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5: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

物理學家總認為你需要著手的只是:給定如此這般的條件下,會冒出什麼結果?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2020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0高一物理知識點1物體與質點

1、質點: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而言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時,為研究問題方便,可忽略其大小和形狀,把物體看做一個有質量的點,這個點叫做質點。

2、物體可以看成質點的條件

條件:①研究的物體上個點的運動情況完全一致。

②物體的線度必須遠遠的大于它通過的距離。

(1)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物體上各部分運動的差異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就可以把物體當作質點

(2)平動的物體可以視為質點

平動的物體上各個點的運動情況都完全相同的物體,這樣,物體上任一點的運動情況與整個物體的運動情況相同,可用一個質點來代替整個物體。

小貼士:質點沒有大小和形狀因為它僅僅是一個點,但是質點一定有質量,因為它代表了一個物體,是一個實際物體的理想化的模型。質點的質量就是它所代表的物體的質量。

參考系

1、參考系的定義:描述物體的運動時,用來做參考的另外的物體。

2、對參考系的理解:

(1)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都是相對于參考系而言的,例如,肩并肩一起走的兩個人,彼此就是相對靜止的,而相對于路邊的建筑物,他們卻是運動的。

(2)同一運動選擇不同的參考系,觀察結果可能不同。例如司機開著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以車為參考系,司機是靜止的,以路面為參考系,司機是運動的。

(3)比較物體的運動,應該選擇同一參考系。

(4)參考系可以是運動的物體,也可以是靜止的物體。

小貼士:只有選擇了參考系,說某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物體怎樣運動才變得有意義參考系的選擇是研究運動的前提是一項基本技能。

坐標系

1、坐標系物理意義:在參考系上建立適當的坐標系,從而,定量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位置變化。

2、坐標系分類:

(1)一維坐標系(直線坐標系):適用于描述質點做直線運動,研究沿一條直線運動的物體時,要沿著運動直線建立直線坐標系,即以物體運動所沿的直線為-軸,在直線上規定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例如,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其位置可用離車站(坐標原點)的距離(坐標)來確定。

(2)二維坐標系(平面直角坐標系)適用于質點在平面內做曲線運動。例如,運動員推鉛球以鉛球離手時的位置為坐標原點,沿鉛球初速方向建立-軸,豎直向下建立y軸,鉛球的坐標為鉛球離開手后的水平距離和豎直距離。

(3)三維坐標系(空間直角坐標系):適用于物體在三維空間的運動。例如,籃球在空中的運動。

2020高一物理知識點21、功

(1)做功的兩個條件: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物體在里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功的大小:W=Fscosa功是標量功的單位:焦耳(J)

1J=1N-m

當0

當a=派/2w=0(cos派/2=0)F不作功

當派/2

(3)總功的求法:

W總=W1+W2+W3……Wn

W總=F合Scosa

2、功率

(1)定義:功跟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的比值。

P=W/t功率是標量功率單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1000w=1kw

(2)功率的另一個表達式:P=Fvcosa

當F與v方向相同時,P=Fv。(此時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時功率

(1)平均功率:當v為平均速度時

(2)瞬時功率:當v為t時刻的瞬時速度

(3)額定功率:指機器正常工作時輸出功率

實際功率:指機器在實際工作中的輸出功率

正常工作時:實際功率≤額定功率

(4)機車運動問題(前提:阻力f恒定)

P=FvF=ma+f(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汽車啟動有兩種模式

1)汽車以恒定功率啟動(a在減小,一直到0)

P恒定v在增加F在減小尤F=ma+f

當F減小=f時v此時有值

2)汽車以恒定加速度前進(a開始恒定,在逐漸減小到0)

a恒定F不變(F=ma+f)V在增加P實逐漸增加

此時的P為額定功率即P一定

P恒定v在增加F在減小尤F=ma+f

當F減小=f時v此時有值

3、功和能

(1)功和能的關系: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2)功和能的區別:能是物體運動狀態決定的物理量,即過程量

功是物體狀態變化過程有關的物理量,即狀態量

這是功和能的根本區別。

4、動能。

動能定理

(1)動能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用Ek表示

表達式Ek=1/2mv^2能是標量也是過程量

單位:焦耳(J)1kg-m^2/s^2=1J

(2)動能定理內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

表達式W合=ΔEk=1/2mv^2-1/2mv0^2

適用范圍:恒力做功,變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勢能

(1)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達式Ep=mgh是標量單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

W重=-ΔEp

重力勢能的變化由重力做功來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點:只和初末位置有關,跟物體運動路徑無關

重力勢能是相對性的,和參考平面有關,一般以地面為參考平面

重力勢能的變化是絕對的,和參考平面無關

(4)彈性勢能:物體由于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彈性勢能存在于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中,跟形變的大小有關

彈性勢能的變化由彈力做功來量度

6、機械能守恒定律

(1)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總稱

總機械能:E=Ek+Ep是標量也具有相對性

機械能的變化,等于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機械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2)機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

發生相互轉化,但機械能保持不變

表達式:Ek1+Ep1=Ek2+Ep2成立條件:只有重力做功

2020高一物理知識點31.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適用條件:可作質點的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若是兩個均勻的球體,r應是兩球心間距.(物體的尺寸比兩物體的距離r小得多時,可以看成質點)

3.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中心天體質量M,天體半徑R,天體表面重力加速度g)

(1)萬有引力=向心力(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作圓周運動時)

(2)重力=萬有引力

地面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軌道半徑可視為地球半徑)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的衛星的線速度,在所有圓周運動的衛星中線速度是的。

由mg=mv2/R或由==7.9km/s

5.開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質量

7.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計算環繞速度

8.大于環繞速度的兩個特殊發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含義)

2020高一物理知識點41、受力分析:

要根據力的概念,從物體所處的環境(與多少物體接觸,處于什么場中)和運動狀態著手,其常規如下:

(1)確定研究對象,并隔離出來;

(2)先畫重力,然后彈力、摩擦力,再畫電、磁場力;

(3)檢查受力圖,找出所畫力的施力物體,分析結果能否使物體處于題設的運動狀態(靜止或加速),否則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復列為物體所受的力

2、整體法和隔離體法

(1)整體法:就是把幾個物體視為一個整體,受力分析時,只分析這一整體之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不考慮整體內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2)隔離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體從相關的物體系中假想地隔離出來,只分析該物體以外的物體對該物體的作用力,不考慮物體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

(3)方法選擇

所涉及的物理問題是整體與外界作用時,應用整體分析法,可使問題簡單明了,而不必考慮內力的作用;當涉及的物理問題是物體間的作用時,要應用隔離分析法,這時原整體中相互作用的內力就會變為各個獨立物體的外力。

3、注意事項:

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在具體操作時應注意:

(1)彈力和摩擦力都是產生于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因此要從接觸點處判斷彈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根據彈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畫好這兩個力

(2)畫受力圖時要逐一檢查各個力,找不到施力物體的力一定是無中生有的.同時應只畫物體的受力,不能把對象對其它物體的施力也畫進去

易錯現象:

1.不能正確判定彈力和摩擦力的有無;

2.不能靈活選取研究對象;

3.受力分析時受力與施力分不清。

2020高一物理知識點5

認識形變

1.物體形狀回體積發生變化簡稱形變。

2.分類:按形式分:壓縮形變、拉伸形變、彎曲形變、扭曲形變。

按效果分: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3.彈力有無的判斷:1)定義法(產生條件)

2)搬移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3)假設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彈性與彈性限度

1.物體具有恢復原狀的性質稱為彈性。

2.撤去外力后,物體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

3.如果外力過大,撤去外力后,物體的形狀不能完全恢復,這種現象為超過了物體的彈性限度,發生了塑性形變。

探究彈力

1.產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于兩物體的接觸面,與引起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子彈力沿繩的收縮方向;鉸鏈彈力沿桿方向;硬桿彈力可不沿桿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并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

4.上式的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倔強系數),反映了彈簧發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篇2

前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認為“學生只要借助于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能減輕學習的負擔,同時也能提高教和學的質量。”而歷史學科知識體系教學法就是在一定歷史觀指導下構建的,反映對歷史的總體認識,體現和涵蓋學科主干知識的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以點為基礎,運用知識體系引導學生進行單課的復習,改革傳統筆記形式,提高高三學生歷史復習效率

在歷史課堂上,常見教師依照死板的教案一邊機械地板書,一邊枯燥地講解或是點播幻燈片,而學生則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做筆記。摘抄筆記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常見的行為,其目的在于記錄學習的內容以及整理別人和自己的思想,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但傳統筆記存在著以下不足:一是埋沒了關鍵詞,二是不易記憶,三是浪費時間,四是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腦。同時上課等學生摘抄,影響教學進度,課后學生整理又增加了學生大量機械性重復性的無效勞動——純粹抄教師的課件和板書,更有學生因興趣缺乏或是惰性所在而不記筆記。這種傳統的教師講解與學生記錄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和思考。而歷史知識體系和傳統的直線記錄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觀形象的圖示建立起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或顯現人的大腦思維流程,它看上去就像一個人的神經網絡圖,可以極大地提高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對于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都有巨大幫助!通過使用建構知識體系思維導圖,學生不再被動地去設法記下教師的每句話和看一串長長的句子,而是積極地對關鍵字進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最終“畫”出重點詞語明確、顏色豐富、圖形多樣的知識體系,這其實就是將歷史知識個性化的記憶、再現和內化的過程。

二、由點及面,構筑章節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

為適應高考歷史以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為主的要求,高三一輪復習必須堅持整體史觀,把教材劃分成若干單元進行單元復習,構建知識的有序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形成單元歷史知識體系。

單元復習不是按教材既有章節編排進行簡單的知識重復,而是把某一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來審視,打破教材原有章、節的編排,重新對教材進行整合,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以利于整體上把握歷史史實、掌握歷史知識。復習時,可按“單元起止時間——單元歷史階段特征——基本史實(包括背景、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的結構模式來進行。只有經過這種整合,知識才會在腦海中呈現出鮮明的歷史發展脈絡,顯現出該歷史時期社會發展基本面貌,繁瑣的知識才會變得簡單易學。單元復習時還應注意分析揭示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形成更大的知識體系。

比如必修一第七單元單元復習課《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采用以下的知識體系能很簡潔明了地解決問題。

總前提:

又如必修一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節,知識點多、容量大:

兩條線索: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的侵略史、中華民族的抗爭史和探索史

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可以將單元總攬演化為以下的知識體系: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的背景: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意味著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敗。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的措施(標志):羅斯福新

政——國家干預經濟。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的重大影響: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三、以縱橫聯系法構筑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體系

運用歷史知識體系,解讀歷史發展階段特征,構建歷史知識的“面”,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歷史網絡體系中的“緯線”。歷史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在空間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內容上涵蓋政治、經濟、民族、軍事、文化等。而這些方面又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這就使歷史知識本身具有一種橫向的網絡結構。階段特征揭示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在對歷史的認識中,起著統括全局、加強橫向內在聯系、加強知識結構化的作用。然而新課改后的高中歷史,中外歷史混編,“模塊+專題”式的結構讓很大一部分學生無法形成通史意識,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掌握比較薄弱。因此高三復習,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明確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而掌握了歷史發展階段特征,也就讓學生掌握了歷史發展的一個“橫截面”。

比如,在高三第二輪復習中“關于17-18世紀的資本主義世界”,我們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方面進行復習指導。

但是應用歷史知識體系進行高三歷史復習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運用歷史知識體系作為有效學習策略之一,必須與其他學習策略結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大的效用。如運用歷史知識體系構建歷史階段特征,必須配合復述等策略,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師在做歷史知識體系引導的過程中,要側重思維方法上的指導,提供相關的范例,鼓勵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提高學習的樂趣。絕不能照搬照抄某些輔助資料上現成的歷史知識體系。

第三,運用歷史知識體系在課后筆記的整理中,提倡學生在熟悉書本基礎之上,根據回憶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然后翻看書本或輔助資料,將遺漏的知識點補充完整。同時不定期地利用歷史知識體系,來復述相關知識點。這是一個思維不斷鍛煉總結提升的過程。

第四,運用歷史知識體系可以輔助高三的解題,對于復雜的綜合材料題分析作用非常明顯,可以先找到中心線索,然后分析解題的幾個方面,最后映射到對應的章節。

第五,由于運用歷史知識體系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教師要有廣博豐厚的知識面,而教師自身的水平有限,所以必須集思廣益。目前有效的解決辦法是鼓勵教師開展“讀書”活動,涉獵多方面、多學科的各種知識,不斷積淀,厚積薄發,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從容、準確、全面地應對各種各樣的學生提問,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朝著縱深發展。

歷史知識體系作為高三歷史復習的一種工具,是當前有效學習策略之一,善用歷史知識體系對高三歷史復習備考效率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歷史知識體系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構建起有效學習與思維的支架,促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真正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拓展。

參考文獻:

[1]李佩任.遵循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4(1).

篇3

新高中課程標準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確保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等方面作了積極的改革探索,在教學中我們應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確保高中教育質量的穩步前進,我們的教學要切實有利于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針對這一新形勢,我們提出了“培養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現代人”這一口號。要培養這樣的跨世紀人才,首先要求教師自身應該胸懷祖國,放眼世界。高中歷史新課程這一高中歷史教育的實驗田,對我們教師來講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只有認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實踐才能贏得主動,取得事業和人生的雙重進步。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本著拓展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技能、放寬教學視野的指導精神,積極摸索和總結教學規律,盡快提升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認知能力和求知興趣,實現望亭中學歷史教學的新突破。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年級共六個班近三百四十個學生,重點班生源質量相對較好,普通班生源質量相對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來到一個新環境,心理和作息習慣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歷史基礎知識都比較薄弱,所以高一歷史教學應注重基礎的培養和興趣的培育。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穿插一些與歷史教學相關的歷史典故,盡量多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歷史知識與歷史發展脈絡通過生動活波和直觀淺顯的方式呈現給學生。

三、教學方法:

綜合考點內容,突出學科內的知識銜接,注重學科間的貫通,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基礎訓練,重在運用;拓展訓練,重在提高;綜合訓練,重在發展。使學生既從“點”上拓展,又能對所學知識點結合,融會貫通。

高中歷史教材的主體結構按“學習專題”構建。歷史上的政治活動是豐富多彩、極其復雜的,他與經濟活動、文化活動一起構成了人類歷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動。只要同學們潛心學習,細心探究,就一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感悟許多歷史的真諦。

四、重點工作及具體措施:

(一)、重點工作:

(1)明確教學任務、抓好教學常規、注重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興趣。

(2)精心備課,把每一堂課當成優質課來準備,注重教學設計的探索。

(3)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進,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更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

(二)、具體措施:

1、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

高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相較于初中生來說,已經開始發生重大轉變,理性思維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畢竟高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完全過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維,完全枯燥和單一的理性分析還不完全適合他們的認知層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培養他們對于事件本質和事件規律的認識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較強的歷史典故和歷史逸聞,輔助學生對當時歷史環境和歷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轉變教學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每兩周一次小考,把兩周內所學主要內容以提問形式或試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補缺,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做到月月清。

3、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研究能力

(1)每學完一個單元引導學生概括本單元的知識體系,培養他們的概括總結能力。

篇4

一、定位要正確,重視基礎教學,強調人文熏陶

歷史講的是人類社會過去的事情,講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它博大精深,宏觀又微觀地幫助人們了解過去,理解現在,懂得社會,認識自己,樹立起科學的又充滿人情味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學科在提高中學生現代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優勢,如何抓住這一優勢,揚其所長,應當始終是中學歷史課程的指導思想。可是在現實中,中學歷史教學卻被異化為入學的“敲門磚”,尤其是在高一年級的歷史教學中明顯存在著一種傾向,就是不根據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現狀,片面強調教學與高考接軌,希望學生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到位的理論分析,熟練的解題能力。這種教學定位,往往因為起點過高,造成學生在心理上對歷史學科產生畏懼,進而形成思想上的厭學情緒。這種現象極大地妨礙了歷史新課改的進行。因此,要搞好高一新課改的歷史教學工作,首先應正確定位,面對將來大部分學生將學習理科這一現實,我們要做的是,重視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充分重視解決學生所面臨的什么是歷史、學歷史有什么用、怎樣學歷史等實際問題,努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采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逐步形成學習歷史的能力與技巧,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同時更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是單純地應付升學考試,歷史學科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它能使人豐富知識,涵養品德,健全人格,發展特長。學好歷史,可以通曉世界文明的演變史,了解當今世界各種問題的淵源.能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中吸取有益于社會進步、有益于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營養,從而達到“鑒古以知今,讀史以明智”的目的。這對提高自身整體素質,將終身受益無窮。

篇5

【關鍵詞】新課改基礎整合活力

我們是我校第一屆實施新課改的,所以碰到的困難是最多的。一 新課改的條件不盡人意,雖然教師是新課改的具體實施者,但在這個過程中受制約的因素太多,比如我們所在的偏遠民族地區,沒有建立起與新課改相配套的教學體制,沒有建立起更適合民族地區的課改評價體制等;二 初高中歷史課改不配套。初中歷史課改著眼于破除舊教材的繁難深的知識體系,大量刪減知識點,而且通過調查了解,初中階段學生對歷史不重視,對歷史課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認為可學可不學,并且歷史課呈現出簡單淺顯的特點;而高中歷史課改著眼于拓寬知識面,深化知識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所以呈現出的特點是份量重,內容龐雜,時間緊。那么在課改轉型期,如何更有效,更順利地搞好新課改,需要身處第一線的教師勇于探索、實踐、不斷反思總結。

一 正確定位,重視基礎,提高素養

歷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講的是人類社會過去的事,講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學習歷史可以幫助人們了解過去,服務現在,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德育是教育的靈魂,所以歷史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現代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并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樹立關注民族和人類命運的理想,這應當而且始終是中學歷史課的指導思想。可在現實中,中學歷史成為升學的鑰匙,從高一年級開始教學中明顯存在一種傾向,就是不根據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現狀,而是片面強調教學與高考接軌,希望學生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到位的理論分析,并不斷培養其熟練的解題能力,這種教學定位,往往因為起點過高,對剛升入高中的學生,尤其是民族地區的學生造成心理上的畏懼,進而形成思想上的抵觸,甚至厭學情緒,這種現象妨礙了歷史新課改的順利進行。因此,要搞好歷史新課改工作,必須要有正確的定位。面對將來大部分學生學習文科這個現實,我們更應該注重夯實基礎,采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更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是單純地應付高考,歷史學科有其獨特的學科優勢,它能使人豐富知識,提高素養,健全人格。

二整合新課改下的教材內容

歷史新課改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教材編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的通史變為中外混編的專題式體例,反映出人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的發展狀況。新教材主題突出,注重個單元之間的對比和聯系,比如政治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中國與西方進行對比,有利于廣大師生用世界的眼光去整體認識歷史的發展,用一個較全面的眼光來了解和思考歷史問題。但是這樣的編排顯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跳躍性強一會兒中國史一會兒世界史,對時間把握模糊,很容易出現前后內容的混淆,增加學生學習困難,且理論性太強;再加上初中歷史課改降低教學難度,大量削減知識點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這給高中的教學帶來很大困難。因此如何用好新教材,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是擺在我們每位老師面前的重任。這要求我們教師從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多思考,對于教材已有的資料,如圖片、歷史縱橫、學思之窗等,必須充分利用;按照課標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和設計,適當的取舍,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如必修一第13課《》,舊教材用了四節課講述,新教材濃縮成了一課。對我們的學生來講容量太大,消化不了,有些內容一筆帶過,不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所以如何處理教材?就需要根據學生實際狀況對教材進行重組,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或者少講或者不講,對于教材敘述過于簡單的重要內容,就要增設背景材料輔助學生,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點。這就對教師的素養、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課堂教學怎么組織、引導?

篇6

關鍵詞:學生 歷史活動 成長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教學中,我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歷史活動的形式

1.1課前三分鐘回顧

要求學生每天有一人到講臺前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其他學生點評。回顧的內容可以是上節課的重點知識、對上節課的認識和看法、上節課的歷史基礎知識,也可以是其它相關內容。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我特意將一些優秀的學生安排在前幾名,并在課前做指導,從內容、語言、儀表等方面把關,使其發揮示范作用。實驗后,其它學生們對他們的表現報以熱烈的掌聲,并投去了羨慕的目光。點評時學生也很激動,紛紛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的機會,自己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表現。

此活動得學生到了全方位的鍛煉,他們能大大方方的走到講臺前,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并能在問題上作到出新。如趙靜的講三國時,模仿單田芳,語言精練,字正腔圓,獲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王雪娟的《憐李清照》,使全班同學淚眼朦朧;馮偉的諸葛亮的逸事,使學生領略了知識性的趣味性;韓娜的激情話改革,使學生精神振奮;南極的《孔子生平》使學生懂得了知識的淵博源于日常的積累。

1.2小組合作式學習

現代教育要求歷史教學培養的人才應具備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總結能力、看問

作者簡介:丁景良(1970.2),男,山東陽谷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學。

題的能力、辯證唯物主義的能力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動”基礎上的“互動”,小組學習是實現學生互動的重要形式,是學生信息、經驗相互交流的一個好方式。課堂教學中,我建立了精神放松、形式自由的合作學習小組,為學生的學習討論創設條件。在劃分小組時,開始我是根據學生成績劃分的,進入高二、文理科分班后,我的小組以宿舍為單位來劃分。這樣學生的合作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延伸到宿舍。學生合作的機會增多了,默契程度增強了,效果也更好了。

1.3情境表演

在學習完必修三后,我設計了一次詩歌朗誦會。要求學生自選內容,脫稿,學生自己主持。任務布置后,學生特別興奮,找唐詩、宋詞、詩選、席慕容詩集,根據個人嗓音、氣質、愛好,選擇內容,背誦。經過一周的準備,在周二的晚上主持人的激情開場,一下子將大家的情緒調動起來,學生們紛紛表演,有李白的《將進酒》、有的《七律》、有蘇軾的《江城子》、有李清照的《一剪梅》……他們興趣盎然,動情朗誦,得到了一次詩歌的洗禮,心靈的震撼。同樣,在學過明清小說后,我安排學生寫小說,在班級內發表,學生寫的特別認真,有言情小說,有哲理小說,有諷刺小說;有的寓情于景,有的細膩感人;有幾千字的短篇,也有精彩的微型小說。此次活動后,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加了,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提高了,同時也獲得了一次成功的體驗,學業上的切磋。

學習完元雜劇、明清小說后,, 402宿舍排演的話劇《豆蔻春綢》別出心裁,將古代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和現代四個女孩放在一個時空內來展現,既表現了現代女孩的時尚,也對當前部分女孩的玩世不恭給予了批,給學生以全新的震撼,成為學生的永久記憶。

1.4每天一抄記

在高一時,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高考的需要,每天由課代表抄寫三個歷史概念、特殊事件、歷史結論,我定期檢查。堅持兩個月后,我進行檢測,對掌握好的學生給予鼓勵表揚,對掌握差的學生進行督促。一學期的后兩個月我讓學生抄寫容易出錯的概念和知識點,第二學期的前兩個月,我讓學生抄寫容易混淆的知識,高二分班后,我根據高考的動向讓學生每天抄寫三個特殊時間或儒家代表人物或是一個思想觀點、一個科技成果、一件外國歷史上的大事,還可以是一個歷史轉型時期的新事物或偉人的思想。這樣,可以使知識化整為零,對加強學生的歷史修養很有幫助。

2、開展豐富多彩的歷史活動的意義

2.1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學好歷史,老師就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中開展的課前三分鐘回顧、合作式學習、比比看誰的記憶力好、歷史片段寫作、話劇表演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會、理解歷史知識,還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出學生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強烈的興趣。

2.2培養了學生應用歷史知識的能力

歷史活動在教學內容上強調歷史的生活實用性,即實踐性,其本質是實踐。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己創造條件或環境,設計、組織或實施活動內容,以達到一定的目的,即學生通過動手、通過體驗、通過活動來應用歷史知識,提高能力。

2.3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

歷史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主動復習課堂內所學知識,鞏固、加深和提高;它通過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使學生的知識由感性向能力遷移,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歷史知識的消化、吸收。

此外,學生的稟賦和潛能得到充分開發,歷史素養得到了提升,應試能力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篇7

一、課前抓好教材與學情的研究

1.研究《考試說明》。《考試說明》是高考大綱,每一位高三教師都應該在復習課之前認真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高考方向,確定重難點,聯系熱點。如對于中國近代的問題,通過研究《考試說明》我們可以準確地確立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階段背景、特征及其歷史影響為本專題的重難點,以便于在復習過程中講深講透相關內容,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現象和歷史規律。

2.研究教材。高考試題是以教材為依據的。復習課前要充分研究教材,整合教材相關知識。復習過程中講究條理性,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把握知識的整體性。所以,我在結合《考試說明》研究教材過程中,注重通覽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知識哪些是主要和較為重要的;哪些是屬于一般過程;哪些又是屬于輔的;哪些知識有前后聯系,怎樣處理,如何整合等都做到心中有數。如這部分內容與必修一的、,與必修三的維新思想、,與選修一的維新變法運動等都是相關聯的內容。

為了讓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有一個整體把握,通過整合教材及知識點,將三者結合在一起復習。并重點探究中國近代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的歷史背景、特點及其歷史作用,而不同時期的表現則相對簡略,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以便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重點知識。

3.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本部分內容是學生高一所學內容,現在高三復習這些內容,這中間有一年多的時間,學生對這些知識接觸不多,其中大多數學生已經遺忘了很多知識。為了更好地復習,先了解有多少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復習預習,掌握了多少,疑難點在哪里?這些我們要通過課前和部分學生進行交流,然后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以便于確定課堂知識講解的深度和廣度。

4.誠心求教于有經驗的教師,特別是從事多年高三歷史教學的老教師。他們對高考的研究,教材前后知識的遷移整合,以及高考重點、熱點的把握上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向他們求教,和他們探討,讓我對許多知識點有了更好的理解升華。在復習中的許多重點、熱點知識,講解得更透徹,分析更到位,聯系更廣泛,也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得到這些有經驗教師的幫助,我對自己的高三復習課充滿信心。

二、課堂注重講與練的結合

高三復習課的時間相對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實現既要鞏固掌握大量信息,又要發展學科能力的目標培養學生能力素質?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講與練的結合,講中有練,練中有講。

1.講。課堂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主體。教師在復習課上所講內容是為學生服務的,那應該是前后知識的聯系深化,有關知識的規律和認識,以此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做更深入的探討、理解和掌握運用。例如,在探討中國產生發展和之間的聯系時,首先,讓學生分析產生的歷史條件;然后,教師分析中國于19世紀60、70年代產生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導致了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點;那么,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的雙重性特點。當然,這都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所決定的。其次,組織學生討論:19世紀末隨著的初步發展,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領導中國民主革命,但無論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都失敗了,都沒有完成中國民主革命任務,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為什么?通過前面的分析,以及學生的討論,很快得出資產階級沒有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的原因是由于其自身的階級局限性所決定的這一結論。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農民階級領導的運動和洋務派主持的也沒有成功的原因。依據剛才的結論,學生很快總結出這也是由于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局限性所決定的。通過這樣的講練結合,討論評價以及分析歸納,一方面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總結把握以及運用規律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把握歷史知識結構。

2.練。高三復習課中的練非常重要。練,不僅要有量,更要有質。所以,在練習的設置選擇上要針對重點、熱點知識;同時關注理論方法、思想教育、能力培養等教學目標,以便在練習過程中,圍繞目標進行實踐操作,教師再作精講分析。例如,授課過程中講到中國最早產生于廣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區時,提問:為什么最早產生于沿海地區?學生可以回答:是因為外商企業和洋務企業都集中于沿海地區,最早使這些地區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瓦解,為中國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我肯定學生的回答,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分析,因為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瓦解了封建自然經濟,為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市場、勞動力以及科學技術等要素。同時,提醒學生這也是中國產生的一大特點,擴充學生的信息量。此外,針對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布置學生課后思考:1840年至1919年,中國近代工業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及其歷史地位。從思維角度提示學生:(1)歷程可以從外商企業、洋務企業、企業的順序解決;(2)歷史地位要側重于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有了這些提示學生可以更準確地思考,及時鞏固重點知識,也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動手,勤于動腦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課后加強對教與學的反思

復習課的課前備課和課堂操作固然很重要。但課后總結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及時總結反思,才能及時對課堂教學的不足進行有效的補救。而且,在不斷的總結反思中我們還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例如,通過這節復習課的反思,我進一步認識到年輕教師要上好高三歷史復習課,還應多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如何結合《考試說明》研究教材,整合教材相關知識,處理相關知識之間的遷移和聯系;

2.如何處理課堂容量和知識深化程度;

3.如何解決教材基礎知識,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

4.如何進一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

篇8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后,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干知識,現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課外閱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余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和學生所應完成的學習任務。如人民版必修二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專題的教學定位問題,新課程要求學生在學完本專題后對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變的基本脈絡有清晰的認識,并結合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背景來分析歸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特征。這一專題的內容比較深奧,教學難度較大,因此,在實施課堂教學時要考慮到這一實際情況,讓學生掌握重點主干內容,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個學派的主要思想,以儒家為代表的古代主流思想的大體演變情況(兩漢時期獨尊地位的確立和明末清初日益受到的挑戰)和歷史原因及對我國今天社會發展的啟示和借鑒。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于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即使經過教師的努力,在當時實現了這些教學目標,但在以后的考試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大,也就談不上真正實現了有效的教學目標。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選擇教學范圍

在高一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既要全面落實新課程的要求,又要考慮高一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學校的課時安排,因此有效選擇課堂教學內容就顯得十分重要。我認為對高一學生的課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歷史知識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歷史事件,而不必將知識面拓展得太寬、知識點挖掘得太深。在不違背新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課時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簡化教學內容,強化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易于接受,提高課堂的學習的實際效果。在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認為在課堂上只需引導學生了解它們的大致情況,掌握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影響,以便學生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加以落實。而對它們的具體內容、產生原因和發展過程這些繁雜的內容可一筆帶過,甚至不予考慮。否則,即使教師詳細分析了,學生也很難做到持久記憶,不僅沒有實際效果,反而會使學生沖淡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所以在處理課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范圍時,我們要根據高一年級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加以選擇,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2.有效地確定教學難度

新教材內容跳越性大、觀點新、理論性強,給高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不少的困難。學生經常抱怨記不住,理解不了,運用不上,學習效果很差。這就說明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難度太大,超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降低難度,將重點主干知識盡可能簡化,一些深奧的難點內容沒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細,讓學生了解大體狀況、理解主要含義就可以了,因為高一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在課堂上進行歷史研究。例如,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一以介紹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主,我就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記住幾個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點內容,如秦漢王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只要求學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度的主要職能和歷史影響,而對三公九卿的各個職位的具體職能及其相互關系、西漢初的郡國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讓學生掌握其運行機制及其影響,對它所產生的原因,六部的具體分工及其相互關系不再提起。這樣既可以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升一節課的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三、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采用什么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呢?這個問題誰也無法回答。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只有符合教學的實際需求,為學生樂意接受,能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學方法。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師的教是基于學生的學。”我想這個觀點即使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對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的轉變有自己的看法,新課程提倡的新的教學方式在理論上看是很有道理的,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卻很難落實,有些方法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實施的條件。而有些教學內容即使運用了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體現了新課程的改革精神,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我認為課堂教學采用何種方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因為新課程有要求而盲目求奇,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事實上傳統的教學方法并沒有過時。對在那些教學內容繁多又以記憶性為主的歷史課堂上,宜以采用講授法、閱讀法、交談法為主。如在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這一課中,采用這些方法可以使學生能夠直截了當地掌握思想的形成、確立和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及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所產生的影響。從落實知識、理解內容的角度來看,效果是比較好的;在一些內容比較深奧、理解難度較大,又有繁雜重疊知識點的課堂上,可采用知識遷移、歸納比較、分析總結等傳統方法和學生一起將教學內容整理出來,使之條理清晰、脈絡分明。譬如人民版必修三專題六第三第四兩節的內容,可將它們整合起來,列成表格,羅列出啟蒙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核心內容、代表人物及其觀點、歷史影響等幾個方面。這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記憶與理解,使課堂教學更加緊湊有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重視傳統的教學方法,完全沒有必要刻意追求各種新奇的與眾不同的教學模式,即使新課程明確要求我們實現教學方式的改變,我們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選擇。

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全面接軌新教材、貫徹新課程精神的關鍵所在,盡管在當今高一課堂歷史教學中我們遇到了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和困惑,但我們要從實際出發,認真分析校情、班情和學情,使新課程所提倡的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方法與一些行之有效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轉化為師生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課堂探索的動力和源泉。我認為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課堂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無論是怎樣的教學觀念、教學思路和教材處理方法就都是新穎的、可行的,都是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創新和貢獻。

參考文獻:

[1]成學江.也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4).

[2]李潔華.問題情景:歷史課堂的內在組金促進之酶.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7).

[3]劉春燕.努力推進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自主發展.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5).

篇9

一、影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探究的因素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在教材編制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性。而且在實際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環境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在客觀上直接導致了兩學段課程內容之間的差異現象,很大程度上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存在偏差,同時也導致高中歷史課程很難發揮它的作用,出現脫節的現象。

(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不重視初中歷史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中學在歷史教學方面都是采取一個“應付”的態度,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初中歷史教學沒有一個正規的地位,沒有受到重視,學生在初中只是初略的了解到有初中歷史這么一門課程,在老師“應付”態度的影響下,也不會重視歷史課程。當學生進入高中以后,在學習歷史時自然有很大阻礙,出現脫節的現象,為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帶來一定的困難。

(二)初高中歷史教材跨度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是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根據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任務以及課程目標和基本要求,遵循時代性、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的原則制定的。新課程是在中外歷史整合的基礎之上,進行專題式的組織建構,歷史必修一到三分別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教材呈現形式是“模塊”加“專題”,這就使得教材內容更加學術化與專業化,對學生的能力也相應提出很高要求。而初中歷史課程還主要是以通史框架為主,課程標準內容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個學習板塊,每個學習板塊又分為若干學習主題。這種課標下的教材呈現形式實際上是“通史”加“主題”的形式,教材內容淺顯,多是感性描寫,知識也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缺乏理性思維的培養和對歷史因果聯系的探究,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樣,“從目前的情況看,在初中階段歷史知識體系系統性的弱化、基礎知識大量減少的前提下,高中課程卻出現專題化和學術化的跡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階段歷史課程之間的距離驟然增大,學生們就需從相對‘低幼化’的初中課程進入比較‘專業化’的高中歷史課程。”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應付”的影響下,加之教材難度的提升,自然就會出現脫節的現象,學生感到非常迷茫。

(三)初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存在差異

由于課標要求、學科教學地位、教材形式、傳統教學形式的影響,初高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在初中階段,一些學校根據中考學科分數確定教學目標側重點。由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學科屬于“應付”的范圍,課時安排與教學內容不成比例,教師根據有限課時安排教學進度,甚至重要科目代替歷史科目。即使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傳統教學痕跡仍很明顯,只是簡單地講述歷史史實,沒有真正培養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高中則正好相反,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高中的歷史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創造者,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獲得知識的促進者,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成為了學生通常的過程與方法體驗。老師通過搜集篩選提供大量圖文信息和原始材料,指導學生閱讀理解加工提取信息,進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落實課標要求的三維能力培養目標。高中歷史的新要求要這些在初中都沒有基礎的學生,完全找不到學習的方向,出現脫節的現象。

(四)初高中學習歷史學習方法不同

初中歷史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歷史現象和結論,對歷史概念和規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歷史“應付”觀念左右,歷史這一科在學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時考試也沒有體現足夠的能力要求,造成剛上高中的學生歷史知識不是很完整,沒有形成一般的歷史認識和理論常識,歷史思維能力水平較低。由于年齡特征和心理上的差異,初中生的學習心理、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及學科素養還有許多不適應高中學習之處。大多數初中生的學習上存在被動性的特點,學習習慣較差,更多地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普遍養成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由于知識簡單,對知識的要求在了解和記憶的層面上的成分比較多,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還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內容多,課時緊,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以自學為主,必須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而有的同學還以老一套的被動學習方法對待高中歷史學習,結果是“學了大量的知識點,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還有的同學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和掌握正確的聽課方法,上課聽不懂,跟不上,窮于埋頭做筆記,不得要領,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識,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感到深奧難懂。這也是造成“脫節”現象的重要因素。

二、搞好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探究的對策

根據上述分析影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學的客觀原因,在客觀原因的基礎上闡述了影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因素,針對出現的“脫節”現象,提出了以下幾點對策。

(一)改變教學觀念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歷史教學的“應付”觀念,需要得到改善。雖然初中歷史在中考中不是重要的科目,但是這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礎。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徹底拋棄傳統的“應付”教學觀念,對歷史這門學科也要一視同仁,打好歷史學習的基礎,避免出現“脫節”現象。

(二)比較初高中教材內容,找出銜接點

高一新生入學后,在心理以及環境的適應上都會有一個過渡期,因此,要想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歷史的學習,老師首先要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以及自信心。在講課時,首先要從學生了解的知識中找切入口,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加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又可以從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知識的過程中,了解同學的知識儲量,使初中的知識基礎與高一新教材的知識理順銜接,達到線索明晰,以避免高中講重復知識。例如:在學習《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時,可先用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在初中歷史課學習的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以及相關的故事。由于邊疆少數民族的學生的特殊情況,要多在這方面進行引導。以逐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答出春秋五霸和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的知識后,再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第一部分———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參與性,又銜接理順了新舊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避免初高中歷史出現“脫節”現象,讓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適應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

(三)聯系實際,選擇恰當教學方法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由于“應付”的觀念,在初中歷史教學上都是以一種灌輸、敷衍的態度來進行的,只是為了完成初中歷史教學任務。而新課改提倡把以往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現象轉變為師生有效互動、生生有效互動的多維活動。教師的教學重在引導和培養,使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動”起來,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高中學生思維活動逐漸走向成熟,所以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認知水平,以及歷史課程本身的特點而多樣化,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學生在初中時養成的被動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習慣,要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創設一個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潛能的氛圍,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觀點不輕易斥責或施加壓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勵。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最終使同學們樂學、會學,并且學實、學活,改變學生輕視歷史課的思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歷程。從而避免“脫節”現象的出現,更好的銜接初高中歷史。

(四)強化課程目標,加強學習方式指導

篇10

  高一歷史老師學期總結1

  這個學期我擔任八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由于歷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一、主要工作:

  1、凸現現代課程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本期利用各種機會加強業務學習和教科研理論學習.學習筆記達xx左右。

  2、深入學生實際,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興趣,愛好及方法等.

  3、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課前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或突破難點,或選擇教法和學法,或設計作業,或營造情景。

  4、積極參加歷史教研室組織的出謀劃策,集思廣益的聽課,評課活動

  5、積極主動地參加其他教研組和學校組織開展的公開課,青年教師匯報課,校優質課評比活動。聽課節數達20節左右。

  6、及時了解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7、開展課外輔導,課外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如(1)、歷史人物訪談。(2)、交流歷史學習方法、經驗。(3)、歷史專題報告會。(4)、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5)、學習方法,復習方法指導。(6)、社會生活情況調查。從而培養了學生興趣,拓展其視野,并與同組教師交流心得。

  8、努力開展課題研究,圍繞《現代教育技術與歷史課堂教學的整合》,,群策群力鉆理論,查資料,重實踐。

  9、努力突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拓展歷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過多樣化方法和現代化手段,努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二、主要工作成績:

  1、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為今后的教育教學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2、本人的公開課,取得較好成績,受到本組同事好評。

  3、課外活動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做人,掌握了歷史知識。

  4、課題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加強了學習資源與學生學習方式、教學要素、教學環節的整合,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歷史的環境和氛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此外,學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備好的課不得不進行必要調整。

  2、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得不夠到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分還比較多。

  3、課題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時候,以致實質性的工作做得遠遠不夠。

  4、課外活動的開展因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總體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處。

  四、教學反思。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剛接觸新的教材,同學們還不能馬上適應。另一方面,有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占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教學效果不如理想。從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強備課的針對性,努力服務于課堂教學和學生。

  2、有意識地強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

  3、實質性地開展課題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點具體的內容。

  高一歷史老師學期總結2

  

  從十一月初開始,我擔任高一1-4班的歷史教育教學工作,也是我踏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個學期。由于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半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首先,認真制定教學計劃。接手這四個班后,我認真的研究高一歷史的教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并向學科的前輩教師請教,制定了較為科學的教學計劃。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認真落實教學計劃,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計劃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使計劃達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認真備課,力爭上好每一節課。備課不僅是備教材,認真的結合新課標并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備學法和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所以我深刻明白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聽老教師的課,跟隨老前輩學習經驗也使我少走了很多彎路,結合著老前輩們的間接經驗加之我在教學中的實踐,我的收獲很多。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了。上課內容豐富,現實。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

  第三,堅持從末位抓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愿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盡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讓他們更了解歷史,更喜歡學習歷史。在課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同時我也找一些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談話,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和學習自信心。鼓勵他們學習靠努力更靠興趣,掌握方法歷史很好學。

  第四,認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認真聽老教師講課,認真寫教案,教學反思。定期檢查,批改學生的作業,有系統的帶領學生進行階段性復習,迎接階段性考試,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第五,加強和各班主任的溝通交流,把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匯報給班主任最終取得他們的幫助共同為學生成績的提高做努力。

  總之,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作為一名新老師,經驗不足是我面臨的最大問題。我深知我在教學工作中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務必“謙虛謹慎”。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 第一,進一步加強教學理論學習,深入進行探究式教學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學進一步的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來,同時加強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在教學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學生的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進步。第二,針對高中歷史的教學特點,認真研究如何上好階段性復習課,力爭通過階段性復習鞏固充實提高學生的成績。第三認真的進行試題測試研究,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學更加科學,更有方向性,做到為戰而練。第四進一步的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學有效的統一。在教學中激發每一位學生的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突出歷史教學的目的和作用。

  通過這半個學期的教學,我感悟到教和學之間的互動性的重要,師生間平等民主的探索與交流,推動了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意義。“德高為師,學博為范”,“教學相長”,“我與學生共成長”,這個學期即將結束,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將一如既往地嚴格要求自己,刻苦鉆研教育教學,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為學校的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一歷史老師學期總結3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567三個班的歷史課,依舊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在學校領導的組織、教研組的支持及自己的辛勤努力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為了能在新的學期中爭取把各項工作做的更好,有必要按照學校統一規定,客觀、實際地認真對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思想道德方面,作為歷史教師應該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我主動配合學校各級領導的工作安排。積極參加學校、教研組的各種會議。根據學科特點,通過自己尋找熱點,及時領會和用于教學輔導;顧全大局、服從學校、年級組的教學安排,熱愛教育事業,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能力用于教學過程,能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在學生中樹立了良好的教師形象;向同事學習、請教,共同研究業務使教學水平提高。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制定計劃,研究高中教學理論,認真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認真寫好教案,主動與同事切磋,交流學案。課前先對該課的思路作出總結分析,明確重難點,課后及時寫好后記,總結優點及不足,下一節有所改進!積極參加教研組備課活動,經常聽級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每節課基本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出現在教室,以和藹、輕松、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讓學生掌握好學科知識。還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多方面適當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俗話說的好:欲給學生一滴水,老師須有一桶水。當代社會知識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也要不斷的跟進,才能適應教學發展的需求。本人深知這個道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意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觀念以及史學研究的發展動態,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主動積極的閱讀書刊網文,充分利用、借鑒、吸取名家的精華,提升、發展自己。積極參加教研備課組活動,經常聽各老師的課,互相交流上課的思路,互看教案,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教學業務水平。爭取每節課都是自己上的好課。 為了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教育形勢,引導學生適應教改要求,我經常上網查閱、儲存資料。同時積極與同行交流學習,參加相關教學培訓。經過努力,我的知識水平有了提高,指導了教學工作。

  歷史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也容易引發他們的興趣。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愿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盡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把課堂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會,讓他們了解歷史,喜歡歷史。重視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和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建立知識結構的意識和能力,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提高課堂容量和效率,利用試卷評講幫助學生學會求知。

  課程教材跨度大,我基本能處理好通史與專題史之間的關系,注意模塊之間的聯系。專題史跳躍性大,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對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而言,理解困難,對此,我在堅持新課標的前提下,對每課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思維進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膽取舍,深入淺出,編輯系統性的課件。選擇靈活多樣的教法,以一些知識點為切入口,尋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圖片音畫視像,創設教學情境或者是聯系現實,利用知識容量大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多參與,以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樣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教材枯燥的知識。

  做好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銜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會探索、學會合作,讓學生先掌握學法、再掌握知識。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構建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繼續運用傳統教學中的優良教學方法,扎實落實基礎知識,同時注重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問題生成的能力,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貼近時代的步伐和精神,體現歷史作為人文學科的本質。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讓學生盡快適應課改后的教學,每節課前讓學生先預習,再聽課,后練習,這樣對于容量大的教學就容易一些,學生學習起來也不感覺太吃力。

  課程強調合作意識,我與同組的老師經常一起備課,有問題一起探討,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式的選擇,歷史知識的整合,課程資源的利用進行探討,我們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資源共享,怎樣處理好教材、如何導入、講授新課采用哪種方式合理、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史興趣、怎樣落實課標要求進行切磋,收到了效果。使學生獲得了一定的學習本領。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能力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受時代的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學習,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模塊,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從基礎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學以致用,扎實、有序、有恒的訓練,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一些歷史能力。寫了《歷史綜合題的語言表述要求及其培養》一文獲得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