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研究性學習成果范文
時間:2023-11-16 17:27: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一研究性學習成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字:高級思維過程;高一化學;自主學習
文章編號:1005-6629(2007)07-0001-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上海市二期課改新教材于2006年9月在高一全面鋪開。之前,我校并不是二期課改的試點校。今年,對于每一位教高一的化學老師來講,都面臨著熟悉教材結構、教學內容,落實新的觀點,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重新備課的重任。
1 研究的背景
在第一章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講課時增加很多知識性的內容。要引入物質的量(在教材中以資料庫的形式出現,其實每個班上只有4、5位同學在初中接觸過物質的量),并要求學生會熟練地運用物質的量的概念來理解宏觀世界的質量和微觀世界中微粒數的關系,會用物質的量來進行計算,包括過量計算。進一步整理物質的分類和物質的變化。且第一章中無實驗,一上來就是長達10頁的原子結構探究史。
“三年前,在全區對試點教材使用一個月后的情況調查中,學生把化學列為最不受歡迎的課”。教研員如實說。
進入第二章――“開發海水中的鹵素資源”,我發現學生學習知識的份量并沒有減少,且全為新課。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來看,涉及到電離理論,氧化還原理論,離子反應方程式中的置換和復分解反應的書寫。從元素化合物來看,涉及到氯、溴、碘單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制備及用途,漂粉精和水的消毒,鹽酸和氫氧化鈉的制備、性質及用途,氟的單質和氟化氫的性質(補充),鹵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從實驗探究來看,涉及到學生實驗:粗鹽提純和從海帶中提取碘;教師演示實驗:電解飽和食鹽水;課內探究實驗:氯氣的性質,實驗室制氯化氫氣體的氣體實驗室制法規律,比較氯、溴、碘的化學活潑性。從計算來看,涉及到氣體摩爾體積。
而原本在一期教材中,要在高一第四章才學習鹵素。其間,不涉及到電解,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概念和正規書寫(盡管在課本中也出現離子反應方程式),氫氧化鈉的性質,粗鹽提純和從海帶中提取碘,電解飽和食鹽水,氣體摩爾體積。但是多了化學鍵中的離子鍵和共價鍵。
比較而言,知識量還是較原先多,且分散,涉及到高中階段許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鹵族元素牽涉到很多的方程式,實驗份量的加大,溶解、過濾、萃取、升華、蒸餾、蒸發、結晶、洗氣、干燥等實驗操作及氣體實驗室制法的完整流程與比較。
2問題的提出
一般而言,初三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是濃厚的,因為初三有許多的化學實驗,且研究的物質形象、具體,理論內容較少,學習時間較充裕。
進入高中,總的課業負擔加重,科目多。就化學而言,難度提高,知識容量大,探究內容多。對于一所首批被評為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學校的高一新生而言,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希望能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化學的方法,并有針對性地找到基本概念、理論、元素化合物、實驗、計算學習中的對策;他們中的少部分人會思考如何能進一步利用課內外時間,去整理自己對于化學每一章的學習,做到章章清;他們中的更少一部分人能較清醒地知道自己面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措施。但他們每個人都渴望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高中的化學學習,跟上且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希望能盡快體驗化學學習的成功感,體驗自己付出背后的喜悅。
如何幫助他們去實現?
如果光靠老師講;光靠面上的課內提問方式、提問內容的改進;靠一些實驗和技術手段的支持;靠老師的歸納,學生課外沒有思考、總結,沒有一種好的思維方式;沒有充分發揮班級主體能動性的話,似乎很難達到我校希望看到的“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發展為本,讓每個學生在創造實踐中成長”的培養目標。
于是,我想到了斯騰伯格(Robert J.Sternberg)的思維三元理論,其思維三種方式背后的高級思維過程,我可以試著指導學生運用高級思維過程,進行高一化學的學習。
3 研究的理論體系――高級思維過程
考察斯騰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1],斯騰伯格認為智力是批判的、創造的和實用的信息加工過程三者的平衡,它們分別表現為批判―分析性思維、創造―綜合性思維和實用―情境性思維。而在三種思維方式的背后,思維技巧只有一套,這就是高級思維過程。高級思維過程究竟包含哪些內容?關于這個問題心理學家爭論了幾十年,基本達成了共識,它包括以下七種技能:問題的確定、程序的選擇、信息的表征、策略的形成、資源的分配、問題解決的監控、問題解決的評價[2]。
問題的確定:在這個階段,你不僅要確定問題的存在,還要定義這個問題到底是什么。
程序的選擇:要想順利地解決一個問題,必須選擇或找出一套適當的程序。
信息的表征:運用智力解決問題的時候,個體必須把信息表述為有意義的形式,這種表述既可以是內部的(在頭腦中),也可以是外部的(以書面的形式呈現)。
策略的形成:在選擇程序和表征信息的過程中,必須同時形成一些策略,策略按照信息進行表征的先后,把一個個程序按順序排列起來,形成步驟。
資源的分配:實際解決問題時,時間與資源都是有限的。
問題解決的監控:解決問題的進程中,我們必須隨時留意:已經完成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還有什么沒有做。
問題解決的評價:這項技能包括:能夠察覺反饋,并且把反饋轉化為實際行動。
4 研究的兩個層次
從2006年9月接手新高一開始,我在自己教的三個平行班中進行了第一層次的研究。隨后,有意識地選取其中一個班級進行了第二層次的研究。
4.1(2006.9―2007.1):指導學生了解、初步運用高級思維過程進行學習。
4.1.1 改變提問方式,突出思維過程,從局部指導學生了解、初步運用高級思維過程
保證在每節課上有2―3個這種充分展示學生思維容量、思維復雜過程的“對話式”提問。例如:你對這個問題是如何想的?―完整的思維過程,你為什么會想到這?―之前的一些經驗。在通過其他同學的點評、思維的碰撞、潛意識的交流后,例如:你覺得他的看法如何?―對其他同學的點評,你的看法如何?―展示自己的思考過程,你覺得他的看法和你有什么不同?―思維的碰撞,提示自我反思,我們以后能否仿照他的思考方法?―意識到思維的復制,他的思考方法好在哪里?―抓住思維的關鍵點,提高元認知監控。
4.1.2 選取部分章節,從整體上指導學生了解、初步運用高級思維過程
例如:在第一章的第一節,整整十頁的內容列舉了從古代原子論到近代原子論的八位科學家(古代稱為思想家)的觀點,其中又以湯姆孫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和盧瑟福的行星結構模型為重點。
可以試想,如果讓一位高一新生通過課內閱讀,或課外查資料的方法去了解所有八位科學家(古代稱為思想家)的觀點,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那會是枯燥乏味的,且人單力薄。如果通過老師一人上課津津樂道地講,一方面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即便講得很好,學生的能力如何體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又如何提高呢?
為此,我把全班40人分成四組,每人“認領”一位科學家(其中,湯姆孫和盧瑟福兩位科學家一組各有兩人負責),按照老師的要求(見下表:“探究原子”教師評分)進行自主研究。這樣,每位科學家就至少有四位同學在研究。這為課堂交流創造了條件,也便于老師去指導同學了解、初步運用高級思維過程,并評價他們運用的情況。
以下是我提前一周發給每位學生的評分表,并要求他們當場貼在本子上,回去自行完成2、3兩部分及自我評分欄,并自取題目,在全部課內的交流結束后交上來。
你對本次研究的看法:
圍繞整個評分內容的設計,我首先告訴學生你需要做什么。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去體會這七大技能。包括:
問題的確定:你研究的科學家,他的研究成果很多,什么是我們需要的?
程序的選擇:你通過何種途徑去了解科學家在探究原子結構中的成就?
信息的表征:在你的頭腦中,他的成果是什么?在你的書面表達中,以何種形式去說明,包括題目的選定。
策略的形成:在一周的時間內,從一無所知到最終落筆,你應該做什么?怎樣做到最好。
資源的分配:如何分配時間,提高效率。
問題解決的監控:你都做了些什么?什么還沒有做,或做得不夠好。
問題解決的評價:在聽完了同伴的交流后,你可以自行修改。同時給自己打分。
在之后的兩周內,我時常去了解學生研究的進展,指導他們完善思考過程。
4.2(2006.11―2007.1):進一步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運用高級思維過程進行學習。
在期中考試過后,我選取了成績相對不理想的一個班進行了第二層次的研究,即按照老師的要求,進一步運用高級思維過程自主進行章節反思的研究。
以第二章“開發海水中的鹵素資源”為例,我制訂了以下書寫要求和評分標準:(書寫要求和評分標準均提前兩周發)
4.2.1 書寫要求(貼在本子上,以作業形式上交)
4.2.1.1寫出本章你認為重要的內容,對每一內容形成自己學習的知識體系。(至少四點)
4.2.1.2 在每一點重要的內容后面,自選題目, 并自行解答(至少八題)
4.2.1.3寫出本章我認為最難學習的地方,并提出解決辦法
4.2.2 評分標準(針對上述五項評分內容,面向全班公布):
4.2.2.1 能寫出重點:
完全符合A
基本符合B
不符合C
4.2.2.2 能形成相關內容的知識體系:
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思路,可供大家學習A
能形成自己的理解思路,有一定的推廣價值B
基本能形成自己的理解思路,但無推廣價值C
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照抄筆記或參考書D
4.2.2.3 題目與內容匹配:
題目與內容十分相關,有代表性,綜合性,有推廣價值A
大部分題目與內容相關,有一定的代表性、綜合性B
題目與內容基本不相關,無一定的代表性C
4.2.2.4能寫出自己的困惑
最后評分通過老師觀察,與先前的練習、上課情況、月考、測驗及考試掛鉤
4.2.2.5能提出解決辦法
最后評分通過老師觀察,與先前的練習、上課情況、月考、測驗及考試掛鉤
4.2.3評分結果
總評在五位同學代表及老師的評分基礎上,取平均得出。
最后,我把學生提到的重點、難點進行了整理和排序,并告訴學生。針對共同的難點,進行了全班交流。同時,我把學生整理得好的知識體系匯編,進行課堂交流,印發給每一個人。并把有代表性的題目按知識點,有層次地進行匯編,印發給每一個人。
5研究的結果
在一學期的研究中,我能從學生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們對化學的喜愛,對老師的尊重。
5.1 學生喜歡化學
在化學的課堂中,學生覺得充滿了趣味與挑戰。例如,在做完實驗“從海帶中提取碘”后,我針對能看到溶液呈藍色和有紫紅色現象的組較少的情況,設計了以下提問:你們為什么沒有看到這些現象?你通過怎樣的操作看到了現象?你們的啟示是什么?有什么建議可以提供給我們的?其他組聽后的想法是什么?同學們的反應異常踴躍,他們普遍提到了提取液中碘離子濃度小,淀粉和氯水加入的次序以及氯水的加入量等本質性問題。這當中,成功的組很善于用形象的語言,夸張的動作來表示他們的喜悅;不成功的組也很注重傾聽,并不斷地提出反駁,表明自己同樣的操作,為何沒有看到現象等。在同伴間、師生間的討論中,我看到了他們在程序選擇、信息表征、策略形成、資源分配、問題監控和問題評價中的思維過程,看到了他們更細節化的,更高層次的思維呈現。
在做完1.1節的研究后,學生在對本次研究的看法中寫道:
“我在一節課內知道了六位科學家的貢獻,感受到了他們偉大的創舉和蘊涵其中的科學精神。”
“通過電腦顯示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的實驗,這主意不錯。”
“我了解了原子結構的新發現,增長了見識。”
5.2學生有成功的體驗
剛接班時,我教的三個平行班(三、四、五)的化學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3分,與理科班相差12分。(見表一)
在期中考試時,我教的三個平行班(三、四、五)的化學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7分,與理科班相差10分。(見表二)
在第二層次的研究中,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的五班在做完第二章的章節反思后,在月考二(全部為第二章內容)中,成績一躍而上,反超四班5分,與三班并列。三個平行班的化學均分與平行班拉大到8分,與理科班縮小到7分。(見表三)
三班同學有了趕超二班的決心。四班盡管暫時落后,但非常渴望老師采用五班的方法,通過自主章節反思來運用高級思維過程進行學習。
在期終考試時,我教的三個平行班的化學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12分,與理科班相差 8分。其中,三班已超過了二班。(見表四)
5.3 學生能較自覺地運用高級思維過程進行學習
在課堂中,更多的學生會冒出這樣的話:“你怎么會想到的?”“你的思考過程是什么?”“我這樣做不好在哪里?”
在課堂中,學生更關注老師的上課,他們渴望抓住每章的重點,渴望知道老師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如何思考問題的。
在課外,學生更加相信同伴的力量,求教于廣泛的教學資料。他們渴望看到自己匯編的題目,渴望看到自己整理的知識體系被大家采用。
6研究后的階段反思
6.1 要激起全體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興趣
高級思維過程的運用直接來源于學生對問題的興趣點。當然間接地,也有對成績的關注。作為教師,應該更關注前者。運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一段海水資源的影音資料、一則發明伏打電池的故事、一個碳的同素異形體性質截然不同的事實、一幕燃料不充分燃燒的場景、一段新制氯水使碘化鉀淀粉溶液變蘭又褪色的演示實驗等,來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6.2 教師的付出直接關系到研究的成果
教師要通過形象的語言,生動的例子,甚至是言傳身教向學生描述、展示高級思維過程的各個環節;教師要關注、指導學生運用高級思維過程,不光在課內,更要在課外對學生進行悉心輔導;教師要做有心人,去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考,并鼓勵,表揚其思維的閃光點;教師要及時總結、推廣同學在思維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策略。這一切,需要我們付出很多。
參考文獻:
篇2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號】200607
【原刊頁號】45~46.54
【分 類 號】G382
【分 類 名】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
【復印期號】200612
【作 者】劉云
【作者簡介】劉云,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摘 要 題】探究與創新
【正 文】
研究性學習是21世紀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它的推進實施有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克服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弊端。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課程式研究性學習(課程計劃規定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每周3課時);二是學科滲透式研究性學習(課程標準規定占10%左右)。本文談到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均指的是第二種實施方式,其實施過程一般包括“研讀教材——課題設計——課題研究——成果展評”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又由若干個環節組成。其構成見下面的模式框架圖(師生活動策略)。
一、研讀教材,提出問題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研讀教材階段,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和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必須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讀懂教材,實現“三自一提出”(即自讀教材、自由質疑、自主歸納,提出有待研究的問題)。如高一思想政治第六課《銀行與儲蓄者》的教學,便可指導學生自讀教材、自由質疑、自主歸納,找出重點、難點、疑點。在此基礎上,學生歸納整理本課知識結構,并列表比較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的性質和職能,債券和股票的異同,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公司債券的異同,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異同等;同時,提出若干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如銀行與國家、企業、個人的關系如何?存款儲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居民收入增多了如何投資理財?等等。
二、分析問題,形成課題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設計階段,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分析需要研究的問題,形成研究課題。如在《銀行與儲蓄者》一課的學習中,有教師以新聞報道“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這是自1996年以來連續8次降息后的第一次上調利率”為背景材料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如下問題:①中國人民銀行運用利率手段,上調存貸款利率對社會經濟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②存貸款利率上調之后我們應如何投資理財?學生通過分析、討論、研究,便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占有的信息資料、人際關系資源條件等選定有研究價值且自己能完成研究任務的問題,形成《銀行存貸款利率上調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家庭投資方案設計》等研究課題。
三、課題研究,形成成果
課題研究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實質性階段,由組建課題小組、制定研究方案、搜集處理信息、成果表述四個環節組成。具體實施過程如前面模式框架圖所示。
第一個環節是組建課題研究小組。學生根據課題研究情況,以共同興趣、樂于合作、特長互補為原則組建課題小組,并推選出小組長。教師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是做好協調工作,提醒學生在自愿組合時,要注意把擅長社交、寫作和電腦操作的同學進行合理搭配。
第二個環節是制定課題研究方案。主要是對課題研究結果進行預測,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設計研究方案。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增強研究的計劃性、自覺性和責任感。因為學生在結果預測、活動計劃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較薄弱,需要教師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共同設計研究方案。
第三個環節是學生分工協作,帶著問題分頭收集信息,研究處理信息資料。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環節,也是學生在研究中去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失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充當咨詢者,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方法咨詢;充當協調者,協調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充當監督者,督促學生嚴格執行研究計劃,扎實推進研究工作。
第四個環節是匯總資料,形成并表述研究成果。教師要事先與學生商量并確定課題研究最終的成果表述形式。如政治小論文、調查報告、課件、光盤、板報、展板、模型等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成果表述的有效形式。這樣,就可使學生在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始終對研究的主體、內容、方式、過程有清晰明確的了解,便于最終研究成果的形成。
四、成果展評,升華延伸
高中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成果展評階段,由成果展示、綜合評價、課后延伸三個環節組成,是學生實現自身研究價值、共享研究成果的過程。
成果展示環節一般在課堂上完成,形式可以是論文答辯、成果報告會、辯論會、小型展覽、小品匯報演出以及自編報紙、刊物的展示、交流等等。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各年級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可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采取不同的交流展示形式。例如,高一年級可舉行《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研討會、《家庭投資理財計劃》展覽、《市場誠信面面觀》小品匯演、《高中生消費觀念現狀調查》報告會等;高二、高三年級可采取《用發展觀點看中國世界年》——2005年輝煌成就報告會、《中國和諧社會建設情況》匯報會、《中國民主法制建設》成果展等等。
篇3
我校的辦學思路、辦學模式、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培養具有自主教育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生已成為二十四中人的共識。所以教師們在抓好教學的同時,都很注重科學研究,自覺地用理論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這種良好的作風也深深影響著學生。學生自己創辦了許多社團,如《藍帆》文學社、《星空》雜志社,在大連市中學生中頗具影響力,學生自己撰寫的科技小論文在省市比賽中多人次獲獎。近年來,學校又在學生社會實踐方面設計了很多活動,如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博物館蕭條之謎》、《大連市IT產業調查》等多篇調查報告被《大連日報》選用。
正在學校探索如何使學生能更加深入社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的時候,教育部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計劃傳達到了學校,師生們無不為之振奮。研究性課程的提出,為我們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也使我們認識到要求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順應了時代的要求,但以前的做法層次較淺,認識較模糊,學生實踐的內容較盲目,成果還不是很顯著。所以,學校領導對新一輪課程計劃尤其是研究性學習課程十分重視,并采取了積極措施落實教育部的要求。首先,組織教師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有關的資料,聘請華東師范大學王健研究員來校講座,澄清了我們許多的模糊認識,使我們意識到研究性學習課程作為教育要求的必修課,它的意義和作用是深遠的。其次,讓幾個骨干教師帶頭引路,梁立冬、于向東兩位老師在高一年級中率先開始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探索。他們共同組織學生對“水的世界”開展研究,同學們熱情高漲,分組就水的家族、水的污染與凈化、海水淡化、海洋開發與利用、節約用水的方法、二十一世紀海洋城市構想、流體力學與造船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查找資料,結合已有知識進行研究,撰寫了精彩的研究報告,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軟件展示出來,得到專家領導、教師及同學們一致好評。在此基礎上,學校又在寒假作業中針對高一年級布置了研究性學習任務。這次研究的范圍更廣,涉及的領域更多,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歷史政治、數學文學等與課本密切相關的內容,也有戲曲文藝、環境保護、航空航天、宇宙探索、中國入世等與課堂學習關系不大的方面,同學們的熱情仍然不減。學生還利用假期撰寫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報告。
前一段的探索有了成果,我們搞好研究性學習的信心更足了。結合已取得的經驗,學校又做了以下工作:
一、開足課時,在高一開了三門研究性學習課程。
二、編寫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
三、組織教師認真落實研究性學習計劃,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涉及到的教師年終要撰寫一份相關論文。
四、把高一年級學生分成116個研究小組,自己在校內外聘請指導教師,期末每個學生都要交一份研究報告,由指導教師評定等級記入檔案。
五、在高二年級校內單科結業的科目中實行研究性學習,并且與學分制結合起來。
六、建立評價機制,以保證研究性學習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對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訓練,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也為學生進一步適應研究性學習打好了基礎。因此,我校提倡將研究性學習滲透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去。
三年來我校不斷總結經驗,更新方法,在各門學科中大膽嘗試研究性學習的策略:“選問題″“引方法”“弱評價”。
一、選問題
選問題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課前教師布置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一方面初步了解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對其中某個或某些知識點質疑并提出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上網搜詢或與他人討論來解決,也可以由學生將這些問題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研究解決。但更多的是學生們在課堂上提出需要研究的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是沒有選擇地都讓學生去研究,而是有所取舍,其標準一是是否緊扣或符合學科的教學內容。研究性學習,有別于一般的常識講座或知識競賽,它必須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否則就不能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二是是否具有“趣味性”,有趣味才能激起學生研究的欲望,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以教材為載體,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性及時把握學生心理,將趣味性挖掘出來以點燃學生研究的熱情,使學生盡快進入好奇、渴盼的情境和急不可耐探究新知的狀態。如果學生對研究的問題興趣不大,那么就不可能收到研究的預期效果。另外,所選擇的問題一般以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為基礎,比學生己有的知識適當深一點、難一點,以促使他們“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子”。
二、引方法
引方法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在“引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性的講解,還要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提供方法、引導研究。教師應把握好三個重點環節:
第一、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分析方法。學生在討論中往往會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運用各種方法對問題進行論證。教師應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比較較和歸納,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提醒學生不要用孤立、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要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全面地認識事物,等等。學生只有初步掌握了這些基本的辯證法,才能夠正確地、科學地分析問題。
第二、突出學生研究過程的參與性。全員參與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征。在學生分組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不同類型的學生搭配在一起,便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這樣,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在交流中也能逐步獲得自信、體驗成功。
第三、教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合作、吸納和寬容。學生在討論中發表不同意見時必然會產生碰撞、沖突,甚至激烈的爭吵。教師要引導學生平等發表意見。學會對不同觀點的尊重和寬容,學會吸納別人的不同意見,來補充、完善自己的看法,學會與他人達成一致,共同分享成果等等。
三、弱評價
具體來說,這種評價標準是彈性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掌握、拓展和運用程度;學生探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全體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學生對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關注程度等等,都可以作為評價的標準。
最后是解決問題,即著力培養學生對未知探索的興趣、習慣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課堂教學結束,不代表研究性學習的結束,為了把課堂學習內容延伸,教師還要布置有彈性、能引發思考的作業。歸納起來體現為“四性”:一是層次性,即思考題不是簡單地重復學生在課堂上已經討論過的問題,而是比其深一步的問題,或是課堂討論中尚未解決的帶有典型意義的問題。二是開放性,即學生對布置的思考題,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如查書籍、網上閱覽、請教他人等)、各種形式(如寫成文字、制作多媒體課件、講演、個別交流等)完成。三是實踐性,布置的問題盡可能通過學生動手或參加社會實踐來解決。四是創新性,鼓勵學生提其他同學沒有想到的問題,或老師所留問題以外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在我們國家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他的良性發展要靠廣大教師群策群力,我們學校有決心在這個領域中做出成績,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教育實驗
1、研究性學習特點淺析
1.1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與探究性
通常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會在教師的有關指導下自主確定所學習的課題及其方式,不再是傳統的被動記憶方式,本身學習就是一個被探索被求知的過程,所以需要學習者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在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中,包括選題的確定、探究的問題、指定的材料都需要學生主體去自主的完成,教師則可以通過引導、介紹背景、創設情景來讓學生發現問題。
1.2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和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取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社會體驗,并不只是教材上某個特定的知識體系,所以涉及到的內容范圍很廣闊,綜合各個學科內容。學生在確定好課題方向后,可以透過各種媒體渠道去收集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篩選處理加上有關社會調研,運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不僅內容是開放的,而且在教學空間部分也是開放的,不局限于課堂教室,甚至是實驗室和圖書館。學習的方式、思維方式、師生的關系之間都也是開放的,其中教師扮演的是服務者、合作者的角色,學生則處在主角的地位。
2、高中數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主要模式步驟及其案例
2.1第一模式
這個模式主要適用于高一等剛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不夠,對高中學習存在迷惘,而研究性學習的某些技能還未全面掌握,陌生對待問題操作方式,這時的模式首先要創設一些問題情景,要求問題要具備生成性和預設性而容易被學生接受,再借力教師的全程指引,當中在此中間教師只是輔助的工具,接著學生自主操作感悟,通過收集分析比較,他們會理解全新課程的內容,而后合作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消解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恐懼感和排斥。
案例:函數單調性
創設問題情景:觀察函數圖象,說明函數值y隨著x值的變化情況。
學生:圖(l)中,隨著x值增大,y值一直在增大;在圖(2)中,在對稱軸x=-2的左邊x值增大同時y在減小,右側x值增大y值隨著增大;
老師:這位同學的回答說明函數值y會隨著x的變化情況與x值所在的區間有關。這個特定的區間與函數定義區間的關系又是怎樣呢?
學生:這個區間應該使函數有定義,所以它是函數定義域的子區間。
2.2第二模式
這個模式適合高二階段的學生,這時候數學知識的儲備量在高一期間得到提高,對于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有所聽聞,所以學生具備一定自主完成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指引學生正確做出對課題的有關選擇,以免在高二逐漸緊張的課程耽誤時間,然后教師再針對某些必要的環節進行全方位的指導,避免學生做出不切實際的選題,接著幫助學生制定初步的研究計劃和方案,根據自身已學知識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最后學生在建模之后展開小組討論和學習探討,及時調整自己研究方向和內容,對得出的最后結論進行拓展。
案例:多面體歐拉公式的發現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創設情景
在足球的縫紉過程中,需要很多張牛皮制作的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的平面。將他們縫合以后會成為一個多面體(充氣以后就變成球)共有60個頂點,每個頂點處分別有3條棱.請問縫制這樣一個足球需要多少個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平面?
2.觀察歸納,提出猜想
問下圖中有5個不同的多面體,請分別數出它們的頂點數V、面數F和棱數E,并填好下表。
2.3第三模式
這個模式適合正處高三的學生,對于研究性學習相對比較熟悉,而且小組合作分工的水平較高,學習方式比較穩定的同學。首先教師要為同學創設相關的情景,因為隨著高三學習任務壓力漸大,學生所研究的時空間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為了使得課題具備有效性,教師必須立足于數學的縱橫聯系來指引學生。學生也要配合自主研究和合作的探索,共同得出結論,在結論的最后需要與老師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反思和總結。
篇5
趙鳳飛 杜淑賢
晉元高級中學是一所有近百年歷史的學校,我們以“選擇教育、充分學習、卓越發展”為教育理念,全面實施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為此,我們確立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在原有課外活動小組、活動課、研究性活動課的基礎上,發展為“研究性學習”課,并將之列為正式課程,排入課表,成為每個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為學生發展個性,學會選擇開辟了一個比較廣闊的天地。
一、建立以研究應用型課題為主要內容的我校研究型課程
為了扎實開展研究型課的教學工作,我們首先研究制定了《晉元高級中學研究課程開發方案》,提出了比較切實可行、充分體現我校培養目標的研究型課的目標和內容。
為了培養學會選擇、自主發展的學生,我們確定研究型課采用課題研究模式,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聯系工農業生產、科技等領域的某個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關注校園外廣闊的社會空間大課堂,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此外,科學研究方法,創造技能,論文、課題報告撰寫等也是研究型課程的學習內容之一。
高一上學期:
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探究型活動課和應用型的小課題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學校、教師在課題研究方向上適當引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支持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設計的課題,使學生初步了解研究性學習,初步認識研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的區別,學習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初步學會制定研究方案,撰寫課題報告和論文等,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習慣。
高一下學期:
緊密結合實際問題和科技教育開展學生自創性的研究型課程學習,基本按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進行,提高學生自己尋找、發現、提出研究課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將現象、問題提煉成研究課題的能力。同時,各科教師要努力將研究性教學的思想和方法體現在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初步學會研究性學習。
高二年級:
學生通過研究自己選擇、確定的比較感興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某方面的應用型長線或短線課題,學習現代科技動態和發展趨勢,進一步了解社會社會,綜合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提高創造能力,學會研究性學習,初步形成科學精神、態度。
高三年級:
學生圍繞自己喜歡的現代科技、生產、生活等某領域的某一前沿課題進行研究,拓寬知識面和學習視野,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見解,初步形成較強的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學習和較強的選擇能力,初步確定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并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我校研究型課的組織與實施
㈠研究課題的實施
1.課題的產生
按學校確定的研究課的目標和內容要求,我們每學期在學生、教師中開展征集研究課題工作,課題不分大小。每學期還請在某些領域做出貢獻的專家開列一些研究課題。學校的研究型課程專家小組,對學生、老師的課題進行基本的可行性審定后,每學期將師生、專家的課題匯集起來,打印成冊,供學生選擇課題時參考。高三年級的研究課題基本由學生提出。學校每學期選擇科學性、可行性強的課題作為學校的重點課題。
為了幫助高一剛入校的學生順利開展研究型課的學習,完成學習的第一步——課題的提出,我們采取以下方法:
①任課教師深入班組,和學生座談、討論,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談自己對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不滿意,日常用品的缺點;交通狀況、飲食衛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把存在的問題轉化為課題,很多學生驚訝地發現生活中到處存在著可研究的課題,例如,學生從城市垃圾的處理存在的問題,設計了“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設想”課題;從課間操的擁護提出數學建模方面的研究課題——“課間操班次人流走向的最佳設計”。對學生提出的課題,我們尊重學生的廣泛愛好和個性特長,鼓勵他們在實踐中開展,例如:99屆高一學生入校不久,學校的研究型課程學習動員會開過兩天就提出了一百三十多個研究問題、現象或課題,經專家組審定,只有“21世紀中國軍事戰略問題研究”一題,由于實際研究的可能性小,無法請到指導教師等原因,和題目提出的同學商量,暫不研究,其余完全尊重學生的愛好和個性。
②我們要求教師通過必修課、選修課、研究性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和互相滲透,為學生提供研究和課題。例如,高一一名化學教師在講氯氣的性質時,講到了工業上制取氯化氫的合成塔簡圖時,她聯系前一章學到的能量有關知識啟發道:“合成以后的氯化氫氣體用鐵片散熱,熱能如果不加以利用是不是很大的浪費?”課后,班級的“化學創新俱樂部”研究課小組的一名同學找到她說:“我想研究氯化氫合成塔熱能利用的問題”,老師表揚了這名同學。研究課小組的同學到上海氯堿廠考察、參觀,又發現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提煉了幾個很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同時還請理、化、生計、英等實驗性、技能性較強的學科的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開列了一些探究性、研究性活動課的題目,通過探究型、研究性活動課和研究型課題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
③請在選題、研究、研究報告做得好的同學介紹經驗。
④組織學生學習在發明創造等方面有貢獻的先進人物的事跡。
⑤開列創新思維及創造技能、學習方法、科學研究方法指導等系列講座。
⑥請專家來校輔導、開設“專家論壇”,介紹科學研究的方法和課題的確立等內容。
⑦培養骨干,99屆高一學生有一部分同學在5月份通過直升考試升入我校,學校請他們來學校主要進行研究課的學習,到正式開學,就寫出了近百篇論文。
2.選題和成立研究小組
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在教師、家長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短期和長期課題,由淺入深進行研究、探索,體驗探究過程。我們把同一學年的四個班分為一個大組,讓學生自報課題,依學生選擇的課題,在自愿的基礎上,相近或相同課題的同學,2-5人組成一個研究小組,大多數小組都是跨班的。小組內選出組長,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分工、與指導教師和學校的有關部門聯系等工作。學生的研究活動也可以個人進行。
3.選聘指導教師
研究小組的課題確立以后,小組根據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邀請校內外老師、專家、家長或其他人士做指導教師,也可根據研究過程,臨時請校內相關學科的老師作指導教師。指導教師主要負責指導學生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思維方法,提供理論、研究程序、方法等方面指導意見,掌握課題的研究進度,評價學生的研究成果。
學生研究的內容范圍很廣,很多都與學校教師所學專業內容相差甚遠,我們要求教師每個在自己學科領域內自學掌握一些有關工業、農業、工程技術等理論與實踐的相關知識。同時,適當請部分專家做指導教師。鼓勵學生請自己的父母、親屬做指導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有的課題需外請指導教師,學校給出指導性意見,讓學生代表學校去請。例如,“真如、萬里小區功能定位”課題組,進行了可行性分析后,發現研究內容涉及歷史、地理、生物、政治、建筑、社區等方面的內容,學生請了四位校內教師做指導教師,又成功地邀請了居委會、萬里工程設計的副總工程師做指導教師。
4.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課題或問題確定后,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參考書名稱,學生閱讀討論,在老師的幫助下,小組長負責組織進行可行性分析,對課題的初步設計進行討論和論證,制訂出詳細的研究方案。應用型課題的研究方案先到實際中去考察,修改,設計方案,提煉研究課題。例如,高一化學的“氯化氫合成塔熱能利用”的課題組,他們查到的資料是:工廠的生產設備熱能直接散發到空氣中,針對這種現狀,設計的方案是:用水冷卻,用得到的熱水洗澡、取暖。但到上海氯堿廠參觀后,發現他們的設想已變為現實,同學們受到鼓舞,很興奮,覺得發明創造離他們并不遙遠。
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的主要內容一般是:課題名稱、課題組成員、研究的主要內容、課題的現狀、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具體的實施步驟、課題準備突破或創新的地方、課題組成員分工、課題研究所需設施、場地、經費等,主要參考文獻等,以上內容完成以后,一般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開題報告會,校級課題的開題報告會由教導處統一組織。
5.課題的結題或中期結題 我們要求課題結題后,除有相應的論文、作品、產品的一個設計方案、產品、建設等,還要有相應的研究工作報告或研究報告,總結研究過程中所做的工作,參與課題的研究體會,匯報研究思路、研究過程與研究取得的成果,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初步的評審,不合格的修改或繼續研究。課題結題或中期完成的一般以班級為單位組織答辯會,學生參加這樣的答辯會,覺得自己象“研究生”了,真正體會到什么叫“積攢學術年齡”,體驗探究過程,激發了繼續研究、學習的熱情。同時我們還要求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一個課題后要寫出一個案例,形成學校的研究型課程案例包。
㈡學習評價
1.評價內容
①研究過程記錄表:為了檢查、掌握研究活動的開展情況,我們編制了“研究性學習綜合記錄表”,內容包括每次活動的出勤、活動內容、指導教師意見、指導教師簽名等方面,“活動內容”又分為具體過程、活動分工等。每學期末將記錄表交學校。
②答辨:班級范圍的答辯會,由課題組代表陳述、展示成果后,指導教師或同學進行提問,指導教師寫出評語,并在成績一欄中把學生的研究成果記為A、B、C、D四個檔次,D為不合格。
③課題的論文或作品、研究報告或研究工作報告,經指導教師交學校統一管理,我們要求學生寫的論文一般不少于二千字,打印成文,引用資料注明出處等。
2.評價結果表示
以上材料或活動完成之后,評價結果以學分表示。一般12-16課時內完成并合格,出勤滿3/4課時的課題記為1學分,高中三年至少完成10個學分的研究性課程的學習內容。
3.評價時間安排
為保證評價的質量,必須安排專門的時間用于進行評價工作。每學期期末考試后,教師評卷時,安排學生在家繼續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生返校后,我們都安排兩天時間用于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總結。
4.激勵評價
為了鼓勵學生搞好研究性學習,我們還組織開展了爭創研究課程學習優秀班集體、優秀研究小組、優秀研究成果獎勵活動。評比條件寫入學校的研究型課程開設方案,一開始就公布給學生,使學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學校對優秀學生論文結集出版或向有關部門介紹、推薦發表,對優秀研究成果請校外專家進行評估鑒定。學校隆重表揚研究課程學習優秀個人、小組和班集體。
㈢課程的組織管理
篇6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研究性學習 目標 應用
1 引言
當前的學校教育都變成了專門幫助學生應對高考的應試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各學科教學都成為了應試教育影響下的犧牲品,當然,語文教學也不例外。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1)語文教學遠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讓學生與社會實踐活動嚴重脫離;(2)學生文化積累太少,語文功底薄弱;(3)語文教學重術輕人,脫離了學生的培養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條件和必要性:(1)語文學科的開放性,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多項接口;(2)語文學科的模糊性,為研究性學習的深入鉆研留下了余地;(3)語文學科的基礎性,為研究性學習設置了跳板;(4)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為研究性學習組建了橋梁;(5)語文學科的時代性,為研究性學習添加了活力;(6)語文教材本身也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2 研究性學習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本質
研究性學習一方面從課程的角度對研究性學習進行理解和定位的,它論述了這門課程的內容、課程的目標、課程的實施和評價等問題;另一方面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來進行理解和定位的,其中概括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作用。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質就是把"研究性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的、一種對語文學科的學習。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要有計劃、有層次,要根據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的具體條件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方案,通常情況下,高一年級以實際操作為主,高二、高三年級則以思維操作為主。遵循從實際出發、由淺入深的原則,語文研究性學體有以下三種形式:(1)實踐類研究性學習;(2)綜合類研究性學習;(3)文學類研究性學習。
3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范圍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注重的是學生自主地探求知識的過程,它要求學生要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最后獨立地完成論文或課題報告,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感受到語言和文字的獨特魅力,而且,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會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高,同時,也會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4 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4.1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和探索的體驗:研究性學習強調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親身的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習慣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習慣,激發起學生積極探索和創新的欲望。
(2)提高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每一個環節中,從自主地發現、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收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到最后進行成果交流等這一系列的活動,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運用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達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3)培養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采用多種有效的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整理和歸納信息,并能夠恰當地利用這些信息,來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研究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和他人能夠良好的溝通與合作的平臺。要想圓滿地完成研究任務,一般都離不開課題小組內成員之間的相互合作以及與課題組外人士的溝通與合作。學生在這個研究過程中,要發揚積極合作的團隊精神,要學會與他人交流、分享研究的過程、創意和結果。
4.2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1)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可以采用"開放式長作業"的形式,即由教師先統一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的任務,這既可以是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是一個很大的不確定的研究范圍,然后由每個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自定具體的研究題目,并相對獨立地展開研究活動,然后,用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專題作業。
(2)小組合作研究:每個小組一般山3~6人組成,學生自己推選組長,并且聘請一位或幾位有一定專長的成人作為指導教師。在研究過程中,課題小組成員之間有分工有合作、各自發揮特長,共同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專題作業。
(3)全班集體研究:全班集體研究,指的是全班同學共同圍繞一個研究課題,各自搜集資料、展開研究、獨立的得出結論或形成觀點,然后通過全班集體討論的形式,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進行交流和思維的碰撞,鼓勵同學們在各自原有的研究基礎上再進行一次深入研究,然后,進入第二輪的交流和討論,或者學生就此完成各自的研究論文。
4.3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完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研究的過程中,以上三個階段并不是完全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的、相互推進的。一般來說,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程序是:(1)知識背景準備階段;(2)指導選題;(3)收集資料,制定研究計劃;(4)分析資料,實施研究;(5)處理結果,撰寫報告;(6)展示研究成果;(7)對研究成果進行交流研討
4.4 開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正確認識研究性學習的意義:研究性學習的實質應該是一種全新的對教育方式的理解,對學生的一種全新的認識。學生有權自主地選擇想要學習的知識或內容,教師要完個相信學生,只要學生有興趣、充滿熱情,任何知識他們都能夠學會。
(2)研究性學習不等同于簡單地做課題、寫論文: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自我發現問題、進行自主學習的平臺,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和研究問題的能力等,讓學生感受到在發現、探索、創造過程中存在的樂趣。
(3)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在現階段,我們一直在倡導要把研究性學習重視起來,可是,這并不代表要用研究性學習取代接受性學習,事實上,兩種學習方式各有各的特點,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對學生的幫助也都是很大的,在通常的情況下,兩種方式也是相輔相成,一起對學生的發展發揮著作用。
(4)不能用研究性學習去否定學科教學:在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過程中,學生所要具備的背景知識、研究意識、研究方法甚至研究能力,都是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逐漸積累和發展起來的。如果忽視了學科教學在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就否定了事物發展的序列性和漸進性。
參考文獻
[1] 王友才.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及實施原則[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10).
篇7
一、適時
研究性學習應該在一定的基礎,抓住時機,才能有序有效地進行。那么,怎樣把握時機呢?
1、研究性學習應該在一定的知識累的基礎上開展。雖然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較多使用的是探索性學習,與以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有所不同,但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引入并不能排斥老師用最簡捷的方式使學生盡快地獲得知識,如課文中的一些基礎知識-文學常識,詞語意義,語法等。相反,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在尊重這些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創新,因此,研究性學習應該先提倡學生不斷地培養背誦、朗讀、表達等基本功的訓練,對一些基礎知識廣泛積累,在此基礎上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樣學生才不會做“無米之炊”。
2、研究性學習應該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開展。書,益人的心智,怡人性情,滋潤心靈,我們希望學生廣泛閱讀充滿人性智慧和靈光的好文章,努力吸收觸及靈魂的人文精神。因為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就沒有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開展。可以想象,如果你正在夸夸其談唐代邊塞詩的研究成果,居然連一首完整的邊塞詩都背不出,或者你正在展示你對魯迅作品的研究成果,卻連《自題小像》《自嘲》這樣的詩都背不出來,這樣的研究性學習的初衷,而且是對學風的破壞,長期下去,研究性學習又會流于一種形式而中途夭拆。而廣泛閱讀可以由老師開列書目,對學生進行適當要求和指導,書目應包括古今中外名文名著、當今優秀報刑雜志等,邊閱讀研究,或者先閱讀再研究,最后結題,這樣才能不但豐富了知識,還能提高能力。
3、研究性學習應該因不同年級而確定不同的內容和要求。高一階段,學生從初中到高中有一個轉變和適應期,也對新的學習充滿了渴望與新奇感,教師必須抓住時間,設法使學生改變原先對語文學習的不良看法,喚起并留住對語文的濃厚興趣,與作者心靈互相溝通,和課文內容發生共嗚,大膽質疑,自覺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來。高二階段則要求學生能主動學習,提出問題,并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去體驗、去思考、去學習,老師只提供相關資料,作適當的指導,創設沖突,學生在課外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按照他們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體驗、心理氣質、審美要求去接近作品,探究作品,見仁見智,提出自己獨到而有價值的意見。高三階段要幫助學生善于從廣泛的社會生活中尋找熱點。對種種過去、現在甚至未來的現象進行搜尋,思索和分析,得出自己創造性的見解,形成自己的論文。
總之,研究性學習應該針對不同時期不同時機來開展,否則只能脫離正常的教學秩序,或摘取一些酸澀的青果子。
二、適量
語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嶄新的學習方式,它的目標,它的價值追求,它所要滲透的新教育理念與傳統學習方式上都是一樣的。有些語文老師可能是因為理解上的偏差,在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設置時貪大求全,追求轟動效應,但往往事與愿違。太大的課題,研究來研究去,無從下手,興趣全無,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一定要注意適量,我們要做的是最有可能實現的,而不是最有價值的。所謂適量,既要把握好課題研究的寫作量。有專家認為,學生在校期間每天的課外閱讀量一般在5000-10000字,每天的寫作量按照魏書生的說法,可安排在500字左右,考慮到其他作業。用于課題研究的寫作可限在300字左右。當然,這些量還要根據學校實際及工作實際來安排,一般來說,重點高中比普通高中可大些,假期比平時學習時間可大些,考試期間可比平時適當減少。否則學生無法完成,或疲于奔命,或草草收場,無自由研究可說,則達不到良好的效果,更不要說能力培養了。
三、因人而異
篇8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中學生 科學素質 科學能力
2006年國務院下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指出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把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的提高放在首位,為了提高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課程主要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新課程里的一門面向全體高中學生的必修課,占15個學分。在2008~200年度我校在高中一年級開設這門必修課,真正進入學生的課表,并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課程目標。
筆者有幸成為我校第一個專職研究性學習課程教師。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分為四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表達交流階段和評價階段,每一階段都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現就我校開展該課程的過程和方法以及成果介紹如下。
一、指導學生如何選題――問題情境階段
該課程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選題。選題是否合適直接影響到學生課題實施的過程、最后活動成果的質量和課程的目標是否能達到等一系列問題。在學生選題階段應著重解決三個問題:第一,要讓學生知道課題的基本類型,為選題做好準備。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社會調查型,即是學生對某種現象或是某個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然后撰寫調查報告;創造發明型,指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認真進行科學發明的嘗試,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中的最高層次;知識探究性,指學生就某一方面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拓寬學習的方位,獲得學習體驗,最后形成學習報告,這是研究性學習中的較低層次。第二,學生明確選題的原則,主要有自主性,選題一定要自主自愿,以自己的興趣和較為擅長的方面為出發點,所選的課題還要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這樣學生完成課題的成功性就有了保障;同時學生的選題一定要考慮可行性,包括課題進行過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知識基礎、時間和精力等各個不同的方面,不能只考慮興趣,如果學生的選題太難或條件無法滿足,這樣的課題只能停留在選的基礎上,而根本就談不上繼續往下發展,還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還有就是考慮課題開展過程中學生都學到了什么,不要一味的追求創新性、科學性和嚴密性,課題只是載體,關鍵在于學生是否獲得某種學習方法,掌握某種學習技能,思維得到鍛煉和提高等等方面。第三,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其中小組合作研究是課題開展經常采用的組織形式,所以要解決好小組協作問題。
在課堂上筆者主要采取兩大類不同的選題實踐,第一大類主要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題。即筆者先在班內介紹和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使學生明確這門新課程的內容,并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出發不確定范圍自由的選題,然后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到半年時間完成相應課題。選題內容包括課題的題目、選題的原因、選題的意義或實用價值、創新點和課題實施的可行性等5個不同的方面。然后給每個學生到講臺說課題的機會,下面的同學充當評委給其提出問題和建議,這樣既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修正和豐富學生的想法,有利于課題的立項。這種方式我選擇高一年級的一半班級進行實踐,效果很好,發現有些學生的想法確實很獨特,最后經過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商議評選出部分優秀的課題進行實施階段。例如,高一(1)班的劉超逸是全班第一個在研究性學習課上發言的同學,題目是《方便大型重物運上樓梯的裝置》,當看到同學和老師一起快速轉動大腦為他提供建議、議論層出不窮的時候,他有種自豪的感覺!于是這樣的動力指引著他在今后的課堂中認真思考,積極動腦,很多想法一個個出爐了,算是個高產“發明家”。
第二大類,筆者首先在班級內營造一種問題情境,確定研究大的方向,學生自己提出和選擇相應子課題。比如“關于中學生學習壓力的調查和解決”這個問題,我從現在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在校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晚上寫作業的時間越來越晚以及一些實例等。讓學生分析原因。學生深有感觸地說現在他們有來自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等不同方面的壓力。他們被4座大山壓得喘不過來氣,這樣一下子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想了解更多學生的眼里以及怎么解決或緩解壓力等問題成為學生討論的焦點,最后在這個班里成立“關于中學生學習壓力的調查和解決”課題組。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從那些方面進行研究,班里學生討論的非常激烈,最后定下7個子課題分別是:對在校的初、高中六個年級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通過網上、圖書館查找如何緩解學生的壓力;請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到學校作相關內容的報告;請校內心理輔導教師成立“調節學生壓力辦公室”長期給學生咨詢;征文活動;尋找校內部分同學介紹親身體驗給其他同學以幫助:可以在校廣播時間定期給學生講故事以緩解其壓力。確定子課題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結組,選好組長之后就可以進行實施階段了。
第一輪選題結束后,全校高一年級12個班的選題結果涉及到調查報告50多項,最后立項進行研究的有39項;涉及到小發明和小制作120多項,最后綜合考慮項目的可行性和創新性,最后留下來進行立項研究的有98項,其中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63項,需要尋找相關科技輔導員的項目35項。在這一階段由于筆者事先給學生
大量的例子,包括以前學生獲獎的項目?、以前我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資料、在外聽專家講座的例子、從專利之家網站下載的大量作品圖片等,這些資料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選出質量高的課題。
二、課題實施階段
研究性學習課程不僅要重視學生探究活動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的實踐研究過程,即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樣開展研究、通過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要研究的問題等等。這樣學生選好課題后就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且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并反思對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是否還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3)小制作和小發明。這些課題的研究過程要求學生動手動腦能力較強,根據自己的設想先是畫出原理圖。并不斷的修正。然后根據設計的需要尋找材料,此處我們提倡廢物利用,不主張學生花錢購買材料。在學生動手操作過程中,體現創新。(4)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并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在具體指導學生課題時,由于課題數量比較多,難易程度又有很大的差別,根據實際情況,筆者采取不同的輔導策略。調查報告一類的課題,我的出發點就是學生在整個調查研究過程中要占95%以上的工作,即是在選好課題、清楚如何設計調查問卷的情況下,由小組成員自己商量起草調查問卷的內容。之后在課堂上由該小組派出代表給全班同學分析問卷,讓班內所有的同學提出問題和建議以及優缺點,集思廣益,最后我再提出參考意見,小組成員根據大家的意見進行內容修改,直至最后定稿。根據學生自己的要求印制問卷數量,一般在500~2000之間不等,之后就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發問卷、收問卷和統計數據等基本工作。最后,根據課堂上所講的如何撰寫調查報告等相關內容,小組成員商量如何分配任務,最終提交成文的調查報告。根據學生撰寫的情況,筆者對學生的作品提出相應修改意見,讓其逐一進行修改,直至大家最后都滿意為止。寫好調查報告后還要把它轉化成幻燈片在課堂上進行論文答辯。
小制作和小發明這一類課題要求學生動手能力較強。筆者把他們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比較簡單的小制作,學生完全有能力獨立完成的。例如。3班姚怡穎同學制作的“防哈氣的口罩”,4班李品一同學“家用防臭型方便垃圾桶”,5班曹友霖同學“DIY墻上自定義掛袋”,12班蒲禪姝同學“盲人倒水器”,7班葛奉天同學“簡易單詞杯”,7班梁秋實同學“遙控自動窗簾”等等。另一大類就是有一定難度,涉及到物理和勞技等學科內容,據此情況。筆者找到相應學科的科技輔導員。讓他們認領自己領域且感興趣的課題,以便協助學生完成課題。例如,10班馮晨同學“魚的自動喂食器”,1班劉超逸同學“方便大型重物運上樓梯的裝置”,2班武嘉臻“感應式洗手液瓶”,9班武磊同學“環保手動充電的小風扇”等等,還有很多課題目前正在進行中。對于學生已經做好的作品我們要給其充分課堂展示的機會,使其具有成就感。
三、表達和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采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墻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學生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以及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于、善于申辯。
四、綜合評價階段
對活動的評價,主要采用激勵性評價,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激勵,都有成功的體驗,都擁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進步。所以,在評價階段主要分三個方面進行。
1 過程評價
建立小組的活動手冊,學生把每一活動后的感受、收獲、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以及解決的辦法、創新的想法等都記錄在冊,用照片和錄像做好過程記錄,教師可以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即興評價。
2 定量評價
成果評價,學生最后的宣傳冊,材料、倡議書、漫畫等等。
3 總體定性評價
篇9
一.對獨立設置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和各學科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方式的關系的認識
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學生學習方式的這種改變,是當前學校教育的目標,也是各學科教學的任務。從學習的意義看,學生的任何學習,包含了“接受學習”,也應該包含“經驗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成份,在學科學習中,回避研究性學習活動,就是削弱了學習的豐富生命,這也是學生對某些學科學習失去興趣的主要原因。從教學的意義看,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目的是要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能夠主動地尋找和發現知識、解決學習與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培養能力。因此,鼓勵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各學科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必須完成的任務,研究性學習應滲透于各學科的教學之中。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局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以必修課的形式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并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保障措施類似于我國在經濟建設中建立深圳、浦東等經濟特區一樣,以特區精神和在特區創造的經驗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
“研究性學習”課程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相對獨立的、有計劃的活動機會。從知識域限角度看,基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往往是綜合的問題,在各學科中受到本門學科知識體系、邏輯體系和方法的限制,而“研究性學習”課程打破學科界限,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一個自由馳騁的天地。從學習機會角度看,由于規定了一定的課時計劃,為研究性學習活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集中的訓練、展示時空。因此,設立顯性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更有利于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改革。“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之所以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和突破口,是由其課程價值決定的。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應能對一些片面的想法加以糾正。如:認為“研究性學習”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只跟部分老師有關;認為“研究性學習”是“陽春白雪”,條件好、師資力量強的學校可以搞,其它學校則可以降低要求;認為“研究性學習”是教育改革中的時髦的東西,不會長久實施;等。應增強法規意識,嚴格按教學計劃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注重實效,變革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進而在各學科教學中更自覺地推進素質教育,為21世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作出積極的探索。
二.對“研究性學習”和“科學研究”的關系的認識
在學校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中的研究和在科研部門開展的科學研究屬于不同層次的研究活動。
成人和科研單位從事的研究活動,是生存的基礎,在研究過程中必須有創新和突破,取得造福社會或被社會接受的成果。而在學校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中,研究是學習的一種手段,學生通過這種手段和方式在學習中體驗、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獲得信息社會所需具備的能力。因此,學生的研究過程可以模仿,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在活動中發展自身。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研究有三個層次的使用方式:科學研究、基于研究的教學(以研究為本的教學)、以研究為本的學習,“研究性學習”就是后兩層次的活動方式。
承認成人的“研究”與兒童“研究”的本質區別,有利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正常實施。如:在課程目標制定中,應重視學生的發展,而不是瞄準創造成果(或解決社會問題);在研究內容上,強調問題來自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而不一定是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在確定實施對象時,應重視面向全體學生,而不能使課程成為學有余力學生的彈性課程;在研究方法上,允許學生對他人的研究進行重復和模仿;在課程管理上,著眼于學生的實踐;在課程評價中,尤為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等等。
三.對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作用的認識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
篇10
知識經濟時代,最寶貴的資源是人,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教育,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歷史教育囿于課堂的狹小圈子,相對封閉;師生關系是單向地、直線地發生關系,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未得到全面的貫徹。這些都制約著歷史教育功能的發揮,束縛著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青島市作為沿海發達地區,歷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著力點應該放在何處?這是我們一直在苦苦思索,認真探討的問題。我們認為,歷史教育改革首先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為目標,構建符合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歷史“學習共同體”,使師生雙方良性互動,教師努力充當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和欣賞者。學生研究性學習,對歷史學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難度。歷史過去性的特點,使得歷史不能像其他學科知識那樣復原與復制。歷史由遠及近的發展規律與學生由近及遠的認識規律相悖,學生學習歷史,遠不及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那樣可以依靠解題獲得成功的自信.從而樹立持之以恒鉆研的興趣。這些都使得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受到負面影響。只有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人手,才能真正使歷史研究性學習提上議事日程。為此,我們幾經論證,開始嘗試以學生最喜聞樂見的鄉土歷史選修課作為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突破口。我們除在課內專門開設鄉土歷史選修課外,還開辟社會教育領域,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實踐。學生到社會上搜集鄉土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于是,檔案這種一直不為中學歷史教學所重視的特殊的歷史資料便顯得格外重要。在學習中,學生走進檔案館,翻閱那一卷卷泛黃的檔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歷史資料和分析處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進而促進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檔案是歷史的特殊載體,它與學生課堂上接觸的教材等歷史載體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未加雕鑿”。加工前的歷史載體顯然要比加工后的歷史載體更容易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產生無窮的探究欲望。沒有主體探究欲望的研究性學習是流于形式的研究性學習,是不會產生持續的、長久的學習效益的。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在對加工后的歷史載體(教材)學習的基礎上,提出與鄉土歷史相關的課題,然后到檔案館中去探究未經加工的歷史(檔案)。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獨立思考和集體討論,提煉出符合歷史本相的有效信息。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教材相關內容的學習得到深化與活化,而且可以在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研究性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培養終生受益的歷史研究方法與歷史思維能力。
近年來,青島市一些學校以利用檔案為特色的研究性學習搞得有聲有色,通過積極探索,初步取得一些經驗。其中,青島第十九中學結合學校地處膠濟鐵路附近,鐵路職工子弟比較多的特點,在高一年級進行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時,組織學生分期分段進行膠濟鐵路簡史的研究性學習。如,對去青島檔案館查閱、摘抄檔案資料的學生,先經過簡短培訓,使他們對查閱檔案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利用檔案館的目錄卡片,根據卡片的內容提要和編號,查閱全宗、案卷。面對浩繁卷帙,學生們一開始不知從何處下手,這時教師充分體現其主導作用。教師巧立一些專題,以指導學生資料的搜集,諸如:“通過德國總督府編制的文件,分析德國殖民者修筑膠濟鐵路的目的是什么?”“通過膠濟鐵路管理當局的年度報表,分析膠濟鐵路的修筑功大還是過大?”學生們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學習時間,走進檔案館。他們足足搞了一個學期,搜集了大量專題性資料。在學期末舉行的總結會上,同學們紛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有特色的,是前往檔案館的同學精心設計了一張醒目的統計圖表,將德國修筑膠濟鐵路的投資與鐵路修成后掠奪的財富放置在一張表上,使人一目了然。同學們根據各自的研究成果,對德國殖民者的侵略行徑進了剖析。前往檔案館的同學結合搜集的第一手資料指出,德國殖民者投資修筑膠濟鐵路,是需要加倍“回報”的,那就是他們要長遠地掠奪鐵路沿線的財富,已經掠奪的44%多萬馬克不是其終極目標,因為這個數字是根據膠濟鐵路當局1898年至1914年的報表統計的,如果不是1914年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奪占青島這個意外事件的話,德國殖民者的掠奪會進一步發展。盡管同學們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還顯得有些稚嫩,但卻是他們自己動手進行學習實踐的產物,從中透射出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可貴精神,這正是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價值所在。
幾年來的實踐證明,依托檔案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讓學生走進檔案館學習歷史,可以改善歷史教育結構,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營造學生愛學歷史、會學歷史的生動活潑的局面。
- 上一篇:保險資金可投資范圍
- 下一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就業方向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一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