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規劃要求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4: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利用規劃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土地利用規劃要求

篇1

關鍵詞:規劃種類、規劃內容、土地利用規劃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resent land use planning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thorough analysis, and combining the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relevant theor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Puts forward to establish the land use planning, strengthe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uthority, refining the land use planning kinds, clear hierarchy of each planning planning content and responsibility as the main way of strengthening of our country territory resource the land use planning system measures. For our country's land and resources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work.

Keywords: planning kinds, planning content, land use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 P28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土地利用規劃指的是對某區域的土地利用進行超前的規劃與安排,從而能夠根據區域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以及土地自然歷史特征合理的分配國土資源并科學的組織土地利用的綜合體系。所以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的宗旨是維持居民的生存,優化國土資源利用,維護我國人民的基本利益。由此可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F階段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建設投資不斷增多,推動我國國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需求進一步加快。面對新一輪的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的全面啟動,我國也在不斷的完善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通過分析與研究我國現行的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缺陷,及時解決問題,從而促進我國的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符合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同時向科學、合理、依法、節約的方向發展。

一、現階段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的現狀以及出現的問題分析

現階段我國推行的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是以《土地管理法》為基礎,多種類型、級別、時序、種類互相關聯并且互相影響的綜合系統。主要包括:總體利用規劃、具體利用規劃、專項利用規劃三個層次。總體利用規劃根據級別不同可以分為全國、省級、市級、縣級、鄉級五個級別;具體利用規劃根據土地利用用途可以分為耕地規劃、交通用地規劃、公共設施建筑用地規劃、水利水電工程用地規劃等;專項利用規劃可以分為開發整理復墾規劃、土地整理規劃等。三種規劃的關系為總體利用規劃控制著其他兩種規劃。三種利用規劃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由以上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現狀分析,可以發現土地利用規劃體系必須具有體系結構合理、具有權威性、各個層次關系明晰、可操作性強等特點。這樣才能發揮其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起步較晚,制定周期過長等因素,所以會導致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時效性與可操作性不強的不良后果,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以及相關問題研究,總結以下幾點現階段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出現的問題:(1)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權威性有待提高?,F階段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不高,雖然在《土地管理法》中的部分內容涉及到了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構建,但是仍舊沒有專門的法律保障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近年來,部分大城市在進行城市規劃過程中一味的擴大城市范圍,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能夠憑借法律有效的約束城市總體規劃,從而造成了大量的農用耕地流失,土地供應總量失控的現象;(2)土地利用規劃的種類過于繁雜,不能達到明確分工的目的。有上述內容可以發現我國現階段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比較完善,但是各個級別規劃的職能相互沖突,在宏觀層面上要求過細,微觀層面上規范不足。許多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仍然不到位,詳細規劃部能夠解決實際問題;(3)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時效性較差?,F階段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劃對時效性的把握不到位,缺乏年度方面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很容易造成規劃與實際的土地資源利用之間的矛盾。比如大多數的土地利用規劃為長期規劃,期限大多數為5~20年,所以規劃中的內容或者指標都有可能隨時間發生變化。從而導致了體地利用規劃失真,失去其使用價值;(4)總體規化不能夠與城市規劃保持一致。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極為密切,但是在我國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是兩種管理機制,屬于兩個部門分別管理,所以雖然在法律上要求兩種規劃要互相一致,但是由于我國城市化發展迅速,處于分割狀態的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內容以及執行等方面出現較多的矛盾,從而會導致國土資源嚴重浪費、農用耕地流失大量流失等后果。

二、強化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措施研究

通過以上對現階段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的現狀以及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有關理論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一下幾個方面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強化措施,具體內容如下:(1)建立土地利用規劃法,強化土地利用規劃權威性。我國相關立法部門應當盡快將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提升,加快規劃立法進度,賦予土地利用規劃較高的法律效力。使得土地規劃法成為我國依法配置國土資源的重要手段;(2)精煉土地利用規劃種類,明確各個規劃層級的規劃內容以及責任。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應當將市級與縣級的土地利用規劃合并,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為四個層次。其中全國總體利用規劃的規劃內容應當包括: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部署、基礎設施部署、社會服務設施部署、土地整理、城鎮體系規劃、環保規劃等方面。省級總體利用規劃的規劃內容包括解析涉及到該地區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標與戰略,根據本地區的發展特色對規劃內容進行完善,并對下一層的土地利用規劃提出合理、科學的規劃原則。由此可見全國以及省級土地利用規劃是指引性的規劃,應當具備宏觀性、政策性等特點,能夠正確把握我國國土資源的發展趨勢,起到指引與導向的作用。市級總體利用規劃的規劃內容應當囊括地、縣級的規劃任務,按照上一級制定的規劃原則確定具體的規劃方案:用地規劃、專項規劃等。鄉級總體規劃是整個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基礎,規劃內容應當足夠的詳盡,應當按照土地的用途進行科學的分區管理。從而形成由整體到分支、由原則到具體較為完善的科學土地利用規劃體系。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學;研究型;教學內容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是“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開設本門課程。上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教育工作者在該課程的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教材建設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編教材,1983年由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規劃學》全國統編教材。隨后,面向21世紀土地資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土地科學叢書等都有《土地利用規劃學》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改革和精品課程建設,探討土地利用規劃課程體系的優化與重組,并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建設與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的關系等等,部分學校根據自身厚實的專業背景形成了獨特優勢,許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規劃學》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其學科定位、培養目標等為我們提供了有利借鑒。但作為地理科學一級學科下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具有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不同的背景和知識結構,《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模式。因此,根據培養具有特色的創新型和實踐型的規劃人才的迫切要求,適時優化和組合國土規劃的教學內容,構建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規劃學》研究型教學內容框架,并在實踐中檢驗其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為資環專業的高效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 教學內容改革設計思路

《土地利用規劃學》的研究型教學思路是以培養具有科學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復合型規劃人才為目標,緊密結合學科研究前沿與課程基礎理論,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的優化重組,探討探究案例式、“親驗式”等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同時結合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研發思維,促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形成;探討“課堂、學校、單位”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及其結合時機、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規劃設計技能,增強學生的工作應變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其教學改革設計思路主要體現在:

第一,突破傳統的以教師及課本為核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技能培訓為推動環節,以師生互動、規劃高級人才和管理者與學生互動為通道,以實踐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第二,突破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思想,強調教學、實訓、創新思維一體化,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規劃人才;

第三,提出“學生進入企業、社會,規劃高級人才和管理者進入課堂”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培養機制;提出“課堂、學校、單位”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及實現的時機、途徑與措施。

2 理論教學改革內容的篩選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龐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復的原則進行了各部分內容的精選,明確和突出授課的內容重點難點,詳略得當,減少了與其他課程不必要的重復,并增加新知識點,適當拓寬講課內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現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前期研究工作各專題等內容,介紹新的學術觀點如在土地供需預測課程講述中加強對新方法的運用的論述,加強實踐環節和土地利用規劃知識的綜合運用如將土地利用現狀分析體系與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潛力分析專題研究相結合等,開闊了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提高了綜合歸納分析的能力。

具體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導論: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評價、土地管理的有關概念、內涵等

課堂討論:土地與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國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問題?

第二章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土地評價程序;我國5個土地利用分類體系

課堂討論:結合生活實例討論土地評價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規劃的數學基礎:坐標系、投影、標準分幅等內容的講解

作業與討論:請將H-49-84-(45)舊編碼按《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GB/T139 89-92》新標準進行轉化后的編碼,并寫出過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規劃理論與原則:本部分內容安排一次課時間查閱資料,準備課件;然后每個小組負責一個理論的課堂講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概念、性質、目標、任務、編制程序

布置作業,準備下次課討論: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演變歷史?現在正在進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義?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解決的問題?

第六章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重點與創新:從宏觀層次概述第三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課堂討論:所在家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

講座:計劃請校外或基層國土資源部門的一個專家給學生做一個次講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預測:基礎數據預測,土地利用現狀、潛力分析,土地供給量預測案例;耕地、基本農田、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土地供給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預測案例;

布置作業并討論:以武漢市或所在家鄉城市為對象,闡述城市建設用地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那些途徑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糧食安全法進行耕地需求量預測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土地利用結構概念、土地利用結構空間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結構、擬定方法結構與布局調整地要求、步驟,土地利用分區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專題及大綱等講解、展示:實施評價、適宜性評價、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等專題,潛江、鶴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成果

作業與討論:根據各專題研究的需要,以家鄉所在縣(市、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某一個專題為研究對象,制定一個資料收集清單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點用地規劃:居民點和居民點用地,城鎮化問題、城鎮體系規劃,居民點規模及其預測,居民點布局,村鎮用地規劃

第十章耕地規劃與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耕地規劃的基本理論方法、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編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專項規劃:主要結合基本農田土地整理規劃編制的要求講解(整體框架、水資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塊規劃、土方工程量計算與調配、田間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設計與布局、規劃設計預算編制)

課堂討論:土地平整、農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藝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規劃方法與實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GIS、LLIS)、土地利用規劃論證方法,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管理

課堂討論: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對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許多土地利用問題有什么作用?

3 實踐教學改革內容的確定

改革傳統的以教師及課本為核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在實驗課引入研究試驗學術氣氛,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制定實驗研究方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試驗技能;同時加強土地利用規劃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內容主要結合單位GIS等實驗室的條件,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具體操作,其考核結果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實驗報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個實驗報告和相關成果圖件。根據實驗課時的限制,針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特點,擬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教學內容。

實驗一:土地利用規劃基數轉換

熟練掌握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及其編碼,將某某縣土地現狀分類(二調,2009)和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過渡期,2005)均轉化到土地規劃基數分類體系中,并借助ArcGIS將一幅分幅圖的土地利用現狀圖進行空間數據基數轉換。

實驗二: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專題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預測為基礎,列舉耕地需求量預測所需要的資料清單,并以某某縣為例,采用糧食安全法預測規劃期間(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礎上,撰寫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專題研究提綱。重點掌握借助Excel實現趨勢回歸、灰色預測等方法預測人口、各行業用地需求等。

實驗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控制指標間的關系

學習某某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指標分解的數據表,試提出對某某縣指標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資料清單。

實驗四: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

以實驗一進行了基數轉化的分幅現狀圖為基礎,結合野外關于基本農田、預留建設用地等調繪成果,以國土資源部最新頒布的《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圖規范》為依據,借助ArcGIS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幅圖,重點掌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要求及編繪技巧。

篇3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

一、土地規劃認知

土地規劃指的是一國或一定地區范圍內,按照本國的經濟發展的前景和需要,對土地的合理使用等,所作出的長期安排的活動。土地規劃的目的在于保證土地的利用,同時能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按比例發展的要求?,F有自然資源、技術資源、人力資源的分布和配置狀況是土地規劃的依據,最終使得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為的原因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二、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城市以土地為載體,它是具有多種功能的人口聚集地,不言而喻,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我國,城市規劃主要是根據城市的客觀條件而因地制宜,在合理統籌安排部署下,使得其余的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協調地發展,但是,對于土地利用中的總體規劃來講,其主要關注的是耕地數量的保護以及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的控制,對于產業用地布局分散在農業發展規劃、工業園區規劃以及旅游發展等規劃在次要等級的規劃之中。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領域的現代化建設都處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之中。自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后,我國政府不斷進行著土地利用相關制度的建設,同時也頒布、修訂了諸多的法律及法規,使得土地利用規劃受到了整個社會的普遍重視,與之相應的,各級政府按照規劃規劃使用、管理土地的意識大大的增強。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整體的土地利用規劃中實踐仍然不盡協調。對比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城市規劃的本質概念、特征屬性兩個方面,不難發現,城市規劃作為土地利用規劃的一種,其與總體規劃具有密切的聯系。但是在土地利用規劃的實踐中,由于我國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不完善性,使得規劃實施環節容易造成脫節,導致土地利用方面出現整體與個體利益相悖、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系脫節問題產生。其只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利用規劃的種類較多,分工不明確。土地利用規劃三大類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詳細規劃與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體系又分為五級,分別是國家、省、市、縣、鄉五級,按理說是層次完整的,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各級總體規劃職能分工的不明確性,以及內容相似雷同,其他專項規劃的編制則相對缺乏,致使詳細的方案規劃活動不能夠積極地去開展。但是,相對于其他國家的土地利用規劃而言,國外最高級別的土地利用規劃,往往是比較宏觀的,只是對下一級別的規劃,單方面的具有一定指導作用,在其他的地方制定的土地利用規劃則上,內容詳實,分類細致,有的甚至是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

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體系的不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規劃等等方面各成體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上無法有效發揮對于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對于土地利用需求的整合作用。同時,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一般是屬于計劃性規劃,其出發點是土地供給,前提是上級下達的非農業建設用地控制指標,重心在控制,有效引導需求;而城市規劃,則是按城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的客觀規律編制來進行,著眼于發展。二者在規劃的目標、時間、部門職能分工以及編制規劃所依據的技術標準等等的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最終導致了城市發展規模不斷的突破各種規劃的失靈現象。其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內部體系,在目前而言,仍然存在協調性與銜接性差、形式死板的缺陷,這些原因導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城市用地規模的控制規劃失靈。

3、政府規劃干預政策存在缺陷。政府干預政策的存在的原因是市場失靈,而政府干預手段的一種體現即是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政府規劃干預措施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往往也存在缺陷,比如規劃指標下達依據不充分、規劃指標設定不科學等等的因素造成非農建設用地量稀缺導致城市規劃與總體規劃相悖以及缺乏公共參與等。

4、激烈競爭。激烈競爭導致了城市間沖突和區域性矛盾不斷地加劇,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國家、區域、城市越來越受到重組化的影響。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之市場化和全球化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我國地方政府之間開始存在愈發激烈的競爭關系,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務由原先變成了發展地區經濟、增強城市競爭力,由于城市之間競爭的關系的進一步加劇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城市間區域性的矛盾激化。

三、應對措施

1、規劃編制。強調的保護基本農田、維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控制非農建設用地規模等方面,向全面保護國土資源方向轉變,最終目的是達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理想是保障區域發展的公平性和人與自然共存的和諧性。

2、轉變控制體系。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的體系,應當由以指標控制體系為主向,同時結合以宏觀控制手段為主、與空間布局相結合的概念轉變,弱化單純的指標控制、分配作用,不斷地加強產業布局優化、用途管制的規模等,做到少說假大空話,一定要切中要點,提高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效率。

3、保證指標設置的彈性化。在規劃編制的過程中,指標的控制是無可避免的,因此,規劃的制定必須要保證指標設置的彈性化,其目的是降低信息不完整的特點帶來的規劃制定不科學,以及脫離實際情況的帶來的風險。

4、引入適當的公眾參與機制。我國土地利用規劃制度在制定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引入公眾參與的機制,其目的是為了推動土地利用規劃在土地資源配置,使其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5、規劃實施。構建規劃管理信息系統,保證各級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的信息數據的透明化。同時,實施保護規劃的價格屏障,加強重視價格機制,以期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間的空白。此外,還應該不斷的提升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相關配套的政策措施,保證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到城市規劃、甚至其他的下級規劃,在各級政府單位的職責范圍內都能夠得到順利的實施。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若干問題;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54

現階段,隨著人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種高樓大廈、建筑房屋的建設,使土地資源變得越來越稀有,因此做好土地利用規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優化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減少土地資源利用不當而誘發的環境問題發生。

1 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內涵和問題

所謂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是指在可持發展思想指導下,對土地資源利用規劃實施后可能誘發的一系列環境影響進行辨別和分析,從系統上進行評價和預測,將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發生率降到最低。由此可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不良環境的影響,起到保護自然環境的作用,但在實際評價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過渡的耕地開發會引發水土流失、山地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土地資源利用不當會導致生態環境失衡;城市化土地資源的過度使用導致農耕地減少等若干問題突出 。

2 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操作流程

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屬于一項系統性、專業性較強的工作,但面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還是應該制定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操作流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其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2.1 建立相應的指標

在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中建立相應的指標可以分為3個不同的層次:指標層。這主要是指在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中具體反映的生態環境指標;標準層。主要是指很據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的各項標準開展工作;環境層。這主要是指土地利用規劃中可能涉及的一系列環境指標。由此可見要想做好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操作流程首先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指標,通過建立科學的指標,指導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

2.2 具體操作階段

熟悉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具體操作階段是開展整個工作必不可少的環節,前期準備階段。這主要是指搜集土地利用規劃的一些詳細資料以及當地環境發展的資料,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系統的整理、分析,然后制定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方案和指標。資料中一定要包括水土流失情況、土地荒漠化情況、耕地占地情況、濕地保護情況等多方面的內容。開展工作階段。這主要是對當前制定的方案進行逐步實施和考察,對于方案中不合理的情況及時進行調整,避免出現環境破壞的現象發生。書寫報告階段。這主要是指對實際土地利用規劃報告進行書寫和整理,使制定的方案更加規范。除此之外,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實際操作人員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熟練掌握每一個流程的具體操作方法,充分發揮自身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當中。

2.3 堅持重要原則

在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下幾點原則:層次性原則,主要是指國家對于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分為地市級、縣區級2種,每一種層次都是不同的。要根據地域的差異性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進行評價;科學性原則。這主要是指在實際評價的過程中,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和整理,這也是進行評價的重要原則,同時還要利用互聯網技術等先進技術,將海量的信息進行分類處理,然后進行系統整合,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多樣性原則。主要是指利用多種評價體系進行統一的分析和整理,同時要借鑒各地先進的管理和評價手段綜合分析,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實踐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實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現優勢互補。

3 結束語

在我國土地資源銳減、環境問題突出的背景下,開展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僅能夠提高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還能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需要建立相應指標、熟練操作流程、堅持重要原則,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解決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的若干問題,從而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傊?,構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體系、解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若干問題,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黨和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三者的共同努力。參考文獻

[1]袁維,張安明,王麗果.我國土地利用效益評價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01):24-26.

[2]逄忠臣,馮仁德.基于PSR 框架模型的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1(16):131-132.

篇5

【關鍵詞】土地規劃;修編;探討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部門間合理分配的有效方式,是落實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近幾年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沖擊,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土地問題。,針對當前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存在的問題,從系統的角度加強、完善土地利用規劃功能,使之與城市的發展方向、發展速度相協調,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與集約利用。

1 我國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國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城市用地規模擴張過快,用地供需矛盾尖銳

目前全國共設有660個城市,兩萬多個建制,2005年我國的城市化率達到43%,大體上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而全國城市土地面積2000年為2.24萬平方公里,2003年達到2.83萬平方公里,2004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總用地面積約3萬多平方公里,年均增長8%左右,遠遠超過城市化的速度。求。

1.2 城市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在城市用地大規模外延擴張的同時,我國城市已占用土地的利用效率卻非常低下,絕大多數城市建成區內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數量的閑置或廢棄地。同時,城市中存在住宅建設項目用地、商服建設用地等各類建設用地的容積率普遍偏低、工業建設項目用地的投資強度、產出水平低下等現象,遠遠達不到集約用地的要求。

1.3 城市用地結構比例失調

我國城市用地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城市中工業用地比例過大,商業服務業及市政環境用地比例過小。目前我國城市工業用地占城市用地比重一般在20%―30%之間,遠遠高于建設部關于工業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例控制在15%―25%之間的規定,而發達國家城市工業用地比例一般不超過15%。城市的工業用地比重過大,影響了土地的價值收益率及城市商務中心功能的發揮,有礙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

2 我國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是合理調節、分配、控制城市土地利用的有利工具,但目前我國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功能較弱,對用地的管理尚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管理不完善

城市土地利用數據反映了當前城市土地的利用情況,是對各類城市用地進行有效控制、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開展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土地與規劃部門對城市中各類土地的利用情況掌握不足,一些建設項目用地相關數據記錄上存在著數據缺失、不詳等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關統計數據不能做到及時更新與存儲;記錄在案的資料繁雜、混亂,缺乏系統規范的整理,不能將現代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與土地數據的管理相結合。規劃部門對城市用地信息的掌握不足必然會導致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布局不合理等問題管理不到位。

2.2 土地規劃與城市規劃不相協調,與經濟發展不銜接

目前我國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中均有相應的規定,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編制和實施職能分屬土地管理部門和建設部門,兩個規劃的編制上所依據的文件、規程、技術標準不同;城市土地分類體系不同,城市土地的統計口徑不同,每一輪規劃編制的時間不同[2],規劃編制的出發點也不相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強調耕地保護,而城市規劃則強調城市規模。這些差異往往導致實踐中城市土地的管理工作受到“多頭領導”,給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管理帶來諸多困難。同時,兩個規劃中有關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均存在與城市經濟發展戰略相脫節的現象,不能與城市的總體發展融為一體,保證城市用地規模的合理擴張。

2.3 缺乏專門的城市用地規劃法規,對城市用地控制較弱

我國土地利用規劃體系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和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又分為城市(鎮)土地利用規劃和鄉村土地利用規劃。但目前我國土地利用規劃主要進行的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對其他的土地利用規劃則關注較少,尤其是土地利用詳細規劃。

3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定

3.1 基于系統協同視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原則

城市作為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它由許多子系統構成,如經濟子系統、教育子系統、科技子系統、人口子系統、城市用地子系統等。它是若干個子系統之間動態地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關系及其程度的反映。城市土地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的利用規劃不能僅限于自身系統,出現什么問題治理什么問題,而應當著眼于整個城市系統的和諧發展,與其他子系統緊密協作,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城市土地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一個城市的用地規劃應當以促進城市的整體系統有序發展與土地自身系統的集約利用為原則。

3.2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定建議

按照促進城市系統有序發展及土地集約利用的原則,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應當由土地部門、城市規劃部門共同負責編制,經濟發展委員會、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等經濟職能部門以及各類土地使用部門參與編制。規劃的編制要遵循客觀性、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原則,使規劃能夠真正對城市土地利用的控制起到實效。

3.2.1 深入開展城市土地用地現狀調查

客觀、準確的用地信息是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基礎,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之前應當首先對城市的用地系統展開深入的調查,明確各類用地的數量、質量、分布、利用和權屬狀況。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完善土地信息的管理制度,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信息數據庫,對每類用地的用地指標、經濟指標數據,如某類建設項目用地的人均占地面積、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地率、單位面積產出、投資強度等進行詳細存儲。根據用地情況的變化,定期更新數據庫,保證數據資料的系統性、準確性、及時性和連貫性,為各類土地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2.2 根據城市各經濟、社會子系統發展戰略,制定城市土地的利用指標

根據城市的經濟發展方向及策略、教育發展戰略、醫療發展戰略等經濟、社會子系統的發展要求,按照《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對土地分類,制定、調整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其中包括行政辦公用地、商業金融業用地、醫療衛生用地、科研教育設計用地等多個種類用地)、工業用地、對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等各類土地的使用比例、用地強度及地理布局,針對不同的用地類型,選擇適宜的指標,如人均占地面積、容積率、建筑密度、投資強度、單位面積產出、綠地率等,對土地的集約利用進行控制,使之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及需求。

3.3 加強用地建設的事后監督、評價

要將各種土地利用活動限定在土地利用規劃所規定的方向和范圍之內,還要重視用地建設項目的后期監督與評價。對于后期建設與申請初期設計不相符合的項目,予以一定的處罰,避免土地使用者以各種名目、理由圈占土地,而進行低效開發,違反土地利用規劃的宗旨。同時對各類已建成項目進行用地集約度與經濟生態化評價,以檢驗土地利用規劃的正確性與有效性,為下一期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提供決策依據,以保障土地系統和社會整體長遠利益的實現。

我國的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而城市土地利用績效的研究更是方興未艾,尚有許多研究上的空白之處。一些城市雖然開展了存量土地的現狀調查和潛力分析研究,積累了一些提高土地利用績效的經驗,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進一步明確城市土地利用績效的概念,為城市土地利用績效的評價建立更加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等,城市土地利用績效評價的開展將為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門制訂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等相關政策和措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及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李志民,周寶同.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問題.國土資源,2005

篇6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 城鄉規劃 城鄉建設

近20年,我國城市用地規模的擴張遠遠超過城市化的進程,城市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銳;但另一方面,我國對已占有的城市建設用地控制較弱,導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遠遠低于國外發達城市水平。土地規劃就是對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調控和指導意義的綜合性規劃。

1土地規劃的概念和意義

土地規劃指一國或一定地區范圍內,按照經濟發展的前景和需要,對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長期安排。旨在保證土地的利用能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按比例發展的要求。規劃的依據是現有自然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分布和配置狀況,務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為的原因造成浪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在空間上、時間上所做的總體安排和布局。

土地利用規劃是對一定區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計劃和安排,是依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的自然歷史特性在時空上進行土地資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協調組織的綜合措施。

2我國土地規劃存在的問題

我國正處于一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規劃編制后,如果單純的強調穩定性,不能根據實際進行調整,就很難根據市場的不斷變化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必然會對經濟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2.1規劃缺乏必要的靈活性,規劃的制定和現實相脫節。

土地利用的動態決定了土地規劃的靈活性,但靈活性并不意味著調整的隨意性,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經濟環境,土地利用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是許多地方的土地利用規劃調整的依據并不是根據實際情況和對未來用地的科學預測,而只是在原有基礎上做的表面文章。使得土地規劃在實質上成了一成不變的東西,從而導致了土地利用規劃工作滯后,規劃的制定和現實相脫節。

2.2沒有能很好的保護耕地。

在縣鄉級規劃制定過程中,把交通方便、條件好的耕地留作一般農田,把條件差的、位置偏遠的農田作為基本農田。這種做法背離了土地利用總規劃保護耕地的初衷。

2.3信息的不充分使得土地規劃與現實背離增大。

信息不充分往往會造成指標分配的依據不足的嚴重后果。合理的分配指標能夠很好的協調經濟建設與資源保護的矛盾,但必須建立在充分掌握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并能夠綜合平衡的基礎上。由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復雜性,在一定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突發問題,考慮到這些突發性因素帶來的影響,規劃就會偏離現實。信息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指標分解的科學性,土地規劃就會存在先天不足。

2.4土地利用規劃缺乏必要的穩定性,調整的隨意性很大。

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的又一個問題是規劃調整頻繁,隨意性很大。在我國不少地方土地利用規劃知識一種形式,當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用地時,若該土地不是指標用地時,只要通過國畫調整就可以實現。規劃的隨意調整既損害了規劃的權威性,又無法達到保護耕地和發展經濟的規劃目的。

3新時期的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土地實行利用規劃

3.1土地利用規劃是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據

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程序是:編制規劃的準備工作;調查研究,提出問題報告書和土地利用戰略研究報告,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方案;規劃的協調論證;規劃的評審和報批。土地利用規劃報告是土地利用規劃主要成果的文字說明部分,包括土地利用規劃方案和方案說明。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方案是在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資源分析、土地利用戰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規劃目標和任務而進行的。規劃方案的主要內容有:導言、土地利用現狀和存在問題;土地利用目標和任務;各部門用地需求量的預測、地域和用地區的劃分;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實施規劃的政策和措施。規劃方案說明的主要內容包括:規劃方案的編制過程;編制規劃的目的和依據;規劃主要內容的說明;規劃方案事實的可行性論證等。

3.2土地利用規劃是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有效手段

土地儲備機構應突出行政性、非營利性和專門性,其作用應體現在參與宏觀調控、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盤活土地資源和落實城市規劃等方面。土地儲備規劃的主要作用就是以市場供求和經濟發展為依據,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指標和城市規劃的方案通過土地出讓落實到地塊。它可前瞻性地平衡征地指標和用地指標,解決城市規劃與市場脫節的問題,解決由于規劃和房地部門信息不對稱、更新不及時造成的土地信息不完備等問題出讓地塊的配套設施完善,保證土地正常使用。

3.3土地利用規劃有利于落實國家土地出讓收支管理政策

編制土地儲備規劃有利于進行土地出讓總價預算;有利于預先安排和落實土地征收和動拆遷費用的支付及被拆遷人的安置,保障公民權益。同時,有利于保障經濟型住宅用地的供給,完善住房供應體系;有利于確保出讓地塊的配套設施完善,保證土地正常使用。

3.4土地利用規劃是實現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重要途徑之一

盲目以需求確定土地供給的導向已經成為一些區域經濟發展過熱、產業結構不合理、房地產空置率高的主要原因。土地政策在2004年首次成為除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外的第三個宏觀調控手段,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突破。土地儲備與出讓是調控房地產市場的直接環節,科學合理編制土地儲備規劃,有計劃實施土地供應,理應是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重要途徑之一。

4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鄉規劃協調發展

我國要從根本上轉變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式,針對當前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存在的問題,從系統的角度加強、完善土地利用規劃功能,使之與城市的發展方向、發展速度相協調,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與集約利用。城鄉規劃首先要考慮資源約束,尋求集約緊湊的布局模式,強調內涵發展,千方百計杜絕形象工程。土地規劃要重新審視目標。從城市的科學合理布局、交通運輸功能之間的聯系出發合理確定城市化布局,其中免不了要占一部分耕地。我們要承認這個現實,因地制宜制定土地規劃。對于科學合理的發展需求,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應該給予支持、及時滿足。與此同時,要建立相應的約束和考核指標,盡可能擠掉水分和泡沫,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在技術指標上相協調。

兩個規劃要經常溝通、互相探討,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城鎮建設以總體規劃為依據,一般由城鎮建設管理部門負責制定,而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是土地管理部門負責制定的,雙方在制定規劃時如沒能充分交流,兩個規劃必有不相協調的部分,這就會為今后在建設管理上造成不利影響。如土地利用規劃中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有些在城鎮發展用地控制區內,有的甚至在近期建設用地范圍。例如,上海市從管理體制上將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兩個行政部門合并為一個局,這樣在制定規劃的時候就可以在內部解決兩個規劃銜接協調問題,大大加強了兩規的統一性。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優化利用

中圖分類號:F29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136(2012)11-0141-02

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科學利用、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關系到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因此,土地利用規劃對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土地利用規劃在國家調控和指導土地利用,實現土地用途管制,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中發揮著核心和主導作用。

1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相關理論

土地利用規劃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給土地利用規劃下了多種定義。一般而言,土地利用規劃是對一定區域內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計劃和安排,是依據區域經濟發展和土地的自然歷史在時空上進行土地資源分配和合理組織土地利用的綜合技術經濟措施。

土地利用規劃的作用。土地利用規劃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從規劃與經濟發展計劃的關系看,它們是一種逐步融合的過程,隨著計劃對社會經濟活動調節能力的逐步弱化,規劃將日益成為各級政府對社會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直接手段,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具有新的內涵的規劃。

土地利用規劃是促進城鄉建設合理有序進行的重要手段。城市如何有序合理地建設,規劃很重要。土地利用規劃可以通過對土地的合理布局,使各種資源的配置與流動更為順暢,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梢姼愫贸鞘型恋乩靡巹澭芯渴钱斍耙巹潙鹁€一個非常緊迫和重要的任務。

土地利用規劃是土地管理“龍頭”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據。計劃經濟體制下城市土地利用制度是實行無償、無限期、無流動使用的制度,形成了無償調撥土地的計劃管理體制,使土地不能真正發揮作用,從而導致了城市土地濫用、土地資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土地資源嚴重浪費等問題,而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城市土地管理方式和土地供應機制發生本質性的變化,但仍有一些根本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這就需要政府以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為基礎對市場依法管理。

2城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及其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城鄉建設規模的擴展,城市用地急劇擴張。城市平面過度擴張直接導致兩個不良后果:①大量耕地被占用,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②忽視了舊城區的改造開發,存量土地難以盤活。因此,實現城市土地利用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還應處理好“三個關系”。

正確處理好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關系。土地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允許土地使用權在市場上自由流通,通過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來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對土地經營具有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確定土地的性質規模。不同性質的用地,其單位面積所發揮的經濟效益是不同的,而投資效益是決定土地價格的關鍵因素之一。②確定開發的用地規模。規劃既對城市總用地規模進行控制,又對不同用途的地塊確定合理的規模,使城市用地結構保持合理的比例。因此,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合理確定供地規模,在保證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有利于城市土地價值的充分發揮,促進城市土地使用的可持續發展。

處理好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化的關系。根據有關專家預測,如果2020年我國人口總量控制在14億左右,城市化水平保持在55%,屆時將有約8億人居住在城市。今后20年將增加城市人口約3億人,平均每年新增城市人口在1 000萬人以上。大量新增城市人口擴大了城市總體規模,導致了城市住宅用地和各類公共基礎設施用地需求的增加。因此,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在當前城市化進程中顯得格外重要,只有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指導下滿足城市化發展的用地需求,才能使中國的城市化快速健康地發展。

處理好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建設的關系。從城市建設實踐來說,先進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的“硬件”,這些系統是一個統一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完善良好的基礎設施在發揮城市整體效能和綜合效益以及城市長遠經濟發展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時,一定要將基礎設施用地作為重要的一部分,進行統籌安排,應把當前需要與長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合理選址并確定適當規模,既要避免剛建成的設施因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而被過早淘汰,又要防止設施過于超前而造成閑置浪費現象,以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益。

3實現城市土地優化利用的總體思路和具體措施

嚴格統一規劃,合理用地。占用耕地指標要嚴格與國家下達的指令性計劃相一致,堅守18億畝紅線不動搖,只能節約不能突破。因此,各項非農業用地計劃要認真制定、嚴格執行。土地開發計劃要抓好落實保證實現。土地利用規劃一經批準,要成為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長期堅持,任何建設項目占用土地,必須符合本規劃,涉及占用農用地的,必須先取得農用地占用許可證建設項目方可立項。除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工程外,一般建設項目都應在規劃建設區內選址安排,對國家重點工程和安居解困工程項目要嚴格按照規劃程序定額審批。對閑置土地要動用經濟調節和法律強制等措施。

善于經營城市土地資產。城市土地是一座巨大的社會資產,

篇8

[關鍵字]土地利用 總體規劃 信息化建設 GIS

[中圖分類號] F30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2)-10-83-1

1 土地利用規劃成果管理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規劃方法包括:系統分析法、統計分析法、數學規劃法、回歸分析法、目標規劃法,最基本的共同點都在于其規劃過程均圍繞著各種各樣的數據,其成果同樣均為各種數據集合,所以如何自動化、信息化管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各種形式的成果(例如:文本、圖形、數據等等)直接關系到土地利用規劃的工作效率。基于傳統的人工管理存在著許多這樣那樣的弊病,信息形式不能多樣化、長期保存難易丟失或損壞等等。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非農建設用地增加引發的土地供求矛盾與日俱增,新土地利用規劃工作迫在眉睫。如何建立一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信息管理系統來宏觀調控土地利用,我們將目光放在了日益發展的GIS技術上,GIS技術在用地調整、數據更新、用地量統計、動態決策等方面有著實用的功能。以GIS為基礎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信息管理系統,使之成為其實施管理的重要平臺,對實現土地管理信息化,及時、準確地提供基礎規劃數據,提高土地科學管理的水平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 土地規劃信息管理系統設計理念與方法

2.1建立數據庫,以土地利用規劃原始數據及成果數據作為基本庫,以GIS為基礎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

2.2建立數據管理系統,將GIS系統與SQL Server數據庫進行關聯,具有數據即時輸入輸出與動態更新、編輯處理、數據匯總、統計分析、自動成圖出及數據更新等功能,與Windows操作系統緊密結合大大方便數據管理與操作,不但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更有著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與操作。對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時監測、規劃數據的統計分析及快速更新有著積極的作用。

2.3 數據庫應滿足的基本要求,首先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訂、實施及管理的基本規范和要求,包括行業術語、地形圖圖式、土地分類規范、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等等都需要與以GIS為平臺的數據庫數據結構相適應,嚴格執行國家行業相關的信息系統建設標準和行業規范;其次,系統應該滿足矢量、柵格及與之關聯的屬性數據的管理,具有數據輸入、編輯處理、查詢、匯總、統計、成圖、輸出、實時更新等功能,能夠滿足日常信息管理、規劃實施的基本要求,具有易學性、可操作性;最后還需要設置留有與行業中流通較廣的其他軟件與系統的數據交換接口,甚至可以嘗試與之建立有共同屬性的標準數據格式,方便以后發展過程中用戶之間的數據共享和軟件、系統的協作開發。現在一般采用ArcInfo的格式管理空間數據,通過結合SQL Server關系型數據庫進行設計與開發。系統的建立是以規劃數據的利用和規劃管理為主要目的。簡言之,就是數據庫、操作運行系統和一系列輔助功能組成的綜合系統。

2.4數據庫涵蓋的數據信息,包括基礎地理信息、土地利用現狀數據、規劃成果和規劃實施等,通過文本(規劃文本、規劃說明、專項或專題報告、規劃編制組織實施文本、規劃工作報告、規劃論證報告等)、表格(各項經濟、計劃、規劃指標和基礎數據)與圖形(土地利用規劃圖、功能分區和現狀土地利用圖等等)三者相結合的方式綜合反映土地利用規劃的整體信息。

3 核心功能的設置

3.1系統應具有數據輸入與輸出(包括上述的三種數據方式:文本、表格數據和圖形文件)、數據編輯(如地物屬性的增刪改等)與查詢、投影轉換、統計分析、系統維護和數據加密與保護等基本功能;值得注意的幾點功能包括:

3.1.1投影轉換,包括國際通用投影方式之間的轉換。

3.1.2查詢分析,包括地圖瀏覽(放大、縮小、漫游)、量算(面積、長度等)、空間查詢(包括屬性和圖形)、緩沖區分析、疊加分析等.

3.1.3統計分析,包括統計專題圖、業務統計報表制作等。例如目前常見的DEM柵格數據結構分析,可以方便的從數據中獲取等值線等重要數據,借助DEM還可以完成等高線繪制和坡度的信息獲取進行空間疊置分析。

3.1.4系統維護,包括系統的正常運行維護、數據庫維護、用戶權限設置、數據加密、網絡安全設置等等。

3.2規劃管理功能,這里尤指成果管理,指的是對經批準的土地利用規劃成果及在規劃實施中形成的相關規劃成果的管理,包括圖件成果和文檔成果管理。圖件成果管理,包括規劃成果圖件的存檔、查詢、調閱、統計、修改、輸出等功能;文檔成果管理,包括文檔的存檔、查閱、輸出等。

3.3實施管理功能,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系統輔助編制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建議、擬訂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實施方案。具有核減使用管理的功能,核減每一宗農用地轉用項目的占用農用地面積和耕地面積,形成現時計劃使用剩余指標,供查詢和制表輸出;自動生成省級行政區域計劃使用臺帳,供查詢和制表輸出;統計、核算該行政區域內上一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執行情況;計算上年度節余指標。

3.4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項目受理,生成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臺帳,根據項目劃分的邊界點坐標在圖上自動標識項目的準確位置;初審是否符合供地政策、規劃和用地定額標準;生成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申請表和申報圖件。

3.5其他綜合實用功能的設置,輔助編制包括規劃的方案擬定、方案比較、成果輸出等;規劃局部調整和修改包括對規劃指標、用地布局等的調整;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規劃審查;城鎮分批次建設用地規劃審查;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規劃審查;計劃執行情況分析;規劃實施情況分析;土地利用情況分析等等很多。

4 結語

土地利用變化間存在著復雜的關聯性、鄰域性、競爭性及政策約束性,充分管理并最佳限度的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作用,以GIS為基礎,明確目標、理清設計思路、嚴格把握設計依據來建設并豐富數據庫建設內容,完善系統功能必將對城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起到切實可行的積極作用,甚至能夠為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和工程設計、乃至企業管理等方面的規劃、管理和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

參考文獻

[1]安國輝.土地利用規劃.科學出版社.2008.12

[2]鄭新奇.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08

[3]邊馥苓.GIS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和方法.測繪出版社.1996.08

[4] 姜晨光。高等測量學?;瘜W工業出版社。2011-05

篇9

關鍵詞:土地規劃; 剛性; 柔性 ;矛盾

Abstract: Rigid and flexible land-use planning is the identity of opposites, this article from many aspects of the land use planning of rigid and flexible combination of original.Key words: land use planning; rigid; flexible; contradiction

中圖分類號:F301.2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7-0020-02

土地利用規劃的剛性,是指土地利用規劃為了合理利用各類用地,認真貫徹落實我國的基本國策而具有的固定性和強制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柔彈性,是指土地利用規劃為了適應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而表現出來的靈活性和可變性。在規劃的編制和實施中,需要探索“剛性”與“柔性”相結合的方式,以增強規劃的應變能力。

規劃目標立足長遠,藍圖與綠圖協同公平

規劃作為人類的一項社會活動,是人類有目的的改造和利用自然與創建人為環境的具體行為。規劃既是對未來行動結果(目標)的預測,也是對實現這種結果的行動的預先安排,并且是在針對目標達成的行動過程中不斷趨近目標的所有努力。規劃在行動過程中總是不斷地趨近未來預測的目標,因此被稱為“藍圖規劃”。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是土地利用規劃所追求的最終目標,而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是指在特定時期和地域條件下,對土地資源進行開發、使用、保護與治理,并通過一系列合理的利用組織,協調人地關系及人與資源、環境自然的關系,以滿足當代人與后代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即所謂的“綠圖規劃”。綠圖規劃源于1987年荷蘭人克拉波爾斯和蔗普提出的社會系統“綠圖設計”思想。這種設計只為使用者設計好“骨架”,內容由使用者針對變化的環境不斷加以充實、完善,使規劃成為一個持續發展和發展的過程。其目標是既要保持系統原來的功能,又使它具有彈性。

二、控制指標需剛性與柔性并存

目前,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按照行政管理層次,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結合”的方法編制,主要的土地利用指標自上而下的分析下達,采取層層控制,逐級細化的指標控制方法。但是,由于指標控制采用的土地分類方法與土地利用分區方法有很大不同,若處理不當,容易出現指標和布局不夠協調、規劃缺乏柔性的問題。在上一輪的土地利用規劃修編中,土地利用指標被分成控制性指標和指導性指標??刂菩灾笜酥饕ǜ乇S辛?、基本農田面積、建設占用耕地控制量、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等??刂菩灾笜耸怯残灾笜耍磩傂灾笜?,不能隨意增減,不容突破。而指導性指標主要包括生態退耕面積、開發復墾整理補充耕地面積、建設用地總規模等指標。指導性指標屬于非硬性指標,即彈性指標。所謂彈性指標體系,應不僅局限于有關的耕地指標,除了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指標、耕地增減指標外,還應包括基本農田保護率、人均耕地占有量、人均糧食占有量、人均GDP、糧食總產量、城市化水平、人均建設用地占有量、人均綠地、單位產值(或國民收入)占地率、森林覆蓋率等多項指標。彈性指標還表現在各項控制指標值應確定上下幅度,限定波動空間,譬如為了進一步增強土地規劃數量上的柔性,在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數量和建設用地總規模指標中設立機動指標。

三、“活性用地、彈性控制區”需預留

篇10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土地空間結構、空間布局

一、引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核心內容是土地利用結構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和在時間上的合理安排。建立系統優化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是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它包含生態、技術和經濟的因素。要使各因素組合成一個達到最優水平的完整體系,使各部門、各單位的意見和用地需求組合成統一協調的結構,必須應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進行優化設計。利用系統方法求得的最優方案比傳統采用的定性或部分定量的方法更具可靠性,其精確度更高。開展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和布局優化研究有利于促進土地資源利用的集約高效,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研究方法上,應加強現代數學模型與計算機空間模擬等方法在土地利用規劃布局中的應用研究。通過正確地選擇預測和優化范圍、對象、目標及方法等,實現模型信息的合理組合,比較全面可靠地描述、預測、優化目標系統的狀態,從而使模型系統總體獲得較強的預測、優化功能。最終形成客觀、準確、科學的土地利用規劃技術體系。

二、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和布局相關理論

我國主要的規劃方法是從地學理論的角度出發,以土地質量為基礎,在進行土地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空間布局,強調的是土地的質量。但從八十年代開始,我國土地規劃便開始注意到環境污染、人口擁擠、資源枯竭等問題,從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角度出發,指出在進行土地規劃的時候應當考慮到自然生態的需要。目前我國在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和布局的實踐中涉及地域分異理論、區位理論、系統空間配置理論、結構功能理論、報酬遞減理論、地租理論、土地產權理論、影子價格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生態經濟理論及系統科學理論等諸多理論;人地協調理論、土地利用分區理論、土地利用控制理論等已成為土地利用規劃實踐中的重要理論。但是目前土地利用規劃空間結構和布局還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相關理論建設滯后于土地利用規劃的實踐。

三、基于不同發展目標的土地空間結構和布局

3.1基于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土地空間結構和布局

土地空間布局多是在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結合GIS 技術采用多圖疊加的方法可以提升規劃決策的科學性,減少由于規劃師的不同而造成規劃結果的巨大差異。這種方法綜合不僅考慮了土地自身的利用條件,還考慮了土地利用的現狀且與其他規劃充分銜接。大多數學者選取能夠反映土地自然質量的因子如土壤質地、有機質含量、土體構型、土層厚度、坡度及反映土地利用條件的因子如交通便捷度、人口密度等,對于權重的確定則一般采用層次分析法等。在進行評價時的一般步驟為:選擇評價對象、確定評價單元、選取評價因子、評價因子量化分級、權重的確定、單因子評價和多因子綜合評價,不論采用哪種方法或是模型,篩選評價因子、因子量化分級以及因子權重系數的確定都是影響評價結果的關鍵步驟。

3.2基于農用地分等的土地空間結構和布局

通常的做法是選取一系列指標來建立耕地入選基本農田的指標體系,然后依據研究區實際情況,給予各指標以不同的權重來綜合打分,最后根據分值來進行綜合排序。結合當地的農用地分等成果,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將農用地分等成果圖與現狀圖進行疊加,在此基礎上進行耕地入選基本農田的綜合評價,進行空間布局,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在城區擴展布局時盡量避開高質量耕地,優先將等別低、質量差的一般耕地劃為城區擴展用地。基于基本農田的內涵,強調基本農田與一般耕地的內在肥力差異,明確其所處區位的特殊性,反應一段時期內人地關系狀況,因此在選取入選基本農田的指標時,首先應考慮耕地質量狀況,將質量綜合最優的耕地優先入選基本農田;其次考慮耕地的基本農田區位條件,綜合考慮其交通通達度、與主要交通干線的距離、距中心集鎮距離等;最后考慮其他因素如坡度、連片性、城鎮輻射以及一些政策屬性等指標,綜合構建耕地入選基本農田指標體系。

3.3生態涵養優先的土地空間結構和布局

土地生態環境的演變與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變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土地利用規劃應當以不導致土地生態環境退化或是不超過土地資源的生態安全范圍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建立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環境演變關系的模型,進一步分析在確保生態安全的標準下如何進行土地利用。有的學者提出用生態功能分區作為基礎進行土地空間布局,先對研究區域進行宏觀背景分析,然后分析確定生態敏感區,在生態優先的理念下優先規劃生態管治區域,保護不可再生資源,在此基礎上再確定各功能分區。還有學者提出要將生態等級評價與產業發展評價相結合,保護生態等級高的地區,優先發展生態等級低而產業發展等級高的地區,從而實現生態涵養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四、基于不同數學模型的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和布局

4.1基于灰色線性規劃方法的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和布局

線性規劃等傳統數理統計方法作為一種有效解決最優配置問題的數學工具被很多學者引用到土地空間配置的實踐中。采用灰色線性規劃模型優化區域土地資源利用結構的配置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其評價結果是灰數取值范圍內的任一白化數?;疑€性規劃彌補了一般線性規劃的不足,它不要求目標函數中的效益系數、約束條件中的技術系數、資源量及其他限制量等都被固定下來,而允許技術系數是可變的灰數,約束值是發展的情況下進行,是一種動態的線性規劃?;疑€性規劃中的約束條件系數,是灰區間數,既可按下限規劃,又可按上限規劃,還可按區間內的任何一白化值進行規劃。在區間內,只要可以得到一組白化值,便可得到一組優化方案,從而使規劃靈活多變,有眾多的調整余地,適應情況的發展變化,避免了常規線性規劃使許多具體問題得不到可行解的結論,或解過于死板,無調整余地的缺點。利用灰色線性規劃方法進行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可提供的多種優化方案供土地規劃部門參考。

4.2基于空間模型模擬的土地空間結構和布局

相對于在大尺度研究上用到的土地利用變化及效應模型(CLUE),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尺度土地利用變化及其效應模型(CLUE-S),在土地利用空間結構變化的研究中有著更加廣泛的應用。在研究土地利用變化情景時利用了CLUE-S 模型,結果表明CLUE-S 模型在模擬小尺度地區近期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景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解決不同空間尺度上面的土地利用空間分配問題。鑒于CLUE-S 模型在模型小空間尺度上面具有的優勢,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不斷開發擴展,擴大其應用領域。CA 模型更多的是應用于模擬城市擴展。此外,近年來CA 模型還被應用于模擬城市交通以及礦區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演變,結果表明CA 模型在模擬城市發展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在上述模型的應用及開發之外,學者們還積極開發其他軟件來進行土地空間格局的模擬預測。

五、優化城鄉用地結構與布局措施及對策

5.1節約與集約用地

通過制定相關指標與控制標準,建立節約與集約利用土地的長效機制,內容包括總量控制指標(城鄉人均用地,城市人均用地、農村人均用地)和微觀用地標準。微觀用地標準含宅基地標準,工業用地相關標準(投資定額標準、工業容積率),居住用地(容積率、建筑密度),城市內部各項用地標準(綠地率),環境生態相關標準。其次建立集約利用評估體系,制定城鄉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與標準,定期進行評估,測定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以便有關職能部門監督管理。

5.2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

嚴格控制人均用地,加強規劃的管理。嚴格按規劃、按計劃、按定額、按程序、按權限依法審批用地。加強用地計劃指標控制,占用農用地的,必須納入年度農用地轉用計劃,按規劃辦理審批手續。農村建住宅一戶只能有一處宅基地,面積不超過規定的限額標準。切實加強農村居民點用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和措施,認真執行宅基地的申請條件和審批程序。切實制定和完善針對農村居民點用地的土地整理專項規劃,并認真貫徹執行,指導農村居民點整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5.3優化城鄉用地布局

認真貫徹節約用地和合理用地原則,充分利用區內的現有建設用地和空閑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展;注重優化產業布局,形成分工明確、協調合理的產業圈層結構和功能分區,引導產業沿中心城區、次中心城區、城市組團、重點鎮、建制鎮的五級鏈條依次形成梯度轉移之勢。中心城區建設用地區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中心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線;次中心城市和城鎮根據城鎮體系規劃和本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地規劃進行用地布局,劃定建設用地規??刂凭€。

推進農民向城鎮集中,一要堅持集中利用和節約利用的原則。要積極采取措施,鼓勵和引導住宅向社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發揮土地資源集聚利用的效應。鼓勵建造多層、高層公寓房,集中安置被征地拆遷農民。二是按照規定的定額指標,嚴格控制用地規模,盡量減少占用耕地。三是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鼓勵各類投資者參與舊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通過城市土地整理、村莊整理等方式,內涵挖潛以拓展用地空間,鼓勵使用存量建設用地。

5.4城鄉建設用地相掛鉤

為進一步推進農村居民點整理,整合村鎮建設用地,優化用地布局,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緩解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可預先下達用于啟動村鎮拆并、建新拆舊的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周轉指標。并將建新拆舊后整理的耕地用于補充城鎮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