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研究性學習及創新成果范文
時間:2023-11-28 18:09: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一研究性學習及創新成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2003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規定,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占總必修學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沒有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學分認定的具體的、操作層面的規定,我們進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的研究嘗試。
一、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的作用
通過科學、客觀、公正的認定研究性學習學分,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個性化的發展;引導學生過程與結果并重;有助于學生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培養科學素養;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和科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的主體
由誰來對研究性學習進行學分認定,認定的主體由學生個人、學習小組組長、班主任、輔導教師、課題組負責人(同一個研究性題目的學習小組組長),分別按照評價標準評價等級。評價等級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主體的作用
通過細化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便于更加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真正反映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態度、能力、參與情況、完成情況。不僅能使學生本人對自身學習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態度與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反思及收獲、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的作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認識,也可以通過學生小組評價、班主任評價、輔導教師評價、課題組評價等方面從側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小組其他同學的合作能力、團隊精神,對小組研究性學習或合作學習的參與程度,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貢獻等;能體現出學生是否敢于質疑和提出問題,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創新精神;反映出學生解答課堂問題、完成作業、實驗操作的規范程度、實驗及實驗報告等情況。
四、研究性學習成果學分認定評價標準
1.優秀
有明確的選題目的,有完整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參加了開題、結題,研究性成果真實,結論可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良好
有明確的選題目的,有比較完整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參加了開題、結題,研究性成果真實,結論可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合格
有選題目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不夠完整,參加了開題、結題,有研究性成果(結論)。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題目,沒有完整的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沒有參加開題、結題,沒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結論)。
五、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評價
1.個人評價
對自己研究性學習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態度與主動參與的程度、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團隊精神,敢于質疑和提出問題,勇于探索或有創新精神,實驗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學習后的收獲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評價。
2.學生小組評價
以日常授課時的學習小組為單位,對本小組內各成員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與小組其他同學的合作精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應用程度、對小組探究學習或合作學習所作的貢獻等方面相互作出評價,由組長評定等級。
3.班主任評價
班主任、課代表和學習小組組長對該成員在研究性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對所承擔工作的完成情況、與小組其他同學的合作精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應用程度、對小組探究學習或合作學習所作的貢獻等方面作出評價,最后由班主任評定等級。
4.輔導教師評價
輔導教師根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合作、團隊精神,敢于質疑和提出問題,勇于探索或有創新精神,解答課堂問題,實驗操作的規范程度,完成作業,實驗及實驗報告等情況作出評價,由輔導教師評定等級。
5.課題組評價
研究性課題以同班或同一類課題或同一老師指導的學生建立QQ群,老師、學生在群內互相交流指導、共享群內資源、提交開題報告、活動記錄、結題報告,評價研究性學習成果,開辟新的學習展示交流評價途徑,由課題負責人評定等級。
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
考慮到學生在高三進行高考復習,時間緊張,我們用高一、高二兩年四個學期的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每學期完成一個研究性課題的研究,第一個研究性課題占3個學分(考慮到學生初次進行研究性學習,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個研究性課題每個占4學分,共計15學分。
1.研究性課題學分認定
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交流后,學生個人、學習小組組長、班主任、輔導教師、課題組負責人按照評價標準進行評價,評價主體至少有三個評價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認定該研究性學習成果獲得該學段的學分,計4分(第一個課題計3分),反之,按照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至少有三個評價為不合格,該成果計2分,建議學生重新選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或按照要求重做該課題。
2.獲獎研究性成果學分認定
高中學習期間研究性學習成果獲得教育部門主管的各類比賽的獎勵,或研究的成果被縣級以上政府部門采用,或各種競賽獲獎的作品如科技創新大賽、影像節大賽、多媒體大獎賽、中小學電腦大賽等獲縣級以上獎勵的作品的主持學生及參與學生,或發表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憑獲獎證書或發表作品原件,直接獲得該學段的研究性學習學分。
總之,通過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學分認定,便于更加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更加翔實、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態度、能力、參與情況、完成情況,也便于指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教基\[2003\]6號.2001.
篇2
(一)理念
研究性學習的改革指向是雙重的。除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還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研究性學習的重點不在于某個知識的具體學習,而在于研究探索的過程中,著眼于科學態度的培養,毅力品質的培養,研究方法的學習,創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必須不斷學習,革新理念,提高自身理論修養和專業水平,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二)教師應扮演的角色
1.參與者
研究性學習的開設,要求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者到學生課題究的參與者;從以往的知識傳授者到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促進者和組織者;從以往僅僅關注教科書到同時關注學科知識與實踐的聯系,本學科的前沿知識、本學科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從以往單純的知識傳授到關心學生的心身發展和全面素質的提高等活動中,教師必須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普通一員。
2.指導者
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指導作用與以往教學中有很大不同。主要變成:(1)研究思路的指導,研究方法的指導和信息資料來源的指導。(2)對學生選題方案是否切實可行及有關理論分析中碰到的理論問題進行必要的點拔和啟發。即“點到為止”,要將思考和想象的空問留給學生。(3)組織課題組進行交流和總結,不斷激勵學生克服畏難情緒,進行自主研究學習。
3.協調者
由于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活動質量有較大的不同,在小組研究中學生還可能會發生生意見分歧和情緒波動。這時,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組織協調工作,使其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下去。
4.評估者
在結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總體評價,指出成功與不足之處,主要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的學習,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和變化情況,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有利于今后的研究性學習進一步開展。
二、明確目的,變換方式
在高中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主要目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主動探究的學習。全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學會探究,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體地說主要有以下三種改變:
1.改變中學生長期以來一直恪守的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習方式――即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的學習方式。通過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處于一種主動探究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狀態。
2.改變學生只是單純從書本學習知識的傳統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了解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過程,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學習體會。
3.改變學校教育始終圍繞著考試轉的局面。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上來,切實地推進素質教育。
三、分層推進,教會學習
研究性學習,進程可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知識探索型學習,主要在高一階段完成。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研究能力,組織合作能力的提高,社會閱歷的豐富,再進行綜合性課題研究性學習,這主要在高二、高三階段完成。
如何有效地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使學生智力、能力雙豐富呢?這就需要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研究性學習方法。下面是我對高一學生第一次研究性學習指導時的一些具體做法,我把整個研究學習過程分成5個階段向學生介紹:
(1)提出問題――教與學的裁體;
(2)進行猜想――啟發、經驗,感受、靈感體現;
(3)設計方案――決定研究方向、學習成敗的關鍵步驟;
(4)實施方案――學會學習的主流程;
(5)得出結果――分析、總結成果,補充完善不足。
四、課題研究示例――單擺周期的探索性實驗
1.問題的提出:單擺的周期跟哪些因素有關?
2.幾點猜想:學生對可能的原因進行各種各樣猜想,提出以下幾個方面:
(1)與單擺的擺長有關;
(2)與擺球的質量有關;
(3)與當地的重力加速度有關;
(4)與振幅大小有關。
3.設計研究方案進行可行性評估,學生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如下幾個實驗步驟:
(1)研究與擺長的關系。用同一個擺(控制質量恒定),改變擺線的長度重復實驗;
(2)研究與擺球質量的關系。用同一擺長,改變擺球質量大小重復實驗;
(3)研究與振幅的關系。用同一個擺球,同一擺長,改變。角的大小(保持0
(4)研究與重力加速度的關系。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外出寶塔山,利用同一單擺分別在山頂和山腳下重復實驗。
4.實驗現象與理論分析
(1)當擺球質量M一定時,擺長越大(小),測得完成相同次數的全振動所需時間更長(短),即周期更大(小);
(2)當擺長L一定時,改變擺球質量(大或小),測得完成相同次數的全振動所需時間均幾乎相同;
(3)當擺長L和擺球質量M均一定時,增大角或減少角(均不超度),即增大振幅或減小振幅,測得完成相同次數的全振動所需時間均幾乎相同;
(4)當擺長L和擺球質量M均一定時,
在山項和山腳實驗,測得完成相同次數的全振動所需時間不同,山項比山腳要長。
理論分析:由于單擺是簡運動的理想化模型,忽略了空氣阻力,擺線質量及實驗中測量誤差等次要因素。所以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2)(3)中所測得時間可認為均相同。
5.得出研究結果
由上面實驗和分析研究可以得出結論:
(1)單擺的周期與擺長有關。擺長越大,周期越大,擺長越小,周期越小。
(2)單擺的周期與當地重力加速度有關。重力加速度越大,周期越小,重力加速度越小,周期越大。
(3)單擺的周期與擺球質量無關,與振幅無關。
篇3
一、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近兩年來,中學師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熱情高漲,已由原先的觀望等待的被動開展,轉變為現今的積極主動、共同參與.但部分教師現今又把研究性學習當作無所不能的新式武器來看待而貪多求全,教學中適合開展研究的內容搞研究性學習,不太適合的內容也搞,似乎誰不開展研究性學習誰就落后于形勢.一時間,是校校搞、班班搞、科科搞.處處研究、全面開花,卻不問研究效果到底如何,學生能力是否真正提高.如某校高一學習了《簡單的幾何體》后就要求學生研究“多面體歐拉定理”,全不問高一學生在剛剛接觸幾何體的前提下能否真正研究得了.有時過分熱衷研究性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和掌握.我們認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同時研究性學習也不是當代人的創造,而是對古代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和對國外先進教學方法的借鑒.因此,研究性學習的出現并不應是對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把研究性學習當成克服數學教學的救世主是錯誤的.
其實,研究性學習只是適應社會需求,以改變單一的接受式學習,倡導接受與體驗、研究于發展相結合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例如在學習排列應用題時,我們的開場白是:現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書,分給某6位同學,每人1本,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同學甚至拿著6本書在試著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這樣盡管這節課是一些繁雜枯燥的計算,學生在課堂上確實興趣盎然.這種方式重視學生的參與學習的過程、激勵的機制、發散的思維、創新的精神等特征,以探索性、自主性學習為主,以培養學習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素養為目的的一種為未來而服務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提高與發展.因此這種學習方式并不是否定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也非是一種萬能的學習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固然正確,但就中學教學而言不能以之替代或影響常規教學,而應服務于中學教學,不應隨意夸大它的功能,應結合中學實際和學生情況進行,其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二、研究主體宜多不宜少
研究性學習就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真正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而引導學生自主探求知識、解決問題.既然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那么研究性學習的主體就不應是少數人,而是全部或大多數學生參加的“群體”.但是在一些學校,部分教師受升學率的牽制,加之常規教學任務重和學生能力參差不齊,同時研究性學習對學生本身要求也較高,教師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往往多在優秀班級及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中進行,中等生和后進生成了陪襯或旁觀者,致使研究性學習成了少數同學的專利.這種做法不僅挫傷了一部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也違背了研究性學習出臺的初衷,如不糾正,研究性學習就會變成“精英學習”,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就會落空.
其實,學生能力不齊并不影響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開展能否成功貴在教師的引導和多數學生的參與的程度,而不在于少數尖子學生寫出了幾篇論文.研究性學習要健康發展,首先,教師要在班級積極創設一個研究意識濃厚的氛圍,形成一個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學習環境,激勵廣大學生參與,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善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其次,有的放失,科學安排,以分組研究與發揮個人特長相結合.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不排除個人的獨立研究,但在中學階段小組合作研究應是最主要的組織形式.一般做法是學生由3-6人組成課題組,可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專長由學生自行分工.組織能力強的任組長,能力一般的可做資料員等,強弱搭配、發揮專長、集體研究、各盡其能.筆者曾在所任班級進行了《二次函數圖象特點應用》的研究性學習.此次學習就采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較好效果.事實證明,真正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增強人人參與的集體意識,研究性學習才能較好開展.
三、研究課題宜淺不宜深
受社會貪多求快、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響,有的學校和教師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也有貪多求深之傾向.學生對研究性學習剛剛接觸,或課本內容還未掌握,有的老師就帶學生倉促上陣,且一開始課題往往就是“證券投資中的數學”、“編程中的優化算法問題”、“氣象學中的數學應用問題”等過大過難的題目.這種課題中學生難以操作,材料的占有、梳理、提煉困難都很大.按此思路操作不僅難出成果,而且還會給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增添不必要的困難,甚至產生恐懼感,從而影響他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這里我們反對研究課題過深過大并不是主張研究性學習簡單化、平庸化、走過場,而是說研究性學習方向的確定、問題的產生、內容的選擇,組織的形式都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研究性學習的實質在于培養學生質疑、探究、求解、創新的精神和品質,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和意識,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獲得有效發展的能力.如果研究課題過大過難往往將學生引入歧途而不利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其實,中學研究課題完全可以做到專而小、淺而易.如高一數學必修五中閱讀材料《解三角形在測量中的應用》,測量兩岸的距離,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數學模型,利用剛學習的正、余弦定理解決任意三角形中的邊角問題.讓學生感覺學習數學很有用處,從而產生求知的欲望.用這種難度較低的課題來深化拓展課本上的知識,這樣做才有利于研究性學習與課本教學的結合,也更能調動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BP(]四. 研究過程宜“導”不宜“散”
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就在于努力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式學習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引導者組織學生自主探索,能否敢于發動學生自主學習也就成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但有的老師怕自己在研究性學習推廣實施中思想不夠解放,怕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精神,而采取了“少問不導”的做法,甚至為一味突出學生的“自主”而完全放手.從選題、求證、研討全由學生自主實施,教師成了一個旁觀者.變傳統教學的“一言堂”,到研究學習的“大放羊”,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研究性學習表面開展得轟轟烈烈實則成盲目進行、放任自流狀態.研究過程學生隨意散亂,有時呈失控狀態,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不到發揮,學生的研究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長此以往,研究性學習成了花架子.最終會流于一種形式而消失.
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給學生學習的自并不是不要老師的指導和控制;相反,在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對教師的主導要求反而更高了.中學生正處于心智成長階段,完全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還未形成,知識結構也不夠完善,在研究中,一個人甚或一個小組在選題、搜集資料、提煉觀點、等方面還存在這一定得困難,特別是在世界觀、價值觀上往往有一定局限,容易走極端,輕易肯定或否定、夸大或縮小問題的實質.這時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就顯得更加重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保證研究性學習順利開展的必需.
五、研究操作宜“實”不宜“虛”
多年以來,數學教學的新教法、新學法、新流派層出不窮,但大多流派是曇花一現、不能久長.究其因,大多流派只是一般做法很難上升到理論高度難以推廣外,不少做法脫離學生實際、華而不實也是重要原因.中學研究性學習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健康持久地開展下去,也要力戒急功迫利思想,克服華而不實弊端,摒棄花架子,反對形式主義.
篇4
一、適時
研究性學習應該在一定的基礎,抓住時機,才能有序有效地進行。那么,怎樣把握時機呢?
1、研究性學習應該在一定的知識累的基礎上開展。雖然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較多使用的是探索性學習,與以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有所不同,但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引入并不能排斥老師用最簡捷的方式使學生盡快地獲得知識,如課文中的一些基礎知識-文學常識,詞語意義,語法等。相反,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在尊重這些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創新,因此,研究性學習應該先提倡學生不斷地培養背誦、朗讀、表達等基本功的訓練,對一些基礎知識廣泛積累,在此基礎上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樣學生才不會做“無米之炊”。
2、研究性學習應該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開展。書,益人的心智,怡人性情,滋潤心靈,我們希望學生廣泛閱讀充滿人性智慧和靈光的好文章,努力吸收觸及靈魂的人文精神。因為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就沒有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開展。可以想象,如果你正在夸夸其談唐代邊塞詩的研究成果,居然連一首完整的邊塞詩都背不出,或者你正在展示你對魯迅作品的研究成果,卻連《自題小像》《自嘲》這樣的詩都背不出來,這樣的研究性學習的初衷,而且是對學風的破壞,長期下去,研究性學習又會流于一種形式而中途夭拆。而廣泛閱讀可以由老師開列書目,對學生進行適當要求和指導,書目應包括古今中外名文名著、當今優秀報刑雜志等,邊閱讀研究,或者先閱讀再研究,最后結題,這樣才能不但豐富了知識,還能提高能力。
3、研究性學習應該因不同年級而確定不同的內容和要求。高一階段,學生從初中到高中有一個轉變和適應期,也對新的學習充滿了渴望與新奇感,教師必須抓住時間,設法使學生改變原先對語文學習的不良看法,喚起并留住對語文的濃厚興趣,與作者心靈互相溝通,和課文內容發生共嗚,大膽質疑,自覺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來。高二階段則要求學生能主動學習,提出問題,并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去體驗、去思考、去學習,老師只提供相關資料,作適當的指導,創設沖突,學生在課外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按照他們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體驗、心理氣質、審美要求去接近作品,探究作品,見仁見智,提出自己獨到而有價值的意見。高三階段要幫助學生善于從廣泛的社會生活中尋找熱點。對種種過去、現在甚至未來的現象進行搜尋,思索和分析,得出自己創造性的見解,形成自己的論文。
總之,研究性學習應該針對不同時期不同時機來開展,否則只能脫離正常的教學秩序,或摘取一些酸澀的青果子。
二、適量
語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嶄新的學習方式,它的目標,它的價值追求,它所要滲透的新教育理念與傳統學習方式上都是一樣的。有些語文老師可能是因為理解上的偏差,在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設置時貪大求全,追求轟動效應,但往往事與愿違。太大的課題,研究來研究去,無從下手,興趣全無,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一定要注意適量,我們要做的是最有可能實現的,而不是最有價值的。所謂適量,既要把握好課題研究的寫作量。有專家認為,學生在校期間每天的課外閱讀量一般在5000-10000字,每天的寫作量按照魏書生的說法,可安排在500字左右,考慮到其他作業。用于課題研究的寫作可限在300字左右。當然,這些量還要根據學校實際及工作實際來安排,一般來說,重點高中比普通高中可大些,假期比平時學習時間可大些,考試期間可比平時適當減少。否則學生無法完成,或疲于奔命,或草草收場,無自由研究可說,則達不到良好的效果,更不要說能力培養了。
三、因人而異
篇5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挑戰性并充滿了樂趣的課程,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和時間。新課程改革以來,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級廣泛開展了研究性學習課題,我們信息技術教研組也承擔了五個課題近二百名學生參加的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工作,通過與學生的共同參與,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一、課題選擇的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的主體精神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學生各自興趣、愛好和客觀條件,選擇和確立不同的研究課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應用知識,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主體精神和主體作用,真正體現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學校指導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興趣,讓學生自己確定研究課題,并充分相信他們的能力。學生自愿組成研究小組,3~6人不等,從選題、制訂計劃到分解目標、找準課題研究的方向,上述工作都由學生自己確定,充分展示了學生的主體精神和主體作用,學生更加感受到作為學習的主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喜悅,而且,這種方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愛好,每個學生的研究學習對象都適合自己的口味,因而,容易全身心地投入,積極性高。
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放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研究性學習中,課題一經確定,小組研究人員組織好后,接下來就是填好開題報告書,全面思考論證所選課題,簡要說明課題確定背景,研究目的與意義,研究內容及方法;明確每個階段的任務,然后分工合作,各負其責,各自完成分配給自己的任務。在整個活動中,要求人人動手動腦,甚至動腿動嘴,有的課題要到相關部門調查訪問,有的要在不同層次的人員中調查,既分工又要協作,群策群力,共同擬訂,然后打印,共同整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這些學生自主地、獨立地完成了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研究方法的實踐性,充分調動了學生主體的主動性
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教師選擇的研究課題,都需要采取多種方法收集資料。比如,社會調查、走訪、問卷、訪談、網上查找下載資料、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等,每個課題都采用了許多不同的方法,多方面、多角度、多方式收集資料,表現出較強的綜合性,而且都是走出課堂,融入社會,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這就擺脫了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聽取的封閉的學習方式,鍛煉了學生社會交往能力。有不少學生感慨到:這是我第一次走向社會,開始膽子小,講話就紅臉,同別人交談也很膽小,次數多了,也就自在了,效果明顯提高了,真的鍛煉了自己。學生通過這種主動的姿態去學習、去探索、去思考,提高了他們接觸社會、調查研究、綜合分析問題的
能力。
四、研究性學習中師生之間的平等性、民主性,更增強了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信心和勇氣,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這是對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方法,更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并不是教師可以袖手旁觀,放任自流,而是要以平等的姿態、民主的作風和學生共同構建課題內容、指導方法,在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和共同研究中實現學習目標。
1.教師仍然要嚴格要求學生,特別是走出校門、走入社會的活動中,要遵守紀律,任務目標要具體明確。我們采取出校簽發外出證,回來時交驗收集的資料,并評定登記。
2.加強個別指導,活動一段時間,組織學生回頭看,進行小結。對照課題和收集的資料,進一步修改活動計劃,做到心中有數。進行到資料整理階段,指導每一個小組寫出本組活動計劃,讓學生有成就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師生的默契配合,民主的、平等的態度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3.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學習提高,深入學生,了解他們對課題的研究和思考程度,這樣才能提出富有建設性啟、發性的意見。從學生所寫的論文和參加學校課題答辯活動來看,所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不可小視的,也是教師所未預料到的,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同時對我們教師也是極大的啟迪和鼓舞。
篇6
關鍵詞:課改;研究性學習;實踐
現在全區普通高中已全面進入新課改。新課改生物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導探究性學習”。在這個背景下,各校普遍開展了研究性學習。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學習了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生物Ⅰ第二章《組成細胞的分子》第一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后,普遍反映出對充斥于各種媒體的微量元素保健品的興趣與疑問。據此筆者在高一年級開展了一次研究性學習。
一、課題名稱
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是黃金搭檔。
二、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各類保健品因此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搭檔的保健品廣告層出不窮。鋪天蓋地的廣告與對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怎樣搭配的不同說法,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三、研究目的
深入了解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如它們在人體中扮演的角色,人體所需的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有哪些,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是否應該搭配以及如何搭配等問題。
四、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研究法;2.網絡資料查找法;3.行動研究法。
五、研究過程
1.確定研究專題,小組成立;2.組員分工;3.研究;4.結果
六、研究成果
(一)調查問卷
⒈你平時是否服用過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的保健品?
( )是 ( )否
2.你認為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重要嗎?
( )重要 ( )一般重要 ( )不知道
3.你認為下列哪種水果含維生素最多?
( )蘋果 ( )橘子 ( )獼猴桃
4.如果體內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以下哪種病癥?
( )壞血病 ( )地方性甲狀腺腫 ( )夜盲癥
( )佝僂病 ( )缺鐵性貧血
5.補鈣時同時補下列哪種維生素更好?
( )維生素A ( )維生素B ( )維生素C
( )維生素D
6.下列哪種方式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效果更好?
( )單獨補充 ( )維生素微量元素搭配補充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次調查人數為118人,第一至第十題答對者所占百分比依次為:69.15%、89.8%、61.9%、76.3%、53.4%、99.2%。
經分析后得出以下結論:
(1)60%的人平時就在服用維生素,80%的人都認為補充維生素非常重要。
(2)大多數人只知道補維生素卻不知道要與微量元素搭配。
(3)有50%的人了解什么水果維生素含量高。
(4)只有部分人知道缺乏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會導致哪些疾病。
(三)論文
通過這次對高一年級“關于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是黃金搭檔的了解情況調查表”的調查結果來看,了解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及它們之間的合理搭配的同學只有極少數。由此,我們聯想到了現今社會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現象:如許多少年兒童發育不良,一部分是不長個兒,身體卻橫向發展。而另一類,則是只長個兒,卻很瘦。大部分是因為零食而放棄了正餐,有挑食的毛病。但歸根結底,是因為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營養的攝取沒有掌握好。對此,許多家長煞費苦心,給孩子買了大量鈣片、維生素補品、微量元素口服液之類的保健品。這是很不科學的、盲目的作法。
(四)學生體會
《在探索中收獲》
――參與生物研究性學習有感
在進行研究工作時,由組長明確分工,強調了團隊合作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幻燈片的制作、團隊答辯,使組員個人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增強了整個團隊的實力。這就像在社會中一個企業的運作。優秀的領導者總是能利用每一個人的優勢來獲得更大的利潤。
而在之后的調查問卷環節中,更教會了我許多為人處世的準則。在制作問卷時,要充分考慮到答題人的水平,不可過難或過易。并且在準備時便要考慮如何設計會使整理統計工作更加便利。即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在統計時務必要求高效率,同時注重如何更準確地得出結論。
就在這一步步的探索中,看似平淡無奇的幾個步驟卻為我們提供了類似社會實踐的機會。我通過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得到的不僅是知識上的補充,更有做人的道理和社會生活的實踐。
篇7
【關鍵詞】 中學物理;課外活動;研究性學習;整合
1 引言
1. 1研究性學習的含義
所謂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種課程形態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1. 2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研究性學習注重提供有益于個人成長的環境和自我發展的經驗,力圖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功能,使理性和非理性、認知和情感、價值規范和內在本能達到高度的協調一致。
(2)突破學科中心,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基礎。注重學習內容的開放、過程的開放、注重學習過程的交流。使理科課程和人文社會課程相統一。過去理科課程是與實用性課程、人文社會課程相互分離的。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打破了理科課程與人文社會課程之間的界限,使科學知識教育和人文知識教育相統一,使學生真正認識人與自然、人與人、人的靈魂與肉體之間的和諧關系。
1. 3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應有以下三個層次:(1)獲取知識和技能。任何學習的目標都是為了獲取知識和技能,通過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獲取知識和技能,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目標。(2)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研究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目標。(3)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是研究性學習的終級目標。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主要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不但可能得出具有創新價值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不拘泥于書本,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的創新人格和刻苦鉆研、勇于實踐、善于探求、勇于發現的創新精神。
1. 4課外活動的特點
(1)發展特長、培養興趣、豐富學校生活;(2)自愿參加;(3)不受大綱限制,靈活多樣,有一定的隨意性;(4)學習某種學科知識、掌握某種技能技巧。
1.5“整合”的內涵
由于中學物理課外活動與研究性學習都非常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都強調活動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如何使教育高效達成目的,中學物理課外活動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自然地成為教育者需要探索和實踐的一個問題,這個“整合”應具有以下幾個含義:(1)整合的對象是中學物理課外活動,以順利達成和提高中學物理課外活動的作用為最根本的出發點;(2)整合的方式是有機的,中學物理課外活動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方向,同時,研究性學習又為中學物理課外活動提供了一種開展方式,這種方式更具有探究性;(3)整合的目標是統一的;那就是通過中學物理課外活動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開展具有探究性的物理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2 整合案例
過去開展的物理課外活動,大多只是課堂教學的種補充。即開展的物理課外活動大多是對書本定律的驗證,也不太注重對學生進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只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掌握扎實的物理基礎知識。另外,輔導老師也沒有很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是把學生引入自己熟悉的事先設計好的軌道上來,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問題不給予引導回答,或者輔導老師對學生限制過多,如:不允許亂動儀器,使用儀器要通過教師,損壞儀器要負責賠償等等。這種限制是不必要的,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不適合培養有特色、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我們提出中學物理課外活動與研究性學習整合,主張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去指導開展的物理課外活動;主張活動的開放性,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自由去選擇活動內容;主張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只是作為媒體從旁引導、咨詢和幫助的作用。讓學生能在實踐活動中 “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體驗到智慧的力量和創造的歡樂。”主張開展的物理課外活動內容和形式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避免成人化;主張開展的物理課外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案例:請你用所學的力學知識,設計幾種測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并親自做一做,比較一下結果,并分析造成誤差的原因和改進措施。
這種物理課外活動是由老師給出活動題目,接下來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確定方案,各學生確定的實驗方案,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看看各自的方案相不相同,有幾種實驗方案確定的方案該如何去實現?能不能實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激勵學生,激勵學生想辦法、互相交流、討論,綜合運用剛學的力學知識,設計出了多種方案,并一一去實現。這個課外活動中,學生可能可以設計出的實驗方案主要有四種:方法一:根據G=mg,只要測出給定物體的重力G和質量m,便可由g=G/m求出。這種方法從原理到實際操作都十分簡單,而由于中學條件下無法十分精確地測量力,導致誤差較大,但這也不失為一種簡單樸素的方法。方法二:利用自由落體運動知識,測出下落高度h和下落時間t,根據公式h= gt2 /2 ,即得:g=2h/t2 。經一些教師開展這項物理課外活動,學生們實際實驗時,登上四層高的教學大樓,用卷尺測出樓高(下落高度);而測下落時間時,大家又設計了多種方法:有的同學在地面放一塊鐵板,從樓上釋放重物的同時開始啟動秒表計時,當聽到重物落地撞擊鐵板發出響聲時結束計時,有的同學則設計了一個巧妙的電磁繼電器裝置用來自動控制計時等等。這一實驗學生很容易理解,因而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實驗十分起勁,同時他們還模仿了比薩斜塔實驗,驗證了輕重不同的物體同時落地,但是,由于該實驗中空氣阻力的不可避免、計時的誤差、測量高度的誤差等因素都會影響測量結果的精確度。方法三:利用高一物理學生實驗四《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裝置,仿照實驗三《測定勻加速運動的加速度》的實驗原理,測出自由下落的鐵錘在連續相等的時間間隔T內的位移之差ΔS,然后由公式g=ΔS/T2,即可得出g。這個實驗綜合運用了兩個學生實驗,體現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綜合、靈活應用能力,此實驗由于摩擦的存在也會造成較大的誤差。方法四:利用單擺的周期公式測。這種方法教材中已有一個學生實驗,但同學們并沒滿足于此,他們積極開動腦子,對實驗做出了許多改進,進一步減小了誤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個物理課外活動其實是在不改變實驗目的——測重力加速度g的情況下,讓學生應用不同的實驗原理自己去設計實驗方案、創造出不同的物理場景和操作程序,選擇不同的實驗儀器、方法、時間上不加限制,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實踐、思考、探索;在這種課外活動實驗中,教師在學生困難時(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實驗場景的引導等)要進行點撥。可以為他們在實驗儀器、實驗室方面提供條件。可以每隔一定的時間,對學生的實驗設計進行評議,表揚一些有創造性、有特色的實驗設計。這種課外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鍛煉了他們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綜合性和創造性,顯示了學生的才能,使他們的思維素質得到了一定的培養和提高。
在中學物理課外活動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使得開展的物理課外活動形式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社會發展的需要,由于時代的要求,必然會使物理課外活動這種方式更具有探究性。通過這樣的課外活動,學生不僅可以豐富經驗、開闊視野、活化知識,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培養創新意識和提高實際能力。
3 關于課外活動與研究性學習的反思
我國基礎教育存在一種傾向是:把研究性學習等同于“科學研究”,把研究性學習與課外活動之間劃等號。這種簡單的劃等號是錯誤的。
3.1研究性學習與課外活動在教學目標上存在差異。
課外活動多以擴展、加深學生的某些學科知識或培養學生的體育、文藝特長為目標,注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它面向的是一部分學生.研究性學習則以充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素質為目標。它面向的是全體學生。
3.2研究性學習與課外活動在選擇范圍上存在差異
課外活動可選性大。首先,學生參加與否,選擇權在于學生;其次,課外活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愛好來選擇不同的興趣小組。而研究性學習的可選性是有限的,每組活動的小主題是根據本組的情況,由小組成員共同來制定的。
3.3研究性學習與課外活動在活動內容上存在差異
研究性學習強調活動內容的綜合性,強調活動內容與自然、社會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而課外活動的內容要比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更為廣泛,除上述內容以外,它還包括某些學科課程的內容,如語文課外活動小組、數學課外活動小組。它們的活動內容主要是圍繞著學科課程的內容來進行的。
3.4兩者的實施規范有顯著差別。課外活動,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活動都有很大的隨意性。
當然,研究性學習與課外活動也有聯系,二者都非常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都強調活動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它們也能夠在一定條件下結合、融合。
參考文獻
[1] 朱海英.STS教育與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整合[J],蘇州:物理教師
2003年12期第5頁
[2] 李遠楷 .初中物理課內探究與課外探究有機結合的實踐與思考[J],蘇州:物理教師2003年12期第17頁
[3] 鄭青岳 .論探究式學習的四條原則[J], 蘇州: 物理教師2003年12期第27頁
[4] 周昌鮮 .開展物理實驗設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 保定:物理通報 2003年2期第29頁
[5] 徐再榮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大力推進素質教育[J] 保定:物理通報 20003年3期第15頁
[6] 池先榮 .人文主義物理教育與研究性學習[J] 保定:物理通報2003年8期第38頁
篇8
本課題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涵蓋了兩種含義。即廣義和狹義。從廣義上理解,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于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方式,同時也包括學科內的專題研究活動。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直接體驗和研究探索為基本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個性養成教育為歸宿的學習活動,它實現了知識、能力、態度的三位一體,極大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深層內涵;它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它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臺階。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和研究目標
1.內容:
挖掘化學學科中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和信息;
化學課堂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模式;
化學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與化學教材相對應的各階段研究性課題等。
2.研究目標:
學生目標:
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體目標如下: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2)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教師目標:
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研究性學習主要圍繞著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或提出研究任務,即建立問題的初始狀態。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材料,用新穎的方式和生動的語言創設出若干問題,讓學生探討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讓他們懷著強烈的求知欲去進行研究。
學科目標:
化學學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又是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教師通過生活實踐和社會調查、通過觀察實驗和奇趣事例、通過原有知識儲備、通過對某一問題的不同看法來創設問題情境,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熱情,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從而獲得較為牢固的知識。
究的基本原則、方法和步驟
1.基本原則:
(1)全員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名學生都在學習中獲得樂趣。
(2)綜合性原則:由于研究性學習以問題為載體,每一個問題的研究和解決都會涉及到很多知識,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很自然地就在已學過的知識間建立一定聯系,并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系統學習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將學生的學習從學科的學習帶向綜合的學習,綜合應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期有所收獲。
(3)自主性原則:學生的學習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4)探索性原則: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學習過程。
2.研究方法:實驗法
3.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 由教科室組織舉行系列講座,學習理論,設計方案。使教師和學生明確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程序。引導師生及學生家長提高認識,作好研究性學習的心理準備。
(2) 指導學生選擇課題,明確如何發現問題,怎樣歸類分析問題以及選擇課題的一些原則。
(3) 做一些課題研究的示范工作學科教師結合所教學科,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進行研究問題,通過提出問題——描述問題——提出假設——實驗論證——解釋結果——評價結果——問題解決的學科上展示,對學生進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指導。
(4) 培養課題研究的骨干。通過學習,有的學生已著手開展研究,我們在各班培養一些課題研究的骨干,以帶動全體學生。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具體任務是:
(1) 指導學生定課題。從身邊和生活中發現問題并研究課題。學校在課題選題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生選題比較有特色。一是圍繞學校學生學習生活,如食品中防腐劑的含量及對人體的作用,購買小食品的消費情況的調查;二是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課題,如房屋裝修的材料與污染情況調查、人體所需元素的調查,通過調查、查資料進行分析研究。該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網)整理;
(2) 指導學生制訂研究方案
教師對學生所選課題就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的目的、內容、方法指導、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具體實施的步驟等制定研究方案。(3) 以班為單位進行開題報告,選聘指導教師,高一年級共確立了82個化學課題,化學子課題組對課題進行歸類和整理。
(4) 整合各方面力量,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確定課題后,我們整合各方面力量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集中活動和分散步活動相結合,重點從兩個方面讓學生實踐、體驗。一是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通過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最后得出結論。二是調查研究。學生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得調查結果,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和觀點。
(5) 對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評估。對課題研究進行陳述并展示所取得的效果,推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在班級展示學生的調查報告,評估內容。重視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和研究性學習的參與程序。
(6)課題組成員分工挖掘研究性學習素材,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將設計研究性情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
(7)開展研究性學習公開課,
四、研究成果
我組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其中上研究性公開課有:
付曉艷:《氯氣》一課獲遼寧省重點協作校青年教師創新教學大獎賽一等獎
張玉潔先后上了兩節研究性公開課。課題分別是《鹵族元素》和《環境保護》。
效果顯著。
顧繡紅:《家庭裝飾與污染》一課,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潛能。
陶萍和王恩成:《食品安全》別具一格。
候躍平:《環境保護》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使課堂生動活潑。
我組有關研究性學習論文有:
候躍平:《研究性學習教師》被評為遼寧省優秀論文一等獎。
王恩成:《機遇與挑戰》獲第十七屆遼寧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
《角色轉換》獲遼寧省高中化學新教材研討會一等獎
《新課程與自學能力》獲東北地區走進新課程優秀論文一等獎
付曉艷:《淺談化學教學中創新教育》獲東北地區走進新課程優秀論文一等獎
王霞寫出了《研究性學習初探》一文。
經過近一年的實驗和探索,研究性學習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一個課題組的學生認為: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科學研究對生產生活的重要性,而科學研究必須遵循科學的理論和掌握科學的方法,只有通過團結合作,才能有科學的決策,我們覺得學習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學生非常贊同把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滲透在學科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培養了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的高尚情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的觀察、交往、研究能力得到顯著增強,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五、子課題研究小組
組長:劉美君
篇9
一、建立課題組,確定研究課題
課題組從高一年級產生,原則上自愿報名,由有興趣且有能力的十五名學生組成,并選出一名組長作為負責人,組長一般由具有組織和管理能力的人來承擔。因為高一下學期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經濟方面知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社會生活中選題。教師在該環節中最主要的工作:一要當好“記錄員”,盡可能把學生提出的各種課題記錄在案;二要當好“裁判員”,在認真聽取學生對各課題充分論證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挑選其中有研究價值和可行的課題;三要當好“規劃員”,根據學生觀點的相似性,把學生分成若干個課題研究小組。在這一階段,學生經過一定的時間通過報刊、電視廣播、自己的生活環境等多種方式獲得許多值得探究的課題,通過思考提煉出來,形成一個個問題或觀點,為選擇研究性學習課題奠定了基礎。如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研究;中學生消費面面觀;中學生上網情況的調查與分析,從“五一”、“十一”黃金周看當地旅游業的開發;從超市的興起看地方經濟的發展等等。在選題問題上,我十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鼓勵他們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確定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課程進行研究,因為只有以學生自主選擇為基礎,輔之以教師的指導和評估的正確選題,才能保證學生在研究性學習全過程中始終處于亢奮狀態,使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活力和希望。所以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多次召集課題組成員進行理論研討,憑著易操作、感興趣、信息流量大的原則,最后確定“從芝英超市的興起看地方經濟的發展”作為本次研究的課題。
1.課題的由來
芝英街道位于美麗的華溪江畔,離永康市區14公里,在330國道邊,風景優美,交通便利。芝英街道管轄范圍53.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2人,有78個行政村,三個工業園區,大小廠家1500多家,流動人口約為2萬。近幾年,隨著芝英民營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其產生的環境效應和產業效應有力地增強了客商的投資信心,吸引了大批客商來投資。給芝英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活力,而各廠家、商家要搶占市場,擁有自己的消費群體,就使出渾身解數,在芝英街道的一些重要地帶興辦了大大小小的17家超市。我們課題組認為這些超市的興起對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及對芝英經濟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因而有必要進行研究。
2.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參與文獻查閱、社會調查等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發現和研究問題,體驗和感受人生,從而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課題組成員走遍了芝英的大街小巷,對芝英超市作了全面的調查與分析,共同探討了芝英超市興起的原因、超市的經營理念及管理體制、超市面臨的競爭壓力及存在的問題,為今后超市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合理化的建議,從而規范超市的管理,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這對芝英經濟的發展乃至整個小康經濟的發展,都具有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二、制定研究方案,開展實踐活動
研究性學習過程一般分為選題、開題、研究、成果展示四個階段。選題是第一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研究性學習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確定“從芝英超市的興起看地方經濟的發展”課題后,首先,我將課題組分成四個小組,如芝英超市的“概況組”、“管理組”、“弊端組”、“建議組”,每個小組由三至四人組成,各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必須明確,如對資料的整理、論文的撰寫等都需要有專人負責,才能使課題得以順利進行。然后,我召集研究小組成員集中討論制訂具體的研究方案,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開展課題研究的實踐活動。
1.舉辦各類研究方案的輔導講座
由于學生剛剛接觸研究性學習,對其了解不深、知之甚淺。為了推進研究性學習,我特地給學生開設“科研方法專題講座”,系統地向學生講解“如何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如何收集和處理相關資料信息”、“如何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如何開展問卷調查及實地調查”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常識。此外,。我還聘請了政府、工商所或稅務局的有關人員到學校舉辦“地方政府管理經濟的辦法與途徑”、“超市的興起與居民生活水平的關系”、“地方政府對超市的管理”等講座。通過這一系列學習活動,激活了已有知識,獲得了新知識,為下一個環節做好了準備。
2.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開展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課題選定后,教師就要指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的策略和具體辦法。而課題研究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問題的性質特點,靈活選用,綜合運用,揚長避短,生動活潑地開展課題研究。我在實際教學中,主要指導學生采取文獻法和調查法。
文獻法。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去閱讀、研究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報章雜志,在眾多的信息中去比較、鑒別、判斷、取舍,使學生得到啟發,受到教育,開闊視野,探求新境。在這一環節,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據學生所確定的研究性課題,幫助學生查找參考文獻和參考書目,指導學生閱讀文獻資料,進行研究。當然,在網絡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借助網絡工具,查閱參考文獻。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學習研究、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本課題“概況”小組成員利用課外時間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并利用收集到的材料進行課題論證,使其更具說服力。他們查找了各村老年會里珍藏的村譜、永康志、鄉土教材記載等,來論證芝英具有悠久的歷史、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近幾年民營經濟的日益壯大,吸引了大批客商來投資,正由于擁有這樣龐大的消費群體,各廠家、商家把投資目光鎖定芝英,興辦了像“金都”、“華聯分店”等一些大型超市,超市的繁榮促進了一方經濟的發展,而芝英經濟的發展,對永康經濟乃至浙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而明確自己所要研究問題的社會意義和價值,為課題的學習研究注入了強大動力。
調查法。實施社會調查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第一步。社會調查具有開放性、探索性和實踐性,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這一環節,教師的主要工作有三:
一是教師要指導學生搞好調查方案的設計。調查方案要實用,要有一定的彈性,應包括調查目標、調查對象、調查內容、調查方法、調查區域、調查人員的組織分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措施等內容。“從芝英超市的興起看地方經濟的發展”的調查方案,其調查目標是通過調查把所學的商品、價值規律、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經營者的素質等知識應用于實際,并在應用中提高能力,獲取新知識,培養創新精神,認識到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開放中提高,國家在改革開放中富強;調查對象是居民、超市老板、銷售人員、芝英稅務所、工商所等;調查內容是超市銷售商品的品種、質量、超市的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今后發展方向等。調查方法是上集市與他人交談,進行問卷調查,走訪各超市老板,進行實地調查。調查后要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地統計和分析,從中獲取有利于研究問題的有效信息。二是教師要做好社會調查路線和地域的查看和協調工作,并與社會調查對象取得聯系,使其理解、支持和配合學生搞好社會調查,同時要教育學生講文明禮貌,注重安全與效率。如本課題的“管理”內容,小組成員到“金都”超市調查時,受到超市老板的熱情歡迎,有問必答,向他們介紹了超市的經營理念、管理體制、營銷手段等,叫學生到學校、社會上多宣傳,還給了他們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學生們十分高興,也增強了調查的信心。三是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獲得的豐富的文字和數據資料進行深加工,運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并對實際工作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建議。如本課題“建議”小組成員通過對芝英超市的全面調查,認為超市要發展,要有更好的效益,就必須:一要創新管理,引導超市管理者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員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二要打造品牌,進一步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創精品,創名店,提高市場競爭力;三要提倡誠信。“誠信”不僅僅是一個商家的生存理念,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涵,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商家創市場難,保市場更難。因此,商家應樹立并保護“誠信”意識,時時刻刻都不可以放棄“誠信”;四要擴大規模。經營者要加強連鎖經營,向大中型超市發展。這些合理化的建議得到了各超市老板的充分肯定和重視。
三、撰寫小論文,展示研究成果
小論文,是體現和反映研究性學習成果的重要形式。學生撰寫小論文是一項綜合素質訓練,教師要指導學生以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態度來撰寫小論文,學生對自己所收集的各種信息,對在社會調查中所獲得的各種材料、結論,要按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則進行鑒別、取舍,然后按其內在邏輯整合成文。由于許多學生剛剛接觸研究性學習,不知道該怎樣撰寫小論文,所以教師首先要安排一些專題講座,向學生介紹論文的寫作結構、寫作方法、寫作內容等,同時,要召集課題組會議,由各研究小組對自己所研究的部分內容進行總結、交流,再由課題組的組長綜合各小組成員的意見,確定一個寫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較強的同學執筆完成論文。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小組相互協作,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完成課題研究與總結的機會。小論文寫成后,要邀請老師,組織學生,進行論文答辯,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學術交流。課題組歷經半年的時間,在完成論文后許多同學深有感觸地說:“通過研究性學習,我們學習到了許多平時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而且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得到印證和豐富,體會到了做一件事的艱辛與快樂,也認識到了互相幫助、團結一致的重要性,雖然這只是我們的初次嘗試,但更重要的是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和領悟,從而捉高了我們的組織管理能力、合作學習能力……”。
總之,在政治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引導。有了教師的指導與管理,才能確保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讓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就越高。所以要設計出一個科學、合理的研究性課題,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始終以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生的研究活動中去,要求救師要加強理論教學與指導實踐相結合,使自己成為“研究型”教師;要求教師要博學多才,既要精通學科知識,又要對其他鄰近學科關注和了解;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和督促,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不斷提高政治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馮新瑞.研究性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應用的探討.課程?教材?教法,2002(5).
[2]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教育研究,2002(10).
[3] 劉煥林.研究在社會調查中進行.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3(7~8).
篇10
關鍵詞: 高中地理課 新課程教學改革 探究式教學 研究性學習
目前,高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給課堂教學模式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影響深刻而廣泛。高中地理課程也不例外,面對挑戰和困惑,很多地理教師已經在實踐中開始嘗試教學改革,努力提升課堂質量,構建優質課堂,把探究式學習方法引入教學中。我多年來從事高中地理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實施新課改近兩年來的實際教學中不斷嘗試滲透、運用探究式教學、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結合實際教學案例,談談自己對地理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解和做法。
一、探究式教學、研究性學習給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活力。
探究式學習是美國著名科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倡導提出的,他說:“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這句話對探究性學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學生應當像“小科學家”一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培養創造能力。探究式學習是地理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又是地理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長期以來,在地理教學中,課堂活動停留在師生之間的單向傳遞;教師是教學的主宰,學生是接納知識的“接收器”,被動接受。即使應用了多媒體,也只是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一種較為現代的教學手段而已,教學思路沒有變,仍是一種偏重于結論的掌握,忽視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與結論獲得的認知過程的教學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抹殺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反而成為學生發展的阻力。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這些新的理念成為地理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同時也是我們進行地理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向標。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揚棄陳舊的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我省實施新課程已近兩年,我認為新課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變學生的地理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知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基于強烈的認知驅動力,而不是迫于社會、家庭、教師的壓力,把學習當做一種額外的負擔;學生從被動向主動轉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過去人們往往把“探究”一詞同科學家畫等號,為它罩上神秘的光環,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對“科學探究”的表述是:“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用來研究自然界并根據研究所獲事實證據做出解釋的各種方式。”而研究性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際教育界比較普遍推崇和實施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地理學科文理兼備的綜合性、社會實踐性、區域性的特征恰恰是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地理研究性學習強調了學生的自主發展,要求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在多元、動態、開放的大課堂中求得全面發展,強調的是讓學生養成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的精神;重視學生參與研究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研究成果;核心是使學生通過實踐去獲得研究過程中的體驗,通過親自實踐,提高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推動學生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
二、探究式教學實施案例。
探究式學習是對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及組織形式的揚棄。一方面,學生將從被動的學習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另一方面,教師將轉變為導師,教學模式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就地理學科而言,課程的內容和呈現方式多樣化了,既包括課內學生的探究、討論、交流、質疑等活動,又包括課外學生的社會實踐等活動。我經過近兩年的課堂內外的教學實踐和探索,整理總結出以下案例,僅供參考。
案例:地球運動——地球的公轉(一課時)
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的“地球的公轉”。
課程教學簡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地球自轉和公轉形成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一系列地理現象的發生。
2.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教學對象是高一新生,他們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天性,抽象思維有一定的發展。這一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特別是對天文知識,但空間想象能力差,對于天置、運動等天文知識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
3.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設計以地理課程標準“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動畫,直觀教具,學具,遵循了感知一表象一理論這一認知規律,逐步歸納出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和四季的形成原因。讓學生分組合作制作學具。通過完成學具,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 上一篇:農業防汛工作情況匯報
- 下一篇: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思想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一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