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媒體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1-16 17:27: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媒體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多媒體課件教學特點和發展發展趨勢
多媒體課件是20世紀90年代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CAI相結合的產物,它能同時抓取、處理、編輯、存儲、展示不同類型信息媒體,將文字、聲音、圖像、圖形、動畫等多媒體進行教學內容的呈現和傳遞,是為輔助教學而專門設計的計算機程序。多媒體課件應用于教學的優點:速度快、容量大、交互能力強。它能夠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課堂效率;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良好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對教學資源能夠有效地進行組織和管理,實現資源共享,有利于擴大教學規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成果滲透到教育領域,為很多學科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多媒體與其它學科結合的新的教學方法的研究越來越多。
對教師來說不僅接觸到高科技領域,學習了新知識,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可減少示范次數,節省體力,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錯誤。同時,教師能從繁重的教案編寫中解放出來,一方面可以專心搞科研;另一方面,也有充沛的精力設計出有創意的更多更優秀可以因材施教的課件,使教學質量不斷地提高。
1.多媒體的概念
多媒體(Multimedia)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傳播媒體的廣泛應用而產生的一個復合術語。從早期教學技術中多媒體優化組合來理解多媒體,是指語言、文字等傳統教學媒體和各種電子類現代教學媒體的有機組合。這種結合使相應的單個教學媒體功能互為補充,但各種媒體信息并不能統一為一個整體進行處理和管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多媒體計算機的出現使得多媒體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今天的多媒體主要是指處理和應用多種媒體信息(如符號、文字、圖形、動畫、聲音、視頻、圖像等)的一套綜合技術。在理論上關于多媒體的定義很多,以下定義能較好地反映多媒體的內涵特征:多媒體是指在計算機的控制下,通過人機交互方式實現同時采集、處理、編輯、存儲和展示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信息媒體技術,包括: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
2.多媒體課件的概念
計算機能夠進行教學是因為在計算機系統中運行了具有教學功能的軟件,這種具有教學功能的計算機軟件統稱為課件(Courseware),它是在一定的學習理論指導下,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設計,反映某種教學策略,呈現某種教學內容,指導和控制教學活動的計算機程序。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并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制作而成的課程軟件。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也稱多媒體CAI課件,簡稱多媒體課件或MCAI課件。我們可以主要從兩方面來認識:從技術上講,多媒體課件主要采用多媒體技術交互處理文、圖、聲、像等信息媒體,以表現內容的一種計算機軟件;從內容上講,多媒體課件是針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地選取與設計教學信息媒體并進行有機的組合,從而形成優化的教學結構的一種教學系統。
3.多媒體課件的特點
(1)集成性。多媒體計算機系統把多種形式的信息媒體整合在一起,可以進行集中的加工、處理,再綜合表示出來。這種對媒體信息的集成性能改善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儲和表達的方法,使人們通過各種感官的有機組合獲取信息,從而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2)交互性。多媒體計算機系統利用圖形菜單、圖標、窗口等美觀的圖形界面作為人機交互界面,利用鍵盤、鼠標、觸摸屏及數據手套等多種方式作為人機之間進行信息交互的接口,使信息的傳播和信息的接收之間進行方便的通信和交流,用戶可以隨意地控制,任意地操作各種媒體。
(3)智能性。多媒體課件不僅僅只是一個呈現者,還應該是能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對其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來促進學習。
(4)虛擬化演示和模擬是多媒體中應用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虛擬化是未來多媒體發展的一個趨勢。
4.多媒體課件的發展趨勢
根據多媒體課件的現狀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目前多媒體課件大致有以下幾個發展方向。
(1)工具化。進行一個多媒體課件的開發,至少需要由教學專家、學科專家、計算機專家等分工協作,共同完成。而在實際工作中,很難組織這樣一個彼此協調的團體,且又很難找到一個這樣精通各方面的專家。通常是精通教學的不一定懂計算機軟件開發,懂計算機軟件開發的不一定有教學和具體學科方面的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質量課件的開發,從而影響了多媒體課件的推廣應用。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加強對教學軟件和課件開發工具的研究,因為一個通用型多媒體課件工具軟件,不僅可以綜合處理包括文本、圖形、動畫、圖像和音響等各種信息,而且對使用者的計算機方面的知識要求不高,使用者只需根據系統的提示輸入有關課件結構、教學單元內容、教學管理和教學單元之間的連接等方面的數據,即可生成課件,因而提高了課作制作效率,加快了課件開發進程。依靠課件開發工具的支持,課件的制作就可實現工程化和產業化。國外已有一些著名的開發工具,如Director,Authorware等。
(2)理論化。目前人們愈來愈重視認知學習理論對多媒體課件的指導作用。近年來,隨著認知學習理論的普及,人們認識到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識的主動建造者,教師不可能向學生直接灌輸知識,必須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理想的交互作用方式以利于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在多媒體課件教學中,“個別化”模式己被打破,因為根據認知學習理論的研究發現,個別化模式確實有利于發揮認知主體的主動性,但就其學習效果來說,往往只對涉及較低級認知能力的學習,目標比較有效,而對涉及較高級認知能力的學習目標則不如“協作型”教學模式。在多媒體課件中學生模型是用于記錄學生情況的一種數據結構,是為了使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進行教學時能了解所教對象,做到比較有針對性而建立的。傳統的學生模型大多數是“知識型”,即只能記錄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隨著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目前的學生模型己逐漸轉向“認知型”,即著重記錄學生關于當前所學概念的認知結構與認知能力特點,實現認知模型的學生模型建造。目前這些問題仍處于研究、探索階段,其關鍵是要解決認知結構的形式化表示與認知能力的表征及定量測量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多媒體課件教學在理論上的一個發展方向。
(3)網絡化。多媒體課件與計算機網絡結合,使每個終端可在遠地通過網絡從主機的大容量存儲器中隨時提取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并可與計算機交互作用,討論學習的心得體會。所完成的作業、練習及所提的問題可輸入計算機,由網絡傳送給教師,所有的學習者可在不同的時間內,通過同一學習內容而互相聯系,展開討論,形成交互式學習。因此,它是一種共享各種教學資源、開放的、遠距離大面積的交互式教學方式,是一種較理想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隨著網絡化的模式的出現,多媒體課件教學方式在個別化方式的同時,還呈現出另一個重要特性,即協作化學習。協作化學習是指多個學習者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交互活動,這些交互活動是深化問題理解和獲得高級認知能力的外部條件。多媒體課件教學中的協作學習,就是能對學習者群體的合作學習進行支持的一種多媒體教學模式,即為學習過程的參與者提供協商討論、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環境。
(4)多媒體化。多媒體課件具有生動形象、主動靈活、人機交互、及時反饋和個別化等特點,這些方面是其它媒體無法比擬的。多媒體技術,不僅具有計算機的存儲記憶、高速運算、邏輯判斷、自動運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和視頻圖像多種媒體信息集于一體,使人通過多個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同時由于多媒體采用了圖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觸摸屏等技術,使人機交互能力大大提高,可實現教學中信息的雙向交流。另外,大容量的磁盤、光盤等存儲設備的出現,為計算機存儲大量的聲音和圖像信息提供了物質條件,新的壓縮技術為圖像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因此,多媒體技術應用與CAI形成的多媒體課件系統是一種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綜合管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多種信息,把多媒體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顯示在屏幕上,同時完成一系列人機交互操作的教學系統,而不是多種信息媒體的簡單復合。它既能向學生快速提供豐富多彩的集圖、文、聲、動于一體,作用于學生各個感官的教學信息,又為學生提供生動、友好、多樣化的人機交互界面和方便靈活、多樣的人機交互方式。它是一種較理想的教學系統,也是當前世界教育技術發展的新趨向。
(5)智能化。智能CAI系統(ICAI)是指將人工智能理論和技術應用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新型的學習環境,它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歷史和學習風格,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習者的不同需要,診斷學習者的錯誤,判斷錯誤產生的原因并產生相應的校正策略,能更好地體現因材施教和個別化的教學原則。它是當前多媒體課件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李康,梁斌.多媒體課件設計原理與制作基礎[M].濟南大學出版社,2001.
[2]李振亭.多媒體課件設計理論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6.
篇2
一、改善教學方式,保障教學目的的實施
1.通過基礎教學發現興趣,通過專業課教學培養特長,以課外活動輔導實現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和諧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改革中,不以應試教育為最終目的,可以利用外出寫生、開展講座、教師工作室制組織學生學習,并作為高中學生的選修課計入學分,而課程的開設則可以在多方面彌補現有課堂教學的不足,通過一些課題的開發和研究,通過網絡訪問,使美術教育與人文學科與時代內容相融合。
2.實施“合格加特長”的培養策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實行分類教學。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讓繪畫技能掌握得比較好的學生集中學習,使平時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堅定“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的信念,允許學生在某些方面落后,更鼓勵學生某一方面冒尖帶動和諧發展。
二、實施目標教育,轉變教育觀念
總結近年來全國藝術院校美術專業招生入學試題的基本特點和總體要求,我們為美術高長班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制定了嚴格的教學計劃。
1.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與發展規律,對學生采取分類教學,實現全面發展,走出“一刀切”的認識誤區,重點抓文化課基礎較好、繪畫比較有天賦的學生,以此為我校美術高考的突破口,帶動特長班學生的全面提高。另外,還要客觀地認識學生群體的現實水平及個體差異性,分類分層次教學,根據學生的潛能傾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以達到學生接受、教師期待的目標。
2.在課程內容設置上要讓學生完成一定的課業量,以摸清學生的美術表現水平。對后進生實行個別輔導,做到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明確,重視做好教學質量的反饋和課后的教學小結,加強基礎教學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和主動意識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
3.在對新課改精神的理解上,不斷強調學生深入生活,多畫,多記,多觀察,在頭腦中積累素材,平時對生活景物的觀察積累如同觀察社會同樣重要,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與發展現狀,特別注重導向性和選擇性。如:外出寫生采取講解、示范、逐一輔導、集中評價等方法,還要采取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將錄像、電腦動畫等多種媒體交替使用,盡量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美術活動,并且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旨在提高學生的興趣,從根源上防止流生。
另外,教育學生勤于實踐,除讓他們熟練掌握色彩、素描的結構、重組,以及寫生創作的技能外,還要配合創作、設計、文字表達、欣賞等作一些輔助綜合訓練練習,重點培養學生的素質,在基本功、創造力和應變能力上下功夫。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強化訓練,通過教學設計的實施讓學生不斷地總結得失,表達自己對繪畫藝術的感受,從而獲得收獲與感悟,陶冶情感,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三、藝術知識的教育
抓藝術教育,不等于不抓藝術知識的教育。藝術教育是方向,是目標,而藝術知識的教育則是措施和手段。要通過良好的措施和手段來實現藝術教育的目標,這個措施和手段就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我認為,較好的美術知識教學課堂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少講多練,講練結合,適當示范,隨堂評講,有的放矢,注意啟發。內容的安排要厚縱向,薄橫向,且有系統性,做到一課一突破,一課一收獲,按循序漸進的規律實施教學。
在學習繪畫技能技巧方面,初步階段不可能就懂得協調的構圖,畫出很準確的輪廓,表現出很生動形象的明暗色彩調子。只有先分解練習,單項突破,才能一步一步深入。這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綜合性練習的開始階段,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地整體觀察方法。這個階段的過渡是一個難關。在這一階段的開端,學生往往體現出單從物體的外輪廓線出發,從表面的明暗光影,固有顏色出發,一點一點地將對象連綴起來,“如實”照抄,但卻越抄越走形,其原因是對描繪對象的結構、色調等不理解,不懂或不注意各種關系的研究,自以為是地準確地描繪對象,其實是犯了東鱗西爪地孤立表現,或無主次之分、無強弱之別,平均對待一切局部與細節的毛病。
面對此問題我是這樣來解決的,先做實驗,將一個像排球這樣大的地球儀擺在講臺上,叫一部分學生走近地球儀來觀察,當你目不轉睛地盯住“中華人民共和國”位置時,周圍各個國家的位置便無法看清楚;當你將視線移動和盯住到“澳大利亞”位置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位置便看不清楚,當然,周圍其他的國家的位置也是看不清楚的。原因在于我們的眼球是按照“焦點成像”的原理構成的。在一個人的視域范圍內,各個物象乃至各個物象的各部分,并不都是一樣清晰的,當視覺中心的焦點對準物體的某一部分時,這一部分看起來就是最清楚、最實在的,其它部分相對便變得模糊。
篇3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教學手段逐漸衍生、發展為中小學語文課堂中一項重要的輔教學手段,它能夠輕易、便捷地匯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于一體,多角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情緒和注意力。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基石的多媒體工具的廣泛應用,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具有直觀、生動、高效的特點,它在新課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聲、形、色具備的特質,創設和模擬各種生活情景,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氛圍,使學生在一種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1.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特點
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多媒體教學,是特指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并借助于預先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軟件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綜合地處理文字、語言、圖像等多種媒體信息的系統技術。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即是把語言、圖像處理技術和視聽技術集結在一起,并通過對音頻、視頻信號的模數轉換和數據壓縮、解壓等過程,實現計算機對不同媒體信息的存儲、傳遞、加工、變換和檢索。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學習可表現出如下特點:
(1)集成性。多媒體技術將多種媒體對信息的呈現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信息呈現形式的多樣化;(2)交互性。多媒體技術具有便捷的人機交互特點,利用多媒體網絡可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機器之間適時快捷地交流;(3)信息組織的大容量和非線性。多媒體技術是一種大容量的知識庫,可容納非常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其信息組織形式也具有非線性、網絡化特點。
2.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國外在最初的時候曾將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方式命名為"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由這個名稱我們可以看出:在語文教育中運用的多媒體技術及平臺,只是一個輔的手段。但是它卻具有我們傳統語文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
2.1 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語文教學所要傳播的知識是系統性的,囊括了文字、語音、語法、文學和文化藝術的諸多元素,內容雜而泛,語文基礎知識的教授既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而多媒體教學工具本身具有信息量大,傳輸快,清晰度高的特點,用它來擴展知識,開闊視野,極具優勢。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語文課堂上往往需要講解固定不變、需要學生能夠記憶、背誦而掌握的知識點,如一些名家、名人的名篇名作,用多媒體進行演示就比教師一筆一劃的板書來得省時。多媒體由于其圖文聲并茂、形象直觀生動,使課堂教學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動態的傳播,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并保持廣泛的興奮點,"聲、圖、文,顏色、光彩、視聽"并舉,多渠道多方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學效率。
2.2 有助于創設嶄新的審美時空。《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課程目標部分總目標第一點就提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新課標指出,語文要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何在審美中進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狀態,是一線語文教師需要破解的難題。中學語文課本里有很多詩歌,而詩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單純的文字難以展現的,如果借助音樂、圖像、影視這樣的手段則能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其中的美,有利于構建和諧的、互動的"情景教學"。
多媒體教學則聲、像、文并用,打破了課堂四十分鐘的時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數千年,溝通現實,引發想象,化靜為動,虛實結合,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這種融聲、光、色于一體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學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維指向,拉近學生和文章的距離,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與情感體驗,從而獲得對文章的視覺感知與聽覺感知,同時既陶冶學生的情操,又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3.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3.1 聲――利用錄音強化聽說教學。錄音是借助電、聲、音響來傳輸教學信息的方式。在語文教學的朗讀能力訓練中,利用錄音可以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較好地達到教學的目的。朗讀材料是專業工作者經過認真揣摩、反復練習后制作的優秀作品,它用響亮、清晰的語言轉換了書面的文字語言,恰到好處地再現了文章的語言、節奏、格調和作品蘊藏的情趣、意味,能給學生提供語音、節奏、語氣、語調等方面的示范。同時,錄音教材還具有可重復的特點,因而運用錄音教材進行聽說、朗讀訓練,效果頗佳。鄉村地區的學生基礎較差,一些篇幅較長的文言文以及一些在朗讀上對節奏、語氣、語調等方面要求較高的文章,他們很難掌握。這時候可以通過跟讀錄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內容,還能利用錄音教材訓練學生的朗讀,使學生學有標準,學有興趣,能夠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3.2 樂――利用音樂藝術,優化語文審美教學。音樂是能夠啟發人的想象力的特殊語言藝術。將聽覺語言藝術移植到以語言學習為主的語文課堂,能使學生更快地進入到新課學習的心理狀態,運用多種知覺體悟出課文語言的特有魅力。當然,音樂在審美教學中的作用絕不是孤立施加的。所以,音樂所具有的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滲透力,應該綜合認識和運用,關鍵是如何和文章內容有機結合,使之水融,渾然一體。因此,以音樂來創設課堂情境,在引導學生及早進入作品氛圍、產生情感共鳴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音樂還有利于活躍思維,增強記憶。
4.強化氛圍,進入情境
利用多媒體再現情境強化氛圍,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突破難點,完成語文教學的重點,使學生在感情上掀起一個。例如,課文《月亮上的足跡》中宇航員打開登月艙,踏上月球,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插上美國國旗,在月球上行走等場景都是課文的重點,也是理解的難點。如何讓學生來理解和想象宇航員的行動并理解登月的重大意義呢?教學這一課時,可播放視頻再現當時的情境,并輔以語言解釋。學生在親眼目睹之后,都目不轉睛地發出嘖嘖的贊嘆,真正理解了"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學生在聽得見、看得到的過程中突破了理解上的難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全方位地提高了自己的聽、讀、觀察、理解、想象等綜合素質。
篇4
關鍵詞:應用寫作 教學模式 多媒體素材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寫作課程以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經過幾年教學改革、教學研究,在教學模式上和課程多媒體素材實踐和積累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1 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創新
課程按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根據職業崗位所需基本而常用的文種來設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任務。教學過程安排了“學生參加就業招聘會文種寫作”、“聯合企業舉辦產品推介會文種寫作”、“組織學生參與企業或事業單位一次專題會議文種寫作”、“創建學生創業公司文種寫作”等項目任務,明確真實的工作任務,在分析活動開展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的基礎上整合序化教學內容,一方面從易到難落實活動所需應用文種的學習,另一方面,從簡單到復雜鍛煉學生組織和開展活動的能力。把教、學、做結合起來,在模擬、仿真、全真的職業環境中訓練寫作,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
1.1 教學模式的設計。與企業合作,在調研的基礎上,實現教學與國家職業資格考證文書寫作內容相結合。從“職業能力”出發,以項目任務驅動為主要手段,對教學模式進行了整體設計,基本模式如下圖:
■
1.2 教學模式的創新
1.2.1 創設了“工學結合”的寫作環境。深入企業現場教學,將寫作與工作崗位工作環境緊密結合。每一個工作任務的設計均將他們放到與工作有關的情境中展開, “仿真+全真”的寫作材料與寫作情景,實現了課堂與實訓地點一體化、作業內容與實際應用一體化、寫作實踐與項目活動一體化。
1.2.2 課程開發講求立體構架。借助多媒體、網絡、情景模擬實訓室、創業公司和社會生活現場,建立一個以課程文本(教材)、電子文本(PPT)、網絡課程和資源庫為基本構架的立體化課程,并努力構建一個聽覺與視覺聯動,圖文與音像交互,生活與學習共融,老師與學生共創的交往性、生態性學習環境。
1.2.3 課程內容凸顯人文底蘊。許多人認為應用寫作課單調、枯燥,遠不如文學作品那樣讓人神采飛揚和酣暢淋漓。我們注重充分發掘課程的文學元素、審美意蘊和人文內涵,把具有湖州地方文化和產品特色的湖筆、湖州絲綢作為文中寫作項目中的依托內容,寓人文素養的培養于教學中。
2 課程多媒體素材特點
2.1 研發了符合高職學生認知特點的項目化課件體系。課程項目化教學起步較早。課程以四個工作項目作為課程教學內容,從模擬、仿真到完成全真工作任務的學習過程的整合,應用寫作的系統理論融合在其過程之中。理論在實踐中鞏固,實踐為應用服務,學生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基于這樣的教學模式,課程的項目化教學課件內容注重科學性、設計注重交互性。
網絡課件以四個項目為主線,提示信息詳細、準確和恰當,充分體現高職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思考。
課件界面直觀,通過大量的寫作案例及分析和圖片,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從而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和寫作的能力。特別是課件中“工具箱”的設計,是本課程課件的一大亮點。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建立“工具箱”,其中有寫作案例、系統的寫作知識體系、解決問題的知識點、手段、提示等,學生在自建“工具箱”時,并通過“工具箱”,可以自主學習,在項目任務訓練中,實現真正的能力訓練。豐富學生學習資源,為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中自覺學習、不斷的實踐與學習提供一種新的、可行的方式。
2.2 研發了源于企事業單位一線的范文資源庫。如何開發和利用自己課程的專有資源庫,是很多課程改革所面臨的難題,而應用寫作課程組老師在這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
從06年起,應用寫作課程組老師設計好專業調查表,發動學生、教師利用暑假、休息日,到企業到社區,到高職學生就業率比較高的單位,進行全面調查。從而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課程組對調查的1112家企業、鄉鎮、社區、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秘書職業崗位所應用過的許多文種案例進行進行了統計,整理,建立了來源于企業的范文資源庫,突破了范文從教材到教材的僵化狀態,給與了學生鮮活而又有崗位針對性的范文學習。
范文資源庫按難易程度、文種進行分類,每個案例并做好詳細分析和引導,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程度的學生使用,并做到定期上傳和更新。
2.3 研發符合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教學論壇和寫作博客。教學論壇和寫作博客壇突出個性化和人性化的表現手法,操作簡便,使用靈活,實現學生和老師的實時和非實時交流。
學生通過這兩個平臺隨時管理、整合獲得的素材及心得,或向老師發問。它可以作為個人知識文檔管理系統,實現了資源的共享,極大地縮短了教學中的知識點獲取的時間和繁瑣程度,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是傳統學習方式所不可比擬的。
參考文獻:
[1]金振邦.網絡時作學科的現代化[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
[2]張清娥.巧用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優化應用寫作教學[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5).
篇5
關鍵詞 教學媒體;教育教學;個性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8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489X(2012)15-0018-03
教學媒體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發展階段其對教育教學的影響也大為迥異。
1 教學媒體的概念
媒體是英文media的譯名,意指信息的載體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學媒體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傳遞教育信息的載體和中介。教學媒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專指幻燈、投影、電影、電視、錄像、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和黑板、教科書、圖片等傳統教學工具;廣義的教學媒體還包括講授、參觀、實驗和討論在內。教學媒體還包括硬件和軟件兩種形態:硬件指各種教學機器,包括幻燈機、投影機、電視機、電影機、攝像機、計算機、視盤機、放像機、錄音機、語言實驗室等;軟件指各種教學片、帶、盤等,包括幻燈片、投影片、錄音帶、計算機磁盤、視盤等。
2 教學媒體的發展演變
根據教學發展的歷史線索,可以把教學媒體的發展劃分為傳統教學媒體階段和現代教學媒體階段。
2.1 傳統教學媒體階段
這一階段又分為原始教學媒體階段和古代教學媒體階段。1)在原始教學媒體階段,教學媒體包括人體各部分的器官、生產生活用具和各種事物以及口頭語言,新的教學媒體——文字也處于萌芽狀態,但仍談不上真正的應用。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教學媒體,形象直觀是它們的最大特點,其局限性是這些媒體依賴于具體的生產和生活過程,離不開人類的親身傳授,不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傳遞教學信息,因而效率很低。2)古代教學媒體階段從人類進入古代階級社會一直到19世紀末。在這一時期,文字書本的出現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是教學媒體的一大進步。文字書本突破了信息傳遞的時空限制,克服了口頭語言不能脫離傳授者的局限,并且書本由于具有信息量大、便于攜帶和保存的特點而成為教學中的主要媒體。但由于文字較抽象,與客觀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常年不變的單一教學方式,容易造成教學枯燥、僵化、乏味并脫離生產、生活實際。
2.2 現代教學媒體階段
這一階段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在這一時期,電教媒體被逐步引入教學,教育媒體開始出現電子化和現代化的特征,有關的理論研究逐步加強。19世紀末,幻燈進入教育領域;進入20世紀后,電子科學技術發展突出,電子化媒體亦頻頻問世并應用于教學實踐,推動教育媒體由視覺媒體、聽覺媒體向視聽結合媒體發展。先是幻燈、投影、留聲機、廣播,接著就是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從而掀起視聽教育的熱潮。作為這一時期的核心媒體的電影,由于具有視聽結合、直觀、形象、生動、感染性強等特點,在20世紀40年代得到廣泛的應用,但由于設備昂貴、影片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長等局限,使得它在電視、錄像這些更為經濟、方便的媒體出現之后便退出教學領域。同時,由于視聽媒體被大量引入教學領域,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媒體的使用方法及效果等問題也進行了研究,從而總結了一系列的視聽教學法,并提出相應的理論依據,如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
第二個時期為20世紀50年代至今。在這一時期,電子技術、通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飛速發展,現代教學設備不斷完善,教學媒體由視聽結合媒體發展到多媒體綜合運用,由單項傳遞發展到交互作用,并結合計算機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發展。20世紀40年代末,電視機和計算機問世,但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直到五六十年代,電視機和程序教學機才進入教學領域。90年代以后,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化教育正改變教學的方方面面,出現了電子空間學校、多媒體網絡教室、計算機遠程教學等教學形式。在理論方面,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被引入教學領域,并吸收了心理學、傳播學、美學、教育學等領域的新成果,通過對比試驗和理論論證,從多角度分析、探索了教學媒體的優化組合、表現形式、適用條件和適用效果。
作為這一時期核心媒體的電視機和計算機各有自己的優缺點。信息量大、傳輸效率高是它們的共同特征,計算機由于具有更好的人機交互性、個別化的特征而使其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
總之,在現代教學媒體階段,教學媒體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教學媒體的種類日益豐富,功能也日趨完善。同時,教學媒體的大發展,也提高了它在教學中的地位,引發了人們進一步具體、深入地探討教學媒體的有關理論,促進了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
3 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學媒體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3.1 傳統教學媒體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傳統教學媒體使用歷史悠久,是無數教育工作者通過開發、實驗、積累研究出來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具,具有簡便易行,經濟實惠的特點,在教學中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具有重大的使用價值。加涅說過:“形象性并不一定是教學的優點,抽象的東西往往才是教學的核心。”傳統教學媒體恰恰體現了這一特點:它以語言的形式傳達教學信息,有利于提高學生抽象的思維能力;學生通過無聲的語言和口頭語言接受信息,既用耳又動眼,媒體與教學目標更易靈活匹配;由于教師的教學經驗,對教材、板書等的操作得心應手,這也體現了傳統教學媒體簡便易行的優點。傳統教學媒體還具有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如優美的板書,不但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還給學生以美的視覺感受;教師的眼神、表情、手勢等無聲語言不僅對學生發出導控信息,激發學生動機,打通學生思路,更能默默交流師生情感,創造良好的“現場效應”。許多優秀的教師常常憑借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將信手拈來的工具制作為最佳的教學媒體,學校中琳瑯滿目的自制教具,其經濟實惠不言而喻。
雖然傳統教學媒體在教育教學中有其優勢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傳統教學媒體在形象性和信息顯示方面就存在明顯的劣勢。受技術程度的限制,傳統教學媒體無法為課堂營造出形象生動的情境教學的環境;再有傳統教學媒體受時空的限制,能在課堂教學中傳播的信息相對較少。語言描述、掛圖、板書、圖表等一類傳統教學媒體,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顯示事物的空間、時間、運動等特性,但其表現力往往不足,而影響學生的感受性。特別作為小學生,感性認識、形象思維仍是其主要認知思維方式,形象性的缺乏和表現力的不足,甚至能直接導致認知和思維的缺陷。就拿小學數學行程問題中的相遇應用題的教學來說,相遇應用題教學的難點在于理解相遇運動中物體的特點,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語言描述、掛圖和動作演示等一系列傳統教學媒體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點,但這些傳統教學媒體所傳達的信息是靜止的,無法準確地讓學生感受到相遇運動的特點,學生只能從這些媒體中了解到所演示的相遇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但對類似應用題卻缺乏一個完整的感性認識,大部分學生只能在此后大量的練習中慢慢掌握相遇應用題的特點。
3.2 現代教學媒體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1)輔助師生的教與學。就常規教學來說,使用教學媒體就是為了幫助教師的“教”。當然,正確選擇與設計的教學媒體,不但能輔助教師的教,而且能很好地強化和促進學生的學。例如,幻燈、投影、錄像是通過聲、光、電等多種媒介波產生效應的電化教學手段,它們被用于課堂教學中,可以在短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信息,還可以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加以特寫表現出來,小到物質的細微結構,大到生態系統、自然界乃至整個宇宙。再如,多媒體課件提供了包括圖文、聲像在內的大量信息,課堂上教師只需點擊鼠標切換屏幕,而無需拿起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節省了教師在課堂上板書的時間,拓展了課堂信息的傳遞渠道,提高了單位時間內教學信息的傳遞容量,大幅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信息的傳遞效率。另外,多媒體課件具有生動、直觀、形象,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能運用大量視聽信息來擴大學生的視野,調動學生的思維興趣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教師可利用這些媒體進行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簡單易懂,使那些原先需要許多課時仍講不清的知識變得一目了然,更容易接受,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2)有利于發現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學媒體有助于在教學中使用“發現式”和“探究式”的學習和教學方法。例如,讓學生觀看一段資料影片、一個演示實驗或一定的網上資源,然后讓他們去“探究”和“發現”其中的關系、原理等。計算機具有綜合處理多種媒體的功能,從聲音、色彩、形象、情節、過程等方面,設計適當的情境,可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探索實踐,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并且學生隨時提出問題,相互討論,對教師的講話、觀點提出異議。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具體的學習方式(動手操作計算機、閱讀課本、看電子教材、觀看CAI課件、訪問相關網站等),學會處理個體與集體在時間、進度上的矛盾。計算機網絡環境為合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合作學習需要借助一定的學習資源。基于資源的學習方式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型學習方法,尤其是利用網絡的信息資源有效地獲取信息。合作學習以小組討論、協商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通過學習群體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學習個體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有利于個性化教學和教學互動。個性化教學被認為是一項重要而有效的教育策略,教學媒體的發展促進了個性化教學的發展。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教學媒體能為所有學生提供適合于他們個人興趣、能力和經驗的學習材料,可以為學生的個別化學習提供便利條件,讓他們進行自主的選擇,學生可以自己決定學習的進度、時間和地點。當學生直接通過教學媒體進行學習時,教師就有更多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加強個別指導。計算機網絡教室等現代教學媒體,輸入與輸出手段的多樣化使其具有很強的交互能力,能實現師生、生生間的教學互動。教師不僅可以利用媒體來向學生傳遞信息,也可以利用媒體來分析、解答和糾正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可以與多個學生就同一問題進行相對封閉式的討論,或進行一對一的交互式的教學,從而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
總之,教學媒體的不同發展階段其對教育教學的影響各不相同,教學媒體在教學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符合時代需要的教學媒體必將不斷涌現,教學媒體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也必將隨之產生,教學媒體對教育教學的影響力也會愈來愈明顯。
參考文獻
[1]劉世清,劉珍芳,王冬.論現代教學媒體的本質、發展規律與應用規律[J].電化教育研究,2005(8):14-17.
[2]蔡建東.教學媒體研究的實證傳統與歷史反思[J].現代教育技術,2007(6):11-13.
篇6
關鍵詞:教學媒體學習價值作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正作為一種獨特的教學手段進入課堂教學領域,并逐步被廣大師生所認可,在各級各類學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現代教學價值觀認為,啟發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掌握科學的方法是現代教學的基本價值。而知識、能力、方法、品格是構成現代人才素質基本要素,所以教學的價值應體現在知識價值、能力價值、方法價值和品格價值四個方面。本文結合作者的教學實踐,談談生物學教學媒體在實現教學價值上的作用。
1.教學媒體在實現知識價值上的作用
不可否認,傳統生物學教學過于偏重于知識教學,而對學生的能力重視不夠,需要進行改革,但這絕不意味著要放松對知識教育的力度。獲得知識是學生發展能力、掌握科學方法以及形成良好品格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知識就無從發展能力。所以讓學生更好獲取和掌握知識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
教學媒體實際上是把教學知識信息轉化為對學習者的感官作有效刺激的符號成分。它包括了語言符號(如語音、文字)、非語音符號(如圖片、動畫、視頻、圖表等)以及混合符號(既有聲音又有靜止圖片或活動圖像)。教學媒體內容是各種信息符號的有機組合,是知識的生動化、直觀化、形象化,是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呈現。在生物學教學中,由于生物學知識的本身特點,不能只從抽象的概念和定義出發,更不能抽象地講授生物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必須通過各種直觀手段使學生獲得感性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的思維,再上升到理性階段,形成各種概念和原理。教學媒體正好在直觀教學方面體現出其優越性。
教學媒體制作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新組合編排,在制作課件時我注意到以下幾方面:
1.1 知識的載體多樣性
在一個教學媒體中要根據不同教學目標,盡可能地選取適當的圖片、動畫、視頻、聲音、文字、圖表等載體,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感官刺激。其中的圖片、視頻、動畫要形象鮮明,突出重點,易化難點;文字信息要簡明扼要,可以代替教師的板書。
1.2 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
把一節課的所有內容(包括復習、引入、新課、小結、練習)放在一個教學媒體中,可以通過菜單、熱區、按鍵等的交互性能來反映教學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及相互關系,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們提倡把一個個的教學媒體聯合起來能形成一部完整的獨立的系統的電子教科書。
1.3 知識的先進性
一方面,教育有相對穩定的、普遍適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反應本學科的新發現。教師在制作教學媒體時也要盡可能地在自己的媒體中體現出時代的氣息。例如我在《血液》一課件中,就放入一些利用現代電子掃描顯微鏡拍攝的各種血細胞的微觀照片,學生對奇妙、精美的微觀世界感到非常好奇,從而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生物的樂趣。
2.教學媒體在實現能力價值上的作用
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在生物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教學媒體中要在一定程度上創設自主學習、主動構建知識的學習情境,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主動的知識探索者、能力的進取者。
2.1 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能力在生物學中是指善于觀察生物體和生命現象的細微變化及本質特點的能力。生物教學媒體中的大量圖片、動畫、視頻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主要方面。教師在呈現圖片、動畫、視頻前,要注意引導觀察的重點、觀察的次序,可以在圖片旁邊顯示一些引導性提問。
2.2 動手能力的培養
教學媒體是由老師來操作的,是不是就不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了呢?當然不是。可以在媒體中設置一些學生親自動手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參與
3.教學媒體在實現方法價值上的作用
科學的方法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證。教學既有教的過程也有學的過程,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一方面要講究教師教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講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的方法。在教學媒體的制作過程中就要把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也融合到其中去。
3.1 體現教學方法
教學媒體是根據教師本人的教學設計來編寫的,媒體可以實現靈活的交互功能,媒體中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的呈現次序依教學需要而定,完全可以體現教學方法。
3.2 體現學習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媒體設計本身要結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特點、接受能力,提供恰當的學習指導。例如:《血管》的課件,作為教學方法來說是自學輔導法,作為學習方法來說,又可以是比較法、表格總結法。通過對比的方法,有利于學生抓住動靜脈的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印象深刻;通過表格來總結,一目了然,方便記憶。
4.教學媒體在實現品格價值上的作用
篇7
[關鍵詞]:現代教學媒體;傳統教學手段;結合
一、媒體、教學媒體的概念范疇
媒體,是英文media的譯名。意思是載有信息的物體,或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學媒體是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它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教學媒體,包括教科書、標本、模型、黑板、圖表等;另一類是現代教學媒體,包括幻燈、投影、錄音、電視、計算機等①。兩類教學媒體為實現同一教學目標服務,它們相輔相成,構成教學媒體體系。
當前,教學媒體發展的主要趨勢,是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相融合,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媒體體系。教學日益多媒化、綜合化,即日益注意綜合運用多種媒體進行教學,以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二、現代教學媒體已成為教學手段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隨著教學信息量的增加,教學形象化和個性化需求的擴大,傳統的教學方式表現出不適應。而現代教學媒體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某些缺陷,有其鮮明的特點:首先,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涉及到的事物、現象、過程,全部呈現于課堂。其次,它能提供代替的經驗,使抽象概念半具體化,具體事物半抽象化,從而使教學、學習變得容易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勢在必行。我所在的駐馬店市實驗中學,每個教室都安裝了班班通,既可作為傳統的黑板使用,也可以播放PPT課件、隨堂利用網絡教學,還可以錄制課堂。在英語教學中,尤其是情景對話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把文字、圖像及聲音融合在一起,使語言學習意境生動,突破了傳統語言學習的局限性。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已成為教學手段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三、現代教學媒體的利弊分析
現代媒體教學具有很多優點。首先,它能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述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如在教英語人教版九年級Unit15時,要想讓生活在北方的學生形象的描述這些動物很難,我使用Flash課件將這些動物展現出來,如manatee(海牛),學生認識了這種動物,了解了它的習性、棲息地,更加深記憶了endangered, enormous, aggressive, mangrove等單詞。第二,它能大大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英語聽力課上,針對學生聽不懂的情況,教師可以把聽力內容事先編輯在課件上,適時展現給學生。還可以穿插播放一些英文歌曲或英文電影片段。這樣可以使聽力課變得生動、有趣,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三、能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將授課內容上網,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提供輔導。第四,教師上課時可免除抄寫,更多地注意課堂的組織和講授。正是由于教學媒體的許多優點,使得這種教學手段受到普遍重視。
但在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中,也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容易使之變成大量的現場演示,學生的注意力被多媒體各種展現技巧所吸引,從而降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做不到知識的沉淀。第二,在多媒體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多數時間集中于屏幕,而不是教師,使得教師較少能利用生動的形體語言來渲染課堂氣氛,影響和學生的雙向交流,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第三,利用多媒體教學,課堂教學信息量確實增加了,但如果處理不好,"滿堂灌"更為嚴重,學生看得眼花繚亂,如同過眼云煙。不但學生接受知識較困難,而且一些重點、難點內容也無法記錄下來。
四、現代教學媒體應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
通過對教學媒體的利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現代教學媒體的巨大優越性,使其迅速普及,大有代替傳統教學媒體的趨勢。也正是由于現代教學媒體的某些缺陷,使其無法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手段。其實,現代教學媒體的巨大優越性,是與傳統教學手段相對而言的。有些傳統教學手段在教師恰當巧妙的運用下,比現代教學手段還要好。如有些教師講課語言的生動性、概括性、強烈的感染力,以及板書的高度藝術性等,是任何現代教學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再者,在利用多媒體上課時,為避免授課形式單調,也可以交替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發揮潛能。
總之,現代教學媒體應和傳統教學媒體相結合,兩種教學手段應該揚長避短,互相補充,緊密結合。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正確把握現代教學媒體,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改進現代媒體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最優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8
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手段進入課堂,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才能達到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呢?筆者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合理的使用傳統教學媒體,另一方面應該積極地引進現代教學媒體,使二者相輔相成,及時傳遞教學信息和反饋教學信息。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淺析現代教學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1 視聽結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中學語文教材主要是由音、形、義、象結合而成的書面語言文字作品,這些作品文質兼美,內容豐富,意蘊深刻。然而,作品所反映和所包含的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情景(如人物、故事、畫面等)以及思想感情意蘊(如人的思想、情趣、意志等),都可以通過現代教學手段,借助聲、光等第一信號系統還原為生活,再現語言文字作品所表現的事物和描繪的情境。這樣,無聲的文字就變成了有聲的音像和生動的視像,向學生提供了聞所未聞,見所難見的情境,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音樂巨人貝多芬》時,給學生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使學生在雄渾奔放的旋律中感受到貝多芬與不幸命運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教學曹操的《觀滄海》,通過現代教學媒體既向學生展示蒼茫無際、波濤澎湃的壯闊畫面,又給學生播放海浪拍打巖石和洪波涌起時驚濤裂岸的聲音,使學生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欣賞與體會詩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博襟。
2 圖文并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能使教學內容有聲有色、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這與傳統教學教師的板書、口授要生動形象得多,它能使教學內容與它所反映的事物相互聯系和映照,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意識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學《白毛女》、《泰坦尼克號》、《土地的誓言》等課文時,向學生播放有關影片,顯然有助于學生對這些課文進行直觀的、生動的、立體的感知,又可以更加準確的、深刻的、細致的理解課文內容;教學《看云識大氣》、《中國石拱橋》、《萬紫千紅的花》等說明文時,可以通過教學片的展示,化抽象為上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二、跨越時空,縮短學時,提高教學效率
利用現代教學媒體進行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不受時空的限制,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信息原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原先看不到和聽不到的事物,可以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展示得以看到和聽到;教師難于講解的內容和難于講清的事物,也可以通過現代教學媒體演示出來,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顯然有利于縮短學時,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教學《皇帝的新裝》時,一般授課三個課時,而利用現代教學媒體的幻燈、錄音配合教學后,只需一個課時就能講解和評議了,而且教學效果相同;教學《月亮上的足跡》時,可借助現代教學媒體播放有關探索月球的形象畫面,這樣就縮短了學生與遙遠月空的距離,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也就縮短了學時。心理學研究表明,多種感官配合學習比單純依靠視覺或聽覺的學習效果要好。而現代教學媒體能夠使各種信號同時傳遞,為學生提供多種感官配合學習的平臺,激發學習興趣,縮短學時,提高教學效率。
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篇9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媒體技術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在實踐中的整合,促進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形成新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首先,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加快了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的過程,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關注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其次,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必將形成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教學策略,構建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推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綜合教學。第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根據學生特點,發揮多媒體資源豐富的優勢,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第四,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語文信息資料的搜集、加工、處理等活動。這樣,學生在使用各種信息手段進行學習的同時,提高了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也完成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與他人協同作業的合作精神。現代化教學媒體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產生著重要影響。教學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教學媒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采用教學媒體可以改變教學環境,給兒童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例如,教學《驕傲的孔雀》一課,可以借助計算機多媒體系統,把教材上的幾幅圖,制成三維動畫的電腦課件,通過色彩斑潤的動感畫面展示給兒童一個美麗且總愛炫耀自己的孔雀,動畫片進入課堂,對增強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活躍課堂氣氛很有幫助。
二、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有機結合
教與學的理論是人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歸納、總結出來的教學規律、原則和方法。遵循教學規律、原則和方法才能恰當地進行教學媒體的選擇、調控和創新,才能為教育目標服務。當教學活動的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的內在規律時,便能有效地促進學習。教學活動的安排必須講究科學性,必須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因此,教學媒體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特別是教學軟件在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上都要經過精心設計,教學媒體在教學中起輔助教學的作用,選擇教學媒體,應以教與學的理論為依據,明確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運用教學媒體,以獲得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三、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現代教學媒體種類繁多,而視聽教學媒體使用的范圍之廣,作用和影響之大是不多見的。在學習中,多種感官并用,學習效率最高,這是一個規律。運用現代教學媒體進行教學,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運用教學媒體輔助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生動、形象、感染力強,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教學知識的過程中結合使用現代教學媒體,對學生進行感知、記憶、想象、現解、應用等綜合智力開發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還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實施因材施教。
四、突破教育教學傳播的時空界限
現代化教學手段以現代科學為物質基礎,以其特有的投影、幻燈、電影、電視、廣播、音像、電子計算機、語音實驗室等多種媒體,可以滿足那些因不能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學習的人,例如工作繁忙,或自身有某種生理障礙等種種原因。突破了教育教學信息傳播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為學與教提供便利,同時也可滿足個別學習的需要。運用教學媒體進行教學,不但有利于學生拓寬知識視野,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而且使學習者在接受知識信息的過程中不再拘泥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五、轉變教師觀念,提高綜合素質
采用現代教學媒體進行教學,更新了教師運用教學媒體輔助教學的觀念,提高了教師的操作技能,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教師重復性體力勞動也有所減輕。這樣,教師才有精力去研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才有精力進行教學改革和教育科學研究,探討信息時代,真正達到用系統科學的方法指導教學;才能與時俱進,達到自我素質的再提高。
篇10
整合課堂與傳統課堂的教學節奏因信息技術而有所不同。本期,我們邀請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褚金嶺老師闡述整合教學中的媒體節奏問題,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生活有節奏,工作有節奏,課堂教學也有節奏。教學是一門藝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更是一門技術與方法的藝術,其中教學媒體的使用為這門藝術更添精彩。
加拿大傳播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體是人體功能的延伸。教學媒體是指以傳遞教學信息為最終目的的媒體,用于教學信息從信息源到學習者之間的傳遞,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教學媒體有不同的分類維度與方法,常見教學媒體有:教科書、黑板、教具、學具、計算機、交互式電子白板等。
整合課堂的媒體誤區
情景1:語文課上,教師在演示文稿上展示課題,課文段落內容,生字的書寫筆順,播放教學情境相關視頻、動畫,出示教學內容相關思考問題、練習等,所有內容都在演示文稿上呈現。到下課時,黑板上空無一字。
注意: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結合使用。黑板具有延續性、整體性特點,板書細膩的示范作用是任何媒體都無法取代的;而且板書的內容不會隨翻屏消失,信息能夠隨時被學生吸收。因此,無論使用何種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傳統黑板作用不可替代,一般情況,教師應該在黑板上留下課題、重要知識點、總結性知識等內容。
情景2:整堂課上,教師圍繞著計算機轉,眼盯屏幕,手握鼠標。教師展示文字、播放大量圖片、播放視頻動畫,讓學生觀看學習;設計教學游戲,讓學生參與教學游戲互動;演示習題、問題等,讓學生思考。整堂課很少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深層次的情感交流。
注意:師生情感互動不可缺失。課堂教學本質是互動,傳統課堂主要是人際互動,現代教學媒體引入,產生了人機互動。上述情景中教師過于注重人機互動,缺失了教師與學生的問答傳遞信息的交流,課堂變得毫無生趣。
情景3:化學課上,教師用動畫演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隨著二氧化碳氣泡的通入,一杯澄清的石灰水逐漸變混,屏幕出現對應方程式。學生從模擬實驗中得知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鈣與水。
注意:模擬實驗不能替代實際操作。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具有重現歷史場景、模擬反應實驗等功能,但模擬實驗不可完全代替實際觀察或操作。學生在現實化學實驗中,摸到實實在在的化學儀器,體會到“少量”、“一些”等化學材料的分量,感受到加熱的溫度高低等,這些在模擬實驗中都不存在,現實感受的缺失難以產生深刻的觀察與體驗。
情景4:初一語文網絡環境,教師提供資源鏈接,讓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資料,并歸納整理到課程教學論壇上。之后,學生忙得不可開交,點擊鼠標,邊瀏覽邊復制,復制下來的信息沒有經過精細加工整理,忙著粘貼在文檔中,在課堂教學論壇上。由于課堂時間限制,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沒有體現在論壇上。
注意:網絡給課堂帶來的低效浪費。網絡環境下豐富的資源很容易讓學生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讓初一學生瀏覽大量信息,完成對信息的搜索、收集和整理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利用網絡環境信息對學生來說增加了技術的難度,同時,學生對完成任務要求太強,忽略了其他同學的內容,論壇使用的目的是加強生生互動,結果卻是相反。
整合課堂的媒體節奏
現代化的媒體技術為教學變革帶來了機遇,教師在使用先進教學手段時,要注意教學媒體節奏變化。以上四個情景都是整合課堂的媒體誤區,以管窺豹,媒體選擇與應用不當,浪費教師大量的教學準備時間,產生低效或無效的教學效果。
1.媒體選擇的節奏和諧
(1)媒體選擇的條件
媒體選擇要本著易用性、高效原則,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者特征、教學條件來選擇。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體去傳遞教學信息。各門學科的性質不同,適用的教學媒體有所區別,如英語學科更多選擇視音頻媒體;數學等理科多選擇思維工具類媒體。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樣,小學生更適合多媒體視音頻教學,高中學生抽象思維較強,適合應用語言、視覺符號。教學中能否選用某種媒體,還要考慮媒體的可獲得性、便利性、使用成本等因素,同時還要考慮授課教師自身的素質條件及教師對媒體的素養和偏愛。總之,教學媒體的選擇是一個決策過程。
(2)傳統媒體不可偏廢
隨著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的實施,現代化的媒體走進課堂,多媒體計算機、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一體機、實時反饋器、“一對一”計算機等硬件設施觸手可得,但傳統教學媒體作用不可忽視。“黑板+粉筆”是教學中永不休止的音符;學具進行直觀教學,簡單易懂,好操作。我們的教學設計中不管選擇的媒體多么先進,最終是為教學服務的,學生能夠輕松接受,并且掌握知識就可以。現代化先進媒體固然有它的諸多優點,但是我們在選擇教學媒體的時候,一定要恰當、適切,不能一味地追求視覺上的效果,而忽視學生思維空間的發展與動手探索獲得知識的過程。
(3)多樣媒體的優化組合
心理學家特瑞克勒認為學習者不同感官獲得知識的比重83.0%通過視覺、11.0%通過聽覺、3.5%通過嗅覺、1.5%通過觸覺、1.0%通過味覺。在選擇教學媒體的時候,要根據不同媒體的特性,打造多樣化媒體的優化組合,考慮不同種媒體之間的節奏和諧。教學媒體系統功能的充分發揮也是通過多種媒體的組合后形成的優化結構來實現的。一個好的多種教學媒體組合的整體結構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傳遞的信息量較大、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各種媒體都觸手可得且使用方便。當然,最重要的是媒體系統能夠充分優化教學,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獲得發展。
2.媒體應用的節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