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11-06 17:58: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產品生命周期;經營風險;財務風險;逆向搭配;財務戰略
一、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
企業總是在不同風險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經營企業就離不開風險。企業總體風險是由于企業存在固定成本引起的。固定成本又可以分為經營性固定成本和籌資性固定成本兩大類,因此,可以把企業經營面臨的各種風險,劃分為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
經營風險是由于經營上的原因導致的風險,也可以理解為企業未來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因具體行業、具體企業以及具體時期而異。市場需求、銷售價格、成本水平、對價格的調整能力、固定成本等都是影響企業經營風險大小的主要因素。企業的經營風險部分取決于其利用固定成本的程度。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產銷量的增加雖然不會改變固定成本總額,但會降低單位固定成本,從而提高單位利潤,使息稅前利潤的增長率大于產銷量的增長率。反之,產銷量的減少會提高單位固定成本,降低單位利潤,使息稅前利潤下降率也大于產銷量下降率。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況下,固定成本越高,經營杠桿系數越大, 企業經營風險也就越大。
財務風險,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與籌資有關的風險,尤其是指在籌資活動中利用財務杠桿可能導致企業權益資本收益下降,甚至可能導致企業破產的風險。財務風險主要表現為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和股東每股收益的不確定性。企業息稅前利潤、資金規模、資本結構、固定財務費用水平、管理者與債權人的態度等都是影響企業財務風險大小的主要因素。在資本總額及其結構既定的情況下,企業需要從息稅前利潤中支付的債務利息通常都是固定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余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就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余;反之,每一元盈余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增加,就會大幅度減少普通股的盈余。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不同,它不是企業本身所固有的,財務風險伴隨著企業舉債而產生,企業認清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構建合理的資本結構,在必要的時候作適當調整,就能夠對財務風險加以控制。
二、產品的生命周期
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假設產品都要經過引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見圖1)。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競爭環境和采取的經營戰略不同,導致了不同的經營風險。
(一)產品引入期
在引入期,產品的用戶很少,只有高收入用戶在嘗試新產品。引入期的經營風險非常高,因為研制的產品能否成功,研制成功的產品能否被顧客接受,被顧客接受的產品能否達到適當的生產規模,可以規模生產的產品能否取得相應的市場份額等,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二)產品成長期
在成長期,產品的銷售量逐步增長,產品的客戶群已經擴大。成長期的經營風險有所下降,主要是因為產品本身的不確定性減少了。但是,經營風險仍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因為競爭激烈了,市場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加。
(三)產品成熟期
在成熟期,雖然市場巨大,但是已經基本飽和。新的客戶減少,主要靠老客戶的重復購買來支撐。成熟期的經營風險進一步降低,達到中等水平。經營風險主要是穩定的銷售額可以持續多長時間,以及總盈利水平的高低。
(四)產品衰退期
在衰退期,產品的客戶更為理性,對性能價格比要求高。各企業的產品差別小,因此價格差異也會縮小。產能嚴重過剩,只有大批量生產并有自己銷售渠道的企業具有競爭力。進入衰退期后,經營風險會進一步降低,主要的問題是產品什么時間完全退出市場。
三、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逆向搭配原理
經營風險的大小是由特定的經營戰略決定的;財務風險的大小是由資本結構決定的。它們共同決定了企業的總風險。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結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高經營風險與高財務風險搭配
這種搭配具有很高的總風險。符合風險投資者的要求,他們只需要投入很小的權益資本,就可以開始冒險活動。如果僥幸成功,投資人可以獲得極高的收益;如果失敗了,他們只損失很小的權益資本。但是,這種搭配不符合債權人的要求。他們投入了絕大部分的資金,讓企業去從事風險巨大的投資。如果僥幸成功,他們只得到以利息為基礎的有限回報,大部分收益歸于權益投資人;如果失敗,他們將無法收回本金。因此,事實上這種搭配會因找不到債權人而無法實現。
(二)高經營風險與低財務風險搭配
這種搭配具有中等程度的總體風險。對于權益投資人有較高的風險,也會有較高的預期報酬,符合他們的要求。這種資本結構對于債權人來說風險很小。不超過清算資產價值的債務,債權人通常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高經營風險與低財務風險搭配是一種可以同時符合股東和債權人期望的現實搭配。
(三)低經營風險與高財務風險搭配
這種搭配具有中等的總體風險。對于權益投資人來說經營風險低,投資資本回報率也低。如果不提高財務風險(充分利用財務杠桿),則權益報酬率也會較低。對于債權人來說,經營風險低的企業有穩定的經營現金流入,可以為償債提供保障,可以為其提供較多的貸款。因此,低經營風險與高財務風險是一種可以同時符合股東和債權人期望的現實搭配。
(四)低經營風險與低財務風險搭配
這種搭配具有很低的總體風險。對于債權人來說,這是一個理想的資本結構,可以放心為它提供貸款。公司有穩定的現金流,并且債務不多,償還債務有較好的保障。對于權益投資人來說很難認同這種搭配,其投資資本報酬率和財務杠桿都較低,自然權益報酬率也不會高。因此,低經營風險與低財務風險搭配,不符合權益投資人的期望,不是一種現實的搭配。
由此可見,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逆向搭配是制定資本結構的一項戰略性原則。產品或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經營風險,企業應采用不同的財務戰略。
四、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逆向搭配對企業的啟示
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應采用不同的競爭戰略,不同的競爭戰略決定了不同的經營風險,經營風險的高低決定了利益相關者可以接受的財務風險的大小,利益相關者可以接受的財務風險大小決定了適宜的資本結構籌資來源和股利政策。因此,企業在制定財務戰略時,要考慮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
(一)產品引入期
在產品開發與引入期的高風險階段,財務風險很低,對大多數公司而言,這時的經營風險比財務風險重要。畢竟,再好的融資方法也無法使不健全的經營戰略取得成功。權益融資具有低風險的特點,因此可以通過向專業投資發行股票的方式融資,因為他們了解公司所面臨的高經營風險。風險投資者要求的高回報只是由這類投資的高經營風險帶來的。
財務戰略建議:由于初創期的經營風險很高,因此應選擇低財務風險戰略,盡量使用權益籌資,避免使用負債。初創期企業存在很大違約風險,債權人會要求更高的利息率;初創期企業大多虧損,不能從負債籌資中獲得節稅的好處。因此,使用負債也未必能降低資本成本。大眾投資者不是初創期企業籌集權益資本的主要目標。在籌集權益資本時,應尋找從事高風險投資、要求高回報的投資人。這些人被稱為風險投資者。他們知道投資可能完全失敗并為此準備了投資組合。初創期企業大多虧損,沒有可供分配的利潤,支付股利會遇到法律障礙。由于凈現金量是負值,缺少支付股利的現金,初創期企業的股利支付率大多為零。
(二)產品成長期
成長期支持股東回報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預期資本利得,需要較高的預期增長率,因此仍然需要較大的投資。
財務戰略建議:由于此時的經營風險雖然有所降低,但仍然維持較高水平,不宜大量增加負債比例。進入成長期以后,企業開始有了不多的盈利,具備了支付少量股利的一個條件。為了支持高速增長,需要擴大投資,大部分利潤應當再投資,通常沒有多余的現金,成長期企業大多應采用低股利政策。
(三)產品成熟期
當產品進入成熟期后,企業的融資來源就會發生巨大變化,經營風險相應降低使公司可以承擔中等財務風險。同時,也開始出現大量正的現金凈流量。這一系列變化使公司開始以舉債經營而不單單使用權益融資。因為舉債經營有較大的風險,因此公司應節約成本來彌補承擔額外風險帶來的損失。因此,只要通過借款導致的財務風險增加,不會產生很高的總風險,較劃算的借款融資就會增加公司的留存收益,運用借款資金實現的利潤會提高,權益資本的回報看起來也會更多,因此公司權益資本融資的比例降低了。
財務戰略建議:由于經營風險降低,應當擴大負債籌資的比例。公司具有較高盈利水平,利用債務可以獲得節稅的好處。成熟期公司有財務能力進行債務籌資,但是此時有很多的經營現金流入,而再投資需求在減少,往往留存收益已經能夠滿足再投資的需要。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借債并回購股票,可以快速調整資本結構。成熟階段企業權益投資人主要是大眾投資者,尤其是對股利更感興趣的投資者,公司的多余現金應還給股東可以采用提高股利支付率和用多余現金回購股票的方式,回購股票比支付現金股利更有效率,在稅務上也會有區別。
(四)產品衰退期
當步入衰退期時,產品很顯然會漸漸退出市場,如果貸款比權益融資劃算,股東應盡早從瀕臨倒閉的企業中抽出資金,盡可能將公司的權益資本用貸款取代,就可能賺取更多利潤。處于衰退期的公司,其主要融資渠道是借款,因此具有高財務風險,但可以部分與最后發展階段的低經營風險相抵銷。
財務戰略建議:衰退期企業應設法進一步提高負債融資的比例,以獲得節稅的好處。由于負債的成本總是低于權益成本,并且具有節稅的好處,可以增加企業價值。經營中獲得的多余現金,全部用來分配股利,實際上是資本的返還。在生命周期的衰退期,適當的財務戰略同樣可以為股東創造價值,也存在某些可以避免或延緩清算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熊楚熊. 公司籌資策略[M]. 海天出版社 ,2002,(1).
篇2
關鍵詞:食鹽 體制改革 財務風險 應對策略
2011年,我國在國家改革工作會議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將深化或推進電力、鐵路、鹽業、郵政等行業改革。”倘若食鹽行業完全實行市場經營體制,食鹽行業則必須進入市場,與一般商品無任何區別。但是,食鹽作為一種碘營養補充食品,與國計民生有著密切聯系。一旦完全將食鹽推行市場,必然為食鹽企業帶來一定程度財務風險。食鹽企業面對此種形勢,應認真分析體制改革帶來的財務風險,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以便更好地適應行業改革的發展態勢和發展趨勢。
一、我國食鹽行業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食鹽專營制度在我國之所以長期實行,關鍵在于利用稅收手段限制其超額利潤,限制其過度發展,并避免巨額利潤流入利益集團手中,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食鹽作為人們生活必需品之一,盡管社會需求量大,可是與奢侈商品比較起來收入和價格彈性較小。因此,從這個角度考慮,食鹽行業并不一定非要實行專營制度。
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關鍵在于其能否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現如今,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深入,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變為市場經濟。這種改革大背景下,食鹽行業轉型已成為必然,才能逐漸改善食鹽行業經營品種單一、經營制度不靈活、市場觀念淡薄的問題,使其更能適應食鹽行業的發展。因此,食鹽企業在鹽業體制改革環境下應積極研究與探討市場規律,提高對市場環境變化的反映速度和能力,采取措施加強經營管理,加快市場改革的步伐,進而使自身在改革大環境下生存發展的更順、更好。
二、食鹽行業經營體制改革為食鹽企業帶來的財務風險分析
客觀來說,財務風險是任何一個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客觀存在的一種風險,也是其不可回避的問題。食鹽企業在鹽業體制改革大背景下,由于面臨經營體制轉型、經營環境變化,使得財務風險在其生產經營中更加突出,稍有經營管理不慎都可能面臨較為嚴重的財務風險。根據財務風險來源區分,食鹽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突出風險主要包括投資風險、籌資風險、經營風險。
投資風險,是企業投入一定貨幣資金后,因市場需求變化最終收益與預期收益偏離的風險;籌資風險,是指企業在資金供求市場、宏觀經濟環境變化下進行的籌資活動為財務帶來的風險;經營風險,顧名思義就是食鹽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由于供銷環節導致內部資金運轉不暢而產生的風險,是其面臨的最關鍵的財務風險。
三、食鹽企業財務風險下采取的應對措施
(一)增強市場意識、風險意識
食鹽企業長期在專營制度下得以保護經營,這種毫無競爭壓力的經營使得管理者和員工缺乏市場意識和風險意識,一旦鹽業體制轉型完成,必將對市場變化的反映不夠敏捷,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為此,食鹽企業在失去國家政策保護前應增強市場意識和風險意識,并采用科學手段認真考量市場變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積極的應對措施,逐漸提升自身對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二)創新經營策略,走多元化道路
市場環境下,食鹽企業除了開展售鹽業務也可拓展其他業務,走多元化發展道路。為此,食鹽企業應以售鹽為基礎,在保證食鹽生產加工質量和供應鏈正常情況下,積極進行市場調查,研究消費群體切實需要的試驗品種,根據需求生產不同種類的食鹽。除此之外,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網絡手段有效開展生產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工作,還可聯合其他廠家進行集團生產和銷售,并主動聯系供銷商以擴大銷售量,盡可能消除經營風險。
(三)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將財務風險降到最低
當前,食鹽企業正在逐步脫離專營制度的保護羽翼,加強失去國家政策給予的支持和保護。為了保證投資決策科學合理,食鹽企業有必要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風險預警系統,準確預測項目投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任何風險,并針對性地制定應對措施,盡量在財務風險消除在萌芽階段。另外,還用定性定量地準確預算投資項目的資金需求量,并在資金投入過程中加強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建立效益考評制度分析與評價投資方案的運行效率和質量,以便及時發現不合理的地方,及時做出調整方案,保證項目大的投資效益。
(四)完善財務制度,加強財務管理
任何一個企業在其經營管理過程中都需要重視財務管理,食鹽企業也不例外。因而,食鹽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不斷完善財務制度、加強財務管理,進而提高資金運轉效率和資金利用率。在完善制度保證下,積極開展企業日常經費預算工作、項目資金管理工作以及決算工作,使內部一切財務活動和實務操作走上正規化、制度化道路。為了保證財務制度得到徹底貫徹落實,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財務團隊,使各項財務工作順利開展。為此,食鹽企業應為財務人員提供良好的學習、培訓環境,財務人員也應以積極進取的態度主動學習,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以滿足企業經營發展的需要。
四、結束語
我國鹽業體制轉型工作正在逐步推進過程中,食鹽企業脫離了專營制度的羽翼保護,使得經營發展過程中的財務風險愈加突出。為了積極應對體制轉型帶來的財務風險,食鹽企業需要增強市場意識、風險意識,建立切實可行的風險預警系統,逐步完善財務制度,盡可能將財務風險降到最低,使自身適應轉型后的市場經營環境,進而實現穩健、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宏.重慶鹽業(集團)有限公司應對食鹽市場放開之思考[J]. 中國井礦鹽, 2010,(03)
[2]楊葉飛.深圳食鹽零售環節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特區經濟, 2010,(07)
篇3
【關鍵詞】內控管理 財務風險 風險防范
一、內控管理與財務風險概述
對企業而言,其潛在的財務風險往往具有強大的危害性,而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組織防范和避免財務風險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企業管理者及專家學者的重視和研究。所謂內部控制,就是企業有關部門針對企業內部的各種財務資源進行計劃、分配、管理與協調的活動,旨在合理使用企業資源,實現財務管理目標,最終完成企業的戰略目標。高效的內部控制對企業內部管理效率及風險防范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推動著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快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
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于企業內部的一個現實性問題,也是影響企業經營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所謂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整個管理活動過程中,由于資金管理不當、財務結構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企業的損失與收益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這種財務上的不確定性產生于企業內部管理的缺陷和漏洞,同時也受到外部政策和經濟環境的影響。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財務風險的客觀性使得風險不可能得到徹底消除,這就需要企業管理者合理分析財務風險的產生原因,及時做好風險控制與防范,最大限度的將風險降到最低。
內控管理與財務風險防范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首先,從無數的企業管理實踐中可以看出,內部控制是適應企業財務管理的需要產生的,是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重要環節,而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實踐為內控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動力。同時,內控管理與財務風險防范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財務風險防范是企業內控管理的細化與延伸,二者在構成要素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明確內控管理與財務風險防范,準確把握二者關系,對于提高企業財務風險抵御能力,實現經營目標至關重要。
二、內控管理與財務風險防范的現狀
內控管理與企業財務風險防范在企業的經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同等重要的作用,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水平,完善財務風險防范體系,提高風險控制率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盡管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國企業內控管理與風險防范的發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仍不可忽視。
(一)內控管理缺失,財務風險防范意識不強
隨著經濟全球化腳步加快,社會經濟的信息化時代到來,企業面臨著更多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及錯綜復雜的市場環境也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舉步維艱。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企業對風險的防范與控制至關重要。然而,部分企業片面的沉浸于新形勢下的機遇之流,忽視企業應有的風險管理與防御。此外,盡管財政部已經企業內控管理的有關指導性文件,但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依然存在,部分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嚴重滯后甚至根本未設立內控管理組織,組織內部控制管理的專業人才缺失,體系不健全,財務風險防范工作失效。
(二)信息溝通反饋機制不健全,內控管理效率低
企業政策的貫徹執行及生產經營情況把握的關鍵就是企業內部信息的傳遞、溝通與反饋,同時,企業的內部控制是涉及企業經營各個環節的系統工程,這就需要企業內部各部門、組織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傳遞。然而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部分企業的內部控制與財務管理仍保留著傳統的人工信息處理方式,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傳遞與處理手段落后。此外,企業管理者對企業內部的信息化管理及信息傳遞與反饋意識不強,部門自我意識濃厚,信息溝通與反饋機制不健全,造成企業內部信息擁堵,難以發現并預防財務風險,內控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三、提高內控管理及財務風險防范水平的措施
(一)加強內控管理教育,提高風險意識
加強企業內控管理,提高財務風險防范與抵御水平既是企業自身健康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會計行業的硬性規章制度。這就要求企業管理層轉變觀念,摒棄傳統的財務管理思想與模式,充分認識內控管理對企業組織發展的重要性,樹立現代化的財務管理理念,結合企業自身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建立與之相配套的風險控制與防范機制。與此同時,企業管理者要積極學習內控管理的最新知識,汲取先進經驗并以之指導自身的內部控制工作,營造出安全穩定的財務管理氛圍。
(二)健全內控管理體系,抵御財務風險
一方面,企業要嚴格按照財政部有關規定組織開展財務工作,根據企業自身情況科學的設置獨立于企業財務及其他部門的內控管理部門,以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為核心,加強內控部門專業的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內控管理部門的戰略地位,健全內控管理體系。另一方面,企業管理者應做到高度敏感,對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活動及全部工作部門體系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設,建立高速通暢的信息通道,以及時發現管理漏洞,抵御財務風險。
(三)完善人才選拔與建設機制
高度專業的人才隊伍是企業實現高效率的內控管理及財務風險防范的一種強有力的工具。企業應全面加強財務人員的素質建設,重視對財務人員的專業性進行定期培訓與更新,通過薪酬、福利等手段吸引更高水平的專業人員加入組織財務建設。同時,企業還要培養專業的內控管理人員,充分開發和利用有才能的員工,合理安排專業人員的崗位分配。此外,企業管理層也不能忽視內控管理人員及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防范財務管理內部漏洞的產生。
參考文獻:
[1]鄂秀麗.企業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相關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篇4
(一)財務風險的含義
對于財務風險含義的理解,學術界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從廣義上講,財務風險為企業經營過程中因為各種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企業財務狀況的不確定性,以及由此引發的使企業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企業經營活動中各種不可知情況的出現,都有可能會導致財務風險發生,以至于使企業蒙受損失。
狹義的財務風險觀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風險劃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種。即企業由于經營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損失可能性稱為經營風險;同理因為借入資金引起的債務償還方面的風險就稱為財務風險。這種狹義上的觀點片面將財務風險限定為是由于企業借入資金而需要償還到期債務引起的,這種界定傳遞這樣一種信息,即如果企業沒有負債,則不存在財務風險。
本文認為,財務風險不僅包括企業資金的運動過程,還包括企業資金流動過程中體現的各種相互關系。狹義的財務風險觀點只包含了財務風險的一部分,片面強調了企業因借入資金導致的財務風險,這是不夠全面的。本文對財務風險做如下定義: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的各項財務活動中,由于內外部經營環境及各種無法預料或難以控制的因素作用,使財務系統運行偏離既定目標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的可能性。以上所說的財務活動結果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財務活動成果,也就是企業經營收益;二是財務狀況,即企業的營運、償債、獲利能力。通常情況下,財務風險是指財務成果的減少,或財務狀況變壞的可能性。每一個企業都希望盡可能多的提高財務成果,優化財務狀況,但在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中,財務風險是難以控制和避免的。
(二)財務風險的特征
企業財務風險產生于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包括資金籌集、使用、回收和分配,因而,我們通常所說企業財務風險也是由這四個環節的風險構成。財務風險存在于整個財務活動中,具有損失性、客觀性、不確定性、收益性這四大主要特征。財務風險的損失性主要表現在財務風險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及獲利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導致企業遭受損失。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情況,并不能因為人們的意志而存在或消失,我們可以通過特定的技術或方法對財務風險加以控制和降低,卻不能完全避免或消除財務風險,這就是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財務風險的不確定性表現在財務風險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在特定的客觀條件下、特定時期內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財務風險的收益性是指企業雖然面臨財務風險,但也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給企業帶來損失,如果處理得當,不僅能有效避免財務損失,還有可能為企業帶來較高的財務收益。
二、財務風險預警概述
(一)財務風險預警的含義
預警通常是指根據外部環境及內外部客觀條件的變化,對未來不確定的不利事件或風險進行有依據的預測和報警。預警作為一種預防手段,是一種事前科學安排,采取相應措施以達到降低風險或不確定事由造成的損害的管理手段。在自然、經濟、軍事、政治及社會生活等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本文中財務風險預警是指以企業信息化為基礎,對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潛在財務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并能夠及時報警的一種技術。它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以企業的經營計劃、財務報表以及其他相關的財務數據為依據,利用會計、金融、企業管理等專業理論,通過特定的財務分析方法,第一時間發現企業存在的風險,并向企業利益相關者傳遞信息,發出警報,以便管理者能夠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控制并降低企業損失的發生,最終達到糾正企業經營方向、改進經營決策和實現有效配置資源的目的。
(二)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功能
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可以對企業經營活動中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進行科學有效的預判并及時發出警報,避免因為財務風險使企業蒙受損失。因此,這套系統可以對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有效的進行實時監控,在關鍵的時點上發出警報,使企業管理者提前做出相應的決策。總體來說,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具有監控預測、診斷、修復和維護四大功能。
1、監控預測功能。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特殊情況進行預測,用各種財務指標的實際數值與制定的標準值進行比對,如果發生非正常的偏離或有異常,就會給管理者相應的提示,以便針對這些異常做出相應的反應。
2、診斷功能。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可以根據預警結果,準確找到財務指標的偏差點,并通過分析反向查找影響這些指標的根本原因,為管理者對癥下藥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使其可以對企業在經營中出現的不良狀況進行正確的處理。
3、修復功能。通過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監控預測和診斷功能,我們可以找到影響企業正常經營的根本因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提出正確方案和措施來改進企業的經營,修復相關指標,使企業的經營和各項指標回到正軌上來。
4、維護功能。通過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可以使企業能夠敏銳和準確得發現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管理者據此可以及時調整經營管理方式,達到有效地避免和防范財務危機的發生,即對企業的財務系統進行有效的維護使其始終處于正常的運轉狀態。同時,也有效避免了在日后的經營活動中類似不利影響因素的再度發生,使企業得以健康的成長。
(三)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構成
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運行原理是通過對經營過程中各項影響企業財務狀況的因素進行分析,對各種可能發生的不利影響因素進行有根據的預測。為實現以上系統目標,預警系統分為如下模塊:
1、財務風險信息模塊。該模塊由信息搜集、存儲、加工、處理、傳輸、顯示、利用等步驟構成,各種原始數據經過上述幾個環節,最終形成用于財務風險決策的相關信息。它為管理者獲得準確信息、充分識別和正確分析財務風險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影響財務風險決策信息的四大因素有:原始數據、信息設備、財務人員、財務信息的處理方法。為了獲得完整、及時、準確、有效的財務信息,正確預測和判斷財務風險,企業應對上述四大關鍵因素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財務風險指標計算模塊。該模塊利用財務風險信息模塊提供的相關數據,代入財務風險預警體系中的預警指標公式,計算出相應的指標值,最后再由綜合評價和預測模塊對其進行系統的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這一模塊本質上是對基礎數據的加工處理,不可避免會存在一定誤差,對特殊指標也有估值的情況出現。
3、財務風險綜合評價和預測模塊。該模塊根據計算模塊處理后的原始數據得到各種預警指標的數值,利用系統提供的綜合評價模型和預測模型,對企業當前經營狀況下的財務風險進行綜合評價,同時對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進行有效的預警,達到系統的最終目的。
三、財務風險預警分析方法
財務風險預警分析方法是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內外企業在進行財務預警的工作上,主要運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這兩大方法作為主要的分析工具。由于各個企業的具體情況都有所區別,因此在企業構建適用自身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也是千差萬別的,這就需要由企業自己來選擇最為適合的財務風險預警分析方法組成適用的財務風險預警分析方法體系。
(一) 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指評判人員對企業的財務運行狀況以及在企業組織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綜合評判,并根據評判結果作為預警結論的理論依據。一般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四種:
1、標準化調查法
是指企業組織一批在相關領域具有較高專業水準的專家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全面分析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處的內外環境,對企業在整個發展、壯大的過程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最后歸納出企業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并據此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作出預判,并借此預測各種潛在的風險。
2、“四階段癥狀”分析法
企業財務狀況不佳通常都會有特定的表現形式,由最初階段到后期階段呈現逐漸惡化的趨勢,該分析方法把這個過程劃分為潛伏期、發作期、惡化期和實現期四個階段,對于每個階段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相應的治理調整。
3、三個月資金周轉表分析法
這一分析法主要用于企業短期財務風險的預警。該方法認為,一般情況下,企業的營業收入不斷上升時,就會有持續的現金流入,此時償還債務的壓力較小。但如果企業的營業收入開始逐漸下降時,相應的現金流入也會不斷減少,企業就會面臨償債方面的風險。這種方法的實質是考慮到企業面臨著變幻莫測的財務環境,所以要保持較高的資金安全度,保證滿足企業短期資金的需求。通過編制未來三個月的現金流量表來預測企業現金流的情況,如果連短期需求都不能得到滿足,那說明該企業的財務狀況是令人堪憂的。
4、管理評分法
管理評分法的應用原理是把可能引起財務風險的相關因素或預兆按大類分別列示,并按照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大小進行賦值,然后對受評判企業進行打分并匯總加和,最后用總分和標準分進行比較,確定該企業的財務風險程度,將定性分析進行一定程度的量化,使結果更直觀,更容易比對。
管理評分法簡明、有效,但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易受評判者主觀意志的影響。評判者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對于被分析的目標企業的認識程度等都會影響其分析過程及結果,如果分析出現偏差,就很可能導致管理者做出錯誤的決策,帶給企業巨大的損失。
鑒于定性分析存在的種種缺陷,研究人員逐漸將研究重點集中在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應用。定量分析以客觀數據位基本依據,得出的結論比較客觀,并且針對某一問題得出的結論統一,不存在主觀性的差異。
(二)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的方法是以量化的數據和模型為基礎,通過特定方法的計算后根據結果進行相關分析和預警。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較多,主要可分為單變量模型、多元線性判定模型、多元邏輯回歸模型、多元概率比回歸模型和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等。
以上幾種模型中,單變量模型相對簡單,應用也比較容易,但企業現實經營活動中面臨的環境復雜多變,企業的財務狀況也錯綜復雜,單變量模型因為其考慮因素相對單一,結果也較片面。為了避開單變量模型的這種缺陷,多數研究者更傾向于采用多變量分析方法。多元線性判別分析方法是通過對多個不同財務比率構造線性函數來預測財務風險的分析方法,主要包含有“Z-Score”模型、 “F”分數模型,臺灣多元線性函數等。其中“Z-Score”模型是本文將要用到的模型,在后文會做進一步詳細的闡釋。多元邏輯模型(Logistic)首先尋求被評價企業的條件概率,并以此為依據來判斷企業的現時財務狀況和面臨的財務風險。根據傳統經驗,財務比率是允許在一定范圍內波動的,這并不代表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概率的顯著增加,只有當財務比率值超出某一界限的時候,財務風險可能突然增加,也就是說很可能財務比率值與財務風險的概率這二者之間是非線性的。多元邏輯模型(Logistic)不需要自變量服從兩組間協方差相等和多元正態分布的條件,其判別方法是首先根據多元線性判定模型計算目標公司的破產的Z值,據此再推算出公司破產的條件概率,以此作為評判企業財務風險大小的依據。該模型優于其他模型的特點是放寬了假設條件,使線性方程不受統計假設的約束,因此該模型具有更廣泛的適用范圍。多元概率比回歸模型與多元邏輯模型(Logistic)很類似,主要區別在于該模型假設企業樣本服從標準正態分布,在推演模型的計算過程中,多元邏輯模型(Logistic)采用線性回歸的方法,而多元概率比回歸模型采用極大概率函數求極值的方法。類神經網絡方法是一種借鑒了基于人腦與神經系統的研究成果,受其啟發并以此為原理發展起來的信息處理技術。這種方法由輸入層、輸出層和隱藏層三部分組成,采用平行分散的處理模式。該方法模擬人類大腦神經系統的運作,以有限的公司樣本指標為基礎,培養出具有一定判別能力的網絡結構,繼而利用已有的結構模型為模板去判其他目標對象,根據差異大小最終達到預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玉梅,劉琳.談企業財務預警系統.商場現代化,2007;1
[2]范抒,呂華.構建適合我國企業的財務預警系統.商業研究,2005;19
[3]劉紅霞.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方法及系統的構建研究.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篇5
組織機制
財務風險控制組織機制的建立,即成立集團內部管理機構。它是涉及部門協調、人事安排、權責劃分的一種制度性安排。應具備以下條件:1.有較高的管理層次;2.制定明確的控制管理目標;3.擁有優秀的控制管理人員;4.具備全員風險控制意識。
為確保管理機構的有效運行,應保證其獨立性和權威性。管理機構應相對獨立于企業組織的整體控制,不直接參與具體經營過程;并且只有當管理機構只對董事會負責時,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權威性。機構人員應熟悉集團管理業務、具有現代經營管理知識和技術,必要時還可聘請外部管理咨詢專家。
運行機制
財務風險控制運行機制應以財務業務整體化管理系統為載體,通過建立健全全面預算管理、資金管理、信息采集分析和控制監督等機制保障運行。
1.全面預算管理機制。對于規模巨大、組織結構多樣的傳媒集團,在已有的集團一體化財務控制體系中,實施有效的全面預算管理是集團實現財務控制的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
2.資金管理機制。傳媒業區別于其他行業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生產經營活動中對現金持續的大量需求, 特別在傳媒集團的核心環節內容制作上, 需要大量的現金予以支持。如果這個環節發生現金支付危機, 將會對集團的核心能力造成致命打擊。這就要求傳媒集團建立以下機制:⑴確定資金集中管理的平臺。集團公司可選擇建立資金結算中心或者組建財務公司這種非銀行金融機構。⑵建立先進安全的資金結算管理網絡。集團公司一般下屬單位較多、分布較廣、業務量大, 資金運行速度快,沒有現代化的網絡技術支持根本無法完成資金集中管理的任務。⑶具備財務預算和資金預算編制和執行能力。沒有準確的預算, 就沒有資金的準確運營和管理, 就無法發揮資金集中管理的高效率。
3.信息收集、分析機制。財務信息收集機制是財務風險控制系統能夠準確預知企業可能發生的財務危機,及時采取措施實施控制的前提條件。財務信息的收集要求在對大量信息分析的基礎上,掌握企業的財務、經營等內部實時信息,掌握行業競爭、國家政策等外部信息,識別每一個相關的財務危機征兆。具體做法:一是選擇先進成熟的系統平臺,建立一個系統的會計核算系統和分析系統。二是由信息分析處理系統處理預算、核算、差異、分析、指令等綜合信息,為經營管理決策提供相應的支持。三是推進財務與業務一體化,逐步實現生產經營全過程的信息流、實物流、資金流的集成和數據共享,信息集成、過程集成、功能集成的管理信息全面集成。
財務信息分析制度就是建立以財務風險控制指標體系為主要內容的報表分析和信息披露制度。各級公司的財務部門應及時地將預警分析的結果和信息傳遞給決策層,使決策者能夠迅速地指令,采取決策。
4.財務風險控制監督機制。集團內部控制監督機構在風險控制體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判斷識別潛在的、隱性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來說,健全內部控制監督機構、組織集團內部審計,非常有效。根據公司法的要求,須設立專門的內部審計機構,如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監督審計的范圍應覆蓋所有預算單位,根據集團授權和經批準的年度審計計劃實施定期和不定期審計,并向董事會報告工作。審計監督的內容應覆蓋經營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和財務控制系統的所有方面,包括內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預算編制的合規性和預算執行的真實性,重要戰略經濟決策、重大招投標和經濟合同簽訂的科學性、合規性等。
參考文獻:
①伍柏齡:《企業集團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②王月欣:《現代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4年版
篇6
[關鍵詞]財務分析;財務風險預警;管控機制
1企業財務分析與財務風險預警分析概述
1.1企業財務分析概述
目前,社會對于財務分析的定義尚無統一標準,美國南加州大學著名教授WaterB.Neigs指出,財務分析的本質就是搜集與決策有關的各種財務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釋,進而為利益相關者做出準確決策提供參考信息。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綜合性、邊緣性的學科,其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是會計學、財務管理、金融學、統計學、經濟分析等專業學科,以企業財務報表、附注信息、記賬憑證等為分析對象,采用一系列專門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對企業歷史和當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狀況進行分析,對其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以及發展能力等進行評價和預測。通過財務分析可以為企業經營管理者、投資人、債權人、政府等利益相關者提供及時準確的決策有用信息,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企業過去的經營情況、掌握企業目前的運營動態、預測企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目前,財務分析的方法與分析工具眾多,具體應用應根據分析者的目的而定,最經常用到的分析方法主要圍繞財務指標進行單指標分析、多指標綜合分析等,借助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進行分析,最后通過圖表、文字等形式向信息使用者描述分析結果。
1.2財務風險預警分析概述
財務風險預警分析又被稱為“破產預警分析”,將企業的各財務報表及附注資料作為分析研究對象,通過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權益凈利率等財務指標或借助數學技術構建模型,對企業日常的財務狀況進行檢測,預測企業經營失敗的可能性,防范企業財務風險惡化,從而發出預警信號。美國學者Fistpatrikc最早發現了財務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預測風險作用,他在1932年開展單變量破產預測研究時,以19家公司為分析樣本,運用單個財務比率將樣本劃分為失敗和非失敗兩組,并發現預測判斷能力最強的指標是凈資產收益率和產權比率。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教授Beaver將統計學方法正式運用于財務風險預警機制,1966年,Beaver在美國會計評論上發表了《可以預測失敗的幾種會計手段》一文。在這篇文章中,他運用單一的財務比率變動趨勢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并得出“財務失敗的時間越近,財務指標的預測能力就越強”的結論。1968年,美國學者Altman提出了Z-score模型,該模型通過統計方法將多個指標變量建立成一個多元線性方程,開始對財務風險進行多變量綜合分析。隨后,越來越多的預警模型被提出來,影響較為廣泛的有Logistic回歸模型,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聚類分析法等統計學方法以及人工智能分析法所建立的預警模型。
1.3財務分析與財務預警分析的區別和聯系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財務分析可以判斷一些財務方面的問題,也可以發現需要預警的事項,財務分析和財務預警分析有相同的作用,都可以對企業財務狀況好壞進行診斷分析,但財務分析和財務預警并不完全等價。財務分析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為主要依據進而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狀況等進行的一種系統分析和判斷。而財務預警最核心、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過程進行預測,從而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般是當企業財務狀況出現較大風險時向企業管理當局提出的預警。財務預警通過對企業的經營活動、財務方面、市場狀況等進行分析預測,不僅可以幫助企業監測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潛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還能使企業經營管理者事先了解企業經營中潛在的財務風險,并制定針對性應對策略,最終有效規避風險,以免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2企業進行財務分析與財務風險預警的意義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為股東創造更多的財務,需要做好風險,尤其是財務風險控制,將其限定在可允許的風險水平內。在此過程中,需要經營管理平衡好風險和收益之間的關系,避免決策不當陷入經營困境。引發財務風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產成本過高、存貨積壓、產品質量不達標、資本結構不合理、企業戰略多變和資不抵債等都會引發財務風險,如果企業不能及時予以有效回應,就可能導致這些財務風險進一步惡化,使企業陷入更大的財務困境。由此可能引發企業客戶黏性降低、市場份額減少、企業信譽受損,甚至企業破產、清算等。財務預警可以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狀況進行檢測、診斷,因此,企業有必要在經營過程中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財務分析和監控預警,為企業利益相關者制定準確的決策提供支撐,防范危機發生。財務分析和財務預警能夠幫助企業利益相關者在風險或危機尚未來臨或者處于萌芽階段時,制定積極有效的投資、籌資或生產經營決策。如對于政府部門,可以依據某行業企業的經營情況、國家經濟發展形勢等制定有利的方針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等,推動或抑制某一行業發展,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水平提升和企業發展;對于投資者,則可以根據企業的財務分析或預警結果,做出是否投資、投資多少、是否撤資等決策,從而降低損失、保證收益最大化;對于企業的經營班子,可以監測企業運營是否正常,根據出現的異常情況或數據偏差問題,制定及時有效的應對之策,防范和預防危機發生,制定企業可持續發展經營戰略。
3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管控機制研究
財務分析和財務預警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建立符合企業發展特征、與自身經營現狀相適應的管控機制,從而更好地監測經營風險和財務危機。
3.1構建完善的財務預警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業要想更好地發揮財務預警的風險危機警示作用,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財務預警體系是重中之重,從財務和非財務的角度對企業進行定量及定性的全面、系統預警分析。在選取確定的預警分析指標時,不能盲目跟從,亦不能固步自封,應當從企業實際出發,結合宏觀經濟政策環境、技術環境等,制定科學合理的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增強可操作性和實用性。這是企業及時發現和管控風險危機的基礎保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切身利益,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實力。
3.2提高財務風險預警意識
樹立風險預警意識不是只喊口號,也不只是企業管理層自身的事情,需要企業全體員工積極參與其中。企業應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企業全體員工進行風險預警意識的宣傳工作,逐漸培養并不斷增強員工的風險防范預警意識。同時,企業經營班子要積極構建專門從事財務分析與財務風險預警的機構,配備具有較高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的人員,加強財務數據等預警分析,以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源并實施有效管控,幫助企業規避財務風險或降低財務危機發生的概率。
3.3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規范
公司的發展與相關工作開展都需要一定的理論、制度和方針戰略指導,因此,要提高企業財務分析和財務風險預警能力、規避和降低風險的能力等,要求企業高度關注相關領域和業務部門的制度建設。不斷加強企業制度規范,形成具有一定剛性、適當靈活的財務預警管控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企業發現日常運營中存在潛在風險的效率,以及時予以應對和防范,避免企業或其他利益相關者遭受重大損失。好的制度規范是企業成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確保企業完成宏偉戰略目標的前提,因此,企業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規范來開展財務風險預警管控工作。
3.4有效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
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數據挖掘技術、Python和R語言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企業處理海量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提供了可能。神經網絡、人工智能等方法的出現,為數據挖掘分析研究數據之間潛在的邏輯關系提供了支撐,借此進行數據分析可以提高數據的價值,能夠為利益相關者進行科學決策提供有用的參考信息。因此,企業要積極引進并有效運用這些現代化技術手段,向其借力,以更好地發揮財務分析和財務風險預警的作用,加強企業的風險管控能力。
4結語
篇7
財務風險預警機制是指企業在財務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依賴和制約的預警體系。通過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將風險預警機制引入企業內部管理,形成風險承擔和管理制度。財務風險預警機制主要包括財務信息收集傳遞機制,財務預警分析組織機制,財務風險分析機制和財務風險處理機制。預警組織機構是財務預警的核心部門,主要由技術人員、財務人員和管理咨詢專家組成。良好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需要信息傳遞收集技術,將財務信息及時傳遞到相關分析系統,進行數據分析。財務預警分析系統是核心,主要將財務數據信息進行核實和比對分析,通過環比和橫比的分析,發現財務風險問題,及時評估相關損失。財務分析機制應該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做到不偏不倚,客觀真實。財務風險處理機制是關鍵,不怕出現問題和風險,要在出現問題和風險之后及時處理和應對,盡可能降低風險所帶了的影響。
二、施工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分析
(一)施工企業債務風險較大
施工企業施工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報率低。部分施工企業需要墊付資金,資金缺口較大,財務風險較高。在舉債過多的同時,容易造成流動性過低,償債壓力較大,施工企業的項目部和事業部一般都是非獨立法人,不可從金融機構貸款,一旦自有資金周轉不開,就要向銀行籌借新債償還舊債,本金利息較高。
(二)施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高于利潤的增長,施工企業獲利能力較差
項目工程競爭力不強,最近幾年,勞務價格和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總成本過高,項目存在虧損風險。
(三)資金周轉效率較低
尤其是應收賬款的周轉速度較低,營運能力不夠高,應收賬款轉為壞賬的風險較大,企業存貨庫存較高,企業財務風險加大。施工企業管理不善,粗放式管理,導致公司生產開支較高,施工成本居高不下,還未竣工就已經虧損嚴重。
(四)現金流量偏低
部分生產經營設施老化,銀行資金需求量大。由于盲目擴張,攤子較大,施工企業效益較低。
(五)籌資風險和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
主要涉及財務風險中的利率風險、負債結構風險、決策風險和監督管理風險,投資風險涉及投資周期風險、投資回報風險,施工企業往往陷入經濟糾紛和意外事故,涉及的金額都較大,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營風險。因招投標風險的存在,在經營過程中很容易形成一定的財務風險。
三、施工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一方面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形成的風險。國家節能減排、擴內需措施的不斷實施,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大,施工企業的業務量較大,涉及資金較多。與此同時,施工企業人員較多,人員和企業相對過剩。我國施工企業在進入國際施工市場的同時,國外施工企業也進入國內市場,加大了國內施工市場的競爭,后金融危機時代,建筑市場萎縮,施工企業較多,部分企業為中標不惜以低價競標,財務風險較大。金融危機對施工企業產生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導致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財務風險較為凸顯。另一方面,由建設合同、法律形式形成的風險。施工企業涉及的法律合同較多,期間涉及眾多法律法規,包括施工合同、物業合同、資金管理合同、資金墊付合同以及安全施工、廉政合同等等。部分施工企業可能有時需要變更臨時合同,導致雙方權利義務不對等,在結算賬款和合同履行上引一系列的糾紛,合同金額一般較大,形成財務風險的可能性較大。
四、施工企業財務預警管理體系的建立
(一)建立施工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是充分發揮財務風險預警作用的關鍵。施工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主要目標是建立完善的預警指標體系,快速、準確識別和評估相關財務風險,為施工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財務基礎。財務風險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主要有重要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和風險零容忍原則。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首先要識別和評估施工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對關鍵財務風險指標進行相關分析,篩選出關鍵的財務預警指標,合理確定關鍵財務預警指標的閥值。及時發現新的風險點,將財務風險指標動態管理。財務風險預警指標主要包括盈利性預警指標、償債預警指標、周轉速度指標和持續發展指標。
(二)建立施工企業財務風險預警責任機制
為應對施工企業財務風險預警責任制度,要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組織機構,使風險預警的功能得到正常發揮。要成立財務預警組織管理委員會,成員可以為兼職人員,由技術骨干、專職財務人員、審計人員和管理人員組成,同時,要積極吸納一定的外部專家學者,制定風險管理機制,落實相關風險責任,搭建風險管理平臺,研究相關預警方案,將財務預警相關責任考核落實到位。要進一步加強施工企業財務預警風險的監測和預報工作。要逐步建立財務風險預警責任層級,明確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的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員,確定不同的預警等級和責任崗位,遇到財務風險預警能夠及時反饋和應對。要區別設置財務預警級別,一般財務預警由一般工作人員處理,中度財務預警由中層管理人員負責,高度財務預警由高級管理人員負責處理。
(三)建立施工企業財務風險預警處理機制
1、要嚴格規范財務預警信息的審核和警報
及時有效地預測可能發生的財務預警信息,要加大對財務會計信息的系統分析,抓住相關財務風險關鍵審核點,對比相關內部數據和外部市場、行業數據,從市場、原材料、人工成本等方面系統分析,排除由于人為原因產生的相關偏差,確保財務預警信息的準確真實有效。相關責任人要根據已審核的相關財務數據,確定預警等級,將相關信息及時發送到責任崗位。
2、加強財務風險預警指標分析
通過分析財務預警指標的各組成要素,及時評估風險大小和敏感性,確定預警產生的原因,評估相關損失。將控制重點放在重大風險的防控上。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敏感性分析和趨勢分析法。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3、建立財務風險應對機制
預測出相關風險后,風險相關責任人要根據風險預測結果,制定風險防范和處理方案,報風險管理委員會審批,采取轉化、化解和處理等措施,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要做好應對風險的準備工作,明確分工,制定詳細的處理流程,明確處理時限和階段性目標,嚴格督導相關方案的執行情況,處理相關責任人員,出具風險防控報告。
4、建立財務風險預警報告制度
通過相關處理程序之后,要使全體員工明確相關處理流程,及時了解企業整體的財務風險指標。財務預警報告主要包括財務預警體系的運轉情況、重大財務風險的處理和應對情況、針對重大風險采取的應對措施、風險造成的損失、重大財務風險對施工企業的影響分析等。
5、建立財務風險保障體系
篇8
1.1籌資風險
籌資風險也叫融資風險,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時間短,很多地方不健全,商貿企業的融資渠道也有限,面臨較大的籌資風險,目前商貿企業在我國的主要融資渠道是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中小型的商貿企業在資本市場上難以獲得資金,造成商貿企業融資渠道十分狹窄。通常企業的融資渠道可以分為三類,即借款、發行債券、股權融資,在健全的資本市場中,三種融資方式都較為普遍,企業的融資渠道也較為廣泛,但是在我國的市場中,商貿企業難以發行債券,股權融資也很少,基本上都是靠借款來補充企業的現金流。銀行是目前我國金融體系的樞紐,商貿企業的資金大部分是從銀行借取。但是隨著最近銀行收緊放款額度,商貿企業將難以獲得貸款。很多的商貿企業為了獲取資金,只能依靠民間借貸籌資,而民間借貸的資金成本很高,一些民間借貸的利息率甚至要高于商貿企業的年凈利率,造成還款壓力巨大,一旦還款期限內無法還清所借的民間借款,企業將面臨破產的風險,可見籌資風險是商貿企業目前的主要風險之一。創辦于1996年的合俊集團,就是由于財務風險引起企業的倒閉,該集團是前幾年我國規模較大的OEM玩具生產商。其于2006年在香港成功上市,2007年,公司的銷售額超過9億港元,是當時規模最大的玩具廠商之一。但是在2008年以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銳減,企業的效益急劇下降。由于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等急劇下降,不得不關閉了其在廣東的生產廠,導致企業倒閉的因素很多,但是財務的籌資風險是重要原因之一,在這一情況下,企業的資金嚴重匱乏,向銀行貸款的途徑也行不通,內地甚至沒有一家銀行愿意貸款給合俊集團。
1.2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是商貿企業面臨的又一個財務風險,而且這一風險和籌資風險相比,更為復雜多樣。由于商貿企業投資的選擇很多,而不同的投資領域又面臨著不同的財務風險,尤其是投資到不熟悉的領域中,面臨的投資風險更大。很多的商貿企業就是因為投資選擇不慎而出現經營虧損,造成倒閉等。合俊集團就存在著嚴重的投資失誤,導致企業面臨很大的投資風險。合俊集團為了拓展經營范圍,投資到公司不熟悉的領域,曾在2008年2月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支付給天成礦業2.69億元的現金,導致集團的資金鏈繃緊,經營出現嚴重困難。此外,合俊集團在2007年還以3.09億港元的高價購買福建大安銀礦勘探權。實際上收購的這家銀礦一直都沒有取得合法的開采證件,根本無法進行采礦作業,造成企業巨虧,跨行業的投資令合俊集團陷入資金崩潰的困境。這一案例充分說明了商貿企業的投資風險,即投資不熟悉的領域,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而沒有充分的事先評估,將為企業的投資埋下巨大的隱患,合俊集團就是典型的投資失敗案例。
1.3資金回收風險
商貿企業資金回收風險主要表現在應收賬款無法及時收回方面,由于商貿企業為了促進銷售,很多時候采取賒銷的辦法,而這就面臨著壞賬的風險,尤其是信用期限較長的應收賬款,壞賬的風險更高,資金回收可能導致風險。一旦商貿企業出現較大數額的壞賬金額,將直接導致企業經營出現困難,資金緊張。案例中的合俊集團就是由于盲目投資,導致企業資金無法收回,集團在購買福建大安銀礦勘探權時曾經約定,如果無法進行礦產開采,對方要全額退還合俊集團所支付的3.09億港元,但是實際上合俊集團并沒有收回該筆資金,導致本來就緊張的資金鏈出現斷裂,合俊集團為了維持運行,甚至出售其固定資產,但是也僅僅獲得2500萬港元,只夠企業運營兩個月。通過這一案例可以看到資金回收對于商貿企業的影響,一旦無法正常收回資金,企業的正常經營都將受到影響,出現經營停滯、企業價值減少等。
1.4內部控制風險
商貿企業的內部控制風險主要表現在資金的收付、賬務處理等方面,如果企業的內部控制不到位,將出現內部控制方面的風險,影響商貿企業的運行。所謂的商貿企業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為了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和完整,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確保企業制定的經營方針得到貫徹執行,實現其經營目標,而制定的規章制度,除了內部控制制度本身外,還包括在實施內部控制制度過程中制定出的獎懲條款。企業的規章制度是現代企業治理機制下企業所必需的制度規范,其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保證企業的健康運行。商貿企業內部控制包含五個要素。商貿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表現在兩方面,即設計缺陷和運行缺陷,設計缺陷是指企業在設計內部控制制度時有所缺失,缺少控制目標所必需的控制程序,或者是現在使用的控制制度存在不合理之處。合俊集團在2008年就出現了嚴重的內部控制風險,在企業銷售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情況下,合俊集團內部出現了管理方面的混亂,一些需要嚴格分離的崗位出現了兼容的情況,內部控制因此出現了風險,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出現一個崗位數人同時負責,但是卻十分的混亂。
2防范商貿企業財務風險措施
2.1確定最佳資本結構,降低籌資成本
商貿企業要合理確定資本結構,將短期籌資和長期籌資相結合,保證企業的資本結構更為合理。首先,商貿企業需要積極地拓寬融資渠道,增加融資的途徑及長期借款的比例,降低短期籌資的金額。其次,商貿企業要提升自身素質,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加強信用制度建設,從而提高企業的內源融資能力,在自身條件良好的情況下,能夠為外源融資創造有利的融資條件。除了加強商貿企業自身的建設,提升信譽外,企業要積極地進行股權籌資,通過對不同投資主體的引入,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促使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更加合理。但是也要適當控制股權籌資的比例,股權籌資雖然是較為快速的方式,但是股權籌資面臨著企業估值、控制權等諸多問題,一旦處理不善,可能導致企業控制內部管理出現混亂。簡而言之,商貿企業要依據現有的經營狀況,確定最佳的資本結構,盡可能地降低資金成本,增加企業的效益。
2.2合理選擇投資領域
商貿企業由于經營范圍不同,所投資的領域選擇較多,但是在進行投資選擇時,應盡可能選擇熟悉的領域進行投資,避免出現因盲目擴張而投資失誤的情況。合俊集團的破產倒閉就和盲目的投資擴張有關,其主營是玩具的生產加工,卻耗巨資投資自己不熟悉的礦產開采行業,從而帶來巨額虧損。通常商貿企業在進行投資時,比較理想的選擇是投資相關領域,即選擇同心多元化戰略,這樣能夠減少因業務不熟悉而出現的風險,同時易于企業的經營管理。現在很多的商貿企業為了擴展自身規模,選擇投資利潤豐厚的行業,如房地產、餐飲行業等,但是這其中就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房地產的資金需求情況和商貿企業存在很多的區別,如果按照商貿企業的財務管理邏輯對房地產進行管理,將出現嚴重的問題,導致財務管理無法適應開發工程的需要。此外,投資房地產等行業面臨的風險和商貿企業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尤其是面臨的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這對于房地產、餐飲行業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對商貿企業經營業務的影響。因此,商貿企業在選擇投資領域時,不能只選擇回報率高的項目,而要考慮項目的長遠發展,對企業自身的影響,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通過綜合考慮,選擇最佳的投資領域。
2.3建立財務預警系統,加強風險管理
商貿企業的風險預警,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即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及量化,通過這兩個環節,能夠較為完整地對財務風險進行預警與管理。商貿企業財務風險識別主要需要考慮兩方面,即當前已經存在的財務風險和未來潛在的財務風險,通過對這兩種風險進行識別、應對,能夠有效地降低商貿企業的財務風險。通常風險的識別是預防的前提,只有準確及時地對風險進行識別,才能夠為風險應對提供有用的信息。在商貿企業財務風險識別過程中,需要盡可能地考慮到風險的所有潛在因素,包括交易過程、管理過程、外部環境等。對于已經識別出的潛在風險,必須及時查找、分析風險因素和風險信號,以盡可能準確地評估風險。對于新發現的風險因素、風險信號,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報送相關部門,及時進行風險防范。在對商貿企業財務風險評估及量化中,需要對識別出的風險盡可能地量化。商貿企業財務風險被識別后,相關人員就應該對其加以評估,評價風險程度的高低,并且需要對風險進行量化,確定風險的發生概率,以及造成的損失,建立相應的模型,準確地預測會計業務操作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對于風險水平低、影響小的風險可以使用風險承擔,對于風險影響范圍廣,并且影響重大的風險,可以選擇風險轉移或者風險對沖。規避風險的方法很多,需要管理人員在合理分析風險的基礎上進行選擇,做到風險損失的最小化。
2.4強化商貿企業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風險是商貿企業中時刻存在的風險,因此,需要健全商貿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從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這三方面進行,首先,商貿企業需要建立一套嚴格的內控規章制度,如《企業資金授權審批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相關的制度。在商貿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要合理設置職能部門,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建立完善的財務控制和職能分離體系。充分考慮商貿企業內部不兼容職務以及相互分離的制衡要求,形成內部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格局。事中控制體現在保障資金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等方面,包括對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等的控制,主要包括賬實盤點控制、庫存限額控制等方法。在內部控制中,事后監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每個會計期間或者每項重大經濟活動完成之后,內審部門都必須按照監督程序,審計各項經營活動,及時發現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薄弱環節,然后盡快加以完善,杜絕這方面的風險。
3結語
篇9
【關鍵詞】負債經營;強化管理;控制;發展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2-0076-02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必須具備充足的資金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那企業如何才能夠取得足夠的資金呢?通常企業為取得開展經營活動所需資金的途徑有兩個:一是所有者投資;二是債權人貸款。債權人貸款即企業向債權人借入的資金―銀行借款、商業信用和發行債券等形式吸收借入的資金。企業運用債權人貸款進行經營活動,于是產生負債經營現象,本文擬就企業負債經營活動中的若干問題進行探討。
一、負債經營的必要性、特點
(一)負債經營的必要性
負債經營是企業通過銀行借款、商業信用和發行債券等形式吸收資金,運用這筆資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使企業資產不斷得到補償、增值、更新的一種手段。
企業負債經營可以產生顯著地經濟效益。從宏觀方面來看:首先,由于企業處在債務人的地位,國家可以充分發揮銀行信貸經濟杠桿作用,在信貸政策上,采取區別對待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產品、經營好壞、信用優劣等不同情況決定貸放與否、期限長短和差別利率等政策,從而促使企業不斷改善經營管理,多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來提高經濟效益。其次,負債經營會促使企業進入金融市場爭取投資機會,不但能控制社會財源,而且會使資金供應者和資金使用者都更加關心投資效果。再次,負債經營能夠克服財力不足,負債引進和采用國外的高新技術,可以填補我國工業空白,提高現代化水平,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從企業微觀來看,負債經營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負債經營能解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不足;負債經營促使企業加強經濟責任,是企業具有壓力和動力;負債經營可以運用更大的資金力量擴大企業規模和經濟實力,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和競爭能力;負債經營可以取得財務杠桿效益。
(二)負債經營的特點
一般來說,負債經營的企業,無論其負債比率的高低均具下列特征:
1、還本性。企業利用負債進行經營,無論企業盈利與否都必須按時足額償還本金,否則債權人有權訴訟。
2、定額性。對企業來說,支付的利息是固定的,它不會因為企業盈利多而提高,也不會因為企業盈利少而降低。
3、時間性。企業對外負債的代價主要表現為利息或商業折扣等。這些代價都是時間函數,企業必須按時支付,否則會影響整個企業的信譽,若企業償債下降,則會增加舉債成本。
4、效益性。企業利用他人資金進行本企業經營,具有潛在效益性。負債成本當期產品成本可作為期間成本從銷售收入中減去,從而減少了企業所得稅,因此企業可以獲得免稅利益。
二、企業舉債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對舉債的風險缺乏足夠的認識。一些企業往往偏重于爭項目、爭資金、爭資源,而忽視對項目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和本身還貸能力的估算,不少項目的還貸也就此發生擱淺。等到還款期逼近,企業決策者雖四處奔走,但效果甚微,沉重的債務影響整個企業的正常流轉。
2、企業對舉債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一些舉債企業對整個企業的資金缺乏有效的管理,企業一旦出現資金不足就向銀行借錢,造成負債的不合理。有些企業已到了債臺高筑和資不抵債的境地。
三、負債的風險、資本結構分析及舉債的策略。
(一)負債經營的風險
1、負債經營風險的劃分。
根據企業是否使用債務,可以將企業經營風險劃分為商業風險與財務風險。
商業風險指企業不使用債務時的經營風險,主要指企業生產經營方面可能遇到的不確定情況所帶來的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使用債務所增加的風險,在這里財務風險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它就是指企業利用負債進行經營所帶來的的風險,負債因有固定的付息日和償還期因而當企業經營情況下降時,負債經營往往面臨不能按時付息還債以致破產的風險。
(二)負債經營企業資本結構分析
企業由于舉債過少失去發展機會,而舉債過多又會面臨巨大的負債經營風險。因此能夠進行適當的負債經營,會既獲得最大盈利而又不致面臨破產風險,這就要求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合理地選擇適合本企業情況的最優資本結構。下面著重從負債的角度分析企業資本結構。
現實中決定資本結構的因素很多,除通常所指的資本成本,財務風險外,還有如下一些重要因素:
1、企業經營的長期穩定性。大中企業,尤其是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企業,有責任持續不斷地向社會提品和服務。因此它們對財務杠桿的運用必須限制在不危及長期穩定經營范圍之內。
2、管理人員所持的態度。如果管理人員不愿是使公司控制權旁落,則可能不愿增發新股,而盡量采用債務融資。相反如果管理人員不愿冒風險,可能較少利用財務杠桿,盡量降低債務成本的比例。
3、貸款人和信用評級機構的態度。雖然企業對如何適當地運用財務杠桿都有自己的分析,但貸款人和信用評級機構的態度,實際上往往成為決定財務結構的關鍵因素,如果企業過高地運用財務杠桿,貸款人未必會接受超額貸款要求,或者只在相當高利率條件下相應增加貸款。
4、保持償債能力。企業應當努力維持隨時可能發行債券的能力,為了維持借貸能力,不少企業傾向于正常情況下使用較少的借款,從而表現出完美的財務現象,就短期而言,可能不壞,但從長遠觀點看,卻并非較好的選擇。
(三)舉債經營的策略
1、要注意負債的適度性。第一,借入資金的來源結構,企業在舉債籌資時,必須考慮能夠借入資金的總量,借入何種類別的資金,從何種渠道取得。第二,借入資金期限結構,企業對不同期限的借入資金要搭配合理,以保持每年還款相當均衡,避免還款期過于集中,以防由于期限結構不合理造成企業無力償還的局面。第三,借入資金投向結構。借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是舉債經營的根本,企業能否合理使用借入資金關系到債務償還,資金投向不同,產生效益的時間和水平也不同。
2、只有在企業資產收益率高于負債利息率的條件下進行負債,因為通過對前面負債經營的利率分析和財務杠桿作用分析發現,當資本收益率等于或低于負債利息率時進行負債,非但無利可圖,反而會虧損老本。
四、如何改善企業負債經營的幾點看法
首先,從企業微觀角度來看
1、加強舉債經營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這是整個舉債經營過程的首要環節,為了減少舉債經營的風險,企業決策者應加強借款項目風險的靈敏度分析,實事求是做出評估,對那些確有效益的項目應積極抓緊施工、投產,對那些效益不明顯的項目應采取壓縮態度。
2、加強借款投入經營過程中的使用管理。借款投入使用是舉債經營的關鍵階段,為了加速資金回籠,企業對貨源的組織,原料與產品價格的確認,生產過程中產量、質量的管理等都應當有相應的控制辦法和管理手段。
3、建立最有利的資本結構。企業必須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對企業最有利的資本結構。以最低資金成本,最小風險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資收益,在風險和利益之間尋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場環境中,采取進取型策略,并對可能的風險有充分的估計和準備,可以適當多借入資金;在不利的環境中,應謹慎從事,耐心等待有利時機的轉化,以此組織調整資本結構,并做到胸有成竹,機動靈活,可以有效地控制財務風險。
其次,從宏觀社會環境的角度來看
1、銀行要加強對信貸資金的管理。銀行要通過清產核資,減產企業的資金使用情況,通過對企業盈利能力、資本結構以及財務計劃的考核核定企業的貸款額度,從而從客觀上控制了企業負債經營的風險,有利于企業建立合理地資本結構。
2、建立廣泛的信用評估體制。廣泛的信用評估通過對企業信譽、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財務結構的評價對企業信用等級進行劃分。這樣就使企業處于較高的透明度中,促使企業重視經營成果,改善資本結構,提高償債能力,以便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從而給企業再舉債帶來便利條件。
3、加強企業經營管理,提高資金利用率。企業通過各種方式融入資金后,下一步就是怎樣管理好資金。這就要求:在做投資決策時,應盡量選擇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項目,以保證資金的快速周轉。在資金的籌措上,也應以需求為依據,舉債過多或過早都會使資金閑置,增加利息負擔,造成資金浪費;舉債不足或延遲又會影響企業經營,使企業喪失良好的經營機會。企業管理還應在產品結構、質量、經營、工作效率等方面切實統籌規劃,實現企業管理最佳狀態,提高資金利用率。
篇10
關鍵詞:風險導向審計;審計模式;適用性分析
隨著國內外重大審計失敗事件的不斷發生,風險導向審計作為一種重要的審計理念和方法,受到審計職業界和學者的關注。注冊師協會在2004年10月了新的審計風險準則征求意見稿,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使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實施風險評估程序,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如果審計風險準則一旦正式生效,將使我國的審計風險準則與國際接軌,并引導中國注冊會計師實務由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向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轉變。因此,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國的適用性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風險導向審計概述
隨著的發展變化,審計方法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審計發展的早期,由于組織結構簡單、業務性質單一,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目的是為了促使受托責任人在授權經營過程中做出誠實、可靠的行為,審計方式是詳細審計。審計的重心在資產負債表,是對會計憑證和賬簿的詳細審計,旨在發現和防止錯誤與舞弊,這種審計方法就是賬項基礎審計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二是從1950年代起,以內部控制測試為基礎的抽樣審計在西方國家得到廣泛,這種審計方法重點在于注冊會計師了解、測試和評價內部控制設計的合理性和執行的有效性。對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環節,注冊會計師通常將其涉及交易和賬戶余額作為審計的重點,甚至進行詳細審計;對于可以信賴的內部控制環節,通常將其涉及的交易和賬戶余額進行抽樣審計,以提高審計效率和降低審計費用。從方法論的角度,這種審計方法被稱作制度基礎審計方法(system-basedauditap proach)。三是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礎審計方法顯露缺陷,一種新的、以風險防范為基礎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逐漸興起,從方法論的角度,注冊會計師以審計風險模型為基礎進行的審計方法稱為風險導向審計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 proach)。
回顧審計方法的發展歷程,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已成為審計方法發展的國際趨勢。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合理地揚棄了作為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基礎的“無利害關系假設”,把指導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職業懷疑假設”的基礎上,不只依賴對被審計單位管理層所設計和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與評價,而且實事求是地對公司管理層是否誠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驅動始終保持一種合理的職業警覺,將審計的視野擴大到被審計單位所處的經營環境(微觀、中觀乃至宏觀),將風險評估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與傳統的制度基礎審計相比較,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審計模式不同
制度基礎審計模式以內部控制為核心,對控制風險的評估僅通過確定內部控制的可依賴程度來減少實質性測試的工作量,而對固有風險的評估常流于形式;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不僅通過內部控制評估控制風險,還結合其他風險因素尤其是固有風險綜合考慮,通過對企業環境、發展戰略、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的評估,發現其潛在的經營風險及財務風險,并評估財務報表發生重大錯報的風險,以便使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審計基礎不同
制度基礎審計以內部控制制度為基礎,根據被審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符合性評審結果,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和重點;風險導向審計則以風險評估為基礎,對被審單位經濟活動的多種內外因素進行評估,確定審計范圍、重點和方法,其不僅重視與內部控制系統直接相關的因素,而且重視各種環境因素。
(三)審計方法不同
兩種審計模式都采用抽樣技術,但風險導向審計是通過建立審計風險模型將風險量化。因此,相對于制度基礎審計來說,風險導向審計的抽樣技術是更完全意義上的審計抽樣,更注重利用分析性測試方法,從而可以有效降低審計風險。
二、風險導向審計的兩種模式
風險導向審計自產生以來經歷了兩個階段,理論界把以傳統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為基礎進行的審計稱為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而將1990年代后期開始,在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推行并逐漸被審計理論與實務界接受的,以“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的模型為基礎,以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方法稱作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本質區別在于審計理念和審計技術方法的不同,后者是對前者的改進,其主要區別如下:
(一)審計起點不同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運用的審計風險模型中,固有風險是指假定不存在相關內部控制時,某一賬戶或交易類別單獨或連同其他賬戶、交易類別產生重大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控制風險是指某一賬戶或交易類別單獨或連同其他賬戶、交易類別產生錯報或漏報,而未能被內部控制防止、發現或糾正的可能性。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通過綜合評估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時間和程序,由于固有風險難以評估,審計的起點往往為企業的內部控制(如果沒有必要測試內部控制,審計的起點則為會計報表項目)。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通過綜合評估經營控制風險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時間和程序,其審計起點為企業的戰略系統及其業務流程。如果企業的業務流程不重要或風險控制很有效,則將實質性測試集中在例外事項上。這種新模式的優點是將審計的重心前移到風險評估,這將有利于充分識別和評估會計報表重大錯報的風險,因此,主要針對風險設計、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程序。此外,注冊會計師容易全面掌握企業可能存在的重大風險,有利于節省審計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觀點而導致的審計風險。
(二)風險評估識別以分析性復核程序為中心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注重運用分析性復核程序,以識別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而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對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夠,其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報表分析上。分析性復核程序已成為現代風險審計方法最重要的程序,為了適應分析性程序功能擴大的要求,分析性程序開始走向多樣化:在數據分析上不但要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也要對非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鑒現代管理方法,把戰略分析、績效分析、財務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運用到風險評估之中,使風險因素不再惟一,變一元風險評估為多元風險評估,使得出的風險評估結果更加可靠。
(三)風險評估方式由直接評估轉變為間接評估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風險評估是一種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評估重大錯報的概率。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從經營風險評估入手,間接地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因為經營風險越高,審計風險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從經營風險中能更有效地發現財務報表潛在的重大錯報,因為財務報表是經營的反映,如果經營風險未能在報表中得到體現,則財務報表很可能失真。此外,政策、會計估計的合理性評估也只有從經營風險入手,才能進行正確的評估。
(四)審計程序實施具有個性化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審計程序是標準化形式,對不同的被審計單位都使用標準相同的審計程序,其缺陷是沒有足夠貫徹風險導向審計思想,使注冊會計師無法突破客戶預先設置或防范的措施,難以做出正確的審計結論。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注冊會計師將評估及識別的審計風險與實施的審計程序相結合,針對不同客戶以及客戶不同的風險領域實施個性化的審計程序。
(五)審計證據的內涵擴大
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式下,審計重心向風險評估轉移,審計證據也由內部向外部轉移。因此,注冊會計師必須充分了解整體經營環境,由此評估客戶的經營及審計風險,同時必須從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證據來證明風險評估的恰當性。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注冊會計師形成審計結論所依據的審計證據不僅包括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獲取的證據,還包括了解企業及其環境獲取的證據。
(六)擴充了內部控制要素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下的內部控制是指被審計單位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發現、糾正錯誤與防止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與程序。內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制程序。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下的內部控制是指被審計單位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規的遵循,由治理當局、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內部控制的三要素擴充為五要素,即控制環境、被審計單位的風險評估過程、與財務報告相關的信息系統和溝通、控制活動和對控制的監督。
(七)對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要求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對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其重心從會計、審計知識轉向管理和行業知識。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下審計結果主要依賴風險評估,風險評估的各種方法要求掌握現代管理知識和行業知識(包括市場、研發、生產等方面),這對注冊會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冊會計師應該是復合性人才,不但要掌握一般常用分析工具,還要接受現代管理知識和行業專業知識訓練。
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我國的適用性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審計的一種必然趨勢。2003年10月,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委員會(IAASB)通過了新的審計風險準則;中注協也在2004年10日了修訂后的審計風險準則征求意見稿,不僅將使我國的審計風險準則與國際接軌,同時也為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提供了技術支持。審計風險準則一旦正式生效,將引導注冊會計師實務由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向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轉變,會對我國的注冊會計師審計理念、審計程序及審計責任產生非常大的。
然而,要在我國推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還存在一定的制約條件和需要解決的:
(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成本與效益問題
實施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前提是成本能得到補償。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審計計劃階段和執行控制測試階段,注冊會計師關注的范圍擴大,程度加深,導致工作時間和審計成本的增加,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過渡到收費的同步增加。此外,還需要一定的投入來培訓注冊會計師,使他們掌握業務流程和行業知識等有關方面的知識。如果這些成本得不到補償,就會使一部分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在競爭中無法生存。
(二)信息系統的建設問題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重要特征是審計重心前移,注冊會計師必須首先執行風險評估程序,充分了解客戶整體經營環境,然后針對風險不同的客戶、客戶不同的風險領域,設計個性化的審計程序。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建立強大的信息系統,以便注冊會計師在風險評估時了解企業的戰略、流程風險管理、業績衡量等。而目前國內很多事務所對行業風險和企業經營風險缺乏了解,客戶的相關信息不夠充分,信息系統的建設還達不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要求,導致風險評估不準確。因此,風險導向審計的運用僅限于老客戶,對新客戶還是將大量時間用于實質性測試。
(三)審計從業人員素質問題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對審計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新要求,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審計和實踐經驗,還要具備必需的管知識和學知識,能夠運用系統的、戰略的觀點充分了解、分析企業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和行業發展狀況,對有可能導致企業會計報表錯報風險的內外部因素進行客觀、系統的分析與評價,將審計視角擴展到內部控制以外,從較高層面上評估風險,而不是僅僅注重企業會計處理的細節。
(四)輔助審計軟件的使用與完善問題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輔助審計軟件的使用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西方發達國家大量運用分析性程序的條件是輔助審計程序的開發和運用,它可以直接對數據庫進行加工分析,依據軟件模型自行處理數據,使運用分析性測試程序成為節約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審計軟件使統計抽樣的樣本更具代表性,審計抽樣風險可控,為風險導向審計提供了技術支持。目前,我國在審計軟件的開發和使用上不夠理想,還有待提高,而且大部分注冊會計師缺少相應的技術準備,在現階段推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只能是一種愿望。
如上所述,目前在我國全面推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還受到許多制約,盡管它有很多優越之處,但在我國還不能夠普遍推行。當前我國獨立審計準則主要是以制度基礎審計模式為基礎的,而且相當一部分從事小規模企業審計工作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基本上仍然在運用賬項基礎審計模式。但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實行是一種理念的改變,我們可將制度基礎審計與風險導向審計有機結合。即使在現行審計準則仍然主要以制度基礎審計模式為基礎的情況下,吸取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基本觀點和做法,則是完全可行的。通過把風險導向審計中控制風險的理念和方法融合到制度基礎審計中,使其他審計模式忽略審計風險的缺陷得到彌補,將會為探索適合我國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積累有益的實踐經驗。
:
〔1〕陳毓圭。對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由來及其發展的認識〔J〕。會計,2004,(2)。
〔2〕常勛,黃京菁。從審計模式的演進看風險導向審計〔J〕。財會通訊,2004,(7)。
- 上一篇: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關系
- 下一篇:海洋污染的成因