健身 娛樂活動

玩是學生的天性,游戲是初中生進行體育活動的主要橋梁,所有游戲都是學生們的樂園,民間傳統游戲,如棋類、電子、撲克等都得到了孩子們的迷戀,玩起來可以廢寢忘食且樂此不疲。因為孩子們需要玩,玩即符合孩子的天性,也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長。近年來,我國教育界也特別強調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重要位置,強調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體育新課程改革強調初中的體育教學中應該把游戲納入課堂,用以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玩,提高教學效果。游戲教學法這種教學方式,就起到在教育中添加“歡樂”的作用。近年來,我國教育界也特別強調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重要位置,強調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體育新課程改革強調初中的體育教學中應該把游戲納入課堂,用以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玩。提高教學效果。游戲教學法這種教學方式,就起到在教育中添加“歡樂”的作用。

通過對近幾年來的總結、感悟發現,教師們上課時都喜歡運用游戲的形式來解決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等問題。一堂體育課的成敗取決于課中教師游戲的組織與運用是否成功。因此,我們通過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總結,對《新課程標準》解讀的理解進行分析討論等得出一些見解供同行們參考。

1.體育游戲的概念及特征

1.1 體育游戲的概念。所謂游戲教學法,就是以游戲的形式教學,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在歡樂愉快的活動中.在激烈的競賽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癮中,不知不覺就學到了教材中的內容,學到了學生們必須掌握的課外科學知識。

1.2 初中體育游戲的特征。其基本特征是大眾性、普及性和娛樂性。通常我們在體育課中運用的游戲都比較簡單,它不需要專門的訓練和較復雜的規則,參加游戲的人數沒有限制,場地、器材以及比賽時間,也沒有嚴格的規定,比較適合于青少年活動。

2.游戲教學法在初中體育中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游戲在體育教學中以它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生動活潑的組織形式,深受廣大學生歡迎。因為它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潑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動作技術,既鍛煉了身體,又提高了素質,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3.當前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游戲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縱觀當前的體育課堂教學,無論是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體育課堂,體育游戲都成為其課堂教學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或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

4.提高初中體育游戲課堂教學需明確的要素

4.1 明確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游戲的教學內涵體育課堂教學的初衷是通過體育課堂教學,讓學生學會某項知識技能。而體育游戲則是達成讓學生學會某項知識技能的手段或載體。

4.2 明確體育游戲的對象體育游戲的對象是初中生,教師在安排游戲時要充分考慮到初中生的年齡特征以及時下的時代特征。當代的初中生個性與早期的初中生由于所處的年代不同,精神與物質條件的區別,使得他們出現了較大的個性變化。

5.提高初中體育游戲課堂教學的措施

5.1 結合時代特征,借助潮流音像在明確初中體育游戲課堂教學要素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結合時代特征,不僅使游戲的內容體現出較強的針對性、靈活性和現實性,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游戲與現實緊密相連,有一種就在眼前的感受,學生會產生新奇和躍躍欲試的感覺,從而調動起學生的游戲興趣;借助潮流音像可以滿足學生對于喜愛角色的表演欲,又可以利用學生急于展示自己所喜歡角色的能力,以此激發學生游戲的積極性。

5.2 結合年齡特征,遵循客觀規律,加強安全教育編排的體育游戲必須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遵循客觀的由易到難,由量小到量大的學習規律,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順序。

6.游戲教學法的教學原則

6.1.目的性教學原則宣傳。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必須與教學密切相關。游戲教學法也應當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設計游戲時,教師應充分考慮教學的重難點和其它教學要求。

6.2.啟發性教學原則。開展游戲是為了學習和鞏同所學知識,活躍課堂氣氛,但也應在游戲中注意學生的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富有創造性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