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學生思維能力培養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2: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一學生思維能力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一學生思維能力培養

篇1

一、了解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

高中的學生思維能力發展迅速,其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優勢地位。因此,中學物理教學應遵循中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根據高一學生思維尚未成熟、可塑性大的特點,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盡快掌握物理的思維方法。

二、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過程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過程是抽象思維的產物,是研究物理規律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體的運動,首先要確定物體的位置。物體都具有大小形狀,運動的物體,各點的位置變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詳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其變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條件下,把物體抽象為質點,忽略物體的大小形狀,問題就簡單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車身各部分的運動情況相同,當我們把汽車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它的運動,就可把汽車當作質點。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問題的處理大為簡化而又不會發生太大的偏差。高中教材中,建立了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質點”“單擺”“天體運動”“點電荷”“核式結構”等都是理想模型,還有大量的理想化過程,如,“勻速直線運動”“自由落體”“等壓變化”“絕熱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中教學中,力求使學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過程,對于學習和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性,以提高他們學習這種方法的自覺性。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滲透處理較復雜的物理問題時采用具體分析、合理簡化、科學抽象的方法,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免學習高中物理,接觸到理想模型時感到陌生,或認為是憑空想象的。

三、對物理規律進行歸納

歸納法是從同一類事件中概括出規律的思維方法。它對學習和研究物理學有重要作用。許多定律和公式都是運用歸納法總結出來的。例如,高中必修課《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提醒學生聯系以前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的思維方法:觀察實驗分析推理歸納結論。首先做一些生動的“自由落體運動”實驗讓學生觀察,獲得鮮明的感性認識,然后引導學生對自由落體現象進行比較與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1)自由落體運動是由靜止開始運動的。(2)下落過程中要受重力作用。(3)下落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且通過數據論證,證明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應當注意的是:高中教學強調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概念,歸納為規律。高中生的思維雖屬于理論型,但對一些比較抽象內容的理解,仍需借助于一些經驗型思維或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更高層次轉化,從而理解這些抽象的內容。這種轉化在高一年段表現得尤為突出。所以,高中教學仍要借助觀察實驗,但有時可以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推理而得出結論,然后用實驗來檢驗。因此,在高中階段的教學,要重視實驗,通過實驗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四、學會用圖像法來分析問題

物理規律可以用文字表示,可以用數學公式來描述,還可以用圖像表示,圖像法具有形象、直觀、動態變化過程清晰等特點。能使物理問題簡單明了,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將物理與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探究彈力與形變的關系時,我們用圖像進行數據處理,學生結合數學知識,一眼就看出彈力的大小與形變量成正比。在作受力分析圖時,學生也能一目了然地知道所研究的物體受到什么力,力的大小方向如何。畫圖分析物理過程時,也能明確地知道物體究竟怎樣運動,從而能做到以最快的速度選擇正確的公式結合物理過程解決問題。

五、將新學的知識與舊的知識進行類比

篇2

關鍵詞:化學教學;思維能力

在2015年高考中,化學部分的命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高考化學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包括: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在人的智力結構中,思維屬于核心地位,是整個智力活動的最高調節者,給各種智力活動以深刻的影響。人類依靠思維能力,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會整理知識點,融會貫通,使之網絡化,提高學習的效率,還可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但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研究,更要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在備課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從感性、具體的物質、認識入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朱智賢在《心理學大詞典》中對思維能力作了如下解釋:“思維能力(ability?搖of?搖thinking)是人腦對輸入的信息加工整合,從而制作出思想產品的能力。”從這個定義以及思維能力的英文表述來看,思維能力可以被理解為人們在思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能力的組合。但在高中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有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從簡單到復雜不斷深化的發展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處在較低的層次,也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時要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如在化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化學概念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然而,這方面的教學比較抽象,學生生活經驗較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在教學時,要注重由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如在教學“物質的量”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于“物質的量”的正確概念,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多媒體投影:12?搖g?搖12C的實物,再指導學生用天平稱取出58.5g的NaCl固體后,告訴學生這兩種物質的量均是1mol,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什么是“物質的量”“mol”?為什么質量不同的兩種物質,物質的量會相同?質量和物質的量之間有關系嗎?能否相互換算,怎么換算?這時我再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講解“物質的量”的定義、單位,組織學生思考、討論“物質的量”和質量、相對分子質量、式量的關系和換算,最后歸納、小結這節課的知識點,使學生從具體物質1?搖mol?搖12C和1?搖mol?搖NaCl的存在認識到“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及其單位。

二、從新舊知識的銜接入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引申和發展。在教授新知識時要盡可能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體系來搭橋鋪路,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思維的能力。如在“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教學時,我先復習了氧化還原部分的知識,然后指導學生完成下列實驗:(1)把Zn片、Cu片分別插入稀H2SO4溶液中,觀察現象。若能發生反應,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若是氧化還原反應,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2)把Zn片、Cu片連在一起,同時插入稀H2SO4溶液中,觀察現象。(3)在Zn片、Cu的導線中間連接一個靈敏電流計,同時插入稀H2SO4溶液中,觀察現象。通過實驗1來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點,為講解“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作鋪墊,引導學生圍繞實驗2觀察到的現象展開討論,思考:為什么在鋅片上看不到氣泡,而在比氫不活潑的金屬銅片上有氣泡產生?實驗3的靈敏電流計顯示有電流通過,電流如何產生,電子從何而來?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化學能可以轉化為電能的結論,突出說明原電池就是一種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這樣引導學生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系統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三、利用實驗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中學化學實驗題雖然內容簡單,解題時不需要非常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如在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教學中(裝置圖如下),設置如下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1)實驗室用MnO2和濃鹽酸制取氯氣時,能否把分液漏斗換成長頸漏斗?

(2)從A裝置出來的氣體成分有哪些,B、C廣口瓶中的溶液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3)B、C廣口瓶中的溶液能否對調,為什么?

(4)D裝置中,氣體導管為何要長進短出,E中溶液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在解題時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在制取氣體的裝置中用長頸漏斗加液時,長頸漏斗下端的管口必須插入溶液中以防止氣體逸出,所以長頸漏斗不適合在粉末狀固體和液體反應制氣體的裝置中使用。因MnO2是粉末狀固體,所以在此反應中不能把分液漏斗換成長頸漏斗。從A裝置出來的氣體成分有Cl2、HCl、H2O,在收集氯氣前要把雜質除去,B中應裝飽和食鹽水來除去HCl,C中應裝濃H2SO4來除水蒸氣。因為氣體從飽和食鹽水中出來時會帶出水蒸氣,所以應先除去HCl,再干燥,那么B、C裝置中裝的試劑不能對調。D裝置是用來收集氯氣,氯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收集時氣體應長進短出。氯氣有毒,多余的氯氣不能排到空氣中,以免引起環境污染,應進行尾氣處理,因通常條件下氯氣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可和堿反應,固用NaOH溶液來吸收。通過對實驗題目的分析,讓學生學會以將化學問題分解,找出解答的關鍵,在推理的過程中培養他們邏輯思維的能力。

2.思維能力總是在解決一定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實驗方案進行評價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對幾個實驗方案做出選擇、正確與錯誤、嚴密與不嚴密、準確與不準確做出判斷,要考慮實驗設計是否合理、有無干擾現象、經濟上是否合算、對環境有無污染等,包含的知識點多,通過實驗方案評價能達到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例:(2015,全國卷1,26)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1=5.4×10-2,K2=5.4×10-5。草酸的鈉鹽和鉀鹽易溶于水而其鈣鹽難溶于水。草酸晶體(H2C2O4?2H2O)無色,熔點為101℃,易溶于水,受熱脫水、升華,170℃以上分解。回答下列問題:

(1)甲組同學按照如圖所示的裝置,通過實驗檢驗草酸晶體的分解產物。裝置C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由此可知,草酸晶體分解的產物中有_______。裝置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乙組同學認為草酸晶體分解的產物中含有CO,為進行驗證,選用甲組實驗中的裝置A、B和下圖所示的部分裝置(可以重復選用)進行實驗。

①乙組同學的實驗裝置中,依次連接的合理順序為A、B、______。裝置H反應管中盛有的物質是_______。

②能證明草酸晶體分解產物中有CO的現象是_______。

(3)設計實驗證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強______。

②草酸為二元酸______。

解析:本題依托新課程的探究理念,以草酸為題材,考查學生的基本實驗知識,內容涉及氧化還原反應、儀器的選擇使用、實驗的設計、實驗結果的分析和準確描述實驗內容等,考查了物質的性質和實驗原理的綜合應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難度,通過對實驗方案設計,訓練學生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等心智操作,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四、利用化學習題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化學習題教學,主要是指化學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例題講解、習題處理和作業題、單元過關試題評講等教學活動,它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知識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達到提高思維能力的目的。

1.一題多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發散思維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對給出的材料、信息從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徑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教師妥善于選擇具體題例,創設問題情境,精細地誘導學生的求異意識。對于學生在思維過程中時不時出現的求異因素要細心點撥,潛心誘導,及時予以肯定和熱情表揚,使學生真切體驗到自己求異成果的價值。例:某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后,發現高錳酸鉀分解后含錳元素的化合物都能和濃鹽酸反應制得氯氣。現將31.6g的KMnO4粉末加熱一段時間,收集到1.12L(標況下)的氣體后停止加熱,冷卻后放入足量的濃鹽酸中再加熱,又收集到氣體的體積是多少?(標況下)通過分析題意,不難得出先收集到的氣體是氧氣,后收集到的是氯氣,若按常規解題方法,先寫出有關的反應方程式:

然后根據生成氧氣的體積求剩余的KMnO4、由(1)反應生成的K2MnO4、MnO2的物質的量,再通過化學方程式求最后生成氯氣的體積。這種解法雖然思路清晰,但計算量大。這時我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反應,得失電子相等的角度來解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整個反應來看,31.6g KMnO4都轉化為MnCl2,共得1mol的電子,由KMnO4受熱分解生成1.12L(標況下)的氧氣失去0.2mol的電子,則由Cl-轉化為氯氣時失去0.8mol的電子,根據2Cl--2e-=Cl2,得Cl2物質的量為0.4mol,標況下的體積為8.96L。所以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同一事物時,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細地觀察、分析,認識事物,理解知識,這樣既能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利用化學習題練習、講解來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學生的思維一向是以順向思維為主的,對于一些順向思維的題目一般能正確的做出來。但要衡量一個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還要看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在化學教學中,我們不應該忽視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逆向思維就是在學生的心里形成一種可逆性,當正向思維轉化為逆向思維時,途徑有可能由單一性向多向性轉化,有時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跡。在有機合成題中由原料設計合成途徑制取產物,這類問題的解決往往用到逆向思維來獲得解決的有效途徑。有時候逆向思維是創新與成功的蹊徑,如電能能轉化為化學能,就有了電解池;反過來,化學能能轉化為電能,就是原電池。在學習實踐中,有的學生能把書上的定義背得滾瓜爛熟,但當改變一下定義的敘述方式或通過一個具體的問題來表述時,學生就不知所措了。因此在教學中應加強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加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得到明顯的提高。在教學的探索中,我們也面臨著新經驗,新方法的挑戰,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必將會出現一些新的方式方法,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實踐,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素質得到不斷的提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胡國生.中學化學新理念教學中三種思維能力的培養.考試周刊,2009(02).

篇3

【摘 要】在高中數學中,養成思維與反思維能力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關鍵,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維學習這一課題受到了廣大教師的探討,本文通過對高中學生數學中反思維能力培養研究,目的是實現更高教學目標,使得學生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更加輕松、高效。

關鍵詞 高中數學;反思維;迫切性;方法;培養

一、反思維能力的培養的迫切性介紹

高中數學的邏輯性很強,傳統的思維模式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很多時候通過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規思路,往往能帶來較好的效果,這種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維能力,它也是數學思維教學的重要原則,是創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反思維能力能夠幫助他們養成全面思考的習慣,鍛煉逆向思維能力,對其分析問題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維的根本特征,它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創新能力,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數學存在的教學困難、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

我國長期以來教學的培養模式還是以理論型和被動輸出為主,對學生反思維能力培養并沒有完善的體系,這是十分不合理的。當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數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對他們邏輯能力的培養,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二、反思維培養的方法

在高中數學解題中,小概率思維模式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這就是反思維法的體現。反思維法也是一種分析方法,掌握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打破常規,同時還要認清這種分析方法的特點,包括新穎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解題練習,這樣才能提高反思維能力,讓反思維能力成為一種習慣。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養高中數學反思維能力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的本質在于通過反推去辨別命題的真假。當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實用所有的情況,它的目的在于通過反推尋找更簡單的解決方法。如果在實際的教學中,反推法讓思維復雜化,那么它就是不適用的,盲目使用會讓學生更加難以消化。

2.2綜合法與分析法

綜合法與分析法要求學生先從已知的條件著手,根據概念和定義找到問題的原由,這種方法的根本在于從結果入手進行推導。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張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員從駐地出發,通過遺留的線索進行逐步尋找,最后找到他,那么這就是“綜合法”;如果張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綜合法是“由因及果”的過程,分析法是“執果索因”的過程。

三、反思維的課堂教學培養

學生反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建立在大量習題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增加一些互動問題,通過互問來實現反思維能力的培養。

3.1正思維與反思維的比較

通過正、反思維的比較法能夠讓學生更明白反思維的可操作性,對訓練他們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對比之后可以發現,反思維的解題更加的簡單,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明白當正思維無法解決的思維,可以另辟蹊徑,通過反向思維將問題簡便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形成反思維的思考習慣。

3.2重視互逆關系的公式和法則

高中數學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對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種反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在進行冪運算時就會通過結果讓學生遞推公式,比如通過6^(2+3)的解法求出a^(m-n),這就是反思維能力的體現。高中數學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視逆運算,通過填空題等方法強化學生對反思維的運用,這對反思維能力培養起到了積極作用。

3.3辯證分析

哲學中對辯證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釋,即要我們從矛盾的對面來思考問題,反應到高中數學中來就是通過結果進行原因尋找。教師可以通過對命題不同方面的分析來引導學生思考,幫助提高辯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4加強反思維的訓練

判斷正誤是一個非常好的加強反思維訓練課題,通常來說就是教師給出一個命題,讓學生判斷命題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這需要從命題的結論出發,逐步的進行推證,最后判定出明顯的成立條件。加強反思維訓練有利于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數學概念,同時還能夠掌握問題之前的觀念,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反思維模式是高中教學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強學生反思維能力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開闊思維前景,讓他們在原有的數學能力基礎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反思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的精神力的創造力都隨之大大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岳.在教學中培養高中學生的數學逆向思維能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21)

[2]亢福江.論高中數學主觀能動性和逆向思維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4(4)

[3]張恩祥.試論逆向思維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J].理科愛好者.2012(4)

篇4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思維能力;問題;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316-01

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重要方面,但是能力的培養也相當重要。在歷史學習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只有真正讓學生具備歷史思維能力,學生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并且利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來思考現實問題,實現歷史學習價值的最大化。所謂歷史思維能力,現在學術界沒有明確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對此作了不同的解釋,但都肯定了其價值和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忽視這一能力的培養。從當前高中歷史教學情況來看,教學中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我們來解決,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本文就此展開討論。

1.高中歷史教學中對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目標設計不合理,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教學中要求教師要確立該學科的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大部分教師在知識與能力方面做的較好,能夠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掌握歷史知識,牢記歷史常識,但是卻忽視了后兩者的教育,導致學生對歷史的感悟能力較差,不能運用歷史來解決現實問題。此外,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意識不高,導致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是忽視了學生能力培養這一問題,只是單純的為了讓學生提高歷史成績而學歷史。

1.2 教材內容的使用較死板,教學內容不豐富。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能夠深度理解歷史事實,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知識的教學停留在知識的淺層面,沒有對知識進行深度的分析,導致學生對歷史的學習也只是停留在知識的層面。此外,教學內容缺乏與現實的聯系,讓學生只能把歷史當成歷史來看到,很難引發學生對現實的思考,也就降低了歷史的價值,妨礙了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

1.3 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氛圍低。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課堂的氛圍,在當前的教學背景下,很多教師依舊秉承著以往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以傳授法和講授法為主,學生更多的只是被動的聽課,很多學生覺得歷史課程比較無聊就在于此,教師根本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干巴巴的歷史知識,這樣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更讓學生提不起精神,從而影響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更談不上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1.4 教學評價體系不健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學習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經常忽視了評價的環節,這就意味著喪失了激發學生積極性的一條途徑。在當前教學中,很多教師就沒有利用好這一途徑,沒有通過積極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缺乏關注感和方向。此外,教師在評價過程中過分關注學生的成績,關注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產生誤區,認為歷史只要背誦和記憶就好,這種思想也會阻礙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2.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

針對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不足,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按照正確的目標教學,保證教學的方向性,讓學生能夠全方面發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制定正確的三維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著手,讓學生能夠在學到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對知識的深度挖掘,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建立于現代的聯系,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歷史教學的實用性。

2.2 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豐富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教學內容的豐富和拓展是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歷史知識的價值。同時,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歷史有系統的認識,有些教材的編排按照專題的順序編排,這種編排方式讓學生很難從時間上把握歷史事件,因此,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時,要將專題教學與世界史相聯系,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歷史,不僅從深度上理解,還要從廣度上拓展,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歷史體驗和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2.3 創新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氛圍。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上也有著重要影響,在當前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但是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傳統教學方式必須要進行改革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學到知識,鍛煉學生的能力。在具體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學會比較、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問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積極引發學生思考,同時還要借助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調節課堂氣氛,鍛煉學生的能力。

篇5

關鍵詞: 高一生物教學 學習能力 培養方法

高一學生剛結束初中生活進入高中,在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上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高中教師擔負著培養學生能力的重任。大多數學生不能主動學習,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高一生物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高一生物課堂上也應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提高思維能力,通過思維能力的提高促進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讓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主動領悟生物學科的知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需要改變以往單向被動的學習模式,需要生生與師生的雙向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的,需要進一步實施開放式教學,為學生營造主動探究學習的氛圍,利用小組討論或探究式教學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講“遺傳”一章時,對學生提問:如果一對夫婦的色覺正常,但其父母都是色盲患者,那么他們的兒子患有色盲的概率是多大?這樣進行開放式提問,首先讓學生依據問題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在老師的帶領下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最終將自己的思維過程與老師講解的思維過程進行對比,從而形成正確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合作學習能力是高中生必不可少的學習能力之一,教師在高一生物課堂上更需要發揮引導作用,結合課程特征,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首先,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生物是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其中有許多知識都是與許多社會熱點緊密聯系的。新課標改革背景下的生物學科發展更強調了學科發展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聯系,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配合教學目標,創設合作探究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強調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僅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要引導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從而在小組中作出貢獻。學生作為個體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融會貫通、集思廣益的過程,因此要引導學生明白合作學習的目的,避免在小組中出現團體化、排他性的情況。最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技能。由于長期以來受我國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了被動、僵化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中互動交流較少。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改變傳統學習中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相互隔絕的現狀。在合作小組中學生不僅能夠分享學習方法,還能分享彼此的思維方法,以及分享個人生活經驗,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尊重小組成員,學會理解組員,學會理解對方,善于聽取不同的意見。總之,在高一生物課堂上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及變革學習方法等手段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懈動力,也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重要競爭力,因此在高一生物教學中也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新課標背景下要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營造民主、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將學生的思維局限于課本上,難以開放思維、發散思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如利用圖文、視頻、音頻等使得課堂更加豐富、生動、活潑。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于發表個人意見,與教師交流。例如講到“水分子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想象的情境,讓學生將這一現象與我們現實生活所觀察到的現象聯系在一起,從我們為花澆水,聯系到為何要將水澆在根部,再分析這些水是如何通過花的根部傳輸到花的莖葉中的。整個過程讓學生自主思考,并且思考是什么原因實現了水在植物體內的傳輸。通過自主思考和探究,學生逐漸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并且不局限于課本知識。此外實驗教學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理論與實踐結合是實現理論到實踐飛躍的關鍵,當前的生物教學更強調培養學生的操作應用能力,因此就要在實驗教學中改變傳統依葫蘆畫瓢的教學方式,要讓學生自主設計,明確實驗目的、實驗方法,通過開放性實驗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提高其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生物教學改革的推行,在高一生物教學中,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通過變革教學思想,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適應現代化人才培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喬葉.“兩少一多”學生物——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效率的感悟[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2).

[2]吳雪瓊.從“授之以魚”走向“授之以漁”——淺談新課程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07).

[3]陳東龍.如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1(06).

篇6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習方法;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3.55

在經歷了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發現學生認為自然地理知識很“難”。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未及時轉變。

按照課程安排,自然地理知識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主體內容。而接觸高中地理的高一學生,自然先學習“自然地理”這部分知識。高一學生從一個初中生蛻變成了高中生,剛剛經歷緊張的初三的復習中考,本想好好休息放松一下,有點懈怠。加之初中生平時養成了老師“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在初中因為知識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對知識的了解和識記要求不是多深刻,所以“被動記憶”的學習方式好事還是很合適初中生的。可是到了高中就不一樣了,不僅內容多而且科目多課時緊,學生如果再被動的去學習,往往會出現學了背了就是不會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的情況。到了高中,學生就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加強自主學習,只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知識,才能真正領會和理解掌握教材內容并能很好的去運用。還有的學生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和掌握正確的聽課方法,上課聽不懂,跟不上,窮于埋頭做筆記,不得要領,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識。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從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轉變過程中出現了拐點,由于學習方法的轉變成為“瓶頸”,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感到深奧難懂,難度增大。

二、自然地理的“難”是人為。

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大多還處在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待轉化狀態,邏輯思維還未占據優勢地位。特別是高一地理開始就是難度較大、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地球部分”,在日常教學中,如果老師對課標研讀不深,對教材無限“挖掘”、“拓展”。例如在地方時計算、回歸年和恒星年的比較、太陽日與恒星日的比較、光照圖的判讀等等無限的擴充,勢必造成學生感覺自然地理“難學”。另外,老師在測試練習(或者叫模塊評價)時,如不考慮學生實際知識水平借用一些高考題、模擬題進行練習測評,結果勢必造成學生成績“差”,感到地理“難”、“不會”。這樣就挫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出現了“厭學”地理,從而使學生感到自然地理不“難”才怪!

三、學生學習方法不當。

受某些傳統思想的影響,加之高中地理又被“強行”劃到高考的文科行列,所以在學習地理時,學生不由自主的用所謂的文科學習方法――“記憶超前于理解”。這就是說在尚未完全理解之前可以先進行記憶,等記憶鞏固之后再回過頭來“學而時習之”,長而久之,“死記硬背”變成了學習地理的主要方法。殊不知自然地理知識在學科屬性上類似于理科,因此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應借鑒一些理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從微觀入手,最后發展到宏觀掌握。學習自然地理時,要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首先必須問“為什么?”這樣便會養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維習慣。在不斷的探究學習中歸納總結一些地理規律、原理,如“洋流的分布規律”“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一(七)月氣溫的分布規律”等,然后應用這些地理規律、原理來解決地理問題。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實用的方法,他們學習積極性就提高了,自然地理知識就容易學會了,自然地理還“難”學嗎?

那么如何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養和發展,也就成為教育界許多同仁密切關注和努力探究的問題,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談談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創新提問,利用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學中提問很重要,提問的方式和方法要新穎,因為學生對新奇的事情才會感興趣,這樣才會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想,亞里斯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有了疑問他們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

二、通過地圖,重視筆記,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習慣

其次,在地理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的地理思維能力。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理性思考。學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維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給以展示,教師要進行必要的點撥和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這樣就充分的激發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地圖被稱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階段讓學生讀各種各樣的圖,可以充分開發、活化學生大腦的潛力,為學生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地理思維在理想的時空范圍內自由的馳騁。地理教學如果只憑教師的語言和書上的文字,從一個問題到另一個問題,就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深層次的興趣。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難以深化,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

篇7

關鍵詞:高中物理;高一;教學要點;思維方式;特殊解題方式

一些高一學生在最初學習高中物理的一段時間內,常常出現成績下滑的現象。這主要和高中物理難度上升有關,和高中物理的能力要求有關,當然也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有關。高中物理難度上升,抽象思維的題型較多,要求學生能抽象出理想化模型,分析出具體的物理過程。而且高中生必須為將來的高考做準備,高考的難度、廣度也對高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一學生的思維特點不能很快適應以上兩點要求,因此在高一上學期,常常出現學生的物理成績大幅下滑的現象。

為克服初高中銜接這一難題,避免高一學生物理成績下滑,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從興趣入手,增強信心,消除恐懼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面對高中物理難度的突然上升,高一學生常常會心生恐懼,以至于對學習物理失去信心,進而發展為對物理學科的排斥和厭惡。如果出現這樣的局面,則教師無論作何努力,都已經為時已晚。因此,在高一學期開始時,就要及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視頻、新聞、書籍以及開展競賽、演講的方式,拉近物理學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正面引導,不要吝嗇表揚,以激勵教育為主,使學生對物理感到親切,使學生感覺到物理并非高不可攀。

二、實事求是,研究教材,改進教法

1.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高一教材有些章節為了體現知識體系的嚴謹和縝密,在知識點的安排順序上,可能和學生的現實狀況有所偏差。如,高一教材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是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在教學中難度過大,而第四章是物體的平衡狀態,顯然可以理解為牛頓運動定律中的一種特殊情形――加速度為零的狀態。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做適當的調整,將物體的平衡狀態這一知識點調整到牛頓運動定律之前。這是實事求是的做法,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降低難度,掃除障礙。

2.尋找和初中物理的結合點

高中物理,尤其是高一物理,和初中的物理知識還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找出這些聯系,就能增進學生和物理學科的親近感,同時也有利于知識的正遷移。比如,在力的合成教學時,先復習初中物理中關于力的合成的知識,然后順勢利導,提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進而在初中物理關于同一直線上的力,擴展為高中物理互成角度的力,很自然地引出平行四邊形定則。

這樣的教材處理,不僅能降低學習的難度,而且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從已知到未知,再從未知到已知,達到道法自然、水到渠成的教學境界。

三、運動特殊解題方法,固化合理的解題模式

高一物理第一章運動學部分,其基本特點便是物理公式多,比如運動學五大公式;物理過程復雜,比如相遇和追趕問題;物理概念不易區分,比如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加速度和速度。在這一章的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運用某些特殊的解題方法――圖像法。

v-t圖像在解決運動學問題時,有其天生的優勢:直觀、準確、簡潔、運算量小、公式記憶的要求低等。因此,做好圖像法解題是做好第一章運動學教學工作的關鍵。

再比如,高一物理力學部分以及牛頓運動定律部分,固化的解題模式便是五步解題法――確定研究對象,受力分析,建立坐標系,力的分解,建立方程。使學生明確解題的步驟,將零亂的思維有序化,將解題過程做有機的分解,從而有效地降低難度。

四、注重能力訓練,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中物理的學習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過程,同時也是各種能力的培養過程。《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別指出,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識的應用,以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維能力。

能力訓練和培養學習習慣是一對相輔相成的孿生兄弟,能力訓練能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間安排自習任務,如在教學高一物理第二章力學時,可以布置學生預習力的知識,要求學生在預習重力、彈力、摩擦力的產生、大小以及方向的確定。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導過程,使學生知道研究、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

注重習題教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一題多解,力爭做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從而培養學生的擴散思維能力。

注重章節復習,讓學生學會歸納知識、整理知識,使知識網絡化、系統化,從而提高綜合概括能力。

總之,在高一年級,特別是高一上學期,我們一定要注意處理好初高中銜接,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以避免學生物理成績的

下滑。

參考文獻:

[1]邢.論中學物理教學中的科學方法教育[J].物理教師,1995(12).

篇8

一、高一新生數學成績的影響原因

1.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對比,難度提升,一些高一新生無法快速適應

(1)高中數學語言與初中具有明顯差異。初中數學大多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表述。可是高中數學從高一階段則運用抽象的語言及較難理解的概念進行表述。數學語言的抽象性使思維能力必須有所提升。這一能力標準的改變使眾多高一新生無法順利轉變。

(2)初高中數學教材銜接不當,眾多在初中選講或不講的課題被經常運用在高中,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十字相乘法等,大多數高一新生無法適應。

(3)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在知識內容方面顯著增加,在同等的學習時間里接受知識量遠大于初中,輔助練習及消化時間則隨之降低。這也令眾多學習被動、依賴性較強的高一新生無法適應。

2.不正確的學習狀態

(1)學習習慣由于依賴感而滯后。學生在初中階段在學習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依賴感。而到了高中后,有些學生還會猶如初中般具有較強的依賴感,隨著老師的節奏進行學習,并未將學習的主動權把握住。不進行規劃,課前不進行預習,不去了解課堂的內容,上課時僅記筆記,而不管老師在講什么。

(2)有些學生將初中的思維方式轉移到高中,他們認為自己在初中階段的一、二年級并未認真學習,僅僅在初三時才突擊了幾個月則輕松考入高中,并且有些可能還考入重點高中的重點班,所以往往會輕視高中,認為高一、高二階段無需認真學習。具有此種理念的學生錯的徹底,這是由于在我國已經普及了高中教育,所以中考題目難度并不會過大,學生較易考入高中。可是高考則有所差異,當前我國還未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尚屬于精英教育,僅能挑選成績好的學生讀取,所以高考題目存在較強的選拔性,假如心存僥幸則會得不償失。學生可以對高三學生進行了解,眾多學生均由于高一、高二時不努力,臨近高考時則會發覺自己的知識量嚴重不足,從而尤為焦急。

(3)學不得法。老師在上課時通常會將知識的來龍去脈講解清楚,將概念的內涵進行解剖,對重點、難點進行分析,凸顯出思想方法。而有些學生在課堂不專心聽課,并未真正清楚要點。

(4)不注重根基。許多學生會覺得自我感覺良好,忽視知識、技能與方法的學習及培訓,時常了解到如何做,卻不進行嚴格的演算書寫,時常好高騖遠。

二、提升高中新生數學成績的措施

1.融合實際,做好入學教育

做好銜接開學、入學的基本路線,讓學生初步掌握數學學科的特點。將高中與初中教材的延續性指出,讓學生了解高一數學的具置與作用,為學生推薦科學的初中學習法,將需要注意方面指出。還能夠綜合材料,為學生講解學長、學姐的真實勵志故事,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和生活,以最快的速度順應高中的生活與學習。

2.了解底子,制定新規劃

結合學校,做好學生摸底工作,通過對新生入學成績的分析,與中考成績相結合,真正掌握學生的數學根基。身為高中數學老師,應對初中數學課程具有清楚的把控,主要明確學生當前具備的內容,在數學知識體系中究竟有多少,如何以初中數學為基礎,而邁向高中部分。在高中不斷提高難度、擴大范圍,在講解高中新內容時,需有意引導,讓學生聯系舊知識,加強舊知識與新知的對比、區分,以此實現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3.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巧妙引導問題,巧妙安排數學教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已學過的內容處理問題。如此才能夠令思維練習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當中需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常規教學。如此才能讓學生具備勇于提問題、批判、質疑等能力,并且及時組織一些一題多解等教學方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4.強化輔導,解決分化點

篇9

一、初中數學與高中數學的差異

1.知識差異

初中數學知識少、淺、難度容易、知識面窄。高中數學知識廣泛,將對初中的數學知識推廣和引申,也是對初中數學知識的完善。

2.學習方法的差異

(1)初中課堂教學量小、知識簡單,通過教師課堂教學,爭取讓全面同學理解知識點和解題方法,課后老師布置作業,然后通過大量的課堂內、外練習、課外指導達到對知識的反反復復理解,直到學生掌握。

(2)他們模仿老師思維推理較多,而高中學生有模仿做題和推理思維,但隨著知識的難度大和知識面廣泛,學生不能全部模仿,即使學生全部模仿訓練做題,也不能開拓學生自我思維能力,學生的數學成績也只能是一般程度。

3.學生自學能力的差異

初中學生自學那能力低,大凡考試中所用的解題方法和數學思想,在初中教師基本上已反復訓練,老師把要學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問題,都集中表現在他的耐心地講解和大量的訓練中,而且學生的聽課只需要熟記結論就可以做題(不全是),學生不需自學。但高中的知識面廣,知識要全部要教師訓練完高考中的習題類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較少的、較典型的一兩道例題講解去融會貫通這一類型習題,如果不自學、不靠大量的閱讀理解,將會使學生失去一類型習題的解法。

4.定量與變量的差異

初中數學中,題目、已知和結論用常數給出的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數和定量。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大多是按定量來分析問題,這樣的思維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決問題,在高中數學學習中我們將會大量地、廣泛地應用代數的可變性去探索問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特點的變化

1.數學語言在抽象程度上突變

初中的數學語言形象、通俗。而高一數學一下子就非常抽象的集合語言、邏輯運算語言、函數語言、圖象語言等。

2.思維方法向理性層次躍遷

初中階段,很多老師為學生將各種題建立了統一的思維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幾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而高中數學在思維形式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數學語言的抽象化對思維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這種能力要求的突變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適應,故而導致成績下降。

3.知識內容的整體數量劇增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又一個明顯的不同是知識內容的“量”上急劇增加了,單位時間內接受知識信息的量與初中相比增加了許多,輔助練習、消化的課時相應地減少了。

4.知識的獨立性大

初中知識的系統性是較嚴謹的,給我們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因為它便于記憶,又適合于知識的提取和使用。但高中的數學卻不同了,它是由幾塊相對獨立的知識拼合而成。

三、初高中數學銜接的對策

1.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興趣是進行有效活動的必要條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學生學好數學,首先要進一步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2.課堂教學直觀化、教學語言通俗化

根據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仍處于主要地位的特點,高一數學課堂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差異,善于把教學過程直觀化、抽象思維通俗化,使學生便于理解和接受。

3.適時降低思維難度,以適應學生的思維水平

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就可以與思維能力相適應了。

4.有效處理教材的銜接問題

初高中教材內容相比,高中數學的內容更多、更深、更廣、更抽象,同時,高中數學更多地注意論證的嚴密性和敘述的完整性,整體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因此在高中教學中,要求教師利用好初中知識,由淺入深過渡到高中內容。

6.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篇10

關鍵詞:高一英語教學;初高中;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4-163-01

對于剛踏進高中大門的高一新生來說,新的學期有很多東西等著他們去學習、去理解、去掌握、去發現。而英語對他們來說并不是陌生的學科。但是,高一的英語教師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助他們早點熟悉高中的教材特點,盡快把握英語教學的重難點,完成初中高中英語學習的過渡和銜接,使他們能夠順利地跨過高中英語門檻并學好英語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一是初中向高中的過渡階段,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習慣和意識的關鍵時期,學生的成績容易兩級分化。怎樣才能使學生順利完成從初中英語向高中英語過渡呢?如果教師從一開始就能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將會終生受益。高一年級英語成績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學生學習方法與新的教學內容不相適應。高一學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學習習慣不良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課前不會預習,上課只顧記筆記,學習上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心理。因此,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預習復習,聽課和做筆記等,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基礎。

l、培養學生養成聽課、做筆記的習慣

開學利用兩節課的時間向學生介紹初高中階段英語學習的特點,就如何學會預習復習、如何聽課、如何閱讀教材、如何做筆記、如何寫作業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介紹,并在每個模塊的學習中具體落實。聽課是學習的中心環節。教師除了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策略外,還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聽什么、怎樣聽、思考什么。要求學生不要局限于聽懂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應以聽審題方法以及探索思路的過程為主,引導學生去思考。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要“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高中英語教學要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主動實踐等學習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點的英語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理念提倡的一種重要學習方法,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大進步。它注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體現為 “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為此,高中英語教學要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主動實踐等學習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點的英語多樣化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放在首位,為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

在班級授課制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時間緊,容量多,學生發言機會少,極大地制約了學生英語語言實踐活動的開展,因此,作為英語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把學生分成4人或6人合作小組,讓學生在協作中完成學習任務。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巡視和調控各小組活動情況,指導學生參與學習,教會小組成員用英語互相提問、互相交流,共同解決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單詞默寫、句型操練、角色表演和問題討論都可以通過Pair work或Group study來完成。同時教師應對合作學習結果給予及時評估,評選出先進個人和集體進行獎勵,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了英語整體教學效益。

二、培養學生養成聽說讀寫綜合運用英語的習慣

1、讓學生養成聽、說英語的習慣

課堂是訓練聽力的最好的場所,教師在英語課上應盡量多使用英語,這是為了給學生更多的接觸英語的機會。剛開始學生可能聽不懂,但是通過聽到教師反復使用,并加上相應的body language,學生就會慢慢感受得出這些話的含義。此外,教師還應多鼓勵學生相互間多說英語。學生之間比師生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他們更容易理解對方。因此,養成聽同學講英語的習慣能更快的提高他們的英語聽力水平。

學習一門語言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交流,只有當人們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時, 才能真正體現語言這種交際功能和它的價值所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讓學生開口說英語。剛開始可能有點難,因為學生害怕犯錯誤。最好的辦法是事先讓他們有所準備,比如每天的MORNING REPORT,內容不限,格式不限,由學生選自己喜歡的、會的話題來說,這樣就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成就感,至少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在全班同學開口講英語了,這就是進步。

2、讓學生養成朗讀和背誦的習慣

“Open your mouth, speak English!”這是李陽的英語學習理念難能可貴之處。高一新生的英語成績參差不齊,雖說他們在小學初中已接受了七年的英語教育,出于各種原因,很多學生不會認音標,不會拼單詞,發音不準確,不敢開口讀英語。因此,高一新生剛進來時,教師要花1到2個課時來讓學生認真學音標,教會他們拼單詞。這樣既可以照顧后進生,同時又可以增強學優生的信心。

3、讓學生養成英語閱讀的習慣

閱讀能力的培養在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閱讀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高中英語的學習和高考成績。閱讀包括精讀和泛讀,從高一就開始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因為通過閱讀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有助于外語學習從而提高外語成績。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由于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多,結果即使記住了大量的單詞,領悟一些文章的意思仍然存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