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概述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資源概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旅游資源概述

篇1

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境內由長白山地、大、小興安嶺和東北平原四大地形區組成。除興安山地北部屬亞寒帶地區外,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溫暖短促,冬季嚴寒漫長,一月平均氣溫在-8°以下,七月平均氣溫在24°以上,年降水量在600-800毫米左右且集中夏季。應該講,6、7、8月是旅游適宜的時段,但東北也更是我國冬季滑雪勝地。

長白山地和興安山地林海茫茫,垂直地帶分異明顯,盛產紅松、云杉,興安落葉林等經濟林木,林中不但棲息有東北虎、梅花 、也是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聾的產地。由死火山口形成的長白山天池,風光倚儷,也是松花江的源頭。鞍山附近的千山自古為遼東名勝。大興安嶺中段的五大連池被譽為“火山博物館”,也是旅游的好去處。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通過區有大面積的濕地沼澤分布,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主要棲息地。遼東半島的大連灣山海相襯,氣候宜人,附近還有蛇島自然保護區。

沈陽是我國最大的主重工業城市,又是我國清朝政府發源之地。625年后金努爾哈赤由東京城遷都沈陽,以沈陽為盛京;滿清入關后,又易名奉天。 下有沈陽故宮(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的宮殿),北陵(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古特瓦的陵墓),東陵(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和永陵。在北陵公園東北還有“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大連是我國第三大港,也是著名的海灣旅游城市,著名的星海公園有寬達800米的海水浴場,是夏季游客必去之地。長春是我國著名的“汽車城”和“電影城”,游覽“一汽”廠容和電影城是一件特別意義和旅游項目。洲國皇宮(溥儀)也是旅游客常去之處。

二、長城內外華北游

華北通常指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北京、天津五省二市,即所謂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秦嶺和汾渭河谷,山東丘陵等地形區。這里屬溫帶季風氣候區,一月份平均氣溫低于0°,七月平均氣溫24-28°左右,年降水量在600-800毫米之間,且集中夏季,一般來講,5-10月都是適宜旅游的季節,而北京尤以9、10月份為最佳。五岳中的北岳恒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東岳泰山都在華北,黃河三門峽和壺口瀑布堪稱奇景,山西北部的五臺山和山東青島附近的嶗山分別是佛教道教名山。秦皇島市的北戴河和山海關都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

北京是金、元、明、清等朝代的都城,現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建筑群。皇家游獵場,皇家陵寢等名勝古跡。故宮、景山、北海、頤和園、天壇、十三陵、八達嶺長城、雍和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西山處,蘆溝橋等都是名聞國內外的名勝古跡。承德避暑山莊、大同云同崗石窟、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華清宮、大雁塔、洛陽的龍門石窟和白馬寺、開封的鐵塔和龍亭、相國寺、曲阜的孔廟、孔府和孔林都是我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此外,革命勝地延安、避署勝地青島、蓬萊仙境煙臺、濰坊市的風箏等均是旅游者的好去處。

三、絲綢之路西北行

甘肅、寧夏、新疆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有時也將內蒙古納入西北的范疇。境內主要有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天山、阿爾泰山、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由于地處內陸,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毫米,日照較強,氣候干燥;一月份氣溫在-8°以下,七月份平均氣溫在24°以上,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大,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地表植被稀少,多風沙。除內蒙古東部分布在森林、草原外,西部大部分地區分荒漠、戈壁、水資源缺乏,山麓地帶地下水較多的地方有小面積的綠洲。應該講,本區適宜旅游的時段為5-9月。

四、山水最美是江南

這里說的“江南”是泛指秦嶺――淮河以南,南嶺武夷山以北的長江流域地區,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蘇的南部、江蘇、浙江、上海等境內除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外,還包括大巴山、巫山、雪峰山、羅霄山脈、大別山,浙東山地等低山丘陵墓地形。境地內一月份平均氣溫在0°以上,七月份平均氣溫在28°以上,年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左右,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相對而言,全年皆適宜旅游,只是7、8月份天氣稍嫌悶熱,6月份多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境內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多風景秀麗的名山且植被森林被保存良好,四大佛山名山的峨眉山(四川)、九華山(安徽)、普陀山(浙江)、道教名山武當山(湖北)、青城山(四川)、龍虎山(江西)均列其中,著名的山地風景區還有黃山(安徽)、廬山和井崗山(江西)、南瓜岳衡山的張家界(湖南)、九寨溝(四川)、天目山(浙江)等,本區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是我國著名的湖泊風景區。

五、熱帶風光數嶺南

本區泛指南嶺、武夷山以南的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海南、香港、澳門,屬于我國亞熱帶南緣和熱帶地區,一月氣溫在8°C以上,七月平均氣溫在28°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大多超過1600毫米,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征。一般來講,全年均適宜旅游,7、8、9月多濕熱天氣,偶有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境內的福建武夷山,廣東桂林巖溶地貌,海南三亞熱帶海岸風光,臺灣的阿里山、日月潭,夏季盛產荔枝、菠羅、香蕉、龍眼等熱帶水果會使游客一飽口福。,廣東肇慶七星巖、鼎湖山是著名的自然風景區。

廣州是祖國的南大門,有黃埔軍校舊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紀念館等近代革命史遺址,海南三亞不僅有天涯海角、鹿回頭等海岸風景,也是冬泳的好去處。深圳的主題公園近幾年更是名躁國內外,錦繡中華、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明斯克航母是新型的現代旅游風景,廈門的鼓浪嶼、南普陀寺、集美村遠近聞名。

篇2

關鍵詞: 旅游目的地開發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 旅游營銷 陜西安康

一、引言

我國對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的評價依據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通過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項目進行評價,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了該單體旅游資源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分值。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都是知名度高、評分賦值大的“特品”旅游資源及旅游目的地開發,對不屬于傳統觀念中“優質”旅游資源及目的地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然而,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國眾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積極進行旅游開發。那些相對來說旅游資源價值較低、尚未被開發或只是“淺開發”的旅游目的地開發對緩解珍稀自然、文化遺產遭受的旅游壓力,豐富旅游產品品種,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現狀概述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但現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 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本文認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是擁有優質或較為優秀的旅游資源。“非”在漢語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漢語中則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參考經濟學,“次優”的含義是未達最佳標準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適宜的,不最滿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資源次優區”的提法是較為合適的。

三、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概念和特征

許春曉將旅游資源非優區定義為“在特定地區內,沒有國家級和世界級的知名風景名勝區,缺少骨干旅游景點,并且旅游景點的豐度和密度均不夠,難于形成優秀旅游產品的現象”。按旅游資源的成因及屬性,馬耀峰等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型。自然旅游資源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主體要素,是地貌、氣象、水體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從根本上說是屬于大自然的產物;而人文旅游資源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特定地域內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優弱豐疏的差異。由于區位條件和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存在這樣一大批自然旅游資源稟賦優勢比較明顯而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我國西部很多貧困地區,長期交通不便,區內工業發展緩慢,人文遺址遺跡較少,但自然生態資源保存良好,這是其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

根據旅游資源的特征和屬性,本文將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定義為,在特定的區域內,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區位等條件所限和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軌跡不同,擁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人文旅游資源特征不明顯、優勢不突出,暫時難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產品的現象。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相對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變性的特征。隨著當地經濟、旅游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在科學的旅游規劃導引下,憑借區內自然旅游資源優勢,整合、創新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經過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也可成為旅游資源優質區。

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人類對地理空間選擇、經歷和體驗的過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游決策和行為選擇。對于正待開發或已在開發中的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更需要以真實、獨特、充滿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驅動目的地旅游的發展。區域文脈、地脈是區域自然基礎、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鮮明地展現了區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會因區域文化差異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中普遍面臨的難題是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匱乏和特色不鮮明,難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內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文化資源具有延續性、動態性、可創造性、非獨占性的特點。Mommaas Hans從增強地點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場地位,進行革新和創意,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民族主義探討了文化產業集群策略,對文化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基于工業遺址改造利用而興起的北京798藝術區,現已成為京城令人矚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可通過對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創新,結合當今旅游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汲取外來優秀文化元素,通過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將其融合進區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發展之中,進行卓有成效的旅游營銷,并逐步向旅游資源優質區演進。

四、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發展策略——以安康市為例

篇3

高職教育的任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大連軟件職業學院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高職教育的若干政策,創新性的提出“針對高職特點,突出能力培養,創新教學工作”的辦學思路,在這個思路的引導下,旅游管理(涉外導游)專業的一切教學工作應以學生獲得相應旅游行業職業能力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旅游地理課也必須服務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首先要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了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必須對本專業職業崗位能力進行調研,導游崗位是本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崗位,筆者選取了大連工商國際旅行社、大連世博旅行社、遼寧北方國際旅行社等旅行社10名導游或經理作為調研對象,得出此崗位需要從業人員具備旅游資源講解能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旅游線路設計能力等。將以上職業能力進行整合,并與旅游地理課的課程內容進行聯系,最終得出本門課應該培養的職業能力有三個:旅游資源分析、講解能力,旅游線路設計能力,旅游資源、環境保護能力。為了培養學生這三方面的能力,必須讓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如下表所示: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

目前大多數高職旅游地理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并沒有從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角度考慮。基于以上培養學生三大職業能力的分析,筆者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大部分:旅游資源概論、旅游線路設計、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

三、教材的建設

為了培養學生以上三方面的職業能力,可以將旅游地理的教材內容整合為三大模塊:模塊一旅游資源概論,其內容包括旅游資源概述、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賞析;模塊二旅游線路設計,其內容包括旅游地圖、旅游交通、旅游線路設計基本理論等;模塊三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保護,其內容包括旅游資源開發、旅游資源保護、旅游行為的引導、旅游可持續發展等。除此之外還要加強教材配套資料的建設。除了文字類教材和教輔教材外,還要重視適用于高職專業的其他類型的課程資源建設,如多媒體課件和視聽資料等。

四、教學方法的探索

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在傳遞知識上有很大的優勢,但職業教育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更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講授法在高職教學的課堂則不能作為主要的方法,應該探索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提出基于問題的解決來建構知識和能力,基于問題式學習簡稱PBL,它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正的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PBL教學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PBL強調“做”的重要性,學生作為自己小組學習過程的管理者,必須學會并熟練掌握沖突解決、時間管理、集體合作、做出決策,把學中做與做中學糅合在一起。此種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方面作用突出,在旅游地理的課堂上可以嘗試運用。

五、創造導游職業能力訓練的綜合實踐

課堂教學是在模擬一定的職業情境,畢竟不是真實的職業環境,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還應該多給學生創造真實的職業環境。比如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進入景區進行義務導游;與某景區開展合作,開展景區旅游資源保護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助旅游行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引導,需要告知學生具體的實踐步驟,對學生遇到不同的困難做出適時的引導和幫助,在實踐中設置關鍵控制點,規范學生活動,引導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六、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篇4

關鍵詞:態勢分析理論;湘西州;民族旅游發展

一、湘西州基本情況概述

(一)人文地理概況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與湖北、貴州、重慶三省市接壤,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 [1]。全州屬中亞熱帶山區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豐沛,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垂直分布差異十分顯著,生態旅游資源多種多樣,有龐大的植物生態資源和動物資源 [2]。

湘西州轄吉首市、鳳凰縣、瀘溪縣、花垣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保靖縣共1市7縣 [3]。2011年末全州總人口287.5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26.33萬人,占總人口的78.7%,其中,土家族125.28萬人,苗族98.78萬人。

(二)民族旅游發展現狀

湘西州政府把旅游業作為戰略性產業來抓,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旅游業的資金投入,旅游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收益不斷,并逐漸發展成湘西州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到2011年底,全州已擁有星級酒店60家,床位數8103張,旅行社25家,旅游車輛351量,旅游船365艘,游客達1486.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6.88億元,旅游總收入占全州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1.28%。

二、湘西州民族旅游發展態勢

態勢分析理論是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是通過對被分析對象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綜合評估與分析得出結論,并在戰略與戰術兩個層面加以調整方法和資源,以保障被分析對象的實行,達到所要實現的目標。

(一)優勢與劣勢兼具

湘西州民族旅游發展具有資源、區位特有優勢。在旅游資源方面,湘西州擁有在全省乃至全國稀缺性的旅游資源,如鳳凰古城、南方長城、芙蓉鎮、老司城和龍山里耶戰國古城遺址以及沈從文故居等,旅游資源優勢突出。在區位優勢方面,首先,湘西州是西北通往湖北、貴州、重慶三省市必經之地,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區位優勢;其次,湘西州受長株潭、成渝、武漢三大國家戰略發展經濟區輻射和珠三角、長三角以及環渤海經濟區影響,也備受港澳臺、日韓市場青睞,客源市場有保障。再次,湘西州緊接著名風景旅游勝地張家界,北接長江三峽風景區,西鄰梵凈山風景區,東與岳麓山風景區、衡山旅游區遙相呼應,旅游區位優勢明顯。最后,在交通方面,湘西州形成了南有銅仁鳳凰機場,北有張家界荷花機場,南北縱貫有焦柳鐵路,東西橫穿有黔張常鐵路,還有貫穿全州各市縣的209和319國道以及張家界-芙蓉鎮-吉首-鳳凰高級公路的便捷交通網絡,使湘西州融入了長沙4小時經濟圈。然而,湘西州整體上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比較低,專業人才缺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管理滯后,發展旅游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突出,旅游資源雷同現象比較普遍,品牌效應相對較弱等因素制約了湘西州民族旅游的發展。

(二)機遇與挑戰并存

2009年以來國務院先后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和《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并決定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計劃以及在武陵山片區率先開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這些將為旅游業發展在政策保障、資金投入、輿論引導等方面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湘西州作為湖南省唯一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計劃的地區,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地區以及湖南省湘西地區開發重點地區和扶貧攻堅主戰場,湘西州旅游發展也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湘西州旅游發展業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是存在與周邊同質產品的競爭,如張家界市以自然生態游為主,懷化市與湘西州則基本上都是以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為旅游的主要特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與張家界、懷化旅游區同質產品競爭矛盾的協調直接關系到湘西州旅游業的長久發展。另一方面是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之間的矛盾。雖然,旅游發展給湘西州帶來了經濟收入,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如當地居民和游客在鳳凰古城的沱江上放河燈,雖然寄托的是美好的愿望,卻破壞了沱江美景,使美麗的沱江到處是漂浮物,滿目狼藉。更有一些人在旅游區內違規狩獵、采集、露營、野炊,把一個美麗的地方搞得烏煙瘴氣,既損害了景區景點的風貌,又加重了旅游區的生態負擔,還造成了景區內物種的減少,甚至滅絕,使旅游區的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

三、湘西州民族旅游發展對策

(一)旅游發展,規劃先行

旅游規劃,是旅游業發展的綱領和藍圖,是當地發展旅游業的宏觀指導方針和戰略推進的依據。科學的旅游規劃能有效地確保旅游開發建設的高品質,高端化,遏制開發建設的隨意性、盲目性。因此,湘西州旅游發展要以總體規劃為依據,做好老司城遺址、芙蓉鎮、乾州古城等各專項規劃建設,抓好景區景點、交通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實施重大旅游項目和策劃申報工作,著力打造吉首武陵山區旅游中心城市、3個景點圈和鳳凰古城、老司城、里耶古城3塊金字招牌,形成湘西旅游經濟圈,逐步把湘西州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整合資源,突出特色

旅游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旅游資源的利用和旅游產品的開發。湘西州旅游發展應從從區域旅游發展總體部署出發,對旅游資源、旅游交通、旅游線路等方面進行整合,著力規劃發展好以鳳凰古城、吉首德夯為重點,以永順猛洞河、王村為中心,輻射古丈棲鳳湖、坐龍峽,龍山里耶秦簡、保靖四方城的土家族文化旅游片區,形成兩個風格各異、特色鮮明,但又互為補充、彼此依存的湘西兩大主體民族文化旅游板塊;同時,依托吉張公路和吉首至鳳凰公路這條交通大動脈,充分利用張家界荷花機場,銅仁大興機場和懷化芷江機場這三個客源空港,著力培植“神秘湘西”旅游品牌。

在內注意旅游線路整合,精心培育南方長城-王村古鎮-老司城-紅色塔臥-里耶秦簡歷史文化游,猛洞河-小溪-棲鳳湖-坐龍峽自然生態游,鳳凰-德夯-古丈-王村民族文化風情游。改革旅游經營運作模式,實行景點通票游或多景點捆綁售票。

(三)加強合作,實現旅游區域聯動發展

目前,湘西州要與張家界和懷化實行區域聯動戰略,加快調整三州市旅游的分工與協作,推進民族文化旅游一體化的進程,使湘西州乃至大湘西旅游市場全方位開放,構建無障礙旅游區。最終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客源互流,促進共同發展之目的。

(四)注重旅游開發與資源、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首先要加強湘西州旅游區管理體系建設,建立一個從旅游開發到旅游區經營再到旅游區廢棄物處理、環境污染治理全方位系統化的旅游區管理體系;

其次,要加強社區公眾參與。旅游資源的開發要同社區公眾的利益緊密聯系起來,讓居民從旅游發展中獲得實惠,激發其參與旅游發展的熱情,并自覺地保護好當地的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再次,要加強對當地居民和游客的宣傳教育,增強其保護資源、環境的意識。

參考文獻:

[1] 彭慧琳.湘西州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 [J].群文天地,2011,(1):154-162.

篇5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都市型旅游業;都市文化旅游資源;上海

一、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概述

1.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概念

旅游資源開發是一個經過資源調查和評價,區位分析,市場猜測,確立規劃方案進而動工實施,終極形成向游客開放的旅游產品的技術經濟過程。張國洪在其著作《中國文化旅游》中提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是指對有關類型和層面的文化旅游吸引事象做出以經濟目的為主的適合文化消費的生產、經營和治理活動。據此,筆者對于“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概念理解為,在都市文化旅游開發中,對有關類型和層面的文化旅游吸引事象做出以經濟目的為主的適合文化消費的生產、經營和治理活動。

2.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則

參照國內外學者的旅游資源開發原則,關于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筆者主張主要堅持以下五條原則:

2.1堅持分類開發原則

就是重新對上海市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分類整合,在資源開發中做到因類制宜、突出重點、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2.2突出地方特色原則

壟斷性與競爭性并存是旅游資源的一個特點。“獨特性”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性愈明顯,其市場競爭性愈強,即其吸引力和競爭力就越大。

2.3堅持市場導向原則

任何旅游產品的價值都需要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所以,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應以市場為導向,只有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與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夠開發出適合當今消費心里的都市文化旅游產品,以實現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預期的開發價值。

2.4堅持開發與保護相協調原則

要按照中心提出的“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總原則,實行嚴格的都市文化旅游資源保護措施,進步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特別是都市文化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都市文化旅游旨在實現經濟、社會、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經濟價值或利潤和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的平衡。鑒于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雙重效應,要從源頭上來約束開發商和旅游者的行為,使之共同分擔維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的本錢,力求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從而達到保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目的。

2.5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僅要考慮到旅游者的文化享受之外,更要考慮由旅游活動對都市文化資源本身以及資源所在地周邊的市民所帶來的影響。不僅要能夠滿足當代人的精神文化社會需要,同時還要以不犧牲后代人的潛伏利益為代價。

3.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條件

據統計,2007年,上海接待國外進境旅游者為665.59萬人次,外匯收進47.3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9.9%和19.6%。國內旅游人數10210.23,旅游收進達1611.3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5.4%和13.5%。

上海都市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主要取決于其旅游業的配套發展和都市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步性綜合上風。張媛在《上海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中以為,上海都市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主要取決于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客源市場和區域背景等四個方面的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博會,為上海都市型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預計2010年世博會舉辦期間將有超過7000萬人次的中外游人進園。上海市政府無論是積極籌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還是投巨資建設浦東國際機場二期工程等眾多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所有這些,都為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4.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歷程

自1978年底以來,有三件大事對上海都市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即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上海就在其列)、1990年公布浦東開發和2002年申辦世博會成功。根據上海市1986-2004年上海進境旅游人數和外匯收進統計數據顯示,游客接待數目的增長曲線恰好與這三次重大事件發生的周期相吻合。

據此,張媛在《上海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中將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開放-1989年,開發重點是古文化遺址,為以后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1990-2001年,開發特點是旅游資源的開發進進了一個快車道時期,留意旅游資源開發與城市建設規劃的同一性題目,都市旅游業出現了一個高增長的態勢;第三階段,2002年至今。在這里,筆者主張把第一階段界定為:1984-1989年,是對前面兩個階段的總結、揚棄和深化,注重資源的整合利用和系統配置。

二、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對上海都市型旅游業發展的正效應分析

1.上海都市型旅游業的綜合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如對發展和優化都市旅游的公共交通系統方面,近幾年來,在不斷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基礎上,連續開設10余條旅游專線,基本上滿足了不同層次游客在上海市進行觀光游覽活動的需要。如對城市市民休閑、娛樂和游憩活動空間的優化配置方面,上海現有博物館、美術館、歌劇院、電影院等各類文化娛樂場所15000余家,基本上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城市休閑、娛樂和游憩活動體系。如對都市旅游生態系統優化方面,從“九五”計劃到今天,上海共投進資金近千億的資金新增綠地面積數千公頃,已經建成沿虹橋路、新華路和淮海路一線的綠色景觀道路,浦東陸家嘴中心綠地、世紀公園等一大批都市旅游綠色生態景觀。

2.上海都市旅游資源的結構配置愈趨公道

旅游資源的配置是指旅游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市場發展需要,通過各種公道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使有限的旅游資源在用時、用地與用途上實現一種公道搭配,其終極目標是要實現旅游資源的效益最大化。上海市的旅游資源開發定位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以觀光為主到如今的多元化綜合指向,不僅體現了上海市都市型旅游業的發展與進步,也是上海經濟發展與旅游事業發展日漸成熟的證實。

3.推動了都市文化旅游產品經營方式向集約化方向發展

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資源的公道配置和利用不僅進步了都市文化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也加快了都市文化旅游產品的升級換代,優化了都市文化旅游產品的結構,使得上海的都市文化旅游產品始終能夠滿足國內外旅游者的需要,甚至創造需求,引

導需求。同時注重對都市旅游形象的推廣和宣傳,實施旅游品牌經營戰略,從而大大提升了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的整體形象,有力地推動了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產品經營方式向集約化方向發展。

篇6

我國對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的評價依據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通過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項目進行評價,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了該單體旅游資源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分值。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都是知名度高、評分賦值大的“特品”旅游資源及旅游目的地開發,對不屬于傳統觀念中“優質”旅游資源及目的地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論文百事通然而,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國眾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積極進行旅游開發。那些相對來說旅游資源價值較低、尚未被開發或只是“淺開發”的旅游目的地開發對緩解珍稀自然、文化遺產遭受的旅游壓力,豐富旅游產品品種,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現狀概述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但現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

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本文認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是擁有優質或較為優秀的旅游資源。“非”在漢語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漢語中則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參考經濟學,“次優”的含義是未達最佳標準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適宜的,不最滿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資源次優區”的提法是較為合適的。

三、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概念和特征

許春曉將旅游資源非優區定義為“在特定地區內,沒有國家級和世界級的知名風景名勝區,缺少骨干旅游景點,并且旅游景點的豐度和密度均不夠,難于形成優秀旅游產品的現象”。按旅游資源的成因及屬性,馬耀峰等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型。自然旅游資源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主體要素,是地貌、氣象、水體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從根本上說是屬于大自然的產物;而人文旅游資源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特定地域內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優弱豐疏的差異。由于區位條件和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存在這樣一大批自然旅游資源稟賦優勢比較明顯而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我國西部很多貧困地區,長期交通不便,區內工業發展緩慢,人文遺址遺跡較少,但自然生態資源保存良好,這是其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

根據旅游資源的特征和屬性,本文將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定義為,在特定的區域內,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區位等條件所限和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軌跡不同,擁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人文旅游資源特征不明顯、優勢不突出,暫時難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產品的現象。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相對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變性的特征。隨著當地經濟、旅游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在科學的旅游規劃導引下,憑借區內自然旅游資源優勢,整合、創新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經過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也可成為旅游資源優質區。

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人類對地理空間選擇、經歷和體驗的過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游決策和行為選擇。對于正待開發或已在開發中的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更需要以真實、獨特、充滿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驅動目的地旅游的發展。區域文脈、地脈是區域自然基礎、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鮮明地展現了區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會因區域文化差異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中普遍面臨的難題是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匱乏和特色不鮮明,難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內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文化資源具有延續性、動態性、可創造性、非獨占性的特點。MommaasHans從增強地點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場地位,進行革新和創意,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民族主義探討了文化產業集群策略,對文化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基于工業遺址改造利用而興起的北京798藝術區,現已成為京城令人矚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可通過對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創新,結合當今旅游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汲取外來優秀文化元素,通過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將其融合進區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發展之中,進行卓有成效的旅游營銷,并逐步向旅游資源優質區演進。

四、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發展策略——以安康市為例

1、安康旅游發展簡介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間。秦巴山地是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界線,山地垂直高度大、氣候復雜多變,森林垂直帶譜明顯,漢江從西向東縱貫全市,兩山夾一川的地形格局使這座山水之城獨具特色。長期以來秦嶺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目前仍為國家級貧困地區。與分別以秦漢唐歷史文化遺跡著稱的近鄰西安、咸陽等和以楚漢文化歷史遺跡見長的湖北武漢、荊州、陜西漢中等地相比,其“秦風漢韻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見絀。1983年安康曾發生特大洪災,洪水幾乎摧毀安康古城,原縣城內歷史文化遺跡和陜南小城建筑格局飽受災難。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開發滯后,旅游產業鏈短。2007年國內游客為206萬人次,旅游收入7.21億元,國際游客8000人,旅游外匯收入144萬美元。在周圍西安、重慶、成都、武漢、漢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資源優勢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獨特的旅游形象和產品發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資源并非旅游發展的唯一保證。目的地可進入性、交通容量、空間節點分布同樣重要,而旅游開發反過來也會促進目的地交通環境的改善。如與安康毗鄰的漢中市,在西漢高速公路開通后獲得了旅游發展的良機,2007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33.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2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臨的機遇使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陜南突破發展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陜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陽安鐵路將相繼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鐵路專線、西康二線鐵路也已進入開工建設準備階段,這將會有力地促進安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2、整合、創新人文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產業集群

文化氛圍是蘊涵在一切環境與氣氛中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特征。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城市文化氛圍是某種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過程,是彌漫于城市空間的社會氣候。與西安、漢中、重慶、武漢等周邊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開發的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安康這所陜南小城具有濃郁而獨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娛樂休閑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長期處于經濟落后狀態下安于現狀、淡定悠閑的城市氣質;漢江穿城而過的浪漫氛圍等因素交織出安康特有的休閑旅游文化氛圍;“燈紅酒綠”的漢江兩岸將成為最令休閑度假旅游者留戀往返的景觀和旅游亮點。要力爭塑造出區別于忙碌、擁擠的現代大都市的獨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獨特魅力,承襲傳統地方文化淵源,創造具有時代特征的當代文化符號。如以傳統的漢劇、陜南民歌、陜南民俗、文學、書畫等藝術創作、文化元素打造陜南風雅之城;修建或修繕各類博物館、電影院、劇院、名人故居、地方傳統建筑民居、畫廊、特色街區等使之成為這座風雅小城的文化標志,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元素在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匯融合,通過休閑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過各種傳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資源、服務產品與項目、管理體制與水平、設施體系、交往經歷與態度的綜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關鍵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將對他們的質量感知、游后評價、口碑宣傳和重游意向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旅游形象策劃的關鍵在于對目的地旅游資源、文脈、地脈的準確把握和提煉,對旅游者的需求、購買決策、消費行為等關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圖的信息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目的地旅游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提煉目的地旅游特質并從周圍旅游競爭對手的同質旅游產品和形象屏蔽中脫穎而出。以語言口號、理念、行為和視覺等形象設計表達出來,由理念內涵、行為系統、傳播感覺系統、風情塑造、核心區塑造等共同構成的一個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復合形象系統。通過旅游形象口號向公眾傳遞,向旅游市場宣讀自身的產品定位和獨特魅力,喚起特定市場的旅游欲望進而做出旅游決定。

在缺乏具有鮮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資源和形象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的制勝之道是“串聯”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組合旅游產品,塑造多元化、復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如新西蘭成功塑造的“100%純凈的新西蘭”(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險之都—皇后鎮”(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獨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礎是秦巴漢水在安康境內構造了良好、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漢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蘊。由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完成的《安康旅游總體規劃》,將其形象定位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個宜游、宜居、自然,兼具優美山水自然風光和休閑格調的旅游勝地呼之欲出。根據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將不同類別的旅游產品橫向串聯起來,形成縱、橫交錯而又相互關聯的立體的旅游產品網絡結構。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與塑造,為安康從周圍歷史文化資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漢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圍。新晨

4、營銷策略

RyanandGu認為在旅游景區私有化發展趨勢下,旅游形象已成為目的地營銷者的首選產品和現代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旅游目的地營銷需采取卓有成效的營銷戰略,打造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統一的獨特形象。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旅游營銷更應注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營銷合作,建立緊密的營銷網絡,統籌構建、運行,由形象塑造、產品設計、包裝、傳播與管理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營銷體系,協調、整合旅游地營銷要素,培育統一和諧的形象系統,以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營銷傳播影響力。

安康旅游營銷可采用“旅游整體營銷+核心旅游產品重點營銷”模式,將目的地作為一個整體旅游產品進行整合營銷傳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過廣告、公關和形象推廣活動、銷售獎勵、節慶活動、事件營銷、網絡營銷、面向旅游市場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營銷等,針對特定目標市場,宣傳真實、獨特、充滿魅力的親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閑的旅游形象,傳達一致的旅游產品信息,實施對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銷。

(注: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安康、漢中兩市旅游產品差異化發展戰略與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08JK001。)

【參考文獻】

[1]許春曉:21世紀中國旅游地理學的新領域:旅游資源非優區研究[J].旅游學刊,2000(1).

[2]許春曉:論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與性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4).

[3]許春曉:旅游資源非優區“依附式開發”論[J].旅游學刊,2005(1).

[4]羅艷菊: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若干理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9).

篇7

關鍵詞: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綜述

收稿日期:2011-04-26

基金項目:云南地質公園地學旅游開發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09JJ04)資助;地質公園旅游開發模式研究(項目編號:09Y0479)資助

作者簡介:齊武福(1971―),男,碩士,講師,工程師,主要從事旅游地質、工程地質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5-0046-04

1 引言

1999年2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正式提出了Geopark(意為geological park)這一名詞,并討論了地質公園計劃[1]。我國是世界上以政府名義首次正式命名設立國家地質公園的國家,2001年3月16日,我國正式公布了首批云南石林等11處國家地質公園的名單。迄今為止,我國已命名有182個國家地質公園(其中有24處世界地質公園)[2]。

近幾年,隨著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許多學者在理論上積極地進行了探討,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中內容主要涉及國家地質公園的申報,如國家地質公園的涵義、特征、類型、功能、價值、選址、范圍的劃定、申報程序等;國家地質公園的旅游開發,如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特征、類型和評價,開發理念、原則、內涵、模式等;以及國家地質公園的保護和管理,如國家地質公園的功能分區、產權、管理體制和機制等3個方面的基本問題。

2 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特征研究

2.1 研究現狀

在《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地學旅游資源特征研究》[3]一文中,杜霞、李磊從地質特征、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鮮明的人文景觀等3個方面概括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的特征。在《新疆喀納斯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及評價》[4]一文中,李建兵、李忠東等從總體特征和核心景觀特征等兩個方面概括新疆喀納斯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的特征。在《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旅游地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戰略》[5]一文中,李賦屏從華夏之最、景觀齊全、神奇詭秘等3個方面概括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旅游地質資源的特征。在《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設計初探》[6]一文中,胡能勇、蔡讓平從地質遺跡的多樣性、地質遺跡的稀有性、地質遺跡保存的自然性和組合的完整性、資源開發的可操作性、面積的適宜性、交通的便利性等6個方面概括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的特征。在《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地學旅游資源特征與評價》[7]一文中,江以平、趙贛等從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等6個方面概括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地質資源的特征。

2.2 述評

申報者理解的國家地質公園以及保護者理解的國家地質公園是由各種地質地貌遺跡構成的;而旅游開發者理解的國家地質公園則是由各種旅游資源構成的,兩者的出發點是不同的。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不僅包括地質地貌遺跡中可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部分,還應包括可作為旅游資源開發而未必受保護的人文景觀。

地質旅游資源或旅游地質資源的所指范圍較狹窄,無法概括地貌類和地下水體類旅游資源,所以用“地學旅游資源”這一概念相對較準確,當然還需進一步研究。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等特性是用來描述地質地貌遺跡特征的,而直接用來描述地學旅游資源的特征則未必恰當。因為前者主要是地學專家可以體驗到的特征,側重于精神生產(地球科學研究)或精神產品傳播(地球科學現場教學);而后者則必須是未來的游客可以體驗到的特征,側重于精神享受或消費(地球科學知識的普及或非專業性的探索)。二者在許多情況下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從理論上闡明“地學旅游資源”與“地質地貌遺跡”的區別和聯系,將會成為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3 地質公園旅游資源類型研究

3.1 研究現狀

關于地質遺跡的分類,陳安澤在《旅游地學概論》[8]一書中,將其分為地質構造現象、環境地質、古生物和風景地貌等4大類、19類、52亞類。《中國旅游地質資源圖說明書》[9]將地質遺跡詳細地分為重要的剖面、重要地質構造遺跡、重要化石、古人類遺跡等35種。趙遜等在《從地質遺跡的保護到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10]一文中,根據我國已有的國家地質公園的類型分為地層學遺跡、古生物遺跡、構造地質遺跡、地質地貌遺跡等9大類。上述分類的詳細程度有所不同,但分類的依據都是地質遺跡的成因。

在《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地學旅游資源特征研究》一文中,杜霞、李磊根據旅游資源的鑒賞原則和分類方法,將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分為2個大類(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7個亞類、22個基本類型。在《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地學旅游資源特征與評價》一文中,江以平、趙贛等根據旅游資源的鑒賞原則和分類方案,將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分為2個大類(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8個亞類、29個基本類型。并進一步將龍虎山丹霞地貌景觀分為7種成因類型、23種形態類型。在《西樵山地質公園旅游景觀形成、分類及其綜合評價》[11]一文中,羅春科、周永章、楊小強等將西樵山地質旅游景觀分為火山機構類、構造巖性類、構造裂隙成因的流水類及人文地質遺跡類等4種類型。

3.2 述評

顯然,“地質遺跡的分類”與“(地學)旅游資源的分類”是2個有聯系、但同時存在很大差別的問題。前者必須依據成因來分類;而后者僅根據成因來分類顯然無法滿足旅游資源開發的需要。相對而言,前一個問題的研究成果較多且較成熟,后一個問題的研究成果較少且很不成熟。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12]已對旅游資源從 “主類”、“亞類”、“基本類型” 3個層次作了分類,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的類型劃分應照此標準執行,但該標準中的地文景觀類型只能從大體上涵蓋地質地貌旅游資源類型,對于一些新類型應及時進行研究和闡釋。

4 對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評價的

研究

4.1 研究現狀

在《新疆喀納斯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及評價》一文中,李建兵、李忠東等從旅游資源類型多樣、豐度高,自然性、原始性、神秘性突出,品位高,特色強,組合巧妙,功能齊全,極具科考、旅游觀光和科普教育價值等6個方面對新疆喀納斯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進行了定性評價。在《試論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的旅游功能》[13]一文中,李躍軍從地質旅游資源特色鮮明、根據GB/T18972-2003評價、與世界著名的火山巖地區比較等3個方面對臨海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進行了價值評價。并將該公園的地學旅游功能概括為旅游觀光和科學考察兩項。在《西樵山地質公園旅游景觀形成、分類及其綜合評價》一文中,羅春科、周永章、楊小強等從地質學意義、地貌學意義、生態學意義及考古學意義等4個方面對西樵山地質旅游景觀的科學文化考察價值進行了綜合評價。在《金口大峽谷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構想》[14]一文中,羅成德、方海川等從9個方面對金口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進行了定性評價,并建立了資源定量評價模型。在《石林世界地質公園旅游資源評價與旅游產品規劃設計》[15]一文中,余菡、陳錦鳳等不僅對石林世界地質公園的旅游資源進行了定性評價、定量評價與等級劃分,同時還對該公園的氣候適宜性、旅游環境容量進行了分析和評價。

在《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地學旅游資源特征與評價》一文中,江以平、趙贛等從科學研究價值,社會、經濟、環境價值2個方面對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進行了評價。在《西峽國家地質公園的旅游開發》[16]一文中,王清利、常捷從旅游開發價值、旅游開發條件2個方面對西峽國家地質公園的恐龍蛋化石群進行了旅游價值評價。前者可分為典型性評價、規模評價和科學價值評價;后者則可分為區位條件評價、旅游資源地域組合評價及區位經濟條件評價。在《國家地質公園及其旅游開發》[17]一文中,后立勝、許學工指出各國家地質公園均存在著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但在作為旅游吸引物的價值方面,它們則主要表現為兩個明顯的功能,即科普修學價值功能和自然觀賞價值功能。與此同時,它們還存在著其它的諸如療養康體等方面的功能。從我國公布的第一批11個國家地質公園的特點來看,各國家地質公園幾乎均具備這幾個方面的價值。但是在價值含量方面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帶來的是旅游開發策略上的不同。因此,提出對地質公園進行旅游價值的分類。

4.2 述評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地學旅游資源評價的目的性問題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一般而言,地學旅游資源評價的目的有3類[18]。第1類是規劃的目的,即通過對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旅游環境及開發利用的綜合評價,直接為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開發的重點、步驟等宏觀規劃研究提供理論依據。第2類是開發的目的,即通過對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特色、結構、功能和性質的評價,在宏觀規劃的指導下,為具體資源開發方向和專項旅游建設項目提供論證,為已經開發和部分開發的老旅游區提供改造和擴大的依據。第3類是管理的目的,即通過對旅游資源的質量、規模、水平的鑒定,為旅游資源的分級管理提供系列資料。具有世界罕見的國際意義的國家地質公園,經申報批準后可作為世界地質公園等的管理級別來進行管理,同樣也有省級和地縣級的旅游資源的管理級別。顯然,上面列舉的文獻本應該是從第2類即開發的目的進行評價,但有些實際上是從籠統的或者從第1類、第3類目的進行評價。

地學旅游資源評價的客觀性問題并未真正解決。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其特點、價值和功能也是客觀存在的,評價時應實事求是,對其價值和開發前景既不夸大、也不縮小,應做到客觀實際、恰如其分。但在事實上,由于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包羅萬象,涉及多學科多方面的知識,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情趣,必然導致評價結論的差異。比如很多省份都有同種類型,如火山地貌類的國家地質公園,但這些國家地質公園往往不約而同地稱自己為“國際罕見、國內獨有”或“火山博物館”。顯然,不能將此問題的出現僅僅歸咎于“炒作”,而應進行深入研究。

(1)重地學旅游資源特點的評價,輕地學旅游資源環境和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本來地學旅游資源評價的內容至少應包括旅游資源特點的評價,旅游資源環境的評價和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3個方面[21]。但在《新疆喀納斯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及評價》、《試論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的旅游功能》、《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地學旅游資源特征與評價》等文獻中,作者幾乎未涉及旅游資源環境和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2)在地學旅游資源特點的評價中,重地學旅游資源特色的評價,輕地學旅游資源價值、功能特別是旅游資源結構和規模的評價,本來地學旅游資源特點評價的內容至少應包括旅游資源特色的評價,旅游資源價值與功能的評價以及旅游資源結構和規模的評價3個方面[18]。但在《西樵山地質公園旅游景觀形成、分類及其綜合評價》等文獻中,作者幾乎未涉及旅游資源價值、功能特別是旅游資源結構和規模的評價。

(3)在地學旅游資源環境的評價中,重旅游自然環境,旅游經濟環境和旅游環境容量的評價,輕旅游社會環境的評價,本來地學旅游資源環境評價的內容至少應包括旅游自然環境,旅游經濟環境,旅游社會環境和旅游環境容量等4個方面的評價[18]。但在《石林世界地質公園旅游資源評價與旅游產品規劃設計》等文獻中,作者幾乎未涉及旅游社會環境的評價。

(4)在地學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中,重區位條件的評價,輕客源條件,旅游投資條件,施工條件以及旅游資源開發現狀條件等方面的評價。本來地學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內容至少應包括區位條件,客源條件,旅游投資條件,施工條件以及旅游資源開發現狀條件等5個方面的評價[18],但在上述文獻中,作者幾乎未涉及后幾方面的評價。

在地學旅游資源評價方法方面,定量化方法還關注得不夠。旅游資源的評價方法發展到目前已日臻完善,在評價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時,應盡可能避免帶有強烈主觀個人色彩的定性評價,力求定量或半定量評價,并要求不同國家地質公園盡量采用統一定量評價的標準,以便評價過程中的比較。但除了在《金口大峽谷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構想》中,作者建立了資源定量評價模型;在《石林世界地質公園旅游資源評價與旅游產品規劃設計》中,作者進行了定量評價與等級劃分外,在其它文獻中的作者大多僅進行了定性評價。

5 結語

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特征、類型和評價方面的研究而言,由于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時間短,目前仍存在許多問題。

(1)還未搭建起一個研究的理論平臺。研究者至少要掌握《旅游資源學》[18]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還應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的內容。否則就只能停留在個案的描述、論證上,缺乏深層次的分析且易雷同。

(2)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引用地學和旅游學的一般研究方法,缺少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交融、多領域的滲透。

(3)研究者尚缺乏強烈的“問題”意識 ――許多研究者僅滿足于籠統地概述、泛泛地評價,根本無法滿足下一步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的需要。事實上,對任何一個國家地質公園而言,對其旅游資源特征、類型和評價方面的研究最終都源于一個基本問題――這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地質地貌遺跡連同其它旅游資源究竟對未來目標市場中的游客有無吸引力,有多大的吸引力。對前一個問題的回答直接關系到下一步能否進行旅游資源開發;而對后一個問題的回答直接關系到下一步將朝哪個方向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

參考文獻:

[1] UNESCO. UNESCO Geoparks programme: a new initiative to promote a global network of geoparks safeguarding and developing selected areas having significant geological features[M].Paris:University of Toromto Press,1999.

[2]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關于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審批結果的公示[R].北京: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2009.

[3] 杜 霞,李 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特征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3(4):452~455.

[4] 李建兵,李忠東,朱世華,等.新疆喀納斯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及評價[J].四川地質學報,2004,24(4):241~244.

[5] 李賦屏.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旅游地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戰略[J].社會科學家,2003,104(11):105~108.

[6] 胡能勇,蔡讓平.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設計初探[J].江蘇地質,2003,27(3):168~170.

[7] 江以平,趙 贛,魏 源.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地學旅游資源特征與評價[J].江蘇地質,2003,27(2):103~106.

[8] 陳安澤.旅游地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9] 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旅游地質資源圖(1∶600萬)說明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10] 趙 遜,趙 汀.從地質遺跡的保護到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J].地質評論,2003,49(4):389~399.

[11] 羅春科,周永章,楊小強,等. 西樵山地質公園旅游景觀形成、分類及其綜合評價[J].地質評論,2004,24(4):387~390.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T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3.

[13] 李躍軍.試論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的旅游功能[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4(3):60~61.

[14] 羅成德,方海川,羅利群.金口大峽谷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構想[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19(12):106~109.

[15] 余 菡,陳錦鳳,劉 新.石林世界地質公園旅游資源評價與旅游產品規劃設計[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6(6):102~105.

[16] 王清利,常 捷.西峽國家地質公園的旅游開發[J].地質找礦論叢,2004,19(2):139~142.

[17] 后立勝,許學工.國家地質公園及其旅游開發[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22(5):54~57.

[18] 甘枝茂,馬耀峰.旅游資源與開發[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Review of Research on Geopark Tourist Resources

Qi Wufu

(Yunnan State L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Kunming,Yunnan 650217)

篇8

[關鍵詞] 重慶市 攝影旅游 昂譜(RMP)分析

一、概述

重慶市是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旅游資源豐富。隨著傳統旅游產品越來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為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重慶市應開發多種新型旅游產品。攝影旅游是一種以攝影為目的的旅游活動,沒有攝影的目的即沒有旅游過程的實現。作為一種新興、特種旅游產品,攝影旅游應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發展。

重慶市攝影旅游的開發與發展尚處于自發狀態,為加深對攝影旅游的認識,本文以吳必虎(1999)提出的昂譜(RMP)分析理論,即以旅游產品為中心,進行R性分析( resources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 ,以此為基礎進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 ,并最終提出以旅游產品為中心的規劃框架,對重慶市發展攝影旅游的情況進行分析。

二、R性分析――資源評價與產品轉化

1.資源評價。(1)資源總量大。目前,重慶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6個,國家森林公園18個,國家自然保護區3個,全國歷史文化名鎮3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6處,國家地質公園3處,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1處,國家A級―AAAA級旅游區38個,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4個,世界、國家級旅游資源的數量位于全國前列。市級、區縣級的旅游資源數不勝數。市級、區縣級的旅游資源更是眾多。攝影旅游的資源幾乎可以包括現存在的各種各樣的旅游資源,凡具有美、古、名、新、奇、特的旅游資源,均可以透過照相機,成為攝影旅游期望的對象。重慶市眾多的旅游資源,為攝影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數量保證。(2)內容豐富,主題眾多。重慶市旅游資源不僅總量大,蘊含的主題與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地文景觀有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地震遺跡和山城風光等;水域風光有長江、嘉陵江風光,地熱和溫泉等;生物景觀有19個國家森林公園,永川野生動物園,縉云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等;天象與氣候景觀中,日出與晚霞、月色、云霧景、雨景應有盡有,例如青龍湖的霧、九女峰的云等數不勝數;遺址遺跡資源豐富,特別是陪都抗戰遺址遺跡,名人故居等;建筑與設施有西南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風光,多處佛寺、道觀等等;重慶的人事記錄、藝術、民間習俗和現代節慶旅游資源更是豐富多彩。重慶市攝影旅游資源內容量大,質量高,能夠滿足攝影旅游發展的質量需求,吸引攝影旅游者。(3)資源特色突出――個性、巨大潛力的保證。重慶旅游資源特色鮮明,用重慶市副市長余遠牧的話歸納成“四張名片”――壯麗三峽、大足石刻、浪漫溫泉、迷人夜景,這四個方面的旅游特色,在中國旅游大格局中是獨具一格的。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以雄、險、奇、幽著稱于世,兩岸風景名勝豐富多彩,成為海內外游人向往的旅游熱線;大足石刻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文化吸引力; 重慶溫泉是一個世界級的旅游資源,集自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特殊的地質現象、水霧彌漫的景象、人造景觀等都是獨特的攝影資源;獨特的城市風貌形成綺麗的夜景,早已成為眾多攝影愛好者心儀的攝影資源。重慶攝影旅游資源的特色更在于其蘊含著的巴渝風情與陪都文化,這是其具有資源獨特性的根基,也是擁有長遠發展潛力的深層次基礎。

2.產品轉化。攝影旅游的特點之一就是各種旅游資源都可以為其服務,因此重慶可以憑借其豐富多彩、質量較高的旅游資源,開展多主題的攝影旅游。譬如紅色攝影旅游,山城夜景攝影旅游,三峽風光攝影旅游等等。也可以根據組織形式不同,開展散客、團體攝影旅游,或是組織攝影節或攝影賽事。由此可見,攝影旅游資源向產品的轉化是較容易的。

三、M性分析――產品彈性和產品選擇

旅游業是重慶市三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發展潛力較大。國外市場方面,重慶市入境旅游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2003-2007年入境人次年平均增長率27%,處于快速成長階段。國內市場方面,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一直保持強勁增長態勢。1997-2001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9.79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可以說,重慶市的旅游市場具備一定的規模并在不斷成長,在這樣的背景下,攝影旅游是具有蓬勃興旺的市場的。

1.產品彈性。數據顯示,2008年重慶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26元,1998年以來年均增速為8.6%,比全國平均年均增速快0.4個百分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709元,1998年以來年均增速為11.1%。重慶市居民收入提高,出門旅游的動機更加強烈。但在不同的旅游產品之間,存在著彈性方面的很大差別。據研究,對于國內旅游來說,目前彈性較小的旅游產品一般多為中短途的觀光旅游產品,其次為周末短途度假旅游產品,第三位產品是遠途觀光旅游,第四位是文化旅游。

前面論述過,各種資源都可以服務于攝影旅游,因此攝影旅游的彈性適應范圍是很廣的。攝影旅游者可以利用節假日進行短途旅游,或慕名前往遠方某地拍攝作品,文化素質較高的攝影旅游者抑可以透過鏡頭挖掘事物的文化內涵。

2.產品選擇。針對旅游者的產品選擇偏好, 在發展攝影旅游時應該根據不同產品的彈性設計旅游產品結構。攝影旅游本身可以適應各種行程、彈性,但由于居民收入、時間或素質方面的影響,重慶市在發展攝影旅游時,進行攝影旅游產品的再細分,首先應以旅游需求大的城市為中心,開發或完善周圍車程較近的旅游資源;其次,要有針對性的發展“美、古、名、特、奇、用”特別突出的旅游資源,完善攝影旅游基礎設施及服務;再次,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發展文化攝影旅游。

四、P性分析

1.產品創新的外部環境。旅游產品是一種復合概念, 是吸引物、交通、住宿、娛樂等的組合。旅游產品的組成要素包括景觀、設施和服務,產品的構成不僅與旅游吸引物本身的開發建設有關, 也與政府制定的政策、區域經濟結構、城市規劃、園林規劃、文物規劃和城市文明程度等有關。

2.產品開發控制性框架。旅游產品創新開發要求遵循一定的操作性框架,即所謂的有理念、有線索、有格局、有層次的“四有產品開發模式”。(1)構建旅游產品理念系統理念系統是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和旅游產品開發的思想基礎,筆者在進行地方性研究和調查分析的基礎之上,認為重慶市發展攝影旅游應以“依托旅游資源,加強完善基礎設施,突出攝影旅游優勢,創造最大效益”為理念,這里的效益不僅僅指經濟效益,還包括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2)揭示深遵歷史文化背景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陪都文化、美食文化、碼頭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并存發展。重慶市目前仍以傳統的休閑、觀光旅游為大格局,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才是屹立于旅游市場不敗的王牌。攝影是一門藝術,與歷史文化結合,有助于將重慶旅游推向更高層析。(3)組織優化旅游空間結構根據重慶市資源特點、城市格局、市場需求、政府政策、攝影旅游的特點等若干要素,綜合考慮重慶市攝影旅游發展的空間格局。筆者認為應該分為點――線――面三個層次進行空間結構的優化。點的選擇與布局應遵循主導性原則和集中功能單元原則。選擇級別高、品質高,特色明顯、市場需求大的區域,集中布局和完善旅游服務設施,作為攝影旅游發展的點。例如九個主城區可以綜合開發成為一個點,將區域內的旅游資源整合為一體,作為攝影旅游主導型旅游資源。點,是區域內起主導作用、相對而言是最優質的旅游資源,要具有明顯的自身特點,同時點與點之間,應避免形成形象遮蔽,應形成互補效應。線的選擇與布局應遵循主題性原則。這里的線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沿長江、嘉陵江兩岸布局的旅游資源,合作開發成為國際性的旅游資源,攝影旅游者在這里能夠拍攝到兩岸景觀、三峽風光以及沿岸景區,體會國際級的攝影資源;二是指主題旅游線路,根據不同的攝影需求,結合重慶旅游資源特色,開發主題鮮明的旅游線路。像是紅色攝影旅游線路,夜景攝影旅游線路、喀斯特地貌攝影旅游線路等等。面,指的是整個重慶市的旅游資源的整合與優化,要遵循完整性和合作性原則。為了各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均衡性,盡量給各個地方以均等的機會發展攝影旅游,各個地方應依托自身資源,利用好攝影旅游起步發展的機會。同時各個地方之間應加強合作,互助互利。(4)凸現重點旅游產品層次 。在構建一個地區的旅游系統時,考慮到投資能力限制和旅游地的空間層次結構,應集中精力、突出重點,用主要力量去建設關鍵的主控系統。通過重點產品或項目的建設,來帶動整個區域的旅游發展。重慶市的四張名片分別是壯麗三峽、大足石刻、浪漫溫泉、迷人夜景,應集中率先發展這四種特色資源,以此帶動、活躍整個重慶市的旅游市場。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開發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營銷陜西安康

一、引言

我國對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的評價依據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通過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項目進行評價,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了該單體旅游資源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分值。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都是知名度高、評分賦值大的“特品”旅游資源及旅游目的地開發,對不屬于傳統觀念中“優質”旅游資源及目的地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然而,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國眾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積極進行旅游開發。那些相對來說旅游資源價值較低、尚未被開發或只是“淺開發”的旅游目的地開發對緩解珍稀自然、文化遺產遭受的旅游壓力,豐富旅游產品品種,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現狀概述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但現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本文認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是擁有優質或較為優秀的旅游資源。“非”在漢語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漢語中則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參考經濟學,“次優”的含義是未達最佳標準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適宜的,不最滿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資源次優區”的提法是較為合適的。

三、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概念和特征

許春曉將旅游資源非優區定義為“在特定地區內,沒有國家級和世界級的知名風景名勝區,缺少骨干旅游景點,并且旅游景點的豐度和密度均不夠,難于形成優秀旅游產品的現象”。按旅游資源的成因及屬性,馬耀峰等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型。自然旅游資源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主體要素,是地貌、氣象、水體和生物(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從根本上說是屬于大自然的產物;而人文旅游資源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特定地域內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優弱豐疏的差異。由于區位條件和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發展軌跡的不同,存在這樣一大批自然旅游資源稟賦優勢比較明顯而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我國西部很多貧困地區,長期交通不便,區內工業發展緩慢,人文遺址遺跡較少,但自然生態資源保存良好,這是其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

根據旅游資源的特征和屬性,本文將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定義為,在特定的區域內,由于地理(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區位、經濟區位等條件所限和社會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發展軌跡不同,擁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人文旅游資源特征不明顯、優勢不突出,暫時難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產品的現象。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相對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變性的特征。隨著當地經濟、旅游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在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的旅游規劃導引下,憑借區內自然旅游資源優勢,整合、創新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經過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也可成為旅游資源優質區。

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人類對地理(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空間選擇、經歷和體驗的過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游決策和行為選擇。對于正待開發或已在開發中的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更需要以真實、獨特、充滿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驅動目的地旅游的發展。區域文脈、地脈是區域自然基礎、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鮮明地展現了區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會因區域文化差異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中普遍面臨的難題是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匱乏和特色不鮮明,難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內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文化資源具有延續性、動態性、可創造性、非獨占性的特點。MommaasHans從增強地點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場地位,進行革新和創意,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民族主義探討了文化產業集群策略,對文化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基于工業遺址改造利用而興起的北京798藝術區,現已成為京城令人矚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可通過對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創新,結合當今旅游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汲取外來優秀文化元素,通過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將其融合進區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發展之中,進行卓有成效的旅游營銷,并逐步向旅游資源優質區演進。

四、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發展策略——以安康市為例

1、安康旅游發展簡介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間。秦巴山地是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界線,山地垂直高度大、氣候復雜多變,森林垂直帶譜明顯,漢江從西向東縱貫全市,兩山夾一川的地形格局使這座山水之城獨具特色。長期以來秦嶺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目前仍為國家級貧困地區。與分別以秦漢唐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遺跡著稱的近鄰西安、咸陽等和以楚漢文化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遺跡見長的湖北武漢、荊州、陜西漢中等地相比,其“秦風漢韻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見絀。1983年安康曾發生特大洪災,洪水幾乎摧毀安康古城,原縣城內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遺跡和陜南小城建筑格局飽受災難。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開發滯后,旅游產業鏈短。2007年國內游客為206萬人次,旅游收入7.21億元,國際游客8000人,旅游外匯收入144萬美元。在周圍西安、重慶、成都、武漢、漢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資源優勢的“中國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獨特的旅游形象和產品發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資源并非旅游發展的唯一保證。目的地可進入性、交通容量、空間節點分布同樣重要,而旅游開發反過來也會促進目的地交通環境的改善。如與安康毗鄰的漢中市,在西漢高速公路開通后獲得了旅游發展的良機,2007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33.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2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臨的機遇使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陜南突破發展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陜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陽安鐵路將相繼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鐵路專線、西康二線鐵路也已進入開工建設準備階段,這將會有力地促進安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2、整合、創新人文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產業集群

文化氛圍是蘊涵在一切環境與氣氛中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特征。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城市文化氛圍是某種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過程,是彌漫于城市空間的社會氣候。與西安、漢中、重慶、武漢等周邊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開發的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安康這所陜南小城具有濃郁而獨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娛樂休閑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長期處于經濟落后狀態下安于現狀、淡定悠閑的城市氣質;漢江穿城而過的浪漫氛圍等因素交織出安康特有的休閑旅游文化氛圍;“燈紅酒綠”的漢江兩岸將成為最令休閑度假旅游者留戀往返的景觀和旅游亮點。要力爭塑造出區別于忙碌、擁擠的現代大都市的獨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獨特魅力,承襲傳統地方文化淵源,創造具有時代特征的當代文化符號。如以傳統的漢劇、陜南民歌、陜南民俗、文學、書畫等藝術創作、文化元素打造陜南風雅之城;修建或修繕各類博物館、電影院、劇院、名人故居、地方傳統建筑民居、畫廊、特色街區等使之成為這座風雅小城的文化標志,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元素在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匯融合,通過休閑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過各種傳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資源、服務產品與項目、管理體制與水平、設施體系、交往經歷與態度的綜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關鍵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將對他們的質量感知、游后評價、口碑宣傳和重游意向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旅游形象策劃的關鍵在于對目的地旅游資源、文脈、地脈的準確把握和提煉,對旅游者的需求、購買決策、消費行為等關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圖的信息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目的地旅游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提煉目的地旅游特質并從周圍旅游競爭對手的同質旅游產品和形象屏蔽中脫穎而出。以語言口號、理念、行為和視覺等形象設計表達出來,由理念內涵、行為系統、傳播感覺系統、風情塑造、核心區塑造等共同構成的一個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復合形象系統。通過旅游形象口號向公眾傳遞,向旅游市場宣讀自身的產品定位和獨特魅力,喚起特定市場的旅游欲望進而做出旅游決定。

在缺乏具有鮮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資源和形象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的制勝之道是“串聯”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組合旅游產品,塑造多元化、復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如新西蘭成功塑造的“100%純凈的新西蘭”(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險之都—皇后鎮”(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獨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礎是秦巴漢水在安康境內構造了良好、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漢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蘊。由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完成的《安康旅游總體規劃》,將其形象定位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個宜游、宜居、自然,兼具優美山水自然風光和休閑格調的旅游勝地呼之欲出。根據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將不同類別的旅游產品橫向串聯起來,形成縱、橫交錯而又相互關聯的立體的旅游產品網絡結構。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與塑造,為安康從周圍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資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漢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圍。

4、營銷策略

RyanandGu認為在旅游景區私有化發展趨勢下,旅游形象已成為目的地營銷者的首選產品和現代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旅游目的地營銷需采取卓有成效的營銷戰略,打造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統一的獨特形象。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旅游營銷更應注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營銷合作,建立緊密的營銷網絡,統籌構建、運行,由形象塑造、產品設計、包裝、傳播與管理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營銷體系,協調、整合旅游地營銷要素,培育統一和諧的形象系統,以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營銷傳播影響力。

安康旅游營銷可采用“旅游整體營銷+核心旅游產品重點營銷”模式,將目的地作為一個整體旅游產品進行整合營銷傳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過廣告、公關和形象推廣活動、銷售獎勵、節慶活動、事件營銷、網絡營銷、面向旅游市場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營銷等,針對特定目標市場,宣傳真實、獨特、充滿魅力的親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閑的旅游形象,傳達一致的旅游產品信息,實施對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銷。

(注: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安康、漢中兩市旅游產品差異化發展戰略與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08JK001。)

【參考文獻】

[1]許春曉:21世紀中國旅游地理(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學的新領域:旅游資源非優區研究[J].旅游學刊,2000(1).

[2]許春曉:論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與性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學報,2000(4).

[3]許春曉:旅游資源非優區“依附式開發”論[J].旅游學刊,2005(1).

[4]羅艷菊: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若干理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9).

[5]羅艷菊:城郊型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探討[J].江蘇商論,2006(4).

[6]唐文躍: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初探[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6).

[7]隆學文:旅游非優區開發策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12).

[8]李東和、趙玉宗: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7).

[9]彭華:關于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業對北京互通的社會影響—以環境變化為例[J].中國旅游研究,2007(6).

[11]崔曉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策略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8(6).

[12]馬耀峰、宋保平、趙振斌:旅游資源與開發[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14]雷國雄:基于文脈、地脈的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孫根年:安康旅游業的區位開發與區域聯合開發[J].商業研究,2005(18).

[17]

[18]王偉年:城市文化產業區位因素及地域組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19]沙蓮香:北京人文環境與城市文化氛圍[J].北京社會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2004(1).

[20]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曉明、張紅: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7(1).

[22]吳必虎、宋治清:一種區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術程序[J].經濟地理(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2001(4).

篇10

我國古鎮眾多,各地古鎮擁有悠久的歷史、古樸的民居建筑、濃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獨特的地方風貌,具備發展文化旅游的條件,同時,文化旅游有利于各古鎮形成鮮明的地域與文化特色,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古鎮文化旅游興起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與現階段古鎮旅游開發熱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實踐操作上存在諸多問題。部分古鎮在發展旅游時沒有準確把握當地文脈,盲目建造人造景觀,破壞原有文化特色,形成了“千鎮一面”的格局。還有許多古鎮不注重旅游地環境保護,導致環境嚴重污染,這種粗放式的開發模式既造成旅游資源的日益衰竭,也不利于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獨具特色的古鎮旅游資源應當如何合理開發和利用,無疑成為古鎮旅游發展的當務之急。上里古鎮是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文化源遠流長,本文擬對如何保護開發上里文化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初步探討。

一、上里古鎮文化旅游概況

(一)古鎮概況

上里古鎮位于雅安市雨城區北面,坐落于磨子崗腳下,良田平疇,阡陌縱橫,自然景觀獨特,意境深遠,是傳統的風水寶地。

上里建鎮歷史約有300年,古鎮內建筑密度較高,建筑類型齊全,肌理致密,尺度較小,文物古跡廣布,歷史建筑群與自然生態景觀有機融合。

(二)上里古鎮文化資源概述:

1、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上里古鎮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亦是近代過境之地,還是巴蜀平原通往關外民族地區的關卡之一,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

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古鎮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大量文化元素至今保存完好,這些文化景觀與古鎮歷史文化牢牢結合起來,體現了古鎮深厚的人文內涵和“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

2、建筑文化資源

集戲臺、商鋪、民居等建筑為一體,上里空間層次豐富完整,由廣場到街到巷再到院落的空間層次十分清晰,展現了原真的川西清及民國古街區的格局模式。

建筑尺度完美,各建筑構件刻工精巧,如入口、門扇、窗扇、雀替、垂花、雕梁、龍門等,都體現了古鎮的社會文化模式,反映了其社會歷史發展進程。

3、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

上里古鎮在長期發展中,本土文化與外地移民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民間音樂、民間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內容,如川劇折子戲、“五子”文化、傳統婚禮、年豬祭拜、殺年豬、九大碗、放陽燈和放河燈活動等。

二、上里古鎮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和問題

2004年3月,四川省村鎮規劃設計院對上里進行規劃,開辟了黃家壩建設新區,新區以現代城鎮功能和旅游配套服務為主。規劃后的上里古鎮基本實現了建設目標,文化旅游價值得以提升。

但正式經營時卻出現了許多問題,餐飲小吃店、大眾商品攤等經營項目隨處可見,本地居民提供的接待床位衛生條件和舒適度遠達不到要求,當地居民的文物意識也不強,對上里古建筑盲目破舊立新,加上游客大量涌入,造成上里商業化氣息濃重,古樸民風漸行漸遠。

三、發展建議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規保障

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政府應從上里全鎮范圍考慮,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保證整治規劃的實施,再致力于創造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發展整治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并正確定位和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進行統一管理、協調、計劃,保證古鎮社區可持續發展。

(二)保護生態環境,控制旅游承載

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和環境的和諧共存、資源利用應與環境承載力相協調。上里古鎮開發時既要注重經濟效益又要兼顧環境承載力,把旅游活動的強度和游客人數控制在生態環境承載力之內,保護古鎮整體風貌格局、傳統空間尺度與層次、傳統建筑、環境及景觀設施,延續古鎮人居環境,保持其生態系統穩定性。

(三)整合土地利用,實行分區管制

隨著上里古鎮旅游的發展,應重新界定核心保護區范圍,核心保護區以保護為主,嚴格控制建設,逐漸將其行政、教育等功能轉移到黃家壩新區。根據其不同的主體職能將核心保護區明確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分別制定相應的保護、利用、開發、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保證古鎮各功能區有序運轉,旅游資源永續利用。

(四)開發民俗旅游資源,拓展文化旅游項目

民風民俗是古鎮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挖掘上里地緣歷史,傳承古鎮文化精髓,引導百姓開展日常民俗節慶活動,設置民居建筑和民俗博物館,再現傳統生活行為方式。還可固定舉行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專題,包括民俗表演、民間音樂、戲劇、曲藝表演等,強調游客的體驗與參與,豐富游客旅游體驗的文化元素,塑造良好的文化體驗環境,豐富傳統文化內涵。

(五)完善各項服務功能,調整產業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