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活動對身心健康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4: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育活動對身心健康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體育活動對身心健康的作用

篇1

論文關鍵詞:健康,和諧,體育教育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自我和諧、人際和諧、群體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多方面的內容。我們的先哲孟子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點突出了“和”的地位和價值。自我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人際和諧是立身處世的根本;群體和諧是社會安定的核心;天人和諧,即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最高境界。

新修訂的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目的共三項:1,全面鍛煉學生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2,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意識和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3,對學生進行體育價值觀和思想品德教育。包括(1)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2)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創新、合作和應變能力,以及自立自強、堅毅勇敢、頑強拼搏和開拓進取的精神。(3)培養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為,使學生建立健康的審美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健康觀點發生了明顯的轉變,由原來的單一的身體健康,有沒有疾病,逐步轉換為從多方面來衡量一個人的健康水平,特別強調要從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來衡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這樣,體育教育不僅要強健學生的體魄,更要提高調控情緒和預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而這些優秀品質的的形成要在體育教育中逐步的培養:

1, 在體育教育中通過合理設置目標,使學生不斷的獲得成功,培養自尊和自信。

2, 通過體育中自尊和自信的培養,將這些優秀品質遷移到生活和學習中,逐步形成珍惜生命,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伴隨其一生。

3, 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調控情緒的能力。中學生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和日常生活中不免會產生許多不良情緒,不良的情緒對人的健康有極大的危害,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過激行為,在體育教育中教會學生調控情緒的能力,眾所周知,體育活動可以使人產生愉、轉移注意力、釋放消極情緒等,當學生學習壓力大或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可以投身到體育鍛煉中去,調節情緒的變化,消除不良情緒。

4, 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品質。在安排一些體育項目時,讓同學們知道,為了達到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勞,消除厭倦、膽怯、慌亂等消極情緒,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身心勞累等,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5, 通過體育活動提高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意識和能力。體育活動不僅是一種身體運動,也是一種心理活動,需要身心的相互作用,因此,體育活動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也可以促進心理健康。

6,培養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參加體育活動有助于消除孤獨感和自卑感,使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與集體融為一體,在各種體育游戲和球類競賽時,“矛盾”和“沖突”經常發生,在這種情形下,學生才能學會如何面對同學、家人和社會中不同的人,逐漸形成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樂于幫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幫助的態度體驗尊重和被尊重的感受,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7,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體育活動都是以團隊形式進行的,在體育教育中,合作是體育學習和活動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團隊精神需要團隊成員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形式強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識。讓學生正確處理體育活動中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正確處理“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之間的關系,養成良好的體育道德品質。

8,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社會責任感。學校的各種體育活動和環境都為學生很好的提供了模擬近于成人社會的最佳背景,他們身在其中獲得的經驗不僅會影響他們終身的體育生活方式,也會影響他們整個行為方式和人生態度。

由此可見,健康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主要作用,而體育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體育教育通過對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主要參考文獻:

段建伶主編:《從和諧自我到和諧社會》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版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與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篇2

一、體育活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體育活動有助于解決學生的身心矛盾,減輕心理壓力

通過參加某些體育活動,就會使運動中樞神經興奮,興奮從大腦傳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狀況也可以通過運動神經傳至大腦,使運動中樞興奮,并釋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質,從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慮和抑郁,起到轉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經的作用,使學生忘掉那些失意、壓抑以及悲傷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終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去面對挫折,克服心理障礙,減輕心理壓力。

2、體育活動能增強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質

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會隨著病程的延長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個封閉的小環境中,對周圍充滿了不信任感甚至敵意。而體育活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它總是與人群發生交往和聯系,尤其是集體體育活動的項目(籃球、排球、足球、體育游戲)。這些活動會增強學生之間感情上的交流,使他們忘卻煩惱和痛苦,減輕孤獨感;使學生變得開朗、活潑,增加親密感和安全感;使學生體驗到合作的樂趣,有利于擺脫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3、體育活動可滿足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現在學生上體育課,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來選擇項目的。自己的能力與水平的高低都會在活動中表現出來,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自己,體驗體育活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愉悅,這樣,會使學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迎接每一天。

4、體育活動能改善人的智力

體育活動能讓人的大腦獲得充分的氧氣,消除大腦疲勞,從而改善人的智力。焦慮癥患者往往由于內心的緊張和不安,造成思維混亂,邏輯性變差,學習與工作效率降低。要選擇一些可促進腦細胞發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項目。

二、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方法與途徑

1、用教師良好的心理品質感染學生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應具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還要具有良好的言談舉止、規范的動作示范和熱愛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精簡競技體育內容,滿足不同學生心理需要

由于競技體育內容大多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學生很難掌握,且易發生運動損傷,造成很多學生對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減少競技體育的內容,突出體育課程健身與娛樂的功能。內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開展,利于終身鍛煉,并且效果明顯,使更多的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達到鍛煉身體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3、以學生為主體,豐富教學形式,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要研究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技能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更要研究學生的心理,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規律,要把學生的“身”、“心”統一到體育課上來,從而使體育課能向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教學中要體現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著重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本身發生興趣,才能主動而愉快地去學習。因此,在安排教學計劃時,我們可以選擇適合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的運動項目。青少年學生的肌肉及體力均在逐年增長,骨骼尚在發育之中,因此,對學生要開展多種項目練習,運動量逐漸增大,避免對身體造成大的生理負擔。青少年男、女生在體力、生理特點上有顯著差異。因此,鍛煉項目、鍛煉時間及進度的安排都應分別對待。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創造寬松環境,營造良好氛圍,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如采用教學競賽、教學評比、活動性游戲及音樂伴奏等教學形式,并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有意識地加大運動量及運動強度,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會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我們還通過有意識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篇3

關鍵詞:休閑體育;大學生;問題;策略

一、大學生的身心特點

從大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來看,由于外部生活環境的改變相當顯著,大學生自我身心發展的內環境平衡被打破,社會生活的瞬息萬變給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了更大的壓力,大學生生活環境迫使學生們必須獨立地思考和行動。無論是大學的學習、人際交往、情感生活、求職擇業等現實問題,還是個人潛能的開發、人格的完善、人生質量的提高等都是大學生面臨的課題。

二、休閑體育的特點

所謂休閑體育,指的是在相對自由的社會生活環境和條件下,人們自愿選擇并從事的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的統稱。[1]它是體育的一種存在形式,是社會休閑活動的方式之一。其特點表現為:

1、休閑體育的內容多樣化、自然化。休閑體育既可以集體活動,又可以單獨活動;既可以在運動中大顯身手,在大自然中盡情運動,又可以在美妙音樂的旋律中進行單獨或群體性活動。

2、休閑體育可以自由選擇運動時間。休閑體育在時間上極為寬松、隨意,可以利用學習的間歇時間,也可以利用茶余飯后的零散時間進行,還可以利用早上、晚間的休息時間進行。運動時間安排可長可短,完全依本人的體力、興趣、忙與閑的具體情況而定,只要有健身的愿望,隨時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從事輕松愉快的健身運動。

三、大學生休閑體育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休閑體育活動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目前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課堂之外,在選擇休閑活動時缺乏主見,往往是周圍流行什么,他們就追隨什么,流行風過后又感空虛和失落,并且許多大學生對自己目前的休閑生活不滿意。如果沒有很好的休閑計劃和安排,他們就可能把太多的時間用來上網玩游戲聊天、看閑書報紙、上街閑逛、室內空談等等,這時的目的已不是放松自己,緩解大腦的疲勞,而變成了純粹的消磨時間。[2]即便有部分大學生選擇休閑體育活動,也是沒有計劃和目的而臨時安排的,缺乏對休閑體育的正確認識和持久的參與,這種消極的休閑體育態度,導致大學生整體的休閑體育活動選擇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無價值性,進而降低休閑體育活動的質量。

2、大學生休閑體育活動缺乏及時、正確的引導。大大學生認為父母辛辛苦苦供自己上大學不容易,自己就應該抓緊一切時間來學習知識,而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所謂的休閑上,導致大學生對特定休閑體育活動感覺能力和技能欠缺,也阻礙了對休閑體育活動的參與。

四、休閑體育對大學生活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休閑體育是大學生緊張學習后必要放松。大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后需要一些放松活動來養精蓄銳,休閑體育是學生在休閑時間內進行的一種自發性的主體活動。在活動中,由于是主體自覺自愿的需要而參與,因此,不僅直接滿足身心發展的需要,而且這種良好的情緒體驗會更加激勵其持久參與的積極性,休閑體育為大學生提供了主動創造健康的機會。

2、休閑體育是大學生精神面貌的載體。高質量的休閑體育有它的的精神維度。部分大學生勤于學業的同時認為休閑體育是浪費時間,從而把自己封閉在書本堆里,很少同其他同學交往,造成性格內向、孤僻、脆弱。高質量的休閑體育在維護大學生自身的健全心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載體作用。

3、休閑體育是大學生充實完善自我的一門課程。休閑體育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不能不說是一種較好的休閑方式,大學生們可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和實力來選擇一些適合于自己的休閑體育,不斷充實和完善自我的體育知識結構、技術和技能,并在休閑體育活動中得到樂趣和滿足。

五、在高校開展休閑體育的策略

1、開展對大學生休閑體育的教育。首先,對大學生開展休閑體育教育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休閑教育還是一片空白,這與我國正步入休閑時代是不相符的。這也表明我國對大學生開展休閑體育教育的迫切性。[3]

其次,對大學生開展休閑教育,還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休閑教育不僅對于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具有多種價值,集松弛身心、滿足個人需要和興趣、擴展知識和生活經驗、形成健康的個人身心、促進職業發展和自我實現等多功能于一體,而且還惠及全社會。

2、為大學生休閑體育創造良好條件。要使大學生高質量地進行休閑體育活動,學校應在現有基礎上改善和增加休閑體育設施,為大學生們進行休閑體育活動提供方便、舒適的環境和條件。

3、建立和完善休閑體育機構。規范休閑體育組織,建立相關休閑體育機構。加強學校、系、社團組織在大學生休閑體育方面的引導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為大學生開展更多群體性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休閑體育活動,是大學生的休閑體育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總之,在大學校園里,部分學生存在思想上的迷茫、心里上的障礙、學習上的滑坡、體質上的衰弱,甚至有人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現象,這與休閑時間接觸了不良的信息或者從事了不良的休閑活動有很大關系。在高校進行休閑體育教育,開展休閑體育活動,其目的、功能與現代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開展休閑體育是使大學生形成科學、文明、健康、道德、有益的休閑活動方式,是促進素質教育和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 盧 鋒. 休閑體育學 [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99

篇4

從國外中學的體育課教學情況來看:在日本,學校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從教學方法和安排上,越來越注重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在美國和北歐一些國家,體育課以學生為主,盡情發揮中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激發課堂氣氛,以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我國教育部門也早就提出了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并于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學校體育改革措施。現在的體育課程,不局限于只是按體育課程標準進行的體育教學課,也不拘泥于原本只為增強學生體質為目的的“鍛煉”課,而是以體育實踐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為主要目的的一門課程。

1. 對中學生身體健康的積極作用。身體健康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主要臟器無疾病,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工作能力,這是身體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指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即維持健康的能力。

2. 促進人腦清醒、思維敏捷。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一切器官的活動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指揮下進行的,體育活動能促使中樞神經系統及其主導部分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增強,從而改善神經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提高大腦分析綜合能力,久而久之,大腦神經系統的潛能就會有所提高,反應就會更加靈敏、迅速、協調,而且不易發生疲勞,為中學生從事較為繁重的腦力勞動提供支持。

3. 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臟功能。進行體育活動可以加速中學生的血液循環,以適應肌肉活動的需要,這樣就能從結構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統。經常從事體育運動,能使心臟的收縮力量加強,心搏徐緩,血容量增大,這樣心臟就能以較少的跳動次數來完成所需的輸血量,并得到比較充分的休息。經常從事體育活動的中學生,心率和血壓變化比一般同齡人要小,表現出心臟工作的“節省化”現象。強健的心臟還可以保證人體從事各種長時間、大強度的繁重體力和腦力勞動。

4. 改善呼吸系統功能。經常運動能使中學生的呼吸肌變得較為發達,呼吸慢而深,且每次吸進氧氣較多;同時使人體更多肺泡參與工作,使肺泡富有彈性,可增加肺活量。這就使呼吸器官得到相應的休息,即使在勞動強度大、身體需氧量高的時候,也不至于呼吸過頻,氣喘噓噓,過早的出現疲勞。良好的呼吸系統是身體強壯的標志,能為中學生適應各種腦力和體力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體育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個性心理和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良好功能狀態。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具有平穩的、良好的狀態,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身體環境有良好的適應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狀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中學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諧發展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

1. 改善情緒狀態。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指標,體育鍛煉可以改善中學生的情緒狀態。中學生在名目繁多的考試和家庭作業的壓力下,會產生各種焦慮反應以及憂郁壓抑的不良情緒,這種情緒往往伴隨人的日常活動,對其行為起著很大的負面作用。通過體育鍛煉則可以轉移學生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控中學生的情緒,改善心理健康。

2. 提高智力功能。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中學生的智力,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體育鍛煉的過程是融知識、技能、情感、意志和團結協作為一體的身體活動過程,不僅使學生的注意、記憶、反應、思維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使其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等,這些非智力成分對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進、引導、維持和強化作用。

3. 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感等的整體評價。有資料顯示:“肌肉力量與身體自尊、情緒穩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成正比,不斷加強力量訓練會使中學生的自信心顯著增強”。由于堅持體育鍛煉可使體格強健、精力充沛,因此體育鍛煉對于改善中學生的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進而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至關重要。

4. 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提高中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體育鍛煉可以培養中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既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也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常伴隨在中學生的體育鍛煉中,中學生在體育鍛煉中要不斷克服氣候條件的變化、動作難度、意外障礙、膽怯畏懼心理、疲勞和運動損傷等困難,學生越能努力克服這些困難,也就越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這些從鍛煉中培養起來的優秀品質就會對中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5. 消除疲勞,防治心理疾病。據新華社報道:“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目前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可見,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如果這些心理障礙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和治療,致使不良心理進一步惡化,就會出現逃學、休學甚至更為嚴重的后果。而體育鍛煉可以消除疲勞,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防治中學生的心理疾病。當中學生在封閉的教室進行學習時,時間一長會產生一系列的神經和心理緊張,甚至產生厭學情緒,而體育老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安排活動,讓學生在忙碌的學習過后大腦放松、心情舒暢、疲勞感消失,使他們身心得到放松,使良好的心理效應不斷增強,同時還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

篇5

關鍵詞: 體育教學 身心健康 影響

隨著對知識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社會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加上大多數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夠或沒有普及,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造成部分學生心理素質比較差,調整心態的能力較弱,遇到困難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時,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家長的溺愛使學生的許多意志品質不能得到更好的鍛煉,如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等優良品質。體育教學是促進健康的重要內容,體育活動對于學生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

一、體育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1.體育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體育教學活動區別于其他教學活動的本質屬性是,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學生進行適當的身體練習活動。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適當的身體活動對骨、關節、肌肉會產生良好的影響:

(1)促進骨的生長發育,使骨表面的隆起更為顯著,骨密質增厚,骨小梁配布更符合力學規律;適當的身體活動,會增強關節的穩固性、運動幅度和靈活性。

(2)身體活動會使骨骼肌肌肉體積增大,重量增加,肌力增大;毛細血管數量和分支增多,血液循環加強;肌肉中運動終板和化學成分發生變化,有利于提交肌肉的活動能力。

(3)身體活動對心血管系統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據研究,活動會對血管壁的結構、心臟和肌肉的毛細管產生有利于器官供血和功能提高的影響。

2.體育教學對改變學生健康觀念,養成健身習慣有重要的作用。

隨著學校體育改革在實踐中的逐步推行,傳統的體育教學將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教學內容不僅僅局限于一些競技項目技術的示范和傳授,“健康第一”的思想成為學校體育的目標和方向。培養學生的健康觀念,傳授學生健身運動知識,將會是體育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給學生提供和創造條件,促進外固順利迅速轉化為內固。教師教給學生的不應僅僅局限于技術的動作,還要使學生懂得如何科學地鍛煉,調動學生的自學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自我鍛煉的主人,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從而增強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脈動。

二、體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

1.調節學生的情緒狀態。

體育活動能直接地給人愉快和喜悅,并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節人的情緒,改善心理健康。體育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強烈而又深刻,成功與失敗、進步與挫折共存,歡樂與痛苦、憂傷與憧憬相互交織,同時人的感情表現也相互感染、融合。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調節的發展。

2.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增強自尊和自信。

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緊張與競爭性等特點。學生在參加鍛煉時,總是伴有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教師通過體育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培養學生的團結友愛、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

3.預防心理障礙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體育活動能使學生喜歡體育鍛煉并從中得到樂趣。項目的選擇以學生感興趣的運動為主,運動量以中等強度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性。大量研究資料表明,體育運動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調節與治療。

4.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人際關系好的總是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對任何事都充滿興趣,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人際關系不好的常常是無精打采,抑郁寡歡,缺乏生活的樂趣。體育活動可以通過手勢、表情、身體的動作等進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語言為媒介,學生隨著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溝通和交流,在不自覺中就會產生親近感,并會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必須服從裁判、尊重觀眾、團結同伴,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些都能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際關系得到改善。

三、把心理健康融于體育教學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教學。

體育理論課一直是學校的薄弱環節,體育教師應給予重視。教師應通過體育理論課的方式講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讓學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體健康是其它兩個方面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產生更大的價值;同時,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標準、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學生及時而恰當地調節自己的心態,并鼓勵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在運動中尋求快樂,陶冶情操。

2.因材施教,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體育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與身體素質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并因人而異,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對孤僻、怪異的學生適宜選擇籃球、足球、排球等項目;對優柔寡斷的學生可讓他們多參加球類的活動,如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對靦腆、膽怯的學生可選擇武術、體操(單杠、雙杠、跳馬等)、籃球、足球等項目;對急躁、易怒的學生適宜選擇慢跑、長距離的步行、游泳等項目;對缺乏信心的學生應選擇一些簡單、易做的項目,如跳繩、俯臥撐、廣播操、跑步等;對遇事緊張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多參加激烈的比賽,特別是足、籃、排球項目;對自負、逞能的學生可選擇一些難度較大、動作較復雜的技巧項目,如技巧、長跑、跳高、跨欄等項目。

3.合理的運動負荷與心理健康。

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因素有運動類型、運動強度、運動持續的時間和運動頻率。從運動類型來說,能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令人愉快有趣的運動,有氧運動,回避人際競爭運動,可以自定步調的運動;從運動強度來講,目前大多數研究認為,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強度能夠改善情緒狀態和焦慮、抑郁、緊張和疲勞,相反,大強度的運動卻可能增加緊張、疲勞。對于運動持續時間,研究認為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20―30分鐘,60―90分鐘也能產生良好的鍛煉效果。

四、結語

1.體育運動能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長,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點作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要求,并發展自身的潛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強化自我意識。

2.體育活動能讓學生樂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體中,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做到人際關系和諧。

篇6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體育教育;促進1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公眾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日益沉重,由此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由于受環境改變、學業、經濟、情感、人際關系、就業等壓力的影響,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心理障礙、心理失衡、自殺、傷害、沖突等事件不斷發生,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各方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運用體育教育的教育促進功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出改善和加強干預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及措施,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的構建,具有積極的借鑒和建設意義。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郾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廣州藝術類院校學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全國青年常模數據為參照對象。

2?郾2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視角出發,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進行研究。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郾1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全國青年常模的比較

表1的統計結果是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全國青年的SCL-90分量表各因子分數。從中可以看出,藝術類大學生除了人際關系敏感因子與青年常模無顯著性差異外,其他所有因子,包括總均分,均顯著高于全國青年常模。且P

根據各因子的水平的頻率統計,心理健康各因子分數中度異常的均值占總數10?郾65%,范圍從23?郾8%-4?郾1%;如考慮輕微心理癥狀,則心理問題檢出率達24%,范圍在37?郾2%-8?郾6%之間(見表2)。這與其他地區對大學生的研究結果比較接近,顯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健康問題在我國大學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3?郾2男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比較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藝術類學生的健康狀況平均分男生稍高于女生,但兩者并不具備顯著性差異。藝術類男女學生中,總體差異性并不明顯。但在焦慮方面,女生明顯高于男生,具有顯著性差異(P>0?郾05);而男生在偏執方面明顯高于女生,P>0?郾05。其他健康因子并無顯著性差異(P

因為男女兩性緊張認知程度不同、所承受壓力的質與量不同、心理防衛方式不同以及生物基礎不同,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在性別發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自然也就不同。此外,女性的生理周期對心理健康有著一定的波動影響。而且女生較男生更偏內向,更細膩而注意細節,因此體驗到的心理沖突更大,因此,心理的焦慮狀況也更加明顯。藝術類學生,由于其專業性質會影響到獨立性和個性意識的發展,加上男生較女生更加自我,性格情緒化也較女生變化大,男生多存在偏執心理問題,也在情理之中。這一結果提示,在體育教育的干預與促進研究中應重視女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同時注意不同性別學生的區別對待,以發揮兩性優勢和兩性互動效應,促成兩性和諧發展。

3?郾3大學生體育鍛煉感覺狀況調查

體育活動后的心理感覺作為一種情緒反饋信息,直接關系到學生對體育活動的滿意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體育活動的參與熱情和堅持進行體育活動的行為。學生積極的鍛煉感覺表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良好心理狀態,這有利于學生養成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和體育意識。

研究中選用了體育鍛煉達到體育人口標準和非體育人口的兩組人群,鍛煉感覺測試表明(見表3),體育人群學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積極參與感兩個維度的比較中明顯高于非體育人群(P<0?郾05),安靜感均值也低于非體育人群,而疲勞感稍高于非體育人群,但組間差異不顯著(P>0?郾05)。在對男女學生的調查中發現,男女學生除了疲勞感(P>0?郾05)外,在體育鍛煉感覺的其它維度上男女生差異非常顯著(P

4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措施

正確認識和科學評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保持身心健康,預防與正確對待各種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參與體育課程學習和體育活動的鍛煉,可以加強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因此,應在模擬的競爭環境中引導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以及宣泄不良情緒等。這對于減輕學生心理壓力、消除緊張情緒,呈現良好的心境狀態,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體育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培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智力、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情緒以及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在深化、完善和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可通過增設學生喜愛的體育選修課,成立大學生體育俱樂部,發揮學生體育社團的功能,開展校內、校際間體育的競賽和交流,開展體育講座、體育知識競賽等第二課堂,為大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教育與生活環境;課外體育活動是大學生參與健身鍛煉的基本形式,具有增進身心健康、培養體育人才的功能,具有教育、體育、文化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與體育課相互配合共同實現學校體育的教育目標。學生積極而又經常的身體鍛煉,通過自主的身體活動及與鍛煉同伴的社會交往,會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日益增強,可為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主動發展提供更廣泛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沃建紅,馬紅中等?郾走向心理健康:發展篇〔M〕?郾北京:華文出版社?郾2002 年版?郾

〔2〕金華?郾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

〔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郾1986?郾12(5)?郾

〔3〕韓旭等?郾北京林業大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育

篇7

摘要 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人民服務的前提,初中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體育教學要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更重要是認真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必須要排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因素,體育教學中的不安全因素就是其中因素之一,學生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受傷、在體育活動中產生恐懼、焦慮的心理,那么“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一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在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中要排除不安全因素的影響,對學校體育教學安全進行研究,從而保證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初中體育 教學安全

安全具有廣泛性、復雜性等特點。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都存在安全問題,學校體育領域也不例外。那么如何保證學校體育活動中安全工作的開展、學校體育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便成為廣大體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學校體育教學安全是指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響的存在狀態及其保障條件。學校體育教學安全的概念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學校體育教學活動安全涉及到人的安全狀態。學校體育教學安全要使人免受不安全因素的影響,保證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學校體育教學活動安全涉及到保證人安全狀態的保障條件。保障條件是保證人的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只有具備良好的保障條件,人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證。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學安全指的是人的身體健康,而現在的學校體育教學安全包括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包括保證安全狀態的一些保障條件。

目前初中學生、教師、領導的安全性認識較高,但安全情感、安全意志和安全行為較低。學生、教師、領導均認為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安全非常重要,他們的安全性認識程度較高;他們對體育課、體育工作的喜歡程度低,并且不能夠堅持對體育課的興趣,不能堅持學校體育教學和學校體育管理工作等;學生、教師、領導在安全行為上需要嚴格要求自己,以保證學校體育教學的安全;學生具有一定的安全知識和安全能力,但不是很理想,還有待于提高;體育教師和領導的安全知識較豐富,具備一定的安全能力。

按照體育課堂進行情況可分為課前安全、課中安全和課后安全。課前安全主要包括教師備課、學生預習、學生服飾、課前安全防范措施的選擇安排等一系列課前的準備;課中安全包括教師的指導、組織、糾正學生的練習動作等。課后的安全包括放松、傷病的治療、營養、疲勞恢復等。這些傷害事故的發生既給學生本人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同時給教育部門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將學校體育教學傷害事故遏止在萌芽狀態,保障學生的安全是當今學校需解決的問題。

人是學校體育教學的主體,是教學過程中能動的因素,人的安全是學校體育教學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教學安全的基礎。人的安全狀態對學校體育教學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明學生不喜歡學習安全知識、安全技能,也不是很喜歡體育課和體育教師。上體育課時學生更喜歡“放羊式”的比較自由的教學,喜歡自己玩,不喜歡教師講解安全知識,不喜歡正規教學的體育教師和他所上的體育課,導致他們的安全情感低下。大部分體育教師能很好的選擇體育教學內容,上課時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手段,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在上課前大部分老師會先檢查場地、器材,講解一些安全知識,強調一些上課時的注意事項。學校領導在進行學校體育教學管理時,為了保證學校體育教學的安全,特別強調安全的重要性,采取的安全行為主要有對場地器材進行檢查、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學習安全知識、制定安全規章制度、制定安全計劃、建立安全管理機構。

學生單位活動面積不足是目前中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嚴重問題。活動空間不足,學生之間、班與班之間難免會產生干擾和摩擦,對學校體育教學的安全造成不利的影響。我們要加強體育安全意識,體育教師和軍訓教官對體育課和軍訓內容要作周密安排,體育活動要按運動技術要領,有組織、有秩序地進行,嚴禁放任自流。學生要聽從體育教師的指揮,不得在鉛球、籃球和足球等場地亂跑,嚴防事故發生。但大部分學校在安全機構設置、安全法規和規章制度建設、安全事故處理、體育經費、對教師進行教育和培訓以及安全檢查、評價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

當今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學生的身體素質卻越來越差,不合理的作息習慣、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缺乏體育運動,這些都導致學生的身體素質急劇下降。有些學生身體素質本來就不是很好,加上功課重、睡眠和休息不充分而導致身體不適,或是存在生理或身體缺陷,課前未告知教師就進行體育運動,其結果是有的學生承受不了和大家一樣的運動量或運動強度因而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學生上體育課時,保障自己安全的主要行為是做準備活動、穿運動服、做放松活動,很少檢查場地器材、預習課的內容、評價自己的身體情況。養成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對體育課做好充分的準備,是保證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時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做好一切準備,把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安全。

參考文獻:

[1] 崔國嶂.安全管理[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3.

[2] 李祥.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謝東等.高校公共體育課安全保障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

[4] 尹兆風.影響學校體育場地、器材安全的基本因素[J].中國學校體育.2006.

篇8

摘 要 結合高職院校特點,闡述體育文化內涵以及在體育教育中發展的重要意義,并為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人才綜合素質培養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與影響力。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體育文化 影響力

一、前言

國務院總理同志在2005年11月7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社會就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途徑,也是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在當今我國教育事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如何將體育教育科學合理地落實到素質教育中去,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通過近幾年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可以看出,大學生體質逐年下降,健康水平令人擔憂,給體育教育事業帶來了新的挑戰。高職教育階段是大學生初步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思想和意識上不斷提高。因此,高職體育教育必須從培養綜合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角度出發,不斷推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營照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影響學生的體育意識、體育態度和體育價值觀,使其積極主動投入到體育鍛煉中來,為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努力成為一名新時期下高技能綜合素質人才。

二、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一)校園體育文化內涵

校園體育文化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課堂教學、課外鍛煉、體育競賽、體育知識講座,以及體育欣賞等方式手段進行的身體練習和體育意識培養,具有教育性、健身性、競爭性、導向性和娛樂性特征。校園體育文化的宗旨主要是培養學生體育精神、體育意識和體育技能,提高體育文化素養,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并在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現代化綜合素質人才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職體育文化意義

2007年1月7日,總書記針對社會各界的來信作出重要批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全社會要關心和支持。”因此,我院體育工作者在重視大學生專業技能學習和發展的同時,不斷在體育教學改革上進行探索,以“健康第一”教學理念為指導思想,注重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樹立體育意思,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逐步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為今后成為一名合格的高技能社會人才打下堅實基礎。其中,體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功能,直接對大學生體育行為意識產生重要性影響,對提高大學生意識和素質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高職體育文化的影響力

(一)對促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力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包含三個層面,即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首先,帶動物質文化發展。隨著我院體育文化的迅速發展,學生需求越來越高,在領導的支持下修建體育館、田徑場、器材設施以及宣傳欄,增添大量體育類圖書、影像資料等物質,說明體育文化對我院場地器材建設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其次,規范校園制度文化。體育文化要求學生在體育學習、體育競賽、體育娛樂等活動中遵守行動準則和規程,具有權威性、規范性和科學性,引導學生在合理的規則下教學比賽、對抗,有利于校園制度文化的健全;再次,推動精神文化建設。體育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精神文化,良好的體育氛圍、體育傳統與風氣深刻熏陶著大學生的心靈,從而養成良好體育習慣,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正確認識人生世界觀、價值觀。

(二)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

高職院校是培養專業技能的地方,大學生將直接面臨就業的挑戰。想要盡快適應和投入到當今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社會,就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理。體育文化的傳播和宣傳使大學生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

(三)對大學生人文意識培養的影響

體育文化基本目的是促成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同時,還具有育人的功能, 培養學生的博愛寬容胸懷。體育文化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相互了解,促進之間的交流,建立和諧的文化氛圍,培育學生的博愛寬容胸懷。體育競賽包含了一種不斷超越,奮力拼搏的人生信念,鍛煉自己的意志, 培養奮力拼搏的精神,能完善其人格, 塑造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體育活動能夠將身心和精神的各種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促使身體、意志、精神在內的綜合因素協調發展。

(四)對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影響

體育文化通過多種形式的開展,成為大學生溝通和交流的重要紐帶。比如我院在舉辦一項體育活動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講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能力;組織者在對活動進行設計規劃時,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組織能力、實踐能力;在活動中又體現了操控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解決能力。學生在參與活動時提高了身體的速度、力量、協調性、靈活性、競爭性,遇到困難不低頭、遇到失敗不氣餒的頑強拼搏精神,同時也改善了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將在大學生今后的工作中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綜合提升了職業能力。

(五)對大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影響

高職大學生今后發展方向主要就是企業或社會組織,因此在校期間必須加強社會適應力的培養,順利融入社會,投入到工作事業中去。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娛樂性、趣味性可以使學生心情愉悅,忘卻煩惱;激烈對抗性可以使學生提高應變能力和調控能力;集體性可以使學生加強團隊協作意識。在遇到體力下降困難時,更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永不服輸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生態度。

四、小結

體育的本質是文化,體育文化包括了體育認知、體育價值、體育道德、體育情感、體育制度、體育理想和體育物質,是人類體育運動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總和。高職校園文化傳播過程中,始終以“以人為本”、“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科學理念為指導思想,所體現的是體育與文化相結合、教育與運動相結合、鍛煉與娛樂相結合、參與與欣賞相結合,對提高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以及促進大學生自主鍛煉意識有著良好的潛移默化作用,為培養新時期下社會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捍東.校園體育文化與人的全面發展[J].宜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

[2] 丁有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高職教育研究.2007(6).

篇9

一、學校體育倫理的作用

體育倫理亦稱為體育道德,它是所有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必須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即調整和制約體育活動中的相互關系的道德準則。體育倫理的意義和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1.為社會評判學校體育提供條件

一所學校在體育實踐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好”與“劣”的倫理問題,這種“好”與“劣”實際上反映了社會公眾對學校體育的價值判斷。

當前的學校體育,應當促進、協調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發展,但競爭活動作為學校體育的一部分倍受關注。體育倫理是關心學校的發展體育活動的“應然”狀態,而體育“應然”狀態表現為當前社會公眾對學校體育的道德價值判斷和理想,這才是引導學校體育健康發展的關鍵之一。如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體育的人文精神、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精神、體育的公平正義精神等。如果學校的體育活動,偏離了體育的這種“應然”狀態,而走向競爭活動的“必然”狀態,將會受到社會公眾的評判,促使學校體育進行調整并回歸到“應然”狀態。

2.避免學校體育活動的沖突

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師和學校管理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就決定了大家對體育活動的不同的興趣和需求。但是學校體育資源是有限的,可能會給不同利益需求者帶來利益沖突。在這種情況下,體育倫理作為調節諸多矛盾與人個關系的手段,在自我發展與社會秩序中起著一種平衡的作用。體育倫理對學校體育活動的所有參與者行為方式和價值觀等提出要求:學校體育活動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前提,其他應服從學生的體育活動為基本,避免發生利害沖突,從而保證學校體育活動的正常秩序。

3.明確體育活動應遵循的道德準則

在學校體育活動中,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哪些理論可以實施,哪些理念不可以實踐等,從本質上講,需要由學校體育倫理的各種人際關系標準和相應的道德原則來決定。體育倫理明確了學校體育道德規范,如體育活動中要尊重教師、遵守紀律、關心愛護學生、熱愛生命、團結互助、和諧共處等,并內化為個人品質與修養。這些內在的個人品質與個人修養,又表現為個人的生命價值、人生觀和理想,個人與集體、社會的關系,個人應承擔的責任等。因此,學校體育活動中,必然要遵循公正、公平的倫理原則,以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適當的學校體育資源。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要遵循和諧共處的道德原則,以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一句話,體育倫理讓學校體育活動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當前學校體育倫理缺失的表現

1.體育課程設置的“迎檢化”

現實中,由于許多學校尤其是基礎教育學校,注重抓智育,忽視體育課程,導致體育課程設置的名存實亡。一些學校更是在國家規定的“大課間活動相當于4課時”的理解上做足了文章,采用各種各樣的應對策略對付上級的檢查。如課程表上設置的是“體育”,但實際卻上成了語、數、英等科目。體育課程設置完全是為了“迎接檢查”而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學校重視度不夠,在體育“應然”上出現問題,變成了個別學生的個別體育項目的“必然”,從而導致體育課成了擺設;二是家長重視不夠。一些家長對學校體育太輕視,只是關注孩子的文化課成績,輕視孩子的身體素質,忽視體育鍛煉,對學生參與學校的體育活動不去關注;三是教師重視不夠,即使上體育課,也多是將體育課內容改為“游戲課”或“自由活動課”,淡化了學校體育課程設置的內容如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常識等的學習,學生的體育課成為了“放羊式”活動。四是學校的體育設施不配套,導致學生無法實施體育活動。在上述情況下,學校體育已成為教育的“弱勢群體”之一,學生享受學校體育的權利被無情地剝奪。

2.體育目標實現的“功利化”

當前有許多學校把體育當作一種“獲取利潤”的工具。“應然”的活動不去做,而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運動訓練和比賽活動,從表面上看是對重視學校體育,但事實上卻為那些獎杯或獎旗或獎狀。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個別學校為了獲取這些體育“榮譽”而不惜作出違背體育倫理的事情。一是學校體育的重點放在一批“運動員”身上,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體育公平權;二是學校體育為了爭得比賽勝利,借用其他學校的學生來參加比賽,也失去了競爭體育的意義,不合體育倫理;三是部分家長也要求孩子參加體育競爭獲取各種加分“證書”,尋找通過入學考試的捷徑。凡此種種“功利化”現象,必然影響學校體育的目標達到,敗壞了學校體育的純潔,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體育課堂教學的“無序化”

無序化的體育課堂教育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師生關系的無序。如今有些學校變“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為上帝”,老師放棄了自己的“主導”作用,體育課完全是順從學生,按學生的要求去做,更有甚者,體育教師為完成某個體育教學任務而去“請求”學生;有時體育老師的一個嚴格監督或要求,會遭到家長和學生的抗議或上訪現象,導致體育課教師不敢管或無原則地迎合學生的現象發生。二是體育教師缺編而其他“主科”教師卻人滿為患。許多學校尤其是高中學校大力引進主科教師,并積極為主科教師在職培訓提供幫助,而對體育教師的引進與培訓卻經常忽視。此外,學校體育教師在晉職升級、待遇等方面也遠遠落后其他主科教師,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學校體育教師隊伍的穩定,影響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進行。

三、解決學校體育倫理缺失的做法

針對當前體育倫理問題,需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注重“生命、人本”的體育觀念

體育倫理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從關愛學生的生命及熱愛生活的角度出發,以優化學生的生活方式、弘揚與追求人性為價值取向,對人的生存健康關懷、優化人的生活方式、對人性的弘揚與追求為價值取向,強調學生身體與精神的和諧,更注重理想人格塑造的實現。

如今國家又提出“健康第一”的學校體育目標,反映了學校體育強調“以人為本”的倫理價值。因此,要創造良好的氣氛,發展和宣傳學校體育關愛學生關注生命的倫理價值觀,以此影響社會公眾對體育倫理的價值判斷,從而建立正確的學校體育倫理觀。例如通過各種媒介,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手段,宣揚學校體育的“以人為本”倫理思想,引導大家正確地認識體育的本質,倡導健康的學校體育行為。再者,政府要介入學校體育活動,依法保障學生的體育參與權,完美學校體育衛生保健設施,保證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活動時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倡導“公平、正義”的體育原則

現代體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在所有學生機會均等的前提下,遵守體育的游戲規則進行體育競爭,以此培養公平和競爭意識。因此,學校體育活動必須強調公平與正義的倫理觀,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自覺接受體育倫理的約束,形成良好的倫理品質。一是體育活動不能以性別或年齡或地位等出現不平等行為,確保體育資源的利用公平;二是社會包括政府要采取措施依法管理學生的體育活動,避免或制止學校體育倫理缺失問題的發生;三是不能把學校體育作為“獲取利潤”或獲取榮譽的工具,而要永遠銘記“促進人的發展才是體育的根本目的”。四是淡化體育的“工具性”趨勢,如少量化體育成績,改變以競賽成績評價學校或教師體育成績的做法,引導學校體育回歸公平正義的倫理價值觀。

3.發揚“尊重、發展”的體育精神

針對學校體育活動的利益沖突等矛盾,需要相互理解、團結共處,用積極的倫理價值觀去影響和化解群體中的沖突關系,讓體育活動中的不同利益群體,跳出本身的利益需求,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利益需求,并以客觀學會尊重。只有這樣,學會客觀對待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達到共同享用和發展的目的。比如,體育課的日常教學中的師生問好;活動中的互相激勵、幫助與合作;武術課的雙手抱拳問候禮儀、學校領導對體育教師的溝通、關注與協調各方不同利益的需求等等,都是尊重與發展的體育精神的重要體現。

總之,學校體育倫理問題不容忽視,需要各方密切配合才能避免體育倫理缺失現象,消除體育倫理問題帶來的不利影響;也只有切實加強體育倫理建設,讓社會(包括政府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相互理解和溝通,充分認識到體育(課)的真正意義和目的,嚴格執行體育課計劃和課程標準,上好體育課,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新章,王鳳仙.淺析體育倫理與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有機結合.文學教育(中),2011(5).

[2] 余蓉暉.論奧林匹克道德規范體系自身失范現象.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1).

篇10

關鍵詞:高校教師;身心健康;體育鍛煉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是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教師的身心健康水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身心健康的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促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們早已認識到缺乏體育鍛煉已成為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但對新形勢下高校教師身心健康現狀及身心健康與體育鍛煉之間內在關系的研究卻很少。本課題通過對陜西省高校教師身心健康和參與體育鍛煉現狀的調查,并進行對比分析,全面了解其身心健康的現狀及體育鍛煉與其身心健康之間的關系,通過調查和心理測試獲取了陜西省高校教師身心健康和參與體育鍛煉的第一手數據資料,為提高高校教師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依據和對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陜西省境內34所高校的教師347人,其中男性231人,女性116人。平均年齡41.16歲,最大年齡64歲;平均工作年限16.36年,最長工作年限44年。職稱結構:助教41人,占11.82%;講師123人,占35.44%;副教授127人,占36.59%;教授56人,占16.15%;學歷結構:專科15人,占4.32%;本科121人,占34.87%。碩士生127人,占36.6%。博士生84人,占24.21%。

1.2 研究方法 運用心理測試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以及數理統計法等。

1.2.1 研究量表 運用心理健康自評量表(SCL―90)。采用5級評分(0―4級)辦法進行評定。

1.2.2 問卷調查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對高校教師進行調查,調查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進行。調查的內容包括年齡、職稱、學歷、體育鍛煉的年限、每周鍛煉的次數、強度等。調查問卷和心理量表在對被調查者進行面談訪問后下發,囑其按時完成后回寄,共發放量表和問卷500份,回收409份,剔除無效量表及問卷后得到有效量表及問卷共347份(每位教師回寄的量表及問卷必須都是有效的)有效回收率為69.4%。對調查問卷進行效度和信度的檢驗,符合本課題的要求。

2 結果與分析

2.1 陜西省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SCL--90測試結果表明(表1),在被測試的347人中,總癥狀指數大于或等于2者被認為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部分教師為3人,占0.865%,這種心理癥狀已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陽性因子的人數為134人,表明有38.62%的教師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一檢出率比全國常模(24.92%)高出13.7%。這一結果顯示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陜西省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其中抑郁因子與全國常模相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

2.2 陜西省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年齡差異 年齡差異分析表明,不同的年齡階段,陜西省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差異,(表2)呈現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問題有加速增多的特征(56歲以后的教師群體心理健康水平趨于穩定)。通過對心理問題年齡差異分析,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各因子的表現與總體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在人際關系這一因子上,各年齡階段的表現為:35歲以下和56歲以上的教師均值低于35歲~55歲之間的教師,且存在顯著性差異(P

2.3 陜西省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學歷、職稱差異 通過學歷、職稱差異分析表明:學歷、職稱的不同,陜西省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差異,其中抑郁因子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

2.4 體育鍛煉對陜西省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

2.4.1 陜西省高校教師體育鍛煉的習慣特征 為便于進一步對比分析,課題組采用體育人口的標準,將參加體育鍛煉的教師分為:經常性參加者(即每周鍛煉3次以上者,每次30min,中等強度以上)、偶爾鍛煉者和基本不參與者3個等級。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教師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有98人,占28.24%,偶爾鍛煉的170人,占48.99%,不參加鍛煉的79人,占22.77%,體育人口的數量低于全國水平。分析表明:年齡在36~55歲之間的教師中,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最少。35歲以下和56歲以上的教師中體育人口比例最高(表3),這與全國的情況一致,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態勢。從教師的社會角色來看,36~55歲年齡階段正是個人事業蒸蒸日上階段,絕大多數教師除正常的科研、教學工作任務外,還要從事大量的社會活動、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撰寫論著、教學輔導及家庭負擔。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施體制改革,在這個過程中,不少教師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同時也有與上

級領導、與同事、與社會產生碰撞的情況等。工作壓力、經濟壓力、社會壓力、人際關系、同事競爭等,往往超出了很多人的承受能力,因而無暇或很少顧及體育鍛煉。調查表明:56歲以上者大多事業有成,工作、家庭壓力等相對減小,隨著余暇時間的增多,且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認識更加明確,體育鍛煉熱情較高。35歲以下的教師由于保持著學生時代的體育鍛煉習慣,同時,工作、家庭壓力相對小,因而保持著體育鍛煉的好勢頭。

2.4.2 不同鍛煉習慣者教師的心理健康因子差異 表4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軀體化”因子小于偶爾鍛煉者和基本不鍛煉者,且與基本不鍛煉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陜西省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普通人群,而且呈逐年下降趨勢,這不僅影響教師的自我發展,而且影響著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2)在陜西省高校教師當中,35歲以下的教師體育鍛煉習慣良好,身心健康狀況較好,而36~55歲之間的教師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心理壓力較大,且絕大部分教師沒時間或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其身心健康不能得到科學調節。56以上的教師趨于穩定,期望值降低,且體育鍛煉習慣良好,身心健康良好(已有疾病者除外)。

3)陜西省高校高學歷、高職稱教師的身心健康水平不容樂觀,社會和學校對他們的期望值、自我定位等目標過高,他們生活、工作等經常處于疲勞狀態,因而使他們的抑郁、焦慮、敵對等值較高。

4)調查顯示,體育鍛煉對教師身心健康有著明顯的影響,它不僅能夠改善高校教師的健康狀況,而且對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對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具有顯著的作用。

3.2 建議 1)高校重視廣大教師的身心健康,科學地安排教師的工作負荷,尤其要重視高學歷、高職稱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