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3:18: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一歷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石膏是一種多功能氣硬性膠凝材料,但根據制作條件的不同,可獲得α型半水石膏或β型半石膏。其制品的功能與性能均有明顯差異,前者為規則的結晶體,后者與原料原始形態有關。半水石膏的結晶形態是影響其制品強度的關鍵因素。常壓炒制的β型半水石膏的比容大、水膏比大,膠凝后氣孔率高、強度低。用β型半水石膏制造的陶瓷模具,有吸水率高的優點,但模具使名用壽命短,不能適應于壓力較高的滾壓成形。以過蒸壓法、水熱法等不同的工藝方法制得α型半水石膏為致密的短柱狀晶體,比容小、水膏比小,膠凝后強度高,俗稱高強半水石膏。用α型半水石膏制造的陶瓷模具強度高,使用壽命長,并可以提高陶瓷表面的光潔度,提高陶瓷產品檔次。但由于α型半水石膏的生產工藝復雜,設備投資大,生產成本高,售價高,使它使用量受到限制,國內外都把研究開發α型半水石膏粉的新工藝,大幅度降低其生產成本,列為石膏產業的重大攻關課題。
生產α型半水石膏方法很多。但質量相差很大,同一種方法,因受設備條件、控制參數的影響,質量很穩定,筆者研究開發了無添加轉晶劑和有添加轉晶劑兩種生產α型半水石膏工藝,并進行了中試生產,現做些總結,供讀者參考。
2無轉晶劑生產方法
沒有添加轉晶劑,也可以生產出水膏比低于40%的α型半水石膏,并可降低生產成本,但其工藝技術控制都要求比較高
。
2.1生成α型半水石膏的工藝原理
二水石膏脫去1.5個結晶水形成半水石膏,其反應式為CaSO4·2H2O=CaSO4·H2O+1.5H2O在不同壓力下二水石膏脫水形成半水石膏石膏的溫度也不同。圖1中曲線1為二水石膏——半水石膏的“壓力——溫度”平衡曲線。從圖上可以看出,曲線1非常接近液相水—氣相水的“壓力—溫度”平衡曲線2,并相交于C點,在沒有添加轉晶劑條件下,要制成α型半水石膏,二水石膏的結晶水要以液態水排出。所以,二水石膏在圖1ABC“溫度—壓力”區間內(圖中斜線陰影部分)就容易制成α型半水石膏。在曲線2的下方就制成β型半水石膏;在曲線1的上方,結晶水能排出。通常蒸壓法生產α型半水石膏,是以飽和蒸汽加熱,蒸壓釜內“溫度—壓力”的關系都在曲線2上,致使二水石膏結晶水可能以液態排出制成α型半水石膏,也可能以汽態水排出制成β型半水石膏。所以用飽和蒸汽蒸壓二水石膏制成的產品,實際上是α型和β型混合的半水石膏,質量難以穩定。
2.2無轉晶劑生產α型半水石膏工藝流程
根據以上生成α型半水石膏的工藝原理,要生產質量優良的α型半水石膏,就要使蒸壓釜內溫度和壓力在圖1ABC區間內。為此,我們研究開發了新工藝流程:先將天然石膏敲成小塊狀,清洗干凈后,裝入蒸壓釜。為了使干燥時熱氣體均勻流動,二水石膏需分層堆裝,每層20cm,層間隔5cm。然后往蒸壓釜注入水,使二水石膏全部浸泡在水中。詳見圖2工藝流程簡圖。圖2中2為熱水泵,它使蒸壓釜內液態水不斷上下循環流動。保持釜內各部位二水石膏溫度均勻。圖2中3為電加熱器(大生產可用其它能源加熱),對循環水進行加熱,調整加熱器給循環水的供熱量,可命名蒸壓釜內液態水保持工藝要求的溫度。調整進口A的蒸汽壓力,使蒸壓釜內保持工藝要求的壓力。進口C的蒸氣是用于初始液態水升溫加熱和配合加熱器3控制蒸壓釜內液態水溫度。為了使生產的α型半水石膏不搬動,在同一蒸壓釜內進行干燥。在圖2中,設計了干燥熱空氣鼓入口D和抽出口B。干燥時,在B抽汽的同時,由D鼓入干熱空氣,對已生成的α型半水石膏直接干燥。為了降低能耗,蒸壓釜、加熱器和管道都要外加保溫層。
2.3該生產α型半水石膏工藝特點
該生產α型半水石膏工藝和其它蒸壓法工藝相比,有如下特點:
1.蒸壓釜2.熱水泵3.電加熱器A.蒸汽進口B.干燥余氣抽出口C.蒸氣進口D.干燥熱空氣鼓入口E.排水口
a.二水石膏全部浸泡在液態水中,通過調整加熱器供熱量和蒸汽進口A的蒸汽壓力,使二水石膏保持在圖1ABC區間“溫度—壓力”內,進行加熱,結晶水全部以液態排出,確保二水石膏全部生成α型半水石膏。
b.在一個蒸壓釜中相繼完成蒸壓和干燥二道工序,既大大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也使生成的α型半水石膏不會因裝卸、搬移而降溫轉化回到二水石膏。
c.該工藝不需加任何轉晶劑,可降低成本,還省去清洗媒晶劑的離心脫水設備。
2.4工藝控制與技術參數
雖然二水石膏在圖1ABC“溫度—壓力”區間內都可以生成α型半水石膏,但在ABC區間內,溫度和壓力不同,生成的α型半水石膏質量也有所差別,它們的晶體形狀也有所不同。溫度升高,壓力降低,可以使二水石膏脫水生成α型半水石膏的速度加快,縮短蒸壓時間,可降低成本,但產品質量有所下降。我們經過多次實驗,溫度在125~1350C,壓力在0.25~0.37MPa范圍內最適合。蒸壓時間除與溫度、壓力有關系外,還與二水石膏塊度大小有關。塊度大延長蒸壓時間,塊度小可縮短蒸壓時間,但在干燥時,因鼓入的熱空氣經過細塊度石膏層時,阻力大,難以均勻干燥;若過細,甚至無法吹入熱空氣,使干燥不能進行。通過實驗,二水石膏塊度在3~5cm比較好。這時蒸壓時間約4小時。干燥時的溫度和壓力也很重要,干澡溫度過高會使生成的α型半水石膏再脫水生成無水石膏。干燥溫度過低干燥時間延長,甚至使α型半水石膏轉回到二水石膏,經實驗,干燥溫度控制在130~1400C較好。干燥時蒸壓釜內的壓力越小越好,最好是負壓”
干燥后,進行粉磨細度要過150目篩。
3添加轉晶劑生產α型半水石膏
添加轉晶劑可生產出強度很高的α型半水石膏,據文獻其水膏比可低于30%,干燥抗壓強度高于20MPa。國內外常用水熱法制造α型半水石膏。水熱法生產流程是:將粉狀二水石膏與加有化學轉晶劑的水溶液混合,所得漿料置于反應釜中,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經過一定時間,即轉變成α型半水石膏。然后再經壓濾或離心脫水,干燥和磨細,制得高強石膏粉。此法工藝較復雜,生產效率相對較低,生產能力較小,導致能耗和成本較高。我們從簡化工藝,降低成本上考慮,研究設計了如下工藝流程:
天然二水石膏經揀選清洗后,磨成過40目的細粉,將粉狀二水石膏與加有化學媒晶劑的水溶液混合,化成漿料在水池(或陶缸)內浸泡24小時后,再將漿料(可濾去部分水溶液)裝在盤子里,分層置于蒸壓釜中,在0.30~0.35MPa飽和蒸汽壓力下蒸壓加熱3~4小時后,關閉蒸汽降至常壓,立即打開蓋子,將整盤石膏直接放入干燥室內,在120~1300C溫度下烘干,然后磨細,就可制得高強石膏粉。該工藝流程,取消了離心脫水設備,操作簡單,減少投資,降低了成本,易實現大批量生產。
尚需指出的是,能在二水石膏脫水成α型半水石膏的過程中,起轉晶促進作用的化學品很多,很多文獻對它們的作用進行了比較,但要符合以上工藝的轉晶劑必須達到:轉晶劑剩留在α型半水石膏中,不能影響其初凝,終凝時間,不能改變產品顏色。
4實驗結果及分析
以上兩種工藝實驗,所用石膏是從河南三門峽槐樹洼纖維石膏廠購買的天然纖維二水石膏,純度高,結晶水含量接近理論值,我們花兩年時間研究,先小試,后中試,進行小批量試生產,生產的α型半水石膏性能優良、成本低,經測試兩種工藝方法生產的α型半水石膏性能見表1
表1α型半水石膏產品技術性能
無轉晶劑在轉晶劑
生產工藝生產工藝
初凝時間(min)7~97~9
終凝時間)(min)小于30小于30
標準稠度(%)38~4034~36
2hr抗折強度(MPa)大于6.5大于6.5
450C干燥抗折強度(MPa)大于10大于11.5
2hr抗折強度(MPa)大于16大于16
450C干燥抗折強度(MPa)大于28大于34
從表1可以看出,無轉晶劑生產工藝制成的α型半水石膏強度略低,但因沒有使用轉晶劑,成本較低。若大批量生產,有轉晶劑的工藝更好控制,質量會更穩定。
5結束語
用α型半水石膏制成的陶瓷模具強度很高,但是吸水率低,并且澆注時,模具凝固膨脹率大,影響模具尺寸精度。所以陶瓷行業一般沒有全部用α型半水石膏做模具。根據不同成型方法,α型半水石膏和β型半水石膏以下同比例混合使用。通過實驗陶瓷注漿成形模具α型半水石膏配入量為25%~30,滾壓成型模具α型半水石膏配入量為40%~45%。
參考文獻
1.楊得山譯.石膏,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11
2.陳志山.α型半水石膏的生產工藝.非金屬礦,1995No1
篇2
農村英語閱讀課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一、研究背景: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英語教育越來越重視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作為英語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閱讀教學已成為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需要教師精心的課堂教學設計和針對性的方法指導,從而逐漸形成的。現行的大多數小學英語教材,都是從四年級開始涉入閱讀教學內容,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發現,中、高段學生雖然年齡跨度看起來不大,但在英語基礎知識積累和語言能力方面實際差異較大,所以四年級中段閱讀課和五、六年級高段閱讀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還是應有所針對性地區別開來。而五、六年級高段閱讀課的課堂教學模式應逐漸接近中學,需要慢慢銜接和遞進。
二、研究對象:
小學四—--六年級學生。
三、文獻綜述:
1.課堂上以單詞、句型、語法的零碎講解為主線,忽視了語篇的整體理解。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遇到生詞、難句是在所難免的。學生碰到生詞、難句往往會一味地思考,甚至是查閱詞典,從而影響了閱讀速度和整體理解。教師以單詞、句型、語法的零碎講解為重點,卻忽視了語篇的整體理解,不利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應避免對課文的分割式講解及逐句翻譯法,教師應在整體的語言情境中引導學生對課文中語法或詞語做整體理解,提高對課文理解的正確性。有時生單詞過多,學生就會覺得太難,甚至害怕閱讀課。
2.課堂上注重句型的操練,忽視了學生的整體閱讀的培養。
現在大多數英語教師教學中多注重句型教學,而忽視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只注重語言表層信息的吸收、理解和操練,滿際語言的熟練把握,而忽視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語言完整的表達某一話題的能力,導致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影響學生對完整語篇的感知和理解,使其閱讀能力不能得到系統完整地發展。有時對句型的操練時間把握不準,導致不能完成閱讀教學目標。顯得頭重腳輕。
3.課堂上注重單純地閱讀課文,忽視對學生整體式閱讀策略的指導和體驗。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時間是核對課后習題的正確性,而忽視了對學生在閱讀過程的指導、閱讀方法的體驗及閱讀習慣的養成,從而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4.課堂上注重課內閱讀,忽視學生課外閱讀資源的拓展。大部分教師的閱讀教學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局限于課堂上短短的四十分鐘,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基本上學生就再也沒有閱讀的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怎么才能得到提高?學生一旦進入初中學習,又如何能適應一定的閱讀能力的要求?因此,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在合適的機會為學生提供難以適度的閱讀材料,來滿足學生的需求。這不但可以對課堂教學給與有力的補充,同時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學校開設英語角、英語社團。今年我們學校學生還參加了“一起作業”網上學習,其中就有繪本閱讀,頗受學生的喜愛。
5、課堂上以課文的翻譯為重點,忽視學生的整體運用。
現在大多數英語教師教學中注重課文的翻譯,忽視學生對課文的整體運用。教師給學生逐字逐句地翻譯,注重讀懂短文,而忽視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讓學生整體運用。扼殺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參考文獻
1.《小學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課程基本理念:
a.更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修訂稿中首次將英語課程的性質界定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一個人如果具有較強的語言交際能力、較高的綜合人文素養,他會更快地適應社會變化,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的理念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b.更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修訂稿在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更注重了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不僅體現在基本理念的調整上,也體現在了課程內容的設置和各級目標的描述中。語言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必然經歷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漸進深入過程。修訂稿強調了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更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
2.《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期刊。
3.《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
第六條:學生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于他會不會有理解地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因此,小學教師應當仔細地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這條能力是怎樣發展的。??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四、研究目標: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能讀懂簡單的文章,形成自己的語言進行交流。
2、掌握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和技能,從小建立閱讀意識,獲取有用的信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逐步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促進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發展,實現獲取信息和實踐語言的功能。從而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
研究主要內容:
1、學生英語閱讀習慣的調查和閱讀價值引導。
2、如何激發學生自我閱讀的欲望。
3、在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不斷提高英語閱讀的良好品質。
4、基于課內閱讀教學之上,與拓展課外閱讀相結合。
五、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認真學習,密切關注教改動態,積極搜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教學資料、信息,研讀《英語課程標準》等,使課題實施建立在扎實的理論支撐基礎上。
2、行動研究法:積極開展英語教材實驗研究,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和方法,積累閱讀教學的有意經驗。
3、個案分析法:開展課題引路、研討展示活動,收集典型個案,認真剖析、反思。
4、調查研究法:對實驗班學生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并對有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使實驗者了解學生發展的情況為本課題的研究創造條件。
5、經驗總結法:注意搜集積累和總結課題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提升教學理念。
六、研究詳細計劃:
1、學習準備階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
(1)召開組員座談會,制訂具體的研究計劃。
(2)組員理論學習,學習適應新課程標準及素質教育要求的英語閱讀課教學策略。并分工明確,收集相關資料,寫好學習體會。
(3)結合學校英語教學實際,研討如何探究現行的小學英語閱讀課教學策略,使之適應新課程標準及素質教育的要求。
2、開題實施階段:(2016年6月—2016年12月)
(1)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宗旨,在實踐中探求適合小學生個性身心發展需要的閱讀習慣;并為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的提升尋找有意義的途徑。
在學校創設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學校布置英語走廊、班級英語角。不定期的進行英語手抄報展、英語書寫比賽作品展、班級英語角評比等活動,讓學生時時刻刻可以接觸到英語。開展英語歌曲演唱比賽、英語故事賽、英語聽力比賽等,努力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展示自己的英語才能。組員定期進行總結和交流。
(2)將口試和筆試、聽力巧妙結合。學生自覺參加了“一起作業”網上學習,其中的繪本閱讀,鍛煉了學生的整體閱讀習慣。
(3)人人爭做小老師,每天安排一名學生教會同學一句課外諺語或詞組。
3、成果采集階段,進行結題總結:(2017年1月---2017年3月)
(1)總結研究成果,收集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的收集、評價工作,并撰寫階段研究報告。
(2)進行學生訪談。
(3)收集相關資料,裝訂成冊。
(4)撰寫結題報告。
七、課題研究人員分工:
組長:代紅麗
全面主持課題研究,負責編寫課題研究方案和課題報告,同時進行文獻資料和英語課堂教學研究。
組員:趙文亮楊建偉
負責課題的組織工作,負責課題的日常管理。
組員:喬瑞娟鄭富平
進行文獻資料和英語課堂教學研究,并進行資料編寫整理。
八、課題研究預期成果呈現形式:
1、課題研究方案、研究報告;
2、階段總結、教學論文等匯編成集;
篇3
旅游資源評價主要是指學者關于高句麗遺產的旅游資源特征分析、旅游資源價值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遺產作為區域旅游的資源優勢等方面的研究。早在1988年東北師范大學韓杰在分析“通化—集安旅游區”旅游資源特征時,專門論述了該旅游區的人文資源的高句麗特色[1]。韓杰是較早對高句麗遺產進行旅游方面研究的學者,但其研究并非專門研究,只是把高句麗遺產作為區域旅游研究的一部分,分析不夠深入。同樣,1997年李秀霞在其研究中論述集安市旅游資源特征時,第一點就特別指出高句麗文物古跡馳名中外[2]。2004年,高句麗歷史遺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后,其品牌價值意義凸顯,學者對其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多數是以世界遺產的角度進行的。劉貴富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為集安市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源,作為具有廣域旅游市場的國際級旅游地,對游客產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資源無法比擬的[3]。李亞麗、李悅崢在分析集安旅游資源特色中強調的前四點,全部是高句麗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4]。胡黎霞認為,集安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旅游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豐富的古跡遺存、獨具特色的王城建筑和璀璨的高句麗王室貴族壁畫墓幾個方面[5]。艾嘉西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美學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6]。王曉南認為,高句麗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旅游經濟價值,高句麗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原生態的文化特征[7]。陳玲玲、孫克勤指出,集安旅游資源從數量、類別和質量上都具有極佳的資源本底優勢,其中文化遺產資源具有壟斷性優勢,申遺成功后又具備了極強的品牌優勢[8]。朱尖等在對集安市旅游資源整體布局、功能分區研究中對高句麗世界遺產資源進行了專門分析[9,10]。此外,一些研究運用定量分析法對高句麗遺產資源進行了評價;齊蘭蘭在其碩士論文中運用層析分析法對集安市旅游資源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洞溝古墓群旅游資源價值高、開發潛力大。丸都山城文物價值較高但基礎差,開發潛力不佳[11]。朱尖同樣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了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12]。從眾學者的研究可得出結論:高句麗遺產作為旅游資源(尤其成為世界遺產以后)有著極強的優勢,不管是資源本身的價值,還是申遺之后的品牌價值,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2旅游開發利用研究
關于高句麗世界遺產的開發利用,是學者們較早開始研究的領域。筆者在文獻整理時發現,早期的論文基本都是以開發作為專題研究的,雖不是專門針對高句麗遺產,但文章內容的大部分都涉及到了遺產的開發問題。韓杰在對“通化—集安區”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時,景區劃分了集安副區,羅列了副區內的主要景點,設計了高句麗文物古跡游覽線,并對旅游區開發程序及旅游區建設進行了研究[1]。李秀霞對集安旅游資源開發劃分了洞溝高句麗古文化、朝鮮族風情游覽區,并且強調開發應當突出高句麗歷史文化古跡的特色,還要廣泛的宣傳,提高其知名度[2]。王麗麗、崔庠提出高句麗文化遺存的科普旅游開發,指出古高句麗國文化遺存類科普旅游具有壟斷性,應作為科普旅游開發的重點,指出應深入挖掘歷史遺跡的文化內涵,要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加強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等方面的建設;關注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建立規范的解說系統;適當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娛樂性旅游項目,再現古高句麗族人的生活、生產場景,深化游客對高句麗文化的理解[13]。王麗麗、崔庠較全面系統地規劃了高句麗科普旅游發展的實現路徑,很多措施和方法很科學,具有前瞻性。李亞麗、李悅崢研究強調發展集安旅游業要充分利用高句麗這一獨特資源,開發具有高句麗民族風情的歌舞表演,重現高句麗祭祀、出巡、狩獵、婚禮場面[4]。針對世界遺產的進一步發展問題,陳紹輝、陳楠分析了集安旅游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指出旅游業發展要進行體制改革,積極引進資金和人才,加大宣傳力度,同時為解決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若干策略[14]。艾嘉西指出,集安旅游開發要廣泛宣傳、提高知名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接待能力,突出地方特色、構建合理旅游網絡,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并保護旅游資源[15]。王春艷研究了高句麗文化遺產區域旅游開發的省際合作問題,指出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所在地地跨吉林與遼寧兩省,兩省旅游地地域相鄰、交通便利、自然條件相似,旅游資源存在明顯的互補性,構成了高句麗文化發展的完整畫卷,在旅游資源開發和市場營銷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此外,區域內人民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礎,也有共同的合作愿望,省際合作潛力巨大[16]。陳玲玲等運用SWOT方法分析了集安市遺產旅游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集安市遺產旅游的發展策略:確立旅游發展定位,加強城市品牌營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交通網絡通達性;拓寬投融資渠道,扶植旅游企業;以及加強區域合作,協同發展[17]。朱尖提出了高句麗世界遺產發展修學旅游的想法,并從理論和實證上進行了研究[18],又對集安市旅游資源深度開發提出了建議[10]。
3遺產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保護是遺產能夠存在的前提,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基于遺產旅游業發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有關遺產旅游的異化問題,常常會出現在報紙和學術期刊上。如對遺產資源認識不清,遺產旅游的嚴重趨利化,盲目開發、錯位開發,遺產旅游的功利主義盛行,遺產原真性的喪失與變異等。如何能夠更好地發展遺產地的旅游業,弘揚和傳承遺產資源,同時又能對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這是目前業界極為關注的問題。2004年就在高句麗歷史遺跡申遺成功之時,就有學者告誡:高句麗不容在開發中破壞。申遺說到底是為了使這一人類的共同財富獲得更大范圍、更高規格的重視和保護[19]。劉貴富強調了高句麗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發展存在游客劇增、承載力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旅游科技水平低、發展滯后、旅游經濟增長與粗放經營并存的問題和矛盾,指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是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生態旅游的必然選擇[3]。田大方等探討了高句麗王城的保護策略,文章指出高句麗王城空間格局,城防體系等城市設施保存較好,因此高句麗王城遺產保護應遵循整體性保護的原則;同時,由于王城內歷史遺存類別較多,且遺存完好程度不一,因此對待個體遺存應采用多元化保護模式[20]。張金勝認為,面對集安這樣一個已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而論,歷史保護是其城市總體規劃的靈魂所在,是總體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從健全古城保護管理機構、更新基礎設施與宜人尺度、旅游開發與居民生活協調方面對高句麗古遺址的歷史保護提出具體建議[21]。耿鐵華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和實際操作都存在很多問題,就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而言,其保護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文物遺跡本身的保護,二是文物遺跡周圍環境的保護[22]。張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詳細探討了高句麗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23]。艾嘉西認為,保護高句麗遺產資源要完善政策,讓遺產保護有具體可實施的法律政策依據;加強政府在保護上的投入力度,鼓勵普通民眾參與到遺產保護的工作中來[15]。周博根據申遺成功后集安遺產旅游與遺產保護所表現出來的互利關系,證實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即從系統全面的角度出發,在政府宏觀控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持對文化遺產旅游景點進行深度開發;發揮社區居民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社區參與遺產旅游開發;將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與自然旅游資源組合,實現自然與人文的協調發展,既保護自然環境又保護文化遺產[24]。于富業專門探討了五女山城遺產的保護問題,提出了構建危機管理保障體系、建造高句麗歷史文化珍藏館、踐行五女山山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三個方面的保護對策[25]。李亞麗在其碩士論文中對集安市旅游進行了總體規劃,在文章的第六部分對高句麗資源和環境保護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26]。陳玲玲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綜合評價模型,并以集安市世界文化遺產為例,對集安高句麗歷史遺跡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集安高句麗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還處于過渡階段,并針對現狀提出了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27]。此外,董峰[28]和韓福今[29]對高句麗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做了研究;陳同濱[30]、李宏松[31]等提出了高句麗遺產規劃的原則和保護的理念。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個永恒的話題,也是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高句麗遺產旅游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在總文獻中所占比例最高,除了專題研究之外,基本所有文獻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保護問題。
4其他方面的研究
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文獻量較少,不能單獨分類其研究成果。耿鐵華探討了高句麗文化研究與長白山區旅游資源開發的關系,指出長白山區的旅游資源豐富、類型齊備、內涵深遠、特色獨具,特別是高句麗文物遺跡資源已成為我國東北地區文化歷史與旅游的一大特色,對高句麗文物遺跡的保護研究、開發利用,能促進長白山區旅游事業的發展[32]。呂琳璐以集安市世界遺產旅游社區為個案探討了世界遺產旅游與社區參與的關系,指出集安市遺產旅游社區參與的主要困境表現在:居民參與的人數少、居民參與的范圍窄、居民對旅游業的了解程度底、居民處于被動參與狀態,作者從社區發展的激勵機制、責任機制和制度建設提出了具體構想[33]。劉佳研究了集安市旅游形象傳播問題,運用傳播學、廣告學、旅游地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剖析了目前集安在旅游形象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癥結,并通過借鑒成功旅游城市案例,從政府、公眾、媒體三個角度切入,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有效提升集安旅游形象的傳播策略[34]。許偉民在其碩士論文中對集安市旅游市場發展戰略進行了專門探討,指出集安作為新興的旅游城市,尤其高句麗文化遺產申遺成功之后,應加大宣傳集安的旅游資源,極力吸引國內外游客,具體應在政策、組織、體制創新、媒體宣傳等方面給與保障,極力拓展旅游市場[35]。
5總結與展望
篇4
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各行各業對大學生的職業禮儀等職業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具有專業特性的職業禮儀已成為大學生立足職場的重要條件。如何適應這一社會需求,已成為擺在每一所高職院校及每一位高職學生面前必須思考的一大問題。高職教育本身就是面向就業的教育,具有濃厚的職業色彩,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方面的教育,更要重視對他們包括職業禮儀在內的人文素養教育。只有加強職業禮儀教育,使大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擇業取向,培養良好的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禮儀,才能使他們的個體行為與社會的要求相協調,成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曾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管仲曾經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文明禮儀是做人的基礎,是大學生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但職業禮儀行為不可能在學生日常生活中自發形成,只有在系統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被理解、吸收、消化,并轉化為內在的思想觀念。我們對學生進行職業禮儀課程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知禮、懂禮、習禮、用禮,通過多次的實踐和練習,養成自學遵守的良好行為習慣。大學生顯性的職業素養,可以通過各種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來證明,或者通過專業來驗證學生擁有的資質、行為和技能,但更多的隱性禮儀素養需要我們通過禮儀教育加以實現。禮儀作為溝通的載體,它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好像是學生的名片,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劑和人際溝通的通行證。把禮儀課程引入學校的通識教育,并作為高職學生的必修課,通過對職業禮儀的學習訓練,切實提高自己的職業禮儀修養,塑造良好的個人職業形象,成為愛崗敬業、遵紀守法、忠于職守、氣質高雅、舉止得體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勝任各企事業單位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工作。
二、當前高職院校禮儀課程教學現狀
1.學校對禮儀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高職學生文化素養水平比本科院校整體偏低,受高職辦學定位的影響,大多數學校為追求畢業率,把培養上手快的學生做為人才培養質量的“試金石”,“重技能、輕素質”,使禮儀課程教學附屬于專業教育。受這些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誤以為學好技能就萬事大吉,將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各類專業的職業資格考證上。事實上,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肩負著學生求知和做人兩方面的責任,求知和做人都要以良好的禮儀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文化活動,教育強調的是“成人”,而不是“治器”。學校育人功能異化,使學生禮儀意識淡薄。
2.禮儀課程的開設有專業性
在調查了高職禮儀課程開設情況后發現,一些服務性較強的專業,如文秘、市場營銷、旅游管理、主持與播音等專業都結合自身專業的特點,開設了相應的禮儀課程,如《秘書禮儀》、《商務禮儀》、《旅游服務禮儀》和《現代禮儀》。而其它專業的學生只能通過公共選修課、講座或自學等形式學習相關的禮儀知識。而公共選修課因為課時數、開課時間和選課人數等方面的限制,在實踐教學課程內容的系統和豐富上有所欠缺,可能會導致學生在校期間學不到系統的禮儀課程,出現缺乏起碼的禮儀常識和交際能力的問題。
3.禮儀教學專業化和規范化程度不高
荀子曰:“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儀教師作為禮儀知識的傳播者,應首先做到知禮、懂禮、守禮。在師資結構方面,禮儀課程專任教師嚴重不足,大多數禮儀課教師是由其它專業課老師兼任且均為自學或簡單培訓,加之教師在評職稱難、科研壓力大、教學任務重的情形下,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進行課程教學研究和改革。教學團隊中,基本上沒有來自行業企業的富有禮儀服務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由于理論教師在禮儀規范和操作方法上的不規范,盡管教師主動示范,但不能使抽象的規則達到更好地應用。
4.禮儀教學理論課時較多,實踐偏少
良好的禮儀修養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地接受系統培訓才能習得。而目前,禮儀實踐能力的培養恰恰是教學內容的薄弱環節。高職院校禮儀教學受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校內實踐教學環境的影響,實踐課時開出率受到很大的限制,基本上還是教師在標準教室里講,學生在下面聽的傳統的授課方式。很多學校沒有形體訓練室、化妝室,儀容、儀表、儀態的訓練不能很好地展開,加之校外實訓基地缺乏,導致禮儀實踐教學嚴重不足。
三、將禮儀課程引入通識教育的途徑
通識教育著重教育的內在價值,側重于人的精神意識的現代化。將禮儀課程引入通識教育,注重學生禮儀修養,強化對他們未來的職業道德教育,以及做人的人格教育,可為學生在工作上樹立優良的職業操守打下堅實基礎。高職院校應成立專門的“通識課程委員會”,對禮儀課程進行頂層設計,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師資等多方面進行整合創新,使其精致化、規范化。
1.把禮儀課程寫入人才培養方案
愛因基坦指出:“用專業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能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把禮儀課程作為大學生的通識必修科目,寫入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就像大學英語課、大學體育課一樣,規定相應的學分,放在入學后第一學年修完。禮儀課程任課教師要與教研室主任和輔導員老師一起認真研討教材,根據不同專業和職業、行業特征,以及高職學生心理和行為特征,對禮儀課程體系進行深入地整體規劃和精心設計,規范禮儀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2.重視禮儀課程的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公關禮儀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要根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標準,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為基本教學方法,全面突出能力目標,以學生為主體,用項目做載體,把實踐作為主要教學手段,重點培養學生的自我養成和實際操作能力,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主動地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制訂獨立的禮儀課程實訓計劃。要像重視理論教學一樣重視實踐教學,將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相結合,實踐課時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總課時的40%。為克服公關禮儀實踐教學的隨意性,建議將禮儀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教學計劃分開設置和執行,要求兩類教學的教學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保持溝通和銜接。通過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或結合實習、實訓場所作為禮儀課程教學工作的重要課堂,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
3.改進禮儀課程教學的考核方式
為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對禮儀課程的考核進行改革。加強對教和學的過程管理,改變課程學習前松后緊的傳統方式,使禮儀知識能夠邊學邊用。考核可采用獨立單元模塊任務考評,累計合成期末成績的考核方法。在相對獨立的幾個模塊中設有規定實訓任務,各任務完成后成績累計占課程總成績的60%,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40%(平時成績含課堂練習、作業和課堂表現),各模塊考核若不合格可以隨時申請補測,如最后累計仍不合格的,必須進入下一學期的補考,由此形成禮儀知識傳授與學生禮儀養成教育的有機結合。
4.體現禮儀教學的專業化和規范化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與準則。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禮儀自身特點之一就是規范性。(1)構建禮儀課程的教學團隊。為突出禮儀教學的專業性,可聘請來自禮儀服務一線的兼職教師與具備禮儀專業知識的教師形成教學團隊,團隊成員間在知識和能力上優勢互補,構建起良好的禮儀教學平臺。(2)選定與課程配套的高職禮儀課程教材。改變以往單純的知識傳授慣例,從崗位工作業務出發,選擇突出高職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特色,使用適合高職通識類課程開設需要的教材。在教材使用的同時,借助多媒體和網絡進行教學,隨時擴充禮儀課程學習內容。(3)注重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采用講練式、模擬式、案例教學等多種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情境模擬或真實情境中,自覺地踐行禮儀規范和操作方法。
5.注重隱性課程對禮儀教育的積極作用
篇5
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高職藝術院校在高職教育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普通高職院校把傳授技能作為培養重心。高職藝術院校,則更注重人文性、藝術性,以藝術素質作為培養重心,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藝術教育、藝術實踐活動等,來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培養具有綜合藝術素養、藝術創作能力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通過建立一套與高職藝術院校自身發展特點相適應的科學的教師績效管理體系,健全、完善績效管理體制機制,能夠促使廣大教職工科學、合理地了解自身優勢和劣勢,更好地提升自我激勵與互相激勵的動力、活力,進而對自身的思想、行動進行自我革新、自我凈化和自我完善。具體來講,績效管理倡導和推行的競聘上崗制度、獎懲激勵制度、透明管理制度、扁平管理模式、高信共事機制,能夠為高職藝術院校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合作與競爭共存的良好環境,從而推動整個院校領導隊伍、管理隊伍、教職工隊伍以及廣大學生群體工作質量、學習質量和發展質量的裂變式提升。
二、高職藝術院校教師績效管理創新實踐的思路理念
筆者通過充分了解、認真分析國內外高職藝術院校教師績效管理方面的文獻、數據、經驗資料,以及大量實際調研,總結出高職藝術院校教師績效管理創新實踐的思路理念如下:
(一)創新績效指標體系的構建方式
高職藝術院校要想構建科學的、高效的教師績效指標體系,需要在對全國同類院校普遍所處的大環境、存在的共性問題等進行全面把握、認真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利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指標權重,做到有據可依、實事求是。
(二)創新績效考核體系的建立路徑
在高職藝術院校教師績效考核體系的設計過程中,應貫徹以學生為本位、以職業為導向、以促進教師全面發展為核心、堅持全面參與和全方位考核的指導思想,從考核主體、考核方法、考核程序、考核周期等四個方面綜合考慮、合理安排。
(三)績效管理實踐的原則和過程
高職藝術院校教師績效管理實踐,應遵循以學校戰略為導向、以績效溝通為關鍵、以反饋面談為手段、以結果應用為核心、以職業發展為目標的原則。在此前提下,規范績效計劃、績效溝通、績效考核、績效反饋、考核結果應用、績效考核申訴、績效管理效果評價等各個環節的具體操作方法,做到循序漸進、有機統一。
三、高職藝術院校教師績效管理評價工具的相關創新
績效管理必須細化、量化,才具有可操作性,這就需要對高職藝術院校教師績效管理的評價工具進行創新。從國內外績效管理評價工具的實施經驗來看,比較通用且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的評價工具主要包括目標管理導向的績效管理、關鍵績效指標、平衡記分卡模式、360度反饋評價等。筆者將結合高職藝術院校教師績效管理工作實際,予以詳細列舉和分析。
(一)目標管理導向的績效管理
美國知名學者、“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倡導的目標管理(MBO),是指以目標為導向,以成果為標準,而使組織和個人取得最佳業績的現代管理方法,自1954年提出以來,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績效考核方面,目標管理使經營哲學“從工作本位轉向了員工本位”。計劃、指導、考評和激勵是目標管理導向的績效管理的四個緊密聯系的階段,分別與目標管理的計劃、執行、檢查和反饋四個階段對應。目標管理導向的績效管理的成功實施,需要企業在文化制度建設、組織環境營造、員工素質培養等各方面全力配合。
(二)關鍵績效指標
關鍵績效指標(KPI)是通過對組織內部某一流程的輸入端、輸出端的關鍵參數進行設置來衡量流程績效的一種目標式量化管理指標,也是把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可運作的遠景目標的有效工具。關鍵績效指標避免了因戰略目標本身的整體性和溝通風險所造成的傳遞困難,而給予各級管理者以客觀的標準和角度,從而幫助其制定基于戰略、支持戰略的各級目標。但它的缺點在于,沒能進一步將績效目標分解到企業的基層管理及操作人員,沒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對實際操作具有指導意義的指標框架體系。
(三)平衡記分卡模式
平衡記分卡作為一種戰略績效管理及評價工具,主要從財務角度、客戶角度、內部流程角度、學習與創新角度等四個方面來衡量企業,使組織的“策略”轉化成了“行動”。其優點主要在于,實現了財務與非財務的平衡、結果與動因的平衡、長期與短期的平衡、外部與內部的平衡、客觀與主觀的平衡等。但它也有自己的缺點,例如使用難度大、工作量極大、不適用于個人等。
(四)360度反饋評價
360度反饋評價,最早由被譽為“美國力量象征”的典范企業英特爾提出并加以實施,指由與被評價者關系密切的人,包括上級、同事、下屬和客戶等分別匿名對其進行評價,同時被評價者也進行自我評價。然后,由專業人員根據各方面的評價,對被評價者做出分析、提供反饋,以此來幫助其提高能力和業績。360度反饋評價的優點顯而易見,即反饋更全面、綜合性更強。缺點是,來自各方面的意見可能會發生沖突,在綜合處理各方面的反饋信息時比較棘手。
四、高職藝術院校教師績效管理內容體系的相關創新
要想使教師績效管理順利實施,就必須建立一套系統的、完善的教師績效管理體系。高職藝術院校教師績效管理體系的內容廣泛、豐富,需要以系統的思維和全局的觀念加以把握和研究。從操作流程層面來看,完整、科學的教師績效管理體系要想成功構建,必須經歷學校績效目標與教師個人績效目標的確立、績效實施與管理的過程管控、績效評價體系的推行、績效反饋及反饋結果的運用等階段。從績效管理體系的內容來看,績效管理目標、績效管理流程、績效管理評價、績效管理反饋、績效管理結果運用方式等方面都是必須加以健全完善的。
(一)科學確立績效管理目標
績效管理起源于西方企業管理界,在企業管理中獲得了廣泛應用,形成了成熟的理論和豐富的經驗。對于國內大部分事業單位來說,起步相對較晚。在高校教師管理中,也屬于一項新的嘗試,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高校與企業不同,如何將績效管理引入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中,是多年來的一個熱點問題。首先,管理者要先確定學校的績效目標,再根據學校績效目標來確定教師績效管理目標。需要指出的是,在設立教師績效管理目標時,應注意發揮和凸顯教師的主體地位,通過與教師的良好溝通,提出對教師的績效期望。在與教師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教師對自己的工作目標做出承諾,并對即將開展的績效管理工作進行宣傳動員。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教師績效管理的對象是教師,只有廣泛征求教師的意見、建議,得到教師的充分支持和配合,才能確保績效管理能夠順利推進,實現預期目標。
(二)建立績效管理指標體系
高職藝術院校的教師績效管理研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考評指標粗糙,評價標準模糊,很難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甚至有些高職藝術院校,教師績效管理完全照搬普通高等院校模式,忽視了自身的特點。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首先,要根據高職藝術院校的教育特點和教師特點,通過實證分析,提出完善績效管理指標體系的合理化建議。指標的設立,須按照同行借鑒的原則,向優秀院校學習先進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績效管理指標體系的大致“模型”。其次,根據藝術院校自身的特點,在教師隊伍一線充分征求意見,對具體指標逐步細化、量化,確保指標的科學性、激勵性、規范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三)建構績效管理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是教師績效管理的關鍵。教師績效管理是否有效,教師素質到底如何,關鍵在于績效評價是否科學合理、精準到位。要想建構科學合理、精準到位的教師績效管理評價體系,首先須明確評價體系的建構原則,將促進教師全面發展、促進教育教學提升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問題導向,凸顯評價的導向作用,激勵教師努力工作。其次,要將績效評價結果與薪酬福利緊密掛鉤,將工資獎金、職務晉升、教師培訓等福利待遇與績效評價相互銜接和配套。最后,要科學設定評價標準,將領導、同事、學生、教師自評充分納入,兼顧教學與教研的平衡,注重對師德、業績的考核。
(四)健全績效管理反饋機制
績效反饋是績效管理的最后一個環節。該環節要堅持“客觀、真實、準確”的原則,將績效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并做好相關解釋說明工作,讓教師知曉評價結果的來龍去脈、利害關系,認清成績與不足。同時,指導教師根據績效評價結果制定相應的整改計劃,并督促教師整改工作的落實。這樣,不僅改變了過去只把績效評價結果作為獎懲工具的觀念,真正實現了對績效評價結果的充分利用,而且可以激發教師對評價結果的重視和信任,從而自覺地、積極地、創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務,推進教育教學工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五、結語
篇6
[關鍵詞]電力采購管理創新
一、我國電力企業采購管理存在的問題
電力企業的物資采購部門與其他物資采購部門一樣,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由物資資源缺乏向物資資源極大豐富的轉變。由于大企業管理僵化,在采購管理中嚴重表現出機械性,具體表現在:
1.采購需求計劃分析模糊
目前企業采購需求分析所做出的采購單,采購部門很少對它進行分析。生產物資需求計劃是生產部門按月上報,生產部門本職工作繁忙時,容易忽視物資需求計劃上報,只要有一個單位的采購需求計劃沒到齊,采購部就不能進行需求的整理統計。由于填報物資采購需求計劃不是生產部門的專職工作,而且填制表格也不是他們自己所用,因而填表人填表不認真、不負責,胡亂填上一些項目,數字未經認真審核計算,造成采購需求計劃不準確。
2.供需關系不穩定
電力企業物資現行采購與供應商的關系往往是短期的、松散的、競爭式的關系,雙方重視的都是短期的優勢,缺乏長期的合作,缺乏彼此的信任。造成不能識別制止偽劣供應商進入企業采購市場,增加了采購工作的風險,導致采購方不斷更換供應商,代價高昂,價格成為以犧牲價值為代價的談判焦點,雙方庫存增加,而且當采購方強迫供應商接受不合理的價格時,有些供應商可能離開,而留下的供應商已不為優秀,當市場狀況好轉時,原來委曲求全的供應商,必定會連本帶利來向采購方要回,造成采購方成本暴漲。
3.價格管理手段單一
采購人員不對供應商成本進行科學合理分析,在談判過程中采取簡單粗暴方法隨心所欲壓價,或一律直接采取招標手段。當采購價格大大低于市價時,經常造成買方斷料或缺貨;這種不擇手段的作法雖然使企業獲得了合同,但一味追求價格會使得產品質量下降,導致經常的退貨,造成各種管理費用增加。而經常性的退貨,會造成經常性的計劃變更,增加生產裝置成本,影響交貨期,成品品質超群不良率加大,客戶投訴及退貨增多,降低信譽和產品競爭力。
4.采購評估體系、機制設計不完善
沒有建立對供應商采購評估體系,不能對供應商做出全面、具體、客觀的評價,對供應商的管理只是主觀臆測。對重要物資的采購活動沒有采購評價過程。對采購人員、供應商等相關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
二、電力企業供應鏈管理下的采購模式分析
20世紀80年代起,“橫向一體化”的思想日益興起,即利用企業外部資源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本企業只抓最核心的東西:產品方向和市場。“橫向一體化”形成了一條從供應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銷商的貫穿企業之間的“鏈”。由于相鄰的節點企業表現出一種需求與供應的相互對應關系,當把所有相鄰企業連接起來時,便形成了供應鏈。為了使這條鏈上的企業能協調運作,共同受益,產生了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管理是當今國際企業管理的重要方向和重要領域,也是我國電力企業采購管理創新的一個重要經濟背景。
采購是供應物流與社會物流的銜接點,它是依據市場需要、企業生產計劃所要求的供應計劃制訂采購計劃,并進行原材料外購的作業層,需要承擔市場資源、供貨商家、市場變化等信息的采集和反饋任務;同時,還要重視采購的決策。而采購決策內容除市場資源調查、市場變化信息的采集和反饋、供貨商家選擇等外,重要的是決定進貨批量、進貨時間,從而使企業在生產不受影響的同時,有效降低成本。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現代采購觀念認為:企業的核心是營銷,在提供使客戶滿意的競爭性產品或服務的同時,要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對采購的質量、價格、收益和時間等因素的評價,必須根據它們與公司在市場細分、附加價值、前置時間及對顧客需求的反應性等方面制定戰略和相互影響來進行,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建立有效的對用戶要求做出反映的采購權利與責任制,一種能最大限度降低采購成本,并使商品采購實行“以需采購”的原則,制造訂單產生于用戶需求,然后由制造訂單驅動采購訂單,由采購訂單驅動供應商這種采購供應鏈模式,使供應鏈系統準時響應用戶需求,從而降低了庫存成本,提高了物流速度和庫存周轉率。在供應鏈管理的模式下,需方和供方是合作伙伴關系,供應商是經過資格認證的,質量和信用是可信的。采購作業通過電子商務,一次把需方的采購定單自動轉換為供方的銷售定單;質量標準經過雙方協議,由供方完全負責保證,不需兩次檢驗。由于信息暢通和集成,采用設在需方的供方管理倉庫的VMI方式,把供方的產品庫和需方的材料庫合二為一,僅在需方生產需要時,才把供方的產品直接發貨到需方的生產線,并進行支付結算,減少供需方各自分別入庫的流程。新的流程與傳統流程相比,減少了許多不增值的作業,如:定單的下達和接受轉換、生產跟蹤、質量檢驗、入庫出庫和庫存積壓。這里的采購業務流程重組己經不僅局限于一個企業的內部,而且延伸到企業外部的合作伙伴,體現供應鏈管理合作競爭的特點。依靠信息技術的支持,使經營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言而喻,在這個模式下,信息溝通、經營成本、庫存等都有明顯的改善,提高了供應鏈的競爭力。這也是協同商務的一種體現。但由于訂單驅動下的采購管理,需求是離散的,消耗是不穩定的,頻繁按需求批量補給生產會造成采購成本增加,庫存成本隨庫存量增加而增加,采購成本與訂貨量成反比,所以需要找到一個合理的經濟訂貨批量,使總成本最小。
三、電力企業采購管理的約束機制
電力企業采購管理模式的建立還需有相應的約束機制,主要包括權利約束、監督約束和利益約束。
1.權力約束
電力企業采購部門應建立規范的內部管理體制,根據采購性質和任務明確各崗位的工作描述,確定采購人員的權利與義務,建立決策民主、權力受控的采購運行機制。首先要有效控制采購決策權,建立權力受控的內部權力制衡機制,對重大采購活動進行集體、民主決策;其次要有效控制采購管理權,將采購計劃權、招標詢價權、市場采購權、驗收結算權等采購管理權的職權主體分離。采購計劃權由采購單位掌握,采購管理部負責對采購計劃實施審批權,招標詢價權由采購管理部門掌握,市場采購權由采購業務部門掌握,驗收結算權由采購單位及財務部門掌握。各環節責任明確,互不干預,相互制衡。
2.監督約束
監督約束包括兩方面:管理者對采購人員的監督和采購人員之間的互相監督。采購環節要形成預防為本、制約到位的監督保障機制。首先,建立廉潔采購獎懲責任制。明確責任,嚴格考核,增強采購者的管理意識和廉政意識,對采購中嚴格遵守采購管理制度、節約多、采購質量高的采購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及精神鼓勵;對采購決策失職或有不廉潔行為者則予以責任追究。鼓勵節約采購成本,提高采購質量,推動廉潔采購,陽光采購。堅持監督部門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使監督公開化、經常化、制度化。通過建立制度,開展企業采購效能監察,讓監督部門全程參與到采購活動中,加大事前監督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通過發動群眾參與監督,從群眾中和市場上聘請特邀監察員,對企業采購行為進行公開民主評議和監督舉報,對民主評議不合格的采購人員和供應商進行處理,發現違紀違法問題及時查處,并將查處結果公諸于眾。
3.利益約束
利益約束主要是從采購人員的業績考評體系入手,通過業績考評標準來從利益上實現對企業采購管理的約束。采購人員的績效考核不但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主要手段,也是防止業務活動中非職業行為的主要手段,甚至可以說是防止采購腐敗最有力的武器。供應商給采購員“好處費”無非是想提高價格或在質量、效率方面打折扣,如果采購人員參與這些腐敗行為,也許具體情節不為人知,卻不能不體現在它的業務績效上。如果對采購人員有績效考核這個“緊箍咒”,采購腐敗的機會成本就會小得多。所以,績效考核是減少采購腐敗主觀因素的法寶。
參考文獻:
篇7
一、高職高專大學生文明禮儀養成的重要性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職教育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高專大學生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這是國家對高職教育的殷切希望,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重視高職高專大學生文明禮儀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明禮儀養成有效提升高職高專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
思想道德素養是一個人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的集中反映,它是在社會生活和社會輿論中形成并得以鞏固的。文明禮儀具有道德功能,它可以通過文明要求、禮儀規范來規范、調節、修正人的行為,使人的行為控制在道德范圍之內。重視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養成,可以系統的引導其思想和行為,指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將自己的思想、行為規范在可控的道德規范之內。在不斷實踐中將文明禮儀規范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
(二)文明禮儀養成提升大學生個人素質,為順利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進入大學意味著馬上要向職業人、社會人轉換。這不僅要有專業知識的積累,還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設計自身的形象、如何盡快的適應社會等文明禮儀規范。這不僅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更是應對招聘單位考核要求的需要。現實表明,具有較強道德修養、較高文明禮儀素養的大學生或者職業人,更容易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更容易獲得成功。
(三)大學生文明禮儀養成對和諧校園、平安校園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教育大眾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大學不再是象牙塔、大學生也不再是天之驕子。但是很多同學進入大學還是抱著得過且過、混文憑的態度。因此,打架斗毆、網絡謾罵等行為時常發生,這些情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和諧校園、平安校園的建設。因此,大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養成減少同學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生存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一個有優美的環境、處處有文明、人人講禮儀的氛圍中生活和學習,勢必也會促進師生的身心和諧,愉快工作、快樂學習。
二、高職高專大學生文明禮儀現狀
為了準確了解大學生文明禮儀的現狀,課題組通過對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大學生文明禮儀現狀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從結果來看,我校大學生的精神面貌總體是較好的,總體得分79分-70分段占56.10%,及格分以上占92.68%。但是在日常的行為規范、文明禮儀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尊重意識淡漠,以自我為中心
部分同學無視學校的規章和制度,不尊重他人,一切以自己的意志為出發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見到老師不主動問好,同學、舍友關系緊張;在公交車上遇見老人、小孩熟視無睹。以自我為中心的結果導致個人責任意識的嚴重缺乏。
(二)組織紀律觀念淡漠,言談舉止不規范
部分學生存在上課遲到、早退和曠課的現象;上課玩手機、睡覺,在公共場合不愛護公物,男女同學的舉止不文明和舍友、同學間人際關系緊張等現象時有發生。針對問卷中“你平常舉止文明嗎?”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時舉止文明程度還好占59.49%,在小利益損失情況下也會保持得體的有教養的舉止占36.26%。在“你平常的語言文明嗎?”的調查中,語言文明一般的占63.55%。由此可見,同學們對大學生的群體舉止語言文明程度的認知在正常情況下僅處于及格線左右,在涉及利益時舉止文明程度時則給予了基本的否定。
(三)儀容、儀表不符合大學生形象
在“你認為當前大學生的儀容儀表是否符合學生的基本裝扮?”問卷調查中,儀容、儀表總體評價基本符合學生的裝扮占66.95%。同學們對大學生外在的衣著還是不太滿意,僅達到及格分。在“你對學生穿拖鞋、睡衣、背心等進教室的態度是什么?”這個問題的調查中認為穿拖鞋、睡衣、背心等進教室無所謂占9.95%,偶爾穿進教室可以原諒占18.04%,別人穿與不穿與我無關占6.75%,不能穿進教室占37.10%。從對大學生儀容儀表的認知調查結果得出的結論:當代大學生追求個性、喜歡標新立異,對奇裝異服習以為常。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著裝問題和日常的儀容儀表還是令人堪憂。
三、國防軍事理論教育促進高職高專大學生文明禮儀養成的優勢
高校國防理論教育以軍事學科中最基本技能、知識和理論為內容育。除了專門的軍訓以外,還包括集中的課堂理論知識的教育。在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
首先,國防軍事理論教育以典型戰爭、事跡,先進人物開展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責任意識。國防理論教育中包含著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的軍事理論和軍隊建設思想,使大學生掌握了無產階級的戰爭觀和方法論,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包含著國家安全形勢、國防的重要性、國家主權意識、國家利益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等內容。使學生胸懷全局,讓學生關心國家改革開放事業和中華民族的振興。讓學生自覺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學生只有自覺踐行歷史使命,才會從行為規范、道德素養等方面來約束自己。
其次,國防軍事理論教育中蘊含著豐富的團結互助和集體主義精神。軍營是最集中、最統一、最緊張、最嚴格的。除了一般集體所具有的團結、嚴肅、協調、一致等作風外,還有令行禁止、雷厲風行、英勇頑強、艱苦奮斗的良好作風。大學生的軍事訓練,讓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親身的體驗和感悟。每個學生被編進了班、排、連、營的集體中,每天都生活在整齊劃一、步調一致、令行禁止的集體中,“集體”很快成為大學生的自覺意識。
最后,國防軍事理論教育給予學生生動的組織紀律觀念教育。通過軍事理論和軍事訓練更好地為青年學生補上了集體主義教育課。接受教育的每一個大學生對大學生的一日生活、禮節禮儀、言行舉止、軍容風紀、內務衛生、請假銷假等都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和要求。通過軍營式的環境、規范化的管理、制度化的訓練,對于克服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松、散、懶、嬌的不良習慣,培養了大學生良好的軍人姿態、協調一致的動作、優良的作風和嚴格的紀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四、以國防理論教育為切入點,推進高職高專大學生文明禮儀養成
以國防教育理論教育為切入點,不僅可以增強高職高專大學生的國防意識,了解軍事思想、軍事技術,領悟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思想,而且通過國防理論教育,使大學生加強個人紀律、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儀容儀表符合大學生形象。
(一)加強國防軍事理論課對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文明禮儀養成重要性的認識
長期以來,我國很多高校存在重視專業課程的教學,忽視文明禮儀課程的情況比較嚴重。再加上家庭文明禮儀教育的缺失,導致部分大學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紀律觀念不強、團隊合作意識較差、忽視課堂禮儀、師生禮儀、同學交往禮儀和公共場合禮儀的現象較為普遍。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條件下,高校應該加強對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視程度,重視作為文明禮儀教育載體的國防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加大對國防軍事理論課的投入程度,完善國防軍事理論課程教學設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形成長效機制。
(二)加強國防軍事理論教育中文明禮儀教育的內容
國防軍事理論教育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國防、軍事和國家安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國防軍事理論教育促進文明禮儀不僅豐富教育教學的內容,也可以在一定在程度上解決文明禮儀教育建設的短板問題。在教學中,可以突出介紹軍隊對軍人站、立、行的要求,展示標準的軍容軍姿并進行相關練習;通過軍人禮儀規范和外交禮儀講述引導學生學習人際交往禮儀及注意事項;突出講述軍隊或典型戰役中表現出來的組織、紀律觀念和集體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團隊意識等。
(三)提高國防軍事理論課教師的禮儀修養,塑造良好職業形象
教師不僅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也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經常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文明的禮儀修養、良好的職業形象是影響教學活動和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對于教師威信、示范作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生耳濡目染國防軍事理論教師符合禮儀的言談舉止、儀表著裝、待人接物、工作作風等,必然有助于修正學生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正確按照禮儀規范的要求學習、生活和工作,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因此,國防軍事理論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內修道德修養、豐富的文化知識、高雅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外在形象上要做到整潔的儀容修飾、良好的體態、合理的著裝、得體規范的語言。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豐富國防理論教育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手段
篇8
【關鍵詞】高一年級;地理學習問題;形成原因;應對策略;實施建議
高一年級是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的一個關鍵時期,是初中進入高中的過渡階段。學生進入高一年級后,由于學習環境的改變,學習科目的增多,學習任務的增大,使得高一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出現和遇到了一些問題。因此高一地理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要充分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及學生在地理學科上存在的問題,因“問”制宜、因“問”而教的選擇適當的地理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順利度過角色轉變期,為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高一學生在學習地理時存在哪些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作為地理教師應采取什么樣的教學對策?下面就這幾方面來具體談一談。
1 學生地理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知識運用能力較差
學習最重要的是要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高一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卻不能很好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學生普遍反映出一個現象:“地理課聽著精彩,上課時也聽的懂,可一做題就不會做了”。上課的時候大部分的學生反饋給老師的情緒和狀態還不錯,學生回答問題也比較積極,一旦讓學生做題,其結果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相協調,往往是上課反映好,作業感覺差。
1.2 學習興趣不濃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一門科目感興趣了,才會有求知的欲望,才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但是大部分的高一學生表現出對地理課的不喜歡,上課看其他科目的課本,不會認真聽講,這一部分學生一般理科科目較好,對文科科目不感興趣。
1.3 地理學習基礎薄弱
目前實施的新課程改革的新教材已經把知識點減少了許多,難度也相應的做了調整,但學生仍然覺得高中地理很難學。在高一上學期的學習中,學生普遍都覺得上課的時候跟不上老師講的內容。學生初中地理知識掌握的不牢固使得他們跟不上老師講的內容,更不用說理解運用了。
1.4 學習目標不夠明確
學生步入高中后,覺得沒有了中考的緊張和壓力,離高考又有三年的時間,正是可以好好休息緩沖的時機,這些學生往往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2 學生地理學習問題成因分析
2.1 知識難度的增大讓學生不適應
初中地理主要重視現象,學生知道結論就基本達到教學目標,高中地理則重視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理的趣味性下降,知識性增強。不管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高中的學習相對于初中其涉及的內容均有所拓展,側重點也發生了變化。知識難度和深度的增加使得高一學生覺得地理難學了,不好學了。.
2.2 偏科心理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地理學習動機是推動地理學習的直接動力。學生進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種因素的引導下,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地理是一門副課的錯誤想法,自然明顯影響了學生思維與主觀能動性。
2.3 知識銜接不當使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知識的獲得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在這一構建過程中,學習者需要用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來同化和掌握新的知識。初中畢業生的地理基礎知識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學嚴重脫節。教學中的知識“斷層”,增加了學生對有關地理知識理解的難度。
2.4 普遍缺乏良好的地理學習方法
地理學科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空間性、實踐性、推理性、文理知識的交叉性等特點。許多學生不了解地理學科的特點,而形成了地理學習過程中常常重記憶,輕理解;重突擊,輕平時,簡單搬用初中的學習方式,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強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尤其是隨著新教材的使用,地理學科的特點更趨明顯,這樣的學習方式當然更加難以適應。
3 應對策略與實施建議
教學策略是教師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而進行一系列謀劃與安排,包括對教學事件的順序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境的設置等等。教師要怎么樣結合高一學生地理學習問題來實施教學呢?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
3.1 針對基礎薄弱問題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加工處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安排有效的教學活動。就高一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和知識運用能力較差的問題,教師在課前需要任課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并且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備課。注意高初中知識的有機聯系,把系統地理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使知識得以融會貫通,才不會讓學生感到難度跨度大。
3.2 使用有效方法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高超的教學藝術,讓學生不斷體驗學習的愉悅與成就感,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輕松愉快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通過感悟自然、體驗生活、體驗學習,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的直接興趣。通過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間接興趣。
3.3 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整個學習過程應該由學生自己來學,而不是教師填鴨式的強迫,教師應明確自己是引導者的地位。在學習方法上教師要做到:創設情境,引導探究,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學案導學,“任務驅動”,促使學生養成整理筆記的習慣;留有余味,切磋琢磨,培養學生課后鞏固復習的習慣。學生在課后用更多的時間和同學之間的交流、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將會自覺養成課后鞏固復習的習慣。
3.4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地理課堂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師應與學生多交流溝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加深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相互理解,逐漸改變學生對地理的錯誤認識,使學生真正喜歡上地理。
總之,高一學生學習地理時必然會存在許多的問題,但只要教師能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采取正確的措施,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熱忱地幫助學生、鼓勵學生,學生一定可以由不喜歡上地理轉變成喜愛上地理課,幫助學生盡快地適應高中地理的學習,為高二、高三的地理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張建偉,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4.
[2]韓永昌,楊治良.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6.
篇9
論文摘要:校園精神文化作為一種在教育活動中產生、形成和發展的特定的文化形態,對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隱性作用。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可以營造一種濃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氣氛,起到滲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校園精神文化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隱性作用,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可以營造一種濃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氣氛,起到滲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文化歷史發展論”,對理性認識人的心理的文化屬性和人的心理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的心理是怎樣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呢,維果茨基認為,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不同于自然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心理的“人化”過程與文化歷史發展過程。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動中以各種符號系統為中介和工具發展起來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維果茨基把語言符號這種不同于“勞動工具”的進行“精神生產”的特殊工具稱之為心理工具,這是在人類物質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產物。人的心理機能正是隨著精神文化活動的發展而發展的。人有怎樣的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置身于何種精神文化環境之中。
從校園精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須把握校園精神文化的概念。精神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多義的概念,很難得出眾人都能接受的解釋,可以說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對文化有著不同的說法。已有的研究告訴我們,適用于一切學科的校園精神文化概念是不存在的。由于其概念是依存于特定的學科或研究主題的,故心理健康教育學科不可簡單地搬用其他學科中的校園精神文化概念,而必須依據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特點或自身的研究主題來確定。參考有關界定,本文所指的校園精神文化是指校園中師生員工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它由學校的學風、教風和校風加以體現,是師生共享的價值觀念、文化傳統、集體輿論、社會心理以及各種認同的文化意識和各種流行的文化思潮的綜合體。
二、校園精神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建構功能
人的無限豐富的心理不是先天具有的,歸根到底來源于實踐,但是,心理發生以后的建構則是在已有的心理結構與精神文化作用的統一中進行的i從這個意義上講,精神文化創造了人和人的心理。精神文化對心理的建構,從一個角度說是精神文化環境向人的心理的不斷內化,從另—個角度說也是人以認識、情感等心理生活的方式享用和消費精神文化,這就是人的心理機制對精神文化的整合,通過它的整合作用,精神文化信息得以內化,人的心理得以發展。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校園精神文化與個人心理建構的關系,是指對象化了的校園精神文化與人的內在精神之間的關系。這里,校園精神文化指以語言、文字、學風、教風和校風等為載體,可以在人們之間進行交流和世代流傳的價值觀念、文化傳統、集體輿論、知識體系、社會意識形式、社會心理等精神文化結果,這些精神文化結果有物質載體,它是超越個體精神而存在的,同時又具有觀念特征,它同人的內在精神方面可以進行觀念之間的直接交流,因而它對人的心理建構有著獨特的作用。
2,同化功能
校園精神文化是以一種內化為隱性的、精神的規范和尺度去影響人的。它反映的是學校中的人、事、物的精神性存在,所以校園精神文化是一種無形的環境力量,它通過一種氛圍的營造,對學生進行潛在的隱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內化為學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為。這種氛圍的形成,其核心是特殊的心理環境的形成,它反映出學校所有成員特有的共同的心理品質,同時也給置身其中的全體成員以特有的心理影響。所以說創設符合學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校園精神文化,就是創設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良好的群體心理氛圍一旦形成,群體共同的價值取向,群體成員的歸屬感、認同感,使得群體成員形成共同的心理傾向,甚至具有共同的心理品質。易言之,盡管心理環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環境,但它對學生的心理活動,乃至對整個教育、教學活動,都有巨大的潛在影響力。一些研究者指出,心理環境對“兒童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們和老師、學生之間所形成的關系不僅影響兒童的學業發展,更重要的是影響了他們整個個體的成長”。
3,控制功能
校園精神文化從本質上應是對社會消極文化的剔除和對積極文化的攝取,即對社會文化“揚棄”后的精神沉淀,這種精神文化一旦在校園確定以后,反過來也就對異質文化具有排異揚棄功能。因而,一個經過教育者對社會文化進行有目的濾化、凈化加工而形成的校園精神文化,一經產生,就成為一種獨立的力量,有力地控制著校園行為。校園精神文化具有使校園行為模式化的功能,當個體處于這個“過濾”過的環境下,通過個體無意、無形而又無時不在的“觀察學習”,就能使其行為準則、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等方面向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靠近,并內化為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4,導向功能
校園精神文化的價值導向功能主要體現在校風建設上。校風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通過無形的大家共同認可的價值規范和行為準則,依靠群體規范、輿論、內聚力等無形力量實現對成員的約束。以美國哈佛大學校訓“讓柏拉圖與你為友,讓亞里斯多德與你為友,更重要的是,讓真理與你為友”為例,這不只是幾個字的拼湊,而是一種文化積淀,一種人文精髓,是這所學校世代永存的行為風范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與其說哈佛大學是致力于培養社會良才,倒不如說它是在用一種不息的精神引領著每一學子,引領學子們走向人文、走向科學、走向真理。校風潛藏于校園,又彌漫于校園,同時又顯性于個體行為,深刻影響著校園人的心理趨向和精神狀態,達到一種“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形成心靈的感應和精神的升華,使人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心理品質等方面與教育目標相一致,從而實現對自身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塑造。
三、從校園精神文化出發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校園精神文化作為一種載體,既是深層的群體意識。又是群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用無聲的語言傳遞大量信息,對提升心理健康意識有很大的隱性教育功能。但同時,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經歷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過程。筆者認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應從以下幾點人手,
1,營造健康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
校園精神文化應當源于社會精神文化而又高于社會精神文化,具有較高的格調和品位。高校應通過組織高層次、高水平的藝術團體來校演出及名著、名片、名歌賞析等活動,大力提倡嚴肅文化和高雅藝術,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高層次校園精神文化氛圍,真正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大學校園“充滿一種由偉大思想、不朽著作和長遠觀點形成的令人陶醉的氣氛”,抵制古今中外消極、腐朽思想的滲透和影響,抵制偽科學和非理性文化傾向,逐步杜絕校園中不健康文化或反文化現象,促使大學生從單純的興趣滿足和感官愉悅中超脫而出,引導大學生的心理世界向著健康高雅方向發展。實踐證明,能否對校園精神文化的發展與建設進行歷史的邏輯的判斷,做出合乎理性的認識與了解,合乎理性的評價與設計,是把握校園精神文化繼承歷史而又能面向未來的關鍵。面向現代化的我國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需要當代大學生少一些情緒,多一些理性。
2,確立師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校園建設中,精神文化簡化為學校管理的范疇與職責,“重組織輕個人”、“重工具理性輕人文關懷”,師生情感、價值、需求等被淹沒在同一化的、模式化的、規范化的剛性管理中,造成師生精神文化建構的割裂,因此必須把精神文化建設與師生主體地位的建立結合起來,確立師生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作為主體的師生又可分為學校領導者、教職工和學生三部分。學校領導者應高度重視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并確立合理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目標,宏觀調控,確保目標的實現。教職工應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普及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理論,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使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目標轉化為教職工的自覺追求。而對學生來說,在對他們加強教育的同嘰則要提高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要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就必須讓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沒有任何的戒備心理,不必為自己新奇的想法和做法感到擔心,在思考問題時,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能夠比較自由地思考和表達。因此,要很好地貫徹民主與愉悅原則,師生平等對話,相互尊重,創造和諧、愉快的心理環境,密切師生關系,使學生心情舒暢,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3,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實踐
精神文化在本質上是抽象的,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得以體現。校園文化活動的設計一般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根據智能差異設計出靈活多樣的形式與方法,使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并及時給予鼓勵與肯定,讓每位學生都有自我展示的空間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因此,我們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青年志愿者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節、書畫展覽、攝影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歌詠比賽、體育運動等等。學生通過在文學作品里抒發自己的所感所想,在辯論比賽中表現自己的口才以及在價值沖突中確立和傳播正確的思想觀點,在文體表演中展現自己對美的塑造,在科技創作活動中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等等,可以使自己在不同程度上釋放能量、敞開心扉、展示自我,獲得身心愉悅,達到心理平衡并從中受益。
4,開設實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當前,一些高校正在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到高校整體教育體系中,作為學生的公共必修課或選修課。但實際上,這些課程大都是普通心理學課程,或是一般性的心理學常識課,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如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跟不上社會變革和科技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落后于人類文化的更新,內容陳舊、老化,這種教育就不符合現代社會對生命獨特性的弘揚,就會限制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也不利于真正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構建具有自身校園精神文化特色的、實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如學校可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心理需求,分別提出各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有針對性地開設青年心理學、大學生心理衛生、人際交往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課程。同時,還應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區別對待不同心理特點的學生,靈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技術和手段,認真做好個案研究,增強個別教育的實效性。
篇10
1.1 組織績效水平與高管繼任
Dalton對“高管繼任”和“企業績效”之間關聯性進行論證,結果發現:在績效水平較低的企業中,高管變更發生的概率較大,此結果也說明了企業績效對企業高管變更決策有重要影響。此外,Laker從委托-理論視角出發,認為企業與高管之間是委托關系,但是由于兩者之間信息不對稱,人(高管)的經營行為具有“不透明”性,所以委托人(企業)需要投入監督成本來防止高管的“偷懶”行為,或者將高管的利益與企業利益掛鉤來規避高管的負向產出行為。如企業一般以企業經營績效的水平來衡量高管的努力程度,即將高管利益與企業績效之間掛鉤。
1.2 公司治理結構與高管繼任
1.2.1 股權結構與高管繼任
Brunnello以意大利的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企業股權結構中大股東持股比例與高管繼任之間關系并不是顯著,而筆者認為這種關系的不顯著主要與樣本量相關。當高管占有企業大部分股權時,高管變更或繼任的概率較低。此后,Volpin和Denis兩位學者都以不同國家的數據為基礎進行了相關研究,結果也表明了“高管繼任的概率,與其對業績敏感性,以及與高管的持股比重之間存在一種負相關關系”①。
1.2.2 董事會結構與高管繼任
Jensen認為董事會規模越大,董事會中董事發生“道德風險”的概率增大,也就是“委托-”的問題也會增多,例如董事會決策的“搭便車”問題,決策效率自然降低。一旦高管成為大股東,董事會決策也可能會成為高管自身決策,董事會的權限會由高管掌握,并且成為一種“象征”性的擺設,也就不可能有效監督高管的行為。對此,Fama認為企業決策效率還跟董事會中外部董事比重有關,外部董事由于不會與企業內部經理人之間存在“合謀”的可能性,在決策方面更具有效率,他們更加關注企業高管在經理人市場中聲譽,更加關注高管對企業股票價格上升的貢獻。
1.2.3 市場環境、控制權市場與高管繼任
Defond使用了美國上市公司數據,研究發現不同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差異導致高管繼任頻率和模式的差異,越是在競爭程度的高企業中,高管繼任發生頻率越高,因為企業關注并不僅僅是關注企業績效提升,也關注與其他企業績效之間差距,一旦這種差距超出了預期,企業可能就會選擇能力更強的高管來替代現任高管(與“替罪羊”假說觀點一致)。Manne認為通過這種方式,企業獲得的“公司控制權”可以帶來意外的收益,可以為新企業注入優質管理隊伍而獲得收益,也可以為股東分配新的股權,并可以為母企的管理效率帶來提升。Conyan認為高管的年齡與企業的高管繼任決策之間存在關聯性,年齡越長,高管越有權力影響董事會決策,則強制繼任的概率較大,反之相反。
2 高管繼任模式的相關研究
2.1 高管繼任模式
高管繼任來源是指當企業需要解聘現任高管時考慮的替代者是來自企業內部,還是選擇外部(或者同一個產業領域,還是不同產業領域)等。Shen(2002)②認為企業選擇高管繼任者有三種渠道:一是企業內部類似崗位繼任者;二是企業內部崗位下屬崗位;三是外部繼任者。而Rajagopalan(2003)③認為企業的高管繼任模式主要有:既定高管繼任、非既定高管繼任和外部繼任三種。
2.2 高管繼任來源影響因素
2.2.1 經營業績
企業什么情況下最容易發生高管變更呢?很多學者的研究證實了當企業經營績效處于困境時,他們極易實施高管繼任決策。當處于績效困境的企業現任高管來自企業內部時,董事會則更傾向于選擇外部繼任者,因為可以帶來企業戰略的變化,帶來更多的創新之舉④。當企業經營業績達不到董事會預期時(如董事會對未來績效提升有更高的預期),董事會考慮實施高管繼任政策。由于內部繼任者往往與現任高管之間存在著種種顯性或隱形聯系,內部繼任之后的績效提升空間也較小。所以選擇外部高管成為董事會的最優選擇,外部繼任者可以帶來變革,企業績效改善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大。不僅如此,股東們的收益都是來源于企業的經營績效,一旦績效水平下降,他們會懷疑現任高管的能力,也會對高管所帶領的團隊有所懷疑⑤,并且認為內部繼任者也無法改變這一現狀(因為內部繼任者往往來自現任高管團隊),這些都表示了企業選擇外部候選人來繼任高管的概率較大⑥。
2.2.2 企業規模
Furtado就認為企業在內部培養一個高管繼任者需要一定的成本,且需要產品市場規模的支持。當企業經營規模或人員規模下降時,企業負擔各種形式的成本壓力會增大,此時從外部招聘高管的成本低于內部培養,繼而使得企業傾向于選擇外部繼任。Dalton對此也表示贊同,他認為與規模較大的企業相比,規模較小的企業一般都是選擇外部人來繼任現任高管的,因為這種繼任成本遠遠低于內部培養繼任。
2.2.3 董事會工作經歷
對此,Helmich認為石油企業中董事會成員數量與企業高管繼任模式相關,且與外部繼任高管數量及其在總數中比例有直接關聯⑦。Borkhovich則將董事會中董事分為內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兩種,認為外部董事占的比重越高,企業的外部高管繼任概率越大,并且概率隨著比重增加而提高⑧。
3 高管繼任的結果產出研究
3.1 結果之一:戰略調整或變革
戰略是現代企業持續生存的關鍵,經營管理者(包括高管)的職責主要是制定和執行與企業特征相匹配的戰略,讓企業在競爭中受益。一旦企業陷入困境,董事們會寄希望于下一任高管的管理和經營,期望他們能夠調整或變革現有的發展戰略來以提升企業績效。一般情況下,高管繼任后企業的經營戰略會發生調整或變革,或為銷售戰略、財務戰略和生產戰略等,此類調整或變革會直接帶來組織架構調整,讓企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模式⑨。Miller對內部繼任和外部繼任兩種模式進行研究,發現外部繼任更能夠給企業帶來變化,尤其是戰略的變化更為明顯。
3.2 結果之二:高管團隊晉格
高管的能力不能夠通過他一人體現,一般情況下,他的各種經營和管理是由他所帶領的團隊共同來實現的。企業的高管繼任事件往往伴隨著大量的高管隊伍的升級或被替代。這種替代在外部繼任事件上更為明顯,因為內部繼任往往是高管一人的替換。一旦企業選擇外部繼任高管,原有的高管團隊可能會發生三種形式的變化:一是解除前任高管團隊中對新戰略有“反對之意”的個體或群體,組建凝聚力高的新團隊;二是用新的戰略來俘獲原有高管團隊的成員,讓他們盡心投入到新戰略的執行過程中;三是從外部引入新成員組建新的高管團隊⑩。
3.3 結果之三:績效改進
學術界關于繼任高管對企業績效是否有改進之處觀點也存在差異,不同學者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總體來說有三種:“改進論”、“消極論”和“平行論”。Helimich支持第一種觀點,他認為“企業的高管繼任事件是對原績效一種改進,繼任之后的企業股票市場表現較好,經營績效得到明顯改善”。所以,當企業績效處于較低狀態時,通過高管變更來提升績效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且可以被大多數企業采用。與第一種觀點相比,“消極論”則認為企業進行高管繼任是對企業現有運作體制一種打擊,每一次的繼任可能會導致企業績效的下降,例如組織架構和人員的調整等都會帶來企業經營市場上低狀態表現。
注釋:
①Hambrick,D.C.,和 Mason,P.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9(2).
②Shen, W.,和 Cannella,J. A. A. Power dynamics within top management and their impacts on CEO dismissal followed by inside success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45(2).
③Greiner, L.,Cummings,T.,Bhambri,A.When new CEOs succeed and fail:4-D theory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J]. Organization Dynamics (winter), 2002.
④Hambrick, D.C.,和Mason, P. A.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 9(2).
⑤Boeker,W.,Goodstein,J.Performance and Successor Choice: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Governance and Ownership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36)
⑥Zajac,E.J.CEO selection, succession,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11(3).
⑦Greiner, L., Cummings, T., 和 Bhambri, A. When new CEOs succeed and fail: 4- D theory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J].Organization Dynamics(Winter),2002.
⑧Hannan, M. T., 和 Freeman,J.Structural Inerti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s[J].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1984(29).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一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