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學工作中,我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健康的教育原理和適當的教育模式進行了下列嘗試:
一、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養,讓健康的心理成為班級管理工作的基石
教師職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職業。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健康,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頭,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綻開笑臉,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擁有平和的心態……相反,教師遇事急躁,學生情緒就不穩定。教師心里不健康,會把不良情緒帶到教室,甚至采取不正當的方式懲罰學生。鑒于此,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成為我工作的起點,首先,不斷要求自己學會解除或緩解高壓心態,不再主要以學生分數論成敗;第二,努力培養自己高尚的愛生情懷,時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面對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第三,學習先進的教育藝術,掌握先進的適合當代學生特點的教育方法;第四,學會把辦公室當作“教師心理健康成長的工作坊”,經常把遇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與其他同事討論。
二、營造班級“親情”氛圍,努力使自己成為班集體的一員
人為心理問題所困,無異于陷入一座“圍城”。“開始,學生有點不良表現,受到老師批評,此后老師的工作又沒跟上,學生受到冷落,思想開始消沉,表現更加‘不良’,于是遭遇老師更加嚴厲的批評、同學的歧視、家長的訓斥以至打罵。此時學生呢,越發‘逆反’,輕則以惡作劇,重則以‘破壞性’行為發泄不滿,表示抗爭。學習成績每況愈下,從而被視為‘屢教不改’者。”這是班主任司空見慣的現象,也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重點。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在班里的滋生,我開始注重進行“親情”教育,為心理健康教育營造一個寬松而富有吸引力的班級環境。
三、讓學生在關愛中找回自信
以贊代貶促其發展。一次,剛響過上課鈴,我走上講臺,一個學生發出了一聲怪叫,全班皆驚。我見狀依舊鎮靜如常,和顏悅色:“剛才的叫聲很好聽!請你給同學們再表演一次,如何?”該生的臉一紅,不再吱聲。眼看一場要爆發的沖突,平靜收場了。
小題大作督促進步。注意尋找“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一要降低“標竿”,二要手持顯微鏡。學生劉某,學習成績極差,平時什么作業也完不成,但他的紀律很好,也很愿意為班級出力,在一次班級任務――系、放窗簾的布置大家都舉手的情況下,我特意點他讓他做,接到任務后他十分高興,第二天他認真地做好了,再一天也不錯,又一天,他因事忘了,我發現后并沒有批評他,而是鼓勵他說:“你已經做好了兩次,老師相信你還能堅持做得更好。”從此以后,他都堅持下來了;在學習上,我放低對他的要求,哪怕有一次他作對了題,都及時給予鼓勵。
四、將學生心理負擔降到最低
很顯然,民主型的教師比較順應學生的心理,有利于學生情感與個性的發展。因此,我積極創造一種民主氛圍,讓學生釋放“能量”。這“能量”,不管是建議還是意見,是牢騷還是委屈,不斷地宣泄,對于化解矛盾、保持心態平衡,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建立申訴制度,讓學生直接在大家面前傾訴心聲。每日下午的值日班長匯報會,都有一些學生在為自己當天的行為申訴,有的合理,值日班長就免去給他的扣分,有的不合理,大家就舉手表示意見,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意見來定論;有一些學生感到委屈時,我就在放學時和他及時交流。交流后,學生都能較好的認識到問題出在哪了,心情也好轉了。心與心的交流,讓學生更體會到了自己與集體的不可分割性,也加深了學生對“班榮我榮,我恥班恥”的認識。
五、以“活動”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教師應根據青少年心理、生理發展的特殊規律,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學生獨立性明顯增強的優勢,激發他們開展自我教育的愿望,培養他們具有“自學、自理、自強、自律”的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他們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自我教育的關鍵是如何把學生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實施教育者。
篇2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缺失;關愛缺失
留守兒童是經濟飛速發展的產物,是農村近幾年來存在一個難題,政府關注,學校關心,社會也在呼吁。然而,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留守兒童,還是得不到應有的愛。他們多半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親戚或朋友照顧,都不在父母身邊,根本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與呵護,缺少親情的撫慰,心理的健康成長缺乏應有的督促和正面引導。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加之今天的社會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日益橫行,社會環境也日趨復雜。這一切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沖擊,也波及到了校園,波及到了學生。再加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受家庭的寵愛、社會的寵愛等種種原因,造成學生心理問題日漸增多,其中存在心理異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學生已占了不小比例。近些時間來,中學生自殺事件屢見報端,厭世厭學、重度抑郁等精神案例也是層出不窮,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日益顯露出來,更是令許多教育工作者頭痛不已。而人們都是將這些歸責于學校教育的失敗,認為在你手上教出問題了就是你的責任。素不知,這些都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沒有很好從小就關注他們的心理成長,沒有很好幫助他們解決成長中的一些困惑,才使得他們沒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去應對今天的挫折。
據全國各地的調查報告顯示,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如在某地區抽樣調查顯示:中小學中34%有心理障礙,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異常;在大學抽樣調查中,心理疾病率達20.23%等等,大量事實表明,目前我國青少年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青少年學生的主要疾病,如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導致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暴力等。如何用積極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生活態度,增強青少年學生抵抗壓力疾病的免疫力,加強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許多家長看來,自己的孩子年幼無知,需要被教育;不知責任,需要被管制;乳臭未干,需要被扶養長大;不諳世事,需要被保護……農村來說許多家長們往往是視而不見。沒有看到孩子的成長變化過程中的好與壞,有的家長根本就沒有文化,又何談教育孩子,就這樣地惡性循環。有的農村家長忙于生計無暇照顧子女,甚至長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平時也極少和子女溝通,從而使缺少關愛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心理問題日益嚴重。而有的家長沉浸于不健康的娛樂中,對子女的教育缺少關心和耐心,甚至以簡間單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子女。這些都很容易造成子女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和不健康心理的產生。更嚴重的是有可能出現心理疾病,諸如厭學厭世、冷漠與孤獨、過度自卑、嫉妒心理、抑郁與焦慮、社交或異往障礙、對抗行為等待。這些結果的產生都是源于農村家長的自身素質的低下和教育子女的觀念陳舊。
其次是學校教育的缺失 ,在當前考試指揮棒的指引下,教育過程被簡化成了考試,學生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升學,應試教育緊緊圍繞著升學這一目的來設計培養目標,著眼點是培養高層次人才。應試教育面向少數學生而忽視多數學生,學校里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空白,沒有真正地心理健康教師,也沒有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只能靠班主任工作。另外,學校活動的開展也沒有,一個安全問題就制約了一切活動,學生的一天就是上課下課。校園里聽不到歌聲,看不到畫板,偶爾看到一些跑步,就算是體育活動。可想而知,農村學生的生活多么的單調,發展的空間又有多大哪。難怪有一些學生厭學厭世,暴力抵抗、孤僻自閉。所以說:“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個,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學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為此,教師學習和掌握心理衛生常識尤為關鍵。
篇3
目前,在學校中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承受學習和生理健康教育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就目前狀況來看,由于學校的師資、場地、時間等的限制,在一些條件較差的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單獨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還不現實。特別是語文教學更有其優勢,讓學生走進文本所描繪的情境中,體驗文本對學生的心靈影響,讓學生感受文本中榜樣人物的人格力量,自覺主動地接受文本中情境的洗禮,奔向嶄新的精神天地,這比任何空洞的說教更重要。
一、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疏導學生孤獨抑郁的情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言為心聲。大凡寫真情實感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我們就能從文中窺視學生的心理,從而引導其心理健康發展,疏導其孤獨、封閉、抑郁的情感。教師要因勢利導,把學生常思、常想、常討論的熱門話題,常關注的焦點問題納入作文教學之中,既滿足學生情感傾訴的需要,又幫助他們提高作文水平。
1.作文命題要符合學生實際和學生生活,使學生有話可說
比如,抓住學生與父母(長輩)、老師之間的代溝問題,可擬作文題《××,我想對你說》等題目,學生可以傾訴父母(長輩)對老師等的意見、看法以及積郁心中已久的情感,教育者便可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如前幾年熱播的《還珠格格》,學生們對小燕子津津樂道,就讓他們寫寫對小燕子的看法,只要能寫出他們的真實看法,文字通順,措詞恰當,就不失為一次成功的作文訓練。
2.作文教學要鼓勵學生敢寫真事、敢說真話,學會辯證地看待生活問題
作文教學只有形成這樣的作文氛圍,學生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如,在學校抓校容校紀時,對于男生留長發問題,學生們頗有微詞,可擬題《我看中學生留長發》,學生們為留下長發列出了十余條好處:夏天擋太陽,冬天保暖,有型有款,很帥,能省錢等等;也有為留長發列出十余條弊端的:顯得無精神,不衛生,缺乏陽剛之氣……在這不同的觀點中,讓學生敞開心扉,盡情所言,從而矯正學生不良心理。
3.在評語及講評作文中扣緊學生作文中的情感脈絡,解開學生的心結
學生在作文中傾訴了他的喜悅、煩惱、體驗、感受,教師應真誠地理解性地引導。一是在評語中利用哲理性、激勵性、開導性語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有不少人,不追求高腔物質的東西,他們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安寧和幸福。這樣的激勵性評語可以讓學生懂得幸福物質只是其次,從而克服其自卑心理。二是善于捕捉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培養學生自信心理。如,在評講學生作文時對其中自己獨到的見解抑或巧用的名人名言等大加表揚,大加鼓勵,如此能使學生感到一定的成就感。
二、挖掘教材真善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當今大多青少年學生遇到困難時意志不夠堅強,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強,心胸不夠寬廣,易為小事耿耿于懷……這些需要教育引導。語文教學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通過課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修養品質等。例如,人教版第一冊課文《我與地壇》,可從母親在苦難的折磨中默默地承受命運的重壓,毫不張揚地愛的高貴品質,從作者身殘志堅的品質,正確教育學生,培養其在生活中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一個個困難。
三、充分利用課堂討論,張揚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課堂討論是語言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讓學生在討論中充分張揚個性,發表自己的見解,激活思維,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符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方向。例如,在教學《項鏈》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課堂討論問題:文中有一句話“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了瑪蒂爾德,還成全了瑪蒂爾德?教室里就像炸開了鍋:有學生說是成全的,因為那項鏈讓她感受到了一夜風光,雖然項鏈丟了,但她的夢想實現了;還有的學生更深刻地認為是成全了瑪蒂爾德,因為她成為一個懂得用勞動來還債,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也有學生認為是敗壞的,因為為了一夜風光而賠上十年不值……這樣,既使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也有話可說,那種孤獨封閉的心理障礙也逐漸消除。
篇4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442-01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國中小學相繼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工作計劃之中,并啟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縱觀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歷程,檢視學生種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運作方式,不難發現,盡管它們在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傾向也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1.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過分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當代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其身心發展處于人生的特殊時期,他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極易形成許多不健康的心態。特別是初中階段,這是一個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過渡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是身心發展的"危險期"。伴隨著其身心的快速發展、思維方式的變化、社會經驗的豐富和升學競爭壓力的增大,他們容易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滋生各種心理問題、萌發心理疾患。因此,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客觀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盡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媒體認為,中小學生34%有心理障礙;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異常,甚至有報導稱只有17%的學生心理是健康的,而有關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呈直線上升或逐年遞增等話語更是屢見報端。勿庸置疑,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無可厚非的,但學生的心理問題到了如此聳人聽聞的嚴重地步,也是值得懷疑的。目前由于人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把握有異,使用的檢測工具不一,加之統計取樣不當、評判者的主觀隨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得出了許多相互矛盾的統計結果,這不利于學術研究的科學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甚至形成消極影響,誤導人們對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評價。
1.2 雜拼心理健康教育從教人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教人員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素養和較出色的人際交往策略。盡管目前一些地方已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和教育活動,并啟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研究工作,但從總體來看,由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專業人員兼任,學校為滿足開課的需要,雜拼從教人員的現象比較嚴重,一些從教者既不知曉心理學專業知識,也不懂心理輔導策略與技巧,因而難以取得應有的績效。導致此種形式化傾向的原因在于:一是對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正確認識,視其為可有可無的事情,而名義上的工作開展只是為了應付檢查或點飾學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形同虛設,圖有虛名;二是沒有形成一整套規范化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構設置、組織規劃、實施途徑和從教人員的素質等未做規范要求,同時缺乏必要的檢評制度,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對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絕不能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咨詢教師。"因而,那些雜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現象必須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1.3 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德育化傾向嚴重。當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傾向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由于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足、定位不當,認為學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必要去開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正確區分學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界限。二是在具體操作中簡單地以德育教師或思想政治工作者來替代心理健康從教人員,把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在德育管理機構,并在工作開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機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盡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圍繞"育人"這一基本職能開展的,但兩者是有區別的。學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觀問題,其目標在于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強調道德灌輸、榜樣示范、實際鍛煉、陶冶教育和品德評價等方法的運用。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問題,其目標在于增強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發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簡單的機械灌輸和理論教化,強調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等策略運用。當然,在學校工作中,也不能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斷然割裂或對立起來,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因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而忽視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相互滲透,才能達到"育人"之目的。
2.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傾向的對策
2.1 轉變觀念,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盡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的共識,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新領域,但一些傳統的教育觀念或錯誤認識嚴重阻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開展。有些學校在"應試教育"思維模式左右下,視心理健康教育為無關緊要的事情,認為只要管理好學生和抓好升學率就行了,至于學生的心理問題,那是心理學專家和醫生的事,中小學無力也難以解決,或簡單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正是這種認識導致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開展或不能向縱深推進,以至于把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送至醫院就診,并動用藥物和醫療器械治療,使心理健康教育呈醫學化傾向。因此,要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須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提高學校領導和教師對此項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方法和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種先進而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轉變思想,提高認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發展。
篇5
一、可以開闊視野
手機網絡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實現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學生可以利用手機在網上隨意獲得自己的需求,在網上瀏覽世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聞信息,科技動態,青少年學生利用手機網絡進行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青少年學生交往的領域空前地寬廣,極大地開闊了青少年學生的視野,給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
二、有利于加強對外交流
手機網絡創造了一個虛擬的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員可以超越時空的制約,十分方便地與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平等的進行聯系和交流,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由于網絡交流的“虛擬”性,避免了人們直面交流時的摩擦與傷害,從而為人們情感需求的滿足和信息獲取提供了嶄新的交流場所。青少年學生手機上網可以進一步擴展青少年學生對外交流的時空領域,實現交流、交友的自由化。
三、可以促進青少年學生個性化發展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的發展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網絡就是一個提供無限多樣的發展機會的環境。青少年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發展方向,也可以得到發展的資源和動力。他利用手機網絡就可以學習、研究乃至創新,這樣的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學習。
四、可以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學業
手機網絡上的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材料,甚至是合適的學校和教師,這一點已經開始成為現實。目前,網上的各種學校和課程很多,甚至還出現了很多專業的教學APP,它們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經過嚴格梳理編織后的知識系統,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從而保證每一位學生的有效學習。
但手機網絡是“雙刃劍”,它在帶來文明進步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妨礙中學生社會交際能力的培養。
手機網絡交友是在虛擬情景下進行,并非面對面交往,這種人機方式的交往影響了學生正常的交往方式,極易產生人際關系的冷漠,產生新的人際障礙,從而阻礙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方面,手機網絡交友主要通過文字來進行交流,而交際口才得不到鍛煉,羞怯心理得不到糾正,交際行為得不到規范。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交往雙方真實的內心世界很難辨別,易受到蒙騙,結果心靈更加封閉,久而久之,導致他們只愿意在網絡上尋求虛擬的人生,而消極地對待現實世界。這對于那些原來就有人際交往障礙但又渴望別人關心、理解的學生更為不利。
2.影響中學生性心理的健康發育。
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由于這一話題的敏感性,由于人倫道德的約束,人們在現實社會很少公開談及,但是手機的普及,網絡的盛行打破了傳統的信息渠道,一些以人們的性心理,刺激網民的感官為能事,其的畫面對處于性萌動期的中學生的吸引力和腐蝕性極大,不少人由此走向心理崩潰的邊緣。據調查數據顯示70%的手機上網中學生訪問過,所以手機網絡對中學生性心理的健康發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引發中學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傾向及網絡成癮。
新穎刺激的手機網絡游戲,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難以抗拒的誘惑力,很多學生無節制的癡迷于游戲之中而不能自拔。而手機網絡大量暴力游戲的存在,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中學生情感和行為大大強化,形成暴力崇拜,導致他們在生活中也想通過暴力解決一切問題,用暴力達到自己的目的。
手機互聯網的使用與發展是一種趨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的青少年都將成為手機互聯網用戶,它給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面對新時代的到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搶占至高點,探索新思路,才能打好主動仗,促進新發展。
篇6
中學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但不少中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心理困擾和障礙,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發展,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因此,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
1 影響心理健康教育順利實施的客觀原因
1.1育界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雖然新課程實施以來,這一現狀有所改觀,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部分教育工作者沒有認識到學生具備良好的情緒、健全的人格及適應能力對其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發展的重要作用,把學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問題籠統地認為是學生的品德問題,沒有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技術妥善地治療來解決學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擾。
1.2應試教育阻礙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進程:當前教育市場化傾向加劇,校際間競爭愈演愈烈, 升學率成為競爭獲勝的法寶。在這個背景下,學校把升學指標分解到教師,教師再分解到學生來提高升學率。于是,無邊無際的題海,沒完沒了的考試,膽顫心驚的排名,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只有少數學生在獲得高分時才有那“開心一刻”,更多的學生在漫長的學習中得到的往往是失敗消極的心理體驗,他們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加上學校集體活動少,學生之間缺少溝通,學生其他能力得不到表現。于是,厭學、孤獨、焦慮、嫉妒等不良心理像野草一樣滋生、蔓延。
1.3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在家庭教育方式中,溺愛嬌慣、專制粗暴、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可忽視的原因。在家里,父母關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衣食住行,而對子女的思想變化、心理狀況以及成長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少有關心,相互之間缺乏應有的理解和溝通。
1.4學校教育與社會氛圍之間的不和諧帶來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誠信缺失、損人利己、唯利是圖、權錢交易,貪污受賄等社會不良現象嚴重影響著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所以單純依賴學校教育是不現實的,職能部門必需呼吁社會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1]
2.1讓家庭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環境: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長期性的特點,家庭需要與學校積極配合,家長不只擔負傳統意義上的養育職責,更要擔負起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2.1.1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
2.1.2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為孩子提供幸福和睦的成長環境。
2.1.3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做孩子的好朋友。
2.1.4采取正確的養育方式,培養孩子健全人格。
2.2讓學校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2.1形成有利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學校氛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和諧的師生關系、團結互助的學生群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全面發展。
2.2.2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直接決定其教育行為。只有掌握關于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科學知識、按照科學的規律和方法開展教育工作、處理學生日常表現出的心理行為問題和意外事件,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實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2.2.3建立和完善學校的心理教育與監控機制。目前,雖然許多中學已經建立起心理咨詢室,但明顯存在著心理教師專業化水平不夠、大部分中學心理咨詢老師由政教干事擔任,心理教育目標德育化和缺乏系統性、心理咨詢室使用率低下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學校可以采取具體措施對心理教育與監控機制補充完善。
2.2.4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班主任應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向學生傳授有關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情感教育、意志鍛煉、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心理衛生知識。
2.3讓社會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大環境。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不良風氣不斷出現,價值觀的多元化,社會輿論的不良導向等都給尚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心靈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大環境,是社會應盡的責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3.1國家要制定一系列保護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法律法規,依法打擊會危害學生健康成長的行為。并建設好一支高素質的執法隊伍,加強影視、報刊、網絡等傳播媒體和娛樂場所的管理和監督,給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的文化環境。
2.3.2國家各級教育部門應盡快編撰專門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并列入課程表,專業教師上心理健康課,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
2.3.3努力改善社會大環境,給予學生正面的社會激勵與輿論導向,樹立可供其學習的優秀榜樣。呼吁全社會提高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2.3.4積極凈化社區環境。學生居住的社區也是他們成長的重要環境,社區應努力以建立和諧型、學習型社區為目標,清理社區環境,凈化社區風氣,還未成年人一個潔凈的成長空間。
篇7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
研究者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大多數的調查表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問題。如張秋菊利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 Health Test,(MHT)對河南省5個地區874名高中生進行調查,發現只有19.68%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好的,77.80%的學生處于中等焦慮水平,有2.52%的學生需要接受重點咨詢 [1];汪穎利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湖北黃石地區500名高中生做了調查,發現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種輕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 [2];顧建華等(2006年)同樣使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張家港市5091名中學生進行了測查,發現14.28%的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 [3];張楓等(2006年)使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調查了無錫市1215名中學生,結果心理健康異常檢出率達22.14% [4];劉紅(2006年)用自編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問卷對貴州省818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問題的占9.29%~29.47% [5];侯振成等(2006年)對北京市1379名中學生進行SCL-90測試,結果發現有24.98%的中學生存在輕度不良反應,有6.73%的中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6]
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沒有什么問題。如呂若然等利用PHI對北京市不同類型中學生的調查顯示,北京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正常,呈正態性分布,PHI量表各項得分的平均分均低于60分,只有少數學生存在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礙 [7];岳頌華等(2006年)利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對廣州地區1431名中學生做了調查,結果發現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 [8];葉苑等(2006年)采用SCL-90對西安市的928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在SCL-90量表的9個因子上平均分均低于3分,認為表明其心理健康的整體狀況基本良好 [9];張崗英(2006年)運用SCL-90量表對西北地區農村545名中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存在一些輕微的心理健康問題,其心理健康水平總的來說是好的。[10] 還有研究者利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這一問題,范會勇等認為,得出中學生心理問題不健康或嚴重的結論是來自比較的常模的不同,如果是以中學生常模為標準,則以往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學生心理并非不健康。[11]
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男女生性別差異,女生的心理問題更為突出。在侯振成等人(2006年)的研究中,女生組的SCL-90量表總分及總均分顯著高于男生,在各因子上也是如此;張曉玲等(2004年)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調查了494名初二和高二學生,發現在恐怖傾向分量表上女生檢出率比男生的高。[12]
但也有一些研究沒有發現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別差異,甚至有研究指出了相反的結論,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好于男生。劉萬里(2005年)發現濰坊市青少年學生在10項心理癥狀及其總分上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13];張靜(2001年)采用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對安慶地區420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發現男女均無顯著性差異。[14] 不過,李彩娜(2005年)的研究發現,在強迫、敵對、偏執和精神病性四個因子上,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 [15];呂若然等(2004年)發現女生在軀體化、抑郁、焦慮、病態人格、疑心、脫離現實6個分量表中得分低于男生,心理健康狀況優于男生。
研究者們還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差異,如牛曉麗(2007年)發現城市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明顯高于農村學生 [16];呂若然等(2004年)發現北京私立中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于普通和重點中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點中學的學生又要差于普通中學的學生。
總的看起來,不同研究結果是有較大差異的。在高中生中,無論男女,無論年級,無論哪類學校,都有一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乃至心理障礙,但發生的比例有所不同,這應當引起家庭、學校、社會的高度重視。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展開,各省(市)自治區都頒布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文件,制訂了開展工作的規劃,發達地區的高中大多建立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了兼職或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
通過十多年的摸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豐富了很多,開展最多的形式有心理健康教育課、個別輔導、團體活動、專家講座等。不少學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自己辦學的特色,如浙江武義一中、浙江省諸暨市第二高級中學、遼寧實驗中學,都摸索出了一些值得學習借鑒的做法。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的吳發科等人從管理的角度,將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教育內容與管理方式有機結合,探索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廣東模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7]
不少從事教育、心理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也提出了諸多建議,如呼吁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通過政治課、體育課、語文課來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建議廣泛建立科學完善的心理檔案制度。也有研究者提出要針對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現實需要來開展教育活動。
針對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研究者也提出了存在的諸多問題,首先,很多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動機不是要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而是應付社會輿論要求,裝點門面,或是為了考出好成績。其次,受制于這些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學校各項工作中的地位不高,處于邊緣化的境地,表現為專職人員少,安排時間少,并且得不到保障,這些時間隨時有被借用的情況。再次,學校教師員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不強,一般只要學生的問題不影響到班級的教學,教師很少會主動聯系心理教師。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了,但內容不一定好。對具體教育過程關注不多,評估工作開展不夠,從各學校的宣傳來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實際情況并不令人樂觀。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多是采用問卷調查法,其中運用最多的包括以下幾種:SCL-90癥狀自評量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王極盛編制)、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周步成修訂)、心理健康測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以及自編問卷等。其中,有60%的研究選用了SCL-90癥狀自評量表作為調查工具。
研究類型上,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采用了橫斷研究的類型,即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對某一個或幾個不同年齡組的高中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研究,探討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及規律。在測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的同時,不少研究也對相關原因進行了討論和分析。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工具方面,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絕大多數是以問卷調查為主,鮮有訪談、觀察和個案研究的報告
在研究報告中,很少有詳細報告取樣和施測等詳細過程,問卷得到數據的真實性值得考慮。另外,研究者對高中生的單獨調查還比較少,多是和初中生的調查結果混在一起,而我們知道,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發展階段上有很大的不同。
2.在量表的使用上,研究者普遍存在很大的誤區
首先,量表只能測量它所能測量的東西,每個量表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適用條件,如SCL-90主要的功能在于發現心理不健康的人具體是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而不是區別健康與否 [18];MHT主要以焦慮為核心,那么一些不以焦慮為癥狀的問題就很難被發現,如人格障礙。單純的以一個量表的分數來區分心理健康與否本身就是不恰當的。其次,不同的研究者由于認識不同,在劃分健康水平的時候所持的標準不全相同,比如同樣是用SCL-90做調查,有的研究者用總分大于160分作為篩選條件,有的按超過2個標準差來區分,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2作為有心理問題的一個標準,而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3作為篩選條件。相同的量表姑且如此,使用不同量表得出結果的差異可想而知。
3.大范圍的比較研究和縱向研究很少
目前最常見的研究報告都是學校教師對自己學校學生的調查,大范圍的比較研究還沒有。范會勇利用元分析認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地域的差異。
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說“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不好”,調查的結果也表明他們的心理素質確實越來越差。以SCL-90為例,均分越來越高,那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是在下降?這一問題需要科學的縱向的比較研究來解決。
4.教育效果的評估研究欠缺
現有心理健康狀況有大量的數據資料,但健康教育的效果只有各學校工作總結式的匯報,唯一可見的公開發表的資料是武漢市第十四中學的課題組做的評估,但評估過程也很不嚴謹。開展和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的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沒有差異,在高中階段何種形式的教育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形式比較好,還是團體輔導(活動)的形式好,等等,都還沒有具體的研究。
5.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還沒形成
盡管諸多學者、很多學校都提出了很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做法,但這些方案不是太籠統,覆蓋面太大,如吳發科等人設計的廣東模式,針對的是整個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帶有很大的個別性,如遼寧實驗中學、山西太行中學的做法。對于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沒有研究,對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具體指導。
五、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
1.利用更豐富的研究手段
除了利用量表測查,可采用觀察、訪談、個案和跨文化比較研究,以豐富對高中生的心理狀態的特點和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同時,對常用量表要及時更新修訂其常模,并且在量表的使用和解釋時再謹慎一些。
2.加強具體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比較研究
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煉總結出有效的并且易行的一般性的教育模式。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夠,需要研究者進行長時間的教育研究,同時還應注意其研究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綜上所述,我們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基礎必須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實存在,形同虛設的心理健康教育沒辦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隨著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學率的不斷提高,高中階段的升學壓力在逐漸減小,希望在這樣有利的環境中,學校和家長能真正意識到心理素質的好壞對于人生的成功與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識地把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無的、應急的舉措。
【注:本研究得到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專項課題的資助,項目編號:GH-08017。】
(作者單位: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044000)
參考文獻:
[1]張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區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5(3).
[2]汪穎.黃石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職業時空,2007(21).
[3]顧建華,陸惠琴.張家港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職業與健康,2005(1).
[4]張楓,劉毅梅,王潔等.無錫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4).
[5]劉紅.貴州省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3).
[6]侯振成,賈海濤,郭汲源.1397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現況調查[J].中國民康醫學,2006(17).
[7]呂若然,段佳麗.北京不同類型中學生心理及行為問題現狀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4(9).
[8]岳頌華,張衛,黃紅清,等.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
[9]葉苑,鄒泓,李彩娜,等.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發展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6).
[10]張崗英.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3).
[11]范會勇,張進輔.過去十年中學生SCL-90調查結果的元分析[J].心理科學,2005(6).
[12]張曉玲,沈麗琴,董勇,等.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4).
[13]劉萬里.濰坊市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5(11).
[14]張靜.安慶地區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4).
[15]李彩娜,鄒泓,楊曉莉.青少年的人格、師生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4).
[16]牛曉麗.銀川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7(10).
篇8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學習類問題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差、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了厭學情緒。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教育會議上說:“中學生厭學的大概達到了30%,有的縣區甚至高達60%。”可見,在中學厭學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了焦慮泛化現象。
以上問題主要是由學校教育結構、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學校教育方法的影響而形成的。
2、人際關系類問題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如今90后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習慣了被家人視為“心肝寶貝”、“掌上明珠”的感覺,主要表現為任性、自私,自尊心、好奇心特別強,過高地估計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看問題片面,總把錯誤歸于別人,處理問題時忽略別人的感受。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一方面世界觀還不夠成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行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主要表現為好逞強、好與人爭斗、做事魯莽、不顧后果、逆反心理強烈、對父母有較強的抵觸情緒。民主型的家庭能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而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易造成青少年孤僻、專橫的性格。自由放縱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教和溝通,易造成青少年散漫、任性、甚至狂野不羈。
3、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因而閉鎖心理問題主要是指處于消極情況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學生若在消極情緒控制之下,封閉與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緒激蕩、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一個微笑可以使情緒飛揚,徹夜興奮,然而他們內心里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靜;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可無論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郁。
(3)早戀。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生處于青春的萌動期,對異性感興趣,有愛慕心理,對兩性關系意識朦朧,他們渴望與異往,但是在同異性相處時又感到害羞不自在,對與異往有誤解,這說明他們還很不成熟,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引導。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1、“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使學生更有效、更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詢。根據各級教育部門的要求,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開展心理咨詢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提高。然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主要是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而不應僅面對個別學生和家長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詢只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它不應成為全部內容。心理咨詢室可以被視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依托,應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廣播、刊物等各類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教育活動。
3、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設心理課。開設心理課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時間上有了保證,并有了穩定的傳播知識的途徑,但是認為開了心理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內容就太片面了。首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許多屬于非知識性的內容,單單在心理課上是達不到教育目標的。它需要讓學生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自體驗才能獲得,而課堂教學所能提供的活動空間、實踐機會是極有限的。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題內容外,還包括測驗、咨詢、班團會活動、野外訓練等,而這些內容是無法由心理課來涵蓋的。再次,心理課側重解決一般性、整體性及共性的心理問題,而無法深入地解決特殊的、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
4、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工作。例如,一位學生最初在課上搗亂,可能他就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了。如果教師以傳統的德育的眼光看待這位學生課上表現出來的搗亂行為,這位學生很容易就會被納入到壞孩子的行列。如果教師重視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會覺察到這位學生行為問題背后的心理需要,更多地給這位學生以積極的關注,這位學生需要關注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就不會在上課的時候以搗亂來引人注意了。
三、開展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1、培養中學生有效調節自己的情緒。青少年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充滿活力的時期,他們情緒變化強烈,易沖動,不善于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確思想引導下,激情狀態能使他們做出對自己和他人成長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會的事情。因此,教會學生調控自己的情緒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2、加強中學生性知識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身體和生理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發育并趨于成熟。他們這時會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異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驅使下,他們逐漸產生了性意識,有了性的沖動,心理學上稱這一時期為“暴風驟雨的時期”。中學生對這種迅速成熟帶來的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沖擊缺乏一定的心理準備,他們對異性表現出眷戀和向往,但又不知道這是成長中的正常現象,于是可能會產生悔恨、恐懼、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緊張,影響身心健康。所以在這一時期加強對中學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首先要加強對中學生良好情感的培養;另外,可以根據中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健康人格教育;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不能忽略中學生的性知識和性道德教育。
3、結合班級、課外活動和學科教學開展心理輔導。不把心理輔導作為一門課程單獨開出、列入課程計劃,而是結合班會活動、課外活動、團體活動和學科教學來進行,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輔導與班級、教學、課外活動以及學校的其他例行活動結合在一起,便于發揮這幾項工作在統一的育人活動中的整體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輔導仍須有自身的目標和內容,不要讓心理輔導被班級、教學以及團隊的日常活動所代替而喪失自己的特色。
4、學校應與家長、社會一道,共同推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學校的事情,更是全社會和所有家庭都應該關心的一件大事。人從出生起就緊密地和社會融合在一起,社會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奮發向上也可以使人產生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信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副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層次上,而是要著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實際的意義。同時,只有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學生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力度,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祖國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創新型人才,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姜瑩 游川 丁輝 北京市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婦幼保健,2008。
[2]王麗敏 呂杰 哈爾濱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對策.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
[3]李燕 龔潔 楊旭 武漢市中學生心理應激因素的初步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
[4]陳紀方 梁彥秋 等 學生心理健康維護.學校管理心理學,1988。
[5]姚本先 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2002。
[6]林崇德 等《學校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鄭日昌 陳永勝《學校心理咨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王浩《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制的一些思考》.《教育與管理》。
[9]彭德華 等 學校管理心理.學校管理心理學,1992。
[10]陳仲庚 心理與健康.實驗臨床心理學,1992。
篇9
中國德育:馬院長您好!首先非常感謝您能接受我們的采訪。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時期,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他們雖然可塑性很強,接受能力也很強,但是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有些弱。據您的觀察和了解,目前的中小學生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心理問題?
馬玉璽:目前,社會發展呈多元化趨勢,人們的觀念更新也較快,對于正處在身心發展關鍵時期的中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復雜,需要獨立承擔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從上小學的第一天起,他們處處都可能面臨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乃至家庭教育的一個新課題。
對于小學生而言,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入學時對陌生環境、陌生人群的恐懼心理和對家庭的依賴心理,如何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環境,順利進入學習狀態尤為關鍵。其次,就是因人際關系不良而產生的恐懼心理、孤獨心理和欺負行為等,這主要是由于父母的過分溺愛和嬌寵,到學校不服從教師的管教,與同學關系緊張,缺乏知心朋友,從而導致的負向心理。第三是學習方面,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行為習慣不良等。
初中是心理問題產生的高峰階段,也是我們常說的“逆反心理”的集中體現階段。第一,學習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焦慮和考試焦慮。第二,人際交往問題,包括受人冷落、群體壓力、早戀等。第三,家庭關系問題,主要表現為家庭關系緊張、逆反心理、負疚心理和單親家庭的特殊問題。第四,對自己的認識問題,如自控能力差,自我評價呈現過高或過低兩極傾向。此外,初中學生的情緒具有沖動性和較強的不穩定性,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爭論問題時,容易過分激動;遇到不愉快的事時不是急躁暴怒,就是灰心喪氣;獲勝時自滿驕傲,失敗時則會悲觀失望。
高中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所以學習問題是最核心的心理問題。如因成績不佳而影響情緒,因學習競爭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孤僻等。
中國德育:您認為造成青少年這些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馬玉璽:造成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有來自家庭、學校的原因,也有來自青少年自身成長、媒體、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因素。
有學者指出,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必有一個問題家庭。家庭環境是青少年個性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場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單親家庭的增多,使得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從而導致孩子自卑、內向、膽小、自信心不足,這些問題在部分孩子身上逐漸發展成心理障礙或心理問題;還有相當多的家庭,雖然父母盡心盡力,但一味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質的培養,從而出現學優品劣現象。這在當前相當嚴重,應當引起廣大家長的高度重視。
學校方面,首先是當前評價體制的不合理導致學生學習壓力的增大。有位著名的心理學專家說過:“中國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學的教育依然是圍繞考試分數的教育。”就我國當前的中小學教育體制和教育現狀來說,對學生心理成長的不利因素很多。由于學校內部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評價仍以所教學生的文化課成績為主要依據(甚至是唯一的依據),這樣評價的必然結果是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工作,這一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師生間的沖突,沖突的結果是一部分學生形成持久的內心沖突,嚴重一些的便會導致心理障礙或心理問題。
社會方面,伴隨社會轉型成長的當代青少年,比其父輩承受的壓力更大,不僅時刻感受和體驗著競爭的無處不在,而且還必須面對成人社會為他們設定的價值取向:學習不好―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好工作―賺不到大錢―無法享受生活―失敗的人生。
心理因素,以初中生為例。從小學升入中學,初中生在身體、學習、認知能力等方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們開始厭煩成人“喋喋不休”的關照,力圖擺脫成人的束縛,反抗成人的干涉,強烈要求民主、自由、獨立。他們不僅注意周圍的世界,而且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把目光對準自己和他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意別人的言辭,有較強的自尊心。同時,其交往心理與交往行為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他們渴望友情,也很重視友誼,往往把友誼看得高于一切。這個階段,同伴的影響已經超過老師、家長。
中國德育:因學生心理問題而引發的厭學、輟學,甚至校園安全、暴力事件時有發生,一次次叩響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鐘。即便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不少學校的短板,甚至有不少老師和家長將孩子的心理問題誤以為是品德問題。在您看來,我國中小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什么樣的問題?
馬玉璽:首先,整體重視程度不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從20世紀80年代自發創立至今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比學校其他學科歷史短,學科體系不夠規范。當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只有綱要,沒有具體而統一的授課要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處于年級組、學科組、教研組“三不管”地帶,就像一塊夾心餅,非常尷尬;監督評價體系缺位,除了例行必要的檢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絕大多數在校園里唱“獨角戲”,就好比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評委缺席”的狀態下與自身的職業道德及職業動力進行的拔河。許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經歷突圍、遭遇諸多苦悶之后,或者自甘無為,或者轉行、離職等。此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存在無崗位、職稱評定不明確等問題,許多教師以其他學科來評職稱。學科體系和管理體系上的模糊以及監督評價體系的缺位等,造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體上處于以從教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為中心的自為和自由階段。
其次,學科化傾向比較嚴重。有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的正規課程,當作一門學科來對待,在課堂上系統講述心理學的概念、理論,方式單調、乏味,殊不知應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滲透性,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滲透到各個教師的教育理念中,從而使廣大教師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領者和實施者。
再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有些學校雖然名義上設立了心理輔導室,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配備了教師,但是心理輔導室、心理健康課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心理輔導室形同虛設。更有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為一談,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看作學校德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認為沒有必要單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有人把心理問題和思想品德問題混為一談,用德育的方法來對待并解決心理問題。
中國德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應試教育”的桎梏中,心理健康教育長期處于被忽視的角落。為此,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您談到的這些問題?
馬玉璽: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學校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要通過專業心理學知識的培訓,提升教師的自我調節能力,使他們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調整自己,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穩健康的心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二是在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是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操作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這樣才能學以致用,真正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減少心理障礙及其他心理問題。三要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專題報告會、家長座談會等方式,使家長了解青少年心理特點,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四是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教育行政部門應考慮盡快培養和培訓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并對班主任、科任教師等與學生密切接觸的教育工作者進行心理知識的普及教育。
中國德育:在您心目中,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什么?
馬玉璽: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就是我們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目標。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中國德育:學校和家庭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來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最終實現這一教育目標?
篇10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問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革而產生的一些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了不良影響,學生要經受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影響,有賴于學校、家庭、社會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從學校方面來看,競爭激烈使學生陷入無休止的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狀態之中;從家庭方面看,離婚率上升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從社會環境方面來看,一些不正之風,觀念的多元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由于青少年學生正值成長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辨別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上中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所以中學生很容易發生心理行為偏差,缺乏解決矛盾,應對挫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下面,筆者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中學生心理問題及原因
1.學習類問題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以上問題主要是由學校教育結構、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學校教育方法的影響而形成的。
2.人際關系問題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3.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
(2)中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高中階段,正是編織夢想、播種希望的年齡,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幻想。但由于高中的學習壓力較初中重得多,因而對于一部分所經歷的社會環境的改變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又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于是,一旦在現實中遇到一些挫折,他們就會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3)自我認識體系不健全。中學生的心理困擾大部分都與自我認識體系不健全有關。由于沒有形成獨立的價值判斷體系,認識事物能力較差等原因,一些學生往往不能客觀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對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不能準確地自我定位,不能獨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當需要獨立處理各種問題時,這些缺陷就成為適應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障礙,也就必然會導致各種心理困擾。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對策及途徑
1.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內容:
(1)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學會微笑面對學習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情感的主人,學會正確處理理智與沖動,個人和社會,挫折與磨礪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點。
(3)人際關系心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評價和表現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規范和技巧,養成寬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
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1)以心理衛生為中心的教育內容。這部分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處理學生的教育,問題行為的早期發現及矯正。
(2)以心理治療為中心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對中學生常見心理疾病的咨詢和診斷治療和護理等,從而讓學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長。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1)設立心理服務室,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咨詢老師要信任理解學生。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
(2)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熱線信箱十分有利于與中學生進行交談,這種方式對一些尚不善于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學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話又是礙于顏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有其自有的特征,其造成的原因也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關注中學階段學生的成長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通過學生自我意識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嬗變歷程,我們應愈發注重他們社會責任心塑造、誠信培養、同情心與愛心激發、樹立重視健康的觀念和珍愛生命的意識等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實際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身心健康、素質全面的合格中學生,并以其健康向上的姿態出現努力學習、生活,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為社會進步與發展做出其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
[2]教育文摘周報.2003.
[3]張世富.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4]鄭維康.青少年心理咨詢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